民生问题是事关人民群众生存发展的根本问题

2024-08-24

民生问题是事关人民群众生存发展的根本问题(精选2篇)

篇1:民生问题是事关人民群众生存发展的根本问题

一、城乡发展一体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城乡发展一体化中的“一体化”, 应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实现发展运行状态上的统一协调, 即改变现行的城乡经济社会分割运行及其分别治理的体制和机制;二是消除发展水平上的差距和人民享有上的矛盾, 就是要达到城乡发展条件基本一致、人民生活水准均等化。开创一种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真正走出现实中的城乡二元结构, 无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1. 城乡发展一体化, 是从根本上解决新阶段三农问题、全面推进农村小康建设的必然要求。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 目前的三农问题是一个难点, 即城乡二元结构没有完全突破。因此, 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突破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就农民论农民的思想束缚, 打破城乡分割的传统体制, 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以工业化和城市化带动农业农村现代化, 形成城乡互补共促、共同发展的格局。

2. 城乡发展一体化, 是社会结构转型的必然要求。

近些年来, 中国城乡人口流动加剧, 但在现有户籍制度下, 农村人口的长期外流将产生两方面影响:一是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 加剧城市就业、交通、住房等公共资源的供给紧张, 如果处理不好, 很容易产生城市发展综合症;二是农村青壮年人口的外流, 容易造成农业生产缺人手、农民老龄化以及农村“三留守”问题, 如果不能有序引导人口合理流动, 会极大地削弱农村发展活力, 使农村发展陷入落后恶性循环圈。因此, 只有通过城乡一体化发展, 实现城乡社会转型与经济转型同步, 才能妥善解决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

3. 城乡发展一体化, 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当前, 中国经济社会生活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和困难都与城乡经济社会结构不合理有关,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已经成为制约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最大障碍。只有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加速城镇化建设, 加快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和城镇转移, 不断发展农村经济。

二、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面临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 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 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 城乡关系得到明显改善。但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城乡发展的不协调已构成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主要体制性障碍之一。

1. 城乡物质要素与人口流动不协调。

二元体制下, 城市具有明显比较优势, 受市场机制自发引导, 农村资金、土地、人才源源不断流向城市, 但很少向农村回流, 造成农村发展动力不足和面临资源瓶颈。研究表明, 中国土地城镇化速度远超过人口城镇化速度, 导致城乡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进一步突出, 无形之中扩大了城乡差距。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必须创新体制机制, 引导更多的现代生产要素流向农村, 促进城乡要素双向合理流动, 促进城乡物质要素与人口协调流动。

2. 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动力和能力不足。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举措, 而“反哺”和“支持”的能力, 取决于工业和城市发展所积累的实力。城镇化和工业化作为经济增长的两大引擎和拉动农村发展的重要支撑, 其发展不足必然会削弱对农村发展的反哺和带动作用。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必须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 全面提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 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

3. 公共资源向农村的配置不足。

近年来,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和统筹城乡发展力度的加大, 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不断增强,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制度全覆盖, 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但由于历史欠账较多,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准仍明显落后于城市。在城市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同时, 农村面貌的改观还不大。特别是, 在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等方面, 城乡还有不小差距。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供给不足, 影响到农村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必须推进公共资源配置向农村倾斜, 重点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

三、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路径选择

从本质上看,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从根本上调整城乡关系, 不断破除由城乡二元结构所带来的体制机制的制约, 建立新型的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 全面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

1. 克服重城轻乡、重工轻农, 真正确立“重中之重”理念。

受制于传统观念的影响, 不少人认为农业和农村只能是一种落后的产业和区域,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它们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会越来越小, 对发展业绩、工作政绩的影响也较小, 所以无足轻重, 不值得花大工夫。其实, 这种把农业看做是注定的“落后产业”是不正确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中的典型都证明, 农业效率水平低主要是投入不足所致, 如果像发展工业那样地投资农业, 农业照样可以达到同工业一样的效率和水平。再从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战略上看, 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重要性绝非仅仅是产出高低、经济效益问题。农业作为一种特殊的产业, 它始终是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基础。欧美发达国家第一产业比重小是第一产业高度发达, 对第二、第三产业支撑能力强化的结果, 而并非是农业水平落后的表现。对于今天的中国来说, 没有第一产业的真正发达就不会有第二、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没有农村的全面小康也就不会有全社会的真正小康。正因为如此, 党中央一再强调全党上下一定要树立“重中之重”的观念。我们决不能把它当成一个空洞的口号, 而是要把其真正地落实和渗透到各项实际工作中。

