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意识

2024-08-17

国民意识(精选四篇)

国民意识 篇1

20世纪初, 随着中华民族的觉醒, 帝国主义改变了侵华策略, 过去的“强暴主义”逐渐被新的“柔媚主义”所代替, 以不平等条约体系为基础, 通过外交谈判, 或引诱、或胁迫中国政府实现其侵略目的, 成为帝国主义侵华的主要手段。在这种形势下, 外交的作用被凸显出来:“时艰愈亟, 中国诚欲自立, 急宜讲求外交。”“自今以往, 其不欲救中国则已, 救中国则当自外交始。”其次, 以义和团武力抗争的失败为鉴戒, 人们进一步认识到, 承认现存的国际秩序, 以西方国家通行的国际法为原则, 通过外交途径, 在法律轨道上寻求问题的解决是当时中国的惟一选择:“今日中国不能独立开战也明矣, 独立开战而不能必胜也明矣。恃外交上之筹划, 以期决胜于万一, 当外交之局者可不深长思乎?”“欲改正条约, 与他国立于同等之地位, 受同等之利益, 其必自研究国际公法始。”在以上认识的基础上, 国民外交的呼声日益高涨。为增强国民外交知识, 1901年, 我国近代第一份专门关于外交的杂志—————《外交报》应时而生, 宣传国民外交者宣称:“吾鼓吹吾国民, 使有政治上之能力, 使知有权利, 使知有法律, 使知有教育, 吾尤鼓吹吾国民, 使知有外交, 使有外交之知识, 使精研外事, 以备折冲樽俎之选。”“盖行国民外交之主义, ……但常令公民得监视大体, 知其事实, 官僚之义务固应尔。”从众多资料上, 我们可以发现, 在20世纪初, 国民意识生成之初, 人们对于国民与外交关系的认识:首先, 认识到国民对于外交成败的影响。在国家和国民之间, 就好比鱼和水, “有国民之国存, 无国民之国亡”, 尤其对于20世纪初的中国来说, “有国民乎, 无国民乎, 此二十世纪之一大问题也。中国而有国民也, 则二十世纪之中国, 将气凌欧美, 雄长地球, 固可跷足而待也。中国而无国民也, 则二十世纪之中国, 将为牛为马为奴为隶, 所谓万劫不复者也。故得之则存, 舍之则亡。存亡之机间不容发, 国民之不可少也如是。”随着对外交流的增加, 人们认识到:“夫我国今日之外交, 得力于官吏者, 盖已仅见, 全恃国民之意志能力为后盾。……故……吾朝廷与吾代表一般之民新闻社会, 匏尊相属, 情义载联, 其为必要无待言矣。”“以国民精神为原动力, 以国家之权利为目的物, 列国外交之大是乃如是, 列国外交之方针乃如是”。尤其是在国力不济的情况下, “所恃以当之者, 仍视国民之程度如何”。如果一个国家的国民普遍关注外交, 那么, “政府即属无用, 而有国民以监督其后, 亦不致贻误多方”。

清末人们对国民与外交关系的认识, 实质上也体现了当时国民外交的基本内容。如果说广大国民主权观念、国家意识的觉醒是国民外交产生的必要的前提的话, 那么, 国民外交则是近代中国国民意识生成的必然结果。

早在20世纪初期, 人们就已经认识到, “国民于对外之事, 意气奋张, 无论结果如何, 心故不安于静止;而于国内之事, 则沉默如故, 间有举动, 远不及对外之奋发有为。”他们感慨:“我同胞已渐以能爱国合群闻于天下, 然谋外交而疏内政, 多理论而少实行, 匪特根础未坚, 且恐导一世于空廓之为。”梁启超也曾不无忧虑地指出:“然与国民言对外则动听甚易, 与言对内则动听甚难。”

