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游寺院散文

2024-06-24

秋游寺院散文(精选6篇)

篇1:秋游寺院散文

秋游寺院散文

一、义医在寺院

仁心妙手,扁鹊施针灸。

视治苍生铜亦臭,岂辨僧俗嫩朽。

携医走进佛门,望闻问切情真。

莫道身来海外,中华史有乾坤。

――《清平乐・华坤医生》

在我同行的旅伴中,华坤医生的行李是最多、最重的。除了背包,他还有两个箱子:一个拉箱,一个提箱。那个提箱呈四方立体,有三重拉链,鼓囊囊、沉甸甸的,叫你猜不透里边装着什么东东――这个提箱,显然是他的宝贝,他几乎走到哪里就拎到哪里。

告辞宏学大师后,我和华坤穿过万佛殿,走向天井旁边的僧房,此时华坤的手里就拎着那只黑色提箱。

眼前这个天井约20平米大小,两侧各有三个僧房;在天井的那头,与大殿后门相对的就是观音阁。

僧房北侧的一间,住的是开安和尚。我们走进房内,躺在床上的开安连忙起身见礼。华坤却让他趴回床上,问询病情――开安患有积年的风湿病,肩、腰疼痛得难以入眠,华坤与他约好了就上门治疗。

这时,只见华坤利索地打开拉链,从提箱里拿出排针,撕开封口,挑出细小的几根银针,用手按按开安肩腰的穴位,熟练地扎针;接着,他又从提箱里拿出一只热水袋,灌进清水,插上电源,不一会儿水袋发烫了,就将它敷在开安的肩背处。他一边进行着操作,一边对开安讲述热水袋的疗效和用法。

在华坤忙碌之际,我环视着屋里的陈设。我感到很意外,僧房用具相当新潮齐备,除了方桌、圆台、圈椅之外,有电视机、电风扇、取暖管、电热炉诸物,床后、桌旁堆满了各种袋装食品、灌装饮料以及水果――据说此寺的香火甚盛,香客捐物甚多,由此可证。不过,住室到底简陋,墙壁一角显现漫漶的水渍,寒气很重。开安是宏学大师的大徒弟,出家已经,长期住在这样的环境里,风湿骨痛就成了职业病。其他和尚多是如此。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华坤来到寺院以后,时常进出于僧房,为僧人义务治疗。

在我的眼中,华坤医生是一部传奇小说。他本姓陈,是我的同乡和曾经的学生,在国内中医学院毕业后,去了香港,自强打拼,开设医馆,又赴美报考中医,当时两万个考生仅仅录取2人,他成为其中之一,因而移民美国,已经多年。去年他回祖国发展,曾到九华山半月,给天台、下院的诸多和尚免费施以针灸,治好了多个和尚的风湿痼疾,因此宏学住持感慨地赞誉说:“这是贫僧50年来所见到的最好的医生!”那时大师还赠送了一幅自己的书画给华坤(此幅书画据书画专卖店估价,最少价值50万元人民币呢)。

其实,何止在九华山,一年时间,华坤医生来回穿梭于广州、深圳、珠海、中山、汕尾、海丰、增城等地,施为甚广。他的忙碌程度,我总结为“吃无定餐,宿无确地”。医术尚且好说,如是医德难得啊!为此,我不胜感叹,曾作“藏头隐肚露尾诗”一首――

华佗技妙罕银杏,

坤灸出手传丛林。

医德施仁疗术高,

生就慈心博爱人。

此时,治疗过程结束,华坤起针,问:“感觉怎样?”“舒服多了!”开安腾身而起。

华坤收拾热水袋,忽问起:“师兄,你没领到热水袋么?”开安有些愕然:“没有哇!”华坤沉吟嘀咕着:“哦。按时间应该到了。”

我问究是何事,这才知道:原来,早在十多天前,华坤将从美国购买的一些药品、从香港购买的100个热水袋,自广州邮往九华山,供给僧人们使用。由于天台不通邮,就只能寄到下院。下院距离天台有老远的路,看来是耽搁了。

这批药物用品,是华坤捐赠给寺院的。开安听到此话,感动得声音颤抖:“陈医生功德无量!功德无量!”

