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工程

2023-05-22

第一篇: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工程

成都市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办法

附件

成都市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办法(暂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推进我市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工程产业现代化健康发展,保障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工程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规定》《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装配式建设工程发展的意见》(成府发〔2016〕16号)等规定及国家相关技术标准,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管理办法所称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工程,是指其结构构件(含预制外墙挂板和预制内隔墙板)全部或部分采用预制,在施工现场装配而成的混凝土结构工程。

第三条 在成都市行政区域内从事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工程的建设全过程的质量管理活动,适用本管理办法。

第四条 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市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并委托成都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负责具体实施。

区(市)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层级管理和属地管理相结合的原则负责本辖区内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可委托其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以下简称监督机构)负责具体实施。

第五条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工程的建设、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和施工图审查、工程质量检测单位,应当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落实工程质量终身责任,依法对工程质量负责。

第六条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工程应实行“样板先行”制度。

第七条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工程应通过逐步推行信息化系统,实现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和质量责任追溯。

第二章 质量责任

第八条 建设单位责任

(一)建设单位应根据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工程的特点,总体协调全面工作,在工程建设的全过程中,建设单位应当承担装配式建筑设计、构件制作、施工各方之间的综合管理协调责任,促进各方之间的紧密协作。

(二)建设单位应当将施工图设计文件委托施工图审查机构进行审查。涉及重大变更及装配率、重要建筑材料等的变更,应当委托原施工图审查机构重新进行审查备案。

(三)建设单位应组织设计、监理、施工单位对预制混凝土构件生产企业生产能力及技术能力进行评估。

(四)建设单位可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监理单位对预制混凝土构件的生产环节进行驻厂监造,并支付相应费用。

(五)建设单位应当将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工程的施工安装、机电安装等全部工程量纳入施工总承包单位管理,不得肢解发包工程,不得指定分包单位,不得违反合同约定提供建筑材料及构配件。

(六)建设单位应对采用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及按相关规定应论证的工程组织专家进行论证。

(七)建设单位应当牵头建立建设全过程信息化管理系统,宜运用建筑信息模型(BIM),建筑物联网等从材料、设计、构件生产、施工等方面对装配式建筑实施质量控制。

第九条 设计单位责任

(一)设计单位应在施工图设计文件中明确装配式建筑的结构类型、预制装配率、预制构件部位、预制构件种类、预制构件之间和预制构件与现浇结构之间的构造做法等,并编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设计说明专篇,对可能存在的重大风险提出设计要求。

(二)设计单位应为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工程预制构件的生产、施工等环节提供技术支撑和技术指导。

(三)设计单位应当参加首段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样板质量验收及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分项工程质量验收。

(四)设计单位应当参与有关结构安全、主要使用功能质量问题的原因分析,并参与制定相应技术处理方案。

(五)设计单位应明确主要预制混凝土受力构件结构性能检验要求及接缝防水构造措施。

(六)设计单位应在设计中进行信息化管理,包括BIM模型建立、管理及模型数据在工程项目中的应用。

第十条 施工图审查机构责任

(一)施工图审查机构应当对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工程的装配率、结构构件节点连接预留预埋等涉及结构安全和保温、防水等主要使用功能的关键环节进行重点审查。

(二)施工图审查机构应将专家论证意见作为施工图审查依据之一。 第十一条 施工单位责任

(一) 施工单位应当根据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工程的设计文件及相关技术标准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并报总监理工程师审批。

(二)施工单位应当就预制构件施工安装的施工工艺向施工操作人员进行技术交底,特别是关键工序、关键部位。

(三)施工单位应当建立健全预制构件进场验收制度、预制构件施工安装过程质量检验制度,构件安装作业进行全过程质量管控,形成可追溯的文档记录资料及影像记录资料,并按规定对施工安装过程的隐蔽工程和检验批进行验收。

(四)施工单位应当及时收集整理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资料,并对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有效性负责。

(五)施工单位应当建立、健全装配式施工人员技术培训及考核制度,对吊装、拼装及灌浆等操作人员必须考核合格后方可进行装配式施工。

(六)施工单位应进行施工过程信息化管理,包括构件标识识别、进场检验、吊装、拼装、试验检测、质量验收等方面,在施工前可进行模拟、碰撞等检查,对工程质量进行管控。

第十二条 监理单位责任

(一)监理单位应当针对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工程的特点,编制监理规划和专项监理细则,针对装配式特点明确关键环节、关键部位、见证取样及旁站具体要求,经审批后实施。

