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精神学习进课堂

2023-02-21

第一篇:十九大精神学习进课堂

我校开展“十九大报告精神进课堂”活动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10月1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有一个很重要的核心环节,就是习近平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为了更好的落实上级有关文件及会议精神,深入学习报告内容,我校开展了“十九大报告精神进课堂”活动:

1.下发学习资料。我校根据中央党校校委委员、副教育长兼科研部主任、一级教授韩庆祥解读报告的内容,整编了《侯马市职业中专学校十九大学习资料》,发动全校师生学习十九大报告精神。

2.召开主题班会。10月30日,我校组织全校召开“十九大报告精神进课堂”主题班会活动,使更多的在校学生能深入学习到十九大报告的精髓。

3.课堂渗透落实。我校号召全校教师要适时开展课堂渗透活动,使十九大报告在课堂上“开花结果”。教育学生对未来祖国的发展有所了解,努力学好知识,不断精进技能,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

通过本次活动的开展,不仅使我校学习十九大报告活动又上了一个新台阶,更使全校师生对祖国未来的发展道路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了解,为我校的教风和学风建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2017年10月31日

我校整编的学习资料

教师课堂讲解“十九大报告精神”

学生干部组织学生学习十九大报告作动员发言

教师讲解“十九大报告精神”要点

班主任老师带领学生学习十九大报告精神

班主任老师带领学生学习十九大报告精神

班主任老师带领学生学习十九大报告精神

班主任老师带领学生学习十九大报告精神

班主任老师带领学生学习十九大报告精神

学生表态发言

学生表态发言

学生表态发言

学生表态发言

第二篇:“学习十九大精神”进校园宣讲活动

12月5日下午,xxx县关工委宣讲团进入第二中学,对二中师生进行“学习十九大精神”宣讲活动。

活动中,关工委宣讲教师结合北庭历史文化对习近平主席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文化自信,对吉木萨尔县的北庭故城、西大寺、千佛洞的历史沿革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阐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各民族人民在这里和睦共处,繁衍生息。

活动结束后,关工委讲师高明潜对记者说:“在十九大报告中,总书记强调了四个自信,我认为文化自信是基础,是根本。因为只有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五千年优秀的传统文化,才能走好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吉木萨尔就有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就是北庭古城的历史和文化,他即使是新疆历史的沉淀,也是我们吉木萨尔人的骄傲和自豪。我想用今天的宣讲,让青少年们,通过身边的历史和文化,加深十九大会议精神,让青少年感到做一个吉木萨尔人的荣耀,也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掌握文化科学知识,为实现中国梦敢于担当。”

听完报告后同学们纷纷表示要按照十九大报告指引的方向,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继承和发扬北庭文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县二中学生潘晓松激动的说:“今天聆听了十九大老师的宣讲,让我对北庭文化有了深刻的了解,作为一个吉木萨尔人感到骄傲和自豪,我要好好学习将来做新疆文化的继承者和宣讲者,让更多的人了解新疆文化,新疆发展。”

第三篇:十九大精神进校园讲稿

让党的十九大精神在校园落地生根

——党的十九大精神进校园二次宣讲

谭云

作为一名教师,学习领会十九大报告精神,就是要在实际工作中,将报告精神融入思想,化为实践,贯穿于工作的各个方面。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进一步增强了自身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意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十九大精神上来,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要立足本职岗位,脚踏实地,作出业绩,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贡献自己的全部力气。 在这几天的学习中,我联系工作实践做了深刻的思考:

时代在发展,知识在更新,孩子们周围的一切也在变化着,而我这几 年对学习似乎有所松懈,这样我怎么才能深刻的领悟和落实十九大精神呢?又怎样教育与时俱进的学生,怎样办人民满意教育呢?教师教书育人的职业功能首先体现在教书,因而要求教师学识相对较为渊博, 以及具备从事文化科学教育事业所必须的求实创新的良好品格。当今时代是知识信息时代,人力资源的开发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教师再也不能仅限于知识的传授和解惑,而要唤醒未知晓或沉睡中的能力,使得每一个人都能分享到人们完全能够发挥自己才能的快乐。从现在开始,你们要建立起毕生学习的理念,学无止境,随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素养和教育观念,做一个不断学习的教师。建议你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不断学习,

增强自身的业务能力。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坚持不懈地抓好教师思想作风建设是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要工作,必须抓实抓出成效。在当今知识更新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你们必须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培养自己对信息的收集、梳理、吸收能力,不断地完善、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为更有效地引导、启发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不竭的源泉。在新知识、新问题层出不穷的当今时代,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加强学习,学会学习,不断以新的知识充实自己,不断在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创新教育的需要。

