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社区队伍建设

2022-07-05

第一篇:加强社区队伍建设

加强社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

社区党的建设要努力实现“五个好”的目标要求:(1)领导班子好。领导班子及其成员能够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密切联系群众,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政,团结协作。(2)党员干部队伍好。社区工作者能够发挥骨干带头作用,共产党员能够发挥先锋模范作用。(3)工作机制好。社区党组织工作制度健全、运行规范,社区党建工作协调机制完善。(4)工作业绩好。社区各项工作协调发展,民政事务、综合治理、计划生育、环境卫生、文化娱乐工作成绩再上新台阶。

(5)群众反映好。社区群众和辖区单位社区党组织的工作满意,社区党组织得到社区群众的拥护。围绕这一总体目标,今年着重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切实加强社区领导班子、干部队伍建设

建立健全和落实支部抓社区的领导责任制。一是支部必须加强对社区工作的领导和指导;二是要明确规定领导班子成员分工,及时发现、总结、交流典型,了解、反映和解决社区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三是要明确职责分工,和做好各项工作的相互协调,工作人员的相互协作。通过加强社区队伍的建设,打造一支思想素质高、业务能力、团结协作精神强、有奉献精神的社区干部队伍。

(二)扎实有效地抓好社区党员的教育管理 继续深化党员远程教育

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制度。认真落实“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定期组织党员通过“电视上网”工程参加学习,开展集体活动,对党员进行经常性的党员意识和党的方针政策教育。坚持每年对党员进行一次民主评议,组织党员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做好发展党员工作,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做好从居民中发展党员的工作,至少发展1名党员。

第二篇:加强社区队伍建设 开创温州城市社区建设新局面

——温州城市社区队伍建设调查与研究

社区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如果说社区组织建设是社区建设的根本,社区党的建设是社区建设的核心的话,那么社区队伍建设就是社区建设的关键。社区工作者是社区工作和社区建设的关键因素和基本力量。

一、温州城市社区工作者队伍

社区工作者,简称社工,应当说属于社会工作者(社工)中一分支。2006年7月20日,人事部、民政部联合颁发了〈关于印发《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和《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的通知〉(国人部发[2006]71号),这标志着我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制度的正式建立。《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中的社会工作者是指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慈善、残障康复、优抚安臵、卫生服务、青少年服务、司法矫治等社会服务机构中,从事专门性社会服务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我们所称的社区工作者其实也在从事上述工作,但不专门、专业,我们是否可以理解为国人部发[2006]71号文件并未把社区工作者纳入社会工作者职业范围,或者说把社区工作者从社会工作者职业范围中单独析出了。

社区工作是个专业,社区工作者是个职业,社区工作者包括哪些人?社区工作者有广义、狭义的说法,广义的社区工作者是指参与社区建设,专职或兼职从事社区工作的人员,包括社区党组织成员、社区居委会成员、社区社团班子成员、居民小组长、居民楼幢长、社区志愿者、社区理论工作者等。狭义的社区工作者是指社区主体组织的成员,包括社区党组织成员、社区居委会成员、居委会工作人员等。许多专家学者将社区理论工作者视为社区工作者之一,张纯洁在《活力社区—温州城市社区建设研究》一书中将社区理论工作者纳入社区工作者队伍之一,我赞同。应当说社区理论工作者是社区建设的指导员,在温州由本土社区实践工作者升华的社区理论工作者、社区专家以及社区理论方面有建树的人少之又少,培育社区理论工作者,鼓励社区理论研究,总结归纳温州社区建设成果,其意义在社区发展中可能是开创性的。

在大家的印象中,社区工作者是‚白忙官‛、‚百忙官‛。朱镕基总理一次到沈阳市视察,特意去看望一位社区主任,朱总理亲切地对这位社区主任说:‚你这个‘小巷总理’比我还风光嘛!你做了那么多好事,我代表党和人民感谢你!‛从此,全国各地的社区主任又多了一个‚小巷总理‛的头衔。

对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党中央高度重视。2001年5月1日,胡锦涛总书记在杭州考察社区党建工作时指出:‚……另外,社区也是我们培养党政干部的地方。一个年轻的同志能把社区的党组织书记、居委会主任当好,能把一个社区搞好,以后就可能把一个街道搞好,把一个区搞好。从这个意义上说,社区也是我们从基层一级一级培养干部的重要的途径。‛

温州市相当重视社区队伍建设,目前一支热爱社区工作,善于社区工作的社区工作者队伍已经形成。从2001年社区体制改革开始,温州社区工作者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也如同国内社工一样,温州社工的‚四个千(走千家万户、讲千言万语、想千方百计、历千辛万苦)‛、‚五个百(串百家门、知百家情、管百家事、解百家难、暖百家心)‛精神赢得了群众的普遍赞赏。温州的社工队伍,从队伍构成来看,由社区党组织成员、社区居委会成员、社区社团(老年人协会、关心下一代协会、残疾人协会、计划生育协会、妇女代表大会、文体团队、业主委员会等)班子成员、居民小组长、居民楼幢长、社区志愿者、社区理论工作者等构成;从性质上分析,分为有报酬的专职制的社区工作者(俗称‚坐班干部‛)、无报酬的义务制的社区工作者。我喜欢将上述社区工作者相对区分为社区实践工作者和社区理论工作者两类。

(一)有报酬的专职制的社区工作者

在温州,2001年至2004年间的‚社区管理办公室模式‛中,社区党组织成员和社区居委会成员是兼职义务制的,社区管理办公室人员实行专职坐班制。社管办人员一般2到8人(包括个别民选社区居委会成员同时坐班),大多数社区4人,往往设主任1人,少数社区设副主任1 人,实行有报酬的专职制,受社区居委会委托,负责社区事务管理、开展各项具体工作、协助政府完成工作。实践中社管办社工由各街道统一招聘,按照‚公开、公平、公正、择优‛的原则,竞争上岗,聘用条件一般要求具备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年龄50岁以下、身体健康等,程序有通告、报名、笔试、面试、确定人选、签订聘用协议等。最后由街道办事处或社区居委会和社管办社工签订聘用协议书,聘期不定,一般一年一聘,试用期为三个月。

