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机制分析

2024-07-19

形成机制分析(精选十篇)

形成机制分析 篇1

《水经注》载:“卢龙古城, 东汉建安12年魏武征蹋顿所筑城池”。即表明卢龙古城始建于东汉建安12年 (公元207年) , 当年曹操率军攻打卢龙境内的乌桓蹋顿部, 屯兵卢龙, 修筑了平州城, 即今卢龙城。《平州石幢记》载:“平州古城, 今之北城是也, 南城辽人筑之”。辽大同元年 (公元947年) , 辽设上京、中京、南京、东京、西京五道, 卢龙城为南京道平州治, 并于当年在今县城西南隅拓筑新城, 迄今大西街、粮库大街以南、花园街以西为辽新城, 新城与旧城连成一体, 呈月牙状, 故卢龙古城又有“月牙城”之称。明洪武三年, 在卢龙置永平府, 纺管七州县, 由指挥费遇主持拓修府城, 由原“月牙城”向东拓建, 整个城池为砖石结构, 四周修筑了城墙, 拓修后的永平府城墙长9里13步, 高三丈六尺, 底宽三丈, 顶宽两丈, 坐落于三座小山之间, 三山分别为平山、永丰山、阻山, 三座山山势平缓, 峰顶仅高于城墙, 城内建筑物混为一体, 故有“三山不显”之说, 卢龙古城的四座城门, 因西门紧靠南门, 故有“四门不对”的特点, 形成了“三山不显, 四门不对”独特的建筑格局。在传国千年的历程中, 卢龙一直是国都所在, 据《括地志》记载:“孤竹古城在卢龙城南十二里, 殷时诸候孤竹国也”。古代孤竹国为商所封, 其疆域约辖今华东东北部与东北辽东临近地带, 卢龙恰为辖地中心地带, 是孤竹国国都所在地, 。隋唐以来卢龙古城曾为郡、州、府、县治所。春秋时期属燕国, 战国时地属燕辽西郡, 秦时属秦辽西郡, 西汉景帝后元三年建县始名肥如。北齐时期为平州北平郡治, 辖域扩大, 包括今卢龙、滦县、滦南县、昌黎县、乐亭县地域。隋开皇十八年更名为卢龙, 县治在今县城。唐、辽、金时期多有变更, 元初设永平府, 中统元年属平滦路, 大德四年更名永平路, 属中书省, 路治卢龙城。明清鼎盛, 明洪武四年三月改名永平府, 当时这里地处边关, 但手工业、商业发达, 水陆交通便利, 城贸日盛, 天天有集, 景象繁荣, 又是连接山海关和京师的交通要冲, 因而这里又成了军事重镇, 在明清时期, 永平府一直是京东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有“京东第一府”之称。民国2年, 改永平县, 1914年复称卢龙县, 县境辖地沿清未变。抗日战争时期, 县地属迁卢抚昌、卢抚昌联合县。1945年抗战胜利后, 联合县制撤消, 恢复卢龙单县制。卢龙古城现总占地面积3.17平方公里, 自明代起至民国19年 (1930年) , 上下五百年间, 历经修葺, 始终保持完整坚壁, 目前, 大西门、小西门基本完好, 在卢龙县城内西半部仍保留有大片的历史街区, 古城街巷仍保存原有的格局, 街巷脉络清晰, 一些主要街道的位置均没有改变, 且一直沿用着明清时期的街道名称。

解放后一段时期, 城市建设资金主要用于发展生产和新工业区的建设, 盲目拆除了东、北门等老城门, 城区逐渐向东拓展。旧城区的建设充分利用原有房屋、市政公用设施, 进行维修养护和局部的改建或扩建, 虽然当时对城市环境的改善和居住环境的改善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由于过分强调利用旧城, 城市建设标准不高, 建筑形式单一, 影响卢龙老城的传统风貌的保持, 为后来的旧城改造留下了很多隐患。90年代, 在老城北部建了新区, 城市建设速度加快,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县城的发展表现出对102国道的依赖, 城市空间轴向生长与填充速度加快, 城市呈现了以国道为轴的发展, 为以后城市的发展埋下了隐患。城市向北发展因高速公路受阻后, 转而向东扩展, 通过对滨河景观带的整治, 使得城市景观逐步改善, 城市形象得到加强。卢龙县是传统的农业县, 甘薯、酒葡萄、畜牧养殖业被列为全县农业产业化三条主线。到1998年, 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6.8亿元, 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9.8亿、8.7亿、8.2亿元,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0.7%, 社会商品零售额达到57091万元, 县财政收入实现8519万元, 其中地方性财政收入6397万元。到2007年, 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2亿元, 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1.8亿、15.6亿、24.6亿元, 社会商品零售额达到11.7亿元, 县财政收入实现2.6亿元, 其中地方性财政收入8173万元。2007年, 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7平方公里。

卢龙县城空间演进格局如下 (以现状为背景图, 深蓝色区域为当时建成区范围) , 见图1。

2 旧城空间结构的演变机制分析

2.1 旧城空间结构特征

卢龙老城与其他老城有差别, 既有山城错综的韵味, 也可略见平原城市规整的景象。老城临于滨青龙河的丘陵阶地上, 城原形制不规整, 轮廓大致成心脏形, 道路格局不规整, 房屋建筑个体布置多因地制宜, 朝向多变, 但内部功能布局混杂, 单位所有制的独立大院星罗棋布, 市政公用设施不足, 形成以商业零售、行政办公为主, 兼有居住、工业等多种功能的混合城市中心。城门设置不居一格, 大、小西门偏于南隅而近青龙河, 城垣河而筑, 老城选址体现“凡立国都, 非于大山之下, 必于广川之上。高勿近埠面水用足, 低勿近水而沟防省” (管子) 的思想。城市格局充分尊重自然山水条件, 因地制宜进行布局。城内总体空间结构严谨, 整体性较强。

2.2 旧城空间结构演变机制分析

(1) 自然条件。

自然条件与城镇的形成、发展的关系至为密切, 从城址的选择到空间结构和用地扩展, 无不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城市空间的扩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周边的自然环境 (河流及山丘) 限制。

(2) 经济条件。

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推动城市发展的内生力量, 是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最根本决定因素。从建国都之始, 到后来变为府城、县城, 管辖范围越来越小,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自然经济始终占据生产方式的主导地位。

(3) 思想条件。

由最古老的土城到月牙城, 再到清代的心脏形, 除地形限制外, 因孤竹国时期地处“化外之国”, 不向朝廷供奉, 思想上受儒家影响较小, 故建城依山傍水, 暗合了管子“高勿近埠面水用足, 低勿近水而沟防省”的思想。

(4) 制度结构。

改革开放以前, 单一的土地利用行政配置方式和以工业建设为主导的城市发展战略, 导致旧城形成居住与工业混杂、各功能区计划配置的城市空间基本格局。这种格局使得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低下, 各功能区丧失了分工协作的整体优势, 制约了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和城市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卢龙塞略.明万历三十八年.

[2]永平府志.清康熙二年修十八年续.

[3]永平府志.清光绪五年.

[4]卢龙古城保护规划 (2008—2020) .河北省城乡建设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8, 12.

[5]卢龙记忆[M].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5, 12.

[6]河北省城市、县城建设统计年报 (2007年) .河北省建设厅, 2008, 4.

川主寺尕里台滑坡形成机制分析 篇2

川主寺尕里台滑坡形成机制分析

尕里台滑坡位于松潘县北西约39km,在哲波河上游尕里台支沟右岸Ⅰ级阶地边缘谷坡中下部,为体积约10×104m3的中型滑坡.滑坡体在天然或暴雨状态下处于不稳定状态,现根据所掌握的资料,对滑坡形成机制进行分析.

