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行政伦理学网答案

2023-05-28

第一篇:最新行政伦理学网答案

城市管理学网考练习题及答案

城市管理学复习资料

一、选择题(每题至少有一个答案,多选或者少选均不能得分)

1、城市往往在一个地区的( ABCD )中居于主导地位,代表和展示着人类文明的最新发展高度。

A 文化 B 政治 C 社会 D 经济

2、( D )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

A 农业现代化 B 科技现代化 C 工业化 D 信息化

3、( C )社会大分工,是人类社会中城市形成的直接原因。

A 第一次 B 第四次 C 第三次 D 第五次

4、总体来看,古代城市的主要以( A B )为主。

A政治功能 B军事功能 C 社会功能 D经济功能

5、一般认为,城市化的影响因素包括( A BCD )。

A 人口的流动 B总人口的增长 C技术进步 D经济增长

6、( A BCD )属于我国城市权力政治系统。

A 市人大 B 市政府 C 市委 D 市司法机关

7、( ABD )属于我国城市国家权力政治系统。

A 市人大 B 市政府 C 市委 D 市司法机关

8、( A )在整个城市国家机关中处于首要地位。

A市人大 B 市政府 C 市委 D市政协

9、市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主要有地方( ABCD )。

A 任免权 B 监督权 C决定权 D立法权

10、我国市民利益表达的主要途径或渠道包括( ABCD )。

A个人联系渠道 B代理人或代表渠道 C集团参与渠道 D市民监督渠道

11、城市政府管理体制包括( ABCD )的内容。

A市建制体制 B市政府构成体制 C市行政管理体制 D市公共事务管理体制

12、我国目前的建制市,就其下级行政建制而言,分为辖区的市和不辖区的市,不辖区的市一般是( A )。

A县级市 B地级市 C副省级市 D直辖市

13、( D )在城市决策中处于核心地位。

A 市政协 B市人大常委会 C市政府 D中共市委

14、市民参政包括市民的( BCD )。

A司法参与 B政治参与 C行政参与 D社会参与

15、以下关于新公共管理理论说法正确的是( B )。

A 更加注重对内部系统的管理 B 强调管理对象的外部化 C强调以什么方式实施管理会加强管理的便利性 D强调提高管理的内部效率

16、与传统的公共管理相比较,( ABCD )成为新公共管理的重要字眼。

A 市场导向 B结果趋向 C绩效标准 D顾客导向

17、城市管理中存在的( ABC )问题是囚徒博弈的结果和囚徒困境的表现。

A城市公共产品供给不足 B城市公共组织效率缺失 C城市、区域之间竞争恶化 D城乡失衡发展

18、城市发展战略依据主要通过( ABCD )获取。

A 竞争——合作分析方法 B历史分析方法 C 政经社技分析方法 D优劣机威分析方法

19、在总体的战略愿景之下,城市发展战略还可以形成一定的发展目标体系,一般表现为城市现代化目标体系,主要包括( ABCD )。

A生态环境指标 B社会进步指标 C生活质量指标 D经济发展指标

20、世界银行组织认为,可持续城市是指一个( ABCD )的城市。

A 有竞争力 B 治理和管理良好 C适于居住 D银行信赖的

21、( BCD )属于初级城市发展战略观。

A营销导向 B需求型 C供给型 D资源型

22、构建敏捷城市,要做到( ABC )。

A信息敏捷 B人员敏捷 C制度敏捷 D政策敏捷

23、近代城市规划始于( C )。

A 美国 B 英国 C 法国 D 德国

24、行政法首要的和基本的原则是( A ),它是社会主义法制原则的体现和具体化。

A 行政合法原则 B 行政合理原则 C 行政统一原则 D行政公开原则

25、土地利用规划一般应遵循( ABCD )。

A 动态原则 B协调原则

C 市场调节与计划控制相结合原则 D效益原则

26、现代城市成长管理从( A )萌生。

A 美国 B 英国 C 法国 D 德国

27、我国现阶段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是( ABC )。

A 保护和修复人居环境,尤其是城乡空间环境的生态系统,为城乡经济、社会和文化协调、稳定地持续发展服务

B保障和创造城市居民安全、健康、舒适的空间环境 C 保障和创造城市公正的社会环境 D保障和创造城市公正的人文环境

28、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国家建设部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我国的城市规划体系分为( ABC )。

A城市总体规划 B城市分区规划 C城市详细规划 D城市分层规划

29、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 C )年。

A 5年 B 15年 C20年 D 25年

30、由于我国城市土地市场的建立处在逐步摸索的阶段,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包括( ABCD )。

A城市存量土地供应失控 B协议出让,政府让利 C生地出让,效益粗放 D有地没人用,有人没地用

31、我国城市空间成长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A BCD )。

A城市用地数量增长过快 B城市新区开发的倾向严重 C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低下 D城市空间结构不合理

32、城市经济的一般功能是指城市总体的共同性功能,主要是以( CD )为主导,为国民经济服务。

A 第一产业 B 第四产业 C 第三产业 D 第二产业

33、城市经济管理具有( ABCD )的特征。

A 综合性 B 两面性 C二重性 D区域性

34、城市经济管理的方法包括( ACD )。

A 行政方法 B 社会方法 C 法律方法 D经济方法

35、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具有( ACD )特征。 A 以“间接性”为主 B以“直接性”为主 C 以“经济性”为主 D 具有“公共物品”属性

36、经济性规制主要针对( BD )。

A 外部不经济问题 B 信息不对称问题 C 非价值物问题 D自然垄断问题

37、经济性规制对象产业包括( ABCD )。

A 自来水 B 交通运输和金融 C 城市燃气 D电力

38、社会性规制主要针对( AC )。

A 外部不经济问题 B 信息不对称问题

C 非价值物问题 D自然垄断问题

39、造成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有( ABCD )。

A 外部性 B 公共物品 C 非对称信息 D垄断

40、导致政府失灵的主要因素包括( ABCD )。

A 政府的低效率 B 政府赤字问题 C 政府的自我扩张倾向 D 政府的行为动机

41、在公共选择理论出现之前,对政府行为的假设有( ABC )。

A 慈善模式 B民主模式 C 巨物模式 D 专制模式

42、( D )城市的人口年龄结构中,老年人的比例小,幼年人口比例大。

A 稳定型 B 衰退型 C 波动型 D增长型

43、( D )城市的人口年龄比例中,幼年比例小,老年人口多。

A 稳定型 B 增长型

C 波动型 D衰退型

44、从地域特征和管理角度考察,城市社区主要有( ABC )。

A 自然社区 B 功能社区

C 法定社区 D 居住型社区

45、从城市社区起源基础、产业和功能的不同出发,城市社区可以分为( AD )。

A 职业型社区 B法定社区 C自然社区 D居住型社区

46、城市社区管理的主体组成包括( ABCD )。 A 社区成员 B 社团性组织 C 企事业组织 D行政性组织

47、根据我国近年来的情况,城市人口结构变化主要表现为( ABCD )。

A人口结构的老龄化趋势 B文化结构的高层化发展趋势 C就业结构的服务化趋势 D城市人口红利效应正趋于减低

48、自治型模式是社区主导、居民主动参与、由下而上实施的社区管理模式,(A )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

A美国 B 日本 C法国 D新加坡

49、政府主导型模式是政府主导、居民响应参与、自上而下推行的社区治理模式( D )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

A美国 B 日本 C法国 D新加坡

50、城市环境具有( ABCD )的特征。

A 脆弱性 B 开放性 C 人为性 D复合性

51、城市环境保护的手段中( A )是根本保障。

A 法制手段 B 行政手段 C 技术手段 D教育手段

52、城市环境管理制度的基本内容包括( ABCD )。

A 治理方面的制度 B 监督方面的制度 C排污检查制度 D预防方面的制度

53、城市环境管理治理方面的制度包括( ABCD )。

A谁污染谁治理制度 B排污权交易制度 C奖励制度 D排污收费赔偿制度

54、我国城市污染治理的主要瓶颈包括( ABCD )。

A思想观念的转变相对滞后 B技术水平不高和经费不足 C污染治理机制尚不健全 D污染治理的公众参与度不高

55、我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工作重点是( ABCD )。

A改革城市环境管理体制,强化环境管理 B广开渠道,解决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资金来源 C 加强政府对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领导 D把环境保护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

56、城中村产生原因主要有( ABCD )。

A 投资主体回避农村居民点以减少建设成本 B 交通轴的效益衰变规律和灰色区的形成 C 农民对被动快速城市化的回避 D村镇经济发展方式需要控制土地

57、( ABC )是未来区域中心城市行政区划改革的方向。

A 撤市(县)设区 B 撤村设街 C 人口农转非 D 撤县建市

58、( A )大都市政府,成立于19世纪末,是最早建立的大都市政府,开创了大都市政府的先例。

A伦敦 B迈阿密 C大温哥华 D巴黎

59、发达国家区域协调机构的特点是( ABCD )。 A形式多种多样,且在不断调整

B在组织上更多采用合作、自愿参与和弹性的方式 C“政府”与“非政府”两类协调机构逐步融合

D受政党更替的影响大

60、根据区域协调问题的性质的差别,区域协调可以分为( AD )。

A 外部协调 B 政府协调 C 民间协调 D内部协调

61、总体而言,区域协调机构的组织方式与运行机制可以分成( ABD )。

A 弱调控模式 B 多元调控 C 一元调控 D强调控模式

62、西方国家区域协调的弱调控模式以( D )为代表,实行联邦制,土地实行私有化。

A 加拿大 B 澳大利亚 C 英国 D 美国

63、西方国家区域协调的强调控模式以( ABD )为代表。

A法国 B 荷兰 C 美国 D希腊

64、西方国家区域协调的多元调控模式主要以( AB C )为代表。

A德国 B 英国 C 丹麦 D美国

65、( D )是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体系的核心。

A 保障系统 B 执行系统 C 信息系统 D决策系统

66、( C )是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体系的支撑。

A 执行系统 B 信息系统 C保障系统 D决策系统

67、( C )是突发事件管理最为重要的功能要求,是重中之重,也是各个国家突发事件处理中最为关注的焦点。 A 准备 B 反应 C 预防 D 恢复

68、( C )反应是处理突发事件的主要“舞台”。

A 准备 B 预防 C 反应 D 恢复

69、坚持快速反应,就必须把握( ABCD )。

A 齐 B 实 C 准 D 快

70、突发事件处理的一般程序包括( ABCD )。

A 预警系统的建立 B 危机应对 C 危机判断 D 确认危机来源

1、城市往往在一个地区的(A B C D)中居于主导地位,代表和展示着人类文明的最新发展高度。

A、文化 B、政治 C、社会 D、经济

2、( A )是最早面临“城市病”的国家之一,也是最早探索市政管理理论的国家,同时,也是首创多种城市市政体制的国家。

A、 美国 B 、英国 C、法国 D、 德国

3、具体分析,现代城市的涵义主要从( ACD )区别于农村地区。 A、人口数量 B、人口构成 C、产业构成 D、 行政管辖

4、( D )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

A、农业现代化 B、科技现代化 C、工业化 D、信息化

5、( C )社会大分工是人类社会中城市形成的直接原因。 A 第一次 B 第二次 C 第三次 D 第四次

6、总体来看,古代城市的经济功能较弱,主要以( A B )为主。 A 、军事功能 B、 社会功能 C、 政治功能 D、 文化功能

7、一般认为,城市化的影响因素包括(ABCD)。

A 、人口的流动 B、总人口的增长 C、技术进步 D、经济增长

8、( ABCD )属于我国城市权力政治系统。 A、市人大B、市政府 C、市委 D、市司法机关

9、( ABD )属于我国城市国家权力政治系统。 A、市人大B、市政府 C、市委 D、市司法机关

10、( A )在整个城市国家机关中处于首要地位。 A、市人大B、市政府 C、市委 D、市政协

11、市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主要有地方( ABCD )。 A、任免权 B、监督权 C、决定权 D、 立法权

12、在我国城市中,( D )渠道是一种方兴未艾的市民利益表达渠道。 A、代理人 B、个人 C 、代表 D、集团参与

13、我国市民利益表达的主要途径或渠道包括()。 A

14、城市政府管理体制包括( ABCD )的内容。 A、 市建制体制B、市政府构成体制 C、市行政管理体制 D、市公共事务管理体制

15、我国目前的建制市,就其下级行政建制而言,分为辖区的市和不辖区的市,不辖区的市一般是( ABCD )。

A、县级市B、地级市 C、副省级市 D、直辖市

16、( A )在城市决策中处于核心地位。 A、市政协B、市人大常委会C、市政府D、中共市委

17、市民参政包括市民的(BCD)。

A、司法参与B、政治参与C、行政参与D、社会参与

18、以下关于新公共管理理论说法正确的是(B)。 A、更加注重对内部系统的管理B、强调管理对象的外部化 C、强调以什么方式实施管理和加强管理的便利性 D、强调提高管理的内部效率

19、与传统的公共管理相比较,(ABCD)成为新公共管理的字眼。 A、市场导向B、结果趋向C、绩效标准D、顾客导向

20、城市管理中存在的(ABC)问题是囚徒博弈的结果和囚徒困境的表现。 A、城市公共产品供给不足B、城市公共组织效率缺失 C、城市、区域之间竞争恶化D、城乡失衡发展

21、城市发展战略依据主要通过( ABCD )和获取。 A、优劣机威分析方法 B、竞争—合作分析方法 C、政经社技分析方法 D、历史分析方法

22、在总体的战略愿景下,城市发展战略还可以形成一定的发展目标体系,一般表现为城市现代化体系,主要包括(ABCD )。

A、生态环境指标B、社会进步指标C、生活质量指标D、经济发展指标

23、世界银行组织认为可持续城市是指一个( ABCD )的城市。 A、有竞争力的B、治理和管理良好的C、 适于居住的D、银行信赖的

24、( BCD )属于初级城市发展战略观。 A、营销导向B、需求型C、供给型D、资源型

25、城市发展战略管理的理论支撑包括( ABCD )。 A 、范围经济 B、可持续发展理论 C、规模经济 D、集聚经济

、个人联系渠道B、代理人或代表渠道C 、集团参与渠道D、市民监督渠道

26、城市发展战略通常由(ABCDE )组成。

A 、战略措施 B、战略反馈 C、重点战略 D、战略愿景 E、战略依据

27、近代城市规划始于(C)。 A、美国 B、英国 C、法国 D、德国

28、行政法首要的和基本的的原则是( A )原则,它是社会主义法治原则的体现和具体化。

A 、行政合法原则 B、行政合理原则 C、 行政统一原则 D、行政公开原则

29、可持续发展理论包括( ABC )方面的协调统一。

A、 经济可持续B、生态可持续 C、社会可持续 D、资源可持续30、城市营销的主要内容包括( ABCD )。

A、产品 B、城市营销主体 C、目标市场需求 D、目标市场

31、土地规划一般应遵循( ABCD )原则。

A、动态原则 B、协调原则 C、市场调节与计划控制相结合原则 D、效益原则

32、现代城市成长管理从( A )萌生。 A 、美国 B、 英国C、法国 D、 德国

33、我国现阶段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是(ABC)。

A、保护和修复人居环境,尤其是城乡空间环境的生态系统,为城乡经济、社会和文化协调、稳定地持续发展服务

B、保障和创造城市居民安全、健康、舒适的空间环境 C、保障和创造城市公正的社会环境 D、保障和创造城市公正的人文环境

34、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国家建设部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我国的城市规划体系分为()。

A、城市总体规划B、城市分区规划C、城市详细规划 D、城市分层规划

35、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C)年。 A、5 B、15 C、20 D、25

36、由于我国城市土地市场的建立处在逐步摸索的阶段,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包括(ABCD)。

A、城市存量土地供应失控 B、协议出让,政府让利 C、生地出让,效益粗放 D、有地没人用,有人没地用

37、我国城市空间成长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ABCD)。 A、城市用地数量增长过快B、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低下 C、城市新区开发的倾向严重D、城市空间结构不合理

38、城市经济的一般功能是指城市总体的共同性功能,主要是以(CD)为主导,为国民经济服务。

A 、第一产业 B、 第四产业 C、第三产业 D、第二产业

39、城市经济管理具有(ABCD)的特征 A、综合性 B、两面性 C、二重性 D、区域性 40、城市经济管理的方包括(ACD ). A、经济方法B、行政方法C、法律方法 D、经济方法

4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具有(ACD )特征。 A、以“间接性”为主 B、以“直接性”为主 C、以“经济性”为主 D、具有“公共物品”属性

42、经济性规制主要针对( B D) A、外部不经济问题 B、信息不对称问题 C、非价值物问题 D、自然垄断问题

43、经济性规制对象产业包括(ABCD) A、自来水 B、交通运输和金融 C、城市燃气 D、电力

44、社会性规制主要针对(AC)。 A、外部不经济问题 B、信息不对称问题 C、非价值物问题 D、自然垄断问题

45、造成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有(ABCD)。 A、外部性B、公共物品 C、非对称信息D、垄断

46、导致政府失灵理的主要因素包括(ABCD)。 A、政府的低效率B、政府赤字问题 C、政府的自我扩张倾向D、政府的行为动机

47、在公共选择理论出现之前,对政府行为的假设有(ABC)。 A、慈善模式B、民主模式 C、巨物模式D、专制模式

48、( D )城市的人口年龄结构中,老年人的比例小,幼年人口比例大。 A、稳定型 B 、衰退型C 、波动型 D、增长型

48、( D )城市的人口年龄结构中,幼年人口比例小,老年人的比例大。

49、从地域特征和管理角度考察,城市社区主要有( ABC ) A自然社区 B功能社区 C法定社区 D居住型社区

50、从城市社区起源基础、产业和功能的不同,城市社区可以分为( AD ) A、职业性社区 B、法定社区 C、自然社区 D、居住型社区

51、城市社区管理的主体组成包括(ABCD)。

A、社区成员B、社团性组织C、企事业组织D、行政性组织。 52根据我国近年来的情况,城市人口结构变化主要表现为(ABCD)。 A、人口结构的老龄化趋势B、文化结构的高层化发展趋势 C、就业结构的服务化趋势;D、城市人口红利效应正趋于减低。

53、自治型模式是社区主导、居民主动参与、由下而上实施的社区管理模式,(A)美国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

A、美国 B、日本 C、法国 D、新加坡

54、政府主导型模式是政府主导、居民响应参与、自上而下推行的社区管理模式,(D)美国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 A、美国 B、日本 C、法国 D、新加坡

55、城市环境的特征是( ABCD ) A、脆弱性 B、开放性 C、人为性 D、复合性

56、城市环境保护的手段中( A )是根本保障。 A、法制手段B、行政手段 C、技术手段 D、教育手段

57、城市环境管理制度的基本内容包括(ABCD)。 A、治理方面的制度B、监督方面的制度 C、排污检查制度D、预防方面的制度、

58、我国目前的城市环境 污染主要表现( ABCD )。

A水污染 B固体废弃物污染 C 视觉污染 D大气污染

59、城市环境保护的手段中( AC )是日常管理的必要条件。 A 行政手段 B法制手段 C经济手段 D教育手段 60、城市环境保护的手段中( C )是优化条件。 A 行政手段 B法制手段 C技术手段 D教育手段 6

1、城市环境管理治理方面制度包括(ABCD)。 A、谁污染谁治理制度B、排污权交易制度 C、奖励制度 D、排污收费赔偿制度、

62、我国城市污染治理的主要瓶颈包括(ABCD)。 A、思想观念的转变相对滞后B、技术水平不高和经费不足 C、污染治理机制尚不健全D、污染治理的公众参与度不高 6