陈医生谦逊地说:“你们出家人普渡众生,那才真是功德无量呀!”说着,他将热水袋塞进提箱,说:“师兄原谅。这个热水袋不能给你,我要留着给别人使用。我告诉大师,让人下山取来邮件,就可以分给你们了。”

开安又是合十,连声道谢。

华坤在前我随后,走出寮门。天色已经暗了下来。他还要去别的僧舍。回头时,他将此事告知了宏学大师。

次日,大师立即派人下山取来部分热水袋,发给了急需使用的僧徒。

二、夜取斋食

知禅趣,有禅趣,禅趣夕私语。

寮舍坐多时,肚庙哼梵曲。

斋堂一觑去,供果由轻取。

应知弟子乖,菩萨情宽许。

――《醉花间・夜进斋堂》

寺里一天三顿,吃的是自助餐。

饭菜当然全是素的,但品种相当丰富。主食有米饭、稀饭、馒头等。菜色一般近十种,分别搁在不锈钢大盘里,有冬瓜、丝瓜、茄子、白菜、青菜、菜花、薯仔、豆腐、酸辣豆角……还有汤水,或是稠稠的红豆汤,或是鲜鲜的海带汤。

僧寮二楼有储物库,分别堆放粮食和干柴。走廊、过道上,放满硕大的冬瓜,成捆的.蔬菜。做厨房活儿的,几个都是义工,多为阿姨。她们整天很忙碌,保证了准时开饭。

僧众与居士同在一个斋堂进餐。就连住持大师也是同样的饭菜,并无什么“领导餐”,没见过“开小灶”的。只不过,大师的饭菜有人送到观音阁;大多和尚习惯在斋堂侧旁一个单间围桌共餐,有的则喜欢装好一大碗,端到寮外露天,坐到石阶上去吃。

不时还会有挂单的客僧、上山的香客,也进入斋堂就餐。

开饭的时候,斋堂真是热闹。“下课”的僧俗鱼贯而进,偌大的斋堂里,十几张餐桌坐满了人。饭锅、菜盘前面,大家轮流盛饭夹菜,涌现“大食堂”的盛况。

这里的素菜,与以前我尝过的“和尚菜”不同。记得多年前我到厦门的南普陀寺,吃过很精美的斋菜,是寺院招待一批学者特制的佳肴,根据每道菜色、形状还冠以好听的名号,如水煮蛋黄叫“水漫金山”,汤漂青菜叫“一苇渡海”之类。

哦!同是斋菜,以前那尝的是精品,而这里吃的叫“对味”。不知何故,平时我的饭量并不算大,可在这里却胃口大开。直径足有5寸的海碗,装上堆满的饭菜,吃了一碗不够,再添一碗。自助餐不兴吃剩造成浪费的,扒得干净,末了还要喝些汤。

咱这不成了饕餮之徒了么?四周望望,嘿,不光洒家,他人几乎莫不如此,一个个兴头吃饭,滋味嚼菜哩!看去多是城里人,就连衣着时髦的女居士,似乎也忘了平时有过“减肥”那一说。如此一来,我大为释然,心安理得。

这天吃过晚饭后,我与华坤到大殿、观音阁转了一圈。从开安和尚那里出来,华坤让我先回,他还要到别的僧舍去。

我回到寮房,已是入夜,亮着日光管。没什么事干,也没什么地方去。没有电视,更上不了网。我与几个室友百无聊赖,就只能呆在房里侃大山。

我住的这个寮房,5张架床10个人。大家虽然来自不同地方,身份各异,但一见如故,聊得甚欢。对床的那位悉尼梁“师兄”,聊起周游世界的见闻,还打开笔记本电脑中马尔代夫的风光录像给我们浏览。上架床那位老兄,操着东莞的方言,叽里咕噜的叫人听不懂,可他也兴致勃勃地参加我们的话团。

夜渐深。我坐得久了,感到肚子空空。4点半吃的晚餐,又出外转了一圈,早就饿了。可没什么干粮小食品,水果也吃光了。

白雾飘飞在房内,寒气侵人。我忽然有些明白,“饥寒交迫”这个词的含义――饥饿会增加寒冷,寒冷会促进饥饿的喔!

