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音乐与艺术赏析

2022-08-08

第一篇:电影音乐与艺术赏析

语言幽默艺术与赏析

摘要:幽默是违反正常的逻辑思维,是人产生概念错位或者形成巨大的思维落差的语言表达方式,常常给人带来快乐,愉悦的感觉。美国幽默术专家特诺·赫伯说过:“把幽默当作礼物送给别人,会增强你的吸引力。”社交场合离不开幽默的谈吐。因为幽默的语言,体现着一个人的聪明才智和乐观情绪。它会使社交者言谈生辉、光彩照人,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幽默建立在说话者情趣高尚、涵养深厚、想象丰富、心境乐观、对自我智慧和能力充满自信的基础上。恩格斯认为,幽默是具有智慧、教养和道德上的优越感的表现。幽默在交际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语言幽默,艺术,赏析

一个有幽默感的人往往能成为焦点人物,因为他往往能够通过他的幽默感融入到一个集体中去。凭借着他的那份幽默感,他的身上也会显现出一种特殊的气质,因此,幽默感对每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有时侯它是你成功路上不可或缺的,也许仅仅是你的一个笑话,一句令人捧腹大笑的话,让你挤进了一个圈子。我想,大部分的人都喜欢在一个相对轻松的环境下工作或是学习吧。所以,一个幽默的人,无形中会给你传达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而这种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正是我们在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需要的。

由此可见,语言幽默的力量是无穷的。但由于本人学识浅薄,现只能列举一例,与大家共赏。

·赵本山小品中的语言幽默艺术

赵本山在自己独特的喜剧路上走过了二十多个春秋,他成为了中国观众耳熟能详的喜剧明星,他所代表的幽默也成为了一种文化,他的名字也成为了一种喜剧文化的代名词,他的幽默体现在他的肢体上,更体现在他的语言上,他的生活化平民化的表演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他不仅在小品上有了一般人难以到达的高度,他在电视剧电影上也有一定的成就!

他的幽默来源于生活,贴近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他的喜剧艺术,独备黑土风味、关东风格、绿色幽默、是喜闻乐见的“东方卓别林”艺术。

别林斯基曾经指出:“任何矛盾都是可笑性和喜剧性的源泉。”赵本山正是捕捉到了今天这个充满变数的时代里的各种矛盾,发掘出它们的可笑性和戏剧性,从而为我们抖开一个又一个令人爆笑的包袱。赵本山的许多语言包袱直接来源于二人转的说口和东北民间口头文学。他将许多方言俗语糅合在一起,经过提炼整合,再经过他丑角化、夸张化的表演就独具一种情调、一番风味。他的这种包袱可分为以下几点:

1.调侃开涮:即拿自己或别人的缺陷作笑料。 如《昨天今天明天》中,宋:“我年轻的时候那绝对不是吹,柳叶弯眉樱桃口,谁见了我都乐意瞅。俺们隔壁那吴老二,瞅我一眼就浑身发抖。”赵:“哼,拉倒吧,吴老二脑血栓,看谁都哆嗦。”又如:《说事儿》中,“过去你那张脸,都哭笑不得的,现在跟紧急集合似的。”再如:《我想有个家》中,“我们俩结婚不到二年,她突然向我提出一个非常严肃而且带有原则性的问题,实在让我难以接受,说我缺乏男子汉气派,越看越象老太太。象吗?象点又有什么呢?这说明我长得超俗脱群,充分证明了那句话,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么。”这些调侃甚至戏谑式的语言,一经抖出,便会造成全场哗

然。

2.追赶时髦:套用当今流行的时髦话语、歌词等制造笑料。如:《功夫》中,“说来话长啊,记得那是2003年的第一场雪,比2002年来的稍晚了一些”“这是什么造型啊,挺别致啊,非常6+7啊,这当年叱咤风云的大忽悠怎么落到这步田地了,苍天啊大地啊,是哪位天使大姐给我出的这口气啊,猪撞树上了,你撞猪上了吧,追尾了是不是。”又如《说事儿》中,“绯闻,绝对的绯闻.......没有新闻的领导不叫领导,没有绯闻的名人那算不得名人......做人难,做女人难......”“做一个名老女人......难。”再如:《策划》中,“下蛋公鸡,公鸡中的战斗机”“下自己的蛋让别人说去吧。”在小品的语言中,引用大家所熟知的流行歌词、流行广告语,赋予其新鲜含义,一般能收到理想的表达效果,还能使观众倍感亲切。 