(二)监理单位实行驻厂监造的,要加强部品、部件生产质量管控。

(三)监理单位应组织预制构件进场验收,全数检查预制构件的外观质量,预留、预埋件的规格及数量,预留孔洞的数量并对电子标识进行识别检查,并组织施工单位对预制构件按照一定比例进行实体检验。

(四)监理单位应对施工安装过程进行监理,由总监组织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分项工程验收。

(五)监理单位应核查施工管理人员及专业作业人员的培训情况和上岗情况,对预制构件吊装、拼装、预制构件与现浇结构连接,连接部位灌浆等关键工序、关键部位实施旁站。

(六)监理单位发现施工单位违反规范规定或未按设计要求施工的,应当及时签发监理文件要求整改,未整改或整改不合格的不予验收;拒不整改的,报监督机构;涉及结构安全的质量问题,监理单位应当及时向建设单位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七)监理单位应当通过信息化管理同步收集整理工程监理资料,并对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有效性负责。

第三章 施工过程控制

第十三条 装配式建筑“样板先行”制度应包括下列内容:对预制构件及拼装成果进行样板展示;对叠合构件浇筑节点、外墙挂板连接节点、灌浆套筒连接节点、保温、防水构造节点等进行样板展示;对首段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进行预拼装并形成样板段。

第十四条 预制构件进场

(一)预制构件进场应设置专用堆场,并选用合适堆放方式。

(二)大型特殊构件运输、堆放应采取保证质量的可靠措施。 第十五条 预制构件吊拼装

(一)预制构件吊装前应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制定预制构件吊装和质量管理专项方案,进行技术交底。正式拼装前,选择有代表性的单元或部件进行预制构件试拼装和连接。

(二)预制构件吊装应按已批准的专项施工方案进行。预制构件吊装就位后,按规范标准进行检验,留存文字及图像检验记录。监理单位应复核施工总承包单位检验结果。

(三)预制构件拼装完成后,施工总承包单位应协同监理单位对其外观质量进行检验。

第十六条 预制构件连接

(一)采用灌浆连接的,灌浆连接施工前应编制具有针对性的灌浆专项施工方案;现场灌浆施工所采用的灌浆料必须与型式检验报告中的灌浆料一致。灌浆施工前,应对灌浆料的流动度指标进行测试,指标合格后方可进行灌浆作业,并形成灌浆作业记录及影像资料。

灌浆套筒等连接件的平行检验试件制作、取样、送检均应在监理见证下进行,并符合《钢筋套筒灌浆连接应用技术规程》(JGJ355)要求。

(二)采用现浇混凝土连接的,连接部位混凝土施工前应对粗糙面、键槽、套筒、连接件进行隐蔽验收;浇筑过程应连续浇筑,确保混凝土密实。

第十七条 各责任主体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应采用信息化管理及检验手段,通过信息化平台形成相关记录,对工程质量进行管控。

第四章 工程质量验收

第十八条 建设单位应组织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及预制构件生产单位进行预制混凝土构件生产首件验收。

第十九条 监理单位应组织预制构件进场验收,确认预制构件产品质量保证文件。进场预制构件应全数检查,并经监理单位抽检合格后方可使用;发现不合格的构件,应立即退场,并建立台账。验收内容包括构件是否在明显部位安装电子标识,标明生产单位、构件型号、生产日期;构件上的预埋件、吊点、插筋和预留孔洞的规格、位置和数量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构件外观及尺寸偏差是否有影响结构性能和安装、使用功能的严重缺陷。

第二十条 建设单位应组织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对首个样板段质量进行验收,重点对观感质量、位置尺寸偏差、连接质量、防水构造、预留预埋件等进行检查,合格后方可进行后续施工。

第二十一条 装配式结构分项工程验收由监理单位总监依据《四川省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程》(DBJ51/T054)《建筑工业化混凝土预制构件制作、安装及质量验收规程》(DBJ51/T008)《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1)等相关规范、标准,组织建设、设计、施工单位主要负责人对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分项工程进行验收,并形成验收意见。

第二十二条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工程竣工验收应由建设单位组织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相关单位进行,并报质量监督机构进行监督检查。施工单位验收申请报告、监理单位质量评估报告以及设计单位质量评估报告中,均应注明装配式建筑装配率等性能指标及验收意见。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三条 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委托的质量监督机构应根据装配式建筑的特点,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对工程实体质量和各方责任主体的质量行为实施监督。

