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觉学习

2024-07-16

直觉学习(精选十篇)

直觉学习 篇1

所谓直觉思维是指对一个问题未经逐步分析,仅依据内因的感知迅速地对问题答案作出判断、猜想、假设或者在对疑难百思不得其解之中,突然对问题有“灵感”和“顿悟”,甚至对未来事物的结果有“预感”、“预言”。在探究学习中,学生的思维活动较在一般学习活动中表现得更为活跃,思维主体的直觉思维处于一种自发和萌芽状态,在探究过程中时有发生,比如提出一些奇怪的问题或一些大胆的猜想与假设。但有一些教师过于强调逻辑分析能力,对学生的直觉思维缺乏敏感和培养的意识,以至于对学生的“奇思妙想”不屑一顾、不置可否,有时甚至因学生讲不出道理而责怪他们是“瞎猜”。长此以往,严重挫伤了学生直觉思维的积极性并扼杀了他们的直觉悟性,进而极大地影响了他们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探究过程中不能只注重逻辑思维而忽视学生直觉思维的培养,应该促使学生逻辑思维和直觉思维的有机结合,并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条件,创设学生运用和发展直觉思维的机会和情境。通过多年实施探究教学的实践和研究,笔者认为化学教师在探究教学中实施以下策略将有效促使学生在发现过程中直觉思维的运用和发展。

一、在探究教学中创设民主宽松的氛围,激活学生的直觉思维

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是形成直觉思维的前提,因为只有在平等、融洽的气氛中,学生的思维才会有更广阔的活动空间,才会表现得更为活跃,也才会有更多施展直觉思维的机会。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与他们建立起平等的民主教育交往关系,尤其要尊重学生的直觉思维结果。因为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不同,它并没有依据严密的逻辑推理和论证就快速地得出了思维结果,尽管时间很快但思维主体在潜意识中仍然主观上认定了其思维结果的正确性(无论实际上是否正确),其中起支撑作用的就是他们对自身思维能力强大的信心,凡是意志不坚定、缺乏自信的人是不愿意冒直觉的风险的,而是老老实实地“格式化”思维。因此,在探究教学中教师应借助于发展学生的自信心和勇气来培养有效的直觉思维,敏锐捕捉学生的灵感和思维火花,并给予积极的评价和鼓励,激活学生运用直觉的兴趣和勇气。

二、在探究教学中引进化学史例,促使学生重视直觉思维

教师在探究过程中应结合具体教学内容介绍化学史上相关的重大或有趣史例,例如前面提到的凯库勒由梦的启示悟出苯分子的环形结构,还有荷兰化学家范霍夫发现物质产生旋光异构的原理等,通过生动有趣的化学史实让学生明白直觉思维在科学发现的过程中有其一席之地,并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在师生、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中,初步让学生从内心认识到直觉思维也是科学家的必备能力之一,更要让学生明白直觉思维能力和其他能力一样,是可以通过老师的引导和自身的练习得到提高的。

三、在探究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启迪并强化学生的直觉思维

布鲁纳认为直觉思维的本质其实是映像和图像的。为此,化学教师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可以尽量采取多媒体这一新型教育技术,引入图片、影视素材等多媒体元素来进行生动的情境创设,诸如化静为动、化小为大、化抽象为形象、化微观为宏观等,帮助学生形成丰富的想象,可以启迪和强化他们的直觉思维。另外,通过多媒体技术运用还可以使学生视听同步、手脑并用,大大加快他们的思维进程,增大学生运用直觉思维的机会,比如教师在探究过程中可以在课堂上演示某些分子的微观结构、某些化学反应的反应历程等。

四、在探究教学中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创设学生直觉思维的时空

一些教师在探究学习中似乎过于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担心学生思维出现偏差,浪费时间,因而不断地给予学生提示,带领学生按照其预设的思维轨迹前进,最后几乎所有的学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表面上看,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在思维、在猜测、在论证,但实际上学生完全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他们的直觉思维根本没有施展的机会。事实上,直觉思维的形成过程并不是靠言语信息,尤其不靠教师指示性的语言文字,其智力操作是内隐的、无意识的,通常以顿悟的形式表现出对问题的把握。因此,在探究学习中教师应真正把每个学生看成是独立开放的、不断建构自身的个体,要尊重他们的学习主体性,在探究过程中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时空,不要急于给学生语言化的提示,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去想,尽可能多地创造学生施展直觉思维的机会,使学生在顿悟中解决问题。

五、在探究教学中教师积极示范引导,养成学生直觉思维的习惯

布鲁纳认为学生的直觉里包含着简单的模仿或许多更为复杂的过程。因此,经常在学生面前运用直觉思维的教师将易于养成学生直觉思维的习惯。在实施探究教学的初始阶段,很多学生不善于甚至不敢提出问题,也不善于甚至不敢作出猜想与假设,这时,教师就应以身作则,在学生面前做好敢用、善用直觉思维的楷模,经常对某些问题作出自己大胆的猜测与假设,而后再对自己的猜测与假设进行严密的分析。这样学生才会在潜移默化中模仿教师的思维方式,养成自身的直觉思维习惯。正如布鲁纳所说的:“凡是乐意猜测班上提出的问题的各种答案的那种教师,恐怕比预先给全班分析一切的教师,更易于养成学生这种思维习惯。”

摘要:学生的探究学习实际上是一个典型化、简约化的模仿科学家的发现过程, 直觉思维在其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应该在探究教学中通过实施创设民主宽松的氛围、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等教学策略促使学生逻辑思维和直觉思维的有机结合, 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条件, 提供学生运用和发展直觉思维的意境和机会。

关键词:探究学习,直觉思维,培养策略

参考文献

[1]钟启泉, 崔允郭, 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 (试行) 》解读)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论直觉与道德直觉能力的审美培育 篇2

一、渐悟、顿悟与直觉

“渐悟”和“顿悟”本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对影响深远的范畴。慧远在《维摩义记》卷一中指出:“菩萨藏中,所教亦二,一是渐入,二是顿悟。言渐入者,是人过去曾习大法,中退住小,后还入大。大从小来,谓之为渐”。“言顿悟者,有诸众生,久习大乘,相应善根,今始见佛,即能入大。大不由小,目之谓顿”,“渐入菩萨,藉浅阶远,顿悟菩萨,一越解大”。渐悟、顿悟是两种修习佛性的不同方法,由于对两者强调不一,曾经形成了中国佛教史上两相对峙的南宗和北宗,即“南顿北渐”之谓。

其实,渐悟和顿悟亦可理解为两种不同的认识方法。主张日积月累、由浅而深的常规之道的是渐悟,表现在修身养性方面即是“时时勤拂试,勿使惹尘埃”的功夫。道德教育过程中,对伦理道德观念及规范日积月累的教与学,多是循渐悟之道而行的,我们平常所论道德认知,多是从渐悟角度展开的。其实道德认知和一般人类认知一样也还有另外一面,即“顿悟”。

顿悟即习佛上的“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作为一种认识方法,即所谓“一旦豁然贯通”(朱嘉)、“发明本心”(陆九渊)或“反求本心”(熊十力)的功夫等。由佛学而渗透开来的顿悟早已成为我国哲学史、文学及美学史上重要概念。作为一般认识门径的顿悟既与渐悟有很大的区别,也有互补或统一的一面,无论过分强调渐悟,还是过分强调顿悟都是荒谬的.。以辩证的眼光不难看出,历史上的“南顿北渐”的宗派之争,有其偏颇各执的一面,同时也可看出现实生活中对于遵循分析思维、循规蹈矩过分强调从而被理性思维缚绑手脚的单纯渐悟的方法论局限性。在中国现存的道德教育中因循理性思维的一般局限,人们多对道德认识“顿悟”的一面视而不见,或者视之为神秘的东西的而予以回避。因此对于道德认知的这一被忽视的侧面予以研讨是当务之急。

