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旧址参观有感

2023-03-28

第一篇:西南联大旧址参观有感

新民学会旧址参观有感

为更好地学习中国近代史,领会革命年代的精神真谛,感受革命前辈的豪情壮志,我们小组特地去了长沙市的新民学会旧址,感触颇多。

这里虽然处于闹市区,它却有一片清幽的环境,花草树竹特显自然风韵。石阶小径,还有小亭廊道,清水鱼池,石凳旁憩,亦有几分清新之感。新民学会旧址的展览主要有一个陈列馆和蔡和森故居。陈列馆陈列了很多文献和一些影视资料,展示了新民学会创立和发展及最后解散的历史及新民学会对促进中国进步所起的作用。这些仿佛带我们回到了过去。手摸到那些古老的家具,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当时的艰苦环境,仿佛看到那些革命前辈们在充满激情和斗志地为革命的美好前景而奋斗。而在在陈列室中,有许多革命先烈的照片与资料。它们再一次让我们感受到战争的可怕,以及他们对党的无私奉献,让我们为之感动。

通过参观。我清楚地了解了新民学会的历史,新民学会主要成员在中共建党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大部分成员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与建设中发挥着的作用不容小觑。新民学会创立展现了那个时代新一代青年在探索救国救民道路上的生机和活力,为中国前途注入希望和新生力。

蔡和森故居虽不算小但也不算大,但设施还显得有些简陋。虽说是蔡和森故居却是蔡和森全家的居所。那座房子在抗战时期被毁,之后根据原貌重建的。“房东舂米碓duì”展现了当时蔡家所用的一些农具——舂米、淘米、量米等所用的,还有蓑衣。那桌上还有油灯。卧室的床也很简陋。那件客厅不很大却是当时毛蔡等人开会的地方——新民学会也是在那里成立。房后一片菜园,据说是毛蔡等在这里种菜。中国革命白手起家,先贤志士艰苦朴素、敢为善尽——“身无分文心忧天下”——可叹可敬!

一路行程,一路感动。通过参观学习,重温革命历史,缅怀先辈伟业,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我们现在所拥有的一切来得多么不容易,我们要珍惜当下,更要努力奋斗,我们的责任要求我们必须不畏困难,要充分发挥一名当代优秀大学生的先锋模范作用,为祖国未来的振兴和发展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应把红色教育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忠诚于党的事业,爱岗敬业,积极进取,脚踏实地的做好所有工作。

第二篇:参观湖南第一师范旧址有感

——纪念自己从教三十年

黃岳萍

这是我第三次参观少年毛泽东的学校。

第一次是在八十年代,我自己刚刚走出少年时代,也是毛泽东在此毕业时的年龄。我雄心勃勃壮志满怀,立志要做一个天下闻名的老师,完成中学时期作文里面写下的“像徐特立一样”的誓言。我走进毛泽东的第八班,坐在他的座位上,为自己高考选取的师范自愿而自豪,为自己放弃行政职业而庆幸。我想象着有一天我也有一位毛泽东似的学生来向我行礼......。

第二次是当教师十年后,带女儿来参观,目的是教育她要像毛泽东那样从小立志。看着女儿坐在第八班的那个特殊座位上,不料自己却感受很深,想着做不了徐特立,有些伤感。因为自己没有徐特立那样的毅力;没有徐特立那样的学识;没有徐特立那样的思想境界;更没有遇到毛泽东这样的学生。

二十年后,第三次参观时我已经是有三十年教龄的老教师了。感慨万千一言难尽呀!我不敢去坐少年毛泽东的座位,心里面隐隐的发虚,为什么?我花了三个晚上的时间找答案,不太确定,基本是以下三个原因:

一是我没有实现自己的誓言,当年立志当名师的美女不在了。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徐特立就是徐特立,黃岳萍永远只是黃岳萍。“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这是徐特立的风格,也是他的学校的风骨。我应该在第一次来参观的时候懂得的道理,现在才悟得,惭愧!不过终于悟得了比始终不悟要好。由此我又得到一个认识:我自己明白一个道理尚且花了三十年,怎能够在学生身上急功近利咧?

