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诊疗规范

2024-09-02

医院诊疗规范(精选8篇)

篇1:医院诊疗规范

医院员工诊疗规范

1.工作人员实行挂牌服务,接受群众监督;

2.着装整洁,举止端庄,语言文明规范;

3.实行“首诊、首检、首问负责制”;

4.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在诊疗过程中体现中医药的理念和思维(采用四诊、八纲、理、法、方、药,正确掌握和使用所在科室制定的病种诊疗规范和临床路径,病情诊断符合中医规范,使用中药和中成药);

5.因病施治,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

6.在为患者及其家属服务过程中不得接打手机;

7.慎言守密,不泄漏他人隐私,不在公众场合谈论患者病情;

8.廉洁行医,严禁索取或收受病人及家属现金;

9.严禁医务人员在门诊、病区等工作场所进行棋牌娱乐(含网上娱乐;)

10.门诊、病房医疗区域禁止吸烟;

11.遵守劳动纪律,按时上下班;

12.严禁在工作岗位吃东西,工作日午间禁酒;

13.严谨求实,努力钻研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增强责任意识,防范医疗差错、医疗事故;

14.中层以上干部通讯必须保持畅通。

篇2:医院诊疗规范

厦门市医保管理中心:

贵单位于2015年05月21日对我医院的第一季度医保诊疗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约谈预警通知,医院十分重视并召开全体医保管理小组专题会议,传达存在问题的内容。以院长为自查组组长及相关小组成员为组员,立即进行全面、认真、仔细的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通过这次对我院的约谈内容,我们进行了深刻的自查,自查过程中发现,主要是医院领导对医保管理规定学习不够,医务人员放松了医保政策的学习。其具体存在问题进行整改如下:

1、医保接口申报《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有效期延续后未及时报备。

2、门诊个别医生处方用药存在违反“急三慢七”用药原则,医生、药房、医保结算等环节未及时纠正。

3、门诊处方中发现医保药品有限制条件的未按照医保规范开药,如肺力咳糖浆等医保明确限制儿童使用,个别医生处方存在成人使用的情况,药剂科也没有核查而导致。

4、发现门诊处方中药饮片,有存在复方处方医保拒付的方剂在我院中医科个别医生有出现。

5、个别医生处方中出现不合理用药的情况,比如抗生素不合理使用,两联抗生素联合使用,个别处方中诊断与用药不相符等。

6、儿童原发性生长激素缺乏症限制使用,我院使用注射液重组人生长激素10单位/支。

7、自查发现有个别住院病人出现床位费有多收或者少收一天的情况。

8、有出现住院病人开展三级手术情况,阴道前后壁修补术。

二、针对以上自查存在的问题,认真分析问题,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医保接口申报《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有效期延续未及时申报,由于2015年医保管理小组成员更换,导致本次申报未及时,已经于2015年5月22日在医保接口补申报:

2、门诊个别医生处方用药存在违反“急三慢七”原则开药,药房药师调剂处方未及时纠正。经过认真自查发现有个别医生处方存在违反急三慢七原则开药行为,分析存在问题主要原因有三方面,(1)、门诊医生更换频繁,对医保政策学习认识不到位,根据个人用药习惯而放宽开药指征,根据病人需求开药开人情方,违反急三慢七原则,(2)、个别病人由于长期患有慢性病,老年人体弱多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长期在我门诊就诊,由于患者行不不方便,要求医生给予开具一个月用药,导致个别医生对医院医保管理制度认识不够深刻,药房调剂人员未认真执行调剂职责,把关不严,导致违反医院相关医保政策开具处方。(3)、由于我院HIS系统新换上线,药房在药品入库时有些药品入库计量单位未按照标准入库,导致一些药品以盒或瓶为单位,导致医生开药时未按照最小剂量单位开药。出现一些慢性病药品处方中出现超过七天用药。我院医务科对医疗服务人员的管理重视不够,因为医院医保管理监管力度不够,加上电脑收费软件的漏洞,有些患者出现重复开药行为,而电脑软件没有预警功能,导致个别

医务人员在给病人用药的时候,过多考虑到病人的要而不讲原则,导致出现部分人群过度用药和过度治疗的行为,违反急三慢七等的用药原则

3、发现个别新入职医生对医保政策不熟练,如医院一再强调的肺力咳糖浆,医保限制为儿童用药,有内科医生未按照规定,在成人处方中出现使用肺力咳糖浆,这主要是医院在医生的入职岗前培训力度不够。

4、门诊处方中出现中药饮片有存在在复方制剂医保拒付处方,主要出现在中医科,有个别病人要求指定中药,医生对疾病开药指征把握不严,导致个别病人点方开药,在一张处方中出现5-6味复方制剂中药饮片为医保拒付方剂,另一方面,医院医保管理人员主要是医务科对医保中药饮片拒付的认识不够,日常管理上不够重视,未及时评审处方,管理上不到位。

5、自查中发现一些医生在使用抗生素上指征掌握不严,有些抗生素出现联合使用的情况,甚至有个别医生出现诊断与用药不符的情况,主要原因是我院刚上线的HIS系统还在改进和磨合阶段,一些医生对诊断编码不熟练、电脑操作不熟练,在书写处方时诊断一般只有一个主要诊断,合并其他的疾病未下诊断,一些抗生素联合使用的指征把我不严格,导致出现一些不合格处方。

6、发现有一例病人长期在我院开具注射液重组人生长激素制剂,经调查后发现为本院职工子女有上级医院诊断为:部分性生长激素缺乏症,由于需要长期服药,考虑到方便员工的原则,经院领

导批准予以购药,主要是为了方便员工就近开药,后附上级医院病例说明。

7、自查发现有个别住院病人出现床位费有多收或者少收一天的情况,主要原因是我院住院部护士对电脑操作不够熟练,在病人出院时核对,导致出现漏收床位或者多收床位费的情况。

8、关于我院开展三级手术说明,由于我们为一级甲等综合医院,妇产科审批为助产二级专科医院(附助产二级专科医院营业执照),按照卫办医政发〔2012〕94号文件第十五条规定,遇有急危重症患者确需行急诊手术以挽救生命时,医疗机构可以越级开展手术,并做好以下工作:第十条中二级医院重点开展二、三级手术。我院为二级助产专科,妇产科手术按照卫生局审批,可以开展二、三级手术,并且手术医生为副主任医师和主治医师主刀,该病人手术麻醉为局部浸润麻醉,所以相应手术级别风险大大降低,而且本例病人由于为急性危重病人,阴道裂伤严重,出血量大,需要紧急手术,鉴于我院有能力开展这项手术,属于危急症病人收入住院,特此说明。

三、针对这次贵中心的约谈情况,结合我院自查过程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医院领导商议我院一直以来均在严格控制医疗费用,在本次自查自查过程中,共发现不合理医疗费用合计1540.37元,具体明细见附表一,附表二,在医院自查会议总结会议上,院长再次要求各科室医生严格严格掌握“急三慢七”原则,严格控制抗生素等药物的使用,责成医务科及医保管理小组全体成员加强各科室相关人员对医疗保

险政策规定及内部控制制度的学习及医保政策相关规范的学习。具体整改措施如下:

(一)加强医院医疗保险基础管理

1、落实责任制,明确领导及医保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检查教育,建立考核制度,做到奖惩分明。医务科和医保管理小组组成基本医疗保险管理小组,并有专人具体负责基本医疗保险日常管理、监督工作。

2、健全各项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相关医保管理资料具全,并按规范管理存档。

3、医保管理小组定期组织人员分析医保病人就医的各种医疗费用使用情况,如发现问题及时给予解决,在不定期的医保管理情况抽查中如有违规行为及时纠正并立即改正。对医务人员在诊疗服务的中执行严格的奖惩制度,情节严重者将予以离职处理,杜绝不合理检查、治疗及用药情况发生。

