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繁荣与青年使命

2024-08-21

文化繁荣与青年使命(共6篇)

篇1:文化繁荣与青年使命

文化繁荣与青年使命

2011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召开,站在历史和时代发展的高度,全面分析形势和任务,科学系统地总结了建党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深刻分析了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面临的形势与任务,鲜明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任务,列出了向文化强国进军的初步时间表,吹响了进一步掀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集结号。

经过33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发展中国家崛起的经济奇迹,但中国文化建设的严重滞后和发展式微的实际,却与我国的经济地位非常不相称,如何坚持两条腿走路,切实做到在大力发展物质硬实力的同时,高举“文化强国”的旗帜,大力发展文化软实力,是每一个有责任感的中国青年都应该认真思考的。

青年是一个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群体,是今日的学习者,明日的建设者,未来的领导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依靠力量。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意识到肩上担负的使命,充分认识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首先,要勇于担当。我国经济近些年来一直保持了快速增长,经济实力已位居世界第二位,但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发展水平却显得相对滞后,特别是在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一些新情况,如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等问题,已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社会发展的进程。近期媒体报道了北京电影学院一名学生与校园清洁工发生冲突,导致该清洁工死亡。一些领域出现的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的信念幻灭、价值观扭曲,的确也正在侵蚀着我们这个民族的凝聚力。如此种种,不能不让我们警醒和反思。

作为新时代青年,在这种时候如果不担当,不作为,不进取,势必会失去建设先进文化,引领良好风尚的大好时机。如何担当呢?我认为需要每一个新时代青年都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是说,始终坚信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丰富的革命文化,是我们在波涛汹涌的世界文化激荡中立于不败的根基,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积极充分地弘扬。高度的文化自觉就是说,对我们文化发展的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既要有广阔的胸怀接纳外来文化,也要对传统的民族的文化充满信心,在觉醒中推进,在反思中创建。当前文化领域出现的这些问题既是全体人民必须要共同努力解决的问题,但更应该是我们宣传文化干部首先要担当的责任。党的十八大即将召开,自觉地担当起时代赋予宣传文化干部的历史使命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其次,要善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文化创新,要反映好时代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化,青年们在推动文化改革创新的过程中,必须要深入了解新形势下人民群众对文化的新需求,创造出真正能够陶冶情操、砥砺品格的文化产品,组织好真正能够教乐相长、促进文明的文化活动。在这方面,广电系统已作出很好的示范。对全国所有上星频道的娱乐节目进行时段、频率控制和调整,在满足群众娱乐生活的同时更加注重传播高尚先进的文化。这一举措正是适应了前段时间文化娱乐的引导有失偏颇,以及人民群众对媚俗文化的反感的实际。

新青年要做到文化创新,必须要处理好文化继承和发展的辩证关系。爱因斯坦认为科学发展不是推倒旧仓库建立新大厦,而是像登山一样在前进中视野不断开阔,对文化来说亦是如此。创新不仅仅是简单的扬弃,而是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发扬光大。多彩贵州文化品牌日前连捧中国元素国际创意大赛文化贡献奖、中国最佳品牌建设优秀案例奖两个奖杯,这是在充分挖掘贵州原生态文化资源,充分利用贵州民族文化宝藏的基础上重新整理和打造,使苗族文化走出大山、璀璨世界的巨大成功。

最后,要甘于吃苦。实现任何一个宏伟的目标都必须要有艰苦的付出。要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更需要每一个新时代青年使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耐得住寂寞,经得住挫折,守得住清贫。

新时代青年要耐得住寂寞。当需要表达意见时,要理直气壮地走在最前面,说服引导;当开展活动时,要风风火火地站在最前面,敢作敢为。然而,这两个“最前面”也决定了宣传文化干部必须学习在最前面,必须要静得下心来“做功课”,排除干扰打基础,要刻苦学习业务技能,了解大局大势,更新知识储备,唯有如此才能在引领先进文化的过程中有底子、有底气。

新时代青年要经得住挫折。任何事业都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特别是涉及人的思想道德和社会风尚领域。我们在改革开放30年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一些被忽略和遗失的东西,需要被重塑和修正,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就有产生巨大变化。必须看到,即便文化产品可以一夜之间创造出来,全体国民文明程度的提升也是一个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过程。

新时代青年要守得住清贫。做党的宣传文化工作没有“利”可获,唯有使命感责任感高于一切,唯有沉甸甸的责任和群众由衷的支持和欢迎是最大的回报。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时代赋予我们新的使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召唤着我们,我们必须要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昂扬进取的斗志,为推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篇2:文化繁荣与青年使命

摘要:当今社会文化竞争日益激烈,文化软实力在国际竞争中愈加发挥作用。本文通过对第十七届六种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相关文献的研读,阐述了当代当代青年肩负的历史使命,提出了当代大学生应为如何提高中华文化软实力的若干意见。

