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债务危机

2024-07-08

中国企业债务危机(精选十篇)

中国企业债务危机 篇1

一、中国企业债现状分析

1、中国非金融企业债务快速上升且盈利下滑。

中国非金融部门负债包括政府部门债务和非金融私人部门债务两个部分。2012年末中央政府发行的国债和财政部代发的地方债余额为8.46万亿元, 仅占GDP的16.3%。而且近年来中国的财政赤字始终控制在GDP的3%以下, 中国的狭义政府债务违约的风险很低。

但是, 中国的非金融私人部门的债务风险直线飙升。2012年末债务性社会融资总量余额为92.65万亿元, 占GDP的178%。2008-2012年的四年间, 其年均复合增长23.9%, 显著高于名义GDP增速。对成熟经济体而言, 企业债务一般占GDP的50%~70%, 而我国却是其的二倍。此外, 现在中国的工业企业盈利能力只有5%~6%, 仅是全球平均利润水平的一半。中国企业承受的债务负担是全球平均水平的3~4陪。

2、中国企业债重在结构失衡, 银行风险突出。

从资产负债表规模看, 全社会整体债务水平处于警戒线以下, 但其背后的结构性问题十分突出。美国企业与居民债务的比重为1:1, 日本约为7:3, 而我国则约为5:1 (居民负债包括消费性贷款和经营性贷款) , 我国企业负债在非金融私人部门中的占比显著高于美国和日本, 已脱离安全区域。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在60%以上, 而美国上市公司则普遍低于30%。从债权结构上, 美国和日本的债权持有结构相对分散, 而中国相对集中, 其中80%存量债权集于银行体系, 银行业所面临的信用违约风险十分突出。

3、中国债务对GDP的边际拉动效应呈递减趋势。

非金融企业债务对GDP的边际拉动效应明显下滑, 每1元新增债务所带来的GDP增量, 从2008年前的0.7左右降到2012年的0.29, 其中2013年一季度进一步回落到0.17。预计2013年全年将约为0.3左右。

我国GDP按照收入法计算, 占比大致可以拆分为45%的劳动者报酬, 15%的税收 (只包含生产税, 未包含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 , 和40%的企业盈余和折旧。当边际GDP下降到0.2元时, 企业盈余和折旧约为0.08元, 相当于边际负债的8%, 接近社会整体债务融资成本的临界点。此时将可能出现较大规模的债务逾期甚至债务违约, 如果这种状态长期持续的话, 债务逾期和违约的概率就会快速提高。

从微观企业层面上看, A股上市非金融公司中, EBITDA低于当期财务费用的公司数量从2010年的81家上升为2012年的157家, 占非金融上市公司比例由3.3%上升到6.5%, 而对应的有息债务余额占比则从2010年1.2%上升到2012年9.2%。上市企业债务偿付能力的下降, 标示着中国企业潜在债务违约风险的不断累积。

二、中国企业债务原因分析

1、金融体系结构失衡, 资本市场发展滞后。

长期以来, 资本市场的发展远远落后于银行业, 中国企业融资手段单一, 过分依托于银行。中小企业过度依采用债融资, 而资本金或所有者权益在融资结构中的比例过低, 导致资本结构错配。另外, 在金融整体压抑的环境中, 过去几年居民个人贷款在银行贷款余额中的占比有所上升, 但也仅占全部贷款余额的25%, 多数为企业贷款, 占全部贷款的75%。

2、实际利率为负, 促使企业债务融资。

2001入世以来, 中国经济高速发展, 但2003-2012年的平均实际利率是-0.3%, 使高负债企业事实上成为经济竞争中的真正赢家。在经济潜在增速下行, 原有增长模式难以为继, 企业高负债形成的债务困境, 将影响整个经济的健康运行。

3、次贷危机爆发, 对中国企业的冲击, 特别是出口型企业。

同时, 2008年6月7日, 央行又宣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许多企业的资金链断裂, 企业之间以互保、联保方式来提高资信, 以便逆势争取资金、保证现金流。

4、企业利润增长为负。

中国非金融类上市公司的负债逐年快速走高, 但是盈利在下滑, 尤其是2012年盈利下滑至近几年来的低点, 投资收益率甚至小于贷款利率, 导致负债更加集中, 进一步拖累企业利润。

三、中国企业债务风险的化解

1、经济转型跨越发展。

加快经济转型跨越式发展的进程, 维持系统流动性的同时控制债务增量, 并转变以往依靠资源 (债务) 投入的发展方式推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而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提高劳动生产率, 逐步通过增加企业盈利来降低负债, 在经济发展的中长期逐步化解债务负担。若经济转型步履维艰, 经济增长无法消化存量债务负担, 转而通过超发货币来稀释存量债务, 人民币购买力进一步削弱, 居民消费拉动受阻, 反而会进一步阻碍转型, 终将导致债务问题和经济转型的负反馈。

2、深化金融改革。

当前, 在债务总量增速控制的大前提下, 国家大力推进直接融资, 深化金融改革, 发挥资本市场优势, 完善金融体系, 调整金融结构, 助推经济良性发展。同时, 鼓励地方政府和企业发债, 旨在调整债权结构, 分散债务风险。

3、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可以采取减税、人民币贬值等举措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其中最核心的是大幅降低政府成本, 大幅减税, 即行政体制改革必须取得明显成效。特别是恢复民营中小企业的生存能力, 活跃起来, 拉动经济增长, 助推中国转型发展。

4、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

在“后危机”时代的今天, 货币政策面临两难:经济增速下滑, 继续提高财务杠杆来推动经济发展的模式已不可行, 同时高房价和通胀都制约货币政策难以大幅松动。经济增速下滑和高存量债务将导致金融风险的上升, 同时市场仍需要增量流动性来保持资金链的正常运转, 因此货币也不能收得过紧, 借力于稳健的货币政策来拉动经济增长, 实现中国经济的转型跨越发展。

参考文献

中国企业债务危机 篇2

所谓主权债务指的是一种以国家信誉作为主要担保方式通过债券的发行而形成的债务形式,一般情况下发生在主权国家中。但由于这类债务主要产生在国际的相关机构或者是国外的政府中且多为货币的形式,所以这种债务形式往往存在一定的风险,如果借款主权国家自身的信誉降低,那么主权债务危机就可能因此产生。基于此,主权债务危机的定义应为以国家信誉作为主要担保方式的债务国不履行或无法履行债务责任而产生的风险。

一、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与美国债务风险的成因对比

(一)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成因

就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产生的原因来看主要包含以下几点:首先,由于货币形式的逐渐统一,往往会导致那些使用同一货币的国家跋足现象的产生,除此之外,受欧洲央行对货币统一调控的影响,这部分国家经济的发展也受到一定的限制;其次,虽然这部分国家使用的是统一的货币形式,但各国之间的经济实力还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各国之间的经济实力优劣明显,对整体的经济发展造成限制;最后,在危机发生时,欧洲这部分使用统一货币形式的国家仅能依靠其他成员国的帮助,这导致危机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甚至会影响国家经济的发展。除此之外,由于国家众多在处理一些重大问题时往往需要各国民众共同决策,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危机解决的时效性。

(二)美国债务风险的成因

相较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而言美国债务风险有着其特殊性,其主要成因包含以下的几个方面:首先,美国货币在国际上占据着相对较高的地位,这在一定程度上为美国债权范围的扩大提供有力条件,但同时也造成了潜藏危机的出现;其次,受“凯恩斯经济理论”中扩张新政策思想的影响,美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采用的都是这种政策形势,但从实质情况来看,这种政策形势往往只能适用于经济萧条的背景下,但美国在具体实施中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这一前提条件;最后,财政赤字也是造成美国债务风险的主要原因之一,之所以会出现财政赤字,主要是美国的财政结构存在明显的刚性特征,影响了其收入的增长导致美国不得不通过借债的方式来缓解国内的危机。

二、我国应对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与美国债务风险的方式

(一)我国应对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方式

首先,由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产生,以欧元为货币形式的国家经济其发展将受到一定的限制,为有效应对这一危机,这些国家往往会采用对外贸易的形式,此时作为经济实力较强的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无意外会成为这些国家的首先目标,对此,我国必须针对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现状制定相关的政策制度,在做好对外贸易的同时,有效避免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可能带来的间接风险。

