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分枝杆菌感染

2024-07-08

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精选十篇)

结核分枝杆菌感染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1 184例艾滋病感染者或患者均为该院门诊就诊病例, 其中男873例, 占73.7%, 女311例, 占26.3%, 年龄16~70岁, 平均年龄 (39.69±5.36) 岁。CD4+分布≤50μL 224例, 50~200μL 272例, 200~350μL 327例, >350μL 361例, 平均 (252.2±13.6) 个/μL。另将同期1 032例非HIV感染的门诊就诊肺结核患者设为对照组, 其中男715例, 占69.28%, 女317例, 占30.72%。年龄13~76岁, 平均年龄 (37.26±6.46) 岁。

1.2 诊断标准

艾滋病组入选病例均依据2005年卫生部《艾滋病诊疗指南》诊断标准[3], 全部病例均经初筛实验和确认试验检测, HIV-1Ab阳性并结合临床状确诊。非HIV感染组肺结核的诊断根据临床症状、体征、胸部正、侧位X线检查, CT检查, 蛋白纯化衍生物 (PPD) 试验, 痰涂片荧光染色及痰培养抗酸杆菌等综合诊断。痰培养方法采用美国BACTEC 960培养仪。菌型鉴定采用胶体金快捷诊断法, 试剂盒由杭州创新生物检验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1.3 研究方法

调查研究艾滋病人群组与非HIV感染的普通结核人群组中NTM流行情况, 总结分析艾滋病人群合并NTM的临床表现, 影像学特征, 细胞亚群分布以及耐药情况。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对计量资料采用进行描述性分析, 用配对t检验进行推论性分析。对计数资料用率、构成比进行描述性分析, 用χ2检验进行推论性分析。

2 结果

2.1 痰分枝杆菌检测

艾滋病组1 184例病例中, 痰分枝杆菌涂片阳性116例, 占总筛查人数的9.8%。痰培养分枝杆菌阳性151例, 占总筛查人数的12.75%, 其中MTB:88例, 占58.28%, NTM:63例, 占41.72%。非HIV感染组1 032例, 痰分枝杆菌涂片阳性304例, 痰培养分枝杆菌阳性536例, 其中MTB:514例, 占95.90%, NTM:22例, 占4.10%。在痰培养分枝杆菌阳性人群中, 艾滋病组NTM阳性率明显高于非HIV感染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与非HIV感染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1.538, ★P<0.05。

2.2 痰培养NTM阳性患者的CD4+计数

艾滋病人组63例痰培养NTM阳性患者, 平均年龄: (38.64±2.16) 岁, 平均CD4+计数: (112.65±9.23) 个/μL, 其中:CD4+≤50/μL:23例, 占36.51%;50~200μL:22例, 占34.91%;200~350μL:9例, 占14.29%;>350μL:9例, 占14.29%。

不同CD4+水平人群的痰培养NTM总检出率 (阳性率) 为:≤50μL:10.27%;50~200μL:8.09%;200~350μL:2.75%;>350μL:2.49%。可知在艾滋病组人群中, NTM感染在CD4计数≤200μL人群中占有较高比例, 明显高于CD4计数>200μL人群组, 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CD4计数>200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3 NTM感染临床症状与体征

在痰培养分枝杆菌阳性中63例为NTM感染, 其中出现发热24例 (38.1%) , 咳嗽21例 (33.33%) , 乏力20例 (31.75%) , 体重下降19例 (30.16%) , 盗汗13例 (20.63%) , 淋巴结肿大12例 (19.05%) , 呼吸困难7例 (11.11%) , 胸腔积液3例 (4.76%) , 咳血2例 (3.17%) 。

2.4 NTM感染胸片表现

63例患者中胸片检查异常35例, 阳性率为55.56%, 其中提示广泛弥漫性渗出性病变20例 (31.75%) , 局灶渗出性病变伴空洞形成12例 (19.05%) , 胸腔积液4例 (6.35%) , 气胸1 (1.59%) 2.5痰培养NTM阳性药敏

