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如何把握学情

2024-08-15

小学语文如何把握学情(精选六篇)

小学语文如何把握学情 篇1

A. 读一遍课文

一些名师在公开教学时,执教的对象往往是陌生的学生。这又如何开展课前学情分析呢?名师们还真有一招,就是听学生读一遍课文。细细想想,这般举措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因为,朗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项基本功,教师可以通过朗读判断学生的语感及语文素养,还可以从中获得很多有效的教学信息。课标对小学生朗读提出了“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要求,这是学生朗读能力三个递进式的层级。所谓“正确”,是指读准字音,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改字,并能读出轻声、变调、儿化等变音;“流利”,要求读得自然连贯、清晰流畅,不重复、不颠倒、不破句;“有感情”,则是朗读的最高目标,建立在对课文内容的全面理解之上,能与作者的情感基调产生共鸣。

听学生读一遍课文,可以从两个维度来探知学生的学习基础:一是知识系统。课文中哪些字不认识,哪些词易读错,哪些句子难以读通顺;二是能力系统。对学生已有的朗读水平、长期形成的朗读习惯、所处的朗读层级等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摸清了学生这两个系统的整体情况,是开展实际教学的基本前提。

以人教版教材中的《地震中的父与子》为例,我通过听学生齐读一遍课文,知道了学生易读错的词语主要有两个:“颤抖”和“瓦砾”,难读好的句子是:“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另外,我还了解到学生的朗读习惯:语速偏快,声音不够响亮。我可以通过这些信息,对该班学生的整体语文水平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并及时调整接下来的教学难度。

B. 设计两类习题

教师可以设计一张简单的问卷,安排几个学生来作答,由此了解学生的学习前提。问卷包括两类习题:

一类是现成的课后阅读提示类习题。这些习题是教材的编者基于对文本的正确解读以及对相应年龄阶段学生认知特点的准确把握而设定的最为适切和精准的学习要求,往往是课文认知的核心内容,也是本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譬如,《地震中的父与子》的文后有4个阅读提示:1体会父亲在救助儿子的过程中心理有哪些变化。2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来说说。3课文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课文为什么反复出现“不论发生什么,我总是跟你在一起!”4想象一下,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对这些习题的完成情况来确定对应的教学策略,都能答对的习题在课上只需一带而过,较难理解的部分则要花力气进行重点品读与感悟。

另一类是通用性的调查问题。比如,你是否喜欢这篇课文?你觉得学习语文最大的压力是什么?在课堂中哪一个环节你最感到疲劳?……这些问题与课文的内容关联度不是很大,重在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态度,属学生学习的动力系统,主要是由需要、爱好、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构成;但这些因素是不容忽视的,尤其对于学习语文的小学生,因为这些因素间接地参与学习主体的认知过程,对学习效果具有明显的增强或削弱的作用。

C. 访谈三个学生

这“三个学生”可是全班学生的典型代表。一个代表的是学习基础薄弱的那几个,一个代表的是中等水平的大多数,一个代表的是较为优秀的小群体。通过与他们的交流,旨在达到两个目的:一是探知教学设计的有效区间,找到最基本的保底知识和最高的拓展限度;二是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个别化教学寻找适合的契机。

谈话的内容大致可以包括这些方面:你觉得课文中的哪些文字比较有趣?哪些内容最难理解?对于这篇课文你还想知道些什么?你习惯于用哪种方式来朗读课文?对于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这则拓展内容你能读懂吗?……还以《地震中的父与子》为例,通过访谈我了解到,这三个学生都认为这则故事非常感人,都被这位父亲的言行而深深感动,但对文本的感悟和对侧重点的把握还是存在着差异的。学习优秀的学生能精准分析文本的语言特点和人物的精神品质,而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只是停留在对文本意思和故事情节的理解层面。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学情检测 篇2

小学六年级语文试题

(时间:80分钟;总分:100分,其中卷面分5分)等级

一、语言积累及运用。(40分)

1、我会看拼音,写词语。(8分)

dòng jiāng

liè fèng duàn liàn

ɡé ɡù dǐnɡ xīn

()

()

()