第二十四条 对未按本办法执行的相关单位,应责令其改正,必要时停工整改。涉及违反《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规定的行为,依法进行处罚。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五条 本管理办法解释权归成都市城乡建设委员会。 第二十六条 本管理办法自2017年5月1日起执行,有效期两年。

第二篇:辽宁省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办法(试行)

辽宁省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施工

安全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规范和加强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明确参建与监管各方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辽宁省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规定》,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指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是指结构预制构件(包含预制外墙挂板和预制内隔墙板)全部或部分采用预制,在施工现场装配而成的混凝土结构。凡在辽宁省行政区域内从事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的安全管理,必须遵守本办法。对于无预制构件部分的现浇混凝土结构施工安全管理,还应按照现行相关标准执行。

第三条 省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是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施工安全监督的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省装配式建筑现场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省建设工程安全监督总站负责全省范围内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施工的安全监督检查工作。

第四条 各市和区、县(市)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是所辖区域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施工安全监督的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所辖区域的装配式建筑现场施工安全管理工作。各市和区、县(市)建设工程安全监督站具体负责所辖区域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施工的安全监督检查工作。

- 1

(二)属于本办法规定的超过一定规模的危险性较大分部分项工程的,应对安全专项方案召开专家论证会议,按专家论证会意见修改后,经施工单位(施工总承包、专业承包)技术负责人、总监理工程师、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签字后方可组织实施。并建立信息管理机制,及时传递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施工及其重大危险源安全风险管理信息。

(三)对于采取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的装配式建筑专用的施工操作平台、支撑方案、高处临边作业的防护设施等,其安全专项方案应按相关规定进行专家论证,按照专家论证会议意见进行修改完善,并在安全监督主管部门备案审核。

(四)施工总承包单位应针对交叉施工的环节,在分包合同中明确总分包责任界限,以有效落实安全责任;并协调督促各分包单位相互配合,有效落实施工组织设计及安全专项方案的各项内容。分包单位应服从施工总承包单位的总体施工调度安排,特别是吊装分包单位应加强和其他分包单位的协调配合。

第八条 监理单位责任

(一)监理单位应严格审查施工安全专项方案的审批和专家论证情况,对安全专项方案进行审查,提出书面意见。并根据安全专项方案编制监理实施细则,明确现场安全监理的关键环节、关键部位及旁站巡视等要求。

(二)预制构件进场卸车存放过程监理应全过程旁站,监督施工总承包单位严格按照安全操作规程进行预制构件卸车

- 3

施工支架系统受力和变形计算;预制构件吊装、现浇施工过程承载力、挠度、裂缝计算;临时支撑系统受力计算;外防护系统、施工作业辅助设施的受力计算等。

(七)相关设计图纸及附件。

第十条 预制构件吊装在满足下列条件之一可认定为超过一定规模的危险性较大分部分项工程:

(一)采用非常规起重设备、方法,且单件起吊重量在100kN及以上预制构件吊装工程。

(二)单件预制构件重量超过80kN的吊装工程。

(三)外墙采用预制构件,且塔吊需要在预制外墙附着的预制构件吊装工程。

第十一条 对于属危险性较大分部分项工程的预制构件吊装,施工安全专项方案应经过专家论证。专家论证要求可参考《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建质[2009]87号)执行。

第十二条 施工总承包单位应进行全员岗前安全培训,建立对装配式施工作业人员的日常安全教育、技术培训和考核制度。未经过安全教育培训并经考核合格的作业人员严禁上岗。对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实施前,应按照操作规程和作业危险点进行书面技术交底。

第十三条 预制构件卸车、存放安全检查

(一)预制构件进场后,施工总承包单位应对运输车辆车轮采取固定措施。

(二)施工总承包单位应按照安全专项方案要求对预制构

- 5

改变构件方向,严禁高空吊装作业人员在预制构件未停稳时,直接高空中用手抓取预制构件。

(四)对于大尺寸异型预制构件及薄壁构件,需采用专用平衡吊具起吊,必要时需采取临时加固措施。

(五)吊装作业人员高空作业时必须佩戴安全带。

(六)吊装作业时外安全防护系统必须达到相关要求。

第十七条 预制构件就位调整

(一)预制构件吊装就位后应立即按照专项方案要求进行临时支撑固定。

(二)就位调整过程中应对支架系统、临时支撑进行检测监控。

第十八条 现浇施工

(一)现浇结构施工过程中应对支架系统、临时支撑进行检测监控。

(二)支架系统、临时支撑应保证所安装构件处于安全状态,当连接部位达到设计工作状态,并确认结构形成稳定结构体系时方可拆除。

第五章 安全管理存档资料

第十九条 施工准备阶段应提交安全管理资料如下:

(一)施工总承包单位应留存下列档案资料: (1)施工安全专项方案和监理单位审批记录。 (2)超过一定规模的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专家论证会议纪要、安全专项方案修改及审批记录。

(3)安全保障各项措施的实施计划。

- 7

像)。

(5)紧急情况处理记录资料。

第六章 安全监督管理

第二十一条 工程安全监督主管部门应针对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施工的特殊性,有效开展安全监督工作。重点对本办法规定属于超过一定规模的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的预制构件吊装安全专项方案落实情况加强检查与监督。

第二十二条 工程安全监督主管部门在工程施工准备阶段应重点检查安全专项方案审批、论证程序和材料。工程施工阶段应重点检查现场专项安全方案落实情况、安全责任人持证上岗情况等,督促各方安全责任的落实。

第二十三条 各级安全监督主管部门监督检查中发现安全专项方案编制审批,施工过程中的各项安全责任落实违反管理程序、未按照本办法相关要求执行的,应立即责令停工整改,存在安全生产隐患的,对相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依法进行处罚。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四条 参建各方违反本办法相关规定时,由建设工程安全监督部门按照相关法规和规定进行处罚。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自2018年 月 日开始实施。

第三篇:(装配式)现浇清水工程施工技术交底

一、 施工准备 (一) 作业条件

1、 按照工程结构图进行模板设计。模板及其支架应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刚度和稳定性。模板按墙进行编号,并涂刷好水性隔离剂,分规格堆放。

2、 按照工程图纸进行工具式夹具设计,与PCF板相接触的部分全部使用工具式定型夹具,夹具采用3厚矩管,施工前预先焊接。

3、 弹好楼层轴线、墙身线、梁位置线,弹出楼层轴线偏200mm的支模辅助线,并清除干净墙身部位杂物。

4、 墙暗柱、墙体、连梁钢筋绑扎完毕,水电预埋箱、盒、预埋件,并办好隐检,钢筋保护层卡具、钢筋骨架拉结筋间距、数量应满足设计要求,钢筋有可靠的定位措施。

5、 模极安装前,墙体与顶板间施工缝应进行凿毛处理;墙体与墙体间竖向施工缝已处理完毕,并已经隐检。

6、 施工时,顶板混凝土强度应不小于1.2MPa。

7、 熟悉图纸,作好技术交底。

8、 高大模板应有计算书,且穿墙对拉螺栓孔的设置应满足要求。 (二) 材料要求

1、 墙体模板采用层压木模板,其厚度不应低于12mm。

2、 方木采用标准方木,100*50*4000,无树皮,无弯曲变形。

3、 穿墙对拉螺栓和套筒,根据工地情况确定大小及连接方式。

4、 隔离剂:水性隔离剂。 (三) 施工机具

塔吊、专用扳手、撬棍、钉锤、吊线坠、盒尺、水平尺等。

二、 工艺流程

准备工作→搭设支模架→安放梁底模板→安放板底模板→安放梁侧模板→设置墙柱定位筋→封墙柱模板→墙柱模板加固→安外墙内侧模板并加固→PCF板加固对拉→安装板面厨房卫生间吊模。

三、 操作工艺 (一) 模板安装

1、 搭设支模体系。按要求加设扫地杆,剪力撑。

2、 按照先主梁后次梁的安装顺序,安装梁底板,用吊线坠对照板面定位线进行底板校正,并在底板两侧加扣件将梁底板锁定。

3、 安装梁侧模板,同一块板面的梁侧模板上口应齐平,然后垫木方铺现浇板底模板。

4、 封核心筒和墙柱模板,所有墙柱以上口平,抄标高控制,误差不超过3mm,下口缝隙超过2cm用方木和层板平模板内补缝,其余用砂浆补缝。竖向加肋钢管间距不超过150,水平加固不少于5排,最下一排离地不大于250。