二、改变教学观念争当优秀共产党员。教育观念是教师对教育的职能及如何进行教育的认识问题。树立创新性的教育观念,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树立科学的学生发展观。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发展能力为主要目标,要鼓励创新性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重视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树立符合创新教育要求的教学观。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级课题实验研究,敢于研究,争取出研究成果,每学期组织各类教研课。我们要把实践科学发展观当作义不容辞的职责,主动自觉地想,认真深入地想,经常不断地想;想想自己为党做了什么,为人民群众做了什么? 想想自己在工作中奉献了什么,

取得了什么成绩?只有这样经常地反思,才能使自己始终保持一个教师的活力。要用辩证的方法:分析评估自己,既不夸大,也不缩小;既纵向比,也横向看。尤其应注意以联系、发展的观点,来审视自己,以宽阔的视野来谋划工作,并付诸于行动。

三、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争当教学能手。在教学中,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创设生动活泼、使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情境,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相互讨论问题,允许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民主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创设良好的班级气氛和师生关系,注意发掘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创新潜能。本学期学校教务处在教师的常态课方面作了许多指导,我想,教师最重要的还是上好每一天的每一节课,在常态课中,要精心准备,带头上好每一节常态课,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每堂课后要认真思考和总结,争取形成自己独到的观点。

第四篇:十九大报告进课堂进头脑教学指导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

(一)十九大进课堂的教学目标

把党的十九大描绘的新时代的宏伟蓝图、十九大精神的核心要义和精髓与课程教材有关章节内容相联系、互融通,通过对十九大报告核心要义和精髓的教育教学,让学生真正理解报告蕴含的新内容、新思想、新理念;明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青年一代,进一步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的理想信念,引导青年一代为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二)教学内容中融入十九大新提法新观点

1、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上述内容可与第一章第二节第三目“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第二章第二节第三目第二个大问题“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教学相结合,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不仅使中华民族实现了伟大飞跃,而且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当代青年学子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奋发有为,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2、关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十九大报告指出,一百年前,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先进分子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真理中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在近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剧烈运动中,在中国人民反抗封建统治和外来侵略的激烈斗争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过程中,一九二一年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从此,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中国人民就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党深刻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先进社会制度。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实现了中华民族由近代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

十九大报告指出,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坚持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坚决反对一切削弱、歪曲、否定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言行。

十九大报告指出,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推进伟大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上述内容可与第一章第二节第二目“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第三目的第一个大问题“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第二个大问题“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第三个大问题“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的教学相结合,引导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长期探索的历史选择。实践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在当今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担当起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是稳定中国、发展中国的必由之路。当代大学生应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树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共同理想,在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不懈奋斗中,创造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3、关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十九大报告指出,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全党要更加自觉地维护人民利益,坚决反对一切损害人民利益、脱离群众的行为。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上述内容可与第三章第一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第二节“创造有价值的人生”、第四章第三节“继承与发扬中国革命道德”、第四章第四节第二目“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的教学相结合,引导学生认识只有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内容的人生观,才是科学高尚的人生观;引导学生认识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革命道德的主要内容,是中国共产党建设的基本要求,是一切革命人民和先进分子的自觉要求。当代大学生要选择并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在奉献社会和服务人民的人生实践中完善自我,创造美好的人生价值。

4、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1)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上述内容可与第二章 弘扬中国精神 共筑精神家园,第四章第二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第三节“继承与发扬中国革命道德”,第四节“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教学相结合,引导当代大学生认识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当代大学生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借鉴外国先进的文化因子,立足于中国国情、立足于中国人民,秉持自觉的文化态度、独立的自省精神与开放的创造精神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2)关于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

上述内容可与绪论第三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二章“弘扬中国精神 共筑精神家园”,第四章第四节第三目“积极投身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结束语“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的教学相结合,提升当代大学生对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认知、增进当代大学生对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注重对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履行,真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3)关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要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

上述内容可与绪论第二节“提升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第二章“弘扬中国精神 共筑精神家园”,第四章第四节“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第五章“遵守道德规范 锤炼高尚品格”的教学相结合,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努力做忠诚的爱国者和勇于创新的实践者,用实际行动弘扬中国精神。引导当代大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提升自己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掌握社会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和家庭婚姻生活中的基本道德规范,加强道德修养,陶冶道德情操,积极投身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

5、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 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上述内容可与第三章第三节第四目“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第五章第一节第二目“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的教学相结合,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7、关于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