4、医保管理小组人员积极配合县医保中心对医疗服务价格和药品费用的监督、审核、及时提供需要查阅的医疗档案和有关资料。

(二)进一步加强医疗保险业务管理

1、严格执行基本医疗保险用药管理规定,严格执行医保用药审批制度。

2、按基本医疗保险目录所要求基层医疗机构的用药范围。

3、抽查门诊处方、病历、检查配药情况都按“急三慢七”原则规定执行。

4、严格执行基本医疗保险诊疗项目管理规定,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合理收费。

5、严格执行基本医疗保险服务设施管理规定,医院医疗保险工作将实行“谁违反。谁负责、处罚谁”的原则。

(三)制定新的医疗保险费用内控制度

1、严格执行医疗收费标准和医疗保险限额规定。

2、严格控制门诊人均及次均费用,医务科检查每天医保就医患者进行监控,是否有大金额处方,做到及时纠正,促进医保工作的规范运作与医疗安全,促使医保经费得到合理使用。

3、做好对大金额处方的评议监督工作,对违反医保规定的错误,立即做出处理意见,及时研究处理决定。防止错误行为蔓延。

(四)医疗保险政策宣传

1、我院定期积极组织医务人员学习医保政策,及时传达和贯彻有关医保规定,并随时抽查医务人员对医保管理各项政策的掌握、理解程度。对不参加医疗保险政策知识等学习的人员予以经济上的处罚。

2、对新来的医疗服务人员加强医疗保险政策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学习医院结合医疗保险中心关于医疗服务人员的信用积分制度制定的我院医疗保险工作的奖惩制度。

3、采取各种形式宣传教育,如设置宣传栏、印发就医手册、发放宣传资料等。

(五)、加强医院HIS系统的学习及改造:

由于医院各科室员工频繁变动,新入职员工对医院系统不熟 练,在工作中出现一些本可以避免的错误操作。建立差错登记制度,发现差错立即纠正,互相监督持续改进系统的规范流程,杜绝再次发生类似的差错问题。

我们相信在市医保中心的指导、监督和管理下,经过我我院全体工作人员提高对医保政策学习,一定能把我院的医保工作做得更好;教育医务人员认真执行医疗保险政策规定。做到“四个合理”。以优质的服务为患者创建良好的医疗环境。向患者提供便捷、有效、价廉的医疗服务,保障医保基金能得到规范、合理的使用。以上自查情况,特此汇报。

篇3:医院诊疗规范

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ERCP)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用于胆胰疾病诊断治疗后, 逐渐发展成熟, 并已成为临床上治疗胆胰疾病不可缺少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但ERCP治疗后并发感染影响了其治疗效果, 现为加强控制ERCP术后相关医院感染, 着重强调归纳ERCP诊疗中规范化操作、相关内镜及其附件程序化消毒等相关事宜, 具体方案如下。

1 制定管理体系

形成ERCP医院感染管理网络体系, 科室执行, ERCP医院感染管理网络由三级组织构成:业务院长任ERCP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主任;内镜科室科主任、感染管理科为感染管理委员会成员;内镜科主任、护士长及ERCP操作医疗组成员为感染管理执行小组[1]。

2 制定管理措施

ERCP组成员定期进行医院感染相关知识培训, 培训后进行考核, 同时制定细化手册 (ERCP术后医院感染相关原因分析及预防策略) ;按照卫生部要求, 制定消毒内镜的清洗消毒管理, 细化各项清洗消毒流程, 根据胃肠室的工作特点, 制定各项工作制度、工作职责, 严格把关各环节质量;ERCP所用十二指肠镜采取“初洗-酶洗-次洗-消毒-末洗”方式进行清洗消毒, 其中酶洗 (3M安必洁快速多酶清洗液10min浸泡) 消毒十二指肠镜浸泡于2%戊二醛消毒液中不少于10min, 合并结核杆菌或其他分枝杆菌等特殊感染者60min;首次使用和终末消毒需浸泡30min;操作当日使用多条 (两条以上) 十二指肠镜循环使用, 集中在洗消间流动水中洗刷3min, 特别部位必须两头见刷, 如抬前器、活检孔道等, 并涮洗刷头上的污物, 冲洗完毕后反复予以流动水冲洗后并吸引300mL以上的生理盐水;ERCP操作平台上铺以消毒大单后, 放置相关消毒手术包及手术附件器械, 局部空间消毒以手术室洁层空气洁净为标准;操作过程:ERCP在诊疗和操作过程前按要求穿无菌手术衣, 戴口罩、帽子、手套等。术中胆汁等污染手套后亦需更换无菌手套;接触过病人的附件:超滑导丝、黄斑马导丝、弓形刀、取石网篮、取石气囊等附件如使用一次后再次进入胆道操作时, 予以乙醇擦洗消毒后方可再次使用, 术后诊疗垃圾分类放置, 切断导致医院感染的各种途径;术后鼻胆管护理需重视, 注意放置鼻胆管引流袋的高度, 防止引流液逆流继发二重感染, 每日进行鼻胆管冲洗2次, 冲洗液为抗生素丁胺卡那0.2g+0.9%生理盐水100mL反复冲洗胆管, 保持胆道引流通畅, 同时积极观察鼻胆管引流量及引流液的颜色。

3 考核管理效果

ERCP术后感染工作的重点在于预防和器械严格的消毒、规范的操作、术后精心的护理。整个手术前后及全程都必要灌输和贯彻无菌操作的理念, 这样能有效预防控制ERCP术后相关医院感染。

参考文献

篇4:癫痫经规范诊疗多可控制

根据我国的流行病学调查,癫痫的患病率为7‰,目前我国大约有超过900万癫痫患者,其中约20%、近200万,为药物难治性癫痫。很多人对癫痫的认识是片面的,特别是在过去,人们会把癫痫病与疯癫联系起来,其实癫痫病就是脑细胞突然大量放电造成的一种疾病。之所以有这些不正确的认识,主要是大家不了解病因,这个病发作起来比较厉害,治疗又比较困难,且有一部分与遗传有关,所以人们会觉得得了这个病是不光彩的事。

由于癫痫病因复杂,症状多样,治疗相对困难,加上科学知识不够普及、农村边远地区缺少专科医生和各种民间误传与道听途说,所以,目前我国癫痫患者中有大约2/3的人得不到及时、正规的治疗。一些人认为癫痫病是不治之症。其实这是误解,70%~80%的病人通过正规的治疗完全可以控制不发作,其中至少一半病人最终可以停药;虽然还有10%~20%很难治,但由于这几年对癫痫病的研究和药物的开发进展都比较快,为这部分难治性癫痫病人展现了光明的前景。

癫痫病应该说大部分比较典型的容易发现,但有些特殊类型的不好发现。因为它放电的部位不同,会有多种症状。有的病人只是感觉异常,这就很难发现。比如有的病人容易愣神,吃饭时经常掉筷子,这种时候就要警惕癫痫病了。这个病应该说是不分种族、城乡的,男女也没有明显的差异。一般来说“两头”发病率高:十几岁以前,由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比如脑炎、脑膜炎)造成的癫痫多。老年以后由脑血管疾病、脑瘤和老年神经变性疾病造成的癫痫多。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规范诊疗呢?①得了癫痫,一定要到正规医院的神经科就医,有癫痫门诊更好。②2007年,中华医学会发布了《临床诊疗指南-癫痫病分册》。临床医生应根据诊疗指南进行治疗,强调准确分型诊断、选用适当抗癫痫药物、个性化治疗。③病人要按医嘱服药,不可自行随意停药、换药,不能有病乱投医。④应坚持治疗。若遵医嘱服药两年以上仍控制不了病情,可在专科医生指导下,考虑其它治疗方法,如外科手术等。⑤病人要克服“病耻感”,以科学态度对待疾病。当今的治疗主要是根据疾病分型,选用合适的药物,或联合用药。目前,我国不但有卡马西平、丙戊酸钠、苯妥英钠等传统的抗癫痫药物,开浦兰等一些新一代抗癫痫药也已经上市,并且对一些新药进行了几个较大规模的多中心临床研究,明确了在我国人群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对于服药两年以上仍不能控制的,应进行外科手术评估;有明确病灶的也可以直接选择手术治疗。

