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能定理范文

2024-05-25

动能定理范文(通用9篇)

篇1:动能定理范文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反思

牡丹江一中 栗欣莹

一次公开课就是一次成长的历程,在这个历程中可以获得宝贵的经验。应该来说动能定理是高中物理最重要的定理之一,本节课是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的第一课时,是整个动能定理教学中基础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这节课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动能的表达式,掌握动能定理的内容,学会简单应用动能定理解决物理问题,体会到应用动能定理研究问题的优越性。动能定理主要从功和动能的变化的两个方面来入手。里面包含了:功、能、质量、速度、力、位移等物理量,综合性很高。并且动能定理几乎贯穿了高中物理的所有章节、是物理课程的重头戏。反思我在这次公开课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现将此次公开课的得失总结如下:

1、个别学生课前预习不足

在上这节课之前已经让学生放假回家预习这节课,但是还有个别学生课前没有让认真的预习<<动能和动能定理>>和之前几节课学过的内容,所以部分学生知识遗忘比较严重,在课堂上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还只是被动的接受老师和其他发言同学的观点和知识点。

2、对学生情绪的调动,积极参与问题的研究不足

推导演绎动能表达式时,由于电脑临时出现问题,使得处理这个环节还是有些粗,并且学生自己推导动能表达式是参与度还是不够理想,探究动能变化与什么力做功有关时,参与程度不够,所以,在今后教学中应注重让学生在课堂上多参与,多交流,多提问,不能满足于自己一言到底。

3、在教师问题引导上斟酌和研究不足

对于新课程的课堂的教学,应该是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的思考和研究问题,这样对于知识的有效学习有大的帮助,但是如何的引导学生学习是一个突出问题,在教学中问题的创设上还是要多用心,多研究。要不会出现研究问题的盲目性,和无法正确的研究问题。

在这次公开课中我感受到,探究是全方面的,不一定仅仅体现在实验探究,学生的积极性要在合适的环境中、用合适的方式、合适的语言调动,以后我如果再上这节课,我会多从生活入手,将理论渗透到实际的事例中,这样会更通俗易懂。

以上几点是此次赛教中的反思和体会。将这些不足的地方加以总结和改进,能够对我以后的教学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把这些经验融入到我的教学过程当中,才会让我不断的进步,知不足而奋进,才是最大的收获。

最后,衷心感谢学校领导和教研室的老师给我这次难得的锻炼机会以及对我无私的帮助,真心希望得到各位老师的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篇2:动能定理范文

【教学内容】

第二单元第2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动能的概念,会运用动能的公式进行计算;理解动能定理的推导过程;知道不论外力是否为恒力,也不论物体是否做直线运动,动能定理都成立;会运用动能定理解决力学问题,掌握运用动能定理解题的一般步骤。

过程与方法:通过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及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位移关系式推出动能定理的过程,体会和感悟理论探究的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动能定理的运用,体会物理知识与方法的实用意义,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通过对牛顿第二定律、动能定理适用范围的分析,体会物理规律的局限性。

【教学重点】

动能定理公式。

【教学难点】

动能定理的应用。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复习功的知识

(1)如何判断一个力对物体做不做功?

(2)如何计算一个力对物体做的功?

2.复习回顾初中所学的能及动能的概念

(1)一个物体能对别的物体做功,它就具有能。

(2)运动的物体能对别的物体做功,它具有的能叫动能。一个物体的质量越大,运动的速度越大,具有的动能越大。

3.提出问题:如何使不具有动能的物体获得动能?如何使具有动能物体的动能发生变化?

◆合作探究──新课学习

一、动能

1.什么是动能?

(1)动能的概念: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常用

(2)举例说明在生活生产中所见到的具有动能的物体:

2.动能的大小

表示。

(1)问题讨论:质量为m的汽车,受恒定的牵引力F作用,由静止开始运动,当发生位移s时速度为v,对汽车的这一运动过程运用牛顿第二定律有:求出a代入前式,可得:

。由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位移关系式有:,由此式

式中左边是这一过程中牵引力对汽车做的功,右边的,物理学上称为物体的动能。此式虽由在恒力牵引力作用下由静止运动的汽车导出的,但对任何物体都适用,可以用来计算任何物体的动能。

(2)动能的大小及单位

动能的大小是:。此式说明,物体的动能等于它的质量与运动速度平方乘积的一半。

国际单位制中,若质量的单位是kg,速度的单位是m/s,则由此式导出的动能单位就是焦耳,用符号表示就是J,(3)动能是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

(4)动能的大小与速度大小有关系,而速度的大小与参考系有关系,计算动能时以地面或相对地面不动的物体为参考系来确定速度的大小。

◆案例研究──小结巩固

1.组织同学讨论课本第65页“思考与讨论”,强化对动能定义是的理解。

2.课堂练习课本第67页“复习与巩固”1。

二、动能定理

1.提出问题:由以上讨论可知,做功可以使不具有动能的物体获得动能,那怎样能使具有动能物体的动能发生改变?

2.推导

质量为m的汽车,受恒定的牵引力F作用,在水平路面做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由v1变为v2,发生位移为s,由公式得,将此式代入得:

3.对等式意义的讨论

(1)等式左边是汽车牵引力对汽车做的功,右边是汽车末动能与初动能的差值,即牵引力做引起的动能的增加量。

(2)从等式可以看出,在这个问题中,做正功可以增加物体的动能,动能的增加量等于外力做的功;同理可以证明,此式对外力做负功也成立,此时,物体的动能减少。

(3)等式虽是由恒力作用下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推导出来的,如果外力不是恒力,物体做非匀变速直线运动或曲线运动,这一等式也成立。

4.动能定理

(1)内容:外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增量,用公式表示就是:

,也可以表示为:

如果物体运动中有几个力做功,等式的左边应是各力的总功,即合力的功或各力功的代数和。

(2)动能定理的应用:

公式中涉及力、位移、质量、初速度、末速度五个物理量,对于物体在外力作用下的一段运动过程,如已知上述五个量中的四个,可以用此式求出未知的一个量;如果把左边的FS当成一个整体,可求出外力F对物体做的功;如果把整个右边做为质量,可求出功能的变化量。

和运用牛顿第二定律求解力学问题相比,运用动能定理不需考虑方向问题,也不要求物体一定做匀变速之直线运动。

(3)运用动能定理分析与求解力学问题的一般程序

分析物体运动过程中的受力情况,找出做功的力,计算出总功或列出总功表达式;找出物体的初末速度,计算出动能变化量或列出功能变化量表达式;由动能定理列出等式;求解出等式中的为质量。

◆案例研究──巩固小结

1.讲解课本第66页“例题1”熟悉运用动能定理的思路与步骤。

2.例3 铅球运动员将质量2kg的铅球由静止水平推出,铅球离手是的速度为10m/s,运动员推出铅球过程中对铅球做的功是多少?

