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一队一品活动

2024-06-08

小学生一队一品活动(精选4篇)

篇1:小学生一队一品活动

徐州市经济开发区实验小学南校区

五(6)中队一队一品活动计划 2012年2月7日

班主任:师为龙

活动时间:每周班会课

活动地点:本班教室

一、指导思想:

响应学校德育工作计划,丰富班级少先队活动内容,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陶冶孩子们课余生活情趣,培养孩子一定的审美能力,激发孩子热爱优秀的祖国传统文化及民族自豪感为主旨,结合本校传承经典文化活动,打造班级文化特色为目的。

二、具体目标:

1、了解文房四宝的基本知识;

2、简要了解文字演变过程常见的几种书体和书法史;

3、了解几位著名书法家和他们的代表作;

4、了解掌握毛笔正确的握笔姿势、书写姿势和永字八法的含义及书写要领;

5、了解掌握楷书常见的结字规律。

6、初步学会欣赏毛笔楷书形质兼美。

三、活动步骤:

1、第1周动员全班同学做好准备,准备毛笔、墨汁、毡垫。

介绍文房四宝知识,简要了解文字演变过程常见的几种书体和书法史。

2、第2周示范介绍毛笔正确的握笔姿势、书写姿势,讲述永字八法的含义及书写要领;学生模仿体会。

3、第3周开始到第14周以五年级下册《小学写字课本配套(毛笔)习字册》为载体进行示范讲解每次2页,学生进行临摹练习,掌握相关的点画特征,书写方法及要领。期间穿插讲书法家轶事趣闻避免课堂枯燥。

4、第15周到17周介绍楷书的常见结构规律,学会分析字形。

5、19周到20周欣赏名家楷书作品,体会楷书书法形质兼美的艺术魅力。评赏本班优秀作业。

四、总结提出要求。

篇2:小学生一队一品活动

一、创建指导思想

以集团和总公司二届四次职工、会员代表大会暨2012年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以“创业创新创效年”活动为主线,以“忠诚、创新、卓越”教育活动为主题,努力把门机一队团支部打造成一支充满战斗力,富有号召力和凝聚力的优秀团支部。

二、创建目的以搜集港口建港时期的资料和照片为主线,进行组织整理,创建港口历史发展的展览室,旨在提高青工的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继承和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

三、创建项目

学习型展览室

四、创建情况

门机一队现有人员218人,28岁以下的青年职工160人,约占总人数的73%,其中青工团员155人,28岁到35岁的职工35人,约占总人数的16%。目前门机一队青工思想状况平稳,富有朝气且积极进取。

五、创建步骤

1、搜集建港时期的图片和资料(时间)

结合队室工作实际,以门机发展为背景,收集图片、资料制作成展板,让年轻职工了解门机队的发展历程、门机机种的更新换代以及港口各泊位的建成、启用情况,展示港口美好未来。登陆总公司内部

局域网网页和通过网络网页寻找港口建港时期的图片和资料,搜集的时候组织人员进行筛选和组织,再进行整合和编排,汲取所需要的资料。

2、找、收老职工交流记载记录和他们的工作照片

组织个别青工去拜访老职工,收集老职工工作时所作的笔记和作业记录,以及各部门之间的作业交流记载,再进行组织整合。

3、向有关部门申请帮助

向总公司业务处和规划处申请帮助,搜寻建港时期的相关图片和资料,再经过整理组织。

4、添置学习书籍

队室根据经费需要去书店或网络购买相关的港口发展历程书籍、相应的励志青工书籍和专业的港口机械书籍,供青工学习和交流。

5、以“展”、“览”等形式进行布置

把搜集和整理后的资料和照片进行统一编排和规划,在班组之间进行展览室如何布置的讨论,讨论结束后,采取广大青工的统一意见和建议进行展览室的布置,按照港口发展历程的峥嵘岁月为主线,并依据港口机械作业基本流程为引线,进行展览室的布置,真正达到展览室以“展”和“览”为途径,以提高青工的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的目的。

六、创建预期效果

1、让青工切身感受到港口峥嵘岁月的艰辛,提高青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真正使其以主人翁的姿态加入到港口生产的大潮去,为港口又快又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引导青工做到忠诚理想、忠诚港口、忠诚事业、忠诚岗位,尽职尽责地做好工作,始终以昂扬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具体工作中,力争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