艾滋病人群组, 63例NTM感染患者中, 耐利福平:77.78%, 耐异烟肼:90.91%, 耐乙胺丁醇:36.36%, 耐链霉素:90.91%。非HIV感染组, 有13例NTM感染者耐药实验提示耐利福平:92.31%, 耐异烟肼:100%, 耐乙胺丁醇:100%, 耐链霉素:100%。

3 讨论

NTM为机会性致病菌, 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 如水、土壤、灰尘等, 是人类NTM感染的主要来源, NTM感染主要由鸟/细胞内分枝杆菌复合体 (MAC) 所致, 可通过呼吸道及胃肠道感染。通常NTM可以在健康人呼吸道内存在而不致病, 口腔和呼吸道卫生状况改善后便可消失, 反之, 如果存在易感因素, 如呼吸道感染、局部和全身免疫系统遇到破坏时即可引起发病[4]。而HIV感染可造成机体T淋巴细胞中的CD4+细胞大量破坏, 引起CD4+细胞凋亡, 使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反应受抑制, 导致细胞免疫严重缺陷, 机体抵抗力下降。因此, 导致NTM成为艾滋病人群中机会性感染的常见致病菌。

NTM感染后多无特异性临床表现, 通常表现为结核中毒样症状, 如咳嗽、咳痰、发热、盗汗、消瘦等, 而目前临床诊断肺结核多根据其流行病史、临床表现、体征、结核抗体、胸片痰菌检查等进行诊断, 但常规痰抗酸染色及培养不能区分MTB与NTM, 因此, 临床上极易将NTM感染误诊为MTB感染, 而耽误临床治疗。应以以痰菌作为确诊的金标准。

目前国内对艾滋病合并NTM感染的资料报道较少。该研究对1 184例艾滋病病例进行调查研究发现, 在艾滋病人群组中, 痰分枝杆菌涂片阳性有116例, 占总筛查人群的9.8%。而经培养分枝杆菌阳性151例, 占总筛查人数比例更高, 达12.75%。同时在非HIV感染组中, 痰分枝杆菌涂片阳性304例, 痰培养分枝杆菌阳性536例, 分别占该组总人数的29.46%和51.94%。由此可见, 不论是艾滋病组还是非HIV感染组, 痰培养分枝杆菌阳性率均明显高于痰分枝杆菌涂片检查, 痰培养能显著减少漏诊率。在艾滋病组痰培养阳性人群中, 经分枝杆菌菌型鉴定发现, NTM占总筛查人数比例为5.32%, 占阳性标本41.72%, 说明在艾滋病人群中呼吸道NTM有较高的感染率, 与张峣等报道一致[5]。因此诊断艾滋病合并肺结核患者开展分枝杆菌菌型鉴定非常必要。艾滋病人群NTM感染与CD4+有明显相关性, NTM阳性人群的平均CD4+水平明显低于总筛查人群的平均水平。呼吸道NTM检出率随着CD4+水平的下降而上升, 尤其是当CD4+水平低于200个/μL时NTM的感染机会明显上升。NTM临床症状与X线表现不典型, 与MTB感染相似, 但症状较轻、较少, 无特异性, 肺X线表现为多样性, 极少有典型肺结核表现。在药物敏感试验方面, NTM对常用抗结核药的耐药率较高, 且多为广泛耐药, 因此采用常用的一线抗结核药临床疗效不佳, 不易控制病情。因此针对艾滋病合并肺结核的诊断必须将痰培养+菌种鉴定作为常规开展, 及时诊断NTM更有利于开展针对性抗机会性感染治疗。

目前已有医疗机构采用噬菌体扩增法快速检测结核杆菌, 特异性高, 可有效避免临床医生因痰涂片抗酸杆菌阳性误诊为肺结核[6]。此外, 通过基因芯片技术,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加反向点杂交法亦可以对NTM进行准确分型和鉴定。

参考文献

[1]刘晋新, 唐小平, 张烈光, 等.艾滋病合并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的胸部影像表现[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10, 44 (15) :937-939.

[2]刘萍, 李卓娅, 刘向, 等.艾滋病合并肺结核的诊疗进展[J].临床肺科杂志, 2009, 7 (14) :934-936.

