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教学模式的反思

2024-04-26

协同教学模式的反思(精选6篇)

篇1:协同教学模式的反思

家校协同教学的活动

举办讲座,加强家教指导

我们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家长对于培训内容的需求,分年级制定培训主题,落实讲课教师,通过培训进一步更新了家长们家庭教育的观念,推进家庭教育的发展。2012年9月至10月期间,我们开展了“好家长”评选活动、“我的家庭教育故事”征文活动,把优秀的家长教育理念和方法,推荐给朝阳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谨供家长们共享。

我们认为“只有学校而没有家庭,或只有家庭而没有学校,都不能单独地承担起塑造人的细致、复杂的任务。”家庭和学校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载体,只有实现功能互补,才能形成教育合力;只有家校和谐联动,夯实家庭教育这项基础工程,才能有效地形成“三结合”教育网络,构建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保障机制。

开展开放日活动。

这次活动是落实朝阳区教委“走进百姓身边的学校”的精神,让市民走进学校,了解学校的教育,展示朝阳教育的新发展。

活动的主要内容是:

1、参观校园文化:

让家长感受创建现代化教育和学校摄影教育特色初步成果,了解学校的管理与特色发展情况,从而更好地配合学校,共同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

2、校长汇报学校工作

3、专题片:(和希望有关的故事).4、特色课程成果展示:

同听一节课。了解课堂教学和课改动向,亲身体会高效课堂的教学氛围,共同探讨新课堂教学方法,进一步推进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

5、社团活动成果展示;通过开展素质教育成果展示、文娱汇演、社团活动等,让家长感受新时期教育的快乐。

6、家长(市民)问卷 设计综合问卷调查表,广泛搜集对教育的意见与建议,学校对收集到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专门研究,制订整改方案,落实改进措施,取信于学生,取信于家长,提高教育的社会美誉度。

通过半日开放活动,市民朋友感受到朝阳教育取得的成就,激发了市民爱北京、爱朝阳、爱社区、爱学校的情感。此次活动得到市民朋友的一致好评。

活动结束时,大家意犹未尽。学校将以此为契机,举办更多的开放活动,请家长走进校园,请市民了解学校,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

篇2:协同教学模式的反思

一、音乐选择与韵律活动

韵律活动在体育学科教学当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它是学生体育综合能力的表现,在《体育与健身》教材大纲上指出:韵律活动有生动、活泼、形象和精神感染力,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节奏感、韵律感、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自我表现的欲望,提高自信心。可见,韵律活动意义和作用之重大,不容教师的忽视。小学阶段的韵律活动包括:节奏练习、韵律操、器械活动、集体舞等等。因此,在韵律活动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度成为教师思考的问题。通过实践发现,音乐给韵律活动带来无限的操作空间。它可以不断地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从而带来美的享受。在接受音乐熏陶的同时,可以使疲劳的身心得到缓释、产生心旷神怡的放松效果。因此,捷韵律活动的教学中必须对音乐的运用动一番脑筋。节奏练习与器械活动的教学,就应该充分考虑学生对于不同节奏的辨别能力,通过节奏来落实每一个动作,并且逐步体验动作交换的规律,在音乐的运用上,可以考虑节奏清晰拍点较重的音乐。在练习中,让学生尽情体验,循序渐进,不断地适应音乐节奏的来回变化,使动作与音乐相互融合。也可充分利用学生音乐课上学过的节奏乐曲,让他们在熟悉的节奏中来进行体育动作的表现,提高学生的参与面和学习的兴趣。集体舞教学即将全面铺开,对于教师来说,利用配套教学资源的音乐是理所当然的,这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教师教学准备的时间和难度,让教师能专心的研究技术动作的教学,而不是扎在音乐堆里去寻找。但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表现能力和适应性,在除了运用配套资源的音乐以外,还要尽可能让学生接触更多地适应所学集体舞节奏的音乐,让学生不断理解肢体动作,从中慢慢明白音乐与舞蹈是相通的,不同的音乐所表达的舞蹈也同样有着艺术的表现力。使学生充分地去适应各种音乐,提高实践与运用的能力。

