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读出叙事性文本人物形象思考

2022-09-10

在平时叙事文本的教学中, 我们都力求让学生能够受到人物形象的鼓舞。 也都在思考着一定的策略和途径,但往往还是那样的收效甚微,其原因何在? 现笔者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谈几点比较肤浅的思考。

1读出人物形象需学生自主读字

有人说语文教材文本就是姹紫嫣红的园圃,就是美甲胜天的富矿。 为什么能够如此这样? 是因为出自大师的大手笔就是那样的一字一天地,一字一世界。 作为阅读教学,想让学生能够真正意义上感悟人物形象,就要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去读出一些一字一天地,一字一世界的“字”来。 譬如,教学《最后的姿势》时,首先让小学生能够在听读中,听出几处描写谭老师“最后的姿势”的句子,并自己也去进行着比较认真的朗读,学生经过自身的朗读体验便读出“护生的姿势”和“牺牲的姿势”用词的准确性,读后学生便比较有意义地感到:这里的拉、撑、护,“死死”地抓住,不仅仅就是动作和行为的迅速,而且就是十足意义上的一种临危不惧的信心和决心的坚定。 教育教学的实践比较有意义地告诉我们:如果没有谭老师的拉、撑、护,和“死死”地抓住,那后果肯定是不堪设想的,几条鲜活的小生命就这样比较瞬即地离开人间,但谭千秋老师则是那样的安然无恙。 学生便比较自主地从比较充满准确意义的用词上感悟到作为一名普通老师那勇于担当职责之形象的伟大。 如果学生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不可能去比较有意义地充满着自主,挖掘文本中相关关键字词的意义和所发挥的具体作用,那肯定是实现不了阅读教学之感悟高效的。 对于叙事性文本中人物形象的感悟,也获取不到真实意义上的效果。 应当说叙事性文本中相关人物形象的表现一般都以比较准确的动作和行为描写去实现的,也有着语言的描写,让学生抓住人物的说和做,是实现学生读出人物形象的关键所在。

2读出人物形象需学生自主探句

叙事性文学作品,故事性比较强,前后联系比较紧密。 虽然不像政论文那样具有比较严密的逻辑联系,但事理方面的关系也还或多或少地存在着。 对叙事性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感悟,也不能就是那样地断章取义或者就是某种程度上的望文生义,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读出人物形象需学生自主探句。 学生读出人物形象的自主探句,不就是比较简单而又粗糙地从前去读到后,这样没有任何意义上把握性的读是读不出来人物形象的,即使将相关章节背得滚瓜烂熟,也是没有多少感悟成效的。平时的阅读教学,坚持让学生去整体介入教材文本,注意让学生去瞻前顾后,尤其让学生学会顾及到那些前后相互照应的句子,尤其让学生能够借助作品中相关议论的句子。 譬如和学生一起学习《船长》,学习时,不仅仅只让学生去阅读船长在极其危险的情形下镇定自若地指挥60 名乘客和船员有秩序地乘坐救生艇脱险,自己坚守在船长的岗位上,随着客轮一起沉入深渊的经过,而是让学生在阅读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抓住文本中发人深省的议论, 让学生能够声情并茂地读着:“哈尔威船长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 ”学生读着这样的议论,产生由衷的钦佩,哈尔威船长之所以能够那样的担当,“忠于职守” 是其一生的追求;学生读着这样的议论,比较理想地发现:作者所发出的议论,语言比较朴实,蕴含着对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崇高品格的讴歌与赞美。

3读出人物形象需学生自主悟段

“ 了解事件梗概, 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 人物、 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是新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叙事性文本所提出的相关要求。 这里要求学生能够“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的前提是什么? 那就是能够通过阅读去 “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 ”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需要学生去比较甚至就是相当自主地自主感悟比较重要的段落。 叙事性文本都应当具有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其中的经过是最为主要的,而经过中的重中之重则就是事情经过的极为高潮的部分, 而这高潮部分又是能够最能凸显人物形象的关键之处。 从如此之意义上去说,让学生去读出人物形象,让学生能够读出人物形象,着实需要学生能够去比较自主地感悟这些比较关键性的段落。 如和学生一起学习《爱之链》,这是一篇乔依帮助老妇人,老妇人帮助女店主的故事,这是以爱作为一根心链,栓紧你我彼此的心,串起来的一个个爱的故事。 应当说故事的情节比较简单,但她与他和她与她之间所发生的故事令人感动。 教学时,学生比较自主地去读着老妇人的焦虑和绝望,自主地读出乔衣因爱所产生的行为;学生比较自主地去读着店主的失望, 去读着老妇人也因爱心表现出对女主人的爱之情感。 学生们读着读着, 作者那精细的用笔,作者将对作品人物之点赞之情深深融入一个个文字当中,产生很大的感染和熏陶作用。 学生从一个个平凡的人中看到一颗颗不同寻常而又伟大的心灵,学生从爱所发生的链接作用,看到人间多充满着爱的真情传递。 学生也从爱的传递上发现只要人人都能献上一点爱,整个世界将会是多么的精彩。

摘要:叙事性文本都是人不离事,事不离人。叙事性文本中的人物都在事情发展的过程中凸显一定的形象,在阅读教学中,要指导学生读懂人物,进而得到一定意义上的精神鼓舞。

关键词:叙事文本,人物形象,感悟思考

参考文献

[1] 祁智.剥开教育的责任[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6.

[2] 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 肖川.教育的使命与责任[M].岳麓书社,2007.

上一篇:化工工艺设施中低压电机的DCS监控应用探讨下一篇:如何有效提高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