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业务实习报告论文

2022-05-14

本论文主题涵盖三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会计业务实习报告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业务实习作为法学专业教育中的实践教学环节,其重要性无须赘述。它对于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学理论的学习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同时,学生通过业务实习,可以进一步了解法律实务,能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但当前由于种种原因,导致业务实习环节往往流于形式。

第一篇:会计业务实习报告论文

2014年中国券商直接投资业务分析报告

2014年,各家券商直投公司对设立直投基金态度较为积极,对股权投资市场信心十足。但由于A股IPO暂停导致持有待退出的投资项目大量积压,券商直投的进入壁垒也逐渐形成,竞争日趋激烈。

已经过去的2014年是中国各证券公司直投业务的转型之年。各券商的直投业务处于从Pre-IPO类型的直投项目向多元化投资模式和投资策略的转型摸索阶段,产品逐渐趋于多元化,收入比例也更加均衡。各大券商继续通过并购重组、新三板、中小企业私募债等业务积极寻求业务的转型。

1 2014年中国券商直接投资业务综述

截至2014年12月31日,国内共成立57家券商直投公司,合计注册资本规模433.9亿元(包括历年增资),较2013年年底增加29.02亿元;其中有11家券商在2014年内向其直投子公司增资,合计增资27.02亿元。

根据投中研究院统计,在券商直投基金的募集和成立方面,2014年全年共有14家券商直投新成立20只人民币券商直投基金,目前已披露的目标规模为176.76亿元。东证资本、广发信德、广证创投、国海创新资本、国金鼎兴、国泰君安创投、国信弘盛、华融天泽、龙华启富、太证资本、天风天睿、中信建投资本均于2014年设立了直投基金。与此同时,2014年共有7家券商直投公司设立13家基金管理公司。各家券商直投公司对设立直投基金态度较为积极,对股权投资市场信心十足。

投资方面,2014年国内57家券商直投中共有16家披露了投资业绩,投资规模和投资案例数量大幅回升,当年披露的累计投资规模为47.96亿元,投资案例披露100起,同比分别增长403.8%和58.7%。

退出方面,2014年共有8家券商直投公司披露其所投企业的IPO情况,共发生账面退出案例11起,总账面退出回报金额达6.06亿元,平均账面回报率为1.45倍。

2014年年初,A股市场IPO近14个月的停摆结束,全年共有125家中国企业在A股上市;与此同时,以阿里巴巴、京东为代表的中国企业掀起一轮赴美上市热潮。在境内IPO退出渠道逐步畅通的情况下,资本市场逐步回暖。

随着A股IPO的重启、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新三板的扩容加速,以及上市公司并购审核的逐步放开,VC/PE及券商直投的募资投资明显回暖;以产业整合为核心的并购机会涌现,逐渐成为主流趋势,退出渠道逐渐多元化。但由于A股IPO暂停导致持有待退出的投资项目大量积压,券商直投的进入壁垒也逐渐形成,竞争日趋激烈。

2 2014年中国券商直投市场格局

截至2014年年底,各直投公司中注册资本最高的依然为金石投资有限公司,其在2013年增资后,注册资本达到72亿元;排在其后的分别是海通开元、广发信德和光大资本,注册资本分别为60亿元、23亿元和20亿元。2014年注册资本超过10亿元(含10亿元)的直投公司已达到11家,比2013年同期增长22%。

从注册地来看,国内已经成立的57家券商直投机构中,有18家选择注册在北京,上海和深圳均为10家。这些地区因早前的税收优惠政策吸引了一大批PE机构入驻,因此也颇得券商直投机构的青睐。其余11家多因考虑与母公司券商保持一致而直接设立在券商注册地或总部所在地,如国联通宝资本将注册地选在母公司国联证券总部所在地无锡、华泰紫金将注册地选在华泰证券总部所在地南京。

3 中国券商直投业务开展情况

3.1 券商直投公司成立及增资情况

自2007年中信、中金获批券商直投业务至今,券商直投业务在国内发展迅速。截至 2014年年底,国内共成立券商直投公司57家,相比2013年年底新增1家。目前已成立的57家券商直投公司总计注册资本达到433.9亿元,比2013年年底增加29.02亿元。与2009年至2013年的快速扩张步伐相比较,2014年证券公司设立直投子公司的步伐开始放缓,一方面因大中型券商已基本布局完毕;另外一方面VC/PE行业竞争趋于白热化,也使得尚未设立直投子公司的券商望而却步。2007~2014年中国券商直投公司数量及注册资本总量见图1。