顿悟与直觉是相似但并不完全相等的概念。顿悟作为一种认识过程属于直觉的一种,直觉显然还包括在一种道德情境中凭直感立即作出判断的含义,而顿悟似乎更多地强调直觉之前的沉思默想等知情意的酝酿过程。但是直觉和顿悟之间相同的一面显然大于这些意义上的细微不同,本文是从直觉与顿悟相通的一面去进行以下论述的,亦即,本文的“直觉”作为认识的过程、方法和能力,也可称之为顿悟的过程、方法和能力。

二、道德直觉的必要与可能

在道德教育中之所以需要培养道德直觉,首先是因为道德学习过程中运用道德直觉的必要。而这一必要性主要可归结为两点,一是道德基本概念的意会性质(或自明性)。西方伦理学史上许多人都对这一性质有所揭示。如18世纪的情感派就曾认为人的道德认识与其说是一种经验推理,不如说是依靠人类所固有的道德感(所谓“第6感官”?)而直觉到事物或行为的善恶价值。乔治・爱德华・摩尔(George Edward Moore〕?认为,伦理学的基本范畴是“善”,而善是自明而不可推导的。“‘善’是一个单纯的概念,正如‘黄’是一个单纯的概念一样;也正如决不能向一个事先不知道它的人阐明什么是黄一样,你也不能向他阐明什么是善”。人们对善的认识因而只能是直观的,而不是描述性的推导,因为善是自明的,无须借助其它事物或性质来证明,更不能从别的东西中推导出善。我们不能同意善和义务等道德基本范畴是完全自明、拒斥逻辑推导的极端观点,因为这

学习男人的靠谱直觉 篇3

良好的直觉

只限于表象

在传媒界打拼10年,历任《娱乐现场》、《最佳现场》、《娱乐任我行》等多档王牌娱乐节目总监的刘同现在的身份是光线传媒资讯事业部副总裁。工作间隙,中文系出身的他笔耕不辍,创作出《这么说你就被灭了》、《职场急诊室-谁没一点病》等职场励志畅销书。新作《睡的青春不迷茫》更是在预售12小时内便挺进亚马逊销量榜前十位。

第一反应Q&A

《品位Maxi》:在你的职业生涯中,有让你直觉特别深刻的人吗?他们是怎么打动你的?

刘同:其实那些让你直觉深刻的人,他们的气质、谈吐会给你似曾相识的感觉,这些特质都是你曾经假没过的,具有很高的相似性和重合度,这些好感都只限于表象。在初次相识时,我更愿意让对方提出一些问题,其实问题本身并不重要,我关注的是对方提问的角度和逻辑,思路清晰、逻辑无矛盾的提问者会给我留下不错的印象。

《品位Maxi》:你長得挺偶像派的,却能成为一家集团的副总裁,如何给别人留下资深可靠的印象?

刘同:我在光线传媒做过一年广告业务。和其他销售不同,我有点小清高,不会直接扑上去推销。我的方式是事先充分了解客户的竞争对手在做的事情,分析对方的产品、策略、优势在哪里。在和客户谈的时候把他关心的竞争对手作为主题,帮助他一起解决焦虑感。信任感建立起来后再渐渐引入自己的主题,这样会给对方留下更可靠和资深的直觉印象。

《品位Maxi》:跟客户“第一次约会”的话,对方哪些言行会影响你进一步交流的“胃口”?

刘同:对方的认真度吧。我会不经意地说一些话,比如“这个资料最好今晚能发过来”这样的,如果当晚真的有人做到了,那么我会认为对方很有诚意,在意机会,而在今后合作的过程中也会比较尊重我的需求和意见。如果对方在交谈中一直摆出“好的”、“可以”、“没问题”这样的公式化的敷衍,面对我的提问没有任何情绪上的变化,没有思考、反问和互动,那肯定会对第一次接触的评分有负面影响。

初次见面,我关注的是对方提问的角度和逻辑,思路清晰、逻辑无矛盾的提问者会给我留下不错的印象。

《品位Maxi》:商务交流的时候,你是不是特别注重自己的外在形象?你的社交密码是什么?

刘同:我会根据对方的兴趣点事先寻找一些共同话题。曾经有一次去拜访一位时尚的女客户,我就带了一部最新款的红色电脑在身边,会面时对方果然围绕电脑主动打开了话题,之后在业务上的交流也很顺畅。另外,我还会预设一些对方可能会提出的问题或是质疑,比如问到我们媒体的缺点时,我会非常坦率地做分析,承认软肋在哪里,同时点明对此缺陷我们的解决方式是什么。以这样的方式沟通,成功率会比死撑面子高得多,这也让我能跟80%的客户最终成为朋友。

向他学习职场第一感:

1.学会礼貌而适当地提问,这能帮助你在初次接触时争取到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2.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一旦留下可以“并肩作战”的初印象,再引入合作主题就能够水到渠成了。

3.认真倾听对方的意见和需求,这比一味迎合的态度更能让对方感觉到合作的诚意。

4.真诚不等于开单,但坦率的初印象却能赢来更多朋友,提升人气指数,成交是迟早的事。

琢磨人的事是本能

除了资深媒体评论员、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特约新闻评论员这些头衔外,马丁最为人称道的还是他“油锅型”主持人的身份。2010年,马丁在热播职场节目《职来职往》中出任金牌面试官,一针见血的毒舌语言风格为他赢得了“火星犀利哥”的美誉。

第一反应Q&A

《品位Maxi》:你觉得职场上靠直觉决定的事情正确吗?

马丁:第一眼的好感可能有,但不能因此忘乎所以。好感是模糊的,跟信任完全是两码事。也许你没想过去琢磨谁,琢磨人的事需要天赋。但和一个人的接触过程会给你一个潜在的心理体验,对对方的为人处世方式有个判断,形成一种直觉。这是每个人都有的本能。

《品位Maxi》:在物色合作搭档、投奔上司、揣摩客户心思等方面,你本人有哪些直觉方面的经验?

马丁:多听,多看,多了解。像我在新浪的时候采访姚明,我就先搜集姚明的一些资料,然后发现姚明特别喜欢打魔兽。玩网络游戏的人就两种,一种是无所事事,不忙,没事干消磨时间;另外一种就是有童心,抱着一种对生活乐观的激情心态。姚明作为NBA球员,比赛、训练强度都很大,他肯定属于后者。你功夫下到了,所谓的直觉就冒出来,会告诉你姚明是一个心态乐观、留有童心的人。你就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和他对话接触了。

《品位Maxi》:职场中的“第一次约会”,对方的哪些言行举止会影响你进一步接触、合作的愿望?

马丁:礼貌,不是说对你毕恭毕敬,而是有起码的尊重。微笑——既然合作,跟一个拉着脸,看谁都像欠他钱的人合作也是合作;跟一个微笑着,能让你心情好的人合作也是合作。他有没有做这个事的能力、特长。你再尊重我,但是这事一起做就做毁了,那肯定不行。能成事才是进一步接触和合作的基础。

《品位Maxi》:你注重第一印象吗?马丁:我不会去费时间想,我要跟谁见面,然后应该穿什么,开口说什么。不管跟谁接触,我抱着的心态一定是真诚,不编故事,不戴脸谱,不PS自己。有没有下功夫?有,但这个功夫一定不是针对某个人去下的,而是平常为提升自己积累的,拓展兴趣爱好,让自己丰富起来。

nlc202309040107

向他学习职场第一感:

