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现状

2024-08-24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现状(通用8篇)

篇1: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现状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现状

目前校企合作的持续发展机制仍然是仍然停留在起步阶段:

首先是国家在推行校企合作制度方面没有上升到立法层面,虽然一系列的文件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动校企合作开展,但对学校和企业均没有太大的约束力。

其次,大多数企业没有建立长远的人才战略意识,只满足于目前的生产效益使学校需求合作对象时会遇到较多阻力。事实是,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主动营造环境和提供条件,与学校共同培养高技能人才,才是解决企业人才紧缺的有效途径。

再次,学校的本位主义令学校各部门始终从自身的教育教学管理角度去思考校企合作的问题。学校要转变观念,要从“多赢”角度考虑校企合作,即从国家赢、企业赢、学生赢、学校赢等多方面出发开展校企合作工作,缺少了任何“一赢”,校企合作都难以成果。

最后,目前政府支持的校企合作的形式比较单一,从实际情况来看,校企合作也应该是多层次、多形式、多方位的,不局限于一家企业,也不局限于一种形式;

“产教结合、校企合作”,是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优势,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的有效途径。校企双方互相支持、渗透、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是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促进生产力发展、使教育与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科技、经济及企业发展的有效手段,为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人才的提供保证。校企合作也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公益事业,是贯彻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有益实践和重要举措。同时在努力探索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新模式的同时,更需要加快完善法律规章,明确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责任与义务,推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持续发展,提高职业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篇2: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现状

——龙岩华洋技术学校校企合作模式

苏 靖

【内容摘要】 在中等职业学校中实行校企合作,建立校企之间良好的合作机制,是中等职业学校在教育改革中求生存,谋发展的必然之路,中等职业学校中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实施,使企业与学校相互渗透,互惠互利,实现校企双赢。

【关键词】 中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中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技术的一部分,它为社会输出初、中级技术人员及技术工人,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而近几年,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前景却不容乐观,因此,实行教育改革,寻求发展之路,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当下任务。本文就龙岩华洋技术学校校企合作的尝试,浅谈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校企合作。

一、校企合作是中等职业教育生存与发展的有力保障

(一)、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及现状

1、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1866年福州船政局设立的船政学堂,1876年上海机械学堂,可以算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雏形。1917年5月,由黄炎培先生联合教育界,实业界知名人士,在上海创立了中华职业教育社,开创论我国职业教育的新纪元。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也在相应调整其教学制度,形成了一套较完善的中等职业教育体制。现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包括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中等教育及各种短期成人职业培训等。进入21世纪,经济的高速发展,职业教育成为连接学校与社会的桥梁,因此作为社会与学校的“中间站”,关注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尤为重要。

2、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的生存危机(1)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偏失

职业教育区别于其他类教育的地方就是其经济地位,对本土人力资源的开发以及提升劳动者素质,提高民族竞争力的”职校特征”不同于普通学校。而近年来普高热日益升温,使中等职业学校生源锐减,而学校为了维持生存,只要有人报名,就被录取入校,招生对象主要以初中落榜生为主,甚至于职校往往更需要下“基层”由教职员工“拉生源”,用说客方式求生源,以招生数量来显示学校办学能力及水平,生源质量堪忧。另一方面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读大学,读好书才是生存之本,在这种情况下,中等职业学校纷纷随大波逐流开办综合高中班,高职班,以另一种高考的升学方式来谋求学校生存,并以其高考升学率作为学校质量高低的衡量标准。在实际教学中注重理论教学,严重忽视学生的技能训练,使学校逐渐失去了自己职校的职责和特色。抓住职校区别,建设职校特色,是当前职校生存面临的严峻考验。(2)学校的教学状况不乐观

由于学生文化素质不高,以及中职学校在招生质量上的降低,使得生源质量下降,对学生的学习纯属应付,因此中职学校在教学方法和内容上比较偏重理论教学,注重知识记忆,联系实际不够,注重传统的学历教育,无突出技能实训。龙岩华洋技术学校除食品加工班(基地学习)、模具班(跟随车间生产)、秘书班(实训教室)外,其他专业多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偏重死记硬背,知识记忆,无突出技能实训。

(3)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适应职业教育的需要

“双师型”教师亟缺。职业教育的特点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十分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即成为“双师型”教师。而现阶段,中等职业学校大部分现任专业教师,都是从学校到职校,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或者从职场上直接招聘入校,有一定的操作技能,却无扎实的理论作后盾。如华洋技校80%教师来于师范学校毕业生,理论精通,却无相应实践能力,都是难以完全胜任职业教育对教师的要求。

(4)专业设置不合理

①新专业设置的随意性。许多学校调查研究不够,未真正了解社会需求,新专业的设置带有很大随意性,导致许多低水平的重复。这种低水平的重复,不仅分散人力、财力、浪费有限的教育资源,而且使学校毫无特色可言,还加剧了专业设置的混乱,使中等职教达不到应有的经济效益。

②不具备条件而开设新专业。由于热门专业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导致许多学校只顾眼前经济利益。在新开设的专业中,没有视实际条件而言,准备仓促,以致专业教师,教学资料,实习实验设备不足,教学质量严重打折。这就是经济利益冲击了社会效益,使得教育质量下降。

③专业结构失衡。由于在专业调整中,存在大量无序现象,热门专业一哄而起,冷门及艰苦专业严重萎缩,专业结构出现了新的失衡。这种新的失衡导致人才结构与国民经济相脱离,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将会产生不利影响,当然也就谈不上真正满足市场经济的需求。

(二)开展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

1、实施校企合作模式,全面提高职业教育的核心竞争力

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目前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招生困难,生源质量下降,就业质量不高,安置困难。要想摆脱这种困难局面,就必须彻底摈弃“关门办学,闭门造车”的做法,冲破黑板上面造机器、课堂里面做模具等传统的、不适应学生发展的办学模式,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把课堂延伸到车间,把车间变成课堂,把知识转化成技能,把技能转化为生产力,让受教育者既是学生又是工人,让学生学习有方向,就业有目标。因此,职业学校只有把企业的需要作为学校教学和育人的方向,把不同层次人群的需求作为学校的办学宗旨,才能让学生受到企业的欢迎,让学校受到社会的认可,真正赢得职业教育的强大生命力。[1]

2、实施校企合作模式,改善学校教学状况,实现校企双赢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企业在生存危机下需要越来越多的熟练工人来减少劳动力成本,工人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及消费成本,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企业也迫切需要职业教育为他们提供优质的劳动力资源,一次降低培训成本,缩短培训周期,而对于学校而言,学校在为企业发展提供各种人才、技术和咨询服务的过程中可以获得相关地方经济发展状 况和需求的第一手资料,为课堂教学提供案例,使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解决职校学生实训少,技能差的困境。龙岩华洋技术学校06年开办的06食品加工班,首次成功实现校企合作。在解决学生实训及就业问题的同时,企业也能在第一时间享受较高质量的人力资源,达到校企双赢。[1]

3、实施校企合作模式,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决定了从事中职教育的教师必须具备“双师”素质,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可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模式邀请企业的专家、专业技术人员来校讲学、授课,介绍行业最新的发展动态及新技术、新工艺的实际运用效果。或者让学校的教师走进企业,亲历企业的生产运作,以可靠实际经验加坚实的理论基础共同来传授,达到教学效果双丰收。