3、进一步稳定青工思想,不断创新青工的管理工作。

门机一队

篇3:小学生一队一品活动

在金水区的一次体育工作会议中, 一些中学体育组长公开质疑:怎么金水学生经过小学六年的学习后竟然连篮球、足球的基本技术都没有掌握?这引起了金水区领导和教师的高度重视, 采取行动, 进行转变。

提供三项保障

(一) 组织保障

领导的重视、组织的保障尤为重要。金水区行政干预把硬性的要求形成文件, 形成考核评比, 形成体育特色;并以此作为校长一节公开课的定性要求, 把行政干预作为学校体育特色发展的一个良好保障。

(二) 经费保障

金水区区委区政府对各项工作非常重视, 在经费上给予了足够的支持, 这里包括场地、师资等方面的保障, 因为教师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三) 师资保障

师资保障实行三种选拔、三种培训、全员培训及考核。1.三种选拔。一是公开招聘:以入校选拔优秀教师为主。二是选拔和考试:让体育专业的优秀运动员进入教研队伍, 作为一项保证与专项的提高。三是公开竞聘:使体育专业的领导干部进入到学校的领导干部当中, 即金水区所有学校的领导干部中必须有一名体育或者艺术专业人员。三种选拔是对学校体育工作有效引领的基本保障。2.三种培训。一是上岗前的专业技能培训:每年新教师招教完毕后, 针对体、音、美教师进行封闭的专项培训, 考核合格者才有资格参加持证上岗的培训。二是青年教师的业务能力培训:包括正常的技术技能培训和留作业式的培训 (如美术教师每周一幅画, 音乐教师每月弹的曲子) 。三是三年一度的全体教师综合测评和考核:采取开卷形式, 把所有要考核、考试的内容挂在网上, 使教师自主学习和提高, 最终进行集中的考核。三种培训有效地保证了教师自身水平和能力的提高。3.全员培训及考核。实施一年两次体育工作的自评上报制度, 片区“推磨式”检查并网上公开的展示制度, 区级体育学科指导评价制度。这是保证体育教学及体育特色的三种评价与监督机制。

采取两项措施

(一) 聚焦课堂, 创新形式

聚焦课堂, 创新形式, 保障体育特色活动质量及内容。体育特色只有面向全体, 才能达到育人健体的目标。不是全校学生参与的项目不叫特色项目, 而只能作为一个社团小组织, 只能作为一个活动的竞技比赛, 所以金水区把学校体育特色按照学段进行内容开发。如金桥小学按一二年级、三四年级和五六年级三个层次进行不同内容的开发, 通过课堂学、大课间练、社团再提高, 以及学生所需掌握的体育基本技能测试与学校特色内容展示, 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 并始终聚焦课堂彰显特色。

(二) 聚焦社团, 辐射带动

聚焦社团, 辐射带动, 构建“一校一品”体育特色活动。金水区把社团活动作为“课堂学、大课间练”的拔高再提高的这样一个具体方向性社团组织。有了全体参与, 就有了社团发展的空间。如黄河路二小每天大课间两千多名学生人手一个篮球, 体育课按年级学习, 掌握不同的篮球技术技能, 并在大课间和社团进行演练, 篮球已成为学校文化的一个亮丽特色。金水区各学校依据自己的社团文化和师资力量, 通过“课堂学、大课间练、社团组织再拔高”的方式形成学校特色项目, 并不断发展。

搭建三大平台

(一) 学校层面

学校层面设立了全员运动会。金水区各学校进行春秋两季运动会, 其中秋季运动会学生全员参与, 春季运动会主要是尖子生参与的竞技运动, 但都要设有一个特色项目展示活动。

(二) 全区层面

金水区以阳光体育节为平台, 确立体育活动品牌。在全区每年进行的阳光体育节中进行特色项目竞赛 (多达十几项) , 学校每年的体育节就是各校特色体育项目的展示与竞技平台。

(三) 社会层面

社会层面以参加体育竞赛为平台, 打造体育活动品牌。金水区把整体工作思路放在“一校一品”的品牌打造上, 使参与竞赛的平台和打造体育特色的活动空间再次扩展, 不仅形成了特色, 同时促进了活动效应和学生品质素质的提高。