[3]王爱霞, 王福生, 王清玥, 等.艾滋病防治指南诊疗[J].中华传染病杂志, 2006 (2) :116-119.

[4]龙章改.47例肺结核分枝杆菌肺病临床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 2012, 17 (1) :133-134.

[5]张峣, 于兰.广西HIV感染者呼吸道非结核分枝杆菌定植情况和临床特点分析[J].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 2011, 5 (1) :6-9.

结核分枝杆菌感染 篇2

一、加强重点部门的医院感染控制工作。医疗机构应当加大对重症监护病房(ICU)、手术室、新生儿室、血液透析室、内镜诊疗中心(室)、消毒供应中心、治疗室等医院感染重点部门的管理。

二、加强手术器械等医疗用品的消毒灭菌工作。对耐高温、耐高湿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用品应当首选压力蒸汽灭菌,尽量避免使用液体化学消毒剂进行浸泡灭菌。使用的消毒药械、一次性医疗器械、器具和用品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用品不得重复使用。进入人体组织和无菌器官的相关医疗器械、器具及用品必须达到灭菌水平,接触皮肤、粘膜的相关医疗器械、器具及用品必须达到消毒水平。

三、规范使用医疗用水、无菌液体和液体化学消毒剂。氧气湿化瓶、雾化器、呼吸机、婴儿暖箱的湿化装置应当使用无菌水。各种抽吸的输注药液或者溶媒等开启后应当注明时间,规范使用,并避免患者共用。无菌液体开启后超过24小时不得使用。需要使用液体化学消毒剂时,要保证其使用方法、浓度、消毒时间等符合有关规定。同时加强对使用中的液体化学消毒剂的浓度监测。

四、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医务人员实施手术、注射、插管及其他侵入性诊疗操作技术时,应当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和手卫生规范,避免因医务人员行为不规范导致患者发生感染,降低因医疗用水、医疗器械和器具使用及环境和物体表面污染导致的医院感染。

五、加强医院感染监测工作。加强重点部门(重症监护病房(ICU)、手术室、新生儿室、血液透析室、内镜诊疗中心(室)、消毒供应中心等),重点部位(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等)以及关键环节(各种手术、注射、插管、内镜诊疗操作等)医院感染监测工作,及时发现、早期诊断感染病例。特别是发生聚集性、难治性手术部位或注射部位感染时,应当及时进行非结核分枝杆菌的病原学检测及抗菌药物敏感性、耐药模式的监测,根据监测结果指导临床及时应用抗菌药物,有效控制非结核分枝杆菌医院感染。

结核分枝杆菌感染 篇3

关键词 结核分枝杆菌 非典型分枝杆菌 鉴别 药敏

资料与方法

材料:①L-J培养基;②L-J鉴别培养基(对硝基苯甲酸PNB;噻吩-2-羧酸肼T2H);③含不同浓度的药物的培养基;④肺科住院患者的痰液标本。

方法:①住院患者的痰液标本留取无菌锥形管内经4%NaOH将痰消化30分钟后,用无菌管在生物安全柜内接种在L-J培养基上,经过一定时间培养基表面生长出肉眼可见的菌落。②挑取此菌落于无菌盐水中制成浓度:10-2菌液和10-4菌液两种。②将制好的菌液分别接种于卡那霉素(AK)、氧氟沙星(OFX)、卷曲霉素(CPM)、链霉素(SM)、乙胺丁醇(EMB)、异烟肼(INH)、对氨基水杨酸钠(PAS)、利福平(RFP)、丙硫异烟胺(TH1321)两种不同浓度的药物培养基中及对硝基苯甲酸(PNB);噻吩-2-羧酸肼(T2H)培养基中,于37℃培养箱内培养,每周观察菌落1次,4周内报出结核分枝杆菌与非典型分枝杆菌的鉴定与药敏试验结果。

结 果

2010年1月~2011年11月检出非典型分枝杆菌26例,其中2例為牛型分枝杆菌生长,其余均为非结核分枝杆菌生长,随后做结核菌药敏试验结果,见表1和表2。

讨 论

多年来,一直从事结核病的实验室工作。对于结核分枝杆菌与非典型分枝杆菌的鉴定与药敏试验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帮助临床有针对性的选择有效的抗结核药物,避免盲目用药造成治疗效果欠佳,尽量减少耐药率的发生。