3、我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重点是(ABCD)。

A、改革城市环境管理体制,强化环境管理

B、广开渠道,解决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资金来源

C、加强政府对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领导

D、把环境保护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 6

4、城中村产生原因主要有:(ABCD )。 A、投资主体回避农村居民点以减少建设成本 B、 交通轴的效益衰变规律和灰色区的形成 C、 农民对被动快速城市化的回避

D、村镇经济发展方式需要控制土地

65、( ABC )是未来区域中心城市行政区划改革的方向。 A、撤市(县)设区 B、撤村设街 C、人口农转非 D、撤县建市

66、(A)大都市政府:成立于19世纪末,是最早建立的大都市政府,开创了大都市政府的先例。

A、伦敦 B、迈阿密 C、大温哥华 D、巴黎

67、发达国家区域协调机构的特点是( ABCD )。 A、形式多种多样,且在不断调整

B、在组织上更多采用合作、自愿参与和弹性的方式 C、“政府”与“非政府”两类协调机构逐步融合 D、受政党更替的影响大

68、根据区域协调问题性质的差别,区域协调可分为( AD )。 A、外部协调 B、政府协调 C、民间协调 D、内部协调

69、总体而言,区域协调机构的组织方式与运行机制可以分成(ABD )。 A、弱调控模式 B、多元调控 C、一元调控 D、强调控模式

70、西方国家区域协调模式的弱调控模式以(D)为代表,实行联邦制,土地实行私有化。

A、加拿大 B、澳大利亚 C、英国 D、美国7

1、西方国家区域协调模式的强调控模式以(ABD)为代表,实行联邦制,土地实行私有化。 A、法国 B、荷兰 C、美国 D、希腊

72、西方国家区域协调模式的多元调控模式以(ABD)为代表,实行联邦制,土地实行私有化。

A、德国 B、英国 C、丹麦 D、美国

73、对于突发事件而言,其涉及的内在结构体系并非单纯的线性逻辑抑或平面关联,而是一个包含(ABCD )的构架体系。 A、保障系统B、执行系统C、信息系统D、决策系统 7

4、( A )是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体系的核心。 A、保障系统 B、执行系统C、信息系统D、决策系统 7

5、( C )是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体系的支撑。 A、执行系统B、信息系统C、保障系统D、决策系统

76、(C)是突发事件管理最为重要的功能要求,是重中之重,也是各个国家突发事件处理中最为关注的焦点。 A 、准备B、反应C、预防D、恢复

77、(C)反应是处理突发事件的主要“舞台”。 A 、准备B、预防C、反应D、恢复

78、坚持快速反应,就必须把握( ABCD )。 A、齐 B、实 C、准 D 、快

79、突发事件处理的一般程序包括( ABCD )。

A、预警系统的建立 B、危机应对 C、危机判断 D 、确认危机来源 80、城市基础设施的特性是( ABCD )。

A、地方公共物品性与效益的外部性 B、运行的协调性与系统性 C、经营管理的垄断性与多样性 D、建设的同步性与超前性

81、21世纪中国城市经济的发展目标是城市化水平要达到( D )左右。 A、65% B、55% C、50% D、60% 8

2、城市财政管理的内容包括( ABCD ) A、预算管理 B、城市维护与建设资金的管理

C 、税收管理 D、预算外资金管

1、城市往往在一个地区的( ABCD )中居于主导地位,代表和展示着人类文明的最新发展高度。

A 文化 B 政治 C 社会 D 经济

2、( D )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

A 农业现代化 B 科技现代化 C 工业化 D 信息化

3、( C )社会大分工,是人类社会中城市形成的直接原因。

A 第一次 B 第四次 C 第三次 D 第五次

4、总体来看,古代城市的主要以( A B )为主。

A政治功能 B军事功能 C 社会功能 D经济功能

5、一般认为,城市化的影响因素包括( A BCD )。

A 人口的流动 B总人口的增长 C技术进步 D经济增长

6、( A BCD )属于我国城市权力政治系统。

A 市人大 B 市政府 C 市委 D 市司法机关

7、( ABD )属于我国城市国家权力政治系统。

A 市人大 B 市政府 C 市委 D 市司法机关

8、( A )在整个城市国家机关中处于首要地位。

A市人大 B 市政府 C 市委 D市政协

9、市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主要有地方( ABCD )。

A 任免权 B 监督权 C决定权 D立法权

10、我国市民利益表达的主要途径或渠道包括( ABCD )。

A个人联系渠道 B代理人或代表渠道 C集团参与渠道 D市民监督渠道

11、城市政府管理体制包括( ABCD )的内容。

A市建制体制 B市政府构成体制 C市行政管理体制 D市公共事务管理体制

12、我国目前的建制市,就其下级行政建制而言,分为辖区的市和不辖区的市,不辖区的市一般是( A )。

A县级市 B地级市 C副省级市 D直辖市

13、( D )在城市决策中处于核心地位。

A 市政协 B市人大常委会 C市政府 D中共市委

14、市民参政包括市民的( BCD )。

A司法参与 B政治参与 C行政参与 D社会参与

15、以下关于新公共管理理论说法正确的是( B )。

A 更加注重对内部系统的管理 B 强调管理对象的外部化 C强调以什么方式实施管理会加强管理的便利性 D强调提高管理的内部效率

16、与传统的公共管理相比较,( ABCD )成为新公共管理的重要字眼。

A 市场导向 B结果趋向 C绩效标准 D顾客导向

17、城市管理中存在的( ABC )问题是囚徒博弈的结果和囚徒困境的表现。

A城市公共产品供给不足 B城市公共组织效率缺失 C城市、区域之间竞争恶化 D城乡失衡发展

18、城市发展战略依据主要通过( ABCD )获取。

A 竞争——合作分析方法 B历史分析方法 C 政经社技分析方法 D优劣机威分析方法

19、在总体的战略愿景之下,城市发展战略还可以形成一定的发展目标体系,一般表现为城市现代化目标体系,主要包括( ABCD )。

A生态环境指标 B社会进步指标 C生活质量指标 D经济发展指标 20、世界银行组织认为,可持续城市是指一个( ABCD )的城市。

A 有竞争力 B 治理和管理良好 C适于居住 D银行信赖的

21、( BCD )属于初级城市发展战略观。

A营销导向 B需求型 C供给型 D资源型

22、构建敏捷城市,要做到( ABC )。

A信息敏捷 B人员敏捷 C制度敏捷 D政策敏捷

23、近代城市规划始于( C )。

A 美国 B 英国 C 法国 D 德国

24、行政法首要的和基本的原则是( A ),它是社会主义法制原则的体现和具体化。

A 行政合法原则 B 行政合理原则 C 行政统一原则 D行政公开原则

25、土地利用规划一般应遵循( ABCD )。

A 动态原则 B协调原则

C 市场调节与计划控制相结合原则 D效益原则

26、现代城市成长管理从( A )萌生。

A 美国 B 英国 C 法国 D 德国

27、我国现阶段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是( ABC )。

A 保护和修复人居环境,尤其是城乡空间环境的生态系统,为城乡经济、社会和文化协调、稳定地持续发展服务

B保障和创造城市居民安全、健康、舒适的空间环境 C 保障和创造城市公正的社会环境 D保障和创造城市公正的人文环境

28、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国家建设部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我国的城市规划体系分为( ABC )。

A城市总体规划 B城市分区规划 C城市详细规划 D城市分层规划

29、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 C )年。

A 5年 B 15年 C20年 D 25年

30、由于我国城市土地市场的建立处在逐步摸索的阶段,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包括( ABCD )。

A城市存量土地供应失控 B协议出让,政府让利 C生地出让,效益粗放 D有地没人用,有人没地用

31、我国城市空间成长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A BCD )。

A城市用地数量增长过快 B城市新区开发的倾向严重 C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低下 D城市空间结构不合理

32、城市经济的一般功能是指城市总体的共同性功能,主要是以( CD )为主导,为国民经济服务。

A 第一产业 B 第四产业 C 第三产业 D 第二产业

33、城市经济管理具有( ABCD )的特征。

A 综合性 B 两面性 C二重性 D区域性

34、城市经济管理的方法包括( ACD )。

A 行政方法 B 社会方法 C 法律方法 D经济方法

35、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具有( ACD )特征。

A 以“间接性”为主 B以“直接性”为主 C 以“经济性”为主 D 具有“公共物品”属性

36、经济性规制主要针对( BD )。

A 外部不经济问题 B 信息不对称问题 C 非价值物问题 D自然垄断问题

37、经济性规制对象产业包括( ABCD )。

A 自来水 B 交通运输和金融 C 城市燃气 D电力

38、社会性规制主要针对( AC )。

A 外部不经济问题 B 信息不对称问题 C 非价值物问题 D自然垄断问题

39、造成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有( ABCD )。

A 外部性 B 公共物品 C 非对称信息 D垄断

40、导致政府失灵的主要因素包括( ABCD )。

A 政府的低效率 B 政府赤字问题 C 政府的自我扩张倾向 D 政府的行为动机

41、在公共选择理论出现之前,对政府行为的假设有( ABC )。

A 慈善模式 B民主模式 C 巨物模式 D 专制模式

42、( D )城市的人口年龄结构中,老年人的比例小,幼年人口比例大。 A 稳定型 B 衰退型 C 波动型 D增长型

43、( D )城市的人口年龄比例中,幼年比例小,老年人口多。

A 稳定型 B 增长型 C 波动型 D衰退型

44、从地域特征和管理角度考察,城市社区主要有( ABC )。 A 自然社区 B 功能社区 C 法定社区 D 居住型社区

45、从城市社区起源基础、产业和功能的不同出发,城市社区可以分为( AD )。

A 职业型社区 B法定社区 C自然社区 D居住型社区

46、城市社区管理的主体组成包括( ABCD )。

A 社区成员 B 社团性组织 C 企事业组织 D行政性组织

47、根据我国近年来的情况,城市人口结构变化主要表现为( ABCD )。

A人口结构的老龄化趋势 B文化结构的高层化发展趋势 C就业结构的服务化趋势 D城市人口红利效应正趋于减低

48、自治型模式是社区主导、居民主动参与、由下而上实施的社区管理模式,(A )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

A美国 B 日本 C法国 D新加坡

49、政府主导型模式是政府主导、居民响应参与、自上而下推行的社区治理模式( D )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

A美国 B 日本 C法国 D新加坡

50、城市环境具有( ABCD )的特征。

A 脆弱性 B 开放性 C 人为性 D复合性

51、城市环境保护的手段中( A )是根本保障。

A 法制手段 B 行政手段 C 技术手段 D教育手段

52、城市环境管理制度的基本内容包括( ABCD )。

A 治理方面的制度 B 监督方面的制度 C排污检查制度 D预防方面的制度

53、城市环境管理治理方面的制度包括( ABCD )。

A谁污染谁治理制度 B排污权交易制度 C奖励制度 D排污收费赔偿制度

54、我国城市污染治理的主要瓶颈包括( ABCD )。

A思想观念的转变相对滞后 B技术水平不高和经费不足 C污染治理机制尚不健全 D污染治理的公众参与度不高

55、我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工作重点是( ABCD )。

A改革城市环境管理体制,强化环境管理 B广开渠道,解决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资金来源 C 加强政府对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领导 D把环境保护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

56、城中村产生原因主要有( ABCD )。

A 投资主体回避农村居民点以减少建设成本 B 交通轴的效益衰变规律和灰色区的形成 C 农民对被动快速城市化的回避 D村镇经济发展方式需要控制土地

57、( ABC )是未来区域中心城市行政区划改革的方向。

A 撤市(县)设区 B 撤村设街 C 人口农转非 D 撤县建市

58、( A )大都市政府,成立于19世纪末,是最早建立的大都市政府,开创了大都市政府的先例。

A伦敦 B迈阿密 C大温哥华 D巴黎

59、发达国家区域协调机构的特点是( ABCD )。 A形式多种多样,且在不断调整

B在组织上更多采用合作、自愿参与和弹性的方式 C“政府”与“非政府”两类协调机构逐步融合

D受政党更替的影响大

60、根据区域协调问题的性质的差别,区域协调可以分为( AD )。

A 外部协调 B 政府协调 C 民间协调 D内部协调

61、总体而言,区域协调机构的组织方式与运行机制可以分成( ABD )。

A 弱调控模式 B 多元调控 C 一元调控 D强调控模式

62、西方国家区域协调的弱调控模式以( D )为代表,实行联邦制,土地实行私有化。

A 加拿大 B 澳大利亚 C 英国 D 美国

63、西方国家区域协调的强调控模式以( ABD )为代表。

A法国 B 荷兰 C 美国 D希腊

64、西方国家区域协调的多元调控模式主要以( AB C )为代表。

A德国 B 英国 C 丹麦 D美国 6

5、( D )是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体系的核心。

A 保障系统 B 执行系统 C 信息系统 D决策系统 6

6、( C )是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体系的支撑。

A 执行系统 B 信息系统 C保障系统 D决策系统

67、( C )是突发事件管理最为重要的功能要求,是重中之重,也是各个国家突发事件处理中最为关注的焦点。

A 准备 B 反应 C 预防 D 恢复 6

8、( C )反应是处理突发事件的主要“舞台”。

A 准备 B 预防 C 反应 D 恢复 6

9、坚持快速反应,就必须把握( ABCD )。

A 齐 B 实 C 准 D 快 70、突发事件处理的一般程序包括( ABCD )。

A 预警系统的建立 B 危机应对 C 危机判断 D 确认危机来源

(下面每题至少有一个答案,多选或者少选均不能得分)

1、城市往往在一个地区的( ABCD )中居于主导地位,代表和展示着人类文明的最新发展高度。

A 文化 B 政治 C 社会 D 经济

2、( D )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

A 农业现代化 B 科技现代化 C 工业化 D 信息化

3、( C )社会大分工,是人类社会中城市形成的直接原因。

A 第一次 B 第四次 C 第三次 D 第五次

4、总体来看,古代城市的主要以( A B )为主。

A政治功能 B军事功能 C 社会功能 D经济功能

5、一般认为,城市化的影响因素包括( A BCD )。

A 人口的流动 B总人口的增长 C技术进步 D经济增长

6、( A BCD )属于我国城市权力政治系统。

A 市人大 B 市政府 C 市委 D 市司法机关

7、( ABD )属于我国城市国家权力政治系统。

A 市人大 B 市政府 C 市委 D 市司法机关

8、( A )在整个城市国家机关中处于首要地位。

A市人大 B 市政府 C 市委 D市政协

9、市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主要有地方( ABCD )。

A 任免权 B 监督权 C决定权 D立法权

10、我国市民利益表达的主要途径或渠道包括( ABCD )。 A个人联系渠道 B代理人或代表渠道 C集团参与渠道 D市民监督渠道

11、城市政府管理体制包括( ABCD )的内容。

A市建制体制 B市政府构成体制 C市行政管理体制 D市公共事务管理体制

12、我国目前的建制市,就其下级行政建制而言,分为辖区的市和不辖区的市,不辖区的市一般是( A )。

A县级市 B地级市 C副省级市 D直辖市

13、( D )在城市决策中处于核心地位。

A 市政协 B市人大常委会 C市政府 D中共市委

14、市民参政包括市民的( BCD )。

A司法参与 B政治参与 C行政参与 D社会参与

15、以下关于新公共管理理论说法正确的是( B )。

A 更加注重对内部系统的管理 B 强调管理对象的外部化 C强调以什么方式实施管理会加强管理的便利性 D强调提高管理的内部效率

16、与传统的公共管理相比较,( ABCD )成为新公共管理的重要字眼。

A 市场导向 B结果趋向 C绩效标准 D顾客导向

17、城市管理中存在的( ABC )问题是囚徒博弈的结果和囚徒困境的表现。

A城市公共产品供给不足 B城市公共组织效率缺失 C城市、区域之间竞争恶化 D城乡失衡发展

18、城市发展战略依据主要通过( ABCD )获取。

A 竞争——合作分析方法 B历史分析方法 C 政经社技分析方法 D优劣机威分析方法

19、在总体的战略愿景之下,城市发展战略还可以形成一定的发展目标体系,一般表现为城市现代化目标体系,主要包括( ABCD )。

A生态环境指标 B社会进步指标 C生活质量指标 D经济发展指标 20、世界银行组织认为,可持续城市是指一个( ABCD )的城市。

A 有竞争力 B 治理和管理良好 C适于居住 D银行信赖的

21、( BCD )属于初级城市发展战略观。

A营销导向 B需求型 C供给型 D资源型

22、构建敏捷城市,要做到( ABC )。

A信息敏捷 B人员敏捷 C制度敏捷 D政策敏捷

23、近代城市规划始于( C )。

A 美国 B 英国 C 法国 D 德国

24、行政法首要的和基本的原则是( A ),它是社会主义法制原则的体现和具体化。

A 行政合法原则 B 行政合理原则 C 行政统一原则 D行政公开原则

25、土地利用规划一般应遵循( ABCD )。

A 动态原则 B协调原则

C 市场调节与计划控制相结合原则 D效益原则

26、现代城市成长管理从( A )萌生。

A 美国 B 英国 C 法国 D 德国

27、我国现阶段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是( ABC )。

A 保护和修复人居环境,尤其是城乡空间环境的生态系统,为城乡经济、社会和文化协调、稳定地持续发展服务

B保障和创造城市居民安全、健康、舒适的空间环境 C 保障和创造城市公正的社会环境 D保障和创造城市公正的人文环境

28、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国家建设部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我国的城市规划体系分为( ABC )。

A城市总体规划 B城市分区规划 C城市详细规划 D城市分层规划

29、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 C )年。

A 5年 B 15年 C20年 D 25年

30、由于我国城市土地市场的建立处在逐步摸索的阶段,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包括( ABCD )。

A城市存量土地供应失控 B协议出让,政府让利 C生地出让,效益粗放 D有地没人用,有人没地用

31、我国城市空间成长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A BCD )。

A城市用地数量增长过快 B城市新区开发的倾向严重 C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低下 D城市空间结构不合理

32、城市经济的一般功能是指城市总体的共同性功能,主要是以( CD )为主导,为国民经济服务。

A 第一产业 B 第四产业 C 第三产业 D 第二产业

33、城市经济管理具有( ABCD )的特征。

A 综合性 B 两面性 C二重性 D区域性

34、城市经济管理的方法包括( ACD )。 A 行政方法 B 社会方法 C 法律方法 D经济方法

35、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具有( ACD )特征。

A 以“间接性”为主 B以“直接性”为主 C 以“经济性”为主 D 具有“公共物品”属性

36、经济性规制主要针对( BD )。

A 外部不经济问题 B 信息不对称问题 C 非价值物问题 D自然垄断问题

37、经济性规制对象产业包括( ABCD )。

A 自来水 B 交通运输和金融 C 城市燃气 D电力

38、社会性规制主要针对( AC )。

A 外部不经济问题 B 信息不对称问题 C 非价值物问题 D自然垄断问题

39、造成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有( ABCD )。

A 外部性 B 公共物品 C 非对称信息 D垄断

40、导致政府失灵的主要因素包括( ABCD )。

A 政府的低效率 B 政府赤字问题 C 政府的自我扩张倾向 D 政府的行为动机

41、在公共选择理论出现之前,对政府行为的假设有( ABC )。

A 慈善模式 B民主模式 C 巨物模式 D 专制模式

42、( D )城市的人口年龄结构中,老年人的比例小,幼年人口比例大。A 稳定型 B 衰退型 C 波动型 D增长型

43、( D )城市的人口年龄比例中,幼年比例小,老年人口多。

A 稳定型 B 增长型 C 波动型 D衰退型

44、从地域特征和管理角度考察,城市社区主要有( ABC )。

A 自然社区 B 功能社区 C 法定社区 D 居住型社区

45、从城市社区起源基础、产业和功能的不同出发,城市社区可以分为( AD A 职业型社区 B法定社区 C自然社区 D居住型社区

46、城市社区管理的主体组成包括( ABCD )。

。 ) A 社区成员 B 社团性组织 C 企事业组织 D行政性组织

47、根据我国近年来的情况,城市人口结构变化主要表现为( ABCD )。

A人口结构的老龄化趋势 B文化结构的高层化发展趋势 C就业结构的服务化趋势 D城市人口红利效应正趋于减低

48、自治型模式是社区主导、居民主动参与、由下而上实施的社区管理模式,(A )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

A美国 B 日本 C法国 D新加坡

49、政府主导型模式是政府主导、居民响应参与、自上而下推行的社区治理模式(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

A美国 B 日本 C法国 D新加坡

50、城市环境具有( ABCD )的特征。

A 脆弱性 B 开放性 C 人为性 D复合性

51、城市环境保护的手段中( A )是根本保障。

A 法制手段 B 行政手段 C 技术手段 D教育手段

52、城市环境管理制度的基本内容包括( ABCD )。

A 治理方面的制度 B 监督方面的制度 C排污检查制度 D预防方面的制度

53、城市环境管理治理方面的制度包括( ABCD )。

A谁污染谁治理制度 B排污权交易制度 C奖励制度 D排污收费赔偿制度

54、我国城市污染治理的主要瓶颈包括( ABCD )。

A思想观念的转变相对滞后 B技术水平不高和经费不足 C污染治理机制尚不健全 D污染治理的公众参与度不高

55、我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工作重点是( ABCD )。

A改革城市环境管理体制,强化环境管理 B广开渠道,解决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资金来源 C 加强政府对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领导 D把环境保护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