二是我没有遇到毛泽东式的学生。我没有徐特立“抽刀断指”的血性,所以我不配遇到毛泽东似的才子。“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我一直都还没有做好学生这个角色,作为学生跟做学生的毛泽东比真是天壤之别。

三是我觉得自己没有必要去做徐特立,更没有必要去奢求毛泽东似的学生。我就是我,只是一名中职学校的老师,就像一颗小小螺丝钉,钉在一个很不起眼的地方,应该也肯定有着一定的作用。不追求大显,也不羡慕大隐,凡人俗师而已,有什么不好?

徐老说得好:“读书人不一定有知识,真正的常识是懂得知识,会思想,能工作。”三十年的日日夜夜,我基本做到了学习思想工作,我做不了大人物,但我有了与大人物一样的体会,这也算是一种成功吧?!他还说:“一个人有了远大的理想,就是在最艰苦的时候,也会感到幸福。”说得好极了。我现在没有一点伤感的情绪,我年轻时有过那么大的理想,在最艰苦的时候也硬挺过,虽然且战且退,但经历了,回忆的时候感觉很棒。我甚至阿Q似的神想——我年轻时候的理想比很多人的要高尚得多,或者别人想了却没有像我一样去试过。

快意之极!

2014-1-18

第三篇:息烽集中营、遵义会议旧址参观有感

日前我有幸参加了《红色之旅》旅游团到贵州参观了息烽集中营和遵义会议遗址。七月二十六日一早,我们早早起床,洗漱穿戴,正装待发。因为生长在红色年代,少年以来一直在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对于多个《起义》、多个历史人物和事件都耳熟能详,但那只是学生时代的皮毛,仅限于数字和语言,有时也能很激动,但那仅仅是来源于理论的,书面的。今天虽然不是轰轰烈烈的那个《红色》年代,但是参观党的历史事件发生地必定是个庄重的事情。

息烽集中营位于贵州省息烽县境内,是抗战期间国民党军统局为镇压反对派而设立的关押中共党人和爱国进步人士的最大秘密监狱,与重庆白公馆、渣滓洞集中营、江西上饶集中营同为抗战期间国民党设立的四大集中营。这里关押的是级别最高的政治犯,如工农红军第一路总指挥部代表、川康特委书记罗世文、川康特委军事委员车耀先;西北特别支部委员宋绮云;打入军统总部的地下党特支书记张露萍以及韩子栋、许晓轩、刘丕光;杨虎成、黄显声、马寅初等。这里被称为“大学”,称白公馆为“中学”,其他地方称为“小学”,被他们杀害的称为流学。

监狱正门上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息烽行辕》;门内上悬四个大字“抬”“起”“头”“来”;道路左边山坡上散落着几处三合院各有围墙铁丝网围着,门外有高出围墙的岗亭以监视院内。道右边是军警们的用房;所有建筑都是坚固的木屋(按原型复制的);不大的小院围墙上写着大字“迷津无边,回头是岸”“天堂地狱,惟人自择”等;他们对牢房按“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八字命名,如“忠斋”、“信斋”等。院内有一木牌,写有戴笠的题字“无霹雳手段不显菩萨心肠”;距牢房不到百米有一天然溶洞,在地面以下很深叫猫洞,军警特务在溶洞里对犯人行刑,内设水牢,场面恐怖,因受刑者惨叫声传不出去,被军警特务称为“妙洞”。灌辣椒水、坐老虎凳、电刑、火刑等是常用的,他们还用带钉的木棒把受刑者皮肤打烂,撒盐,再用纱布缠裹,待肉与纱布粘在一起时,再直接撕下纱布….,这叫“披麻戴孝”;他们把人浸在含酸的水牢里,时间一长皮肤就会带肉一起脱落;特务的手段不胜枚举,他们使用的刑具之残忍令人发指。46年监狱关闭时,当局为掩盖其法西斯行径将山洞填埋。96年息烽县委组织开挖了“猫洞”的一部分就挖出了很多戴刑具的白骨。据说在这里先后关押过1220余人;被杀害的有600余人;另有400多人下落不明;据说这里住有上万军统特务,无一个犯人从这里逃脱。可以想象被关押在这里的共产党人及爱国志士经历了怎样的非人待遇。