十九大报告指出,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必须把维护中央对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全面管治权和保障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有机结合起来,确保“一国两制”方针不会变、不动摇,确保“一国两制”实践不变形、不走样。必须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坚持“九二共识”,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深化两岸经济合作和文化往来,推动两岸同胞共同反对一切分裂国家的活动,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十九大报告指出,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以来,“一国两制”实践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功。事实证明,“一国两制”是解决历史遗留的香港、澳门问题的最佳方案,也是香港、澳门回归后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最佳制度。

我们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绝不容忍国家分裂的历史悲剧重演。一切分裂祖国的活动都必将遭到全体中国人坚决反对。我们有坚定的意志、充分的信心、足够的能力挫败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图谋。我们绝不允许任何人、任何组织、任何政党、在任何时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块中国领土从中国分裂出去!

上述内容可与第二章第二节第三目第三个问题“爱国主义与拥护祖国统一”,第四目第一个问题“推进祖国统一”的教学相结合,引导学生认识爱国主义与拥护祖国统一是一致的,这是对生活在中国大陆公民和全体中华儿女包括港澳台同胞以及海外侨胞的基本要求,大学生要自觉贯彻“一国两制”方针,自觉维护和推进祖国统一,领悟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潮流,担当起开拓两岸关系前景、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为实现祖国统一作出自己的贡献。

8、关于当代青年的历史使命

十九大报告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全党要关心和爱护青年,为他们实现人生出彩搭建舞台。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

上述内容可与绪论第一节第三目“确立成才目标”,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 ,第二章第三节第三目“做改革创新的实践者”,第三章第一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第二节“创造有价值的人生”,结束语“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的教学相结合,引导当代大学生在党的领导下,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担当起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重任,书写无愧于时代的壮丽篇章!

9、关于学习宪法法律 建设法治体系

十九大报告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必须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有机统一,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

上述内容可与第六章“学习宪法法律 建设法治体系”的教学相结合,带领学生了解中国法治建设成就,分析中国法治体系建设面临的挑战,明确认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帮助学生清晰认识未来中国法治建设的两个阶段(即2020-2035年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2035年至本世界中叶,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帮助学生掌握深化依法治国实践的7个基本要求(即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合宪性审查工作的推进,维护宪法权威;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建设法治政府;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10、关于树立法治观念 尊重法律权威 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深入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相互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日益完善,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取得实效,行政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建设有效实施。”

十九大报告还指出:“增强政治领导本领,坚持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科学制定和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把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落到实处。增强改革创新本领,保持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善于结合实际创造性推动工作,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

建议:上述内容可与第七章“树立法治观念 尊重法律权威”的教学相结合,引导学生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的路径解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发之水的相互促进性,并从司法责任制引导学生掌握法治观念的内涵和实现路径。

此外,从国家安全,需要加快法治建设;社会治理,需要法治方式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惩治腐败,需要厉行法治推进反腐败国家立法;执政兴国,需要法治思维领导等多个方面向学生解读法治观念、法治思维和法律权威的内容。

11、关于行使法律权利 履行法律义务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化依法治国实践。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加强对法治中国建设的统一领导。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维护宪法权威。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建设法治政府,推进依法行政,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逐利违法、徇私枉法。”

十九大报告中还指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加快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依法打击和惩治黄赌毒黑拐骗等违法犯罪活动,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上述内容可与第八章“行使法律权利 履行法律义务”的教学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法治建设中公民所承担的义务和享有的权利,从学法用法到尊法守法,从参与到当家做主,从承担义务和享有法律权利义务主体到共建共享共治主体的转变,重点解读分析以下内容:(1)深化依法治国实践——人民当家做主制度。从宪法权威、科学立法、公正文明执法、司法责任制、全民普法,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到全体党员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予以落实;(2)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完善社会治理制度的建设,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制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3)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制定国家监察法,采用留置取代“两规”措施,构建当统一指挥、全面覆盖、权威高校的监督体系,把党内监督同国家机关监督度、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贯通起来。

12.在绪论部分第一节第一目中,“认识与适应大学生活”中,解析十九大主题

党的每一次代表大会,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19大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大会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坚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以永不懈怠、一住无前的姿态,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责任。大会主题明确回答了党在新时代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等一系列重大问题。通过解析,帮助大学生深刻领会大会主题的重大指导意义。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居安思危,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