4、实施校企合作模式,有效促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因此,校企合作模式的实施,必然会引发教材编写、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评价体系等一系列的改革,可以说触一发而动全身。校企合作,使职校走出专业设置的盲区,有目的有针对的进行课程设置,进行教学改革。

二、校企合作模式

(一)、国内校企合作的几种主要类型

1、校办工厂,直接可利用的车间

职业学校根据有关专业的培养目标而兴办与开设专业密切相关的企业。学校利用校办产业实现校企合作。有实力的学校可以根据专业特点,兴办企业,实施科技和经营理论成果转化。这种模式大部分运用于高职院校,由学校独资或部分出资,由学校负责或学校主要参与负责经营管理的,具有独立法人地位或隶属学校法人,它与校办产业可以理解为是同义词。北大方正、清华同方、东大阿尔派、江中制药、上海交大昂立等都是校办企业中的佼佼者。校办企业体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在校办工厂中实现工学结合实践教学管理与理论教学管理的有机结合,校办工厂具有生产和教学的双重任务,在进行教学管理的同时也要兼顾生产,所以校办工厂的盈利与否直接也会影响到学校的财政。

2、企业进校,课堂延伸到车间

由学校提供厂房,企业提供设备和技术力量,但设备和技术力量必须满足专业的教学实习需要。学校根据企业的设备和技术力量,与企业共同制订教学实习和顶岗实习方案。企业每个月保障提供数名学生的教学和实习。学校厂房租金用来抵偿教学实习的耗材和师傅的工时工资。实习时,企业按照一般工人的工资标准支付学生报酬。这种引企入校的模式弥补了学校专业设备的不足和专业教师的紧缺,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生产环境,提高了企业的效益,同时也讲课堂延伸至车间,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学习与社会岗位的需求实现了有效链接,使学生迈出校门即可就业上岗,一上岗就是熟练工人。[2]龙岩华洋技术学校模具班历届均采用该方式,学校利用校址后一块空地构建厂房,提供教学环境,既可以用厂房租金抵用工酬等消耗,学生也能在学习理论知识后直接顶岗学习,同时又可以获得一定报酬。企业也乐意有相当理论基础的员工参与生产,学校在这样的模式下与企业合作愉快,打响了技术学校的名声,口碑良好,真正体现职校特色。

3、定点单位,顶岗实习

在职校末年级学生中推广顶岗实习,具体做法: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分别安置到相应的企业顶岗实习6个月。顶岗实习期满回校后,凡参加对口高考的学生,继续组班复习;不参加对口高考的学生,根据考证类别,组织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考证。通过顶岗实习,让学生在企业当了一次真正的工人,培养了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提高了他们的实际操作技能,为毕业后走向社会进入企业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同时学生也获得了一定的劳动报酬,学校也节省了大量的实训资金,企业短期用工的困难也得到了缓解,实现了校企优势互补,达到学校、学生和企业多方共赢的效果。[2]

4、企校联合,定向培养

企校联合、定向培养是学校根据企业的用工需求,与企业签订协议,变企业招工为学校招生,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制定教育教学、课程设置、实训安排、学业考核和就业安置计划等。由学校按照企业的要求组织招生和教学,学制可自定,前段的理论学习学校负责,也可有企业提供一定的实训理论基础,后段的实践教学由企业负责,毕业后安置在所属企业工作。[2]华洋06食品加工班与漳州厨师食品有限公司(以肉制品生产为主)合作,学制两年,头年在学校根据企业特点学习相应理论知识,次年以实习生身份进入工厂实践操作,因是定向培养,学生入学时由企业支付一部分学费,毕业后直接安置于公司相应生产岗位工作,据资料06食品加工班毕业后100%进入厨师公司就业,解决了学校近半的就业压力,也获得了家长的一致认可。这样的合作实践,一方面解决了学校实训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是解决了学生的对口就业问题,直接找到对口企业,就业质量提高了,对口专业,有针对性的选择,是个很成功的例子。

(二)、国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例子

1、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

德国实行的是“双元制”教育,即以理论知识为基础,以应用为目的,教学活动在企业与高校交替进行双方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重视职业技术教育是德国学制的特色,德国的职业技术教育法规定,50%的青年必须接受不同类型的职业技术教育。德国的学生多在完成基础教育后,成为师傅制度下的学徒,一方面在工厂做工,接受师傅的指导,另一方面进入职业高等学校,进行相关职业理论的学习,做工与理论学习交替进行。德国的高校与企业一旦建立起产学研合作关系,将是长期、毯固和紧密的,其合作非常往重实效。

2、日本——企业教育

企业教育,是日本职业教育的一大特点。特别是在大企业,企业内教育被视为企业经营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给予特别重视。像丰田公司就开办了“丰田工业大学”,松下电器公司则开办了“松下电器工学院”。中小企业也根据本企业的具体情况,单独或联合开设本企业学校或研修所,培训自己的从业人员。据调查,1992年,日本500人以上的企业中,实施企业内教育的占95%。中小企业虽然比例低一些,但大多数也实施了不同程度的企业教育。这与我们的校办工厂有着异曲同工之意。

3、韩国——将“产学合作”法制化

韩国政府规定企业必须进行职业教育,凡员工在1000人以上的企业都要负责进行员工的在职培训,1000人以下的须按企业职工平均工资的0.75%向国家交雇佣保险金。政府还大力推动职业学校与企业密切联系,把产学合作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措施之一,将“产学合作”写入《产业教育振兴法》,使之法制化。这项法律规定,产业要积极协助学生现场实习,职业学校学生现场实习要 4 义务化。成立由学校、产业界、地方自治团体、民间代表参加的“产学合作教育协议会”,计划、指导和协调该地区“产学合作”。

4、美国——“学交替式”模式

作为现代职业教育的一种学习制度,美国的校企合作有多种培养模式,常见的合作形式有合同制教学,合作教学,注册学徒,职业实习,服务学习,技术准备教育等多种模式。其中,合作教育即“学交替式”是美国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育最有影响和最成功的模式。具体的实施方法是大学生自入学起学习半年后,便将企业的实际训练和大学的教学以两个月左右为期限交替进行,到毕业前半年再集中于学校授课直至毕业。在培训合格劳动者的目标下,开展学校与工商企业、服务部门等校外机构之间的合作.把学生的理论学习、实际操作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其主要特点是(1)办学以学校为主,学校根据所设专业的需要与有关企业取得联系,双方签订合作合同。由企业提供劳动岗位与一定的劳动报酬,并派管理人员辅导学生适应劳动岗位、安全操作,协助学校教师确定学生应掌握的技能,一起评定学生的成绩、劳动态度、工作数量和质量等;学校派教师到企业指导、监督学生劳动.沟通学校与企业合作双方的要求。〔2)在教学时间分配上,大致为1:1,即一半在校学习,一半在企业劳动,学习与劳动更换的方式灵活多样。