下午我们参观了遵义会议旧址,在展览馆里,认真听取了讲解员的讲解,声图并茂,使我们对遵义会议的重大意义加深了理解。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八万红军被几十万国军围追堵截绞杀殆尽,至1934年末中央红军仅剩至三万人。在这危急关头,中央红军在遵义举行了政治局会议,会上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教训;批判了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央的领导地位。使得红军在后来的斗争中,经过四渡赤水终于摆脱了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一路拼杀,飞夺泸定桥、踏雪山过草地,部队虽减员殆尽,终于在毛泽东

的带领下,转到了国民党军力量比较薄弱的陕北。

红军战士英勇顽强,中央红军由长征开始使时的三万多人一年后到达陕北锐减至八千人。但奋斗精神不减,斗争意志不衰,和息烽集中营的英烈们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一脉相承。我在想他们为什么不怕牺牲,是什么精神力量支持着他们生命不息,战斗不止,打不散,消不灭。我想当时国民政府腐败不堪,掌权者巧取豪夺,社会秩序极度混乱,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老百姓无法生存。共产党的主张顺乎了民意。红军中有一部分是国军起义过来的部队;一部分就是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他们为了建立一个公平世界,人人平等的社会而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值得告慰的是他们最终成功了。共和国的建立圆了劳苦大众的梦。我们今天享受了他们的成果,我们是他们的后代。想想他们,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把今天的社会建设好!我们有什么理由腐败!有什么理由不把广大群众放在心上!有什么理由贪图享乐!我们是公职人员,我们端的是老百姓的饭碗,我们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们的使命确定了我们的人生,眼下是要把手上的工作做好。做官应以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为宗旨,而不应该作为为个人谋利益的途径!正确使用权利应该是我们这些共产党后人的为人之道。我们不能让英雄流血再流泪。2011.8.4绥芬河3569

第四篇:参观西南联大遗址有感

利用周末,我们参观西南联大遗址。旨在缅怀抗日战争时期,先进的知识文化分子保存中华民族的文化命脉和教育实力的无私奉献精神。

我们小组在一个周末休息的时间去了西南联大遗址,但是在之前我根本不知道西南联大遗址是什么。这次的小组社会实践让我感触颇深。

这次参观西南联大遗址结合我们现在的大学生活,我觉得还是很惭愧的。我们现在的基础条件和他们那个时代不能比较,现在条件好了,可是却忘了当初最真的本质。以前的他们处于一个战争的年代,而我们却处于一个和平年代,我们可以在学校汲取丰富多样的知识,可是我们却不懂得珍惜我们这么好的设施条件,还想尽办法逃课“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要知道,当时联大的学生正处于水深火热的战争年代,依然那么渴望学习,甚至连生活都有点令人堪忧,但还是不能阻挡他们学习的决心。他们的校舍被摧毁后就此没有放弃学习,而是抓住了每一个学习的机会。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依然坚持学习这是我们所不能达到的高度。古有勾践卧薪尝胆,苏秦头悬梁锥刺股都是发人深省的,至近代的联大学生同样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他们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他们肩负着历史的使命,忍辱负重,敢于和恶势力斗争到底。联大的师资很雄厚,尽管当时的生活十分艰苦,但他们依然坚守“刚毅坚卓”的校训,培育了不少的人才,当时的就有朱自清、闻一多、冯友兰等著名教授。联大也正因为有这些学富五车、爱国人士的存在,联大也因此蓬荜生辉,联大的莘莘学子在他们的教导下学到了很多的知识,有所成就,例如:杨振宇、华罗庚等人才均处于此。当然还有一个更加重要的原因就是学校的环境。当时联大的办学理念是:“适应社会,培养通才;追求真理,学术自由;民主办学,教授治校;汇聚名师,培养精英”,正确的办学理念是西南联大成功的必要条件,宽松的学习环境和严峻的教学要求也是西南联大办学的一个特点;西南联大实行学分制,弹性学制以及淘汰制,重视基础,强盗课程要以基础为核心,这是学校立德气氛十分浓厚。在这样的教学理念下,西南联大培养出大量人才。