2014年,共有11家券商向直投子公司增资,合计增资规模为27.02亿元。其中,获得增资最多的是国海创新资本,注册资本增加4亿元,增资后注册资本达到6亿元;其次是广发信德、一创投资、太证资本和长城长富,均获得3亿元增资,其余各家直投公司增资均在3亿元以下。

3.2 券商直投公司投资情况

CVSource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国内57家券商直投公司中共有16家披露了投资业绩,投资规模和投资案例数量大幅回升,如图2。当年披露的累计投资规模为47.96亿元,投资案例披露100起,同比分别增长403.8%和58.7%。

2014年券商直投的投资节奏大幅提升,这首先是由于政策层面释放的多方利好:个人投资者在约定条件下被纳入合格投资者的范围,证券经营机构被鼓励设立并购基金、夹层基金、产业基金等直投基金,此外还有《证券公司直接投资业务子公司管理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对直投子公司设立门槛的进一步降低、直投子公司股东的多元化,这都为券商直投的投资营造了宽松的氛围。

其次,在过去几年因IPO渠道不通畅形成的“堰塞湖”一时难以打开的背景下,包括券商直投在内的多数股权投资机构纷纷探索各种转型路径,并构成主要退出渠道;而在过去一年,随着新三板的迅速扩容,无论是推动既往已投资项目在新三板挂牌开展资本运作,或直接投资准挂牌企业,或是以定增形式投资已挂牌企业等多种参与模式,都已全面展开。

再次,2014年移动互联网化速度加快,我国创业氛围和投资热情明显高涨,创业投资领域的投资案例数目和规模均创下历史最高值,“互联网+媒体/金融/旅游/教育/医疗”等主题投资模式颇受市场各方青睐,许多券商直投也参与其中。

与2014年整个VC/PE市场1640起投资案例、467.64亿美元的投资规模相比较,券商直投在全部投资中的案例数量和投资金额分别占比6.10%和1.65%,比重极为有限。未来,随着募资层面的持续利好、境内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大批中国企业为寻找更合理的估值而从海外回归等,将促使券商直投的投资节奏有所加快。

3.3 券商直投公司IPO退出情况

私募股权投资行业退出方面,由于境内资本市场IPO开闸,退出活跃度大幅反弹,IPO仍然是重要的退出方式。

据CVSource统计,2014年共有8家券商直投公司披露其所投企业的IPO情况,共发生账面退出案例11起,总账面退出回报金额达6.06亿元,平均账面回报率为1.45倍。

统计显示,2014年共有125家中国企业A股上市,所有在A股上市的投资案例的平均账面退出回报率为2.93倍,券商直投的平均账面退出回报率为1.45倍。主要是因为这些企业以制造业、建筑建材、能源与矿业等传统行业为主,这些行业退出回报相对较低。

4 券商直投基金运作情况

2014年全年共有14家券商直投新成立20只人民币券商直投基金,目前已披露的目标规模为176.76亿元。

4.1 设立直投基金态度积极

2014年4月,华泰紫金的控股子公司江苏省新兴产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作为管理人发起设立了江苏新兴产业投资基金(有限合伙),募集资金规模为50亿元。该基金为2014年募集规模最大的一只基金。此外,海通开元与上海上实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上海益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东方国际创业股份有限公司等共同发起设立上海并购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首期募集30亿元。

东证资本、广发信德、广证创投、国海创新资本、国金鼎兴、国泰君安创投、国信弘盛、华融天泽、龙华启富、太证资本、天风天睿、中信建投资本均于2014年设立了直投基金。从数据来看,各家券商直投公司对设立直投基金态度较为积极,对股权投资市场信心十足。

此外, 还有多家券商直投公司纷纷设立控股基金管理公司, 虽未公布旗下托管直投基金,但可以看出各家直投机构设立直投基金的意向已经十分明确。如华泰紫金设立全资子公司华泰瑞联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担任华泰并购基金的唯一普通合伙人与执行事务合伙人,负责基金的日常运营与管理。

