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普艺术论文范文

2022-05-11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波普艺术论文范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编者按]如果说一位艺术家无法辨别哪一件作品是自己的原作,而其他作品是复制的印刷品的话,似乎令人难以置信。

第一篇:波普艺术论文范文

从波普艺术到后现代主义

摘 要:本文简略介绍波普艺术、后现代主义的发展历程及艺术特征。作为后现代设计的先锋——波普艺术,它与后现代主义设计存在很多关联,两者都追求大众化、娱乐化的艺术设计方式;都在以反对权威、精英文化、追求个性、自由面貌呈现。正是由于波普艺术文化的思潮、后现代主义的设计运动,才使得设计能够正本清源、回归到设计的本质,那就是以人为本,不仅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同时满足人的精神的、情感的需求。

关键词:现代主义 大众艺术 波普艺术 后现代主义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内燃机、电力、通讯、化工等技术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始。科学技术被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加速了工业的发展。现代设计正是在这一背景之下发生和发展起来。现代主义简洁的几何形造型,以及对技术、新材料的应用,适应了大工业的标准化、流水化、规模化的生产方式;功能主义原则,使得设计具有了民主主义思想,满足了大众对于物质的需求,走出了西方社会因物质的匮乏造成困境,尤其在二战后,对于恢复因战争造成的创伤,现代主义设计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现代主义设计对于人类的设计进步功不可没。然而,二战后期,至五十年代随着西方社会经济迅速恢复,现代主义设计转向于形式主义的国际风格,“方盒子”的造型、“千篇一律”的设计风格,使得现代主义日渐式微。其原因是西方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生活富裕的人们已不能满足设计产品功能所带来的有限价值,而是需要更多更有艺术情趣、人文内涵的艺术设计产品。物质上的富足,必然带来思想、文化观念上的更新,后现代主义便是在这潮流中出现。而出现在后现代主义之前的普波艺术思潮,则后现代主义形成之前的先锋性运动。

一、波普艺术

波普艺术最初源于英国,英文popular(流行的大众的)的缩写“pop”,即流行艺术,大众艺术。它代表着一种流行文化。它是从1950年代中后期开始,在英国由一群自称“独立团体”的艺术家、批评家和建筑师引发,他们热衷于都市大众文化的创作,并将大众消费品作为艺术创作素材。如:汉密尔顿的于1956年作品创作的著名拼贴画《什么使今天的家庭变成如此不同,那么迷人》,这个作品成为了波普艺术诞生的标志性作品,也是波普艺术的一面旗帜。美国波普艺术的出现略晚于英国,六十年代在美国发展成为一场影响广泛全球性艺术运动,因为以安迪·沃荷(Andy Warhol)为代表的一批艺术家的积极投身到普波艺术创作实践中,为推动波普艺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并产生至今仍影响深刻的艺术作品。波普艺术及波普设计的产生,实际上反映了战后西方国家经济恢复、发展后的人们,在精神文化方面的危机及个人价值观的改变,表现出年轻的一代追求自我、标新立异的心理状态。波普艺术运动是来自基层草根青年自发的一场文化艺术运动,是站在精英文化的对立面而追求自娱自乐的一种文化生活方式,它缺少系统理论的指导;在设计上,追求新颖、奇特的视觉效果 ,推崇即兴消费、用完即弃消费方式,同时由于过分的猎奇设计,很难满足现代工业化批量生产的要求,也就违背了工业生产的经济法则。因而,从上述两点来看波普艺术的发展也就很难得到延续、长久,成为艺术史上昙花一现随后便销声匿迹的艺术运动。

但是波普设计的影响是广泛的,它打破了二战后设计领域过于沉闷的局面,尤其是现代主义国际风格所表现出的严肃、冷漠、单调的一面,代之以轻松、活泼、诙谐、赋予人性的设计风格出现,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普波设计在设计色彩方面的大胆运用和对形态的表现方面,更是如同一股春风吹进了设计领域,带动了各领域的设计师进行大胆的创新和探索。普波设计以一种主动贴近大众的设计方式,消解了精英艺术与大众文化差别、现代技术与人类情感的隔阂。普波艺术及普波设计对后现代主义运动的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它是后现代主义运动到來黎明前的一道曙光。

二、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的“后现代”,通常是时间上的一个概念,大约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后,也就是以信息、原子能、航天、生物工程、材料科学等技术的发展为标志,是人类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时期。后现代主义是指在反思、批判现代主义尤其是国际现代主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风格,它产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发作于七十年代,成熟于八十年代。后现代主义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的是指现代主义设计以后的各种流派,狭义的是指名为后现代主义的这一种设计流派。后现代主义产生为广义的现代主义以后的各种流派扫清了前进道路上的障碍。