3.脑筋急转:前面说话很正常,后面突然来了一个违反逻辑的使人意想不到的结尾。如《拜年》中,高:“你今天去银行明天跑科委,你真是操碎了心,磨破了嘴,身板差点没累毁”赵:“还给寡妇挑过水,全乡都知道这事儿。”又如《我想有个家》中赵:“本人正像你在欲寻找的当中所提的那样,经历坎坷、心地善良、身体健康,有一定特长。请看这是证书。”黄:“六级木匠。”赵:“相当于中级知识分子。”再如《卖车》中,赵:“说你家小狗为什么不生跳蚤呢?”范:“因为我家小狗讲卫生。”赵:“错,媳妇告诉他原因。”高:“狗只能生狗,生不出别的玩意儿来。”赵本山小品就是在这样一个个意料之外,却又是情理之中的包袱中把观众的好奇心一步步引向高潮,从而带来无限欢乐。

4.移花接木:把本不属于着一时代的语言移用过来,而产生一种强烈的喜剧效果。如《昨天今天明天》中,“这家伙把我们家里男女老少东西两院议员全都找来开会,要弹劾我......后来经过全家人的举手表决。大家一致认为我给人陪礼道歉”。就这样把严肃的政治术语“议员”“弹劾”“举手表决”“陪礼道歉”移用到口语中,在增强幽默感的同时,有产生了亦庄亦谐的效果。

总之,赵本山的小品可以说是把中国的下品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他那根植于泥土的充满哲理的质朴语言,给全国亿万观众带来了欢笑。在他的小品中凡是能够主题思想的各种语言手段,他都能化腐朽为神奇,如风行水面自然成文。仔细品味赵本山小品的每一句话,每一个情景都会让人忍俊不禁,在捧腹大笑之余,体味到里面的精妙绝伦,感悟到生活的真谛,这种真谛也许就是赵本山小品的语言真谛。

结语:幽默是智慧的迸发,是交往的润滑油,是乐观豁达的心态,是我们人生的松弛剂。曾有古书上说:“人有一颗快乐的心胜过藏有一只药囊,可以治疗心理上的病。此外,幽默是一种胸怀,一种修养,一种境界,是一个优秀的人必须具备的品质。莎士比亚说过:“幽默和风趣是智慧的闪现。”

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会接触到不同的幽默形式,比如很受大家欢迎的综艺节目,“快乐大本营”、“壹周立波秀”等等。很多人都应该看过“快乐大本营”,这个节目开办至今,一直备受欢迎,收视率一直很高,成为湖南卫视的金牌节目。那么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新老关众喜欢看质疑节目呢?我想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能带给我们快乐,能让我们以一种轻松的姿态在电视机前待几个小时。节目主持人何炅、维嘉、娜娜等等,他们那种特有的讲话方式常常让我们忍俊不禁。有时候,他们一个可爱的动作,一句不经意的笑话,都让我们捧腹大笑。我们就是被他们的激情带动起来了,所以我们也会跟着他们大笑,学他们的说话方式。但其实,他们的话语中常常带着另一层意思,冷笑话也是他们惯用的。而“壹周立波

秀”这个节目中,主持人周立波往往用一种轻松搞笑的方式来说一些社会新闻。实则不经意的一句玩笑话,却带给我们很多的思考。因为他经常会用他的幽默笑话来批判一些事情,一些没有社会道德的人。写文章时,我们常常会借物喻人,而那些幽默的人往往喜欢用笑话来赞美或是讽刺一些人一些事。