在近代国民意识形成之际, 民族危亡的事实更把国家统一赋予了更加紧迫的意义:“天地生人, 既不能离社会而自为生存, 舍国家而自为独立, ……

凡托庇于社会国家者, 可以常保其族类, 繁衍其子孙, 不至归于天演淘汰之列也。”这是造成近代中国国民重外交而轻内政的主要原因。早在20世纪初, 梁启超就对国民重对外而轻对内的思想和行为进行了批评, 他说, “若置内治于不顾, 而惟单纯的昌言对外乎, 是必终于无效而已 (不必其绝对的不顾内治也, 但使以对外为第一义, 而以对内为第二义, 则已大错) 。”但不幸的是, 这并没有引起国民足够的关注, 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依然把广大国民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在外交上。梁启超不无悲哀地发现, 从“公车上书至五四运动, 凡壮烈之举, 以对外为动机者什而八九”, “对外问题易发动, 对内问题难发动”的情景一如既往。人们对内部压制的容忍, 让我们认识到为什么封建势力和封建传统在中国长久不衰, 也让我们看到, 当清政府和北洋政府在作为一个卖国政府被推翻以后, 作为一个封建政府的身影, 他们却很难在短期内被推翻。这是国民外交的缺失, 也是近代中国国民意识的缺失。

摘要:国民意识就是现代所说的公民意识。思想家们在“自由、平等、博爱”、“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理念和口号下, 界定了公民对国家的权利和义务, 得到了民众的广泛认同, 这就是最初的公民意识。在近代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促进下生成的国民意识, 是国民外交产生的前提, 而国民外交反过来促进了国民意识的巩固和沉淀。

关键词:国民意识,国民外交

参考文献

[1]辞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79.

日本国民节能意识对我国环保的启示 篇2

摘 要:日本是一个能源匮乏的国家,也是节能降耗、提高能源效率、注重环境保护的先进国家。日本以科技为手段,从节能、提高效率等途径,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所取得的成绩是令世人瞩目的。本文拟对近年日本节能降耗、改善环境方面的突出特点、重要举措、应对措施等方面加以分析、提出建议,进而为我国的节能环保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日本 节能意识 环保 启示

(引 言):在大力提倡节能环保的今天,日本以政府为主导,在节能环保和培养国民环保意识方面为世界各国做出了表率。在深入分析、研究、学习、借鉴的同时,我们应以普及环保教育为重点,在提高全民环保意识上下功夫。

第一章 日本国民的节能意识

1.日本节能意识的发展

1.1日本推动全民节能的原因

空气新鲜、水流清澈、森林遍布,来日本观光的人总会深深地沉醉在优美的自然风景之中。干干净净的城市街道、拧开就喝的自来水、可以放心享用的生鲜料理都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然而,40多年前的日本却是另外一个样子:海湾河流臭气熏天、环境恶化导致四大公害病、化学物质引起空气、水和土壤污染,工业城市和大城市空气中出现了以二氧化硫、粉尘为主的高浓度污染物质。同时从厂矿排出的废水中,含有有害的化学物质。这些物质污染河、海水质,既危及鱼类动物,又污染被灌溉的农田水稻,使有害化学物质被浓缩和积蓄在不少生物体内。在战后初期,日本一心想的就是复兴经济,对环境保护的忽略让日本吃了大亏。

1.2日本节能意识的普及

日本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国家,它的大多数能源是从不稳定的中东地区进口。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石油危机,促使日本的家庭开始重视节能。日本政府试图通过经常性的活动,在全国民众中培养一种节能文化。政府甚至还希望国民开车时尽量减少急踩油门;手机充电后充电器要及时脱离电源;上超市购物,要尽量携带可以反复使用的提兜而不是方便袋;在购买电器也要选择节能产品等。能源的匮乏使日本人都有一种能源危机感,并且从小就开始灌输和培养节能意识。节能在日本已经深入到工作和生活的每个细节中,并早已成为一种习惯。

2.日本国民节能意识的表现

2.1日本实行全民节能

在节能环保活动中日本政府的政策导向起到了很大作用。它通过将汽油价

格和电力价格提高到大大高于国际水平的办法,迫使家庭和企业节约能源。例如,日本政府通过税收和价格控制,使目前每加仑汽油的价格在5.20美元以上,是美国汽油市场价格的两倍以上。政府再利用这些税收大力开发可更新能源,例如开发太阳能和目前家庭使用的燃料电池。能源的高价格,刺激了日本节能产品的发明和更新。日本的企业也在努力节约能源,并成为世界上能源使用效率最高的企业。在日本,夏有“清凉商务”活动,号召人们脱掉外套,去掉领带,将办公室空调调到不低于28℃;冬有“温暖商务”活动,希望人们套上毛衣,穿上大衣,把办公室的暖气调到不高于20℃。日本政府最近不断推出全社会节约能源的新举措,尤其是节电和节水已经成为一种国民的自觉意识,一种民族传统。

