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育的艺术性

2022-07-12

第一篇:浅谈教育的艺术性

浅谈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艺术性

摘要: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其思想道德建设关系着千千万万的家庭、学校乃至整个民族的振兴发展。本文通过对思想教育工作的理解,分别从六个方面阐述了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创新方法和治学理念,坚信我们只有做到了以上几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才能确立正确的努力方向,获得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得到不断的加强和创新,从而取得思想政治工作和素质教育的整体效果。

关键词:思想教育艺术性创新

一、由内而外的思想道德教育

要真正重视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就必须切实重视公民的人格培养。学生作为公民的一员,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应当看到这一点。但是,以往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往往把力气花在了正面的、显性的教育上,花在外部灌输上,而很少从人格的和人的心理的角度来深化思想政治工作,使思想政治工作失去日常化和潜移默化的效应。因此,必须在人格培养和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上来一个根本的转变,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优势和效益。这里仅从人格培养的角度提出几点应当注意的方法,以引起大家思考:第一,必须把外部灌输和开发人的自觉性结合起来进行人格教育。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外部灌输就是社会教化的过程,人的自觉性过程是个体内化的过程。只有外部灌输,而不注重于社会个体内在化了多少人格要素和思想观念,人格培养就是一句空话。

二、抛砖引玉、广开言路 将“因其势而利导之”的方法引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来,要求我们每一个思想工作者都善于疏通引导。疏通和引导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疏通就是敞开思想,广开言路,集思文益,创造条件让教育对象把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充分讲出来,畅所欲言。引导就是在疏通的基础上对受教育者正确的思想观点,旗帜鲜明的给予肯定,并促进其向好的方面发展,暴露出来的错误思想观点或不正确的意见要通过民主讨论说服教育和开展积极的批评以理服人,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其次,必须坚持说理。说理教育就是说服引导教育。它主要是能过摆事实,讲道理,指明方向提高受教育者的思

想认识。之所以要以理用人,是因为受教育者的思想问题,无论是对他们进行激励,还是帮助他们克服缺点错误,都必须使他们从内心深处明晰道理,让大家心服口服。

再次,要善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以下面教育为主,以表扬为主,但也要正确开展批评。它是一项经常性的“洗脸扫地”的教育方法。

作为教育者,首先要带头使用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个武器,不仅要大胆批评受教育者,也要欢迎受教育者批评自己,教育者自己有过错,也要作自我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不仅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而且要让受教育者自己学会用这个武器解决他们之间的内部矛盾。

三、教育过程的自主与探究

对不同思想观念的自主的、独立的分析和比较是决定接受正确观念过程的重要环节。个体总是在权衡价值的相对强度或正误的过程中,决定自己相应的价值取向的。在当今充满变革的时代,青年学生总是热衷于探索。我们可以适当地引导他们,要防止独立探索个人发展、人际关系及个人与社会关系,把现实生活中不同价值观的冲突、社会道德困惑中的问题和思想道德教育目标、内容巧妙地结合起来,融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于调查实践中,于不同思想体系的比较和道德教育的目标、内容的要求变成学生自我探索、自我获得的过程。通过精心组织的、深入的调查和实践与分析,他们就会从自己的观察、论断中激发出正确和信念、构建起正确的价值观体系。当然,采取参与、引导和选择模式,进行思想政治问题解决和管训要复杂得多,取得效果也要慢一些,可是其最终的效果却会真实、牢固而持久。

四、思想教育手段的艺术化和技巧化

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与否的前提之一在于它应被感觉为是真实的客观的。要做到这一点,对于那些与主流意识形态相左的内容,我们不能一概地封堵,而是要去巧妙地利用他们来彰显我们的正确性。西方的思想教育是很具有其国家意识和阶级意识的,但他们在宣传的时候又处理得很有技巧。他们一般不进行说教,而是运用编辑权,巧妙地宣传于娱乐之中。有时它们也不忘适量加一点反对意见,在貌似真实和客观的帽子下推销它们的思想政治意识和价值观,这就是主导世界舆论的西方传媒的惯用手法。在这点上,也有我们可以借鉴的地方。如加强实验心理学和传授学的研究,在真实性和客观性的前提下,以思想政治教育总质和量

方面的强大优势,在思想领域开创强大的精神导向力量。我们还可能通过一些传受技巧,如用一些学术观点,从学术讨论的角度来反映我们的观点,体现自己的立场,这样做更易于为教育者所接受。也许有的人会对这种做法持有异议,但须知,温室里培养出来的鲜花经不起风雨,负面影响和反面教材的存在有时可能是好事。正是有了各种不同观念的撞击,正确的思想信念才能百炼成钢;有了回流、支流和逆流,才会更彰显出主流的浩浩荡荡。

五、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工程,

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质量在于受教育者是否接受了教育的内容,表现出相应的、期望之中的认识、情感、态度和行为,而接受与否,接受和表现的程度,取决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采用的策略与方法。在新的时代里,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以及青年人的心理特征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模式显然在许多情况下已不能适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往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研究较多,而对实施所采取的策略和方法研究不够。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就要研究现代高校教育的策略,借鉴世界各国,甚至西方国家的教育方法,大胆地进行改革和创新。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和方法,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战略性课题。总之,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取得实效,最关键的是从接受主体入手,研究青年学生在失道寡助教育中的心理过程,从而确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作为教育工作者,当采取教育措施或开展活动的时候,必须千方百计地创造一定的情境,不露痕迹地将自己的教育意图深深地隐蔽起来。在绝大多数学生心理认同,师生双方情感共鸣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转变学生的思想,从而水到渠成地实现自己的教育目的。当教育意图被隐蔽,教育色彩被“淡化”之后,表面上看,似手出现了“真空”,其实,在这种状态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更加丰富了,过程显得轻松,效果更明显。同样,“淡化”教育色彩的过程,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自觉自为的过程,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把“淡化”教育真正落在实处,思想政治教育就渐渐接近了它的本质。