1.决定对方是否能成为台作伙伴时眼缘不可信,通过接触、观察后确定的判断指标更为可靠。

2.准备资料至关重要,准备充足了直觉就会自然冒出来,事半功倍地帮你把握人和事态。

3.禮貌的微笑能让初次接触的人产生好感。但身处职场,谈吐中的专业度才是对方判断能否与你合作的“重觉”重点。

4.想在更大范围人群中取得积极印象分,拓展涉猎面及广泛阅读让自己变得有料才是王道。

我追求意大利高定般的社交触感

Andrea已经为ALCANTARA这家辉煌的意大利顶级面料公司工作了9年。ALCANTARA为玛莎拉蒂、法拉利、兰博基尼等40余个世界顶级汽车品牌提供内饰服务,还为游艇、高级定制成衣、家具、手袋、电子消费品等产品提供创新材料。最让Andrea骄傲的是:欧缔兰是意大利第一个实现“碳中和”的企业。可持续的“美丽每一天”,正是这位在顶级奢侈品行业非常资深的CEO的职场直觉。当我们聊起意大利男士的职场经验时,感觉、直觉、感观,变成像高级定制、艺术设计一样值得探讨的话题。谈话中,他会往椅子上舒服地一靠,或者突然俯身向前,用丰富的肢体语言和表情一再强调:“男人和女人的职业风格的确很不同,但对男人而言,感觉同样重要。”

第一反应Q&A

《品位Maxi》:欧缔兰一直致力于材料的质感,对于面料而言,触感无疑非常重要,那么在工作中,你觉得人与人之间的“触感”也同样重要吗?Andrea:一个公司的管理不可能如同数学公式那么理性,比如在谈到公司的一些发展战略和愿景时,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想法。一个理念不可能赢得所有人的认同,这个时候,沟通至关重要。良好的“触感”会让交流更顺畅,可事半功倍。

《品位Maxi》:社会普遍认同女性在工作中会比男性更加感性,你如何看待女性在工作中的独特性?

Andrea:女性和男性的视角不同,对同一件事关注的侧重点也不同,通过她们的视角我可以看到事物不同的面向。我觉得女性的直觉和感性非常珍贵,她们细腻的情感、更具亲和力的沟通,无论是在同客户的交流上,还是在产品需求的尽善尽美方面都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品位Maxi》:你现在还会面试员工吗?招聘中“第一感觉”有多重要?

Andrea:公司的一些重要岗位的招聘我还是会参与。我认为在彼此并不了解的情况下'“第一感觉”相当重要,服装、发型、肢体语言等细节可以体现一个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当然我也曾有过一些不愉快的经历,比如一些人在面试时外在和谈吐都非常优秀,在工作中却言行不一,无法承担责任。所以“第一感觉”会在短期内发挥作用,但能不能长期做下去还是要看工作表现。

《品位Maxi》:我们知道欧缔兰如今都是同一些世界顶尖的品牌进行合作,在这些合作的过程中有没有什么依靠直觉的故事同我们分享?

Andrea:高端定制不仅是对产品质感的追求,更重要的还是大家艺术追求和理念的契合。艺术品的灵感很多来源于直觉,比如面料的色彩、质地、触感等,不同的设计师有不同的见解。因此经常交换和分享各自的艺术理念非常必要。我们同兰博基尼、法拉利等世界顶级的跨国企业有着长期的紧密合作,彼此会定期交流各自的艺术灵感和产品的创作理念。有的品牌的首席设计师用了我们的产品之后,因为对产品的喜爱和欣赏,会促进两个品牌之间的合作。

《品位Maxi》:你去见客户的时候会不会精心打扮?

Andrea:肯定会准备。一些重要的场合会在细节方面做到最好,但会坚持表现真实的自己。我们很注重跟合作伙伴的长期互动,所以如果平常的风格是休闲也还是会保持休闲。让别人感知到真实的自己很重要。

向他学习职场第一感:

1.对身边的美好事物真心赞美。当我们看高级定制服装展时,每出来一个模特都要热情鼓掌。

2.职场人脉跟商业成败休戚相关,人与人的关系就像人和自然的关系,要有可持续性,所以第一感必须真实。

3.作为男人,我们或许永远无法像女人那么感性,拥有天生的好直觉,所以要找一个好的异性搭档。

4.注重细节,细节就像单簧管的口,你轻轻一吹,它会把音量放大好多倍。

规则·直觉·用色直觉敏感 篇4

在色彩艺术学习中规则与直觉的关系很微妙。可以说是直觉促成了规则的产生, 正是很多前辈艺术家个性直觉艺术的成功启迪后人从中归纳整理出色彩艺术学的规则定律;既定的规则定律可以帮助初学者找到学习的方向与内容, 每个学习者都会有各自的传承来源;规则的确会与学习者的直觉发生矛盾, 因为艺术特别是色彩艺术如何用色表现直接关联作画者的自我心境, 色彩可以诚实地表达出“人们从喜悦到绝望的各种纤细的情感。”而各人心底微妙的个性直觉情感真的很难用既定的规则一言道尽。个性直觉既可以丰富既定规则, 又完全可以再创造全新的规则。

傅雷先生曾讲过“雷诺兹与庚斯勃罗” (18世纪奠定英国画派基业的两位大师) 的例子可以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雷诺兹爵士, 有一天在画院院长座上发言, 说“要在一幅画中获得美满的效果, 光的部分永远敷用热色, 黄、红或带黄色的白;反之, 蓝、灰、绿, 永不能当做光明。它们只能用以烘托热色, 惟有在这烘托的作用上方能用到冷色。” (以下略有删减)

但庚斯勃罗并不尊重官方人物的名言, 提出强有力的反证。他作了一幅《蓝色孩子》 (今译《蓝衣少年》) , 一切都是蓝色的, 没有一种色调足以调剂这冰冷的色彩。而这幅画竟是杰作。这是不相信定律、规则与传统的最大成功。

理清色彩艺术学习中规则与直觉的关系后, 我们就可以清晰地推断, 时刻关注学习者的用色直觉敏感才是提高色彩画学习能力的关键所在。

很可能有人会困惑, 时刻关注学习者的用色直觉那课堂集体教学怎么进行?还有, 用色直觉敏感具体体现在何处, 教学引导的着力点又在哪里?

课堂集体教学面对的是一群学生而非一个学生, 时刻关注个体学习者的用色直觉即需要教师时刻提醒自己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直觉反映。这与传统的课堂统一进度统一前进风格整齐的学习状况会很不同。有如一月印千江, 有的学生会兴奋激动, 有的则内敛平和, 有的马上进入状态跃跃欲试, 有的则一脸茫然无措。有一个学生就要引导寻找一个答案, 一群学生则要一群答案。课堂教学的难度增加了工作量翻倍了, 教师的大脑得同时想着这一群进度状态各不相同的反映该分别如何引导如何关注。

在课堂讲授环节, 面对具体的教学内容, 我认为讲授方法要非常感性非常有弹性。如何感性?那就是教师首先要对教学内容和艺术语言自己先敏感感兴趣再讲解才会有感染力。这也是对教师艺术素养的课堂检验, 如自己本身就欠缺色彩艺术敏感是不可能感染学生投入钻研的。弹性又为何?弹性是指讲解要灵活要预先为一群学生预留他们个体直觉反映的空间。

用色直觉敏感, 特别体现在学生动手作画环节。这是最重要的环节, 也是最能检测学生色彩画学习能力强弱的环节, 一动手画敏感的老师就看出来了。比如观看临摹一幅色彩画作品, 用色直觉敏感的学生会立即对作品的色彩语言很敏感, 而能力弱的学生则表现出对色彩语言的茫然迟钝。

这里有个关键词——色彩语言。明白色彩语言的内涵, 课堂教学引导的着力点就清晰了。色彩语言的内涵有两个:调色、笔触。

一、调色直觉敏感

无论是初学者还有经验的画者, 无论采用何种色彩工具, 都要通过一笔笔调色来实现色彩的上色语言。比如用水粉颜料调一块颜色, 这块颜色里群青、翠绿和熟褐三种成分, 其间各占多少比例这就与直觉判断和各人的手感息息相关了, 不可能大家都如印刷厂色彩电脑配比指标那么精准。一群学生当然会调出几十块微妙不同的颜色, 虽然大家都知道要用这三种颜色调。还有调色时要不要加水、加多少水合适、是厚点还是薄点等都要凭各人调色直觉。调出新颜色后应用何名称命名 (是青是绿还是褐) 其实并不需要刻意用语言去分辨。重要的不是你能清晰地说出它的名称 (色相) , 重要的是面对这块颜色你要有感觉, 这样调色直觉敏感就开始了。