(摘自《大众健康》)中药治疗癫痫有优势 同西药比较,中药治疗癫痫有其自身明显的优势。首先,中药治疗癫痫体现了整体治疗的优势。中药从组方来说,考虑得比较全面,在治疗思想上,考虑到了祛邪与扶正的有机结合。在治法上,追求标本兼治,阴阳平衡。在减轻发作症状、控制发作的同时,兼顾培元固本,提高患者的抗病能力。这样,就比西药单方面控制发作的做法要好些。中药不仅作用于脑神经,而且兼顾脏腑,更有利于协同消除病因,阻止脏腑病变传导进入大脑,加重病情。第二,中药在缓解期的治疗上有明显优势。西药在缓解治疗阶段,多考虑的是用药剂量的变化;中药则不同,在发作基本控制后,或者在病情明显减轻时,中药的调理、补益作用显得十分重要,它能使患者在不中断治疗的前提下,尽快恢复体能,增加抗病能力。第三,中药毒副作用小。在癫痫治疗中,西药有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毒副作用较大。控制发作,西药有它的优势,但过强的抑制作用会使大脑神经功能受到影响,产生明显的毒副作用。有时病情不见减轻,发作还未得到控制,毒副作用却表现出来了。另外,常服用抗癫痫西药,容易导致药物适应,要想保持一定的疗效,控制发作,就得增加剂量,形成恶性循环。在这一方面,采用中药治疗,是没有后顾之忧的。

篇5:医院诊疗规范

为规范临床各科室医务人员的执业行为,不断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根据卫生部《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1版)》及“医院管理年”的有关要求,制定本制度,请各临床科室遵照执行。

一、各临床科室应参照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专业学术团体制定的的《诊疗指南》与《操作规范》制定本专业主要病种的《诊疗指南》及各项诊疗操作的《操作规范》,新的《诊疗指南》与《操作规范》应先培训、后执行。

二、临床科室负责定期对本专业的医务人员进行培训与考评,有培训及考评记录。科室负责人结合被考核者的理论水平、操作技能,及实际手术水平,对其业务能力进行综合评定,并作为授予相应手术(操作)权限的依据。

三、医务科负责收集、整理各临床科室制定的《诊疗指南》与《操作规范》,定制成册,并负责对各科室的培训及执行情况进行监督管理。至少每两年组织对各科室的《诊疗指南》与《操作规范》进行重新修订。

四、医务科应为各部门制定与更新临床诊疗指南、操作规范提供信息支持服务。

五、各科室在执行过程中发现原指南/规范存在缺陷,应及

时进行修改,并提供充分的修改理由,如卫生部、卫生厅或权威医疗机构的修改依据。

六、对于未按时完成《诊疗指南》和《操作规范》或未组织培训与考评的科室,按照医院绩效考核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篇6:糖尿病诊疗规范

【概述】

糖尿病是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交互作用致胰岛素分泌障碍和(或)周围靶组织对胰岛素产生抵抗而造成持续性高血糖症,以及由于长期代谢紊乱引起全身组织器官损害的代谢综合征。急性代谢紊乱可致危象而危及生命,而眼、肾、心血管及神经病变等慢性并发症更是糖尿病致残或致死的主要原因,应及早进行防治。【临床表现】

1.1型糖尿病通常起病急,有明显的多饮、多尿、多食、消瘦及乏力(三多一少)症状。可伴有视力模糊、皮肤感觉异常和麻木,女性患者可伴有外阴瘙痒。

2.2型糖尿病一部分亦可出现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在体重减轻前常先有肥胖史。发病早期或糖尿病前期,可出现午餐或晚餐前低血糖症状。但不少患者可长期无明显症状,仅于体检或因其他疾病检查始发现血糖升高,或因并发症就诊才诊断为糖尿病。【诊断要点】

㈠糖尿病的诊断标准(ADA1997或WHO1999)

1.糖尿病的典型三多一少症状加上随时血糖*≥11.1mmol/L(200mg/dl),或

2.空腹△血糖≥7.0 mmol/L(140mg/dl),或

3.口服75g葡萄糖耐量(OGTT)2小时血糖≥11.1mmol/L(200mg/dl)。注:*随时血糖指一日之中任何时间采血,不考虑与餐前的时间关系;△空腹指禁食8小时以上;OGTT2hPPG7.8~11.1mmol/L为糖耐量减低,<7.8mmol/L 为正常。

㈡分型、病情及并发症的评估

1.根据临床表现或实验室检查证据判定糖尿病的类型(1型、2型、特殊类型及妊娠糖尿病)。

2.确定并发症的有无及其程度。

3.心血管危险隐私的确定。为此应进行以下检查:

⑴糖化血红蛋白测定(A1C):有条件的每位新诊断的患者均应常规测定,以后每年至少2次,或每季度1次。

⑵胰岛功能试验(包括糖耐量试验、胰岛素及C肽释放试验),可每年查1次。

⑶微量蛋白尿:微量白蛋白(MA)、β2-微球蛋白(β2-M)、转铁蛋白(TRF)、免疫球蛋白(IgG),可每3个月查1次。

⑷血生化,包括肝肾功能、血脂(甘油三酯(TG)、胆固醇(CHOL)、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可每月查1次)、血尿酸等。

⑸血压,BMI,心电图,眼底,神经传导速度等。

在缺乏上述检查条件的单位,医师在判断糖尿病的类型及病情评估方面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临床经验。因此对一些病例的判断会遇到困难,判断的准确性受到影响。【治疗方案及原则】

㈠糖尿病知识教育和饮食管理

⒈患者对糖尿病有关知识的了解程度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2.饮食治疗的原则控制总热量和体重,减少食物中脂肪尤其是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增加食物中纤维含量,使食物中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所占比例合理。肥胖者的总热量限制更严,消瘦者可偏宽,且蛋白质摄人量可适当增加。减少钠摄人,饮酒宜少量。㈡无严重或活动性并发症者 鼓励适当增加体力活动。㈢戒烟 ㈣降糖治疗

1.原则:一般要求空腹及餐后血糖控制达标,按ADA(2002)或IDF西太区目标,空腹空腹血糖(FPG)<6.1mmol/L,餐后血糖(PPG)<7.8mmol/L,A1C<7%或<6.5%。妊娠糖尿病FPG≤5.8mmol/L,1hPPG≤8.6mmol/L,2hPPG≤7.2mmol/L。特殊情况如老、幼、已有较重晚期并发症或反复发作低血糖者,血糖控制标准可适当放宽(FPG<7.8mmol/L,PPG<12mmol/L)。

2.经糖尿病饮食营养疗法(MNT)及运动疗法1个月血糖控制不达标者,应在继续上述处理基础上加用降糖药物治疗。

(1)口服降糖药:

口服降糖药物根据作用效果的不同,可以分为促胰岛素分泌剂(磺脲类、格列奈类、DPP-VI抑制剂)和非促胰岛素分泌剂(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α-糖苷酶抑制剂)。

①二甲双胍

剂量为0.25~2.25g/d。单独使用二甲双胍类药物不导致低血糖,但二甲双胍与胰岛素或促胰岛素分泌剂联合使用时可增加低血糖发生的危险性。

二甲双胍的主要副作用为胃肠道反应,双胍类药物罕见的严重副作用是诱发乳酸酸中毒。肾功能不全(血肌酐水平男性>1.5mg/dL,女性>1.4mg/dL或肾小球滤过率<60ml/min/1.73m2)、肝功能不全、严重感染、缺氧或接受大手术的患者,为禁忌。在作造影检查使用碘化造影剂时,应暂时停用二甲双胍。

②磺脲类药物

磺脲类药物用于有一定胰岛素分泌功能、肝、肾功能正常的2型糖尿病病人。甲磺丁脲0.5~1.0g/d,格列苯脲2.5~15mg/d, 格列齐特40~320 mg/d、格列吡嗪5~30 mg/d,格列喹酮30~160 mg/d。有肾功能轻度不全的患者,宜选择格列喹酮。患者依从性差时,建议服用每天一次的磺脲类药物。

③噻唑烷二酮类药物

主要有罗格列酮4~8 mg/d和吡格列酮15~45 mg/d。该类药品与胰岛素或促胰岛素分泌剂联合使用时可增加发生低血糖的风险。因罗格列酮的安全性问题尚存在争议,应评估心血管疾病风险,在权衡续用药利弊后,方可继续用药。

