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工程论文1

2024-08-31

细胞工程论文1(共12篇)

篇1:细胞工程论文1

第二节 细胞工程简介──动物细胞工程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1)动物细胞培养(知道)。(2)动物细胞融合(知道)。

(3)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应用(知道)。2.态度观念方面

(1)初步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和合作精神。

(2)通过向学生介绍几大动物细胞工程技术的发展动态及一些新的研究成果,使学生明确人们对生命奥秘的揭示愈加广泛和深入,知识不断更新并向前发展。认识到学无止境,形成终生学习的意识。

3.能力方面

(1)在学习动物细胞培养过程中,学生通过阅读、自学、质疑、讨论、训练、总结等环节,逐步提高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由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导出动物细胞融合过程,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思维能力。

(3)让学生尝试设计革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指导学生掌握获取知识和探索生物科学的基本方法,使学生了解生物科学认识模式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能力。

重点、难点分析

单克隆抗体既是本小节的重点,也是难点内容。

分析:动物细胞工程常用的技术手段有动物细胞培养、动物细胞融合、单克隆抗体、胚胎移植、核移植等。其中前三大技术为本节教材的主体内容,而胚胎移植、核移植技术以小字科普读物的形式出现,意在使学生在有所侧重的前提下对动物细胞工程发展概况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在教材重点介绍的三大动物细胞工程技术中,动物细胞培养是其他技术(如单克隆抗体、胚胎移植、核移植等)的基础,其价值更多的是通过其他技术成果来体现的。而动物细胞融合技术目前较为成熟的最重要的用途便是制备单克隆抗体。由此可见,单抗技术应属较高层次的动物细胞工程技术。对它的学习有助于学生较深刻地领悟动物细胞工程的真谛,并从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对单抗独具匠心的实验设计中,深刻体会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尤其是创造性的思维品质在科学研究、发明创造中的决定性作用。基于以上认识,单克隆抗体应列为本节的重点内容,同时单克隆抗体技术本身环节多、技术复杂,加之学生对此缺乏必要的感性认识,所以也是本课的难点所在。

教学模式

自学——指导。启发、探究。教学手段

1.动物细胞培养的自制挂图。

2.动物细胞融合、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的教学课件。3.有关克隆羊“多莉”的录像资料。4.实物投影仪。课时安排 二课时。设计思路

1.采用自学、指导模式对动物细胞培养技术进行较深刻、透彻地学习,为学习其他动物细胞工程技术打好基础。2.教师启发学生回忆植物体细胞杂交过程;通过新旧知识对比,引导学生大胆推测动物细胞融合过程,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并通过课件演示全过程,加强直观性,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

3.教师给出资料,引出探究点。学生通过讨论、辩论,设计多种制备革克隆抗体的方案。然后通过观察全过程课件,质疑、释疑(多方向),并由学生概括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工程。

4.胚胎移植、核移植为书中小字内容,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予以适当指导、点拨。5.以“多莉”羊的培育过程为主线,将动物细胞工程五种技术的知识有机地串接起来,构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重点提示

1.在教学中,应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的个性在共性发展的同时也能协调发展,使知识不单是讲课的内容,考试的内容,而成为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载体和素材。教师应善于从教材内容和学生心理状态出发,采用多种方法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创设探索的情境,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索的欲望,从而达到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多方面能力的目的。

2.适当增加难度,能在教学过程中引起学生适度的认识冲突。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就极力主张“高难度原则”,以求得学生在一定困难水平出现认知冲突,增强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促进其发展。

3.在教学过程中,适度拓宽教学内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发学生的思维空间,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4.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合理安排教学容量,控制好课堂教学的密度;该讲的要讲深、讲透,并善于从多角度、多层面来挖掘知识的蕴含,从而把握好教学的力度;同时还要注意课堂节奏的急缓、疏密、错落有致。

教学过程

篇2:细胞工程论文1

2.1.1植物细胞工程基本技术

【内容与解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植物细胞工程基本技术指的是植物组织培养,其核心是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和过程,由于它还与植物体细胞杂交的原理、植物细胞工程应用的实例等有…紧密的联系,所以在本学科有…重要的地位。教学的重点是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和过程,解决重点的关键是植物组织培养的实验。【教学目标与解析】 1.教学目标

(1)简述植物组织培养和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2)列举植物细胞工程的实际应用 2.目标解析

(1)简述植物组织培养和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就是要学生知道组培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且要明白每个过程中的特点,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是要学生知道它的定义和如何实现这个过程中的每一步骤。【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植物体细胞杂交的原理不理解,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学生对这类问题的认识尚浅。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给予学生一定的理论知识,及事例分析。【教学过程】

问题一: 为什么植物的一个花瓣就可以培育出完整的植株呢?

设计意图:…通过此问题引出植物组织培养 师生活动;

1、什么是细胞的全能性?表现全能性的条件?

2、为什么运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能把植物离体器官、组织或细胞培养成完整植物体?

3、克隆羊“多莉”的诞生说明了什么?

4、生物体内的细胞为什么没有表现出全能性,而是分化成不同的组织器官?

问题二: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问题1.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概念是什么? 问题2.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原理是什么?

问题3.植物组织培养技术通常选用的材料有哪些? 问题4.植物组织培养的培养基含有哪些成分?

问题5.分析图2—5,概述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基本过程。

问题6.什么是脱分化?什么是再分化?什么是愈伤组织?

展示马铃薯——番茄杂种植株的图片,根据设想来引出植物体细胞杂交

问题三: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

问题1.什么是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它具有什么优点?

问题2.在进行植物体细胞杂交之前,为什么要去除细胞壁?通常用什么方法去除细胞壁?去除细胞壁以后的植物细胞叫什么?

问题3.怎样诱导两个不同原生质体的融合?原生质体融合完成的标志是什么?这与细胞中哪种细胞器有关?