其次,人民币升值是现阶段国际市场非常明显的预期,因此,当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产生时我国可能会迎来大批量的短期资本,这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我国在这一时期内所承受的冲销压力,极易造成资金流动过剩的现象产生。基于此,我国就应当根据本国的基本国情为刺激经济的增长及危机的退出制定相应的对策,以避免因资本的短期增长而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冲击。

再次,受次贷危机的影响,我国为提高自身经济在国际市场的稳定性就必须以多元化的方向为引导,增持以欧元为主的.外汇资产。但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产生,使欧元会出现贬值甚至还可能在一段时间内出现持续的贬值,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我国以多元化为主要形式外汇储备难度。除此之外,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美元的地位,这给我国货币形式的国际化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最后,尽管相较于其他的主权国家而言,我国的债务问题明显距离国际所界定的L险标准还有着一定的距离,但在经济全球化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金融危机发生所带来的影响往往是全面性的,基于此,我国则应当提高警惕,针对我国实际的财务情况制定相应的预警机制,以及时有效的对风险做出应对。

(二)我国应对美国债务风险的方式

首先,根据国际经济市场形式及时转变本国经济的增长模式,确保从根本上减少我国所持有的外汇储备。基于美国债务风险,我国的金融形势应快速实现外需到内需的转变,并采用有效的激励方式鼓励激发本国内部的投资与消费需求,从根本上减少国内企业对外贸易的依赖性。

其次,通过有效的方式对我国的外汇储备进行管理来提高国内经济形式的安全性。针对美国债务风险的产生,我国针对外汇储备的管理可采用藏汇于民的方式,基于实际条件允许的背景下,在确保企业可持有外汇的同时给予其充分的支配权。除此之外为提高我国整体经济的安全性,基于外储投资我国应转变以往仅以美国国债为主的局限性,而选择更加多元化的投资目标。

再次,提出合理的附加条件。就目前来看,由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出现越发频繁,因此选择美国国债对我国而言反而更有安全性,但为了从根本上预防经济危机的产生,提高国家经济的安全性,基于还需购买美国国债,我国还应再提出科学合理的附加条件。比如,可设计相应附加条款明确规定美国需赎回其全部国债的条件并针对两国的贸易往来要求美国减少其国内的保护政策。

最后,针对国际金融市场形式的转变我国应随时给予关注确,确保能及时针对国际金融市场形式的转变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一方面,我国应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对国际上的各类热线进行监控;另一方面,针对国际金融市场形式的转变制定有效的调控机制,确保将国际金融市场形式转变下资产的波动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而提高我国整体经济的稳定性。

三、结语

无论是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还是美国债务风险,都会给国际金融市场带来相应的不稳定因素,且会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造成极大的不利影响。但由于中国的债权大多来源于美国,因此相较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而言美国债务所带来的风险程度往往更大,因此如何做好经济调控规避风险时我国急需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何帆.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与美国债务风险的比较分析[J].欧洲研究.(04).

[2]陈欣,马莉.欧美主权债务问题的比较分析与前景展望[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02).

中国与欧洲债务危机 篇3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中国拉丁美洲学会副会长

欧盟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因此欧洲债务危机对世界经济产生的负面影响不容低估。这些影响主要包括:损害世界经济复苏的力度,并有可能使世界经济出现所谓“二次探底”;削弱了欧洲的需求,从而影响了其他国家对欧洲的出口;导致国际金融市场更加动荡不安。

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程度越来越密切。世界经济领域中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影响中国经济。因此,欧洲债务危机爆发后,中国人每时每刻都在关注其发展态势。换言之,欧洲债务危机的早日消停,对中国是非常有利的。

因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在不断上升,所以,国际社会对中国如何应对欧洲债务危机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在有关中国救欧洲的各种各样的论调中,以下几种观点尤为引人注目。

一是“救世主论”:持这一观点的人认为,中国是世界经济大国,拥有3万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因此,中国有能力使欧洲国家早日摆脱债务危机。

二是“滥好人论”:持这一观点的人认为,欧洲的债务国没有实施改革的意愿,也没有推出改革的方案,因此,中国如要为其提供帮助,充其量只能是一个“滥好人”。

三是“友好的勒索论”:持这一观点的人认为,中国在向欧洲债务国提供帮助时,希望欧盟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中国的这种有条件的援助是一种“友好的勒索”。

而实际情况是,向欧洲债务国提供帮助与欧盟给予中国以市场经济地位是两个不相干的问题。中国人不会趁火打劫,也不会见死不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已使中国实现了市场经济体制。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因此奉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欧盟无视中国的成就,以狭隘的眼光观察中国,拒不给予市场经济地位,显然是有失公允的。

就我而言,上述三种论点是不正确的,至少是较为片面的。中国既不是欧洲债务危机的“救世主”,也不应该袖手旁观。而批评中国向欧盟提出“友好的勒索”则更是荒谬的。

其实,当我们在谈论中国是否或能否救欧洲这个问题时,必须为“救”这个字给出明确的定义。汉语中的“救”以及英语中的save,其基本含义都是帮助他人,使之脱离困境或避免进一步恶化的状态。由此可见,中国“救”欧洲有两种不同的“救”法:一是把希腊等国彻底拉出债务危机的“泥潭”,使其恢复经济的增长;二是给予一定的帮助,使其不至于陷入更深的“泥潭”。

如前所述,第一种“救”法显然是乌托邦式的想法,而第二种“救”法则是合情合理的。

其实,除了购买欧洲国家的国债以外,我们还可以用其他方法来“救”或帮助欧洲。例如,可以适当地多进口欧洲的商品和服务,以便使其获得更多的出口收入。又如,中国可以扩大对欧洲的直接投资。

且不论中国能否“救”欧洲,可以肯定的是,欧盟不会因目前的债务危机而崩溃。统一的货币政策与分散的财政政策确实是当前欧洲债务危机的根源之一。但我们应该看到,欧盟已表示要加強经济治理,改变上述缺陷。

欧洲债务危机对中国的启示 篇4

关键词:欧洲债务危机,地方债务,地方融资平台

一、欧洲债务危机现状

欧洲债务危机始于希腊, 随后西班牙、葡萄牙、爱尔兰和意大利也相继出现债务问题, 并被开始称为“笨猪五国”。希腊债务危机发生之后, 大多数国家并没有意识到其严重性, 均采取观望政策, 以德国为首的欧洲错失了救助的最佳机会, 直到2010年5月6日, 美国道琼斯当天大跌近千点, 才惊醒了沉睡中的人们, 欧洲债务危机原来离我们这么近。次日, 欧元区财政部长和IMF发布了决定救助希腊的决策, 提供希腊1 100亿欧元贷款, 后果还未可知。

自从欧债危机爆发以后, 市场反映波澜壮阔, 欧元大幅贬值、全球股市走弱、当事国国债CDS飙升、大宗商品暴跌。而最近一段时间, 在各方“救火”以及当事国出台“整改”措施之后, 欧元开始小幅反弹, CDS基本稳定, 大宗商品重新进入上升通道。平心而论, 欧洲五国未来五年到期债务在1.1万亿欧元左右, 而欧盟和IMF联合推出的总额7 500亿欧元救助资金加上各当事国自筹资金, 完全有能力一解燃眉之急, 这也是欧债危机重归平静的基础。

然而, 欧债危机是否结束, 现在判断为时尚早, 但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可能还是要持续一段时间。

二、欧洲债务危机对中国的启示

(一) 欧洲债务危机的成因

1. 欧洲债务危机可以看成是金融危机的延伸。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 当一国经济处于衰退的时候, 政府应该反经济周期操作, 即采取扩张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使经济走出衰退。政府一方面要增加财政支出, 另一方面要向市场投入大量的货币, 从而加深了政府的负债。当政府债务达到一定程度时, 国际投机金融机构的做空行为, 加速了人们对该国偿债能力的质疑, 尤其是穆迪和标普对这些国家的降级行为, 引发了欧洲债务危机。

2. 债务国家本身的经济状况欠佳。

希腊加入欧元区之前, 并没有达到欧元区的标准:第一, 预算赤字不能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3%;第二, 负债率低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0%。为达到标准, 希腊请美国投行高盛进行设计, 从账面上达到了欧元区的标准, 但隐藏了10亿欧元的债务。高盛对希腊的经济本身就知根知底, 做空行为也是意料之中。西班牙、葡萄牙、爱尔兰、意大利随后被降级, 希腊债务危机演变成欧洲债务危机。