作 者:王影 陈国辉 钟声 王晓东 WANG Ying CHEN Guohui ZHONG Sheng WANG Xiaodong 作者单位:四川省地质工程勘察院,成都,610072刊 名:四川地质学报英文刊名:ACTA GEOLOGICA SICHUAN年,卷(期):200929(4)分类号:P642.22关键词:滑坡 形成机制 诱发作用 尕里台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对策分析 篇3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人民币国际化是汇率改革的一个目标,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是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手段。对于尚处于初级阶段的人民币国际化来说什么样的汇率形成机制最有利于它的推进,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推进,汇率形成机制又将如何改革?文章围绕为了促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将如何改革这样一个中心展开。

一、中国汇率制度的演变

(1)改革开放前——国家控制。改革开放前,中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人民币汇率完全由政府来制定,是计划经济的调节工具。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采用了盯住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制度,盯住一篮子货币的汇率无法反应市场行为。(2)改革开放初期——双轨制。从1978年改革开放至1994年的市场化经济建设这段时期我国实行汇率双轨制度。1981年人民币开始实行贸易外汇内部结算汇率与官方汇率并行的复汇率制,虽然这种汇率制度有利于经济我发展但人民币仍然处于高估的状态,难以很好地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于是1985年,我国取消内部结算价,开始实施官方汇率和外汇调剂市场汇率并存的双重汇率制度。(3)现在——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从1994年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为基础、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在这一汇率制度的实施过程中汇率受市场影响波动较大,为了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中国人民银行加强了对外汇市场的干预。我国的汇率制度实际上变成了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在促进我国外贸行业发展的同时,也使人民币升值压力变得越来越大,不利于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于是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我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解、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并且这种汇率制度一直沿用到今天。

二、现行汇率制度的绩效

1.促进了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第一,提高产品竞争力。中国现行的参考一篮子货币、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能够锁定汇率风险,扩大了国际贸易,进了外资与先进技术,加上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和低廉的优势,同一款产品,我国的产品在国际上的价格低于其他国家,提高了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我国贸易额持续增加,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自2005年汇率改革以来中国的出口量持续上升,促进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2009年中国国内生产总额达到了340506.9亿美元。并且,在2010年第二季度中国的国内生产总额(13390亿美元)超过日本(12880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第二,优化产业经济结构。相对稳定的汇率制度是我国俩年处于双顺差的局面,由此积攒的大量外汇储备可以用来进口石油、矿砂、技术设备等我国紧缺资源和急需技术,提高我国企业生产能力和整体素质,最终有利于对外国的产品出口;另一方面相对稳定的汇率制度稳定了投资者的信心,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血液,并且与外资一起进入的先进技术、管理理念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进而有利于我国整个经济结构的调整。

2.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经济的发展。第一,国际收支失衡问题严重。现行汇率制度不能完全反应外汇市场。政府主导市场汇率的形成,中国的汇率市场跟市场真正的需求供给不对称。政府的介入使人民币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低估,使经常项目顺差以及资本金融项目顺差迅速扩大。不断扩大的“双顺差”,加剧了我国跟其他国家的贸易摩擦,不利于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第二,货币政策独立性受到挑战。稳定的汇率制度使我国国际收支连年顺差,我国外汇储备在近几年增长极其迅速。为了应对高速增长的外汇储备央行不得不被迫投放大量人民币基础货币并在公开市场上不断滚动增发央行票据来回笼资金,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有效性受到很大的挑战。第三,国际热钱大量涌入危害金融体系稳定。现行汇率制度,在促进我国出口和吸引外资发展的同时,也给国际热钱入侵留下了可乘之机。热钱的涌入,在很大程度上危害了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降低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加大了我国的金融风险,不利于宏观经济的稳定发展。

三、完善人民币汇率制度形成机制的实践——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1)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性。人民币国际化是当前国际经济发展的必然。现在的以美元为主的国际货币体系因缺乏有效约束已成为国际金融不稳定和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的货币政策一定程度上受制于美元等国际货币发行国的经济政策。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改革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维持我国独立货币政策以及金融市场稳定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我们的不二选择。(2)人民币国际化的成功尝试。第一,推进跨境人民币结算。2009年7月6日,我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正式启动。2010年6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境内试点地区由上海和广东省的5个城市扩大至全国20个省区市,同时不再限制境外地域。从2009年7月开始推进跨境贸易结算试点,截至2010年12月底,人民币结算试点的企业由最初的365家已经扩展到67724家,跨境贸易额度攀升201倍。第二,港澳地区人民币计价的借贷与投资实践。人民币在中国港澳地区的可接受度较高,人民币与其他国际货币具有同等的流通效力,且可通过多种途径自由兑换。2009年,中央政府在港发行60亿元人民币国债。2010年11月中国财政部又在香港发行80亿元人民币国债,这有助于推动人民币对境外投资者吸引力,扩大香港人民币债券市场的规模。在香港人民币债券已成为典型的投资产品,今后会进一步推动各类人民币金融产品的发展,为人民币国际化奠定金融市场和产品基础。第三,周边国家人民币的流通规模日益扩大。近年来,中国同周边国家地区的贸易高速发展起来。人民币在整个东南亚流通起来,并且规模日益扩大。目前,中国已与韩国、马来西亚等8个国家地区签订了双边货币结算协议,明确了双方商业银行可以相互开立代理账户实行本币结算。并且通过货币互换创新,可以部分实现人民币国际结算功能,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储备功能。甚者在某些国家和地区出现了代替当地货币的趋势,为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创造了有利条件。虽然目前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已扩大至所有国家,结算规模也在急剧增加,但由于我国的债券市场还很滞后,人民币在资本项下不可自由兑换,人民币国际化目前还仅处于起步阶段。在人民币汇率体系更具弹性之前,人民币的跨国贸易结算是一个不对称的繁荣。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客观上会倒逼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四、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制度形成机制的对策

(1)参考一篮子货币是人民币国际化初级阶段的重要选择。人民币国际化需要具备几大必要条件。其一是稳定的币值,其二是有一个能够反映外汇的供求关系,富有弹性灵活性的汇率机制。一方面要求人民币汇率能够保持相对稳定;另一方面又要求人民币的汇率决定市场化,对于没有一个行之有效的汇率稳定机制,这一要求是很难实现的。人民币国际化尚处于一个初级阶段,需要一个稳定的经济、金融环境、汇率机制做保证。目前实行的“以市场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是相对比较好的选择。以市场为基础、有管理的浮动使得汇率能在一定层面上反映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并使汇率更具弹性和灵活性,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另外根据与我国贸易与投资密切相关的国家,选择他们的货币设定不同权重后组成一篮子货币,并设定浮动范围,人民币根据这一篮子货币并在范围内浮动,可以避免人民币的单边升值,有利于减少人民币对关键货币的波动,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2)积极稳妥地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我国现行的汇率制度虽然理论上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但是在执行过程中实际上变成了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汇率有一定的稳定性但是没有市场化,这样的汇率制度只适合人民币国际化的初级阶段,不利于人民币国际化的进一步推进。市场化的汇率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前提,这就要求我国的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朝着能反映外汇市场供求的汇率机制发展。此时自由浮动汇率制度是较好的选择。虽然自由浮动汇率机制能反映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并且能够根据市场需求而自行调节,是汇率形成机制的最理想状态,但是从中国目前的经济、金融状况来看,中国还不能应对由自由浮动汇率制度带来的诸如金融不稳定等一系列影响,贸然马上采用自由浮动汇率制度可能导致汇率动荡和整个经济形势的恶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如何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将直接关系到人民币国际化的成败。因此我们必须做好相关准备为自由浮动汇率制度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3)完善有管理的人民币汇率制度。第一,致力于产业结构升级是基础。发展本国生产力、提高本国的综合经济实力并不断提高经济的国际化程度,是一国实现货币国际化的最根本的方法。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人民币能否成为国际货币主要取决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现在中国的产业构造阻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培育有核心技术的企业,调整产业结构,并且使企业有应对汇率风险的意识。这样,企业就会逐步具备应对自由浮动汇率制度带来的风险的意识,人民币国际化所需要的经济基础也会逐步形成。第二,完善金融体系建设是前提。由参考一篮子货币、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过渡到自由浮动的汇率制度,所需要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必须具有一个有深度和流动性的外汇市场以及强而有效的金融监管体制。人民币能否成为国际货币也取决于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水平和开放程度。当前国内金融市场的不完善,造成人民币流动性总体仍然较差,整个金融体系还不成熟,应对危机的力量还很弱小。因为市场主体单一,中国的汇率市场发展不足,汇率市场的广度以及深度都有一定限制,不利于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国际游资的管理和监控,防止汇率波动带来严重冲击。加强加快外汇市场建设拓宽人民币汇率形成市场,不仅为人民币汇率制度走向自由浮动提供重要保障,也为人民币的国际化提供一个坚实而良好的基础。