问题4.为什么两个原生质体能发生融合,这与细胞膜的什么特性有关? 问题5.如果两个来源不同的原生质体发生了融合,下一步该做何处理? 问题6.如何将杂种细胞培育成杂种植株?

问题7.分析图2—9,概述植物体细胞杂交的基本过程。

选修3 第二章

小问(1)说出①~⑤步骤表示的含义。

小问(2)将植物细胞A和植物细胞B的得到的原生质体诱导融合,在培养基上至少存在几种类型的细胞(只考虑两个细胞的融合)?

例题1:在细胞工程——原生质体融合育种技术中,其技术的重要一环是将营养细胞的细胞壁除去,通常是采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的酶解破壁法处理。如将去掉了细胞壁的成熟植物细胞置于清水中,细胞将()

A.皱缩 B.胀破 C.呈球形 D.保持原状

例题2:要将胡萝卜韧皮部细胞培养成完整植株,不需要()A.具有完整细胞核的细胞 B.离体状态

C.导入外源基因 D.一定的营养物质和激素

变式:白菜、甘蓝均为二倍体,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分别为20、18。以白菜为母本、甘蓝为父本。经人工授粉后,将雌蕊离体培养,可得到“白菜-甘蓝”杂种幼苗。请回答问题:

⑴白菜和甘蓝是两个不同的物种,存在 隔离。自然条件下,这两个物种间不能通过 的方式产生后代。雌蕊离体培养“白菜-甘蓝”杂种幼苗获得,所依据的理论基础是植物细胞具有。⑵二倍体“白菜-甘蓝”的染色体数为。这种植株通常不育,原因是减数分裂过程中。为使其可育,可通过人工诱导产生四倍体“白菜-甘蓝”,这种变异属于。

【课堂小结】

【目标检测】

1.植物组织培养是指

A.离体的植物器官或细胞培育成愈伤组织

B.愈伤组织培育成植株

C.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或细胞培养成完整植物体 D.愈伤组织形成高度液泡化组织

2.植物体细胞杂交要先去除细胞壁的原因是

A.植物体细胞的结构组成中不包括细胞壁

B.细胞壁使原生质体失去活力 C.细胞壁阻碍了原生质体的融合 D.细胞壁不是原生质的组成部分 3.植物体细胞杂交的结果是

()

()

()

选修3 第二章

A.产生杂种植株 B.产生杂种细胞

C.原生质体融合 D.形成愈伤组织 4.将胡萝卜韧皮部细胞培养成幼苗时,下列条件中不需要的是()

A、具有完整细胞核的细胞

B、一定的营养物质和植物激素

C、离体状态

D、导入指定基因 5.植物体细胞杂交的目的中错误的是

()

A.把两个植物体的优良性状集中在杂种植株上 B.获得杂种植株

C.克服远源杂交不亲和的障碍

D.实现原生质体的融合 6.植物组织培养的用途中不正确的是

()

A.快速繁殖

B.生产新品种 C.生产生物碱 D.生产白细胞介素-2 7.以下关于原生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原生质泛指细胞内的基质

B、原生质就是细胞质

C、一个动物细胞就是一团原生质

D、细胞膜、细胞核和细胞壁是原生质 8.不能人工诱导原生质体融合的方法是

()A.振动

B.电刺激

C.PEG试剂 D.重压 9.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因是

()

A.生物体细胞具有使后代细胞形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B.生物体的每一个细胞都具有全能性

C.生物体的每一个细胞都含有个体发育的全部基因

D.生物体的每一个细胞都是由受精卵发育来的 10.下列植物细胞全能性最高的是

()

A.形成层细胞 B.韧皮部细胞

C.木质部细胞

D.叶肉细胞 11.植物体细胞融合完成的标志是()

A、产生新的细胞壁

B、细胞膜发生融合

C、细胞膜发生融合 D、细胞膜发生融合 12.植物体细胞杂交的目的是

()

A.用酶解法去掉细胞壁分离出有活力的原生质体 B.以人工诱导法使两个不同植物的原生质体融合

C.用植物组织培养法培养融合的原生质体得到杂种植株 D.通过以上三者来完成

二、非选择题

1.下图是植物组织培养的简略表示。据此回答:

脱分化 再分化

①——→②——→③——→④

(1)①表示

,它能被培养成为④的根本原因是

。(2)②表示

,它与①相比分化程度

,全能性

。(3)若想制作人工种子,应该选用(填编号)。

(4)若①是花药,则④是

,继续对其使用

处理可获得

正常植株,该过程称为。

(5)若①是胡萝卜根尖细胞,则培养成的④的叶片的颜色是

,这说明根尖细胞。

篇3:细胞工程论文1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 (-) , 血沉10 mm/h, 生化 (-) , CEA 2.25 ng/mL。

影像学检查:胸部B超示左侧局部肋骨低回声区;胸部DR片示左侧第10肋骨腋后段膨胀性骨质破坏, 与长轴平行, 长径约5 cm, 呈多房状边缘不清, 无硬化边, 周围反应性层状骨膜增生 (见图1, 2) , 考虑骨肿瘤。颅骨、骨盆、脊柱骨质未见异常;CT示左侧第10肋骨骨质破坏, 未见明显软组织肿块影, 余所见与X线平片相仿。

手术所见:取左锁骨中线第10肋间为切口, 长约12 cm, 查看第10肋骨有一约5 cm的骨质破坏肿瘤段, 病灶内形成结节状肿块, 呈灰红色, 部分出血, 质地易碎, 侵及周围胸膜。

病理结果:Langerhans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 (LCH) (见图3) 。

讨论:Langerhans细胞是一种特殊的细胞, 含有胞质包涵体, 或称为X小体, Langerhans细胞在各种不同组织内浸润, 称为组织细胞增生症, 即为Langerhans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1]。颅骨、下颌骨、肋骨是最常受侵犯的部位[2]。本例发生于肋骨, 术前误诊为肿瘤, 回顾性分析发现, 应当首先考虑本病, 有以下原因:年龄 (儿童) ;发生部位 (肋骨) ;单发;病灶特点为膨胀性骨质破坏、边缘欠清、周围骨质密度增高及周围反应性层状骨膜增生。误诊原因有:经验不足;实验室检查 (血沉、白细胞、嗜酸性细胞均正常) ;颅骨最好发部位未见异常。

图1, 2 胸部DR片示左侧第10肋骨腋后段膨胀性骨质破坏长约5 cm

图3 病变段肋骨切除标本病理证实为Langerhans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 (HE×100)

参考文献

[1]王云钊, 兰宝森.骨关节影像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2:591-595.