长期以来,由于非结核分枝杆菌受到检查和鉴定菌种方法等因素的限制,分枝杆菌属的分类鉴定一直采用以表型特征为主的方法,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聚合酶联反应(PCR)核酸技术的应用为分枝杆菌的分类和鉴定开辟了新途径。

通过对分枝杆菌与非典型分枝杆菌鉴别试验及药敏试验的分析,可以帮助临床在结核病与其他分枝杆菌感染疾病的鉴别诊断及选择治疗药物上做出较好的判断。为临床上选择有效的药物治疗提供了可靠的实验室依据。

由于条件所限,只能分出结核分枝杆菌与非结核分枝杆菌,不能更细的分出如龟分枝杆菌、鸟分枝杆菌等非典型分枝杆菌。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及基层医院的广泛应用,使实验室的工作日趋完善,实验技术更加先进,以满足临床诊断、治疗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康丽军,洪峰,等.结核/非结核分枝杆菌核酸快速检测方法临床应用价值.中国防痨杂志,2011,5(33):5.

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机制研究 篇4

关键词:结核分枝杆菌,耐药,耐药基因,检测

结核分枝杆菌简称结核杆菌, 是由德国科学家发现于1882年并证明是结核分枝杆菌结核病的病原体。随着抗结核药物的不断研究、发展以及卫生医疗状况的提高, 结核病的发病率曾有过大幅度地下降, 但是80年代后期由于艾滋病的流行, 使得结核病突然又开始出现并快速蔓延了, 如今全球大约有1/3的人已经感染了结核分枝杆菌, 每年约有800万新的结核病患者出现, 同时结核分支杆菌耐药菌株的不断传播也造成了结核分枝杆菌耐药率不断攀升, 这给结核病的治疗带来严峻的挑战。

1 几种主要抗结核药的耐药分子机制

结核分枝杆菌抵抗药物活性的机制, 一般分为有3种类型:降低细胞膜的通透性, 产生降解酶和改变药物靶位。结核杆菌一般不能通过质粒的导入从其他的细菌来获得耐药性, 所以染色体介导的耐药性是结核分枝杆菌产生耐药性的最主要的基础。目前对结核分枝杆菌耐药分子机制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药物的作用靶位和相关的突变基因上。

1.1 链霉素的耐药基因

链霉素是结核病治疗当中经常使用的氨基糖类的抗生类霉素。链霉素主要是在结核分枝杆菌的核糖体上起作用, 它从诱导遗传密码出现错误, 抑制m RNA转译为开始, 逐步干扰转译过程中的校对, 从而抑制了药物结合到核糖体上的能力, 最终使之对链霉素产生耐药性。

1.2 乙胺丁醇

乙胺丁醇是一种阿拉伯糖类的物质, 乙胺丁醇一般作用于分枝杆菌阿拉伯糖基转移酶, 它能够抑制阿拉伯糖基聚合入阿拉伯半乳聚糖, 从而影响细胞壁分枝菌酸-阿拉伯半乳聚糖-蛋白聚糖这种复合物的形成, 最终发挥抗分枝杆菌的作用。

乙胺丁醇能够抑制葡萄糖转入阿拉伯半乳糖的D-阿拉伯酸, 并且抑制阿拉伯半乳糖转入分支杆菌细胞壁。75%乙胺丁醇耐药菌株编码葡萄糖合成转移酶的emb B基因突变, 氨基酸替换可改变药物-蛋白质的相互作用导致耐药。

2 结核分枝杆菌的生物特性

2.1 抵抗性强

结核分枝杆菌对理化因素抵抗力较强:耐干燥、耐酸、耐硷、对湿热敏感、对紫外线敏感。

2.2 变异性

结核分枝杆菌易发生菌落、毒力以及耐药性的变异:耐药菌株, 尤其是耐异烟肼菌株。

3 结核菌素试验

3.1 原理

结核菌素 (OT或PPD) 注入皮内后如受试者已感染结核, 则结核菌素与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 在局部释放淋巴因子, 形成迟发型超敏反应性炎症, 若受试者未感染过结核则无反应。