六、增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使用老办法是难以解决的,因此,必须在继承过去行之有效的方法的基础上注重工作中的探索与创新。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继承与创新、加强与改进是辩证的统一。我们在长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形成的基本原则和积累的丰富经验,要继续坚持与发扬,同时要

有所创新,有所发展。思想政治工作要有所创新,要与大学生思想实际相结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要坚持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观点和方法来关注、提出、分析和解决现代中国高校改革和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和大学生的思想问题,善于在平等讨论和交流中沟通思想。要与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一定要既讲道理,又要办实事,解决大学生的实际困难,特别是注重解决好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困惑学生的实际问题。要与学生管理相结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相融性。在按照《学生手册》的各项制度严格管理的同时,寓教于知、寓教于乐、寓教于管理。要与创建良好氛围相结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性。利用校园里的学术活动、文化氛围、电视广播、绿化卫生、网络环境、周边治安等对大学生产生的潜移默化作用,创建整体育人环境,借助环境氛围的渗透,实现各种教育力量的整合。

当然,这还要与科技发展相结合,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先进性。利用现代信息网络等现代技术,拓宽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网上宣传和教育,这是大学生乐意接受的思想教育方式和方法。这样,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才能确立正确的努力方向,获得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得到不断的加强和创新,从而取得思想政治工作和素质教育的整体效果。

第二篇:浅谈教育活动中的批评艺术

摘要:作为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出于对学生成长的关爱和负责,对学生的缺点,错误进行批评指正是常有的事,正所谓“爱之深责之切”。但如何在“责”的同时让学生从情感上感受到爱,从心里上乐于接受,就需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探讨“责”的目的,分寸,时机,方式。

关键词:教育活动 批评指正 乐于接受

作为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出于对学生成长的关爱和负责,对学生的缺点、错误进行批评指正是常有的事,正所谓“爱之深,责之切”。但如何在“责”的同时让学生从感情上感受到爱,从心理上乐于接受,就需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探讨“责”的目的、分寸、时机、方式。

一、明确批评的目的

批评是为了让学生完善自我形象。“责”可指为批评,作为教师,要使批评奏效,既达到教育目的,又不引起学生心理上的对立,首先,要从自身的角度明确地树立起一个观念,批评的目的不是为了“杀一儆百”,不是为了“一棍子打死”,而是为了有利于学生认识到自身不足,加以改正,并逐步完善自我形象,即批评是为了帮助学生不断修正自己,完善自我形象。

所谓自我形象,是指学生对自己整体和各方面形象的自我评价,许多研究表明,一个有良好自我形象感的学生更富于自信,在学习活动中更容易自觉督促自己,取得进步与成功,因此,批评既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我形象,又要促进学生完善自我形象。

二、坚持批评的原则

根据不同批评对象和不同批评内容要分别坚持如下两个原则:

1、公开性(转载自第一范文网http://,请保留此标记。)

可以就班级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普遍性不良现象或学习中的不良风气开展讨论活动,班队活动,让正确的集体舆论代替教师单一的批评,形成正气,这样,存在不良行为的学生就在活动中惊觉,反省并悄悄地加以改正,从而消除与教师情绪上的对立,达到师生情感融洽的目的。

2、隐蔽性

对于个别的错误行为,或在公开活动中不能自觉改正的行为,应本着保护学生自我形象的原则,采取一对一的批评教育方式,注意隐蔽性,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并告之这样做的原因,学生在情感上感受到教师爱的同时自然也就从心理上接受了老师的批评,并愿意为了改正错误付出努力,也达到了师生情感融洽的目的。

三、讲究批评的艺术

批评的方式有很多,但当众不留情的数落,苦口婆心的劝说,粗暴的训斥,无声的责罚,都将给批评罩上一件冷漠、无情的外衣,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情感,导致口服心不服,甚至对立的不良后果,因此,要注意批评的艺术与技巧。

1、谈话式代替指责式 学生犯了错,教师常严厉地——指出其错误之处,并陈之以利害、晓之以利弊,希望学生明白错误对其自身的危害性,教师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一味地指责让学生在心理上与教师产生距离,他在被动中听,但未必主动地从心理上接纳。

谈话式以“我们来谈谈„„”,“你能把今天的情况说一说吗„„”,“我想听听你对这件事的看法”等语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实现平等对话,消除对立情绪,这时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师生在心理上相互接近以至融洽,就成了联手克服缺点、改正错误的同盟,学生更容易在这样的交流中认识错误,体会到老师对他的关爱,尊重和信任,从而产生改正缺点,完善自我形象的信心和决心。谈话起到了批评的作用,收到可能较批评更好的效果。

您可以访问第一范文网()查看更多与本文《小学教师德育论文》相关的文章。

2、帮助法代替责罚法

学生在成长的阶段中,出现这样那样的缺点,是在所难免的,如果教师过多地横加指责,或告之家长加以惩罚,学生的逆反心理和对立情绪既于事无补,又影响了他们健康成长。

当学生出错时,教师要深入地了解出错的原因,当时当地的情况,甚至于家庭状况,诚恳地就学生所需去帮助他们。如:对于习惯性犯错的学生,老师甚至可以帮助制订改正计划,帮助实施,帮助解决实施过程中的困难。也许是物质上的,也许是精神上的真诚的帮助能解开他们心里的疙瘩,解决实际问题,去除导致学生犯错的根源,进而起到“标本兼治”的作用。