2.2采用多种方式节约能源,以节约能源为荣

日本的经验是,节约能源要用多种方式。仅是“清凉商务”实施第一年就颇有成效,据东京电力公司统计,仅在东京一处,2005年6月至8月就节约了7000万度电。足够东京25万人口用1个月,而在整个日本,保守的估计是总共节约了

2.1亿度电能。有民意测验显示,超过四分之三的日本人将节约能源看作个人的责任。从政府官员,到大小企业和普通百姓,都以节约资源为荣,以浪费资源为耻。

二.我国国民环保意识与日本节能意识的对比分析

1.从生活角度的比较:日本人根深了节约型生活方式,我国正在向节约型社会转变

日本的人均资源很匮乏,但是日本人懂得通过优秀的加工扬长避短。日本不仅早就建立了石油和天然气储备,而且还在储备煤炭,由于能源匮乏,日本早已把确保能源的稳定供应作为经济安全战略中的重中之重。日本政府还积极开展形式多样、有很多宣传节能演出的展览。每个展台都展示着琳琅满目的节能产品:节能灯泡、节能冰箱、节水洗衣机等。日本的民众也积极响应政府节能环保政策,从点滴做起,哪怕只尝试在家里减少一个灯泡。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的生活方式已被日本人摒弃。

中国也是人均资源匮乏的国家,中国经济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依靠廉价出卖资源。根据有关统计,2001年,中国每百万美元国内生产总值消耗的能源是日本的9倍。环境问题与资源的有效利用滞后是表里一体的。中国政府正逐渐开展节能环保宣传活动,并已开发研制节能新产品,逐步向节约型社会转变

2.从教育角度的比较:日本节能教育从儿童抓起,全民参与,我国节能环保宣传力度有待提高

改变观念加强环保意识是解决环保问题的关键,为此,日本政府首先从孩子抓起。从小学到高中,环保都是学生的必修课。孩子们不仅在学校学习环保知识,学校还组织学生们走出校门,如组织学生作垃圾问题的社会调查,或组织他们参观垃圾处理场和污水处理厂等,以增加孩子们的环保知识和意识。另外,学校还定期与家长沟通,要求学生家长配合学校做好对学生的环保教育。经过常年不懈的努力,重视环保成了日本人生活的一部分。

目前我国虽然已经开始重视节能环保,但由于经验不足、宣传力度不够,国民参与较少。我国应将节能工作真正落到实处,认真研究企业在节能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对于用能定期报告中发现的问题,组织专家及时进行检查和指导,提出改进意见。我国也应学习日本的教育政策,加强学生环保意识,定期举办与环保有关的活动,从小培养节能意识。

3.思想意识方面的比较:日本节能方面法律实施早,制度全,效果明显,我国环保法律还需完善,缺乏有力保障

日本节能法自1979年正式颁布以来,政府、中介机构、企业等都能够自觉遵守。政府部门积极认真地宣传贯彻实施节能法,并且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国民节约能源,并且严格履行职责,加强监督和指导。中介机构也想方设法,协助政府推动节能法的有效贯彻实施;节能服务公司积极受理企业申请,帮助企业诊断能源利用过程中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广大企业事业单位都认真遵守节能法的各项规定,履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

相比较,我国各级政府还要进一步加强引导用能单位提高法制观念,政府部门要遵守节能法,要广泛宣传,引起全社会的重视。此外,还应加速有关节能标准的制定工作,完善节能标准体系。加速推行能效标识制度,加大发布能效标识管理的产品目录范围,切实做好能效标识管理的产品的监管工作。

三.日本节能意识给我国环保带来的启示

1.鼓励企业创新并推广节能环保新产品

节能产品是最佳选择。我国应确定节能目标,鼓励企业开发节能新产品。在日本,满足节能目标的产品会被授予“绿色标签”,没有达到节能目标的产品则被授予“橙色标签”。日本通产省说,由于消费者购物时注意这些标签,就能促使企业高度重视产品的节能性。日本的公司都知道,节能产品是重视环保的日本人的最佳选择。如果无法在节能技术上不断创新,产品最终将失去市场。因此,日本企业更将节能看作是企业的竞争力。日本企业也都不惜血本地开发节能技术并宣传推广节能环保新产品。日本政府也大力鼓励节能,资助科研机构开发节能技术,补贴国民购买节能产品。