1999年居委会‚坐班干部‛的平均年龄为51.5岁。2001年社区统一换届后,鹿城区638名社管办人员平均年龄由换届前约51.5岁降至42.1岁。文化程度大专以上由3.3﹪提高到8.2﹪,高中由32.9﹪提高到54.7﹪,初中由59.1降至31.5﹪,小学文化程度仅占0.6﹪,社区两委班子、工作者素质有了质的提高。2003年鹿城区706名社管办人员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46人,占6.52﹪,高中专文化程度477人,占67.5﹪。[1] 2001年社区体制改革前,据统计,鹿城区居民党员中年龄在60岁以上的占82.3﹪,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86.6﹪;居民区党支部班子成员年龄60岁以上的达83.5﹪,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76.3﹪;居民区支部书记的年龄在60岁以上占79.2﹪,年龄最大的78岁;居委会干部中在60岁以上的占50.1﹪,居委会主任平均年龄60岁,最大的73岁。2001年社区体制改革后,鹿城区社区党支部班子平均年龄由61.1岁降低到49.8岁,文化程度大专以上由1.8﹪提高到7.4﹪,高中文化由16.1﹪提高到36.2﹪,而初中文化由70﹪降低到48.5﹪,小学文化由12.1﹪降低到7.9﹪。2001年社区统一选举后,鹿城区1014名社工中共有542名党员,交叉兼职面达50﹪以上,其中党支部书记兼居委会主任或社管办主任有92人,交叉兼职面达65﹪。[2] 2001年温州社区体制改革后,一批相对有文化、年轻,几乎没接触过社区工作的同志走上了社区工作者岗位,他们成了温州历史上第一批‚社区主任‛。社管办人员中,相当一部分人有过一定的工作经历,更是有一部分年轻的社区男主任,这在居委会大妈的时代是从来没见过的。有文章介绍说,‚他们有企业出来的职工,有学校毕业的大中专学生,有失业人员,有退伍军人,特别有从生意场上转向社区工作的,其选择看似离谱,实际上合情合理。他们有一定的生活经历、社会阅历,在经历了创业的艰辛后,也想回归故里,尝试一下全新的社区工作。‛确实,这批社工给温州的社区带来了活力。2000年7月以来,他们经过了温州市开展的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卫生城市、精品社区(文明示范社区)、文明社区、环境模范社区、品牌社区、魅力社区等等创建工作,经历了象非典、禽流感那样的突发事件,经受了琐碎的社区日常工作,这批社区工作者交出了满意的答卷。这批有报酬的专职制的社区工作者构成了社区工作、社区管理、社区创建的骨干力量。 2004年下半年,温州市对社区管理办公室模式进行改革,取消了社管办,设臵了社区议事协商委员会,使这批社管办人员通过统一换届,经社区成员(代表)大会民主选举,成为有报酬的专职制的居委会成员。社区居委会回到了2001年居委会改制前居委会坐班的角色。

(二)无报酬的义务制的社区工作者

1、2001年温州城市社区体制改革后2004年社区换届选举前社区居委会班子成员 温州市鹿城区委、区政府2001年4月11日《关于大力加强社区建设的意见》(鹿委发[2001]22号)提出:‚社区居委会作为社区自治的主体组织,要按照《城市居委会组织法》中有关规定选举产生,其成员一般为7-9人,设正主任1人,副主任、委员若干人,任期三年。‛这些规定跟我国大多数社区的做法没什么区别,但温州的社区居委会成员实行无报酬的义务工作制,这点上跟其它地方有所区别。我国大多数社区实行的是:居委会是社区居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构,居委会成员实行有报酬的专职制。而温州的社区居委会是社区成员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的常设民主议事机构,对社区成员代表大会负责,实行无报酬的义务工作制,这是温州居委会改制的一种体制上的探索和创新。 2001年温州城市居委会改制后,居委会成员实行无报酬的义务工作制,个别兼任社管办成员实行有报酬的坐班制。2001年温州社区进行统一的普遍的选举,大多数居委会主任、委员由在职干部或离退休人员担任。温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郑达东以全票当选为第一届琴棋书画社区居委会主任,成为温州历史上第一位在职县级领导担任的社区居委会主任。郑达东说‚……对在职党员干部来说,一是执政党中的一员,二是享用源于人民的公薪,在本职工作之余,参加社区工作,直接为自己熟识的,每天抬头不见低头见的邻居朋友服务,从岗位的普遍意义延伸到社区的具体指向的‘公仆’、‘先进分子’,是实践江泽民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又一途径。群众信任、选择了你,就更没有任何推辞的理由。所以,我珍视这个民选的头衔。……说句实话,在居民大会投票选举居委会主任时,我也投了自己一票。因为,我把担任这个职务作为当志愿者来对待。‛ 鹿城区五马街道于2002年1月完成社区选举,当选的221名社区居委会成员中,在职机关干部占42.9%,100来名在职机关干部走进社区,干起不拿一分钱报酬的社区工作。有人觉得,居委会成员应该是‚民间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居委会班子成员实行无报酬的义务工作制,其做法可能还好些。

2、2001年温州城市社区体制改革后2004年社区换届选举前社区党组织班子成员 在温州,无报酬的义务工作制的社区工作者还有社区党组织书记、委员,第一:社区党组织书记兼任居委会主任,即所谓的‚一肩挑‛,实行无报酬的义务工作制。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为了加强党组织对居委会工作的领导,也为了便于党组织与居委会工作的协调,组织部门提倡居民区(社区)党组织书记和居委会主任‚一肩挑‛,提倡居民区(社区)党组织委员和居委会委员交叉任职。2000年12月22日《中共温市委组织部关于在鹿城区洪殿街道、南浦街道、瓯海区景山街道开展城市社区党建试点工作的意见》提出:‚居民区党支部书记与居委会主任实行‘一肩挑’,对新建的居民区要同步建立居民区党组织,实现‘一居一支部’。‛实际中‚一肩挑‛还较少。温州市委办公室[2004]54号《关于认真做好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的通知》指出:‚提倡社区党组织主要负责人通过法定程序担任社区居民委员会主任;提倡社区党组织班子成员按照法定程序当选为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提倡党员通过法定程序当选为居民小组长和居民代表。‛之后‚一肩挑‛情况大幅度增加。第二:社区党组织委员也实行无报酬的义务工作制。

3、社区社团班子成员

社区社团(老协、关协、残疾人协会、计生协会、妇代会、文体团队、业委会等)班子成员都是社区无报酬的义务制社区工作者。如社区老协、关协理事会往往二个牌子一套班子,在居委会的领导下,经老协、关协会员大会选举产生,理事会会长设1人,副会长2-3人,理事若干,理事会职数一般为会员的10﹪;计生协会会长、副会长、理事;妇女代表大会主席、执委;文体团队如健身舞队、腰鼓队等班子成员;业主委员会的主任、委员等等;他们都是社区无报酬的义务制社区工作者,社区社团是社区建设的依靠力量。

4、社区居民小组长、居民楼幢长

《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第十四条规定:‚居民委员会可以分设若干居民小组,小组长由居民小组推选。‛在社区中,居民小组长和楼幢长有交叉,不论是居民小组长还是楼幢长,他们都是居委会延长了的手臂,居委会面对上级这么多的工作任务,很多是依靠他们去做的,他们既是宣传员,又是信息员,还是调解员,更是卫生员,他们是真正的‚白忙官‛。2005年10月25日,温州都市报晚霞版块称‚‘小组长’‘楼长’们是居民生活状况的‘测温计’,也是居民最基层的组织者、管理者,还是百分之百的义工、志愿者。……他们就像社区里一盏盏明亮的楼道灯,守望着自己的岗位,照亮着邻居的心。‛确实如此。