安徽省体育教研员江玲

在安徽省学校特色体育“一校一品”的典型学校中, 有一个边远的渔村学校把“手球”作为特色项目, 曾经夺得过全省冠军、全国冠军, 其经验值得推广。

校长的目标理念非常清晰

校长要求学校每名学生都要懂手球、会玩手球。首先让学生对玩手球感兴趣, 然后把体质好的学生选进班队, 再到年级队、校队, 形成了校级金字塔式的发展。几年后, 手球项目推动了整个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生成绩优异、精神面貌非常好) , 同时还引进了很多资金。实际手球项目仅靠一所学校是不行的, 还需要区域的推进, 从而形成立体化的金字塔, 这样就会有更多的人才涌现。所以该校手球特色项目的发展机制值得借鉴。

学生得到了什么

首先, 该校学生的手球运动技能掌握得非常好;其次, 具体的检测数据说明该校学生身体素质高于其他学校。

学生思想品德和体育精神得到传承

该校的很多家长十分欣慰他们的孩子非常自信且在遵守规章制度等方面表现的很好, 他们说“我和孩子共成长”、“手球项目成就了孩子”。还有什么比教育成就了孩子更重要的吗?

当然, 形成特色体育项目也存在困难。如, 小学、初中 (甚至以后到了普及高中教育的时候) 会分片划区、就近入学, 这些体育人才和学校特色项目就会遭遇困难。因为不是每一名学生都会成为体育人才, 这一定是在过程中凸显出来的, 而当这些孩子展示出一定的才能后, 如果就近入学卡死, 对他们而言就形成发展的断层, 宝贵的资源自然会被制度断掉。所以特色体育项目需要政策与机制的维护, 这事关能不能在这个区域有一个后续的发展。还有来自资金、教师等方面的问题。

辽宁省体育教研员仓江

辽宁省关于开展好“一校一品”活动的经验就是学校历史的传承。因为有了传承和好的积淀, 学校才能根据地区的文化发展把特色项目做好。

“一校一品”活动操作层面, 关于大平台建设、课堂实施、政府导向、经济投入、师资培训等, 各省都在做, 只是大同小异。教育部实行的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活动、每天锻炼一小时、大课间、长跑等活动, 都是面向全体学生, 希望“人人都锻炼、人人都参加”, 落实到一个具体学校就要思考“用什么做抓手、怎么操作”, 每个学校根据自己学校不同的情况开展, 现在就叫“一校一品”。很多基层学校自己制定标准, 比如辽宁省铁岭第八小学就是跳绳, 全校人人一根绳, 人人都跳绳, 全校统一制定了一个细化的标准 (实施星级达标制) , 对该校的特色项目发展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所以, “一校一品”的评价机制很重要, 且要便于操作。

河北省石家庄市体育教研员崔兰芹

2006年, 石家庄市开始立项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省级课题, 从课题层面促使学校体育的特色形成。学校根据场地、师资等情况, 考虑能开展什么, 各校开设了不同特色的校本课程。如, “拉花”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 学校根据其特色开发课程, 组织教师编制了学校教材, 每周拿出一节体育课上“拉花”的校本课程, 这样学生们在整体素质全面锻炼的基础上又学习了一个特长, 学会了一个特色项目,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石家庄市现有23个县市区 (17个县、5个市区、1个开发区) , 关于“一校一品”, 市区学校的教师配备没有问题, 有70%~80%的学校搞校本课程开发能保持学校特色。因为它有这样的师资, 但县级的乡镇学校就比较困难, 而现在关于加强教学, 实际上是师资队伍的建设, 当无法配备足够的体育教师, 县级的体育教研员不管是否是专业教师, 都要进行引领与培训, 起码要满足能把基础的体育课上好。所以涉及到每一名学生, 还是回归到课堂之上的“一校一品”更有意义。也希望各位领导能够关注县市级一线体育教研员的成长。

天津市红桥区体育教研员熊会安

学校体育特色的发展, 行政支持、技术辅导和学校配合都是比较关键的环节。天津市红桥区在区办学理念的指导下, 根据区情和学生特点从“我”入手形成区域特色, 进而扩展到其他方向的领域, 在求落实、成特色、促发展的环境下, 对各个学校的体育活动进行了整体规划, 进而形成区域整体性特色发展。

六个原则

科学性、民族性、针对性、多样性、人文性、趣味性。

五个定位

(一) 根据学校的人文性特点定位。如, 红桥区的文昌宫民族小学, 根据学校特点确定了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发展思路;外国语小学根据学校的语言特点, 定位了双语篮球教学。