肚庙给我提出了强烈的抗议。我再也招架不住,想起那个斋堂。哈,有两个“师兄”也同感附议。于是,我们仨走上顶楼,只见斋堂开着大门――想来寺里考虑有人可能错过饭餐的,所以斋堂全天候开放哩。

里头没开灯,黑乎乎的。摸索了好一会儿,我在门旁墙壁摸到了开关。

灯光照见,斋堂里空落落的,桌上并无东西。如此夜深,阿姨们还不将饭菜都收起来养野猫呀?有个“师兄”不甘心,走入厨房里面,发出一声欢呼。我跟进去一看,啊哈,桌上一大盆白生生的馒头。想来,应是为次日早餐准备的。三人也不客气,就此开斋。

本来我心里还有些嘀咕,这些馒头也许是供品?不过转念一想,“供果”哪用得许多,何况不也可以供在咱的“肚庙”么?权当“预领”,明早我不吃早餐就是。

馒头饱满,吃了两个就饱了。我又多拿了4个,带回寮房留给华坤。

已是午夜了,华坤还没回到寮房。想到华坤医生,他前两天长途开车的疲劳还没恢复过来,到寺院后又没个空闲,给人针灸、治疗,每天都是直到深夜才得以淋浴、上床睡觉的,他的肚子肯定更饿了呢!给他留些吃的,菩萨也会宽谅吧。阿弥陀佛。

篇2:秋游寺院散文

佛光普照尘世间,

教化育人今古同。

夕阳西下,夜幕来临。我们一行人作别王会长,走出金塔寺时,耳畔依然梵音袅绕:

清斋素食,

品人世真谛。

来时,满身风尘,

篇3:秋游桃花山散文

桃花山为桃花源之首景。入门便是菊圃。迎面那位采菊人垂身壁立,邀月对酒。拾级而上,满园盆栽。菊花无意,红花有情,一串红如一串串火,千日红形胜桃夭,片片紫色草就如同天边一壁彤云,茂深浓密,就如惊艳美女,一头长发瀑泻而致你胸间,炫目耀眼,让人不敢正视,不忍卒睹而又不忍离去。若漫山遍野尽皆紫色草,那么傲岸,那么深遂,那么清丽,那么脱俗,我就只能心仪心醉心碎了。

碑廊一袭阴文,唐至清十七枚碑石,杜牧、袁宏道等诗家有刻在此。方竹亭为此间一绝,此处竹小,虽一样地青翠欲滴,却形圆实方,乃桃花源一宝。方竹亭为八角,顶上琉璃振翅欲飞,内顶穹隆如苍天,入则回音雄浑,碑石环立,出则泉寒石冷,芝兰丛生。

上行得分外小心,50米处是遇仙桥,别像那位渔子,遇着老仙,对垒黑白,一局甫毕,已过百载,秦汉莫辨。桥过林尽,水源洞便悬头顶,一亭于洞侧翼然。有泉轻扣你的苔痕。不知不觉,你已入于另一敞轩,就象抹不去的岁月,你总也抹不去满衫的白云,就算入了云端,双目微拢,胸荡层云,心情渐入佳境,觉红尘纷拢宠辱机心何足道哉。身处高崖,物我两无。随何导轻跨怡然石桥,方知人间宛在,久凝桥下碧潭而不忍骤离。

出得白云仙轩,将入秦人古洞。洞壁似巨斧劈就,岁月浸淫的微痕中,濡满千年绿苔。洞深数十米,洞小仅容一人,入洞渐暗,暗中不见五指,一时间心思迷漓神情恍惚,便长手探脚缩首,黑暗中最易磕碰。将近出口,有光渐弱渐强,由线成片,站在洞外,心胸豁然。如此暗黑嶙峋崎岖跌滑窄狭之洞,人亦能过,世间何事不能过之。

