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往开来——陈洪綬的工笔花鸟画

2022-09-11

明代与其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使是写意花鸟画成为主流。明初期其工笔花鸟也有不俗成就,边景昭,吕纪复兴了唐宋院体工笔花鸟画,林良,孙隆开拓了院体粗笔形态。明后期,董其昌提出了“南北宗”论,推崇“南宗”为文人正脉,《画旨》中说“禅家有南北二宗,唐时始分,画之南北二宗,唐时始分,但其人非南北耳。北宗则李思训父子着色山水…..”[1] “南北宗论”的提出,是对院体画的贬低,在当时画坛很多画家都“崇南贬北”,在这种环境下,工笔形态的花鸟画出现了非常有独立性格,独特的绘画见解和独树一帜的画家--------陈洪绶。

陈洪绶,字章候,号老莲,明末著名画家。代表了晚明浙地的画学主张,他是一个人人物画,花鸟画皆有很高造诣的画家,花鸟画有不俗的成就。他的花鸟画分为水墨写意和工笔花鸟。陈洪绶的写意花鸟笔墨润泽方硬的特点,本文重点探寻陈洪绶的工笔花鸟画,陈洪绶的工笔花鸟画,勾勒精细,设色浓丽,用笔以清润水墨用笔,造型方硬。画面古拙艳丽,拙朴率真,打破传统构图样式,是画面具有构成感,画面特色很明确,吸收于宋朝,著名的“孰谓宋不如元哉!老莲院学古人,博览宋画……”[2] 在当时画坛崇尚“南宗”中,陈洪绶善于吸收“北宗”其优点而成自己,成为当时画坛的新气象,在中国花鸟历史上享有很高的盛誉。

陈洪绶的画风的形成一方面得于对宋朝绘画绘画的吸收,他自幼生活在以前南宋的都城杭州,曾是宋代院体花鸟画的产生和发展地,能够很直接的接受南宋院体传统风格的熏陶,有南宋院体马,夏的影响。我们在他的画中能够很明显的看到他吸收宋画造型严谨,对其构图有考究,陈洪绶在《折枝菊图》上的提款为“洪绶为苍夫道侣仿宋人”其构图颇具宋人马远,夏圭的折枝之感,以及菊花的叶子的翻转之态和菊花的形态刻画之准备特别有宋人的写生之风。他的《梅石山禽图》为其花鸟风格的代表作,他为纵向两段式构图。我们可以出其石的方硬与梅花的折枝具有马,夏之风,但在马夏基础上其折枝构图带入了一种新的构成法,我们可以看到石头,梅花枝干,以及树干上的皴法都是以方的元素构成,这也正是其笔墨特点。其画鸟造型严谨,以物言志,以鸟的倔强形态表现出自己对社会生活的一种态度。陈洪绶的花鸟造型特别严谨,但相比宋人的写实,陈洪绶的花鸟作品受文人画的影响,更为写意。陈洪绶的绘画特点不在于南北之分,不带有宗派的局限。他的作品和著作中,都能看出来他是极其尊重古人的他认为“然今人作家,学宋者失之匠,何也?不带唐流也。学元者失之野,不溯宋源也。如唐之韵,运宋之板;宋之理,行元之格,则大成已”他绘画和理论不盲目趋从于当时的董其昌的,是个非常独立的绘画大家,是非常可取的。

陈洪绶他也是一名版画家,著有《博古叶子》《水浒叶子》他的人物绘画线条洗练,变化曲折。线条以方笔,用笔遒劲,更见用笔之骨力。线条的骨力美在花鸟画中也表现的淋漓精致,笔者之前就想画工笔花鸟线条表现更见古力,就临摹过他的《花卉册之七》,设色浓丽明艳,画面古朴雅致。他的线条具有装饰意味,他对不同的花,叶,枝的处理,能够很好的表现出来他们各自不同的特点,整幅作品的线条用了浓淡来让整个画面层次分明,比如他的枝,就是用的高古游丝苗,表现出秋葵枝干的舒展与有力,在画小雏菊的枝的时候就采用了点写的方式,其画秋葵的叶子边缘时,用了他一贯的方折用笔,有提顿变化,在画叶脉和叶经时采用了钉头鼠尾苗的方式,学习了宋人的线条,线条浓而有变化,其线条能够力透纸背运笔,整体有序,张弛有度,一气呵成,通过线条的缓急,顺畅来表现自然物的运动,静止。在画秋葵画时,线条淡而柔韧。花脉用白粉勾勒得生动而自然,生气十足,这没有对物象的认真观察和写生,是做不到其结构非常准确简练。他的设色拙朴古韵,雅致清丽,叶子先用墨色晕染,然后有石色分染。秋葵花的个别花瓣先用红色分染,然后花脉用百粉直接勾勒,却不显妖艳,反而有一种朴素敢。通过临摹此图,让我感受到其线条魅力,也深感线条笔力的不足。

陈洪绶是一个孤傲清立的,敢于自己的审美绘画主张,他作为一个文人画家,但却不否认和轻视院体传统,吸收其精华化自己所用,具有非常明显的个人风格。这值得我们学习,在绘画的道路摸索过程中,我们一直要有自己的判断,不盲从,要善于吸收,自陈洪绶以来中国工笔花鸟画开创了一个新气象,陈洪绶的绘画风格对后世颇有影响,如清末的“海上三任”和现代的潘天寿等,都在陈洪绶的艺术中受到启发而开辟风格。潘天寿他是崇尚“硬”的笔墨,是继承浙派刚劲风格的代表,而他的绘画风格明朗,清新的。同时陈洪绶其技法朝鲜和日本,对日本的浮世绘的版画的有着非常深的影响。陈洪绶的绘画风格在董其昌以来的南宗审美流向中,显得孤傲而独立,有着非常迷人的魅力。

摘要:陈洪绶是明末清初的画坛上的一股清流,是明末清初具有开创性独立画家,他于吸收南宋浙派,创新了古拙清雅,面容奇古的一条道路。本文着眼于他的工笔花鸟,分析他的风格成因,与他的创新性。

关键词:陈洪绶,吸收,创新

参考文献

[1] 陈洪绶《画论》吴敢点校《陈洪绶集》22页。浙江古籍出版社1994年

[2] 孔六庆《中国画艺术专史花鸟卷》2008年江西美术出版社

[3] 李毅峰《陈洪绶花鸟画选》。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7。7

[4] 《陈洪绶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5] 姜今《中国花鸟画发展史》广西美术出版社

上一篇:浅析糖尿病的临床护理对策下一篇:基于嵌入式实时软件的计算机软件设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