56、城中村产生原因主要有( ABCD )。

A 投资主体回避农村居民点以减少建设成本 B 交通轴的效益衰变规律和灰色区的形成 C 农民对被动快速城市化的回避

) D D村镇经济发展方式需要控制土地

57、( ABC )是未来区域中心城市行政区划改革的方向。

A 撤市(县)设区 B 撤村设街 C 人口农转非 D 撤县建市

58、( A )大都市政府,成立于19世纪末,是最早建立的大都市政府,开创了大都市政府的先例。

A伦敦 B迈阿密 C大温哥华 D巴黎

59、发达国家区域协调机构的特点是( ABCD )。 A形式多种多样,且在不断调整

B在组织上更多采用合作、自愿参与和弹性的方式 C“政府”与“非政府”两类协调机构逐步融合

D受政党更替的影响大

60、根据区域协调问题的性质的差别,区域协调可以分为( AD )。

A 外部协调 B 政府协调 C 民间协调 D内部协调

61、总体而言,区域协调机构的组织方式与运行机制可以分成( ABD )。

A 弱调控模式 B 多元调控 C 一元调控 D强调控模式

62、西方国家区域协调的弱调控模式以( D )为代表,实行联邦制,土地实行私有化。

A 加拿大 B 澳大利亚 C 英国 D 美国

63、西方国家区域协调的强调控模式以( ABD )为代表。

A法国 B 荷兰 C 美国 D希腊

64、西方国家区域协调的多元调控模式主要以( AB C )为代表。

A德国 B 英国 C 丹麦 D美国 6

5、( D )是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体系的核心。

A 保障系统 B 执行系统 C 信息系统 D决策系统

66、( C )是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体系的支撑。

A 执行系统 B 信息系统 C保障系统 D决策系统

67、( C )是突发事件管理最为重要的功能要求,是重中之重,也是各个国家突发事件处理中最为关注的焦点。

A 准备 B 反应 C 预防 D 恢复 6

8、( C )反应是处理突发事件的主要“舞台”。

A 准备 B 预防 C 反应 D 恢复 6

9、坚持快速反应,就必须把握( ABCD )。

A 齐 B 实 C 准 D 快 70、突发事件处理的一般程序包括( ABCD )。

A 预警系统的建立 B 危机应对 C 危机判断 D 确认危机来源

二、简答题:

1、城市政府职能具有哪些特征?(试题分值:10分) 参考答案:

(1)广泛性;(2分) (2)服务性;(2分) (3)规范性;(2分) (4)自主性;(2分) (5)多样性。(2分)

2、新公共管理理论对城市管理具有哪些启示?(试题分值:10分) 参考答案:

(1)培育多元主体共治;(3分) (2)对城市政府职能重新定位;(3分)

(3)管理手段上注重引入私营部门的先进理念和方法。(4分)

3、城市管理中存在的哪些问题是囚徒博弈的结果和囚徒困境的表现?(试题分值:10分) 参考答案:

(1)城市公共产品供给不足;(3分) (2)城市公共组织效率缺失;(4分) (3)城市、区域之间竞争恶化。(3分)

4、编制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应遵循哪些原则?(试题分值:10分) 参考答案:

(1)效益原则,即应全面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生态三方面的效益;(3分) (2)市场调节与计划控制相结合的原则;(3分) (3)动态原则;(2分) (4)协调原则。(2分)

5、我国城市土地市场管理存在哪些问题?(试题分值:10分) 参考答案:

(1)城市存量土地供应失控;(3分) (2)协议出让,政府让利;(3分) (3)生地出让,效益粗放;(2分) (4)有地没人用,有人没地用;(2分)

6、如何对我国的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进行改革?(试题分值:10分) 参考答案:

(1)使基础设施建设从事业型转向企业型;(2分) (2)使基础设施从福利型转为营利型;(2分) (3)使城市基础设施由保险型转为竞争型;(2分) (4)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从人治型转为法治型;(2分) (5)城市基础设施的管理应当科学化。(2分)

7、我国城市经济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什么?(试题分值:10分) 参考答案:

(1)制定和实施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规划;(2分) (2)不断改革和完善城市经济管理体制;(2分) (3)不断调整和优化城市经济结构;(2分) (4)有效控制城市生产力发展规模;(1分) (5)加强对企业经济活动的间接管理和服务;(1分) (6)规划、建设和管理好市政公用设施;(1分) (7)注重全市就业情况。(1分)

8、我国城市财政管理的职能有哪些?(试题分值:10分) 参考答案:

(1)筹集资金,城市经济管理为了履行城市建设与维护的公共经济职能,要筹集大量的资金;(3分)

(2)合理安排支出,这是城市财政根据国家的方针政策,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将筹集的资金有计划地分配给城市各部门各单位,并利用支出项目之间的比例关系制约分配比例和城市建设、城市经济中的各种比例关系;(3分) (3)综合平衡调节,总体控制、全面监督,以解决城市问题、实现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2分)

(4)财政监督和调节,财政监督和调节的职能是根据市政管理目标对城市主体的社会经济行为进行监督和调节的职能。(2分)

9、国外社区管理的典型模式有哪些?(试题分值:10分) 参考答案:

(1)自治型社区管理模式,自治型模式是社区主导、居民主动参与、由下而上实施的社区管理模式;(4分)

(2)政府主导型社区管理模式,政府主导型模式是政府主导、居民响应参与、自上而下推行的社区治理模式;(3分)

(3)混合型社区管理模式,混合型模式是政府——居民处于双重主导地位、自上而下及自下而上两种实施方式并行的社区治理模式。(3分)

10、在处理社区自治组织和城市政府各级相关机构的关系中,要遵循哪些原则?(试题分值:10分) 参考答案:

(1)面向社区,重心下移的原则;(3分) (2)事权下移,责、权、利配套的原则;(3分) (3)以人为本,资源整合的原则;(2分) (4)有利于扩大民主,依法自治的原则。(2分)

11、环境污染末端治理的局限是什么?(试题分值:10分) 参考答案:

(1)末端治理是问题发生后的被动做法,不可能从根本上避免污染发生;(2分) (2)末端治理随着污染物减少而成本越来越高,它在相当程度上抵消了经济增长带来的收益;(2分)

(3)由末端治理而形成的环保市场产生虚假的和恶性的经济效益;(2分)

(4)末端治理趋向于加强而不是减弱已有的技术体系,从而牺牲了真正的技术革新;(1分)

(5)末端治理使得企业满足于遵守环境法规而不是去投资开发污染少的生产方式;(1分) (6)末端治理没有提供全面的看法,而是造成环境与发展以及环境治理内部各领域间的隔阂;(1分) (7)末端治理阻碍发展中国家直接进入更为现代化的经济方式,加大了在环境治理方面对发达国家的依赖。(1分)

12、城市群协调发展的益处有哪些?(试题分值:10分) 参考答案:

(1)区域内各城市之间的壁垒消除,加快要素自由流通,有利于降低运行成本,也有利于资源在更大地域空间的有效配置;(2分)

(2)市场一体化会带来市场规模的扩大,使各城市有更大的可能获得规模经济,从而进一步提高生产率;(2分)

(3)一体化意味着城市内部竞争激化,迫使企业加强经营管理、开发利用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这样又反过来会提升区域竞争力;(1分)

(4)各城市在一体化的信息平台上更有利于研发和生产的结合,相互之间的学习交流机会增多,创新的成功率提高,产生分割状态下所不能得到的效果;(1分)

(5)各城市以综合的力量,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来加强和扩大对外经贸合作关系,更有利于融入国际市场;(1分)

(6) 一体化使各城市对区域培养出归属感,进而凝成一种合力,可以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和违约风险;(1分)

(7)一体化的区域把全球市场化为区域市场,有效地降低了国际资本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搜寻成本,从而提升本地区对外资的吸引力;(1分)

(8)协调发展能使区域在经济与社会、环境之间取得平衡,维持地区的持续竞争力和魅力。(1分)

13、当前我国城市区域协调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试题分值:10分) 参考答案:

(1)产业的分工与合作;(2分)

(2)环境的治理与自然生态、人文资源保护;(2分) (3)基础设施建设的协调和共享;(2分) (4)共同的行为规则和标准的制定;(2分) (5)区域整体形象塑造与创新网络构建。(2分)

14、城市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中,决策系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试题分值:10分) 参考答案:

(1)制订突发事件处理预案,构建预案储备库;(3分) (2)对突发事件的性质、程度、潜在范围和影响进行预判断,并在此基础上调整细化对事件的判断;(3分)

(3)对事件的处理做出敏捷的、具有针对性和可执行性的决策;(2分)

(4)根据决策执行调整或重新制订决策以及总结突发事件运作绩效等内容。(2分)

15、城市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应对的原则是什么?(试题分值:10分) 参考答案:

(1)建立科学的决策指挥体系和过硬的反应队伍;(3分) (2)建立完善的技术支撑体系,包括预警和信息发布平台;(3分)

(3)提供城市空间规划建设保障,提供必要的应急避难场所并减少灾害损失;(2分)(4)进行宣传教育,使市民在自然灾害面前临危不乱减少损失。(2分)

1、城市政府职能具有哪些特征?(试题分值:10分) 参考答案:

(1)广泛性;(2分) (2)服务性;(2分) (3)规范性;(2分) (4)自主性;(2分) (5)多样性。(2分)

2、新公共管理理论对城市管理具有哪些启示?(试题分值:10分) 参考答案:

(1)培育多元主体共治;(3分) (2)对城市政府职能重新定位;(3分)

(3)管理手段上注重引入私营部门的先进理念和方法。(4分)

3、城市管理中存在的哪些问题是囚徒博弈的结果和囚徒困境的表现?(试题分值:10分) 参考答案:

(1)城市公共产品供给不足;(3分) (2)城市公共组织效率缺失;(4分) (3)城市、区域之间竞争恶化。(3分)

4、编制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应遵循哪些原则?(试题分值:10分) 参考答案:

(1)效益原则,即应全面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生态三方面的效益;(3分) (2)市场调节与计划控制相结合的原则;(3分) (3)动态原则;(2分) (4)协调原则。(2分)

5、我国城市土地市场管理存在哪些问题?(试题分值:10分) 参考答案:

(1)城市存量土地供应失控;(3分) (2)协议出让,政府让利;(3分) (3)生地出让,效益粗放;(2分) (4)有地没人用,有人没地用;(2分)

6、如何对我国的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进行改革?(试题分值:10分) 参考答案:

(1)使基础设施建设从事业型转向企业型;(2分) (2)使基础设施从福利型转为营利型;(2分) (3)使城市基础设施由保险型转为竞争型;(2分) (4)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从人治型转为法治型;(2分) (5)城市基础设施的管理应当科学化。(2分)

7、我国城市经济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什么?(试题分值:10分) 参考答案:

(1)制定和实施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规划;(2分) (2)不断改革和完善城市经济管理体制;(2分) (3)不断调整和优化城市经济结构;(2分) (4)有效控制城市生产力发展规模;(1分) (5)加强对企业经济活动的间接管理和服务;(1分) (6)规划、建设和管理好市政公用设施;(1分) (7)注重全市就业情况。(1分)

8、我国城市财政管理的职能有哪些?(试题分值:10分) 参考答案:

(1)筹集资金,城市经济管理为了履行城市建设与维护的公共经济职能,要筹集大量的资金;(3分)

(2)合理安排支出,这是城市财政根据国家的方针政策,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将筹集的资金有计划地分配给城市各部门各单位,并利用支出项目之间的比例关系制约分配比例和城市建设、城市经济中的各种比例关系;(3分) (3)综合平衡调节,总体控制、全面监督,以解决城市问题、实现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2分)

(4)财政监督和调节,财政监督和调节的职能是根据市政管理目标对城市主体的社会经济行为进行监督和调节的职能。(2分)

9、国外社区管理的典型模式有哪些?(试题分值:10分) 参考答案:

(1)自治型社区管理模式,自治型模式是社区主导、居民主动参与、由下而上实施的社区管理模式;(4分)

(2)政府主导型社区管理模式,政府主导型模式是政府主导、居民响应参与、自上而下推行的社区治理模式;(3分)

(3)混合型社区管理模式,混合型模式是政府——居民处于双重主导地位、自上而下及自下而上两种实施方式并行的社区治理模式。(3分)

10、在处理社区自治组织和城市政府各级相关机构的关系中,要遵循哪些原则?(试题分值:10分) 参考答案:

(1)面向社区,重心下移的原则;(3分) (2)事权下移,责、权、利配套的原则;(3分) (3)以人为本,资源整合的原则;(2分) (4)有利于扩大民主,依法自治的原则。(2分)

11、环境污染末端治理的局限是什么?(试题分值:10分) 参考答案:

(1)末端治理是问题发生后的被动做法,不可能从根本上避免污染发生;(2分) (2)末端治理随着污染物减少而成本越来越高,它在相当程度上抵消了经济增长带来的收益;(2分)

(3)由末端治理而形成的环保市场产生虚假的和恶性的经济效益;(2分)

(4)末端治理趋向于加强而不是减弱已有的技术体系,从而牺牲了真正的技术革新;(1分)

(5)末端治理使得企业满足于遵守环境法规而不是去投资开发污染少的生产方式;(1分) (6)末端治理没有提供全面的看法,而是造成环境与发展以及环境治理内部各领域间的隔阂;(1分) (7)末端治理阻碍发展中国家直接进入更为现代化的经济方式,加大了在环境治理方面对发达国家的依赖。(1分)

12、城市群协调发展的益处有哪些?(试题分值:10分) 参考答案:

(1)区域内各城市之间的壁垒消除,加快要素自由流通,有利于降低运行成本,也有利于资源在更大地域空间的有效配置;(2分)

(2)市场一体化会带来市场规模的扩大,使各城市有更大的可能获得规模经济,从而进一步提高生产率;(2分)

(3)一体化意味着城市内部竞争激化,迫使企业加强经营管理、开发利用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这样又反过来会提升区域竞争力;(1分)

(4)各城市在一体化的信息平台上更有利于研发和生产的结合,相互之间的学习交流机会增多,创新的成功率提高,产生分割状态下所不能得到的效果;(1分)

(5)各城市以综合的力量,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来加强和扩大对外经贸合作关系,更有利于融入国际市场;(1分)

(6) 一体化使各城市对区域培养出归属感,进而凝成一种合力,可以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和违约风险;(1分)

(7)一体化的区域把全球市场化为区域市场,有效地降低了国际资本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搜寻成本,从而提升本地区对外资的吸引力;(1分)

(8)协调发展能使区域在经济与社会、环境之间取得平衡,维持地区的持续竞争力和魅力。(1分)

13、当前我国城市区域协调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试题分值:10分) 参考答案:

(1)产业的分工与合作;(2分)

(2)环境的治理与自然生态、人文资源保护;(2分) (3)基础设施建设的协调和共享;(2分) (4)共同的行为规则和标准的制定;(2分) (5)区域整体形象塑造与创新网络构建。(2分)

14、城市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中,决策系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试题分值:10分) 参考答案:

(1)制订突发事件处理预案,构建预案储备库;(3分) (2)对突发事件的性质、程度、潜在范围和影响进行预判断,并在此基础上调整细化对事件的判断;(3分)

(3)对事件的处理做出敏捷的、具有针对性和可执行性的决策;(2分)

(4)根据决策执行调整或重新制订决策以及总结突发事件运作绩效等内容。(2分)

15、城市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应对的原则是什么?(试题分值:10分) 参考答案:

(1)建立科学的决策指挥体系和过硬的反应队伍;(3分) (2)建立完善的技术支撑体系,包括预警和信息发布平台;(3分)

(3)提供城市空间规划建设保障,提供必要的应急避难场所并减少灾害损失;(2分)(4)进行宣传教育,使市民在自然灾害面前临危不乱减少损失。(2分)

论述题(共1题,共20分)

1、理论联系实际,论述现代城市管理具有哪些特征?(试题分值:20分) 参考答案:

要点提示:

(1)协调管理目标的前瞻性与持续性;(2)注重城市管理主体的多元性与参与性;(3)注重管理决策的合法性与科学性;(4)培养管理方式的系统化与市场化;

(以上要点均须展开论述,否则酌情扣分,只答要点,每点给2分)

2、理论联系实际,论述新形势下我国城市发展战略管理的重点。(试题分值:20分) 考答案:

要点提示:

(1)全面导入绿色GDP、人文GDP的目标绩效观; (2)构建敏捷城市,提高城市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敏捷反应能力; (3)全面导入循环经济;(4)重视突发事件管理。

(以上要点均须联系实际展开论述,否则酌情扣分,只答要点,每点给2分)

3、理论联系实际,论述我国城市污染治理的主要瓶颈是什么?(分值:20分) 参考答案: 要点提示:

(1)思想观念的转变相对滞后;(2)污染治理机制尚不健全;(3)技术水平不高和经费不足是污染治理的强硬约束; (4)污染治理的公众参与度不高。 (以上要点均须展开论述,否则酌情扣分,只答要点,每点给2分)

4、理论联系实际,论述在我国如何实现城乡一体化。(试题分值:20分) 参考答案:

要点提示:

(1)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一样化”和“平均化”; (2)城乡一体化的动力机制是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 (3)城乡统一市场的建立是城乡一体化的核心;

(4)城乡一体化要从人的需要出发,即“以人为本”。

1、理论联系实际,论述现代城市管理具有哪些特征?(试题分值:20分) 参考答案:

要点提示:

(1)协调管理目标的前瞻性与持续性;(2)注重城市管理主体的多元性与参与性;(3)注重管理决策的合法性与科学性;(4)培养管理方式的系统化与市场化;

(以上要点均须展开论述,否则酌情扣分,只答要点,每点给2分)

2、理论联系实际,论述新形势下我国城市发展战略管理的重点。(试题分值:20分) 考答案:

要点提示:

(1)全面导入绿色GDP、人文GDP的目标绩效观; (2)构建敏捷城市,提高城市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敏捷反应能力; (3)全面导入循环经济;(4)重视突发事件管理。

(以上要点均须联系实际展开论述,否则酌情扣分,只答要点,每点给2分)

3、理论联系实际,论述我国城市污染治理的主要瓶颈是什么?(分值:20分) 参考答案: 要点提示:

(1)思想观念的转变相对滞后;(2)污染治理机制尚不健全;(3)技术水平不高和经费不足是污染治理的强硬约束; (4)污染治理的公众参与度不高。

(以上要点均须展开论述,否则酌情扣分,只答要点,每点给2分)

4、理论联系实际,论述在我国如何实现城乡一体化。(试题分值:20分) 参考答案:

要点提示: (1)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一样化”和“平均化”; (2)城乡一体化的动力机制是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 (3)城乡统一市场的建立是城乡一体化的核心;

(4)城乡一体化要从人的需要出发,即“以人为本”。

(以上要点均须展开论述,否则酌情扣分,只答要点,每点给2分)

1、现代城市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1)城市日益成为现代经济活动的中心,成为人类主要的聚居地; (2)城市空间组合上发生了巨变,要求城市朝着高质量和多功能方向发展; (3)城乡融合、差别趋小。

2、城市化浪潮的成因是什么? (1)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内在动力; (2)农业现代化是城市化的推动力; (3)信息化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

3、现代城市管理具有哪些特征?

