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硕士论文范文

2022-05-10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在职硕士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教育硕士作为在职教师提升学位层次的重要途径,为地方的教育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近几年,教育硕士的招生考试凸显诸多的问题。按照国家研究生改革“提高质量、突出创新、优化结构、理顺体制”的总体目标,推进研究生招生考试体制机制、方法手段和内容体系等方面的改革。

第一篇:在职硕士论文范文

地方农业高校在职攻读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工作的探索

通过对在职攻读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现状分析,以云南农业大学为例介绍了其主要做法与措施,对成效与相关经验进行分析总结,并结合当前对其发展趋势提出建议,旨在为地方农业高校在职专业学位模式发展提供参考。

专业学位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教育我国1990年开始设置和专业学位教育,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到2012年硕士专业学位增至39个,招生人数累计已近一百万。农业高校在专业硕士培养方面也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随着培养制度和教育机制日益完善,教育质量不断提高,目前已经为我国的“三农”事业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近年来,云南农业大学结合自身实际和区位特点,努力探索适合于地处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众多、农业人口比重大、农科专业学位教育相对滞后等教育规律,在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构筑等方面开展了积极的工作,对云南省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和解决“三农”问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作用。

由于云南农业大学在职农业推广硕士的人数所占专业学位人数比例在90%以上,在该文中主要针对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的招生、培养、学位论文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背景情况

云南农业大学是云南省唯一的以农科为优势,农、工、经、管、理、文、法、教育等学科交叉融合、特色鲜明的云南省省属重点大学。从2002年开始专业学位教育工作,现有农业推广硕士、兽医硕士和高校教师三种专业学位。到2013年12月止,在读在职专业学位研究生1112人,已授予農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1580人。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自2002年批准招生以来,招生规模不断攀升到近三年保持稳定,2009年云南农业大学在职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招生规模名列全国第一,近3年来报名人数不断攀升,因受到每年招生人数不能超过350人的限制,录取分数均远超过国家指导线。2010年,由云南农业大学牵头新增“设施农业”新领域获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为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做出开创性贡献,学校成为西南片区首家农业推广硕士领域协作组组长单位。

二、基本现状

1.认真执行有关规定,加大招生工作力度

国家下达了招生计划后,采取多种措施吸引优秀生源,进一步加大了招生宣传力度,把在职攻读专业学位的特点、性质及培养目标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加以宣传。通过招生简介、招生目录、参考书目等招生宣传资料内容详实、丰富、信息量大,达到了全面介绍和宣传的目的,在招生咨询活动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工作中,我们力求体现人性化管理,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广泛开展招生宣传、咨询、查询等工作,迅速、便捷,提高了工作效率。

从2011年开始,农业推广硕士不再招收专科层次的学生,所以2011年报名人数有所下降,从表1可以看出,云南农业大学的农业推广硕士录取率从2002年的68.25%降到2012年的32.11%,生源质量明显提高,报名人数从63人到2012年的1090人,社会认可度不断增强。

2.培养与管理制度建设

云南农业大学按照“积极发展、开拓创新、规范管理、保障质量”的指导思想,建立了从招生到学位授予各个环节紧密相连、职责分明的管理体系,形成了切合本省及学校实际的培养模式,制订了规范可行的培养制度,为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教育逐步走上了数量与质量、规模与效益持续、协调、健康发展的轨道提供了根本的制度保障。

云南农业大学专业学位教育管理的工作模式经历了二个阶段:研究生处部门化管理和校院分级管理。2002年,云南农业大学刚刚获得农业推广硕士授权,研究生处部门化管理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管理纳入整体的研究生教育管理系统中,招生工作主要由招生科负责,培养工作主要由培养科负责,学位工作主要由学位办公室负责,对外联络、经费管理及其他协调工作由处办公室负责。从2005年开始,云南农业大学实行研究生教育校院分级管理,研究生处代表学校行使管理职能,突出研究生处的宏观监控和指导功能,强化学院的主体意识与自我发展能力,建立校院互动、紧密配合、重心下移的专业学位教育管理体系,充分发挥学院和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事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3.师资队伍建设

农业推广硕士教育的师资队伍,主要由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和任课教师组成。针对农业推广硕士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职业性、复合性及应用性等特点,云南农业大学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十分注重教师的学术水平、实践经验和治学态度,通过精心挑选、优化结构,确保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从而保证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质量。