2.动员全民节能,鼓励国民节约能源

我国应积极引导全民节能,可以经常发放节能环保宣传材料、公布优秀节能案例、就法律修订内容定期举办报告说明会等。

日本政府非常重视节能宣传教育工作。除建立节能日、节能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节能技术普及和推广,举办形式多样的宣传和教育活动外,还规定每年8月1日和12月1日为节能检查日,检查评估节能活动以及生活习惯。在政府的支

持下,一些地方成立了“节能活动推进协议会”,任务是研究制定一个地区的节能目标和实施计划,使区域节能效率超过个别单位和家庭的效率。“协议会”经常开办节能讲座,开展节能活动。还派出“节能指导员”,进入家庭进行节能指导。这些具有专业知识的“指导员”可以很快发现家庭生活中的能源浪费,进而提出节能建议。

3.不断完善节能环保法,确立科学高效的节能环保工作机制

一是建立完善的节能管理和服务机构:建立节能中心,制定节能工作基本方针、节能政策、节能法规措施等支援措施;建立能源产业发展开发机构,以产业化、实用化为目标,支持节能技术和产品的产业化、新能源和节能技术的研发;建立节能服务公司,负责节能诊断,节能改造的设计、施工、施工监理、引进后节能效果的检测和验证、引进后的设备和系统的维护、运行管理、事业资金的筹措和融资等。

二是建立完善的节能工作制度:建立能源指定工厂和能源管理师制度,能源管理师主要负责指导工厂用能设备维护、制订定期报告、向业主提出节能工作建议及监督节能所有业务;推行节能产品领跑者制度,所谓节能产品领跑者制度,是指以同类产品中耗能最低的产品作为领跑者;推行节能标签制度,即按能耗级别在产品上加贴标识,给消费者提供产品年均耗电量等有关信息。

(结 语):在治理环境、节能环保上,日本走过的弯路或许能给中国竖起一面镜子。环保观念深入人心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政府宣传、教育普及、生活改善、不能简单的把环保水平与环保观念挂钩。只有全民一起行动,才能将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推向前进。

参 考 文 献

[1]孔令丞、谢家平编著,《循环经济推进战略研究》,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莫神星编著,《节能减排机制法律政策研究》,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3] 《日本节能减排的启示与借鉴》,城市住宅,2008年03期

[4] 《日本推动节能的成功经验》,和讯网,it频道

国民意识 篇3

摘 要:海洋意识是我国实施“海洋强国”战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基础,对国家和民族发展有着持久而深远的影响。加强中学地理教育,普及海洋知识是增强国民海洋意识重要途径。

关键词:海洋强国;海洋意识;海洋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6-0314-02

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曾经创造了灿烂的海洋文化。在新世纪,建设海洋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已成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一、开展海洋教育,提高国民海洋意识是建设海洋强国的热切呼唤

随着陆地资源逐渐枯竭和新技术革命的冲击,人类对海洋的认识日益深刻,围绕海洋权益和海洋资源的争夺已经在世界各国之间激烈地展开。在世界新的海洋形势下,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将“建设海洋强国”提升至国家发展战略高度、《国家海洋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对新时期海洋事业发展做出了全面、深入的部署。从此,中国进入了全面、长远地经略海洋的战略发展阶段。

随着我国海洋事业的不断发展,提高国民海洋意识的重要性已为大多数人所认同,并开展了一些提高国民海洋意识的探索、教育活动。2011年12月21日起八集大型海洋文化纪录片《走向海洋》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强势播出;2012年5月一部关于南沙历史的教科书《南沙探秘》出版发行……媒体对海洋的大力宣传将对增强国民海洋意识产生巨大的反响。但由于我国长期受到“重陆轻海”传统观念的影响,中国国民的海洋意识仍不容乐观。

二、我国国民海洋意识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1.我国国民海洋意识现状

海洋意识主要包含海洋国土意识、海洋资源意识、海洋环境意识、海洋权益意识和海洋安全意识。海洋意识作为人们对海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地位和价值的认识,对国家和民族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古今中外的历史发展证明,国家及其人民海洋意识的强弱,会直接影响国家海洋事业的发展,甚至影响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中华民族近代百余年的屈辱史,根本上说就是因为缺乏海洋意识,闭关锁国,割裂了同世界的联系而造成的。