3、利用情境批评

学生的表现,常受他们粗浅的是非观,好恶感所左右,常从“自我”的角度去考虑问题,逞一时之勇,求一时之快,对自己的缺点视若无睹。假如:

不珍惜时间,做事不严谨,学习不刻苦等等。

这种情况,可以采取游戏,小品表演,讽刺与幽默,设计师之家等活动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适当地调换角色,成为活动的组织者、设计者、参与者,当他们感受到因自己的缺点导致活动的不成功或失败时,教师再抓住时机帮助他们分析得失,启发他们教育自己,这比教师命令、教训、要求的效果要好得多。

4、冷处理代替热处理

批评,在学生犯错误时立即进行,学生情感上难以接受,这时各种方式用尽也难奏效,使老师觉得采用纪律处分似乎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但是,纪律处分只是一种强制性的措施,它能让学生认识到错误的后果,让学生害怕、畏惧,却不一定能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及其原因。这样,纪律处分可能起到压服的作用,但不能使之心服。因此,必须以冷处理代替热处理,耐心等待、观察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给学生以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的时间,再通过班干部、好朋友、家长一起疏导,水到渠成的批评,可能更能奏效。

四、批评的注意点

1、要“批评”在理上

育人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细致的工作,面对千差万别的学生和千变万化的情况,教师一定要坚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到“一把钥匙一把锁”,在进行思想教育时,不仅仅要做到“因人而教”,教师的批评应该是及时地“指点迷津”,析事论理,以理服人,对症下药,才能切中学生心理矛盾,改变学生情绪状态,达到药到病除的目的。

2、要“批”而有情

古人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教师要使自己的“批评”为学生乐于接受,就不但要做到晓之以理,而且要动之以情。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情通才能理达。否则,理虽直,情不通也是难以奏效的。只有理中蕴情,情中含理,情理交融,这样的批评才能起到警策,激励,鼓舞,教育的作用。

3、批评注意分寸

批评有的宜在课堂上或大庭广众中公开“说”;有的宜在课后个别谈心时悄悄“说”;有的宜点到为止,留点“空白”,让学生自己去思索领会;有的宜条分缕析,讲清利弊教会学生分析得失,恰如其分,不侮辱挖苦。寓批评于尊重之中,于表扬之中,于谈心之中,于谅解之中,于自责之中,于关怀之中,于希望之中,于玩笑之中,于幽默之中,于激励之中。这样的批评,没有疾言厉色的指责,没有错一罚百的处罚,但是被批评的学生在汗颜愧疚的同时萌生的是知错改错的决心。

4、批评还要指出努力的方向

批评是为了帮助改正自身缺点,完善自我形象。批评时,教师还要注意适时地点出努力的方向和目标,即如何完善自我形象,完善自我形象使学生一步一个脚印地朝着预定目标前进,才能达到教师批评的真正目的——改正缺点,完善自我。(转载自第一范文网http://,请保留此标记。)

教育教学中的批评艺术之浅谈作者:蒋卫娟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880 更新时间:2007-10-11 14:57:52

有一件事始终记得那么清晰,是我作为一旁观者所真实的经历。事情的起因是该学生抄袭了语文作业,语文老师在询问的过程中,由他本人亲口告诉语文老师是他太懒了,怕做,所以抄袭。语文老师非常生气,让他上课罚站反省。然而该学生就当即表态他不再愿意上语文课了。语文老师就让他立马去跟班主任说明一切,而他却偷偷的翻围墙离开了学校。发现他走了以后,班主任、家长,很是着急,在夜里将近9点时学生回到了家里。当第二天他再次返校的时候,是在父母的陪同下,他的态度异常的诚恳。经过学校的一番教育,他接受了批评,并向老师道了歉。都在大家以为一番风波平息之时,却再也没有人去顾及学生和老师的感受。班主任再次与那个男生谈话的时候问他:“请你真心的告诉我,如果再给你一次机会,你将如何来处理这件事?”那学生冷冷地回答:“我的父母已经替我选择了,我只能接受。”

听了这一番话我一愣,这就是教育的结果?这就是老师批评学生的收获?这一切真是我们老师所期望看到的?我陷入了困惑„„这就更坚定了我们老师一定要慎重的开展批评,学会在批评学生中审视,反思自己,让批评发挥它该有的效果。

批评在现实的教育过程中是一种很直接也是很有价值的教育方法。也是教育教学的评价方式之一。批评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明辨是非,改正缺点、不足,从错误中总结教训,最终达到不断进步。但不科学的,不合理的批评不但达不到好的效果反而会无形中刺痛,伤害学生,有损其身心健康和品行的正确发展,从而背离了我们良好的愿望和最终教育目的。同时也会给教师带来心理上的阴影和负担,产生对学生的失望情绪,影响了教育教学的效果。也加重了师生之间的不信任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我们教师应该不断审视已有的教育教学实践,总结收获和克服不足,在审视,反思的过程中追求批评的艺术。以下是我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关于批评学生的几点反思,以求共飨。

一 明确批评的对象,做到“因材施教”

批评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弥补不足,改正错误,促进其发展。这就需要老师有敏锐的洞察力。因为高中学生都是来自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家庭,他们所具有的背景知识,思维特点,学习的能力和风格都各不相同。与作为老师的我们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式上也有很大的差异。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老师,我们该如何使批评活动做为一种良性的有效刺激,被学生所感受、接受,并自觉得转化为自我行为的要求?《孙子兵法》上讲: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就要求我们老师明确批评的对象,“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事情展开不同方式的批评活动。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使学生从心理上接受,心灵中感受。实现批评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同时也要注意“度”的把握,确保效果恰到好处。教育中的心理效应——“食盐效应”这样说到,做菜时,盐不可或缺,但是放的太多却让人皱眉。好东西应适度,适时,需要的才是最好的。教育实践中,经常有老师批评学生之后说“我这都是为了你好”但学生似乎麻木了,并不领情。原因就在与此。