三、后现代主义三个不同时期

后现代主义经历了三个不同的时期。最初1966年,美国建筑师文丘里出版了《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一书,针对密斯·凡·德罗提出的现代主义“少即是多”口号,提出“少即是烦”的信条,成为了后现代主义最早的宣言。美国建筑评论家詹克斯把美国市政府炸毁了由日本现代主义建筑师山崎实设计的典型的现代主义建筑群作为现代主义建筑结束的标志。1977年,詹克斯出版了《后现代建筑的语言》一书,系统的分析哪些与现代主义相悖的建筑,明确提出了后现代主义的概念,使得先前各自为政的后现代主义运动有了统一的名称和确切的内涵,并为后现代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这一时期的建筑实验并不多,且都是一些小型住宅建筑。如1962年与他人合作设计的宾州栗子山文丘里母亲住宅。70年代后期,随着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形成,后现代主义设计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开始逐渐涉及到公共建筑的设计,形成了融合多种建筑风格的新折中主义,体现文脉主义、隐喻主义和装饰主义的代表作。如:美国建筑师查尔斯。摩尔与1977年—1978年设计的美国新奥尔良意大利广场,就是新折中主义、历史文脉主义的代表作。摩尔从意大利传统文化抽取特有的建筑片段和元素,在延续城市文脉的基础上综合考虑该广场公共场所的使用功能,为当地的意大利移民社团设计了精良和浪漫的庆典广场。进入20世纪八十年代,后现代主义的设计风格成为了一种国际性的建筑语言,并在公共建筑的摩天大厦中占有一席之地,掀起了一股后现代主义建筑热潮。这一时期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的成熟期,并开始影响到其它设计领域。这一时期主要作品有:1978年曾是现代建筑运动积极倡导者的P.约翰逊设计的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大楼,他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人们以往所熟悉的摩天大厦;1980年—1982年,由建筑师M.格雷福斯设计的波特兰市市政厅,它的建成曾引起建筑界的哗然,这座建筑也几乎成为了后现代主义的标志。

四、后现代主义特征

后现代主义设计大致归纳以下几个方面特征:1.注重设计的装饰性。后现代主义建筑注重装饰的表现手法,是它有别于现代主义建筑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现代主义建筑否定装饰,一味强调设计形态简洁、明了,造成建筑形态的单一、乏味的效果,而后现代建筑注重装饰的手法,来丰富建筑的视觉效果,艺术上追求设计的多样性、复杂性,甚至模棱两可的状态,反对现代主义的非此即彼,主张非此非彼、也此也彼的设计,强调建筑设计艺术风格多元化的统一。2.注重人情化的设计。现代主义建筑过于严峻、冷漠的面孔,造成了人与建筑的隔阂。而后现代主义建筑从以人为本、充分探究人的心理需求出发,创造出一个轻松浪漫、亲切怡人的建筑风格。强调人在现代科技中的主导作用,将人的诗意生活、存在意义、人与建筑的联系摆在了一个突出的位置。三、注重历史文脉的延续性。现代主义的产生当初是以反对古典主义、复古主義的面貌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的,设计中主张与一切的传统样式、符号彻底割裂,以几何构成的形态重构建筑样式,割断了建筑与历史的联系。而后现代主义建筑主张继承历史文化传统,强调设计中的历史文脉特征。后现代主义认为传统文化是人类联系历史的纽带,人类具有追忆和怀旧的情感需求,设计中强调人类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常采用片段、混合、拼接的方法,嫁接到现代设计中,创造出集传统与现代,融古典与时尚为一体以满足人类文化需求的设计。四、注重设计的隐喻、象征性。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充分注意到人对建筑的精神需求,常用隐喻、象征手法来表达建筑的意义。建筑隐喻手法应该说不是后现代主义的首创,建筑历史上一直注重建筑的隐喻、象征功能,尤其表现主义建筑更为明显,后现代主义在反对现代主义的过程中,将建筑的隐喻、象征又往前推进了一步,并形成系统的理论。后现代主义建筑用符号语言来创造意味深长的建筑形象,以此来表达人类的情感,传达建筑的文化内容,暗示人与自然、历史、文化的关联,使建筑具有文学、艺术的精神功能。

五、结语

发生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波普艺术是欧美西方国家上个世纪比较大的文化艺术思潮,其背景是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物质富裕的社会大众对于日益高涨的精神文化需求。波普艺术运动是对社会权威、精英文化意识的反对,它消解了高雅艺术与大众艺术的界限,使艺术从象牙之塔走向民间,让生活充满了艺术的欢愉,走上一条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艺术设计之路。波普艺术对后现代主义运动有着深刻的影响,只不过后现代主义运动目标更加明确,它是在对现代主义片面强调功能至上、高度理性化设计理念的反叛和修正。现代主义的单调乏味、机械冷漠、缺乏人情等设计弱点,被后现代主义击中要害。后现代主义设计强调对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尊重;宣扬非理性的设计主张;追求更大程度的自由和自我的表现;关注人类生存环境等,不仅扩展了设计观念,改变了人们对设计的看法,同时也使设计成为一门内涵丰富的艺术,极大地丰富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从波普艺术的发起,到后现代艺术设计的产生,再到后现代社会多元设计思想的形成,一个以人为本、关注人文精神设计的氛围已经形成,正是经历上述的几次设计运动及人们的反思后,人们才找回已经失去的人类情感价值。

参考文献:

[1]【美】罗伯特·文丘里, 周卜颐译.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2]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3]凌继尧等.艺术设计十五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李盛萱.“浅析‘普波’运动之于后现代主义设计的先锋性”[J].艺术与设计,2005.