桃花山顶已遥遥可望,峰下一阁高举,雕梁画栋,赤柱回廊。登阁举目,远江似练,近峰染岚,秋高气爽,艳阳高照,晴空万里无云。高举阁,高举的是远扬的心境。

摩顶松高矗峰顶,粗四人合围,高数十尺,鳞粗甲厚,上顶无梢。离地数尺有一足痕,不疑有他,应是太阳行至树顶,夸父缘木求日,至顶裂梢,耗尽最后一滴血,仍无法摘撷,便回身挥杖,幻一片桃红,身化漫山碧绿。曾赋歌词《夸父》一首:

夸父

忍着痛,迎着风,一直追向东。

心中梦,自己懂,一直往前冲。

就算长发飘飞成烈焰,就算耗尽最后一滴红,我也不改初衷。

快如电,疾如风,狂追那火龙。

饮大泽,跨云梦,飞越那苍穹。

就算鲜血淋漓成灰烬,就算一切努力都成空,我也不改初衷。

生命置之度外,哪管成败枯荣。

愿承担一切苦痛,换大地一派繁荣。

天下痛,我的痛,愿承担一切负重,换人间一展笑容。

返身下行,桃花观俨然在目。观内“福”字一碑,传说闭眼摸之,触“福”有福,即便触摸不着,亦濡染弥漫盈天福之气岚。有合围罗汉松分立大厅外两侧,笔直高耸,为树中珍品。近旁是蹑风、玩月二亭,亭中有银杏,树围四尺,冠盖如云,叶小如扇,少许落下,便与何导分别拾几枚,聊作书签。后因之写了一组诗以志之:

桃花源三咏

――至陶渊明

关于秦人古洞

时空滴落苍苔

你正观弈

车马道上

有子自秦及晋

觉汉魏五朝从指缝

悄悄流失

观棋不语

关于玩月亭

后羿不弃你

尚无这样美丽的传说

中秋是一个圆梦的季节

镀千层晕光

托满盘温柔

给亚热带桃林

斑驳细碎的呢侬软语

关于蹑风亭

殒星画一道弧

月守一宫清辉

孤情寂寂

江声很气派地潮起潮落

有风自树梢

摇落一片蛙鸣

如星

篇4:秋游黑马溪散文

黑马溪村是辰溪县田湾镇鸡岩村的一个李姓自然村,立村四百多年,离县城五十多里。初秋时节,天高气爽,辰河文化社组织30余人观光游览。

上午,车队从辰阳古镇出发,全程虽是水泥路,经田湾过金坪就进入山区,山势陡峭,公路崎岖逶迤,山峰嶔崟巍峨。至鸡岩山,抬望眼,白云游逸,高山连绵,植被丰茂,满目苍翠;一座座山峦白云缭绕,如梦似幻……观蓝天,碧蓝如玉,纤尘不染;山峦上,清风徐徐,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芬芳和花木的清香,令人陶醉于大自然的神奇壮美。

我由心底赞叹:不是春光,胜似春光!

我们一行沿山路向下步行至黑马溪村,沿途有多种奇花异草和野果。全村傍山建有二十来栋木房,造有四十来亩梯田。这里的木房榫卯结构,雕梁画栋,气势不凡,可惜大部分常年无人居住,残破不堪,满目苍凉,令人惋惜。

四十来亩稻田,养有稻花鱼。几个村民正在收获稻花鱼,喜笑颜开,活蹦乱跳的鱼儿也让游人欣喜。不断有人向村民购买稻花鱼,村民和游人皆大欢喜。

稻田傍山修有一个大水沟,用石块砌成,清流潺潺。稍加堵截,可将水引入稻田;只要将稻田排水口挖开,又可排干稻田水。这是黑马溪的源头,黑马溪是田湾干溪的一个源头;这水沟就是稻田自流排灌系统,这里虽处高山,也能旱涝保收。