关键字:青年,文化,软实力

在《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1]中明确指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要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思想,全面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 而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2]也曾指出:“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要继续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他同时提出:“要着眼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和中共中央的决定,为我们在新形势下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指明了方向,激励我们大学生担当新时期青年使命,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我们当代大学生想要担当新时期青年使命,传承中华优秀文化,首先要做的就是传承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

1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是对中华民族精神核心内容和基本思想的高度凝练和概括,为我们准确把握中华民族精神提供了正确指南。实则是民族精神的统一归纳。

以大学校园生活为例,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不能只淡淡专注学习,更要关注社会实事。当今国际环境日益严峻,中国领土冲突日益激烈,东边有钓鱼岛问题,南边南海诸岛摩擦日益激烈,西边与印度的边境问题也开始升温。国内社会问题也存在,随着经济增长,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这一基本矛盾日益加剧。就文化方面,民主法制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果没有中华民族精神的支持,我们大学生就有可能在这些问题上出现有偏见的思想。

作为中华民族精髓的民族精神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进步和发展,体现了中国特色和民族风格,是两千多年来中国人民解释世界和观察世界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留下了深刻的思想印记,是古人留下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是我们大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的基石。

呼唤大学创新精神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当今国际上的竞争, 实质上是创造能力的竞争。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可见,创新意识对国家、个人的发展至关重要。

大学时代应该我们思维最为开放的时代,我们冲出了应试教育的牢笼,摆脱了书面知识的枷锁。我们应充分发挥出自己的创新能力, 积极进行社会实践和科学探索,从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论知识经济时代赋予青年的新使命》[3]一文也指出:“青年不但思想敏捷,精力旺盛, 而且对知识的掌握、经验的积累也最为快捷, 又最少包袱, 这是青年具有创新的有利条件。因此, 青年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在向科学进军的征途上, 要有一点“冒”的精神, 有一股“闯”劲, 敢想敢干, 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 不断开辟新的领域。”

在校园生活中具体我们应该做到这几点:

1、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扎实的知识积累是科学创新的基础,没有知识支持的创新更可能是异想天开,不切实际。

2、积极参加社会实践。邓小平曾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任何创新也要不断接受实践的考验。在实践的过程中,也有利于扩展我们的视野,解放我们的思想,进一步提高我们的创新能力。

3、坚持团结合作。创新精神提倡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但并不是不倾听别人的意见、孤芳自赏、固执己见、狂妄自大,而是要团结合作、相互交流。在合作的过程中,可以实现互补,更有效率的完成创新。

提高中华文化软实力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强调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在当今社会发挥的作用日益明显,那么,何为文化软实力,当代大学生又如何提升文化软实力?

《中华文化软实力的重塑》[4]一文中指出:“一个国家作为功能整体来说,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基础以及调节各阶层利益的社会组织三个部分,表现出来的就是政治力、经济力和社会力,而贯穿其间、协调三种“力”之间关系的就是文化价值体系。文化价值体系是处在政治力、经济力、社会力之上的,具有协调性、粘合性和无孔不入的影响力。因此,将文化作为软实力成了这几年的流行提法,也表明中国发展到现在,己越来越深刻地体认到文化对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性。”的确,文化作为软实力已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所以,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通过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从而间接的提高中华文化软实力。在《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5]也明确指出: “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积极性。人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最深厚的力量源泉。”当代大学生作为名族文化的先锋队,应该积极参与到文

化建设的大潮中。

在校园生活中具体我们可以做到这几点:

1、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相关文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社会主义文化的精髓。

2、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我们应该从小做起,从我做起。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应该勇于担当新时代青年使命,提高中华文化软实力。满怀信心,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5]、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1年10月18日

[2]、胡锦涛,《“七一”讲话》,2011年7月1日

[3]、黎鹤,《论知识经济时代赋予青年的新使命》, [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总第77期)

篇3:文化繁荣与青年使命

关键词:大学文化建设,当代青年,文化使命

文化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积累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先进文化本质上代表人类社会发展趋势, 蕴含了时代精神和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基本价值观念, 一旦形成, 将成为一种潜在的力量, 通过知识体系、价值观念、思想信仰和行为模式来规范人们行为, 约束社会的发展方向, 从而形成社会发展的内在灵魂和动力, 并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及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曾指出:“我们要继续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要着眼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胡锦涛总书记也曾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讲话中提到,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目前, 全国各高校都在广泛而深入的开展着大学文化建设与文化育人大讨论。大学文化建设已成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一项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工作。大学即文化, 所谓教书育人, 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 归根结底都是文化育人的观念已经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可。

一、大学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载体和源泉

中国现代高等教育从萌芽到发展壮大, 在保存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和建设现代新文化方面, 始终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大学文化建设不仅体现在对高校内涵的认识的把握、对办学思想和教育理念思考、对教师队伍的治学态度和学科水平的评判上, 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培养青年学生群体的求学精神和肩负文化传承的使命感上。《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队伍是基础, 人才是关键。”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 而青年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名族的伟大复兴的中流砥柱。现代青年应将自己定位为民族文化与社会文化的传承者和创造者, 因为:

(一) 青年肩负文化使命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必然。五四时期, 先进青年通过学习、思考、辩论, 掀起了以马列主义为主导的新文化运动, 为我们民族的精神文明做出了贡献。历史证明, 青年运动引领的文化思潮是我国人民革命运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那时迸发出的爱国热情, 依然在一代又一代青年的胸中燃烧。今天的青年, 同样面对着纷繁的思潮和使人眼花缭乱的西方物质文明, 他们必须发扬五四精神的革命传统, 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尽管整个社会的发展, 是人民群众合力的结果, 然而知识经济的到来, 把当代青年推向了历史的最前沿。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 经济全球化趋势明显加快, 各国发展对人才的争夺日益激烈, 我国对青年人才的需要更是时代的召唤, 人类前进的步伐要靠当代青年去推动。崭新时代的到来, 知识经济社会的出现, 更加要求人们开拓创新, 当代青年便责无旁贷担当这个历史角色, 青年肩负文化使命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 青年肩负文化使命是青年自身要求进步和卓越的体现。文化作为国家发展的软实力已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 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但中国文化建设严重滞后和发展式微的实际, 却与我国的经济地位大不相称。如何坚持两条腿走路, 切实做到在大力发展物质硬实力的同时, 高举“文化强国”的旗帜, 大力发展文化软实力, 是每一个有责任感的中国当代青年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一个优秀的、有理想、有抱负青年应时刻将自己肩负的使命与国家及民族的发展命运联系在一起。自古以来, 追求真理、追求进步、追求卓越都是时代青年最醒目的标语。青年是建设文化强国的积极推动者和重要力量,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生力军。传承和创造文明是当代青年肩负的光荣而艰巨的使命, 更是当代青年自身要求进步和卓越的具体体现。

(三) 青年肩负文化使命是高校文化育人的最终目的。众所周知, 高校往往处于科学和思想文化的最前沿, 而青年们也正处于思想文化形成和成熟的时期, 思维较活跃。高等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文化价值的引导工作, 它需要撷取文化的精华编成教材, 提供给当代青年适应社会生活发展变化需要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知识技能。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变迁, 教育要在传递固有文化的基础之上, 还要不断更新与创造新的文化, 使之适应新的社会环境。通过教育, 人类把已有的文化财富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精神财富, 培养造就他们与文化发展相适应的个性和创造力, 从而使文化得以发展和更新。新一代青年正是通过受教育, 快速高效地分享着人类文化的先进成果, 并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不断创新。因此, 高等教育应坚持用先进文化来教育和引导青年, 切实帮助青年提高政治鉴别力和文化免疫力, 以赋予青年肩负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的使命感和自觉性为最终目的。

二、大学文化建设视野下当代青年的文化使命

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万俊人认为:青年是社会发展进程中最为活跃、最富理想追求、也最有希望的社会群体, 相比于“知识青年”, 社会对于青年的期待更在于社会文化道义的担当者和责任主体。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具有悠久文化传统和独特文明遗产的民族, 需要保持完整记忆和文化谱系的延续;需要持守赖以自我确认和自我独立的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如何满足社会的这种需要才是现代青年应该承担的使命。当代青年作为知识社会的知识主体, 其使命是关注和促进社会的发展, 履行使命的基本方式应是知识创造和文化承担。时代赋予当代青年们新的使命,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召唤着他们, 青年必须要以只争朝夕的精神, 昂扬进取的斗志, 为推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代青年肩负的神圣使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壮丽事业和伟大工程与当代青年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首先, 当代青年不仅是祖国的未来, 而且也越来越多地成为当下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在社会的迅猛变化和更迭中, 青年是主要的参与者和影响群体, 在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等教育领域占绝大比例, 这样一个充满生机活力、处于社会变动前沿的庞大群体, 不可避免地会将自己对文化、价值、行为、生活的不同理解和创造带到社会生活中来, 影响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 青年无疑将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力量。青年的思想道德状况、科学文化素质、人文精神、创新能力、与社会现实的互动关系, 将成为衡量社会和谐与否的重要指标。其次, 青年也是和谐社会的主要得益者。社会的和谐稳定, 可以提高整个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质量, 给青年提供健康成长、安心学习和自主创业的环境保障和制度保障, 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可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代青年肩负的神圣使命。

(二) 传承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是当代青年的根本使命。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 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是对中华民族精神核心内容和基本思想的高度凝练和概括, 是民族精神的统一归纳, 为我们准确把握中华民族精神提供了正确指南。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不能只单单专注学习, 更要关注社会时事。当今国际环境日益严峻, 边境问题不断升温, 国内社会问题也长期存在。就文化方面, 民主法制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如果没有民族精神的支持, 我们大学生就有可能在这些问题上出现有偏差的思想。作为中华民族精髓的民族精神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进步和发展, 体现了中国特色和民族风格, 是两千多年来中国人民解释世界和观察世界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留下了深刻的思想印记, 是古人留下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 是我们大学生走出校园, 走进社会的基石。所以说, 传承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是当代青年的根本使命。