解析:铅球开始的动能是0,经推动离手时获得了速度,即获得了动能。由于是水平推出,这一过程中,只有运动员的推力做了功,对铅球运用动能定理有:

3.例3 课本第67页“复习与巩固”3。

解析:甲乙两球的初位置及初速度:高度相同,初速度都是零;

分析末位置及末速度速度:高度相等,两球速度都不为零;

分析两球由初位置运动到末位置过程中外力做的功:线不伸长,线的拉力与甲球运动方向垂直,不做功,又不计空气阻力,所以只有重力做正功。对于乙球,由于橡皮筋的伸长形变,拉力对乙球做了负功,两球质量相等,所以重力的功与甲球相同。

运用动能定理分析:上述过程中,外力对甲球做的功比对乙球做的功多,两球质量相等,所以甲球在K点的速度比较大,本题选C。

◆交流评价──巩固所学

1.学生练习:课本第67页“复习与巩固”4。

2.引导学生归纳小结本节要点。

【布置作业】

1.复习课文,并书面完成课本第67页“复习与巩固”

2、5。

2.撰写小论文《物体动能的改变》。

3.预习第3节。

篇3:质点系的动能及动能定理

高中物理中, 我们通常给学生介绍单个物体的动能及动能定理。

例1.如图所示, AB为1/4圆弧轨道, 半径为R=0.8m, BC是水平轨道, 长S=3m, BC处的摩擦系数为μ=1/15, 今有质量m=1kg的物体, 自A点从静止起下滑到C点刚好停止。求物体在轨道AB段所受的阻力对物体做的功。

解析:

方法一:从A到B的过程中, 有重力, 摩擦力做功,

从B到C的过程中, 只有摩擦力做功。

由以上联立可以得到

方法二:从A到C的过程中, 有重力, 以及两个过程中的摩擦力做功,

由动能定理可知:

点评:运用动能定理解题时, 我们可能遇到多个力做功, 也有可能运动变力做功, 甚至也会遇到多个过程的力做功。但是动能定理可以把这些问题简单化, 只关注初末位置的动能。使得许多问题变得很简单。

2质点系的动能及动能定理

但其实在很多情况下我们碰到的是多个相互联系的物体, 这时候再单独对每一个物体应用动能定理然后联立求解就显得很麻烦, 所以我们不妨来看一下系统的动能及动能定理

2.1质点系动能

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由两物体组成的质点系动能

例2:有一个玩具车M放在光滑的桌面上, 有一个轻弹簧的一端固定在小车上, 另一端被一个质量为m的小球压住, 如图所示。将小球释放后, 落在车上A的点, OA=S。如果小车不固定, 烧断细线, 球落在车上的何处?设小车足够长, 球不致落在车外。

解法一:

小车固定时:

弹簧的弹性势能转化为小球的动能即

平抛运动中,

小车不固定时:

弹簧的弹性势能转化为小球和小车的动能即

由动量守恒可知:

之后, 小球向右做平抛运动

小车向左匀速运动

而在这两次过程中的运动时间是一样的。

所以联立以上各式可以得到

解法二:质点系动能

小车不固定时:把小球和小车作为质点系处理

质点系所受合外力为零, 且初动量为零, 所以质心速度

在 (1) (3) 两式的等号左右分别乘以时间的平方

除此之外, 仅仅从式子本身我们很容易看出, 当时, 此时系统的动能最小。这也就从另一个角度很好的解释了在弹性碰撞中, 当两球速度相等时弹簧的压缩量最大, 即弹性势能最大, 动能最小。

虽然质点系的动能超出了正规高考的范围, 但原来的很多问题都可以得到很好地解答, 而且作为竞赛和自主招生来说, 质点系这是必须掌握的知识点, 所以对于有余力的同学不妨进行适当的拓展。

2.2系统动能定理

(1) 系统动能定理的提出

对于某一个孤立的物体, 外力对它所做的总功与合力所做的功是同一个意思, 但是对于一个系统而言, 影响系统能量变化的还仅仅限于外力做功吗?拿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来说, 滑动摩擦力做功, 力是相互的, 所以摩擦力大小相等, 而二者之间有相对滑动, 即位移不等, 所以摩擦力对二者做功不等。也就是说内力对系统做功不可能为零。那么这样的内力做功同样会引起系统能量与外界能量的交换。

我们以如下图所示的两个物体构成的简单系统为例进行研究。

对A应用动能定理有:

我们将A所受的所有力分为两组, 其中一组为B对A的系统内力, 另一组为系统外物体对A的外力, 因此有:

同理, 对于B物体有:

两式相加有:

整理可得:

由上式可以看出, 外力可以对系统做功, 内力也可以对系统做功, 即系统动能的变化等于系统的内力与外力做功之和, 可见对于系统不能用单体下的动能定理, 但是她遵循着系统的规律, 即系统的动能定理.