根据投中研究院统计,2014年共有7家券商直投公司设立13家基金管理公司(未公布直投基金)。并且这些基金管理公司均由直投公司掌握控股权,符合“直投子公司应当持有该基金管理机构51%以上股权或出资,并拥有管理控制权”的直投基金设立条款。

4.2 基金类型和领域多元化

2014年券商直投设立的直投基金类型丰富。例如,东证资本发起设立国内首只券商直投主导的租赁资产证券化债权基金,规模合计4.85亿元。国泰君安创投发起设立了规模为1亿元的国泰君安创新三板股权投资基金(有限合伙),主要投资于拟在或已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的企业。

移动互联网、文化传媒、医疗、节能环保等主题基金是券商直投重点投资的领域。可以看到,券商直投基金在类型和领域上已经越来越趋向多元化,尤其在专注以上新兴产业领域的基金类型进一步丰富的背景下,行业的特性也将使得整个基金的投资策略前移,从而更加偏向于早期,加快市场化运作步伐。

5 券商参股PE基金运作情况

早在券商直投开始直投基金管理业务之前,证券公司已通过参股产业基金管理公司或作为LP直接参股基金的方式介入PE市场,如中信产业基金、海富产业基金、金浦产业投资基金、招商湘江产业基金等。

目前国内券商参股股权投资基金及基金管理公司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证券公司直接合资组建基金管理公司,如海富投资、中信产业基金和招商湘江产业投资基金管理公司;二是通过其直投子公司与地方政府合资组建基金管理公司,如金石农业投资基金管理中心、 金浦产业投资基金管理公司、上海诚朴产业基金管理公司等,均是由券商旗下直投公司注资组建。另外还有一些券商以LP身份入资基金,并不参股基金管理公司,广发证券、长江证券、华龙证券等均有类似的投资案例。

2014年内,国信证券在参股PE基金运作方面比较积极,参股了5只基金,披露的累计目标规模在26亿元以上。

直投基金大规模的兴起使得券商直投在投资中采取更多的主动性,既可以投资分享基金收益,又可以参与基金公司管理,享有更多的决策话语权,这是券商参股股权基金或参股基金管理公司积极性降低的主要原因。

2015年6月,粤科金融代表广东省财政7.5亿元政府资金出资并牵头联合海通开元、工行、建行,共同发起设立“广东省重大科技专项创业投资引导母基金”,规模达到45亿元。该母基金旨在更好地支持广东省重大科技专项领域发展,拓宽中小微企业融资渠道,响应中央“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号召,扶持广东省重大科技专项领域发展。

6 券商另类投资发展情况

近年来,监管层持续推进券商业务创新,除直投业务外,另类投资也于2011年开闸。2011年5月,证监会发布《关于证券公司设立自营业务投资范围及其有关事项的规定》指出,券商自营业务除了投资境内交易所上市的证券、境内银行间市场交易的部分证券和经证监会批准或者备案发行并在境内金融机构柜台交易的证券之外,还可以以设立子公司的方式投资上述品种以外的金融产品。2014年券商成立或增资的另类投资子公司如表1所示。

表中的方正证券投资有限公司主要开展《证券公司证券自营投资品种清单》所列品种以外的金融产品等投资业务;深圳第一创业创新资本管理有限公司,作为第一创业开展和探索创新性业务的试验基地,同样主要开展金融产品投资和其他另类投资业务;红正均方投资有限公司,通过自主研发的程序化交易系统,进行以量化交易为主的投资业务。

收稿日期:2015-09-14

作者:王子威

第二篇:法学专业业务实习现状分析与途径探索

[摘要]业务实习作为法学专业教育中的实践教学环节,其重要性无须赘述。它对于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学理论的学习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同时,学生通过业务实习,可以进一步了解法律实务,能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但当前由于种种原因,导致业务实习环节往往流于形式。文章对法学专业业务实习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适合高等院校法学本科教学实际的业务实习的计划、目标以及管理、考核方法,以期加强业务实习的实际效果。

[关键词]法学 实践教学 业务实习

[作者简介]冷凌(1979- ),女,山东烟台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文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刑法学、诉讼法学。(山东 青岛 266580)