二、科学与技术知识与模仿活动

在小学阶段,攀登与爬越教材有一部分是以模仿活动为主,它是发展学生平衡能力,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高身体灵巧性、协调性,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在落实攀爬教材时,特别要重视学生的模仿能力的培养。模仿是指:照着现成的样子做,以达到逼真的效果。因此,学生在具有一定的科学与技术知识的基础上,能够更好的进行较为有型的模仿活动。在小学低年级科学与技术教材中就有关于小动物的.外形、习性以及特征的教学内容,学生在学习后就有了一个较为初步的理论知识基础。如果,此时来进行体育学科教学中模仿动物爬行的教材,将会达到较为良好的教学效果。模仿小动物爬行这一教材,是让学生模仿自然界的一些动物的爬行动作,来提高模仿和身体的协调的能力,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充分体验爬行获得的乐趣。在科学与技术课上所学的小动物的知识就会被学生自然而然地运用到体育课中。并且,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爬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简单的科学的理论的指导下,学生脑中会形成一些动物的形态、动作、习性的初步表象。从而,来指导他们的肢体行动。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让学生学会观察图片、听小动物的叫声以及引导学生自己区分动物爬行的特点,大胆表现肢体动作。

三、结语

篇3:协同教学模式的反思

数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存在三个结构:其一, 学生的认知结构;其二, 教材结构;其三, 教师的认知结构.通过导学案、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将这三者之间建立起了教学关系, 这样形成的课堂教学结构, 在本文中称其为课堂的三维结构.教学实践表明, 课堂三维结构的协同性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当前, 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的缺失、认知经验的缺失、初高中衔接的缺失、模块教学不衔接带来的缺失、教师认知的缺失、教学设计的缺失等因素, 造成了学生的浅层学习的状态, 产生了低效学习过程, 因此, 本文以《苏教版必修4》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四步循环”的教学实践为例, 从实践层面, 谈一谈协同课堂三维结构的内在关系, 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四步循环”教学策略.

2理论依据

2.1“四步循环”教学的界定

用教育教学原理和认知心理学原理审视教与学这一对“范畴”, 可将教学过程视为由以下有序的4个“教与学”的互动, 形成的“四步循环”的教学过程:

第1步:导与学———预习引导, 独立初学;

第2步:展与评———互动交流, 点拨概括;

第3步:练与思———应用拓展, 回顾小结;

第4步:做与诊———巩固练习, 诊断反馈.其教学流程如图1所示.

2.2“‘四步循环’教学”的理论依据

构建“四步循环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建构主义理论”与“最近发展区理论”, 这两大理论的核心是学生的自主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四步循环教学”的教学环节设计充分体现了建构主义理论的四大学习要素:“导与学”体现的是“情境”创设;“展与评”体现的是“协作”、“意义建构”;“练与思”、“做与诊”体现的是“协作”与“对话”, 循环教学的目的是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意义建构, 即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和深度的学习.

“四步循环教学”在预习问题的设置、课堂点拨、课后练习巩固都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作为设计的依据, 充分体现教学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特点, 为学生提供带有一定难度的学习内容,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发挥其潜能, 不断地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转换为“现有发展水平”, 也就是不断地创造新的更高水准的“最近发展区”.

“四步循环教学”的核心是自主学习, 它变“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 使“学远大于教”, 符合认识的规律, 符合新课程理念, 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智慧策略.

在实施过程中, 我们是通过导学案的设计, 使以上四步、八个教与学的环节首尾衔接, 实现周而复始, 又螺弦式上升的循环教学过程.

认知心理学和教育实践告诉我们,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只有当教师的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的认知结构与教材结构、教师的认知结构产生积极地协同互动, 才能使学生的认知活动产生“冲突—和谐—共振”的过程, 才可能发生有效的深度学习过程.

3教学设计

3.1导与学的设计

问题情境 (苏教版必修4第92页引例) 点Q绕点P在半径为1的圆P上运动的同时, 点P又绕点O在半径为1的圆O上运动, O为定点, P, Q两点的初始位置如图2所示, 其中OP⊥PQ, 且P, Q两点以相同的角速度逆时针方向运动, 这时点Q的运动如何去刻画?

该情境的教学目的在于获得动点Q的运动方程y=sinx+cosx, 并由动点Q的运动规律可以判断Q点的运动是周期运动, 因此, 函数y=sinx+cosx应是周期函数, 哪么如何求周期呢?由此引发了对y=sinx+cosx与y=Asin (ωx+φ) 的关系的思考.为此, 设置如下问题:

问题1由15°=45°-30°=60°-45°, 能得到cos15°=cos45°-cos30°=cos60°-cos45°吗?

问题2 (苏必修4第81页第15题) 设向量a= (cos75°, sin75°) , b= (cos15°, sin15°) , 试分别计算a·b=|a|·|b|cosθ及a·b=x1x2+y1y2, 比较两次计算的结果, 你能发现什么?