云南农业大学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的公共课、专业课等任课教师由研究生处和相关学院共同协商,认真选派长期从事农业科学技术实际工作、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担任主讲教师,并对他们进行培训、开展教学研究与交流。同时,也邀请云南省农业厅、农科院等部门领导和专家开设讲座。

4.课程教学工作

(1)培养方案

为规范管理,确保质量,在全国农业推广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及秘书处指导下,按照全国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文件精神,结合本校的实际,由研究生处负责组织各有关学院制定农业推广硕士授权领域的培养方案,并在2003年初开始试行《云南农业大学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农业推广硕士的全部课程学分要求不低于30学分,由4个部分组成,见表2。

随着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实践的不断加强,研究生处对学科领域的培养方案、培养计划与教学大纲进行相应的修订和完善。

(2)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决定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教师水平、教材质量、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可以通过加强任课教师队伍管理得到保证,而学生出勤率、教学互动、课堂氛围等方面则必须通过强化学生管理才能实现目标。由于专业学位研究生采取“进校不离岗”的培养方式,工作与学习的时间矛盾比较突出。为保证学生的课堂出勤率,云南农业大学课堂授课时间按1年2次集中进行,每次约1个月。研究生严格实行每学期注册、上课考勤的制度,对于无故旷课或请假课程总学时1/3者,禁止参加该门课程的考试,必须跟班重修。

专业课的讲授,除安排校内理论水平较高和实际工作经验丰富的教师讲授外,适当安排1~2位校外具有丰富实际工作经验的同行专家来做专题报告。另外,在专业课讲授过程中,合理安排一些有关文献检索、开题报告写作、论文写作、项目申请书填写等实用性专题,使研究生在专业课学习过程得到更多的技能训练。

5.学位论文工作

学位论文工作是对研究生开展科学研究、调查研究、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等的全面训练,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以及综合运用科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环节。农业推广硕士学位论文是农业推广研究生培养最重要的内容,是培养质量的根本标志。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过的《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结合本校学位论文过程管理的实际,构建了农业推广硕士学位论文过程管理体系。

(1)论文选题

新生入学后,通过双向选择、明确指导教师,在导师的指导下根据研究生的职业背景和工作实际,进行论文选题。论文选题的原则首先应符合专业学位学科领域培养目标,要求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强调论文结果能解决实际问题,注重实践创新。其次是与研究生的职业背景和工作实际相结合,有相应的支撑项目课题和研究条件。

(2)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开题是决定学位论文质量的关键。专业学位研究生初步确定论文选题后,在双导师的指导下通过查阅文献和收集资料,撰写论文开题报告。为规范管理,云南农业大学制订了《云南农业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的规定》,规范格式和基本要求。在第三学期,进行论文开题报告(PPT形式)及导师专家小组论证。通过这一环节,一是对研究生进行项目开题和立项相关能力的训练和检查;二是通过论证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以便完善、调整或重新开题,为论文后续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3)论文中期检查

论文中期检查安排在第四学期末,由研究生处组织导师小组进行。要求每位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填写“论文中期检查表”并以PPT投影形式进行答辩,报告内容包括:论文研究进展;存在的问题;下一步解决措施。这份报告提交导师审核,并提出指导意见。这一环节的落实,一方面,可以对论文情况进行摸底,把握论文进度,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可以避免个别学生做论文和导师不联系的脱节现象,起到检查督促作用。

(4)论文初审

在第六学期初,大多数专业学位研究生已完成学位论文第一稿。组织专家进行论文初审,对论文的格式和图文表达、内容和意义,工作量和难度、创新点、技术水平和应用价值等方面进行严格审查。凡已达到专业学位培养目标和质量要求的论文,必须根据专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进行修改和补充完善,形成论文评阅送审稿后进入论文答辩前的论文评阅阶段。对达不到专业学位要求的论文,则不再受理进入下一阶段的论文评阅。

(5)论文评阅

初審合格的学位论文,由研究生处负责送审,聘请专家进行论文评阅。评阅人由2位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担任,其中校外实际工作部门的专家至少1位。学校参照“全国农业推广硕士学位论文的评阅标准”,从选题的针对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工作的难易和工作量、工作的先进性和实用性、结果的效益和图文表达水平来进行评阅。