然而再看看当下的我们,上大学越来越颓废,当初的理想、抱负都抛之脑后,整天沉迷于游戏中无法自拔,早上睡到太阳照到屁股,无精打采的,明明知道每天都没有做什么,然而每天都觉得很累。每天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有时候我经常反省:“我们是怎么了?”我们确实应该反省反省了,但是我认为中国的教育制度还是有很大的不足,应试教育毁了多少人才,学生为了考试而读书,老师为了考试而猛灌知识,慢慢的导致了很多的学生不喜欢读书,自己的兴趣爱好也被慢慢的磨灭。 我们应该自己发奋图强,让自己的人生更加精彩,不要被现在的物质所迷惑,一定要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方向,让自己朝着那个方向不断的去努力,去拼搏。总有一天你会慢慢接近那个彼岸,或到达那个彼岸。你的未来是由你自己决定的,自己一定要争气,让自己活的更有价值,更有品位,让自己的人生绽放耀眼的光芒。

第五篇:参观黄埔军校旧址

先来讲下乜“我们组这次是以骑单车的形式去黄埔军校旧址什么什么的”,说一下我们组内的和睦啊什么的,然后前前后后都可以说一下党建组织这个活动多好多好,然后有个广外师姐做讲解员,不过不是帮我们组讲解,帮我们讲解的是另一个其他学校的师兄,他很热情的,我们是先骑车到了,然后师兄带我们边参观边讲解,然后是我们的自由参观时间。最后我们去参观的所有人都进行了大合照。还可以写一下自愿者,讲解员是自愿者,门口的安检员也是自愿者,然后那些跟党有关的就你自己吹了。

下面的资料你看哪些有用就拿来用吧:

黄埔军校史迹丰富,山水相融,已初步重现昔日风姿,是游览的好去处,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地方。

陆军军官学校是孙中山先生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帮助下创办的新型军事政治学校。校址设在广州市东郊的黄埔长洲岛上。全岛面积6平方公里,山峦起伏,四面环水,筑有炮台多处,隔江与鱼珠、沙路炮台并峙,构成长洲军事要塞,是由海上进入广州的第二道门户。校名虽多次变更,但校址不变,通称黄埔军校。

孙中山先生于6月16日开学典礼的演说中提出的“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办校宗旨,学习苏联的建军经验,采取军事与政治并重,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教育方针,培养革命的军事政治人才。军校由总理孙中山、校长蒋介石、党代表廖仲恺组成最高领导机构校本部,下设政治、教授、教练、管理、军需、军医六部办事。1926年增设副校长,由李济深担任。教职员不少是国共两党的重要干部和社会知名人士。周恩来曾任政治部主任,叶剑英曾任教授部副主任。军校随着形势发展而扩大,增设教导团、炮、工、经理、政治、入伍生等大队。并先后在广州、潮州、南宁、长沙、武汉设立分校。军校积极贯彻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以“亲爱精诚”为校训,建设一支为救国救民,统一国家,不惜牺牲的的革命军。它在支援群众运动、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和北伐战争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军校群英荟萃,名将辈出,战功显赫,世界扬名,成为世界四大著名军校之一,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军校在黄埔办到第七期,1930年9月迁往南京。其校舍的主要部分校本部于1938年被日本飞机炸毁,其他建筑也因日久失修残破不堪。1962年校址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63年12月6日,周恩来总理视察军校旧址时,指示要把旧址保护好。1965年开始逐步维修,1988年升格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重建了校本部,使军校旧址重现昔日风貌。

