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教学模式培养探究能力

2022-09-12

普通高中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理念是:“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 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 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堂。”其中特别强调“探究能力的培养”和“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堂”, 这对传统的语文科教学理念提出新的挑战。在信息时代, 语文阅读教学一个重要的转变, 就是要培养学生获取知识与更新知识的能力, 具备信息时代所需要的高素质。而改变传统的接受式教学, 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模式, 正是针对传统阅读教学的弊病提出的。

探究式阅读教学模式是在充分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基础上, 以学生的终生发展为目的, 以学生主动求取知识、提高能力为中心的主体活动式教学。具体来说是在教师的引导下, 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集体对话和相互商讨, 进行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多向、互动、开放的信息交流, 借以实现语文阅读教学目的的教学模式。它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 也注重教师的引领和组织作用。语文探究式阅读教学可以分以下四个环节进行:

1 研读

研读环节的设置是为了维护学生对文本的知情权。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往往会发现这样的现象:一些教师在导入新课后, 就匆忙抛出准备好的一个个问题来提问学生。在学生尚未熟悉教材甚至根本没有接触教材的基础上就提出教学要求, 让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 这就犹如雾里看花, 隔靴搔痒, 其结果往往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任何有效的教学活动都必须建立在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充分熟悉和思考的基础上。研读包括两个内容, 既指对文本仔细认真的整体感知, 包括借用工具书消化常识性的语言信息, 疏通文句, 掌握有关文学信息等;也指借助教师的背景性提示、文本前后的“单元知识提示”和“课后练习与思考”或与文本有关的资料进行思考的准备阶段。学生边阅读边思考, 对文本独特的个性作初步的感知, 对较为明显体现文本个性的语段作一定的思考, 以形成学生对文本的独特感受, 并初步明确学习的基本方向。例如学习莫泊桑的《项链》, 学生在研读文本后应感知到作者主要是通过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来刻划人物形象及其精心的构思和巧妙的布局、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来凸现主题。

要把阅读的机会和权利还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去阅读, 读出感悟, 读出文本的个性, 读出一个个有价值的问题。要确保这一环节达到如期的效果, 教师要有一个时间观念, 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与思考需要充分的时间, 所以要舍得花时间。

2 发现

发现是研读到一定深度时的智力与心理的必然反映, 是阅读者对文本的一种深度把握。经阅读思考产生的发现对教学具有无可估量的推进意义。首先是激发了学生对文本学习的兴趣, 产生了自觉深究的欲望, 为进一步的学习提供良好的心理准备。同时, 相对集中又有个性特征的发现是教学流程的真正源头, 为教学活动的展开找到切合实际的起点。在学生研读的基础上, 我习惯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疑问, 大胆说出自己的发现, 这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又为师生进一步研讨疑难问题提供明确的目标。例如学生研读《项链》后, 发现一个疑点, 也是难点, 就是小说里有这样一句话:“人生是多么奇怪, 多么变幻无常啊, 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 也可以成全你!”从这句话来看, 作者意在表达人自身对于生活中戏剧性变化无能为力, 该怎样理解这句话, 它对表现文章主题有什么作用?学习《项链》的重点、难点都可以定在这点上, 因而这些问题的发现十分有意义。

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的决定者是谁, 是区分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与“探究式阅读教学”的分水岭。语文教师凭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或凭教参对文本的图解来确定教学的内容及重、难点, 会使教学陷入主观独断的境地。有了学生对文本的主动研读、主动发现, 教学内容的决定权就掌握在学生手中。当然, 由于学生的知识储备、学习能力、人生体验或者文本自身的难度较大, 教师应作适当的牵引和补充, 避免教学的无序性、盲目性。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只有让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 然后带着问题去阅读去思考, 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学生才能获得主动的发展。

3 探究

探究式阅读教学模式的基本精神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培养他们的发现意识、研究能力、探索精神。在整合了学生提出的问题, 确定了教学的内容后, 对问题的自我探究成了教学的主要内容。

探究需要自我思索和借助外力。带着问题, 在教师提供的指导性提示下, 再回到文本中作有针对性的阅读和有深度的独立思考。这样, 学生的思维就能达到一个更高的层面, 有助于问题的自我解决。但是, 个人的思维往往带有很大的局限性, 这就需要借助外力。可以让学生分小组讨论, 多参与小组交流, 这样就会启发学生思维, 能把探究导向深入。例如在学习《项链》一课中, 历来对玛蒂尔德的形象有不同的评价, 可以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交流, 允许有个性化的理解。教师还可以开放教学空间, 将课堂迁到图书馆、阅览室, 查找相关资料, 获取有针对性的信息;还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上网筛选信息和下载有用资料, 真正发挥了主体主动的作用, 提高了探究的广度和深度。

4 释疑

释疑是对问题的解决。学生是释疑的主角, 因为有了足够时间的阅读和思考, 有了准确独到的发现, 有了深入广泛的探究作铺垫, 释疑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事。

作为教学的一环, 释疑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他们必须对自己的发现作分析和阐释, 对提出的问题给予力所能及的解答。但因为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 获得的理解和评价未必是准确的合理的, 所以教师不能忘了“教”的责任, 要引导学生适时调整思考角度, 教给思维方法, 或者针对学生的阅读问题重新点拨、启发。

还是以《项链》为例, 对玛蒂尔德形象的评价, 学生分小组讨论, 经过深入的思考, 互相的交流, 大致形成三种观点:

(1) 她是一个被资产阶级虚荣心所腐蚀而导致丧失青春的悲剧形象。

(2) 对于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戏剧性变化无能为力, 只能听任摆布的宿命论形象。

(3) 她是一个由虚荣心导致错位到由诚实劳动导致复位并最终找到自我的女性形象。学生自由发言后, 教师做了启发和指导, 师生、生生互相交流, 基本达成共识, 认为第三种评价比较合理。在这个环节上, 学生的主体意识与教师的主导作用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探究式阅读教学是对传统接受式阅读教学的改革, 是建立在对现今语文教学深刻反思、大胆改革的基础上的一种新建设、新实践, 还需要广大语文教师艰辛地探究和不懈的实践。

摘要:本文主要探索在新课标理念下普通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变革的具体做法。通过论述在阅读教学中采取研读、发现、探究、释疑的分步递进改革方法, 实现由传统的接受式阅读教学转向探究式阅读教学模式的变革, 最终达到培养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研读,发现,探究,释疑

上一篇:浅析高校院系基层行政人员的生存现状及出路下一篇:“教”、“学”结合提高《机械制图》课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