感觉什么?感觉色阶。我觉得调色训练落实到细微处, 就是对色阶的直觉敏感。有如音乐的音阶, 色彩的色阶是指色彩呈序列逐渐变化的阶梯。色阶变化越多用色塑形造境越丰富越自如。据现代仪器分析伦勃朗的一幅油画肖像从鼻子到脸庞轮廓边缘竟有60多个色彩变化, 如归纳为色阶则有60多个色阶, 大师用色之敏感细腻真令观者折服。

色阶还是营造色调 (指画面的主要色相) 的基本元素, 也是掌握多种色彩关系的和谐并实现画面轻松变调的关键元素。如塞尚成熟期的作品“不再使用画笔或画刀有力地涂抹, 而是以画笔的细小笔触逐步累积而成”, 凑近仔细观看这些并列的细小笔触, 我们能清晰地看到色阶正在悄悄变化, 也更能理解塞尚所言:“作画, 便是去掌握那多种关系中的和谐, 便是在一个新颖而有创意的逻辑中去发展它们, 转变它们的调性, 置于自己的音阶上。”

随着学习者调色色阶从最初的少到后来的多, 我们可以欣喜地看到他们的调色直觉敏感正在一步步地增进, 哪怕是先天领悟最慢的学生也在进步, 如果教师在旁足够耐心足够敏感的话。

二、笔触直觉敏感

凭直觉调出一块颜色随即就要凭直觉用画笔画到画纸 (画布) 上。这一笔怎么画, 在画纸 (画布) 上会留下怎样的笔迹很有讲究, 很值得细品!

笔迹, 英语“handwriting”, 直译就是手书写的感觉, 即画画的手感笔触。中国画论很早就讲“用笔”, 更强调手的书写性, 如六法中的“骨法用笔”。西洋画与中国画是两个不同的系统, 直到近代艺术家的个性笔触才引起了一些眼光独到敏锐的西方美术评论家的高度重视, 比如罗杰·弗莱评说塞尚成熟期作品“阴影线的笔触变得越来越空灵, 厚涂也变得越来越薄……出现了一些白色的细微空隙, 即使当作品已经完成之时。画笔的实际书写也变得越来越松秀灵动。”这一点, 到了毕加索来观看时则更深地领悟到了:“现代绘画中的主要东西是:一个画家——比如说丁托列托——要在画布上一笔接一笔地画, 只有当他最终用油彩覆盖完整块画布而且修饰完毕, 他的画才算完成。而如今, 如果你看一看塞尚的画 (他的水彩画中这一点尤其明显) , 就在他画下第一笔的时候, 他的画就已经在那里了。”

笔触的最佳境界是旁若无人的自在用笔。纯然自我直觉敏感于瞬间闪现, 指挥画者挥动画笔自成面貌自成节奏, 笔触连心, 心手相一。

好的笔触在很大程度上是个人气质造就。不过教画者仍可以引导学生细心体会用笔触碰画纸的感觉, 提醒他们作画时手要兴奋要自在, 不要过于紧张更不要疲劳画画, 注重作画状态是呵护笔触直觉敏感的前提。画时必须讲究手的细微感受, 细细体会笔触形态、力量、速度、节奏、组合方向、疏密等变化在手臂、手腕、手掌、手指处所引发的细微感觉。若学画者长期坚持细心体会, 笔触的直觉敏感就能稳步建立。

三、结语

“作画须有解衣盘礴旁若无人意, 然后化机在手元气狼藉, 不为先匠所拘, 而游于法度之外矣。” (清·恽南田题石谷画) 中西画理有时有惊人的相通, 三百多年前南田先生的感悟如今读来仍然那么鲜活生动, 很值得教画者与学画者静思回味。

摘要:分析色彩艺术学习中规则与直觉的关系、提出时刻关注学习者的用色直觉敏感是提高色彩画学习能力的关键所在, 学习者通过在调色和笔触两方面的引导增进用色直觉敏感。

关键词:色彩艺术,用色直觉敏感,色彩画学习

参考文献

[1][美]保罗·芝兰斯基, 玛丽·帕特·费希尔.文沛译.色彩概论.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4.

[2]傅雷.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三联书店, 2009.

[3][英]罗杰·弗莱.沈语冰译.塞尚及其画风的发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直觉思维》读书笔记 篇5

在学生时代,每每经历考试,总会遇上几道似曾相识的题目,但又无法确定答案,凭感觉选了一个答案之后,再回头检查,又把答案给改了。然后成绩出来后就发现,自己把正确答案给改错了,此时往往追悔莫及,为什么不相信自己的感觉呢?

除了考试,生活中也有很多时候,会面临不知如何做决定的情况。古语常教导我们,要三思而后行。然而事实上,有时候我们思考地越多,就越不知该如何选择。《直觉思维》这本书就告诉我们,我们不必事事权衡谋定后动,更多的时候,依靠我们的直觉反而能做出更好的决策。

听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我很扯,毕竟直觉这个词常常和感性、冲动、随想联系在一块儿,似乎并不具备什么科学逻辑。但事实上呢?《直觉思维》就为我们揭示了直觉并非冲动与随想,而是有其自身的原理。我们可以运用直觉快速做出好的决策。本书提到了很多关于直觉的案例,看到它们你也许会发出会心一笑,可不嘛,我们生活中也常常在发生类似的事啊。

《直觉思维》的作者是格尔德·吉仁泽,他是一名社会心理学家,现任德国柏林马普所人类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曾任美国芝加哥大学心理学教授和弗吉尼亚大学法学院客座教授。吉仁泽教授非常崇尚在复杂世界中,用简单方法行事,依靠直觉以达到效用最大化。他在人类知觉方面有着丰富的研究,好几本著作都是关于人类的直觉,这本《直觉思维》就是其中之一。

本书从神奇的直觉现象开始,向读者展示了直觉的魅力,接着又带着读者探究了直觉背后的科学原理,最后告诉我们怎样运用直觉快速做出好的决策。

一、神奇的直觉

小伙子哈里认识了两个女孩子,他觉得两个女孩子都很好,但不能脚踏两只船,所以必须选择一个继续交往,这时他感觉很为难。于是他用富兰克林的“资产负债表”列了两个女孩的优势,当最后结果出来的时候,哈里却从心底里抵触这个结果,这时他已经知道他爱的是哪一个女孩,与权衡的结果完全相反。所以有时候,有意识的推理做出的决定我们并不满意。似乎我们的内在有一种更强的东西在无意识地替我们做出选择。我们通常用“直觉”、“第六感”等词来描述它。

底特律和密尔沃基是美国的两个城市,这两个城市的人口哪个更多一些呢?如果你拿这个问题分别去问美国学生和德国学生。你觉得哪国学生的正确率会高一些呢?按照逻辑来讲,美国学生对美国的地理更了解一些,应该正确率会高一些,但事实恰恰相反,很多德国学生只听说过底特律而没有听过密尔沃基,所以他们很多凭直觉选了自己知道的那个,恰恰这就是正确答案。

神奇的直觉帮我们做出了正确的抉择。这只是碰巧而已吗?并非如此哦,直觉的背后也有其科学原理。

二、直觉的原理

直觉的原理包含两个部分:简单的经验法则和大脑的进化能力。

人类经过长久的进化,积累了无数的经验法则,这些经验法则简单实用,让我们用最快速、保险的方式做出决定。因为世界本身很复杂,如果事事用逻辑推算,去权衡结果的话,这个过程就会变得非常复杂,而且结果未必如人意。比如你去超市购买一种牛奶,一个是你熟悉的品牌,一个是你不熟悉的品牌。大多数人都会选择熟悉的那一种,因为不熟悉的那个品牌的牛奶你不能确定家人是不是爱喝?会不会喝了不适应?或者会不会有食品安全问题。而熟悉的那个品牌,你每个礼拜都在买,你确定它的口味、适应性及安全性都有保证。所以经验让你快速做出决定,选择熟悉的那个品牌。这里就运用了再认启发法,所以很多广告商都把被识别本身当成一个目标,让消费者对品牌产生熟悉度,这样选择该品牌的可能性就更高。