二、在批评中融入人性关爱

苏联的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过程就是爱的过程”。教育中的批评当然也要融入人性化的关爱。让学生在错误的批评中感受另样的爱,让学生体会到老师不是抓住自己的错误而是借错误促进自己更好更快地成长。

三、 学会自我调节,理智战胜情绪

当学生处于被动地被批评的状态,自信心和自尊心得不到很好的保护,往往会出现一些反常行为,这也许会有伤老师的“面子”或者是激怒老师。此时的老师往往是处于理智相对薄弱的时候,也就会忽略去观察学生,体谅学生,而让自己的情绪占据了主导地位。使自己丧失了宽容的心和理解的胸怀。记得有位学者说过:“要允许犯错误,更要允许改正错误。”一点也不错,所以老师在任何情况下都要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镇定自若,时刻用清醒的头脑,细微的心思去分析学生传达的每一个信息,控制好整个场面的发展,正确引导,要以真诚的心去理解和宽容他们。“感人心者,先乎情”只有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你的真诚,从而为情所动,自觉或不自觉地转变态度。

四、 反思,真诚地释怀

批评的结果往往表面上以老师的“成功”而结尾的。但为什么在整个的批评教育过程后会出现“屡教不改”的现状呢?这就需要我们老师不断的审视,反思自己。就象我说到的那个学生,这就是批评教育失败的真实写照。老师被学生的表面妥协所蒙蔽,就草率地终止一系列的“善后”工作。其实是隐藏着更大的危机,让以后再去触摸学生的内心深处增加了难度。所以老师一定要学会反思,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真正从学生的内心深处扫除障碍,让他们做到真心的接受。还有,在教师对学生进行批评的过程中,往往也会出现不愉快的情节,例如学生“顶嘴”,“转头就走”等等。事后老师往往会对此心存芥蒂,就像我自己也有此经历,记得那次上课的时候,我批评了一个正在微笑的男生,理由是上课不认真听讲,和同桌谈笑风生。事后他居然去找了校长,说我冤枉了他,我当时有点生气,认定了他就是去校长那告我的状,但在课上我却从他的眼睛里看出了他的担忧,怕我对他有成见。当时我非常震撼,也可以说是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清醒。让我清醒的感觉到了一个学生的内心也是如此有想法,让我也不禁要问自己,难道批评学生就是为了让他们怕自己吗?让他们怀着一颗忐忑不安的心去上课?认识到这点,我并没有马上找他去谈话,因为我知道,他的内心充满了对我的不信任。而是在以后的课上,我经常的叫他回答问题,在他的作业本上也时不时的留上一句鼓励的话,我发现他慢慢的变了,上课能自然的和我目光交流了,我的内心也微笑了,是因为我是真的释怀了。只有做到心的相通,才能品到批评另一番滋味。

讲究批评的艺术,重视从批评中审视,反思自己;批评中渗透爱与宽容,让批评最终成为一种激励,让我们的教育逐渐走向理性和成熟。

教育教学中的批评艺术之浅谈作者:蒋卫娟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880 更新时间:2007-10-11 14:57:52

有一件事始终记得那么清晰,是我作为一旁观者所真实的经历。事情的起因是该学生抄袭了语文作业,语文老师在询问的过程中,由他本人亲口告诉语文老师是他太懒了,怕做,所以抄袭。语文老师非常生气,让他上课罚站反省。然而该学生就当即表态他不再愿意上语文课了。语文老师就让他立马去跟班主任说明一切,而他却偷偷的翻围墙离开了学校。发现他走了以后,班主任、家长,很是着急,在夜里将近9点时学生回到了家里。当第二天他再次返校的时候,是在父母的陪同下,他的态度异常的诚恳。经过学校的一番教育,他接受了批评,并向老师道了歉。都在大家以为一番风波平息之时,却再也没有人去顾及学生和老师的感受。班主任再次与那个男生谈话的时候问他:“请你真心的告诉我,如果再给你一次机会,你将如何来处理这件事?”那学生冷冷地回答:“我的父母已经替我选择了,我只能接受。”

听了这一番话我一愣,这就是教育的结果?这就是老师批评学生的收获?这一切真是我们老师所期望看到的?我陷入了困惑„„这就更坚定了我们老师一定要慎重的开展批评,学会在批评学生中审视,反思自己,让批评发挥它该有的效果。

批评在现实的教育过程中是一种很直接也是很有价值的教育方法。也是教育教学的评价方式之一。批评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明辨是非,改正缺点、不足,从错误中总结教训,最终达到不断进步。但不科学的,不合理的批评不但达不到好的效果反而会无形中刺痛,伤害学生,有损其身心健康和品行的正确发展,从而背离了我们良好的愿望和最终教育目的。同时也会给教师带来心理上的阴影和负担,产生对学生的失望情绪,影响了教育教学的效果。也加重了师生之间的不信任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我们教师应该不断审视已有的教育教学实践,总结收获和克服不足,在审视,反思的过程中追求批评的艺术。以下是我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关于批评学生的几点反思,以求共飨。

一 明确批评的对象,做到“因材施教”