2. 深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加快破除城乡二元体制障碍。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的关键。目前中国有大量的农村进城人口尚未真正融入城市, 实现这些人口的市民化, 能够在更大程度上提高城镇化质量, 带来巨大增长潜力。因此, 当务之急是从实质意义上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具体操作上, 首先要根据各级城市和城镇的吸纳能力, 放宽城镇落户条件, 凡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的人员, 均可根据本人意愿转为城镇居民;其次要消除影响农民工流动的障碍因素, 保障和提高农村进城人口权益, 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加快改革城乡分治的户籍制度, 逐步实现户籍管理上的城乡统一。

3. 建立城乡要素平等交换机制, 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优势生产要素是经济发展的源泉, 要加快建立土地、资金和人才资源城乡平等交换机制和补偿机制, 提高要素配置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在城乡土地流转方面, 要加快改革征地制度, 调整土地出让收益分配关系, 按照“取之于地、用之于农”的原则, 提高对农民的征地补偿标准和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比重, 保护农民土地权益。在资金流动方面, 要鼓励发展新型农村金融组织, 加强农村金融产品创新, 积极鼓励大中型银行开展涉农贷款批发业务、小微型银行开展零售业务, 放宽抵押担保范围, 建立符合农村实际的抵押、担保制度, 破解三农发展的资金制约。同时, 政府要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和政策性金融投入回补农村。在劳动力流动方面, 要加快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大力推进城乡劳动力同工同酬同保障, 逐步实现同城同待遇。

4. 加快城镇内涵式扩容, 提高以城带乡的发展能力。

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 推进城镇化, 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 目的是造福百姓和富裕农民, 实现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融合, 让农民逐步融入城镇。城镇扩容不是简单的城镇建设的外延式空间规模扩大和人为“造城”, 而是在城乡一体化发展框架下, 以吸纳更多的农村人口 (劳动力) 进城为主要内容的内涵式规模化拓展。“扩容”在城镇投资和城镇发展的方向上应主要体现为, 通过构建城乡一体的城镇发展体系、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功能、加快城镇产业转型升级、改善城镇发展环境, 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接纳更多的农民进城。因此, 城镇发展需要政府主导的调控政策介入, 科学规范城镇投资的方向。城镇经济投资应有助于为进城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城镇建设投资应有助于降低农民在城镇定居的门槛和成本。

5. 改进农村公共服务机制, 积极推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要按照提高水平、完善机制、逐步并轨的要求, 大力推动社会事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倾斜, 努力缩小城乡差距, 加快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大力推进公共服务改革, 加快健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框架, 积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优先并加大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投入力度, 逐步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标准和保障水平, 加快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要制定实施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和标准, 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 逐步实现社会保障制度城乡并轨。要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力度, 切实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 把国家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量主要用于农村, 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水平。

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这也必须实现广大农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小康, 也就没有全国的小康。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要远比建成小康社会还要长。我们只有沿着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这条根本道路, 去建成农村的小康社会, 再逐步达到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 才能最终实现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目标。

摘要:三农问题的存在, 使中国经济社会呈现出明显的“二元结构”, 这种“二元结构”严重制约着中国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和现代化的发展。解决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把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关键词:城乡发展,三农,一体化,问题,途径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EB/OL].http://www.xj.xinhuanet.com/2012-11/19/c_113722546.htm.

[2]黄国胜.西咸大都市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 2010.

[3]李启宇.基于城乡统筹的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创新研究[D].成都:四川农业大学, 2010.

篇2:民生问题是事关人民群众生存发展的根本问题

东莞东华医院是国内成立较早的大型民营综合医院,1993年12月批准筹建,1995年4月正式开业。2004年4月,总投资近10亿元人民币的新院区建成并投入使用。目前,医院核定床位1086张,年门急诊量125万人次,出院病人3.7万人次,是目前国内为数不多的业务量较大、综合效益较好、拥有国家级临床重点学科在建项目的民营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之一。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扶持社会力量办医,新医改方案对社会力量办医也持鼓励的态度,并有相关的规定与措施保障民营医院健康发展。然而,从政策层面,究竟该如何定位民营医院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引导民营医院的发展?从实践层面,如何评价民营医院在过去一个时期以来的作为?具体到某个民营医院,应该如何确立正确的经营理念,发展策略和管理模式?对于这些问题,恐怕很难有一个简单、统一的答案。