5、英国—— “三明治”教育

英国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主要有长期和短期两种。长期的工学交替制有“2+1+1”(4年制)和“1+3+1”(5年制)两种。“2+1+1”即前两年在学校学习,第三年在企业工作,第四年再回到学校学习、考试、取得证书,在企业实践学习的时间为一年。“1+3+l”第一年在企业工作,第二、三、四年在学校学习第五年又回到企业,在企业实践学习的时间为两年。短期的工学交替制更为常见,通常为6个月。无论是在企业工作,还是在学校学习.都由企业付给酬金。以学佼为依托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由学校提供资助,在企业工作期间领取企业付给的报酬。

三、校企合作的几点思考

(一)企业社会责任

供求地位差距。在目前已形成的校企合作中,大多都是学校为求生存、求发展和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而主动向企业界寻求合作伙伴,主动来寻求与学校合作办学的企业少而又少,多数企业给予学校的资助,亦都停留在项目支持,实习基地提供,员工培训等方面。这种合作,并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真正的校企合作应是双方自愿、风险共担、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建立起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具有良性循环机制的、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将职业教育资源的势能转化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实现办学的整体效益似乎颇为遥远。企业应认识到校企合作对于企业的帮助,加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化被动为主动,共同发展校企合作运行机制。达到共赢

(二)认识不足

1、校企合作的性质目的。

我国目前已形成的校企合作大都是以学校为主动形式,企业则处于被动状态,较少有真正建立在优势互补、体现“双赢”的合作形式。特别是从企业方面分析,多数企业由于对校企合作缺乏战略的思考和实践的经验,在校企合作中处于消极与被动状态,使校企合作最终成为企业对学校的“公益支持”或功利性的投资,使校企合作陷于有“合”无“作”的状态。华洋与厨师的校企合作在华洋的极 力努力下达到完成目标,学校实属不易。

2、资金相关的经济制度。

校企合作不仅是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学与生产实践的合作,也是一种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合作行为,应有相应的政策法规来调节、规范和推动,并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然而,目前现状是相关的经济及政策法规不健全,资金投人没保障,学校单纯力量不可靠,在校企合作关系中,校方基本处于弱势状态。[3]从”华洋”与“厨师”的合作中,他们从教学内容,教材等一系列牵涉资金方面问题签订了相关合同、条款,极其谨慎,可以看出相关的法律制度,资金管理制度在处理校企合作关系中的重要地位。但是政府却不重视,所以这些都是尚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3、专业和课程设置的稳定性。

校企合作的模式对专业的设置有一定的影响,学校有根据合作对象的生产方向实际情况而进行专业设置的必要,但是,市场经济的变化,供求关系的变化,合作企业的变化,能否寻求到一个合适与三者关系不断变化比较稳定性的专业和课程设置相对较难,这样不利于专业的建设。校办工厂、企业进校、顶岗实习这些对课程设置的稳定性影响不大,因为涉及的专业一般都是长期性的。而定向培养模式则不同,它是根据企业的实际要求设置课程内容,一旦企业有要求,则对课程的设置波动大,因此,“华洋”在食品加工班的课程设置上完全依托于“厨师”,且随着它的变化而变动,稳定性差。所以校企合作中专业的稳定性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4、校企关系波动。

市场经济瞬息万变的今天,要想在市场经济初级阶段的条件下寻求一个长期的、稳定的、能全面满足教学需要的企业,几乎是不可能的。如何适应市场和企业发展的变化,既保持教学的完整性、系统性,又能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中与企业灵活合作,及时地调整教学内容和实践方式是尚待研究解决的问题。“华洋”06食品加工班的校企合作是相对成功的,但两年的学制结束后,企业已招至足够的熟练工人,学校则面临着重新寻找新企业,开办新专业的新任务。[3]

(三)双方利益兼顾问题

1、追求目标。

企业追求的是生产和经营的利润,学校追求的是培养人才的质量。如何调整双方目的,达成共识,避免市场经济的诱惑给学校造成的消极影响,防止急功近利的人才培养观,保证学校的教育质量,也是职校在与企业合作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和矛盾。

2、期限冲突。

经过办学以及校企合作的反复摸索,职校一般都能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把调整专业结构作为一项教育改革战略选择来抓,集中力量在短时间内开设经济建设急需的专业。但必须注意的是,教育产品的长周期性决定了教育应有预见性。在专业设置方面,如何把市场的短周期性和教育及人才培养的长远性有效地结合起来,如何加强地方政府宏观预测的指导性,使校企合作不仅满足企业当前的需要,还要满足企业长远发展的需要,这是解决毕业生出路、满足社会需求变化的不可忽视的大问题。[3]

四、校企合作,任重道远

开展校企合作,通过校企结合,促进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职业教育的核心竞争力,为 企业提供熟练工人的同时也为学校树立良好的口碑,促进职校的发展,使校企合作真正做到学校与企业零距离接触,实现校企双赢。而校企合作之路却也困难重重,寻求政府资源,法制为体系支持,努力发展校企合作,同时借鉴国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类型,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扬长避短,促进校企合作稳步发展。因此校企合作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结合体。【参考文献】:

篇3: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现状

一、2+1模式

学生入校后第一年在学校主要学习文化课程、专业基础课程;第二年开始学习专业技能课程, 并根据学校实施性教学计划安排, 参加国家职业资格技能鉴定考试, 在拿到相应专业的技术等级证书后, 第三年开始进入企业顶岗实习, 参加毕业实习, 实习期满后就业。顶岗实习之所以安排在第三年, 也就是学生在校学习生涯的最后阶段, 这是根据学生成长的客观规律决定的。

二、本地学习、异地就业模式

2010年教育部为了进一步扩大东部与中西部、城市与农村联合招生合作办学规模, 在湖南省长沙市召开了全国中等职业学校联合招生合作办学洽谈会。这种东西部联合招生合作办学的模式就是希望利用东部优越的工作就业机会吸引中西部学生到东部工作就业。

三、本土化双元制校企合作模式

这种模式充分借鉴了德国“双元制”教育的模式, 在政府的牵头引导下, 企业与学校结成合作伙伴关系, 共同组织培养学生, 三年的中职学习, 学生在企业的实习时间分配比例为1/3、1/2和2/3, 企业投资在企业内建立培训中心, 培训中心与生产车间分离, 但培训内容与企业生产同步, 学生毕业后必须按照协议进入相关企业就业。

四、半工半读、工读结合模式

学校和企业结合, 签订工读结合协议书, 学生一边工作一边读书, 学生的学习被划分为几个交替的阶段, 在这几个阶段的时间里, 学生在校的学习与在企业的工作交替进行, 这种模式有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操作技能的学习相结合, 在学习期间, 学生通过半工半读或者勤工俭学可以获得一定的劳动报酬, 将一部分用于缴纳学校的学费, 剩余部分可以用于生活补贴。

五、弹性学制的半工半读模式

弹性学制的半工半读模式其实是半工半读的升级版, 这种模式打破了学制对学生参与校企合作的束缚, 增加了学制的弹性, 适应了企业生产经营的季节性特征和周期性特点, 学校可以灵活地安排工学的交替, 有利于学生根据企业的生产安排更灵活时间进行工作和学习;对于生产有明显季节性的企业、订单随机性的企业, 这种模式有利于企业更好地组织生产;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更好地结合。