篇4:测试卷1 走进细胞

1. 如下图所示,1、2、3、4为镜头长度,其中1和2有螺纹,3和4无螺纹,5、6为观察时物镜与切片的距离。欲获得最大放大倍数的观察效果,其可以选取的组合是( )

[1 2 3

4 5 6]

A. 1、3、5 B. 2、4、6

C. 2、3、5 D. 2、4、5

2. 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缩手反射活动由反射弧即可独立完成

B.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C. 病毒的生命活动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生活

D. 草履虫的各种生命活动都在一个细胞内完成

3.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大肠杆菌和蓝藻合成蛋白质的场所都是核糖体

B. 蓝藻、大肠杆菌、酵母菌都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C. 蓝藻的叶绿体含有藻蓝素和叶绿素,是自养生物

D. 只有在高倍显微镜下才可以看到病毒

4. 与酵母菌相比,硝化细菌具有的特点是( )

A. 无线粒体,只能通过无氧呼吸获得能量

B. 无叶绿体,只能摄取现成的有机物来生活

C. 无细胞核,只能通过无丝分裂产生子代细胞

D. 无染色体,只能在DNA水平产生可遗传变异

5. 关于细胞学说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

A. 它阐明了动植物都以细胞为基本单位,论证了世界的统一性

B. 细胞可以分裂和分化,产生新的细胞

C. 细胞是一个完全独立的单位

D. 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体现了科学探究的过程

6. 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与之相关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通过精子和卵细胞,子代能获得亲本的遗传物质

B. 人体是由细胞构成的,所以细胞的分裂必然导致人体的生长

C. 生物与环境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以细胞代谢为基础

D. 遗传和变异以细胞内基因的传递和变化为基础

二、非选择题(3小题,共计52分)

7. 下面是几种生物的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图中属于原核生物的是 (填代号),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是 (填代号)。

(2)以上细胞结构必须在 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不用染色即可观察到D细胞的结构有 。D中含有DNA的结构有 。

(3)在个体正常发育过程中,若B细胞恢复分裂能力并能无限增殖,则说明该细胞发生了 。如果想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将D细胞培育成一个新个体,必须经过 过程产生愈伤组织,然后通过 过程形成新个体。

(4)将人的某种糖蛋白基因导入A细胞中,表达出来的蛋白质即使在外界条件适宜的情况下,也并不具备天然状态下的活性。其原因是 。

8. 请根据下面四图回答问题:

[a][b][c][d][a][b][c][甲 乙] [1][2][3][衣藻][金鱼

藻][硝化细菌][支原体][烟草花叶病毒][丙]

(1)若图甲中a和b分别代表乳酸菌和蓝藻,则c代表 ,d代表 。当蓝藻以细胞群体的形式存在时,如果淡水水域受到污染,会出现 现象。

(2)若图乙中的3个圆圈代表3种生物生存的空间范围,最容易灭绝的生物是 。

(3)图丙是几种生物的分类图,关于①②③三类生物各自共同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都是异养生物,且都能发生基因突变 ②都不含叶绿素,且都是分解者 ③都具有细胞结构,且都有细胞壁

A. ①③ B. ①②

C. ②③ D. ①

9. 探究细菌细胞壁的化学成分。

原核细胞——细菌具有细胞壁,为探究其化学成分,某课题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已知糖类加硫酸水解后用碱中和,再加斐林试剂加热有砖红色沉淀生成;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作用,生成紫色物质;且二者单独检验时互不干扰)

(1)将细菌细胞粉碎后,用高速离心机分离得到细菌细胞壁。

(2)将细菌细胞壁分成两等份,编号为A、B。

(3)取A加硫酸水解后用碱中和,再加斐林试剂并加热,取B加双缩脲试剂,摇匀。

(4)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5)推测可能的现象及结果分析:

①现象:A ,B ;

结论: 。

②现象:A ,B ;

结论: 。

③现象:A ,B ;

结论: 。

④现象:A ,B ;

结论: 。

篇5:细胞工程论文1

柳州市第三中学生物组 黄伟宏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1)细胞的全能性(理解)(2)植物细胞工程的主要技术——植物组织培养和植物体细胞杂交(知道)2.态度观念方面

(1)通过介绍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发展简史。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取得的进展和尚未解决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生命科学奥秘的兴趣。同时,使学生认识到随着人们视野的不断拓宽,认知的不断加深,科学技术呈现日新月异、日臻完善的发展趋势。从而在学习过程中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分析问题,不墨守陈规,不拘泥于原有知识的限制而勇于开拓,推陈出新。

(2)在植物细胞工程两大技术的学习过程中,渗透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养成教育。

3.能力方面

(1)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利用相关资料,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以及整合、运用科学信息的能力。

(2)创设问题情境,在质疑、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推理判断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通过联系农业生产实际,培养学生活学活用,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重点、难点分析