法学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业务实习是法学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是培养合格法律人才的必要途径和手段;对学生而言,它可以巩固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通过参与法律实践工作,培养自己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专业技能训练的综合性实践过程。在当前法学教育改革全面展开、法律职业化改革推进的当下,如何避免业务实习形式化和走过场,是教育工作者们普遍关注的问题。

一、当前业务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1.业务实习目的不清。作为法学高等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业务实习的目的一直存在着官方和民间两个不同的版本。作为本科培养方案中的教学实践环节,业务实习的目的:一是在于提高学生政治思想水平、业务素质和动手能力;二是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当中,检验理论的正确性。而民间版则主要来自于学生的口耳相传,更具有实用主义特点的目的:一是体验职场。通过实习来了解法律从业者的真实工作状况,了解更多与法律相关的行业,以及行业从业情况。二是提高就业的胜算。如今的用人单位招聘新任员工多是从其实习表现中择优录用。毕业生会告诉师弟师妹们,公司、事务所会优先考虑业务实习中表现突出的。即便是公检法机关选调生或公务员考试,也会优先考虑在业务实习中表现出色的。三是积攒人脉。通过业务实习,可以拓宽自己的社交圈,为自己迈入职场打下良好的人脉基础。业务实习究竟应当完成怎样的目标,直接影响我们的实习活动。

2.业务实习环节缺少必要的指导和考核。很多学生不了解业务实习的目的和意义,忽略了它作为高等教育的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性。而当前的业务实习,多由学校将学生交给实习单位,实习单位指派的指导老师,根据具体工作需要,给实习学生安排些工作,也很少就实习工作与理论学习之间的关系进行讲解和分析。因此,对于大部分进行业务实习的学生来说,实习的时间是轻松自由的,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也没有阶段性考核,没有老师布置的实习任务,只要在实习结束时上交一份实习报告即可。而这种实习报告几乎都是从互联网上“借鉴”的,千人一面的收获就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3.业务实习的时间影响实习效果。普通高校法学专业的业务实习通常安排在第6学期结束时的暑假。按照一般高校的教学安排,学生在第6学期结束时,才能完成法学专业核心课程全部的学习任务,才能具备业务实习所需要的基本理论知识。而按我国目前司法考试制度的相关规定,在校本科生可以在大学最后一个学年报名参加司法考试。因此第6学期的暑期,高校学生绝大多数都忙于准备司法考试和第二年年初举行的全国硕士统一入学考试。这两项考试是目前影响法学专业学生就业、择业、深造最为重要的两项考试,其难度也在国内首屈一指。其准备工作必然要耗费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在这一时期安排的业务实习,极可能因为目标不清、管理不严而渐渐流于形式。另外,一般普通高校的业务实习的时间通常为4~6周,而从检法等实习单位的实际工作情况来说,可能并不能够完整地了解一起案件的办理过程。比如反贪机关的一起案件的侦查,动辄需要数月,实习时间并不足以了解案件侦查、移送审查起诉的全部过程。

4.对业务实习重要性认识不足。由于业务实习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只是简单地扮演了实习岗位的联系人,缺少具体的管理和要求。很多同学只把业务实习当作是普通教学内容的一项补充,对于业务实习的重要性没有全面的认识。而业务实习的考查明显宽松于平时的教学课程考查,管理也相对宽松,没有任何考核目标,主要依靠学生自我约束、管理,因而学生容易在这一环节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这也是导致业务实习逐渐流于形式,不能起到真正作用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加强业务实习效果的途径

1.明确业务实习的目的。对于业务实习的目的,“官方版”与“民间草根版”的区别并不是不可调和的。“官方版”的业务实习计划,更多的是毕业生包分配时代的,纯粹的教学计划和目标的简单显现,其突出的是作为高等教育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要求和目标。而“民间草根版”的实习目的,更体现了业务实习的现实意义和目标:在就业市场供大于求的严峻现实下,大学生应当通过业务实习,尽力武装自己,提高综合竞争力。因此,从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两个方面入手,对业务实习提出的要求更为具体、明确、务实。但是务实的实习要求并不能完全取代本科教学计划中,对于实践教学环节的要求。法学专业是一门需要相当社会生活经验的学科,也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对于缺乏社会生活经验的在校学生来说,进行业务实习是集中系统学习社会生活经验、法学专业知识的重要途径。业务实习有着自己独特的要求,同时又需要满足本科教学统一的计划和目标。