[5]陈岸瑛.后现代主义设计理念简析[J].美术观察,2005.

[6]毛旭林.普波设计的后现代主义先锋性及其影响[D].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硕士论文,2007.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作者:徐云祥

第二篇:波普艺术的巨星与领袖

[编者按]

如果说一位艺术家无法辨别哪一件作品是自己的原作,而其他作品是复制的印刷品的话,似乎令人难以置信。然而,对于安迪·沃霍尔来说,这却是非常自然的事情—对于他来说,没有“原作”可言,他的作品用丝网印刷技术制作,形象可以无数次地重复,因此你可以说这些全是复制品—他就是要用无数的复制品来取代原作的地位。波坎贝尔汤罐、可口可乐瓶子、美元钞票、蒙娜丽莎像以及玛丽莲·梦露头像……安迪·沃霍尔用他画中特有的那种单调、无聊和重复,传达着当代高度发达的商业文明社会中人们内心冷漠、空虚、疏离的感觉。

一、生平

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1928-1987),本名Andrew Warhola,港台地区译为安迪·沃荷。他是波普艺术的倡导者和领袖,也是对波普艺术影响最大的艺术家,被誉为20世纪界最有名气的艺术家之一。

安迪·沃霍尔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匹斯堡,是捷克移民的后裔。他从小酷爱绘画,曾在卡耐基技术学院学习。1949年,21岁的安迪·沃霍尔离开匹斯堡去纽约寻找发迹的机会,他明白,要在美国的视觉艺术上获得成就,就必须让人们看到他,知道他的存在。大众传媒给了他许多启示。

1952年,24岁的他在纽约以商业广告绘画初获成功,逐渐成为著名的商业设计师。他设计过贺卡、橱窗展示、商业广告插图,这些经历决定了他的作品具有商业化倾向的风格。他的作品于是年在纽约崭露头角。他在著名的工作室“工厂”(Factory)内聘请了一组工作团队,摒弃古典艺术,立志从事于颠覆传统的概念创作:“大量复制”当代著名人物的脸孔就是手段之一,将浓汤罐头与可乐瓶化身成艺术品的做法也广泛为人所知。

1954年,26岁的安迪·沃霍尔首次获得美国平面设计学会杰出成就奖。1956年和1957年,安迪·沃霍尔连续获得艺术指导人俱乐部的独特成就奖和最高成就奖。1962年,34岁的他因展出汤罐和布利洛肥皂盒“雕塑”而出名。这一时期开始,安迪·沃霍尔拍摄了很多实验电影。

20世纪60年代,安迪·沃霍尔开始以日常物品作为表现题材来反映美国的现实生活,他喜欢完全放弃艺术创作的手工操作,经常直接地将美钞、罐头盒、垃圾及名人照片一起贴在画布上,打破了高雅与通俗的界限。1967年,他遭遇女同性恋者Valerie Solanas刺杀。Valerie Solanas因此被判3年徒刑。而此后沃霍尔一直没有康复,最终于1987年死在外科手术中。

作为20世纪波普艺术的最著名代表人物,他“歪曲”或“包装”过毛泽东、玛丽莲·梦露、摇滚乐队、可口可乐(Coca-Cola)、美钞等。自此,波普艺术再没有停止过对这个世界及其文化的影响。

安迪·沃霍尔除了是波普艺术的领袖人物,他还是电影制片人、作家、摇滚乐作曲者、出版商,是纽约社交界、艺术界大红大紫的明星式艺术家。安迪·沃霍尔的作品没有欧洲设计师那么观念化、哲学化、个人化,他的作品风格体现出了实用主义、商业主义、多元化、幽默性。“每个人都能当上10分钟的名人”,这是安迪·沃霍尔留给媒体时代最乐观的寓言:但以其对当今艺术的巨大影响而言,他自己的那“10分钟”还远未结束,无论是他当时所处的时代还是现在,无论是对于美国还是世界,安迪·沃霍尔都是个传奇人物。

二、艺术

学生时期的沃霍尔已是个锋芒毕露的理想少年,在师长的鼓励下,他决定到纽约这个艺术熔炉闯一闯。最初他只为书刊负责插图设计工作,但很快便在纽约流行艺术界闯出了名堂,最出众的风格是透过丝网印刷手法和不断重复影像,将人物化成视觉商品,代表作包括《玛丽莲·梦露》、《金宝罐头汤》、《可乐樽》、《车祸》、《电椅》等,这些作品都在沃霍尔开办的纽约影楼中,经一些业余助手大量生产和复制;批量生产总是沃霍尔的流行艺术观中不可或缺的指标。至1961年,沃霍尔已被誉为是继达利、毕加索后另一位前卫艺术界名人,不论是一卷厕纸或一个厕板,只要盖上他的印章,随即便时髦起来!