④格列奈类药物

有瑞格列奈0.5~6 mg/d、那格列奈0.5~6 mg/d和米格列奈。本类药物主要通过刺激胰岛素的早期分泌而降低餐后血糖,此类药物需在餐前即刻服用。

⑤α-糖苷酶抑制剂

α-糖苷酶适用于以碳水化合物为主要食物成分和餐后血糖升高的患者。国内上市α-糖苷酶抑制剂有阿卡波糖50~150mg/d,伏格列波糖0.2~6mg/d和米格列醇。上述各类可单用或联合应用(两种或三种),并可与胰岛素合用,联合用药时各制剂均应减少剂量。对每一患者药物的恰当选择,取决于病情(血糖高低,系空腹或餐后高血糖,胰岛功能,肝、肾功能,并发症,肥胖与消瘦)、药物特点、病人对药物的反应、年龄、价格、货源等因素。

注:每类口服降糖药可选择使用一个品规,同期使用的口服降糖药应不多于四个品规;同时使用胰岛素的,使用胰岛素与口服降糖药的品规数量合计不多于四个。(2)胰岛素: ①适应证:

1型糖尿病患者在发病时就需要胰岛素治疗,而且需终生胰岛素替代治疗;

2型糖尿病患者在生活方式和口服降糖药联合治疗的基础上,如果血糖仍然未达到控制目标,即可开始口服药物和胰岛素的联合治疗。一般经过较大剂量多种口服药物联合治疗后HbAlc仍大于7.0%时,就可以考虑启动胰岛素治疗;

对新发病并与1型糖尿病鉴别困难的消瘦的糖尿病患者,应该把胰岛素作为一线治疗药物;

在糖尿病病程中(包括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出现无明显诱因的体重下降时,应该尽早使用胰岛素治疗;

2型糖尿病患者遇严重应激时(如较大手术、较严重感染、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等);

妊娠糖尿病或2型糖尿病伴妊娠和分娩时;

2型糖尿病有严重心、眼、肾、神经等并发症;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高渗综合征。

②基础胰岛素:当仅使用基础胰岛素治疗时,不必停用胰岛素促分泌剂。

使用方法:继续口服降糖药物治疗,联合中效或长效胰岛素睡前注射。起始剂量为0.2单位/公斤体重。根据患者空腹血糖水平调整胰岛素用量,通常每3~5天调整一次,根据血糖的水平每次调整l~4个单位直至空腹血糖达标。如三个月后空腹血糖控制理想但HbAlc不达标,应考虑调整胰岛素治疗方案。

③预混胰岛素:可选择每日一到二次的注射方案。当使用每日两次注射方案时,应停用胰岛素促泌剂。

使用方法:

每日一次预混胰岛素:起始的胰岛素剂量一般为0.2U/kg·d,晚餐前注射。根据患者空腹血糖水平调整胰岛素用量,通常每3~5天调整一次,根据血糖的水平每次调整1~4个单位直至空腹血糖达标。

每日两次预混胰岛素:起始的胰岛素剂量一般为0.4~0.6 U/kg·d,按l:1的比例分配到早餐前和晚餐前。根据空腹血糖,早餐后血糖和晚餐前后血糖分别调整早餐前和晚餐前的胰岛素用量,每3~5天调整一次,根据血糖水平每次调整的剂量为1.4单位,直到血糖达标。

④多次皮下注射

在上述胰岛素起始治疗的基础上,经过充分的剂量调整,如患者的血糖水平仍未达标或出现反复的低血糖,需进一步优化治疗方案。可以采用餐时+基础胰岛素或每日三次预混胰岛素类似物进行胰岛素强化治疗 餐时+基础胰岛素:根据睡前和三餐前血糖的水平分别调整睡前和三餐前的胰岛素用量,每3—5天调整一次,根据血糖水平每次调整的剂量为1~4单位,直到血糖达标。

每日三次预混胰岛素类似物:根据睡前和三餐前血糖血糖水平进行胰岛素剂量调整,每3~5天调整一次,直到血糖达标。

用法:一般于餐前30min皮下注射。①轻型患者可将每日剂量早上一次注射(通常长效和短效胰岛素各占1/3和2/3,或用预混胰岛素);②病情较重或胰岛素用量大于30U/d者,应每日早晚各1次或每餐前各1次;严重者每日3~4次或使用胰岛素泵。

⑤胰岛素最常见和严重的副作用为低血糖,治疗时务必进行血糖监测。

注:每类胰岛素可选择使用一个品规,并且同期使用的胰岛素应不多于二个品规。

(五)降压治疗

约20%~60%的糖尿病患者伴高血压,对糖尿病高血压者应强化降压治疗,对保护心、脑、肾靶器官、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病死率至关重要。降压目标:<130/80mmHg伴糖尿病肾病者,收缩压降至125/75mmHg以下。首选ACE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剂(ARBS)单用,或与β受体阻断剂或利尿剂或钙通道拮抗剂合用。(六)调脂

合并单纯甘油三酯(TG)增高或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者应用贝特类,如菲洛贝特(力平之,微粒化力平之),200mg/d。TG及胆固醇均增高者应用他汀类治疗,使目标达TG<1.5或1.7mmol/L,总胆固醇<4.5mmol/L,HDL-C>1.1mmol/L,低密度脂蛋白(LDI-C)<3.0mmol/L。

(七)抗血小板治疗

篇7:中医儿科诊疗规范

第一节 小儿紫癜(过敏性紫癜)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新世纪教材《中医儿科学》(汪受传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2002年)。

主要症状:皮肤、黏膜出现瘀斑、瘀点,对称分布;

次要症状:常伴关节疼痛,腹痛,严重者可出现鼻衄、齿衄、呕血、便血、尿血等。起病急骤,发病前常有感染等诱因。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诸福堂实用儿科学》第七版(胡亚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

(1)皮肤瘀点,多见下肢及臀部,呈对称性分布、分批出现、大小不等、压之不褪色,可融合成片,反复发作;

(2)常伴有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严重者可呕血、便血;(3)可有关节疼痛,多为一过性,不留关节畸形;(4)肾脏症状,如蛋白尿、血尿等。(5)血小板计数无明显下降。

单纯皮肤紫癜者,称为皮肤型;皮肤紫癜伴有消化道症状者称为腹型、伴有关节症状者为关节型、伴有血尿和/或蛋白尿者为肾型、伴有皮肤紫癜以外两种以上表现者为混合型。

(二)证候诊断

1.风热伤络证:起病较急,皮肤紫斑色较鲜红,呈腰部以下对称性分布,略高出皮肤,或有痒感。伴有发热,腹痛,关节酸痛等症。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2.血热妄行证:起病较急,皮肤出现瘀点瘀斑,色泽鲜红或紫红 或伴鼻衄、齿衄、便血、尿血,同时见心烦、口渴、便秘,或有发热,或伴腹痛,或伴关节疼痛,舌红,脉数有力。

3.阴虚火旺证:皮肤有青紫点或斑块,时发时止。手足烦热,颧红咽干,或午后潮红,盗汗,伴有鼻衄、齿衄。舌红、少苔,脉细数。

4.气不摄血证:病程较长,皮肤紫斑反复发作,色淡。面色晄白,神倦乏力,头晕目眩,心悸少寐。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二、治疗方案

(一)辩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风热伤络证

治法:疏风清热,凉血活血

推荐方药:银翘散加减,金银花、连翘、淡竹叶、薄荷、防风、牛蒡子、黄芩、生地、玄参、赤芍、紫草、丹参、川芎、水牛角、地肤子、徐长卿。

2.血热妄行证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活瘀。

推荐方药:犀角地黄汤加减,水牛角、生地、丹皮、赤芍、紫草、玄参、黄芩、丹参、川芎、地肤子、徐长卿、甘草。

3.阴虚火旺证

治法:滋阴降火,凉血活瘀。

推荐方药:知柏地黄丸加减,熟地、黄柏、知母、山药、山茱萸、丹皮、泽泻、茯苓、丹参、川芎、紫草、旱莲草。

4.气不摄血证

治法:益气健脾摄血

推荐方药:归脾汤加减,黄芪、生地、山茱萸、山药、茯苓、泽泻、丹皮、丹参、川芎、紫草等。

(5)兼证加减

A.血瘀明显:加积雪草、丹参、红花、水蛭、桃仁、泽兰等。B.兼湿热:加蒲公英、石韦、车前子、萹蓄等。C.兼湿浊:加黄连、大黄、蒲公英、附子等。

D.腹痛者加佛手、香橼皮、白芍、砂仁、木香等。E.关节肿痛者加:秦艽、忍冬藤、牛膝、桑枝等。

(二)辩证选择中药注射液及中成药

根据病情,酌情选用中药注射液、中成药。

1.丹参制剂:有血瘀表现者丹参制剂(复方丹参、丹参酮、香丹、丹红等)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点滴。