13.在第一章第二节第一目中“认识大学生历史使命”中,揭示担负新使命的新途径。

习近平同志指出,行百里者半九十,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必须把三者同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尤其要推进伟大工程,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的坚强领导核心。通过专题解析,帮助大学生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14.在第一章第三节第二目中,融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19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原创成果重大安突破。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强国、智能社会提供有力支撑。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人才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通过展示创新型国家的美好前景,激发大学生追求美好人生的信心和力量。提升他们的“科教兴国”意识和“创新驱动”意识,促进大学生将个人理想同社会理想相结合,走好辉煌人生的每一步。

15.在第二章第二节第四目中,凸显“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19大报告指出,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必须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统筹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完善国家安全制度体系,加强国家安全能力建设,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通过拓展国家安全视野,帮助大学生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提高对现代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提高防范和抵御安全风险能力,自觉抵制和反对各种渗透颠覆破坏活动、暴力恐怖活动、民族分裂活动和宗教极端活动。 16.在绪论第三节第二目“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 ,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教学。

19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做起。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民族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要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与理解,持续开展和不断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通过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同社会各种精神文化载体有机结合,帮助大学生提高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

17.在第五章第四节第三目中“追求崇高道德境界”,强调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19大报告指出,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要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加强和改革思想政治工作,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 通过丰富教学内容,帮助大学生整体认知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完整掌握社会主义道德规范,自觉培养高尚道德修养和完美道德人格弘扬中华优良道德传统,增进社会主义道德实践。 18.在第一章第三节第一目中“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中,贯穿新时代要求。

19大报告庄严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通过教学,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新时代,自觉担负新使命、新要求和新任务。激励大学生奋发自强、开拓创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八、在第一章第三节第三目“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渗透新姿态,培育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拼搏精神。

19大报告指出,中华民族是历经磨难、不屈不挠的民族,中国人民是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人民。中国共产党具有敢于胜利的优良革命传统。保持艰苦奋斗、戒骄戒躁的优良作风和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进取精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党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求真务实、开拓创新、齐心协力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通过学习,勉励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 19.第一章第二节第二目中“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中,阐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党的19大报告修改《党章》,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系统回答了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通过专题学习,帮助大学生深刻认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20.第一章第二节第三目中“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解说战略目标,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定力 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那时,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人民生活更为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

第二个阶段,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那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通过学习,培养大学生对党确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折知识认同、政治认同与情感认同。鼓励大学生坚持“四个自信”,坚忍不拔、锲而不舍,奋力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壮丽篇章。

21.第一章第二节第三目中“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解读五年建设成就,突出社会新变革。

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的外部环境,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等一系列深刻变化,我们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强军兴军开创新局面,港澳台工作取得新进展,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展开,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等。

通过解读成就,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和体会五年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五年来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五年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我国社会发生的新变革划时代的意义,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

22.第一章第二节第三目“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中,剖析当代中国社会新矛盾

19 大报告郑重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一方面,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另一方面,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通过解读,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到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并未改变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所变的是对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俗人要求。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23.在第六章第四节“建设中国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阐明“全面依法治国”

19大报告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必须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有机统一,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

十九大以后我国法治建设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呈现出一系列新起点、新阶段的重要特征,取得了许多重大的跨越和突破:

第一,从依法治国到全面依法治国。十五大将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十八大后强调法治建设必须全面推进。十八届四中全会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主题,对新时期、新阶段的法治建设作出了全面、全新部署,确定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总目标和重大任务,推出了190项对依法治国具有重要意义的改革举措。十九大报告又将“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条基本方略之一。从依法治国到全面依法治国,开启了法治建设的新征程。

第二,从建设法治国家到建设法治中国。十八大以后,总书记明确提出“法治中国”的科学命题和建设法治中国的重大任务。十九大报告更是明确将“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加强对法治中国建设的统一领导”。法治中国的内涵比法治国家更加丰富、更加深刻,更具时代特征:建设法治中国,不仅要建设法治国家,还要建设法治社会、法治政府;不仅要推进依法治国,还要推进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不仅要推进法律制度硬实力建设,还要推进法治文化软实力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培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从法治国家到法治中国的转型,意味着我国法治建设的拓展、深化和跨越。

第三,从建设法律体系到建设法治体系。2011年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庄严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如期形成。由此,我国法治建设的总抓手开始由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转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十八届四中全会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法律体系是法律的规范体系,而法治体系则是法律的运行体系,不仅包括法律规范体系,而且包括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包括法律、法规的实施环节,保证法律运行的保障监督机制和法治队伍建设,体现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整体要求,突出了法律的实施和实效。从“法律体系”到“法治体系”的飞跃,体现了我们党对法治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