六、订单式培养模式

所谓订单式, 就是指企业与职业学校按照企业的岗位需求签订用人协议, 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 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和企业的实习实训资源, 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学生培养, 学生培养完成后, 由用人单位按照校企双方签订的协议安排学生就业。在这种模式中, 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向学校要求订制某些专业或者岗位的职工, 这种模式培养的毕业生具有特定的技能、特定的规格、特定的数量, 很适合企业的用人需求。

七、教学工厂模式

在这种模式中, 校企可以有多种合作的形式, 如学校利用自身的师资、技术、实训中心的场地和设备吸引企业无偿向学校赠送设施设备, 同时向企业开放部分经营权, 使实训中心既可以用于企业生产, 又可以用于学校的学生实习实训。企业可以借助与学校的合作共同开发适合市场需求的新项目、新产品, 学校的学生也可以进入实训中心, 以学生的身份参与实训实习, 以工人的身份参与企业的生产使得学校的实训中心成为学生工学交替的实战场所。

八、企业自建培训基地模式

这种模式的实训中心由企业独立出资兴建, 往往被生产技术含量较高、自身规模较大的企业采用。实训中心直接建在企业内部, 企业给职业学校的学生安排顶岗实习的车间, 为学生指派兼职或者专职指导老师, 通常为企业内部的有经验的师傅担任。有些企业还设立了独立的实习实训车间, 具有教学、培训和实习功能, 指派专业人员进行管理。企业对这种校企合作模式具有很强的主导权, 教学可以完全按照企业的需求进行组织。

九、行业主导型模式

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 对企业也有一定的要求, 我国有不少的企业属于中小型企业, 他们限于资金、技术、人员等方面的劣势, 不具备单独与职业学校进行合作的条件, 但是他们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与大企业同样的迫切, 在有些地区, 由这些中小企业所属的行业出面牵头, 为多个中小企业搭建与中等职业学校合作的平台, 为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提供就业的岗位、实习实训的设备等。

十、职教集团模式

这种校企合作往往是以职业教育领域的龙头学校为主导, 联合区域内多所职业学校共同组建的职业教育组织, 这种组织加强校企合作和校校合作, 打造了多企、多校、多专业合作的平台, 从组织上连接了大量的学校、企业和学生, 形成了校企合作的集群效应。

摘要:校企合作的研究是当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的热点问题, 对中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进行研究, 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 其研究成果对于增强职业学校的办学活力, 提升职业学校毕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具有重要作用。

篇4:中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问题的思考

摘 要:校企合作是学校运用企业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以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的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因此,这种培养模式不可能只在校园的环境中单独完成,必须要有企业的支持与配合。就目前中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并提出相关建议,希望对该领域的研究有所裨益。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问题

教育,是培养新生一代,培养国家事业继承人的过程,因此教育培养的人才就必须适合社会之需,面向社会,面向市场。职业教育问题关系着我国的经济转型升级和长远的竞争力提升,关系着亿万劳动力就业。当前,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己任的中等职业教育大多数是重视理论知识的教育而轻视操作技能的培养,甚至是无实践训练,使得培养出来的人才达不到企业对员工的高标准要求。这就迫切需要建立起一种新兴的具有联盟性质的伙伴关系——校企合作。

一、中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必然性

中等职业教育与企业有着天然的联系,中等职业教育产生于企业,初期就是企业的组成部分。教育专家认为,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实施职业教育应当有两个主体,一个是学校,另一个就是企业,二者缺一不可。离开了企业的职业教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培养人才有特殊性,校企合作不但可以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而且能够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技术人才。开展校企合作,能够为学生提供实践教学的现实环境,使学生能够深切地了解企业生产一线的实际状况和技术需求,使培养出的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贴近企业生产一线,实现教学环境与工作环境的完美结合,有利于学生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能快速地转化为实际的工作能力。所以,在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如果只是依靠学校自身的力量是很难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在这里,德国的两个关于70%的数据令人印象深刻:只有30%的人进入大学学习,而70%的学生直接接受的是职业教育;其中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在一般的职业学校学习理论的时间占30%,而在企业接受培训的时间占学业学习时间的70%。这些经验,在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都是可以借鉴的。

二、中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等职业教育从小到大,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基本上也形成了自己的体系,积累了许多的宝贵经验,然而,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尤其是在校企合作这方面就显得更为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对于中等职业教育的职能认识不明确。一些中等职业学校至今还在参照着普通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思路,尤其是开通了升学渠道以后,部分学校竟然转变为以升学为目标,教学是为考试而服务的,完全转变了职业教育的初衷。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只是一味地注重理论教学,而轻视甚至是忽视了学生的相关技能的培养,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质量不高。学生由于没有学到真正的本领,而无法适应岗位的要求。因为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都是独立开课的,或者是作为独立的环节进行教学的。导致了一方面理论知识难以及时的消化理解,另一方面操作训练也不能连续地进行,学生虽然经过了多次的实验或者实训,然而却不能完全掌握操作技能,实践的教学效率极低。

其次是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大多是企业并没有建立起长远的人才战略意识,只是满足于目前的生产效益。在与学校合作时,对于学生实习岗位的安排方面又表现得顾虑重重,担心因为实习学生的技能水平问题而产生出大量的不合格产品或是发生生产安全事故,而造成企业生产成本的增加、权责不清等问题。导致了学校这边热,企业那边冷,企业与学校没有进入到深层次的合作中,没有形成统一的协调,最终都只是流于形式。培养出来的实习学生达不到企业的要求,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也没有完全形成。

最后是国家在推行校企合作制度方面缺乏立法支持。虽然一系列的文件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动校企合作的开展,但对学校和企业均没有太大的约束力,使得学校在和企业合作时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所以在面对中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时,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完善中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建议

校企合作的主体是职业学校和企业用人单位,一方面是人才的输出者,另一方面是人才的接受者。对于中等职业学校来说,要随时了解行业结构和职业岗位的发展变化情况以及学校自身的优势,探索出多种人才的培养模式,按需育人。根据职业和岗位的发展需求来培养学生的应用技术的能力,合理地进行实践教学。对于企业用人单位来说,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在于员工的职业素质。这就要求企业应该从自身的需求出发,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职业学校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去,把企业对人才的知识水平、能力结构以及素质要求等体现到学校的教学方案中去。只有这样,企业就可以源源不断地从职业学校中招聘到合格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同时也增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校企合作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一种利益驱动的合作,存在着利益上的相互协调与制约。这种制约不是相互之间的牵制与对抗,而是要求彼此相互的适应。就是要善于把职业学校拥有的教学、智力、人才、学科等优势,与企业所拥有的信息、技术、设备、场地等优势资源有机结合、融为一体,资源共用、利益同享,注重发挥各自的优势,以弥补各自的劣势,共同发展,产生“1+1>2”的效果。

校企合作双方还应该建立起一个保护双方权利和义务的条款制度。只有双方公共遵守这些条款和制度,才会使校企合作在平稳中向前发展。这就需要借鉴欧美发达国家在职业教育方面的发展经验,提供一个强有力的政策法规,明确规定校企合作中行业、企业、学校等主体的责任和义务,构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管理形式。对于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为此而增加的运行成本应该适当的给予补偿。对在校企合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企业,给予物质奖励和表彰。同时,也鼓励职业学校对企业的员工定期开展继续教育培训,以此增强企业的技术能力,实现校企合作的常态化发展。

除此之外,在校企合作中还应该注意及时将企业的文化与理念传递给教师与学生,扩大企业品牌与无形资产的影响,进而造就企业的潜在合作伙伴和客户群体,使得企业和学校双方都在这种合作的模式中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沈汉达.中国职业教育魅力建构论[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2-01.

