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大数据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评估的可行性研究

2022-09-11

近几年来, 各种即时通讯APP大量开发和使用, 传统软件也因为无线网的广泛覆盖相继增添了社交功能, 笔者所在的高校, 党务工作使用“新时代e支部”、学生工作使用“易班”、“PU口袋校园”、教学和科研使用“超星学习通”等, 微信等即时通讯APP也开发了上课签到、抽签答题等小程序。可以说, 互联网已经全面覆盖了大学生的生活, 甚至成为了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网络信息爆炸的时代, 大数据应运而生。根据百度百科词条的介绍, 大数据 (bigdata) 是一种规模大到在获取、存储、管理、分析方面大大超出了传统数据库软件工具能力范围的数据集合, 具有海量的数据规模、快速的数据流转、多样的数据类型和价值密度低四大特征。大数据技术的战略意义不在于掌握庞大的数据信息, 而在于对这些含有意义的数据进行专业化处理。目前, 大数据被广泛使用与商业营销和犯罪调查, 尤其是在商业活动中大数据对人们生活产生的影响已经体现得十分明显。例如淘宝可以通过你的搜索历史总结出你最近想买的东西, 并且根据你的购买需求改变网页推荐商品的内容。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备很强的实践性, 如何利用大学生日常应用的互联网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的评估, 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 主动干预, 减少校园突发事件的发生, 对于当今的高校来说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大学生网络行为模式和大数据的特点分析, 利用大数据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评估具备一定可行性。

一、利用大数据能够通过捕捉关键词确定学生心理状态

根据对笔者所在的吉林农业科技学院机械与土木工程学院学生上网时间分配的观察和访谈, 可以得知, 笔者所在学院50%以上大学生喜欢在QQ空间和微信朋友圈等网络环境内分享自己的心情和生活体验, 尤其是能够产生强烈情绪波动的事件更能激发学生的网络表达欲望。

大数据的应用能够捕捉与学生情绪相关的关键词, 例如:郁闷、愤怒、气死了、开心、痛苦、唉、幸福、爽、悲伤、孤独等等。对于学生个体来说, 如果在某一个时间段里经常出现表达负面情绪的关键词, 就能够说明他最近的情绪有明显的波动, 很可能存在心理障碍。如果学校建立了完备地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具有专业的大数据技术支持, 电脑就能把有明显负面情绪的学生信息, 包括所在的位置、年龄、性别等发送到辅导员或心理健康教师的手机上, 相关心理健康教育人员就能及时了解学生情况, 以便及时进行心理干预。

二、利用大数据能够通过浏览痕迹了解学生关注点

在学校局域网内对大学生的网络言语和行为进行分析能够便于学生工作人员及时了解学生群体的关注点。通过对学生网络浏览痕迹和搜索内容的归类和分析, 能够明显看出学生某一个时间段里的关注重点。例如, 学生群体对于学校食堂的满意度、季节性情绪波动、调换寝室等此类容易引起学生广泛关注的事情的观点和态度。

在了解了学生的需求后, 能够及时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组织调研活动、更好地做到以人为本, 为学生服务。当学生关注的重点在不健康甚至不合法的事情上, 例如不良网贷、考试作弊等, 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给学生自动推送法律法规常识, 对学生进行提醒。

三、利用大数据能够主动进行积极心理教育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 利用QQ、微信与学生保持联系, 进行及时的心理咨询已经成为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常态, 这种咨询方式能够弥补空间和时间的不足, 具备很好的效果, 但是存在被动和片面的缺点。利用大数据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备主动性, 能够很好地体现积极理念的心理健康教育发挥的效果。

利用大数据对学生的网络语言和行为进行分析是主动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情况的有效方式, 根据学生呈现的心理状态, 可以进行自动推送, 将具有正面、积极、阳光的信息主动推送到学生的电脑和手机, 营造活泼、温馨、愉快的网络环境, 从网络氛围营造的角度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

目前, 百度、360等搜索引擎都对“自杀”这一关键词进行了特殊处理, 当人们输入“自杀”后, 弹出的第一个结果是:“这个世界虽然不完美, 但我们仍然可以治愈自己”并且附上了北京免费心理咨询热线的电话。笔者所在学院曾有学生在新浪微博发布疑似扰乱公共秩序的信息, 在一个小时内被网监局查到, 保卫处及时制止了信息的扩散和对学生的批评教育;笔者所在学校曾有学生在QQ空间发布疑似自杀信息, 老师迅速联系到学生避免了学生的自杀事件发生, 保护了学生的生命安全。中山市第一中学的张兆楠和万录品已经利用大数据和HTML5构建了学生心理健康大数据采集图和漂流瓶系统流程图。多个实例已经证明, 大数据的技术完全能够在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评估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 利用大数据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评估具备可行性。但是并不是说利用大数据可以完成所有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大数据的利用会给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带来便利, 也有需要注意的问题。第一, 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缺乏标准, 无法对学生心理障碍的严重程度进行划分, 仅能根据表象进行有无心理障碍的识别。第二, 利用大数据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评估范围有限, 仅能评估经常使用互联网的学生。第三, 大数据的利用需要依托专业的网络工程技术和完备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 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对于普通高校而言, 存在难度。第四, 大数据的搜集和分析, 将触及学生的隐私, 是否将引发公民权利问题的争论, 也未可知。

摘要:互联网在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部分高校学生离开手机已经不能进行日常的教育活动, 在大数据技术被广泛运用的今天, 利用大数据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评估是否具备可行性, 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文章从大学生使用互联网的现状和大数据的含义入手, 从三个方面对研究的可行性进行了阐述, 不仅得出利用大数据可以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评估的结论, 并且提出了四点可能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大数据,大学生,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 刘新新.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考试周刊.2016 (76) :132.

[2] 张兆楠.万录品.基于移动互联网及大数据的学校心理健康自服务系统的研究[J].移动通信.2016, 40 (5) :35-40.

上一篇: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初探下一篇:建筑庭院小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