(2) .系统的动能定理的应用

例3:如图所示, 一光滑的滑道, 质量为M高度为h, 放在一光滑水平面上, 滑道底部与水平面相切.质量为m的小物块自滑道顶部由静止下滑, (1) 求物块滑到地面时滑道的速度; (2) 物块下滑的整个过程中, 滑道对物块所作的功。

解: (1) 将物块和滑道看为一个系统, 在物块下滑过程中滑块和滑道之间的内力对系统所作的功为:

小球重力对系统所作功为:

令小物块飞离轨道时的速度为v, 滑道速度为V,

根据系统动能定理得:

由于该系统在水平方向系统未受外力作用, 动量守恒, 即

联立以上各式可得:

(2) 物块下滑过程中, 滑块重力和滑道都对滑块作功, 对滑块应用动能定理, 有:

当然我们也可以对斜面进行分析:

斜面在运动过程中只有压力做功, 即

由于内力做功为零, 即弹力对斜面做的功与弹力对物块做的功等大相反。所以同样可以得到

篇4:动能定理复习探讨

一、对动能定理的理解

动能定理公式中等号的意义。等号表明合力做功与物体动能的变化间三个关系:(Ⅰ)数量关系:即合外力所做的功与物体间的动能的变化具有等量代换关系。可以通过计算物体动能的变化,求合力的功或某一力的功。(Ⅱ)单位相同:其国际单位都是焦耳。(Ⅲ)因果关系:合外力做功是引起物体动能变化的原因。

二、动能定理与牛顿第二定律的区别与联系

动能定理是从做功的定义式出发,结合牛顿第二定律和动力学的公式推导出来的,所以它不是独立于牛顿第二定律的运动方程,但它们有较大的区别:牛顿第二定律是矢量式,反映的是力和加速度的瞬时关系,即力与物体运动状态变化快慢之间的联系。只有在惯性参考系的直线运动中高中阶段方能求解;动能定理是标量式,反映的是力对物体持续作用的空间累积效果,即对物体作用的外力所做功与物体运动状态变化之间的联系。因而它们是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的两条不同途径。动能定理适用于直线运动,曲线运动。也适用于恒力做功,变力做功。力可以是各种性质力。同时力还可以同时作用,也可分段作用。正因为如此,动能定理将复杂的合力做功这个过程量转化为求物体动能的状态量的变化,对物体由初始状态到末状态这一过程中物体的运动性质,轨迹,恒力或变力等诸多因素不必加以考虑。不受这些因素的限制。熟练地运用动能定理求解问题,是一种高层次的思维和方法。

三、动能定理解题步骤

1.选取研究对象,明确并分析运动过程。

2.分析受力情况,找出各力做功情况,求出总功。

3.明确过程始末状态的动能EK1和EK2。

4.列方程W=EK2-EK1,必要时注意分析题目潜在的条件,列辅助方程进行求解。

四、动能定理的应用分类

动能定理解题类型常见有:1.物体在单一过程的直线运动的应用。2.物体多过程的直线运动中的应用。3.物体受恒力作用下的曲线运动中的应用。4.物体在变力做功情况下的应用。5.动能定理与其它力学规律的综合运用。

【例】如图甲所示为游乐场中过山车的实物图片,图乙是过山车的模型图。在模型图中,半径分别为R1=2.0m和R2=8.0m的两个光滑圆形轨道,固定在倾角为α=37°的倾斜直轨道平面上的Q、Z两点,且两圆形轨道的最高点A、B均与P点平齐,圆形轨道与斜轨道之间圆滑连接。现使小车(视作质点)从P点以一定的初速度沿斜面向下运动。已知斜轨道与小车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 ,g=10m/s2,sin37o=0.6,cos37o=0.8。求:

(1)若小车恰好能通过第一个圆形轨道的最高点A处,则其在P点的初速度应为多大?

(2)若小车在P点的初速度为10m/s,则小车能否安全通过两个圆形轨道?

解析:(1)小车经过A点时的临界速度为v1,则有mg= 。

设Q点与P点高度差为h1,PQ间距离为L1,则L1= 。

设小车在P点的初速度为v01,P点到A点的过程,由动能定理得

-(μmgcosα)L1= mv - mv

解得v01=2 m/s

(2)设Z点与P点高度差为h2,PZ间距离为L2。则L2 = 小车能安全通过两个圆形轨道的临界条件,是在B点速度为v2时,满足mg=

设小车在P点的初速度为v02,P点到B点的过程,由动能定理得:

-(μmgcosα)L2= mv - mv

解得v02=4 m/s

因为v02=4 m/s<10m/s,所以小车能安全通过两个圆形轨道。

答案:(1)2 m/s (2)能

通过上述方法教学,学生掌握并能正确运用动能定理解题,在动力学问题求解时首选动能定理求解。

【参考文献】

[1]王后雄.《教材完全解读》

(作者单位:重庆市合川大石中学校)

动能定理是高中物理教学中用能量观点分析力学问题常见的基本规律之一,也是高考中的高频考点知识,近几年来,高考试题注重将动能定理与牛顿运动定律、曲线运动、机械能、能量守恒定律、电磁学等知识相结合,综合考查考查学生的分析、推理、综合应用能力,试题具有过程复杂、难度较大、能力要求高的特点。在综合复习时,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的,容易让学生接受并能正确使用。

一、对动能定理的理解

动能定理公式中等号的意义。等号表明合力做功与物体动能的变化间三个关系:(Ⅰ)数量关系:即合外力所做的功与物体间的动能的变化具有等量代换关系。可以通过计算物体动能的变化,求合力的功或某一力的功。(Ⅱ)单位相同:其国际单位都是焦耳。(Ⅲ)因果关系:合外力做功是引起物体动能变化的原因。

二、动能定理与牛顿第二定律的区别与联系

动能定理是从做功的定义式出发,结合牛顿第二定律和动力学的公式推导出来的,所以它不是独立于牛顿第二定律的运动方程,但它们有较大的区别:牛顿第二定律是矢量式,反映的是力和加速度的瞬时关系,即力与物体运动状态变化快慢之间的联系。只有在惯性参考系的直线运动中高中阶段方能求解;动能定理是标量式,反映的是力对物体持续作用的空间累积效果,即对物体作用的外力所做功与物体运动状态变化之间的联系。因而它们是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的两条不同途径。动能定理适用于直线运动,曲线运动。也适用于恒力做功,变力做功。力可以是各种性质力。同时力还可以同时作用,也可分段作用。正因为如此,动能定理将复杂的合力做功这个过程量转化为求物体动能的状态量的变化,对物体由初始状态到末状态这一过程中物体的运动性质,轨迹,恒力或变力等诸多因素不必加以考虑。不受这些因素的限制。熟练地运用动能定理求解问题,是一种高层次的思维和方法。