3.2 方法和结果分析

(1) 阳性注射部位硬结、红肿直径0.5~1.5cm之间。 (2) 强阳性硬结直径超过1.5cm以上。 (3) 阴性注射部位有针眼大的红点或稍有红肿, 硬结直径<0.5cm。

3.3 实验结果的应用

(1) 选择BCG接种对象及测定接种效果, 结核菌素反应阴性者应接种BCG; (2) 结核菌素试验对婴幼儿可做诊断结核病之用; (3) 可在未接种BCG的人群中作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 (4) 可借用其测定肿瘤病人的细胞免疫功能。

4 耐药基因主要的检测方法

近年来, 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性问题越来越明显, 所以研究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性问题对其耐药基因的检测在结核病的治疗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寻找一种快捷和准确的耐药性检测方法已经成为结核科研究工作者的重要课题, 同时这也是临床实践检验中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现就其中2种耐药性检测方法进行综述。

4.1 DNA测序

DNA测序主要是扩增待测耐药基因, 然后对其产物进行纯化后提取DNA片段来进行测序, 最后与其对比株的同一片段进行比较来发现异同。就目前来说DNA测序是检测基因是否突变的最可靠有效的方法, 因为DNA测序不但能够用于突变基因的筛选, 而且能快速准确地确定突变基因的部位以及分布。所以DNA测序是检测基因是否突变的最好标准, 而且它能够在24~48h内提供精确的DNA序列, 并且其判断突变位点相当准确和及时。但就目前的技术来说, 该法操作比较复杂, 费用也比较昂贵, 这几个因素限制了DNA测序的临床推广和使用, 目前DNA测序大多用来评价其他检测方法是否可靠的标准。

4.2 基因芯片技术

基因芯片技术是指将大量不同的生物信息分子以高度密集的方式, 有序地固定在支持物上而形成微阵列。治疗时, 当荧光标记的靶分子与芯片上的探针分子相结合后, 用激光共聚焦荧光扫描或电荷偶联摄像机对荧光信号的强度进行检测, 从而对杂交结果进行量化分析, 所以可一次性对样本大量序列进行检测和分析。

参考文献

[1]李国利.结核分枝杆菌耐药分子机制及耐药基因检测方法研究进展[J].中国医师杂志, 2002, 4 (4) :338~340.

[2]胡忠义, 靳安佳.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性检测进展[J].临床肺科杂志, 2000, 5:116~119.

[3]李大为, 肖春玲.结核杆菌耐药性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J].期刊论文·国外医药, 2003.

结核分枝杆菌感染 篇5

目的 原核表达并纯化结核分枝杆菌早期分泌性蛋白ESAT-6.方法 将ESAT-6基因自pET-24b-ESAT-6质粒亚克隆至pGEX-3C载体中,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GEX-ESAT-6,经酶切及测序鉴定正确后,分别转化大肠杆菌JM107和BL21(DE3),以不同浓度IPTG诱导表达,表达产物经GSH-Sepharose 4B亲和层析纯化.结果 所构建的重组表达质粒pGEX-ESAT-6经酶切及测序鉴定正确;重组融合蛋白在大肠杆菌JM107中的表达量较高,可达菌体总蛋白的24.2%;最适IPTG诱导浓度为0.1 mmol/L;纯化的目的.蛋白纯度可达83.9%.结论 已成功构建了重组表达质粒pGEX-ESAT-6,并在大肠杆菌JM107中高效表达,为结核分枝杆菌亚单位疫苗及核酸疫苗的研制提供了材料.