第四,从“法律之治”到“良法善治”。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提出“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作为形式法治与实质法治相统一的法治模式的精辟定型。中国法治不仅应当是形式上的法律之治,更应当是实质上的良法之治。所谓良法,就是反映人民意志、尊重保障人权、维护公平正义、促进和谐稳定、保障改革发展、引领社会风尚的法律,就是体现民意民智、符合客观规律、便于遵守和执行的法律。良法善治的理论和实践超越了工具主义法治和形式主义法治的局限,是现代法治理论的重大创新,也是我国法治建设的质的飞跃。

用19大报告更新和充实“依法治国”教学内容,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完整地认识和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培育现代公民意识和依法办事的现代程序意识,强化宪法意识、法治观念和法治思维。

24.在在第六章第三节第一目中“我国宪法确立的基本原则与制度”中,灌输“人民中心”理念

19大报告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重点讲解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凸显“中国制度”的优越性。能帮助大学生加深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社会主义民主协商制度和爱国统一战线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优越性的认识与体验。

第五篇:党的十九大精神进农民夜校

《党的十九大精神进农民夜校》——观后感

——

根据组织的关心和安排,我有幸参加夜校的学习,经过一个晚上的学习,自己学到了不少理论知识,感受很深,颇受教育。

随着 “四川这么美,好山又好水,十九大的阳光下我们大有可为„„”12月8日,随着一曲清脆欢快的快板书《十九大礼赞》,党的十九大精神进农民夜校网络直播示范课在成都市蒲江县西来镇农民夜校中心校开讲。本次示范课采取现场授课、在线直播、网络互动等形式进行,全省4.5万多所农民夜校同步收看,在广大农村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新高潮。

“来到这里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感觉就像回家一样。”省委宣讲团成员、省委省直机关党校副校长姜小林的开场白,迅速拉近与现场村民的距离。示范课上,姜小林紧扣党的十九大报告,运用翔实的数据、精彩的故事、生动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对党的十九大报告进行了系统阐述和全面解读,赢得村民的阵阵掌声。

“今后的农民会更富裕,更幸福,更体面!”姜小林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刻体现了新时代党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对广大农民的深切关怀,这将进一步推动农业农村发展,也为广大农民带来诸多福利和新期盼。

“各位乡亲,现在是干大事的时候,我们已建成1600吨水果集中配送中心,希望搭乘蓉欧快铁的东风,将两河村水果卖到欧洲去。”党的十九大代表、蒲江县西来镇两河村党支部书记姚庆英的宣讲,也让村民们心潮澎湃。

专家讲、代表谈、群众议,进一步规范了“谁来讲”“讲什么”“怎么讲”等问题,扩大了农民夜校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这堂生动的示范课赢得在场党员群众的点赞。

通过学习,我认为,要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扶贫攻坚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要大力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做风。这是学习和贯彻总书记关于扶贫攻坚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根本保证,只有学以致用,坚持用总书记关于扶贫攻坚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指导工作实践,同时在实践中不断加深对总书记关于扶贫攻坚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理解,才能真正把这一精神落到实处。

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攻坚系列重要讲话,我深刻领会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对于推进农村扶贫开发的战略地位以及重大意义,进一步明确了农村扶贫工作的具体要求,并将作为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持之以恒,抓紧抓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部分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出现了中高收入群体,但还存在大量低收入群体。作为乡镇级政府的扶贫机关的工作者,对此既感到是工作动力又是工作的压力。一方面,扶贫工作在不但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下,工作环境不断得到改善,工作力度得到加大,扶贫工作成效更加突显,给扶贫工作提供了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另一方面,机遇与挑战并存,要抓住机遇谋发展,就必须开拓创新,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扶贫工作的新思路和新办法,是一个扶贫工作不可推卸的责任。

抓住机遇谋发展,关键在人的素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做好扶贫工作,就必须提高扶贫工作者的自身素质:

一是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切实领会总书记关于扶贫攻坚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理论联系实际,用党的最新理论知识指导扶贫工作的实践。

二是强化业务能力与素质的锻炼,不断深入农村工作的第一线,掌握扶贫工作的第一手资料,为扶贫工作决策者提供可靠信息,为确实贫困者提供最合理的扶持。

三是培养扎实的工作作风,扶贫工作者的作风尤其要踏实,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走村串户,把好事做好、做实。扶贫工作面对的是最困难、最底层的老百姓,他们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

四是要清政廉洁,克己奉公。牢记“两个务必”,注意自身形象,常修从政之德,常知贪腐之害,常怀律已之心。做到身可危而志不可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富不傲物,贫不易志。从平时抓起,从点滴做起,做到依法行政,清白做人。

上一篇:审计工作底稿编制要求下一篇:时间都去哪儿了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