问题3你能利用你的发现将sinx+cosx变形为Asin (ωx+φ) 形式吗?

问题4cos (α-β) 能用α的三角函数与β的三角函数来表示吗?

教学目标通过问题串, 引导学生经历如下认知过程:cos (α-β) =cosα-cosβ吗?———特殊值检验发现cos (α-β) ≠cosα-cosβ———归纳猜想cos (α-β) ≠cosαcosβ+sinαsinβ———向量方法证明cos (α-β) =cosαcosβ+sinαsinβ.

3.2展与评的设计

“展”与“评”是交织在一起的两个环节, “展”中有“评”, “评”中有“展”, 展示环节首先展示学生与课本、导学案对话的成果, 由学生讲述对上述问题情境与问题串的理解, 教师点评后, 继续展示应用新知解决例题的成果.

本课在问题1和问题2的引导下, 继续请同学们进行归纳, 获得如下猜想:

cos (α-β) =cosαcosβ+sinαsinβ.

在此基础上, 引导学生完成系列心智操作如下:

操作之1引导学生自问以上猜想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元认知活动之1) 不妨先计算cos (π-β) , cos (π/2-β) , cos (3π/2-β) , 验证一下.

操作之2引导学生自问能举出反例, 推翻以上猜想吗? (元认知活动之2) 若不能, 我们就尝试给出它的证明.

操作之3反思问题2的求解过程, 推导公式cos (α-β) =cosαcosβ+sinαsinβ.并计算cos (α+β) . (师生互动完成公式的推导和其它证明方法.)

按课本编排未必能让同学注意公式中α, β的任意性 (而正是因α, β的任意性, 才赋予公式的强大生命力) .于是我们引导学生用特殊角自由赋值, 并尝试选择恰当的数或式来赋值验证诱导公式, 使学生亲身感受公式的强大功能, 并掌握赋值法.

在此基础上, 我们用赋值法编制了如下例题.

例11利用两角和 (差) 的余弦公式, 求cos75°, cos15°, sin15°, tan15°.

2求值:cos (x+27°) cos (x-18°) +sin (x+27°) sin (x-18°) .

例2已知sinα=2/3, α∈ (π/2, π) , cosβ=-3/5, β∈ (π, 3π/2) , 求cos (α+β) 的值.

教师继续通过学生独立思考—组内合作—集中展示, 捕捉“内化点”, 再次进行点拨、概括、内化, 增强对公式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3练与思的设计

“练”是指课堂练习.通过点评内化环节以后, 有了新的认知结构, 在此基础上还需通过巩固、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实现知识和方法的有效迁移.为此, 本课按排如下的巩固练习:

1.求值:cos80°cos20°+sin80°sin20°. (对公式逆向“自觉表象”)

2.求值:cos80°cos35°+cos10°cos55°. (把不符合公式的结构变形使之符合)

3.设 a∈ (0, π/2) , 若 cosα=3/5, 则 (旨在让学生串连三角函数的相关知识)

4.在△ABC中, 若sinAsinB<cosAcosB, 则△ABC的外心位于它的_______ . (用“内部、外部、一边上、不确定”填空.旨在应用公式发现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5.cos (α-β) =-12/13, cos (α+β) =-12/13, 且α-β∈ (π/2, π) , α+β∈ (3π/2, 2π) , 求cos2α, cos2β, 及β. (旨在学习2α= (α+β) + (α-β) 角的变形)

6.已知cos (α-π/3) =15/17, 其中α为锐角, 求cosα的值. (旨在学习α= (α-π/3) +π/3角的变形)

“思”指回顾反思.回顾反思是为了将预设与生成进行有机整合.本课教师通过回顾小结, 激活如下“反思点”:

1) 画思维导图3;

2)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是用向量的数量积推导的, 体现了向量和三角函数间的内在联系, 也说明向量作为数学工具在应用方面的广泛性;

3) 把握公式的结构特点, 掌握一些常用的角、式、关系的变换, 提高顺向、逆向、变换应用公式的意识和能力;

4) 公式中α, β具有任意性, 学会恰当赋值是学好本节内容的基础, 要深刻领会公式承上启下的核心作用.

3.4“做与诊”的设计

“做”要完成两项任务:其一, 复习巩固性作业;其二, 预习性作业.复习巩固性作业是为了学生再次自我诊断和教师对教学的再次反馈, 预习性作业是为了下一课的导学.本课在作业中另外安排了两题:sin7°cos37°cos7°sin37°;课本必修4第99页14 (1) .