我们需要培养自己的幽默感,形成开朗乐观的性格,学会雍容大度,克服斤斤计较,对生活充满热情与信心。

第二篇:名师教学艺术与策略赏析

千课万人有感之

(二)——名师教学艺术与策略赏析

仙降镇小 陈秀道

1、表扬的艺术

名师的表扬首先表现在他们的真诚,真诚不是装的,而是他们能够读懂学生的精彩之处,读懂学生的闪光点。所以名师的表扬往往会告诉学生,为什么得到老师的表扬。比如,你表达的即简洁有清楚(张莉);你真会学习,刚才老师在黑板上写了“重复”,他认真看了,现在说得很好(刘德武)等。他们表扬的不是属于学生天分的东西,如聪明之类的,他们更关注的是学生课堂上表现出来的行为。当教师在这些方面做激励时,自然还能引导其他学生如何学习。所以这样的表扬并不是为表扬而表扬,表扬更是为了教育。名师在表扬时,常常故意延时,让其他学生自发的来表扬。看!,同学们都为你精彩的发言鼓掌了(许淑一)。这样的表扬更能打动学生,让学生体验到成就感。

2、装傻的艺术

名师很有智慧,但常常会看到他们在课堂上装傻,名师的装傻反而更加激起了学生表现的欲望,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如黄爱华老师上24时计时法时,出示新闻联播电视截屏,问:“电视上显示的是什么时刻啊?”学生说:“是晚上7时。”黄老师就装傻了,问:“哪里有7时啊?我怎么没有看到7啊?我也没有看到“晚上”两字啊?教师装傻后,学生就按捺不住兴奋了,大家都急于要告诉老师到底是怎么回事。当学生说24时是一天的开始,又说是一天的结束时,黄老师就装作莫名其妙的样子,“怎么一会儿是开始,一会儿又是结束啊?”课后练习时,黄老师要求学生编问题考他,学生提出问题后,自己装傻,又把学生的设计的问题抛给了学生。又如华应龙老师,课前就对学生说,老师反应很慢的,课堂上不要等我哦。华老师是想让学生不要看老师的态度和脸色交流,华老师鼓励学生要有独力思考的精神。还如徐长青老师的重叠问题,徐老师请了6为学生玩两种游戏,其中一人是重复的,徐老师问:不是7人吗?怎么只有6人啊?学生说就是6人,徐老师说就是7人,课堂气氛被演练的异常热烈。其实教师装傻就是不学生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更加激起了学生学习的欲望。

3、追问的艺术

名师的教学总是善于追问,特别是善于抓住数学本质进行追问。如:吴正宪老师的搭配问题,吴老师问:“为什么同样的信息,同样的问题,有些学生摆着摆着就乱了呢?”一问道出了有序思维的本质。三角形的认识一课,老师问:“为什么形状不同都叫三角形呢?”引导学生去关注三角形共有的本质。还如:小数点搬家一课,朱德江老师问:“为什么小数点移动,小数的大小会发生变化呢?”数学课的美往往就体现在我们对本质问题的刨根问底,研究变化中不变的规律。

4、处理课堂生成的艺术

在黄爱华老师的课堂上,学生除了这样一道题,把24时50分化成12时计时法,教师愣了一下,问学生,你们见过这个时间吧,学生说有。这时候,黄老师巧妙的用直线让学生理解昨天、今天、明天的关系,特别是在24时这里做了解释,学生豁然开朗。还如众数教学时,有学生在课一开始就说出了众数,这时候教师并没有回避,不仅肯定了这位学生,还问,谁还知道众数,什么叫众数,通过两个问题,对学生的原有基础做了充分的了解。

5、善用比喻和形象的艺术。

“找规律就像找朋友一样有趣(刘德武)。”一句话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看来规律也是有国界的(华应龙)。”这句话深印学生脑海。吴正宪老师,把一件上衣同时搭三件裤子,让学生用“唰、唰”来读,读一个唰就是1个3,非常形象让学生体验到乘法原理,不是讲授,而是让学生自己体验。刘德武老师让学生有节奏的读规律,把图形规律转化成声音的规律,很有创意,学生的体验也就更深刻。