(三) 更新与创造科技文化是当代青年责无旁贷的时代使命。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 当今国际竞争, 实质上是创造能力的竞争。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 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大学时代是广大青年思维最为开放的时代, 他们可以冲出应试教育的牢笼, 摆脱书面知识的枷锁, 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 积极进行社会实践和科学探索, 从而为中华名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青年不但思想敏捷, 精力旺盛, 而且对知识的掌握、经验的积累也最为快捷。因此, 青年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在向科学进军的征途上, 敢想敢干, 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 不断开辟新的领域。广大青年们应将学习的知识转化成自己的立场, 自己的方法, 自己的语言, 创造出自己符合时代的新思想, 新理论, 新学术。青年应大力发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立足岗位、立足实际, 讲求科学、讲求方法, 把创新潜能充分发挥出来, 为推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贡献聪明才智。更新与创造科技文化是当代青年责无旁贷的时代使命。

(四)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当代青年文化使命的最高目标。青年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肩负着伟大的历史重任。把前辈人开创的事业继续推进向前, 振兴中华, 实现跨世纪的宏图伟业, 是时代赋予当代青年的崇高使命。当代青年有其自身特点和魅力, 能冲破一切思想阻碍和思维定势, 以创新的理念, 追求人类文明的更高层次, 理所当然地成为先进文化的代表, 当代青年有资本也有能力完成历史赋予的使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 作为生逢其时的一代中国青年, 更应当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以自己的先锋行动积极参与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去, 满怀信心, 勇于担当新时代青年使命, 提高中华文化软实力, 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过程中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 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肩负文化使命的最高目标。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 是人民的精神家园。青年是一个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群体, 是今日的学习者, 明日的建设者, 未来的领导者,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依靠力量。大学文化建设的根本是文化育人, 培养出自觉、自信、有理想、有责任、有担当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才是高等教育的生存之道。作为新时代的青年, 更应该意识到肩上担负的使命, 充分认识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参考文献

[1].廖立勇.文化强国与当代青年的文化自觉[J].北京青年工作研究, 2011

篇4:文化繁荣与青年使命

一、教育在促进文化生成、繁荣、创新与人的发展中的意义

《辞源》解释文化为“文治”加“教化”之意,《易经》则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些经典释义,将“人”、“文”与“教”内在连接起来,它不仅表明教育本身是一种文化符号,而且清楚地说明教育是文化生成的肥沃土壤、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文化繁荣的当然基础、文化创新的必然依靠和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如今,不少有识之士提出教育要回归本质,遵循人的发展规律、教育教学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意在将教育与人、经济社会、文化深度融合,其实质是对教育与文化价值的追寻,这既是一个教育课题,又是一个文化课题。

首先,人的发展是教育的直接目的,也是文化沉淀、作用的对象。瑞士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荣格认为,一切文化都沉淀为人格。教育是文化传承与人的发展相联系的桥梁和纽带,要使人类优秀文化作用于人,就要依据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将先进文明、优秀文化循序渐进地融入人的健全人格形成过程,使之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全面而有个性地健康成长成才。

其次,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实质上是对文化影响受教育者的内容、过程、方式的科学探索。这不仅要求教育者对文化怀有认同、温情和敬意,而且要求教育者能将人的发展与文化传统、社会变革有机统一起来,在此过程中持续合成新的思想文化,自觉地把保证受教育者享有自由创新的空间、开发受教育者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的潜能作为自己不懈追求的崇高使命。

再次,经济社会是文化的母体,教育是文化生成、繁荣、创新的助推器。一些学者认为,“赚钱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衣食,而是为了荣誉、安全、自由、幸福,这些都是文化命题”、“经济行为只要延伸到较远的目标,就一定会碰到文化”、“一个社会不管发达和不发达,表面上看起来是经济形态,实际上都是文化心态”,等等。经济社会作为文化母体的意蕴不言而喻,教育只有面向经济社会、融入经济社会,回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才能彰显其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价值和作用,进而更好地助推生成、繁荣、创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先进文化、特色文化、包容文化。

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促进人的现代化是中国教育的战略使命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经过数千年的积淀,中国传统文化凝练出心忧天下、天下为公的公义向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崇德弘毅、厚德载物的人文取向;仁爱共济、立己达人的博大胸怀;正心笃志、宁静致远的人格追求,以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光辉,展示了宽广的包容之力、厚重的承载之力和连绵不绝的新生之力。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标志,也是整个人类文明孜孜以求的理想梦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打上中华优秀传统烙印的文化,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文化,是追求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文化,是接驳世界、影响世界的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进中国文化自信和自尊,创新、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促进全体国民现代化,是全党全社会的重大责任,更是中国教育的战略使命。