1.植物组织培养是本节的重点。

分析:植物组织培养重点讲述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和基本原理,即离体培养的植物细胞脱分化和再分化的过程。其不仅在知识上对高二必修课中有关内容进行了深化和扩展,而且还为培育无病毒植株、制备人工种子、培养转基因植物以及植物体细胞杂交等提供技术支持。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植物组织培养这门崭新的技术将日益普及和深入,成为现代农业生产中重要的技术手段。

2.植物体细胞杂交是本课的难点。

分析:植物体细胞杂交是在植物组培技术的基础上,借助动物细胞融合的方法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型生物技术。这部分知识对于学生是全新的,加之与其有关的感性材料不多,因而给教学带来一定难度。教学模式

自学——指导——启发——探究。课时安排

1~2课时。设计思路

1.从新旧知识联系入手,进一步深入学习细胞全能性理论,并在学习过程中,渗透对学生能力和方法的培养。

2.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借助于多种直观教学手段,采用综合——分散——深化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对植物组培知识进行比较广泛、深入的学习。

3.在学习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时,教师有意识地创设情境,提出渐进式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探索,并借助于计算机课件,对该技术进行由点及面的学习。

4.智能训练,实现知识的迁移。重点提示

1.在本段教学中,应注意发挥教材的多功能性,深刻发掘教材的内涵,以知识学习为载体,强化学生多方面良好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从教材内容和学生心理状态出发,精心设计有关问题,启发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认真分析、追究问题的原因,寻求解决的方案。对存在的疑难问题,教师要及时点拨、疏导和指导,激发学生积极地思维,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体现其主体作用,使学生掌握知识,锻炼能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注意恰当运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的素材,加大课容量,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过程设计:

一、问题导入:

1.结合基因工程成果与展望的有关知识,简述“超级细菌”的培育过程。2.如果将三种假单孢杆菌与第四种假单孢杆菌融合或将其内的细胞器移入第四种假单孢杆菌体内,使之具有分解四种烃类化合物的功能。这样的生物技术应属于何种生物工程?

教师启发:从上述两种生物工程技术的异同点出发,总结出何谓细胞工程。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知识信息进行分析、比较、概括等思维加工,得出相应的思维成果。教师予以适当点拨,师生共同总结:细胞工程是指应用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通过某种工程学手段,在细胞整体水平或细胞器水平,按照人们的意愿来改变细胞内的遗传物质或获得细胞产品的一门综合科学技术。

采用问题法导入新课较以往的平铺直叙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拨动其思维之弦,让他们以最佳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通过谈话法导出植物组织培养的理论依据是细胞的全能性。

二、进行新课

(一)细胞的全能性。教师置疑:

1.高二必修课中关于细胞全能性有哪些方面的阐述? 2.什么是细胞的全能性?

3.克隆羊“多莉”的诞生说明了什么?

4.生物体内的细胞为什么没有表现出全能性,而是分化成不同的组织器官?

5.为什么运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能把植物离体器官、组织或细胞培养成完整植物体? 多向释疑:

对于问题1、2,3、4通过认真的预习,借助已有的知识积累,学生不难做出正确的解释。对于问题5:教师启发学生将题目读懂弄透,对新旧知识进行必要的加工和整合,再得出结论。

师主释疑:在生物体内,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细胞不能表现出全能性,而是分化成为不同的组织器官。当已分化的植物器官、组织或细胞脱离母体后,在一定的营养物质、激素等外界条件作用下分化形成愈伤组织(一种相对没有分化的细胞团),继而在植物激素等诱导下发生再分化,才能表达出全能性。发育成完整植株。

小结:教师带领学生对以上知识点进行概括和梳理,使知识条理化,便于复习和记忆。细胞全能性的典型范例便是植物组织培养,由此自然过渡到植物组织培养。

(二)植物组织培养。问题情境:

用投影仪打出植物组培过程简图。

在学生充分复习、认真预习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植物组培的过程。

如果到此为止,学生虽抓住了知识的主干,但却错过了深化知识,发展智力等重要环节。所以教师应适时提出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维探索。例如:

1.植物细胞表现出全能性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2.离体的器官、组织或细胞如果不进行脱分化处理,能否培养成完整植物体? 3.决定植物细胞脱分化、再分化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4.在植物组培过程中,为什么要进行一系列的消毒,灭菌,并且要求无菌操作? 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对问题展开分析、讨论,并给予科学正确的解释。教师做适度的知识扩展,使学生的思维空间得到自然延伸。例如:

1.影响脱分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植物激素。当细胞分裂素与生长素共同使用时,能强烈促进愈伤组织的形成,而两者不同的浓度配比在再分过程中,分别对诱导根或芽的产生起关键作用。当细胞分裂素与生长素浓度比高时,有利于芽的发生;浓度比低时,有利于根的发生。

2.愈伤组织再分化过程应先诱导生芽,再诱导生根。

关于植物组培技术的应用,在必修和选修教材中均有介绍,教师只要对学生容易忽略的问题予以点拨。例如:生产药物、食品添加剂、香料、色素和杀虫剂时进行的是大规模的细胞培养而非组织培养,植物细胞培养只需培养至愈伤组织即可,植物组织培养则需诱导产生完整的植物体。另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就制造人工种子、人工种皮之间展开设计,为学生创造广泛、自由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多方向、多角度、多层次的发散思维能力。

(三)植物体细胞杂交。

问题情境: 20世纪60年代,有的科学家提出这样一个设想:让番茄和马铃薯杂交,培育出一种地上结番茄果实,地下结马铃薯块茎的植物。

提出问题:如果要实现这一设想,你认为可以采用哪些方法?

教师鼓励学生自由联想,大胆迁移,使学生在较良好的思维状态下进入下一学习环节。教师明确:植物体细胞杂交是用两个来自不同植物的体细胞融合成一个杂种细胞,并且把杂种细胞培育成新的植物体的方法(强调起止点)。

提出渐进式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探究,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和培养。

1.你认为两个来自不同植物的体细胞完成融合,遇到的第一个障碍是什么?