5、社区志愿者 社区志愿者是个宽泛的概念。凡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参与社区组织开展的公益性活动,无偿提供劳动的人,都是社区志愿者。在温州每个社区都建有一支以上志愿者队伍,台帐上‚志愿者‛专门有一块要求。志愿者队伍有不同划分,如文明城市创建志愿者、在职党员志愿者、社区服务志愿者,卫生义务监督队伍等。卫生义务监督队伍建立于1995年,是鹿城区为了强化环境卫生的监督管理而成立的,鹿城区设大队,各街道乡镇设中队,各社区设小队,成员由社区楼幢长、小组长、离退休人员、居民等组成。卫生义务监督队伍志愿者同时又会是其它队伍的志愿者。这几年温州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文明城市、文明社区创建,文明创建志愿者队伍活跃在创建第一线,构成了城市文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志愿者队伍以工作任务划分,可分为科普志愿者、护绿志愿者等;以年龄划分,可分为夕阳红志愿者、红领巾志愿者、青年志愿者等;以职业身份划分,可分为在职党员志愿者、共青团员志愿者、巾帼志愿者、新温州人志愿者、还有白衣天使志愿者等。有人称赞:志愿者队伍是一个社会人力资源中的生力军和宝贵的财富,也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说到这里,我们知道做好社区工作真的不容易,有人说社区工作者是上管天文地理、下管鸡毛蒜皮;是责大权小、事多钱少;有人说社区工作者要有外交家的口才、运动员的身体、宰相的肚量……

二、文明社区创建对社区队伍建设的要求

浙江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2000年12月25日下发的〈关于印发《浙江省文明城市(地级以上)评审条件评分标准》的通知〉(浙文明[2000]10号)中没有‚队伍优化‛的规定。

浙江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2003年9月1日下发的《关于浙江省文明城区评审条件的说明》(浙文明[2003]8号)中文明社区创建‚队伍优化‛规定:1.按照每400户左右1名社区工作者的要求配备社区工作人员,优化社区工作者的年龄、知识结构。2.提高社区工作者的待遇,社区工作者的年收入不低于当地职工上一年的人均收入水平,为社区工作者办理或接续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3.建立社区工作者素质培养机制,加强对社区工作者的工作指导和岗位培训。

温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2003年11月4日下发的〈关于印发《温州市文明示范社区考评细则》的通知〉(温文明办[2003]64号)把‚队伍优化‛项目的考核分为2部分:人员配备、工资待遇。评分要求与浙文明[2003]8号文件相比少了第3点的规定。

温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2006年3月20日下发的〈关于印发《温州市星级文明社区建设管理办法》和《温州市星级文明社区考核标准及评分细则》的通知〉(温文明委[2006]8号)没有单列‚队伍优化‛考核项目,在‚组织健全‛中规定:按照每400户左右1名社区工作者的要求配备社区工作人员,成员之间团结协作好,工作分工明确,有岗位责任制。

三、温州城市社区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2005年‚全国百城社区建设情况调查‛显示,当前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社区工作者素质参差不齐。生活待遇仍然偏低。[3]从总体上讲,温州社区工作者队伍基本实现优化,但社区队伍建设也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政府和全社会予以关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001年至2004年间,温州市由各街道统一面向社会招聘专职社区工作者,录取后,有的由社区居委会与专职社工签订聘用协议书,街道作为监证单位,有的街道办事处直接与专职社工签订聘用协议书,按照社区组织建设的要求和法律规定,这些做法有待探讨。

我认为,不管是街道或是社区居委会聘用专职社工担任社管办主任或成员,就形成劳动合同关系。我国《劳动法》第二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适用本法。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依照本法执行。‛专职社工通过聘用合同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建立劳动关系的属于劳动法调整的对象,由于专职社工工资低,向劳动行政部门提出‚社区工作者年收入不低于当地职工上一年的人均收入水平,为社区工作者办理或接续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浙文明[2003]8号及其它文件规定)标准的要求,过去部门会回复说专职社工不属于他们的管理对象,事实上劳动行政部门又把专职社工依照民选居委会成员来看待。我认为,如果专职社工与街道或社区居委会发生劳动争议的话,就适用劳动法。并且如果街道与专职社工签订聘用协议书,一旦发生专职社工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话,将发生国家行政赔偿问题;如果与社区居委会签订聘用协议书的专职社工发生上述问题,将发生其它形式赔偿问题;但如果是民选居委会成员就不属于劳动法的调整对象,不存在劳动法上的劳动争议问题,也不适用国家赔偿法。

2、温州富裕,但温州城市专职社区工作者的报酬普遍偏低,以前称之为‚白忙官‛,现在是‚白忙官‛加‚百忙官‛。杭州社区专职工作者报酬由职级工资、奖金福利、补(津)贴、住房公积金缴费及社会保险缴费等五部分构成,其中职务等级工资分12级,最低级12级每月700元,最高级1级每月1280元;奖金福利分定额奖金福利、目标管理奖励;补(津)贴包括岗位津贴、物价补贴、门诊医疗补助、防暑降温补贴和国定假日加(值)班费等五项内容;社会保险待遇包括基本养老保险金、失业保险金、基本医疗保险金、女工生育保险金和工伤保险金五项。国内大部分地区社区工作者报酬有基本工资,少有奖金,极少有真正意义上的保险,报酬低。社工的低收入甚至难以维持自身的生活开支,更不用说当一种职业维持家庭开支了。

鹿城区1999年前居委会办公经费财政没有补助。1999年始,每居财政补贴1万元。2001年9月坐班干部月补200元左右。2002年始每居财政补贴增至1.2万元,党支部书记坐班的原来每月补助180元,不坐班的仅20元,社区工作者,即原来的坐班干部每月200元之间,差额部分根据街道的经济实力增补。社区完成调整合并后(从2002年开始),社区工作者平均月工资600元。[4] 根据2005年10月份的调查,某街道(一个街道内社区工作者报酬基本一样,因为是街道制定按月发的)专职社工工资每人每月900元,年终奖金500元,社区主任每月950元,年终奖金1000元,保险个人缴纳20﹪,街道缴纳80﹪,这几乎算是温州社工报酬最好的街道了。报酬差的街道,专职社工每人每月六七百元,社区主任每月多几十元,没有养老、医疗保险。这还是2005年的调查数据,2002年更低些。据统计数据,2002年温州市鹿城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591元,全年职工平均工资为16554元。2005年鹿城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805元。目前温州专职社工每人每年报酬在8000元至12000元之间,真正意义上的养老、医疗保险多数没办理。浙文明[2003]8号及其它文件规定:‚提高社区工作者的待遇,社区工作者的年收入不低于当地职工上一年的人均收入水平,为社区工作者办理或接续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透过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温州城市专职社工的年收入远远低于当地职工上一年的人均收入水平,大多数也没有为专职社工办理或接续养老、医疗保险。有的街道上报民政部门说已为专职社区办理养老保险,比如有的街道每人每月100元,有的街道每人每月140元,当保险费包含在报酬里(本身1个月报酬就七八百元),街道没有将保险经费统一缴纳给社会保险部门,其实社工拿到所谓的包括保险的报酬后,也没有去办理什么保险,没有社会养老保险手册,这不是真正意义的保险。