村庄最低处建有一座三层木质“曾龙神庙”,是全村最高大的建筑,飞檐翘角,气势浑宏,精致壮观,每一层楼都有祭祀的神像。这是主要纪念最先来此开拓而献身的曾龙兄弟的神庙,庙中置有大钟、鼓,逢年过节,全村老少参与祭祀,热闹非凡。焚香鸣炮,击钟鸣鼓,声振山峦。据老人介绍,庙里的大钟铸造精美,有400多斤,是清朝时先辈从常德特制的,费了九年二虎之力,经清浪滩船运马载,从球岔就靠人工抬运回来,走40多里崎岖山路,历尽艰难。由此可见,古人于信仰,意志上的坚强,于创造,精神上的团结,今人无可比拟。

村庄虽小,但每一处设施都是农耕文明的`精美记忆,渗透了坚毅的品格和高超的智慧,铸就了勤劳善思、团结奋进的灵魂。

改革开放后,这个村庄的很多人或是考入学校,分配到外地工作,从政从教;或是经商创业,在外闯荡,均创造了优异的业绩。大部分因奔忙于事业,不能返乡了,留下了一栋栋漂亮的大木房正东倒西歪,令人痛心惋惜。

在市场经济浪潮中,这个一百多人的村庄,只剩下几位老人坚守家园,给外迁的亲人留下了无尽的根的回忆。

朋友们恋恋不舍,无不感慨自然之美而又有现实之酷。走到村里,能悟“行到水尽头”的探索;来到村后山,有“坐看云起时”的禅意,这就是现实中的桃花源。

篇5:散文:秋游贺兰望烽燧

十月四日,风和日丽。惦记了多日的贺兰山之行得以实现。

上午九时刚过,略做准备后,我便一骑(ji)摩托载上妻沿贺兰山路出城向西一路疾驰。路上车轮飞驰,由于看山心切根本无心留意路上的风景,只想早点抵近贺兰山,妻想的是摘她的酸枣,而我则是留恋那一山秋色。

待近贺兰山,天高云淡。按季节,此时已是浓秋,虽城内绿化景观尚可观瞻,然近山得山前,所见之处草木已多凋敝。山风摧枯,衰草与一些落叶灌木光秃的枝条便在这已显得有些硬冷的塞北秋风里瑟瑟抖动了。

这是秋的季节,应当呈现自然状态之下秋的凄美,所以我不悲秋。此行我只想作为一名观者,用自己的眼睛和镜头来欣赏和记录这秋色之下的贺兰。今天的天气没有负我,虽多次来登贺兰山,却从没有遇过如此好的天气:天高,云蓝,山苍茫,好个秋色贺兰朔色长天!近得山前,车子沿着苏小公路一路行来,感叹于这原野的美丽,我将原本那飞驰的速度放缓,且行且看,遇有美景总会情不自禁停下车来拍照留念,妻则不失时机的下得车来摘她惦念许久的酸枣。图片一路上我是且行且拍,她是且行且摘,摘时还不忘顺手扔进嘴里两颗酸枣解自己的嘴馋。我留恋于这山川秋色之美,她欣喜于路边的酸枣又酸又甜,两人各得其所,都觉不虚此行。