东莞东华医院历经17年平稳、顺利的发展,医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目前已跻身三甲医院行列,逐渐赢得了老百姓的赞誉,也得到社会各界的充分认可。他们的经验和体会,一定有许多值得思考和借鉴之处。

记者:李院长,从1994年开院至今,东华医院已经走过了17年的创业历程,现在已经成为三级甲等医院,应该说,取得这个成绩是非常不容易的。您能不能简单介绍一下东华医院发展的大致情况。

李镜波:谢谢您的褒奖。正如您刚才所说,东华医院一路走来,确实不容易。我们每年都会举办不同形式的研讨会,邀请不同层面员工座谈,总结回顾医院的利弊得失,听取大家对医院今后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对于医院的发展所走过的历程,医院员工已经形成了许多基本的共识。

医院发展方面,概括地说,我们大致经历了服务立院、科教兴院、品牌强院三个阶段。评定“三甲”以后,我们适时地提出了打造“百年老院”的口号。

记者:万事开头难,医院创建初期是最艰难的。您说的“服务立院”阶段,应该指的就是这个时期,想必您一定有很多的感慨。

李镜波:尽管我们自己常常说,东华医院的创办,占尽了天时、地利与人和。但回想起来,开业初期的确是最艰难的,因为医院未来的发展究竟会怎么样,当时我们的心里并不是很清楚。不过现在回想起来,有三点我们做得非常好,实践证明也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坚持公益性。在医院章程里,我们把公益、慈善作为医院发展的基调,并列入到医院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开院之初,我们举办了一系列公益活动,还有很多让利措施。很多老百姓一开始是持观望和怀疑态度来看我们的,这些活动和举措出来以后,效果相当好,反响很强烈,这就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我们也坚信这个路子是对的。

第二,我们推出了一系列优质服务措施,譬如在当时的医疗行业里并不多见的“导诊制”、“首问负责制”等服务举措。同时,坚决杜绝“红包”现象,抵制大处方、过度检查,这也是老百姓非常欢迎的。我们推出的这些措施,令人耳目一新,让老百姓一下子就感觉到这个医院很亲近。有了这种信任感、亲和力做基础,通过老百姓的口耳相传,医院的口碑也很快树立起来。

第三,坚持走诚信办院的路子。我们一直坚持认为,诚信经营是民营医院生存发展的根本。

记者:得民心者得天下。可以想象得到,东华医院的开局开得非常好。公益、诚信、优质服务这三大措施推出以后,政府肯定支持,老百姓也一定是欢迎的。

李镜波:是的。政府和老百姓的认可,反过来更加坚定了我们的信心。在这种情况下,医院的发展思路变得越来越清晰了,发展方向也更加明确了。

建院不久,我们很快就把公益、慈善活动变成常规化、制度化的工作。而且,省、市卫生行政部门也很快把我们医院纳入到统一的公益慈善活动计划当中,这样我们就和公立医院一起,共同履行医疗机构的社会责任。这么多年来,复明工程、微笑列车、志愿者服务、义务献血每年都搞得有声有色,而且已成为我院的常规性公益活动。在抗击非典、抗震救灾、防治高致病性禽流感、手足口病收治等突发公共事件中,我们始终恪尽职守,坚定地践行医务人员救死扶伤的天职。

虽然政府放开了营利性医院的医疗收费价格,但我们一直严格执行东莞市统一的医疗收费标准,还数次降低大型医疗设备的检查费用标准,坚持不提高医疗挂号费和诊金。我们还设立了医疗救助基金,医院每年为无主病人垫付几百万元的医药费。在这个方面,政府部门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对我们的工作是非常认可的。

另一方面,我们还把优质服务做成了我院的特色,逐步建立、完善了规范化的优质服务制度与机制。譬如,通过多层次、全方位的服务培训,全面提升员工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慢慢地形成了我院的服务特色,以至于东莞市卫生系统的服务礼仪培训中心也设立在我们医院。此外,我院还成立了客服中心,完善服务管理的组织机构,建立完善有效的医患沟通机制,零距离倾听患者的声音。我们还开通了就诊“一卡通”,通过运用技术手段,简化、优化服务流程,较好地缓解了“三长一短”问题。

记者:您刚才还提到,医院一直坚持诚信经营,这一点对于医院、尤其是民营医院来说,是特别重要的。有人甚至说,民营医院的所有者和经营者能不能意识到这一点,能不能做到这一点,是民营医院朝不同方向发展的分水岭,您对这种说法怎么看?另外,东华医院在这方面采取了哪些具体的措施,能不能也给我们介绍一下?

