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

2024-08-31

合肥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通用8篇)

篇1:合肥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

合肥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

谢瑞刚

(10旅管)10148012 第一,内部优势。(1)合肥是是全国著名的园林城市、卫生城市、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还是全国双拥模范和全国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优势明显。(2)合肥历史文化遗迹众多,拥有国家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3处,紧邻黄山,九华山,天柱山,琅琊山等著名旅游景点。(3)旅游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和自然旅游资源独特。三河古镇,巢湖,农家乐等旅游资源在旅游市场中有较高知名度,品牌效应逐渐形成。合肥同时是国家四大科技基地之一,三个技术创新试点城市之一,是我国唯一的科技创新城市,科教优势明显。(4)合肥旅游产品竞争优势较强,拥有国家AAAA级景区(点)10处,还有众多其他著名旅游景点。(5)农家乐等新兴旅游项目发展迅速,休闲,自助游发展潜力大。

第二,内部劣势。(1)合肥市政府赋予旅游部门的公共资源较少,市旅游部门可配置的公共资源有限,对全市旅游业宏观调控能力较弱。(2)合肥旅游业发展迅猛,合肥旅游立法明显滞后,原有的《合肥旅游管理条例》已难以适应现代旅游的发展,旅游执法缺乏法律依据。(3)合肥旅游产品尤其是包公故里和三国旧地的文化内涵挖掘不足,合肥旅游的文化魅力展示不足,削弱了我市旅游的优势。(4)合肥旅游执法队伍不健全,人力物力缺乏,旅游市场有待完善。(5)旅游企业发展处于粗放型阶段自我外扩能力不足,抗市场风险能力差,缺乏国际性,集团化,大规模的旅游企业。(6)旅游市场经济的竞争意识,旅游促销宣传,企业活力等明显与苏州,杭州的旅游发达城市存在差距。(7)旅游产品开发与市场开发不同步,旅游业仍以观光旅游为主,休闲自主旅游发展缓慢。(8)旅游宣传手段单一,效果不明显。

第三,外部机遇。(1)江苏,上海,浙江等长三角区域客源市场庞大,尤其是合肥紧邻长三角区域,区域优势明显。(2)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合芜蚌技术创新对接示范区的设立将直接推动合肥旅游业的快速发展。(3)两年一度的国际旅游交流会将在上海举行,合肥作为紧邻长三角的城市之一,是重要的受益城市,是合肥向境内外旅游参展商推介宣传的好机会。(4)包括合肥在内的华东旅游线路已成为黄金旅游线,有利于合肥 旅游客源的增长。(5)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和绿色GDP的提出,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成长环境和巨大的增长空间。(6)合肥市政府近年来对服务业尤其是旅游业的关注和省发展旅游强省目标的提出及合肥产业升级的需求,迫切需要发展旅游业。(7)合肥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合肥商务,考察客源的快速增长。

第四,外部威胁。(1)江浙的周边省市尤其是苏州杭州在境内外旅游市场的宣传促销客观上分散了一部分客流,更重要的是削弱了合肥独立旅游目的地的地位。(2)黄山,九华山旅游的成功打造,使合肥巢湖旅游品牌在今后一段时间内难以充分发挥效用。(3)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传统旅游形式增长空间会慢慢缩小,难以为继。(4)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大量古建筑,古村镇消失,让合肥失去一大旅游特色。

SO战略:利用机会,发挥优势。合肥旅游行业应该充分发挥自身内部环境优势,利用旅游资源规模和景区品牌优势,对旅游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和有效管理,不断提升景区价值。利用现有资源,创新发展方式,开拓新的旅游市场,促进旅游业加速发展。

WO战略;利用机会,克服弱点。合肥旅游企业应该抓住外部机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吸取有效地管理方式,以独特的旅游产品和优质的服务来锻造自身竞争力,克服弱点。

ST战略:利用优势,规避风险。合肥旅游企业应该发挥现有的旅游资源和经典的品牌优势,加强旅游产品开发,提高自主创新和服务水平,增强自身竞争力和影响力。

WT战略:减少弱点,规避风险。合肥旅游企业应该提升旅游产品开发水平,巩固固有市场,强化品牌,降低成本和费用,克服自身不足,使自身更加适应市场发展。

总之,通过对合肥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应当看到合肥旅游发展的前景总的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只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内部优势,抓住外部机遇,迎接挑战,规避或解决风险,避免或弱化劣势带来的影响,合肥旅游就会迎来新一轮更快更好的发展。

篇2:合肥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

一、绍兴市概况:

绍兴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是著名的水乡、桥乡、酒乡、书法之乡、名士之乡,也是中国经济最具发展活力的地区之一,被称为“东方威尼斯”。绍兴位于长江三角洲南翼,浙江省中北部,西接杭州,东临宁波,北濒杭州湾。绍兴地处杭州湾南岸,会稽山北麓。东与上虞市(县级)接界,东南和西南分别与嵊州市(县级)、诸暨市(县级)毗邻,西和西北部与杭州市萧山区接壤,北部濒海,腹部横亘越城区。位于北纬29°42′02″至30°19′15″,东经120°16′55″至120°46′39″;东西宽46.6公里,南北长68.5公里,周边长356.59公里。绍兴市下辖绍兴县、诸暨市、上虞市、嵊州市、新昌县和越城区。总人口429万,其中市区人口32万。境内地势呈西南高,东北低,山脉、平原、海岸兼有。受江山——绍兴大断裂影响,西南部山丘与东北部平原间,界限比较明显。东北部为水网平原,西部为丘陵山地,丘陵山地约占全市面积的2/3。绍兴有丰富的水资源,矿产资源,人力资源等。

境内四季分明,气候湿润,光照充足,年平均温度16.4。C,年平均降水量1300毫米。处于中、北亚热带季风气候过渡地带,季风气候显著,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丰富,湿润温和。“三大盆地”气候各具特色,局地性小气候资源丰富,但洪涝、干旱和低温冷害等常有出现。

从新石器时代中期的河姆渡文化开始,绍兴至今已有约7000年历史。绍兴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历史博物馆”,中国五千年文明史,都可以在此找到遗存、得到印证。越国古都筑城于公元前 490年,是春秋时期140多座诸侯城中6个幸存者之一。历史上曾两度为都。中华民族的立国始祖、治水英雄大禹归葬于此,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发愤图强于此,书圣王羲之超凡绝伦的《兰亭序》作于此,陆游千古爱情绝唱的《钗头凤》题于此;范蠡、西施、嵇康、贺子章、徐渭、秋瑾、蔡元培、鲁迅、周恩来等等历史人物都哺育于此、根植于此。毛泽东有诗赞:“鉴湖越台名士乡。”

绍兴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迅速。专业市场继续推进,房地产、交通、信息、物流业不断发展壮大。环境建设加强,城乡面貌呈现新气象,人民生活也达到新水平,绍兴正在逐渐发展成一个经济繁荣、科教发达、生活富裕、环境幽美、法制健全、社会文明的新型城市。

二、绍兴地区旅游业(主要是人文旅游)发展swot分析: 绍兴地区发展旅游业的优势(S):

1、文化遗存十分丰厚、完备。从史前古文化遗迹、舜尧遗迹、越国故址、秦汉碑刻、唐宋摩崖到明清故居,可谓一应俱全。据统计,绍兴的名人史迹、人文活动、人事记录这三项数据多达168个,占全省资源的31%,绍兴被称为一座中国人文历史的“没有围墙的博物馆”是名不虚传的。各朝各代的名人史迹、底蕴深邃的民俗风情与民间艺术,广泛众多的历史事件公同构成了辉煌灿烂的绍兴