参 考 文 献

[1]孙立行.基于人民币国际化视角的人民币汇率机制形成改革问题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10(12)

[2]赵蔚.人民币汇率改革与人民币国际化[J].中国金融家.2011(1)

[3]王思程.对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的若干思考[J].现代国际关系.2008(8)

[4]林天鸿.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性及其经济成本分析[J].中国外资.2010(11)

[5]贺霜虹,杨定华.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企业导报.2010(8)

林业产业链的形成机制分析 篇4

我国在林业产业链上的研究同国外相比, 存在比较明显的问题就是过于注重对整体框架的研究, 而没有针对研究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 这对我国林业产业链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制约。虽然没有发达国家的研究成熟, 但我国在林业产业链上的机理研究多, 这为林业产业链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2 分析我国林业产业链

2.1 搞好林业产业链的上游经济活动

林业的经营和生产过程中不仅需要政府为其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 而且需要政府设置合理的制度安排经营和生产。政府应当通过教学、培训等方式不断的使林业企业中的工作人员的文化程度得到提高。政府一方面应鼓励人们建立林农协会或合作组织, 使林农组织的文化水平得到提高, 使其在经济市场中能够更好争取保护自己的利益。加快文化经营在林业生产的发展脚步, 使林业和龙头企业之间的关系不再仅仅是合同关系, 从而使两者之间关系更加稳定, 使两者成为一个利益共同体, 只有这样才能对我国一些相同类型的大型企业产生冲击, 促进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 应当使各级的林业协会在发展过程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为林业企业提供人才服务、信息服务, 在不断扩大国内市场份额的同时, 逐渐占领国际市场。此外在林业发展过程中, 政府应当建立科研组, 使林木育种研究进程得到加快。政府应当重点扶持一些林纸企业, 尤其要对国内已经成为一定规模的林纸企业进行扶持, 将我国的科研院和高校的力量整合在一起, 重点研究森林培育, 并且应予以一定的经费支持。尤其要加大在育种方面上的研究, 目前我国在松树上的育种水平已经同国际水平十分接近, 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 不久的将来在育种方面的水平将会与国际水平接轨。提高林业产业链上游的经济活动, 对我产业链形成良好的机制有着重要作用。

2.2 林业产业链机制的形成

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升, 使生产逐渐变的整体化, 使一系列相关的产业逐渐成为了一个整体。生产过程中企业是基础, 现在经济的快速发展, 使单一的企业发展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生的需求, 因此必须通过适当的发展模式, 提高企业的发展速度。由此可见, 在林业产业链形成过程中, 寻找适当的企业对提升生产力水平有着重要作用。

林业产业链的出现与工业产业链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林业产业链的链条更长, 同时整个产业链中涉及到了许多群体, 整个结构更加复杂, 并且结构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因此在发展过程中要对影响因素进行合理控制。

我国的市场上需求日益变化, 为了使林业产业能够与现代经济市场的发展相适应, 林业产业链中的企业的变化应当与市场发生的变化相适应, 避免企业自身的发展受市场影响。产业链中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仅需要注重创收经济, 同业要合理调整自身的经济行为, 依据市场需求, 调整企业的发展模式。

经济的快速发展会使林业产业链受到一定的影响, 资源匮乏的区域, 因为市场需求的巨大变化, 会给企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因此, 要加强对市场需求的研究, 依据研究结果合理调整市场, 吸引其它区域的产业发生合理转移。林业产业链形成过程中, 涉及到的企业并不是简单的交易关系, 同时也是一种长期合作、维护生态平衡的关系。在发展过程中, 所有的企业都需要承担风险,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最终都会涉及到利益, 如果各个企业之间的利益分配出现不均匀, 这对林业产业链的发展将会产生一定的阻碍, 利益分配的不合理, 将会导致各个企业之间因为利益产生纠纷, 引起恶性竞争, 严重影响林业产业链, 林业产业链在发展过程中具有多个节点, 并不是所有的节点对发展都能够起到促进作用,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造成社会分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1) 产业链内部的企业同产业链外部的企业相比没有优势可言, 甚至处于劣势; (2) 在长期的林业产业链发展过程中, 节点企业受益无法达到支出成本。 (3) 政府在政策上的诱导, 调整整个林业产业链。在林业产业链形成机制过程中, 产业链组织程度、市场交易程度、社会分工程度三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 三者将会发生不断的更新与变化, 使整个林业产业链得到进一步完善。

3 结束语

林业产业链的形成机制是一个值得人们深入探讨的问题, 在现代经济市场中, 不断完善林业产业链。合理的林业产业链应当使市场交易程度、社会分工、产业链组织三者逐渐的发生合理的变化, 使三者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合理, 促进我国林业产业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崔春晓, 邹松岐, 张志新.农业产业链国内外研究综述[J].世界农业, 2013 (1)

形成机制分析 篇5

采用红外光谱(FT-IR)技术分析了以Sm2O3和ZrO2为原料,固相反应制备Sm2Zr2O7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Sm2O3中的Sm3+逐渐向ZrO2晶格中扩散并取代Zr4+的位置形成萤石结构的`ZrO2-Sm2O3固溶体,由于二者化合价的差别为保持晶格结构局部的电中性而引入了氧空位,氧空位的引入加快了ZrO2与Sm2O3固溶过程;随着温度的升高,已形成ZrO2-Sm2O3固溶体转变为焦绿石结构的Sm2Zr2O7,并在1500℃以后形成Sm2Zr2O7晶体,整个过程没有其它中间相出现.