作 者:马姬 何巍 吴文鹃 孙迪 王佳凤 作者单位:马姬,吴文鹃(上海赛达生物药业有限公司,上海,03)

何巍,孙迪,王佳凤(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长春,130062)

结核分枝杆菌感染 篇6

【摘要】目的:探讨结核分枝杆菌粘附素(HBHA)在结核病免疫学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培养基中处于稳定期的卡介苗菌株超声裂解(Pyrolyse)、层析(Chromatography)和洗脱(elution)最终获得天然HBHA并制备重组蛋白;选取肺结核(TB)患者、结核病毒感染者以及健康人各30例,采集3组研究对象的外周血液中单核细胞,使用HBHA重组蛋白作为抗原培养实验,使用ELISA方法检测各培养基中的 IFN-γ含量。结果:潜伏者组患者的IFN-γ含量显著高于健康人组,同时略高于结核病患者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结核病免疫学诊断中使用HBHA具有灵敏度高的特点,值得推广普及。

【关键词】结核病;HBHA;免疫学;诊断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3-0193-02

结核病的诊断一直一来都是临床诊断的难点,常规的诊断方法具有耗时长、阳性率低等缺点使得临床应用价值难以达到预期。为了提升肺外结核病症诊断的准确率,并可给患者的治疗提供指导依据,寻求全新且有效的检测方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1]。HBHA是结核分支杆菌分泌的一种粘附素,医学研究发现其是一种参与肺外结核转移的基因,并逐渐将其应用于肺结核的诊断中,现做以下报告: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血清样本:实验中使用的肺结核患者血清均是来自于某医院确诊的TB患者,共计30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为(45.3±1.4)岁,平均病程为(2.0±0.7)年;结核病毒感染组30例,男女性比例为1:1,平均年龄为(43.7±3.5)岁;健康组血清为同时期进行健康检查者的血清样本,受检者30例,男女性比例为17:13,平均年龄为(42.3±3.0)岁。(2)BCG菌株:本次实验的BCG菌株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研究所提供。(3)试剂:HRP标记羊抗鼠IgG由北京中杉试剂生产公司提供;肝素吸附柱由US,Sigma公司提供; 吸附柱由鼎国生物有限公司提供。

1.2方法

(1)HBHA蛋白制备方法:首先在培养基中培养卡介苗时期繁殖至稳定期,采用超声对其进行Pyrolyse、 和elution处理,最终获取纯天然的HBHA,将BCG基因组作为模版将HBHA基因片段进行扩增,质粒PET,32a为载体,以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作为宿主菌制备HBHA重组蛋白。(2)外周血管单核细胞分离方法:分离过程均在无菌环境中进行,采集测试者的静脉血液,然后使用淋巴分离液获得血样中的单核细胞并洗涤操作,完毕后使用1640培养基重悬处理,悬浮密度控制在1.0*106/ml,然后将悬浮液分别加入96孔细胞培养板中(250ul/孔)。每个研究组又分为无刺激(无抗原)和HBHA组(HBHA2mg/L),连续培养4d后进行分析[2]。(3)检测方法:使用ELISA方法检测各培养基中的 IFN-γ含量,其操作步骤详见试剂说明书。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本次实验的数据,计数资料用%表示,组间数据用X2检验,P<0.05数据差异显著。

2结果

3组研究对象的IFN-γ平均值差异显著,健康测试者无刺激组的IFN-γ平均数为(8.5±0.2)ng/L,HBHA组平均值为(50.2±0.01)ng/L;病毒感染测试者无刺激组的IFN-γ平均值为(13.0±0.02)ng/L,HBHA组平均值为(781.5±4.0)ng/L;结核病患者无刺激组IFN-γ平均值为(12.2±0.4)ng/L,HBHA组平均值为(7876.8±112.4)ng/L,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

3、讨论

据医学前沿报告显示,HBHA是目前具备可靠治疗效果的结核病靶抗原,该物质能偶促使患者机体发生具有保护效果的免疫应答,从而最大程度降低病毒感染体中荷菌数量。对于潜伏期的TB患者HBHA能够诱导其CD8+T淋巴细胞出现特异性反应,从而产生诸如IFN-γ等类似细胞因子,这些细胞因子不仅能够起到细胞毒的作用杀死细胞和病毒,还能够与巨噬细胞产生NO杀死细菌[3]。