文化。这一历史文化的深度和厚度,在全国都是罕见的。

2、绍兴是古越文化的发祥地、中国越文化的中心。而越文化是中国历史上三大文化之一。绍兴地处我国东南沿海的良渚文化和河姆渡文化之间,是我国古代南方百越文化的中心,又是春秋越国都城。这几千年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及其中心地位和影响,在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史上是首屈一指,无可替代的。

3、绍兴名人文化独领风骚。绍兴的历史名人占了全国的1/30,而且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以舜禹、越王勾跳、西施、王羲之、陆游、鲁迅等为代表,曾在绍兴生活过,并可以成为名人的,甚至是伟人的至少有97位之多。他们留下的史迹、故居、记事及文学巨作,一直裴声海内外,成为我国和世界物质与非物质遗产宝库中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是一部活生生的文史教科书。

在以上人文旅游资源特质基础上,绍兴所衍生形成的“三乌文化”、“酒文化”、“桥文化”、“兰文化”、“石文化”、“戏曲文化”、“名人文化”、“宗教文化”等,又为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增加了独特地域文化个性。

绍兴人文旅游发展的竞争力也是十分明显的。除了以上所述的资源优势,在全国、全省所占有的独特地位外,这几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下,绍兴已逐步走出了一条文物与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相互支持、协调发展的和谐道路,大大提升了绍兴城市的品位和文化核心竞争力。还应当指出的,绍兴是经济大市,2005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440亿元,同比增长13.3%,在浙江省11个市中排名第四;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达17516元,同比增长12%,省内排名第三,强大的经济实力为推动旅游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4、良好的地理位置,四通八达的交通条件,以及较好的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也为绍兴旅游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劣势(W):

1、深厚的人文底蕴与大众化市场的口味有一定的矛盾。绍兴的人文资源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但正是因此而显得有些曲高和寡、目前来绍兴的游客大都以观光为主,他们对于景点的游乐性、趣味性的要求较高,这同绍兴古朴凝重的景点风格有一定的差距。

2、景点规模小且分散,观赏性不高。绍兴有很大一批景点其实处在一种悬于高阁的境地,由于景点规模小,又不具备很好的观赏性,旅行社不愿意将它们列入游览线路;同时不少景点鲜为人知,甚至本地人也未必知晓。如一些名人故居及古宅,虽久负盛名,仅却终年人迹罕至,冷冷清清,这些都使得景点入不敷出现象严重,进而带来维修不善等后果。

3、绍兴的人文资源属于不可再生性资源,一旦被破坏,就很难修复;目前尚有大量文物和遗产有待保护。同时由于资源的年代久远,加大了保护的难度。这都使得绍兴在开发过程中相对资金投入较大,经济效益不明显,进而造成融资比较困难。

机遇(O):

1、1999年绍兴“创优”成功,成为首批全国优秀旅游城市之一。“创优”为绍兴带来的不仅仅是一个桂冠,还使得绍兴的各项基础设施以及旅游配套设施得以完善,许多多年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如管理体制、水资源保护和开发等等,都借助“创优”得到了比较好的解决方案和途径。2004年绍兴被评为十大 “最

佳中国魅力城市”之一,使得绍兴在全国的知名度、美誉度得到了扩大和延伸,同时也为绍兴的旅游产业注入难以估量的无形资产。

2、旅游者的旅游方式正在改变,以往的走马观花式的旅游方式将会减少,旅游者行为变得更为理智和成熟,对于景点的深层次的文化背景、内涵的求知欲、新奇感的需求会越来越多,这对于绍兴而言无疑是个有利的趋势。

威胁(T)

1、区域竞争十分激烈。周边地市如金华、温州等,都在大力发展旅游业,而且都各具优势。绍兴如何能利用自身资源的独特性使得游客能在绍兴增加停留时间和支出将是一个重大的挑战。

2、同类型城镇游被别人占得先机。照理,绍兴的水乡古镇应该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但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及时得到开发利用,而周边城镇如乌镇、织里,已经在业内打响了品牌。绍兴如何重新树立水乡品牌,与这些已经在人们心中留下深刻印象的城镇进行角逐,扭转目前的不利局面也将是一个挑战。

结论:绍兴市旅游业有发展,但现状不容乐观绍兴历史文化深厚,人文景观丰富,有着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的特色和发展优势。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的重视,绍兴旅游业近几年开始有了稳步发展。但绍兴旅游景点散、小,缺规模,少主景,留不住游客的现象仍未改观,对绍兴珍贵的旅游资源的保护机制也不够健全。因此,绍兴作为一个旅游资源大市的潜力还远未发挥。认识并克服发展中存在的制约因素,才能使绍兴旅游业继续健康、稳步、快速发展,确保其跟上时代发展步伐,让旅游业成为绍兴新的经济增长点而逐步把绍兴建设成为旅游产业大市。

三、对发展绍兴旅游业的建议

1.抢救性保护

应当认识保护的重要性。现在正处在经济建设、现代化建设的高潮中,“重建时代”的到来、“旧城改造”的加剧,直接威胁着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剥夺着子孙后代赖以发展的权利。抢救保护虽属无奈、被动,但十分有效、非带重要。近百华的风雨斗争和建设历程,古城许多文化遗存已被破坏和湮没,留下的只是一些“历史碎片”,再不能让“碎片”丧失殆尽。要充分贯彻“以防为主,以治为辅,防治结合”方针政策。

绍兴的许多人文资源由于历史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比如原有的古民居建筑遍布城内,但随着城市化进程,大面积的民居被拆除,剩下的只有很少的一部分,而且面积小,分布散乱。这些人文资源部属于不可再生性的旅游资源,对于这些资源.我们尤其要予以重视,无论当前是否有利用价值,应当立即采取保护措施。

2.发掘内涵提升品质

绍兴具有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有看许多内涵丰富、引人入胜的人文遗迹和遗产,但从目前的开发情况来看,绍兴诸多文化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掘和利用,比如越文化、酒文化等等,在近行这些文化的发掘过程中还应当注重资源品质的提升,以顺应目前旅游的新趋势。

现代旅游的模式在逐步由单一的观光度假走向多元化,体验式旅游是其中的主流模式之一,创造一些旅游活动能够使旅游者参与其中,使旅游者获得新鲜的感受,给旅游者留下深刻印象。绍兴的许多人文旅游资源都具备开发这种旅游模式的条件,可以根据不同类型的客源适当进行调整,提高个性化的服务,就能够似的旅游者获得独特而又新奇的体验,从而提升了这些资源的品质。

3、整体规划开发

一直以来,绍兴的旅游资源,尤其是众多的名人故居都因为规模较小,而且分布过于分散,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而被束之高阁。目前绍兴的人文旅游,主要是依靠有限的几个景点在支撑着,如鲁迅故里、兰亭、柯岩等,其他许多人文资源,都处在一个比较尴尬的局面:想要保护,但缺少资金来源;想要开发,但缺少旅游价值的认同。的确,绍兴很多人文资源,由于“小”而“散”,再加上缺少整体规划和开发,很难吸引旅游者的目光,但并不能说因为这样就失去了开发的必要。在这些资源当中,有许多是能够充分体现绍兴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的,比如众多的名人故居、独特的绍兴黄酒制作工艺、越文化遗址、石文化等等。—方面,通过整体规划和开发,可以让这些资源形成几个文化系列,通过产品和线路将它串联起来,再由相关部门进行宣传推介,从而丰富绍兴人文旅游的文化内涵和形象;另一方面,对于这些资源的开发或许并不能让它们为自己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但开发这些人文资源的主要目的并不是要依靠它们来赚取更多的门票收入,而是要通过它们充分展示绍兴的整体文化,吸引旅游者延长在绍兴的逗留时间,从而增加绍兴的旅游总收入。