安迪·沃霍尔对电视、社会专栏及时髦杂志美学的热心不同于在欧洲苦苦挣扎的前卫艺术家。安迪·沃霍尔喜欢财富和名气,他发现拥有这些东西时的状态都很令人着迷。此外,如亚当·格普尼克所指出的,他的“口红—过氧化氢粜色板是一种完全独创的色彩感……(它)使得所有以前的美国调色板都像欧洲的”。沃霍尔对独创性的否定决定其艺术个性,而且他的绘画具有某种清新面貌,使其具有合理性。

沃霍尔的部分天才之处在于,他承认一个人的个性能够很好地通过媒体得以交流,要比艺术品交流得更好。他试图完全在再现(或可复制的图像)的浅平面上确立他的存在。他说:“如果你想了解全面的安迪·沃霍尔,那么只要看一看我的绘画、电影和我的表面,我就在那里。它的背后什么都没有。”从1960年代早期到他1987年去世,沃霍尔很机智地探索了风格和媒介。当他去做的时候,他用一种让人不舒服的直率展示了当代社会的价值,而这种直率具有颠覆性和前卫性。他展示了所有的名声都是平等的,本质在可交换的图像世界里是没有意义的;他具有无法抵御的、迷人的公共个性,然而,这种个性的浅薄也给人们留下了焦虑不安的情感空虚。

沃霍尔作为一位商业画家,很快取得了成功:他为米勒公司创作的关于鞋的绘画非常精致,刊登在《时代》杂志上,这为他带来了巨大的声誉。到1959年,他已经成为纽约市收入最高的商业画家中的一员,每年挣6.5万美元。沃霍尔直到1962年年底都是以广告绘画谋生。

从风格上讲,沃霍尔于20世纪50年代在艺术上的探索类似于其广告作品。他从平面设计实践中掌握的几种技巧,也预示了他后来的几个方面。例如,他组织了“色彩小组”来制作他的广告,把签名和刻字授权给他母亲,这种动作方式预示了他1962年之后在绘画上广泛使用助手;类似的绘画技巧—或从杂志上扫描图像—即先制作在非吸水性的纸上,然后用湿墨通过拓印把这些线条转到一幅准备好的背景上,这种方法成为他后来使用的丝网印刷的先例。

他从1959年底开始,很直接地把商业绘画风格应用到绘画上,在早期使用反射型放映机,非常精确地转换、放大他所选用的图像。沃霍尔曾关注的题材是漫画、廉价广告和小报标题,他在1960年至1962年间实验了各种风格。在某些作品上,他用一种松散的、笔触一致的方式转换他的材料;有意地滴洒一些颜色,让它们具有一种表现的特征,好像模仿姿态性绘画一样。同时,他用坚硬的、准确的线描绘他的绘画作品。最终,他更喜欢这些冷处理的绘画。他喜欢他可以展现的最机械的样子,就像他曾经探索过的一种题材一样—反对把高级艺术普遍地规定为个人的和表现的。

沃霍尔选择了一种非选择性美学,这种美学受到了媒体广告的促进。亨利·格尔德扎赫勒总结沃霍尔“对媒介的新的态度……不是选择性的,而恰恰是让一切东西就在那里”。沃霍尔的作品赞美了抽象表现主义知识分子深恶痛绝的大众文化,沃霍尔说:“美国最伟大的地方是开创了一种传统,这种传统让最有钱的消费者和最贫穷的消费者购买的东西基本一样。你可以看电视,喝可乐;你可以了解总统,喝可乐,莉斯·泰勒也喝可乐。可乐就是可乐……所有的可乐都是一样的,所有的可乐都是好的。”

沃霍尔在1961年和1962年间用手工绘制罐头盒和新闻标题。但是到了1962年底,当他发现可以把一副画用照相机转换到丝网上之后,就立刻采用了这种技术,消除了所有艺术家的笔触痕迹,创造了更加机械的更为超脱的图像。而且,他越来越依赖于助手来为他创作绘画作品。沃霍尔创造了一种非介入的风格。他在1963年说过:“有些人应该为我创作所有的绘画作品,我这样绘画的原因是因为我想成为一台机器。无论我做什么,都做得像机器一样,就是因为这是我想做的。我认为如果每个人都一样,那真是太好了。”《玛丽莲·梦露的嘴唇》、《金色的玛丽莲·梦露》就是最好的证明。