5、 封外墙内侧模板,竖向加肋采用木方(增大接触面积),水平加固采用定型钢夹具,墙体內撑应采用240,440,840的钢筋,插入PCF板内侧的40厚保温板,由外侧PCF板上预留丝杆洞向内开孔,穿入套管丝杆进行对拉,外侧墙体与PCF板之间有装饰线条的位置,外侧夹具应用木方垫平,防止PCF板被拉跑位。单个墙柱加固完善后,应与内部固定构件拉结或对拉,防止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整体向PCF板方向跑位。

6、 安装厨卫吊模。

7、 所有模板安装调正完毕后,办理模板工程预检验收,才可浇筑混凝土。清水模板成型垂直度不应大于4mm,平整度不应大于5mm. (二) 模板拆除

1、 墙模板拆除,常温下墙体混凝土强度必须达到1.2MPa。

2、 吊模拆除时,应先将模板用钉锤敲松动,接触面与混凝土脱离后方可以使用撬棍进行拆除

3、 底模板拆除,需要梁板的混凝土强度达到拆除要求并配合混凝土的强度报告,由安全人员填写“模板拆除申请表”,报监理确认后方可拆除。

四、 应注意的质量问题

1、 墙身涨模超厚防治方法:模板就位后调整要认真,穿墙螺杆要全部穿齐、拧紧,下部第一排对拉丝杆离地不得大于250,由下至上不得少于5排对拉丝杆。

2、 腹板高度大于400的梁,应在梁中设置对拉丝杆,如果在卫生间处,应设置止水丝杆。

3、 混凝土墙体表面粘连。防治方法:模板支撑前必须清理干净,脱模剂涂刷均匀,不得漏刷,拆模时混凝土强度必须达到1.2MPa。

4、 外角模与大模板缝隙处跑浆。防治方法:模板安装时连接固定要牢,缝隙堵塞严密,粘双面海绵胶条,加强检查。

5、 门窗洞口混凝土变形。防治方法:门窗洞口模板的组装,必须与大模板固定牢固,洞口加设对撑,两侧拉长丝杆。

6、 严格控制墙模板上口标高,使叠合板吊装后与墙体模板紧密衔接。

7、 层与层墙体错台:此问题主要发生于核心筒及外墙(本工程无现浇外墙,特指核心筒处),预防方法主要为预埋老墙丝杆及加设顶托对撑。出现此问题的原因是由于下层墙体涨模或倾斜。处理方法如下:上层墙体关模前,应该将下一层涨模和向墙体外倾斜部分剔除,将上一层模板落到位;如有向墙体内侧倾斜,应将上一层模板落深至倾斜量较小的位置,并在模板下口粘贴双面海绵胶条防止漏浆;一定要优先选择用老墙丝杆加固的方法加固牢靠;浇筑混凝土之前,用同混凝土标号的水泥砂浆先打底,保证缝隙灌满,然后再浇筑混凝土,模板拆除后进行找补和打磨处理。

8、 板面厨卫吊模处,应优先采用工具式定型模板,如采用木模,混凝土接触面则必须用模板,严禁直接使用木方作为接触面,直角边的转角处钉三角板支撑固定。吊模应按图纸设计的板厚加设合适的下部垫块,用铁丝由模板板面(板面钉钉子)向下拉,严禁拉于钢筋上,固定牢固防止踩踏及跑位。

五、 成品保护

1、 在靠近模板的地方,电焊钢筋、铁管时,在施焊处的模板面应用铁皮垫隔,防止焊渣火烧坏模板面。

2、 浇筑混凝土时,插人式振捣棒不能直接碰撞模板,同时要控制好振捣时间。

第四篇:装配式钢结构变电站与传统变电站技术经济比较

摘 要:从变电站建设规模、电气主接线、配电装置布置形式及综合楼的结构形式、造价等方面,对装配式钢结构变电站与传统变电站进行深入的技术经济比较。

关键词:变电站;技术方案;绿色;造价对比

中图分类号:tm633 文献标识码:a随着城市建设及电网的飞速发展,传统的变电站建设模式逐步转变,并有了发展的契机。根据变电站建设中的节能、环保、抗震、标准化的要求,通过研究及应用,钢结构作为一种新型建筑材料,凭借其优越的特性,逐渐成为变电站发展的一个新的方向。