其目的是为学习下一课两角和与差正弦公式埋下伏笔.“诊”是这堂课的延续, 是根据完成巩固性作业的情况, 判断学生对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 为下一课两角和与差正弦公式的“导与学”和下堂课的教学确定起点和教学策略作准备, 正是由这样的“四步循环”形成了“课前—课堂—课后”一个完整的循环学习链, 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能够在自主学习中实现螺旋式上升, 不断提高数学学习效益和数学素养.

4教学反思

4.1“四步循环”教学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1) “导与学”形成学生初学时的自我诊断与教师课前诊断, 出现第1次有效反馈, 课前在教师引导下自主学习使问题1—4得到深化, 初学产生的新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cos (α-β) ≠cosα-cosβ认知的冲突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有了自己学习的重点, 为学生“深度”学习创造了条件.

2) “展与评”过程中, 发现的问题与教师的及时点拨是第2次反馈, 第2次反馈包括同学的分析、解答与质疑以及教师的适时点拨, 这一互动过程使学习重点得到深化, 形成互动式的多维度的“深度”学习过程.

3) “练与思”形成第3次反馈, 这个反馈是预设与生成的结合, 这一过程使教师点拨时的疑点得到深化, 同时学生将会暴露出认知缺陷与认知盲点, 疑点的出现是课堂教学生成性的宝贵资源, 教师智慧地利用这些缺陷与盲点, 通过精妙的点拨释疑解惑, 示范引领会形成反思型“深度”学习过程.

4) “做与诊”的过程, 是课后练习巩固的过程, 是教师的第4次反馈.这一过程使学生对两角和与差的公式的理解得到深化, 使学生在知识应用中产生“深度”学习过程.

4.2“四步循环”教学协同“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四步循环”教学很好地协同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使自主学习、同伴互助、教师引领融为一体, 实现了深度学习.如, 学生板演公式的推导过程如下:

在直角坐标系xOy中, 以Ox轴为始边分别作角α, β, 其终边分别与单位圆交于P1 (cosα, sinα) , P2 (cosβ, sinβ) , 设向量它们的夹角为θ, θ=α-β, 则a·b=|a|·|b|cosθ=cosθ=cos (α-β) , 另一方面, a·b=cosαcosβ+sinαsinβ, 所以, cos (α-β) =cosαcosβ+sinαsinβ.

以上证明过程中, θ=α-β正确吗?这是学生展示中“生成”的新问题, 它反映学生对向量夹角的概念和α, β具有任意性的理解还没有到位, 此处, 生成了如下教学过程:当α-β∈ (0, π) 时, θ=α-β;当α-β (0, π) 时, 存在k∈Z使α-β=2kπ+θ (k∈Z) 或α-β=2kπ-θ (k∈Z) .

以上围绕“生成”资源的互动, 突现了数形结合思想, 突出了数学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三者之间转化的思想, 优化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 为学生营造了学会思考、学会学习的认知环境.

4.3“四步循环”教学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四步循环”教学的过程一方面满足了高中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 另一方面又能满足高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需要, 对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体现有十分积极的作用.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更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习惯, 教会他们怎样学习、怎样思考,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4:协同教学模式的反思

【关键词】高中英语 协同发展 教学模式 创新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国际贸易往来愈加频繁,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英语作为重要的语言类学科,具有工具性、人文性以及跨文化性的主要特点,在高中英语阶段,培养学生掌握英语交际能力、引导学生了解英语文化和注重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同等重要。高中英语中协同发展教学模式强调文化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共同培养,是当前英语教学的必然发展趋势,为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综合能力起到了促进作用。

一、协同发展教学模式

顾名思义,协同发展教学模式就是指在相互协调、合作的精神指导下的一种无序到有序的综合思维过程。对学生来说,需要通过不断学习培养协同意识,发挥各自认知特点和特长,分工合作完成共同任务目标。对教育来说则是教育系统各要素和系统之间相互作用产生默契或者竞争。通过教育教学的全面协同、和谐协同以及个性协同的发展,促使学生实现从愿意学习到会学习以及乐于学习的有序转变,实现教学的重要意义。

协同发展教学的理论基础是系统论、自组织论和协同学理论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在教育教学中注重自组织形式的形成和减小系统复杂性来实现教学的最优化。协同发展的核心要义是指协同力的形成和协同效应的产生,教学中的协同力是为保障学生教师各个教学要素完成教学目标而形成,包含有鲜明的教育价值观、明确的教育方针、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学校、教师、学生间的人际交往以及良好的文化协同氛围。