2010-2012年,由海洋出版社与深圳互通调查机构、中国民意调查网合作,针对中国国民海洋意识发展状况,在我国不同区域的18个城市进行了连续性的抽样跟踪调查。据2012年最新的国民海洋意识调查报告显示:国民对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意识日益增强,但总体依然不容乐观。表现如下:只有不到1/3的受访者能够准确回答我国拥有约300万平方千米的管辖海域;约有四成国民对海洋专属经济区概念不了解;超过三成的受访者对海洋防灾减灾知识不了解或不关心;在对南海问题关注程度的调查显示,只有约49.3%的受访者能正确回答关于三沙市的设立。

2.应试教育体制下学校教育中海洋意识教育的缺失,是国民海洋意识薄弱的重要原因

从对了解海洋领域相关知识渠道的便利性方面调查显示:70.6%的受访者认为能够接触海洋宣传活动的机会十分有限;有66.2%的民众认为有必要在中小学开设海洋教育相关内容;有53.8%的民众认为有必要将海洋教育作为一种国策对国民进行终身教育。由此可见,多数民众认为学校教育是国民接受海洋知识、了解海洋信息的主阵地。

全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走过了十三个年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了改变课程功能、调整课程结构、精选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重建课程管理体系的六项具体目标,这些都为海洋地理教育在中学地理课程中的实现提供了有利的政策环境。但是,由于受到课时、应试教育模式和重陆轻海的传统观念,海洋地理教育在中学并没有很好地开展起来。具体表现如下。

承担海洋教育的主要课程——地理课,在中学始终演绎着“副科”的角色。一方面,在义务教育阶段,许多地区未将地理科目纳入中考范围,造成了师生对地理学科的不重视,甚至一些中学没有一名专业的地理老师,而是找其他科目的教师来代教,致使地理课形同虚设。另一方面,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优化了海洋地理内容,将《海洋地理》设为七个选修模块之一。这样的课程内容设计,鲜明地体现了海洋地理学综合性与区域性的两大特点,旨在让一些将来有志于从事地球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的学生初步建立起对海洋地理学的学科体系认识,同时也能在介绍海洋自然地理环境背景的基础上,关注与海洋相关的诸多国际社会现实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海洋意识与观念,满足不同学生对海洋地理学习的不同需求。但在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下,使得真正有机会学习《海洋地理》的群体仅限于文科学生,而且绝大部分省区在制定选修课程方案和高考方案时,并未将“海洋地理”列入选考内容。目前,在全国高考文综试题中,只有福建、江苏两省将《海洋地理》作为选修必考知识板块,其余的绝大部分省份都是选择热门的《旅游地理》。这些充分说明我国在教育方面并没有对海洋国土给予足够的重视。

三、加强国民海洋教育,提高国民海洋意识的重要途径

学校教育承担着培养一个国家和民族公民基本素养的重要任务,在学校教育中加强公民海洋意识的培养,是培养公民海洋意识的重要途径。特别是中学阶段,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个阶段如果加强对学生海洋思想的灌输和海洋意识的培养,将启蒙并奠定他们强烈的海洋意识。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我国新时期教育工作的重要指导方针。试想我们将占国土面积约1/4的“蓝色国土”予不顾,公民连本国的疆域都搞不清楚,如何去面向世界?如何在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大舞台上去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世界上主要的海洋国家和海洋强国,几乎都把海洋发展的希望寄托于教育。“我们没有土地,没有资源,只有阳光、空气和海洋”,这是日本对小学生进行的国情教育;韩国从幼儿园到大学建立了系统的海洋观培养体系;美国则把地理、英语、数学、科学、历史列为美国基础教育的5门核心课程。

1.要珍惜和利用好新课改的优秀成果,开设好课堂教育

基于目前我国整体海洋意识薄弱的现状,我们要在海洋意识的教育和普及上下功夫。首先,我们应重视并开设好地理课程,提高地理课程的学科地位,将《海洋地理》纳入中、高考的必考科目。另外,要走出高考指挥棒的怪圈,学习对社会、国家、个人发展有用的教育。