中国教育自古以来就自觉承担着文化传承、凝练和发展的使命,承载着国民人格教化、培育和完善的责任。作为中国文化符号的孔子,他的伟大不仅在于创立了主导中国人精神的儒家学说,而且在于他将教育与文化和经济社会联系起来,将人才培养与社会实践和文化创造相融合。今天,中国教育依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旗手和主力军,是新时代中国人格发展、完善的擘划者和引航员,义不容辞地要担当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锻造国民现代人格的战略使命。

首先,中国教育要在各级各类学校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广泛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活动,致力于增强国民认同感、自豪感和责任感。要着力打造大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教材教学体系,弘扬中国传统教育智慧、策略与方法,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逐步地有机地渗透、融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开发利用中国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使之成为学生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和洗礼的重要资源,从而更好地引导全体学生弘扬真善美、摒弃假恶丑,认同中华民族大家庭,为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一分子感到自豪,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其次,中国教育要担当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使命,为之注入新时代的血液,培养中国现代公民,致力于强化国民的历史渊源感、前进方向感和根本归属感。中国传统文化生成于传统农业文明,曾经创造了无与伦比的辉煌,但我们对中国文化的信心既要建立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传承与弘扬上,也要建立在与现代生活世界相联系、与现代经济社会相融合上。面对席卷而来的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国际化等现代化浪潮,全盘继承、固守中国传统文化显然不合时宜,也不符合中国文化海纳百川、自新求变的本质特征,更不契合新时期中国人的精神追求,无益于强化国民正确的历史渊源感、前进方向感和根本归属感。一个民族文化发展过程是扬弃的过程,是与时代发展相契合的过程,更是不断推陈出新的过程。这一过程必须基于对民族文化的自知、自信和自尊,如钱穆在《国史大纲》序言中所说,要“从传统文化演进中汲取民族复兴和国家变革的精神力量”。树有根、水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活水源头;时时新、日日新,新时代文明成就是中国文化发展自新的灵动血液。有根有源、与时俱进的文化才是充满生机活力的文化,才是值得国民信赖和坚守的精神家园。中国教育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坚定的担当和科学的方略。

第三,中国教育必须担当以文化提升国家软实力、营造社会和谐、增强人民幸福的使命,升华中国人的全球意识、国际责任和文明素质。有生命力的文化必定是有利于人的健康成长成才、充分发挥人的聪明才智的文化,必定是能促进和谐融洽、和衷共济的文化,必定是能推动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文化。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动教育科学发展,其中的一个崇高而神圣的使命是通过教育,更好地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世界先进文明成果,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更好地培养植根民族文化和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公民,提高全民族素质;更好地为提升全体中国人的全球意识、国际责任和文明素质奠基,打造人力资源强国。这是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影响世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充分条件的必由之路。

三、充分发挥广东教育在传承和创新中国文化中的排头兵、先行者、试验田的作用

岭南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中有其独特的鲜明个性,务实开放、兼容并包、敢为人先是其主要特色。岭南文化的这些特色使广东成为近代以来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变革的排头兵和先行者,成为中国传统人格现代化的试验田。在中国近现代反殖民侵略、反封建统治的可歌可泣的历史进程中,虎门销烟、三元里抗英、太平天国运动、康梁变法、辛亥革命、广州起义,直至中国当代的改革开放,无一不是岭南文化与社会变革、进步、发展相结合的产物。当下,“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成为新时期广东人的精神标签,成为践行习近平总书记2012年12月视察广东时提出的“三个定位、两个率先”(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排头兵、深化改革开放的先行地、推动科学发展的试验田,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文化支撑,成为滋养广东全面深化改革的文化沃土。

基于岭南文化的鲜明个性,广东明确地以建设教育强省、争当教育现代化先进区、打造南方教育高地为旗帜,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化、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普及化、终身教育全民化、教育服务多元化、教育合作国际化,聚焦教育公平、教育质量和均衡发展、内涵发展,以及统筹协调发展、创新发展、开放发展等教育热点难点问题,聚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聚焦回归教育本质和人的成长成才规律,聚焦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互动融合,付出了艰巨努力。今年4月初,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在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调研,对广东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出四点要求:一是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办学方向,把着力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作为高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二是始终坚持科学的人才培养质量观,牢牢抓住提高质量这个生命线,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紧扣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一关键环节,切实落实人才培养工作中心地位,优化资源配置,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衡量办学水平的最主要标准;三是始终坚持加强学科建设和科研创新,深入实施好南粤重点学科提升计划,分层次、有侧重地建设一批高水平学科、学科集群和新型学科;四是始终坚持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各高校要明确自身发展定位和目标,组织实施好广东省高等教育“创新强校工程”,加快高水平大学建设步伐,大力推进示范性应用型本科学校和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胡春华书记所提出的“方向”、“人才”、“质量”、“创新”等是广东高等学校履行好培养人才、创新科技、服务社会、传承创新文化功能的关键词,也是广东各级各类教育改革发展的着力点。我们要丰富发展岭南文化特质,把握广东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不断提升广东教育改革发展科学化水平。