批评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弥补不足,改正错误,促进其发展。这就需要老师有敏锐的洞察力。因为高中学生都是来自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家庭,他们所具有的背景知识,思维特点,学习的能力和风格都各不相同。与作为老师的我们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式上也有很大的差异。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老师,我们该如何使批评活动做为一种良性的有效刺激,被学生所感受、接受,并自觉得转化为自我行为的要求?《孙子兵法》上讲: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就要求我们老师明确批评的对象,“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事情展开不同方式的批评活动。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使学生从心理上接受,心灵中感受。实现批评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同时也要注意“度”的把握,确保效果恰到好处。教育中的心理效应——“食盐效应”这样说到,做菜时,盐不可或缺,但是放的太多却让人皱眉。好东西应适度,适时,需要的才是最好的。教育实践中,经常有老师批评学生之后说“我这都是为了你好”但学生似乎麻木了,并不领情。原因就在与此。

二、在批评中融入人性关爱

苏联的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过程就是爱的过程”。教育中的批评当然也要融入人性化的关爱。让学生在错误的批评中感受另样的爱,让学生体会到老师不是抓住自己的错误而是借错误促进自己更好更快地成长。

三、 学会自我调节,理智战胜情绪

当学生处于被动地被批评的状态,自信心和自尊心得不到很好的保护,往往会出现一些反常行为,这也许会有伤老师的“面子”或者是激怒老师。此时的老师往往是处于理智相对薄弱的时候,也就会忽略去观察学生,体谅学生,而让自己的情绪占据了主导地位。使自己丧失了宽容的心和理解的胸怀。记得有位学者说过:“要允许犯错误,更要允许改正错误。”一点也不错,所以老师在任何情况下都要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镇定自若,时刻用清醒的头脑,细微的心思去分析学生传达的每一个信息,控制好整个场面的发展,正确引导,要以真诚的心去理解和宽容他们。“感人心者,先乎情”只有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你的真诚,从而为情所动,自觉或不自觉地转变态度。

四、 反思,真诚地释怀

批评的结果往往表面上以老师的“成功”而结尾的。但为什么在整个的批评教育过程后会出现“屡教不改”的现状呢?这就需要我们老师不断的审视,反思自己。就象我说到的那个学生,这就是批评教育失败的真实写照。老师被学生的表面妥协所蒙蔽,就草率地终止一系列的“善后”工作。其实是隐藏着更大的危机,让以后再去触摸学生的内心深处增加了难度。所以老师一定要学会反思,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真正从学生的内心深处扫除障碍,让他们做到真心的接受。还有,在教师对学生进行批评的过程中,往往也会出现不愉快的情节,例如学生“顶嘴”,“转头就走”等等。事后老师往往会对此心存芥蒂,就像我自己也有此经历,记得那次上课的时候,我批评了一个正在微笑的男生,理由是上课不认真听讲,和同桌谈笑风生。事后他居然去找了校长,说我冤枉了他,我当时有点生气,认定了他就是去校长那告我的状,但在课上我却从他的眼睛里看出了他的担忧,怕我对他有成见。当时我非常震撼,也可以说是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清醒。让我清醒的感觉到了一个学生的内心也是如此有想法,让我也不禁要问自己,难道批评学生就是为了让他们怕自己吗?让他们怀着一颗忐忑不安的心去上课?认识到这点,我并没有马上找他去谈话,因为我知道,他的内心充满了对我的不信任。而是在以后的课上,我经常的叫他回答问题,在他的作业本上也时不时的留上一句鼓励的话,我发现他慢慢的变了,上课能自然的和我目光交流了,我的内心也微笑了,是因为我是真的释怀了。只有做到心的相通,才能品到批评另一番滋味。

讲究批评的艺术,重视从批评中审视,反思自己;批评中渗透爱与宽容,让批评最终成为一种激励,让我们的教育逐渐走向理性和成熟。

第三篇:浅谈班主任的教育机智-班主任工作艺术

浅谈班主任的教育机智

周丽

班主任对学生实施的教育过程是一个动态的活动过程,对象是具有主动性的学生,他们个性不同,气质各异,身心处在不断变化之中。一个班级七十多名学生,随时可能引发出一桩又一桩的突发事件。所谓突发事件,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突然遇到的难以预料的特殊事件,比如个别学生上课突然捣乱、学生之间突然打架、班级或学生的东西突然丢失,班干部突然闹情绪等等。要正确处理这些突发事件,班主任必须充分运用教育机智和教育艺术,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炽热的心肠,闪光的智慧和高尚的品格,从而接受教育,突发事件得到妥善的解决。教育机智,就是教师在教育学生的实践中,能够透过纷繁的表面现象,抓住关键关节,当机立断,灵活机敏,随机应变地处理各种教育问题的能力,它在处理班级突发事件中有其不可忽视的作用。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教育技巧的必要特征之一就是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有了这种品质,教师才能避免刻板公式,才能估量此时此地的情况和特点,从而找到适当手段。”而教师具有教育机智,掌握教育的艺术,是发挥其教育教学才能的最基本的途径。现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种做法。