校本部面临珠江,背倚扯旗山,座南朝北,大门、二门后面是一座两层砖木结构、三路四进、回廊相通的楼房。原为清朝陆军小学堂校舍军校创办时略加修葺,并在原祠堂式大门前增建欧陆式大门,悬挂陆军军官学校名牌。1930年军校迁往南京,校本部于1938年被日机炸毁,广州沦陷后,日军进驻,续加破坏。此后,岁月沧桑,环境日变。1996年广州市政府长洲文化旅游风景区开发建设领导小组决定复建校本部。6月16日奠基,按国家文物局批复的“原位、原尺度、原面貌”原则重建,面积10600平方米,耗资两千余万元,于同年11月12日落成。校本部内部复原了孙中山、将中正、廖仲恺的办公室以及周恩来的政治部办公室和教授、教练、管理、军需、军医各部的办公室和寝室等。2004年黄埔军校建校80周年,校本部还增设了黄埔军校史迹展、黄埔军校名人油画展、世界著名军校、共产党人与黄埔军校等新展览。

校本部面临珠江,坐南朝北,是一座建筑面积约10600平方米,具有岭南风格的南方祠堂式建筑。大门之内,前后四进,东西两边各有四栋房子,形式一致,相互对称,错落有

致,房子之间以走廊连通,四周建有围墙,自成一体,宁静幽雅。该楼俗称“走马楼”,原为清朝末年的陆军小学堂,著名将军邓演达、叶挺等人早年曾在这里学习过。黄埔军校开办后,这里是军校的中心,各部办公室、课室、宿舍、厨房、饭厅、储藏室都设在这里。国共两党许多著名的人物,如周恩来、聂荣臻、何应钦、顾祝同等,都曾在这里工作、学习和生活过。1938年广州沦陷前夕,走马楼被日机炸毁,夷为平地。1996年广州市政府在原址按原貌重建并对外开放。

《黄埔军校史迹展》 据有关数据显示,该展览通过200多张照片,100多件文物,以“黄埔岁月”、“军校变迁”、“情系黄埔”三个部分,生动再现了黄埔军校的辉煌,和黄埔师生英勇奋战,不怕牺牲,在统一广东、建立广东革命根据地、北伐、抗日战争中所立下的彪炳青史的赫赫战功。

《黄埔群英油画馆》 与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合作,创造性地用油画的形式再现黄埔军校的将帅和名人。据有关数据显示,该展览共展出42幅油画作品,包括孙中山、廖仲恺、蒋介石、周恩来等黄埔名人,让人们从更感性、更具象的角度来认识英雄荟萃的黄埔军校。

黄埔群英馆

黄埔军校英雄辈出,独领风骚,极一时之盛。他们曾为挽救民族的危亡,从四面八方走到一起,同窗学习同校共事,并肩作战,同仇敌忾;也曾因政治信仰的不同而分道扬镳,相见兵戎,决战疆场。其个人荣辱沉浮的传奇经历和民族兴衰、时代的变迁紧密交织在一起,在历史大舞台上演绎了一幕幕悲喜剧,编织成中国20世纪错综复杂风云变幻的历史画面。

本次展览共展出42幅油画作品。他们中不仅有大家熟悉的孙中山、廖仲恺、蒋介石、周恩来等叱咤风云的革命家、军事家,也有戴安澜、谢晋元、赵一曼等在革命征程中壮烈牺牲的黄埔英雄,还有郭沫若、茅盾等近代文化界的风云人物,让人们从更感性、更具象的角度来认识英雄荟萃的黄埔军校。

置身这些艺术家们精心塑造的艺术长廊中,您的思绪会在近代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中徜徉。

黄埔军校史迹展

黄埔军校——这个响亮的名字,一直牵动着海内外无数中国人的心。它是国共合作的产物,是中华民族以武力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势力压迫的体现。它在艰难困境中成立,走过曲折发展的道路,为民族的解放做出过巨大的贡献。在新世纪里,继承和发扬黄埔精神,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海峡两岸的中华民族子孙应携手合作,为推动两岸的早日统一贡献自己的力量。

为纪念军校建校80周年,展览通过近200多张照片,100多件文物,从黄埔岁月、军校变迁、情系黄埔三个部分,生动再现了黄埔军校辉煌和黄埔师生英勇奋战,不怕牺牲,在统一广东、建立广东革命根据地、北伐、抗日战争中所立下了彪炳青史的赫赫战功,在我国近代史和军事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和重要作用的这段纷繁复杂的历史。

上一篇:项目直接成本管理办法下一篇:新农村建设的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