数据来源:经合组织 (http://www.oecd.org/home/) 。

(二) 对中国的警示

近期很多专家认为, 欧洲债务危机对中国经济影响有限, 因为中国外汇储备里欧元所占比重不大, 其影响主要是来自对欧洲的贸易方面。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 但还是较为短视。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 道琼斯指数从最高11 258点高处下跌至今, 可以反映出, 人们对欧洲是否能够走出债务危机是较为悲观的, 而A股的连续下挫也说明大家对后期的经济形势不容乐观。

笔者认为, 希腊债务危机已经通过“蝴蝶效应”有效放大了, 如果不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治理, 可能会产生更为严重的后果, 甚至可能会出现“滞胀”现象。对中国的警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中国地方债务过多。

欧洲债务危机首先体现的就是政府债务太多, 资不抵债, 最终可能出现违约情况。2008年金融危机时, 为了应对困境, 中国打开了地方融资的门槛。然而地方融资容易, 监管很难。截至2009年底, 在有统计的31个省、市和自治区中, 只有黑龙江、内蒙古、新疆、西藏、山西、河南、贵州、宁夏的平台贷款债务率 (平台债务合计/本省GDP) 低于60%, 有10个省市甚至超过了100% (《10省市贷款债务率超100%地方融资监管意见难产》, 中国新闻网, 2010年4月6日) 。欧洲债务的发生, 也加深了对地方债务风险的担忧, 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好后续监管问题, 地方债务可能会进一步加深。

欧洲债务危机告诉我们, 赤字财政政策的实施必须把握好相应的度。虽然赤字财政是世界主要国家发展经济所共同使用的经济政策, 但要注意量的积累所引起的质的转变, 特别是在国际经济环境动荡不定的大背景下, 财政赤字的持续攀升必须引起警惕。

2. 货币政策。

欧洲债务危机的发生, 也是金融危机的延伸。各国为了应对金融危机, 采取了扩张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泡沫, 泡沫一破, 就出现经济危机。2008年以来, 中国为了应对金融危机, 提出了“4万亿”的刺激经济计划, 同时, 货币投放巨大。2009年的货币投放量是2008年的近2倍。其直接结果是:房地产价格翻了1倍, 上证指数从1 664点一路上涨到3 478点。随后, 各种物价也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涨, 通胀压力加大。现在正好站在十字街头, 货币政币外松内紧, 经济形势更为复杂。

欧洲债务危机告诉我们, 扩张的货币政府, 可能在短时间内可以刺激人们消费, 从而提升经济的发展, 但同时也带来了通胀压力, 形成一定的泡沫, 当我们为泡沫而惊醒之时, 也许就是灾难来临之时, 之后一系列问题就将暴发。

(三) 中国的应对措施

1. 规范地方融资平台, 加强金融监管。

地方政府是有融资冲动的需求, 因为融资, 可以扩大投资, 加速当地的经济发展, 提升政绩水平, 而且还可以增加相应的收入。如湖北省就有一个10万亿投资计划, 按其GDP水平, 是无法达到的, 只有通过地方融资平台, 增加政府债务才能做到。如果大多数地方政府都有这样的冲动, 最后会导致经济严重过热, 通胀压力巨大, 同时, 地方债务水平严重超标, 债务危机也就产生了。所以现在急需要做到的是要遏制地方政府融资冲动, 加强金融监管。为此, 国务院6月10日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通知》明确规定, 地方各级政府不得以财政性收入、行政事业等单位的国有资产或其他任何直接、间接形式为融资平台公司融资行为提供担保。这只是第一步具体措施,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 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 应从两个规则进行把握。第一, 设置地方融资标准。地方政府主要是通过债券和银行进行融资, 为了规范地方政府融资, 可以设置融资标准, 只有达到相应标准, 才允许其发行债券或向银行贷款。第二, 地方债务水平超标要进行处罚。现今, 地方债务水平超标的省份较多, 如果不加以管理, 还会有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进行效仿。因为GDP增长了, 自己就可以高升, 而财务坏了, 自己也不用担责。所以对于地方债务水平超标的, 一定要通过相应的途径进行处罚。

2. 改革地方政府财政管理制度。

第一, 明确地方政府收入来源。加强收入来源的管理, 使地方政府知道, 自己的收入是多少, 举债的数量要与收入相稳合。同时, 以立法形式加强对地方政府预算管理, 增强透明度, 合理控制政府债务规模, 加强风险管理。应该及时对全国整体财政及债务状况作全面清查和评估, 对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进行限额管理和风险预警, 切实从财政和金融两方面防范偿债违约风险。第二, 规范地方政府支出管理。为了“保增长”, 地方政府会通过加大政府支出, 刺激经济发展。增加基础设施建设, 而不论这些支出是否必需。而作为纳税人的公众, 对于这些支出毫不知情。中央应该加强对地方政府的支出管理, 对于那些只为增加业绩, 而不利于经济长远发展的支出进行限制。而且政府的投入, 有时会形成恶性竞争, 反而对经济产生不利的影响。如前几年的风能发电、钢产等, 都由于地方政府的过度投资, 产生严重过剩。

3. 调整货币政策。

中国去年以来, 为应对金融危机, 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和欧洲国家一样, 中国也产生了相应的部分泡沫经济, 如房产价格上涨将近1倍, 股市上涨1倍多。然而, 扩张性的货币政策现在已走到十字路口。“中国的各种货币政策, 目前都保持着弹性和余地, 可以做到松紧有度”, 这是央行副行长、外汇管理局局长易纲近日关于货币政策的最新表态。这说明中央对现在经济形势的复杂性已经了如指掌:如果继续执行去年的宽松货币政策, 会进一步加大资产泡沫, 通胀压力增加;如果退出经济刺激政策, 采用紧缩的货币政策, 则可能对刚刚出现的微弱的经济复苏不利。所以今年以来, 央行一直没有采取过于激烈的货币政策。一直都是使用增加银行准备金率的杠杆作用, 而对大家普遍预测的加息则一直隐而未发。

很明显, 中央银行不会再持续去年的很宽松的货币政策, 但是否应退出刺激经济政策, 即采取大家认为的加息政策来管理通胀呢?本文认为, 现在加息的必要性不大, 由于欧债危机到来, 欧洲都采取了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严格的货币政策, 这对中国的出口将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而国内, 现在房价和股价的效果已经显现, 通胀水平正处于波峰, 如果采取加息的措施, 其延迟效应将会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影响。

三、总结

欧洲债务危机已经过去, 然而余波不平, 欧洲还将为欧债危机持续埋单。欧债危机本身对中国的影响不大, 主要是从出口影响中国经济。但其更为重要的作用, 是对中国的警示意义。中国虽还没有达到债务危机的时刻, 但地方政府债务已经严重超标, 需要我们提前预防, 以阻止更大风险的到来。

参考文献

[1]徐建军.欧债危机急性转慢性[EB/OL].新浪财经, 2010-06-30.

[2]沈建光.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下一个拉美危机[R].中国国际金融公司海外市场研究部内部报告, 2010-02-08.

[3]韩志国.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四种演绎方式[EB/OL].http://t.sina.com.cn/1291592332, 2010-05-21.