三、动能定理解题步骤

1.选取研究对象,明确并分析运动过程。

2.分析受力情况,找出各力做功情况,求出总功。

3.明确过程始末状态的动能EK1和EK2。

4.列方程W=EK2-EK1,必要时注意分析题目潜在的条件,列辅助方程进行求解。

四、动能定理的应用分类

动能定理解题类型常见有:1.物体在单一过程的直线运动的应用。2.物体多过程的直线运动中的应用。3.物体受恒力作用下的曲线运动中的应用。4.物体在变力做功情况下的应用。5.动能定理与其它力学规律的综合运用。

【例】如图甲所示为游乐场中过山车的实物图片,图乙是过山车的模型图。在模型图中,半径分别为R1=2.0m和R2=8.0m的两个光滑圆形轨道,固定在倾角为α=37°的倾斜直轨道平面上的Q、Z两点,且两圆形轨道的最高点A、B均与P点平齐,圆形轨道与斜轨道之间圆滑连接。现使小车(视作质点)从P点以一定的初速度沿斜面向下运动。已知斜轨道与小车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 ,g=10m/s2,sin37o=0.6,cos37o=0.8。求:

(1)若小车恰好能通过第一个圆形轨道的最高点A处,则其在P点的初速度应为多大?

(2)若小车在P点的初速度为10m/s,则小车能否安全通过两个圆形轨道?

解析:(1)小车经过A点时的临界速度为v1,则有mg= 。

设Q点与P点高度差为h1,PQ间距离为L1,则L1= 。

设小车在P点的初速度为v01,P点到A点的过程,由动能定理得

-(μmgcosα)L1= mv - mv

解得v01=2 m/s

(2)设Z点与P点高度差为h2,PZ间距离为L2。则L2 = 小车能安全通过两个圆形轨道的临界条件,是在B点速度为v2时,满足mg=

设小车在P点的初速度为v02,P点到B点的过程,由动能定理得:

-(μmgcosα)L2= mv - mv

解得v02=4 m/s

因为v02=4 m/s<10m/s,所以小车能安全通过两个圆形轨道。

答案:(1)2 m/s (2)能

通过上述方法教学,学生掌握并能正确运用动能定理解题,在动力学问题求解时首选动能定理求解。

【参考文献】

[1]王后雄.《教材完全解读》

(作者单位:重庆市合川大石中学校)

动能定理是高中物理教学中用能量观点分析力学问题常见的基本规律之一,也是高考中的高频考点知识,近几年来,高考试题注重将动能定理与牛顿运动定律、曲线运动、机械能、能量守恒定律、电磁学等知识相结合,综合考查考查学生的分析、推理、综合应用能力,试题具有过程复杂、难度较大、能力要求高的特点。在综合复习时,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的,容易让学生接受并能正确使用。

一、对动能定理的理解

动能定理公式中等号的意义。等号表明合力做功与物体动能的变化间三个关系:(Ⅰ)数量关系:即合外力所做的功与物体间的动能的变化具有等量代换关系。可以通过计算物体动能的变化,求合力的功或某一力的功。(Ⅱ)单位相同:其国际单位都是焦耳。(Ⅲ)因果关系:合外力做功是引起物体动能变化的原因。

二、动能定理与牛顿第二定律的区别与联系

动能定理是从做功的定义式出发,结合牛顿第二定律和动力学的公式推导出来的,所以它不是独立于牛顿第二定律的运动方程,但它们有较大的区别:牛顿第二定律是矢量式,反映的是力和加速度的瞬时关系,即力与物体运动状态变化快慢之间的联系。只有在惯性参考系的直线运动中高中阶段方能求解;动能定理是标量式,反映的是力对物体持续作用的空间累积效果,即对物体作用的外力所做功与物体运动状态变化之间的联系。因而它们是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的两条不同途径。动能定理适用于直线运动,曲线运动。也适用于恒力做功,变力做功。力可以是各种性质力。同时力还可以同时作用,也可分段作用。正因为如此,动能定理将复杂的合力做功这个过程量转化为求物体动能的状态量的变化,对物体由初始状态到末状态这一过程中物体的运动性质,轨迹,恒力或变力等诸多因素不必加以考虑。不受这些因素的限制。熟练地运用动能定理求解问题,是一种高层次的思维和方法。

三、动能定理解题步骤

1.选取研究对象,明确并分析运动过程。

2.分析受力情况,找出各力做功情况,求出总功。

3.明确过程始末状态的动能EK1和EK2。

4.列方程W=EK2-EK1,必要时注意分析题目潜在的条件,列辅助方程进行求解。

四、动能定理的应用分类

动能定理解题类型常见有:1.物体在单一过程的直线运动的应用。2.物体多过程的直线运动中的应用。3.物体受恒力作用下的曲线运动中的应用。4.物体在变力做功情况下的应用。5.动能定理与其它力学规律的综合运用。

【例】如图甲所示为游乐场中过山车的实物图片,图乙是过山车的模型图。在模型图中,半径分别为R1=2.0m和R2=8.0m的两个光滑圆形轨道,固定在倾角为α=37°的倾斜直轨道平面上的Q、Z两点,且两圆形轨道的最高点A、B均与P点平齐,圆形轨道与斜轨道之间圆滑连接。现使小车(视作质点)从P点以一定的初速度沿斜面向下运动。已知斜轨道与小车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 ,g=10m/s2,sin37o=0.6,cos37o=0.8。求:

(1)若小车恰好能通过第一个圆形轨道的最高点A处,则其在P点的初速度应为多大?

(2)若小车在P点的初速度为10m/s,则小车能否安全通过两个圆形轨道?