在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要充分挖掘海洋教育资源,结合初中学生活泼好动,求知欲强的特点,巧妙地将海洋地理内容以生动活泼的授课方式融入“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知识模块之中。如八年级上册《中国的疆域》一节,是对学生开展正确的海洋国土教育的优质课程资源。在学生的潜意识中,错误地认为“国土=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千米”,版图像一只“雄鸡”,而不知我国还有约300万平方千米的海洋国土。教师要认真纠正学生错误的思想观念,让学生通过读图认识我国重要的海域,同时适当引入领土、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公海等概念;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屈辱史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海洋国土的重要性,认识到我国的版图不再仅仅是一只“雄鸡”,而更像矗立在亚欧大陆东部的一把熊熊燃烧的“火炬”。约960万平方千米的陆地领土是奔腾不息的火苗;约300万平方千米的海洋国土,是火炬的蓝色托盘和手柄。通过从“雄鸡”到“火炬”版图形状描述的变化,来唤醒新时代中学生海洋意识的觉醒。

高中地理课程所涵盖的海洋地理知识相对丰富和系统,能够承担起全面普及国民海洋教育知识的重要任务。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深入分析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明确海洋地理内容在必修和选修模块中所占的地位和不同的实现方式,对必修模块教学深度的把握上要注意兼顾地理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对选修《海洋地理》模块,要结合国际海洋形势的发展和高中学生的思维特点,改变固有的学科本位和知识本位,采取案例式、探究性的学习过程来优化课堂内容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要利用好课程资源,在海洋资源的开发、海洋权益与安全问题上注意加强学生的情感教育。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我国丰富多样的海洋资源及开发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提高学生环境保护的警醒意识和建设祖国和家乡的责任感;通过史实向学生展示中华民族近代百余年的屈辱史,增强学生的海洋国土意识,提高学生对海洋的全面认识。通过爱国情感和价值观的提升来激励学生主动学习海洋地理,全面认识海洋,报效祖国的爱国情怀。

2.有效开展课外活动,提高学生学习海洋地理知识的兴趣

除课堂教育外,要综合利用好电视、网络、报纸、广播等多媒体传播渠道,潜移默化地开展海洋教育活动。学校可有计划地组织学生收看如《走向海洋》等海洋文化纪录片;有条件的地区可组织学生到沿海地区或渔村进行生活体验;利用假期时间参加海洋夏令营、参观海洋博物馆、海军博物馆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亲身走向海洋,感受海洋。

中国的“蓝色国土”,是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通道,也是持续“滋养”中国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基础。在认识海洋、探索海洋奥秘的道路上,我们才刚刚起步。在开发海洋、保护海洋的征程中,我们任重道远。“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相信当海洋文化意识渗透到每个人的血液、“东方睡狮”梦醒之时,也就是我们伟大民族繁荣富强,走向复兴之日。

参考文献:

[1]陈韶阳,刘玉龙,程镇燕.国民海洋意识的窘境与出路——提高国民海洋意识途径的探讨[J].海洋信息,2012,(3).

[2]2012年中国国民海洋意识调查总印象[J].海洋世界,2013,(2).

国民危机意识教育的重要性 篇4

一、国际局势要求加强国民危机意识教育

国际局势总体上是和平、缓和与稳定的。但是,由于资源短缺,经济不稳定,战略利益的角逐,世界局势有趋于紧张的迹象,局部性战争、动荡有所加剧,世界和平受到严重威胁。特别是中国的发展和强大,使一些国家感到不适、疑虑、甚至恐惧,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更使这些国家感到有机可乘。

1、遏制中国的经济发展

由于全球金融危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普遍处于低迷状态,而中国经济却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据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预测,中国将在2030年前经济总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CCTV4, 2012)。中国的崛起威胁到了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这是美国决不能容忍的。为此,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千方百计遏制中国经济的发展势头。

推动人民币升值。美日等国家推动人民币升值其目的就是使中国企业和众多产业的竞争力下降,失业增多,经济增速放缓,并通过热钱流入流出冲击中国金融,使外汇储备贬值,降低人民币影响力。美国曾经用同样的办法,成功地打败了日本的经济,保住了其世界经济霸主地位。

实施“双反”制裁措施。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国制造的产品征收反倾销关税和反补贴关税,实施“双反”制裁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进一步打击中国出口企业和相关产业,遏制中国制造业的崛起,消除中国制造对其长期统治的高端制造业领域形成的威胁。