新世纪以来广东教育改革发展的历程特别是目前教育“创强争先建高地”的态势,体现了岭南文化敢为人先的鲜明个性;聚焦教育公平、质量、均衡发展、内涵发展,体现了岭南文化的务实取向;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展现了岭南文化的厚重底蕴;强调教育的开放性、国际化,展现了岭南文化开放合作、兼容并包的博大胸怀。我相信,广东教育改革发展植根于中国文化、得益于岭南文化,只要持续营造崇文重教和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环境和浓厚氛围,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破除陈旧思想观念和落后体制机制束缚,坚持以人为本,遵循规律,深化办学模式和培养模式改革,建立教育开放合作新格局,就一定会在推进文化传承与创新、国民素质拓展与提升中大有作为且大可作为,就一定能在建设教育强省、人力资源强省、文化强省和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进程中,为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建设教育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发挥排头兵、先行者和试验田的作用。

处于这样伟大的时代,从事这样伟大的实践,整个教育系统、每个教育机构、任一教育工作者都使命光荣、责任重大,需要身体力行、孜孜以求,不断拓展、奋力前行!

篇5:《当代青年的责任与使命》

我们处在一个急剧变革的伟大时代,希望与失望俱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生活在这样一个伟大但充满挑战的时代,当代青年应当以何种姿态度过自己宝贵的青春时光?我认为,应当认真思考当代青年人的责任和使命。我愿藉此宝贵的机会,提出以下建议和青年朋友们共勉:

一是要开阔视野、关心大事。当代青年具有个性鲜明、自我意识强的特点,但是一部分青年过于注重自我,忽视了对广阔的外部世界的认知。我衷心期望青年朋友跳出小我,开阔视野,关心大事。要多读点历史,多了解国际社会,延伸思考的时空尺度,从历史和全球的大视野分析判断,从古今中外汲取智慧。要把个人的发展成长置于国家乃至人类社会发展的大格局下来把握。相信这不仅可以使个人获得更好的发展,而且可以为国家、为人类作出更有价值的贡献,并在这一过程中体会到创造和奉献的乐趣,感受积极厚重的人生。

二是要勤奋学习、积极实践。人类面临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终身学习和“非学校化社会”已经或隐或现地展现出来。学习应当是一个文明人一生的活动,既包括书本的间接学习,也包括从实践中学习。要摒弃享乐主义、虚无主义,沉得下身,静得下心,勤奋读书,认真思考。鲁迅先生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于写作,当代有志青年应当把别人喝酒泡吧的时间用于读书思考。要扩大交流圈子,多了解国情、民情,乃至走出国门了解国际社会,在实践中学习和思考,并努力做到知行合一。

三是要科学理性、勇于创新。“科学”和“民主”是“五四”运动中广大青年发出的时代强音,这一呐喊至今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也是人类社会发展中必须遵循的一条普遍规律。青年人要养成科学理性的思维方式,并通过长期的持之以恒的锤炼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动。我们应当始终坚持科学精神,既敬畏人类社会已经创造的灿烂文明、优秀文化,也要善于辨别糟粕,敢于质疑,善于创造,与时俱进地发展新的思想、新的模式。要坚决摒弃不加研究、不加分析就品头论足、简单否定的不严肃、不科学的玩世不恭的做法,也要摒弃唯书唯上的守旧思想。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善于在最具体的生活和工作实践中继承优秀文化,并不断推动新的文明发展。当代中国青年有条件、也应当有魄力共同努力,把优秀的中华文明和世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明融会贯通,通过每一位青年人具体实在的实践活动,不断推动中国乃至世界文明向着健康、和谐的方向前进。

篇6:当代青年的责任与使命作文

人的一生有许多的东西要学,学会“担当”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它指引着你一生的方向。

星期六,回到家中,我还没来得及休息,就看见桌上放着一个精致的盒子,于是我情不自禁地拆开了这个盒子。“啊,真好看。”盒子里装了一瓶高级葡萄酒,好看得让我吃惊。因为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名贵的酒,而且又那么好看,我便不舍得发下这瓶酒了。我拿着这瓶酒摆弄了起来,越玩越有劲。

我见过电视里那些调酒师,他们可真是厉害,手中拿四、五瓶酒,上下地交替都不会掉到地上。我也试着往天上一扔,“嘿,我接住了。”我自言自语道。一连扔了十几下也没有掉到地上,我正为我自己的“高超技术”惊叹,顺手抓了一个鸡爪来啃。吃了之后,手上还沾着油,我还没来得及洗手,又玩起那瓶酒来。不料,手上一滑,酒瓶掉到地上“啪”的一声瓶子碎了,酒全流出来了。我目瞪口呆,不知如何是好。终于,我打算告诉父母。因为几年前我就知道“担当”怎么写,“担当”的意思,它是要对自己做的事负责任的意思。