()qīn shī

róng yù

duàn liàn

chùlèi páng tōng()()

()()

2、按课文内容填空。(17分)

(1)、本学期,我们在语文的殿堂里徜徉,享受文学带给我们的感动,快乐……。从

一文中,我们认识了工作劳苦,生活简朴的周总理,读

一文,我们被李大钊

的精神感动,读

一文,我们又感叹小女孩的悲惨命运;走进《顶碗少年》我们明白了的道理。

(2)、我们的同志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要看到___________要看到__________要提高我们的____________________。

(3)、《跨越百年的美丽》中的“美丽”不仅指_____________而且指

__________

(4)、《各具特色的民居》一文中,我们知道了客家民居被誉为“

”此外,我还知道

、、、、等民居。

(5)、本学期,我读过的最喜欢的外国作品是

,因为

(6)、我从

这句名言警句中,知道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3、我会仿写句子。(5分)

大自然,是有灵魂。登山,我们感悟山的伟岸;涉

水,;

4、用修改符号修改下面一段话。(5分)

星期六,天睛了,我们几个小伙伴没有事先商量却不约而同地

来到大草苹玩要。我们有的玩沙包,有的跳绳……,玩得可高兴愉快了!

5、结合语境回答问题。(5分)

六年的时间转瞬即逝,我们即将离开亲爱的母校。在毕业晚会上,每们同学都上台发言,轮到你了,你会说:

二、阅读(30)分

㈠北京的春节(节选)(11分)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①、这段话描绘了

的情景。(2分)

②、读了这段话,我们仿佛看到了

;听到了

;闻到了

。(3分)

3、透过

、、等词语,我们深深体会到北京人对除夕夜的重视。(2分)

4、我还知道:

日是端午节;

日是清明节;以及 月

(4分)

(二)西 湖的 “绿”(19分)

(作者:宗 璞pú)

六月间,我第四次来到西子湖畔……奇怪的很,这次却有着乎不

同的印象。六月并不是好时候,没有花,没有雪,没有春光,也没有秋意。那几天,有的是满湖烟雨,山光水色,俱是一片迷蒙。西湖,仿佛在半醒半睡。空气中,弥漫着经了雨的栀(zhī

zhì)子花的甜香。……

雨中去访灵隐,一下车只觉得绿意扑眼而来。道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也是绿的。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 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 ; 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

极了。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石头缝里。在冷泉亭上小坐,直觉得遍体生凉,心旷神怡。亭旁溪水铮淙(cóng zōng),说是溪水,其实表达不出那奔流的气势,平稳处也是碧澄澄的,流得急了,水花飞溅,如飞珠滚玉一般,在这一片绿色的影子中显得分外好看。

西湖胜景很多,各处有不同的好处,即便一个绿色,也各有不同。

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曲十八洞绿得闲。不能一一去说。漫步苏堤(tí

dī),两边都是湖水,远水如烟,近水着了微雨,也泛起

一层银灰的颜色。走着走着,忽见路旁的树十分古怪,一棵棵树身虽

然离得较远,却给人一种莽莽苍苍的感觉,似乎是从树梢一直绿到地下。走进看时,原来是树身上布满了青苔,绿阴阴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有的青苔,形状也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树木,如云霞,有的整片看来,布局宛然如同一幅青绿绿山水画。这种绿苔,给我的印象是坚韧不拔,不知当初苏公对它们的印象怎样。

在花港观鱼,看到了又一种绿。那是满池的新奇,圆圆的绿叶,或亭亭立于水上,或宛转靠在水面,只觉得一种蓬勃勃的生机。跳跃满池。绿色,本来是生命的颜色,我最爱看初春的杨柳嫩枝,那样鲜,那样亮,柳枝儿一摆,似乎蹬着脚告诉你,春天来了。荷叶,则要持重一些,初夏,则更成熟一些,但那透过活泼的绿色表现出来的茁壮的生命力,是一样的。再加上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滚着,简直好像满池都要裙袂(mèi quē)飞扬,翩然起舞了。

1、划去不正确的读音。(2分)

2、按要求写词语。(1.5分)