大脑的进化能力包括语言、认知记忆、物体追踪、模仿和情感,人类的大脑经过进化,留下了最适应环境的那部分能力。这些能力就好像是放在一个工具箱里的工具,当出现什么样的环境,什么样的情况的.时候,我们的无意识就会自动调用工具箱中的工具去解决对应的问题。

所以直觉的潜在智慧是为恰当的环境选择恰当的经验法则。

三、如何运用直觉

那我们如何运用直觉快速做出决策呢?书中提到了两种决策方式,我们不必权衡所有的因素就能快速做出决定。

一种是序列决策,它包括三个模块,按照重要程度找出理由,一旦在选项中出现一个理由不同的情况,立即停止搜索,然后根据这个理由得出决策。就好像查字典一样,先查第一个字母,再是第二个,一旦查到了,我们就不需要每个字母都查过去了,这样能大大提高效率。而且这样的决策方式往往是基于重要因素而得出的,这样就忽略了一些不那么重要的因素,也就是说好的理由一个就够了,我们并不需要那么多的信息。

另外一种是简明树形图,它也包括三个模块,根据重要性排序找出各种因素,如果根据某个因素可以做出决定,就停止寻找其他因素,然后根据这个因素将物体分类。这种方法通常用在医生做病情判断,避免过度治疗。

浅议直觉与数学直觉 篇6

关键词:创造性;直觉;潜意识;认识;灵感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1-073-2

一、从直觉的发生看

直觉就是直接的觉察,它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及其关系的一种迅速而直接的洞察或领悟。直觉的发生表现为无准备的大脑对事物的直接观照。从发生的心理机制上看,直觉是外界进入人脑的客体信息与大脑中贮存的与之对应的相似的认知图式冲突的产物。实质上,直觉是客体信息通过大脑对深入潜意识的刺激,使人们对客体产生深刻的领悟而形成的,并直接反映事物的本质。

直觉是直接洞察事物的心理活动和认识活动。它是在丰富的知识经验基础上,通过直观的洞察力,深入到事物内部,直接观察到事物本质规律的一种思维形式。直觉的突出特点,是它能够超越一般的认识程序,一下子抓住事物或问题的根本和要害,获得关于对象本质的直接认识。直觉的产生既不是个别经验的简单综合,也不是原有知识的逻辑演绎,它是思维过程中的逻辑跳跃,表现为直接对事物本质的接近,在认识活动中,具有重要的认识论意义。

例如,庞加莱在回忆自己发现Fuchs函数时说:“由于对自己的失败感到厌烦”,于是外出进行旅行。一天就在我把脚放到马车踏板上的一刹那,一个思想突然闪现在我脑海中,而在此以前,我从来没有想过,这个思想就是,我用以定义富克斯函数的变换与非欧几何的变换是等价的。当时我并没有马上去证明这个思想,……然而我感觉得到刚才所获得的这个思想是完全确实的。”旅行结束后,他给出了这个思想的证明。

另外,直觉的产生要以一定的条件和现实作为基础。一般说来,直觉往往降临在那些具有广博的经验和知识,并对问题有着执着追求的人身上。在科学研究和文艺创作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科学家、作家和艺术家关注于某一问题的研究或某一艺术形象的构思,尽管精神处于高度的紧张状态,但是百思不得其解,后来反而在一些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这一问题突然间得到了意想不到的、创造性的、并且是圆满的解决。这乍听起来往往给人神乎的感觉,其实,在它的产生之前主体早已付出了惊人的、艰辛的劳动。

二、从直觉的思维形式看

直觉本身也是一个过程,它经历了联想、想象、直觉的不同阶段,最终完成对事物本质的认识。直觉的最大特点在于它不受逻辑关系制约。在认识过程中,它能跳出逻辑思维的框架进行思维变通,即在同一时间内展开多向性、多通路、多层次的综合思考,进行直觉洞察,从而迅速地得出关于事物整体的、本质的结论,使认识产生飞跃,直接指向事物的本质。

直觉是在认识过程中对客体直接领悟的一种思维形式,能够超越一般的认识程序,一下子抓住事物或问题的根本和要害,获得关于对象本质的直接认识。因此,在直觉中,人们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思维行程就已走向了结论,获得了关于对象本质的认识,这是直觉的显著特征。当然,直接把握事物本质的直接性,并不意味着它不需要任何相应的知识储备。恰恰相反,直觉是依据已有知识进行搜索的结果,只不过人们通常是仅仅知道并记住了探索的结果而不了解复杂的探索过程。没有一定的感性经验和理性知识的基础,也就不可能有对事物本质的直觉。

三、从直觉的认识形式看

直觉有两种最常见的认识形式:一是再认性直觉,二是创造性直觉。再认性直觉是指过去的观念和思维套路在遇到适当条件的激活时,会很快形成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从而直觉到问题的本质和症结。庞加莱曾有过这样生动的描述:“一天晚上,不同于往常的习惯,我喝了浓咖啡,因而辗转反复,难以入睡,众多思绪蜂涌而至,我感到它们不断地冲突和碰撞……直到最后,它们一一相连,也就是说,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组合体。”这些“不断地冲突和碰撞的思绪”实质上是他长期的工作中不断积累和形成起来的思维套路的激活。这种认识形式的直觉主要就是依靠已经形成的思维套路,将要解决的问题情境和条件同已经形成的思维套路有类似同一性,从而借助和重启已经形成的思维套路很快地、直接地将问题解决。

创造性直觉是指在没有现成的思维套路和思维模式可借用时,开创性地形成新的思维套路和思维模式而解决问题。数学中许多重大的发明发现,乃至其他科学中的发明发现多是创造性直觉的成果。另外,我们还可以根据直觉的内容,把直觉分为经验直觉和思维直觉。经验直觉的内容主要是现象性的,思维直觉的内容主要是本质性的。但无论是经验直觉,还是思维直觉都能使人的认识出现创造性的成果。

四、从直觉的认识结果看

直觉学习 篇7

一、农村初中学生数学直觉思维运用的障碍

1. 缺乏数形结合意识, 直觉思维习惯不够

绝大部分同学预感计算量大, 计算过程烦琐, 不敢尝试。部分同学考虑到了面积割补问题, 但思维被困, 结果无招呆愣着, 更有一部分同学毫无头绪。只有个别同学想到利用数形结合思想, 正确构造图1来解决。

事实上, 由算式的结构特征感受到后一个数总是前一个数的一半, 构造图1来解此题, 令人叫绝。

运用数形结合思维去考察数学问题有助于理解问题, 丰富学生的想象空间, 找到快捷的解题思路。教师要有意识地提供直觉思维的意境和机会, 要善于挖掘数形结合的例子, 做好“数”与“形”关系的提示与转化, 经常引导学生利用图形直观地研究问题, 借助图形特征诱发学生的直觉, 培养直觉思维的敏捷性和准确性。

2. 缺乏思维灵敏性, 直觉推理能力欠缺

例2已知数轴上点A, B所表示的数分别为-6, 4。在数轴上有两个动点P, Q, P的速度为每秒1个单位长度。Q的速度为每秒2个单位长度。点P, Q分别从点A, B同时出发, 在数轴上运动, 经多长时间后P, Q两点相距4个单位长度。

经过我校的测试统计, 学生对于此题的解决只有一种答案, 没有进行分类讨论。此题出题意图旨在考查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容易想象, 应分为相向而行和同向而行进行讨论。每种情况又分成相遇前和相遇后两种情况。