李镜波:我很赞成您刚才的这种提法。诚信首先是人与人交往的基础,“无信不立”。商业社会,没有诚信的话,一切都无从谈起。我们这个民族是刚刚从乡土社会脱胎出来的。几千年来,老百姓的心中,对诚信有一种宗教般的崇敬和特殊的情感需求。因为大家都相信“无商不奸”的古训。所以,民营医院能不能诚信经营,是他们会不会把你划归奸商行列的标准,这也是从老百姓朴素的情感中衍生出来的。医者父母心,对于一家医院,老百姓对诚信的要求,会更加严格。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在坚持公益慈善和优质服务的同时,特别重视诚信,讲究公德。譬如,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坚持不做医疗广告。2005年,中国医院协会向全国民营医院发出诚信经营倡议书,我们是发起单位之一。向广东省、东莞市的民营医院倡导诚信经营,我们是第一个发起单位。我们还面向全社会招聘服务监督员,组建医院诚信经营的外部监督群体。

这是对患者、对老百姓、对社会的诚信。这些举措,老百姓是非常欢迎和认可的,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医院也因此成为全国首批百姓放心示范医院。

诚信的另一个方面,是对员工的诚信。能不能吸引并留住员工,这一点非常重要。

在求生存的阶段,由于我们选择的路子是对的,所以走得也比较顺。这个阶段如果从一建院就开始算起,大约经过了5年的时间,我们就在东莞这块土地上落地生根。到2000年前后,我们医院有了500多张病床,并一直保持很好的发展势头。发展最快的1998年,业务增长率达到60.8%。后来,我们的员工习惯地把这个阶段称作“超常规发展”。

记者:很为你们感到骄傲,也很钦佩你们的胆识。从有关资料上了解到,东华医院在经历了超常规发展、在东莞这块土地上站稳脚跟之后,发展的路子一下子就宽了,你们也开始了更长远的谋划和打算。您刚才也讲到,医院在第二个发展阶段,提出了科教兴院的口号。

李镜波:东华医院在完成求生存的战略任务之后,很自然地进入到谋发展阶段。当时我们提出科教兴院的口号,既是认识上的自然延伸,也有现实层面的推动力量,可以说是一个顺理成章的事情。对于一家综合医院来说,医、教、研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医院处于高速发展期,在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的同时,必须有教学、科研的支撑,这是规律,谁都躲不过去,否则就不能长久。

恰好在这个时期,随着病人越来越多,医院的专业越分越细,科室设置越来越齐全。作为影响医院发展的短板,技术水平提高的问题、学科建设问题、科研问题逐渐凸显出来。问题暴露出来并摆在你的面前了,能不想办法着手解决。

其实我们早在1999年就开始接受高等医学院校本科实习生。此后陆续成为中山大学、广东医学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等10余所高等院校的临床教学基地。2004年初,总投资近8亿多人民币的新医院正式启用,各方面的条件有了根本性的改变。同年,我们申报并通过了广东省高等医学院校教学基地的评审,并与中山大学合作,成为该院校非直属附属医院和临床硕士研究生培养基地。2005年,我们开始培养第一届研究生,成为东莞首家有硕士研究生培养资格的临床教学医院。目前,我院已经有5名硕士研究生顺利毕业,并有3个专业共6名研究生在读。

教学工作的深入开展,大大拓宽了医院发展的路子。对外联系多了,可以利用的资源也一下子多起来了,就像您刚才说的,技术交流和合作的路也宽了。这个时候,我们引进新技术新项目逐年增多,医疗技术水平迅速提高。相应地,科研工作的步子也迈开了,并逐步走上了正轨。

记者:从小医院到大医院,你们走的是诚信守法、公益慈善和优质服务的路子,这个路子成功了。把医院做大、做强、做长久,其实是一个更大的挑战。我特别注意到,进入第二个阶段以后,你们很注意借用外力,与高等医学院校合作,利用雄厚的智力资源,这是智慧。现在看来,东华医院发展的战略思路一直很清晰,节奏把握得很准,战略实施也很顺利,并且获得了很大的成功。那么。接下来,你们又关注并解决了哪些问题呢?