一路美景相伴,渐行渐远至拜寺口时太阳已挂中天,留下几帧双塔魅影后开始折返。

返回途中我边驾车行驶,双眼余光仍不忘浏览群山,唯恐错过这山川原野的每一个精彩瞬间。然而我不经意的一瞥却将此次贺兰山之行带到一个我未曾预想到的顶点,我望到的是一座伫立在山端的烽燧。图片虽然它并没有立在最高的山峰之上,但这座烽燧在我数次来贺兰山时都曾看到过。因为每次都是远观,并不能确定它到底是一座烽火台还是一堆山巅之上被岁月所风化了的山石。但据我的经验,我相信它应当是一座古代的烽火台。但没有亲自到跟前看它之前,一切都只能是自己的判断。这次一看到它,我在心里便有了一个决定——我一定要上去看看!这不但是亲近贺兰山的机会,更是验证我判断的一次机会。告诉了妻我的想法,妻虽不太乐意,但明白我的心思,知道很难能劝得了我不去,倒是难得地表示了支持,但条件就是她留下看车,我只身前去。我知道她膝盖不太好,不适合于爬山,便叮嘱好她后自己前往。然而那看着并不算太远太高的山包,待真正用脚行走起来却远非想象中的那般。一路沿山脚下的河难于杂草砾石间急走加小跑,为的是能尽量用少的时间往返,毕竟妻一个人在无人的沿山公路边在等我。偶尔在前行途中停下来拍上两张照片,便迅速顺地势往山脚下迂回前行。近得山前才看到那山势根本不是远远看到的那样舒缓,从下往上抬眼一望,那山坡几近六七十度,根本无现成的.路可寻,只能自己手脚并用寻找着可以攀爬上行的路径。流汗加体力不支,山上那硬硬的秋风吹在身上都有立足不稳之感。原本以为只有几十米的小山,待千辛万苦爬上山顶往下一看才知上下落差竟有三四百米之高。上得一个山包,未见烽燧,再越一个小山包后视线豁然开朗,一座七尺见方,五六米高的烽火台赫然立于眼前。看着这山颠之上的烽火台我不得不惊异于古人的伟大,我空手上来都是手脚并用气喘嘘嘘且狼狈不堪,古人又是如何将这么多的土背到这数百米高且尽是山石的山颠之上?况且筑这烽火台不但要用土,还要有粘结材料,还要有夯筑工具,还要能保证筑得坚固耐用。对于拥有现代工具的今人来说这都是极不易之事,何况仅有双手和简陋劳动工具的古人。在惊异于他们的能力之余,我又被他们的聪明才智所折服,不知古人用何办法竟能将这黄土所做的烽火台夯筑得如此之牢,以致于经了数百年风雨洗礼之后那土筑的台子竟然还完好地矗立在这山颠之上。图片站在山颠,看着那黄土筑就的高高的烽燧,我陷入了沉思之中。我面对着的这座烽燧之后是绵亘220公里海拨两千余米的巍峨贺兰山,山的那边便是蒙古大漠,那里数千年来一直游荡着时时准备来犯边关劫掠粮食等物产的游牧民族;而我身后则是一望无际的银川平原,图片从古至今那里都是绵延百里的黄河河套沃野良田。当时的人们为了抵御边患,保卫自己的家园,便在这高山之上筑起烽燧,承担起警戒的作用,一旦敌情出现,便会燃起狼烟,告知不远处的驻军做好战斗准备,而不远处的镇北堡在明朝时就是这里屯守的驻军所在地。现如今屯驻军队的镇北堡早已被人们开发成为了拍电影的影视基地和风景区,只有这默默矗立了数百年的烽火台还站在这里,仿佛在向人们述说着那悠远的边关战事。

在走近烽火台的时候,一个山包上隆起的石堆下面的凹陷引起了我的注意,这明显是人为形成,看着那两米见方的椭圆形石坑,我猜想这可能就是当年戍守烽火台的士兵们的居所,不然在这光秃秃的石山之上,他们该用什么遮风挡雨,又该怎样生活啊。就是这两米见方的石坑上当初应该是搭建有窝棚之类的东西的,一个烽火台按常理至少应该有两个以上的人在这里驻守才行,这里就是为他们挡风遮雨的居所。他们在这高山之上生活环境该是如何的艰苦?日常所用的粮食水等物资的补给又是何等艰难?常年驻守这里的空虚与寂寞又能对谁诉说?在这山颠之上夏有艳阳炙烤,冬有寒风肆虐,再逢上雨雪天气,非得有坚韧之勇气而无以能坚持之。况且他们还需要时时提防敌方人员上来摸哨,旁边不远处便是几堆备好的数百块大小不等的几十或上百斤的石块,想必这些就是他们防备敌人偷袭所备的武器。数百近千年来,这里经历过多少战争,又战死过多少士兵,这些永远不会有人去统计,只有那无言的烽燧忠实地矗立在那里,用那经了无数风雨已经斑驳的身躯默默诉说曾经的腥风血雨!