我国高校债务危机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篇5

摘要:高校的跨越式发展使得我国高校形成了巨额债务。巨额债务引发的债务危机日益显现,高校债务危机所产生的危害对高等教育及金融甚至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鉴于此,本文试探析高校债务危机的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设性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高校债务危机 危害 成因 防范措施 正文:

一,高校债务危机的起因。

高校巨额债务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既有国家教育政策、社会转型,又有高校自身发展中的问题。

1.扩招政策和高校评估制度催生了大规模的新校区建设

扩招政策是高校巨债的直接因素。从时间上看,高校巨额债务起始于1999年扩招政策。持续快速发展的经济需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而高等教育长期走精英化的缓慢发展路子,对于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有些不适应,且不利于缓解基础教育面临的巨大升学压力,又时逢亚洲金融危机,我国政府为尽快走出经济低谷,增加教育消费,拉动相关产业发展,出台了高校扩招政策。扩招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普通高校招生规模由1998年的108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530万人,短短的8年时间翻了两番多。由此,扩建新校区以满足办学需要成为必然。与高等教育规模急速增大相伴随的是教育资源增长缓慢,生均教育资源急剧下降。为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教育部制定高等院校设置条例、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评估方案等,对各高等院校办学条件如校园面积、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师生比等进行了硬性规定。这些文件的颁布并实施,有力地促进了高校自觉执行国家教育方针、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但也把大部分高等院校逼上了扩建新校区的道路。

2.教育经费的极度缺乏和贷款政策的许可驱动了巨额贷款

高校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离不开经费的投入,以新校区建设为主的教学基本建设更需要大量教育基建费用。在高校扩招前,高等教育经费就低水平运行。1998年《中国统计年鉴》显示,教育事业投入的财政拨款占总体教育经费的比重从1991~1997年下降了10.9%。几年扩招之后,2004年国家财政性高等教育经费为978.8亿元,占整个财政性教育经费的21.9%,占GDP的0.61%,总额虽然比1998年增加了1.69倍,但是由于在校生规模增加得更快,生均经费下降较大。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由1999年的2962元下降到2005年的2237.57元。财政经费占学校总经费的比重由1999年的61%下降到2004年的46.5%。即使学校加上学费和其他创收经费,生均经费仍然一直呈下降趋势。从国际比较来看,“经合组织”(OECD)国家高等教育财政投入占GDP的比例平均值是1.1%(2002年),我国远低于这一标准。在生均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下降和学费不能持续增长的情况下,高等教育的办学成本却稳步上升。

高校日常经费满足不了快速发展的需求,迫切需要从银行等部门融入资金。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国家鼓励运用金融、信贷手段,支持教育事业发展。”1999年《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积极利用财政金融、税收政策,继续鼓励社会、个人和企业投资办学捐(集)资办学,不断完善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提出:“建立健全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府公共财政体制的教育拨款政策和成本分担机制,适当运用财政、金融、信贷手段发展教育事业,合理利用银行贷款,继续争取世界银行贷款项目。”这些文件明确了“利用银行贷款”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为高校贷款打开了政策“缺口”。高校的快速发展及其稳定的收入来源成为银行竞相争取的优质客源,高校与银行的价值诉求与实现路径高度互补,使银校合作普遍展开,巨额债务由此产生。

3.高等教育对市场经济转型不适应

2003年,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然而,高等教育依然是计划经济的最后一块堡垒,高校习惯了依靠政府。当政府财政拨款开始下降时,只好依靠学费;当学费标准已经达到上限时,只好把手伸向银行;当银行收缩银根,开始逼债时,只能处于一种无奈的状态,希冀政府再拉一把。长期养成的依赖习惯致使高校自身造血功能始终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从根源上看,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形,原因在于单一的所有制结构和对高等教育的市场属性认识不到位,即要么“泛化”高等教育市场化,要么完全“拒斥”高等教育市场化,忽略了市场化与公益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尤其是在教育政策层面,对高等教育市场化始终缺乏政策认可,使得绝大多数高校对高等教育市场化持一种质疑或徘徊态度,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高校社会融资机制和体制的建立与完善,降低了高校的融资能力。高校的市场适应能力不足,还表现在对经济发展形势的认识上,对资金规划预算等不能反映经济发展趋势。如在新校区建设中的建筑材料的价格上涨、发展过程中的教职工收入增长、教学仪器设备成本的增加等成本预算没有留出较好的空间。

4.高校建设中存在盲目、浪费现象

高校实行扩招后,不少地方政府积极投资开发高教园区、大学城项目,希望由此一方面拉动城市社会、科技、教育的综合发展,另一方面能增加土地转让金收入,扩大预算外资金规模。有的地方政府和高校为了打造城市名片,存在轻易上马星级豪华建筑、大兴土木重复建设、超规模建设、土地浪费甚至贪污腐化现象。高校为了尽快还债,在执行扩招计划时不顾办学条件盲目扩招生源和上马专业,为了解决盲目招生问题又大手笔高成本地引进人才、盲目合并等,如此恶性循环,都会引起高校经费压力的增加。

二、解决高校新区债务危机的基本对策

自吉林大学巨债曝光以来,破产成为了民间主流建议。纵观当前世界各国关于破产能力的立法例,大致有三种模式:商人破产主义、一般破产主义、折衷破产主义。1986年中国第一部破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试行)》只适用于全民所有制企业。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统一了关于企业法人破产的适用依据,该法的适用范围为所有企业法人。我国的破产法奉行典型的商人破产主义,公法人和公益法人不属于企业而无破产能力。我国公立高校为典型的公益性事业法人,不具有破产能力,高校破产的强烈“民意”未必理性,有效化解债务危机以促进高校持续健康发展才是最应关注的问题。

1. 明晰高校产权

产权关系明晰是解决高校债务的基本理论前提。财产权回答产权主体必须干什么、能干什么,以及产权主体必须和能够得到什么。我国高校产权界定比较简单,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是基本产权结构。从现有规章看,高校投资主要来自国家,国家是高校的当然所有者,高校法人实体则行使学校财产的使用权,政府拥有高校财产的最终所有权,高校拥有法人财产权,即高校财产现实所有权(使用权、分配权、部分收益权)。但我国高校产权界定没有转让权,其弱点是当教育这种共有资源的产品日益面对市场的时候,不利于成员对市场价格作出及时反应,也阻碍了优胜劣汰作用的发挥,导致资源无法向最有效使用它的人转移。然而,当前现实是,高校扩招之后形成的绝大多数财产如新校区等并不是政府投资或主要不是政府投资,而是高校通过融资等渠道产生的,国家把债务人的身份转让给了高校,从直接关系上看,高校成了债务人。

另外,高校产权归属不清。目前我国高校的产权结构已与计划经济时期发生了明显变化,随着高校投资多元化,高校产权结构已不再是单一国有的了。除了政府所拥有的那部分学校产权属于公共产品外,其余如学生的学费投入、社会集资投入、私人捐赠的投入等产权则属于私人产品或准公共产品。即使这些私人产品的产权理论上不用返还个人,但也不能自然划归政府,而应划归给学校才对。当然,我们提出明晰高校产权,并不是以产权改革为名义让国有资产流失,更不是用私有制解决一切问题。高校产权改革必须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这就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公立高校尤其如此。要经营好高校,化解高校债务,必须着手对高校产权问题进行适当调整,明确产权归属,实现权、责、利协调发展。

2.政府采取合理的配套政策

政府的教育决策引发了高校扩建,高校的扩建又得到了地方政府的默许,政府理应为化解高校风险伸出援手,何况财政拨款是国家教育发展的基石,经费投入高低本就是衡量一个国家教育水平的重要方面。而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一直低下,不少原国家部委高校划归地方管理或省部共建以后,生均教育经费下降更厉害。党和政府一直强调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各级政府要千方百计增加教育投入,然而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的战略发展目标至今仍未实现,甚至低于部分欠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虽说财政拨款不可能全部给高等教育,但如果各级政府真的努力了,对于缓解高校财务状况无疑将起到积极作用。

与明晰产权归属相配套,高校债务归属也必须作出适当划分。需要以实事求是为原则,系统合理地划分当前高校巨额债务归属份额,明确哪些部分归学校承担,哪些部分归国家承担,政府辅之配套政策加以解决。债务清查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管理工作,在当前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时期,不仅对于探索建立适应教育体制改革要求的高校财务监管制度,推动高校完善管理和建章建制具有积极作用,而且对于加强高校财务管理,防范财务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具有重要意义。督促高校开展债务清查,摸清债务的数量、分布、结构、资金成本、来源去向、使用、偿还和管理情况等,发现问题,为搞好债务管理奠定基础。银校合作是国家政策允许的,且有过不错的合作,只是由于债务危机的出现,银校合作走向了低谷。政府有必要支持并依法规范高校中长期贷款,缓解流贷的不稳定性。作为事业单位的高校,不具有营利性,政府宜出台相应政策,对高校贷款实施贴息等优惠政策。