第三篇:建筑与园林艺术赏析听课感想

记得老师在第一节课上就说过,这门课讲得更多的不是建筑,而是历史和文化。建筑本身不能脱离历史和文化而存在,每一个建筑都是有它的历史和文化价值的。人们之所以把建筑看作是艺术,不单因为它有优美的造型,更多的是伟大的建筑上面都承载了一个地方的文化底蕴,一个民族的精神寄托。虽然东西方建筑风格迥然各异,但在这一点上所有建筑是共通的。巴比伦遗址和空中花园记载了古巴比伦、亚述帝国、新巴比伦王国到波斯帝国及其以后的兴衰历史;金字塔则承载了古埃及希望长生不老,永恒不朽,超脱他所直接生存的世界,进入不受时间和破坏法则支配的世外桃源的思想;古罗马的神庙、浴场、斗兽场则记录了他们的宗教、帝国的发展历史和文艺复兴、古典复兴等艺术发展史。

在这门课上我另一个收获是懂得了怎样从艺术的角度观赏身边处处存在的建筑。以前,艺术对我来说是个玄之又玄的词语。我去过北京许多皇家园林,但是之前不懂得欣赏,觉得那些庙、塔什么的都大同小异没什么好看的,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我就是那跟着别人看热闹的。但通过老师对大量图片的讲解,我懂得了无论是三角形的房顶、圆形的拱券、柱子的分布等细微之处还是整个城市的规划构图都蕴含着建筑师们的巧妙构思。美无处不在,重要的是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现在,我懂得了怎样从建筑中发现美,去哪旅游也不会光看热闹了,我想在我今后的人生中这也是很重要的转折吧。

绘画是艺术,音乐是艺术,舞蹈是艺术,建筑是艺术,其实不只如此,在计算机编程、财会、金融、服装设计、冶金工业、制造业等等方面,每一门学科、每一门技术,都有它的艺术性,都是在前人不断积累创造下慢慢发展而来的,都承载了其独有的历史和文化。这样想来,从事各行各业的人们,将自己学有所长的专业技巧传承下去,就象建筑与园林留在土地上供后人欣赏和使用,是非常令人敬佩的事情。

第四篇:活着小说与电影赏析

《活着》,中国当代文学一部重要作品,《活着》,新中国电影史上难以忽略的“重要作品”。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从余华的写作到张艺谋的再创造,不一样的艺术形式渲染着不一样的精彩。这不仅存在于表面两种艺术形式上的转变,更在于创作中起点与侧重点的不同,以及由此得出的种种差异。

一、从回忆到现实——叙事结构的不同

刚进入电影时就能感觉到电影与小说的明显差异,小说中,作者的叙述角度是客观的,是以回忆与现实交替的双重叙述方式来展开的,整个叙述过程都是以冷静平淡的口吻来进行。而电影的表现方式是主观介入的,对整个故事进行了重构,从诙谐、幽默的角度削减了苦难的沉痛。为增强视觉效果,电影里多次以制造悬念的方式,让结局最后一刻出现。

作者余华的创作灵感来自于一种性格,在于小说中一切围绕着已经设定的人物性格出发,由此来选择故事。性格的形成离不开岁月的磨难与积淀,因此小说里对事件叙述的具体时间地点是模糊的,我们能了解到的只是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南方的小村。而电影里,导演看重的是“平常人的故事”,精彩的故事性才是电影的起点,再进而转入到人物性格的挖掘。由于影片时长的限制,它更需要明确的时间和地点,才能使虚构的故事更加有声有色。于是小说中模糊的时间感被展现的异常清晰,甚至上升到了时代的高度,从而支撑起人物性格的塑造。

二、从稻田到皮影——人物形象到主题思想的变化

随着电影的发展,我们看到主人公性格,形象的变化。小说里福贵性格直接,明了,有针对性,电影里,葛优塑造了一个聪明机灵,胆小怕事的小人物形象,人物性格非常鲜明。福贵在从小说里种地的农民变成了变成了皮影戏艺人,人物角色的改变,预示了思想主题的改变。

