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教育发展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日本小学“道德学科化”改革研究 ——基于对2017版小学《学习指导要领》的分析

摘要:日本一向比较重视学校道德教育,其现代道德教育开始于明治维新时期的“修身科”,二战后受美国影响改为设立“社会科”至“道德时间”。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竞争压力的不断加强,日本社会出现了道德价值溃散、犯罪率提升等现实问题,学校道德教育的作用不仅引起了社会各界的质疑,也引起了日本政府对道德教育改革的重视。2015年3月,日本文部科学省正式提出将“道德”作为一门“特殊的学科”,确立了“道德”的学科地位,开始进行中小学“道德学科化”改革。并于2017年3月颁布了新版小学《学习指导要领》(以下简称新《要领》),此新《要领》正是“道德学科化”改革政策推动下的最新成果。研究日本小学“道德学科化”改革的推行情况,对于把握日本未来基础教育德育改革的新动态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主要采用文献法和比较法,从绪论和正文两方面对日本小学“道德学科化”的改革进行研究。绪论部分主要阐述选题背景,明确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界定核心概念,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并说明研究方法、重难点及创新点。正文部分主要分为以下四个章节:第一章介绍了“道德学科化”改革的背景与动因。主要阐述了日本明治维新后道德教育由“修身科”、“社会科”、“道德时间”到“道德学科化”的发展历程,并分析其改革背后的主要原因;第二章论述了日本小学“道德学科化”改革在新《要领》中的具体体现。通过比较新《要领》与2008版小学《学习指导要领》(以下简称旧《要领》)的变化,从道德课程的目标与内容、实施与评价方面进行了分析;第三章探讨了日本小学“道德学科化”改革的重点内容和主要特征。主要从道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和德育教材等内容进行阐述并分析其主要特征。第四章是对日本小学“道德学科化”改革的评析。主要从改革产生的积极作用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两个方面进行论述,分析利弊影响,并总结我国该如何理性看待该项政策。以期全面考察日本小学“道德学科化”改革政策的要点及推行情况,把握日本基础教育德育改革的最新方向。

关键词:日本小学;“道德学科化”;德育改革

学科专业:教育硕士(专业学位)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 选题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概念界定

(一) 道德教育

(二) “道德学科化”

(三) 《学习指导要领》

三、文献综述

(一) 国内相关研究

(二) 日本相关研究

(三) 文献述评

四、研究方法及思路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思路

五、研究重难点及创新点

第一章 日本小学“道德学科化”改革的背景与动因

一、日本道德教育改革的发展历程

(一) 明治维新时期(1872年~1947年)——“修身科”

(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1947年~1958年)——“社会科”

(三) 20世纪50年代后(1958年~2015年)——“道德时间”

(四) 21世纪新时期(2015年~至今)——“道德学科化”

二、日本小学“道德学科化”改革的动因

(一) “道德时间”的弊端

(二) 修复社会价值观的呼吁

(三) 安倍政府的教育政策引导

第二章 日本小学“道德学科化”改革在新《要领》中的体现

一、新《要领》的基本内容概述

(一) 新《要领》总的框架结构

(二) 新《要领》各学科的授课时数

(三) 新《要领》道德教育的目标

二、新《要领》道德课程的目标和内容

(一) 新《要领》道德课程的目标

(二) 新《要领》道德课程的内容

三、新《要领》道德课程的实施和评价

(一) 新《要领》道德课程的外部保障

(二) 新《要领》道德课程的师资保障

(三) 新《要领》道德课程的教学方法

(四) 新《要领》道德课程的教科书

(五) 新《要领》道德课程的评价方式

第三章 日本小学“道德学科化”改革在新《要领》中的思考

一、“道德学科化”改革的重点内容

(一) “特别的学科:道德”定位

(二) 明确细化各阶段德育目标

(三) 德育内容加强对校园欺凌的预防

(四) 探索丰富而有效的德育教学方法

(五) 引用国家统一审定的道德教科书

(六) 采用记录式的德育评价方式

二、“道德学科化”改革的主要特征

(一) 直接德育与间接德育形式有效结合

(二) 德育目标强调培养丰富的“道德性”

(三) 德育内容注重层次性和现实需要

(四) 全面渗透式教学方法体现实效性

(五) 教科书编写凸显道德的价值追求

(六) 过程性评价注重学生的学习状态

第四章 日本小学“道德学科化”改革的评析

一、“道德学科化”改革的有效作用

(一) “道德科”的特殊价值熏陶作用

(二) 加强学校教师重视,提升德育地位

(三) 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促进德育水平

(四) 针对性的指导计划,保障德育效果

二、“道德学科化”改革的可能问题

(一) 爱国主义价值观的隐性灌输行为

(二) “道德指导教师”制度实施难度大

(三) 无法实际改善校园欺凌的问题

(四) 德育评价标准和操作不够完善

三、我国对“道德学科化”改革的理性认识

(一) 正确理解“道德学科化”改革的重要性

(二) 客观分析“道德学科化”改革的优缺点

(三) 长远考察“道德学科化”改革的实效性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上一篇:学困生家庭教育研究论文提纲下一篇:工业企业设备管理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