2.端正业务实习的态度。长久以来,业务实习逐渐流于形式,不仅是学生对待业务实习的态度不够端正,即便是专业教师,甚至是对实践教学环节有督导职责的部门和教师,都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业务实习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独立思考、独立学习意识和能力的重要机会和途径。小到卷宗装订的顺序,大到一次成功的提审、判决书的起草,业务实习更多地要求学生主动在实践工作中寻找自己的不足,了解实践工作的特点和要求,帮助自己尽快熟悉实践工作(包括工作环境),激发自己自主学习,以努力完成理论联系实际的实习目标。另外,在部分实习生中,存在这样一种偏见,以为实践中司法工作者学历不高,甚至没有受过法学专业的系统教育,因而认为没什么可学的。而事实上,担任实习指导老师的司法工作人员通常是具有丰富司法实践经验、法律素养较高的工作人员,他们不仅在自己工作领域独当一面,而且具有丰富的社会经验。这恰恰是学生在实习和将来的工作中需要具备的能力和经验。因此,学生应树立正确的实习态度,细观察、勤思考、善积累,增进与司法工作人员的交流,通过实践培养自己的法律思维习惯,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学习能力、思考能力等综合素质。

3.选择合适的实习时间。前文中论述了目前我国高校法学专业业务实习时间安排的弊端。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仅仅从业务实习入手,应当综合本科教育实践教学环节的整体安排和部署,将各类实践教学环节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分层次、有步骤地安排。比如,在第2学期和第4学期的暑假,安排与专业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或业务实习。在第8学期中,系统安排8周左右的业务实习(或毕业实习)。以前期的实践环节作为铺垫,在大四年级最后一个学期中安排较长时间的业务实习,以保证学生业务实习的系统性、完整性和有效性。另外,第8学期,一般院校不再有必修课程的教学安排,学生参加公务员考试、选调生考试,都可以通过业务实习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积累职场经验,有助于其在选拔中脱颖而出。

4.改变传统的实习模式,加强实习指导。高校法学专业业务实习的模式一直是由学校固定联系几个距离学校较近的检法机关或律师事务所,作为长期合作的实习实践基地,统一安排学生到那些单位完成业务实习。这种安排有利于学生实习期间的管理,但是可能无法满足某些有确定工作意向的学生,到有用人意向的单位去进行业务实习,以增进用人单位与学生的双方了解的要求。在我国目前高等教育中,招生计划与毕业生就业率紧密挂钩的现状下,学校应当为这种对毕业生就业率有促进效果的要求提供便利。所以,建议学校以统一安排业务实习为主,学生自主联系实习单位为辅的方式,鼓励学生结合自己学习要求、就业意图联系实习单位。但允许学生自主联系实习单位,并不意味着学校和老师淡出了业务实习的指导。相反,为了保证业务实习的效果和作用,学校和教师,应当密切与实习单位的联系,建立指导教师双轨制。即由学校专业课教师和实习单位的工作人员共同担任学生业务实习的指导教师。两位指导教师负责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实习工作的实际需要,帮助学生制定合适的实习计划和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业务实习的进行。这种方式有助于帮助学生端正实习态度,明确实习目的,加强实习的督促和指导,能够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学生的业务实习进行指导和管理。

5.严格实习管理,制定科学的考核标准。长期以来,多数学校对于业务实习的考核就是要求学生提交一份实习报告,由实习学生所在的单位出具一份实习表现的鉴定意见,业务实习就算圆满完成。这并不能够有效地检查、考核学生在业务实习中的精力投入和学习收获。要提高业务实习的实际效果,除了加强指导教师的及时指导外,严格业务实习的管理,包括实习工作中的安全注意事项、保密纪律等,以有效的方式考核实习效果都是相辅相成的。比如,由实习单位的指导老师参与业务实习的动员组织活动,在业务实习开始之前,为学生介绍实习工作的特点和要求,帮助学生制定符合实际的具体的实习计划和工作安排,并定期对学生实习计划安排进行督促和考核。这种考核可以是多种形式的,比如协助完成一次提审,制作一份笔录等。可以考虑实习结束时,以学生实习时从事的具体工作内容设计题目,进行考试,以考查学生在业务实习阶段,对相关知识和工作流程的了解、掌握的情况,还可以考查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我们应当认识到,法学专业的业务实习既是法学理论教育联系司法实践的必要方式和手段,同时还是提高学生执业能力,熟悉法律执业环境,增强学生择业时的综合竞争力,尽快适应工作需要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对于业务实习的设计、安排和管理,既要从法学本科教学的实际要求出发,又要考虑如何利用业务实习提高学生的实践工作能力,尽快在择业和执业中准确定位,步入正轨。

[参考文献]

[1]陈珺珺.高校法学专业校外实习探析[J].法制与社会,2011(12).