一、进行“冷处理”,控制无益的情绪冲动。

人是有感情的,喜怒衰乐,七情六欲,人皆有之,班主任更是感情丰富的人。班里出现不该出现的坏事,不激动,不发怒,那是不可思议的,但是当你作为老师出现在学生面前时,就不能不顾及到自己的感情行为对学生将产生的影响,就不能不预见一下自己的教育措施所产生的效果。在突发事件出现时,很重要一点是班主任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以理智指挥行动,对突发事件进行“冷处理”。下面我在一个例子:有一学生康,经常不好好完成作业,且脾气暴躁。有一次我在课堂上检查作业,发现华又没有做,我很生气,就责问他:“为什么不做作业?”我等待着康的回答,按照经验,他或者会惭愧的低下头,或者会小声给我一个解释,没想到康却头一横,眼一瞪,大声说:“我不想做你怎么着!”听到这句话,我顿时被噎得说不出话来,只感到血一阵一阵往脸上涌。此时的教室鸦雀无声,所有的学生都深深埋下了头,似乎在等待一场暴风雨的来临。这尴尬的几分钟是如此漫长,但我终于还是定了定神,在心里对自己说:“不能发火。发了火又怎么样,骂,他嗓门比你大,打,你拖都拖不动他;他情绪反常,必定有其他原因。”于是,慢慢调整了一下自己急促的呼吸,我用平静的语调对康、对全班说:“老师看得出来,华今天心情不好,是吗?没关系,每个人都有心情不好的时候,老师也是。不过老师的经验是,人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我有一个办法,你想试一试吗?”康疑惑的看了我一眼,沉默片刻,点了点头。我顺势接着说:“一个人情绪不好时,要学会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接下去我们正好要学新课文了,就请你静静心,给大家读一遍课文,怎么样?”康开始读课文了,虽然声音不大,但教室终于恢复了以往的平静。课后,我先后找了康和他的家长,了解华不完成作业和情绪反常的原因,又与华长谈了一次,终于顺利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切忌当场动怒,要学会给自己找台阶下。在这个案例中,教师若当场大发脾气,势必造成师生间的剑拔弩张之势,两个情绪失控的人将最终导致课堂教学陷于瘫痪,并且还极有可能落下“后遗症”。因此,教师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情感,学会低调处理这类容易让人头脑发热的事。不急不躁,可以使我们在难堪的处境中依然保持清醒的头脑,依然能作出冷静准确的判断,教育教学的智慧或许就会在这一瞬间闪现,这就为以后教育教学工作的进一步开展赢得了主动。

二、处乱不惊,游刃有余

课间,两位学生发生口角,上课铃响了,物理老师让他们进教室,一位学生很快进了教室,另一位学生因吃了亏,不愿进教室。,物理老师没有硬拖他进去,也没有去批评他,而是亲切地对他说“你看我双手拿着这么多东西,你能帮我把小黑板拿进教室吗?”这位同学看了看老师,就接过小黑板提进了教室。老师马上对大家说:“刚才有两位同学发生矛盾,但是有位同学顾全大局,为了让大家上好课,帮助老师拿小黑板进来,我相信他一定能上好课,有问题课后解决不迟。”那位同学回到自己的座位,比较安心地听老师讲课。这是学校中一件普通的小事,但我们年轻教师容易急噪,这样的小事如果处理不当,往往激化矛盾,有时也可能转化为影响正常教学的大事,这时不仅要求教师对学生要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对突发事件有足够的观察力和判断力,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有丰富的教育经验做底蕴,教师才有可能处乱不惊。处理问题才能够当机立断,游刃有余。所以教师机智的形成是和教师长年的教育教学实践的锻炼分不开的,丰厚的教育实践经验是“教师机智”的良好基础。

三、抓住契机,因势利导。

因势利导即按照学生的需要和实际水平,利用并调动学生心理的积极因素,消除其消极因素,循循善诱,从而使学生扬长避短,择善去恶,增长克服缺点的内在力量,自觉主动地提高学习效率和按照教育要求发展良好品德。学生习惯乱丢纸屑,屡次教育都无效,有一次,我走进教室,见地上有几团纸屑。当时还有三位同学未进教室,我突然想到这是进行教育的好时机,于是,指着地对大家说:“这儿有几团纸屑,进来的同学却没有捡起来,现在,还有三位同学未进来,我们要看看他们会不会发现。”经我一说,全班同学都瞪大眼睛等着瞧。第一位同学看也不看就冲进了教室;第二位看了一下地面却无动于衷,上座位去了;第三位,一看地上有纸屑,就弯腰捡了起来。全班同学报以一阵热烈的掌声。于是我郑重宣布班会开始了。第一个受到表扬的是这位捡纸屑的同学,从此,教室地上基本看不到纸屑了。可见,教师善于把自己的教育意图隐蔽在友好和无拘束的气氛中,善于把这种教育要求当成学生自己的意图提出并加以执行,善于把这种教育要求转化为学生自身的需要,成为学生自觉努力的目标,这就是教育艺术,这就是教育机智的表现。

通过这些事件,我认识到,教育是一个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的过程,随时有可能发生以上种种意想不到的事件,这些事件有可能是外界环境的影响干扰,有可能是教师对学生的预见不充分,也有可能是教师与学生间、或学生与学生间暗藏着的矛盾。但无论是哪种情况引起的意外事件,都需要教师对这些意外事件作出迅速准确的判断,并妥善解决,以保证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毕竟,学生只是孩子,他们都是未成年人,我们成人的感情尚且需要理性的约束,何况是孩子呢?让我们一起努力,在教学中多探索、多实践、多发现、多总结,多爱心,多些责任心,我们的教学课堂就会少一些尴尬,班主任工作就多几分乐趣。

第四篇:浅谈农村小学艺术教育的现状及几点建议

艺术教育是教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美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素质教育中,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然而在农村小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所谓的“主课”(语文、数学、英语)占据了家长、教师眼中“副课”(音乐、美术等)的教学时间,学生的个性和独特性得不到重视,心理负担、课业负担过重,加上农村独生子女不断增多,留守儿童占相当大的比例,他们个体生活时间多,群体生活时间少,与祖父母生活时间多,与父母生活时间少,家庭教育失调,学生厌学、逃学、辍学时有发生。