几年来,专职社工的报酬低成了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关注的话题,为此他们提了不少提案、议案、建议。社区工作者职、责、权、利极不相衬,严重地挫伤了基层工作者的积极性,也确实我们看到他们的付出与获得是不平衡的,但他们依然辛勤地劳作,赢得了群众和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赏,我们没有理由说国家机关中在基层的工作人员收入就要低些?我们没有理由说一个系统中下级与上级其收入相差就要这么大?我们没有理由说同样作为劳动者专职社工同机关工作人员的收入相差就要这么大?我们认为,由于职务、级别、知识、专业等差别,工资收入适度拉开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但差距如此之大没有任何理由,也显失社会公平。

由此看来,改进专职社工的就业环境和工作待遇是必要的,要建立相应的合理的社工报酬制度,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目前街道无力解决社区工作者的报酬问题,我认为市区两级政府应当执行有关专职社工的报酬规定,同时温州市应统一专职和兼职社工的最低工资标准和基本的保险项目。

另外在社工报酬的问题上,我还想谈点看法。民选社工无论专职、兼职是经社区成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其报酬应根据本社区经费情况通盘考虑,每个社区的集体经济不同,民选社工报酬自然不同,不受劳动法调整,受居委会组织法调整(但我还是觉得专职的民选社工其报酬应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兼职的民选社工应给予适当补助)。《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第十七条规定:‚居民委员会的工作经费和来源,居民委员会成员的生活补贴费的范围、标准和来源,由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的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人民政府规定并拨付;经居民会议同意,可以从居民委员会的经济收入中给予适当补助。‛浙江省规定‚社区工作者的年收入不低于当地职工上一年的人均收入水平,为社区工作者办理或接续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这里的社区工作者应理解为专职社工,各级政府应执行文件规定,政府能做到不做不应该,但问题是现实的,有的地方政府财政紧张、刚性强,政府只能在保证财政资金支付能力的前提下,逐年逐步提高社工的报酬。我认为党政领导干部应将心比心,社区工作者也是一线劳动者,政府应尽最大努力解决他们的劳动报酬问题。

3、社区工作人员上岗业务培训和日常综合培训缺乏规范,仅在上级下派工作任务时组织临时性应付培训,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培训和综合培训。几年来,鹿城区也举办了多次针对社工的专业培训,但都不如浙江省民政厅、浙江行政学院举办的浙江省社区工作者上岗培训班培训效果明显,至2004年底,浙江省共有2728名社区负责人参加了省级培训,取得了浙江省社区工作者岗位资格证书,温州市也组队参加了各次培训。象这样的培训应持续化、规范化。 根据2005年‚全国百城社区建设情况调查‛数据分析,在从事社区工作前的职业人数中,下岗人员最多,其次是离退休人员,其他依次是在职人员、待业人员、应届毕业生、其他人员。温州也一样,社区工作者中年轻社工储备不足,女性偏多,男性过少,年龄偏大。社区工作具有专门性、专业性,经常性、规范化的岗位业务培训是相当必要的。

4、社工队伍不稳定,变动频繁,一方面社会就业压力大,就业困难,想进入社区工作的人很多,包括大中专毕业学生;另一方面许多在职的社区工作者任期未到提早离去。我调查过一个社区,原本只有三个专职社工,三年里换过7个人。调查显示打算较长期在社区工作的人大多年龄偏大、文化偏低,其中又以女性居多。打算短期干的往往将社工当作一种过渡性的职业或增加人生阅历、工作经历的渠道之一,往往持边工作边观望态度,遇到好时机便一走了之,有的甚至于干几个月就走人了。有的社工对社区工作缺乏正确认识,有着混日子和干不好大不了走人的想法,不能全心投入。一些社工的从业动因是为了谋生和充实生活。现实中社区工作给人没有出息的感觉,社会对社工职业认可度低,社工报酬低等等,导致社工思想不稳定,社工整体素质不强,社区队伍不稳定,造成社区工作难以打开局面、社区建设难以上台阶。

5、社工负担过重,压力过大。是官非官官官都是百忙官,百多项社区日常工作,还有临时突击性任务,另外计生、禁毒、安全等一票否决也压到社工身上,令社工疲于应付,专职社工报酬低与超强的工作负荷难以对应,超负荷的工作和精神压力下其结果往往是选择提前离开奔向其他地方。

‚去社区居委会工作,可时间不长就纷纷离开了‛有人做过调查,调查显示‚认为居委会工作人员的待遇太差;认为社区工作人员的身份不明确,即不明确其是否为国家公务人员,无编制;认为人们对这项工作常常不给过高的评价;认为单位太小,大材小用;认为居委会权财有限,解决不了百姓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部分工作人员提到居委会工作繁重,琐碎事多,使大学生无法适应,这些现实情况使大学生奉献社区的热情受挫。‛社区人才留不住,原因多方面的,社工负担重是一重要原因,其外社工报酬低,现实社会所逼,特别对于年轻的男性社工来说,面临养家糊口的社会压力更大些,这是年轻的男社工少的一大原因。

6、社区工作者是个职业,但不是炙手可热,社工专业、职业的含金量低、职业期望低。社区工作与管理已专业化、社工已职业化,但社区工作者出路是个问题。2005年11月11日,温州晚报第8版《‚精英教育‛忧思录》一文讲到,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4年8月、12月和2005年3月、10月先后四次发布40个新职业,社会工作者是其中之一。曾有国人预测,20年后中国最热门的高等学府所设的专业中,当推社会学。然而,眼下的社会学专业却是‚门庭冷落车马稀‛。眼下,温州大学(筹)法政学院这些即将毕业的首届社会学专业大学生不得不面对一个尴尬的现实:对口的单位进不了,不对口的单位也难以跨入门槛。在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班里,55个同学中,约有10个人选择考研,而选择考研和参加公务员考试‚双保险‛的则有40多个。前不久举行的国家报关员资格考试,虽然跟他们的专业毫不相干,但班上居然有十几个同学前去报名应考。在教师资格考试中,这个班也有40多个人参加了。而对于到企业、社区工作,则普遍不怎么看好。找工作有的和本专业没多大关系,待遇也很差。有的同学动起了其他脑筋。《‚精英教育‛忧思录》从毕业即意味着失业;开始的设想很不错;现实落差太大;大学仅是‚技能教育‛四方面介绍了社会工作专业在温州面临的‚水土不服‛的窘境。这不得不令人深思。