二、高中英语协同发展教学模式的反思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高中英语课程改革趋向于实践性、综合性以及人文性,《牛津高中英语》在顺应新课标要求下,将文化意识纳入英语基础课程中,增强了英语的文化理念,为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创造了基础条件。英语教材的改革是课程改革的基础,在此条件上教学模式的创新改革也是必不可少的,协同发展教学模式中,将英语教学目的呈现为教师与学生的协同发展、理论与实践的协同发展、文化能力与交际能力的协同发展等。

协同发展教学模式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认知方面,提高了学生语言学习的思维水平,帮助学生形成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在能力方面,协同发展教学模式提升了学生英语实际运用能力、锻炼了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以及促进了学生创新探究能力的形成;在情感态度方面,激发了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兴趣、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并通过英语课程中本土文化和外国文化的结合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跨文化意识。

协同发展教学模式对促进高中英语教学的重要意义,不仅仅体现在语言环境的创建,还体现在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英语实践机会和指导以及学生主体性的培养,但实际运用中受多因素影响,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首先体现在教师知识素养不足和对自身技能提升认识不足,不明确教师本身的发展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只注重学生语言技能培养,忽视自身专业理论和技能的不断提升;其次,一些学校并没有相应的语音教室为学生提供英语口语练习,外籍教师的缺少也是英语教学资源不全的一个方面;再次,高中英语课程课业负担太重,课时安排不合理,并不能充分发挥协同发展教学模式的优势,同时现行高考制度制约了英语课程改革,没有充分重视语言实践性的培养,对教学有很大的影响。

三、高中英语协同发展模式的创新探究

1.协同发展教学模式下教师方面的创新。在开展协同发展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英语教师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也是具有独立思考工作能力的个体,在不断吸取他人教学经验及学生意见建议的同时,不能放弃自己对教学的独立思考工作能力。通过教师之间的启发、交流和互相学习来提高学生学习是协同发展教学的基本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参与发表个人意见和建议。同时,教师团队中有效沟通机制的建立也十分重要,在共同制定学习计划、定期反思会谈以及共同评价等教学全过程中保持沟通和协调。

2.协同发展教学模式下学校方面的创新。学校方面在协同教学发展模式的创新下首先是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不仅要设立一定的组织机构对英语协同教学进行规划和管理,还要加强教师团队的管理、组织和评价,更要注意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保障协同发展教学的科学规范化。其次是赋予教师充分的专业自主权,不能对教师进行过多的非专业干预,要为其提供专业的教学环境,最后要注意教师团队的有效培养,规范教师团队,促使形成有共同教学目标、注重合作协调的民主型教师队伍。

四、小结

总之,协同发展教学模式是教育深化改革的成果,不仅符合新课标下英语课程改革的基础要求,更符合现阶段社会发展对实用型英语人才的需求。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坚持创新探究精神对教学方法进行革新,从而完成新课标的教学任务,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培养高技能高素养的复合型英语人才。

参考文献:

[1]徐旭辉.基于新课程标准的高中英语教科书目标达成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篇5:协同教学模式的反思

张宁

(贵州财经大学信息学院,贵州贵阳,550004)

摘要:虚拟教学团队是网络信息时代的新型教学团队组织方式,由于团队成员地理位置分布的异构性,需要一种信息技术环境实现和支持团队运作过程的协同和交互。本文介绍了虚拟教学团队的特点和工作流技术,并构建了工作流环境下的虚拟教学团队的系统架构。

关键词:工作流;虚拟;教学团队

ZHANG Ning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Financial and Economics of Guizhou University, Guizhou, Guiyang, China, 50004)

Abstract: Virtual teaching team is a new network information organization, as team members geographically distributed heterogeneous nature, requiring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nvironment to implement and support the operation of the process of collaboration and interaction.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virtual learning teams and workflow technology, and builds a virtual teaching system architecture team under workflow environment.Keywords: Workflow;Virtual;Teaching Team The Collaboration Research of Virtual Teaching Team under Workflow System 1 引言

团队的概念最初源自于企业管理领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团队研究已经突破了企业管理学的学科领域。在教育界,各种各样的团队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师生团队、自由团队和行政团队等[1]。当前,知识需求的层次和涉及范围越来越多元化,教学内容的不断加深和增多,也使得单个教师的传统教学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复杂和变化的教学过程,这就需要建立有效的团队教学模式,从而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不久前,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张尧学在西部高校考察时,谈到计算机目前的服务和应用时,他认为现在的网络系统和计算机都在向着共享资源、个性化、定制化发展,指出从高度教育的角度出发,也可以考虑教育的集成化发展,构建虚拟型的教学团队模式。虚拟教学团队的概述