(6)论文答辩

答辩委员会由5~7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组成,其中校外生产第一线专家至少1名,配答辩秘书1人。主要包括导师介绍答辩人情况,论文宣读、答辩,论文评分和评议,投票表决和学位授予建议等部分。指导教师不得作为答辩委员会成员并在表决时回避。答辩委员会决议当场审定,并由答辩委员会主席签名和宣布结果。

(7)论文完善和定稿

通过论文答辩后,要求研究生根据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的意见和建议,进行最后一次修改完善,按标准格式装订成册,在规定时间内把电子版和纸质版交研究生处、校图书馆及相关部门。否则,校学位委员会不予学位授予审议。

三、存在的问题

云南农业大学经过11年的专业学位办学实践,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1.导师队伍以学术型的为主、弱化了专业学位的应用性和实用性特征

导师绝大多数是学术型的,承担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项目多,长期指导学术型研究生,在培养应用性和实用性专业学位研究生方面经验积累不足,思维定向于学术型,加上学术型背景的学员偏多,自然弱化了专业学位的应用性和实用性特征,学位论文研究型的占多数。

2.办学时间较短、教材建设离专业学位培养目标还有差距

教师在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付出辛勤劳动,但内容和特色离专业学位培养目标还有差距,特别是案例教学相对薄弱。教学用书的建设和课程教学及考试方法的改革任重道远。

3.学位论文质量参差不齐

专业学位研究生大部分导师都精心做到了对专业学位论文论文和研究生培养进行认真指导和严格把关,但一部分导师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论文研究和学习指导还不到位,对于论文审核和过程监控处于一种半空白状态,从而使专业学位论文质量得不到保障,呈现参差不齐的局面。

4.招生领域拓展后领域生源分布不平衡

原来云南农业大学农业推广硕士种植和养殖两个领域报考生源平分秋色。经过调整和增列到13个领域后,报考生源比较集中在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和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两个领域。

四、建议

1.进一步完善分级管理模式,提高研究生教育管理效率

实行研究生教育校院分级管理后,各办学学院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会出现一些新问题,如对政策的一致性、档案的规范性、材料的完整性、方法的科学性等。研究生处必须通过调研,提出合理的政策性建议,供学校领导决策时参考,完善分级管理模式,调动学院在专业学位教育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方式,扩大专业学位办学规模

相对东部和中部,云省的教育水平较低,专业培训等教育投入明显偏少,教育状况不能满足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的需求,劳动力素质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通过灵活多样的办学方式,扩大专业学位教育办学规模,可以很好地解决研究生教育和社会脱节的现象,把为企事业单位员工提升职业能力纳入到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中,更好地发挥高等学校为社会服务的功能

3.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机制

质量是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为保证在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最为主要的就是通过提高学位论文质量和学生技能技术水平的形式来予以体现。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制度和质量评价体系,形成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过程监控和相关制度。

参考文献:

[1]赵姝明.中国专业学位教育发展探微[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10,(04):154-156.

[2]张世红,刘亚琼,李焕英.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3,(01).

[3]王文君,上官新晨,徐明生,杨武英,周志娥.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分析[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0,(03).

[4]王凤忠,欧百钢,晁伟.我国农业推广硕士录取现状及对策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06):49-53.

作者:高泉 余佳祥 彭吉萍

第二篇:在职教育硕士招生考试改革探析

摘要:教育硕士作为在职教师提升学位层次的重要途径,为地方的教育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近几年,教育硕士的招生考试凸显诸多的问题。按照国家研究生改革“提高质量、突出创新、优化结构、理顺体制”的总体目标,推进研究生招生考试体制机制、方法手段和内容体系等方面的改革。教育硕士作为招生体系中的一部分,寻求新形势下,适应教育硕士长远发展的招生方式是必要的。