李镜波:我们把医院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叫做品牌强院阶段,这个阶段要解决的问题是技术进步和专科发展问题。树立专科品牌,其实就是医疗技术的深化问题,也可以说是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问题,是消化“外在”的东西,“内化”成自身营养的问题。

记者:我非常赞赏您这个提法,强品牌就是强自身,就是融汇外面的各种资源,包括技术的、智力的资源,变成自己的营养,让自己强壮起来。这是医院发展上升到新的层次,进入新的境界的标志。

李镜波:这肯定是个相当漫长的过程,也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经过几年的积累,我们的品牌强院战略,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果。2010年我院消化内科成为国家临床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这对我们医院的发展意义非凡,也是我们品牌强院战略实施以来的标志性事件。2011年年底,我院的重症医学科成为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随后,肾内科、泌尿外科相继成为东莞市的临床重点、特色专科。各级临床重点专科的评审使学科建设发展的重要性一下子凸显出来,对我们实施发展战略的调整,起到了很好的引领的作用。目前,专科建设是医院这一阶段发展的头等大事,这样的观念在员工当中已经深入人心。

记者:学科建设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民营医院把学科建设提到如此高的地位,在国内目前并不多见。从您刚才的介绍来看,医院的决策层对医院的发展战略,思路一直是非常清晰的。医院最近提出了打造“百年老院”的口号,您能不能也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

李镜波:您也看到了,东华医院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核心任务,突出一个战略重点,从公益诚信、优质服务到医教研协调发展,再到做学科品牌,可以说是一环紧扣一环,按照医院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基本要求,逐步地把医院往前推。到这个时候,已经建立了良好的基础,继续发展获得了一个更为宽广的平台。下一步的发展,上述几个方面必须全面兼顾,任何偏废都是不恰当的,这又是一次战略调整。但什么时候把战略调整的问题提出来比较合适,要很谨慎。单纯具备一定的硬性条件是不够的,还要等待某种机遇。

很巧的是,2010年广东省重新启动了等级医院评审,我们抓住了这个机遇,正式确立为三级甲等医院。对我们而言,等级医院评审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很大的动员与促进、鼓励与推动的过程。我们全面回顾了医院发展取得的成绩,也找出了问题和不足,明确了目标与方向。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提出了打造“百年老院”的口号。

口号的提出,意味着我们进入了又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尽管发展的平台更大了,但政府和老百姓的要求更高了,医院发展面临的压力也增大了。作为一家民营医院,坚持依法执业、诚信公益的同时,优质服务的良好传统不能丢,医疗质量与安全工作不能松懈,科研教学要时时跟进,学科建设更要常抓不懈。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大的挑战。

记者:刚才您全面回顾了东华医院的创业历程,并对医院发展作出了展望,我感觉这是一次难得的思想交流和经验分享。我觉得,东华医院的发展经验,无论对公立医院还是民营医院,对医院管理者还是医院管理的理论工作者,都具有很好的典型意义。

在和一些民营医院院长接触的过程中,经常听到他们抱怨人才留不住,不知道东华有没有这种情况?我还想问一下的是,您对民营医院的人才建设问题是怎么看的,有哪些自己独到的经验?

李镜波:总体上说,东华医院的人才队伍是比较稳定的,我们的管理队伍是稳定的,技术骨干队伍是稳定的,流动相对比较多的是年轻的护士人员流失率一直低于5%。人才队伍方面,我们医院经历了三个阶段,最开始是以引进为主,后来经过了一段引进与培养并重的阶段,现在是以自己培养为主。

其实我们很早就注意到自我培养人才的重要性,医院很早就开始在大学本科毕业生中挑选人才并进行重点培养。目前,已经有一批大学一毕业就来到我们医院的员工成长为业务骨干。我们的体会是,自己培养的人才对医院有感情,留得住,用得上。

民营医院要留住人才,除了工资、福利待遇这些刚性的保障措施之外,个人发展的平台和机会更重要,譬如进修学习、个人升迁、学术交流,这方面我们一直很重视。在职工解决住房、户口迁移、职称晋升,协助解决家属工作安排、小孩上学等方面,我们都有专人负责。

目前我们遇到一个比较难的问题,是员工退休后的待遇问题。为此,我们也利用不同场合,呼吁政府能够参照一些城市对高新企业的做法,通过退税作为员工退休的专项基金,如果这个问题能够得到政府重视,员工的后顾之忧就没有了,民营医院吸引并留住人才的条件就会好得多。

记者:李院长确实想得很远,问题看得准,解决办法的思路很宽,也很有效。最后想问一个问题,您对目前的医疗纠纷和医闹现象怎么看?