(1)协调管理目标的前瞻性与持续性。城市发展战略是对城市发展方向与模式的预想,是城市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的统一。发展战略的选择与制定是前瞻性与持续性的有机结合。城市管理最终要贯彻城市的发展战略,因此城市管理也应当具有前瞻性与持续性。所谓前瞻性是指城市管理不仅要解决现存的问题,而且要预想到未来可能产生的问题,做好预警;持续性则强调城市管理的各种措施要有始有终,不能朝令夕改,以免浪费资源。

(2)注重城市管理主体的多元性与参与性。城市这一庞大的系统工程的正常运作需要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城市各项活动的参与者对于城市经济社会活动的运行规则的建立以及对于城市未来发展方向的选择达成共识。城市管理的多元性强调了管理主体不仅包括政府,还包括非政府组织、企业、市民等,多元主体共治才有可能将复杂化、多样化的现代城市内外部关系理顺。然而,众多治理主体也需要协调,充当协调角色的主要是城市政府,其他各非政治性主体起到参与治理以及监督、评价、回应的作用。

(3)注重管理决策的合法性与科学性。合法性指的是社会秩序和权威被自觉认可和服从的性质和状态,它与法律规范没有直接的关系。正式的制度框架,如法律、政策、公约(包括城市公约与国际公约)等一般比较容易被认可和服从;非正式的制度,比如地方习俗等,一旦被自觉认可以及遵守,就同样具有了合法性。城市管理的顺利、有序进行依赖其合法性的建立。因此,现代城市管理不仅注重法制,而且也要更加尊重传统与习俗。在知识化、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中,城市管理的手段以及工具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正确的决策依赖于科学的思维方式与预测方法,良好的治理也要依靠信息的大量获取。数字城市、电子政务的运用已经逐步地使城市政府功能强化,并且加速了城市政府管理的民主化。

(4)培养管理方式的系统化与市场化。城市作为一个“人群运动”的综合社区,其诸系统要素错综复杂。因此,现代城市需要被当作一个系统来进行管理,才能做到有针对性并实现优化。对现代城市的大量信息,只有经过系统分析归纳,才能使管理有序化,决策科学化。城市管理的市场化就是在城市管理的过程中引入竞争机制。这一方面是因为政府自身是一个“经济人”,要追求自身利益的优化;另一方面政府对变化的反应可能不够敏捷。因此,现代城市管理具有市场化导向,许多事情政府已经交给营利性部门。

4、城市政府管理体制包括哪些内容?

(1)市建制体制,市建制,实际上是国家为了便于对城市地区的管理而设置的一级政权机构,是人类历史的一大进步,也是研究城市政府管理体制的前提。

(2)市政府构成体制,包括城市国家政权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

(3)市行政管理体制,包括市行政领导体制(如市长负责制、委员会制等)、市行政管理跨度和管理层次的有机结合体、市政府各职能部门与本级政府与上级对口业务部门的权责关系及其运行机制等。

(4)市公共事务管理体制,市公共事务管理体制也称市权力系统权责关系,即在城市公共事务管理系统中,政府、事业单位及企业单位之间的关系定位。

5、我国市民参政的内容是什么?

(1)市民的政治参与主要包括行使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政治权利和自由权利,履行公民和市民的政治义务,参与和支持城市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的重大决策,向政府及其领导人员提出各种要求和建议,维护市民的合法权益,监督城市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政治行为,实现市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促进市政管理的法制化、民主化和公开化进程。

(2)市民的行政参与主要包括参与城市政府的行政决策,阻止或促成某项政策的行为,向有关部门检举揭发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的违法失职和渎职行为,行使监督政府及其公务员的权利;参与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活动,维护城市公共设施和公共财产的安全,改善城市公共服务;促进行政管理的法制化、科学化和现代化。

(3)市民的社会参与主要包括参与城市社区、基层居民自治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各项活动,从事社区服务、拥军优属、残疾人援助和义工活动,参与城市教育、文化、体育、科技、医疗卫生、福利保障等方面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

6、新公共管理对城市管理具有哪些启示?

(1)培育多元主体共治。新公共管理认为,政府应该根据公共服务的性质和内容,来决定公共服务的供应模式和供应主体。城市作为社会经济活动发生发展的最重要载体,城市管理同样在政府公共管理中被赋予了最为重要的地位,城市管理的复杂性决定必须引入多元化主体共治,以在不同的领域和层面,发挥不同主体的地位与作用。政府可以将一部分职能授权给非政府组织、社会团体、私营部门或个人,与之建立公私合作伙伴关系,在制定、执行公共政策时加强公众参与,实现城市管理过程中的以人为本理念。

(2)对城市政府职能重新定位。城市政府在职能上要实现从“划桨人”到“掌舵人”的转变,从万能政府到有限政府的转变。城市政府更应将其职能集中在决策、监督、协调和指导等工作上,而把非纯公共物品生产的具体职能让渡给企业和半行政性的机构。如政府可以通过与私人企业签订生产合同、授予经营权、BOT、TOT等多种形式,与私人企业建立伙伴关系,采用市场机制,将部分业务让渡出去,而政府则集中主要力量做好总体的决策、监督、协调和指导工作。 (3)管理手段上注重引入私营部门的先进理念和方法。新公共管理主张从私营部门的管理方法中汲取营养,政府公共部门可以利用私营部门采用的战略管理、绩效管理、目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方法提高公共部门的效率,从而为社会提供更好的管理和服务。对城市管理来说,在城市政府内部引入私营部门的管理方法,将刺激政府提供更有效率的管理。

7、现代城市管理中存在的囚徒困境现象有哪些?

(1)城市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城市公共产品不仅包括有形的物质产品,如公路、桥梁、航标灯等,还包括无形的非物质服务,如法律、政策、消防等;不仅包括以政府为主要供给主体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如地铁、下水道等公用设施,还包括其他主体也能够提供的公共产品,如城市文化氛围的塑造、城市清洁环境的维护等,从这个角度来看,城市里每一个住民都可能成为城市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者。然而,城市某些公共产品的供给面临着典型的囚徒困境问题。例如一项需要住民出资的公共事业,倘若住民愿意共同出资,所有人的福利都会增加。然而,每个人都会以囚徒博弈的方式思考:若某个住民不出资而由他人出资,则该住民可以免费享受他人提供的公共产品;反过来,若该住民出资而他人不出资,该住民可能会得不偿失,因此,该住民理性的最优选择是不出资,当所有人都形成同质性思考方式时,囚徒困境便出现了。这种搭便车式的囚徒博弈纳什均衡使得公共产品供给出现短缺、公共福利无法提高。

(2)城市公共组织效率缺失。以传统科层体制为主建立起来的城市管理体系,管理的纵向层级设置过多,横向部门权责不明,其中横向部门之间的管理往往会出现囚徒博弈的困境。由于权力分野不明,各部门之间缺乏科学的协调与交流手段,合作意识不强,部门竞争激烈,管理实务在有利可图时集体争夺、一拥而上,在责任承担时集体缺位、相互推诿。城市公共管理体系效率和价值消失殆尽。

(3)城市、区域之间竞争恶化。城市间、区域间的竞争突出表现在对资源、资金、人才等要素的竞争上。出于对自身利益考虑,各城市发展城市经济时,往往只考虑可以使自己城市获得利益的方案,而忽视了对周围其他城市的影响。中国的许多城市都发展相似的产业,甚至某些相邻城市之间产业定位完全一致。为吸引某些产业或厂商,各城市进行招商引资时,在税收政策、土地租金政策、人才政策等方面展开激烈竞争,最后的结果是单个厂商受益,而各个城市自身利益受损。城市之间沟通交流少,难以搭建信任平台,合作意识不强,囚徒博弈的恶性竞争下自身利益受损的同时,也导致区域发展潜力有限、秩序混乱等问题。

8、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如何做到快速反应?

普遍来看,贯彻“预防为主”的原则主要从四个方面执行: (1)宣传教育。

(2)准备预案。根据既有的和潜在的事件设立多重备选预案,缩短反应时间; (3)构建预警机制,推行公示措施。

(4)加强网络建设和管理,使官、产、学、民、媒之间的信息传递通畅。

9、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如何贯彻“预防为主”的原则? 坚持快速反应,就必须把握“快、准、齐、实”四个要点。 “快”就是信息完整,准确和快捷,在此基础上,迅速召集突发事件处理队伍进行快速反应,赶赴现场处理。

“准”就是接到报告后,特别是到达现场后,对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和事态现状进行综合分析,作出准确判断,拟定强有力的针对性措施。

“齐”就是对突发事件的调查处理要做到统一领导、统一方案、统一发布信息。

“实”就是调查处理方案确定之后,分工负责,狠抓落实,并且进行督促检查,督办到位。

10、编制城市规划应遵循哪些原则?

(1)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原则。城市人工环境的建设,必然要对自然环境进行改造,这种改造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造成破坏,已经到了不能再继续下去的程度。在强调经济发展的时候,不应忘记经济发展目标是要为人类服务,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保证。城市规划师必须充分认识到城市发展中面临的自然生态环境的压力,明确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是所有城市规划师崇高的职责。城市的发展,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的确有一定的影响,但其间的关系,绝不是对立的、不可调和的,城市功能的合理布局是保护城市环境的基础,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和各项特定的环境要求,都可以通过适用的规划技巧,把建设开发和环境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力求取得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我国人口多,土地资源不足,合理使用土地、节约用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也是我国长远利益所在。城市规划对于每项城市用地必须精打细算,在服从城市功能上的合理性、建设运行上的经济性的前提下,各项发展用地的选定要尽量使用荒地、劣地,少占或不占良田沃土。在规划设计城市时,还应注意建设工程中和建成后的城市运行中节约能源及其他资源的问题。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两者达到和谐的必经之路。

(2)历史环境与未来环境相和谐的原则。保持城市发展过程的历史延续性,保护文化遗产和传统生活方式,促进新技术在城市发展中的应用,并使之为大众服务,努力追求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和新科学技术运用之间的协调等,都是城市规划师的历史责任。城市规划师在接受任何新技术的时候,必须以城市居民的利益为标准来决定新技术在城市中的运用。我们要警惕那种认为只要依靠技术的不断进步,就可以解决一切城市问题的幻想。城市发展的历史表明,新技术在解决原有问题的同时往往也带来许多新问题。把科技进步和对传统文化遗产的继承统一起来,让城市成为历史、现在和未来的和谐载体,是城市规划师努力追求的目标之一。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变将成为21世纪最显著的变革。技术进步,尤其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正在对全球的城市网络体系建立、城市空间结构、城市生活方式、城市经济模式和城市景观带来深刻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还将继续下去。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技术进步与社会价值的平衡,将不断成为城市规划的社会责任,基于公正和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的效率提升会成为一项全球策略。城市规划还必须从实际出发,重视当时当地的客观条件、历史传统,针对不同的规划设计对象提出切实可行的规划方案,避免盲目抄袭、“千城一面”。

(3)城市环境中各社会集团之间社会生活和谐的原则。城市是时代文明的集中体现。城市规划不仅要考虑城市设施的逐步现代化,同时要满足日益增长的城市居民文化生活的需求,为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创造条件。在全球化的今天,城市规划更应为城市中所有的居民,不分种族、性别、年龄、职业以及收入状况,不分其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等,创造健康的城市社会生活。坚持为全体城市居民服务,并且为弱势集团提供优先权,这是城市规划师的根本立场。强调城市中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社会集团之间的社会和谐,重视区域中各城市之间居民生活的和谐,避免城市范围内社会空间的强烈分割和对抗。城市中的老年化问题,城市中不同文化背景、不同阶层的居民在城市空间上的分布问题,城市中残疾人和社会弱者的照顾问题,都应成为重要的课题,这些问题必须融入到城市规划师的设计中,并给予充分的重视。

11、土地利用规划应遵循哪些原则?

(1)效益原则。即应全面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生态三方面的效益。

(2)市场调节与计划控制相结合。土地利用规划主要目标之一在于充分开发土地的经济价值,严格受市场调节。规划很大程度上应建立在市场基础之上、由市场引导,规划结果是适应这种引导的结果。同时,土地利用涉及各方面利益,除经济目标外,还必须考虑社会和环境生态效益与目标,这在很大程度上须由国家立法、政府方针、政策来控制完成。

(3)动态原则。土地利用规划应随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而作相应的调整,旧有的规划在一定时间内有指导作用,但从长远看可能会成为有效利用土地的障碍。

(4)协调原则。土地利用规划涉及许多复杂部门,牵动方方面面的利益,必须由多个部门共同参与才能保证顺利完成并有效贯彻实施。

12、我国城市土地市场管理存在哪些问题?

(1)城市存量土地供应失控。多年来都强调政府要垄断土地供应,但在实际操作中,政府只能通过农地转用、征用等手段控制新增建设用地的供应,而对城市存量土地,政府不仅不能垄断其供应,而且很难称其为一个供应者,存量土地虽然数量巨大,但政府掌握的份额却近于零。这些土地基本上被原有的使用者所控制,在现行法律规定下,这些使用者可以通过补办出让手续转让土地,成为一个土地供应者,形成存量土地多头供地的局面。

(2)协议出让,政府让利。出让土地方式有拍卖、招标和协议三种。采取不同的出让方式,地价水平不一。拍卖、招标的价格更能够反映市场情况,协议价格往往偏低。原因是管理体制尚不完善,出让方是政府,但具体操作者是有自身利益的个人或单位,受让方是有自身利益的个人、企业等,协议出让往往是政府让利。

(3)生地出让,效益粗放。随着我国各大城市土地收购储备制度的逐步建立,各地政府以招标、拍卖方式出让土地使用权的越来越多,有的城市甚至向社会公开承诺:通过公开招标、拍卖方式出让的土地面积要占全年出让土地总面积的90%以上。但在各地每次组织的土地公开招标、拍卖会上,“熟地”的成交率相对较高,而“生地”的成交率却很低。这里有后期的市政配套、拆迁等一系列问题。

(4)“有地没人用,有人没地用”。为了一些破产的中小企业,政府不惜用“土地换就业”、拿“土地换养老”,但一些私企或外商在将其收购后,立即将这份土地改变用途,获取暴利,致使职工今后无立锥之地,后患无穷。

13、如何对我国的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1)使基础设施建设从事业型转向企业型; (2)使基础设施从福利型转为营利型; (3)使城市基础设施由保险型转为竞争型;

(4)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从人治型转为法治型; (5)城市基础设施的管理应当科学化。

14、城市经济管理具有哪些特征?

(1)区域性。城市经济管理是城市政府及其所属机构,对本城市区域范围内的经济体系和经济活动的管理,因此,城市经济管理实质上是一种区域经济管理。

(2)综合性。城市经济管理既包括城市再生产过程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各个环节,又包括城市的各个经济部门、各类企业,是对城市经济各环节、各部门、各企业的平衡、协调和控制。城市政府要在城市经济各环节、各部门、各企业加强自身管理的基础上,进行全面的、系统的、综合的管理,以实现城市经济的协调发展。

(3)两面性。所谓两面性是指,城市经济管理既要服从中央政府的统一规划、统一政策,服从国家的宪法和法律,维护国家的整体利益;又要从本市的实际情况出发,把国家的总体要求和总体利益与本市的实际需要、实际可能及正当的局部利益有机结合起来,使城市的经济发展与本市的城市性质相适应,以避免城市经济的盲目畸形发展,实现城市经济结构的合理化和城市经济功能的优化。

(4)二重性。城市经济管理的二重性是指它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一方面,为了使劳动力、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在城市范围内有机结合起来,组织协调人们的活动,客观上要求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合理地组织生产力,按照生产力的运动规律来组织和管理城市经济活动。这是城市经济管理的自然属性或生产力属性,是城市经济管理的一般职能。另一方面,城市经济管理总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进行的,要反映某种生产关系的要求,这就是城市经济管理的社会属性或生产关系属性。与资本主义城市经济管理相比,社会主义城市经济管理必须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改革和完善城市经济管理体制;体现广大市民当家作主的权利;贯彻按劳分配和共同富裕的原则,不断改善和提高市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充分调动市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和创造性。

15、我国城市经济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1)制定和实施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规划。城市政府应在国家统一发展战略和规划的指导下,根据城市的性质、自然资源条件和经济技术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步骤和战略措施,并在此基础上编制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协调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关系。城市政府应通过制定和实施正确的经济政策、社会政策和技术政策,保证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规划的实施和完成。

(2)不断改革和完善城市经济管理体制。城市政府要不断改革城市经济管理体制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环节和部分,不断优化城市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城市经济管理体制,并使之不断完善,以促进城市生产力的发展。

(3)不断调整和优化城市经济结构。城市政府通过城市经济管理,要使城市的经济结构与城市的性质相适应,合理规划和改善城市的生产力布局,合理确定城市的主导产业或优势产业;要把本市的经济结构与全国的经济结构有机地联系起来,在经济开放中实现城市经济活动的协调运转和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综合平衡;要根据城市政治、经济、文化、对外交流等活动正常进行的客观需要,按照方便城市居民物质文化生活的原则,合理调整城市的产业结构、投资结构、就业结构和建设布局。

(4)有效控制城市生产力发展规模。城市的生产力规模不能超过城市现有的各种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更不能超过当地自然资源(如水、土地)的承载能力,否则会产生灾难性的后果,危及城市的生存。因此,城市政府应合理控制和调节城市生产力发展规模,把城市的生产力发展规模控制在与城市性质相协调的范围内,控制在城市现有基础设施承载能力所允许的范围内,控制在城市自然资源的负荷极限内。

(5)加强对企业经济活动的间接管理和服务。城市政府要依法监督各类企业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和合法经营,取缔非法经营,打击各种经济犯罪活动,维护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强化工商行政、税务、审计、价格、统计、计划、财政、银行等部门的监督检查和服务,引导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理顺企业间的各种经济利益关系,创造一个公平、有序、合理的竞争环境,引导和促进各类企业实行专业化分工协作和改组、联合、兼并,促进企业组织结构的合理化。

(6)规划、建设和管理好市政公用设施。市政公用设施是城市社会经济活动的基础。城市的社会经济活动越发达,对市政公用设施的要求越高。城市政府要对市政公用设施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保证城市的各种经济活动与市政公用设施的平衡和协调,从而为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必要的前提条件。

(7)注重全市就业情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利益的最基本形式体现为税收,劳动者利益的最基本形式则体现为就业。公民实现了就业,生活就有了基本的保障,收入也可持续增长,就可能增强对于改革和调整的承受力。比较充分的就业是解决城市各群体之间出现社会断裂,保证整个社会协调、稳定与和谐的基础,是国家持久发展的必要条件。一个城市的就业水平和失业率的高低,是体现该城市公民权益保障程度的非常重要的指标。如果失业率高居不下,存在较多的低收入甚至低保人群,即便有较高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可支配收入和纯收入、人均住房使用面积等数据政绩,但实际上社会依然存在两极分化,这显然与追求共建和谐社会的目标相违背。同时,长期失业也是造成城市居民贫困的最重要原因。因此,城市经济管理工作必须时时关注就业问题,在就业岗位有限的时期,一方面要努力创造和提供就业岗位,另一方面要积极加强对失业、待业人员的培训和保障,确保城市就业相对平稳。在就业岗位充盈的时期,也要居安思危,加强对劳动力的在岗培训,未雨绸缪的考虑可能的结构性失业问题,将城市就业问题消化于无形。

16、解决土地市场的垄断和投机的措施有哪些?