小说里,福贵的亲人一个个都离他而去,命运的作弄构成了他苦难的一生。众多不幸巧合的落在一个人的头上时淋漓尽致的呈现出宿命的味道, 这使故事本身带有很强的反思性,即对生命的意义和命运的考问。在这样一个故事构架中, 我们对于生命所感受到的是, 人的祸与福, 荣与辱, 掌握在毫无道理可言的冥冥之中, 因此除了他的存在以外没有任何价值。命运嘲讽地产生出沉重的悲剧意味,但是通读作品,小说却并不悲观,表达的却是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乐观”可以说是理解余华这部小说的一个关键词, 主人公福贵用一生的时间传达着乐观的生活态度, 感染着他人,让旁人也能因为他乐观淡然的生活态度而为他感到欣慰。福贵就像吹散的蒲公英, 无助而又无所欲地在风中起起伏伏, 一旦着地便会随遇而安, 顽强地生长, 时间则恰似那使蒲公英散落的风, 只是提供偶然的契机,带来严峻与残酷以及温馨与希望。

而在电影里,之所以把主人公改成了皮影艺人,这样的改变是为了展示人的命运就像皮影一样,永远都不受自己控制,而是在外力的控制下过完一生。龙二与福贵遭遇的不同,更加显示了命运的无能为力,正应了中国那句老话“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对于人物的死,小说中有庆之死是由于人性的卑劣和残忍,只是因为有庆的血型和大出血的县长夫人一样,小小的有庆被无情的抽血至死。看到有庆尸体被放到冰凉的砖床上无人过问,心里一阵阵的悲凉,一条鲜活的生命竟这样被践踏被无视。凤霞的死是由于不可制止的产后出血,没有王教授;老全的死是事出偶然;春生由于文革中的折磨得自尽了,也没有几次三番上福贵家致歉的情节;家珍死于疾病;二喜死于事故;孙子苦根是被豆子撑死的。小说中只有福贵自己活了下来。小说中一以贯之的是一种生活态度和情绪的张扬,相比电影,人面对的处境似乎更加残酷,但是却有一种远离政治与时代生活的倾向。

而电影却完全不同,电影中人物的死因与时代的作用密不可分, 偶然中带有一定的必然。有庆死于大跃进时期, 是因为疲劳过度才会阴差阳错地在墙边睡着以致丧命。凤霞则是在文革期间医疗条件薄弱死于产后大出血。这样的安排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与可信性, 从而使电影当中的福贵摆脱了宿命的阴影。影片的结尾不同于小说中亲人相继离世只剩下福贵一人与牛为伴的, 而是一个相对美满温馨的结局———福贵夫妇、女婿二喜以及外孙馒头一家四口其乐融融,这是符合中国传统观念的,是我们都希望看到的圆满的结局。这样的结局无疑使影片整体的悲痛感得到了最大化的缓冲, 使先前所有的悲剧阴影在最后一刻终于消散。只是电影中多了一种向我们的处境发问的执着态度,虽然电影的视角是小人物的,而这些善良的小人物也没有向命运发问的勇气和意识。电影含有黑色幽默的意味,许多情节是喜剧的,但是笑声中是含着眼泪和辛酸的。黑色幽默就意味着反讽和沉重,意味着一种反抗的嘲笑的超越的态度。这段表现大跃进和文革对于家庭影响的部分使电影在关注人物内在精神状态之余进入到对于外部时代因素的反省。电影中以一个个事件的发展,更完整的构建了民间历史观,用人物的死亡凸显了政治的偏离,真实的反应了当时民间的思想动态。

三、从寓言到写实——艺术创作手法的差异

电影始终都是写实的,落脚点始终在人物故事身上,关注的是时代下人的临界反映以及故事本身的起起落落。为了突出影片节奏, 导演舍弃了现实时空与回忆时空交叉的表达方式,选择顺时呈现,并且通过强化时代背景增强故事的逼真与精彩。

在小说中,用的是寓言式的写法,让我们感受到的是福贵的悲惨命运 他的一生及其凄凉, 苦难达到了极致。在这样环境的压抑下,人也慢慢学会忍受,忍受生命赋予的责任,以乐观的心态去承担一切的苦难。

四、从<活着>到<活着>——最后一点感慨

“活着”,对小说作者余华来说,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活着”,在中国的语言里充满力量,不是来在呐喊,进攻,而是忍受,忍受生命赋予的责任。