[2]周正.谁念职校:个体选择中等职业教育问题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3]朱荣欣,朱振新.教师岗位培训教程[M].北京: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石雪雁,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职研究生,研究方向:职业技术教育学,陕西省印刷技工学校教师。王育才,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

Thinking on Secondary Occupation Education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Problems

Shi Xueyan,Wang Yucai

Abstract:The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is schools use the education resources and education environment of the enterprise,to cultivate applied talents to satisfy the needs of the enterprise as the main purpose of a training mode.Therefore,the cultivation model can not only in the environment of the campus alone,and must have the enterprise support and cooperation.In this paper,the current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cooperation between colleges,and puts forward related Suggestions,hope to spleen for the field of research.

Key words: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problem

篇5:石阡县中等职业学校校企合作方案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支持下,认真落实国家、省、地职教工作会议精神,面向市场,服务经济,在办学思想、办学观念、办学机制等方面实现了突破,在办学规模、办学条件、办学质量等方面都有了跨越式的发展,办学特色更加鲜明突出,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为了进一步贯彻《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推进职业教育若干工作意见》的精神,使学校办学更加贴近市场,满足新形势对职业教育的要求,根据《石阡县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发展规划》,制定本校企合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推进职业教育若干工作意见》精神,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为重点,以市场就业为导向,全面推进校企合作建设。在不断完善现有实习实训条件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国家、省、地各级政府的支持,用3—5年的时间,着力建设茶叶生产与加工、护理、畜牧兽医、汽车应用与维修、学前教育等学校骨干专业相适应的校企合作建设,联办的护理、汽车维修等专业相适应的校企合作和试办的针织缝纫专业的校企合作,以满足课程改革后的实践教学的需要。主动利用社会资源,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扩大校外校企合作的规模。加强校企合作的管理,最大程度地发挥校企合作的功能和作 用。

二、基本原则

校企合作建设要遵循以下原则:

1、超前设计,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以骨干专业为主体,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校企合作网络。

2、高标准、现代化。校企合作要严格按照标准建设,以实物为主,重点选择,避免校企重复建设投入。

3、实训和生产相结合。把社会、国家企事业单位、工厂联系成校企合作的对象。

4、与企业密切合作。采用合作、股份、租赁等模式扩大校企合作的规模。

三、发展目标

1、在现有9个实验、实训室的基础上,不断更新添加设备,使得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

2、巩固校外校企合作成果,加强与东太公司、南天公司、昌裕公司、石阡龙庆茶文化研究中心、医院、幼儿园、石阡退伍军人汽修厂等企业的联系,通过南天公司、退伍军人汽修厂等地企业的订单办学,使校外实习基地总数达到20个以上。

四、运行过程

校企合作建设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11-2012年)为设计规划阶段。主要任务是对学校现有的实验、实训室进行充实,增加部分设备,提高设备利 用率,确保运转正常。同时根据各专业需要,对校企合作建设进行合理规划,科学论证。选择县域内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企业进行校企合作,科学合理利用县域企业资源为我校各相应专业学生实习实训服务,同时解决企业在一定程度上的用工需求,达到校企合作互利共赢。

第二阶段(2013-2014年)为全面推开阶段。积极争取各方面的支持,多方协调,全面开展校企合作建设,提升办学水平。2011年起主要联系茶叶校企合作聚凤、龙塘、坪山、新华等茶场,畜牧兽医专业主要联系龙洞等养殖基地,电子电器专业主要联系东莞启盈电子厂和佛山富士康电子,护理专业主要联系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新华医院、石阡县博爱医院及乡镇卫生所,针织缝纫专业主要联系成业针织厂等为实习校企合作。

第三阶段(2014-2015年)为完善提高阶段。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管理制度,加强实训教师队伍建设,发挥校企合作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支持和保证。

五、保障措施

1、加强对校企合作建设工作的领导,学校成立校企合作建设领导小组,强化实习实训的工作重要性,落实责任,确保校企合作建设目标的实现。

2、积极主动的争取县委县政府的支持,每年从县财政列专项资金给予扶持。学校预算外收入的主要部分用于校企合作建设。

3、利用国家加大对职业教育投入的良好契机,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建设项目。

4、与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利用企业良好的实训条件,加强学生的技能训练,降低实训成本,提高实训效果。

5、加强实训教师队伍建设,建立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制度,造就一批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实训指导能力。

6、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专业实训教师建设模式,一方面,将这些企业的业务尖子请进学校,对学生进行专业实训教学,并对校内专业教师进行专业实训教学指导;另一方面,选派校内各专业教师走出去,到企业去向企业专家学习,学习企业的的生产业务,企业管理,同时做好到企业实习实训学生的管理,既是教师,又是学员,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更好地服务教学。

7、在建设好现有校企合作的同时,努力拓展新的校企合作对象。增加校企合作规模,提升校企合作质量。

五、各专业校企合作实施方案

(一)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

茶叶专业是我校适应石阡县产业发展的需要举办的,根据县委、县政府大力发展茶叶产业,到2015年石阡县要实现人均一亩茶的产业发展规划,建设在铜仁具有较大影响的西部茶都要求。我校该专业现有在校学生258人,三个年级,5个教学班。为了满足该专业学生实习实训的需要,我校建设了校内茶叶生产实训室1个,茶艺表演实训室1个,校外企业实习校企合作11个,与石阡县坪山贡茶有限公司、石阡县坪山乡凤凰综合农业开发农民专业合作社、贵州祥华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石阡县黔鑫茶叶加工厂、贵州和鑫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石阡茗茶科技开发 有限公司、贵州南天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龙庆茶文化研究中心、翠红茶叶加工厂、梵锦茶业农业发展公司等茶叶企业建立合作共建关系。每年3-5月,学校根据教学及企业生产实际,派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学生到这些企业实习实训,一方面满足学校教学的需要,另一方面解决企业生产缺乏技术工人的难题,达到了互利双赢。

(二)护理专业

护理专业是我校与铜仁职业技术学院联办专业,也是我校的一个优势专业,招生人数屡创新高。现有在校学生286人,6个教学班,我校该专业与石阡县人民医院、石阡县中医院、石阡新华医院、汤山镇社区医院、石阡博爱医院、城区各医疗站点、药店建立了合作共建关系,每年假期,选派该专业学生到这些单位、企业实习实训,上课期间这些单位、企业作为学生的见习单位,学生毕业实习时,学生到这些单位、企业进行毕业实习。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些企业专业人才的用工问题。

(三)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是我校的一个较有幼师的品牌专业,除依托校内实训实训场地以外,主要依托我县的石阡县退伍军人汽修厂、龙林汽修厂为校外实训校企合作,紧紧依靠这两家企业的专业设备、技术人才,为我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服务,一方面满足学校教学和学生实习实训的需要,另一方面解决企业生产繁忙时技术工人的用工问题。