此时可以复习原生质的概念,然后学生一般都会联想到应该是位于细胞外侧不具生命力的细胞壁。

2.有没有一种温和的去除细胞壁方法呢?

据已有的知识积累,引导学生联想到酶的专一性,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所以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去除细胞壁将不会对其内的原生质体造成损伤。

3.如果两个来源不同的原生质体发生了融合之后,下一部该做何处理? 应该诱导其再生壁,才能成为完整的杂种细胞。4.如何将杂种细胞培育成杂种植株?

学生可将植物组培技术迁移运用于此问题的解决。

播放课件:用植物体细胞杂交过程,把以上零散的知识串接起来,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师生共同归纳植物体细胞杂交的过程。

教师点拨:

1.人工诱导原生质体融合有物理法和化学法两大类,物理法是利用离心、振动、电刺激促使原生质体的融合;化学法是用聚乙二醇(PEG)等试剂作为诱导剂诱导融合。

此时注意学习易混淆的知识点:PEP(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和PEG。

2.在细胞杂交过程中,除了形成AB型融合细胞外,还能形成AA型和BB型两种融合细胞,但只有AB型细胞是植物体细胞杂交所需的杂种细胞。因此,在杂种细胞形成后还应有一个筛选过程。

注意指出此时培养基中应出现有五种类型的细胞:未融合的A型、B型,AB型、AA型和BB型融合细胞,3.指出植物体细胞杂交过程中已取得的进展和尚未解决的问题,激发学生热爱生物科学的情感和探索生命科学奥秘的兴趣。

总结:在学完三个知识点后,需引导学生清理知识体系(例如:细胞全能性是植物组培的理论基础,而植物组培又是植物体细胞杂交的技术环节之一),抓住主线,把零散的知识系统化,做到融会贯通。

智能训练:设计如何生产“白菜—甘蓝”

设计方案:白菜和甘蓝两种植物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不能进行传统的有性杂交。那么,如何才能获得“白菜—甘蓝”植株呢?

篇6:《伟人细胞》 1

翔宇教育集团课时设计活页纸

总课题

第二单元 金色年华

总课时

1

第1课时

课题

9《伟人细胞》

教学目标

1.借助工具书或相互合作,掌握字词。

2.梳理故事情节,分析贾里形象。

3.感悟平凡和伟大的关系。

教学重点

目标2、3

篇7:6.2《细胞的分化》教案1

《细胞的分化》教案

西南大学

朱杰 一.导入 复习导入: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细胞的增殖,是不是所有的细胞都有细胞周期?(不是。)

怎样的细胞才有细胞周期?(进行有丝分裂的细胞。)

师:对。有些细胞不进行有丝分裂就没有细胞周期,比如休眠的细胞、高度分化的细胞。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细胞的分化。二.学习新知

让学生阅读书上内容,勾画细胞分化概念。(“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叫做细胞分化。”)

(一)师:(一边讲解一边画图,红字不用板书)多细胞生物,一般个体发育的起点是?——受精卵。

受精卵进行细胞增殖,数目越来越多,同时结构也相似。

分裂到一定程度,细胞开始逐渐向不同方向发展,结构上出现了不同的变化,这时候,细胞一边增殖,一边分化,分化程度较低。

最后,细胞分化程度高,不进行增殖了,只进行分化,最终形成了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细胞。这些细胞构成成了不同的组织和器官,具有不同的功能,维持着正常生命活动的进行。(这就好比同学们虽然现在在一个教室里学习成长,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可是以后你们会走上不同的道路,拥有不同的工作,为社会做出不同的贡献。)

师:举个例子,大家看到书上图6-8,红细胞和心肌细胞的图,它们的形态不同,功能上,红细胞可以合成血红蛋白运输氧气,心肌细胞可以合成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维持心脏的正常代谢。可是,它们在动物胚胎发育中,是从同一胚层发育而来的,这就是细胞分化的结果。

(二)师:那红细胞和心肌细胞为什么合成不一样的蛋白质,是不是它们的遗传物质不同?(不是,体细胞的具有一套相同的遗传物质。)对,细胞之所以会形成不同的分化,其根本原因是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比如在红细胞中,合成血红蛋白的基因是活跃的,而合成肌

知识改变命运

精品文档 你我共享

动、肌球蛋白的基因是关闭的。

(三)师:那么形成的红细胞和心肌细胞,可逆吗?(不可逆。)对。大家把概念中“稳定性差异”勾画下来,它的意思就是说细胞的分化一般条件下是持久的、不可逆的。

(四)但是,奇迹也能发生。只要有适宜的条件,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也能重新发育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个体。

让学生阅读书上关于植物组织培养的部分,勾画细胞全能性的概念。(“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概要讲解植物组织培养极其作用。)

大家想想,为什么它会有这种潜能?(因为细胞内有全套遗传物质。)对。大家注意,这里与细胞的分化的不可逆并不矛盾,细胞的全能性强调了细胞具有一套完整的遗传物质,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它必须是离体的组织或器官。

(五)动物细胞的全能性受到了抑制,科学家还没能利用已分化的动物细胞来合成一个完整的生物个体。但是他们用已分化的细胞的细胞核和卵细胞的细胞质结合形成的细胞培育出了新个体,克隆羊多利就是这样诞生的,这个实验也说明了已分化的动物细胞从整体细胞水平来看,全能性受到抑制,但细胞核仍是具有全能性的。(再补充干细胞知识。)

(六)那么生物体内的细胞的全能性一样吗?体细胞、生殖细胞、受精卵,它们的全能性高低如何?