基金项目:“贵州财经学院2010年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 作者简介: 张宁(1981-),女,贵州贵阳人,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信息集成管理 虚拟教学团队这种新型组织方式,其优势在于它的灵活与随机性,团队成员不需要固定于某一特定的行政组织关系下,但是它的管理模式远非一般管理模式简单,必须综合流动性和控制能力,牢固的教学伙伴关系,特殊的生命周期,以及团队间的差异和凝聚力,这样的联盟形式更多地依赖于现实需求而存在,并更多地依靠信息技术作为使能工具,通过信息技术来实现团队的沟通和协同。

在传统的教学团队构建和管理中,团队各成员间的关系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稳定,因此团队之间的业务流程接口具有预设定、紧密耦合和良好集成的特点。随着虚拟教学团队的产生,可能存在短暂且不确定性的教学伙伴关系,表明团队各成员间的关系动态性增强,业务接口不是预设的、静态的,而是动态的,难以定义的,这种情况下,对整个教学团队成员间的协同和流程控制相对更加困难,具体呈现以下特点[2][3]: 1)、动态性:虚拟教学团队成员间的协同是动态的,且流程可以在运行中创建,成员和数量是变化的,可能在实现不同教学目标的运作过程中,会时常伴随着成员的选择或再选择。2)、松耦合性:团队成员间的请求和响应过程可能需要较长的时间,因此必须采用异步通信方式相互联系。3)、不确定性:教学团队成员间的协作关系和约束关系不确定。4)、分散性:教学团队成员在地理位置空间是异构的。5)、自治性:教学团队内各成员间的依赖关系减弱。6)、异构性:各团队成员所属组织结构和应用平台异构。基于工作流的虚拟教学团队的信息架构

3.1、工作流简介

当前,工作流技术成为实现业务过程自动化与业务过程重组的核心技术。从计算机的角度上看,工作流经营过程的一种计算机化的表示模型,定义了完成整个过程所需要的各种参数,这些参数包括对过程中每一个步骤的定义、步骤间的执行顺序、条件、以及数据流的建立、每一步骤由谁负责以及每个活动所需要的应用程序[4]。

由此可见,工作流是针对业务活动中具有固定程序的常规活动而提出的一个概念,在教学团队活动中,教学过程本身就具有高度的规范性和制度性,在虚拟团队合作中,可以设计和固化诸如教学项目申报、教学大纲编制、教学进度测评、教学效果总结、团队经费查看等流程,结合工作流管理系统技术,能够实现虚拟教学团队的高效管理控制,满足虚拟团队中各个教学单位的参与者对教学活动的宏观管理与决策的需要。

虚拟教学团队的应用使大规模的异构分布式信息处理与应用执行环境取代了集中式信息处理的方式,这样,工作流管理系统也由最初的创建无纸信息空间环境,转而成为同化教学过程复杂信息[5]、实现教学业务流程自动执行的必要工具。3.2、系统总体结构

系统总体结构是基于Web Service技术的Web协同工作流管理系统,将虚拟团队成员的客户端模块完全放置在浏览器端,实现对工作流过程的分布管理和控制,总体采用底层服务器层、应用服务层、客户端层的三层控制访问。3.3、系统信息共享架构

虚拟教学团队的用户通过各类用户接口(如HTML、RSS等)接入工作流管理系统平台,共享知识空间的所有资源服务,在该系统内,定义了工作流执行服务和教学信息服务两大模块,工作流执行服务主要是负责整个工作流系统的执行和管理,教学信息服务主要是提供对分布式教学信息资源的导航服务,如图1所示:

图1

虚拟教学团队信息共享架构

其中,工作流执行服务是本框架的核心部分,负责整个工作流的执行过程管理,包括从过程建模、过程执行、信息需求发出和信息资源传递以及同用户进行交互的整个过程。其内部包含4个主要机构:(1)、WFMC参考模型:在建模方面,定义了描述工作流模型内在联系的模型——元模型,并定义一套在不同系统之间传递过程和模型定义的编程接口,可实现建模环境和运行环境的分离,也有利于实现协同的工作流运行环境。(2)、模型动态转换:通过定义角色模型、过程模型、资源模型,通过模型动态转换,能够对特定的工作流实例及其异常变化进行表示,达到修改特定工作流实例的目的,从而使预定义的过程模型能更好地反映教学团队实际的项目工作流程,并且为过程模型及过程实例的动态修改的程序实现提供了可能,增加了系统的灵活性,从而突破了工作流模型建立时功能与运行时功能的界限。(3)、工作流引擎:工作流引擎作为工作流执行服务的调度中心,将接收从工作流平台(外部接口)发送过来流程控制的请求(如业务初始化、获取任务以及结束任务等)。根据不同请求类型调用相应的处理模块完成与本次请求相关的操作并将结果返回。(4)、模型知识库:该架构采用基于框架的知识表示方法,并通过建立框架间层次化的网络结构,使得该模型对各个教学团队中各类复杂的项目流程,项目资源状况等进行更好的描述,提高了工作流系统模型的表达能力。