写出描写“绿”的成语:表示绿得颜色浓的:,表示绿得时间长的:,表示绿得面广的:。

3、仿写句子,注意带点的词语。(2分)

(1)六月并不是好时候,没有花,没有雪,没有春光,也没有秋意。(写排比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水花飞溅,如飞珠滚玉般,在这一片绿色的影子中显得分外好看。(写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短文,填空。(4.5分)

(1)短文通过描写___、___、___、___、___几处的“

绿

”,表

西

湖的盛

景,表

。(3.5分)(2)在花港观鱼,作者看了一种绿,那是(1分)

5、细读第2自然段,回答问题。(9分)

(1)用“~~~~”画出表现“我”内心感受的两个词语,并说说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1+2=3分)

。(2)这一自然段写了西湖怎样的特点?(2分)。

(3)你去过杭州吗?除了杭州西湖,你还知道哪些风景名胜(写两处)?请你写下来。(1分)。

(4)请你仿照作者写西湖“绿”的写法,抓住某一景物的特点,写下来。(3分)

三、作文(25分)

把握学情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篇3

一、优化教学目标,突出重点,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教学目标是淡化课堂教学结构的依据,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课堂上的一切活动都必须围绕学生朝着预定的教学目标渐进,作为教者在构建课堂结构前,首先要系统学习大纲,洞悉教材,整体把握教材的基本结构,编排体系,纵向横向地梳理教材,掌握所教年级在整个小学教学中所处的位置,与上下年级知识间的联系、渗透,及本年级各课程之间的联系,同时深入了解学生的学情,特别是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将教材与学生实际有机融合,科学处理,从而准确地制订有针对的教学目标。

1.制订全面的教学目标。素质教育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上,既要有实质性的目标,也要有发展性的目标;在发展性目标中,既要重视认知层面,也要重视非认知层面;在重视发展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同时,要着力发展其社会性,促进其全面发展。

2.制订明确、精炼、集中的目标。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课堂教学目标应当是多元的,不仅包括教学的目标,还应当包括知识、能力目标,包括情感目标。

3.制订难度适宜的目标。难度适宜的目标就是指面向全体学生,贴近各类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目标,它能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引起学生持久的学习积极性,激励学生为实现目标作出不懈努力。难度适宜的目标包括不偏难和不过易的目标。

4.设计有梯度的目标,教学的一条很重要的原则就是根据学生原有的学习准备进行新的教学。针对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不同的学习准备和心理准备,设计出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和目标,分层教学。

当然教学目标梯度的存在,既不是揠苗助长,一味地拔高,也不是任意的降低教学要求;而是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有区别的帮助,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和激励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二、淡化课堂结构,着眼变化,顺乎学生的年龄特点

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就其本质来说,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和发展过程,从思维的角度看学生的学习过程又是一个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不断转换发展,相互作用的过程,即发散一聚合一再发散一再聚合,循环往复,层层深入,最终达到学习目标。而其间学生的学习心理千变万化:时而愉快、稳定、平衡;时而烦燥、波动、冲突;时而积极主动;时而消极、被动。这就要求教者着眼全面,结合学情,动态地理解和运用教学过程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方向地控制整个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阶段,考虑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存在的个体智能的差异,根据课上反馈的信息,凭借教学经验,采取即兴式的应对策略,淡化结构,及时控变教学活动。

三、细化学习过程,注重训练,力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授予学生现代科学知识系统的同时,应该提供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习过程比学习的结果更为重要。这就要求教者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细化学习过程。

1.引导学生掌握自己的学习过程,例如学习完用“赞叹”一词造句后,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提问:“你是怎么学会的?”学生回忆:首先根据老师设计的习题填空,①小象东一掀,西一撬,很快就把陷进泥坑的汽车拉出来了,真令人

。②阿玲能把小象训练得那样聪明、乖巧,我心中暗暗

。③看到小象能把满是污泥的汽车冲洗得干干净净,焕然一新,我忍不住连声 。学生通过回忆,清晰地展现出了理解词义及句式训练的学习过程,促使他们对自己的思路有一种自我意识和自我调控,这样引导学生掌握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其学会学习,即使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出现了错误,通过回忆,自我调控,也会探索出造成错误的原因。

