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网络化形势下的传播学属性问题

2022-10-06

如果从1978年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出版的第一家新闻学刊物《外国新闻事业资料》 (郑北渭主编) 算起, 传播学作为“舶来品"在我国已经走过了近三十年的历程。三十年来, 传播学从弱到强, 从冷到热, 从不完善到逐渐的完善, 其发展速度之快, 和其他学科相比是少有的。传统的新闻学在1996年由二级学科晋升为一级学科——新闻传播学, 这是我国传播学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它不仅意味着传播学在我国学科地位的确立, 同时也标志着我国的传播学已经开始走上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近年来, 传播学借助于网络的平台, 更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但网络化也给我们提出一个问题:如何给传播学进行科学定位?在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 到底如何认识传播的属性?本文拟就这一问题作一些探讨。

1 变与不变的统一, 是传播学永恒的主题

探讨传播学的学科属性, 首先需要了解与传播相关的因素, 包括传播的信息, 传播的媒介, 信息接受的群体等。其中, 传播的信息最具稳定性。尽管传播的具体信息千差万别, 但信息的本质——真实性却是不会改变的。信息是传播的物质内容, 没有信息, 媒介、受众都无从谈起。而且, 信息所要传达的内容是不会因时、因地、因媒介而改变的。比如, 北京奥运会的口号是什么, 不论是广播、电视, 还是网络, 也不论是新华社、路透社、法新社, 只要传达的是事实, 都会这样回答“同一个世界, 同一个梦想”。但传播媒介却并非如此, 它始终处在动态的发展过程中, 且媒介的变化还会直接影响到传播方式的变化, 影响到受众的心理与接受信息手段的变化。

人类从书写媒介到印刷媒介, 再到广播媒介、影视媒介, 尤其是今天的网络媒介, 每一次新的媒介的产生都是对前一次的发展和超越, 都会对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其技术含量也在不断的增加。以广播媒介为例, 自1920年, 美国匹兹堡市K D K A电台首次作无线电广播, 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 广播几乎覆盖到了地球上的每一个角落。美国科学家施拉姆对电子媒介带给人们的变化是这样描述的:“地球上每一块有人居住的地方, 上空的电波中都充满了无线电讯号。”“信息传播来自更远的地方。地平线几乎一夜之间向远处退去。世界越过最近的山头或看得见的地平线延伸到了更远的地方, 村民们关心别人是怎样生活的。力量从那些能记住很久以前的事的人那里, 传到了那些掌握遥远地方有关信息的人那里。”今天, 如果描述网络带给人们的变化, 那又是广播所望尘莫及的。那么, 网络媒介以后还会出现什么?据研究资料介绍, “光互联网, 即IP over WDM, 是一种简洁、实用、可靠的网络体系结构;它直接在光上架构IP网络, 光互联网可以很好地实现IP与光网的无缝融合。”社会在发展, 技术在创新, 作为社会发展见证与标志的传播媒介也一定会不断地发展、变化。

2 传统的传播方式逐渐在失去对受众的控制

传统的电子媒介如广播、电视等, 由于所支撑的技术的关系, 其所传播的范围相对来说都是比较固定的, 受众也有一定的区域性。因此, 传统的电子媒介容易对传播和受众实行控制。但随着网络媒介的兴起, 尤其是网络全球化的趋势, 传统媒介对受众的控制越来越弱, 而与此相对的是受众的主动性和选择权越来越大。网络连接着整个世界, 严格的说, 今天的受众是超越国界的。只要打开网络, 人们似乎可以和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地方相联系, 可以知晓任何一个地方发生的任何一件事情。而且, 受众不再是被动的接受信息, 他可以主动的参与, 也可以拒绝接受。另外, 受众在接受信息的时候也不象过去那样, 只是听和看, 而是只要具备一定的操作技能, 就可以主动的或搜寻信息、或发送信息、或相互交流, 人们可以是信息的接受者, 也可以是信息的发出者。这种开放性和互动性使传统的传播方式必然失去一部分受众。若将受众比作蛋糕的话, 这个蛋糕的大小是一定的, 但由于媒体的瓜分, 尤其是网络媒体的瓜分, 留给传统媒体的蛋糕越来越小。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信息和传播的膨胀是当今世界最突出的特点, 而这一点正是网络作用的结果。随着互联网上音频、视频信息的增多, 受众看电视、听广播的时间必然减少。如今, 地球上每一个角落似乎都身陷于现代传媒的巨大旋涡之中, 数码技术、光纤卫星、通讯技术、电脑网络技术……所有这些信息技术, 不但打破了地域限制和国家疆界, 还打破了文字、声音、图象等各种符号形式的隔膜, 更使得受众对各种媒体, 有了更大的选择性。这一切对于传统媒体而言, 带来的威胁首先是受众的缺失。当然, 危机总是和机遇相并存, 危机中包含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对于传播学而言, 应该主动迎接这个挑战, 勇于改革和创新, 不断增加新技术的含量, 从而达到与网络媒体共谋发展的目的。

3 新时期传播学的属性分析

传播的实质是社会交往, 传达信息。但交往的手段, 信息的载体却因社会的发展而在不断的变化着。分析目前网络化形势下的传播学的属性, 首先应该解剖它的构成要素。网络传播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物质构成, 包括电信、媒介和多媒体计算机网络;一是精神内核, 即信息内容。电信包括电话、图文信息、通讯卫星、传真、远程数据传输、调解器、数据库等硬件设备;媒介包括报刊、书籍、广播、电视和广告, 与之相关的有通讯社、文字处理、编辑出版;而多媒体计算机网络主要包括多媒体应用、人工智能和互联网, 这几部分都属于物质的范畴。而从精神内核来看, 涉及到哲学、历史学、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学、语言学、管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生物学、控制论和认知科学等等。这好象使我们很难界定网络传播的学科属性, 很难将它划归到哪一门学科。它是属于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又是其中的哪一类呢?今天的传播学在众多的学科门类中, 是触及面最广, 横断面最大, 牵连的知识最多的一门综合性的新学科, 而这正是网络化形式下传播学的最突出的特点。

笔者认为, 网络传播虽然和自然科学有关, 和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关, 其实践性和操作性是显而易见的。但从实质来讲仍然属于社会科学中的传播学范畴。因为, 受众接触网络, 和网络工程师接触网络的目的是截然不同的。受众接触网络的目的只有一个, 那就是信息。或浏览信息, 或传播信息 (且不讨论它的真实性) , 受众掌握一些技术手段的目的也只是为了实现浏览或传播信息的目的。这就如同交通工具和目的地的关系, 人们使用各种各样交通工具的目的, 是为了更快、更便捷的到达自己的目的地。因此, 硬件技术只是实现信息传播的手段和条件, 这是我们认识传播学属性的基点。当然, 这种手段和条件对信息的传播会带来决定性的影响。这就要求各种媒介的信息传播应该尽快适应网络化的需要, 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全方位、多侧面、深层次, 即时、开放地传递信息, 从而推动传播学不断地向前发展。

摘要:随着网络化的不断发展, 随着多媒体的广泛应用, 传统的传播方式已面临着挑战, 而网络传播的多学科性和交互性使得传播学的属性变得越来越模糊, 也越来越难以界定。但不管硬件如何变化, 技术如何发展, 传播的主体、内质是不会变的, 真实的信息永远是受众所需要的。

关键词:传播,网络传播,属性

上一篇:基于大数据云计算下网络安全技术实现的路径下一篇: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