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地景中的空间与自然

2023-02-26

一、地景——蕴含各式思考的自然

文化地景的概念:所叙述的自然基本上都是被重新表达过的。被艺术家们重新、再次的诠释。跟自然地景有很大不同。跟我们学到的景观系的自然或者是我们建筑学所认为的外在环境有些不同, 背后蕴含了一些思考的内容。

地景其实是从景观、雕塑、建筑之间的关系来考虑的, 结合了三者的特性。有些设计师将景观当作雕塑来做, 把地形开始变成雕塑的状态来考虑, 这类设计介于景观与雕塑之间, 被称为地景艺术。

二、案例分析

1. 水之教堂

安藤忠雄的水之教堂的设计手法其实都是有关仪式、材料、和人的动作之间的关系。

当人走进水之教堂, 走到后面的动作是回绕, 并且留了一个“空”, 这个“空”让所有人都无法接近, 在“空”的中心点加了一个十字架, 让人跟十字架有距离。自然节气永远在变, 十字架却永恒不变, 合而为一, 构成了最有永恒性和纪念性的关系。不仅如此, 必须要人跟景象的距离里面有一个“空”, 即有一方水、一道墙, 所有的空间是被框住的。当景象被框在里面的时候, 在不变中有充满生命力的东西跑出来, 才具有张力。

L形墙、走道、整体的U型、十字架、水, 其实是在定义几个不同的水平、垂直、和点状的关系。

2. 水域堂

水域堂也是安藤忠雄的一个设计。建筑物在地上是一座莲花池, 地底是一座神寺。要到水御堂的道路很是曲折, 沿苍翠的路径而上, 走入眼前的一小片白色开阔地带, 穿过一道直墙, 绕过一堵弧形墙之后, 会看到一个椭圆形的莲花池, 水御堂藏身于这莲花池之下, 要进入建筑物, 需要由莲花池中央的楼梯拾级而下, 犹如进入水中。

常见的宗教建筑为了表达对宗教的崇敬和对上天的接近, 大多是向高处延伸的, 水御堂的设计反其道而为之, 在莲花池的包围中慢慢进入庙宇, 有着洗涤心灵的意味。

这个设计最初不被允许, 因为传统认为庙不应该藏在地底下或者是看不到庙的屋顶。好在他做了一个莲花池, 是佛教的意象, 在传统中还是成立的。安藤忠雄做这个设计的时候受到许多地景艺术家的影响。

当你置身于二堵混凝土墙之间, 墙把外界的一切都隔离了, 目光所及的除了墙, 便只有变幻莫测的天空。当你往下走, 看到对山和对山的民宅, 水池与上方的绿植和下方的民居相融合, 远景的海与莲花池相呼应, 隐隐地透出禅意。

楼梯底部却是截然不同的世界。整个大殿呈红色, 室内的光线与室外清净淡雅的色彩形成巨大的反差。

安藤忠雄在信众进入庙宇的路径中塑造了光的流动, 纯白色的墙净化了人的心灵, 步入禅意的莲花池, 天空隐去, 外界的光线渐弱, 直至几近全黑, 而进入大殿后霎时被满眼的红色唤醒。这段旅程, 象征了净化、死亡和重生。

3. 日本京都伏见稻荷大社

建于8世纪的日本京都伏见稻荷大社有个特别之处, 就是他信奉狐狸。去的人只要捐一笔钱, 就会给你一个鸟居, 建在山上, 满足捐钱者的愿望, 很多株式会社都有一个鸟居, 祈求成功和财富。并且鸟居的大小取决于捐钱的多少, 于是人的欲望由不可见变为可见, 由无形变为有形, 人的欲望尽然的诠释在了一个地景上。

鸟居都盖在人行的步道上面, 把山路的自然地景标记了出来。走在山路上, 光线透过间隙照进来, 看到的光影、沿路自然的状态、高大茂密的树, 产生一种新的氛围, 给人神圣感。

上山的时候看到的是纯粹的鸟居的状态, 但当下山时, 所有捐钱的人的名字和捐钱日期都刻在鸟居上, 定义了时间, 定义了人, 显示了它生长的状态。

4. 华盛顿越战纪念碑

华盛顿越战纪念碑是美籍华裔建筑师林璎的设计, 位于美国华盛顿中心区。这是一道倒“V”字形纪念碑, 长达492英尺, 碑身是简洁光亮的深黑色花岗岩, 表面刻了五万多个在越战中牺牲的将士名字。如同大地开裂接纳死者, 具有强烈的震撼力。碑体一端指向林肯纪念堂, 另一端指向华盛顿纪念碑。

沿纪念碑的路径是一个较缓的长坡道, 而纪念碑的高度是水平不变的, 于是纪念碑伸入大地之中绵延而哀伤, 在延伸的远处消失于一点。在那视线的消失点, 一座大理石方尖碑拔地而起, 高耸入云, 这便是华盛顿纪念碑。设计师通过借景手法产生强烈的对比, 营造了一个庄严肃穆的气氛, 给人带来一种仪式感和力量感。

越战纪念碑的几何形式非常简单, 但是形式语言强而有力。作为一个空间的处理者, 怎么将形式、意义结合在一起, 并且结合材料、标志, 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的。

5. 中国国家大剧院

中国国家大剧院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广场西, 人民大会堂西侧, 西长安街南侧。最初这个设计引发了很多争议和批评, 许多人认为把在这样一个形似“水煮蛋”的现代建筑放在故宫旁, 破坏了古建筑的氛围, 打乱了故宫的轴线。

其实换个角度, 从地景的理念来看, 这个设计非常巧妙。这颗“水煮蛋”与北海公园水中的岛遥相呼应, 与之形成一道新的轴线。而设计师舍弃了乏味可陈的仿古风格, 用极具现代感的手法诠释了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这是传统与现代、浪漫与现实的结合。

三、结语

地景是介于景观、雕塑、建筑之间的一种状态。地景艺术与建筑设计不同, 不是在做一个较大的建构性的设计, 而是被轻轻的标记在大地上, 与大地产生简单的接触或对话。从以上的案例可以看出, 地景往往简洁而直接, 与环境产生一种平衡, 又不同于原始的环境, 意欲表现一种氛围, 以达到发人深省的目的。希望以此为契机, 让大家未来去看待做空间、做建筑的时候, 不局限于建筑物本身, 能够从地景的角度来思考, 更多地注重对自然与空间的诠释。

摘要:本文是对地景中空间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认识与思考, 并通过具体案例详细分析了设计师是如何运用地景艺术来营造气氛, 以达到不同寻常的感受, 做出顺应自然和人类自身需求的正确表达, 并借此引发思考。希望以此为契机, 让大家未来去看待做空间、做建筑的时候, 注重对环境的另外一种诠释和认识。

关键词:地景,空间与自然,建筑

参考文献

[1] .当代西方城市景观的文化传承研究[J].单超群.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 (05)

[2] .谈安藤忠雄建筑室外空间中水元素的运用[J].许雯婷.山西建筑.2014 (13)

[3] .丘陵地形美术馆环境设计研究[J].刘烨旭.湖南师范大学.2011 (12)

上一篇: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创新实践探索下一篇: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存在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