3. 不能正确把握问题信息, 直觉判断能力较弱

例3一名教师在某年元旦向银行贷款2万元用于购房, 银行利率为年利率10% (按复利计算) , 计划从次年每年元旦分期偿还, 10年还清, 如果每年偿还的钱数相等, 问每年需还款多少。

这是一道等比数列应用题, 本属高中范畴, 若初中学生弄清题意, 借助计算器是可以解决的。但学生的结果却异彩纷呈:有回答79.2元, 也有1万多元, 更多的学生是一脸茫然。而当问及能否解释其结论的正确性时, 更是不知所措。其实, 只要对问题结果的取值范围进行合理的估计, 并迅速运用直觉思维做出判断, 就可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从而达到计算结果的准确性。例如, 若没有利息, 则每年需还2000元;若10年后一次还清, 需还2× (1+10%) 10≈5.2万元, 平均每年约还5 200元。则答案应在2 000元到5 200元之间。如此一来, 上述荒谬的答案就不会出现了。种种现状, 究其缘由, 学校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在培养训练学生获得数学直觉思维能力的成效上, 远没有达到培养训练学生获得数学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所取得的成效。这一方面是因为数学知识结构的严谨性、抽象性和系统性等特点, 常常掩盖了直觉思维的存在和作用, 另一方面是我们教师在教学时往往采用成人的思维习惯, 而且大多数的数学教师由于长期受演绎论证的训练, 自身也经常忽视直觉思维的运用。为此, 笔者认为,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把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放在与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并重的位置上, 同时, 教师要经常运用直觉思维对问题进行猜想, 为学生做出示范, 教师的引导和启发对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将是有效的。

二、培养初中生数学直觉思维运用的策略

1. 加强整体意识, 提高直觉洞察能力

整体意识体现数学辩证思维的特性, 对形成观察问题全局化、思维方式科学化等数学素养具有关键作用。直觉往往是从事物整体入手, 对问题从总体上加以把握, 它是对问题总体概括的反映。站在整体、全局的高度鸟瞰, 纲举目张, 就能洞察出事物之间的联系和问题的实质, 有利于做出正确的直觉判断。

(1) 梳理数学学科的知识结构, 为直觉洞察提供依据。

直觉思维不是凭空产生的, 必须具有该学科的基本知识, 了解该学科的研究方法、学科基本结构有利于对学科的深入理解和整体上的把握。所谓数学学科的基本结构, 就是指数学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公理定理、基本思想方法, 以及它们之间的逻辑联系和理论框架, 各个部分知识紧密联系, 构成了严谨的学科体系。数学学科的系统性和严密性决定了数学知识之间深刻的内在联系, 包括各部分知识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的纵向联系和各部分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在教学中, 要善于从本质上抓住这些联系, 进而通过分类、梳理、综合整体系统地构建教学框架。因为数学学科的基本结构, 是人类智慧活动的结晶, 学生只有掌握了具有一定深度与广度的基本知识及其联系之后, 才能使思维活动具有丰富的学科内容, 才有可能从错综复杂的现象中直接而迅速地一眼洞察问题的本质和联系, 才能避免无根据的想入非非和胡猜乱想。例如, 学生在学习了有理数的运算律后, 在进行实数运算时自然想到有理数的运算律。

作为教师, 在引领学生解决问题时, 要着眼于问题的整体, 考查问题的条件之间内在联系和问题的结构等。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关注数学概念、法则、定律、公式的结构, 关注几何基本图形的位置结构和数量关系。这样, 才能增加思维的跨度, 增强直觉洞察能力。在面临新的问题时才会将问题结构化、模式化, 从而达到数学知识的顺利应用。唯其如此, 我们的学生才能逐步形成宏观把握、整体思考的初步意识。

(2) 加强学科间的互补应用, 为直觉洞察提供保障。

作为人类社会的科学知识是相互关联的, 并且可以整合成为一个统一的知识体系。长期以来, 中、高考在分科考试的模式下, 各科试题历来都注意避免“越科过界”。这种观点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学科考试的能力、考查的拓展, 特别是对直觉思维能力的考查。近几年来试题研制时注意到这一点, 测试力图在各学科之间建立起联系, 根据事物及其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规律, 将知识重组、整合, 构成一有机整体, 以期在知识的交融、各种思想方法相互碰撞的过程中, 产生更为深刻的思想内涵, 也使学科考试中的直觉思维能力的考查显得更为广阔、生动和有效。

2. 注重猜想能力的科学训练, 提高直觉推理能力

高斯说:“没有大胆而放肆的猜想, 就谈不上科学的发现。”猜想是一种难度较大跳跃式的创造性思维, 我们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鼓励他们打破思维定势、打破形式逻辑的束缚, 大胆猜测合情推理, 对其结果严格逻辑论证。

(1) 展现问题, 激发猜想兴趣。

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在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通过实验、列举事例或引用已有知识, 把有待解决的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 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追求真理的愿望。可向学生介绍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黎曼猜想和四色猜想等, 以激励斗志。教师要允许学生猜想各种问题, 并进行热情鼓励和赞扬, 使学生感到猜想的价值, 从而使学生获得满意、肯定的情绪体验和继续进行猜想的积极心理定向。

(2) 适当示范, 指导猜想办法。

教师要给予适当的指导, 使学生明白什么值得猜想, 什么不值得猜想, 应该如何猜想, 并培养学生不怕讥笑、不怕出错和勇于自我修正的精神。教师要经常运用直觉思维对问题进行猜想, 为学生做出示范, 引发学生模仿。“引”学生大胆设问;“引”学生各抒己见;“引”学生充分活动。让学生猜想问题的结论, 猜想解题的方向, 猜想由特殊到一般的可能, 猜想知识间的有机联系, 让学生把各种各样的想法都讲出来, 让学生真正“触摸”到自己的研究对象, 推动其思维的主动性。布鲁纳认为, 如果学生从来没有见过他们的长辈有效地利用直觉思维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那么, 他们就未必会相信和发展自己的直觉思维能力。一个善于运用直觉思维的教师所培养出来的学生, 一般来说比较聪明。否则, 训练出来的学生难免思想僵化, 思路狭窄, 其创造思维活动的速度和效率必然极低, 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3) 启发诱导, 拓宽猜想渠道。

经常用启发式教育学生, 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直觉思维天地。例如, 教师可通过“打比方”“举例子”等方式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深奥的道理形象化, 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例如, 教学对顶角概念, 教师戏谑“背靠背”, 前提必须有相交直线;教学邻补角, 教师念念有词:“所谓邻居, 一堵墙公用也!”在比较圆周角和圆心角概念时, 教师说:“就如孙悟空翻不出如来佛手掌心, 圆心角定义只要‘顶点在圆心’即可。”学生兴趣盎然, 茅塞顿开。

(4) 具体引导, 运用多种猜想方式。

教师要具体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试验、类比、探索等方式进行猜测, 在教学中可以将课本上封闭型的例题、习题改造成开放型的问题, 为学生提供猜想的机会;或者编制一些变换结论, 缺少条件的“藏头露尾”的题目, 引发学生猜想的愿望、猜想的积极性。

3. 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及思维方法, 建立直觉观念

数学思想方法和思维方法是思维的具体路径, 路径是否通畅, 取决于对数学思想方法掌握的程度。比如, 在等腰三角形复习课上, 教师提问:等腰三角形底边上任意一点到两腰的距离和是定值吗?若是, 这定值等于什么?并证明你的结论。有的学生通过测量, 得出结论是定值, 但得不出定值等于什么;有的学生意识到任意一点可以是特殊点, 比如底边中点、与底边端点重合的点, 马上直觉判断出其定值等于腰上的高, 开辟了正确而顺畅的思维通道, 使接下来的结论证明找到了指向和落脚点, 体现了由特殊到一般的化归思想。