7、政府批准设立新的社区,文件会要求‚新设立的社区依法选举产生社区居委会,街道办事处负责指导社区日常工作。‛但街道往往不依法指导选举产生居委会,就聘用几个社工以居委会名义对外开展工作。在居委会选举和日常管理中,街道习惯于随意指派、调动、撤换居委会成员、干涉居委会工作。有的街道对居委会规定了详细的考勤(作息、上下班、签到、请假)等制度,无视居委会的性质、权利及民选居委会成员的权利(当然对街道聘用的专职社工这样规定另当别论)。

四、对温州城市社区队伍建设的探讨

《居委会组织法》第八条规定:‚居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本居住地区全体有选举权的居民或者由每户派代表选举产生……年满十八周岁的本居住地区居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本居住地居民应当理解为居委会辖区居民,现在各地方社区选举仍然大多以本社区户籍在、非农业户口居民为对象,不利于社区建设,既然社区区域确定,居住在本社区的居民不管是非农业还是农业户口,不管户籍在还是不在,都是社区管理的对象,除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都应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街道招聘的专职社工参加居委会换届竞选,就算落选也可干专职,如居民参与候选,就算选上也兼职,还有街道随意指定、调动、撤换居委会候选人,干涉居委会选举,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参选者和选民的参与热情。居委会选举难以真正民选产生,原因较多,还如参与渠道不畅通,组织化参与不足等。社区选举参与率虚高或一定程度地参与,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 2004年温州市城市社区统一换届选举,鹿城区规定,户籍所在地与居住地不一致的鹿城区居民,街道向社会公开招聘在社区工作一年以上的(不到一年的但工作实绩优秀的)社区工作者,如持有不在户籍所在地参加选举证明的,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由于社区管理办公室的成员是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的,有的工作人员非鹿城区居住地的居民,在这次统一换届选举中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无法参加选举成为工作所在居委会班子成员。这给了政府和社区理论工作者、社区实践工作者一个提示,社区体制创新不要紧,要紧是要衔接好相关的问题,特别是要衔接好法律上的问题。社管办工作人员相当一部分非本居住地(本社区)居民,就如目前许多乡镇干部存在的走读现象一样,温州的社区干部也存在着走读现象,在一定意义上说与居委会组织法的意图不符,也不利于社区居民自治。

《居委会组织法》第十二条规定:‚居民委员会成员应当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办事公道,热心为居民服务。‛2004年温州城市社区统一换届选举规定:候选人应当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具有一定的组织领导能力和文化知识,廉洁奉公、作风民主、办事公道、年富力强,热心为居民服务,年龄原则要求在50周岁以下,学历高中以上,原社区工作者成绩突出的,年龄可放宽至60周岁,文化程度可适当放宽。选举中限定居委会成员的候选任职资格,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区工作者队伍的的年轻化、知识化。有专家指出‚如果将任职资格绝对化或当成硬性指标,又未免过于苛刻和不公平,有悖于居委会组织法精神和居民自治的发展方向‛。又有人问‚如果不对居委会成员的候选任职资格做种种限定,又怎么保证提高社区队伍的整体素质呢‛?我们认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是必须的,社区体制创新是必要的,也就是说1.保证居委会作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性质不变质。2.相对有利于推进社区民主自治建设。3.正视当前政府事务繁多需要社区协助完成的事实。在以上三个标准上,我们可以尝试多种社区组织体系模式。下面我介绍几种社区组织体系模式:

1、上图我们如且称之为‚分设模式‛:社区工作站(各地名称不同)与社区居委会分设,同级,并行。工作站受街道办事处领导,承担政府事务和协助完成社区事务,受社区居委会监督。工作站工作人员专职,工资福利待遇由政府提供,由政府(街道)面向社会招聘并签订聘用合同,受街道考核。

2、上图我们如且称之为‚下设模式A‛:社区工作站受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领导,承担社区事务和政府事务。工作站工作人员专职,工资福利待遇由政府提供,由政府(街道)面向社会招聘并签订聘用合同,归社区使用,受居委会考核。

3、我们如且称之为‚下设模式B‛:社区工作站受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领导,承担社区事务和政府事务。工作站工作人员专职,工资福利待遇由政府提供,由政府(街道)面向社会招聘,由社区居委会签订聘用合同,归社区使用,受居委会考核。

4、我们如且称之为‚内部模式A‛:居委会工作人员(非民选居委会成员)专职,承担政府事务和社区事务,工资福利待遇由政府提供,由街道签订聘用合同,归社区使用,受居委会考核。

5、我们如且称之为‚内部模式B‛:居委会工作人员(非民选居委会成员)专职,承担政府事务和社区事务,工资福利待遇由政府提供,由社区居委会签订聘用合同,归社区使用,受居委会考核。

以上各种社区组织体系模式国内各地也出现过,大致也就这么几种,各模式各有利弊。社区组织体系创新既要符合现有的法律、法规、政策,又要体现社区发展方向,这确实是社区建设中的一个需慎重对待的问题。我认为,政府不要干涉社区居委会选举,居委会组织法规定民选居委会成员5-9人,规定民选居委会成员候选任职资格,我们必须遵守,政府不能干涉,不能另立法律规定以外的前臵条件,要完善、健全民主选举过程、机制、制度,特别是要引导居民选举相对有文化、有素质、年轻的人选。居委会按组织法规定承担相应职责。政府经费定好后不经街道一次性直接下拨社区居委会,由居委会自我支配。居委会成员专职、兼职与否,职数多少,补贴多少,由居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社区经费不够由社区居民代表大会和居委会自行解决,体现了居民自治。民选居委会成员以外的专职社区工作者由政府和居委会共同决定具体事宜,以暂时承担繁重的政府事务。社区民主自治建设到一定程度,可视情况取消‚为暂时承担繁重的政府事务而设臵的民选居委会成员以外专职社工的模式‛。

无论哪种社区组织模式,对于民选居委会成员以外的专职社工的建设,我认为可以由政府和社区居委会共同尝试许多做法,可以象公务员的考核录用那样面向全社会招聘优秀的人才进入社区,以提高专职社工队伍的整体水平,这个完全可以做到,不受《居委会组织法》等法律约束。

下面我介绍北京和浙江的一些做法。据京华时报报道:2006年北京市首批招聘2000名大学毕业生到郊区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和村委会主任助理。3年内,到京郊农村工作的大学毕业生争取达到8000名,实现‚村村有大学生‛的目标。正式招聘2006年2月全面启动。招聘统一招收、统一安排,入选大学生与乡镇政府签订为期3年的合同,平均月薪2500元,连续两年考核合格,外地生源可解决北京户口。3年后可进入人才市场自主择业,如果被国家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录用,在村镇工作年限计入工龄;如果大学生工作满两年后报考研究生,入学考试总分加10分,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又据新京报报道,有北大学生报名竞聘,其中有硕士、博士,北大也对当选村官的同学制定了奖励政策。