推动TPP(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计划,制衡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地区影响力。美国加入TPP后,强力推动日韩两国加入,而日本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一方面,美国企图利用TPP扩大其在东南亚地区的出口市场和对东南亚地区的影响力、控制力;另一方面借助TPP消弱中国在该地区的经济存在和对该地区的影响,达到排挤和孤立中国之目的。

2、宣扬中国威胁论

美国拉拢、煽动、支持亚洲国家,宣扬中国威胁论,从军事上包围中国。如加强蒙美关系、强化美日韩军事同盟、在菲律宾和新加坡寻找军事基地、在澳大利亚驻军、与印度签订核协议、奥巴马连任后又急急忙忙访问泰国、缅甸和柬埔寨三国,利用中国与周边国家存在的矛盾和争端,挑起事端,支持以日本、菲律宾为代表的周边国家侵犯中国主权,破坏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搅乱中国利用和平的国际环境加快发展的战略部署,消弱中国在亚洲的影响力,并在军事上形成对中国的包围圈。

3、企图用内外夹击方式击垮中国

美国等西方国家,惯用先进技术和强势文化,通过内部渗透瓦解和外部封锁打击相结合,不断翻新手段,打击直至颠覆竞争对手,以保持其世界霸主的绝对优势。利用军备竞赛解体苏联后,又用军事打击、扶持一国反对派搞乱该国、直至推翻其现政权等伎俩,使伊拉克、利比亚和现在的叙利亚等国由盛到衰。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企图用同样的手段颠覆中国,支持达赖和“法轮功”李洪志,台湾军售,挑拨西藏、新疆、香港居民等等都是很好的例证。

美国还企图从外部封堵中国于第一岛链之内。美国重返亚太,搅局亚太,利用中国与周边国家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拉拢亚太国家制造事端和紧张局势,企图“将原西太平洋上的岛链延伸到印度洋,把其在太平洋上的基地链与印度洋上的基地链连在一起,构筑起一条东起阿留申群岛,西至波斯湾的上万千米的超长防线”(百度百科),围困中国。以菲律宾为代表的一些亚洲国家,自恃美国靠山,对中国周边岛屿蚕食鲸吞,严重威胁我领土主权和资源安全。日本作为侵略中国时间最长、次数最多、给中国人民造成灾难最深重的亚洲邻国,其觊觎中国的野心一刻都没有停止过。钓鱼岛事件、参拜靖国神社事件、修改教科书甚至和平宪法等等,进一步证明日本这个民族的武士道精神和军国主义意识已经内化到其民族性格之中。日本政客及其国民的右倾化,进一步暴露了日本对中国以及亚洲各国的险恶用心。

二、中国现实状况需要进行国民危机意识教育

从中国的现实状况看,由于我们的民族精神渊源于儒家和道家思想,其中的“和”与“忍”也内化到了中华民族性格之中。我们走的是和平发展之路,对内和谐发展,对外和平共处,对于领土争端等矛盾,用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办法解决。国民的危机意识在“和”与“忍”的氛围中淡化了。特别是在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各项事业进步和综合国力显著提升这些成就取得后,由于我们的宣传、教育、引导没能及时跟上,我们的政策制度还不够完善,收入差距拉大、公平缺失等现象存在,与新中国建立初期相比,民族凝聚力有下降趋势,国民思想较松散,国家危机意识淡薄,缺乏居安思危的隐患意识,这些都给有觊觎中国的国家以可乘之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仰危机,道德滑坡

信仰是人们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的选择和持有。它往往是人们对某种理论、学说、主义或宗教的信奉和崇拜,是一个人活着的精神寄托(互动百科)。道德源于信仰,没有信仰,自我就会泛滥,就会因为缺乏约束而无所顾忌,无所敬畏,无所愧疚,甚至无所廉耻,就会丧失正义感、责任感和罪恶感,道德底线便难以坚守。改革开放在某种程度上动摇了人们原有的信仰,出现道德滑坡、诚信缺失等现象和损害国家、民族利益等行为。