政府对高校土地置换应给予支持和优惠,以扩大资金来源。近来,各高校曾经“以土地置换方式还债”的做法被国土资源部“叫停”。《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规定,划拨土地使用权的转让需要“经市、县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和房产管理部门批准”,而且必须是“土地使用者为公司、企业、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高校用地是划拨用地,不能自主转让,但可以通过司法途径改变权属,即划拨地的使用权可以被人民法院查封甚至变(拍)卖。如果高校不能偿还到期债务,而债权人依法起诉的话,法院可依债权人的申请查封高校的土地,予以强制拍卖转让还债,并由受让方办理土地使用权出让手续并缴纳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教育部最近发布的《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规定符合条件的普通高等学校可以“利用学校名称、知识产权、管理资源、教育教学资源等参与”独立学院办学。这一举措似乎告诉我们,政府是否也可以出台政策,为公办高校利用自身富余、闲置的有形和无形的办学资源扩大资金来源,或扩大高校对自有财产的处置权。

政府制订募捐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各界的资助和捐赠。社会捐赠是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重要资金来源,美国一些名校接受的捐赠与捐赠基金会投资收入,已占学校预算的20%~40%。在一些国家,几乎所有大学都设有基金会。在中国,这一渠道却相对艰难。政府应该明确鼓励社会各界对高校的捐赠,制定对教育捐赠减税或抵税等特殊政策来鼓励对大学捐赠,让他们能从捐赠中得到一些名誉与经济上的回报。

3.提升高校经营意识

解决高校新区债务问题必须发挥高校自身的主动性,主动性一旦调动,办法总比困难多。中山大学校长黄达人说:“作为大学校长,应该有一种投入和产出的概念。”“要维持大学的良性运转,更好地‘经营’,需要有强烈的成本意识。”在进行投资决策时,高校一定要对投入和产出、成本和效益进行充分论证,谨慎选择;高校在利用通过负债取得的资金过程中,要自始至终加强对资金的计划管理和目标管理,保障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加强资金使用的制度建设和监管力度,避免不合理支出以及贪污浪费等现象,挤干高校教育成本中的水分。自2005年起,教育部建立了直属高校银行贷款审批制度,并在直属高校建立资金监控系统。未经批准擅自向银行贷款的,将追究学校及有关人员责任。地方政府也开始逐渐加强对地方高校的建设项目监管,而高校自身也应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尤其是在基本建设项目中,要使大量的资金筹集和使用活动健康和有序地进行,更需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只有建立严密完善的控制系统,实行严格科学的管理制度,完善有效畅通的运行机制,才能从内部杜绝一些违法违纪和管理混乱带来的损失浪费等问题。

直接面向社会提供服务。高校为社会提供的服务是多方面、多形式的,可以通过多种形式为社会培养、培训所需的各类专业、各种层次的人才;可以承担地方、企业科技研究项目;可以参与地方高新技术开发以及参与地方、企业的咨询决策等。通过此举,既增加了大学的财政收入,又使大学的科研课题和教学内容根据社会需要不断更新。利用科技和人才优势进行校企合作是一条颇值得关注的筹措资金渠道。自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利用科技和人才优势或独立创办科技企业,或与企业联合创办科技企业,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已成为我国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重要力量,有些校办企业如北大方正、清华紫光等已发展成为国内知名的上市公司。

提升办学质量,打造品牌。高校品牌是指一所大学以及所培养的人才与其他高校相区别的一组稳定的信息。目前国际知名大学对自身和学生培养,都有自己的品牌定位,并精心打造。比如耶鲁大学“独持的领导者教育”、斯坦福大学的“学术—技术—生产力”的管理与操作等。我们要经营好高校,必须在提高教学质量上下功夫,这是打造品牌的基础。还要突出特色,使学生具备鲜明的个性,使学校具有鲜明的特色。同时,也必须十分注重学校以及毕业生的营销工作。通过媒体以及各种大型活动和赛事进行宣传,让社会了解学校,争取社会各界对学校的支持,使毕业生能够顺利地走上工作岗位,进而提升学校的社会知名度。

三、结语

对教育行为完全采用经济学分析并不适宜,巨额贷款的最大风险既不在于资和债的比例,也不在于高校还款能力和债务的比例,而在于院校的教育质量。短期内逼迫学校用捉襟见肘的学费还本付息,其结果只能是教育质量降低,生源减少,学校倒闭,银行烂账。因此,帮助这些高校集中精力办学,提高教育质量,延缓还贷危机,在公共财政更充裕、教育政策更完善的未来彻底化解这类风险,可能是最好的策略。

参考文献:《高校贷款的理性思考和解决方略》

《人民日报》

《化解高校负债危机应采取真正市场化手段》

邬大光 林莉 《财政与金融》 授课老师:杨帆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与中国对策 篇6

此次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发生的原因,一是欧元区有统一的欧洲中央银行,却没有统一的欧洲财政部;二是欧元区的管理体制不完整;三是虽然欧元的诞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但国际投机者更关注的不是欧元的发展,而是如何从中获取利益,这便使得国际金融市场充满了更多的不确定性。针对这些原因以及欧元区的实际情况,欧盟国家和国际社会采取了多种手段缓解当前的危机并遏制危机的进一步蔓延。目前这些救援措施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紧急援助贷款;二是建立“欧洲金融稳定机制(ESM)”和“欧洲金融稳定基金(EFSF)”;三是欧洲中央银行(ECB)介入市场;四是加强对商业银行管理与合作。此外,欧元区国家也积极寻求外界的支援,比如试图寻求包括巴西、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外部资金援助等,但是并没有获得实际的资金支持。

上述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此次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所带来的影响,起到了一定效果。但当前措施所达到的效果还远远不够,危机的不确定性依然存在,欧洲经济依然低迷,市场预期仍不容乐观,解决危机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近年来,中国与欧洲的关系在各方面均有显著的发展。据中国海关统计,2010年中国与欧盟双边贸易额达到4797.1亿美元,同比增长31.8%,其中中方出口3112.4亿美元、进口1684.8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1.8%和31.9%。欧盟继续保持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出口市场和第二大进口来源的地位。中国与欧洲在经济贸易、政治、文化、科技等领域的发展成果显著,并有着持续良好发展的预期。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认为中国应帮助欧元区度过此次债务危机,这同时也符合中国发展的利益。

首先,中国虽然在2010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中国的实力与美国和欧洲还有一定的差距,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不仅需要稳定且可持续的发展环境,也更加需要战略上的依托和制衡。如果欧元没落,中国将必须面对一个相对更加强大的美国,也将更多地承担美国经济发展的成本,这显然不是中国所希望的。中国不能做“救世主”,更不能做“冤大头”。欧洲国家多是发达国家,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穷国救助富国,本是不合逻辑的。因此,中国的帮助不应该是无偿的,我们应该在帮助欧元区度过危机的同时,开出合理、并且符合中国发展利益的条件,如要求欧洲大幅度对中国开放其直接投资市场,开放高科技出口;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采取切实措施,遏制针对中国的各种保护主义;到中国发行人民币债券,使中国金融市场更加国际化等。

其次,由于欧元区债务危机的发展前景并不明朗,中国应该在与欧洲的经贸结构中做适当的调整。欧盟虽然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但是双方的贸易结构存在问题。第一,我国对欧盟的出口主要集中在德国、荷兰、法国等核心国家,对芬兰、葡萄牙等的出口份额占比很小;第二,中国对有着较大潜在隐患的国家出口比例过高,仅意大利与西班牙两国就占到了中国对欧盟出口市场贸易额的16%。所以,我国应该丰富出口结构,减少对某几个国家,尤其是潜在风险较大的国家的外贸依存度,开发东盟、非洲等新兴市场,规避可能的风险。同时,如果欧洲采取债务货币化的手段解决债务危机,势必会与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一样,成为全球流动性泛滥的又一个源泉。我国也将面对更大的输入性通胀压力和本币升值压力。所以国家应该大力发展内需,鼓励消费,为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内在动力。

再者,此次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很大程度上冲击了国际金融市场,我国应在国际储备结构、金融市场操盘等方面明确任务及方向,并适当转变企业竞争方式。长期以来我国外汇储备币种绝大部分為美元,欧元、日元等币种持有量偏少。这便使得外汇储备的流动性不足,美国经济、政策的变化直接影响我国外汇储备资产的安全性和盈利性。因此,我们有必要逐步改善我们的国际储备结构。此次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很好的机会,我们可以借欧元处于相对低位的时候将我国外汇储备中的部分美元资产置换为欧元资产,同时增持部分黄金资产,使我国的国际储备结构多元化。此外,我国外贸企业的国际竞争方式多表现为单打独斗,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势单力孤,不仅成本高,而且风险大,与当代国际竞争中以跨国公司为龙头的供应链竞争、价值链竞争相比,差距极大,很难防范诸如此次债务危机的风险。因此,我国应该建立境内外连接各种生产性服务的商业机制和平台,将各个外贸企业联系起来,从而增强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危机是长期累积形成的,不会在短时期内得到解决。在解决危机的道路上,欧盟以及国际社会还需要做得更多。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商学院金融与保险学系