(1)制订法规,规范土地市场的进入。通过对进入市场的土地进行严格限定,从源头上控制土地市场的供给。具体包括:严格控制农地转用,保证土地有序供给;实行土地买卖的申请劝告制和土地交易许可制,抑制土地投机。

(2)土地交易过程的管理。采用公开的方式进行土地交易,如我国香港地区的招标拍卖;公布公告地价和基准地价,指导市场交易;对交易土地编制利用规划并确定土地价格;建立严格守信,自我约束的中介组织保证交易公平。 (3)加强对土地使用的监管。很多国家强调土地登记的作用,及时监控土地流转情况;利用税收手段强化对闲置土地的管理,增加寡头控制的成本。

(4)直接干预土地市场的供求。很多国家采取土地储备的方式来干预土地市场的供求,比如加拿大通过公共土地银行和公有地段整治计划,地价高时加大市场投放,地价低时买入土地;很多国家实行了先买权制度,保证政府控制土地价格和投机性交易。

17、城市人口管理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1)树立人口意识,贯彻基本国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为此,要实行计划生育管理。落实计划生育政策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目标是有效地控制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长,提高城市人口质量,树立人口意识,强化人口观念,使城市人口增长与社会、环境、资源相协调,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贯彻国策的重点对象是城市流动人口,必须加以足够重视。

(2)正确选择城市人口增长途径。城市人口的数量增长,主要取决于人口的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城市人口自身的再生产带来的增长;城市人口的机械增长,是指由于人口迁移而引起的城市人口增长,它一般随着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而变化,并与城市自身的功能和吸引力大小有关。目前,我国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长受到严格控制,这是我国人口发展总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提高城市人口的比重,绝对不能通过提高自然增长率的途径达到。而对我国城市人口的机械增长,在城市化发展的趋势下,其控制应适度放松,但要对其总量增长的速度和增长方向进行适当的控制。

(3)做好人口普查和人口预测工作。人口普查是一种多目标的调查,是一次性的、直接的、普遍的调查,目的在于了解一个时点内一个国家或整个地区内人口状况的静态资料。城市政府要在国家统一部署下,以公安、民政部门为主组织专门队伍,负责此项工作。做好人口普查工作的作用在于:掌握人口的职业构成和行业的人才分布情况,利于决策机关研究人口的经济结构,使其合理化;掌握人口的年龄构成和文化构成,利于规划托幼养老事业和文化教育事业,也为研究提高劳动力素质提供科学依据;掌握民族人口构成及分布情况,利于制定符合实际的民族政策,特别是少数民族的生育政策;掌握城乡人民各户平均人口情况,利于分析家庭人口变动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城乡人口结构、地区人口布局和人口迁移提供资料;为制定人口生育计划,预测人口发展趋势,以及制定切实可行的人口政策提供数据。人口预测,又称城市人口发展现状的预测,就是根据城镇人口的现状和发展特点,运用科学方法,推测若干年后城市人口的状况。人口预测包括人口数量预测与人口质量预测两个方面。做好城市人口预测工作是制定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的需要。制定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必须了解计划期内全国城乡人口变动情况。城市人口预测既为制定国民经济计划提供依据,也是计划期内人口指标的重要内容。人口规模决定城市规模,城市人口数量是城市规划的重要依据。因此,搞好城市人口预测对制定城市发展规划,预见未来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有重要意义。

(4)加强城市流动人口管理。城市流动人口指没有城市常住户口暂住(具有暂住证)或暂时逗留于城市的人口。流动人口问题,是直接关系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从积极方面看,流动人口的社会经济活动促进了城镇的生产发展,扩大了对社会商品的需求,繁荣了各地城镇市场,补充了城市劳动力的不足,传播了科学技术文化,促进了经验交流、信息沟通等等,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有序流动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从消极方面看,流动人口也加重了城市基础设施的负担及其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加重了城市粮食、蔬菜及其他农副产品的供应量以及由此引起的各项财政补贴;加剧了城市社会治安管理的难度,有碍于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因此,加强对流动人口的控制与管理,是城市政府的一项经常性工作。

(5)制定城市人口发展战略和规划。这是城市人口宏观管理的基本工作。其主要程序是:定期统计本市人口,正确反映城市的人口质量、人口数量和人口结构,这是预测城市人口变动趋势和制定人口发展战略的基础;搞好城市人口预测。主要预测本市人口自然变动率和机械变动率;制定适度人口发展规划。即将城市人口与基础设施、城市人口与城市环境、城市人口与经济、城市人口与城市社会等相互之间的影响,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工程来考虑,使城市人口与城市物质资源达到最佳的配置状态。由于城市人口、经济系统是一个时空统

一、多变量、多角度、多层次的复杂结构体,因而,城市适度人口规划的制定,应该根据城市人口系统中各种内在变量的因果关系(具有一定发展方向、性质和职能的城市发展的压力等),并利用“全息系统分析法”(如综合分析法、回归分析法、人口发展方程等先进的分析方法)和计算机拟制各种模型,使城市人口发展规划尽可能与现实发展相接近,提高人口发展规划的科学性。

18、我国城市人口的运动趋势是什么?

城市人口运动包括城市人口存量、流量、结构等变化趋势。

(1)城市人口存量不断增大;

(2)城市人口流量不断增大;

(3)城市人口结构变化。人口结构的老龄化趋势;文化结构的高层化发展趋势;就业结构的服务化趋势;城市人口红利效应正趋于减低。

19、我国城市人口管理的特点是什么?

(1)城市户籍制度,户籍管理的实质是一个国家政府对其所辖人力资源所进行的控制和规划。我国现行户籍制度是建国后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而逐步建立起来的。种户籍制度适应了计划经济条件下大规模经济建设对全国人力资源统一管理和调配的需要。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化,这一体制所产生的问题也日益明显,主要表现为经济系统的效率低下及人力资源的潜能不能充分发挥。

(2)居民身份证管理,居民身份证制度是为了便利公民进行社会活动,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的一种管理制度。其基本内容包括六个方面:领取;登记;效力和期限;换领和补领;交回、收缴和收回;查验和扣留;

(3)城市计划生育管理,计划生育是指为了贯彻“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这一基本国策,宣传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的基本政策。

(4)城市流动人口管理。与我国城市化水平和进程现状相联系,城市流动人口已经成为在城市中生存的不可忽视的群体,对于城市流动人口的管理,必须纳入城市人口管理的工作范围,否则不可能实现有效的城市人口管理工作。流动人口的管理,涉及方方面面,既有户口管理、治安管理、劳动管理、工商管理,也有卫生管理、计划生育管理、生产安全管理,等等。因此,管理好流动人口,并不是哪一部门的事,需要城市各部门共同参与,齐抓共管。当前,流动人口较多的地方,普遍都设有流动人口管理办公室,流动人口较少的,一般都由公安一家从维护社会治安角度在管理。机构设置健全、合理是管好流动人口的组织保障。流动人口管理,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管理工程,它与公安机关原有户籍相对静止状态的管理有很大区别。因而必须要采取相应的管理机制,才能有效地发挥流动人口在城市中的作用,克服流动人口所带来的负效应。

20、城市社区管理的内容是什么?

(1) 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这是指由社区内司法、警察、安全、消防等部门组成的社区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及由社区居民组成的从事治安保卫工作的自治性组织(如治保会、联防队、门栋关照小组等组织),为创造安全有序的良好社会环境,而对社区内的社会公共秩序、户口、特殊行业(如旅馆业、旧货业等)、道路交通、消防及法制和安全教育进行的管理;

(2) 社区环境卫生管理。这是由街道环卫所及各房管所、园林所及社区内各单位组成的市政管理委员会以及群众自治性组织和全体社区成员,为谋求适合居民身心健康的和谐环境,而对生活垃圾、污水、粪便处理工作,道路清扫工作,植树种草等绿化工作,以及环保宣传工作等等进行的管理;

(3) 社区卫生保健。这主要是指由街道卫生科、计划生育委员会及地段医院和社区内企事业单位的卫生保健部门,组织发动社区成员,为保证社区居民的身心健康,而对卫生防疫、计划生育、老年人保健、妇幼保健和少年儿童保健,以及心理咨询、社区康复等工作进行的管理;

(4) 社区精神文明建设。这主要是指由社区自治性组织和各专业性团体,以及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发动全体社区成员,积极开展创建文明小区、文明里弄、文明楼和文明家庭等活动,进一步完善调解、帮困、服务网络。同时,做好教育、科学、文化、艺术、体育及传媒的发展规划,以生态环境物质文明为基础,加强理想、道德、法制教育,提倡科学的生活方式,形成文明的社区社会风尚。

21、国外社区管理的典型模式有哪些?

(1)自治型社区管理模式。自治型模式是社区主导、居民主动参与、由下而上实施的社区管理模式。政府以间接介入为原则,通过制定各种法律法规来规范协调社区内的各种利益关系,为社区居民的参与活动提供制度规范。社区层面的组织及居民按照自主自治的原则处理社区具体事务。美国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

(2)政府主导型社区管理模式。政府主导型模式是政府主导、居民响应参与、自上而下推行的社区治理模式。政府与社区行为紧密结合,对社区的干预较为直接和具体,并在社区中设立各种形式的派出机构,社区治理表现浓厚的行政色彩。新加坡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

(3)混合型社区管理模式。混合型模式是政府-居民处于双重主导地位、自上而下及自下而上两种实施方式并行的社区治理模式。政府对社区发展的干预较为宽松,政府的主要职能是规划、指导并提供经费支持,官方色彩与民间自治特点在社区发展的许多方面交织在一起。日本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

22、城市环境具有哪些特征?

(1)复合性。城市环境是一种高度人工化的自然—人工复合环境。城市环境既不是单纯的自然环境,也不单纯是人工环境。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高度融合是城市环境最显著、最基本的特征。因此,城市环境的发展和演化,既遵循自然规律,也遵循人类社会的规律。自然环境是城市环境的基础,但人工环境是城市环境的主体。城市是人类对自然环境施加影响最强烈的地方,城市的各种自然要素都带有明显的人工痕迹,甚至已经被人工改造得面目全非。但即使如此,城市环境仍然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城市的自然环境仍然遵循着自然演化规律。

(2)人为性。城市环境是以人为主体和中心的环境。人是城市环境的主体,人不但创造了城市的人工环境,而且剧烈地改变了城市的自然环境,因此人是城市环境的创造者。人创造城市环境的目的是为了人本身,因此“以人为本”是城市环境的根本宗旨。但是,“以人为本”并不是“人类中心论”,不是追求人对自然的绝对主宰和控制,而只是强调城市环境的“人文关怀”。

(3)开放性。城市环境是一个高度开放性的环境系统。每一个城市都在不断地与周边地区和其他城市进行着大量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输入原材料、能源,输出产品和废弃物。因此,城市环境的状况,不仅仅是自身原有基础的演化,而且深受周边地区和其他城市的影响,城市的自然环境与周边地区的自然环境本来就是一个无法分割的统一的自然生态系统。城市环境的这种开放性,既是其显著的特征之一,也是保证城市的社会经济活动持续进行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4)脆弱性。由于城市环境是高度人工化的环境,受到人类活动的强烈影响,自然调节能力弱,主要靠人工活动进行调节,而人类活动具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而且影响城市环境的因素众多,各因素间具有很强的联动性,一个因素的变动会引起其他因素的连锁反应,因此城市环境的结构和功能表现出相当的脆弱性。城市环境的脆弱性,主要表现在城市的环境问题种类繁多,而且日益严重。与乡村地区相比,城市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集中之地,污染源众多,污染物数量大,污染现象严重,尤其是大气污染。城市的环境污染不仅影响到城市本身,而且往往扩散到城市的周边地区。城市环境对外部资源的依存性以及城市环境本身的易变性决定着城市环境系统的脆弱性,也意味着城市对于环境污染的承受力不强。治理污染是保持良好环境、提高城市竞争水平的重中之重。

23、循环经济3R原则的内容是什么?

(1)减量化原则。循环经济的第一法则是要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因此又叫减物质化。换句话说,人们必须学会预防废弃物产生而不是产生后治理。在生产中,制造厂可以通过减少每个产品的物质使用量、通过重新设计制造工艺来节约资源和减少排放。例如,轻型轿车既节省金属资源又节省能源,仍然可以满足消费者关于各种轿车的安全标准;而光纤技术能大幅度减少电话传输线中对铜线的使用;由于大量的资源浪费和废弃物排放来自包装,因此过度包装或一次性的物品是不符合减量化原则的;在消费中,人们可以减少对物品的过度需求。例如减少人们所要买的东西,如果人们不是消费至上主义地去买它,它就不会变成垃圾。人们可以学习大宗的购买,选择包装物较少和可循环的物品,购买耐用的高质量物品等。如果人们这样去做,那么就是在身体力行地减少对自然资源的压力、减少对垃圾填埋场的压力。

(2)再利用原则。循环经济第二个有效的方法是尽可能多次以及尽可能多种方式地使用人们所购买的东西。通过再利用,人们可以防止物品过早成为垃圾。

在生产中,制造商可以使用标准尺寸进行设计。人们还需要鼓励重新制造工业的发展,以便拆解。修理和组装用过的和破碎的东西;在生活中,人们把一样物品扔掉之前,应该想一想在家中和单位里再利用它的可能性。确保再利用的简易之道是对物品进行修理而不是频繁更换。人们可以将可用的或可维修的物品返回市场体系供别人使用或捐献自己不再需要的物品。

(3)资源化原则。循环经济的第三个原则是尽可能多的再生利用或资源化。资源化是把物质返回到工厂,在那里粉碎之后再融入新的产品之中。资源化能够减少人们对垃圾填埋场和焚烧场的压力,制成使用能源较少的新产品。有两种不同的资源化方式:最合意的资源化方式是原级资源化,即将消费者遗弃的废弃物资源化后形成与原来相同的新产品;略为逊色的资源化是次级资源化,即废弃物被变成不同类型的新产品。原级资源化在形成产品中可以减少20%~ 90%的原生材料使用量,而次级资源化减少的原生物质使用量最多只有25%。与资源化过程相适应,消费者和生产者应该通过购买用最大比例消费后的再生资源制成的产品,使得循环经济的整个过程实现闭合。

24、环境污染末端治理的局限是什么?

(1)传统末端治理是问题发生后的被动做法,因此不可能从根本上避免污染发生;

(2)末端治理随着污染物减少而成本越来越高,它在相当程度上抵消了经济增长带来的收益; (3)由末端治理而形成的环保市场产生虚假的和恶性的经济效益;

(4)末端治理趋向于加强而不是减弱已有的技术体系,从而牺牲了真正的技术革新; (5)末端治理使得企业满足于遵守环境法规而不是去投资开发污染少的生产方式;

(6)末端治理没有提供全面的看法,而是造成环境与发展以及环境治理内部各领域间的隔阂; (7)末端治理阻碍发展中国家直接进入更为现代化的经济方式,加大了在环境治理方面对发达国家的依赖。

25、城市群协调发展的益处有哪些?

(1)区域内各城市之间的壁垒消除,加快要素自由流通,有利于降低运行成本,也有利于资源在更大地域空间的有效配置;

(2)市场一体化会带来市场规模的扩大,使各城市有更大的可能获得规模经济,从而进一步提高生产率;

(3)一体化意味着城市内部竞争激化,迫使企业加强经营管理、开发利用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这样又反过来会提升区域竞争力;

(4) 各城市在一体化的信息平台上更有利于研发和生产的结合,相互之间的学习交流机会增多,创新的成功率提高,产生分割状态下所不能得到的效果;

(5 )各城市以综合的力量,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来加强和扩大对外经贸合作关系,更有利于融入国际市场;

(6 )一体化使各城市对区域培养出归属感,进而凝成一种合力,可以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和违约风险;

(7)一体化的区域把全球市场化为区域市场,有效地降低了国际资本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搜寻成本,从而提升本地区对外资的吸引力;

(8) 协调发展能使区域在经济与社会、环境之间取得平衡,维持地区的持续竞争力和魅力。

26、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中的决策系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1)制订突发事件处理预案,构建预案储备库;

(2)对突发事件的性质、程度、潜在范围和影响进行预判断,并在此基础上调整细化对事件的判断; (3)对事件的处理作出敏捷的、具有针对性和可执行性的决策;

(4)根据决策执行调整或重新制订决策以及总结突发事件运作绩效等内容。

27、城中村的成因是什么?

(1)投资主体回避农村居民点以减少建设成本。在缺乏政策引导及法规约束的条件下,经济效益往往是城市建设投资主体追求的唯一目标。城乡交界处规划编制的粗放、政府吸引投资的迫切、投资主体对“效益最大化”的追求等综合作用,使农村居民最终成为“弱势群体”。占据优势的投资方在征地费用低廉、适于成为建设用地的农田菜地和居住密度大、拆迁安置费用相对较高、建设周期较长的居民点之间,毫不迟疑地选择了前者。为降低补偿成本,也为了避免处理与城中村相关的一系列复杂的社会管理问题,城市在征地中有意避开城中村,村镇也乐意保留原有的居住方式与社区关系,这是城中村产生的直接原因。

(2)交通轴的效益衰变规律和灰色区的形成。交通轴如公路、铁路等是城市对外人流、物流的通道,由于“增长极”效应,临近交通轴的城市地区呈指状发展,介于两交通轴之间的农村地区渐被“环抱”。随着城市辐射力的增强,城市区域垂直于交通轴方向向外扩展。研究结果说明,投资效益与城市辐射力成正相关关系,在交通轴周边体现为衰变规律,即距交通轴越远其投资效益越低,投资效益趋零的地区逐渐演化为城市灰色区。

(3)农民对被动快速城市化的回避。原位于城市边缘区的农村集体组织在“围入”城市后,逐渐意识到土地的价值而不愿被动城市化,或是受“土地增值获利”动机的驱动,不愿马上被“城市化”。如衡阳郊区高兴村,利用与城市的紧密关系,以位置优越的土地为依托,建立起一批服务于城市的农工商联合企业,获利丰厚,故不愿“被动城市化”。或者在城市化过程中农民提出难以接受的安置费用,拒绝征地拆迁,这种农民卖地获利的惯性思维是很大一部分地区难以完成改造而形成城中村的典型成因之一。

(4)村镇经济发展方式需要控制土地。改革开放后,许多城市周边村镇经济迅速发展,经济结构由单纯农业向以工商业为主、农业为辅转变。村民从事非农活动的收人大大超过种田、养鱼的收入。兴办“三资”企业或经营房地产开发使不少乡镇数年间就实现了工业化,村民生活水平也迅速达到小康。对于吸引外资而言,有些城市边缘区的农村因为比城市有更多的引资关系和更灵活的招商手段,也占有优势。各种内外部因素的综合促进下,以出借土地、兴办开发区,吸引“三资”企业为主要方式的村镇经济逐渐发展起来。这种发展方式形成了根深蒂固的“以地招商、卖地致富”的直观经验。因此,村镇便设法尽可能多地控制土地。这种村镇经济发展方式成为城中村产生的另一直接原因。

28、城乡一体化的战略意义是什么?

(1)实现城乡一体化是城乡二元结构转换的需要。尽管我国城乡面貌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典型的二元结构仍然存在。《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我国)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突出。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要求紧迫”。要从传统的乡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就必须要打破传统的二元结构束缚。随着二元结构的转换,城乡间的要素流动和商品交换就构成了城乡间最重要的联系机制。因此,就必须以城乡一体化战略作为城市一乡村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

(2)“分久必合”——城乡复合系统发展的需要。城市离不开乡村,乡村也离不开城市。城市和乡村本为“一家”,只是随着社会分工及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才逐渐从空间上分离,并由此产生了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一系列的差别。历史上的城乡关系经历了混沌-对立-隔离的过程,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经济的重心将逐渐由城市转向了城市-乡村地域,城乡系统也将趋向统一融合。生态学家马世骏曾强调,对城乡这样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不应将各亚系统分别对待,必须重视整体综合。在城乡系统中,各子系统的发展是相互依赖的,都要求其他系统的配合与支持。因此,要建设现代化的城市和乡村,就必须以城乡一体化为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保证城乡间的顺利贯通。

(3)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需要。人口与就业问题,特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安置问题,是我国城市化和农村发展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所在。我国目前有2亿多农村剩余劳动力,他们既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和财富,又是城乡进一步发展所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问题。对这部分劳动力是否应进入大城市,学者们众说纷纭。剩余劳动力不可能全部涌入城市,也不可能全部滞留农村。要保持城乡这一复杂巨系统的高效率运转,必须要强调和重视系统内部各子系统及外部系统间要素的自由、合理流动。正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城乡间人口的合理流动,将会促进城乡间人才、科技、信息、文化等的交流,从而繁荣城乡经济。解决农村剩余人口问题,必须要从城乡两方面统筹考虑,重在疏导和分流。

三、论述题

1、试述城市政府职能的特征。

(1)广泛性。由于城市公共事务复杂多样,分工细致,加之我国城市社会自治组织和社会组织尚在发育之中,所以,从邻里关系、社区卫生、居民福利、商业网点、公共设施到整个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事务,都要纳入政府的管辖范围,从而使城市政府职能比其他地方政府职能更加广泛多样。

(2)服务性。在乡村社会,农民是具有自主生活能力的人,农民的基本生活大都能够自给自足,农村的公共事务也大多是自助性的;而在城市社会则完全不同,市民的衣、食、住、行等,样样都离不开政府所提供的支持及援助,离不开政府或公营机构所提供的公共服务。服务职能体现了城市政府的本质,服务是城市政府的天职。

(3)规范性。法治政府起源于近代以来的城市,随着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城市政府管理现代化的主要标志就是法制化和科学化,而法制化的首要任务就是将城市政府的职能范围、权责关系和政府职能实现方式纳入法制的轨道,保证各种城市事务间的相互协调和整合,调整和发展各项政府职能,从而确保城市政府职能的规范性和稳定性。

(4)自主性。在现代社会,城市是国家或区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的中心,在国家行政体制中发挥着独到的作用,其职能的实现也具有相对独立性;同时,城市社会自成一体,城市社会关系和城市事务也有其特殊性,无论从时间上、经济上,还是从效果上看,城市事务中的环境、能源、规划、建设、住宅、交通、福利、卫生、治安、消费等都自成体系,具有较大的独立性,适合由城市政府自主地实施管理。