2、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成风,优良传统丢失

随着经济的发展,财富的增长,文化观念的多元化,人们开始信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在经济活动中浪费资源,破坏环境,杀鸡取卵,攫取利润。既不考虑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需要,更不顾忌国家和民族未来的资源安全、经济安全、信息安全、乃至国家安全。为了个人和组织利益,不惜牺牲社会和国家利益。在个人生活中,攀比心理严重,追求高档品味,甚至达到奢侈糜烂的程度。在恋爱婚姻方面,重视家庭背景,门第观念强,嫁富二代、傍大款风气盛行。在身心健康方面,由于个人财富和地位达到了一定程度,怕死心里膨胀,过度重视营养保健,浪费行为严重。在民族精神方面,集体观念、奉献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忧患意识等优良传统丢失严重。

3、国民心态失衡, 凝聚力不强

由于贫富差距拉大, 教育资源不均等, 就业机会、医疗和社会保障不平等等社会不公平现象的存在, 导致国民对社会不满和心态失衡, 有的人由仇富转变为仇视社会, 甚至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一些恶性事件的背后往往直接或间接存在社会不公平现象的诱因。社会不公平现象还会影响国民的幸福指数, 使国民出现功利、浮躁、迷茫等情绪, 心态失衡, 降低了民族凝聚力。这些因素也成为国外反华势力培植代理人的温床。

4、国民创新能力低, 拼搏精神和维权意识有待提高

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 这些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不是依靠科技创新取得的, 而是靠廉价劳动力、廉价资源和巨大的环境代价换来的。如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 急功近利, 模仿复制行为较多, 自主研发、自主创新意识不强。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资源消耗和环境承载能力下降, 资源、环境、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将不复存在, 必须向自主创新, 提高研发能力方向转变。在科研领域要发扬拼搏精神, 不怕吃苦与失败, 甘于寂寞和奉献,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并在这个过程中注重维护自主知识产权和其他合法权益, 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 保证中国的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在这方面要特别重视高校师生科研品德的培养和奉献精神的教育。

三、中外历史昭示要强化国民危机意识教育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以色列、日本、美国等国是世界上忧患意识最强的国家, 这些国家都先后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中国不搞军事扩张, 不发动侵略战争, 走和平发展之路。但是, 我们要保卫国家领土和主权不受侵犯, 要跻身世界强国之林, 必须居安思危, 有危机意识。古人云:害人之心不可有, 防人之心不可无, 正是这个道理。

以色列在与阿拉伯世界的较量中以弱胜强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犹太人有强烈的民族危机意识。正是这种危机意识使以色列成为在逆境中崛起的经济、军事、科技、教育强国。当然, 强大后以色列的一些行径另当别论。日本也是一个忧患意识非常强的国家。日本国土狭小、资源匮乏、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使得日本非常重视国民的危机意识教育。日本国民从小就接受忧患意识教育、培养和训练, 他们心底警钟长鸣, 官员勤政清廉, 国民自律自强。特别是中国的崛起, 使他们倍感不安和失落, 更触动了其骨子里的野心, 危机感更加强烈。钓鱼岛事件充分证明了这一点。美国这个世界第一大强国, 其国民的危机意识一点儿都不比以色列和日本逊色。美国不断树立假想敌, 以提高国民的隐患意识。美国人不仅喜欢沙盘推演谁将是它的下一个假想敌, 而且还善于在实践中将这些假想敌置于死地, 以永保其世界霸主地位。就连美国的影视娱乐都以星球大战、外星人入侵、病毒横行、世界末日等为主题教育国民, 可见美国对培养国民危机意识的重视程度。

从中国自身来看, 近代中国屈辱的历史是与封建王朝夜郎自大的愚民政策有直接关系的, 而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是与中国共产党宣传人民教育人民奋起抗战直接相关的。历史昭示我们, 国民危机意识教育关乎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中国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国民危机意识教育。

摘要:国民危机意识教育事关中华民族安危。为了争取和平发展的国际国内环境, 中国政府只有高度重视国民的忧患意识教育, 让国民熟知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发展状况, 特别是中国面临的国内外挑战, 不断增强国民的危机意识和民族凝聚力, 中华民族才能长治久安。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国民意识】相关文章:

国民意识与甲午战争09-12

国民人格07-19

国民素质05-07

国民音乐06-20

国民素养06-27

国民发展07-21

国民体质07-26

国民幸福08-13

国民党07-25

国民道德改造05-25

上一篇:景德镇陶瓷艺术下一篇:解除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