2.指导学生主动探索学习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常对学生说:“你准备怎么学?”来激发学生去探索学习过程,例如预习课文时,如何理解词语是常遇到的问题,预习前我首先让学生说说准备用什么方法学,有的说用查工具书的方法,有的说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有的说用换词法(也就是找近义词的方法),有的说用拆合法,还有的说用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词义,众说纷纭,于是我让学生把这些方法一一列举事例说明,这样通过讨论,举例分析,不仅理解了词语还经历了一次探索、发现的学习过程。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练的时空,让学生从练中模仿教师的思路,在探索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方法,把教学中“喂食”改变为“觅食”,使学生的学习,从注重掌握知识到强调经历学习从注重知识的积累到强调探索发现。

小学语文如何把握学情 篇4

一、做好学情分析, 找准教学起点

要把握教学的起点, 必须先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所谓“起点”就是按照课标的规定, 按照教材的进度, 在多种学习资源的共同作用下, 学生已实际具有的认知水平、能力基础、情感基础。把握学习的现实起点才会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案例一:《9加几》教学片段

“9加几”的教学过程是: (1) 创设情景, 列出算式; (2) 学生探究9+5=? (3) 比较算法多样化, 得出“凑十法”; (4) 教师让学生通过摆小棒计算9+6、9+7、9+4、9+3。我发现这个班大多数学生先写出得数, 再摆小棒, 有个别的学生则纯粹在玩小棒。为了弄清原因, 我又出了一些“9加几”的算式让学生口答, 每人5题, 抽检了10位学生, 只有一人算错了1题。问他们怎样算的, 多数学生回答, 想出来的, 在幼儿园里就会算了。有不少学生能把“凑十法”的过程说得头头是道、清清楚楚。在教学中之所以会出现计算与小棒各自为政, “数”与“形”严重分离的现象, 原因在于计算“9加几”, 这个班的学生已不需要借助小棒来探究算理。

在教学中一定要摸清学生的学习起点, 抓住教学的切入点。如果学生对所学的计算内容已经会了, 就直接让学生通过动脑、动口计算, 可以达到强化算理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之目的。如果学生计算有困难时, 则可引导学生“摆一摆、分一分、画一画”, 达到理清算理和提高计算准确率的目的。

二、依据课堂动态生成, 调整教学内容与进程

在教学中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 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思维状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案, 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 正确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确保教学进程沿着最佳轨道运行。课堂教学需要预设, 但绝不能仅仅依靠预设, 应当随时审时度势, 根据课堂的变化、学情的变化, 改变和修订预设目标, 调整生成目标。

案例二:《5的乘法口诀》教学时, 我先出示情境图。刚要发问, 没想到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 ‘5的乘法口诀’我会背。”随后, 许多学生都附和着说自己也会。这可怎么办呢?我一下子愣住了, 但马上做出了一个决定:抛弃原来精心准备的教案, 就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重新调整教学流程。

师:你知道5的乘法口诀有哪些并能试着写下来吗?学生写口诀、汇报。

师:那么谁来说一说二五一十的意思呢? (生:摆了两把小伞, 一把用5根小棒。)

师:哪位小朋友能在自己的本子上用画图的方法表示5的乘法口诀?

(生画, 教师巡视检查学生对乘法口诀意义的理解。)

小结:一个图形由5条线段组成, 一个图形就表示一个五, 两个就是两个五, 三个就是三个五, 四个就是四个五, 五个就是五个五。

在教学中, 当学生的回答或愿望与我们的预设不一致时, 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审时度势, 相机调整教学预设, 因时、因地、因人、因势、因情去作灵活、及时的应变处理, 使学生有更大的热情投入到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活动中。

三、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开放学习空间

教师往往会在学生自主探究前, 给学生进行铺垫, 看似明确了思维指向, 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实质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通道, 缩小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因此, 应该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探索工具, 提供一个有较大自由度的环境, 引导学生在充足、合理的空间中运用多种方法开展自主学习探究活动。