影片中的福贵常常发出活着的感慨:“我可得活着回去, 老婆孩子比什么都好”, “回去了可得好好活啊”,“春生,你记住,你欠我们加一条命呢,你得好好活着!”愿望单纯,只是希望能够活着。活着, 似乎成为了一种人生使命; 家, 俨然是一份精神慰藉! 活着是一件看似容易却很复杂的事。生活是一种无奈, 巧合也罢必然也好, 人都是无可奈何。幸福与酸苦交织在一起, 无法分割。皮影这一道具的加入即是如此。它由最初的生存工具变为了人生的依恋, 无法割舍。但即使再舍不得也不能保留, 善良的人们无力抗拒外界的压力。当看着一幅幅的皮影化为灰烬, 一脸的酸楚, 所有的无奈全摆在福贵脸上。即便如此, 他依旧不舍扔掉皮影箱。影片的最后, 福贵将孙子的一窝小鸡放进箱中时又说起了他和有庆说过的那段平凡朴实,又满含辛酸的希望的话:“小鸡长大了就变成了鹅,鹅长大了就变成了羊,羊长大了就变成了牛。”于是小馒头像有庆那样问道,“牛长大了呢?”····

暖暖的阳光照进来, 带着一种生活的希望。

第五篇:音乐剧与歌舞电影《猫》赏析

音乐剧《猫》赏析

英国音乐剧《猫》被誉为当代四大经典音乐剧之一,故事通俗易懂但戏剧结构逻辑严密,多元化的音乐风格作为多层次的线索,在给观众带去审美感受的同时增强全剧的逻辑性。本文通过对它歌词、歌曲创作与声乐表演等声乐审美特征方面进行赏析。

《猫》的剧本取材于英国诗人T·S·艾略特的诗作《擅长装扮的老猫精》,由著名音乐剧大师、作曲家安德鲁·劳埃德·韦伯作曲,其后请来了导演特雷沃尔·努恩,舞蹈设计师吉莉安·莱尼,著名服装设计师约翰·纳皮埃等人加盟《猫》的创作工作。1981 年5 月11 日在新伦敦剧院正式首演,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次年10 月7 日在美国百老汇的冬日花园剧场进行了首演,又获得成功。如今,《猫》与《悲惨世界》、《西贡小姐》、《歌剧魅影》共同跻身于“四大音乐剧”之列。

一、音乐剧《猫》简介

本剧由原诗的15段改为19段,共分为两幕,以杰里科猫们一年一度的月圆之夜升天大会为故事背景, 讲述形形色色的猫纷纷登场, 聚集在垃圾场内, 等待着百岁高龄的首领老杜特洛诺米的到来。它们尽情地用歌声和舞蹈来讲述自己的故事, 希望能够被选中升入天堂后重获新生。一直厌倦猫族生活到外面闯荡的“魅力猫”格瑞泽贝拉也来到了聚会中, 她此时已尝尽了世态炎凉, 失去了当年光彩照人的容颜, 而且变得蓬头垢面、无比邋遢, 她渴望重新回归到猫族中, 但猫儿们不愿接受这只背叛猫族的流浪者, 对她非常敌视。最终,她以一曲《回忆》追忆往事, 平息了所有猫们对她的敌意, 唤起了对她的深深同情和怜悯。也因这曲《回忆》她被选为上天堂重获新生的幸运猫。

此剧是以简单的戏剧结构来承载舞蹈、音乐及舞美等元素来展现百老汇式的音乐剧。在整体音乐展现上它沿用以节奏多变的爵士音乐风格来贯穿全剧, 再配以多种元素的电子音乐作为辅助勾勒, 描绘出一台梦幻般的音乐诗剧。

整部音乐剧的乐曲尤其非常优美动人, 除去欢快的爵士型音乐, 还有激烈的摇滚、幽怨的布鲁斯以及高贵典雅且带古典风味的古典流行乐, 在将近三小时的演出中, 共容纳了二十三首独创乐曲, 随着剧情的推进, 曲式氛围由主线爵士音乐转接各种类型音乐元素, 形成主曲副曲相互呼应的流畅式倾泻,带给观众无尽的审美享受。