(二) 开发学校周边的资源。如, 佳园里小学充分利用周边资源, 把一些协会教练请到学校进行辅导, 从而演变为一个特色活动。

(三) 挖掘学校校内人员的特长。如, 红桥区雷锋小学有一名体育教师的跆拳道非常好, 学校就把跆拳道作为特色项目;还有桃花源小学的体育游戏, 实验小学的京剧操等。

(四) 根据“阳光体育运动”和“体育、艺术2+1项目”定位。学校紧紧围绕“阳光体育运动”和“体育、艺术2+1项目”这项工程开展活动, 如利用毽子和短绳等简便器材就能充分开展校内的体育特色活动。

(五) 拓宽体育传统范围。把学校体育传统的范围扩大, 让学校的每个学生能够按照传统内容开展活动, 红桥区的部分学校取得了一定成就。如, 红桥区杨庄子小学的篮球, 以及洪湖里小学的排球, 在整个活动开展中, 领导、教师、学生全员参与进来。

两个实施途径

(一) 校内体育活动。包括体育课堂教学、大课间、体育课外活动。

(二) 校外体育活动。校内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对学校各个方面都起到了促进作用, 为学生体质增强奠定了基础。

湖北省体育教研员甘琼

创建标准

2012年, 湖北省教育厅专门下发了中小学特色创建的通知, 把中小学校“标准”发放给各个学校, 各校申报体育特色学校后就开始实施。这样一个机制使学校的课外文体活动既具有普及性又能确保针对性, 而推动“一校一品”活动发展, 就必须将体育课外活动和体育教学更好地推进。

实施途径

(一) 体教结合。

(二) 课题研究。湖北省实施“一校一品”比较好的学校就是做相关课题研究的学校。

(三) 校本课程。

发展建议

(一) 建立三级管理机制

设立国家、省级、区域发展联盟, 在三级管理机制下使“一校一品”获得更好的发展。如湖北武当的武术和土家族的棉花球, 让民族民间的体育都能得到区域联盟的引领。

(二) 建立评估机制

把各省学校纳入到国家级8大联盟的联盟校后, 定期进行检查与评估, 采用进位与淘汰机制。

(三) 创办“一校一品”示范校

示范校要注重生源和“一条龙”的培养机制, 否则就会出现断层。

(四) 推动四种模式研究。1.推进“一校一品”教学改革模式。这个教学改革应该是基础运动积累, 如“田径+运动”品牌专项教学。2.课题研究模式。3.小、初、高的生源基地, 这是生源与发展衔接的机制。4.区域特色推进机制。

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人民教育出版社体育室编审耿培新

基本定位

“一校一品”的定位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一校一品”, 不管是好学校, 还是最差的学校, 都应该开展, 且面向全体学校、全体学生, 并由教育部门具体管理, 体育部门协助 (有些特色光靠教育部的力量还比较单薄) 。

活动目标

“一校一品”的活动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自信, 培养学生的成功感, 培养学生的兴趣。特色学校的学生可以通过特色活动获得成功和信心, 对于义务教育来说, 学生的自信心太重要了, 小时候树立了自信心、能成功、有体会, 一辈子都有好处, 目标可能有好多种, 但这一个目标是非常重要的。

影响因素

影响“一校一品”的因素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地域、气候、环境因素;二是人为因素;三是学校文化和校长办学理念;四是教师特长 (有好教师才有好的品牌) 。

活动课程

“一校一品”活动和课程、课外锻炼、运动会, 以及管理等方方面面, 是互补且互相促进的一种关系。学校课程受到法律保护, 国家根据义务教育法制定的课程标准, 全体学生都应该来做。课程标准给的范围比较大, “一校一品”的所有活动都可以纳入到课程标准里面, 如课程标准里面关于田径类说了很多, 最后一个“等”字就预示着很多东西可以挖掘与填补到课程中。这样既可以作为课程内容, 又可以作为学校特色活动的内容;既保证了课程的实施, 又可以让“一校一品”活动有一个合理的解释。而且它们确实是相互促进的, 课上的内容以及课的质量和效果能通过特色的展示、特色的活动来反馈, 并倒逼体育课程的开展。