关键词:教育硕士;招生方式;改革创新

一、目前教育硕士招生考试存在问题

教育硕士作为中小学教师选择进修学习的重要途径,近十几年在招生考试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一是生源现状。以黑龙江省为例,在教育硕士招生之初,生源主要来自本省的重点中小学教师,这部分教师的来源是本省师范类院校的本科毕业生。经过三年教学实践后,他们提升教育需求的心态比较急切。因此,在3年内这部分生源学历提升愿望基本得到了解决,生源市场开始向偏远地区扩展。二是招生现状。自教育硕士招考以来,报考条件从未改变过,对于生源结构的变化,以及近几年就业形势带来的变化,县市级中心小学的教师基本学历结构的变化,对整个教育硕士招生类别是个挑战。招收生源要面向生源的市场,对于不断变化的生源结构,招生的情况越发艰难,加上这几年招生宣传向外扩展,生源质量参差不齐。三是考试现状,教育硕士考试内容分为两个阶段,以2012年为界,改革后,国家联考为教育学、心理学、英语等三科,专业基础课及政治理论课学校自主考试。这样的变化不合理,也很单一,外语使得部分有经验的骨干级高级教师被挡在门外,实际上,这与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相背离。以美国为例,教育硕士人学选拔,充分体现应用型研究生培养特色,招生主体为各院校,不组织全国统一的考试,招收学生的专业和数量根据各院校及其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而定,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具有鲜明的市场导向特点。而我国的全国统一考试实行一刀切,考试内容太单一。四是毕业后现状。教育硕士作为在职学习的学位类别,其上学期间所产生的费用基本是个人承担,以哈尔滨师范大学(以下简称。我校”)2011年招收的125名教育硕士为例,其中仅有10%左右的考生由学校承担一半的费用,并且,考生中有一少部分提出贷款申请,给考生带来的经济压力导致考生数量的减少。再有,各省各地对于教育硕士的教育政策不一致,对于职称及工资评定没有标准,由于是在职学习,有学习时间上的限制,人们对于在职教育硕士的培养质量存在疑问,社会地位难有提高。

二、教育硕士招生考试改革创新

(一)优化招生方式

1,优化生源结构,提高生源质量。加大招生宣传的力度是我校招收教育硕士的重点工作,招生宣传的目的不是为了数量的增加,而是为了质量的提高。从本省的生源分布看,需要到一些生源充足的县市进行校际合作,指导他们按照怎么样的条件报考或者准备报考,使那些有着丰富经验、教育实践能力强的教师教育能力获得提升。并且将优秀的毕业生的材料进行宣读,做到在思想上认可,在行动上实行,为教育硕士在社会上得到良好的信誉度和学校培养的知名度做贡献,开拓广阔的市场。

2,优化招生选拔,国家能够出台新政策。报考条件的放宽:对报考工作年限的要求可适当缩短,本科毕业生在工作后有很强烈的继续学习的需求,攻读教育硕士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学业与职业之间的系统衔接。但按照现在的报考要求,是本科毕业三年,攻读学位还需要三年,共需要六年的时间才能拿到学位,这个时间周期无论对个人还是对中小学教师的培养和发展都是十分不利的。

在职教育硕士的资格审查条件十几年未改变,如果招生政策有所改变,去掉固有的本科毕业三年的限制,可以吸引大批的生源报考。针对偏远地方以及年龄偏大的一线教师,这部分考生如果可以通过面试,申请来学校学习,可以促进整个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的提升。选拔合格的学生是保证培养质量的第一关口。

教育硕士的招生对象是具有一定的教学实践经验、优秀的基础教育学科教学和管理人员。因此,应建立公平、合理、科学的选拔机制。目前,应当在考试基础上,将考生的思想品质、工作经验、工作业绩和成果,包括高质量的科研论文等作为优先选拔学生的一种重要参考依据,甚至作为考试成绩的补充,切实保证将优秀的学员选拔出来,接受教育硕士的培养。

3,优化招生考试方式,改为申请制度,进行考试科目的改革。从近几年我校的考试成绩分析,英语学科成绩是众多考生的弱项,如果英语学科的考试比重下降或者不考查英语,加重专业基础课及教学实践面试的考查,那么,教育硕士的层次将发生一定的变化。教育硕士从2012年起对考试科目进行了改革,由原来的三科联考变成了两科联考,但是英语科目的比重依然显得重要。对于本科毕业三年的学生来讲,英语学科是他们的弱项,而相反,他们已经在工作三年以上,有了丰富的教学经验,相对于专业知识掌握得较好。如果考试中专业基础课的比重增大,会有利于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的提高。

必须进行考试方式的改革,考生可以提供本科期间的成绩及科研成果,以及在工作单位的任教时间及科研成果,选择继续进修的目的在哪里,招生学校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专业设置,优先给那些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强、进修目的明确的教师提供学习的机会,这样,教育硕士的培养质量将大幅地提升,对地方基础教育的事业发展也将起到重大的推进作用。