对体细胞而言,分化程度越低、全能性越高。

对受精卵而言,它是个体发育的起点,未分化,全能性最高。

对生殖细胞如卵细胞、花粉而言,它们并非个体发育起点,分化程度高,但全能性也高。

主要板书:

细胞的分化

一、细胞分化

产生稳定性差异: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二、细胞全能性

1,植物细胞全能性 2,动物细胞核全能性 3,分化与全能性的关系

全能性:受精卵>生殖细胞>体细胞

知识改变命运

精品文档 你我共享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篇8:阴道透明细胞腺癌1例

患者, 女, 16岁。青春期女性, 无性生活史, 因“阴道排液半年”于2009-5-12入院。患者平素月经规则, 13岁初潮, 周期28 d~30 d, 每次行经5 d~7 d, 末次月经2009-5-3.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阴道排液, 色黄, 量中, 黏稠伴异味, 大小便正常, 体重无明显减轻。患者因“阴道炎”在外院不规则药物治疗, 无明显好转, 自诉无妇检史。2 d前在普宁华侨医院就诊, 盆腔B超发现“阴道肿物” (未见报告单) 。医生视病重, 建议到我院就诊。入院后完善各项常规检查, 妇检:外阴未婚未产式, 肛检:阴道上段2/3处可扪及一大小约4 cm×5 cm质中包块, 活动度好, 边界清, 与周围无粘连。盆腔B超及CT均提示:阴道上段2/3处显示一大小约4 cm×5 cm质中包块, 边界清, 与周围无粘连。考虑阴道肿物或宫颈肿物可能。患者于18日在手术室行阴道肿物切除术, 术中见阴道上段2/3处有一大小约4 cm×5 cm质中带蒂包块, 包膜完整, 边界清, 与周围无粘连, 给予切除并送病检。患者消炎5 d出院。术后8 d病检示:阴道透明细胞腺癌。将病情告知其家属, 建议上级医院就诊。

2 讨论

阴道透明细腺癌少见, 可在青春期及年轻妇女以及个别儿童出现。其发病曲线自14岁开始上升, 19岁达高峰, 此后快速下降, 年龄范围7岁~34岁, 中位年龄19岁。阴道腺癌病因不明, 近年来认为阴道透明细胞腺癌与雌激素 (已烯雌酚) 有关[1]。治疗视其部位予不同方法:如手术、放疗或综合应用手术, 放疗抗癌药治疗。由于患者发病年龄小, 发病与雌激素有关, 故应重视平素体检, 凡阴道肿物或较明显的糜烂均应行阴道细胞学检查和活检以确诊;孕妇怀孕16周之前避免长期使用已烯雌酚。

参考文献

篇9:《细胞增殖》第1课时

(一)教学内容的地位

《细胞增殖》是高中生物必修教材第二章《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中第二节内容,它是建立在已经学习第一节《细胞结构和功能》,掌握了细胞的基本结构及功能的基础之上来学习该节内容,同时,为学习第五章《生物的生殖、发育》中减数分裂和第六章《遗传和变异》中遗传的基本规律知识奠定基础,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并且是历年来高考的重要考点,在近五年的各地高考试卷中,总分达47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知道细胞增殖的方式、意义以及无丝分裂的过程和特点。

识记有丝分裂细胞周期的概念;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异同点;有丝分裂的特征和意义。

应用有丝分裂过程各时期的特点。

2、能力目标

1)凭借有丝分裂过程图、图文结合,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形象思维能力。

2)运用坐标曲线归纳出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DNA含量变化,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情感目标

细胞分裂——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建立生命活动的唯物主义观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真核细胞有丝分裂的细胞周期的概念和特点以及真核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

2、教学难点

真核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各个时期染色体的变化特点。

二、教学对象分析

首先,作为高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自学能力,对于一些基础知识可由其自学;其次,生物这门学科是高二初开的一门学科,学生对其学习的方法和技巧欠缺,有关生物的基础知识积累少;第三,激发学生对于生物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也很重要。

三、教学时间安排

由于学生实际情况,加之本节内容知识点多,学生理解较为困难,因而教学时间安排为3课时(讲授2课时,实验1课时),本次说课内容仅限于第1课时(内容:细胞增殖方式、意义;有丝分裂细胞周期的概念,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

四、教法和学法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探求知识的过程中,主动去获取知识,这是现代教学理念的基本观点,因而,在本课教学中,采用自学法、讨论法和讲授法相结合,以问题贯穿本堂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充分利用插图、挂图、坐标图,把抽象、微观的有丝分裂过程,形象、生动的展现在学生眼前,通过学生自己的阅读、比较、归纳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分析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回忆第一节学习了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但大多数生物是由很多细胞构成,细胞的数目是如何增殖的呢?引入细胞增殖、板书课题(通过简洁地提问,引入新课,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

(二)新课学习

1、细胞增殖的方式、意义

提问:细胞以什么方式增殖,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有几种?哪几种?增殖有何意义?

阅读教材第一、二自然段,并思考提出的问题,在教材中勾划出相关内容。给2分钟时间,抽同学回答并点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2、有丝分裂

有丝分裂是真核生物进行细胞分裂的主要方式,用以增加体细胞数量,体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具有周期性,也就是具有细胞周期引出。

1)细胞周期

细胞周期的概念是什么?请同学阅读教材,并引导学生分析概念,是不是所有在分裂的细胞都有细胞周期?一个细胞周期的起点在哪儿?止点在哪儿?(以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探究学习,突破重点)

然后阅读插图2-19有丝分裂细胞周期图,引导学生得出一个细胞周期包括两个阶段:分裂间期和分裂期,结合起止点,知道分裂间期在前,分裂期在后,从弧线的长短上得出时间的长短,并用表2-1不同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来反证。追问:各阶段有何特点?对于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而言,它们是否一样?我们先分析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特点引出:

2)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各时期的特点。

①分裂间期

利用挂图指出间期图例,观察结构,提问是不是间期就是“间歇期”?讲述完成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合成,回忆染色质的主要成分,说明实质是进行染色体复制,但并未分开仍由一个着丝点连在一起,画图 :由一个着丝点连着的两结构称为姐妹染色单体,染色体数目不变。