一方面,玛丽莲·梦露、莉斯·泰勒、特洛伊·唐纳修和其他电影明星肖像的复制利用与沃霍尔对好莱坞的着迷有关系。沃霍尔说:“我爱洛杉矶,我爱好莱坞。她们太美了。每一个人都整过形……我想整形。”沃霍尔在20世纪50年代曾重新塑造自己,戴银白假发,在1957年做外科整容手术,修整他的鼻子。他是一个超级影迷,他的行为就好像在消费电影。1962年与1963年,沃霍尔还制作了几幅劳申伯的肖像画,他把其中一幅劳申伯的肖像命名为《现在让我们赞美名人吧》,挪用了詹姆斯·艾杰的书名以及瓦克尔·埃文斯拍摄的南部农村穷人的照片。这部书体现了沃霍尔的想象,即“未来每个人都有十分钟的成名机会”。沃霍尔喜欢作为一种任何人都可以消费得起的消费商品的成名观念。

在1963年年底,沃霍尔把他的工作室搬到一座位于十七大街旧工厂大楼的一层。工作室逐渐被称作“工厂”,之后便演变成这样一个环境:用锡箔包边,里面塞满了男扮女装的“王后”、慵懒的“漂亮人士”、时髦的时尚人物和地下摇滚乐,有些人靠毒品度日或热衷于怪异的行为。

到了1965年,沃霍尔的名气吸引着有钱人和有名望的人,他们都想看看工厂并且希望在工厂那里被看到。新闻媒体也追逐着沃霍尔,每个人都想引起他的注意。

1966年,工厂的人开始在联合广场一家叫做马克斯的堪萨斯城的饭店消磨夜晚。那里吸引了艺术家和作家,里屋是狂欢纵饮,有裸露癖者、吸毒者,还有人们在那时见过的最公开的同性恋场面。

沃霍尔总想进入里奥·卡斯特里画廊,最后,卡斯特里在1964年接受了他。在11月份,沃霍尔举办的第一个展览是关于“花”的。因为这些“花”,他进一步摆脱了色调中的自然主义。到了1964年,他既倾向于用单色丝网印刷,这样色值对应于自然,又寻找自然主义色彩中看起来更显出是人工合成的色彩。在1964年和1965年,他让他的色调更推进一步,画了粉色的青绿色的“坎贝尔菜汤罐头盒”,制作了多色调的“自画像”。

沃霍尔在成为10年之久的主要艺术明星之后,在最时尚的画廊里举办了一次展览,他公开地宣布他从1965年5月开始退出绘画。1966年,电影和名人舞台完全吞噬了沃霍尔。他厌倦了绘画,实际上他停止了绘画,取而代之的是推广并巡回演出一个迷幻的、多媒介的表演,叫做“不可避免的爆炸造型”,由摇滚乐队“地下天鹅绒”主演。他还制作了《切尔西女孩》,这是一部在商业上取得成功的地下电影。此后他又拍摄了《睡觉》、《吃》、《帝国》等电影。

1967年,沃霍尔把工厂搬到联合广场西33号,这个地方变得越来越奇怪,直到在1968年6月有一天,一群乐队迷走进来对沃霍尔开枪射击,穿插表演的氛围一下子就结束了。沃霍尔在手术台上被宣布死亡,但又活了过来。他在医院待了两个月,回到工厂后仍心有余悸。他的助手开始限制人员进入工厂,尽管他担心沃霍尔身边没有狂欢就可能失去创造力,工厂变成了可以出售大批量艺术品的生产基地:这里指那种被沃霍尔叫做“商业艺术”的前卫艺术的商业纪念品。

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沃霍尔重新发现了自己在绘画上的兴趣,画了一系列名流形象,其中包括毛泽东画像。他还在70年代和80年代接受更多的广告和设计委托。沃霍尔反思道:“在媒介面前,我过去习惯于对于一个人能够占据多大的空间有一个物理限制。我觉得,人是唯一知道如何占据比实际需要更多的空间。因为随着媒介,你可以休息一下,仍然让你在记录带上、在电影里、在排他性最大的电话上、在排他性最小的电视上占据空间。”

但是,与这种物质主义虚荣不可逃脱相联系的是一种自我的消解。沃霍尔在创作讨好社会名流的肖像的同时,他还创作销售得并不好的《骷髅》系列,然后是《影子》系列。沃霍尔在1978年说过:“我做的一切东西都与死亡有关。”

三、意义

沃霍尔作品内含的一切意义并非完全来自其题材和表现对象乃至形式本身,它们更多地源出于其技法和操作过程。在这方面,沃霍尔也较之其他波普艺术家走得更远。其运用的一系列创作技巧和操作方法表明他可能比其同时代人更为明确地意识到并完整展现出“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的含义。