(二)提升教育硕士的培养质量

1,为教育硕士配置优秀的导师队伍。一是提高教育硕士导师的业务培训,促进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提高教学和学术水平,也包括组织他们学习现代教育管理理论,增强教育管理观念。二是加强调查研究。创造条件,促使导师不断熟悉基础教育现状,探索基础教育发展规律,提高教学和论文指导工作的科学性和针对性。三是加强制度管理。实行导师的遴选和考核常规化、动态化相结合的方式。明确岗位职责,明细奖惩措施;定期组织专家对导师进行阶段性的综合考评,形成优胜劣汰、竞争向上的良好氛围。同时,实行奖优罚劣的分配制度,增强和保护教师的归属感、成就感和高尚的职业感,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

2,为教育硕士的培养提供过程的保障。教育硕士的培养也要建立质量保证体系,以保证这一学位类别的影响力。制定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应紧密结合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特点,以及基础教育教学的现状,遵循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规律,体现不同学科和专业的独特性,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贯彻创新教育思想,突出教育硕士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预答辩,在学位论文正式答辩前,可在导师组内或一定范围内进行预答辩,将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实践价值以及调查研究的科学性和论文撰写的进展情况做简要汇报,结合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补充、修改意见,确保高质量的论文参加正式答辩。

(三)落实教育硕士的待遇及扩大其社会影响力

1,教育硕士的社会影响力的增强。中小学教学选择教育硕士的目的是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教育硕士研究生实际对学校教学培养的满意度还不尽相同。首先,在培养环节,建立适应中小学教师教学改革的课程,教育硕士的培养可以借鉴这种做法,探索师范大学和中小学名校联手的协作培养模式,由中小学名校承担第二阶段的实践教学。教育硕士可以学习名校的管理经验,汲取名校名师的个人实践实验,从而完善知识结构,拓宽教学视野,提升教学实践能力,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这也有利于从整体上提升教育硕士培养的质量。

除了出台激励政策,教育主管部门还应该制定相应的保障政策,对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教师及其所在学校的责权利做出较为具体明确的规定。一方面,减少教育硕士拿到学位后“跳槽”导致薄弱学校和地区人才流失的情况;另一方面,也规范学校行为,保障教育硕士脱产学习期间的工资福利待遇,减少其投入成本,提高其收益率。

2,完善教育硕士的社会待遇。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精神,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今后将成为中学专任教师和校长或中小学管理人员的任职和担任较高职务的资格条件之一,并将与中小学教师的高级职称评定联系起来。那么,在各级政府的政策、规章中,就应该见到鼓励教师报考教育硕士、重视和发挥教育硕士特长的配套措施。因此,教育硕士能否人尽其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各级政府及学校领导的重视与否。

教育硕士经过学习后重返工作岗位,实际的工作实践水平反映了培养院校的培养效果和质量。因此,教育硕士培养学校与其任职单位,应当建立长效的联动反馈机制。定期召开校长会议,双方定期对学员毕业后的工作情况,包括工作业绩、科研成果、继续深造等方面进行了解,分析其与学员接受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因果关系,主动了解学员任职单位和社会对毕业学员的满意度及对培养工作的意见,对教育硕士的培养效果给予客观评价。许多教育硕士更希望发挥自己的教研优势,但不同学校对教育科研的重视程度相差很大,不是所有的教育硕士都可以发挥专长。

当前,我国的教育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教育硕士的制度改革决定了地方教育师资水平的方向,为更好地做好教育硕士的招生工作,把具有前瞻性的教育理念引入改革之中,才能实现其更好更快地发展,这将对国家的教育事业做出积极的贡献。

作者:单丹丹 赵玉田 郭长虹

第三篇:应用心理硕士与应用心理学硕士培养方案的比较

一、引 言

应用心理硕士与应用心理学硕士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学位,前者是职业性学位,在我国称为专业性学位,后者是学术性学位。[1]2011年我国招生院校首次招收应用心理硕士,应用心理硕士作为新开设的专业性硕士学位,与学术性学位中的应用心理学硕士有相似之处,但从专业学位视角人们更关注的是与学术性人才培养的区别与特点。由于应用心理硕士开设不久,目前关于它的研究尚未发现,本文将对西南大学应用心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与其应用心理学硕士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比较,剖析二者在研究方向、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上的异同,以此起到抛砖引玉之作用。