一、钢结构变电站与传统变电站技术方案差异分析

以优化110kv变电站建筑物建设作为研究内容,以装配式建筑作为研究方向,选用钢结构作为研究载体,充分体现了钢结构强度高、自重轻、韧性好、安装机械化程度高、低碳环保可重复利用。按钢结构多层布置形式(户内gis)做方案,并与普通混凝土结构从建设规模、电气主接线、配电装置布置形式及综合楼结构形式及造价、项目建设过程、绿色、运行等方面进行对比,从而总结出最适合变电站的钢结构建设模式。列举南网标准设计g2a方案与钢结构多层布置方案进行对比,分别从等方面进行比较,详见表1。

(1)电气部分差异

①主要差异体现在10kv并联电容器容量的选择、主变压器的布置,主变与gis间隔之间采用电缆连接,压缩gis间隔布置,充分利用gis配电装置室空间。②接地全暗敷、预制式电缆竖井、力缆采用电缆线夹悬吊安装。③由于墙体采用厚捷彩板装饰板配100型隔墙龙骨+6层12厚耐火纸面石膏板+岩棉,后期无法进行动力线路、照明线路、插座、灯具等安装,因此在综合楼主结构系统及围护系统生产前提前考虑电气管线敷设。变电站内所有配电箱及插座采用暗敷于建筑墙体内,动力、照明电缆线路水平方向采用槽盒沿墙明敷,垂直方向穿pvc管沿主结构系统敷设。④钢结构多层布置方案在标准设计的基础上调整了平面布置,主变旋转90°布置,将gis设备移到了首层,方便gis设备吊装及110kv电缆进线;电容器室设置在二层。

(2)土建部分差异

传统变电站采用的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砌体填充墙的建筑形式,由于受力构件需现场搅拌混凝土浇筑成型,存在着施工现场噪声大、粉尘多且施工周期较长、生产效率低,施工速度慢,对周围环境影响大、建筑材料不可回收利用,工人劳动强度大,质量控制难等弊端,愈来愈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标准化、简约化、预制模块化已成为变电站建设的新目标,采用预制装配式建筑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①综合楼地上部分采用钢结构,柱子选用工字型钢柱,梁为工字型钢梁。梁柱间用腹板高强螺栓连接,翼缘现场焊接。钢梁、柱表面均喷涂红色醇酸底漆、白色防火防腐面漆,钢柱外包防火板,满足钢结构防腐防火要求。地下部分采用混凝土结构,底板、侧壁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柱子采用混凝土内藏工字型钢柱。楼面采用楼承钢板组合楼盖,屋面采用轻钢结构坡屋面,室内楼梯采用钢结构楼梯,内外墙采用组合式墙板,防火墙两侧各设双层防火石膏板,满足变电站防火要求。②站区设综合楼一座,半地下一层、地上两层。其中,半地下一层布置消防水池、电缆层,地上一层布置主变室、10kv配电装置室、110kvgis室、蓄电池室等,地上二层布置主控室、电容器室等。与标准设计建筑面积一致,将gis设备等大体量设备从原6.5m层下放至1.5m层,可降低建筑物重心,减轻地震反应,并且降低综合楼总高度,紧凑布置。③标准设计方案中屋面被划分为3块,每块的标高都不一致,建筑外立面被分割得较为零碎。钢结构方案通过调整功能房间布置,统一了整栋建筑物的屋顶标高,并采用坡屋面的形式,结合钢结构的特点,全面展示现代化工业建筑大气、厚重的风采。④变电站围墙按通透式围墙设计,主体采用装配式方管钢柱配铁艺围墙,与周边环境相呼应。⑤所有钢构件、墙体、屋面均采用厂家成品、现场安装。可减少现场湿作业工程量60%,减少建筑垃圾量80%,缩短施工工期50%。⑥绿色环保和可再循环材料使用量占所用建筑材料总重量的70%,充分体现了电网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建设理念。⑦施工实现标准化作业,易于质量控制,并有效减少现场作业工期。

(2)主要差异经济比较

由上述可以看出,钢结构多层布置与传统变电站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综合楼结构部分,因此仅对该部分进行经济比较,见表2。

由表1可看出,采用钢结构方案,综合楼建筑工程造价比常规钢筋混凝土方案增加256万元,约增加22.8%。增加部分相对于整个变电站的投资而言,仅占总投资的约4%。综上所述,钢结构与钢筋混凝土结构相比,在使用功能、材料性能、受力特点、设计、施工工艺和工期、环保节能以及综合经济方面都有优势。