教学信息服务模块是作为虚拟教学合作团队的使用方角色,在现有教学信息资源的基础上提供导航信息服务,主要包含2个主要机构:(1)、分布式教学信息资源:地理位置异构的教学项目信息资源,在信息源端驻留有为该信息源定制的Agent(称为信息源Agent),负责响应导航服务机构所发出的信息提取请求,从信息源提取所要求的信息,并以要求的格式返回。(2)、导航信息服务:它的主要功能是为分布式的教学信息资源提供导航目录、索引检索和信息提取服务,导航服务机构中的Agent可以与位于教学项目信息源Agent进行通讯,取得信息实体。

4、结论

虚拟教学团队的组织是跨组织知识共享模式的表现,有利于利用丰富的智力资源,促进技术创新,通过对虚拟教学团队内工作流程的定义和执行管理,提高了教学信息的交互效率和柔性,建构信息化的工作流管理平台,有效改善了教学团队的协同模式,最终有利于形成具有卓越价值传递能力的教学团队,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华荷峰.高校科研团队研究: 基于虚拟团队的概念[J].现代教育科学.2005,4: 91-93.[2]何瑛.虚拟团队管理、理论基础、运行机制与实证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3]叶飞,陈春花.分布式科研团队的动态协调沟通策略研究[J].科研管理.2002,7:6-8.[4] Alonso G, AgrawalD, Abbadi EA et al.Functionality and limitations of current workflow management systems.1997[EB/OL].http:///cs/exotica/wfmsys.ps.[5]Van Der Aalst W.Process-Oriented Architectures for Electronic Commerce and Interorganizational Workflow.Information System.1999 ,24(8):639 – 671.作者联系方式: zn8124@126.com;*** 作者邮寄通讯地址:

篇6:钢琴演奏教学中三觉的协同的论文

就钢琴演奏本身而言,应该是一个复杂的生理、心理结合统一的过程,它要求演奏者各感官间默契地配合,以达到钢琴演奏中所谓“琴人合一”的最高境界。然而,在部分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忽视了钢琴演奏本身所需要的各感官之间的联系配合,把艺术化、科学化的钢琴教学引入了单一技术训练的歧途。作为一名钢琴教师,在对上述现象感到悲哀的同时,也试图运用科学的理论对钢琴教学法进行改良,并希望通过对学生钢琴演奏中听觉、触觉、视觉协同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弹奏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和演奏质量。

一、钢琴演奏教学中听觉、触觉、视觉协同的理论基础

协同学主要是研究系统各要素之间,要素与系统之间,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同步、合作、互补关系。研究协同效应的形成,揭示系统进化的运动,核心思想是“协同导致有序”。协同学由一系列严密而复杂的原理组成。在钢琴教学协同性问题的研究主要运用了“协同效应原理”和“自组织原理”。

1.钢琴演奏教学中各感官的协同效应原理

协同学认为:一个开放的大系统内的各个子系统既有独立运动,又有关联运动。当关联运动占主导地位时,各个子系统就会自动地服从于整体,产生协同效应,这时的整体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根据协同效应原理,笔者认为,要培养全面而高素质的钢琴演奏者,其关键是加强各感官之间的协调合作,使之产生协同效应。为此,我们要分析钢琴演奏中各感官的作用和特点,激发其潜能,加强它们之间的关联运动,优化钢琴弹奏系统的`整体功能。

2.钢琴演奏教学中各感官的自组织原理

自组织原理是指在一定的外部能量流或物资流输入的条件下,系统会通过大量子系统的协同作用,在自身涨落力的推动下,达到新的稳定,形成新的有序结构。根据自组织原理,笔者认为,要提高演奏者的弹奏能力,必须提高各感官之间的自组织能力,即听觉、触觉、视觉之间形成一种弹奏的默契,在自发的状态下进行协调配合,从而形成各感官之间的协同合作,使对音乐作品的演奏与表达成为一种自觉行为。