二、应用心理硕士与应用心理学硕士培养方案的比较

应用心理硕士与应用心理学硕士作为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的代表,为科学理解专业硕士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认清专业硕士作为应用型研究人才在创新人才中的特色,比较分析两者的研究方向、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成为我们以点带面理性而全面认识专业硕士的有效途径。

(一)应用心理硕士与应用心理学硕士研究方向的比较

我国进行应用心理硕士和应用心理学硕士培养的学校主要有西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各高校都有细化的研究方向。例如西南大学的培养方案为:应用心理硕士有4大研究方向,分别是司法与犯罪心理、管理心理与人力资源管理、健康与临床心理、学校心理学。[2]而应用心理学硕士主要有8大研究方向,分别为现场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组织文化与管理心理学、美学与服装设计心理学、运动心理学、组织行为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应用社会心理学、教学策略。[3]

以司法与犯罪心理和现场心理学为例进行比较,司法与犯罪心理研究方向主要围绕罪犯心理与行为矫治、罪犯人格重塑以及犯罪现场心理痕迹识别等方面开展实践研究,并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罪犯心理分析、现场心理识别等专业技能,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而现场心理学主要研究犯罪现场心理痕迹的再现及利用问题,它涉及到犯罪学、刑事侦查学与心理学、法学等学科,是一门交叉学科。笔者发现,这两个研究方向都涉及到了犯罪现场心理等内容,所不同的是,司法与犯罪心理注重培养学生开展应用实践研究的能力,并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学生创新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更加关注的是专业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而现场心理学则更关注学生的科研能力。

再以专业硕士中的管理心理与人力资源管理方向和学术硕士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向为例,管理心理与人力资源管理方向主要围绕企事业单位的人才测评、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建设以及企业EAP的实际问题等进行研究,在实践中培养学生人力资源测评和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技能,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是研究如何通过招聘、任用、考核、培训等形式来有效调配相关人力资源。该方向是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基础,同时它也涉及到了经济学的相关理论。

通过对这两者的比较,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无论专业硕士还是学术硕士在人才培养中都有明确的研究方向,但两者研究的重点不同,应用心理硕士直指实践,研究特色是偏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即研究着重于应用研究,而应用心理学硕士的研究特色则是立足于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及相关学科的思想,偏重于前沿性和应用性的研究,研究着重于学术或理论的研究。通过研究方向的内涵还可以发现,应用心理硕士的职业指向性比较明显,研究方向立足于实践领域分类,着重培养学生对实践问题的研究,培养他们的专业技能,而应用心理学硕士则直指学科各分支,主要立足于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等学科体系,偏重于对学科体系的学术研究。

(二)应用心理硕士与应用心理学硕士培养目标的比较

应用心理硕士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各职业领域要求、具备从事某一特定职业所必需的心理学技能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2]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规定学生要全面协调发展,同时要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专业精神,要能够在上述四大研究领域开展应用工作。应用心理学硕士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和谐发展,具有系统的心理学基本理论修养,具有坚实的心理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通晓心理学的应用知识与技术,能在各级科研、教育等部门,以及企业、咨询机构等从事心理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的专门人才。[3]

比较二者的培养目标,我们可以发现,应用心理硕士是为社会各职业领域培养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满足社会职业领域对心理学应用工作的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而应用心理学硕士主要是为各级科研和教育等部门,以及企业、咨询机构等培养从事心理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的专门人才。这些在对二者的具体要求中都有体现。应用心理硕士要求掌握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具备将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应用于某一领域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用心理学硕士则要求具有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创新精神,具有良好的从事心理学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综观二者的培养目标和具体要求,我们发现,应用心理硕士着眼于为社会各职业领域培养实践型、应用型人才,而应用心理学硕士着眼于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层次科研型人才。

(三)应用心理硕士与应用心理学硕士课程设置的比较

西南大学应用心理硕士与应用心理学硕士课程设置采用的是必修-选修-必修环节这样的课程体系(如表1)。攻读应用心理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在两年内应修总学分不得低于30学分,其中必修不少于18学分,专业实践实习不少于4学分,选修课程按照一定的分类方法分成几类相对独立的模块,可以根据课程模块来进行选择,选修最少不低于8学分。攻读应用心理学硕士则要求应修学分不少于34学分,其中必修26学分,选修8学分。