案例三:《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在“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中, 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是学习的难点。教学时, 我让学生准备了一些长7厘米、宽5厘米的完全相同的长方形纸片以及笔、剪刀、直尺、1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材料若干等, 要求学生利用这些材料想办法求出以上长方形纸片的面积, 并根据自己的算法尝试推导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一段时间, 然后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讨论时各抒己见, 纷纷表明自己的想法并动手操作实践, 得出了多种不同的计算方法:有的用面积单位摆满了长方形纸片, 数出面积是35平方厘米;还有的用面积单位摆成“L”形, 算出长方形的面积是35平方厘米;甚至有的同学直接用7×5=35 (平方厘米) 计算出了长方形的面积……这时我抓住时机问:“长方形的面积到底与什么有关系, 你们发现了吗?”大部分学生充满自信地回答:“与长和宽有关, 长方形的面积就等于长×宽。”

通过这个活动, 学生运用不同方法推导出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小组汇报时气氛热烈, 学生们讲得有理有据, 各种奇思妙想不断涌现出来, 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小学语文如何把握学情 篇5

《识字4》有三组成语。第一组是说人应该“取长补短”;第二组是说看事物要全面,不能以偏概全;第三组是说做事应该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不能急于求成。成语理解建议:

①分组教学,抓住重点。如:第一组可以抓住一个词语(取长补短)突破,其余就迎刃而解了。

②抓住联系,词文整合。如:先学寓言故事《坐井观天》,再随机进行“管中窥豹”、“一叶障目”等词语的教学。

学情分析:

《识字4》所选的成语不要求学生能清楚地说出每个成语的意思,在教学时,通过生动活泼、学生感兴趣的形式让学生了解成语这一形式的优点,并对此产生兴趣。同时,将重点放在对收集成语的兴趣培养上,如:成语接龙或者读成语故事等,鼓励学生从小了解、积累一些成语,并在平时的说话、写话中尝试运用,从而体会其精妙之处。

写字指导:“落”不要写成左右结构;“补”不要写成示字旁;“拔”右边不要写成“发”;“取”耳变成偏旁最后一笔变“提”。坐井观天

教材分析:

《坐井观天》这则寓言,通过生动有趣的对话,给小朋友们讲述了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文章通过青蛙和小鸟对天的大小的争论,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认知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这一寓意,对于低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因为他们对事物的认知往往是片面的。学情分析:

根据寓言故事的特点及本课的语言特色,教学中,以青蛙与小鸟的三次对话为线索,以读代讲,以读促学,让学生在读中悟情明理。引导自由阅读,自由表达,打好自主学习语文的基础。再有,低年级学生喜欢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为贴近学生实际,可采用简笔画、录像、动片演示等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依据新课标的精神,我运用了谈话法、对比法、表演法、实践法等教学方法,激励学生全面参与,主动学习,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我要的是葫芦

教材分析:

《我要的是葫芦》是人教版教材第三册的一篇看图学文。这篇寓言故事生动有趣,简短精悍,讲一个人种葫芦,不管理却只想得到葫芦,结果叶子上的蚜虫越长越多,最后葫芦都落了。课文通俗易懂,但意义深刻。

葫芦是一种非常可爱的植物。我们知道植物的生长一般要经历生根、发芽、长叶、开花、结果。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使学生懂得在这一过程中,前一环节直接影响着后一环节,要想得到好果实,就得细心呵护植物各部分的生长,不能只注意结果。该寓言故事就是想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得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孩子,他们聪明活泼,领悟能力强,善于表现自己,这些都有助于他们很好的理解课文。

《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故事性较强,考虑到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设计了情境创设法、采用变序阅读法等教学方法,既使学生的语感得到训练,个性得到张扬,创造性也得到培养。又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通过读读、找找、画画、想想、说说等方法让学生充分阅读,自主探究。另外,由于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学生很喜欢读,因此,教学中采用不同形式的读,再加上合作、探究等学习方法,能使学生更好地去领会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学生对课文的内容以及中心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人物的神态、语言都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淋漓尽致地再现出来。