评价问题

应理顺“一校一品”体育活动评价和课程评价之间的关系。更多“一校一品”活动是想打造学生发展的一个平台。如, 重庆渝中区的人和街小学, 体育课上的所有内容, 最后均以面向全体学生的形式, 月月搞比赛, 班级搞比赛, 区里也有比赛, 课程内容通过各种形式的全体运动会展示出来, 就可以看到教学是什么情况, 教学不好的时候可能运动会入场都会做不好。这对教学起到一个促进作用, 搞好了运动会对教学就是一个促进, 所以评价方式、方法、手段可以更多地注重过程评价和展示平台, 以促进“一校一品”活动的开展。

信息资源

篇4:小学生一队一品活动

关键词: 一乡一品;专业村镇;财政支农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697(2014)02-0008-04

一、广东“一乡一品”活动财政扶持政策回顾

为改变山区和革命老区贫困面貌,1994年,广东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扶持山区和革命老区乡镇发展“三高”农业,开展“一乡一品”活动的决议》,开启了“一乡一品”活动的建设进程。从1995年开始,广东从山区、革命老区乡镇中,选择100个乡镇进行扶持,开展“一乡一品”活动,至1999年底,省级财政累计投入9000万元,比原计划7400万元多投入1600万元;市、县财政累计投入配套资金2010万元,比原计划多投入210万元。

鉴于第一轮为期5年的“一乡一品”活动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效加快了山区和革命老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另一方面,当时广东全省1021个山区、老区乡镇中,人均收入在贫困线之下的乡镇还有280个,这些乡镇缺乏稳定的致富产业,但不少乡镇具备开展“一乡一品”活动的资源条件,却受限于当地自身财政实力不足而难于开展,亟需上级支持其“一乡一品”活动的开展。在这种背景下,2000年,广东省九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决定继续实施《关于扶持山区和革命老区乡镇发展“三高”农业,开展“一乡一品”活动议案》,为期5年。从2000年开始,广东继续从山区、革命老区乡镇中,选择80个乡镇进行扶持,开展“一乡一品”活动,至2004年底,省级财政累计投入7000万元,比原计划5000万元多投入2000万元;市、县级财政累计投入配套资金2000万元,比原计划的1400万元多投入600万元。

2002年,广东省委、省政府作出《关于加快山区发展的决定》(粤发[2002]13号),明确要求把开展“一乡一品”工作与农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并决定从2002年至2007年,省级财政每年安排1500万元,继续支持山区和革命老区实施“一乡一品”活动。2005年,广东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对2000-2004年的“一乡一品”活动开展情况进行审议,认为各活动实施单位工作扎实推进,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建议省政府加大投入,建立扶持的长效机制,对具备条件但尚未开展“一乡一品”活动的山区和革命老区乡镇的“一乡一品”活动开展给予扶持。从2005年开始,项目期限由5年变为3年,于2005年、2008年、2011年选择3批共200多个乡镇开展“一乡一品”活动,据广东省财政厅统计,“十一五”时期,省财政累计投入专项资金7475万元。

通过“一乡一品”财政专项资金的扶植,带动各活动实施乡镇的农民和各类经济实体投入大于政府财政投入10倍以上的资金进行主导产品的开发,提高了财政资金的杠杆效益,有效推动了山区和革命老区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逐步向基地化、规模化、区域化方向发展,形成比较合理的特色产品优势产区。经过近20年的发展,“一乡一品”呈现主导产业优势明显、产品层次优化提升、集群发展态势、区域布局协调合理的态势。

二、广东“一乡一品”活动财政扶持政策存在的问题

虽然广东“一乡一品”活动财政专项扶植资金在促进专业村镇的发展过程中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该财政专项扶植资金来源缺乏制度保障、分配缺乏激励机制、资金用途“重生产、轻市场”的问题逐渐凸显,需要我们加于重视和解决。

一是资金来源缺乏制度保障。1994年广东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扶持山区和革命老区乡镇发展“三高”农业,开展“一乡一品”活动的决议》,明确从1995年开始至1999年,省财政对列入省扶持计划的100个乡镇予以补助,每个乡镇每年补助10万元左右,5年共投资7400万元。2000年,广东省九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决定继续实施“一乡一品”活动,明确从2000年至2004年,省财政对列入省扶持计划的80个乡镇予以补助,每个乡镇每年补助10万元左右,省财政列入预算平均每年安排1000万元,5年共投资5000万元;各有关市、县政府保证每年各安排不少于省拨资金的10%作为配套资金。2002年,广东省委、省政府发布的《关于加快山区发展的决定》(粤发[2002]13号),明确要求把开展“一乡一品”工作与农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并决定从2002年至2007年,省级财政每年安排1500万元,继续支持山区和革命老区实施“一乡一品”活动。但是,从2007年以后,广东省并未出台文件对“一乡一品”活动的财政预算给予明确的规定,虽然,从2007年以后,广东依然保持了该项目资金的省财政预算,但是在没有政策的强制性要求下,如果省级财政出现困难,这个项目的资金预算就有可能被删减,因此亟需一个正式的政策文件对该项目资金作出明确规定,从制度上保证财政资金来源。