艺术教育课程以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整合发展为目标,是一种人文课程,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审美修养、丰富精神世界、发展形象思维、激发创新意识,而且可以陶冶学生情操,活跃学生生活,调节学生心情,促使每个学生的艺术素养和艺术综合能力得到提高与发展。因此农村小学应该强化艺术教育教学,丰富校园生活,张扬学生个性,因势利导,促进全体学生健康而有差异的发展,关注学生的校园生活质量,引导学生快乐生活。但我们也无法回避这样一个现实:在农村,艺术教育仍旧是学校教育的一个“盲区”,艺术教育的发展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农村小学艺术教育的现状

1、认识偏颇。

在学校尤其是农村小学的实际工作中,对于艺术教育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一是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小学的艺术教育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教学目的不明确,学校、家长对艺术教育的重视不够,认为可上可不上。有的学校虽然开设了音乐、美术课,但名存实亡。二是升学考试中没有艺术考试要求,因此学校放松和忽视了艺术教育。三是认为小学条件不具备,很难开展艺术教育。四是学校、教师、家长对艺术教育的作用缺乏本质的认识,导致在学校工作安排上,艺术教育没有地位、没有时间、没有规划、没有专职教师、没有资金投入。五是家庭教育的误导,提起艺术教育,不管学生的年龄、爱好、天赋如何,便将学生送到电子琴培训班、绘画培训班就算完事,长此以往,学生原有的对艺术教育的兴趣也消失了。

2、师资匮乏。

农村小学艺术教育师资力量薄弱,很多艺术课教师都是半路出家,理论水平低,综合技能差。由于教师水平有限,有的学校把音乐课当成唱歌课,把美术课当成画画课,对于其艺术理论根本不作要求,严重制约了小学艺术课程的发展。加之农村小学学生少、班额多,教师编制紧张,多数学校没有专职音乐、美术教师。教导处安排课程时先要考虑基础课程,然后为了凑够节次,再安排几节艺术课。这些教师为了教学成绩,忽视了艺术课程的教学,将艺术课教学时间挤压为基础课教学。

3、评价错位。

纵观目前的评价标准,唯分是本,未将艺术教育纳入到学校、教师、学生评价之中。高考以分数决定学生命运;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以分数决定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优劣;学校、社会、家庭以分数决定教师的工作业绩;教师、家长以分数判断学生的学习效果。导致学校、教师、家长、学生轻艺术课教学。

4、行为问题

农村小学的艺术教育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重知识传授,轻技能培养;重专业本身的知识系统,轻学生兴趣、爱好及审美能力的培养和审美情操的陶冶;重教学任务的完成,轻学生智力和身心的健康发展;重课时量地完成,轻课堂质量的落实。我在我班进行了一次音乐、美术课教学问卷调查,96%的学生喜欢舞蹈、音乐、美术等,但对目前的艺术课又不满意,63%的学生认为艺术课教学节次安排较少。多数学生书上的歌曲还没有学会,更谈不上识谱、歌曲欣赏了。美术课仅限于画画,没有欣赏、手工等方面的内容。总之,只求艺术教育学科教学任务的完成,甚至只求艺术教育的课时完成,不重视艺术教育的实际内容和艺术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艺术教育名存实亡。

二、农村小学艺术教育的几点建议

1、加强师资培训,落实课程指导。

艺术课教师的综合素质是决定艺术教育教学工作质量的关键。艺术课程对教师要求很高,教师的知识面、文化底蕴必须丰厚,才能驾驭这门课程。因而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和质量都能够满足学校艺术教育需要的体育艺术教师队伍就极为迫切。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加强在职艺术教师的继续教育。把艺术教师继续教育的重点从学历补偿教育转到教师专业素质能力提高上来。通过“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对义务教育阶段艺术教师进行全员培训,切实提高艺术师资队伍的素质水平。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小学艺术教育现代化的先导工程和奠基工程,像发达国家那样,逐步建立和完善小学艺术教师培养和培训体系,通过各种途径尽快解决小学中艺术教师数量不足、质量偏差的状况。

当然,作为小学要一下子配齐艺术教师是不可能的,为此我们要结合实际,按照“分步推进、逐步落实”的原则,加强艺术教师培训。一是适当组织一些年轻人脱产进修,接受艺术教育新理念,学习艺术教育新方法,掌握艺术教育技能,进而以校本培训、区本培训为核心,加大力度,落实时间、地点,利用假期、周末将一些有艺术爱好的年轻人组织起来进行培训,力争达到每校至少有一名专业人员;其次,可以采用合理配置、人才资源共享的原则,就近安排有特长的教师巡回代课,已落实艺术课程指导。

2、落实课程安排,丰富课业内容。

纵观各发达国家把艺术教育作为义务教育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认真抓好,他们在制订现代课程计划时,均把艺术教育纳入其中。例如,美国在州地方当局有关规定的范围内,小学的课程设置由学校确定,一般都设有阅读、写作、数学、社会、科学、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而音乐、美术属于必修的基础课程。所以我们一要开足课时,开齐课程,保证艺术课教学时间;二要改革艺术教育课程内容。在保证统一的艺术教育学科教材中的必要的基本知识训练的基础上,删去一些脱离农村小学实际的内容。同时将适应教学需要的民间艺术引进教材和课

堂。例如,将本地的唢呐调、民间萧笛调等等引入音乐课,将民间剪纸、香包等等引入美术课,将踩高跷、民间体育等引入体育课。小学艺术教育只有同农村的、本土的、传统的艺术结合才有广阔的空间和顽强的生命力。在引入上述内容后,需要正确处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训练同引入内容的关系。