作 者:胡仁喜 张红松 陈晓鸽 魏媛 HU Ren-xi ZHANG Hong-song CHEN Xiao-ge WEI Yuan 作者单位:胡仁喜,HU Ren-xi(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工程学院,北京,100081)

张红松,陈晓鸽,ZHANG Hong-song,CHEN Xiao-ge(河南纺织高等专科学校,机电工程系,河南郑州,450007)

魏媛,WEI Yuan(河南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化学工程系,河南郑州,450007)

形成机制分析 篇6

关键词:幼儿;感恩品质;形成机制;培养路径

感恩教育指以识恩、知恩、报恩和施恩教育为主的教育实践活动,幼儿感恩教育对于幼儿感恩品质培养和社会发展来说,都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幼儿园在学前教育中要客观认识幼儿感恩品质形成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幼儿教育,帮助幼儿养成知恩、感恩的优良品质。

一、幼儿感恩品质的形成机制

感恩是一种社会道德,也是个体必备的优良品质。了解幼儿感恩品质形成机制,是进行幼儿感恩教育的基础和前提。教育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幼儿感恩品质形成是沿着认知—情感—行为的方向发展的,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其中,感恩认知是产生感恩情怀和感恩行为的根本,幼儿在形成感恩品质前,大都自我意识较强,很少会考虑到别人的感受,也不会有感恩之心。经过一段时间的学前生活后,幼儿会逐渐对别人的行为有所关注,自我心理也会有所改变,但是其感恩意识仍旧非常淡薄。感恩情感是个体感恩认知不断向前发展的结果,也是连接感恩认知与感恩行动的纽带。幼儿感恩情感发展与其生活环境、受到的教育密切相关,在幼儿园群居环境中,教师如果能对幼儿进行感恩情感灌输和引导,教导其感恩和关爱他人,必将会加深幼儿对感恩的认识和了解,也会有效激发其感恩情感。感恩行为指幼儿在感恩认知和感恩情感作用下做出的知恩、报恩行为。一般而言,幼儿只有在有意识地接受过感恩教育、产生感恩意识之后,才会做出感恩行为。还有,在别人的提醒下,幼儿的感恩行为出现的频率也会大大发生。因此,教师和家长要经常提醒幼儿对别人的帮助给予感谢,以提高其感恩意识,使其养成感恩他人的好习惯。

二、幼儿感恩品质培养路径

1.明确培养目标

明确感恩品质培养目标,是感恩教育的第一步,也是感恩教育顺利实施的根本。幼儿感恩品质培养目标是立足于生活,培养幼儿的感恩品质,使其养成正确的感恩认知,具有积极的感恩之情,最终学会感恩,学会悲悯他人。那么,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呢?幼儿园教师要做的是,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和个人修养,在得到幼儿帮助时,及时对幼儿表示感谢,以身作则,对幼儿进行感恩熏陶。再则,对幼儿行为进行细心观察,在他们得到别人的帮助或者帮助别人时,引导被帮助人主动表达感谢,让幼儿意识到,无论是帮助别人还是接受别人的帮助,都是一件快乐的事。同样,在家庭生活中,家长也要提高幼儿感恩教育意识,在日常小事中渗透亲情教育、感恩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幼儿的感恩心理和习惯。

2.采用合适的方式进行感恩教育

幼儿感恩教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幼儿具有思想简单、注意力不集中等特点,如果单纯对他们进行感恩理论灌输,势必会适得其反,达不到预期目的。这就要求家长和幼儿教师在幼儿感恩教育中选择合适的方式。那么,适合幼儿的感恩教育方法有哪些呢?首先,针对幼儿心理,利用儿歌、故事、画画、手工等幼儿感兴趣的形式对其进行感恩教育。如,教师可以通过“为妈妈做手绢”“给我最爱的人画像”等形式,培养幼儿感恩家长的品质。其次,家校联手,打造幼儿感恩教育合力。如,家长和学校要加强联系,针对幼儿存在的问题进行交流、沟通并制定有效的教育策略,并由学校给家长传授更多的感恩教育经验,或通过家长会、亲子活动等,培养幼儿的感恩品质。

3.把握好教育时机

感恩教育是一个缓慢推进的实践过程,把握好感恩教育时机,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幼儿感恩教育中,家长和教师要把握好一切可以进行感恩教育的好时机。有利于开展幼儿感恩教育的时机有:(1)幼儿园上学、放学时。如,每天早上幼儿上幼儿园时,家长可以让孩子感谢老师的迎接,在家长与孩子告别时,教师可以教导孩子们与父母道别,祝父母工作开心。(2)在教学活动中寓教于乐,进行感恩教育。如,在游戏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就他人借给自己玩具的行为表示感谢;在讲故事活动中,教师可以以感恩为主题,讲述“乌鸦反哺”“羊羔跪乳”的故事,使感恩根植于幼儿脑海中。(3)在各种节日,如,三八妇女节、教师节、重阳节或者是儿童生日等,幼儿园可以组织各种感恩活动,布置一些爱心作业,使幼儿通过亲身参与学会感恩他人,回报他人。

总之,幼儿园感恩品质形成离不开家长、教师的有效引导。这就要求家长和幼儿园教师在幼儿成长过程中,要重视幼儿感恩品质的培养,并从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入手,营造有利于培养幼儿感恩情感的环境。唯其如此,才能使幼儿成为有爱心、懂感恩的人。

参考文献:

[1]张莉.三位一体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的研究[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4(4):60-63.

[2]田涛.幼儿感恩品质的形成机制与培养路径[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4(5):95-99.

[3]刘利才,陈昌兴.论感恩教育的本质特征、价值取向与有效路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0):220-224.

形成机制分析 篇7

关键词:干涉,能量分布,非定域性作用

引言

在大学物理光学部分的教学中,干涉现象的讲解主要以迈克耳逊双缝干涉、增透膜现象以及牛顿环等具体实验来讲解。其具体的分析过程在各个版本的大学物理教材中均有详细的论述。通过波动理论的分析,可以得到不同干涉现象的理论解释,并且所给出的解释可以和实际实验现象很好的吻合。但是教学过程中,这种分析方法在解释干涉能量分布时却出现了无法解决的问题。

1、波动理论的困难

如图1所示的双缝干涉装置中,光屏上P点的明暗情况取决于在P点形成干涉的两条光线的光程差。根据波动理论可以得到P点的光程差为

设P点处两束光的光矢量振动分别为:

经过波动理论的分析运算可以得到P点处的光强为1:

若为明纹则I=4I0(2)

若P点位为暗纹,则I=0(3)

在这一计算中,关于能量的分布机制让人不解,式(1)中,两束光波均具有能量,由于光波是电磁波,根据电磁波理论可知,电磁场能量密度为2:

此时,亮纹处的光波能量超过了在此点干涉的两束光波能量的总合,其值等于此处的两束光波加上在暗纹处干涉的两束光波的能量和。可以肯定的是,式(9)只存在在发生干涉的相干光中。如果将非相干的自然光叠加,其能量叠加一定是遵循式(8)的计算。

如果光波是机械波,那么这个问题可以迎刃而解,机械波传播过程中,振动的介质中的体积元在平衡位置处具有最大的势能和动能,在最大位移处势能和动能均为0。即在机械波干涉中,虽然也具有两束波相遇叠加后振动减弱至零的情况,但是这种情况下,两束波的能量是以势能的形式存在并向后方传递的,在最大位移处由于体积元无形变也无速度,所以总能量为零3。

但是在光波的干涉中,光波是以电磁波形式存在的。如前面的计算结果,当光矢量振动为零时,其总能量就是为0,而光矢量加强时,其能量等于本地两束光波的能量之和加上暗纹处的两束光波能量。这样,一件非常让人困扰的问题出现了,即暗纹的两束光波分别携带着能量,在相遇的一点能量消失了,此能量瞬间转移至亮纹处,若无光屏障碍,则经过p点后能量又瞬时传递回来,由每一束光波自行携带。

这样的困惑在增透膜中尤为明显。以玻璃表面薄膜为例,如图2。

入射光1在前后两个表面光分别有反射光2,3.其光波能量分别与前式一样,能量均为正值.如果薄膜厚度满足(10)(其中n2为薄膜的折射率)时,反射光2,3相干抵消。此时反射光总强度为0,即总能量为0。光线全部入射,此为增透膜。反射光线2,3所具有的均为正值的能量相加后为0。这样,反射光2,3的能量必须均为零。也就是说在当光线射到薄膜的上下表面时,在两个表面实际上均没有发生反射,全部能量均透射进入薄膜下方。