1963年,沃霍尔发表了一段令人吃惊的谈话,其中提到“绘画太费劲。我想呈现的东西是机械的。机器就没有什么问题了。我愿意成为一部机器”。较之沃霍尔的其他惊人之语,这段话更为准确地指明了理解沃霍尔创作意义的途径。

在沃霍尔的创作方法中,机器生产式的复制显然是最为明显的特征。面对这样绘制出的作品,人们既无法辨认出其到底出自谁手(画家本人还是其助手),也无法分辨出哪一张是原本。其实,在沃霍尔那里,所谓原本实际也可以是印制出来的。沃霍尔使用它则是为了减少作品的个人风格和加强表现的非个性化。

从画笔到各种印染工具,从摄影制版到大型丝网印刷技术,从摄影机到多媒体创作,从舞台剧的编写到亲身参与演出,沃霍尔不仅是在拓展自己的创作技法,而且也在不断实现个人在创作过程中角色的蜕变。

沃霍尔的创作已经彻底改变了艺术品、艺术创作行为和艺术家本身的含义。艺术品的传统美学定义已为日常大众体验的复制品所取代。艺术品也不再是愉悦感官的美的对象,而已经成为服从着供应与需求关系的一种商品,它不再为个人的观念所支撑,而全凭大众的喜好而定。艺术创作也不再是艺术家个人的创作技艺的实现过程,而是集体生产线式机器操作与复制流程。同样。艺术家也不再是天才的个人,而是文化工业中的生产者之一。其最著名作品坎贝尔汤罐头系列所重复的正是机械化、自动化、标准化和成批生产等大工业生产经济学说以及品牌包装、市场推销和广告宣传等商业消费资本主义的经典理论,从而展现了生产者和消费者连同他们共同构成的美国消费文化的内在欲望体系及心理内容。

同样,沃霍尔的那些名人肖像(包括他自己的肖像)尽管不具任何性格特征,但也并非是空洞的影像。正是通过清除这些肖像的个性化性格特征和心理内容而凸显“角色”的再现,沃霍尔将他们置于一个更大的公众再现体系,从而展现了控制和界定公众观看的制度体系。因此,这种由大众文化复制技术构成的明星表现了运用他们的制度的利益和价值。明星角色因此具有一种意识形态作用,是文化工业生产出的一个影像性感符号,是明星地位和魁力的一种象征。

1987年2月22日,沃霍尔病逝于纽约,享年仅59岁。沃霍尔过早的死亡在艺术界造成极大的震动,并引发了对于沃霍尔现象的重新探讨。通过这位“波普教皇”(Pope of Pop)之死,人们突然不无惊讶地发现,波普艺术运动其实早已死去。的确,作为现代主义之后的第一个主要艺术流派,其存在时期异乎寻常的短暂。严格说来,波普艺术只能算作20世纪60年代的产物。不过,这并非说波普是一场不成功的艺术运动。就反对现代主义运动以自我表现为核心的形式主义而言,波普艺术显得异常有力。可是,波普艺术作为资本主义文化的组成部分并不能改变资本主义文化体系的表达方式;相反,与现存意识形态的亲和性使它更为迅速地被纳入学院制度之内。

在批评家、传媒、博物馆和收藏家的合作下,沃霍尔的作品已经被“光晕化”为最新的高雅艺术形式。在沃霍尔去世两年后,纽约现代艺术馆举办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型沃霍尔艺术展,随后巡回伦敦、科隆、米兰和巴黎展出。在20世纪90年代,沃霍尔的一幅《桔黄色玛丽莲》在纽约索斯比拍卖行以1700万美元成交,从而使沃霍尔跻身于毕加索和凡·高等现代主义大师之列。

(刘晓陶/北京联合大学副教授)

作者:刘晓陶

第三篇:浅析波普艺术对服装设计的影响

摘要:波普艺术以其大胆前卫、新鲜刺激的风格特点,满足了人们追求多元化的需求。本文通过对波普艺术的概况,阐述了波普艺术对现代服装设计的影响。从波普艺术的表现特征以及波普艺术色彩和波普艺术图案两大装饰性元素,对波普艺术对服装设计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总结。此外,波普艺术与传统艺术的融合也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波普艺术 服装设计 装饰性元素 传统元素

一、波普艺术概述

(一)波普艺术的起源与发展

20世纪50年代现代主义艺术逐渐溃散,波普艺术则在此时应时而生。波普艺术又名新写实主义,是流行艺术(popular art)的简称,因为波普艺术(Pop Art)的POP是“流行的、时髦的”一词(popular)的缩写,代表了一种流行文化。“波普”一词是由英国评论家劳伦斯·艾罗伟(Laweme Allonary)酌定,用来指代通俗的大众文化,但推动这一思潮发展的重要人物是汉密尔顿。50年代后期,波普艺术在二战后的世界第一强国——美国的通俗文化氛围中迅速发展起来。例如:广告、招贴、电影等。60年代之后,成为盛行于英美两国的主要艺术流派之一,集中于波普艺术的创作,例如:连环画、科幻小说和一些具有视觉冲击效果的内容。