李镜波:这是个复杂的问题,也是个令院长们非常头痛的问题。最近几年,医疗纠纷和医闹事件有愈演愈烈之势,有些甚至演变成恶性伤人事件,听了令人发指。我想很少有医院没有遇到过医疗纠纷或医闹,无论是公立医院还是民营医院,但到目前,大家都还没有很好的办法来应对。

医疗纠纷背后的成因很复杂,有道德观念、价值观念方面的,有社会管理方面的、也有新闻舆论方面的,当然也有医院和医务人员方面的。正是因为成因复杂,解决起来也难。最近广东省要求各个地级城市都要成立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节机构,说明政府开始重视并采取实在的行动来面对这个问题。对此,我们颇感欣慰并充满期待。

但反过来看,这个过程也是避免不了的,一些发达国家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也遇到过类似的问题。所以,我相信随着医疗体制改革深入、社会价值回归,这个阶段终将会过去。

在目前的形势下,我很担心这个问题由医疗行业的问题演变成社会问题,如果这样的话,会是很可怕的。政府应该引起高度重视,社会舆论的引导也很重要。作为医院和医务人员,要不断修正自己的执业行为。我很赞赏钟南山院士的分析,当前确实要警惕医学人文精神滑坡的问题。加强人文精神教育,增强法制观念和对患者的人性关怀,这是医院自己可以做的。

最后,我想借这个机会强调的另外一点是,民营医院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到目前为止,在东莞,除了税收以外,公立医院享受到的政策我们民营医院差不多都享受到了,这对医院的发展是至关重要,也是不可忽缺的。可以想象,如果没有社保定点医院、不能参加三甲医院评审和国家级、省、市级临床重点学科评审,我们接下来的发展道路,会是相当艰难的。

链接东莞东华医院(中山大学东华医院)

东莞东华医院创建于1994年,是顺应国家医疗卫生改革形势、服务于东莞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而创办的一所大型现代化民营综合医院。该院设有27个住院病区、15个医技科室、1个分院和6个门急诊单元;总建筑面积达19万平方米,目前拥有PET-CT、1.5TMRI、64排CT等大型医疗设备200多台(套)。该院现有员工1800多人(专业技术人员1400多人),其中正高级医务人员48人(含硕士研究生导师6人)、副高级医务人员150人,有博士5人、硕士90余人。

该院获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1项,有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1个,东莞市临床重点、特色专科各1个,2011年被评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

东华医院秉持诚信立院、公益办院的宗旨,从筹建开始就将公益慈善活动列入中长期发展规划。多年来,一直坚持开展复明工程(免费为贫困的白内障患者手术)、微笑列车(免费为贫困的唇腭裂患者的修补手术)、志愿者服务、义务献血、对口帮扶等活动。该院严格执行东莞市诊疗项目收费标准,还长期坚持为本地65岁以上老人免收诊费等措施,并利用广东省和东莞市医院协会民营医院分会会长单位的条件,积极倡导全省及全市民营医院遵循诚信经营的办院理念。

该院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率先推行导诊制、首问负责制、满意度测评、出院后随访、贵宾服务等优质服务措施,在保障医院健康发展的同时,较好地促进本地区医疗服务水平的整体提高,先后获得“东莞市社会公德先进集体”、“全国诚信民营医院”、“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大医精诚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该院从1999年开始承担高等院校临床实习教学任务,2004年评为广东省高等医学院校教学基地。同年成为中山大学附属医院和中山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基地,目前有6个临床硕士学位培养点,已有两届研究生顺利毕业。

该院在不断提高医疗安全质量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人才、设备和技术优势,积极开展临床科研,推动学科发展。截至2011年,先后有115项科研课题获得省厅级、市级科研课题立项,25项科研成果获得东莞市科技进步奖。2010年,该院消化内科被评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2011年,该院重症医学科评为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肾内科、泌尿外科妇女别评为东莞市临床重点、特色专科,另有4个专业成为东莞市社保局重点(特色)专科。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民生问题是事关人民群众生存发展的根本问题】相关文章:

发展民生金融问题05-09

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所带来民生问题的法律研究05-28

民生问题的整改05-23

我国民生问题的现状08-26

关于改善民生问题的思考05-17

关注民生问题的重要性12-09

城市民生问题的调查报告05-30

民生问题05-24

民生问题申论05-15

关注民生问题06-06

上一篇:企业宗旨口号下一篇:英语顺口溜幼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