4、民本教育

对于人文旅游思想的研讨不能只局限于行业内或少数人中间,而应当让其成为整个城市居民的话题,让人文旅游的思想深入人心。只有全民的人文素质提高了,从小热爱人文,尊重历史,崇尚遗产,使得继承优良传统、弘扬民族文化成为共同的价值观念,人文旅游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同时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让绍兴的居民从小就建立起人文旅游意识,让大家知道人文旅游对绍兴的重要性,从而知道城市居民共同来保护人文旅游资源,进而在意识上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5、历史文化与自然生态相结合借鉴外地成功经验,结合绍兴市人文、山、水实际,组织实施富有历史文化名城与自然生态特色相结合的旅游业发展规划,在发展人文旅游的同时发展水乡旅游。让旅游者可以充分体验“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意境。

6、出台优惠政策

出台加速旅游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深入贯彻旅游建设“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个体一起上,自力更生和利用外资一起上”的方针,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广开筹资渠道,依靠全社会力量,组织建设资金,促进绍兴旅游事业快速发展。

7、加强管理,改善环境

加强旅游行业管理,改善旅游环境。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我市旅游业管理体系,规范旅游市场秩序,严格旅游执法。加强对旅游服务行业管理,防止宰客、骗客现象发生,切实维护游客正当权益。以过“硬”的服务质量,优越的服务环境,促进和提高旅游行业自身的综合经济效益。

8、突出特色,加快旅游产品开发

旅游产品产业是与旅游业密切相关的产业之一,尤其是旅游纪念品、旅游工艺品和旅游食品,如各地旅游资源,一般不会发生产品雷同,且比发展其他产业所需的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

篇3:合肥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

一、合肥市发展服务外包的SWOT分析

(一) 优势分析

1. 地方政策优势。

安徽省政府和合肥市政府在国家文件的基础上, 制定了一系列支持发展服务外包业务的政策。2009年2月23日, 安徽省人民政府发布了《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意见》, 发布后产生了积极影响, 为发展服务外包奠定了良好的政策环境。2011年《合肥市承接产业转移促进服务业发展若干政策 (试行) 》 (合政[2011]53) 号中对于新设立服务外包企业和服务外包专业人才培训机构的奖励和补助措施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2. 成本优势。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2011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显示, 在2010年前50个最具竞争力的城市中, 合肥居第25位, 在“商业文化竞争力”排名中, 合肥排在第九位。首先, 合肥的生活成本较低。合肥的整体消费水平与长三角地区其他城市有一定的差距, 因而决定了该城市的生活成本不会很高, 因此, 对于投资者来说, 在投资考察或者经营过程中, 其商务成本可适当降低一些。其次, 合肥的人力资源成本较低。《2011中国薪酬白皮书》给出一组数据:2010年安徽地区制造业平均薪酬52649元, 而全国制造业薪酬则为58184元, 安徽省比全国的平均水平要低近10个百分点。安徽地区的制造业拥有较强的人力资源成本优势, 这也是合肥吸引接包商的优势所在。

3. 区位优势。

目前, 合肥到上海只要2小时。随着高速铁路的建成合肥到北京、杭州只要3小时;3年后合肥到福建也仅需要3个半小时。并且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进一步推进, 国家批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 安徽迎来了难逢的发展机遇。而合肥作为省会城市地处交通要冲, 九大铁路干线贯穿其中, 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核心城市之一, 产业基础强, 发展环境好, 经济集中度较高, 辐射效应明显, 潜力很大。

4. 载体建设优势。

合肥已建成的用于发展服务外包业务的园区主要是安徽服务外包产业园、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服务外包示范区和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动漫产业发展基地及服务外包示范区。合肥市政府计划按照“聚集发展、区别定位、重点扶持、逐步扩张”的思路, 形成以“1个城市+3个示范区+4个行政区+2个新区+6个中心”的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格局。

5. 储备人才优势。

合肥是中国政府首批的科教名城。合肥市拥有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等41所高等院校。合肥是中国重大科学工程布局密集的城市之一, 拥有各类技术研究和开发机构358家, 各类科技人员达30万人, 为服务外包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二) 劣势分析

1. 人才缺口巨大。

服务外包产业是“人脑+电脑”的产业, 属于智力人才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虽然合肥拥有众多的教育资源, 但是由于目前大学的专业设置主要是以专业领域来区分, 而服务外包业需要的拥有计算机、外语、营销等多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并且, 目前没有一所院校设有专门的服务外包专业的。因此, 在人才的供需上存在矛盾。

2. 企业规模小, 竞争力弱。

行业领军企业是服务外包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品牌效应是企业脱颖而出、吸引发包商的重要突破口。合肥目前的重点服务外包企业15家, 重点培训机构3家, 无论是从数量、质量还是类型上, 都难以在国际市场上与大公司相抗衡。合肥目前的服务外包企业发展速度还不快、规模较小、在国内同行业中, 还没有形成大的影响力。因此, 对于发包商的吸引力不足。

3. 多是低端服务外包业、特征不明显。

合肥发展服务外包业务的时间较短, 目前还处与起步阶段, 产业集中度还不够高, 很多企业的规模还很小。在承接的业务上多是软件外包、IT服务、数据处理和呼叫中心等低端的服务外包业务。目前, 合肥致力于打造“中国呼叫中心之都”。但据了解, 目前有很多城市都在作呼叫中心的业务, 重复建设明显。因此, 认为呼叫中心只能作为让世界了解合肥服务外包的手段, 而不能作为最终的发展目标。不能重规模而轻实力。

4. 服务外包行业组织和协会的缺失。

在产业集群中, 行业协会通过服务职能、行业自律、代表行业利益、整合集群内资源、沟通协调、组织培训六个方面也发挥作用。而据了解, 合肥市乃至全国都还没有专门的服务外包行业组织和协会。目前, 服务外包业存在的例如重复建设严重、同类竞争激烈、地方保护主义较强等问题一定程度上要依靠服务外包行业协会来进行协调。

(三) 机遇

1. 国家的优惠政策。

从2006年的“千百十”工程开始, 国家多部委从多方面、多层次的强有力支持推动着服务外包行业在中国迅速、高效地发展。商务部2011年1月13日发布《2011年服务贸易工作要点》的通知指出, 研究开拓服务贸易出口新领域, 推动软件和服务外包、技术、文化、中医药、会计、医疗等重点领域服务出口, 在一些有增长潜力和比较优势的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带动我国服务贸易整体发展。2010年7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商务部《关于示范城市离岸服务外包业务免征营业税的通知》 (财税[2010]64号) , 一系列措施都表明了国家对于发展服务外包业务的支持。2002年, 合肥被批准为“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 成为全国第12个服务外包基地城市。这对于促进合肥服务外包发展是最大的支持和优惠。在此背景下, 合肥将会得到一系列的国家优惠政策。