类比和归纳在数学发现的方法论中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 类比和归纳、联想介于逻辑思维和直觉思维之间, 它们有效地沟通了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 为实现逻辑上升到直觉这一认识上的质变奠定了基础。

4. 渗透数学的哲学观点及审美观念

建构直觉意识有关直觉的研究一直是哲学家的探究旨趣之一, 数学直觉的更多研究大量体现在数学哲学与数学方法论领域中, 其缘由是哲学观点有利于高屋建瓴地把握事物的本质, 这种朴素的哲学观点, 使一类问题的最终解决有了直觉指向。要真正有效地实施这些策略, 还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 要注意直觉思维能力培养的长期性、系统性和全面性。

任何一件教育工作的进行与发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思维的培养更不可能一朝一夕, 它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渗透的过程。

直觉思维能力是多方面的, 要将直觉思维的培养融于平时的教学和解题训练中, 尽量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创设宽松热烈的研讨环境, 让学生敞开心扉、各抒己见, 形成一个充满对话、交流甚至辩论、争执的开放性情景, 使思维相撞、沟通, 激发数学灵感。

(2) 要把握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培养的平衡性。

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 作为人类不同的思维方式, 它们各有自己的功能, 直觉是发明工具, 逻辑是证明工具, 对于数学而言, 它们构成了数学进展的两翼。两种思维同等重要, 偏离任何一方都会制约一个人思维能力的发展。在中学数学教学中, 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 应与逻辑思维密切结合相辅相成, 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总之, 只有将直觉思维的培养真正融合到教师的教学实际和学生的生活经验中,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情感, 树立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和意识, 发挥他们内在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才能不断促进思维能力的整体发展, 以适应新时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刘徽.教学实践的应然形态:关注情境的智慧性教学[J].高等教育研究, 2009 (1) .

[2]余清臣.师生岂能止于平等:我国当代师生交往制度的价值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0 (4) .

直觉学习 篇8

直觉思维有三大特征:思维发生的突发性、随机性;思维过程的跳跃性、突变性;思维结果的突破性、超长性。其具体性表现为:对思维对象从整体上考察, 调动自己的全部知识经验, 通过丰富的想象而作出敏锐迅速的假设、猜想或判断。它省略了一步一步分析推理的中间环节, “突如其来”表现出思维者的灵感和顿悟, “灵机一动”、“恍然大悟”都是直觉思维者的心态描述。它与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并列为三大思维方式。

长期以来, 中学数学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一再强调的是“言必有据”、“说理清楚”。从推导法则、公式, 定理的证明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这一系列学习活动几乎都是“一边倒”地侧重于逻辑思维, 而对直觉思维的潜意识性、非逻辑性和突发性却认为它不科学、不可理喻, 甚至觉得它“神秘莫测”。基于这些观点, 数学教学越来越偏向于定性的、记忆性知识的灌注, 而忽视了直觉思维的潜意识性和重要性。有一些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在美国一些高科技领域中, 我国许多优秀人才只能是操作员, 因为他们规范而有条理、考虑全面, 所缺的就是创新精神。究其原因, 不能说与我们长期忽视直觉思维训练无关。

爱因斯坦对直觉思维有着高度的评价, 他这样阐述科学发现原理:经验—直觉—概念或假设—逻辑推理—理论。可见, 直觉思维在创造性活动中有着不可低估的重要地位。在中学数学教学中, 重视对学生的直觉思维的训练, 不断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应该引起每个数学教师的重视。虽然中学数学教学教学大纲并未将它作为一种基本能力提出, 但它显然是数学中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部分。当然直觉思维能力的提高绝非一朝一夕之事, 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创造性。我认为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以下两方面。

一、爱护、扶植学生的自发性直觉思维, 提高学生直觉思维的敏锐性、准确性。

中学生正处在体力、脑力迅速发展的阶段, 他们有旺盛的求知欲, 喜欢争论, 渴望表现。在他们的思维活动中, 有一种自发和萌芽状态的直觉思维时有发生, 只不过有些老师对此缺乏敏感和培养意识罢了。例如, 我在初一讲“有理数的加法法则”时, 在复习了算术数相加并把它纳入有理数相加的范畴后, 导出新问题: (-3) + (-4) =?这时许多学生脱口而出:“-7。”而此时, 学生尚未学习有理数加法法则, 更不可能按有理数相加的“程序”进行, 而是直接得到结果。这其实就是一种由类别联想而产生顿悟的直觉思维在起作用。这较之数学家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表现出的直觉来说, 虽然层次上显得较低, 但其本质是一致的。对于这种类似的情况, 当学生凭直觉说出自己的论断时, 若再问“为什么”, 学生十有八九是答不出来的。此时, 教师千万不可表现出不屑一顾, 更不能怪学生瞎猜, 否则会挫伤学生直觉思维的积极性。这时, 教师的任务是相机诱导, 使学生明白科学理论形成的模式和过程, 促进逻辑思维和直觉思维有机地结合。在平时的教学中, 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鼓励他们打破思维定势, 打破形式逻辑的束缚, 大胆猜想, 合理推理, 再对结果严格逻辑证明。还可介绍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黎曼猜想和四色猜想等, 同时还应多注重数学美感的渗透, 以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 不断提高学生直觉思维的敏锐性、准确性。

二、为学生提供直觉思维的意境和机会, 提高学生直觉思维的减缩能力。

首先要重视教学基本问题和基本方法的牢固掌握和应用, 以形成并丰富数学知识组块。要注重所学数学知识与方法的系统化、条理化, 为直觉思维做好信息储备。如我在学生第二课堂活动中曾出过这样一道题:如图, 有一长n米、宽m米的矩形, 一人沿着宽1米的“带形”中心线按箭头所示方向走完, 共走了多少米?

问题出示后, 大多数学生认为条件抽象, 难以发现规律, 不易求解。可有一位同学竟连笔都未动, 一口说出了正确结果:n×m米。他是怎样“看出来”的呢?其实就是凭直觉思维。他介绍说:在观看排球比赛时运动员的汗水洒在场地上, 为了不使运动员滑倒, 工作人员用长条拖把 (假设宽为1米) 顺次推擦汗渍, 从线动成面原理, 实质为计算矩形面积有多少平方米。因为他懂得长方形面积、线动成面原理等, 所以才“看出来”结果。可见虽然直觉思维只是一种瞬间思维, 但它却是逻辑思维的凝结、减缩、跃进, 只不过其具体过程往往是不清晰的。若将这些思维环节展开, 则可以看到它正是发散思维, 是类比、归纳和联想的结果。这也正是其他同学“看不出来”的能力缺陷。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 不失时机地创造直觉思维的意境和机会, 培养学生独立钻研问题、较长时间集中注意力思考问题、强化创造意识的学习习惯, 营造问题情景的强烈气氛。在解决数学问题时, 要教会学生从宏观上进行整体分析, 抓住问题框架结构和本质关系, 从思维策略的角度确定解题的入手方向或总体思路。在这方面美国教育家乔治·波利亚的“怎样解题”表中的做法, 是颇值得我们借鉴的。在练习中要注意方法的创新、思路的寻找和类型的识别, 逐渐减缩逻辑推理过程, 迅速作出直觉判断, 选择最佳解题途径。

直觉是靠不住的 篇9

一、球拍和球的总价是1.1元, 球拍比球贵1元, 那么球的价格是多少?

二、如果5台机器用了5分钟生产5个零件, 那么100台机器生产100个零件需要多少分钟?

三、在一个湖里有一片睡莲, 睡莲的面积每天扩大一倍。如果睡莲覆盖整个湖需要48天, 那么它覆盖半个湖需要多少天?