我上三年级时,一个星期五,我和同学们在教室扫地,扫完之后,有的同学走了,有一个同学去倒垃圾了,只剩下我一个人在教室里摆桌椅。摆好之后,我等那个倒垃圾的同学。出于无聊,我玩起了窗上的窗花,看是怎么剪的,愈看越有趣,不知不觉地将它撕烂了。顿时,我全身都麻了,因为这是老师辛辛苦苦剪了一节课的成果,却被我无意中扯烂了,被老师知道了一定不会有好果子吃。

第二天,天阴沉沉的,我猜一定有什么事发生,于是我忐忑不安地来到学校。老师当真责问是谁干的,我故作镇定,可是我的心已经提到了嗓子眼,就快掉出来了。下课了,一个同学把我的书包撞到了地上,烂了的窗花也掉出来了。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她没骂我,叫我坐下。她语重心长地说:“你已经是三年级的学生了,做错了事应该负起责任,你要学会担当,要诚实。”我羞愧地点了点头,拿起那窗花走出了办公室。

从那天起我明白了什么是“担当”,“担当”是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要诚实。要付出代价去补偿自己做错的事。我们青少年学生要学会承担,更要学会担当。

担当与责任

担当意味着责任,对每个人、每个国家乃至民族来说,担当都十分重要。担当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我国历史文化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公元前138年,张骞为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第一次出使西域。路途艰险,却挡不住他前进的脚步,因为他担当者保卫边境百姓安居的重任。西行途中,张骞被匈奴截下,幽禁了十年。但他从未屈服,他知道自己应有的担当。十年后,张骞逃了出来,但他并未返回,而是继续前行,他要履行自己的责任。虽然最终联合大月氏的任务没有完成,但他的出使,使西域各国和中原有了往来,后逐渐形成了我国古代外交上的奇观——丝绸之路。张骞的担当是刻在骨子里的,他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

不仅是个人,中华民族亦是有担当的民族。二战期间,轴心国对外扩张,我国抗日战争也随之打响。九一八事变后,我国最早开始了反法西斯战争。在战争中,中国军民浴血奋战,拖住了日军大部分兵力,粉碎了法西斯国家以闪电战占领世界的意图,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的抗日战争,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担当。它以事实向世界弘扬了我们的民族精神。

如今,我国已经成为东方大国,在世界事务中也有更多担当。在国际维和和带动周边国家发展的“一带一路”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是我们国家的担当。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继承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那一份担当,成为负责任的人。

青年的担当

担当是什么?担当即为责任。何为责任?责任是做分内的事,是做好应该做的工作,承担应该承担的任务。

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无数君子、伟人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担当。

汉朝时,一位名叫张骞的人奉命出使西域,他促使了两地的联络,开通了历史上赫赫有名“丝绸之路”。他带着人数不多的出使团前往西域,不畏势单力薄,毅然踏上征程;他面对无边无际的黄沙,不怕恶劣气候,决然一路向西。他遭遇匈奴俘虏,不惧生命威胁,凛然抵抗逃脱。是什么使他面对艰难险阻而不退缩?答案是:勇气,勇气是一种担当。

19世纪末,中日甲午战争,在昏暗低沉的黄海海面上,几艘突然闯入的日本军舰吸引了一位海军管带的目光。他冷静分析局势,下令立刻出兵迎敌。即使自己的旗舰已多处受损并面对日舰的包围,他绝不退缩,拼死指挥旗舰向日舰撞去,“轰”一声巨响,旗舰却不幸被一枚鱼雷击中旗舰沉没,管带落入水中,面对士兵扔给他的救生圈他没去接,他与旗舰共存亡!这位伟大的将领就是邓世昌,甲午战败,却不能磨灭这位英雄的事迹,光绪帝为了表彰他的功迹与精神,写下了“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邓世昌用他的行动诠释了责任是一种担当。

中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成功升天,中华两千多年的飞天梦在此刻实现。航天英雄杨利伟,为了完成这次任务流下了无数的汗水:每天都要接受高强度体能训练,对飞船船舱内的一切都要聊熟于心,常常都在失重环境中适应,……杨利伟经受了常人不能忍受的过程,可他为了自己的飞天梦,为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他努力坚持下来了。这种顽强而执着的的毅力,使他品尝到成功的果实。他的行动证明了坚持是一种担当。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这是古时君子肩负的仁德,而今我们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就必须要有着担当精神,也正是这种担当精神,才能使得我们与祖国圆梦的历程中留下多彩的足迹。

青年担当作文

人们常常说:做人要有担当。那么,到底什么叫做担当呢?