(四)电子电器运用与维修专业

该专业除利用校内的实训实习设备外,与东南沿海地区的广东东莞启盈电子公司、上海松下电子公司建立了实习实训共建关系。每年5-8月为该专业学生到企业实习的时期。解决了该专业学生的生产实习问题。

(五)针织缝纫专业

我校针织缝纫专业实习实训主要是依托县内的几家针织厂作为该专业的实习校企合作。

(六)学前教育专业

学前教育专业是我校与深圳特蕾新幼教集团联办专业,学生在我校就读期间,除依托校内的实习实训设施设备外,主要依托我县境内的幼儿园作为我校该专业的学生实习校企合作。基本能满足我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需要。

(七)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

旅游是石阡县今年来依托石阡县“温泉之乡”“苔茶之乡”“百佳旅游目的地”“长寿之乡”大力打造和发展的支柱产业,石阡现有温泉旅游投资有限公司、石阡宾馆、泉都酒店、临江宾馆等较大型的旅游与酒店设施,根据县委、县政府要求,我校该专业与温泉旅游投资有限公司联办,温泉旅游投资有限公司、石阡宾馆、泉都酒店、临江宾馆作为该专业的实习校企合作。

石阡县中等职业学校

篇6: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现状

摘要:“产教结合,校企一体”,是新形势下,许多中等职业学校在办实践中探索出来的一条发展之路,它对于职业学校、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和教师、对社会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各职业学校要从本地区、本校实际出发,大胆实践、积极探索、稳步推进,努力使学校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关健词:产业 教学 学校 企业

随着经济体制、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改变及劳动就业制度、招生分配制度的改变,加之近几年高校连续扩招,“普高热”在各地不断升温,中等职业学校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其生存和发展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为此,广大职教工作者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努力寻求自身的发展之路。“产教结合,校企一体”,就是在新形势下,许多中等职业学校在实践中探索出来的一条新的发展之路。

所谓“产教结合,校企一体”,是指职业学校根据所设专业,积极开办专业产业,把产业与教学密切结合,相互支持,相互促进,把学校办成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服务为一体的产业性经营实体,形成学校与企业浑然一体的办学模式。

一、“产教结合,校企一体”的现实意义

“产教结合,校企一体”的办学模式对于职业学校、对于学生、对于教师、对于社会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中等职业学校摆脱困境,求得发展。

在计划经济下,职业学校奉命办学,“招生靠计划、分配靠政府、经费靠拨款”,现在,这种办学机制已被彻底打破,职业学校已经完全置身于市场当中,学校关键的办学因素,如生源、毕业生就业、办学经费等都没有计划保证,职业学校要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自己的一席之地。目前,不少职业中学生源不足,学生素质较差,毕业生就业层次低,教学设备陈旧,办学经费短缺,真可谓是举步维艰,濒临困境。在此之下,职业学校必须增强自身适应市场、适应社会的能力,更新观念,积极兴办专业产业,并把产业与教学密切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业能力,充分发挥职业教育教育性和产业性的双重功能,这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改变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对职业学校的不好印象和看法,带动学校的招生工作和毕业生就业工作,而且由于专业产业还会给学校带来一定的盈利,这样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职业学校办学经费的不足,从而使职业学校摆脱困境,求得发展。

2、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创新力,并为学生工读结合、勤工俭学创造条件。

职业学校兴办专业产业,并使之与教学相结合,这为学生提供了必要的实习条件和难得的锻炼机会。在生产实践和管理实践中,学生会在老师的带领、指导下,把学到的书本知识运用到实践之中,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应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仅如此,产教结合还会激发学生的创造、创新的愿望和热情,激励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而这种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人才的培养正是我们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还有,我们都知道,职业中学里不少的学生,尤其是农村学生,家庭并不太富裕,学校兴办专业产业,让学生参与生产或经营,取得一定的报酬,这客观上也为学生工读结合、勤工俭学创造了条件。

3、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建设一支过硬的师资队伍。

现在,中等职业学校的老师大多是从高校直接分配的,他们专业水平高,理论知识丰富,但缺点是知识应用能力不强,实际操作水平不高,这也极大地影响了职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学校创设实习基地,兴办专业产业,为广大教师,特别是专业课教师参加实践、提高实际工作的能力提供了条件和机会,而且在实际工作中,教师把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把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这有利于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提高教学的质量,对职业学校建立一支过硬的师资队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4、有利于地方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地方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我们知道,中等职业教育是最直接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的,它与当地经济建设关系密切、联系广泛,职业学校设置的专业都与当地经济建设密切相关。由于学校教师专业知识丰富,头脑灵活,他们依靠科技兴办产业,因而在当地具有一定的示范性,同时,职业学校培养了一大批懂技术、会管理的人才,他们走上社会,必然会成为该领域的行家里手,这有利于带动当地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地方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二、“产教结合,校企一体”的实践构想

1、加快实验、实习基地建设,积极稳妥地兴办专业产业。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资金短缺,教学设备简陋,不少学校的许多专业都没有一个属于学校自身的专业实习基地,教师只能在课堂抽象讲解,学生也只能生硬接受,这不仅严重影响了教学的效果,也不利于职业学校对应用型人才、创业人才的培养,必然会制约学校的发展。所以,职业学校的领导者必须更新办学观念,充分认识到实习基地的建设事关人才培养和学校发展的大局,下定决心,根据学校所设专业及其他方面的情况,加快主干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积极稳妥地兴办专业产业,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为学校的发展服务。如针对计算机专业,学校可开办文印社、电脑服务公司等;针对烹饪专业,学校可开办学校饭店、风味小吃等;针对养殖专业,学校可开办各类家禽养殖场、水产养殖场等;针对电子专业,学校可开设家电维修部及小型电子公司等;针对农产品加工专业,学校可开设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总之,学校应尽一切可能为各专业特别是骨干专业的学生提供实习基地,提供创业的场所。有了这样的基地,我们职业学校的教学才不再是纸上谈兵,才可以改变职业学校以前出现的教师光教不示范、学生光学不实践的弊端,也只有这样,才能极大的激发学生自主创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创业能力。

2、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坚持产、学、研的有机结合。

过去,中等职业教育受普通教育影响甚大,学校注重的是老师对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侧重于课堂灌输,教学上搞一刀切,齐步走,忽视了对学生生产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忽略了实践环节,这样必须会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知识与能力不能协调发展,教学和训练不符合学生实际和社会需要,学生动手能力差,就业能力不强,创业能力更无,这种传统的办学模式严重制约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坚决改变。职业学校要改革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切实加强应用性学科的教学,加强实践环节,加强对学生技能的培养,重视对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在当前,特别要重视产、学、研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学好知识的同时,积极参加生产实践,在实践中掌握本领,增长才干,让教师在教授学生理论,指导学生实践的同时,广泛开展科学研究,以促进学校专业产业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只有这样,中等职业学校才能够改变现状,全面实现自己的办学目标。