这样,薄膜上下表面的距离决定了光是否在上下两个表面反射。但是,在刚刚到达薄膜的表面时,上表面光波如何知道究竟该不该反射呢?毕竟要“过一会儿”,等光波到达下表面时光波才“知道”薄膜的厚度。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到一个结论:在波动理论中时无法对干涉能量的分布机制作出解释。要解释这一问题必须使用量子光学。

2、干涉的量子理论的初步解释

在增透膜的例子中也可以使用这一方法进行分析,可以得到达到增透效效果时,薄膜上表面以上光子的分布几率几乎为0,这样导致光线根本不向上反射。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量子力学的分析结果和波动理论的结果完全一致。但是在量子力学中可以进一步得到结论,干涉现象中的光子空间分布不是由光子在传播过程中光子与光子之间的作用产生的,而是由光子本身的性质和实验装置共同决定的。并且,这个作用似乎是不需要时间,也不需要连续的空间轨迹。比如在薄膜干涉中,薄膜上表面究竟反射还是不反射光,就是由光子的波长和薄膜的厚度共同决定的。似乎在薄膜上表面光子通过某种“超距作用”探知了薄膜的厚度,进而直接决定在上表面究竟反射还是不反射。这种机制似乎与EPR佯谬中的处于纠缠态光子之间的非定域性作用很类似,所以可以认为这也是一种非定域性作用。

3、结语

综上,对干涉现象的深入分析中,我们得出了结论,用经典的波动理论无法对光学现象作出充分合理的解释,因为出现了波动理论无法解释的能量的空间分布现象;量子力学的观点可以解释这一现象,这样,在大学物理教学中可以以此为抓手,来提高量子力学部分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姚启钧.光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梁灿彬.电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0

[3]漆安慎.力学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2

[4]欧振湖.薄膜干涉的时空相干性[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111~116

河北省原奶价格形成机制调研分析 篇8

为此, 本报告针对当前奶价犹如“过山车”式的变化, 走访了保定、沧州、唐山等地, 选取典型的养殖小区、养殖牧场进行原奶价格的调研分析, 以期理清原奶定价机制, 探寻其存在的问题, 提出可行性的对策建议。

1 河北省原奶价格分析

近年来, 河北省不断推进奶业生产向优势区域集中, 形成了唐山、石家庄、张家口、保定四大奶业优势区, 四市奶牛存栏量占全省的79.8%, 奶类产量占全省总量的82.4%, 全省乳品加工产能的80%也集中在这些区域。

河北省的原奶产量居于全国前列, 但受国内、国际大气候的影响, 2010年~2014年原奶价格变化幅度较大 (见图1) 。

从图1可以看出, 2010年河北省原奶平均价格全年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 由2.78元/千克上升到3.15元/千克;进入2011年, 原奶平均价格呈现稳定态势, 其价格区间在3.1~3.2元, 一直持续到2012年10月份。2012年11月份原奶价格突破3.3元之后, 新一轮稳定的价格态势持续到2013年5月, 才发生了较大的变动, 原奶平均价格超过3.4元。此后, 河北省原奶平均价格一路飙升, 到2014年2月份, 原奶平均价格最高达到4.16元, 而后缓慢下降。截止到6月份, 每千克原奶价格下降到3.78元。与最高点相比, 降幅超过9.1%。

如果2014年下半年奶价持续下跌, 河北省奶业有可能重现“牛奶降价杀牛倒奶———奶荒———牛奶涨价———奶农买牛———牛奶过剩———牛奶降价———再杀牛倒奶”的恶性循环。这种状况已经在中国多次发生, 一旦原奶供应紧张, 导致奶价上涨, 奶农就加大奶牛养殖, “以草定畜、以财定畜、以技定畜、以销定畜”等养殖原则根本不在考虑范围内。随着奶牛养殖数量增加, 原奶供求关系逆转, 奶价下跌, 奶农又会选择退出。

目前, 河北省原奶供应也呈现少量过剩趋势, 主要原因一是国外原料粉价格下滑, 冲击我国奶业市场;二是乳品进入消费淡季, 加之国外品牌低价涌入, 影响国内乳企销量;三是乳品新建牧场投入运营, 增加原奶供应量, 部分造成原奶供应过剩。

1.1 国外原料粉价格下滑, 冲击我国奶业市场

由于原料奶的供应不足, 中国每年从国外进口乳制品以满足消费需求。中国乳制品进口种类主要包括液态奶和干乳制品两类, 以干乳制品为主。液态奶包括鲜奶和酸奶;干乳制品包括奶粉、乳清、奶油、炼乳和奶酪, 其中奶粉和乳清进口约占干乳制品的90%左右。

受2014年欧洲、新西兰等地牛奶丰产, 供应充足的影响, 国际原奶趋于过剩, 导致国际原奶价格下调。由新西兰恒天然集团成立的交易平台—Global Dairy Trade数据显示, 2014年2月全球乳制品均价达到巅峰, 此后一路下滑, 跌幅逾20%, 跌破每公吨4000美元, 仅略高于五年平均水平。另据国际牧场联盟 (IFCN) 最新数据显示, 2014年3月份全球原料奶价格为54.8美元/100千克, 按当月汇率折算约合3.36元/千克, 环比下降1.8%, 同比增长19.1%。

目前国内原奶价格在4.2元/千克, 而国际原奶价格在3.2元/千克, 中国原奶价格比国际水平高了近30%。即便加上物流费用以及关税等成本, 国外奶价依旧有较大优势。同时, 中国对进口乳制品依赖度依旧较大, 乳制品的贸易价格对市场杠杆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所以进口原奶价格对国内奶价影响很大, 国内奶价涨跌很大一部分原因将取决于进口国外的奶价。如果国外奶价持续下降, 国内奶价也会趋于下降阶段。

1.2 乳品市场进入消费淡季, 加之国外品牌低价涌入, 影响原奶价格

1.2.1 乳品市场进入传统消费淡季, 乳企降低原奶需求量

春夏两季是乳产品消费的传统淡季。夏季是乳品销售一年中的低谷, 在这个阶段, 天气较为炎热, 消费者发生消费转移, 水果、冷饮都可能成为乳品的竞争对手。而夏季奶源相对充足, 就会出现乳品产量没有减少, 但市场需求降低的情况。春节期间是乳品的销售旺季, 但节后, 每家企业都或轻或重的存在库存问题, 消化库存需要时日, 乳企对于原奶的需求量就会下降。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 2014年上半年, 我国乳品累计产量1282.4万吨, 同比下跌1.80%, 其中液体乳产量1153.8万吨, 同比下跌1.42%;其中6月份我国乳品产量为242.0万吨, 同比下跌4.50%, 液体乳产量216.8万吨, 同比下跌2.07%。

1.2.2 国外品牌低价涌入乳品市场, 间接压低原奶收购价格

国产常温奶仍占乳品市场的半壁江山, 但进口奶的品牌、种类、数量已在悄然增加。各大城市多个卖场在售的进口常温奶来自德国、美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10多个国家, 包括甘蒂、欧德堡、德运等20多个品牌。进口常温奶品类多, 还有针对指定人群的乳品, 比如孕妇和儿童牛奶。一般价格高于国内产品, 但国际品牌的背景, 使之仍具有竞争力。200毫升左右的小盒装进口常温奶集中在5元到10元之间, 1升装从14元左右到30多元不等。而蒙牛、伊利、海河、完达山等国产品牌的小盒装纯牛奶售价是2元到4元左右, 有机奶、低脂和脱脂奶在5元到9元之间, 1升装普遍在13元左右。

网购进口奶也很红火, 消费者反映, 进口奶经常打折, 折后跟国产奶价差不多, 有时更便宜, 而且线上比线下的价格还低, 基本上每盒能比实体店再省三四块钱。当进口奶价“亲民”时, 会优选进口奶。