小柳树和小枣树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以拟人的手法介绍了小柳树和小枣树各有长短。课文借小柳树和小枣树生长情况的不同,赋予它们不同的性格特点:小柳树因为自己长得漂亮而得意,瞧不起小枣树;而小枣树不因自己长得没有小柳树好看而泄气,也不因自己结了又大又红的枣子自高自大,相反还夸奖小柳树。这是一篇很有趣的童话故事,从故事中让同学们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知道要多看别人的长处。学情分析:

刚刚读二年级的学生,对童话故事有浓厚的兴趣,好奇心强,但缺乏一定的鉴别能力。大多数学生活泼、好动、大胆且独立,他们已经掌握了一些识字的方法,喜欢读书和表演,但语言的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欠佳,有意注意的时间还比较短,好动、好玩。风娃娃

教材分析:

《风娃娃》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是一篇看图学文。本文共有三幅图,八段文字。课文以小学生喜爱的故事形式出现,生动有趣,层次清楚。通过风娃娃既乖得可爱,又“傻”得可爱,生动形象地向学生介绍了风为人们带来的好处和坏处,课文结尾留给孩子们一个问题,让孩子们通过思考明白,做事情光有好的愿望不行,还要看是不是真的对别人有用的道理。学情分析: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过程是一种“沟通、理解和创新“的过程,学习不是仅仅把知识装进学生的头脑中,更重要的是要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从而把知识变成自己的“学识”,变成自己的“主见”,自己的“思想”。“给”永远只能给死的知识,而“导”却能激活活的源泉。所以根据学科教学特点和教材特点,我采用了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但要二年级小学生达到这个理想目标还不太可能,因此教师的有效引导显得尤为重要。17 酸的和甜的

教材分析:

《酸的和甜的》是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组课文是围绕着怎样看问题,想问题这一主题展开。本课是一篇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讲的是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它用这种精神胜利法安慰自己却迷惑了小松鼠和小兔子,要不是小猴子敢于亲自尝一尝,它们都将错过这顿美餐。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遇到事情不能光听别人说,要敢于亲自去尝试。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孩子经过一年的学习,初步具备了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和欲望,爱读、爱说、爱模仿、爱表演、喜欢想象、无所顾忌是他们的特征,像这种以动物为主人公的课文,而且是连环画课文,尤其喜欢学。基于本班学生也具有以上的特性,再加上他们朗读时感情上的欠缺。因此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我采取了层层递进,有浅入深的朗读方式。并教学时指导学生借助连续的插图阅读课文,感知生字,了解故事的内容。通过仔细观察每幅图中几个动物的神态、动作,想像他们的语言,揣磨他们的心理,并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达到体会课文中蕴涵的深刻道理。

语文园地四

教材分析:

“语文园地”包括四个栏目:我的发现——鼓励学生探究发现,引导学生了解汉字的特点及字词的一些规律,掌握识字的方法;日积月累——引导学生积累好词佳句,优秀段篇,复习学过的字词,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练习;口语交际——在双向互动的口语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展示台——给学生提供展示课内外学习所得的舞台。学情分析:

关于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中的学情探究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 学情 探究

随着经济和科技水平不断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也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小学教育的实际条件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要求也更高。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怎样更好的进行设计,确保教学的时候能够达到最好效果,是很多老师都面临的一个问题。而进行学情分析能够更好的了解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态度以及一些学习习惯,能够给老师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教学目标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并且小学语文学情具有多样化的特点,所以对其分析也应该有一定的变化,更好的提高教学水平。

一、对小学语文进行学情分析的主要内容

(一)必须对学生以往的知识以及能力进行分析

学生的知识情况和能力是学情分析的重要内容,必须对其进行分析。并且老师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的时候,便会更加有针对性。比如说字分析四年级学情的时候,了解学生已经能够进行基本的理解和阅读,老师在教学的时候,便不用浪费时间在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方面,而是教授一些学生不了解的东西。

(二)在进行学情分析的时候,必须对学生使用的学习方法选择进行合理的分析

学生的学习方法选择,会直接影响到老师教学方法的选择。比如说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够根据课文内容猜生字的意思,会划重点,还能够使用字典查生字。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稍微加大学习的难度,有意识的培养学生文章思想掌握的能力,从而提高其语文水平。