中国对欧元区债务危机感到焦虑 篇7

“中国对欧元区债务危机表示担忧, 并对欧盟为稳定欧元而采取的一系列行动表示了支持。”这是2010年12月21日召开的第三次中欧高层经贸对话上, 中国商务部长陈德铭表达的观点。截止2010年11月, 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突破26000亿美元。虽然中国没有对外公布外汇储备的构成, 但据一些投资机构和学者估计, 目前欧元在中国外汇储备中所占比例约为四分之一, 美元仍占三分之二。由此不难看出, 中国对欧元区债务危机感到焦虑是正常的。

事实上, 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0年早些时候分别向面临主权债务违约的希腊和爱尔兰提供紧急救助。但进入12月中旬, 随着西班牙、葡萄牙等“边缘国家”债务风险的加剧, 欧盟官员开始考虑对欧元区4400亿欧元的救援基金进行修订, 包括动用该基金购买问题国债。欧洲央行在12月16日宣布, 在2012年年底前将其资本规模从58亿欧元扩大到105亿欧元, 此举被外界普遍解读为欧央行希望拥有更大缓冲, 以便继续购买希腊、爱尔兰、和葡萄牙等国的问题债券。不过, 最近一次的欧盟财长会议否决了扩大欧洲金融稳定基金的提议。此外, 由于欧元区内部实施审慎货币政策的国家和南部所谓“边缘国家”之间的分歧, 发行欧洲主权债券的讨论也陷于僵局。

对此, 美国企业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戴斯蒙德·拉赫曼表示, 欧元是中国外汇储备多元化的首选, 但随着欧元危机的加剧, 中国尚未看到欧盟措施取得明显效果, 因此感到忧虑。同时, 因中国难以确定欧元区债务危机是否会继续扩散, 或者债务是否会被重组, 中国现在采取的是一种走着瞧的态度。

欧洲债务危机对欧洲和中国的影响 篇8

(一) 二战后, 欧洲各国纷纷建立以高福利为特色的社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

一是普遍采取“高工资”政策。就连希腊这样欧洲较为贫穷国家的工资水平一直都在高速增长, 尽管GDP的增速始终在1%~2%左右, 实际工资增速却一直在5%以上, 在2008年达到了8% (高于欧盟国家4个百分点) 。二是巨额社会福利负担。各国建立了包括儿童津贴、病假补助、医疗保险、教育、住房补贴、失业救济、养老保险等各类福利制度, 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希腊失业率常年在10%左右, 这在欧洲地区并不算最高, 但对于一个底子相对比较较薄的国家来说, 失业救济却是沉重的压力。希腊的退休工人享有退休前收入的96%左右, 养老福利在OECD的30个最富有的国家里也是名列前茅。而希腊总体税收一直维持在GDP的40%, 多年没有提高, 支出却处于逐年增加状况。这种财政收入勉强维持与工资福利持续攀升的情况形成非常明显的对比, 财政压力愈来愈大, 危机隐患也不断积聚。

(二) 欧元单一的货币制度的先天缺陷使其在危机应对上处于更加被动的位置

单一货币制度对欧元区的各国有着降低成本、增加贸易的便利性、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优势。但这种制度也存在一些先天缺陷。其一, 欧元区诸国在享受统一货币低成本的同时, 也让渡甚至丧失了货币政策独立性以及主动权, 因为在欧元区内不论穷国还是富国, 财政状况以及进出口形势如何, 都实施“一刀切”货币政策, 特别是延续德国“无通货膨胀的经济增长”的模式, 使得希腊等国一直享受到将近十年的低廉借贷成本, 维持了较高经济增长水平, 但同时掩盖了其生产率较低但劳动成本较高等结构性的问题。同时, 单一的货币政策与欧元区各国政府各自为政的财政政策必然会出现矛盾。本轮金融危机爆发后, 为了挽救本国经济, 各国只有采取依靠财政赤字政策缓解危机的措施, 这在客观上助长诸多国家不负责任的赤字行为。其二, 在实行单一货币制度和欧洲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 一国主权债务危机经常会通过“传染”效应向其他的国家扩散。其三, 在危机救助机制的方面, 在欧盟现有的法律框架下, 欧洲央行不能对其成员国进行救助, 这难免加剧了市场看空欧元以及看空欧元区经济前景的冲动。而且, 在欧元区的内部, 德国、法国等诸多发达国家在救助希腊和本国的利益之间很难权衡, 虽然希腊有向IMF寻求援助的想法, 但遭到了欧盟反对, 认为这将很有可能损害到欧元区的信誉和欧元的地位, 危机救助面临“两难”的选择。

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对欧洲的影响

(一) 欧元贬值

西方经济学家普遍认为, 长期一直推行积极财政政策比如长期过高的财政赤字会使得总需求超过总供给, 由此会造成过高的通货膨胀率。而实际利率是名义利率减去通货膨胀率, 这样最终使实际利率降低。资金又是从收益高的地方流向收益低的地方, 欧元的利率降低很可能会引起投资者对欧元的需求降低, 从而使欧元贬值。

过高通货膨胀率对德国来说是最极不能容忍的, 如果欧洲央行为了抑制通货膨胀而采取提高利率的手段势必会引起投资的减少, 这在全球金融危机大背景下可能会造成经济的进一步萧条。

(二) 劳动力转移加速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使得欧元区各国开始大规模削减财政赤字, 主要针对社会福利方面, 改革公民的房屋等方面的补贴, 这有利于提高欧元区各国劳动力的转移力度。阻碍欧盟发展的难题之一就是劳动力要素的自由流动问题, 福利制度改革之后有利于加快劳动力的转移力度, 加快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三) 失业率增加, 社会不稳定成分增加

自欧洲债务危机爆发以来欧洲的失业率已达到9.7%, 同期, 欧盟全部国家的失业率水平由9.1%上升到9.2%, 这是自2000年以来欧盟失业率的最高值。目前为止, 欧盟国家有2, 200多万人失业。

三、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一) 出口减少

中国持续贸易顺差的原因:外部原因, 一是,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以美国等发达国家为母国的跨国公司为了降低成本和提高盈利进行了全球产业布局的大调整, 源源不断将其生产和采购基移向东亚等新兴市场经济的国家, 以便于利用这里廉价的劳动力等资源, 产品很大一部分用于出口。中国顺应了这一潮流, 以其丰富廉价劳动力的优势迅速成为了“世界工场”和跨国公司“生产车间”, 由此助推了出口的快速增长;二是,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 美国和欧洲都从自身利益出发, 采取甘于当消费国和债务国经济战略, 依靠超量发行美元和欧元以及增加对外负债的手段来支撑其国内的高消费、低储蓄, 从而成为了巨大的消费市场, 不断吸纳以中国为代表的贸易国家的廉价产品, 由此造成了中国巨大的贸易顺差。

(二) 人民币升值压力减弱, 警惕热钱流出对市场造成的波动

2009年下半年以来人民币升值呼声不断增大, 美国为了自身利益企图将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 造成了国际热钱的纷纷涌入, 房地产价格的迅速上涨。然而美国不得不暂缓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一方面由于欧元的贬值, 美元指数不断上升, 以美元为标价的能源和金属价格下跌使得美国国内的通货膨胀的压力得到缓和。另一方面, 美元升值。而且奥巴马政府推行强势美元的政策, 以政府干预为手段在世界经济基本面出现下滑态势时使美元处于坚挺局面。此时又由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人们对欧洲经济丧失信心, 再加上新兴市场国家对资本管制较严格, 于是越来越多的资金必将会涌入美国市场, 以直接和间接投资的方式推动美国资产价格上涨, 如果此时美国采取加息策略, 提高美元资产的收益率提高则必然会带来更大规模的资金流入, 甚至会出现新一轮价格泡沫。在世界经济出现新一轮低潮时美国暂缓加息政策可以增加投资者的信心, 然而加息是美国的必然选择, 一系列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增加了货币的流动性, 为了防止新一轮通货膨胀的发生, 美联储必须适时将多余的资金从市场上收回。

摘要:2009年4月自希腊发生主权债务危机以来, 欧盟诸国相继发生陷入债务危机的困扰, 并波及国际金融市场, 欧洲债务危机有其潜在的多方面原因, 本文主要论述了高福利制度和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不统一等主要原因, 并分析了债务危机对欧洲和中国的影响。

关键词: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中国,影响,出口贸易

参考文献

[1]张尚斌《.希腊债务危机——美国未来十年的榜样》[J].证券市场周刊, 2009.2.