解析:(1)小车经过A点时的临界速度为v1,则有mg= 。

设Q点与P点高度差为h1,PQ间距离为L1,则L1= 。

设小车在P点的初速度为v01,P点到A点的过程,由动能定理得

-(μmgcosα)L1= mv - mv

解得v01=2 m/s

(2)设Z点与P点高度差为h2,PZ间距离为L2。则L2 = 小车能安全通过两个圆形轨道的临界条件,是在B点速度为v2时,满足mg=

设小车在P点的初速度为v02,P点到B点的过程,由动能定理得:

-(μmgcosα)L2= mv - mv

解得v02=4 m/s

因为v02=4 m/s<10m/s,所以小车能安全通过两个圆形轨道。

答案:(1)2 m/s (2)能

通过上述方法教学,学生掌握并能正确运用动能定理解题,在动力学问题求解时首选动能定理求解。

【参考文献】

[1]王后雄.《教材完全解读》

篇5:动能与动能定理教案

1.理解动能概念和动能定理的物理意义,能进行相关分析与计算;

2.掌握恒力作用下动能定理的推导;通过小组讨论,体会利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优越性。

3.领略到物理等自然学科中所蕴含的严谨的逻辑关系,反映了自然界的真实美。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动能公式和动能定理的理解与应用

【难点】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过程

四、板书设计

篇6:动能和动能定理 说课稿

一、说教材

1、内容与地位

动能定理实际上是一个质点的功能关系,它贯穿于这一章教材,是这一章的重点.课本在讲述动能和动能定理时,没有把二者分开讲述,而是以功能关系为线索,同时引人了动能的定义式和动能定理.这样叙述,思路简明,能充分体现功能关系这一线索.考虑到初中已经讲过动能的概念,这样叙述,学生接受起来不会有什么困难,而且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动能。

(2)由做功与能量关系得出动能公式。(3)掌握外力对物体所做总功的计算。(4)理解和运用动能定理。

能力目标:灵活应用公式 WEk2Ek1Ek计算功。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与理论推导相结合,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思 维方法。

3、重点:对动能公式和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4、难点:动能定理怎样揭示功与能的关系。

二、说学情

1、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分别学习过做功和动能的概念, 动能定理常用于解决运动学问题,学习好动能定理非常重要,并为后一节的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掌握打下基础。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已经知道实验探究和理论推导相结合的科学研究方法,在这里再次采用这种方法,使学生更加熟悉。

2、学习方法

为了使学生加深理解动能定理的推导过程,可建议学生课后独立进行推导,这样做,可以加深对功能关系的认识,提高学生的推导能力.

三、说教学方法和学法

讲授、自学、讨论并辅助电教手段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的设计

1、创设情镜、引入新课

地球旋转的卫星,流动的水都有动能,那么它们的动能是多少呢?

2、复习提问

(1)什么叫动能?

(2)动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3、新课讲授

一、动能的表达式 [请你回答]: 我们在上节探究中已经知道了功与物体所获得的速度间的关系。那么,物体的动能的表达式究竟是怎样的呢? [讨论话题归纳]:(1)物体的动能跟其速度的平方成正比。

(2)物体的动能还与其质量的大小有关。[思路导引](1)请你说说这个推理的理由吗?

从斜面上滚下的钢球,质量越大时,能推动放在粗糙水平面上的木块的距离也越大。

(2)你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说明问题吗?

使物体速度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由于物体受到力的作用而发生了位移。在前面几章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用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可以把力学量与运动量联系起来。[形成研究的课题] 给物体施加一个恒力F,使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在物体发生位移L的过程中,力F对物体做了功W,物体的速度由V1变为V2。

[请你动动手]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由运动学公式:

把F和L的表达式代入 得: [请你想一想] 这个推导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

从结果 可以看出:第一,式中 与V有关,因而它与动能有关,且与V2成正比也与上节的探究结果相一致。第二,始末两态的 之

差与功相等,而功是能量变化的量度。因而可见,我们可以把 定义为物体的动能。[板书]:

一、动能

1、定义:物理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

2、影响因素:质量和速度。

3、表达式:

4、单位:焦耳(J)

5、说明:

①动能是标量、也是状态量。

动能具有瞬时性,在某一时刻,物体具有一定的速度,也就具有一定的动能。②动能的大小与参照物的选择有关。即动能具有相对性,对不同的参考系,物体速度有不同的瞬时值,也就具有不同的动能,一般都以地面为参考系研究物体的运动。

二、动能定理

我们把 叫做动能定理 请你回答:

1、动能定理具有什么物理意义?

2、动能是标量还是矢量?

3、动能状态量还是过程量?

4、动能的单位是什么? 思路引导: 动能定理尽管是在一个恒力做中推导出来的,但它在变力做功或多力作功的情形中仍然成立。请你回答:

1、在多力做功中,动能定理具有什么物理意义?

2、多力做功问题中,应怎样理解动能定理的物理意义?

3、如果做功过程中,对应一个曲线运动的路径,动能定理还成立吗? [板书]:

二、动能定理

1、内容:合力所做的功等于动能的变化叫做动能定理。

2、表达式;

3、说明:

①W为外力对物体做的总功,包括正功和负功,也包括重力做的功。②知F和S,则可用W=FS求功,若不知F或S,可通过动能定理求功

③动能定理不仅适用于恒力做功和直线运动的情况,也适用于变力做功和曲线运动的情况。

三、动能定理的应用 例

1、(教材上,略)

动能定理的优点在哪里呢?

1、动能定理不涉及运动过程中的加速度和时间,用它来处理问题要比牛顿定律方便.

2、动能定理能够解决变力做功和曲线运动问题,而牛顿运动解决这样一类问题非常困难.

四、布置作业

五、重点总结

篇7:“动能动能定理”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动能的概念,利用动能定义式进行计算,并能比较不同物体的动能;

2.理解动能定理表述的物理意义,并能进行相关分析与计算;

3.深化性理解的物理含义,区别共点力作用与多方物理过程下的表述;

二、过程与方法

1.掌握恒力作用下利用牛顿运动定律和功的公式推导动能定理;

2.理解恒力作用下牛顿运动定律理与动能定理处理问题的异同点,体会变力作用下动能定理解决问题的优越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物理学中定性分析与定量表述的关系,学会用数学语言推理的简洁美;

2.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 【教学重、难点】 动能定理的理解与深化性应用 【教学关键点】 动能定理的推导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导入新

通过探究“功与物体速度的变化关系”,从图像中得出,但具体的数学表达式是什么?