2. 跨国企业的技术溢出。

从接包方的角度看, 服务外包业务的发展不仅能够带来外包业务的经济利益, 而且作为发包方的跨国企业会以技术溢出效应给接包地带来影响。首先, 通过人才的流动, 使得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得以传播;其次, 通过承接外包业务, 使得接包方更加深入了解跨国企业内部先进的经营理念、企业运作模式、先进的技术从而可以对自己的经营和创新研发提供灵感和参考。

(四) 挑战

服务外包市场竞争激烈。从国际市场看, 服务外包作为一种低成本、低能耗、高效率的经济增长点引起各国的关注。许多国家都希望能够通过服务外包业的发展推动经济发展。例如印度、爱尔兰等国家在欧美服务外包市场基本占据垄断地位, 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家既具有语言优势也具有成本优势, 这些都将成为我国服务外包业发展的竞争对手。从国内来看, 一方面, 目前, 北京、上海、大连、杭州、济南、深圳、西安、南京、苏州等城市都瞄准了服务外包市场, 各地无论是目标定位、模式选择、招商方法、企业引导等方面都大同小异, 没有明显的特色, 因此, 对于发包商来说, 选择性就比较多。

(五) SWOT分析表

二、发展建议

(一) 人才

合肥应该高度重视服务外包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鼓励各大院校大力培养既熟练掌握相关技术又具备外语能力的人才。可以考虑分层次进行人才培养, 高等院校可以定位在高、中层次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上, 高职高专院校则以初级技能性人才培养为目标。同时, 可以建立校企合作的服务外包人才综合培训和实验基地, 对大学生开展实训, 大力培养适合外包发展需要的实用技能型和创业型人才, 将工作融于教学、教学融于实践之中。除此之外, 应该建立人性化和有吸引力的用人制度, 这样才能留住人才。

(二) 特色

在各地方“扎堆”发展服务外包的今天, 要摆脱毫无新意的重复建设, 突出地方特色才是实现长久发展的条件。虽然目前合肥市在生活成本和人力成本上具有优势, 但是随着合肥经济的发展, 这些优势必将丧失, 因此, 要建立特色来吸引发包商。

(三) 加强自主创新, 培育国际服务外包品牌企业

第一、从事服务外包的企业应该增加研发投入,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走专业化道路, 目前合肥的服务外包企业的规模都比较小, 因此在技术上的高度专业性可以弥补发包商对小企业的偏见。第二、走国际化经营模式。要敢于投身与国际服务外包的竞争洪流中, 要多向国际大企业学习、多与国际代理商和一些转包商联系, 一方面学习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 另一方面可以争取更多的订单。第三、服务质量是关键。在提高专业技术的同时, 要注重员工素质的培养, 要给发包商以归属感和信任感。

(四) 规范服务外包行业协会

篇4:惠城区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

关键词:SWOT分析法 惠城区 旅游业发展

一、SWOT分析法概述

SWOT分析法又称态势分析法,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由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提出,是一种能够较客观而准确地分析和研究一个单位现实情况的方法。SWOT分析法是一种常用于企业战略分析的方法,即根据企业自身的既定内在条件进行分析,找出企业的优势、劣势及核心竞争力之所在。其中,S代表 strength(优势),W代表weakness(弱势),O代表opportunity(机会),T代表threat(威胁),其中,S、W是内部因素,O、T是外部因素。按照企业竞争战略的完整概念,战略应是一个企业“能够做的”(即组织的强项和弱项)和“可能做的”(即环境的机会和威胁)之间的有机组合。

二、基于SWOT理论下的惠城区旅游业分析

(一)惠城区旅游业发展的优势

一是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惠城区是惠州市政府所在地,毗邻深圳、香港,有广大的客源市场。海陆空交通网络四通八达,广梅汕铁路、广惠高速、惠河高速、惠深高速、深汕高速贯穿境内,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二是丰富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惠城区素有“半城山色半城湖”的美誉。湖就是指惠州西湖,苏东坡寓惠时曾赞之为“天下西湖三十六,惟惠州足并杭州”。西湖由五湖、六桥、七山、十六景组成。(五湖指:平湖、丰湖、南湖、菱湖、鳄湖;六桥指:拱北桥、西新桥、明胜桥、圆通桥、迎仙桥、烟霞桥;十六景指:玉塔微澜、苏堤玩月、象岭云飞、榜岭春霖、留丹点翠、花洲话雨、红棉春醉、荔莆风清、西新避暑、孤山苏迹、花港观鱼、飞岭览胜、芳华秋艳、丰山浩气、南苑绿絮、准堤远眺)。三是深厚积淀的化内涵。大豪苏东坡寓惠期间的社会化活动、思想化内涵及其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形成了东坡寓惠化,惠城作为东江流域的经济、化、交通中心的特殊地位,形成了独特的以客属化为主,包涵东江流域自然地理的、古代的、民俗的、宗教的、革命历史的东江化。孙中山、周恩来、邓演达等革命先辈战斗足迹,形成了以东征、东纵为代表的红色化,为全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化内涵和强大的生命力。

(二)惠城区旅游业发展的劣势

一是宣传力度不够,知名度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目标群体还不够广,主要集中于珠三角地区和港澳地区。宣传主体层次较低,公信力不足,缺乏整体包装、整体宣传。特点不突出,主题不鲜明,形象不统一。二是基础设施有待于进一步完善。虽然惠城区旅游基础设施有了很大的改观,但与珠三角其他市的中心区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区域内星级宾馆床位数远远不能满足未来发展的需求。三是管理体制有待于进一步理顺。全区目前的旅游资源和产品全部分散在物、宗教、建设、林业、水利等单位,资源分散,管理多头,严重地制约着旅游经济的发展。

(三)惠城区旅游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国家及省市相关政策的出台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惠城区旅游发展面临到前所未有的新契机。一是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下称《意见》)的出台,明确提出我国今后几年旅游业发展的目标方向、主要任务以及具体保障措施,为惠城区旅游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二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中明确提出珠江三角洲地区要建设全国旅游综合改革示范区,建成亚太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和游客集散地。特别是2009年4月2日,《罗浮山宣言》的签署,标志着珠三角洲地区九市旅游合作一体化的正式启动,为全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市场前景。三是惠州市发展旅游业的相关政策。早在2007年市里就提出了要全力打造旅游业的“3510”工程,颁布了《惠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修编)(2008—2020)》(以下简称规划),明确了惠城区旅游业发展的定位,即将惠城区和惠阳区两个行政区域结合建成中心城市综合旅游区,这为惠城区旅游业注入了新的生机。四是2010年2月惠城区进行了区划调整,将陈江、惠环、潼湖、潼侨、沥林等五个工业镇(街道)划入仲恺高新区,使全区产业结构发生很大的变化,第三产业的地位更加突出,对全区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区委、区政府提出“强区名城”的发展战略,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供了新的契机,而旅游业以其特有的低能耗、低污染、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优势成为全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惠城区旅游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惠城区旅游业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旅游业自身所具有的特征,即更容易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当经济出现波动时,旅游业最先受到影响。二是从旅游市场竞争来看,惠城区旅游被周边旅游目的地分流的态势明显。三是从惠城旅游产品本身来讲,惠城区旅游业发展仍存在小、弱、散、差的现象,而北部生态旅游区以及南部特色工业旅游区开发较为缓慢,造成全区旅游业发展不均衡的情况。