(三)对文章内容和学生生活经验二者的差异进行合理的分析

对于农村学生特别是是山区学生而言,城市里车水马龙、高楼林立很难想象,而在南方,学生又很少见到雪景,对雪比较的陌生。老师必须对这些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由此可以看出在教学过程中生活经验对学生的影响,这样老师才能够选择最合适的方式进行教学,比如说将多媒体运用进来,让学生更好的去感受课文中描写的生活场景。

二、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过程中进行学情分析的主要方法

(一)对学生进行观察和了解,做好作业的批改,让学生进行合理预习

在进行学情分析的时候,老师必须注意在语文学习中,作业以及预习二者对学生的影响,从而了解学生语文学习的实际状况,为学情分析打下良好的基础。而老师了解学习状况最直观的办法便是批改作业,通过作业的批改,老师可以准确的了解到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学生的一些心理活动和态度以及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老师在进行作业批改的时候一定要仔细认真,并对其进行合理的分析。预习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老师在让学生进行预习的时候应该提出一定的目标和要求,绝对不能让学生盲目的进行预习。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只有有针对性,才能够更好的掌握知识,提高学习的效率。

(二)老师进行学情分析的时候,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方法

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用,对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合理的分析,了解其知识情况,尽量将将要学习的知识和小学生的已有知识了解在一起。但是语文教学不同于数学教学,数学教学的时候往往逻辑性会比较强,知识联系比较紧密,将已有知识和新知识连接的时候也比较容易。但是语文教学的时候,课文的题材内容都是不相同的,并且知识都是蕴藏在课文之中,不确定性很强,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必须抓住重点,老师在教学之前必须对课文进行全面的思考,找到小学生最需要的知识点,只有这样,老师才能够根据课文的实际学情做好课堂教学设计,确保选择的内容是符合实际需要的。

(三)对教材进行深度分析,了解每篇课文对于小学生语文学习的意义

老师在备课的时候,必须明白每篇课文选择的原因,学生需要从这篇文章中学习到什么。对于小学语文教材而言,其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精心挑选的,有着其独特的意义,老师了解其意图,在进行学情分析的时候效果会更好。比如说讲到课文《蜜蜂》的时候,老师通过深度的研究便能够发现编写者的意图是让学生学会勤劳勇敢,让学生了解怎样进行动物的描写。老师在进行学情分析的时候则应该对学生以往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看学生以前是否学习过描写动物的文章,学生对蜜蜂是不是真正的了解,并且在教学的时候,老师要有意识的传递对于勤劳勇敢的推崇,把自己掌握的一些写作方法推荐给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够调动起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讲课的时候环环相接。

(四)进行学情分析的时候,必须对教学目标进行明确

对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起决定性作用的往往是教学目标。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老师必须对自己的教学目标进行明确,老师的教学目标便是学生的学习目标。老师在教学的时候,不但要了解新课程规定的教学目标,还必须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从而对教学目标进行确定。只有这样,确定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目标才是符合教学和学习需要的。设定的教学目标应该充分的将小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并对学习目标进行合理的细化,将其细化到实际的教学步骤中去,老师在教学的时候,不但要对目标进行明确,还必须确保自己的表达方式学生能够真正的理解。

结语:

现在,我们的实际教学条件在不断的提高,对老师的要求也在逐步的提高。对学生进行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工作量非常大并且复杂程度非常高。现在进行小学生学情分析的方法也是比较多的,但是确切的模式还没有出现,学情分析的经验也不是很完善。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做好学情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有一个好的教学环境,不断提高小学生的语文水平,提高老师课堂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张承明.论语文教学学情分析的视野[J].小学语文教学,2009(10)

[2]韦玲珍.语文教学如何进行学情分析[J].语文建设,2010(08)

[3]翟春艳.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中的学情分析[J].华章,2013(20)

[4]吴小华.语文教学设计中的学情研究[J].吉林教育,2013(26)

[5]蒋敏杰.对“学情分析”中若干现象的分析与思考[J].江苏教育(小学教学版),2009(20)

上一篇:异位妊娠大出血下一篇:保护森林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