3、鼓励教师带头创业,引导学生自主创业。

培养创新人才是职教的办学方向,在“产教结合、校企一体”的中等职校的办学模式中,学校要鼓励广大教师带头创业,特别是对那些具有一技之长、具有创业精神的老师,学校要给予一定的优惠条件和政策扶持,为他们的创业提供有利条件。他们创业的成功,不仅可以为教学提供实习基地,给学校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而且还可以为学生树立榜样,提供创业的经验,激发学生创业热情。当然,作为职业学校的领导和教师更应该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自主创业上,在日常的教学和训练中,教师不仅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而且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业本领,学校所创设的各类实习基地都应该对每个学生开放,学校要努力使实习基地中的每个项目都成为社会经营性企业的缩影,成为一个个自主经营的实体,让学生能够依托于自己的专业,参与或独立承担该实体的生产经营。对此,学校还要给予全力支持,不仅要给政策,而且还要给经费,教师要给予引导和指导,当好他们创业的顾问和参谋,成为他们创业的领路人,在其创业过程中,不断地鼓励他们,给他们以心理上的支持,帮助他们解决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学生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把所学到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并通过创新、创造,获得创业的初步成功,这种成功会令他们喜悦,会激发他们进一步创业的热情,为他们今后走上社会更好地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篇7:高职教育中校企合作现状调查论文

摘要:为深入了解高职教育中校企合作的现状,课题组对河北省内部分企业、高职院校、高校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校企合作松散、效率不高,有很大的局限性,被调查者都对第三方校企合作新模式充满了期待。

关键词:高职教育 校企合作 第三方

当前校企合作已成为高职教育改革的重点,是创新解决当前职业教育诸多问题的关键。校企合作如何取得更深入、更持续的发展,已成为高职教育改革进程中的难点。为了找到一种有效的校企合作新模式,唐山职业技术学院财经系钟立群教授主持立项课题“基于4Rs理论的第三方校企深度合作育人模式研究”,意在通过引入第三方机构为学校和企业在各个环节搭建合作平台,达到校企深度合作的目的。第三方机构是指为高职院校、生产经营性企业提供人才选拔招录、实习培训、岗位技能教学、考核评价、就业咨询指导等服务的专业化盈利性组织。为了深入对该课题进行研究,笔者拟定了调查方案,编制了《“校企合作”调查问卷(企业卷)》、《“校企合作”调查问卷(学生卷)》和《“校企合作”调查问卷(高校卷)》,于6月至8月间对企业、高等职业院校和高校在校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收集了许多有益的信息。

1关于企业

课题组对河北省内部分企业开展了问卷调查,共收集《“校企合作”调查问卷(企业卷)》60份,其中,有效问卷54份,问卷共涉及了17个调查问题,均为封闭式问题,内容涉及了企业与高校合作办学现状、企业招聘、培训员工的方式、企业对第三方机构介入校企合作的态度等问题。

1.1关于企业与高校合作办学的现状调查

从收回的企业卷来看,有44.44%的企业与高校有过合作,55.56%的企业从未与高校进行过合作办学。从合作的方式上来看,62.96%的合作方式是企业作为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就业机会,委托学校对员工进行培训和与学校联合实施订单培养的比例也较高,分别达到了12.96%,企业在校内建立生产型实训车间和为学校提供兼职教师的比例相对较低,只有3.7%的比例。在安排学生顶岗实习的方式上,55.56%的比例是学生顶岗,师傅指导,31.48%的比例是学生顶岗,师傅与学校教师联合指导。

1.2关于企业招聘、培训员工的方式

企业招聘新员工的渠道中,30%是通过人才市场招聘,16%是通过院校招聘,16.67%的比例是高校学生在公司顶岗实习后被留用。被企业录用的高校毕业生,对公司工作比较满意,70~90%能长期留任的占59.26%,而能长期留任不足50%的企业占比7.41%。从引进人才的专业角度看,愿意聘用应届的专业大学生并提供培训机会的.企业占31.25%,没有这个意愿的企业占比56.25%。在培训人才的途径上看,62.5%的企业是通过企业内部培训的方式开展,仅有18.5%的企业通过社会培训机构。

1.3关于企业对第三方介入校企合作的态度

90.74%的企业认为专业的第三方机构作为中介参与校企合作,为企业和学校搭建合作的平台是好的做法,值得提倡和推广,并且有81.48%的企业有意愿与专业的第三方机构以适合的模式进行合作,为高校学生实习、就业的机会。企业与第三方机构合作的模式,50.6%的企业认可第三方机构派学生到公司实习、就业,19.28%的企业认可第三方机构自己建立实习实训场所,邀请公司实践专家到场指导,20.48%的企业倾向于第三方机构在高校建立实习实训场所,邀请公司实践专家到场指导的模式。98.15%的企业都愿意接受由专业的第三方机构进行了严格的顶岗实习培训后的高校毕业生。有多半的企业认为目前在校企合作方面,企业和高校的积极性都不高,有第三方机构参与后,校企合作对企业和高校都将带来益处,并且有76%的企业愿意承担由第三方机构提供毕业生招录、顶岗培训等服务时的全部或多数费用,只有9.26%的企业不愿意承担费用。

2关于学生

为了充分了解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现状,了解在校学生对校企合作的认识和期待,课题组在河北省内高职院校对学生开展了问卷调查,共收集《“校企合作”调查问卷(学生卷)》560份,其中,有效问卷544份,问卷共涉及了16个调查问题,均为封闭式问题,内容涉及了学生对目前校企合作的认识以及学生对第三方机构介入校企合作的态度等问题。

2.1关于学生对目前校企合作的认识

通过调查发现,仅有11.76%的被调查者了解校企合作,他们在学校接受的教学模式仍然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有一部分实习实训可在专门的实训室进行。学生们希望能得到企业实践专家的指导,认为这将会对他们实践技能的提高、对所要从事职业的了解程度的提高、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能力提高都是有好处的。97.59%的学生希望到企业现场进行实习,36.76%的学生认为他们学校没有校内实训基地,学校经常组织去企业参观学校的仅占1.47%,83.82%的学生是自己通过关系联系到企业进行实习的。

2.2关于学生对第三方介入校企合作的态度

89.71%的学生认为专业的第三方机构作为中介参与校企合作,为企业和学校搭建合作的平台是好的做法,如果有专业的第三方机构以一种适合的模式与学校进行合作,愿意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培训,并推荐就业,98.53%的学生愿意参与,并且有61.76%的学生愿意承担在合作中的一部分费用。

3关于高校

课题组对河北省内部分高职院校开展了问卷调查,共收集《“校企合作”调查问卷(高校卷)》32份,其中,有效问卷32份,问卷共涉及了16个调查问题,均为封闭式问题,内容涉及了企业与高校合作办学现状以及高校对第三方机构介入校企合作的态度等问题。

3.1关于高校与企业合作办学的现状调查

通过对高校的调查,所有的高校都与企业有着不同程度的校企合作,合作的形式主要集中在企业作为实习基地给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教师去企业参与实践活动、企业为学校提供兼职教师、高校为企业提供科技攻关解决技术难题、技术咨询等几个层面,在学生的课程实训、毕业顶岗实习和毕业就业方面合作甚少。学生顶岗实习的途径主要通过人才市场招聘解决,尤其是一些不适宜于大批量到同一企业实习的专业,比如财会专业,因为每一家企业不能同时提供多个学生的实习,所以大多学生必须通过自己的关系去联系实习单位。93.75%的学校都设置了校内实训基地,其中62.5%的学校认为基本能满足学生课程实训的要求,但是这种实训由于与企业实际岗位工作差距较大,所以即使经过学校严格的岗前培训,学生毕业后能直接进入工作角色的比例则很小。高校尤其是各个专业里专门负责毕业生就业的人员严重不足,90.6%的学校认为致力于学生就业的人员严重不足。