2006年7月,浙江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工作的实施意见》(浙委办[2006]72号),计划通过5年时间基本实现一村(社区)至少一名大学生的目标。招聘到村(社区)的大学生原则上以安排助理职务为主。收入不低于当地上年职工平均工资。有考公务员、考试加分,竞升优先,物质奖励等优惠。规定从2009年开始,浙江省的县(市、区)、乡镇(街道)机关招考公务员主要从招聘到村和社区工作3年以上且考核均为称职以上的高校毕业生中招考。[5]乐清市在温州地区率先启动村村有一名大学生工程。2007年计划首次公开招聘50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工作。基本报酬按大专学历人员每月一般不低于1200元,本科学历人员每月一般不低于1400元标准确定,奖金由村、社区自行确定。 这些对于大学生来说,无疑是天大的喜讯;对于村居建设来说,其意义是重大的,对提高村居工作人员队伍建设是一种很好的尝试。

总之,‚社区里具有规划能力,能把大家召集在一起,能帮助人们做决定,尊重社区里所有的人,善于同居民沟通,被居民普遍认为可以信任的人。这些人既可以是老年人,也可以是年轻人;既有男性,也有女性;既可能比较富,也可能比较穷。重要的不是他们的年龄、性别或财产,而是他们具备的作为一个社区工作者所应有的民主意识、善于决策,开拓创新等素质。‛[6]这是对社区队伍建设的最好阐述。

温州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的‚温州要实现第三次跨越‛的宏伟目标令大家鼓舞,现在,温州的发展处在一个关键的时期,这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重视城市建设,重视社区建设。社区是城市的基层、基础部分,社区建设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而在社区建设中,社区队伍建设是关键因素和基本力量。我想只有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加强了,活力社区发展了,实力社区提升了,和谐社区构建了,我们就能开创‚三个温州‛建设的新局面,从而实现温州的第三次跨越!

第三篇:如何加强社区建设

如何加强社区建设、提高社区服务

更好的为居民服务的思考

加强社区建设、提高社区服务,目的是提高社区公共服务水平,满足群众公共服务需求,不断提高居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经过一年的努力,社区服务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工作难点和不足,所以我认为在如何加强社区建设、提高社区服务、更好的为居民服务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加强业务学习,增强服务意识:社区抓业务知识培训常态化,定期组织开展业务知识集中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

二是提升社区服务水平:由于社区工作者专业素质与新时期社区建设要求存在一定差距,专业化、职业化程度不高,这不仅影响到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高,也影响到社区规范化建设推进的速度和效果。社区工作应“服务先行”,人员的专业素质与个人素质应同时抓。

三是强化社区共建机制:社区单位参与共建意识不强,在职人员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不高,将直接影响到社区各项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及完成“社区大党建”的目标。对社区单位参与社区共建,社区应逐步实现“共驻、共建、共享”工作相应考核体系,力促单位能积极参与社区共建工作。 四是提高社区文艺队伍素质:一要加强各成员能力的提高,以共同进步带动社区文化事业发展;二要加强团队合作精神,热情活动,各尽其责,落实工作,努力开创社区文化事业的新局面。使社区文化事业真正发挥作用,为社区居民创建一个和谐文明的居住氛围。

第四篇: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

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促进社区和谐发展

——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金顶镇团结社区党总支

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金顶镇团结社区组建于2003年11月,是一个白族、普米族、傈僳族、彝族、纳西族、汉族杂居的城市社区。位于县城东北部,辖区面积约2.5平方公里,驻地海拔2250米。6个居民小组,总户数1698户5363人,驻区域内单位34家,个体、私营工商业户350家,流动人口近2000人。社区党总支下设党支部3个,党小组13个,共有离退休党员159人。在创先争优活动中,社区党总支始终坚持以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居民群众为主题,仅仅围绕“党建立区、民主管区、服务优区、文化活区、依法治区”的发展思路,以服务为抓手,以促和谐为目标,迅速启动,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取得了实效,为建设“文明祥和、幸福安康”的和谐社区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先后被省州县授予“云南省敬老先进社区”、“怒江州老干部老有所为先进集体”、“先进基层党组织”、“文明社区”、“广场文化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近几年来,我社区以加强党组织建设为抓手,促进社区和谐发展,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工作:

一、抓基础,建阵地

1 社区工作要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必须有基础设施作保障。2003年团结社区党总支、居委会设立时,除配备了“两委”班子成员6人外,其他办公用房、活动场所、办事必备条件,几乎一无所有,无处着手,唯一办法租房过渡,白手起家,步履十分艰难。从2004年起,经过八年三届“两委”班子共同努力工作,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帮助下,至今团结社区办公和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得到解决,社区工作健康有序开展,建成了占地面积902平方米,建筑面积935平方米的五层综合服务楼,为社区居民服务搭建了良好平台,立足社区职能设立了“一站式”便民服务中心和“10个工作室”即:书记办公室、主任办公室、党员活动室、老年人活动室、工青妇组织活动室、青少年活动室、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残疾人康复室、社区警务室。有一台电脑、二部电话,设立了党务、居务、科普、政策法规宣传栏,有能够满足社区工作要求的其他必备的办公设备,基本实现了社区阵地建设目标。

在硬件得到改善的基础上,社区党总支积极创新工作思路,采取创新举措,深入推行了“一站式”便民服务,提升服务工作水平。一是在社区“一站式”便民服务中心推行“四亮”活动,即亮身份、公开工作人员姓名、职务、岗位、职责、照片等;亮标准、公开社区服务承诺;亮联络,公开社

2 区党总支书记、主任、工作人员联系方式;亮程序,公开社区工作流程。二是推行多元化服务。依托社区服务中心,依托社区志愿者,积极开展敬老助残、扶贫济困,治安环境卫生、医疗保健、计划生育、文体娱乐、法律咨询、文化辅导、防震知识、安全生产知识、妇女儿童权益保障、社会保障等方面服务1.2万余人次。三是推行经常化服务。正确宣传、及时落实党和政府的惠民、利民政策,积极引导社区成员顾大局、重法治、讲道理、守秩序,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把纠纷、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做到“小事不出居,大事不出区”。

二、抓党建、带队伍

针对社区党员工作生活分散,文化教育、年龄结构、社区意识参差不齐等特点,在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中,按照有利于党员教育管理,有利于党员参加活动,有利于发挥党组织和党员作用,有利于社区发展的原则,对不同特点支部、不同类型党员进行了分类管理,对年老体弱离退休党员从坚定理想信念入手,进行“离岗不离党,退休不褪色”教育,组织他们争做党的政策宣传员、市民教育辅导员、民间纠纷调解员、居民群众联络员、社会治安管理员和环境卫生监督员等,使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又老有所教、老有所为。对下岗职工党员,从关心思想、生活入手,进行“下岗不失

3 志”教育,帮助他们转换择业观念,提高再就业能力。对流动党员,进行“不忘我是党员”教育,组织流动党员参加各种主题实践活动,促使其在活动中增强党员意识,主动在社区亮出党员身份。同时,社区党总支通过“请进来教、走出去看、坐下来学”及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等多种形式,对社区党员和社区工作者进行教育培训,不断提升社区党员和社区工作者综合素质能力。