三、总结

基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惠城区具有丰富自然风光、历史化资源以及广阔的市场潜力,具有发展旅游业的重要优势。珠三角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转型升级发展的要求以及“强区名城”战略的实施,为惠城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抓住机遇,发挥优势,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促进惠城区旅游业的发展,对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而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提高思想认识,把发展旅游业作为加快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内容和主攻方向。旅游业是第三产业的龙头,具有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等优势。二是围绕市政府提出的“一心、两带、三区”的空间布局,在空间功能分区上打造“三大旅游圈”,即开发以北部山区为主的农业生态旅游圈,南部工业区为主的特色工业旅游圈和中部以中心城区为主体的休闲度假旅游圈。依托作为惠州市中心区的优势,联手周边县区,打造贯通“罗浮山—大西湖景区—大亚湾—巽寮湾”等多个景点的精品旅游线。将全区旅游景点与省内其他城市景点相结合,打造省内旅游精品线,形成跨越区域的多样性旅游产品系列。三是加快现有旅游景区(点)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景区服务质量和水平。完善多层次多样化的住宿设施,满足国内外观光客的各种档次休闲、度假的需要。同时将旅游业与房地产开发业相结合,吸引房地产企业积极开发度假别墅项目,以增加经济效益。四是加强旅游宣传推介,提升影响力。在巩固现有的珠三角广州、深圳、东莞客源基础上,着力开拓广东乃至全国的市场。积极宣传惠城区丰富的东江客家饮食、东江化、红色化等资源,开展有特色的促销活动。通过参加国际、全国、省、市旅游产品展,提高全区旅游的知名度。五是将旅游产业与化相结合,提升旅游产业内涵。深入挖掘历史化的精华,突出特色,尤其是加大物古迹类化单位修缮保护的力度。大力加强对旅游历史献的收集整理和开发利用,使蕴含在旅游资源中的化潜能得以充分释放,将潜在的化资源转变为现实的旅游资源。

参考献:

[1]格里·约翰逊著译.战略管理(第6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2]姚莉.企业战略管理(管理学系列教材)[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3]《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政策全解读[DB/OL]. http://www.china.com.cn/travel/txt/

2010-01/13/content_192269.htm

[4]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EB/OL].http://www.gdjrb.gov.cn/policy_s-

how.jsp?policy_id=318

[5]惠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惠城区志(1988-2002)[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2

篇5:合肥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

(一)旅游业发展优势(Strength)1.丰富优美的自然环境。锦州名胜古迹遍布全区,旅游资源独 具特色。境内山、海、林、鸟荟粹,寺、塔、碑、馆齐全。自然资源 得天独厚,有声震辽海、享誉京华的北国第一佛山,国家 AAAA 级风 景区——北普陀山风景区; 有以山奇、桥绝而扬名海内外的国家 AAAA 级风景区——笔架山风景区;有层峦叠嶂、千姿百态的国家级风景名 胜区——医巫闾山风景区;闾山森林公园、大芦花景区、翠岩山、老 爷岭、青岩寺等众多旅游风景区。人文景观丰富多彩,有全国爱国主

义教育基地、拥有中国第一座全景画馆的国家 AAAA 级景区辽沈战役 纪念馆;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共计 166 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5 处,即义县奉国寺(我国著名的辽代三大建筑之一)万佛堂石窟、(东 北地区年代最久、规模最大的石窟群)、北镇庙(全国五大镇山中唯 一保存完整的镇山庙)、崇兴寺双塔(我国现存辽金砖塔中唯一保存 完好的大型双塔)、广济寺(塔寺合一的建筑群)、省级文物保护单 位 13 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33 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15 处。2001 年锦州市已加入到“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行列。2.区位优势。锦州市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优势独具特色。锦 州南临渤海,北依松岭山脉,位于著名的“辽西走廊”东端,是 连接中国东北地区和华北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有“四省通锦” 之说。京哈铁路、锦承铁路、大郑铁路、沟海铁路、秦沈铁路客 运专线等、京哈公路、京沈高速公路、辽宁滨海公路横贯全境。锦阜高速公路、锦朝高速公路及 102 线国道使锦州与

周边城市形 成了“一小时城市群”。(境内主要车站:锦州站、锦州南站、大 虎山站、沟帮子站、义县站等)公路总里程达到 3622 公里,黑色 路面铺装率、二级以上公路比重、高速公路里程都居辽西之首。全市拥有营运公共汽车 537 辆,运营线路网长度 467 公里;运营 出租车 3884 辆。锦州小岭子机场是辽宁省西部唯一一座达国际 4C 级标准的民航机场,已开通开通了往返上海浦东、青岛、杭州、广州中转联航四条航线,可飞往全国各地。2010 年,锦州机场安 全保障 1144 架次航班起降,同比增长 30%;旅客吞吐量 9.63 万

人次,同比增长 66.8%。货邮吞吐量 1204.6 吨,同比增长 120.8%。2009 年省政府批准修建辽宁锦州湾国际机场,辐射辽西 5 市。

(二)旅游业发展劣势(Weakness)l、旅游形象意识淡薄,缺乏明显的旅游主题和风格。旅游产品 具有无形性的特点,以人的经历和感受为主要表现形式,所以,旅游 产品的销售更加依赖于产品形象的创意、设计和宣传。旅游者对城市 目的地的选择,依赖于对该城市旅游形象的认知水平,往往受其所掌 握的旅游信息的影响。在诸多信息中,城市旅游形象是吸引旅游者并 驱动其前往的最关键因素之一。而锦州缺乏明显的旅游城市的形象,在远距离的旅游市场上,主要是以其传统的兵家必争之地作为区域形 象的,在周边地区是以辽西中心城市作为旅游形象的,是文物古迹与 山海风光密切融台的古文化旅游区。这一点严重制约了锦州旅游业的 发展。

2、旅游产品结构不尽合理。从旅游产品结构上看,一是旅游产 品的单一性和旅游活动的多样性的矛盾突出。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开 发多样性旅游产品是旅游业发展的一般要求。目前,锦州市旅游产品 结构单一,以初级的观光型为主,度假休闲旅游、专项旅游产品发展 较慢,这一结构难以满足不同旅游人群多样性的旅游需求。二是旅游 产品的观光性与旅游活动的参与性的矛盾尖锐。参与性是现代旅游的 基本要求,锦州市的旅游产品基本上都是观光型的,缺乏游客能够 参与的综台性旅游景点,而且现有旅游景点的观光性对多数旅游者来 说都是一次性的,很难吸引他们再次观光,游客滞留时间也较短。

(三)旅游业发展机遇(Opportunity)1.政府组织重点旅游企业参加了“中国国内旅游交易会暨第六 届东亚国际旅游博览会”,会上锦州市设专业展台、商品展台、国际 展台共 20 个,发放宣传资料 3 万余份,签订旅游协议 100 份。同时 积极参加省旅游局组织的宣传促销活动,组织重点旅游企业,深入到 “京津晋”、“黑吉蒙”等地区,进行旅游推介

篇6:旅游发展swot分析‘

1、优势分析(strength)

(一)区位优势

交通条件是发展旅游的命脉。帕哈太克里乡居于“一市两县”的中心位置,交通十分便利,南疆铁路、314高速公路及其匝道穿乡而过,315国道以及现在正在村子里兴修的314国道与315国道的连接线构成了景区外部的交通网,使得帕哈太克里乡的可进入性极强;