二是“一乡一品”活动财政扶持资金分配缺乏激励机制。虽然,“一乡一品”活动在项目选择和规划上保证项目的高效益,坚持因地制宜,突出资源优势和区域优势,重点开发具有山区特色和市场竞争能力的名、特、优、新产品。但是在项目的实施范围限制在省政府确定的50个山区县所属乡镇和粤北山区、东西两翼14个地级市及江门恩平市革命老区乡镇,省级“一乡一品”专项资金已扶持过的乡镇原则上不再申报。随着形势的发展,珠三角地区依然有部分乡镇发展速度相对缓慢,这种安排把珠三角地区一些发展“一乡一品”优势较为明显的落后乡镇排除到项目申请者之外,项目的竞争性大打折扣,造成一些不完全具有优势的项目得于立项。另一方面,“省级‘一乡一品’专项资金已扶持过的乡镇原则上不再申报”的规定容易让项目的立项单位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不能全力以赴,只需通过项目验收即可,因为无论项目实施效果再好都难于再次得到该项目资金的支持。缺乏激励性的问题亟待对原有制度进行新的调整。

nlc202309020004

三是“一乡一品”活动财政扶持资金使用“重生产、轻市场”。“一乡一品”活动在资金的使用上明确规定“各级财政所拨扶持资金主要无偿用于良种引进、繁育和良种良法的试验、示范、培训、推广等关键性启动环节;少部分用作连片基地必需的部分水、电、路等配套设施建设补助。”这种安排在项目实施的前期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但是随着项目的推进,在项目的中后期阶段,决定项目能否取得好的效果的是产后环节,包括如何提高产品附加值、如何提高产品竞争力、如何保证产品的销售水平。因此,这种资金使用安排容易造成主导产品开发水平低,难于实现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产品的加工、保鲜、贮运、流通等产后服务设施建设比较薄弱,产品营销队伍的建设和产品市场的开拓跟不上生产规模的发展的需要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一乡一品”活动主导产品的开发效益,也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需要对资金的使用,特别是项目中后期的使用作出新的安排。

三、优化广东“一乡一品”活动财政扶持政策的建议

近20年的实践证明,开展“一乡一品”活动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引导山区和革命老区群众从事资源开发,参与市场竞争,实现脱贫奔康的成功举措,也是推进山区和革命老区商品农业发展,实现山区扶贫工作从“救济扶贫”向“开发扶贫”转变的有效措施之一。因此,我们要加大投入,继续实施,并对具体实施过程中逐渐显露的一些问题和不足指出,加于改进,发挥财政资金的最大效益,促进广东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

(一)出台政策文件,保障“一乡一品”活动的财政预算安排

广东从1995年开始实施“一乡一品”活动,到现在已经持续了19个年头,有效推动各活动实施乡镇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逐步向基地化、规模化、区域化方向发展,形成比较合理的特色产品优势产区,有效推进山区和革命老区商品农业发展和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伐。但是,从2007年起至今,广东并未出台相关文件,对“一乡一品”活动的实施给予正式的制度性安排,建议相关管理部门近期对“一乡一品”活动的发展情况进行系统调研,形成一份完整的调研报告以总结各地开展“一乡一品”活动的成绩、经验及面临的问题,特别是今后开展“一乡一品”活动的发展规划,包括项目实施的持续时间、每个项目期内扶植乡镇的数量、每年的补助标准、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的预算支出、各市县的资金配套安排等给出明确的说明,并提交省人大常委会审议,最后由省委、省政府颁布实施。