3.2关于高校对第三方介入校企合作的态度

经调查,100%的学校认为专业的第三方机构参与校企合作,为企业和学校搭建合作的平台,是一个好的做法,100%的学校愿意参与到这样的校企合作中,高校期望的合作模式主要有:

(1)通过第三方机构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并推荐学生就业;

(2)第三方机构自己建立实习实训场所,邀请企业实践专家到场指导,并推荐学生就业;

篇8:浅议中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创新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提出建立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制度, 并要求成立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协调指导机构, 明确了该机构的职责;对职业院校、企业、政府三方在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过程中应承担的责任进行了明确的界定。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是劳动力市场的创新, 而把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这一做法提高到制度层面, 这在我国还是首次。

校企合作是学校在长期培养技能型人才与企业使用这些技能型人才时相互协调, 促使两类不同社会组织的结合而产生的制度。学校与企业的关系, 实质上是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也就是说, 校企合作是教育与经济合作的具体化形式, 校企合作制度就是教育与经济相结合的一种具体而特定的合作形态。校企合作就是教育根据企业的需求, 主动适应并为企业服务的合作, 它体现了教育必须适应经济发展并为经济发展服务的规律。校企合作加强了学校与企业、社会之间的联系, 从而也不断地获取社会信息, 有利于推动学校教学方向的转变, 改善了学校与社会脱节、消息闭塞的局面。通过学校与企业的交流与合作, 使得教育教学工作更加符合社会的需求, 更加有利于学生的技能学习, 能够大大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和认知能力。

二、开展校企合作的创新性措施

加强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探索, 解决校企合作中企业缺乏动力、政府缺乏政策扶持、中职学校缺乏灵活机制等问题, 寻求可操作性强、适用性强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应抓住以下几个关键性环节。

(一) 依托政府, 为校企合作提供政策保障

就目前的情况看, 要从根本上解决校企合作的问题, 主要是提高企业的积极性, 而如果没有国家和地方提供相关的政策保障, 实现实质性运作是十分困难的。

校企合作要有政策法规强有力的保障, 相关的制度建设必须提上议事日程。政府可以通过法律法规、政策措施进行引导, 建立健全相关制度, 促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如建立企业接收中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对支付实习学生报酬的企业给予相应的税收优惠、减免政策;鼓励行业企业参与办学;要求企业将按照国家规定提取的教育培训经费用于实习支出等。

(二) 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促进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

校企合作迫切需要企业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中, 学校是“主办方”, 企业是“协办方”。协办方的积极性除了需要政府出台相关激励政策外, 学校也有责任设法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目前大部分的校企合作模式都是将学生成群结队地安排在某一企业, 这样虽然省力, 但效果不理想。企业不堪重负, 仅碍于情面而勉强接收, 并无真实的岗位提供给学生实践, 最终只是走过场, 学生学不到真本领, 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也无从谈起。那么作为校方, 要提高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就需搭建合作的平台, 实现校企双赢:一是从减轻企业的负担这一角度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具体做法是根据企业的不同情况安排实习生人数, 这一做法既减轻了企业的负担, 又使学生能真正得到实际锻炼。二是学校充分发挥科研技术优势, 时刻站在行业新技术发展的前沿, 制订校企双方技术合作的计划, 共同分析市场, 探讨市场走向, 共同研究新技术、新工艺。针对企业技术改造、科技开发的实际需要, 将学校智力因素与企业生产要素紧密结合起来, 积极参与企业新产品的开发和新技术的引进, 为企业提供应用性研究和技术开发方面的服务, 与企业共同攻克技术难题, 协助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能力, 使企业在协助学校开展工学结合的同时, 也得到了校方的技术援助。三是学校利用优越的办学条件, 可为企业承办各类培训班, 并与企业共享学校资源。

(三) 确立主体意识, 发挥中职学校实施校企合作的主导作用

1.院校领导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决策者、政策制定者、监督者和坚强的后盾。在实施校企合作的过程中, 院校领导作为决策者应积极主动协调好政府、企业的关系。同时, 要充分认识到作为需求方的学校与企业相比, 处于被动地位。若中职学校缺乏与企业沟通, 缺乏营销意识, 就难以找到与企业合作的利益共同点。

2.教学执行部门是校企合作的组织实施者。教务处、督导室、系部和专业教研室应认真贯彻落实学校的决策, 负责制定符合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同时, 中职学校可以设立专门的校企合作管理部门, 负责校企合作的企业的开拓、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协调, 处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同时也为企业提供了了解学校的窗口, 使整个中职学校的工学结合达到了统一管理, 从而能有效扩大校企合作的规模、提升校企合作的层次、实现校企之间的良性互动。

3.中职学校其他部门要为校企合作保驾护航。校企合作并非只与教学和管理部门相关, 其他部门在校企合作中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工学结合的实施涉及中职学校的方方面面。因此, 工学结合离不开中职学校的任何一个部门, 各部门必须通力协作, 共同应对在工学结合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一切问题, 这样才能有效快速地推进工学结合的步伐, 保证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利益主体的共赢。

(四) 加强“双师资格”教师队伍建设, 为实施校企合作奠定基础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必须建设一支“双师资格”的教师队伍。校企合作是将校内学习与企业工作有机结合的贯穿于学生培养过程之中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校内参与各种以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活动, 在企业则根据市场的需求以“职业人”的身份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联的实际工作, 使学生在生产过程中更好地熟悉生产情况、掌握生产工艺的技能、适应生产环境、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一培养模式的实施, 要求专业教师成为“师傅”, 即不仅要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 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实际操作技能。为此, 校方要鼓励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到相关企业、工厂或固定的实习基地进行一段时间的实践锻炼。一方面可以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 另一方面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使企业获得利益。二要从企业聘请一定数量的专业人才作为专业实习指导教师。三要针对合作密切的实习企业, 聘请固定的指导教师, 使其能够轻车熟路地指导学生。

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 校企合作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 创新校企合作的新路子, 促进中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中职学校要继续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依托政府支持, 创新办学模式, 加强校企合作, 拓展办学空间, 优化资源配置, 切实加强实践实训基地的建设, 致力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摘要:中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业人才的光荣历史使命, 校企合作在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探讨新时期校企合作的创新意义与措施旨在促进中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校企合作,意义,措施

参考文献

[1]胡萍, 赵菲菲, 左继军.走校企合作之路培养高技能人才.中国职业技术教育[J].2007 (1)

[2]章振周, 叶文.中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实践与探索.中国职业技术教育[J].2007 (7)

[3]宗彬花.中职校企合作现状、现存模式及突出问题分析.职教通讯[J].2007 (11)

[4]施卓人.依托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办出职教特色.中国职业技术教育[J].2007 (6)

上一篇:爱家乡,请你投身“三创一办”下一篇:“心理交流会”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