二、钢结构应用于变电站中的特殊性

与其他钢结构建筑物不同,变电站是电力系统中转换电压、接受和分配电能的电力设施,决定了变电站要设置大量埋件来安装设备,要有大量线缆、埋管穿梭于各个设备间,要有很多设备开洞等来满足今后设备的安装、运行要求。因此,设计图纸要全面,预埋件、穿管、配电箱等位置要准确。需要设计院与厂家密切配合,有效沟通来达成一致。

结语

预制装配式建造模式需要现代预制件、钢构件工厂作支撑,需要对传统土建工程招标及标段划分作调整,需要对采购方式与施工组织重新定义。全预制装配式变电站的建设,通过工厂生产预制、现场装配安装两大阶段缩短土建施工周期,减少工程建设人员,简化检修维护工作。通过探索实践,完善出设计、加工、施工、管理、定额等标准,从而有效地控制工程质量、建筑周期和工程造价。其标准化设计、工业化生产、集约化施工,使变电站建设走向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精细化建造的道路。在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下,全预制装配式变电站的技术、产品和实施经验一定会很快地成熟起来,必将成为变电站建设的重要选择方案之一。

第五篇:助理工程师评审工作总结(装配专业)

机电助理工程师评审

个人工作总结(装配专业)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来到××集团××有限公司参加工作,转眼已经十三年了。××轴承是一个以生产××××××为主的一个研发生产型企业,它是国内著名的××××制造企业,也××省重点装备制造企业。十余载的工作历练中,既有收获的踏实和欢欣,也有因不足带来的遗憾和愧疚。

一、个人基本情况

本人于一九九九年六月毕业于××××机电工程学校××××专业,二000年于××××大学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成人教育)毕业。一九九九年九月到××××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参加工作,入厂后先后在磨工车间、质量检验部、探伤室、装配班组等部门实习,后提任为装配车间主任。

二、业务及技术水平

装配车间作为生产流程中的终结工序,肩负着公司所有产品的装配和现场测试任务。在公司领导和职工师傅们的指导和协调下,我积极融入了这种紧张和严谨的工作氛围中,积极落实生产任务,严格检验产品质量,较好地完成了领导安排各项工作,自身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有了较大提高。

三、主要工作成绩

过去的工作中,我积极参与公司产品从配件加工、检验装配和现场测试等工作,从中受益匪浅,不仅学到了很多专业知识,对产品的整个生产流程有了更全面的理解和把握,而且培养了我作为机电工程师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同时,我认真工作,坚持自学,提高了理论水平。具体总结如下:

进厂后,我分到了磨工车间。作为一名新员工,我首先参加公司的入厂培训,了解公司的基本情况,了解自己在公司岗位工作的基本工作和任务。我虽然是学机械机电专业的,但在学校只学习了一些理论知识,实践的机会很少。正式进入工作岗位尤其是参与一线操作后,才知道自己的学识很肤浅,要学习的东西很多。茫然中,我就虚心向工人师傅请教,积极提升自己的业务素质。

见习期间,我的工作主要是磨床操作及成品装配、检测。磨床操作从最初始的粗磨工序干起,逐级学习锻炼;在装配工作中,只能做一些基本的工作,虽然这些工作看起来不起眼,但是,它也是作为一

名操作员工应有的基本功夫,对这些小的工作,我丝毫没有轻视,做的也是特别仔细。

由于我勤奋好学,加上师傅的悉心指导,很快,就对公司的设备、产品及生产流程有了基本的了解。通过这一年的工作实习,使我在业务知识和设备操作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四、存在的不足和差距

过去的工作中,在领导的关怀和同志们的支持与帮助下,经过不断努力,我适应了这种工作,具备了一定的技术工作能力,但是仍存在着一些不足,需要我引以为戒,主要表现在:

1、缺乏创新精神.

不能积极主动的发挥自己的能力,而是被动消极的适应工作需要,业务量基本都能完成,但自己不会主动牵着工作走,工作没有上升到一定高度。

2、工作不很扎实

存在眼高手低,不善于动手的不足,不能专注于工作学习,很多知识虽了解但却不精,在公司培训时不能积极发言,没有完全放开自己。

3、团队意识不强,沟通协调能力还存在差距。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再接再厉,开拓进取,积极投入到新技术、新理论的学习中去,在实际工作中锻炼和成长,不断积累工作经验,逐步提高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为公司的发展再立新功。

××××××集团××有限公司

××

2012年06月08日

上一篇:正能量的文章青春励志下一篇:赞美无偿献血者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