二、钢琴演奏教学中的听觉、触觉、视觉概述

1.演奏听觉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钢琴演奏教学中听觉主要包括外在听觉和内心听觉两个部分。

外在听觉能力是指运用耳朵听辨外在音乐音响的能力。

内心听觉能力是一种预知听觉,是建立在演奏者对声音的积累和存储基础之上,它类似于绘画中“胸有成竹”,即演奏者在弹奏之前内心已经听到了自己将要弹奏出的声音。

2.演奏触觉

钢琴演奏触觉的发力部位从指尖开始,包括了腕、肘、臂、腰在内直至全身整体运动的综合。演奏触觉包含以下内容:即,触键种类(高抬指垂直触键、贴键法触键、冲击式触键、手腕摇动式触键等)、触键力度与速度、触键深度等。

3.演奏视觉

钢琴演奏中的视觉可分为以下三种:(1)读谱视觉:在钢琴演奏过程中对谱面上所标示的音高、节奏、速度、力度等符号产生的视觉感受。(2)键面视觉:在钢琴演奏中对键盘位置的视觉感受。(3)记忆视觉:在背谱演奏过程中在脑海回放原谱的视觉感受。

三、钢琴演奏教学中“三觉”的协同研究

1.通过“三觉”的协同形成理想的音色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在钢琴教学中如何形成理想的音色呢?音乐作品中旋律的风格、和声的色彩、力度的起伏、速度的变化等特征因素都是音色变化的内在依据。而这一系列信息的输入必须通过演奏者的视觉器官准确无误地传入大脑,大脑指挥触觉器官协调运动,完成与谱面信息相对应的触键。在整个过程中,听觉器官必须起到“调色”和监控的作用,即:将视觉获得的谱面信息转化为内心听觉,再与弹奏出来的实际音色效果(外在听觉)逐渐调和统一,从而达到运用听觉、触觉、视觉三者的协同形成理想音色的目的。

例如,学习弹奏《野蜂飞舞》这首乐曲时,我们应该从作品标题和谱面旋律的特点得到内心听觉的信息,并指导手指来表现这样一幅幅图画:一群群野蜂飞舞而来,一会儿集中(渐强的蜂鸣音色),一会儿又分散(渐弱的蜂鸣音色);有时来势凶猛(和声织体加重),有时又有趣地围着野花采蜜(运用手腕转圈运动带领手指做“橄榄形”力度变化)。这样一来,音乐中的音色会更加生动自然、富有表现力。

2.通过“三觉”的协同完成各种演奏技巧

任何音乐作品的演奏都需要通过不同的弹奏技巧得以体现。从表面看来,弹奏技巧的完成仅仅依赖于演奏者的触觉器官。然而,这种错误的观念也正是一些学生练琴无效率、无效果的主要原因。

在练琴的过程中,学生们最初获得的音乐信息全部来自于乐谱,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把音符看成连续不断的声音模式符号,而不是孤立的单元。这样完整的视觉信息将有利于触觉器官对相应弹奏技巧的连贯与把握。与此同时,“自我鉴听”也是准确完成演奏技巧的重要环节。钢琴演奏的技巧可谓是品种繁多,有力度、速度、和声、触键方法等方面的。这也注定了演奏者在练习过程中,耳朵要对弹奏出来的音乐技巧“批判性”地听、有鉴别地听、有对比地听。只有通过这样反复的推敲和调整,使听觉、触觉、视觉产生协同效应,演奏者的技术水平才能不断地得以完善和提高。

3.通过“三觉”的协同表达音乐的情感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作品中包含了作曲家的情感体验。演奏者通过演奏作品,进行了二度创作,其中也融入了演奏者对该音乐作品的理解及自身的情感表达。好的演奏者能够充分地表现作品的情境及内涵,准确表达出作曲家的创作意图。

在钢琴演奏教学中,教师要多启发学生通过想象力对音乐作品进行理解。例如,弹奏门德尔松的《威尼斯船歌》,就要引导学生根据作品标题、音乐形象等谱面信息发挥想象,如在脑海中浮现出这种景象:宽阔的河面上,一叶两头微翘的小舟,后面拖着一道长长的波浪,船儿随着波浪轻轻地摇曳着……音乐中的情感自然地从心里流出,演奏者的触觉也会自发地配合情感进行演奏,特别是当看到谱面上一串串波音记号时,更会情不自禁地在听觉和触觉上对“水波荡漾”这一情境进行诠释。

上一篇:3H护理服务模式在神经内科病房中的应用效果下一篇:《站在黄花岗陵园的门口》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