(二)资源优势

①从空间环境来看,帕哈太克里乡水资源丰富,空气质量、生态植被良好,生态环境保存良好。②从自然资源特色来看,景区内集现代观光农业、果林、鱼塘、河滩、湿地、克孜勒河与台勒维曲克河两河交汇处风光等资源类型丰富、资源组合状况良好。③乡村总体风格保持良好,传统风格的维吾尔民族建筑的民居被较完好的保留下来,特色鲜明。④百年水磨坊等传统的农耕方式被保留下来,农耕文化丰富多彩。⑤红色旅游资源具有浓厚的教育意义。⑤农副产品十分丰富。⑥民俗文化和民俗活动多姿多彩。⑦传统饮食具有鲜明特色

(三)客源优势

一般来讲,乡村旅游客源的区域限制相对较大,以近、中程游客为主,对周边城市的依赖性较强。帕哈太克里乡距离喀什市仅三公里,喀什市城市居民是其基础客源市场,显著的区位交通优势为乡村旅游的客源组织提供了便利。

(四)宏观优势

以中央设立喀什为经济特区为契机,喀什城市总体规划中以促进“一市两县”经济加速融合的宏观指导,对农村政策的倾斜和“乡村旅游”、“和谐旅游”主题的提出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为帕哈太克里乡今后的旅游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环境。邻近喀什经济特区,许多实力雄厚的私营业主,对投资旅游产业兴趣浓厚,资本基础的雄厚,投资机制灵活便捷,为乡村旅游快速发展提供了可能。

2、劣势分析(Weakness)

(1)资源优势和基础条件相脱节。生态环境良好,乡村旅游资源保存完好,但基础条件相对较差,接待能力薄弱,政府的资金扶持有限,不能满足最基本的旅游发展需要。

(2)资源同质化,竞争较大。帕哈太克里乡旅游资源与色满乡的民族风情园资源同质化,竞争较大,为避免同质竞争,景区应另谋出路,开发具有特色的旅游项目,“轻观光、重体验”提高游客的参与性,从而提高游客的满意度。

(3)停留时间较短,旅游产生的效益不高。帕哈太克里乡的旅游处于起步阶段,住宿、餐饮等基础接待设施环节薄弱,晚间娱乐项目还没有成体系,致使游客消费结构单一,消费链过短,主要以一日游为主,直接影响帕哈太克里乡的旅游经济效益。

(4)受季节影响明显。旅游业是一个脆弱性的产业,容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季节的影响,而北方的乡村旅游更是如此,乡村旅游严重依赖于农业旅游资源,农业旅游资源受季节变化影响非常大,尤其是像观光农业、林业、果蔬采摘等旅游项目影响更是严重,淡旺季非常明显。

3、发展机遇(Opportunity)

(一)国内休闲旅游时代的热潮

国内旅游持续升温,境外客源渠道拓宽,旅游客源总量不断放大。为乡村旅游等新兴旅游项目的发展提供了空间。

(二)喀什独特的地缘优势

立足喀什、依托南疆、面向西亚、中亚、南亚和欧洲,打造成西部对外开放的窗口,充分发挥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也为帕哈太克里乡乡村休闲旅游区的发展带来机遇。

(三)国民收入的提高增加了潜在的客户。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人们在物质条件得到满足的同时,也更加注重健康和养身,返璞归真的意愿越来越强烈,乡村旅游的旅游功能得到人们的认可,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推动力。(四)地方政策的扶持

喀什城市发展总体规划中强调加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积极调整经济结构,高位推进文化旅游产业,以乡村旅游为重点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将成为喀什地区旅游发展重点。

4、挑战(Threats)

(一)帕哈太克里乡乡村旅游面临“形象遮蔽”的影响

喀什在大众心目中是一个民族风情地,宣传侧重于少数民族文化、民俗和少数民族特色建筑等形象,人文形象更为突出,从而对其他旅游资源地产生形象的遮蔽效应。帕哈太克里乡这样的乡村休闲旅游,在对外拓展市场上容易受到“形象遮蔽”的影响。

(二)乡村旅游市场需求的日益差异化。

由于旅游者文化水平层次的不断提高和旅游经历的不断丰富,旅游者的需求也呈现出差异化、复杂化和个性化的特征,这就要求帕哈太克里乡乡村旅游的旅游项目要多样化,满足游客的不同需求。

(三)帕哈太克里乡乡村旅游如何在与周边区域的博奕中壮大。

旅游业的发展受到各级政府、领导的关注,疏附县、疏勒县等周边地区利用喀什设立经济特区的宏观优势和民族民俗特色,纷纷开展旅游业,周边景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竞争压力大。

5、规划需解决的问题

客观分析帕哈太克里乡乡村旅游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可以看出其旅游发展前景总的来说是机遇和挑战并存,需要及时抓住机遇,善于迎接挑战。因此项目策划上,应扬长避短,整合乡内高品质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开发生态休闲的旅游产品,促进帕哈太克里乡乡村旅游跨越式发展,要想发展首先要从自身找到症结:

(一)完善管理,建立一支专业的、成熟的人才和服务队伍,提高经营和管理水平

人才是旅游业的重要资源,鉴于帕哈太克里乡村民文化素质参差不齐,应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因而在从业人员素质的培训上,应该定期举办乡村旅游和管理的培训班,重点提高基层从业者的相关文化素质。同时还要与喀什市当地的高校合作,吸纳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为帕哈太克里乡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更多的创新和活力。

(二)加大政府的引导和资助力度,招商引资,增加资金的积累

帕哈太克里乡的乡村旅游还在起步阶段,基础设施的建设还有待提高,基础设施的不完备将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乡村旅游地功能的发挥,也会影响到旅游地形象和旅游收入。为此因增加资金的积累,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创造一个拥有良好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保障的乡村旅游名乡。

(三)加大景区促销力度,拓宽促销渠道

以“最乡村,最自然”为营销推广口号,一方面加大电视媒体、画册的宣传,加强城市居民的印象,另一方面,加强网络宣传,提高居民的吸引力和关注度。

(四)丰富旅游项目,加强产品促销

帕乡的旅游项目突出农家乐、渔家乐、林家乐等项目,每一个项目都要有主打品牌、有闪光点,因此应定期推陈出新,定期更换菜品和娱乐项目。

(五)科学规划,有序开发

篇7:合肥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

略对策研究

摘要:研究与分析广西旅游业的发展状况,探求科学发展模式,对广西的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文章试着运用管理科学的“SW0T”模型,对广西旅游业的发展现状从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四个方面进行系统的分析,力求从整体上把握广西旅游业的发展态势,根据分析结果,得出一些有益的发展政策意见。关键词:广西;旅游业;SWOT;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09)22-0021-02

1广西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旅游业在广西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广西按照“一个旅游龙头、两条黄金旅游带、两大旅游集散中心、五大旅游特色、六大旅游品牌、八大旅游区、十条精品旅游线路”的总体旅游框架发展,来桂旅游人数稳步提升。据统计,2008年广西旅游总收入达533.7亿元,占广西GDP的7.5%,国内旅游人数9687.41万人次,接待入境旅游者201.02万人次。2009年是广西全面启动建设过千亿元旅游产业的第一年,预期目标为接待入境旅游者207万人次,国际旅游外汇收入6.36亿美元,国内游客人数1.05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585亿元,旅游总收入630亿元,同比增长18.0%。力争到2010年,广西全区旅游总收入达60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同期全区GDP的10%左右。