在必修课中,应用心理硕士的课程设置了3门方法类的课程和3门专题性研究课程,应用心理学硕士则设置了3门平台课和两门研究性课程。我们发现,应用心理硕士偏重于掌握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而应用心理学硕士偏重于了解学科最新动态及其应用前景。

在选修课中,两种硕士学位专业的选修课开设的门数均较多,但是要求学生选修的力度均不大。应用心理硕士开设的选修课程基本都涉及到实务或技术,应用心理学硕士则偏重理论,多为研究专题、研究进展等等。应用心理硕士关注实际操作,应用心理学硕士则注重本学科现代发展情况的学习与研究,对实际技术与方法的关注不突出。

在必修环节,应用心理硕士注重实践环节,在质量上和数量上均有严格要求,应用心理学硕士则注重学术活动。综观二者的课程设置,我们发现,专业学位的应修总学分比学术学位的应修总学分少,由于两者的硕士学位的种类不同,其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具有明显的差异,应用心理硕士突出了实用性,无论从课程内容、选修课程的细致划分还是实践环节学分所占比重都可以看出。而应用心理学硕士注重的是心理学系统理论的学习、学科前沿情况的了解以及获取国外学科进展的能力(即外语能力)的培养,其对人才培养的导向明显偏重于理论研究型。两者课程设置的层次清晰,分别突出了“职业性”与“学术性”。

(四)应用心理硕士与应用心理学硕士培养模式的比较

在培养模式上,应用心理硕士的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采取课程学习、论文与实践并重的原则,用于学位论文和专业实践的时间不得少于1年。其专业实践课安排在第二学期进行,学位论文安排在第四学期进行。[2]其具体的培养方式要求加强实践教学,重视实务能力的培养,成立导师组,并吸收企事业单位的相关管理人员等加入导师组,采取集体培养和个人负责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培养工作。

应用心理学硕士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采取课程学习与论文并重的原则,用于学位论文研究时间不得少于1年。学位论文开题时间放在第三学期或第四学期初,中期考核一般安排在第四学期初进行。[3]中期考核的结果将作为硕博连读或提前攻博的重要依据。中期考核合格者方能进入硕士论文撰写阶段。在研究生期间必须达到科研能力与水平及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通过论文答辩方能毕业。

通过比较二者的培养模式,我们发现,应用心理硕士的学习年限少于应用心理学硕士,应用心理硕士突出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的实务能力的培养,而应用心理学硕士着重科研能力与水平的培养。应用心理硕士的培养成立导师组,采用集体培养与个人负责相结合的指导方式,并聘请企业、公共管理部门的高级管理人员和相关专家参与教学、培养工作,[4]而应用心理学硕士往往是一个导师专门指导自己的研究生。专业硕士着重培养实干家,为特定职业领域的高层次技术与管理工作提供所需人才,学术硕士则培养教学和科研人才,着力为科研机构提供博士生生源。这一点在二者的培养模式中都有体现。

三、结 语

本文以西南大学应用心理硕士与应用心理学硕士培养方案为例,比较了二者在研究方向、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上的异同。笔者发现,二者在研究方向和课程设置的某些方面虽有相似之处,但两者一个着重应用研究、一个着重理论研究,一个着力于应用创新、一个着力于理论创新,一个重在实践,一个偏重理论。同样,二者在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上的侧重点特色鲜明,应用心理学硕士更加趋向理论性,而应用心理硕士则趋向实践性和职业性。

参考文献:

[1] 肖琳.教育硕士和教育学硕士课程设置对比研究[J].四

川教育学院学报,2008,24(12):32-33.

[2] 西南大学研究生部.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EB/OL].http://pgs.swu.edu.cn/new/peiyang/article.php?

articleid=236[2012-06-06].

[3] 西南大学研究生部.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EB/

OL].http://pgs.swu.edu.cn/new/peiyang/sort.php?sortid=8

[2012-06-06].

[4] 王莹,朱方长.我国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模式

的比较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9,(2):100-102.

Comparison of Training Programs between Master of Applied Psychology

and Master of Science in Applied Psychology

GAO Yuan

Key words: master of applied psychology; master of science in applied psychology; training program

作者:高源

上一篇:建设工程论文范文下一篇:农林专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