2.清开灵、穿心莲内酯或热毒宁: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点滴,适合于兼有发热症状者。

3.中成药:血瘀明显者可使用复方丹参片;胃肠道有出血者可选用云南白药胶囊;有风热证者可选用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小儿清热宁口服液等。紫癜反复发作者可选择雷公藤多苷片。

(三)中药熏洗疗法

可根据临床辨证分型选择不同的方药。参考用方如下:

1.血热妄行和阴虚火旺型可选用:生地、丹皮、赤芍、紫草、当归、地肤子、苦参、红花。

2.风热伤络型可选用:苦参、百部、赤芍、当归、荆芥、防风、地肤子、红花。

根据患儿的不同年龄设定适宜温度和时间。

(四)儿科基础治疗

1.营养支持疗法可选用维生素、电解质等。

2.合并感染时治疗:可短期使用抗感染药物,如抗生素、抗支原体,抗病毒药物等。

(五)护理

1.一般护理:包括房间、床铺、生命体征的测量等。2.饮食护理:忌食容易引起过敏的食品;忌食辛辣、海腥发物和煎炸、炙烤、油腻、硬固之品;根据患儿体质制定饮食计划。

3.情志护理:向病人介绍本病知识,减轻紧张及恐惧心理,保持心态稳定,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三、疗效评价 1.中医症候学评价

通过中医四诊信息动态分析,观察中医症候改变。2.疾病变化评价

临床缓解 皮肤紫癜消失,关节疼痛、腹痛消失,评价之前一周无反复。显效 关节疼痛、腹痛消失,皮肤紫癜反复数次、出现数量较前明显减少50%以上。

有效 关节疼痛、腹痛消失,皮肤紫癜反复数次、出现数量较前减少30%~50%。

无效 紫癜仍反复发作,出现次数、数量与治疗前减少小于30%或较前加重。皮肤紫癜反复数次、出现数量较前明显减少50%以上。

第二节 感

感冒,俗称“伤风”,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外感疾病。主要由于感受风邪所致,临床以发热、恶寒、头痛、鼻塞流涕、打喷嚏、咳嗽为主要症状。一年四季均有发生,气候变化时及冬春两季发病率高。一般症状较轻,预后较好。

中医治疗辩证分型及治法方药

1、风寒感冒:发热恶寒,无汗,头痛,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喉痒,口不渴,咽不红,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辛温解表 方药:荆防败毒散。

2、风热感冒:发热重、恶风,有汗或少汗,头痛,鼻塞,流脓涕,喷嚏,咳嗽,痰稠色白或黄,咽红或肿痛,口干而渴,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 方药:银翘散

3、暑邪感冒:高热无汗,头痛,身重困倦,胸闷泛恶,食欲不振或呕吐,腹泻,或鼻塞,流涕,咳嗽,舌苔薄白或腻,质红,脉浮,此证多见于夏季。

治法:清暑解表 方药:新加香薷饮 兼证:

1、挟痰:兼见咳嗽较剧,咳声重浊,喉中痰鸣,舌苔厚腻,脉象浮滑而数。治法:宜解表药中加用宣肺化痰之品。

2、挟滞:兼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呕吐酸腐,口气秽浊,大便酸臭,或腹痛泄泻或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苔厚腻脉滑。

治法:宜解表药中加消食导滞之品。

3、挟惊:兼见惊惕啼叫,睡卧不宁,齿介齿,甚至出现惊厥,舌尖红,脉弦。

治法:宜解表之中佐以安神镇惊之中药。A、一般类型上感

一、诊断要点:

1、主要症状:发热、鼻塞、喷嚏、流涕、干咳、咽部不适等,热度高低不一,婴幼儿可骤然起病,高热、纳差,咳嗽伴呕吐、腹泻、烦躁,甚至高热惊厥。

2、体征:咽充血,扁桃体肿大,颌下淋巴结肿大,触痛,肺部呼吸音正常或粗糙,肠道病毒所致者,常伴不同形态的皮疹。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偏低或正常,以淋巴细胞为主,白细胞总数和中性多核细胞在合并细菌感染时可升高。

4、胸片检查:正常

二、治疗方案: 西医治疗:

1、一般治疗:休息,多饮水,饮食清淡,呼吸道隔离。

2、对症治疗:

①高热:口服药物或酒精擦浴。②咽痛剧烈者:含服咽喉片。

3、病毒感染宜选用:病毒唑,更昔洛韦等抗病毒药物;合并细菌感染时宜选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若系支原体感染,宜选用阿奇霉素,红霉素治疗。

B、特殊类型上感

一、疱疹性咽峡炎 诊断要点:

1、症状:急起高热,咽痛,流涎,厌食,呕吐等。

2、体征:咽充血,咽腭弓,悬雍垂,软腭等处有2~4mm大小的疱疹,周围伴红晕,疱疹破溃后形成小溃疡。

治疗方案:同一般类型上感。

二、咽-结合膜热 诊断要点:

1、症状:多呈高热,咽痛,眼部刺痛等症状。

2、体征:咽充血,一侧或两侧滤泡性眼结合膜炎,颈部耳后淋巴结肿大。治疗方法:同一般类型上感。

第三节 泄

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其主症。乃小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尤以二岁以下的婴幼儿更为多见,年龄愈小,发病率愈高。

一、中医治疗

1、伤食泻

【症状】脘腹胀满,肚腹作痛,痛则欲泻,泻后痛减,粪便酸臭,暖气酸馊,不思饮食,夜卧不安,舌苔厚腻或微黄。

【治法】消食化积。【方药】保和丸

2、风寒泻

【症状】泄泻清稀,中多泡沫,臭气不甚,肠鸣腹痛,或兼恶寒发热,舌苔白腻。

【治法】疏风散寒 【方药】藿香正气散

3、湿热泻

【症状】泻下稀薄,水份较多,或如水注,粪色深黄而臭,或见少许粘液,腹部时感疼痛,食欲不振,或伴泛恶,肢体倦怠,发热或不发热,口渴,小便短黄,舌苔黄腻。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葛根黄芩黄连汤

4、脾虚泻

【症状】大便稀溏,多见食后作泻,色淡不臭,时轻时重,面色萎黄,肌肉消瘦,神疲倦怠,舌淡苔白。

【治法】健脾益气 【方药】参苓白术散

5、脾肾阳虚

【症状】久泻不止,食入即泻,粪质清稀,完谷不化,或见脱肛,形寒肢冷,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象细弱。【治法】补脾温肾 【方药】附子理中汤

二、诊断重点

1、根据大便性状改变呈稀便,水样便,粘液便或脓血便以及大便次数增多,每日多于4次即可诊断腹泻病。

2、病程:①2周以内为急性。②2周至2个月为迁延性。③2个月以上为慢性。

3、严重程度:①无脱水,无中毒症状,大便次数少于10次者为轻型腹泻;②轻度和中度脱水或有轻度的中毒症状,大便次数多于10次者为中型腹泻;③重度脱水或有明显的中毒症状者为重型腹泻。

4、脱水评估

(1)轻型:一般情况良好,眼窝正常,有眼泪,口舌湿润,无口渴,皮肤弹性好,诊断为无脱水征。

(2)中型:中、轻度脱水和轻度中毒症状表现为烦躁,易激惹,眼窝凹陷,眼泪少或无,口舌干燥,皮肤提起后回缩慢,丢失水分占体重的5%~10%。

(3)重型:有明显的脱水和中毒症状,表现为嗜睡或昏睡,体弱无力,眼窝明显凹陷,无眼泪,口舌非常干燥,只能饮少量水或不能饮水,皮肤提起后回缩很慢,丢失水分占体重的10~15%。

三、西医治疗

1、一般治疗:调节饮食,继续喂养,采用易消化饮食。

2、药物治疗:

(1)口服药物:①胃蛋白酶合剂,用法:5~10mL,一日3次,口服;②思密达3.0×10包,用法:1/2包~1包,一日3次,口服;③口服补液盐,用法:每包加凉开水至500mL,每次50~100mL,分次口服。