(二)波普艺术的内涵

波普艺术产生于通俗文化的憧憬,创作题材丰富且内容广泛,利用大众的材料和传媒的方式刺激人们的视觉感受性,影响人们对世界的看法,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促进消费者品味的提升和商品流通,创造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

(三)波普艺术的表现特征

1.创作题材来自于日常生活

波普艺术的灵感一般来源于日常生活用品,比如:照片、报纸、家具、交通工具等,将那些最为常见的物品用于创作之中,即“大众题材”,使波普艺术风格的作品具有通俗性,成为易于人们普遍接受的大众文化。

2.拼贴和重复的表现手法

在波普风格的图案作品中,最常见的就是艺术家采用拼贴、重复的表现手法将生活中的流行元素进行随意性的组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这样的表现形式能强调作品内容,起到加深记忆的作用。

3.丰富大胆的色彩

艺术家对于色彩的重视是因其在艺术表现形式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亦是区别于过去艺术表现形式沉闷、单调、乏味的图案色彩的标志之一。色彩丰富有趣的艺术作品,具有较高的识别度,能迎合年轻人追求个性的特点,满足了人们对于多元化的需求。

4.商业化的倾向

艺术作品的灵感来自日常生活物品,而这些物品都是具有商业化的产品。设计师采用实用主义的观念,利用生活中的通俗文化,设计出具有商業性的艺术作品,所以波普艺术具有一定的商业气质。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

(一)波普艺术的相关文献研究

波普艺术家们主张打破艺术与生活的界线,还原生活本质的思想与行为,利用生活中所接触的材料和媒介创造出大众理解的艺术形象。迄今为止,国内外的艺术家、设计师对于波普艺术热爱也只增不减,使得波普艺术仍旧保持着新鲜的活力。随着时代的变迁,关于波普艺术的理论研究也十分丰富,并且不断地吐故纳新。其中有对波普艺术背景发展的全面分析,也有对波普艺术装饰图案的理论分析。如:东石《解读二十世纪60年代波普艺术》、刘曼《波普艺术装饰图形生成与流变研究》、古登娜《解析波普艺术中的装饰语言》等,这些相关的文献理论研究对于开展波普艺术的研究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传统艺术的相关文献研究

我国优秀的传统艺术文化是一座底蕴极其丰富的宝库,是数千年积累的成果,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时至今日,这些文化艺术仍具有较强的生命力,譬如建筑、园林、绘画、工艺美术等艺术形式。我国学者对于这些传统艺术财富的挖掘研究也从未间断过,相关的理论文献研究非常丰富。在继承传统的前提下,艺术家也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拓展思维,将各个领域都与传统结合,发展多元文化,体现时代特色。如:王艳《传统的意蕴》、侯鹏飞《传统文化与服装设计的融合创新》、高扬《中国传统纹样的审美情趣》等。

三、波普艺术与服装设计

波普艺术起源于英国,繁盛于美国,发展于欧美各国。波普艺术广泛的应用到各个领域,如:平面设计、服装设计、建筑、雕塑等。波普艺术作为新的艺术形式,影响甚远,尤其是在服装领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具有独特的时代气息。

(一)波普艺术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

时代在变化,服装也会随之改变,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影响不同时期的设计领域,所以这个时期的艺术作品也会随之丰富。波普艺术对20世纪60年代的服装界影响较深,先后出现一批标志性的设计,比如玛丽·奎恩特(Mary Quent)的“迷你裙”风靡了全世界,令男士疯狂,引领了潮流;伊夫·圣·洛朗(Yves Saint Laurent)的设计灵感来自街头,使服装更加大众化,具有通俗性,与生活息息相关,摒弃了高贵典雅的风格,吸引了追求独特的年轻一代。

1.波普艺术图案的运用

图案是一种装饰性很强的艺术形式,直接影响着服装本身的风格特点。同时,图案的选取与设计也需要考虑到服装的整体性。波普艺术的图案素材间接取材于大众化的日常生活,再通过艺术家的特别处理,用各式各样的手法,创造出全新的艺术形式。

(1)风格特点

首先,波普艺术图案元素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应具有艺术性;其次,它是一种时代的体现,也具有时代性;最后,随着时代的变迁,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它必须具有实用性。波普艺术图案种类繁多,变幻无常,带给人们的视觉体验也是多种多样、新颖特别的。其图案形式多变的特点,使得其风格神秘莫测,具有独特的魅力。

(2)在服装中的运用

波普风格的服装满足了人们的要求,将人们喜爱的头像、标语、物品等,甚至是一些有趣的线条或者形状,进行夸张、变形、组合等手法,再运用到服装上,使其具有与众不同的趣味,否定传统,追求独特。