每年社区党总支举办入党积报分子培训若干期,邀请县委党校教师为社区党员、团员、入党积极分子上党课,积极稳妥地在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发展党员,创建工作机制、扩建党建工作覆盖面,消除党建工作空白点。

三、抓服务、促共建

文化乐民、文化育民、文化富民。社区党总支以满足居民文化需求为根本,通过创新活动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树立了社区文明新风。一是以民间协会等形式,先后组建了由100多人参加的舞蹈队,健身舞队、门球队、象棋队等4支文体团队,广泛开展文艺汇演、体育竞技、书画展览、老年健身表演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大型特色文化活动。二是开展“学雷锋、讲文明、树新风”、“新时期孝男孝女”、“文明家庭”等评比活动,弘扬了时代精神。三是开展“五个一”活动。针对部分离退休人员存在“人退休、万事休”,

4 忙于“提篮子、抱孙子、摸棋子”的安逸思想,组织开展了“从身边事做起,以邻里情着手,以家常话开头,将心比心考虑”、“时事新闻听一听,光荣传统忆一忆,社区发展比一比,美好前景望一望,自身差距找一找”。为主要内容的“五个一”活动,吸引离退休人员为社区建设发挥余热。同时,充分发挥社区活动室、棋艺室、阅览室、娱乐室的作用,为社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场所,让居民在社区“居住得安心、生活得舒心、娱乐得欢心、活动得开心”。

“居民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大于天”。社区党总支历来重视社区各类弱势群体、优抚对象、生活困难下岗职工、零就业家庭等人员基本生活需求,不断向上争取资金、政策,近年来,为25名企业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为159户379人,105户239人落实了低保、廉租房住房和廉租租赁补贴,为年满60周岁44人,满80周岁18人落实了社会养老金和保健补助,为年龄不足60周岁63人办理缴纳社会养老金,为900多人办理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为24人重病重残、42人下岗失业人员建立了档案,使部分人员推上了再就业、创业工作,虽然看似乎很小,但是却实实在在地解决了居民的切身利益问题,您的需求是我们的第一要务。

四、抓老干、发余热

团结社区有各行各业退下来的老干部,他们曾为兰坪的社会经济发展呕心沥血、贡献一生,有着丰富的经验,社区

5 利用老干部多的自身优势,抓好老干部工作,促余热发挥,使其为和谐社区发展出谋划策。一是成立“老干党支部协会”,下设6个会员小组,明确了工作目标,按“协会建立在会上、活动搞在片上、任务落实到理事、会员肩上、工作做到群众身上”要求并制定了离退休老干党支部“一对一联系帮扶”社区贫困、五保户制度。二是建成社区离退休老干党支部助老网络。借助社区平台,把老干部协会工作与社区服务、社区卫生、社区文化、社区治安、社区环境等各项工作融为一体,围绕和健全工作机构和服务设施,提高服务质量和老干部参与率。三是组成社区离退休老干党支部法律义务帮扶队、离退休老干党支部邻里矛盾调解队、离退休老干党支部“五老”进社区宣讲队3支队伍。四是在老干党支部中开展了“四走访”、“五慰问”、“六服务”活动,为离退休老干部送温暖、献爱心、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受到广大老同志的欢迎。五是完善了《离退休老干部“四走访”制度》、《离退休老干部“五慰问”制度》、《离退休老干部“六服务”制度》、《离退休干部协会学习制度》、《离退休干通报制度》、《离退休干部表彰激励制度》等老干部管理服务制度,使老干部管理服务工作有章可循。以“四个就近”为目标,“五个老有”为内容、做好服务管理工作。

在“老有所养”上。社区以特殊困难老干部为服务重点坚持做到“四到家”,即助老服务到家、尊老宣传到家、扶

6 老帮助到家、爱老关心到家。开展了“四走访”、“五慰问”、“六服务”,重点对独居、孤寡、空巢老干部进行服务,逐个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社区党总支书记、副书记、社区主任、副主任、小组长与他们建立了结对帮扶,每周两次上门为他们排扰解难,对空巢老干部社区实行邻里相助,在社区上下形成了尊老、助老、敬老的氛围。

在“老有所医”上。一是为社区内所有老干部建立健康卡片,卡片上记录老年人的年龄、住址、血型、既往病史。使工作人员对老干部的身体状况做到心中有数;二是为“空巢”家庭以及身体较弱的老干部安排“一助一”服务对子,时时关心照顾老干部,同时,定期对社区内所有老干部经常开展医疗知识、健康知识讲座活动。保证社区老干部小病不出社区,大病享受低偿护理,急病得到及救治。

在“老有所学”上。为确保老干部思想常新,定期组织老干部理论学习,通报国内外形势和我县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等。以最大限度地满足老干部们迫切要求学习的愿望。

在“老有所为”上。搭建社区平台,就近发挥作用,在老干部就近学习、活动、生活上得到照顾的同时,充分发挥老干部的政治优势和丰富经验。按照自愿量力的原则,较好地发挥了老同志自身优势参与社区建设,发挥他们的作用,玉屏社区多征求老干部的意见和建议来拓展社区的工作思路。做到人人都来参与。在社区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

7 自我监督中发挥积极作用。

在“老有所乐”上。结合实际搞活动,丰富老干部精神文化生活。根据老干部的居住情况、特长爱好和身体状况,社区把充实老干部生活内容、提高生活品味和质量作为重要内容,减轻老干部们的孤独感、寂寞感。积极组织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通过活动和比赛增进社区老年朋友间友谊,促进了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使老年人夕阳无限好,晚霞更灿烂。

自社区成立以来,社区党总支一直积极探索建设和谐社会的道路,并在探索的过程中创新工作方法,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一直以居民是否满意为自己的工作准则,全身心地为居民办实事好事,得到了广大党员群众的拥护和认可。

团结社区党总支在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中,通过“三抓”,抓基础、建阵地,抓党建、带队伍、抓服务、促共建,较好地发挥了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疑具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真正做到了“组织不断线,管理不放松,学习不断岗,思想不掉队,作用不弱化”。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我社区将以开展向杨善洲学习为契机,结合当前“四群”教育工作开展,不断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促进社区和谐发展,为“创业兰坪〃〃绿色锌都”

第五篇:加强社区文化建设 活跃社区文化活动

随着全国大规模的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城市管理重心的逐步下移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人们在社区学习、工作、休闲、娱乐,把大部分时间花在了社区,这给社区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社区文化增添新的内涵和功能,不断满足广大社区居民的精神需求。

一、加强阵地建设,创造优美环境

一个良好的社区文化环境,是大多数居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社区的设施阵地的建设和各类文化资源就是影响社区文化建设的两个重要因素,这两个重要因素也是顺利开展社区文化工作的前提和保证。