[2]高晋康,杨椿禧.法学专业实习之反思与借鉴[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2,4(2).

[3]郝庆军,王小萍.浅谈法学专业毕业实习的几个问题[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2(3).

[4]任江海,苑帅民.高校法学实习基地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作用[J].中国集体经济,2010(18).

[5]孙振江.法学专业实习教学环节的不足与创新[J].经济研究导刊,2011(14).

[6]张华.法学本科专业实习障碍及释困途径[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0(4).

作者:冷凌

第三篇:网上银行业务可疑交易报告现状及对策建议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电子支付工具的创新,网上银行得到迅猛发展,但其特有的交易特点也为洗钱犯罪提供了可乘之机。本文对网上银行业务可疑交易报告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梳理,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网上银行;可疑交易;报告;现状;建议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电子支付工具的创新,网上银行得到迅猛发展,为客户提供了巨大便利。然而,其不受时空限制,私密性强,交易迅捷的特点,也为洗钱犯罪提供了可乘之机。本文对网上银行业务可疑交易报告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梳理,并提出对策建议。

一、網上银行的概念及特点

网上银行(Internet bank or E-bank)又称网络银行、在线银行,包含两个层次的含义:一个是机构概念,指通过信息网络开办业务的银行;另一个是业务概念,指银行通过信息网络提供的金融服务,包括传统银行业务和因信息技术应用带来的新兴业务。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提及网上银行,更多是第二层次的概念。

与传统银行相比,网上银行具有无纸化、瞬时性、方便性等特征,具有极为明显的优势:一方面能够在任何时间(Anytime)、任何地点(Anywhere)、以任何方式(Anyway)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使银行服务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因此又被称为“3A”银行;另一方面网上银行不占用银行柜台和营业场所,客户足不出户就可完成购物消费、网上支付、款项划转等操作,可为银行降低经营成本,并在优化服务质量、提升客户服务感受、拓宽业务领域等方面为银行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商业银行网银业务可疑交易报告现状

(一)制度方面

目前,商业银行普遍依据《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令[2006]2号)制定了本行内部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实施细则》,并以此作为网银可疑交易报告的指导依据,但多数将网银业务混同为一般业务,缺乏专门针对网银业务特点的可疑交易报告操作规程,有关网上银行业务的制度文件中也较少涉及反洗钱工作内容。

(二)系统及流程方面

目前,商业银行已经普遍将网银业务和柜台业务的反洗钱监控一并纳入了自身的反洗钱业务系统,虽然略有差异,但基本相似,即采取系统自动提取与人工分析甄别补录相结合的方式:由反洗钱业务系统每日根据量化指标参数自动提取异常交易数据,各网点反洗钱专员对其进行甄别分析,对确认为可疑的数据提交分行反洗钱专员进行再次审核后上报。商业银行总部通过反洗钱监控系统将可疑交易数据进行汇总、整理并转换为符合要求的报文格式后报送中国反洗钱监测分析中心。

同时,为确保数据报送的准确性,各网点反洗钱专员对符合可疑交易标准而系统未自动提取的可疑交易进行及时补录。对于认为涉嫌洗钱及洗钱上游犯罪的重点可疑交易,执行重点可疑交易报告流程。

三、网银业务可疑交易报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网银业务反洗钱法律规章体系尚不完善,可疑交易监测工作缺乏制度依据