(2)有肠道内外感染者,加用抗生素,头孢曲松钠,用法,50~100mg/kg·日,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50~100mL分2次静脉缓慢推注,静脉滴注。

(3)脱水者用10%葡萄糖注射液加复方醋酸钠1/3张液体,补充量,轻度脱水60ml/kg,中度脱水80~100ml/kg,重度脱水100~120ml/kg。

第四节 肺炎喘嗽

肺炎喘嗽是小儿肺部疾患中常见的一种病症。以发热咳嗽,气急鼻删,痰涎上壅,甚则涕泪闭塞,张口抬肩,摇身撷肚为主要临床主症。

(一)中医治疗 常证:

1、风寒闭肺

【证侯】恶寒,发热,无汗,呛咳频繁,痰白清稀,甚则呼吸急促,舌淡,苔薄白或白腻,胀浮紧,指纹浮红。

【治法】辛温宣肺,化痰止咳 【方药】华盖散加减

2、风热闭肺

【证候】初起发热,恶风,有汗热不解,口渴引饮,咳嗽痰黏或黄,咽充血,舌红,苔薄黄或薄白而干,脉浮数。重证可见高热烦噪,咳嗽剧烈,痰多黏稠,气急鼻煽,涕泪俱无,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浮数而滑,指纹紫滞。

【治法】辛凉宣肺,清热化痰。【方药】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加减。

3、痰热闭肺

【证候】发病较急,发热,气喘,鼻煽,喉间痰鸣,声如拽锯,烦燥不安。重证颜面口唇青紫,两胁煽动,摇身撷肚,舌红苔黄,脉弦滑。

【治法】清热涤痰,开肺定喘。【方药】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

4、毒热闭肺

【证候】高热炽盛,咳嗽剧烈,气急,煽动,涕泪俱无,鼻孔干燥如烟煤,面赤,唇红,烦燥口渴,溲赤便秘,舌红而干,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泻肺泄热。【方药】黄连解毒汤合三拗汤。

5、阴虚肺热

【证候】肺炎喘嗽后期低热,盗汗,面色潮红,口唇樱红,干咳无痰,舌红而干,苔光或光剥,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肺,润肺止咳。【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

6、肺脾气虚

【证候】肺炎喘嗽后期低热起伏不定,面色苍白无华,动则汗出,咳嗽乏力,喉中有痰,纳呆,大便溏薄,舌淡苔白滑,脉细无力。

【治法】补肺健脾,益气化痰。【方药】人参五味子汤加减。变证:

1、心阳虚衰

【证候】在肺炎喘嗽极期突然面色苍白,口唇肢端发绀,呼吸困难加重,额汗不温,四肢厥冷,烦燥不安,肝脏肿大,呼吸表浅,节律不整,舌淡紫,苔薄白,脉细弱而数,指纹青紫,可达命关。

【治法】温补心阳,救逆固脱。【方药】参附龙牡救逆汤加减。

2、邪陷厥阴

【证候】在肺炎喘嗽极期出现壮热,神昏谵语,四肢抽搐,口噤,项强,二目上视,舌红绛,苔黄腻,脉细数,指纹青紫,可达命关或透关射甲。

【治法】平肝熄风,清心开窍。【方药】羚角钩藤汤合牛黄清心丸加减。

二、诊断要点:

主要症状:发热、咳嗽、气促。

阳性体征:鼻翼煽动,重者呈点头呼吸,三凹征,唇周发绀,双肺呼吸音粗糙,可闻及固定的中、细湿鸣音。

实验室检查:细菌性肺炎,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多增高,病毒性肺炎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

X线检查:早期见肺纹理增粗,以后出现小斑片状阴影,以双肺下野、中内带及膈区居多。

三、治疗方案:

(一)一般治疗: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上呼吸道分泌物,变换体位,以利痰液排出。

(二)病原治疗:

1、抗生素:

①头孢呋辛钠50~100mg/kg/日。②头孢西丁钠50~100mg/kg/日。③依据病情,酌情选用头孢类抗生素。

2、抗病毒治疗:病毒唑10mg/kg/日。

(四)对症治疗:

1、高热:尼美舒利颗粒,口服。

2、氧疗:有呼吸困难、喘憋,口唇发绀,面色苍灰给予吸氧。

3、保持呼吸道通畅:①祛痰剂:沐舒坦;②雾化吸入;③保证液体摄入量。

(五)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地塞米松0.3~0.5mg/kg/日。

第四节 幼儿急疹

幼儿急疹又称婴儿玫瑰疹,是婴幼儿时期的一种病毒性出疹性疾病。临床特征为突起发热,持续高热3~4天后,热退出疹,疹点为红色粟粒状小红疹,散布全身,并很快消退。本病好发于6~18个月的婴幼儿,6个月以内和2岁以上的小儿较少发病。四季均发病,但以春秋两季最为多见。传染性不强,多为散发,偶见流行。预后良好,感染后可获得永久性免疫,绝少有2次发病者。

本病属中医温病范畴。由于出疹形态与麻疹相似,又好发于哺乳期小儿,因此中医古代文献又称为“奶麻”、“假麻”。

[诊断] 1 潜伏期为7~17天,一般为10天。起病急骤,无前驱症状。一起病即见发热,数小时内即高达39~41℃,且多持续稽留3~4天。根据流行病学资料,多见于2岁以下婴幼儿。起病急,高热,全身症状轻,伴咳嗽腹泻,偶见惊厥,高热持续3~4天,热退出疹,皮疹为2~3mm大小不等的浅红色斑丘疹,躯干多、面部及四肢远端少,1天内迅速出齐,1~2天内消退,不留色素沉着及脱屑,颈、枕、耳后淋巴结可轻度肿大。周围血白细胞减少。

[辨证论治] 1 邪郁肌表(发热期):

症候:突然高热,常伴咳嗽目赤,纳呆呕吐,或有烦躁,惊厥,咽微红肿,小便黄,舌偏红,苔黄,脉浮数。

治法:风热在卫表侧重疏散解表,邪热盛于气分则重在清解泄热。

例方:银翘散加减。2 热透肌肤证(出疹期)症候:热退,全身皮肤出现玫瑰色小丘疹,可融合成片,无痒感,出疹1~2天消退,舌偏红,苔黄,脉细数。

治法:清解凉血泄热。例方:化斑解毒汤加减。[其他疗法] 除应给予抗病毒制剂外,以对症治疗为主。患儿应多饮水、多休息。断乳婴儿的食物应以流质或半流质为主。高热时应给退热剂,也可常用头部冷敷湿,或用酒精擦拭颈部、胸部、腹股沟部及手足心,并用镇静剂以防惊厥。苯巴比妥易产生皮疹,此时宜避免应用,以免混淆诊断。

[疗效标准] 1 痊愈:症状消失,皮疹消退,体温正常。好转:皮疹消退,体温正常,症状基本消失。3 无效:伴有其他合并症,或病情恶化。

第五节 水

水痘是感受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出疹性传染病。以发热、皮肤分批出现丘疹、疱疹、结痂为特征。因其疱疹明亮如水,形态椭圆,状如豆粒,故称水痘,也称水花、水疮、水疱。

本病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多见于冬春两季。以1~4岁的小儿易罹患,其传染性很强,易感者发病率可达95%,因而易引起流行,一般预后良好,绝大多数能自愈。在免疫缺陷或接受细胞毒药物治疗者,症状严重,甚至可危及生命。

[诊断] 1 接触史:11~24天前有水痘接触史,前驱期缺乏或很短。多数患儿有轻度发热、咳嗽,可在同一时期查见红色斑丘疹、疱疹、痂盖等不同类型的皮疹。皮疹呈向心性分布,丘疹、疱疹以躯干为多,四肢少见,痂盖脱落后不留疤痕。疱疹位置肤浅,囊壁很薄,内含透明液体。5 白细胞总数偏低或在正常范围。[辨证论治] 1 邪郁卫气

症候:发热轻微或无热,鼻塞流涕,偶有喷嚏及咳嗽,1~2天出疹,色红润,疱浆清亮,根盘红晕不著,点粒稀疏,此起彼伏,以躯干为多,皮疹瘙痒,二便尚调,苔薄白,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佐以渗湿。