另外, 近几年国内进口常温奶销量增长比例每年都在60%以上, 国内液态奶由于2013年的奶荒多次涨价, 导致进口奶与国产奶的差价逐渐缩小, 这变相又提升了洋牛奶的市场关注度, 降低国产奶的市场占有率, 导致国内原奶需求量的下降。

1.3 新建牧场投入运营, 增加原奶供应量

2013年9月工信部提出:发展奶源生产基地, 夯实基础环境, 鼓励企业加强自有奶源基地建设, 大力提高企业稳定可控奶源的比例, 实现奶源基地建设和加工业协调发展。

目前, 规模牧场有扩张动力。一是规模牧场的原奶收购价4.5~5元/千克, 养殖成本在3元钱左右, 较高的养殖效益推动规模牧场扩产;二是政府支持力度加大, 以呼和浩特为例, 规模牧场每新增一头奶牛, 将收到3000块钱的补贴, 约占成母牛价值的五分之一;河北省畜牧兽医局《关于培育壮大畜牧业链条经济的实施意见》中提出:加快乳品企业自有奶源基地建设, 督促乳品企业自建奶牛养殖场、扩大泌乳牛数量, 发展壮大自有奶源基地, 2014年自有奶源基地中泌乳牛数量提高30%以上。

因此, 国内乳品企业在经历了2013年的奶荒困扰后, 企业加大了牛的引进以及大规模牧场建设, 部分牧场已经投产, 对奶源提供了强劲补充。

综上分析可知, 2014年下半年未必出现“奶贱伤农”的局面, 牛奶价格止涨主要原因是去年牛奶价格涨得太厉害。当前及以后原奶价格的回落是市场作用的结果。

2 原奶价格形成机制

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名誉理事长宋昆冈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举办的2014乳业发展国际论坛上表示, 总体上说, 我国生鲜乳收购价已经高出国际奶价的三分之一以上, 原辅材料价格高导致生产成本高, 进而导致乳制品价格高。高奶价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乳制品消费增长的关键因素。

2.1 原奶价格构成

在全球主要产奶国中, 中国的原料奶价格处于相对较高水平。主要影响因素是供需和成本 (见图2) 。细化分析, 中国的资源禀赋、原奶加工能力以及上游养殖效率低下是奶价较高的根本原因。

调研过程中, 某养殖大户介绍说, 2013年以来饲料成本上涨迅速。青贮玉米从去年的330元/吨涨至410元/吨;豆粕从去年的3600元/吨涨至4400元/吨;棉籽从2200元/吨涨至3100元/吨;其他饲料如棉粕、甜菜颗粒等也都有较大涨幅。粗略计算一下, 2012年一头牛一天的喂养成本大约是50元左右, 2014年的喂养成本就涨到了69.2元。牛场养了400多头奶牛, 平常还需要饲养员、挤奶员、兽医等照料, 十几个人的工资也是笔不小的支出。这些年饲料成本、人员成本等“蹭蹭”往上涨, 可原料奶的价格却上涨空间有限。

10年前, 500克饲料0.32元, 现在500克1.2元;牧草250~300元/吨, 现在1200元/吨。饲养员10年前的工资是300元/月, 现在2800元/月, 挤奶工的工资达到3500~4000元/月;兽医10年前月工资500元, 现在请个技术好的要8000元。

原料奶的价格, 10年前的收购价为1.8~2元/千克, 2012年的价格为3.6~3.8元/千克, 2013年8月份起, 每千克原奶的收购价才涨到了4~5元/千克。目前, 养牛的保本点基本上是3.4~3.5元/千克, 低于这个价格养牛就不赚钱了。

2.2 原奶价格形成机制分析

奶业市场目前尚未确立合理的价格形成机制。长期以来, 奶业产业链形成了“哑铃型”的利益分配机制, 奶牛养殖户成为这种利益分配机制的薄弱环节。目前, 我国的养殖户与乳品企业之间缺乏必要的价格传导、风险共担、市场监督机制, 奶业发展出现了“乳品企业提高原料奶收购价, 奶业扩张;企业降价, 奶业萎缩”的企业控制产业的怪圈, 使奶业一度陷入奶农低效, 奶业发展低速的困境, 使奶牛养殖成为高风险的领域。

图3为当前我国奶业运行的原奶定价机制。图中“粗箭头”代表具有决定性作用或影响, “细箭头”代表影响微弱, “虚箭头”代表不起作用或形同虚设。即乳品企业根据自己的经营成本和利润决定原奶收购价格;两三个大型乳品企业制定的原奶收购价会直接强加给奶农, 奶农对原奶价格没有话语权, 只能被动接受。政府和奶业协会的虚箭头指向原奶价格, 表示在原奶的定价过程中, 政府和奶业协会目前状况下不起作用。

调研中发现原料奶收购价格大多由乳品企业根据自身生产经营成本来确定;在价格谈判方面, 由于原料奶无法长期保存, 必须尽快送到加工厂进行处理, 因此无论企业给出什么样的价格, 奶农只能被动接受, 几乎没有发言权。原奶价格的定价机制存在以下问题:

2.2.1 原奶定价由乳品企业垄断

由于原奶不易保存, 销售半径小, 奶牛养殖场生产的原奶绝大部分出售给蒙牛, 伊利等在当地建立的加工厂, 使原奶销售变为绝对的买方市场。同时乳品企业可以坐下来议价, 形成寡头垄断市场, 让养殖户成为奶业产业链条上最低层, 受剥削程度最高的一个节点, 主要表现为:

第一, 原奶质量等级评定完全由奶企控制。奶企对市场操控表现最突出的就是原奶质量等级的评定。奶企在不透明的, 没有第三方监督的情况下直接给出评定结果, 缺乏说服力, 并且在奶源供应充足情况下成为乳品企业寻找各种理由拒收原奶的有效方法, 给养殖户带来巨大损失。

第二, 乳品企业收购原奶时, 奶款不能当日到账, 而是会把资金向后压一段时日。通过对资金的控制来控制养殖户, 且把市场风险转嫁到养殖户身上。

第三, 原奶价格波动较大。由于奶业产业没有形成期货市场, 所以市场价格波动非常大, 从2012年较低价格2.7元/千克到2014年上半年最高价格4.2元/千克, 原奶价格犹如“过山车”, 养殖户利益无法保障。而乳品企业身为奶业供应链条的核心环节, 在奶价上涨时多拿利润, 但在奶价下降时却把亏损推给养殖户。

第四, 乳品企业收购原奶时重量长期亏秤。乳品企业与养殖户签订原奶收购合同时允许在重量上有1%的上下浮动, 但养殖户普遍反映从来没有满称或多出来, 全是有1%左右的亏秤。以保定清苑县为例。全县有30多家奶牛养殖场, 每年亏秤的损失就在100万左右。

个案一:保定某养殖场

投资80~90万元建成养殖场, 目前奶牛存栏量为700头左右, 日产奶量6~7吨, 供应伊利。当前奶价是4.5~4.6元/千克, 最高达到5.2元/千克。

养殖场厂长介绍说:关于奶价的制定, 2008年出台国家规定, 由农业部、工商、质检、发改委四部委联合议价, 乳品企业、养殖户参与。但实际操作中, 地方政府没有组织过议价。奶价低时无人管, 奶价高时政府出面管制。

针对奶价的形成, 乳品企业“绑架”政府, 政府站在乳品企业的立场。养殖户如对原奶收购价格有疑义, 须带本人身份证, 在乳品企业办公室的电脑前“浏览”一下情况。一旦乳品企业拒收, 其他乳品企业也不会接受。