3、 确保课程质量,培养审美能力。

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重要途径。通过艺术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陶冶高尚的情操,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促进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品质的形成,即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由此,使学生用更新的感官和思维方式来感受这个世界。艺术教育要体现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促使学生智力得到发展、审美能力得到提高、道德情操得到陶冶、健全人格得以形成,艺术教育本身必须建立相应的教学体系,实施有效的训练。在艺术教育教学中,我们一是要树立大教学观,切实落实艺术教育教学质量,充分认识艺术教育在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现代化素质发展中的地位、功能和作用。借鉴发达国家小学艺术教育现代化的经验,对学生全面实施艺术教育,使学生人人接受艺术教育,个个具有一定的艺术素养,使艺术教育真正成为义务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克服在小学艺术教育中专业化、成人化的倾向和“以绘画,唱歌为中心”的纯艺术教育模式。二是以课堂为核心,把小学艺术教育的目标定位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上。要根据这个目标,加快小学艺术教育改革的步伐,改革不适合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小学艺术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进一步优化学科性艺术教育,强化活动性艺术教育,活化渗透艺术教育,开发环境性艺术教育,逐步构建面向21世纪小学艺术教育现代化的框架体系。三是要将艺术教学纳入到学校、教师考核之中,以强有力的制度引导学校、教师重视艺术教育。

4、注重学科整合,活化培养渠道。

实施艺术教育的主要课程是美术和音乐,但是其他课程也蕴含着艺术教育的因素,它们都体现了美的规律。“艺术教育”中的“美”同各学科的教育如影随形。因此,发挥音、美等学科艺术教育作用的同时,挖掘其他学科的艺术教育的因素,探讨其基本规律,学科之间相互匹配,以便促使学生形成对“美”的感知的完整性。所以我们要在充分发挥音、体、美学科艺术教育功能的同时,尽力挖掘各科教材中的美的内涵,形成艺术教育的整体效果,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5、强化课外引导,引导学生快乐生活。

强化课外引导,开展各类艺术教育活动是活跃校园生活、培养艺术素养的关键。一是组建艺术活动小组。活动小组的组成以自愿与组织相结合,有的学生自己没有发现自己的特长,而教师发现其特长可将其组织到相应的活动小组中去。打破以分定优劣的评价机制,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特长,从而获得自信。二是定期开展竞赛、表演、评比活动,给学生提供自我表现、自由创作的机会,提供参与活动的情绪体验以及成功的情绪体验的氛围。三是开辟场地,给学生提供自由创作、自我表现的场所。建立墙报拦、广播室、展览室、画室、手工室等。四是向外推荐学生作品,推荐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活动。

6、搭建展示平台,体验成功的快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体验学习的成功和快乐。”学校在组织不同内容书法、绘画、歌舞等常规比赛的基础上,每年定期开展艺术节活动,既丰富师生校园文化生活,陶冶情操,也为学生搭建展示才华的平台,让学生尽显身手。学生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校园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乐园。

总之,美的东西总是让人赏心悦目,爱美、求美是儿童的基本心理。艺术教育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现美、欣赏美、享受美,于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熏陶。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他们变苦学为乐学,享受快乐的校园生活。

第五篇:浅谈幼儿艺术教育

本次培训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儿童艺术教育了。一直认为艺术教育就是教会孩子唱几首歌,跳几只舞。画几幅画。家长和学校通常也不是很重视艺术教育。考察艺术教育成果时也往往是看孩子学会了几首歌,画了几幅画。我们经常能听到家长说,看哪个小朋友画的多好,跟老师画的一样。去到一个班里,所有孩子贴出来的画都一模一样。连颜色都跟老师画的一样,还有的老师为了让孩子尽快完成,就动手帮孩子画完了。我们的教育都是重视技能,重视成果。而没有关注孩子在艺术教育中学到了什么?

上美术课的时候,经常有孩子说:老师,我不会画!老师我涂什么颜色?老师,你看,好了没有?我们的孩子不是在画画,而是在完成一件任务。还有的孩子,在老师教唱歌跳舞的时候不跟着老师学,而是在一旁默默的看,等没有人的时候练会了才敢和老师同学一起表演。这些现象都跟老师和家长的评价有关。我们只看到成果,没有看到孩子表现出的东西。以至于孩子小心翼翼,为了达成家长和老师心中的目标机械的努力。

由此培训中,培训老师问我们:“艺术是什么?”大家你看我我看你,答不出来。有人说艺术是奢侈品,吃喝不愁有闲工夫的人才会去谈艺术。有人说艺术就是看不懂的东西,搞的越深奥就越艺术。其实我觉得艺术就是一个人对生活,对身边事物的感想。一首歌注入了感情才会动听。一幅画有了感情才能打动人。我们对孩子的艺术教育也要注入情感,让幼儿把对事物的感情表达出来,不要太注重技法。孩子们画一样的东西,往往画出来的画完全不一样的我们教师不要急着评价谁画的好,谁画的不好。而是要让孩子讲一讲自己画的是什么。让孩子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讲出来。基于此发展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还能够了解孩子心中的想法。帮助孩子健康发展。

艺术能力的培养对于孩子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培养孩子的艺术能力,同样也培养了孩子其他方面,想象力和创造力对于其他领域来说也很重要。以前我们教美术课总是示范画,然后让孩子画。在听了老师讲课之后,发现我们长久以来上美术课的方法都错了,孩子见过的都东西,有感受的东西他才能表现出来,有一次我让孩子们画我和我们班另一名老师,孩子们画的都很高兴,虽然画的并不好,但是看得出画里是有感情的。形不似神似。有一个孩子画的我们像怪兽,有的孩子画的像公主,还有一个孩子画了一片黄,我问画的是什么,他说是我,因为我那天穿了一条黄裙子。

在教育幼儿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就要改掉。不要再让孩子陷入没有感情没有创造的艺术教育当中了。

上一篇:渠道管理述职报告下一篇:寝室文化节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