健全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硬件保证。一是完善社区活动室。加大对社区文化阵地建设的投入,添置适合老年人锻炼的健身器材,活动设施,提升活动室的活动功能,丰富居民的文化体育生活。二是落实社区公益性活动场地。社区的小广场、公益性活动场地是社区居民开展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要不断改造完善原有老小区、住宅区的空闲场地,扩展公益性活动空间。三是拓展社区文化活动空间。为弥补社区活动场所有限、活动设施短缺的缺限,充分发挥“共驻共建、资源共享”的共建优势,积极与辖区学校、单位联系、协商,通过协调在不影响辖区单位、学校正常工作的情况下,与他们共用运动场、活动室、职工之家等文化体育设施场所,用于社区开展群众文化活动。

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社区的各类文化人才资源是各社区文化建设的宝贵财富和主要力量。各类文化人才资源一般由文化组织管理队伍、文化艺术队伍和群众文艺骨干组成,而这支队伍的整体素质如何,将直接关系到社区文化建设和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状况。为了保证社区文化的广泛性、普及性,社区要注重强化社区文化骨干对社区群众文化建设的业务指导作用。逐步吸纳社区内热爱体育事业、长期从事社区居民健身活动组织的民间团队的队长、教练组成文化骨干队伍,并选有文化工作经验或有文艺专长的有能力、有精力、愿意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居民加入这支队伍,特别是一些离退休老同志,让他们继续“上岗”,发挥作用,奉献余热。

二、开展“特色文化”活动,提升人居生活质量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高品位的文化氛围能提高一个城市的人居生活质量,提升一代人的精神境界,拉动一个地方的社会全面进步。为此,要保证社区群众文化工作的健康有序发展,可以把开展大型活动与推行日常文体活动相结合作为社区文化建设的强劲动力。

(一)让广场文化成为培育社区文化的一块沃土

社区内的广场、健身点及公众广场是居民室外活动的集中场所。良好的广场文化,不仅直接为居民所接受参与,更能吸引居民自发性地参与社区文化活动,提高居民的愉悦程度,增强居民对于社区的认知度和归属感。利用双休日和节庆长假,结合不同季节,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体活动,不断推广普及全民健身运动,让居民能唱的唱起来、能跳的跳起来、能动的动起来,小区里每当夜幕降临或旭日初升时,都能够随处可见跳舞、唱歌、练拳、舞剑、健身操的,让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成为居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文化聚餐”。

(二)让文体队伍成为社区文化的主力军

社区要针对小区老同志喜爱文体活动的特点,把文化建设的侧重点放在加强老年活动团体的扶持上。把老年合唱团、老年豫剧团、老年舞蹈队、书画协会组织好。让这些特色文化队成为受众面广的社会效益和亮点,营造文化氛围。

(三)让学习文化成为推动和谐社区文明进程的主阵地

把教育引导与创建学习型社区紧密结合,发挥“老年大学”分校、各类协会组织、文化站、图书阅览室的功能,组织“五老”(老教师、老劳模、老专家、老医生、老干部)开办各类知识讲座、技能培训班,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大型宣教活动。组织安全文化书画比赛、“11·9”消防安全自救演练、“法制宣传日”活动、职业病防治、优生优育、节能环保等宣教服务活动,学习《劳动法》、《合同法》、《治安处罚法》等法律法规,最大限度地满足居民不同层次、不同年龄段的学习需求。

(四)让邻里特色文化步入社区文化的主导行列

随着社区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居民的文化需求水平也在逐步提高。一种能及时反映人与人之间的人性交往的文化需求正逐步走入社区文化的主导行列,那就是以促进与家人之间、与邻里之间、与小区这个大家族之间的感情文化——邻里文化。培育社区居民“友善亲和、关爱互助、和睦相处、文明和谐”的意识,形成以邻里文化建设为主线的文化活动平台。广泛开展“文明楼栋”、“文明家庭”、“平安家庭”、“五好家庭”等评选,改善了邻里关系,又增近了大家的理解和沟通,增强了大家参与社区建设的热情和积极性,让社区里“邻帮邻、老帮老,互帮互助乐安居”的和谐氛围日趋浓厚。

三、五个结合,活跃社区文化

社区文化的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软、硬件各方面的内容。只有把社区文化的各个组成部分结合起来考虑,才能统筹兼顾社区文化的发展。

(一)软件建设与硬件建设相结合

软件是指那些没有物化形态存在的内容,如思想理论、道德规范、习惯礼俗、行为模式、科学技术和某些种类的艺术等。硬件则是指凝结着人们精神劳动成果的物化了的劳动产品和人们从事精神文化活动所需的物质条件,前者可充分体现人们丰富而深刻的精神文化内涵,后者如图书室、活动室、广场及其内部的各种相应的设施等物质性内容。社区文化建设必须软件、硬件同时抓好,而且要相互协调、统一,发挥应有效能。 (二)整体规划与主体发展相结合

整体规划就是要在总体上对社区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有一个通盘的安排。两者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要坚持“两手抓、两手硬”的原则,促进相互协调发展。要适时引进专业文化、艺术团体来社区开展交流与演出,支持并推动高雅文化的发展,做到雅俗共赏,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如果把这些具有进步意义的特色的文化资源加以整合,必然能产生更大的提升作用,从而使社区文化建设跃上一个新台阶。

(三)环境感化与理念灌输相结合

一是要使活跃的社区文化活动不断升温,用更加贴近居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活动来吸引居民参与,在参与中慢慢地培养他们对社区的情感;二是要充分发挥各类社区教育阵地的思想教育作用,让居民意识到社区家园对个人生活和自身完善拥有多大的意义,从而自觉地走出家门去积极参与;三是发挥社区组织的协调、沟通作用,落实好各部门对社区文化发展的各项要求,及时了解居民对社区文化建设的需求,使各项政策更为贴近现实、贴近居民,快速、有效地解决现实问题,满足居民需要。

(四)创造文化与享受文化相结合

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并努力营造条件实现居民应有的创造和享受文化的权利。首先,要最大限度发挥广大业余文艺爱好者的作用。要始终不懈地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创作空间和条件,鼓励他们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弘扬主旋律、体现时代精神,为广大居民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其次,要实现好、发展好居民享受文化的权利。大力构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着重建设一批小而精、多而全的文化设施,形成纵横交错、点线结合、方便市民的文化服务网络,让居民足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到公益性文化设施体系及公共服务带来的便利。

(五)先进文化与特色文化相结合

发展先进社区文化,不仅要大力发展各类有益身心健康的大众化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社区成员健康文明的生活,培养其高尚的思想情操和道德伦理,还要加强培育发展集思想性与艺术性、知识性与趣味性、教育性与娱乐性等为一体的社区文化,吸收更多的艺术精英到社区落户。发展特色文化,更是要发展不同层次、不同特色的文化,为不同的文化提供相应的表达场所、表达方式,促进社区文化的融洽和创新。注重对居民的人文精神的培养,在社区形成一种健康文化环境、和谐的文化氛围、平和的文化心态,从而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亲和力。

上一篇:假期返乡调研报告下一篇:加强民族团结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