2广西旅游业的SWOT分析

2.1广西旅游业发展的优势

①区域地缘优势。广西地处祖国南疆,东连广东省、香港、澳门,西靠云南省,东北紧邻湖南省,南邻北部湾,遥望海南省,大陆海岸线1595km,西南与越南民主共和国接壤,陆地边境线1020km。是我国西南、中南地区与东南亚的重要陆地通道和海上通道,并通过中南半岛进入南太平洋和印度洋,具有出入境便捷的地缘优势。

②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优势。广西地处亚热带低纬度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

候区域,丰富的雨水为广西的地表水景观和地下水景观资源提供了充分的物质保证。其次,广西独具内陆省份欠缺的海上水域风光资源。再次,广西总体受工业和生活污染的程度较轻,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条件。

③水域景观与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完美结合。广西各风景河段两岸均发育奇峰怪石,并有良好的植被,与碧水、蓝天、飞禽、渔夫、古寺等组成一幅幅迷人的山水画,如漓江、南流江河段„„在众多河流旁的山上常有古寺、古树,并有清泉相伴。瀑布、绝壁、怪石、古树<优麦电子商务论文>有机结合,湖泊、青山、碧水、奇花异草构成美丽画卷,再加上人工建筑的亭台楼阁等旅游设施,和谐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吸引了无数游人前往休闲度假。

2.2广西旅游业的劣势

①区域布局和产品结构不合理。首先,广西的旅游业区域布局不和理,具体表现在桂林市一枝独秀,接待海外游客和旅游创汇均占全区的80%左右。而在产品结构上,旅游产品结构单调、资源老化、吸引力不高。以喀斯特山水地貌景观为主体的观光旅游项目无法提供多样的旅游消费、满足各类游客的需求,严重影响了游客的滞留时间(人均停留时间仅为1.43t)和重游度。

②旅游基础设施相对滞后。近两年来旅游黄金周暴露出来的行路难、住宿难、游览难等问题,实际上是基础设施短缺所造成的。这主要表现在:

旅游交通运输不能适应旅游业的发展。国内航线尚未形成联网运输;区内尚无旅游专列,公路技术等级偏低;尚未形成省内环线旅游通道;区内景区(点)之间交通方式单一(仅以公路为主),而水运和海运均未能充分发挥作用。

旅游涉外饭店、旅行社的数量、档次、功能比例失衡。目前我区拥有星级饭店384家,但高档饭店不多,且集中在桂林和南宁。饭店硬件中的设计、装潢、设备及配套设施,转件中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不能满足客人的需要。

旅游购物设施不完善。除桂林市旅游商品市场规模较大外,其他地方没有像样的旅游购物设施。

③各地缺乏互助协作的观念。各地发展旅游产业缺乏联合、互动发展的观念,缺乏“大区域,大旅游”协作经营和宣传促销的观念。如广西某县的岩溶山水景观非常丰富,原本可以创建一个国家级甚至世界级地质公园,但这些景点分别被几个私人老板把持,各干各的,无法合作,直接影响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④旅游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没有培育出旅游精品和标志性的王牌产品,缺乏推陈出新以及针对不同年龄结构、收入结构、文化结构的创新产品,品牌意识和精品意识不足。虽然旅游资源丰富,但目前只有桂林漓江、兴安乐满地这样中国一流的产品才称得上具有国际竞争力。

2.3广西旅游业的机会

①国家政策的倾斜和西部大开发。广西享有很多国家给予的政策上的优惠。如国家经济发展向中西部倾斜的政策、少数民族地区政策、扶贫开发政策、沿海开发政策、边境开发政策等。此外,广西纳入西部大开发的范畴,国家旅游局已确定21世纪加快发展中西部地区旅游业的方针,这为广西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千载难逢的机会。②“三农”问题的进一步解决。“三农”问题的进一步解决使得农业结构得到调整,农业生产率提高,农民闲暇时间增加。近年来农村交通条件的逐步改善(公路下乡),交通畅通。农民旅游在今后的旅游经济中将发挥重要作用。③中国入世和2008北京奥运会。

旅游业是天然开放型行业,加入WTO,有利于优化旅游业发展的大环境、建立更加符合国际规则的运营机制、扩大广西入境旅游市场,增加国际客源。此外,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使得全国旅游业的国际客源量增大,广西也受到了辐射效益。

④中国 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广西是中国通往东盟的桥头堡。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广西旅游业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特别是每年一度的中国东盟博览会将在南宁召开,为广西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2.4广西旅游业的威胁

①景区污染和破坏性开发。在各个旅游景点,可以看到游客留下的垃圾大量堆积,造成环境污染。一些地区过分追求眼前利益,使自然景物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如桂林象鼻山背脊上的高级住宅小区、漓江兴坪码头的宾馆建筑、漓江边上的希望小学、阳朔糖厂、福利采石场等,都是漓江风景带上的败笔,使景观得完整性与完美性受到难以恢复的破坏,降低了漓江景观带的使用潜质。②区域竞争和国外同行挑战。广西的喀斯特地貌和民族风情资源与周边云南、贵州相似,滨海资源与海南、广东相同,旅游客源市场相近,区域竞争激烈。其次,国内兄弟省份旅行社的“做大做强”对广西旅游企业也是很大的威胁。再次,国外同行先进的管理、高新的科技、优质的服务、雄厚的资金、气吞山河的战略也给广西的旅游带来了严重的挑战。③各种不可抗力因素的存在。旅游业是脆弱的行业,抵抗不可抗力因素的能力较弱,对国内外形势和安全因素依赖性很强。如2003年的“非典”、2008年的禽流感、雪灾和汶川大地震,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都使广西旅游业遭受了重大的打击,大部分景点和宾馆在几个月内经营惨淡。

3广西旅游业发展的战略对策

根据模型分析,广西旅游业的发展优势明显,但不利因素也同时存在。要做大做强广西旅游业,必须发挥优势,因势利导,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要把握内外部环境的动态关系,及时调整发展战略。

3.1景区治理战略

①实施交通大网络。旅游开发,交通先行。应尽快打通省级公路和区内的二级公路,努力完善区域旅游合作环境与交通条件;加快建设广西通往越南,走向东盟各国的国际公路;开通至国内主要城市和广西重要客源地、国家和地区的国际航线;增开旅游专列。②解决基础设施问题。加强市政公用设施、信息网络平台、旅<优麦电子商务论文>游安全保障、大型商贸物流设施、会展商务设施、接待服务设施等。建立旅游商品研发中心和旅游商品批发市场,重点旅游市县和旅游区设旅游购物中心和特色旅游商业街;建立全区旅游商品批发市场销售网络体系,促进旅游产品流通。③加快人才队伍建设。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以加强旅游人才队伍素质教育为主线,以培养高层次和短缺人才为重点,把吸引、培养和用好人才作为促进旅游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切实抓紧抓好。使各类人才供给在数量、素质和结构等方面适应区域旅游竞争、国内旅游竞争和国际旅游竞争的需要。

3.2区域联动战略

没有规模难以形成竞争优势,发展优势才能形成可持续的竞争力。要切实加大部门联动和区域合作力度,走资源共享、效益共赢的道路。政府部门应科学管理,对区内各旅游企业加以正确引导,加强互助合作;大力推进企业改革进程,组建新的企业集团,优化企业结构。此外,应该注意与周边地区和东盟的合作,充分发挥广西桥头堡的作用。