[2]严丽丹《.欧盟施压希腊应对危机措施升级》.金融时报[J], 2010.1.

[3]张锐《.希腊主权债务危机的成因与影响》.中国货币市场[J], 2010.3.

[4]郭红利《.金融危机的后遗症之主权债务危机》.商场现代化[J].2010.2.

中国企业债务危机 篇9

一、为欧债危机施以援手带给中国的机遇

中欧1975年建交, 于2003年建立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两方关系总体日益密切。究其根本, 中欧关系的深化还是由于经济因素。作为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 第一大出口市场, 第一大技术引进来源地和第三大外资来源的欧盟对于中国经济十分重要, 倘若坐视不管欧盟经济的持续衰退, 中国经济也必将遭受打击。

首先, 中欧双方互为第一大贸易伙伴。从中国出口欧盟的角度来看, 2000年, 中国对欧盟的出口仅为382亿美元, 2010年大幅上升之3112亿美元, 占去年中国全部对外出口额的20%, 比美国占中国全部出口额的比重高出两个百分点。欧盟对中国产品的大量需求不仅拉动了中国经济增长, 也为中国解决了大量的就业, 尽管它们多为生产玩具、纺织品等利润较薄的劳动密集型行业, 但就仍处于初级阶段的中国而言, 就业问题在某种程度上相较经济增长更受关注。换个角度, 对欧洲而言, 中国也已经在今年7月超越美国成为欧盟的第一大贸易伙伴, 很显然两方的经济虽不及唇齿相依但也绝对息息相关。越多的出口能够拉动经济增长, 带来越多的就业, 同样的道理仍然可以运用在欧洲对华出口的问题上。欧洲对华出口的主要是高品质的个人消费品以及技术的引入。欧盟一直以来都享有者中国技术来源地的霸主地位。截止2010年底, 中国自欧盟引进技术35459项目, 累计合同金额1348.7亿美元, 占我国技术引进总额的一半左右。

其次, 再将我们的目光由双方的出口市场转向进口市场, 针对另一不同的主体——消费者而言, 越多的进口则意味着越多的消费选择, 可以说中国进口欧洲产品明显提升中国人的生活品质, 而欧洲进口中国产品则有效降低欧洲人的生活成本。这种贸易关系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提升了各国人民的生活水平, 资源配置一直朝着优化的方向进行。

第三, 中欧之间的合作除了贸易合作之外, 还体现在相互投资上。由近几年的数据来看, 欧盟已经成为我国的第三大外资来源地, 仅次于香港和台湾地区。此外, 欧盟对中国的投资不仅保持数量的稳步增长, 更重要的是, 欧盟对华投资通常带入较先进技术, 尽管欧盟对于对华科技产品出口有限制, 但历年来欧盟对华直接投资仍然是中国通过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获取先进技术和设备的重要来源。同样, 欧盟对于中国企业的吸引力也在不断上涨成为近年来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优选之一。中国企业在欧盟市场中可以实现的战略目标主要包括:扩大品牌影响力, 扩大市场份额, 获得先进技术和实现业务多元化等, 2010年吉利以18亿美元收购瑞典沃尔沃就是最好的例证。随着欧债危机愈演愈烈, 中国企业还会在欧盟市场迎来更多的收购对象, 这为国内企业走出国门或许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与机会。

由此看来, 援助欧洲助其渡过欧债危机对中国而言势必有许多利于自身发展的机遇。

二、救助欧洲给中国带来的挑战

同救助欧洲面临的机遇并存的, 当然还有不可忽视的风险。主要有以下两点:

首先, 欧债危机的源起并非是“缺钱”二字所能企及的, 究其根本, 欧元区制度缺陷, 各国无法有效弥补赤字才是罪魁祸首。一方面, 货币制度与财政制度不能统一, 协调成本过高。欧元区一直以来都是世界上区域货币合作最成功的案例, 然而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使得欧元区长期被隐藏的问题凸现。欧洲中央银行在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时需要平衡各成员国的利益, 导致利率政策调整不够及时与到位。而各国政府为尽早走出危机, 只能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来调节经济, 许多欧元区成员国违反了国际惯例公共债务占GDP比重上限60%的标准, 这种举措不排除受美国影响 (美国2009年该指标接近100%) 。然而惩罚措施缺乏, 由此形成了负向激励, 加强了成员国的预算赤字冲动, 道德风险不断加剧。另一方面, 欧元没有退出机制, 出现问题后协商成本很高。由于在欧元区建立的时候没有充分考虑退出机制, 这给以后欧元区危机处理提出了难题。目前个别成员国在遇到问题后, 就只能通过欧盟的内部开会讨论来解决成员国出现的问题, 一次次的讨论又滞后了危机的解决时间。

其次, 如果中国购买相关危及国家的债权, 还面临巨大的贬值, 减值和违约风险。例如欧盟近期制定的救助方案中, 对希腊国债实施减记50%就直接意味持有希腊债权的债权直接缩水一半。

三、对解决欧债危机的一些思考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曾为爆发经济危机的拉美和亚洲发展中国提出审慎的财政政策这一解决方案, 如今, 紧缩财政、削减福利则成为欧盟众多发达国需要做出的改革之一。然而路途漫漫, 在收紧财政的同时必将由会使得经济增长受到不利影响。长远考虑, 欧洲最需要的是改变现有经济模式, 优化抑或颠覆, 欧洲的命运始终掌握在自己手中。

摘要:在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 希腊预算赤字居高不下, 主权债务评级下调, 债务危机随后蔓延至欧元区的其他国家, 世界经济继美国债务危机之后再次发生动荡。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 在全球化的趋势之下, 不再是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 必须清醒对待欧债危机带来的机遇与风险。同时, 各国对欧债危机的援助都只能治标不治本, 能够决定欧洲命运的只有欧洲自己。

关键词:欧洲债务危机,机遇,挑战

参考文献

[1]、闫屹, 王佳玺, 欧洲债务危机与拉美债务危机的比较与借鉴, 河北金融, 2010.11

[2]、姚秋, 欧洲债务危机:起因;影响与展望, 银行家, 2011.08

欧洲债务危机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篇10

2011年以来欧洲主权债务危机逐渐激化, 危机开始向核心国家蔓延。希腊危机之后, 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危机接踵而至。2011年下半年以来, 危机向核心国家意大利、法国蔓延。法国财政状况持续恶化, 德国在欧债危机中也很难独善其身。

随着欧债危机的演化, 欧盟救债力度虽然不断上升, 但难度也越来越大。欧盟的财政紧缩计划首先打击的是意大利。财政紧缩使意大利产品在内需薄弱的同时外需也进一步减弱。法国2011年二季度经济增长为零, 而作为拉动法国经济增长的最大支柱的家庭消费, 二季度下降0.7%, 成为制约法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德国经济同样受到牵连, 2011年二季度德国经济增速下降至0.1%, 是德国自经济复苏以来的最低季度增速。德国对欧洲国家的出口下降极大影响了德国经济。德国对法国、美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的出口占其出口总额的1/4, 如果这些国家的经济因债务危机恶化将直接影响德国经济增长, 可能造成德国经济增长进一步减慢。英国虽未加入欧元区, 但英国近40%的出口至欧元区国家, 欧债危机的深化使英国经济增长风险明显增加。据统计, 英国2011年第三季度失业率上升至8.1%, 失业人口增加11.4万人, 创16年以来最高。英国出口环境也不甚乐观, 第三季度经济增长率只有0.1%-0.3%。

二、欧洲债务危机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当前, 中国的外向型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欧盟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 欧洲债务危机的扩散必然会对中国与欧洲的贸易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并影响中国对外贸易的整体发展。