(5)多样性。现代城市政府职能范围广、跨度大,城市公共事务结构复杂,功能多样,加之行政环境的剧烈变动和行政技术的飞速发展,以至政府在管理这些公共事务、实现其各项职能时,不得不采用多种手段、途径和方式,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新情况,保证城市政府的各项职能和管理决策得到顺利实施。

2、试述我国当代城市发展战略的重点。

(1)全面导入绿色GDP、人文GDP的目标绩效观。所谓“绿色GDP”,就是从现行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服务费用。绿色GDP指标,实质上代表了国民经济增长的净的正效应。绿色GDP占GDP的比重越高,表明国民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越高,负面效应越低,反之亦然。 “人文GDP”就是为了保障人的健康和全面发展而投入财富的增长指标,包括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方面。我们追求的发展,应该是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应将“经济GDP”、“人文GDP”和“绿色GDP”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多层面的政府绩效考核体系的建立健全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制度基础之一。

(2)建敏捷城市,提高城市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敏捷。反应能力当今世界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城市要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中抓住有利的信息,结合自身条件,做出相应的对策,才能赢得发展机会。也就是要创建“敏捷城市”,其中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信息敏捷。依托快捷、准确、畅通的信息来源和上传下达渠道,并在大量的信息中进行及时高效的筛选,保证决策者在第一时间获取精练实用的信息。就此,正在迅猛发展的数字城市技术不但提供了技术支撑,而且具备成为信息敏捷交换和交流的平台。人员敏捷。有灵活、干练、反应迅速的管理人员和办事人员,要做到能上能下,人尽其才,能够准确快速应对环境变化。制度敏捷。在一定原则框架内,保留政策的适度弹性,以便在实施中能够因地因时制宜;必要时要及时调整修订现行政策制度,确保城市发展最终战略目标的实现。

(3)全面导入循环经济。循环经济以可循环资源为来源,以环境友好方式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并举,把人类生产活动纳入到自然循环过程中,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努力,使生态负增长转变为生态正增长,实现人类与生态的良性循环。循环经济起源于工业经济,其核心是工业物质的循环。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在环境方面表现为污染低排放,甚至是污染零排放。循环经济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因此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循环经济是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的经济系统。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自然资源——产品和用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所有的能源和原料都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最合理的利用,从而使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减少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4)重视突发事件管理。应该认识到,城市发展战略管理的实施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国内外一些城市发生的一系列突发事件也提示我们必须在城市发展战略管理中建立“危机管理”机制。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同时,需要制定一个有效的,能够帮助快速沟通、快速做出影响评估和控制的危机管理计划,并使之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最为重要的部分。一般来说,危机管

第二篇:电大行政伦理学部分试题答案

名词解释

1、 行政责任------政府及其构成主体行政官员(公务员)因其公权地位和公职身份而对授权

者和法律及行政法规所承担的责任。

2、 行政规范-----是指社会对行政人员所提出的从思想修养到具体行政行为等全部行政管理

职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要求,既包括对行政人员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等主观因素的一般要求,也包括在行政人员的具体行为中应遵循的活动原则、工作程序、办事规则、言行标准和行政纪律等。

3、 行政伦理人格----是行政人员在行政管理活动中通过连续和持久的道德行为选择所表现

出来的自我道德完整性,是行政人员道德意义上的整体性存在形态。

4、 品德结构------是品德要素以一定的方式有机的联结在一起、具有特定功能的动

态集合体。其中,各个要素有秩序、有联系、有不同权重。但根据系统论的整体观,品德不是各个孤立要素的简单累积,而是具有各要素在孤立情况下所不能发挥的功能,即整体性是品德结构的核心。品德结构具有描述性功能、解释性功能、评价性功能、监测性功能、预测性功能和对品德信息的输入、转换、输出的功能。

5、 人事行政------ 的人事机构为实现和社会目标,通过各种人事管理手段

对公共行政人员所进行的制度化和法治化管理。是国家行政管理的关键,对于实现国家职能和行政职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简答题

1、 行政规范强制性的必要性

行政人员如何行使权力,切实维护公共利益,便是行政伦理规范最主要、最关键的问题。实践证明,对权力的约束不能单纯依靠习惯、舆论、信念、说教等软约束来发挥作用,相反,由于权力与利益的相关性往往使它的行使者背离权力存在的目的,以权谋私,权钱交易,因而必须借助于“物化的力量”即强制性力量对之进行约束。这种强制性的后果通常是以记过、开除等纪律处分的形式出现。

第三篇:最新公共管理学答案全

公共管理学

三、简答题

1、什么是公共管理的内涵?P2

所谓公共管理,就是公共组织运用所拥有的公共权力,为有效地实现公共利益,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社会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公共管理的主体是公共组织 (2)公共管理的客体是社会公共事务 (3)公共管理的目的是实现公共利益

(4)公共管理的过程是公共权利的运作过程

2、政府职能演变经过那几个阶段?P34

(1)限制政府干预(2)主张政府干预(3)对政府职能的重新思考

3、简述政府失效理论的基本观点及政府失效的几点表现?P45

政府失效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对人的“经济人”的假设。即认为人是自利的、理性的,而且每个人都在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政府公务员也不例外。由此看来,在政治决策过程中,人的一切行为都可看成是经济行为,而使“政府政治过程的目的肯定是增进公共利益的假设”受到质疑而不得不被放弃。(1)公共政策失效(2)公共产品供给的低效率(3)内部性与政府扩张(4)“寻租”及腐败

4、简述非政府公共组织的基本特征。P49

(1)非政府性(2)公益性(3)正规性(4)专门性(5)志愿性

5、公共政策的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P71

(1)公共性(2)利益选择性(3)目标指向性(4)权威约束性(5)功能多极性(6)动态稳定性

6、简述公共政策规划的主体和基本原则。P84

公共政策规划的主体是指参与政策方案设计与研究的所有机构和人员。 (1)执政党(2)立法机关(3)行政机关(4)利益集团(5)大众传媒 政策规划的原则是指政策规划需要遵循的基本准则。

(1)公正原则(2)受益原则(3)系统原则(4)权变原则(5)优化原则

7、分析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相关因素。P97

(1)政策本身的因素:一项可以有效执行的政策依赖于政策的质量。政策的质量主要通过政策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来衡量。

(2)政治因素:第一,政治体制影响政策的执行。第二,;利益格局也会影响政策的执行。

(3)行政因素:行政因素主要包括政策执行机构,政策执行人员的素质和政策执行所需要的各种资源

(4)沟通因素: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对政策的理解会影响执行的结果。

四、论述题

1、如何理解公共管理模式的基本特征?P14

第一,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统一,重在公共利益。 第二,政府组织与其他公共组织统一,重在政府组织。 第三,社会问题管理与资源管理统一,重在问题解决。 第四,结果管理与过程管理统一,重在结果管理。 第五,管理所追求的公平与效率统一,重在公平。

第六,公共组织的外部管理与内部管理统一,重在外部管理。 第七,服务管理与管制管理统一,重在服务。 第八,管理制度与技术统一,重在制度创新。

2、分析转型期我国政府职能转换中存在的主要问题。P40

(1)政府职能的越位和错位。政府职能的越位,主要是指政府干了不该干的事情和管了不该管的事情,过多的参与了本来可以通过市场进行的私人产品的生产与供应。这样,既破坏了市场机制的有效性,也消弱了政府的正常职能。

政府职能错位,主要是指政府内部发生的职能混乱现象,即你干了我的事,我越了你的权。

(2)政府职能的缺位和不到位。政府职能的缺位是指本来应该由政府生产和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政府却没有充分尽职尽责,甚至在某些公共领域出现了真空。

政府职能的不到位,主要是指一些政府的职能只能体现在文件上、书本和口头上,而在实践操作和执行中远远没有实现。

3、分析公共政策制定民主化、科学化的必要性和基本对策。P90

三、简答题

1、简述政府组织的基本特征。P115

(1)政治性。(2)社会性(3)权威性(4)法制性(5)系统性

2、简述公共组织设计的原则。P124 (1)职能目标原则(2)完整统一原则 (3)精干效能原则(4)法制原则

(5)职、权、责一致原则(6)人本原则

3、简述公共组织变革的主要类型和特点。P126 (1)以外延为主的变革和以内涵为主的变革。

以外延为主的变革侧重组织实体的外部规模和技术特征,其特点是易于实行、政治效应强,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行政效率,但是其成果不易巩固。

以组织结构为中心的变革着眼于公共组织的职能范围、权力体系、机构设置、人员编制以及管理层次与幅度的调整,是常见的组织变革模式,其主要目的是公共组织的合理化和科学化。以人为中心的变革则着眼于公共组织成员的知识、技能等素质的提高,特别是其观念、态度的更新以及个体行为、群体行为和人际关系的调整,从而达到提高组织效率的目的。

(3)激进式的变革和渐进式的变革

激进式的变革也成突变式的变革,主要是指在较短时间内,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全面改革组织系统,使原有的组织形态实现较大的转变。这种类型的改革,雷厉风行,行动迅速,容易造成较强的社会心理震动,对改革的环境质量要求较高。渐进式的变革是指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逐个实现改革的阶段目标通过阶段性的调适,最终实现改革的总目标。这种类型的改革,一般表现为较长时间跨度的、较缓慢的、连续性的变化变化的量和质都较小,对社会的震动较小,不能及时触及公共组织的实质问题,因而见效较慢。

4、简述公共组织未来的发展趋势。P134

第一,功能的分化与重合第二,结构的扁平化第三,机构和人员的灵活化第四,工作方式的弹性化第五,工作单元的团队化第六,组织系统的开放化第七,管理取向的人性化第八,管理机制的市场化第九,组织的虚拟化

5、简述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职能。P148

第一,人力资源的获取第二,人力资源的发展 第三,人力资源的激励第四,人力资源的维持 第五,人力资源的研究

6、简述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规划的程序。P156 第一,确立组织目标第二,收集信息第 三,预测供需第四,编制人力资源规划 五,实施与评估人力资源规划

7、简述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基本特点。P175

第一,公开考试,择优录用第二,严格考核,功绩晋升 第三,政治中立,职务常任第四,人事分类,依法管理 第五,专业培训,素质更新。

8、简述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能。P194

(1)资源配置职能。是指政府通过财政手段选择提供某种消费品,并为之提供资金的职责和功能。

(2)调节收入分配职能。指政府为了为了实现收入公平分配的目标而对市场经济形成的收入分配格局予以调整的职责和功能。

(3)稳定经济职能。是指政府具有运用财政政策等宏观调控手段,保证国民经济稳定增长的职责和功能。

9、简述国家预算的原则。P203

第一,完整性原则第二,统一性原则 第三,可靠性原则第四,公开性原则 第五,性原则

10、简述政府审计的程序。P213

(1)检查阶段。向被审计单位发出审计通知,开始审计检查。

(2)报告阶段。审计人员对审计事项进行审计后,应当向其所属的审计机关提出审计报告。

(3)执行阶段。被审计单位应当执行审计决定,将应当缴纳的款项缴入专门账户,将依法没收的违法所得和罚款,全部上缴国库。被审计单位或协助执行的有关主管机关应当将执行情况书面报告审计机关。审计机关应当检查审计决定的执行情况。

四、论述题

1、结合实际分析公共组织变革的动力与阻力,并阐述消解其阻力的对策。 A、动力

第一,环境。组织的变革常常是由其所处的外部环境的变化引起的。 第二,技术。主要指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现代办公自动化技术。

第三,目标与价值观。公共组织的目标是其价值观的反应和真实体现,价值观则是其组织的灵魂和理性支撑。

第四,职能。管理职能是公共组织存在的基础,是确定赋于公共组织何种权利责任、机构设置、职位安排等内容的根本依据。因此,管理职能的变化必然引起公共组织结构的变化。

第五,组织成员的心理。组织成员的心理,尤其是组织成员的动机、愿望、态度以及与之 一致的群体效应对组织变革具有推动作用。

第六,专家。专家不一定是组织的正式成员,也不一定拥有固定的职权,但他们丰富而优越的系统知识、理论和方法,有助于他们对组织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前途作出科学的分析和论证,而这些正是变革所必需的。由于他们的介入和帮助,公共组织的变革往往变得比较清晰和容易。因此,专家是推动公共组织变革的特殊动力。

第一,认知。人们对公共组织变革的目的、机制和前景的理解和看待有时差别很大,其结果可能导致基于理解不清或理解混乱而抵制、干扰变革。 第二,利益。从实质上说,公共组织的变革,意味着组织内权利、利益和资源的调整和再分配,因此必然会触动某些人的切身利益,进而形成不满和阻力。 第三,成本。任何组织的变革都要付出一定的成本,如果成本投入大于收益,改革的发展就难以继续进行。

第四,组织惰性。公共组织的成员是独此一家的专业人员,他们在本质上趋于僵硬、保守、墨守成规、动作缓慢。而变革的本质就是对既定模式和习惯的一种否定,因此容易受到组织惰性的抵制和阻挠。

第五,变革的不确定性。公共组织变革的复杂性,人们很难在变革付诸实践之前证明改革是有益的,更难对自己从变革中获得的预期收益进行精确计算,这容易使人们产生不安心理,对变革产生疑虑,进而形成消极态度和抵触性行为,妨碍和制约变革的顺利进行。

第六,习惯性。当变革试图改变公共组织成员的某种习惯性的时候,就会给他们带来强理性的感情震荡,使他们失去公正的判断变革的客观尺度,或者招致他们下意识的不良反应,产生抵制态度。 C、消解阻力的对策。

第一,客观分析变革的动力与阻力的强弱。采取措施,增强支持因素,消弱消极因素,推动变革前进。

第二,精心设计方案,加强改革宣传。消除人们的误解,有助于制定合理的改革方案。

第三,进行人事调整,做好组织保证。从宏观的组织体系上保证未来的改革能顺利进行。

第四,提高普通工作人员对组织变革的参与程度。从而尽量降低组织变革的阻力。

第五,正确运用组织动力,消除对变革的抵制心里。

第六,强化革新行为。对表现出新态度、新行为的团体和个人给予积极的宣传和充分的肯定。

第七,折中妥协。在实际过程中,多数变革都存在这种现象,只是这种妥协的程度不同而已。

第八,提高领导者的自身素质,完善领导行为方式。 第九,妥善安置因改革而受到冲击的人员。

2、谈谈你对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特性的认识与理解。P152

(1)人力资源的能动性。人不同于自然界的其他生物,人有思想感情,能够有目的的进行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

(2)人力资源的再生性。人力资源是在身份资源,其再生性基于人口的再生产和劳动力的再生产。

(3)人力资源的社会性。任何人力资源的成长和发展都是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进行的。

(4)人力资源的时效性。人力资源在使用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时效性。 (5)人力资源的高增值性。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力资源的经济价值呈不断上升的趋势。

(6)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的自身的特殊性a.政治性b.道德性。

3、谈谈你对我国公务员制度的认识和理解。P180

a.义务与权力。国家公务员作为公民,享有和承担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的各项权利和义务,并且与国家行政机关建立起一定的义务与权力 b.职位分类,录用和聘任。

c.考核,职务任免,升降奖惩。d.薪酬保障。 e.培训,交流与回避。f.辞退,辞职和退休。

我国的公务员制度,是社会主义国家行政机关的人事制度,他继承了党和国家干部人事制度的优良传统,同时也借鉴了西方国家的一些科学管理的办法。

公共管理学作业3

三、简答题

1、简述政府信息资源及其管理的基本内容。P227 政府信息资源的主要内容包括:(1)政府决策信息(2)服务信息(3)反馈信息(4)政府之间交流信息

政府信息资源管理除包括对信息内容的管理外还应包括与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有关的决策、计划、预算、组织、指导、培训等活动,特别是与信息内容及其相关资源相关的人员管理、设备管理、资金管理和技术规范、标准的管理。

2、简述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P240 问题:(1)信息公开主体的工作不到位。(2)信息公开的时效性差(3)信息公开的方式上存在问题

对策:(1)加强责任意识、转变观念 (2)明确职责,落实行动 (3)规范行为,依法行动 (4)加强网站建设,提高效率

3、简述电子政务的主要作用。P243

(1)拓展政府服务空间,优化政府服务手段 (2)扩大公民参政渠道,更新参政技术手段

(3)提高政府运作透明度,促进公共管理公开。

4、简述绩效管理的特点。P268

(1)讲究结果导向(2)注重组织绩效 (3)重视动态管理(4)强调战略管理 (5)关注系统管理

5、简述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标准。P275

(1)经济。从经济的角度评估组织绩效,测定的是投入与成本之间的关系 (2)效率。效率评估主要测定投入与产出的关系。 (3)效益。效益也可概括为效果和效能。

(4)公平。传统的公共行政与管理重视效率、效果,而不大关心公平问题,自新公共行政以来,公平问题日益受到广泛关注,并成为重要标准。 (5)责任。是指公共部门及其人员是否对公民的需求、偏好与期望采取行动等。

6、简述绩效评估的主体。P273

一般说来,评估主体大致可分三类。 a政府自身b社会组织c公民个人

7、简述绩效评估的程序。P283 a明确评估目的b确定评估对象

c指定评估方案d收集整理评估信息资料 e实施评估并编制评估报告

8、简述公共管理的制度伦理和公共管理的道德定位。P301

公共管理伦理的内涵包括两个主要的维度:公共管理的制度伦理和道德定位。

a个体伦理是有限的,公共管理者的不良行为难以避免,而制度的伦理是深刻的,广泛的,稳定的,他可以引导和规范公共管理者的行为,对其权力加以约束,对公民的利益加以保护。 b道德定位。制度伦理虽具有重要的规范作用,但是面对诸多社会和公众的问题,公共管理论理制度必须得到公共管理者个体道德的支持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9、简述公共管理基本理念中的几个原则。P307 a公正原则b效率原则 c人本原则d诚信原则 e服务原则

10、简述公共管理责任的特征。 a对公共管理客体要求的回应性 b政策制定的弹性 c对行为结果的负责性

四、论述题

1、谈谈你对公民知情权和政府信息公开的认识和理解。P234

公民知情权也称了解权和知悉权,其基本含义是公民有权知道他应该知道的事情,国家应最大限度的确认和保障公民的知情权,1984年的《世界人权宣言》确定知情权为基本人权之一。政府信息公开是指行政机关通过公众便于接受的方式和途径公开其政务运作的过程,公开其有利于公众实现其权利的信息资源,允许公众通过查询、阅览、复制、下载、摘录、收听、观看等形式,依法利用各级政府部门多控制的信息。

2、我国电子政务目前存在着哪些问题,如何发展我国的电子政务。P252 问题:a对快速发展的政府信息化建设认识不到位。 b政府信息化缺少相应的法规和制度保障 c政府信息化建设整体水平不高 d网络安全问题

e信息资源开发质量不高 f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发展:a发展重点应有侧重 b提高服务能力 c强调服务特色 d突出协同效益 e不断创新模式

f不断完善安全保障体系

3、分析绩效管理的困难主要有哪些,请针对其中的1-2个问题说明其应对策略。P284

困难:a公共部门的垄断性

b公共部门具有目标多元性和目标弹性 c公共部门生产过程的难确定性

d公共部门产出的特殊性

f建立健全全新的激励机制 f绩效评估标准的限制 g重视管理者的作用

g公众监督的困难

应对策略:a强化绩效意识

b转变观念,建立民本主义的绩效理念

c促进绩效管理的制度化,法制化

d制定灵活多样的绩效目标和规划

e建立多重绩效评估机制

f建立全新的激励机制

g重视管理者的作用

4、如何理解公共管理伦理的基本理念?P307 a公证原则b效率原则 c人本原则d诚信原则 e服务原则

5、分析公共管理伦理的弱化和失范的主要表现及其产生的原因。P309 表现:a组织的责任缺失和官僚主义 b权力腐败

c过分注重效率的功利主义倾向

原因:a公共管理伦理自身特点的影响 b公共管理理论导向的失误 c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

6、分析说明公共管理的责任机制的主要内容。P320 a公共管理责任的行政控制机制 b公共管理责任的立法控制机制 c公共管理责任的司法控制机制 公共管理学作业4

三、简答题

1、简述“新公共管理运动”中各国行政改革的主要做法。

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全球性的新公共管理运动,虽然不同国家在改革中选择的路径和采取的措施有所不同,但各国在以下几个方面采用了相同的做法。

a优化政府职能 b强调政府权力分散 c改革政府管理手段

d提倡公共服务以顾客为导向 e重视公共人力资源管理 f事实明确的绩效目标控制

2、简述什么是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是指经济和社会活动中,市场是存在缺陷的,也就是说,存在着单纯依靠市场不能解决的问题,如垄断的出现导致商品、服务质量的降低,市场竞争产生的收入上的不公平,公共产品的提供、定价、和收费等问题,这些就依靠政府的干预来解决。

3、简要职务说明书一应包括哪些内容。

a工作标识,包括工作名称、工作归属、工作代码、直接主管、直接下属等 b工作概要。即对工作的性质的简要概括c工作关系 d工作职责e工作权限 f工作条件g任职资格

四、论述题

1、分析说明公共政策评估的主要标准及步骤。

标准:一般来说,政策评估是一个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过程,所以,政策评估要坚持事实标准和价值标准。

步骤:a准备阶段。包括确定评估对象,制定评估方案,物质和组织准备 b实施阶段 c结束阶段

2、分析说明解决公共部门绩效管理困难的主要策略。 a强化公共部门的绩效意识,促使组织成员参与绩效改进 b转变观念,建立民本主义的绩效理念 c促进绩效管理的制度化,法制化。

d制定灵活多样的绩效目标和绩效规划

第四篇:最新电大行政管理专科-管理学基础课程综述

《管理基础学》课程综述

学校:

姓名:

学号:

班级:

行政管理

指导教师:

《管理学基础》课程综述内容提要关键词

^3・

一、课程主要内容和基本原理

7.3-

二、实际应用

二.5・

三、心得体会

-.6

-

四、结语

=.7・

参考文献

r.7.