(二)扩大“一乡一品”项目实施范围,加强激励机制建设

改变“一乡一品”活动实施范围限制在省政府确定的50个山区县所属乡镇和粤北山区、东西两翼14个地级市及江门恩平市革命老区乡镇已经省级“一乡一品”专项资金已扶持过的乡镇原则上不再申报的做法,建议在坚持因地制宜,突出资源优势和区域优势,重点开发具有特色和市场竞争能力的名、特、优、新产品的原则的基础上,让珠三角地区具有发展“一乡一品”活动优势的部分乡镇和已经参加过“一乡一品”活动的乡镇参与项目申请,让项目的申请充分体现“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以保证项目的高水平实施。同时,适当采用“以奖代补”的财政支持策略,选定一批乡镇作为“一乡一品”活动的培育单位,并制定相关的指标要求,对达到指标要求的乡镇给予一定额度的资金进行奖励,从而形成鼓励先进的良好氛围。

(三)以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的思维优化“一乡一品”活动的资金用途

针对广东“一乡一品”活动在资金的使用上明确规定“各级财政所拨扶持资金主要无偿用于良种引进、繁育和良种良法的试验、示范、培训、推广等关键性启动环节;少部分用作连片基地必需的部分水、电、路等配套设施建设补助。”这种“重生产、轻市场”的资金使用安排以及由此所带来的主导产业效益不高的问题,建议转变思维,以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的思维优化“一乡一品”活动的资金用途。在项目实施的起步阶段应该坚持,财政资金要重点用于新品种、技术的引进、繁育推广和生产基地必需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项目的科技含量。在项目实施的中后期,财政资金要重点用于已经具有一定基础,发展前景好的项目的规模扩大建设,发挥规模效益;用于已经初步形成产业化发展的主导产品的科技创新,品种改良;用于帮助建立农产品加工原料基地,引导企业与农户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通过企业的发展壮大,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用于产品商品化程度较高,已经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项目的市场营销和市场信息化建设。

(四)发挥财政资金“杠杆”效应,形成多元投入机制

广东实施“一乡一品”活动以来,带动农民和各类经济实体投入大于政府财政投入10倍以上的资金进行主导产品的开发,提高了财政资金的杠杆效益。但是,部分项目对带动农民和各类经济体投入的规模还是比较小,对引导金融资本投入还没有形成非常有效的机制,难于发挥财政支农资金的“发动器”和“杠杆”作用。建议对开展“一乡一品”活动的农民和各类经济体加大税收优惠力度和费用减免力度,加大对其开展科技创新、农产品品牌建设和加工出口的支持力度,统筹安排发展用地,积极引导信贷支持。在引导信贷支持方面亟需不断创新机制,特别农民合作经济专业组织在专业村镇的建设上发挥越来越积极的作用,如何让其获取信贷支持扩大发展也变成当前一件极为紧迫的任务,政府担保贴息、第三方独立评估信贷风险、银行现场考察等多种技术手段的互相配合可能会带来新的突破;与此同时,建议在出现大规模病虫害和畜禽疫病等农业风险和严重的市场风险时,政府财政提供担保和贴息,支持各主导产业参与主体顺利克服困难,以保障“一乡一品”的可持续发展。

(五)推进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发挥整体效能

为了扶植“一乡一品”活动的开展,广东省级财政安排了专项扶植资金,同时省级财政支农的其他专项资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一乡一品”活动的开展带来积极的作用,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基本农田整治项目、小农水利项目、农村劳动力培训项目等,但是由于这些项目资金分散、多头管理、交叉重复严重、统筹协调难,有必要进一步有效优化整合,引导其参与并促进“一乡一品”活动的建设上来。根据各地市的实践经验,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专业市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等主体对带动“一乡一品”活动的开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建议今后在支持农业龙头企业财政专项资金分配上,向带动农户范围广、科技创新能力强、产业链条长、品牌价值高并与“一乡一品”农户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的农业龙头企业适当倾斜;在支持农产品专业市场财政专项资金的分配上,向有运行规范、管理严格、聚集要素资源能力强、带动关联产业发展动力大的农产品专业市场适当倾斜;在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财政专项资金的分配上,向管理规范、服务社员能力强、注重产品质量安全和品牌建设、产销对接好、带动辐射能力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适当倾斜,通过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专业市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带动“一乡一品”活动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收入不断稳定增长。

参考文献:

[1]冯军.整合财政支农资金做大做强特色产业[J].农业开发

研究,2008(4):2-5.

[2]中共广东省委、省政府.转发省人大常委会关于继续实施扶

持山区和革命老区乡镇发展“三高”农业,开展“一乡一

品”活动议案的决议的通知[J].广东政报,2000(3).

(责任编辑:陈 勇)

上一篇:22000国家注册审核员下一篇:长隆动物园,我来了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