我在山上追思着古代的兵士,山下留守的妻发来信息催我下山,她一个人于这正午时分站在无人的山边也确实害怕和可怜昔昔。于担心与追思间我选择了下山。观烽火台我心愿已了,不如归去!追思过去,逝者已矣,唯愿今日之祖国繁荣昌盛,不再刀光血雨!带着不舍的心情,寻路下山,于山腰处偶遇一丛小野花于这荒凉的山腰间绽放,虽不美丽,却难得于它能在众草木皆枯黄之时而独自怒放,遂拍下它。想必那些几百年上千年来曾经在这里戍守的兵士们也是见过它的,同我一样,他们也会在这瑟瑟秋风里闲暇之余蹲下来欣赏它的艳丽!

下得山来,已记不清自己曾在下山过程中回望过几次那山颠之上的烽火台,但我知道,这一定是我上贺兰山见过最美的风景。只那独独的一立,便是数百年的时光,矗立在那高山之上,任那风吹雨打!还有什么比这更悠远更有深意的风景吗?

寻见妻,她独自在酸枣枝旁立。发动摩托,载上她,车轮向前,山风向身后吹去。回望一眼贺兰长天,完成这最美丽的一次贺兰山之旅。

篇6:秋游雪野湖的优美散文

雪野收费站下高速,行驶不远便是雪野农博园,农博园是山东省农业科技示范园,内设五个科技展示大棚,面积共有三万四千平方米,分别种植热带植物、热带水果、生姜、蔬菜、花卉等一千二百余种植物。国庆节期间,农博园有泰国“人妖”专场表演。咨询入园门票价格情况,莱芜口音浓重的导购员介绍说,济南、莱芜凭身份证成人六十元,学生五十元。来雪野游玩,就是要孩子们玩个高兴,当我们决定购买门票时,侄女一点兴致也没有,不想进园游玩。

随了孩子们的心意,我们决定在雪野湖畔随便逛逛。雪野湖,我只是去济南时路过,未曾近距离游览,沿湖转转感觉也不错。环湖路上车辆拥挤,路旁不时地有车辆停放。在文昌阁处,我们停车登阁观湖,只见,湛蓝天空、青山叠翠、高楼林立,倒映在碧波荡漾的湖水之中,相互映衬,色彩艳丽,格外赏心悦目。远处的沙滩,人头攒动,还有那漂亮而精致的旅游船,与湖水相依相伴。一种急切的心情,使我们登车朝着沙滩的方向驶去。

临近沙滩,环湖路两侧到处是停放的车辆,想找一车位停车都很难。停放好车后,我们快步走向沙滩,融进了旅游景点的热闹氛围之中。穿过一段两侧全是兜售山货、古董、工艺纪念品及各种小吃的地摊子“街”,走在人来人往的栈桥上,恍惚中有一种走在青岛栈桥上的感觉。只是,湖水没有海水那样蔚蓝咸潮,没有海水那样广袤无边,没有海水那样浪花飞溅。来到沙滩,尽情地品味沙滩风情。沙滩面积不大,沙质也很差,简直没法与海边的沙滩相比。沙滩上,有水上气球可玩,有湖中游船可坐。缘于风大,孩子们又没有兴致,我们只是在沙滩上停留了十几分钟,近距离地亲近了一下雪野湖水,也算不枉此行吧。

看着环湖路上拥挤的车辆,看着沙滩栈桥上人来人往。想在雪野品尝“雪野鱼头”的欲望也打消啦。感觉时间还早,三弟建议到雪野湖附近的小三峡景点游览,我发现孩子们游览兴致并不高忙说:“看了雪野湖,也算领略了雪野风光,小三峡雨季里最壮观,还是下次游览吧。”于是,我们便“打道回府”。

在来时的路上,三弟妹一直夸口镇的咸菜疙瘩很好吃。路过口镇街时,我们特意停车,寻得一家咸菜铺子,三弟买上了几十斤口镇咸菜疙瘩,满载着收获驶向了济青高速。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秋游寺院散文】相关文章:

佛教寺院06-24

寺院年终总结04-11

寺院管理存在问题05-24

全国寺院名录范文05-30

佛教寺院建筑布局06-28

杭州萧山寺院名录07-04

西仓寺院简介04-15

藏传佛教寺院06-18

汉地佛教寺院布局07-03

全国寺院一览表07-31

上一篇:品行鉴定模板下一篇:儿童节的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