例方:银翘散加减。2 气营两燔

症候:壮热烦躁,口渴欲饮,面赤唇红,或口舌生疮,水痘分布较密,根盘红晕较着。痘色红赤或紫暗,疱浆欠清,或伴有牙龈肿痛,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浮数。

治法:清营凉血解毒。例方:清营汤加减。[其他疗法] 1 青黛散或加味青黛散:皮肤抓破时外扑,以助结痂。发热病例应卧床休息。需要时可给退热、止痒或镇静剂。局部常涂龙胆紫液。为了避免继发性感染,应剪短指甲,勤换内衣。发生局部细菌感染时,可外用抗菌药物,必要时加用抗菌药物口服。病因治疗:采用常用的抗病毒药物治疗。[疗效标准] 1 痊愈:热退,全身疱疹结痂,没有新的斑疹出现,精神食欲正常,其他症状均消失。好转:热退,全身仅有少量疱疹及斑丘疹,无新的丘疹出现,食欲稍差。3 无效:诸症无改善。

第六节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感受手足口病时邪(柯萨奇病毒A组)引起的发疹性传染病,临床以手足肌肤、口咽部发生疱疹为特征。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节为多见。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常见于5岁以下小儿。本病传染性强,易引起流行。一般预后较好,少数重症患儿可合并心肌炎、脑炎、脑膜炎等,甚或危及生命。

[诊断] 1 病前l~2周有手足口病接触史。潜伏期2~7天,多数患儿突然起病,于发病前1-2天或发病的同时出现发热,多在38℃左右,可伴头痛、咳嗽、流涕、纳差、恶心、呕吐、泄泻等症状。3 主要表现为口腔及手足部发生疱疹。口腔疱疹多发生在硬腭、颊部、齿龈、唇内及舌部,破溃后形成小的溃疡,疼痛较剧,年幼儿常表现烦躁、哭闹、流涎、拒食等。在口腔疱疹后1~2天可见皮肤斑丘疹,呈离心性分布,以手足部多见,并很快变为疱疹,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扁平凸起,如米粒至豌豆大,质地较硬,多不破溃,内有混浊液体,周围绕以红晕,其数目少则几个,多则百余个。疱疹长轴与指、趾皮纹走向一致。少数患儿臂、腿、臀等部位也可出现,但躯干及颜面部极少。疱疹一般7~10天消退,疹退后无瘢痕及色素沉着。血象检查:血白细胞计数正常,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比值相对增高。[辨证论治] 1 邪犯肺脾证

症候:发热轻微,或无发热,或流涕咳嗽、纳差恶心、呕吐泄泻,约1-2天后或同时出现口腔内疱疹,破溃后形成小的溃疡,疼痛流涎,不欲进食。随病情进展,手足掌心部出现米粒至豌豆大斑丘疹,并迅速转为疱疹,分布稀疏,疹色红润,根盘红晕不著,疱液清亮,舌质红,苔薄黄腻,脉浮数。

治法:宣肺解表,清热化湿。

例方:甘露消毒丹加减。2 湿热蒸盛证

症候:身热持续,烦躁口渴,小便黄赤,大便秘结,手足、口部及四肢、臀部疱疹,痛痒剧烈,甚或拒食,疱疹色泽紫暗,分布稠密,或成簇出现,根盘红晕显著,疱液混浊,舌质红绛,苔黄厚腻或黄燥,脉滑数。

治法:清热凉营,解毒祛湿。例方:清瘟败毒饮加减。[其他疗法] 1 清热解毒口服液:每服5~lOml,1日2~3次。用于邪犯肺脾证。2 清胃黄连丸:每服l丸,l日2次。用于湿热蒸盛证o 3 西瓜霜、冰硼散、珠黄散:任选1种,涂搽口腔患处,1日2次。金黄散、青黛散:任选1种,麻油调,敷于手足疱疹患处,1日2次。[疗效标准] 1 痊愈:热退,精神食欲正常,疱疹等其他症状均消失。2 好转:热退,食欲稍差,疱疹减少。3 无效:诸症无改善。

第七节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毒通过飞沫传染进入口鼻粘膜或直接接触患者的唾液感染。临床可见腮腺非化脓性肿胀及疼痛,并可侵犯各种腺组织或神经系统及肝、肾、心脏、关节等器官。并发症包括脑膜炎、脑膜脑炎、脑炎和脑脊膜炎等,还有耳聋、关节炎、睾丸炎、卵巢炎、胰腺炎等。

流行性腮腺炎中医学称为的“痄腮”,俗称“蛤蟆瘟”,是由风热时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以发热、耳下肿痛为特征。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春季易于流行。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以5~9岁小儿发病率最高。

[诊断] 1 当地有流行,并有与病人接触史,以冬春季为多见。潜伏期8~30天,平均18天。起病大多较急,无前驱症状。有发热、畏寒、头痛、咽痛、食欲不佳、恶心、呕吐、全身疼痛等,数小时腮腺肿痛,逐渐明显,体温可达39℃以上。腮腺肿大多为两侧性,一般先见于一侧,1~2日后波及对侧。两侧同时肿胀者亦不少见。肿大的腮腺以耳垂为中心,向周围蔓延,2~3日达高峰。局部皮肤紧张,发亮但不发红,触之坚韧有弹性,表面灼热,有轻触痛。肿大明显者可致脸面变形。肿胀为非化脓性。颊内腮腺管开口处早期可有红肿,挤压腮腺始终无脓性分泌物自开口处溢出。颌下腺及舌下腺亦可先后受累,少数患者仅有颌下腺及舌下腺肿而无腮腺肿。腮腺肿大持续约4~5日,以后逐渐减退,腮肿整个过程约1~2周。辅助检查

4.1 血象:白细胞计数正常或稍低,后期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并发睾丸炎、胰腺炎或脑膜脑炎时白细胞计数可增高。4.2 唾液中分离到流行性腮腺炎病毒。[辨证论治] 常证 邪犯少阳 症候:发热恶寒,或头痛咽痛,一侧或两侧耳下腮部漫肿疼痛,舌红苔薄黄或薄白,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散结消肿。

例方:柴胡葛根汤。2 热毒蕴结

症候:壮热不退,烦躁口渴,咽红肿痛,两侧腮部明显肿胀疼痛,坚硬拒按,心烦恶心,或头痛呕吐,便干尿赤,舌红苔黄,脉滑数或弦数或洪数。

治法:清热解毒,软坚散结。

例方:普济消毒饮加减。变证 邪窜睾腹

症候:腮肿渐消,热退或有发热,一侧或两侧睾丸肿痛,或见少腹疼痛,舌红苔黄而干,脉弦数。

治法:清肝泻火,活血消肿。

例方:龙胆泻肝汤加减。2 邪陷心肝

症候:高热不退,烦躁不安,头痛呕吐,项强,四肢抽搐,神昏嗜睡,舌红苔黄而,脉弦数。

治法:清热凉营,熄风开窍。

篇8:癌症疼痛诊疗规范(摘录)

为规范我国癌痛诊疗行为, 完善重大疾病规范化诊疗体系, 提高医疗机构癌痛诊疗水平, 改善癌症患者生活质量, 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卫生部组织专家制定了《癌症疼痛诊疗规范 (2011年版) 》。为便于基层读者掌握“癌痛治疗”方法, 现将有关内容摘录如下:

治疗原则

癌痛应当采用综合治疗的原则,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 有效应用止痛治疗手段, 持续、有效地消除疼痛, 预防和控制药物的不良反应, 降低疼痛及治疗带来的心理负担, 以期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治疗方法

一、病因治疗

针对引起癌症疼痛的病因进行治疗。癌痛的主要病因是癌症本身、并发症等。针对癌症患者给予抗癌治疗, 如手术、放射治疗或化学治疗等。

二、药物止痛治疗

1原则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 (WHO) 癌痛三阶梯止痛治疗指南, 癌痛药物止痛治疗的五项基本原则如下:

1.1口服给药

口服为最常见的给药途径。对不宜口服患者可用其他给药途径, 如吗啡皮下注射、患者自控镇痛, 较方便的方法有透皮贴剂等。

1.2按阶梯用药

根据患者疼痛程度, 有针对性地选用不同强度的镇痛药物。 (1) 轻度疼痛:选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 (2) 中度疼痛:选用弱阿片类药物, 并可合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 (3) 重度疼痛:选用强阿片类药, 并可合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