二、任务驱动,感知教材

1.动能与什么有关?等质量的两物体以相同的速率相向而行,试比较两物体的动能?如果甲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乙物体做曲线运动呢?

已知,甲乙两物体运动状态是否相同?动能呢?

车以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车内的人以相对于车向车前进的方向走动,分别以车和地面为参照物,描述的是否相同?说明了什么?

通过以上问题你得出什么结论?

2.动能定理推导时,如果在实际水平面上运动,摩擦力为,如何推导?

如果在实际水平面上先作用一段时间,发生的位移,尔后撤去,再运动停下来,如何表述?

3.试采用牛顿运动定律方法求解教材的例题1,并比较两种方法的优劣?

三、作探究,分享交流(尝试练习1)教材:1、2、3

四、释疑解惑

(一)动能

1.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公式表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解

⑴状态物理量→能量状态;→机械运动状态; ⑵标量性:大小,无负值;

⑶相对性: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系,的结果往往不相同; ⑷,表示动能增加,合力作为动力,反之做负功;

(二)动能定理 1.公式的推导: 2.表述: 3.理解:

⑴对外力对物体做的总功的理解:有的力促进物体运动,而有的力则阻碍物体运动。因此它们做的功就有正、负之分,总功指的是各外力做功的代数和;又因为,所以总功也可理解为合外力的功。即:如果物体受到多个共点力作用,同时产生同时撤销,则:;如果发生在多方物理过程中,不同过程作用力个数不相同,则:。例题1:如图所示,用拉力作用在质量为的物体上,拉力与水平方向成角度,物体从静止开始运动,滑行后撤掉,物体与地面之间的滑动摩擦系数为,求:撤掉时,木箱的速度?木箱还能运动多远?

如果拉力的方向改为斜向下,求再滑行的位移?

如果拉力改为水平,路面不同段滑动摩擦系数是不一样的,如何表示 解析:

⑵对该定理标量性的认识:因动能定理中各项均为标量,因此单纯速度方向改变不影响动能大小。如用细绳拉着一物体在光滑桌面上以绳头为圆心做匀速圆周运动过程中,合外力方向指向圆心,与位移方向始终保持垂直,所以合外力做功为零,动能变化亦为零,并不因速度方向改变而改变。⑶对定理中“增加”一词的理解:由于外力做功可正、可负,因此物体在一运动过程中动能可增加,也可能减少。因而定理中“增加”一词,并不表示动能一定增大,它的确切含义为末态与初态的动能差,或称为“改变量”。数值可正,可负。

⑷对状态与过程关系的理解:功是伴随一个物理过程而产生的,是过程量;而动能是状态量。动能定理表示了过程量等于状态量的改变量的关系。

⑸动能定理中所说的外力,既可以是重力、弹力、摩擦力、也可以是任何其他的力,动能定理中的是指所有作用在物体上的外力的合力的功。

⑹动能定理的表达式是在物体受恒力作用且做直线运动的情况下得出的,但对于外力是变力,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情况同样适用。

五、典型引路

例题2:如图所示,一质量为的物体,从倾角为,高度为的斜面顶端点无初速度地滑下,到达点后速度变为,然后又在水平地面上滑行位移后停在处。

求:

1.物体从点滑到点的过程中克服摩擦力做的功? 2.物体与水平地面间的滑动摩擦系数?

3.如果把物体从点拉回到原出发点,拉力至少要做多少功? 引伸思考:物体沿斜面下滑过程中,如果在点放一挡板,且与物体碰撞无能损,以原速率返回,求最终物体停留在什么地方?物体在斜面上通过的路程是多少?

六、方法归纳

动能定理的应用步骤:

(1)明确研究对象及所研究的物理过程。

(2)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并确定各力所做的功,求出这些力的功的代数和。(3)确定始、末态的动能。(未知量用符号表示),根据动能定理列出方程。

(4)求解方程、分析结果。

七、分组合作、问题探究

八、巩固性练习

1.一质量为2千克的滑块,以4米/秒的速度在光滑水平面上向左滑行。从某一时刻起,在滑块上作用一向右的水平力,经过一段时间,滑块的速度变为,方向水平向右。在这段时间里水平力做的功为:A.0 B. . D.

2.以初速度v0竖直上抛一小球,若不计空气阻力,从抛出到小球的动能减少一半所经历的时间可能为()A. B. .(1+)D.(1-)

3.用恒力沿一光滑水平面拉一质量为的物体由静止开始运动秒钟,拉力和水平方向夹角,如果要使拉力所做的功扩大到原来的2倍,则()A.拉力增大到,其他条不变 B.质量缩小到,其他条不变 .时间扩大到,其他条不变 D.使夹角改为,其他条不变

4.质量为的物体在水平面上只受摩擦力作用,一初速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经距离以后速度减为,则()A.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B.物体还能运动的距离为

.物体前进距离过程中克服摩擦力做功为 D.若要使物体运动的路程为2,其初速度至少为

.如图所示,木块A放在木板B的左上端,接触面不光滑,用力将A拉至B的右端,第一次将B固定在地面上,力做功为,第二次让B可以在光滑地面上自由滑动,力做功为,比较两次做功应有()

A.> B.< .= D.无法确定

6.如图所示,水平传送带始终以2米/秒的速度匀速运动,传送带的AB间相距9米,现将一质量为1千克(大小不计)的物块轻放在A点,物块与传送带间的摩擦系数,问(1)经多长时间物块从传送到;(2)物块从过程中由于摩擦产生多少热量。

篇8:动能定理的实际应用

一、利用动能定理求风力发电机的功率

例1新疆达坂城风口的风速约为v=20m/s,设该地区空气密度ρ=1.4kg/m3,若把通过横截面积为S=20m2的风的动能全部转化为电能,则该处风力发电站的发电功率为多大?

思维点拨:取很短一段时间Δt内的空气作为研究对象,则这段时间内空气的质量:

这些空气的动能为:

由题知动能全部转化为电能:E电=Ek

所以发电功率为:

代入数据得:P=1.12×105W.

答案:1.12×105 W.