②分裂期

人为地分为了四个时期:前、中、后、末。

前期:比较挂图上间期与前期的区别,学生自由交流。

老师归纳两出现两消失,中期:与前期比较,后期:与中期比较,末期:与后期比较。

依次进行,指导学生重点在于分析染色体的变化,老师用一、二句精炼的话归纳,并在黑板上画出特点(让学生把不易看见的变化与看得见的图结合起来,抓住特点,便于记忆,理解、突破重点、难点)。

然后,老师与学生一起对照挂图来描述变化过程,学生复述(通过重复强化学生记忆过程)。

分裂中染色体和DNA数量变化有何规律?用坐标图来反映,老师建立一个坐标图,引导学生据过程一起分析,得出染色体变化曲线。练习,由学生自己按照上述思路绘DNA变化曲线,抽一位同学到黑板前绘制,其他同学在草稿纸上绘,最后点评。(用坐标图更能直观反映出变化过程,引导学生分析,并知道变化规律的由来,加深对过程的理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快乐)

(三)小结

指出重难点:细胞周期的概念,各时期的特点。(让学生明确需要掌握的内容)

(四)作业布置

预习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思考动物细胞有丝分裂与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有何异同。

(五)板书设计

第二节细胞增殖

一、细胞增殖方式、意义

二、有丝分裂

1、细胞周期

2、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

①分裂间期:DNA复制,有关蛋白质合成,形成姐妹染色单体

②分裂期有:

前:两出现,两消失

中:着丝点排在赤道极上

后:着丝点分裂,拉向两极

篇10:细胞工程论文1

1.1.2.2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1

【内容与解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指的是…生物细胞中含量最多的有机化合物蛋白质的元素组成、基本单位、氨基酸的脱水缩合过程、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及功能多样性,其核心是…氨基酸的脱水缩合过程,理解它关键就是要理解…氨基酸的结构。教学的重点是…氨基酸的结构特点、氨基酸的脱水缩合过程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解决重点的关键是…通过练习加强认识。

【教学目标与解析】

1.教学目标

(1)说明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掌握)… ……(目标定位)(2)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掌握)… ……(目标定位)2.目标解析

(1)说明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就是指能综合认识到20种氨基酸的共同的结构特点,能了解多个氨基酸之间的脱水缩合过程(会用)…就是指………(目标解析)

(2)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就是指了解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及具体功能有哪些

【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氨基酸的脱水缩合过程,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学生对这类问题的认识尚浅。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给予学生一定的例题练习,其中关键是…例题讲解要透彻。

【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在本节课…例题讲解的教学中,准备使用…多媒体。因为使用…多媒体,有利于…让学生理解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的基本步骤 【教学过程】

问题1 …阅读书本,回答下列问题 : 想一想,组成蛋白质的元素有哪些? 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 有多少种? 氨基的写法: 羧基的写法:

设计意图:…通过此问题认识到蛋白质的组成

……氨基酸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各种氨基酸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小问题串)。

主备人: 赵学凯 第二章 组成细胞的分子

例1 …

问题2 …为什么有些食品中要添加某些氨基酸?(长期单一食用某些食品会有什么结果?)(大问题串中的一个问题)

设计意图:…回归课本,让学生自己认识必需氨基酸及非必须氨基酸。

问题3 …阅读书本内容,试一试将下列两个氨基酸分子结合起来 : 题例1

小结:

蛋白质的组成元素: 基本单位: 氨基酸的种类: 必需氨基酸: 非必需氨基酸: 脱水缩合过程:

主备人: 赵学凯 第二章 组成细胞的分子

1.1.2.2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2

【内容与解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指的是…生物细胞中含量最多的有机化合物蛋白质的元素组成、基本单位、氨基酸的脱水缩合过程、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及功能多样性,其核心是…氨基酸的脱水缩合过程,理解它关键就是要理解…氨基酸的结构。教学的重点是…氨基酸的结构特点、氨基酸的脱水缩合过程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解决重点的关键是…通过练习加强认识。

【教学目标与解析】

1.教学目标

(1)说明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掌握)… ……(目标定位)(2)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掌握)… ……(目标定位)2.目标解析

(1)说明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就是指能综合认识到20种氨基酸的共同的结构特点,能了解多个氨基酸之间的脱水缩合过程(会用)…就是指………(目标解析)

(2)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就是指了解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及具体功能有哪些

【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氨基酸的脱水缩合过程,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学生对这类问题的认识尚浅。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给予学生一定的例题练习,其中关键是…例题讲解要透彻。

【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在本节课…例题讲解的教学中,准备使用…多媒体。因为使用…多媒体,有利于…让学生理解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的基本步骤 【教学过程】

问题1 …复习上节课内容,试一试将下列两个氨基酸结合起来?

设计意图:…通过此问题复习上节课难点,引入脱水缩合的概念

主备人: 赵学凯 第二章 组成细胞的分子

……脱水缩合的概念?

……脱水缩合过程中的”水”中氢元素和氧元素的来源?

(小问题串)。

问题2 …

问题3 …阅读书本,总结蛋白质的功能:

小结:

篇11:2.1.3动物细胞教学设计

2.1.3动物细胞

教学目标

1、掌握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制作方法。

2、认识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3、说明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的异同点。

4、认同细胞学说是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重点与难点

1.掌握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制作方法。2.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教学过程 【复习】

1.用显微镜观察物体时,被观察的材料的特点是什么? 2.按制作方法分,玻片标本有哪三种?