直觉告诉我们, 答案分别是:0.1元、100分钟和24

天。美国研究人员把这3道题混杂在问卷中让10所大学的3000多名本科生解答, 发现大部分人都凭直觉回答。但是直觉是错的。正确的答案分别是:0.05元、5分钟和47天。按答对1题得1分计算, 这些学生的平均得分只有1.24分。即使是那些给出正确答案的人, 往往也是首先想到直觉的答案, 然后意识到这个答案是错的, 才去找违反直觉的正确答案。

直觉其实是一种无意识的本能反应, 不经思考、快速地自发产生, 不受人的心理状态的影响。理性思维则需要做有意识的思考, 反应要慢得多。直觉对我们的生存至关重要。我们看到一张脸, 不可能要经过思考才辨认出是熟人;看到一块石头迎面砸来, 不可能等到想起会被砸伤才躲开。这些都要靠直觉做出快速的自发反应。但是在面临更复杂的问题时, 就需要用到理性思维才能解决。

生活中, 我们在交替使用这两套思维系统。例如, 我们讲母语时, 用的是直觉思维, 而讲外语时则用的是理性思维, 所以不可能像讲母语那么流利。

但是有时对同一个问题, 直觉和理性思维会给出相互冲突的答案, 而直觉往往能战胜理性, 从而让人产生烦恼。虽然统计表明飞机是最安全的旅行方式, 但是许多人仍然害怕乘飞机, 直觉地认为飞机不安全。这些人乘车时并不担心会出事, 虽然出车祸的概率要比飞机失事高得多。

人们在进入陌生的领域时, 会本能地感到恐惧, 做出过分谨慎的直觉反应。许多人对转基因食品、疫苗接种的疑虑和反对, 就是一种由于缺乏科学知识、未经理性思考做出的本能反应, 并被某些组织和人士利用来制造社会恐慌。本能反应一旦做出, 就很难通过出示科学证据来说服, 因为说理诉诸的是理性思维系统, 不容易影响人们的直觉。

让理性战胜直觉, 并非不可能。毕竟, 对那三道数学题, 还是有人给出了违反直觉的正确答案。当然, 善于解答数学难题不等于

善于应用理性思维。习惯于理性思维特别是科学思维的人, 在人群中只是极少数。要让人们了解科学知识还比较容易, 但是科学知识往往与人们的直觉不符, 要让人们利用科学知识、应用科学思维做出正确的判断, 则困难得多, 因为那是在抗拒人的本能。也许科学思维也要“从娃娃抓起”。

数学的直觉思维与培养 篇10

一、何为“直觉”

直观与直感都是以真实的事物为对象, 通过各种感觉器官直接获得的感觉或感知。例如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等概念、性质的界定并没有一个严格的证明, 只是一种直观形象的感知。而直觉的研究对象则是抽象的数学结构及其关系。庞加莱说:“直觉不必建立在感觉明白之上.感觉不久便会变的无能为力。例如, 我们仍无法想象千角形, 但我们能够通过直觉一般地思考多角形, 多角形把千角形作为一个特例包括进来。”由此可见直觉是一种深层次的心理活动, 没有具体的直观形象和可操作的逻辑顺序作思考的背景。正如迪瓦多内所说:“这些富有创造性的科学家与众不同的地方, 在于他们对研究的对象有一个活全生的构想和深刻的了解, 这些构想和了解结合起来, 就是所谓‘直觉’……因为它适用的对象, 一般说来, 在我们的感官世界中是看不见的。”

二、直觉思维的主要特点

直觉思维具有自由性、灵活性、自发性、偶然性、不可靠性等特点, 从培养直觉思维的必要性来看, 笔者以为直觉思维有以下三个主要特点:

(1) 简约性。直觉思维是对思维对象从整体上考察, 调动自己的全部知识经验, 通过丰富的想象作出的敏锐而迅速的假设、猜想或判断, 它省去了一步一步分析推理的中间环节, 而采取了“跳跃式”的形式。它是一瞬间的思维火花, 是长期积累上的一种升华, 是思维者的灵感和顿悟, 是思维过程的高度简化, 但是它却清晰地触及事物的“本质”。

(2) 创造性。现代社会需要创造性的人才, 我国的教材由于长期以来借鉴前苏联的经验, 过多地注重培养逻辑思维, 培养的人才大多数习惯于按部就班、墨守成规, 缺乏创造能力和开拓精神。直觉思维是基于研究对象整体上的把握, 不专意于细节的推敲, 是思维的大手笔。正是由于思维的无意识性, 它的想象才是丰富的、发散的, 使人的认知结构向外无限扩展, 因而具有反常规律的独创性。

(3) 自信力。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的原因有两种, 一种是教师的人格魅力, 其二是来自数学本身的魅力。不可否认情感的重要作用, 但笔者的观点是, 兴趣更多来自数学本身。成功可以培养一个人的自信, 直觉发现伴随着很强的“自信心”。相比其它的物质奖励和情感激励, 这种自信更稳定、更持久。当一个问题不用通过逻辑证明的形式而是通过自己的直觉获得, 那么成功带给他的震撼是巨大的, 内心将会产生一种强大的学习钻研动力, 从而更加相信自己的能力。

三、直觉思维的培养

一个人的数学思维、判断能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直觉思维能力的高低。徐利治教授指出:“数学直觉是可以后天培养的, 实际上每个人的数学直觉也是不断提高的。”数学直觉是可以通过训练提高的。

(1) 扎实的基础是产生直觉的源泉。直觉不是靠“机遇”, 直觉的获得虽然具有偶然性, 但决不是无缘无故的凭空臆想, 而是以扎实的知识为基础。若没有深厚的功底, 是不会进发出思维的火花的。一旦你真正感到弄懂一样东西, 而且你通过大量例子以及通过与其它东两的联系取得了处理那个问题的足够多的经验, 此时你就会产生一种关于正在发展的过程是怎么回事以及什么结论应该是正确的直觉。

(2) 渗透数学的哲学观点及审美观念。直觉的产生是基于对研究对象整体的把握, 而哲学观点有利于把握事物的本质。这些哲学观点包括数学中普遍存在的对立统一、运动变化、相互转化、对称性等。例如 (a+b) 2=a2+2ab-b2, 即使没有学过完全平方公式, 也可以运用对称的观点判断结论的真伪。

美感和美的意识是数学直觉的本质, 提高审美能力有利于培养数学事物间所有存在着的和谐关系及秩序的直觉意识, 审美能力越强, 则数学直觉能力也越强。狄拉克于1931年从数学对称的角度考虑, 大胆地提出了反物质的假说, 他认为真空中的反电子就是正电子。他还对麦克斯韦方程组提出质疑, 如果一个物理方程在数学上看上去不美, 那么这个方程的正确性是可疑的。

(3) 重视解题教学。教学中选择适当的题目类型, 有利于培养、考察学生的直觉思维。

例如选择题, 由于只要求从四个选择支中挑选出来, 省略解题过程, 因而容许合理的猜想, 有利于直觉思维的发展。实施开放性问题教学, 也是培养直觉思维的有效方法。开放性问题的条件或结论不够明确, 可以从多个角度由果寻因或由因索果, 提出猜想, 由于答案的发散性, 有利于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

(4) 设置直觉思维的意境和动机诱导。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对于学生的大胆设想给予充分肯定, 对其合理成分及时给予鼓励, 爱护、扶植学生的自发性直觉思维, 以免挫伤学生直觉思维的积极性和学生直觉思维的悟性。教师应及时因势利导, 解除学生心中的疑惑, 使学生对自己的直觉产生成功的喜悦感。

“跟着感觉走”是教师经常讲的一句话, 其实这句话里已蕴涵着直觉思维的萌芽, 只不过没有把它上升为一种思维观念。教师应该把直觉思维冠冕堂皇地在课堂教学中明确地提出, 制定相应的活动策略, 从整体上分析问题的特征, 重视数学思维方法的教学, 诸如换元、数形结合、归纳猜想、反证法等, 对渗透直觉观念与思维能力的发展大有稗益。

上一篇:企业重组下一篇:超声造影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