点评:在生活、生产和科技实践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例如水轮机发电、水力采煤、风力发电、火箭喷气、血液流动等,称为连续流体问题,处理这类问题时,不便于取整体为研究对象,通常是取很短一段时间内的质量Δm作为研究对象,将其看成质点,再进行分析讨论,这是解答连续流体问题的技巧.

二、探究物体从高处落地的安全问题

最近国务院下达了保障学生安全的相关条例,保护学生安全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学生在单杠、跳马、攀越等体育运动中,可能发生从高处落下导致骨折等事故,下面讨论安全落地的高度.

例2人从一定的高度落地容易造成骨折,一般人胫骨的极限抗压强度约为1.5×108N/m2,胫骨最小横截面积大多为3.2cm2.假若一质量为50kg的人从某一高度直膝双足落地,落地时其重心又约下降1cm,试计算一下这个高度超过多少时,就会导致胫骨骨折.(g取10m/s2)

思维点拨:胫骨最小处所受冲击力超过:F=pS=1.5×108×2×3.2×10-4N=9.6×104N时会造成骨折.

设下落的安全高度为h1,触地时重心又下降高度为h2,落地者质量为m.

由动能定理:mg(h1+h2)-Fh2=0得:

答案:高度超过1.9m时,可能会导致骨折.

安全警示:在高度超过1.9m以上的单杠上运动时,在单杠下方应备有海绵垫子,或者有同学做好保护,以访不测,其他活动(如:撑杆跳、跳伞、攀越高架等)也必须做好安全措施.

三、测量自行车运动时所受的平均阻力

例3在大操场跑道上,先用力蹬自行车,使之具有一定的速度,待自行车进入直跑道后停止用力,在道路阻力作用下,自行车逐渐停止运动.

(1)要测定自行车所受的平均阻力,需测定哪些物理量?需要哪些测量仪器?

(2)测定平均阻力运用的物理原理是______,其表达式为______,表达式中各个物理量的意义是______;

(3)如何测定相关的物理量?

(4)怎样减少实验的误差?

思维点拨:设自行车和人的质量为m,停止用力后其速度为v,所受平均阻力为f,滑行距离为s,据动能定理:,其中m用磅秤测量;

v的测定方法:在停止蹬力后取一小段距离s1,用秒表测定自行车通过s1所用的时间t1,因为t1较小,自行车在这段位移上的速度可视为匀速,即:,用皮尺测得滑行总位移s,代入上述式子求出f.

答案:(1)自行车和人的质量m、停止用力后自行车速度v、滑行距离s;磅秤、秒表、皮尺;

(2)动能定理;;f为平均阻力,s为滑行总位移,v为停止蹬力时自行车的速度,m为自行车及人的总质量;

(3)略;

(4)减少误差的关键为v的测定,因为s1较小,因此计时的开始和结束一定要及时,以减小误差.

四、利用动能定理求弹性势能

例4为了测量一根轻质弹簧压缩最短时储存的弹性势能,可以采用如图1所示的装置来进行,图中桌面带有凹槽,以保证小滑块P(可视为质点)在桌面上只能沿凹槽做直线运动,小滑块受到桌面阻力不能忽略,但大小恒定,弹簧的一端连接在固定物K上,K可以沿凹槽方向移动,又能在不同位置被固定,另外提供弹簧测力计与刻度尺,请根据以上说明以及实验要求回答以下问题:

(1)简要写出实验操作步骤;(写出需要测量的物理量名称及符号,并要体现出减小实验误差的操作)

(2)用(1)中测出的物理量表示弹簧压缩最短时的弹性势能,即Ep=______;

(3)若小滑块所受桌面阻力为滑动摩擦力,利用(1)中测出的物理量能不能求出滑块与桌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若能,请写出求μ的表达式;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思维点拨:求解压缩状态的弹性势能,一种是用公式法,即,用刻度尺和弹簧测力计即可,方便易行,但不符合要求(没用题中所给装置,且该公式高中教材不作介绍).

另一种是用功能关系法:弹性势能等于弹簧形变恢复过程对外做的功,由动能定理:,W弹=-ΔEp,其中s为滑块在桌面上移动的距离,由刻度尺测量;v为滑块离开桌面的速度,可由滑块离开桌面后的平抛运动求解.考虑到摩擦力未知,就需实施变换思想,改变固定物K的位置以组成方程组,即,式中,,解得:,式中s、h、x由刻度尺测量,G由弹簧测力计测量.

答案:(1)①用弹簧测力计称出小滑块重力G;②用刻度尺测出桌面到地面的高度h;③将K固定在桌面某一位置,用小滑块将弹簧压缩至最短.测量出此时K、P之间的距离L以及P到桌子右边缘的距离s1;④自由释放小滑块P,确定其在地面上的落点位置;⑤重复③④多次,找出其落点的中心位置,然后测出该中心位置到桌子右边缘的水平距离x1;⑥将K固定在桌子的另一位置,用小滑块压缩弹簧使K、P间的距离保持不变为L,测出P到桌子右边缘的距离s2;⑦类似步骤④⑤,测出相应的中心位置到桌子右边缘的水平距离x2.

(3)由f=μN=μG及实验原理中的摩擦力f的表达式可知,能求出:.

点评:新课程强调探究性学习,从探究性学习中可以学会实验设计,正确安排实验程序,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果,进而培养自己的实验设计能力和探究能力.

五、动能定理与功率的综合问题

例5一列火车由机车牵引沿水平轨道行驶,经过时间t,其速度由0增大到v,已知列车总质量为M,机车功率P保持不变,列车所受阻力f为恒力,求这段时间内列车通过的路程.

思维点拨:以列车为研究对象,列车在水平方向受牵引力和阻力作用,设列车通过路程为s.

据动能定理有:

因为列车功率一定,牵引力做功:WF=Pt

所以,得

答案:

错解分析:以列车为研究对象,水平方向受牵引力和阻力f,据P=Fv,可知牵引力.

设列车通过的路程为s,据动能定理有:,由以上两式解得.

产生错解的原因是对P=Fv的公式不理解,在P一定的情况下,随着v的变化,F是变化的,同学们应对上述物理量随时间变化规律有一个定性的认识.