范思哲不仅将头像印在在了高级服装的面料上,还将一些风趣植物图案印在面料上,掀起了一阵浪潮,也体现了波普主义服装的特性与活力。除此以外,简单的几何图形、字母、可乐瓶、标语、沙滩、香烟盒等图案也出现在了服装设计中,大胆灵动展现得淋漓尽致,强有力的视觉刺激,充满了波普艺术激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2.波普艺术色彩的运用

色彩作为一种无声的语言,与人的感情存在着微妙的联系,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成为时尚与流行的象征,直接传达了艺术作品本身的风格特点。波普艺术色彩元素追求大胆、新颖的组合方式,常常用强烈的对比色调进行搭配,给人以视觉的刺激体验,感受色彩散发出来的魅力的同时,激起人们的审美认同感。

(1)风格特点

波普艺术色彩较过去的服饰色彩完全不同,波普风格的色彩靓丽、惊艳、明快、夺人目光。富于挑战性的色彩搭配也在波普艺术风格的服装上屡见不鲜,那些性感艳俗、新奇傲慢的色彩搭配,或兴奋、或华丽、或颓废,这些都展现了波普艺术色彩的多元化风格特点。

(2)在服装中的运用

在色彩方面,打破了以往简约、单一,优雅的艺术色彩,将波普风格的色彩运用到服装设计中,如:深红、亮黄、暗蓝这几种颜色,进行组合搭配,制造出一种新颖特别的感觉,让服装产生强烈的视觉效果,给人以感官刺激,激發大众的购买欲望。

当然,设计师需要考虑如何使各种程度的对比色彩组合在一起时,是和谐统一的。例如:通过面积的大小或搭配辅助色系等。趣味的线条和夸张的配色,无一不体现了波普艺术的风格意蕴,给服装作品也带来了更多的生机。

3.其他波普艺术元素的运用

波普艺术的装饰性元素除图案和色彩之外,材料也具有装饰作用。受波普艺术的影响,服装的面料也不再单一和传统,曾经那些不受喜爱的材料瞬间成为设计师们的首选,像亮片、塑料、人造皮革、金属等这一类的材料也逐渐加入时尚界。如安德烈·库雷热(Andre Courreges)设计的具有“太空时代”的前卫时装,营造了未来感的面貌,白色的聚氨酯和塑料等合成材料也造成一种极具现代化气息的感觉。尽管这些材料在如今看来比较普遍,但在当时,这些材料确是刚发明的新产品,代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四、波普艺术对服装设计的影响与启示

(一)波普设计对服装的影响

波普艺术从产生到发展再到流行,以其大胆前卫、新鲜刺激的风格特点,满足了人们追求多元化的需求,恰到好处的迎合了社会大众的生活方式。随着时间的流逝,波普艺术仍旧保持着新鲜的活力,是因为服装设计师能够敏锐并且巧妙地把握人们的心理需求,运用图案和色彩等装饰性元素,将服装设计的有趣、时尚并且滑稽,使得波普艺术文化精神永远拥有年轻的生命力。

波普艺术对于服装设计的影响可以说是“天翻地覆”的,设计师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力,打破了传统的形式、色彩单一的概念,把波普艺术带入高雅的时尚界与通俗的大众生活中,将两者融合,使其距离消除,让艺术并非凌驾于生活之上。

(二)发展倾向启示

当今的设计师们,应多加关注生活中的事物,考虑大众的需求。现如今,时代在发展,消费者们也愈加重视特殊化、年轻化、多元化、平民化的设计作品,未来的服装设计的发展趋势也只会是更现代化、更科技化。波普艺术与服装设计的结合,也表现出极大的发展潜力。

五、结语

波普艺术是一种极具影响力的艺术之一,它代表了一种青年文化,也代表了一种思想追求。我们需要理性的思考探究,使这种艺术文化不会随着时间的飞逝,渐渐被人们淡忘,而是通过被合理的使用,以不同的、崭新的形式成为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惊喜。所以说,在生活物质、精神文明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要正确的认识对待不同的文化艺术,如何让这些优秀的艺术文化永远的演绎下去,是需要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张承志.波普设计[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

[2]齐桂华.波普艺术的解析与反思[D].保定:河北大学,2006年.

[3]张源.浅析波普艺术中的装饰语言[J].文艺生活,2013,(02).

[4]马金辉.论波普艺术对流行服饰设计的影响[J].装饰,2007,(08):98-99.

[5]王惠.波普艺术与大众文化关系探略[J].艺术研究,2013,(02).

[6]林颖旭,王律菲.波普艺术探析[J].国际美苑,2010,(08).

[7]刘一萍,梁明玉.20世纪60年代波普风格与时装设计[J].美术大观,2008,(06):48.

[8]何新闻.创造设计的生命力——设计艺术源流及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张静怡

上一篇:医生责任论文范文下一篇:医生副高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