一方面,较之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网银业务起步相对较晚,并存在法律体系建设滞后于网银业务发展实践的问题,缺乏专门针对网上银行反洗钱业务的法律法规。2001年6月颁布的第一部关于网上银行的行政规章《网上银行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中,仅对网上银行的市场准入条件、风险管理和法律责任进行了规范,但将网银业务混同于传统银行业务形式之一,未体现其自身的业务特点和风险特征;2005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电子支付指引》,虽然对银行从事电子支付业务提出了指导性要求,但更多地从防范支付风险、保证银行和客户资金安全的角度出发,没有涉及反洗钱监管的专项条款。而现有的反洗钱法律法规体系中仅《金融机构客户身份识别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第十七条做出原则性规定:“金融机构利用电话、网络、自动柜员机以及其他方式为客户提供非柜台方式的服务时,应实行严格的身份认证措施,强化内部管理程序,识别客户身份”,但并未做出具体规定。

另一方面,对于银行业自身而言,虽然部分银行制定了专门的网银业务操作规程,但较少涉及到反洗钱工作内容,而且未结合业务种类、区分行业特点进行细化,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特别是在专门针对网上银行资金监测的制度建设方面更是近乎空白。

(二)客户身份识别工作难,为可疑交易监控带来隐患

一是网银准入门槛低,且无数量限制,个人网银只要有个人银行结算账户、持本人身份证即可申请开通;企业网银只要企事业单位在银行有四类账户之一,持相关证件便可申请开通,个人和企业均可在一家或多家银行开通多个网银账户,这可能为洗钱分子快速划转或隐匿资金提供便利。二是客户在使用网上银行服务时,只需在申请阶段与银行进行面对面接触,部分银行的个人客户普通网银业务在银行网站即可在线申请开通,客户全程不需与银行进行正面接触,若客户身份信息发生变更,银行无法及时获取,客观上造成了客户身份识别的盲区。三是在业务办理过程中,银行多采取静态密码、数字证书、动态口令卡等方式对客户进行身份验证,谁拥有密码或密钥,谁就可以自由支配账户资金,银行无法了解客户真实的交易背景,不法分子可以借此来逃避银行的资金监控。四是银行间客户信息不共享,银行无法获知在外行开户的交易对手的任何信息,从而无法对交易主体与交易对手做进一步判定,不利于客户身份的持续、深入识别及对可疑交易的深入分析。

(三)网银业务的3A性质增加了可疑交易的监测难度

目前,多数银行的网银交易均可以在7×24小时内进行全国范围内实时委托和实时办理,其余银行也可实现7×24小时内委托、8小时工作时间内进行自动转账的功能,且多数交易都无需“落地”处理,这种快捷、便利的交易方式也为可疑交易监测带来了更大的挑战。一是交易时间和地点没有任何限制,客户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量资金在个人、单位、各地区之间的迅速划转,给资金监控带来较大困难。二是网银交易笔数、交易限额及交易用途规定过于宽泛,一般仅对非专业版网银客户的交易笔数和交易限额存在一定限制,而对专业版网银客户则基本没有限制,只要账户不透支,客户可以在当日通过互联网实现无限次、无限额任意转账,且对转账用途的填写要求也较为笼统、模糊,使网银交易监控难度增大。三是商业银行缺乏完善的网上银行反洗钱监控体系,很难在海量数据中精准地获取可疑交易信息。目前,银行主要依靠后台按照大额和可疑标准提取数据后再进行人工分析、甄别的方式进行监控,网上银行资金转移会衍生出庞大的数据群,反洗钱人员对其进行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均极为困难。

(四)现有的数据存储管理及查询方式为可疑交易分析增加障碍

目前,各银行的网上银行电子数据均采取大机记账、集中管理方式,提供给分支行的数据接口中,缺乏满足反洗钱、反恐融资监管要求的设计,为可疑资金监测带来诸多不便。一是业务详尽数据多保存在一级分行或总行信息中心,基层支行只能在本地获取少量、有限的数据作为账户分析依据,影响可疑交易报告质量。二是系统中自动提取的异常交易列表存在部分交易对手缺失等信息要素不全的现象,造成信息补录、补正困难并形成数据积压等问题,可能影响上报效率;三是目前的网银来往账大多自动入账,不再经网点落地处理,银行分支机构只能取得当天的汇总对账单,无法查询交易明细,并且缺乏适当的数据导出接口,当有权机关进行检查、行政调查或司法查询时,银行只能按程序逐级上报审批,手续繁琐、历时长,严重影响监管效率。