六、探究短跑运动中的体能消耗

例5一个体重为60kg的短跑运动员,起跑时能在1/6s,冲出1m远,能量全部由消耗体内葡萄糖提供,其热化学方程式为:C6H12O6(g)+6O2(g)=6CO2(g)+6H2O(L)+2800kJ,则该运动员在这段时间内至少要消耗体内葡萄糖多少g?

思维点拨:可将运动员的起跑看成是匀加速直线运动,则由运动学公式

得:

据能量守恒定律,运动员在这段时间内至少消耗体能:

设运动员在这段时间内至少要消耗体内葡萄糖x克.

解得:x=0.28g.

答案:运动员在这段时间内消耗葡萄糖0.28g.

篇9:动能定理范文

关键词: 课堂教学 微课程 案例反思

1.物理课堂的微课程理念

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将课堂教学重点内容分解为4~5个结构单元,每个结构单元称之为微课程。每个微课程都有其明确的教学目标,都有其构思精妙的教学程序,都有能体现培养学生三维目标的方法与技巧。

微课程学习时间一般定位为8~10分钟,这个设置有充分的科学依据。研究表明:学生对知识点的学习兴趣与注意强度经历“激发初态—增至最大—逐渐衰减”三个过程,历程约为10分钟。因此,利用微课程理念教学,能最大限度贴近学生的发展特点。

整个课堂教学紧紧围绕学生学习活动展开,学生能在活动中体验,在探究中生成,在互动交流中共享,在教师点拨中明晰疑惑与建构知识体系,在迁移应用中巩固知识和发展能力,在选择中发展个性特长,真正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2.微课程理念推动了教学方法的变革

在“微课程”理念引领下,成功地构建了高效课堂教学模式—“问题探究三步式”教学法。“问题探究三步式”教学包含问题导入—探究深化—总结反思。每个步骤都精心设计,学生通过自学、交流、互动、质疑等学习活动解决问题。问题探究三步式是基于“问题式”学习基础上的构建式教学方式。学生置身于一系列真实情境的问题之中,以积极的问题解决者身份处理问题,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与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的质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微课程教学设计案例与解析

本文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1(人教版)中“动能和动能定理”这一节教学案例的设计为例。教学过程中“动能定理的理解与应用”是本阶段教学的重、难点。教学过程中可将“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内容设计为“动能定理的演绎推导及动能概念的理解”、“动能定理的运用”、“用动能定理解题的优势”这三个微课程单元。

(1)微课程单元:“动能定理的演绎推导及动能概念的理解”

问题1:如图所示,一个物体的质量为m,初速度为v■,在与运动方向相同的恒力F(不计摩擦阻力)的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L,速度增大到v■,则:

①力F对物体所做的功多大?

②物体的加速度多大?

③物体的初速、末速、位移之间有什么关系?

④结合上述三式你能综合推导得到什么样的式子?

【总结反思】该微课程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明确“合力F做功与动能变化量之间的关系”。教学程序设计为:通过飞机起飞的实例分析,让学生知道动能变化与外力做功有关。再通过对物体在恒力F作用下,恒力F做功和动能的变化(结合运动学公式)关系式的推导,明确恒力F做的功等于动能的变化量,并提出动能的定义。让学生在自学和相互交流过程中理解动能的定义及动能定理。

(2)微课程单元:“动能定理的运用”

问题2:一架喷气式飞机,质量m=5×10■kg,起飞过程中从静止开始滑跑的路程为s=5.3×10■m时,达到起飞的速度v=60m/s,在此过程中飞机受到的平均阻力是飞机重量的0.02倍(k=0.02),求飞机受到的牵引力。

【探究】问题2的处理可以使用以前所学的牛顿第二定律结合运动学的有关公式进行处理,也可以使用今天所学的动能定理进行处理。比较两种解题方法,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看法?

【再探究】为了更清晰地理解动能定理解题的思路,请概括动能定理解题的一般步骤。

【总结反思】该微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初步探寻“用动能定理解题的基本步骤和方法”。教学程序设计为:通过两种解题方法的对比,让学生掌握多种解题方法并能针对具体问题,选择其中最简单的一种方法进行解题。通过问题分析处理及相互交流,引导学生构建动能定理解题的一般步骤。

(3)微课程单元:“用动能定理解题的优势”

问题4:运动员用200N的平均作用力将质量为0.5kg静止的足球,以20m/s的速度踢出,在地面上滚动了50m远,那么运动员对球所做的功为多少?

【探究】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变力做功和曲线运动问题,能不能用以前所学的一些公式进行处理?

【再探究】比较分析动能定理处理问题的优势。

【总结反思】该微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对变力做功和曲线运动问题的处理体会“用动能定理解题的优势”。教学程序设计为:通过对变力做功和曲线运动问题的处理让学生发现以前所学知识在这些问题处理中的困难,进而引导学生使用动能定理处理此类问题,并体会动能定理解题的优势。

在“动能和动能定理”微课程设计中,教师通过对重点知识点的提炼,用由浅入深的问题构建起一个个微课程单元,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集中学生注意力,将学生逐步引入知识的殿堂。三个微课程单元目标鲜明又相辅相成,“动能定理的演绎推导及动能概念的理解”解决的是学生对动能和动能定理的理解;“动能定理的运用”解决的是学生对动能定理的规范运用;“用动能定理解题的优势”解决的是学生对变力做功和曲线运动等复杂问题的巧妙处理。从表现形式看,微课程内容直接指向具体问题,主题突出,一课一事,层层剖析,有深度,能启发,有思考,形式新颖,便于传播。

以上所述是笔者运用微课程理念对物理课堂教学進行优化设计,愿接受物理界同行的批评和指教。从某种角度讲微课程不只是课程,其意义更在于它产生的过程,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方式,微课程是教学思考与信息技术的结合体,是教师成长的载体。随着课程改革与创新的不断深化,愿每一位教师都积极置身于课程改革、教学方法创新大潮之中,用实际行动共同谱写教学改革的华丽篇章。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

[2]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01).

[3]张静然.微课程之综述[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

[4]李玉平.微课程——走向简单的学习[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

上一篇:有关移动通信的英文简称下一篇:名师工作室的运行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