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融合是城乡规划发展方向

2022-09-12

日前, 城乡规划工作的融合与创新暨中国城市规划协会会刊《城乡规划》杂志首发式在复旦大学举行。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名誉会长、原国家建设部副部长赵宝江, 政协上海市第十二届委员会副主席周太彤, 上海市城市规划行业协会会长毛佳樑, 复旦大学副校长许征、《城乡规划》杂志主编、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陈秉钊等嘉宾在首发式上致辞。首发式由中国城市规划协会会长、《城乡规划》杂志编委会主任、住建部原总规划师唐凯主持。

城镇化是全球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 城乡规划作为引导和控制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手段, 在新的发展时期有着其新的任务。与会专家学者认为, 在城市转型发展和城乡规划转型创新的背景下, 多学科的相互融合和渗透成为城乡规划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规划体系

在题为“树立价值引领科技关怀人文实现跨界”的主旨报告中, 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尹稚表示, 中国的规划思潮是随着国家不同发展时期的需求而不断演替。在新型城镇化建设如火如荼的当下, 中国城镇规划的核心理念不仅需要体现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现代文明秩序, 以民本、和合、平等这些古已有之的核心观念为基础, 同时体现科技、文化、共享等信息文明特征, 以此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规划和治理体系。中国的城镇规划需要面向未来, 践行社会主义空间生产的模式, 塑造具有多样性、公共性、协同性的城市空间, 营造共生、共享、共治的“人民之城”。

尹稚认为, 新型城镇化是向设计和管理要效率。当前我们已经进入基于大数据、智慧化、全三维、数字化的时代, 城市全新系统的建立变得越来越近在眼前, 数字化设计、数字化建造、数字化运营、数字化社会管理扑面而来, 这些年很多互联网企业介入到城乡规划领域, 在海量数据支撑下做出的对城市现象的解读或许更为真实, 但这种解读往往缺乏对城市生成逻辑和生活逻辑的理解, 因此只有实现数据与逻辑的结合, 才有可能在新型城镇化发展建设中走出一条模式创新、科学决策的道路。

尹稚认为, 城乡规划行业的发展必须关注行业的核心技术, 通过技术集成引领行业进入可度量、可模拟、可监控、可反馈调整的全新时代。城镇化在助力经济的同时, 需要融入科学合理的思路和模式。当前, 有几项技术研发和制成对城镇规划设计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第一类是预评估类技术, 它通过模拟仿真的计算实验减少设计的主观臆测性, 加强客观支撑度。第二类是支撑类技术, 改变规划设计全流程的工作模式。第三类是跨界校验性技术, 通过多渠道多目标的跨界合作解决问题, 改变多部门的配合模式乃至社会治理模式。第四类是后评估类技术, 通过后评估类技术强化回顾形成积累。城乡建设不是一次性产品, 如果没有持续分工的能力, 没有对所有技术实践的后评估能力, 那么规划永远是“从零开始”。因此, 强化回顾形成积累是中国在城乡建设领域能够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探讨新形势下城乡规划发展路径

《城乡规划》杂志是由复旦大学和上海文化出版社联合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 今年3月起作为中国城市规划协会会刊正式发行。为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 《城乡规划》杂志以“汇集多方智慧, 共谋城乡发展”为办刊宗旨, 依托复旦多学科平台支撑, 积极应对城乡规划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 探讨在新形势下行业的发展路径和方法, 关注城乡规划领域变革的各个方面, 聚焦方针政策和行业动态, 围绕区域发展、城市规划、生态环境与景观设计、城乡文化与历史遗产、城市设计、城乡社区治理等领域, 全方位展示中国城乡规划理论研究和实践探讨领域的最新成果, 全方位服务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

在城市转型发展和城乡规划转型创新的背景下, 多学科的相互融合和渗透成为城乡规划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基于此, 复旦大学于2014年11月成立城市发展研究院, 该研究院充分发挥复旦大学多学科耦合的综合优势, 以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复旦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作为核心单位, 联合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管理学院, 依托26个校级研究中心平台等共同组建而成。

近复旦大学城市发展院开展了一系列课题研究:如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课题、上海市“十三五”规划前期研究重大课题、上海城市总体规划战略研究议题等, 编制了多项地市级总体规划、战略规划和产业规划等实践项目, 举办复旦城市规划论坛等。

上一篇: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质量控制措施解析下一篇:胃大部切除术后围手术期出血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