3.3产品营销战略

①抓好旅游教育,提高文化素质。让每一个广西人都树立“人人都是旅游形象,处处都是旅游环境”的意识。让每个游客在广西都能感受到广西人民的文明和友好,达到间接营销的目的。②利用好东盟博览会的机遇。应充分利用中国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和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南宁召开的机遇,进一步扩大广西旅游业的对外开放,通过博览会把广西推荐给国外游客。③注重信息技术的运用。旅游部门要制定科学详细的营销方案,敢于走出去。如积极参加旅游洽谈会和旅游交易会等。同时还要注重信息技术的运用。善于利用现代化通讯和网络手段,如电子商务,实现低成本高收入的营销模式。

3.4特色品牌战略

任何现代人工的摸拟,都只能是赝品,都不具备高档次的旅游资源价值。所以,广西应该开创自己独特的品牌。为此,应该注意一下两点。

篇8:合肥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

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 从改革开放到现在, 合肥的会展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取得了快速的发展。据统计, 在2004年至2008年期间会展的会展项目数量从200个发展到270个。仅去年合肥共举办了200多个各类展览活动, 有400多万人次专业观众参会, 展位总规模超过12万个, 投资、贸易总成交额高达上百亿美元。但是, 合肥会展产业的现实状况与前景并不乐观, 与北京、上海大城市相比, 合肥仍存在很大的差距。

如何在目前复杂多变的竞争环境下, 克服自身的不足, 应付同类城市的竞争, 找准合肥市会展产业的发展定位及战略选择将是一个城市管理者思考的问题。下文将通过SWOT模型, 从内部的优势、劣势以及外部的机会与威胁的动态结合中分析合肥市会展产业, 据此选择合肥发展会展产业的最优战略。

二、合肥市会展产业的SWOT分析

1. 优势

(1) 政策优势和良好的产业基础。国家实施的“中部崛起”、“泛长三角”战略规划, 2009年1月, 国务院批复了国家发改委关于设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报告, 为合肥承接产业转移和会展产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优势。同时合肥是中国著名的家电和汽车生产基地, 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难得的发展机遇以及雄厚的产业基础为合肥会展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物质基础。

(2) 优越的区位条件和便捷的交通运输条件以及丰富的旅游资源。安徽在空间上靠近国内最发达的长三角会展经济带。合肥居皖之中, 素以“江淮明珠, 包拯故里”著称, 拥有丰富的历史遗迹和众多的古代文物。同时合肥又是全国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 高速公路、铁路、水运等交通网络不断完善, 另外合肥新桥国际机场正在建设中, 预计2012年底投入使用。

(3) 会展场馆设施不断加强, 会展产业发展迅速。合肥在2004年, 共举行会展总数突破200个, 成功举办了“第38届全国新特药品交易会”、“全国农机展”等大型展会。合肥已被评为“全国最具竞争力会展新锐城市”, 近年来, 合肥市会展产业发展迅速, 综合接待能力和经济效益连年大幅度上升。

2. 劣势

(1) 企业主体弱小, 缺乏知名品牌。目前, 在合肥工商管理部门登记注册有会展业务的公司有100来家, 但有开展展览策划与管理业务的会展公司只有十多家, 这些企业注册资本少, 高级策划能力和公关能力的人才不足, 会展组织、策划能力较弱。而且在合肥的会展企业中, 90%是民营企业, 大多处于创业积累期。

(2) 从业人员素质不均, 普遍较低, 且人数不多。目前合肥市在会展产业这方面的会展人员素质偏低, 名牌展览公司匾乏, 造成会展的组织和管理混乱, 只重形式, 不重内容, 使会展经济的质量和效益不佳。此外, 合肥市的会展经济还未形成专业化分工协作的格局, 为会展提供配套服务的技术、信息等相对滞后。

(3) 酒店和场馆建设相对滞后, 接待能力不能满足会展发展的需要。合肥现有酒店规模较小, 大部分酒店会议设施少, 配套设施不足, 制约了高级别、大型会展活动的开展, 难以满足会议举办的需要。

3. 机会

(1) 世界会展重心逐步向亚洲转移以及中国正在大力发展会展经济。近十年来, 我国承办的国际会展却越来越多, 有关专家预测, 21世纪的前二三十年内中国将在东亚乃至整个亚洲的会展中占据很大的份额, 在这种良好的宏观背景下, 合肥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 顺应潮流加快会展经济的发展。

(2) 客源市场广阔。长三角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是旅游业最繁荣的金三角, 是全国最大的客源市场。而合肥与长三角地缘相近, 人缘相亲, 随着区域一体化发展, 两地的交往更加密切, 互动更加频繁, 融合更加深入。同时正在上海召开的世博会给合肥会展产业也带来了契机。

4. 威胁

(1) 国内城市会展竞争的压力。作为我国四大会展中心的北京、上海、广州和大连, 无论在展馆水平、办展质量, 还是知名度上都优于合肥。在中东部的省会城市中, 合肥市还会受到来自周边邻近的省会城市如武汉、南京的竞争冲击, 合肥市作为一只新打入会展市场的队伍, 必然面临巨大的挑战。

(2) 替代品的威胁。网络展示正是一种对在现实展览进行替代的产品。与传统会展相比, 网络展示成本低、展出时间24小时不间断、场地规模不受限制等优点将会对合肥会展中心的发展形成一定的冲击。

三、合肥市会展产业发展的对策

1. 依靠安徽省政府的鼎力支持和强制启动, 申办国家级的展会, 开拓、培育和带动安徽的会展市场。

对于会展经济这一新兴的产业, 因此在发展起步的前期, 要与政府并肩作战, 树立强烈的市场意识, 做好会展项目的开发, 使合肥的会展市场尽快达到成熟。

2. 依托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独特的区位优势, 组织策划适应本地经济发展的各类自办展会, 培育会展市场。

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也是我市会展市场可利用的资源之一, 依托合肥本地资源的优势, 以农业、科技、旅游为特色, 构建集风景、民俗和文化、经济“四位一体”的合肥会展业。

3. 加快会展产业的设施建设和会展配套产业建设, 努力提升合肥会展品牌。

加快会展场馆设施建设, 以适应国际性、高规格、大规模会展活动的实际需求。同时, 应努力将有限的资源配置到会展产出效益最高的几个产业中, 如旅游业、餐饮服务业及邮电通讯业, 为会展产业提供有力的支持。

4. 培养会展专业人才。

具有经济、管理、国际交往、组织策划等方面的国际化的复合型人才是会展产业所需要的, 而现在操作会展的人员, 大多数是原省市外贸单位的工作人员, 市场运作能力相对偏弱。因此, 尽快培养和充分使用会展专业人才显得极为紧迫。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合肥市会展产业发展的现状, 然后运用SWOT分析当前合肥市发展会展产业的优势机会及存在的问题, 最后提出相关的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合肥,会展产业,SWOT分析

参考文献

[1]陈柳钦:会展经济与城市发展[J].现代乡镇, 2007, (2) [1]陈柳钦:会展经济与城市发展[J].现代乡镇, 2007, (2)

[2]王树华:南京会展经济的现状与SWOT分析[J].江苏商论, 2008, (9) [2]王树华:南京会展经济的现状与SWOT分析[J].江苏商论, 2008, (9)

[3]邢以群:会展业是城市经济的发动机[J].浙江经济, 2002, (2) [3]邢以群:会展业是城市经济的发动机[J].浙江经济, 2002, (2)

上一篇:高中团员日记范文下一篇:策略合作方尽职调查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