3.怎样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请按步骤排序。4.植物细胞的结构识图。5.将细胞的结构与功能连线。【新课教学】

导入:(展示多种多样的细胞图片)你已经知道植物细胞的基本形态和结构了,那么动物细胞是什么样子的?人的细胞又和植物细胞有什么不同之处呢?(出示本节课学习目标。)

一、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学生观看视频:《实验: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引导学生小结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步骤:一檫二滴三刮四涂五盖六染七吸。讨论:

1.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为什么要用生理盐水,用清水行不行? 2.为什么要用稀碘液对人的口腔上皮细胞进行染色? 3.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是怎样的?

二、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展示显微镜下观察的人口腔上皮细胞、动物细胞模式图,要求学生识别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三、动植物细胞结构比较

展示动物细胞、植物细胞图片要求学生识别其结构。列表比较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得到:动植物细胞所共有的结构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植物细胞所特有的结构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

四、科学家的故事-----施莱登、施旺与细胞学说 教师讲述施莱登、施旺与细胞学说。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篇12:1全血细胞减少病因分析论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月~月诊治的126例初治全血细胞减少患者。其中男70例,女56例,年龄7~90岁。所有患者均经过血常规、骨髓细胞形态学、组化染色,部分患者经骨髓活检、血生化和其他检查明确诊断。

1.2 诊断标准:参照张之南等主编的《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1]:至少2次血常规白细胞<4.0×109/L;血红蛋白(海平面)男性<120 g/L,女性(非妊娠)<110 g/L,孕妇<100 g/L,6~14岁儿童<120 g/L;血小板<100×109/L。

1.3 方法

1.3.1全血细胞计数:标本为抗凝全血,血液分析仪及配套试剂测定血常规,瑞特染色血涂片。

1.3.2骨髓细胞学检查:行骨髓穿刺及骨髓活检(多部位穿刺者包括胸骨穿刺),制成厚薄均匀的骨髓涂片,瑞特-姬姆萨染色,行细胞形态学观察。同时进行铁染色及其他细胞化学染色,包括:过氧化物酶(POX)、特异性酯酶(CE)、非特异性酯酶(AE)、NaF抑制试验、糖原染色(PAS)。

1.3.3诊断:结合病史、体格检查、骨髓涂片、骨髓活检及其他相关检查确诊。

2 结果

126例全血细胞减少患者中,血液系统疾病102例(占80.95%),非血液系统疾病24例(占19.05%)。血液系统疾病占前三位的分别是:再生障碍性贫血(AA)28例(占22.22%),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21例(占16.67%),急性白血病(AL)15例(占11.90%),其余38例血液系统疾病还有:巨幼细胞性贫血(MA)12例(占9.52%),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LPD)7例(占5.56%),多发性骨髓瘤(MM)6例(占4.76%),骨髓纤维化(MF)4例(占3.17%),噬血细胞增多症(HPS)3例(占2.38%),急性造血停滞2例(占1.59%),脾功能亢进2例(占1.59%),缺铁性贫血(IDA)1例(占0.79%),骨髓坏死1例(占0.79%)。非血液系统疾病有:感染(尤其病毒、真菌感染)6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5例,药物(干扰素、抗生素、抗疟药、抗结核药等)5例,结缔组织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4例,肝炎2例,骨髓转移癌2例。

3 讨论

全血细胞减少是多种病因在血液学检查时出现的一种共同表现。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病因有血液系统疾病,也有非血液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占绝大部分,其中血液系统恶性疾病比良性疾病为多。在血液系统疾病中,占前三位的分别为:再生障碍性贫血(AA)、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和急性白血病(AL),这与朱传新等报道的相类似[2]。

AA在本组中所占比例最大,外周血三系均降低,骨髓多部位穿刺示增生低下或重度低下,而MDS和AL则多表现为骨髓增生活跃,但有一部分MDS和AL为骨髓低增生,有时很难从血常规区分,需要从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甚至骨髓活检等检查加以鉴别。

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病因较多。AA是一组因化学、物理、生物因素及不明原因所致的造血功能衰竭综合征,骨髓增生低下或重度低下,造血细胞减少,而非造血细胞增多。MDS是一组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髓系肿瘤性疾病,其主要特征为骨髓病态造血,克隆性染色体异常,并有不同程度进展为白血病的危险性。白血病是一种起源于造血干/祖细胞的克隆性造血系统疾病,血涂片和骨髓涂片中可见白血病细胞[3]。本组中血液系统疾病除AA、MDS、AL外,尚有MA、LPD、MM、MF、HPS、急性造血停滞、脾亢、IDA、骨髓坏死。非血液系统疾病中有感染(尤其病毒、真菌感染)、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药物、结缔组织病(如SLE)、肝炎、骨髓转移癌。需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及其他检查明确诊断。

单渊东等将全血细胞减少的原因分为4大类[3]:①造血系统的良性疾病;②造血系统的难治性疾病;③造血系统的恶性疾病;④非造血系统疾病。本组中列第一位的AA属于造血系统难治性疾病,列第二、第三位的分别是MDS、AL,属于造血系统的恶性疾病。此三类疾病患者共计64例,占50.79%,即一半以上。结合其他种类疾病,造血系统的恶性疾病占多数,造血系统的难治性疾病中的AA常见,而造血系统的良性疾病中的MA也较为多见。非造血系统疾病中的感染、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药物(干扰素、抗生素、抗疟药、抗结核药等)以及结缔组织病等不容忽视。

全血细胞减少病因多样,有些患者症状不典型,易造成误诊、漏诊,应详细询问病史、全面体格检查,结合外周血细胞形态、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有时还需要骨髓活检,及其他实验室检查等辅助检查以明确诊断,从而进一步指导治疗。

4 参考文献

[1] 张之南,沈 悌.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M].第3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

[2] 朱传新,周玉平.71例全血细胞减少症的病因分析[J].临床血液学杂志,,24(2):104.

上一篇:国旗下的讲话稿小学节约粮食下一篇:时尚包包经典广告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