四、政策建议

(一)完善网上银行反洗钱制度体系,规范网银业务反洗钱工作

一是在现有的反洗钱法律法规体系下,人民银行牵头建立健全专门针对网上银行业务特点和发展趋势的反洗钱规章制度,指导金融机构网上银行反洗钱工作更加规范、高效开展;二是人民银行等监管部门密切合作,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制定分行业的反洗钱工作指引或操作细则,并不断修订网上支付、第三方交易平台等与网银相配套的各项法律法规;三是商业银行应结合自身实际建立和完善网上银行反洗钱内控制度,不断优化网上银行反洗钱内部工作机制,及时排除隐患,有效遏制风险。

(二)强化网上银行客户身份识别工作,努力构筑洗钱风险防控的第一道防线

一是商业银行加强开户管理,严格控制网上银行准入业务,从源头上对网银客户进行更加严格的审核、筛选和识别,确保开户资料真实、完整、准确。二是商业银行应做好客户尽职调查工作,通过回访、实地查访,向公安、工商等部门核实等手段了解网银客户的住址、职业、经营状况等真实情况,真正做到“了解客户”。三是完善信用报告和备案制度,在网银业务客户身份初次识别、持续识别、重新识别等环节中积极开展应用机构信用代码辅助开展客户身份识别工作。四是建立有效的网银客户分类管理制度,对高风险客户注册电子银行和开通大额支付功能进行严格识别,对交易量与客户财务规模不相匹配、交易量与过往交易記录差别较大、与同类其他客户相比不寻常等异常交易账户保持持续、高度警惕。五是人民银行应及时根据辖区洗钱犯罪发展态势,结合金融机构上报重点可疑交易线索,在做好保密工作的基础上及时收集、发布需重点关注账户名单,使金融机构实现资源共享,防范不法分子利用多银行多网银账户进行洗钱行为。

(三)完善系统、强化监测,多措并举提高网银业务可疑交易报告质量

一是商业银行应完善与核心业务系统相对接的反洗钱监测系统,采用科技手段加强网上银行交易监控识别,根据网上银行特点合理设置可疑交易识别参数,为防范和打击洗钱犯罪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同时为分支机构提供必要的数据导出和查询端口,提高司法查询和监测效率。二是注重对电子交易数据的保留和分析,大力发展电子痕迹稽核手段,并加强网银渠道洗钱手法及交易特点的研究,完善和优化网上银行可疑交易监控流程。三是进一步加强企业网银公转私交易的监测及管控工作,针对公转私异常活跃的账户,及时做好可疑交易专报工作。四是根据单位客户的注册资本和经营规模设定网上银行转账限额,对于交易异常的客户及时关闭其网银转账功能,使不法分子没有可乘之机。

(四)加强培训指导和部门协作,将网银业务可疑交易报

告工作推向纵深

一是商业银行应结合网上银行业务特点,强化对相关工作人员的针对性培训,提高各条线工作人员的反洗钱意识和对可疑交易的分析识别能力,推动其由“报告者”向“过滤者”转变。二是人民银行通过组织业务培训、召开专题座谈会等方式强化对商业银行的培训指导,提高其政策水平及业务素养。三是建立“反洗钱人才库”,对入库人员定期组织业务技能培训和考试, 并根据其履职情况实行动态管理,适时更新。四是加强信息平台开发与共享,由人民银行牵头,推动强化反洗钱系统与征信系统、公安犯罪记录系统、工商登记管理系统、税收征管系统等的对接工作,为网上银行可疑交易数据分析提供更为丰富、有效的参考和依据,进一步加大对可疑交易的监测力度和维度。

参考文献:

[1] 刘芳我国网上银行操作风险分析及应对措施[J]中国证券期货,2013(8)

[2] 中国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反洗钱处课题组,吴崇攀网上银行反洗钱监控对策研究[J]海南金融,2012(2)

[3] 冯怡网上银行洗钱风险控制研究[J]金融会计,2011(8)

[4] 孙玉刚论我国可疑交易报送工作的现状与完善[J]武汉金融,2011(11)

[5] 朱芳玲对电子银行领域反洗钱工作的思考[J]金融科技时代,2011(11)

[6] 王建新深化网上银行业务反洗钱监管思考[J]内蒙古金融研究,2011(10)

作者:韩晓蕾

上一篇:浅析西域经济发展论文下一篇:某企业的品牌战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