另外, 针对原奶重量, 目前来说, 所有养殖场都“亏秤” (重量允许有1%左右的浮动) , 但问题是只有“亏”, 没有“盈”。初步估算一下, 全县30多个养殖场一年光“亏”就有100万元。该养殖场原奶拒收2次/月, 一年会有10次左右。

2.2.2 地方政府干预太多, 国家政策执行不到位

第一, 针对原奶价格, 地方政府没有出台最低保护价, 但在原奶价格涨幅较大时出手遏制价格涨势, 不利于发挥市场对奶业的调节机制。

第二, 国家政策基层执行不到位。2008年由农业部, 工商部门, 发改委与质检部门联合制定的奶价指导政策, 直到现在一直都没有贯彻落实。奶价被乳品企业一手操控, 养殖户没有议价能力。

个案二:沧州某养殖场

2011年开始饲养, 目前自有奶牛300多头, 寄养300多头, 共600多头。养殖模式是牧场, 农户以奶牛入股分红。目前养殖场有TMR机, 主要混合草 (0.3元/千克) 和青贮 (1.0元/千克) , 单产平均25千克/天/头, 养殖场产奶量6~7吨/天, 饲养成本:一头奶牛一天的消耗量, 粗饲料30千克 (22千克青贮, 0.2元/千克;4千克草, 0.6元/千克;4千克苜蓿, 0.9~1.0元/千克) ;精饲料10~15千克 (希杰是一种饲料:2900元/吨, 平均2.9元/千克) 。

奶价下降, 养殖户纷纷卖牛。原因一是奶价低时政府不管, 奶价高时政府遏制奶价上涨, 养殖户利润较低;二是肉牛价格上升。自2012年初开始牛肉价格持续增加, 2013年达到最高峰, 由原来的3000元/头左右的价格上升到18000~19000元/头。此后价格有所回落, 目前达到11000~12000元/头。

目前奶价水平略有下降, 但“高奶价养殖户利润未必高”, 饲养成本高。进口奶对我国奶业的冲击很大, 据君乐宝某管理者估算, 从澳大利亚空运原奶的成本才3元/千克多, 比国内原奶还便宜。国内玉米价格为2.6元/千克, 国外1.0元/千克。高养殖成本导致我国奶业在国内、国外市场竞争力不强。这种状况其他农产品也存在, 如土豆粉加工, 在国外市场竞争力不足, 主要原因是成本高于国外。

养殖场以往供奶给伊利, 但伊利有欺压行为, 2014年5月开始转供君乐宝, 奶价4.06元/千克, 暂无拒奶情况。价格高0.1元/千克左右, 只要达到最低标准就收奶, 消化不了时“喷粉”。伊利交奶时经常亏秤, 100千克以内是正常 (1%的幅度) 。奶源充足时拒奶次数增加, 2~3次/月。如养殖户能供应1000吨原奶, 但伊利只能消化700吨, 那300吨就要找理由拒收。拒奶理由有时是指标不合格, 指标合格时说奶有异味, 找理由拒奶, 自己检测无用。只要有拒奶, 乳企帮忙联系买家, 由奶贩1~2元/千克收购, 再3~4元/千克交乳企。伊利与养殖户4年一签合同, 君乐宝是1年一签。

现在参加的协会应发挥起谈价议价的作用, 为养殖户争取话语权, 但协会没有用, 乳企也不按第三方检测结果办事, 政府也无法制衡乳企。

3 原奶合理价格机制的形成

目前中国乳企面临的一个困境是, 既要保护上游奶牛养殖行业的利益, 又要顾及下游消费者的利益, 维持价格稳定。这对身处产业链中间环节的企业是个挑战。奶业只有建立合理的价格机制, 才能通过市场调节引导奶业良性发展。

建立合理的原奶价格机制, 需要逐步建立由政府协调、协会组织、奶农和乳品企业参与的原料奶定价机制 (见图4) 。政府、奶农、协会都应在定价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形成机制分析 篇9

造成贸易壁垒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人们对知识产权的无意识, 其次, 世界最大的贸易组织WTO对知识产权贸易壁垒规制的严重缺乏, 也加剧了知识产权贸易壁垒。发展出口贸易是我国的重要经济政策, 实行这一政策, 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然而, 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的存在, 已严重影响到了我国的出口贸易。有数据显示, 自2005年开始, 我国知识产权贸易壁垒涉及的商品数量高达100类, 其影响已超过反倾销, 我国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了2000亿美元。知识产权贸易壁垒问题的严重性, 由此可见一斑。下面我们就对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的相关内容以及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的法律形成机制进行探索性的分析。

一、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的内涵

知识产权贸易壁垒, 简而言之, 就是基于知识产权保护而采取的阻碍国际贸易自由发展的各种措施。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于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的认识是不同的。发达国家认为, 发展中国家因其知识产权意识低, 政府对知识产权的执法也存在问题, 导致知识产权无法得到应有的保障, 进而出现大量的假冒产品, 侵害了发达国家的知识产权, 造成贸易壁垒。这些侵权商品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利于国际贸易的发展, 但是, 过度保护和滥用知识产权, 加大了发展中国家获取知识产权的难度。因为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占据相当大的一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学者普遍认为, 知识产权已经从它本身的优势演变成为发达国家更好地瓜分市场、掠夺资源的重要手段和工具。

知识产权保护不足固然会导致贸易壁垒, 但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知识产权贸易壁垒主要是源于发达国家对知识产权的过度保护或知识产权的滥用。在TRIPS协议中, 知识产权贸易壁垒也有所体现。其序言中说:“期望减少对国际贸易的扭曲和阻碍, 并考虑到需要促进对知识产权的有效和充分保护, 保证实施知识产权的措施和程序本身不成为合法贸易的障碍。”从中我们可以理解出, 一旦知识产权保护不足, 就很有可能阻碍国际贸易。并且知识产权的措施和程序也可能成为合法贸易的障碍, 所以要“保证实施”。此外, 不得不强调的是, 这个协议是以发达国家知识产权法律为基础的、以维护发达国家的经济利益为核心目的的一项协议。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技术水平的落后, 知识产权制度也跟不上发达国家的步伐, 因此, 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必定会受到损害。

二、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的表现形式

1、标准型知识产权贸易壁垒形式

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的结合, 构成标准型知识产权贸易壁垒形式, 主要体现在技术标准中采用更多的专利技术。这种复合的贸易壁垒形式, 比普通的技术标准壁垒的防御功能更强。倘若未得到知识产权人的许可, 则产品本本无法进入市场。使得知识产权出现垄断。这种贸易壁垒形式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贸易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2、知识产权的滥用

知识产权的滥用, 即是指知识产权持有人或其他相关利害主体不正当使用法律赋予的相关权利限制或扰乱竞争, 损害其他经营者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保护知识产权, 可以更好地鼓励人们进行发明创造, 但任何事都是过犹不及的。知识产权也是如此, 过度保护知识产权, 就会造成知识产权的滥用。使得知识产权所有者在贸易中进行不正当的竞争, 从而形成了贸易壁垒。

3、知识产权的边境保护措施

所谓的知识产权的边境保护, 是指边境执法机关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的授权, 在一国的边境采取措施制止侵犯知识产权的货物进出境。实行知识产权边境保护制度, 其初始目的是保护知识产权人的切身利益, 并且维护国际贸易秩序。但是, 实际上, 一些知识产权人为了牟取暴利, 却滥用权利, 使国际贸易中形成贸易壁垒。

三、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的法律形成机制

跨国公司是国际贸易中的重要形式。而知识产权又被大多数的跨国公司所拥有, 因此, 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在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的形成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的法律形成机制可分为直接的和间接的两种。