二、《猫》的声乐审美特征分析

首先,歌剧《猫》歌词的隐喻性让人回味无穷。作者把本该聚集到人身上的特质回复到我们身边的一种可爱的动物身上, 而韦伯通过音乐剧又清晰化了拟人的猫, 并把所有内容返回到观众。杰米玛的每次出场几乎都与格瑞泽贝拉有关, 唱出的旋律也与格瑞泽贝拉相同。一个是天真无邪、拥有令人羡慕的青春年华, 生命旅途才刚刚开始, 另一个则饱经风霜、已近风烛残年, 使人不禁联想到杰米玛就是年轻时的格瑞泽贝拉, 看到杰米玛就不难理解格瑞泽贝拉对过去快乐时光留恋。她们一个面朝月落, 一个面朝日出; 一个在痛苦地回忆, 一个在天真地憧憬; 一个饱经沧桑, 一个天真无邪, 这也暗示着生命的轮回。

其次,《猫》的旋律风格迥异,音色变化多样,带给人们强烈的听觉刺激,同时对表现不同角色的性格起到了重要作用。《甘比猫》中珍尼点点的嗓音明亮抒情, 旋律婉转动听。英雄猫的男中音音色缓慢地唱出了抒情部分, 接着音乐突然变成欢快的爵士风格, 杰里罗伦、迪米特、邦巴露娜的三重唱合在一起时立刻形成华丽花哨的音调, 一种快乐夸张的感觉油然而生。母猫杰米玛浑身散发着青春的气息, 音色极其甜美、纯净和自然, 她唱的《回忆》虽然和格瑞泽贝拉所唱的旋律相同, 但赋予歌曲不同的感情。格瑞泽贝拉唱得铿锵顿挫, 充满了沧桑和沉重感。杰米玛则处理得非常淡, 让人能清楚地感觉出她的清纯和天真, 但都共同表现着爱和宽恕的主题。猫首领虽是男高音, 但音色暗淡沙哑, 已有明显的虚弱、颤抖和苍老的痕迹, 没有底气, 声音很空, 非常适合老人的特点。

最后,该剧虽然表现了形形色色的猫, 实际是以猫喻人, 正如猫首领所唱“猫很象你们”。杰利科猫都有三个名字, 第一个是日常居家的名字, 第二个是奇特而更加尊贵的名字, 第三个是人类无法发现也永远猜不到的名字。所谓猫的几种名字, 实际上就是人性的各个方面。每个人的人性都是多面的, 既有日常生活中普通的一面,也有附庸风雅、装模做样的一面, 第三个名字则恰似人性中欲望的一面, 因为它们复杂、隐晦却又是绝不可缺少的, 属于每个人心灵深处的秘密。观众在接受了这样的暗示后, 就会明白后面各种猫的表演其实就是在表现各种不同的人性。舞台上每只猫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 都代表着现实生活中的每一类人,让每个观众感同身受。

三、欣赏音乐剧《猫》的感想

因为之前被经典的《歌剧魅影》吸引,所以我抱着好奇心看了与之齐名的歌剧《猫》。但在认真看了两遍之后,《猫》给我的印象比魅影更加深刻。 乍看上去,这似乎是一部童话剧,并无什么更深的意义,可是细细的品味,这 些猫儿们身上的某些特性和人类是多么的相似。当步履蹒跚、蓬头垢面的魅力猫格瑞泽贝拉再次出场吐露心声的时候,我心被抓住了,她独特的表达宣告了音乐剧历史上不朽的名曲的诞生,那就是《回忆》。出走之后而又落寞潦倒地返家的“ 格里泽贝拉” 要追回那失去的脚印,要找回记忆中的温暖与幸福,她渴望获得新的生活,她在外面的世界领悟了幸福的真谛,所以她回来了,这实在让人牵挂了,让人心疼了,那曾经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在悠远的歌声中使人们回到了一个单独的可以倾诉的世界。猫的领袖最终选择把这只出走流浪的、曾经美丽的魅力猫送上天堂去获得新生,给了魅力猫一种崇高的谅解。

迷失了,但永远在寻找。喜欢这部音乐剧,迷失者在《猫》剧中被艺术地宽容和谅解了,这种宽容与爱深深打动了我,让我浮躁的心得以平静下来重新思考:关于追求,关于自由,关于真正的幸福。

上一篇:党支部半年工作计划下一篇:党支部典型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