在使用阿片类药物的同时, 合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 可以增强阿片类药物的止痛效果, 并可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如果能达到良好的镇痛效果, 且无严重的不良反应, 轻度和中度疼痛也可考虑使用强阿片类药物。如果患者诊断为神经病理性疼痛, 应首选三环类抗抑郁药物或抗惊厥类药物等。

1.3按时用药

指按规定时间间隔规律性给予止痛药。按时给药有助于维持稳定、有效的血药浓度。目前, 控缓释药物临床使用日益广泛, 强调以控缓释阿片药物作为基础用药的止痛方法, 在滴定和出现爆发痛时, 可给予速释阿片类药物对症处理。

1.4个体化给药

指按照患者病情和癌痛缓解药物剂量, 制定个体化用药方案。使用阿片类药物时, 由于个体差异, 阿片类药物无理想标准用药剂量, 应当根据患者的病情, 使用足够剂量药物, 使疼痛得到缓解。同时, 还应鉴别是否有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性质, 考虑联合用药可能。

1.5注意具体细节

对使用止痛药的患者要加强监护, 密切观察其疼痛缓解程度和机体反应情况, 注意药物联合应用的相互作用, 并及时采取必要措施尽可能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2药物选择与使用方法

应当根据癌症患者疼痛的程度、性质、正在接受的治疗、伴随疾病等情况, 合理选择止痛药物和辅助药物, 个体化调整用药剂量、给药频率, 防治不良反应, 以期获得最佳止痛效果, 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2.1非甾体类抗炎药物

它是癌痛治疗的基本药物, 不同非甾体类抗炎药有相似的作用机制, 具有止痛和抗炎作用, 常用于缓解轻度疼痛, 或与阿片类药物联合用于缓解中、重度疼痛。常用于癌痛治疗的非甾体类抗炎药包括:布洛芬、双氯芬酸、对乙酰氨基酚、吲哚美辛、塞来昔布等。

非甾体类抗炎药常见的不良反应有:消化性溃疡、消化道出血、血小板功能障碍、肝肾功能损伤等。其不良反应的发生, 与用药剂量及使用持续时间相关。非甾体类抗炎药的日限制剂量为:布洛芬2400mg/d, 对乙酰氨基酚2000mg/d, 塞来昔布400mg/d。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 用药剂量达到一定水平以上时, 增加用药剂量并不能增强其止痛效果, 但药物毒性反应将明显增加。因此, 如果需要长期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 或日用剂量已达到限制性用量时, 应考虑更换为阿片类止痛药;如为联合用药, 则只增加阿片类止痛药用药剂量。

2.2阿片类药物

它是中、重度疼痛治疗的首选药物。目前, 临床上常用于癌痛治疗的短效阿片类药物为吗啡即释片, 长效阿片类药物为吗啡缓释片、羟考酮缓释片、芬太尼透皮贴剂等。对于慢性癌痛治疗, 推荐选择阿片受体激动剂类药物。长期用药阿片类止痛药时, 首选口服给药途径, 有明确指征时可选用透皮吸收途径给药, 也可临时皮下注射用药, 必要时可自控镇痛给药。

2.2.1初始剂量滴定

阿片类止痛药的疗效及安全性存在较大个体差异, 需要逐渐调整剂量, 以获得最佳用药剂量, 称为剂量滴定。对于初次使用阿片类药物止痛的患者, 按照如下原则进行滴定:使用吗啡即释片进行治疗;根据疼痛程度, 拟定初始固定剂量5~15mg, 每4小时1次;用药后疼痛不缓解或缓解不满意, 应于1小时后根据疼痛程度给予滴定剂量 (见表1) , 密切观察疼痛程度及不良反应。第一天治疗结束后, 计算第二天药物剂量:次日总固定量=前24小时总固定量+前日总滴定量。第二天治疗时, 将计算所得次日总固定量分6次口服, 次日滴定量为前24小时总固定量的10%~20%。依法逐日调整剂量, 直到疼痛评分稳定在0~3分。如果出现不可控制的不良反应, 疼痛强度<4, 应该考虑将滴定剂量下调25%, 并重新评价病情。

对于未使用过阿片类药物的中、重度癌痛患者, 推荐初始用药选择短效制剂, 个体化滴定用药剂量, 当用药剂量调整到理想止痛及安全的剂量水平时, 可考虑换用等效剂量的长效阿片类止痛药。对于已使用阿片类药物治疗癌痛的患者, 根据疼痛强度按表1要求进行滴定。

对疼痛病情相对稳定的患者, 可考虑使用阿片类药物控释剂作为背景给药, 在此基础上备用短效阿片类药物, 用于治疗爆发性疼痛。

2.2.2维持用药

我国常用的长效阿片类药物包括:吗啡缓释片、羟考酮缓释片、芬太尼透皮贴剂等。在应用长效阿片类药物期间, 应当备用短效阿片类止痛药。当患者因病情变化、长效止痛药物剂量不足时, 或发生爆发性疼痛时, 立即给予短效阿片类药物, 用于解救治疗及剂量滴定。解救剂量为前24小时用药总量的10%~20%。每日短效阿片解救用药次数大于3次时, 应当考虑将前24小时解救用药换算成长效阿片类药按时给药。

阿片类药物之间的剂量换算, 可参照换算系数表 (见表2) 。换用另一种阿片类药时, 仍然需要仔细观察病情, 并个体化滴定用药剂量。

如需减少或停用阿片类药物, 则采用逐渐减量法, 即先减量30%, 两天后再减少25%, 直到每天剂量相当于30mg口服吗啡的药量, 继续服用两天后即可停药。

2.2.3不良反应防治

阿片类药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便秘、恶心、呕吐、嗜睡、瘙痒、头晕、尿潴留、谵妄、认知障碍、呼吸抑制等。除便秘外, 阿片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大多是暂时性或可耐受的。应把预防和处理阿片类止痛药不良反应作为止痛治疗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恶心、呕吐、嗜睡、头晕等不良反应, 大多出现在既往未使用过阿片类药物患者的用药最初几天。初用阿片类药物的数天内, 可考虑同时给予甲氧氯普胺 (胃复安) 等止吐药预防恶心、呕吐, 如无恶心症状, 则可停用止吐药。便秘症状通常会持续发生于阿片类药物止痛治疗全过程, 多数患者需要使用缓泻剂防治便秘。出现过度镇静、精神异常等不良反应, 需要减少阿片类药物用药剂量。用药过程中, 应当注意肾功能不全、高血钙症、代谢异常、合用精神类药物等因素的影响。

2.3辅助用药

辅助镇痛药物包括:抗惊厥类药物、抗抑郁类药物、皮质激素、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 (NMDA) 拮抗剂和局部麻醉药。辅助药物能够增强阿片类药物止痛效果, 或产生直接镇痛作用。辅助镇痛药常用于辅助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骨痛、内脏痛。辅助用药的种类选择及剂量调整, 需要个体化对待。常用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辅助药物主要有:

2.3.1抗惊厥类药物

用于神经损伤所致的撕裂痛、放电样疼痛及烧灼痛, 如卡马西平、加巴喷丁、普瑞巴林。加巴喷丁100~300mg口服, 每日1次, 逐步增量至300~600mg, 每日3次, 最大剂量为3600mg/d;普瑞巴林75~150mg, 每日2~3次, 最大剂量6 0 0 m g/d。

2.3.2三环类抗抑郁药

用于中枢性或外周神经损伤所致的麻木样痛、灼痛, 该类药物也可以改善心情和睡眠, 如阿米替林、度洛西汀、文拉法辛等。阿米替林12.5~25.0mg口服, 每晚1次, 逐步增至最佳治疗剂量。

药物止痛治疗期间, 应当在病历中记录疼痛评分变化及药物的不良反应, 以确保患者癌痛安全、有效、持续缓解。

三、非药物治疗

主要包括:介入治疗、针灸、经皮穴位电刺激等物理治疗、认知-行为训练、社会心理支持治疗等。适当应用非药物疗法, 可作为药物止痛治疗的有益补充, 与止痛药物治疗联用, 可增加止痛治疗的效果。

上一篇:2009年焙烧车间安全征文比赛活动通知下一篇:户口的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