(一) 全球经济放缓, 中国面临的外贸环境不乐观

欧洲债务危机使全球经济增长乏力, 经济复苏缓慢。2012年, 世界经济复苏更加缓慢, 贸易增长也明显放缓。2010年, 全球贸易出现较快的恢复性增长, 货物贸易出口额比2009年增长22%。但是2011年, 在欧债危机不断恶化的影响下, 全球经济增长大幅度下降。而全球贸易也受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影响, 总体增长乏力。欧洲经济增速放缓的同时, 失业率和通胀率也逐渐增加, 这使得欧洲居民的消费和需求不断降低, 从而影响了中国对欧洲的出口。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 欧债危机还冲击了美国、日本等主要经济体, 而这些国家也是中国出口贸易的主要对象, 中国对美国和日本等国家的出口贸易额也受到很大影响。2012年中国的贸易进出口总额为38667.6亿美元, 与2011年相比增幅大幅度下滑。中国面临的对外贸易环境不太乐观。

(二) 欧债危机对中欧贸易的影响逐渐加大

欧盟成立后中欧双边贸易关系发展比较稳定。2011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欧盟最大的贸易伙伴。2000-2011年间, 双方贸易总额基本上呈上升趋势, 且中方始终保持贸易顺差状态。尤其是2011年, 双方贸易总额达到了5672.1亿美元, 顺差为1448.3亿美元 (见表1)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出口和投资拉动阶段, 对外贸易依存度较高, 欧债危机必然会影响中欧贸易。2010年受欧债危机影响较大的国家中, 希腊、爱尔兰、葡萄牙、意大利和西班牙在欧盟对中国外贸进出口总额所占的比重并不高。其中希腊、爱尔兰和葡萄牙所占比重分别为0.17%、0.28%和1.11%, 加上意大利和西班牙五个国家总计占我国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也只有3.07%。因此, 欧洲债务危机初期对我国对外贸易影响相对较小。但是2011年, 欧债危机持续恶化导致欧洲经济不振, 加之欧盟又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 中欧贸易总额开始出现下滑。2012年, 中国与欧盟进出口总额为5460.4亿美元, 近几年来首次出现了负增长。

从表1中可以看出, 虽然中欧贸易额总体呈现上升趋势, 但是自2009年底希腊债务危机爆发以来, 中欧双边贸易额占中国外贸比重却在逐年下降, 由2009年的16.5%下降到2012年的14.1%。虽然中国持续保持顺差状态, 但是出口增幅却在逐年下降, 2012年中国向欧盟出口额甚至出现负增长。此外, 从2010年开始, 中国与欧盟的进出口增幅, 无论总体还是从进、出口分别来看, 都出现了大幅度的下滑 (见表2) 。

(三) 欧债危机使中国出口贸易竞争力减弱

欧债危机对中国出口贸易竞争力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汇率机制来传导的。欧债危机爆发以来, 欧洲央行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 试图通过欧元的贬值来刺激出口。2009年12月以来, 欧元持续下跌, 其贬值减缓了欧洲的经济增速, 削弱了其购买能力, 因而抑制了从其他国家的进口。欧元的持续贬值意味着人民币对欧元持续升值, 这使中国对欧洲出口产品的价格不断上升, 削弱了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竞争力, 从而对中国出口贸易产生不利影响。

此外, 由欧债危机引起的欧元汇率下跌, 导致中国对欧出口的利润下降, 成本增加, 使中国对外贸易面临较大的汇率风险。由于中国的产品含技术量较低, 可替代性较强, 在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接连冲击下, 中国珠三角地区和江浙一带的一些中小型出口企业开始被迫倒闭、转行或放弃海外市场。

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站和中国海关总署整理而得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海关总署数据计算而得

(四) 贸易壁垒增加, 贸易摩擦加剧

在债务危机背景下, 欧洲贸易关税壁垒逐渐增加, 贸易保护主义有抬头的趋势。欧债危机发生的2010-2011年间, 欧洲国家对我国出口商品贸易救济形式仍以反倾销为主。据中国商务部统计, 2010年欧盟对中国出口商品发起贸易救济调查11起, 是2009年的1.6倍。2011年8月, 欧盟欲对进口中国瓷砖征收5年期的69.2%反倾销税。欧盟反倾销带来的关税壁垒将会严重影响中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 导致中国出口下降。除反倾销外, 这两年间, 欧盟对我国出口商品反补贴调查3例, 反补贴不利裁决1例, 保障调查5例, 被采取保障措施5例, 反规避调查1例。双反严重削弱了我国对欧洲的出口, 给我国向欧洲出口设置了很大障碍。

此外, 2009年以来, RASFF中来源于中国 (包括香港) 的通报比例和数量逐年上升;RAPEX中中国所占比例一直占了50%左右, 居于首位 (见表3) 。这些商品标准对我国对欧洲出口起了很大的阻碍作用。

三、中国应对欧债危机应采取的策略

(一) 扩大内需, 降低对外贸易依存度

当前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出口和投资拉动, 但是出口拉动经济增长模式有很大的弊端, 一方面会导致生产资料过度流向出口部门, 而我国出口主要是资源、劳动密集型产品, 过度依赖出口会减缓我国产业升级速度, 增大资源环境压力;另一方面, 贸易依存度过高、贸易顺差过大也会导致贸易摩擦加剧, 西方国家会以侵害自身国家利益为由采取一系列手段阻止我国产品出口, 由此形成恶性循环。对外贸易的依赖本质是对投资的依赖, 因此, 一旦外部爆发金融危机或债务危机, 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将会由于外需减少而受到很大影响。因此, 我国应及时做好应急准备, 将出口损失减到最小, 同时还应扩大内需, 减少对外需的依赖。

数据来源:自欧盟RASFF和RAPEX官方网站中公布的年报和月报整理而得

(二) 改变货币计价方式, 防范汇率风险

由欧债危机引起的欧元汇率下降, 使中国对欧出口企业遭受了巨额损失, 为了防范汇率风险, 中国应改变以欧元计价的单一的货币方式, 而以人民币为计价货币或运用多种币值较稳定的货币组合作为计价货币。此外, 外贸企业还可以通过一系列金融衍生工具来分散汇率风险, 如外汇远期交易、外汇掉期交易和外汇期权交易等。目前, 在欧债危机影响下, 中国面临外贸增长缓慢、输入型通胀和资金流出等问题。为此, 中国货币银行应采取完善汇率形成机制、增强双向浮动弹性等一系列措施, 同时还应完善外汇市场, 推进金融产品创新, 使中国的出口企业能够有效预防和减少汇率变动所带来的损失。

(三) 完善贸易摩擦预警机制, 减少贸易摩擦

欧盟为了保护区域市场逐步完善贸易摩擦预警机制, 包括进口监督机制、给予产品安全的快速预警机制、基于环境保护的市场监督机制等。我国也应学习西方发达国家建立和完善贸易摩擦的预警机制。虽然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了该机制, 但作为一个贸易依存度较高的贸易摩擦对象国, 我国预警机制理论和实际操作还不完善, 仍需深入研究。例如, 由于在中欧贸易中技术性贸易壁垒越来越严重, 建立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系统, 在技术性贸易壁垒平台上对中小企业进行指导, 有助于避免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贸易摩擦, 同时还应利用这一平台完善我国各项产品质量标准, 从而减少技术性贸易壁垒。

摘要:自希腊债务危机爆发以来, 欧洲债务危机呈现出逐渐蔓延的趋势, 欧洲国家长期依靠货币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增长的模式似乎已经行不通。欧洲是中国重要的贸易伙伴, 欧债危机的蔓延必然会对中欧的贸易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目前中国正处在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 因此加强风险防范意识, 加快培育国际竞争力, 努力促进对外贸易的多元化发展迫在眉睫。

关键词:欧债危机,对外贸易,策略

参考文献

[1]罗传健.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及其对中欧贸易的影响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 2011 (12) .

[2]孔凡伟.欧债危机影响中国经济的途径与应对之策[J].国际融资, 2011 (11) .

[3]胡求光, 李洪英.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 2010 (3) .

[4]郑宝银, 林发勤.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及其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J].国际贸易问题, 2010 (7) .

上一篇:货币主义下一篇:产品出口贸易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