1、直接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的法律形成机制

其一, 通过知识产权申请构筑贸易壁垒, 例如, 2009年, 韩国公平贸易委员会以拥有韩国CDMA标准核心专利的美国高通公司违反《韩国竞争法》为由, 向其开出2600亿韩元的罚单。其二, 通过知识产权救济构筑贸易壁垒。知识产权救济是为保护知识产权者的正当权益的, 但是,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发达国家的一些跨国企业将专利诉讼作为公司赢利的一种手段。

2、间接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的法律形成机制

除以上几种方式外, 跨国公司还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影响本国或者是其他国家的知识产权制度, 提高知识产权保护的门槛。其途径包括:本国政府在国际谈判中向其他国家施压, 要求其修改国家法律, 提高知识产权的保护水平;更有甚者, 直接对其他国家的政府施压。

四、应对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的措施

首先, 对于企业而言, 发展中国家应该努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不断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对于我国的政府而言, 要不断完善知识产权的相关法律制度。熟悉并利用国际贸易组织的规则, 争取在国际贸易组织的谈判中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如今, 中国企业的自主产权意识也在逐步提高, 中国为应对知识产权贸易壁垒已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其实例有很多, 如, 2011年10月13日, 浙江省桐乡市举办国际专利申请讲座以应对贸易壁垒;2010年8月30日, 国内首个LED专利技术产业联盟在深圳成立, 以应对贸易壁垒。

可以说, 消除知识产权贸易壁垒以及形成完善的法律制度是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经济利益的保障, 才能更好地维护国际贸易秩序。

参考文献

[1]徐元:《知识产权壁垒问题研究综述》, 《工业技术经济》, 2010 (10) :16-19。

[2]王孝存、刘厚俊:《国外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最新实践及对我国的启示》,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7 (4) :1-8。

丘陵山区危岩形成机制及稳定性分析 篇10

关键词:丘陵山区,危岩,形成机制,稳定性,形态特征,二维极限平衡理论,平面滑动法,传递系数法

危岩体的破坏主要表现分失稳崩塌, 破坏型式有滑塌、坠落和倾倒三种, 其主要影响因素有: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风化作用、地震、温差、暴雨及人类工程活动等[1,2]。危岩的形成机制比较复杂, 一般是以一种形式为主, 几种形式复合进行, 并且某些组合模式在发展过程中也可转化为另一种组合模式。目前三峡库区在危岩特性、发育环境、防治措施方面已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和经验[3,4], 通过分析总结, 有助于广大勘察工作者对危岩稳定性进行分析判定。

1 危岩体形态特征

危岩体的几何形态是由不同结构面组合切割形成的, 直接反映了结构面之间的组合关系与发育程度。主要危岩体形态有:板状体、多边体、楔状体、棱柱体, 其中以板状体、多边体分布最多。

(1) 板状体:板状危岩体常以平行坡面的构造或卸荷结构面为前后缘边界, 两侧为构造结构面切割, 一般危岩体 (砂岩) 长3m~40m、厚 (宽) 0.8m~3.0m、高6m~8m的结构体, 下部呈凹崖腔。

(2) 多边体:受多组结构面分割, 形态不规则、多呈次棱状, 危岩体规模一般较小。

(3) 楔状体:多为三组裂隙面切割而成, 顶底面和前后缘多呈长方形, 纵切面呈三角形或梯形。

(4) 棱柱体:其形成原因与板状一致, 仅控制棱柱体宽度的裂隙间距大一些, 层面构造不发育, 近于整体状。

2 危岩形成机制

现根据各种模式的产生条件以及实际工作中观测到的危岩变形破裂迹象和外貌特征, 将丘陵山区地貌危岩的形成机制划分为以下几种模式。

2.1 卸荷回弹

弹脆性砂岩体强度较高, 积存有较高弹性应变能, 在斜坡形成过程中向临空方向回弹膨胀, 使砂岩结构松驰, 同时在坡肩集中应力和残余应力的作用下产生卸荷裂隙。由卸荷回弹产生的张应力所形成的张裂隙在陡崖顶部崖缘区或陡崖中上部广泛发育, 该裂隙常沿崖缘区的张应力集中带呈平行于陡崖展布, 且常利用构造裂隙中平行于崖面的张裂隙或追踪平面X裂隙进行扩展, 垂向上呈上宽下窄, 上放下收, 一般终止于原生层面裂隙顶面或下伏的泥岩层, 走向上常受垂直于崖面的纵张裂隙限制。裂隙张开度一般为10mm~50mm, 最大可达300mm, 卸荷带宽度距崖面约5m~8m, 因此, 危岩崩塌沿崖顶平台产生的影响宽度一般为5m~8m。

2.2 弯曲~拉裂

多发育于陡崖上段, 由于陡崖与其底座不同岩层抵抗风化能力强弱不同而产生差异风化, 在硬质岩底面下形成崖腔, 上部砂岩体呈悬臂梁形式向崖面凸出, 受自重作用下向临空方向发生弯曲, 于后缘造成拉裂, 并有绕崖腔拱点转动的趋势, 变形加剧可将弯曲的危岩体折断, 导致拉断或绕崖腔拱点转动破坏。另外, 也有因下段危岩体先期崩塌破坏, 使上部岩体呈悬臂状而形成危岩。

2.3 蠕滑~拉张

多发生于陡崖的最前缘, 表现为厚层状砂岩体后缘出现上宽下窄的拉裂隙, 当下伏软弱基底 (砂~泥岩界面、泥岩中潜在的剪切面) 遇水软化、风化等诸多因素影响, 一旦滑移面贯通或剪断潜在剪切面, 即发展为滑塌剪切破坏。

2.4 滑移~压致拉裂

多发育于陡崖的下段, 下伏砂岩体受上覆砂岩体重荷作用, 沿砂~泥岩界面、岩层中潜在滑面滑移, 在危岩体后缘产生与滑移面相垂直的分枝拉裂隙。该裂隙多呈下宽上窄, 其上部常有悬臂状的危岩体相伴, 危岩变形的进展早期较快, 晚期的变形进展与蠕滑~拉张型岩体相似。

3 危岩稳定性分析

危岩的稳定性分析一般应包括定性分析、定量解析和综合评价。常是在崩塌危岩体全面定性分析基础上对各种工况作进一步定量解析, 并得出综合评价, 最终确定整治工程措施。

3.1 危岩稳定性计算方法

根据二维极限平衡理论, 对于结构简单的单层岩体, 危岩稳定性计算采用平面滑动法;对于组合结构的岩体, 危岩稳定性计算采用传递系数法。危岩体计算荷载主要有:自重、地下水产生的静水压力以及地震力。

3.2 计算工况

危岩体稳定性计算中, 考虑降雨条件、地震等因素对岩体稳定性影响, 按以下三种工况进行稳定性分析。

工况Ⅰ:天然状态 (含正常降雨) , 荷载主要为危岩体自重。

工况Ⅱ:暴雨或持续降雨状态 (雨季) , 荷载主要为危岩体自重+静水压力 (裂隙充水高度) 。

工况Ⅲ:暴雨或持续降雨状态 (雨季) +强震, 荷载主要为危岩体自重+静水压力+地震力。

4 结语

通过对危岩场地的详细勘察, 找出诱发危岩形成的主要因数, 综合分析危岩形成机制, 才能准确判定危岩的稳定性, 正确提出治理危岩的相应措施。

参考文献

[1]常士骠, 张苏明.工程地质手册[M].第四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554~1098.

[2]岩土工程勘察规范[S].GB50021-2001.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57~303.

[3]陈洪凯, 唐红梅, 胡明, 等.危岩锚固计算方法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5, 24 (8) :132~1327.

上一篇:广播节目制作市场下一篇:冷轧自动化的过程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