《管理学基础》课程综述

内容摘要:管理学是所有从事管理活动的部门、单位、个人都必须掌握的基

本知识。管理是永远的真理,管理永无止境。管理作为协同各个成员有效的实现

组织目标的社会行为,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因此,管理界和每个企业实

际情况来运用管理学基础知识及其基本原理、原则、技术和方法相结合的原理,

随时随地自由的学习和使用,以灵活的技巧使用知识和能力.管理学是一门应用

广泛、使用面积广、技术含量高的一门学科和技术,生活中的任何一个角落都离

不开管理学的应用,生活中的无处不在需要我们了解和清楚管理学的相关知识和

体系结构。本文从管理学基础课程的各个方面对管理学的内容做了详细的解释。

关键词:管理

体系

职能

控制

管理学基础是相关各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目的是使学习者能够掌握管理学基本原

理和基木技能、基本工具和基本方法,树立现代管理的思想观念,懂得运用管理学的基本原

理、工具、方法和过程进行管理实践,为后续的学习和进一步的专业学习及从事实际的管理

工作奠定良好的管理知识基础和通用管理能力基础。

21世纪,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已成为世

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点,它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正对世界各国经济产生巨大的

冲击,尤其是对于传统工业经济时代的管理模式和管理观念提出了新的挑战,

为了改变目前

管理不景气的状况,我们必须加强对管理学基础的学习和J'解.

并对传统管理理论及实践进

行反思,图变求新。求变的基础是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为此,

本文从各个方面和角度对管理

理论做r介绍和说明。

一、课程主要内容和基本原理

(一)什么是管理

管理活动自古即有,但什么是

“管理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有不同的理解。

“管

理是筹划、组织和控制一个组织或一组人的工作”。“给管理下一个广义而又切实可行的定义,

可把它看成是这样的一种活动,

即它发挥某些职能,以便有效地获取、分配和利用人的努力

和物质资源,来实现某个目标”

»上述定义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揭示了管理的含义。

(二)

管理的原理体系

同样.目前没有一套普遍公认的完整的管理学原理体系。

不同版本的管理学教科书,也

有不同的管理学原理体系规划。

朱新民、李永春、周吉主编《现代管理科学词库》中提出了下列管理原理体系:

1系统原理:为了达到最佳管理.必须进行系统分析,抓住系统的三个环节:目的性、

全局性、层次性。

2整分合原理:现代高效率的管理,必须在整体规划下明确分工,在分工基础上有效地

综合。

3反馈原理:面对不断变化的客观实际,必须做到灵敏、准确、有力的反馈。

4封闭原理:任一系统内的管理手段必须构成一个连续封闭的回路。

5能级原理:将不同的个人,根据其能力大小,分别安排在适当层次的组织机构中,做

到人尽其才,能者多劳。

6弹性原理:管理必须保持充分的弹性,以适应各种可能的变化,实现动态管理。

7动力原理:管理必须有强大的动力,包括物质动力、精神动力,信息动力,才能持续

有效地进行。

而黄津孚著《现代企业管理原理》的则将原理体系分为:

(1)系统原理(2)人本原理

(3)管理职能原理(4)科学管理原理(5)权变管理原理

(三)

管理的职能

现在一般将管理的职能分为: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1)

计划职能

计划是管理过程中的首要职能。计划是在科学预测的基础上为实现组织目标对未来一定

时期内的工作做出安排的活动。

(2)

组织职能

1、组织的职能

组织的职能是在组织结构的基础上的组织运作所发挥出来的功能.

或者说组织的职能是

通过组织工作体现出来的。

(3)

领导职能

1、领导的概念:指管理者的一种行为和影响力,这种行为和影响力用于引导和激励组

织成员去实现组织目标。领导是管理的基木职能,它贯穿于管理活动的整个过程。

2、领导的内容:激励、指导、引导、促进和鼓励。

(4)

控制职能

1、控制的概念:

它是指由管理人员对当前的实际工作是否符合计划进行测定,

并促使组织目标实现的过

程。控制主要体现在计划的执行过程中,

是一种不断地对照计划来检查现有的作业状况的活

2、控制目的

控制的目的是要保证实际工作与计划一致,

管理活动的控制过程也就是管理人员对下届

部门或个人的工作进展、实际结果进行统辖,找出偏差并加以纠正的过程。

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这四种职能是一个互相关联、不可分割的整体。其中某些职能

的完成怙况会受其他职能完成情况的影响。

二、实际应用

在保险营销团队里面,管理学是使用最广泛的学科之一,

因为任何事情的办理的过程都

需要一个管理机构在里面进行调节和控制。

而在学校生活中,与员工关系最密切的则是团队

长。团队长的管理像一个社会机构一样,牵连到众多的管理知识。

(一)

保险团队整分合理论

整分合理论强调一种“整体一分解一合成”的逻辑模式,

为理解团队主旨、设定团

队范围、把握团队基础提供一种思考的方法。主要内容如下:

(1)

整体:整体把握团队的基本情况。这有利于构建一个有效的团队内部框架,为下

一步划分团队管理部门做好思想准备和材料准备。例如在公司团队里面,最多的是营销员,

为此必须充分J'解和认识每一个苜销员所具备的能力和技能,心中有数。

(2)

分解:有效划分团队管理部门。此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是团队可利用资源。对团队可利用资源进行分析,划分成若干管理项并加以规范化

分类:团队里面主要的可利用资源主要是营销员,

营销群体的广泛性决定了我们必须对可利

用资源进行分析,以使得营销员这个可利用资源发挥作用最大性。

例如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

长处,举办业务学习或者业务竞赛活动提高其业务素质和营销激情。

其次是可利用资源进行分析。团队管理项的划分精度与团队可利用资源内涵成正比例关

系,资源越丰富,划分精度越细,资源越单薄,划分精度越粗糙,划分不明确就容易造成学

生所具备的一些能力得不到发挥,另一方面也容易使得学生产生不满情第。

再次是不断评估、修改、完善团队管理项。设定一些团队相关的章程、规定,做必要的

人员调配,使得营销员都有事可做并使得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各项能力,

以符合管理项设定

的初衷。最明显的就是将营销员应用到团队管理的务个方面。

(3)

合成:结合团队本身特点和优势。理论组织结合团队实际情况。

在实际运行团队,发挥团队管理项的功能时,一定要结合团队实际情况,注意出现以下

现象:

1团队管理项的数量冗繁和职能混乱.从而造成管理者过多.形成团队“上层多,下层

少”的倒三角机构:这样对于营销员来说,会造成时间的浪费和产生不良情绪。

2团队目标路线与团队宗旨不符,背离团队功能。

(二)

封闭管理理论

封闭管理是指在进行管理团队和组织团队活动时,

必须在保证团队组织对外开放的前提

下,对团队内部的活动采取相对封闭的管理,

使管理活动有效地进行。

使团队内的管理手段形成一个连续的回路,

应用好团队管理的封闭原理,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1团队管理人员从思想上重视团队各方面的评估、修改和完善;

2加强团队与骨干、员工之间的交流,提倡大家共同讨论,增加团队的亲合度:

3健全团队管理项机构、团队管理章程。

只有有了良好的管理条例.才能做到生活中的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具有良好的自律性。

(三)

团队团结管理原理

团队团结管理原理认为,为了建设好团队团结文化,团队管理人员需要重视团队与经苣

人员和基木社员的交流,重视团队功能对营销员的管理,重视营销员对团队提出的意见反馈,

满足他们切实的、广泛的要求。

据此,团队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1形成良好的内部管理风气.尊重团队人员的时间:

2形成惯例的团队活动,营造“团队文化”

,令社员得益,为基本员工服务并为其提供

团队内独有的优惠享受:

3作好团队财务的管理.作好团队意见收集和反馈:切实将苜销员的需要作为团队的行

为目的和动力。

4定期开展团队员工大会,及时了解员工的需要和行为动向。

(四)

团队活力管理原理

团队活力管理原理:在团队活力培养中.团队自身的管理是团队活力的基础,

团队活动

效绩是团队活力兴起的来源,团队人才和资源的保证是团队活力保持的资本。

管理好自己的

团队并且定期的举办学席、竞赛活动,让员工积极投身于团队活动,才能充分发挥团队的作

用,使得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力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和施展。

在团队管理的重要系统原理中,团队配置管理是团队管理的基础,

团队团结管理是团队

管理的体现,而团队活力管理原理是团队持续发展的重大动力。

三、心得体会

管理学研究的对象和本身的学科性质注定了管理学在新时代下必然会遇到一些不当的

地方。而通过学习,我觉得管理学在以下几个方面还存在问题:

首先,任何一门科学的核心都在于其对理论和研究的东西的分类,

而在管理学的学术界

中,目前为止仍然缺乏知识明确分类和整合的趋势。

这对于管理学来说十分致命的一个硬伤,

如何通过一个一致的研究取向来对管理学进行一个有效的整合将是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

管理学的一个很重要的关键课题。

其次是管理学在发展到现阶段的面临着研究方法的局限,

作为一门针对人的学科,其势

第五篇:2014电大《行政伦理学》期末试题和答案(打印版)

电大《行政伦理学》

一、名词解释 (每题5分,共25分) 1.行政道德——行政道德是一种权力道德,它既表现为社会对国家行政机关及行政人员在权力运用过程中提出的道德要求,又体现着行政机关及行政人员在权力行使过程中应追求的价值目标。

2.行政作风——行政作风本质上就是行政人员的工作作风,指的是行政人员在行政管理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体现了行政管理活动的特征、行政道德要求和行政文化理念的一贯态度和行为风格。

3. 行政良心——行政良心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的良心,实际上也就是指行政人员在履行其行政管理这一特殊职业活动中的责任和义务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深刻的道德责任意识以及对自我的行政行为进行自我道德评价的能力。

4. 行政良能——行政良能实质上是指行政人员运用行政道德的技能,是行政人员把自己的道德良心和道德良知运用到行政管理活动之中使其发挥作用的技能,属于道德能力的范畴。

5. 行政责任——行政责任有两层含义:第一,指行政人员在一定的岗位和职务上开展行政管理活动时所应承担的角色义务,即职责;第二,指由于行政人员在没有积极有效地履行职责而受到的追究,往往表现为受到否定性的批评、惩罚和制裁。完整的行政责任是上述两个方面的统一或总和。

6.行政荣誉——行政荣誉是社会舆论对行政组织及其行政人员的行为做出的肯定性的道德评价以及行政人员的全体或个人对这种肯定评价的自我意识。按照荣誉主体来划分,可以分为团体荣誉和个人荣誉,按照内容和产生的原因来分,又可以分为职业荣誉、道德荣誉和行为荣誉。

7. 政府信任关系——政府信任关系是指行政相对人对政府及其行政人员的行政管理活动的合理期待,在更广泛的意义上,也包括政府及其行政人员在对社会和公众要求作出回应基础上的合作互动期待。也就是说,政府信任关系包含着双向期待。除此之外,政府信任关系还包含着政府机构的不同部门、不同的层级之间的相互信任。

8.行政道德评价——行政道德评价是由特定的行政机构、部门或社会公众根据一定的标准、原则和规范,并通过相应的形式对行政人员这一特定职业活动人群的伦理关系和行为作出的是非功过的评估和总结分析。

9.公共行政的伦理观:公共行政的伦理观是行政人员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在行政管理活动中的体现,也是贯穿于行政体系中的实质性价值理念。

二、简答题 (每题7分,共35分)

1.为什么说现代行政权力是一种公共权力?

现代行政权力是一种公共权力,其公共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行政权力是公共利益得以实现的工具。属于一个国家中的全社会的权力,是一种公共权力;第二,行政权力具有超然性。致力于实现以国家利益形式表现的公共利益,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权力;第三,行政权力具有全局性。应着眼于社会中全局性的事务,或关系到整个社会秩序的基本问题。

2.简述社会主义的公共行政中廉政与勤政的关系。

廉政是勤政的前提,而勤政则是廉政目标或结果。

社会主义的公共行政首先应当是廉洁的,只有在廉洁的前提下,勤政才有意义,否则,勤政就会失去正确的方向。廉洁可以保证公共行政及其行政人员的行政行为无私无偏,以维护和促进公共利益作为行政管理的唯一追求。但是,仅有廉洁是不够的,特别是在对行政人员的考察中,仅仅做到了廉洁还不是一个合格的公务员,他必须在廉洁的同时也积极自觉地做到勤政。所以,廉政需要得到勤政的补充和支持。

3.行政态度具有哪些属性?

行政态度是行政人员人生观的组成部分,它具有三方面属性:其一,行政态度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在后天社会生活环境的作用下形成的,社会生活环境对行政态度起着决定性作用;其二,行政态度总是针对一定对象的,具有相对稳定性,态度一经形成,便比较持久、稳固、较难改变;其三,行政态度是一种内在倾向,一个人对某一对象持何态度,人们只能从他外显的行为举止与表现来间接分析、推测。

4. 为什么说行政责任既是制度的又是伦理的?

首先,行政责任是制度化的责任,不仅法律责任会以制度化的形式存在,而且道德责任也会受到职业道德规范等制度化的道德因素来规范。其次,行政责任的伦理性特征突出表现在行政组织和行政人员对公共性的遵从,对社会公众的服务要求。在某种意义上,在行政管理活动中,行政组织特别是行政人员所承担的一切责任,都是通过转化为道德责任的形式才会使行政责任成为一种具有现实意义的责任,才会使行政责任得到有效的实现。对行政人员来说,这无疑既是制度上的规范,又是道德上的要求。

5. 有限目标管理责任制的含义是什么?

一是在行政组织层级中,把工作层级进行细化、分解,保证下级政府对上级政府负责;二是在一个行政组织内部,把本层级、本部门或机构的工作目标分解落实到具体的岗位、具体的人;三是在具体工作中,要求行政人员就工作状况进行期中汇报并说明原因,在工作期结束后,确定工作业绩并予以相应的奖惩。

6. 在争取行政荣誉过程中要避免出现哪些心理?

行政人员应避免对行政荣誉的漠然与畏难。或者轻视荣誉,对荣誉获得与否无动于衷;或者认为荣誉获得难度较大,缺乏自信,没有克服困难、迎难而上、赶超先进的信心和勇气。这些都是争取荣誉所必须克服的心理缺陷。

行政人员应避免虽然一度有着争取行政荣誉的热情,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思想松懈、工作力度减弱,道德行为难以坚持下去的情况。

行政人员应避免由于没有获得肯定与荣誉而出现心理失衡,工作热情下降,甚至埋怨委屈自卑的心理。

行政人员应避免一旦获得了行政荣誉就沾沾自喜、不思进取的心理。

7. 独立人格生成过程中,人生修养的基本途径和方法有哪些?

行政人员人生修养有以下几种途径和方法:(1)学习。主要是政治理论、政策法规、行政技能以及学习方法的学习;(2)内省。包括自我认识、自我批评以及开展思想斗争等;(3)践行。这是是学习和内省的最终体现;(4)慎独。这既是一种人生修养途径,也是修养所达到的一种极高境界。

8. 政府信任关系中,在权力道德方面政府应如何作为?

应做到以德用权。所谓以德用权,就是要求行政人员在行使公共权力时,首先考虑的是人民的利益而不是一己私利,按照民意,遵循官德,把政府的方针政策不折不扣地告诉人民群众,把政府的关怀送给人民群众,当好信任的桥梁。由此,以德用权必须强化权力道德意识。第一,强化个体权力道德意识;第二,强化群体权力道德意识;第三,强化整体权力道德意识。

三、论述题 (每题20分,共40分)

1.试述行政伦理民主观的基本内涵,联系实际说明坚持行政伦理民主观对改进行政管理工作的意义。(p55,53-54) 答题要点:

(1)行政伦理民主观的基本内涵。行政伦理的民主原则要求行政行为以国家和社会的公共利益为出发点。它要求行政人员要充分认识到: 第一,一切涉入行政管理活动中的人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每个人的政治权利都应该得到尊重;

第二,行政人员由于社会分工而被定为在行政管理者的位置上,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是相对的,作为被管理者的公众有权参与和监督行政管理;

第三,行政管理活动程序化和公开化是公众参与和监督的必要条件;

第四,作为社会公仆,摈除行政职位等级和行政经验资历的偏见、对来自各个方面的意见兼容并蓄才是科学的态度和作风。 (2)联系实际说明坚持行政伦理民主观对改进行政管理工作的意义。

第一,民主可以成为一种激励机制。在社会生活中发扬民主,就能够调动起公众的积极性,群策群力,朝着共同的目标奋进。

第二,民主可以成为一种凝聚机制。民主是通过管理活动的公开性来接纳广泛的参与的,而管理活动的公开又可以使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以及公众之间形成统一认识,这种统一认识将整个社会凝聚为一个总体,形成整体的合力,个人在整体中有着强烈的归属感。

第三,民主可以成为一种防错和纠错机制。决策的民主化意味着广泛征求意见,集中集体智慧,形成决定。与个人决策相比,无疑是更为正确和有效的。当然,有时真理也会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民主又是服从多数的原则,这就可能出现集体犯错误的情况。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民主具有及时发现错误和顺利纠正错误的优势。

第四,民主可以成为一种有效的监督机制。民主赋予了公众对管理者实行监督和提出批评、建议的权利,这种权利是防止管理者官僚主义化的重要保障。

第五,民主可以成为一种宣泄机制。正常的民主生活、畅通的民主渠道可以使公众充分发表意见。

第六,民主可以成为人们自我实现的机制。民主的宗旨就在于:让公众自己管理自己,实行社会自治;同时,通过代表制,实现对国家事务管理的参与。个人在这两个方面的积极实践中都可以确认和实现自身的价值。(请结合实际适当展开) 2. 结合实际,论述你对我国当前政府信任关系的评价及其对策。

答题要点:

(1)我国当前政府信任关系评价。主要结合实际说明:我国目前正处于转轨变型的特定历史时期,政府的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水平、质量和意识与社会和公众的价值期待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导致政府的合法性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挑战,并影响到现代化建设的质量和速度。

(2)引发公众对政府信任度下降的原因。主要有五个方面:第一,行政人治色彩浓重;第二,行政权力缺乏制约;第三,政府行政效能与社会和经济发展要求之间存在一定差距;第四,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固守旧的行为习惯;第五,公共行政缺乏绩效评价体系,责任机制薄弱。而行政道德的匮乏是引发政府信任危机的直接原因。

(3)我国当前政府信任关系对策。主要说明:解决信任危机问题或重塑信任关系是各级政府的当务之急。要从根本上克服信任危机现象并建立起普遍的信任关系,一方面需要社会成员个体道德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是要确立起一种能为社会成员普遍信任的制度性安排与制度性承诺。政府信任关系作为普遍信任关系中的重要部分,对于普遍信任关系的建立起着率先垂范的作用。而在更广泛的意义上说,社会制度性安排和制度性承诺也是政府责无旁贷的职责。