担当,就是对社会、对职业、对家庭担起自己应尽的责任。就像母亲照顾好自己的孩子,让他们茁壮成长;警察叔叔维护治安,让社会秩序公正和谐;园丁给花儿施肥浇灌,让树草花木开枝散叶。这就是担当!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一个有担当的人。最美司机吴斌,在突遭伤害、生命垂危之际,强忍着剧痛,心怀整车旅客的生命安全,在高速公路之上减速,靠边停车,开车门,通知旅客转移到安全地带,他完美地完成一系列停车流程,让整车旅客不受一点伤害,然后才不舍地合上双眼,这就是一种担当。

那什么叫没有担当呢?没有担当就是没有尽到该有的义务,就如环卫工人扫地敷衍了事,小商小贩卖东西缺斤少两,领导干部渎职不作为等等。生活中还有许多类似的例子,行人、非机动车闯红灯,交警视而不见,超市售货员上班玩手机听不到顾客的声声催促,车辆的乱停乱放等,这都是没有担当的表现。

公道自在人心。有担当的人必然会成为人们心中的楷模,就算身化尘土,依旧灿若星辰;没有担当的人,大多会被历史的长河冲走,像泥沙一样湮没,甚至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自古以来,关于“担当”的记载就多了。东汉末年,张飞如何能在一座桥前一声吼,挡住曹军的千军万马?因为他心系主公刘备。作为一位将军,面对敌军,应该身先士卒,这就是将军的“担当”。正是这样,张飞的美名才被世人称赞流传。还记得《水浒传》里的四个奸臣吗?他们分别是蔡京、童贯、高俅、杨戬,他们身居高位,不仅不为国家分忧,还想尽办法争权夺利,残害忠良,逼得民不聊生,造成起义不断。如此没有担当而且误国的人,怎能不遗臭万年?活该!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肩负起自己的责任。学生就应该认真学习,天天向上;老师就应该诲人不倦,育人为乐。有担当的人,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闪亮夺目;就像一枚巨大的宝石,珍贵无比;就像一只孔雀,美丽高雅。没有担当的人,就像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就像一地牛粪,让人恶心;就像一群乌鸦,让人生厌。

有担当的人总想着别人,让人敬畏;没担当的人只考虑自己,终会被人唾弃鄙视。请大家严于律己,对社会有贡献,对职业有热度,对家庭有责任,做一个有担当的人吧!

有担当的中国人

在中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时时刻刻无声地奉献着自己,他们不追求回报,只是默默给予别人温暖。而把自己的安逸、享受抛到九霄云外,正是有这样一群人,我们的生活才越来越美好!

观看了”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我知道了有一位科学家,他叫黄旭华。他常年和队友们一起研究开发核潜艇,从20世纪以来,他们不断地实验不断地失败,但无数次的失败无数次的坚持不懈终于迎来了久违的成功。可又有谁知道在黄旭华爷爷成功的背后却是饱含着多么令人心酸的痛楚,父亲去世时他都没有见到最后一面也没有去吊丧,因有重任在身,他只能默默忍受着丧父之痛。多少年来,他的兄弟姐妹和母亲从不知道他到底在哪里工作,因为此项工作必须保密无法公开……我被他的事迹震撼了,此时此刻的我,只想用四个字赞颂他的壮举:誓言无声!海可枯,石可烂,但黄爷爷为祖国科研事业奋斗终生的内心从未动摇过,他为祖国的强大担当了一份重任!

再说说“感动中国度人物”中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的一位,我无法忘记他那苍老的背影,他就是刘盛兰爷爷,一位90多岁的贫穷老人。刘盛兰老爷爷的生活过得无比清贫,他几乎未尝肉味,没添过一件新衣,吝啬得连一个馒头都舍不得买,可他常常从自己捡破烂换得的血汗钱和微薄的养老金中取出钱来捐赠给没钱上学的孩子,督促孩子们要好好学习,而自己17年来几乎都是依靠乡亲们给他接济,依靠捡拾别人丢弃在垃圾堆里得食物过活。不仅如此,一次火灾也把他在工厂的一丁点儿住处焚得一干二净,刘爷爷便过上了更为艰苦的生活。他还是坚持着一边省吃俭用来维持艰难的生活,一边又将钱捐给上不起学的孩子们。看到这里,我热泪盈眶。刘盛兰爷爷他自己可能从来没有算过,这些年他捐赠的资金总额达十万多元,捐助了100多名学生。“感动中国”对刘爷爷得颁奖辞是:“残年风烛,发出微弱的光,苍老得手,在人间写下大爱。病弱的身躯,高贵得心灵,他在九旬得高龄俯视生命。一叠叠汇款,是寄给我们的问卷,所有人都应该思考答案。”我虽见不到刘爷爷本人,却想对他说:“爷爷,您辛苦了!”

上一篇:获奖的文明创城演讲稿下一篇:工商行政执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