3.联系我国现行行政道德评价和行政伦理监督方面的问题,说明伦理监督与评价机制的建设方向。

答题要点:

(1)我国现行行政道德评价和行政伦理监督方面存在的问题。我国现行行政道德评价和行政伦理监督存在缺位、滞后以及力度欠缺等问题,主要反映在:第一,行政道德评价、监督机制的多元和无序;第二,评价、监督主体与客体关系错综复杂;第三,行政道德评价和行政伦理监督的法治化程度较低,存在着“因人而异”、“对人不对事”等问题。

(2)行政伦理监督机制建设的方向。应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加以改革和完善,主要是:第一,应加强总体协调,充分发挥整体监督效能;第二,有效的监督、评价必须以监督、评价客体切实处于被监督、评价之下为前提,并且监督、评价主体的活动不应受到客体的直接制约和干扰,以保证监督主体能充分行使监督评价的权利,保证监督评价的独立性与权威性;第三,加强行政伦理监督与道德评价的法治化,尽快制定相关法律和规范性文件,使各类行政监督评价具有明确具体的主体权限、法律依据、程序和手段。

二、填空题

1. 行政伦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性学科,是关于(行政道德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从主体性来看,行政伦理包含两个层次,即(行政人员个体层次)和(行政组织层次)。 3. 行政伦理属于一种行政权力的(自律)机制,是行政权力(内在的)一种约束机制。 4.行政态度的转变方法包括:(输送新知识)和(传递新信息)。 5.优良行政作风的养成过程一般包括(认知)阶段、(认同)阶段和(践行)阶段。 6. 行政良知是形成(行政良心)的途径;(行政良心)是行政良知的根据。

7. (廉洁奉公)是行政人员必备的最基本的行政道德,是行政人员行为的(道德底线

)。

8. 公共行政主体的行政管理活动,是建立在(行政责任)的基础上的,这是确保整个社会有效约束(公共权力)、确保社会进入良性运行状态的(可靠工具)。

13. 在我国,行政责任制度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宪政责任制)、(政党责任制)、(有限目标管理制)和(公仆责任制)。 9. 行政纪律的作用和目的是行政组织为了维护(公共利益 )和(组织整体利益

)。

10. 行政荣誉是(社会舆论)对行政组织及其行政人员的行为做出的肯定性的道德评价以及行政人员的全体或个人对这种肯定评价的(自我意识)。

11. 行政荣誉对社会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导向与示范);第二,(惠及社会)。

12.行政荣誉是行政人员的行政责任、法律责任转化为(道德责任 )的有效途径;行政荣誉机制能弥补现实(责任机制

)的缺陷。 13. (行政道德)的匮乏是引发政府信任危机的直接原因。

14. 行政人格在行政行为中生成,其本质就是行政人员持续的(自我塑造)和(自我完善)过程。 15. 政府信任关系的特性是:(内隐性)和(稳定性)。 16.独立人格的构成要素包括:完整的(人格意识)、独立的(行为能力)和自由的(社会关系)。

三、单项选择题

1.认识阶级社会中的伦理现象和伦理问题的最基本的方法是(

C )。 A.历史分析法

B.比较分析法 C.阶级分析法

D.心理分析法

2. 认为“理想国”就是“公道或正义之国”的思想家是(B )。 A.希罗多德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苏格拉底 3.中国古代认为为官从政的基础性道德是( B )。 A.公忠

B.廉政 C.诚信

D.爱民 4.行政伦理的主要的和基本的功能体现为(B )。

A.行政权力的他律机制

B.行政权力的自律机制

C.行政权力的监督机制

D.行政权力的制衡机制 5. 公共行政中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原则性理念是( A )。 A.行政效率观

B.行政法治观 C.行政伦理观

D.行政权力观 6. 市场经济和商品交换关系是民主的( D )。 A.制度保障

B.必然产物 C.物质前提

D.客观基础 7. 在社会主义国家,行政道德的基本要求是( B )。 A.遵纪守法

B.为人民服务 C.廉洁奉公

D.尽职尽责 8. 行政良知的全部内容是( A )。

A.诚信和忠恕

B.爱国和爱民 C.勤政和廉政

D.遵纪和守法

9. 下面关于行政良心和行政良知的关系的表述中,错误的是(A )。

A. 行政良知是发现行政良心的过程

B. 行政良知是形成行政良心的途径

C. 行政良心是行政良知的根据

D. 行政良知是认识行政良心的过程 10.从行政伦理学的角度看,行政良能的基础性构成因素是(D )。

A.行政能力

B.行政效能 C.行政智能

D.行政技能

11. 关于行政人员职业意识的仁爱,以下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C )。 A. 仁爱仅仅是根源于行政人员自爱的德性 B. 仁爱只是由行政人员的职业本性决定的

C. 仁爱既来源于行政人员的意识自觉,又是其应承担的责任 D. 以上说法都不对。

12. 目前,世界上各国普遍采用的行政责任制度是( C )。 A. 无责任制

B. 无限责任制 C. 有限责任制

D. 宪政责任制

13. 我国行政责任制度中,具有精神内核意义的是( D )。 A. 宪政责任制

B. 政党责任制 C. 有限目标管理制

D. 公仆责任制 14.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

)。

A.获得荣誉称号的行政组织与个人,则大众对其必有肯定性的评价

B.行政荣誉具有道德激励作用和利益激励作用。

C.行政荣誉的获得能给行政人员带来物质利益。

D.行政荣誉的获得能给行政人员带来精神利益。 15. 行政荣誉是行政人员的(

C )的有效途径。

A.法律责任、道德责任转化为行政责任

B.行政责任、道德责任转化为法律责任 C.行政责任、法律责任转化为道德责任

D.行政责任转化为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

16.行政人格是行政人员的个体人格,对此,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BC

)。 A.行政人格是行政人员个体性的体现,不反映行政管理职业群体的内在规定性

B.行政人格反映了行政管理职业群体的内在规定性,与行政人员个体无关

C.行政人格既是行政人员个体性的体现,也反映了行政管理职业群体内在规定性

D.以上说法都不对

17.通常来说,伦理规范以(

A )为主。

A.应为模式

B.勿为模式

C.能为模式

D.可为模式

18.现阶段,我国行政人员最基本的行政伦理要求是(B

)。. A.勤政为民

B.廉洁奉公

C.求真务实

D.实事求是

19. 在政府治理模式走向德治的过程中,治理工具主要表现为(

B )。

A. 法律制度

B. 行政伦理规范

C. 政策法规

D. 行政法规

20.政府与公众信任关系的表现形式是(A

)。

A. 政府形象

B. 公众满意度

C. 民意调查结果

D. 社会舆论 21.从行政道德评价标准的类型来看,“三个有利于”的评价标准属于以下哪种类型标准的具体体现(C)。 A.生产力标准 B.行政组织标准

C.阶级性和历史特征标准 D.政治制度标准

22.行政道德评价标准的理想性与现实性统一表现为(B

)。

A.道德标准理论完备,而实际执行不必苛求严格

B.兼顾道德标准要求“应然”向“实然”的转化趋势

C.标准问题的具体性和灵活性

D.道德标准要反映社会经济发展实际

23. 行政道德评价标准的基本特性是(B

)。

A.主观灵活性

B.客观性

C.社会通用性

D.强制执行性

24.上下级之间以工作报告、工作指导与工作督促方式所进行的行政伦理监督通常属于(A)。

A.自我监督

B.行政监察

C.审计监察

D.舆论监督

四、多项选择题

1.中国近代行政伦理思想的内容有(ABC )。

A.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

B.由改良到共和

C.提倡民权

D.强调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E.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2.行政伦理的基本特征包括(ABCD )。

A.整体性与系统性

B.政治性与社会性

C.非功利性和非交换性

D.高尚性与广泛性

E.操作性与技术性

3.公共行政的科学观包括( ACD )。

A.效率观

B.正义观 C.法治观

D.权力观 E.民主观

4..现代行政权力的公共性体现为(BCE )。

A.政治性

B.超然性

C.全局性

D.契约性

E.公共利益得以实现的工具

5.正义的作用概括起来就是( ABC )。

A.社会的“平衡器”

B.人的行为的“校正器”

C.社会历史发展的“推进器”

D.政治腐败的“镇压器”

E.人际关系的“调节器”

6..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影响人们的职业选择和职业追求的因素有(ACD )。

A.个人生活的需要

B.维护社会正义的需要

C.发展个性的需要

D.承担社会义务的需要

E.掌握权力的需要 7.理想与信念的关系体现为(

. ABCDE )。

A.理想是理性化了的信念

B.理想与信念联系在一起

C.理想生成信念

D.信念强化着理想

E.信念是经验性的理想

8.行政态度中的障碍包括(ADE )。

A.偏执己见

B.绝对公平观念

C.等级观念

D.轻视而塞责

E.敌视而不满

9.行政良心的特点有(ABCDE )。

A.阶级性

B.集团性

C.民族性

D.自觉性

E.相对独立性

10.广义的行政良心包括(

BC )。

A.行政人格

B.行政良知

C.行政良能

D.行政效能

E.行政荣誉

11. 行政责任的特点包括(

ACDE )。

A. 行政责任具有政治性

B. 行政责任具有经济性

C. 行政责任具有具体性和义务性

D. 行政责任既是制度的又是伦理的

E. 行政责任是一种监督、控制和制裁的统一

12. 行政人员没有履行行政责任义务时,要承担( ABCDE)的责任。 A. 身份处分

B. 行政处分 C. 法律责任

D. 政治责任 E. 道德责任

13. 行政责任制度设计的原则有(BCD )。

A. 惩罚原则

B. 效率原则

C. 公正原则

D. 服务原则 E. 奖励原则

14.荣誉权具体包含(

ABCD )。

A. 荣誉保持权

B. 精神利益支配权

C. 物质利益获得权

D. 受到侵害获得维护权

E. 荣誉授予权

15.行政荣誉的特点是(ABCD

)。

A.共性与个性相统一

B.客观性与主观性相统一

C.权威化和大众化相统一

D. 职业荣誉、道德荣誉和行为荣誉相统一 E.理想性和现实性相统一

16. 构成行政人格的具体要素包括( ABCDE )。 A. 行政理性

B. 行政情感 C. 行政意志

D. 行政信念 E. 行政习惯

17. 行政伦理规范是( ABCDE )。

A. 自律与他律的统一

B. 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C. 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D. 阶级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E. 约束性与导向性的统一

18. 行政伦理规范对行政人员的行为有( ABC )。 A. 导向作用

B. 规范作用 C. 调整作用

D. 消极作用 19.真抓实干,必须做到:(

ABC)

A.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

B.以效率为本

C.以创新为动力

D.秉公执法 E.勤政廉政

20. 在政府信任关系中,可能进入主客体关系范围的有(ABCDE)。 A. 公众

B. 行政相对人 C.政府

D. 行政人员 E.政府机构的不同部门和层级 21.政治疏离感包括(

ABCDE )。

A. 政治无力感

B. 政治无意义感

C.政治无规范感

D. 政治孤立感

E.政治疏远感

22.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所进行的政治监督的主要方式有(ABD

)。

A.专门监督

B. 信访监督

C. 舆论监督

D. 日常监督

E.人大监督

23.通常而言,外部行政伦理监督体系包括(

ABC

)。

A.权力监督

B.政党监督

C.社会团体和群众舆论监督

D.主管组织监督 E.下级部门监督

五、简答题

1.为什么说现代行政权力是一种公共权力?

现代行政权力是一种公共权力,其公共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行政权力是公共利益得以实现的工具。属于一个国家中的全社会的权力,是一种公共权力;第二,行政权力具有超然性。致力于实现以国家利益形式表现的公共利益,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权力;第三,行政权力具有全局性。应着眼于社会中全局性的事务,或关系到整个社会秩序的基本问题。 2. 行政态度具有哪些属性?

行政态度是行政人员人生观的组成部分,它具有三方面属性:其一,行政态度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在后天社会生活环境的作用下形成的,社会生活环境对行政态度起着决定性作用;其二,行政态度总是针对一定对象的,具有相对稳定性,态度一经形成,便比较持久、稳固、较难改变;其三,行政态度是一种内在倾向,一个人对某一对象持何态度,人们只能从他外显的行为举止与表现来间接分析、推测。 3. 简述社会主义的公共行政中廉政与勤政的关系。 廉政是勤政的前提,而勤政则是廉政目标或结果。

社会主义的公共行政首先应当是廉洁的,只有在廉洁的前提下,勤政才有意义,否则,勤政就会失去正确的方向。廉洁可以保证公共行政及其行政人员的行政行为无私无偏,以维护和促进公共利益作为行政管理的唯一追求。但是,仅有廉洁是不够的,特别是在对行政人员的考察中,仅仅做到了廉洁还不是一个合格的公务员,他必须在廉洁的同时也积极自觉地做到勤政。所以,廉政需要得到勤政的补充和支持。 4. 为什么说行政责任既是制度的又是伦理的? 首先,行政责任是制度化的责任,不仅法律责任会以制度化的形式存在,而且道德责任也会受到职业道德规范等制度化的道德因素来规范。其次,行政责任的伦理性特征突出表现在行政组织和行政人员对公共性的遵从,对社会公众的服务要求。在某种意义上,在行政管理活动中,行政组织特别是行政人员所承担的一切责任,都是通过转化为道德责任的形式才会使行政责任成为一种具有现实意义的责任,才会使行政责任得到有效的实现。对行政人员来说,这无疑既是制度上的规范,又是道德上的要求。 5. 在争取行政荣誉过程中要避免出现哪些心理?

行政人员应避免对行政荣誉的漠然与畏难。或者轻视荣誉,对荣誉获得与否无动于衷;或者认为荣誉获得难度较大,缺乏自信,没有克服困难、迎难而上、赶超先进的信心和勇气。这些都是争取荣誉所必须克服的心理缺陷。

行政人员应避免虽然一度有着争取行政荣誉的热情,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思想松懈、工作力度减弱,道德行为难以坚持下去的情况。 行政人员应避免由于没有获得肯定与荣誉而出现心理失衡,工作热情下降,甚至埋怨委屈自卑的心理。 行政人员应避免一旦获得了行政荣誉就沾沾自喜、不思进取的心理。 6. 独立人格生成过程中,人生修养的基本途径和方法有哪些? 行政人员人生修养有以下几种途径和方法:(1)学习。主要是政治理论、政策法规、行政技能以及学习方法的学习;(2)内省。包括自我认识、自我批评以及开展思想斗争等;(3)践行。这是是学习和内省的最终体现;(4)慎独。这既是一种人生修养途径,也是修养所达到的一种极高境界。

7. 有限目标管理责任制的含义是什么?

一是在行政组织层级中,把工作层级进行细化、分解,保证下级政府对上级政府负责;二是在一个行政组织内部,把本层级、本部门或机构的工作目标分解落实到具体的岗位、具体的人;三是在具体工作中,要求行政人员就工作状况进行期中汇报并说明原因,在工作期结束后,确定工作业绩并予以相应的奖惩。

8. 要做到勤政为民,必须树立哪几种意识?

要做到勤政为民,必须要树立三种意识:一要树立责任意识,就是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二要树立学习意识,要把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思想境界来认识、来对待;三要树立宗旨意识,只有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真正做好行政管理工作。

六、论述题

1. 试述行政伦理学的研究对象。

(1)行政伦理学的研究对象。行政伦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公共行政领域才行政管理过程中的伦理问题。从本质上讲,行政伦理体现为一种特定的公共利益观念,这种观念的出现是公共权力产生与发展的必然结果。

(2)行政伦理作为公私利益的观念体系,是由众多要素组成的。其中,权利义务关系是最根本的。从主体性来看,行政伦理包含两个层次,即行政人员个体层次和行政组织层次。从更加完整的意义上讲,行政伦理应该是关于整个政府管理的价值观念体系,包括如下层次:即行政人员的个人道德、行政管理的职业道德、行政机构的组织伦理及行政过程中的政策伦理等方面。

(3)行政伦理属于一种行政权力的自律机制,是行政权力内在的一种约束机制。这种机制体现了行政伦理的主要的和基本的功能。

(4)行政伦理也是关于行政管理职业规范的范畴体系,如行政伦理观,行政理想、态度和作风,行政良心,行政责任,行政纪律,行政荣誉,行政人格等。

2.简述勤政为民的基本内容,联系实际阐明自己的认识。 (1)勤政为民的基本内容。包括:

第一,必须深入基层,知民情。行政人员的一切活动,归根结底就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谋福利,行政人员职责和责任的全部内涵,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首先要强化群众观念,其次要注重调查研究,再次要和群众交朋友。

第二,必须加快发展,帮民致富。发展是解决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各种矛盾和问题的关键,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 第三,必须多办实事,解民之忧。以民为本,多办实事,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具体体现。

第四,必须改善环境,使民安乐。安居乐业是人民群众的基本追求。积极营造人民群众舒适方便的生活环境,是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2)联系实际阐明自己的认识。主要说明:“勤政”的价值取向在于“为民”,勤政为民是为政之要,是行政人员的立身之本。勤政必须为民,二者必须结合起来。

3.结合实际,论述你对我国当前政府信任关系的评价及其对策。

(1)我国当前政府信任关系评价。主要结合实际说明:我国目前正处于转轨变型的特定历史时期,政府的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水平、质量和意识与社会和公众的价值期待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导致政府的合法性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挑战,并影响到现代化建设的质量和速度。

(2)引发公众对政府信任度下降的原因。主要有五个方面:第一,行政人治色彩浓重;第二,行政权力缺乏制约;第三,政府行政效能与社会和经济发展要求之间存在一定差距;第四,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固守旧的行为习惯;第五,公共行政缺乏绩效评价体系,责任机制薄弱。而行政道德的匮乏是引发政府信任危机的直接原因。

(3)我国当前政府信任关系对策。主要说明:解决信任危机问题或重塑信任关系是各级政府的当务之急。要从根本上克服信任危机现象并建立起普遍的信任关系,一方面需要社会成员个体道德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是要确立起一种能为社会成员普遍信任的制度性安排与制度性承诺。政府信任关系作为普遍信任关系中的重要部分,对于普遍信任关系的建立起着率先垂范的作用。而在更广泛的意义上说,社会制度性安排和制度性承诺也是政府责无旁贷的职责。

4.试述行政伦理民主观的基本内涵,联系实际说明坚持行政伦理民主观对改进行政管理工作的意义。

(1)行政伦理民主观的基本内涵。行政伦理的民主原则要求行政行为以国家和社会的公共利益为出发点。它要求行政人员要充分认识到: 第一,一切涉入行政管理活动中的人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每个人的政治权利都应该得到尊重;

第二,行政人员由于社会分工而被定为在行政管理者的位置上,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是相对的,作为被管理者的公众有权参与和监督行政管理;

第三,行政管理活动程序化和公开化是公众参与和监督的必要条件;

第四,作为社会公仆,摈除行政职位等级和行政经验资历的偏见、对来自各个方面的意见兼容并蓄才是科学的态度和作风。 (2)联系实际说明坚持行政伦理民主观对改进行政管理工作的意义。 ①民主可以成为一种激励机制; ②民主可以成为一种凝聚机制;

③民主可以成为一种有效的监督机制和防错、纠错机制。

5.联系我国现行行政道德评价和行政伦理监督方面的问题,说明伦理监督与评价机制的建设方向。

(1)我国现行行政道德评价和行政伦理监督方面存在的问题。我国现行行政道德评价和行政伦理监督存在缺位、滞后以及力度欠缺等问题,主要反映在:第一,行政道德评价、监督机制的多元和无序;第二,评价、监督主体与客体关系错综复杂;第三,行政道德评价和行政伦理监督的法治化程度较低,存在着“因人而异”、“对人不对事”等问题。

(2)行政伦理监督机制建设的方向。应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加以改革和完善,主要是:第一,应加强总体协调,充分发挥整体监督效能;第二,有效的监督、评价必须以监督、评价客体切实处于被监督、评价之下为前提,并且监督、评价主体的活动不应受到客体的直接制约和干扰,以保证监督主体能充分行使监督评价的权利,保证监督评价的独立性与权威性;第三,加强行政伦理监督与道德评价的法治化,尽快制定相关法律和规范性文件,使各类行政监督评价具有明确具体的主体权限、法律依据、程序和手段。

上一篇:中学学校三年发展规划下一篇:中小学宣传月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