本文则主要从HBHA在结核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天然的HBHA可以和G肌蛋白进行结合来调节肌动蛋白,位于细胞表面的HBHA通过控制肌动蛋白促使动态细胞骨架发生改变,吞噬细胞便可进入细胞质内顺利繁殖。相比于传统的PPD抗原诊断方式,HBHA诊断方法在操作上更加简便,另外检测耗费的时间更短,检测者也不会出现阳性反应的情况。本次实验中我们将IFN-γ的指标作为诊断的参考物质,结果发现将HBHA抗原刺激后,其分泌量显著升高,与无刺激组数据差异对比异常显著,P<0.01;与此同时,结核病患者测试组IOFN-γ分泌量显著高于健康人组和病毒感染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显著提升诊断的准确率。

综上所述,在肺结核疾病的诊断时以HBHA抗原进行刺激后,能够使得检测物质分泌量迅速且大量升高,从而诊断提供依据,提升诊断的准确率,值得普及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念伦.结核分枝杆菌黏附素在结核诊断中的引用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 2012(43):27-29.

[2]肖佳妮,吴家宝,季萍.抗结核分枝杆菌蛋白IgA在结核诊断中的应用研究[J].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 2015(05):67-68.

结核分枝杆菌感染 篇7

关键词:结核分枝杆菌,L-J比例法,初始耐药

由结核分枝杆菌 (MTB) 引起的结核病是当今全球流行最广泛的、最严重的传染病, 我国是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1]。根据全国第五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结果, 我国现患活动性肺结核病例人群规模约为499万例[2]。当前, 抗结核药物研究进展缓慢, 传统抗结核药物过度应用, 使得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问题日益严重, 成为结核病控制领域最大的难题。对耐药结核菌的动态监测已经成为评价国家结核病控制规划 (NTP) 的重要指标[3]。积极开展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性分析, 掌握地区结核菌耐药状况, 对区域控制结核病意义重大。本研究通过L-J比例法对219株结核菌株进行了耐药检测和分析。

1 材料和方法

1.1 样本来源

痰标本来自浦江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0年1月-2012年1月期间确诊初治肺结核病例。在开始治疗前取其合格痰标本, 样本经固体培养和PNB耐受试验后, 219份菌种鉴定为结核分枝杆菌。菌株所对应病例均未经任何抗结核治疗, 其中男性132例, 女性87例, 年龄19~83岁。

1.2 仪器与试剂

恒温培养箱PYX-DHS、酸性罗氏培养基、改良罗氏培养基由杭州嘉伟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提供。抗结核药物:链霉素 (Streptomycin, SM) , 异烟肼 (Isoniazide, INH) , 利福平 (Rifampicine, RFP) , 乙胺丁醇 (Ethambutol, EMB) 。

1.3 方法

样本采集后, 由经过培训的检验人员在同一结核菌实验室内对样本以下处理及检验。

1.3.1 标本前处理

痰标本加入等量的N-乙酰L半胱氨酸-NaOH溶液, 在旋转搅拌器上震动1 min, 在室温静置15min, 加入无菌的pH 6.8磷酸盐缓冲液至45ml, 3000RPM离心15min, 调节pH值7.0左右, 弃去上清, 后取混悬液接种。

1.3.2 L-J比例法

实验方法按照《结核病诊断细菌学检验规程》[4]。罗氏培养基含药培养基的终浓度为INH (0.2mg/L) 、RFP (40.0 mg/L) 、EMB (2.0 mg/L) 、SM (4.0 mg/L) , L-J比例法对照培养基及含药培养基分别接种10~4mg和10~6mg结核菌, 置37℃温箱内培养, 每天观察1次, 4周后连续观察。

1.3.3 结果判定

耐药百分比= (含药培养基上生长的菌落数/对照培养基上菌落数) ×100%, 耐药百分比>1%为耐药, <1%为敏感。

1.4 质量控制

每批次实验采用标准菌株 (H37Rv敏感株) 质控, 标准菌株由浙江省疾控中心参比实验室提供。

1.5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9.0软件分析, 计数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初始耐药率

219株结核分枝杆菌经L-J比例法药物敏感检测, 对4种一线抗结核药物 (S、H、R、E) 敏感菌株174株, 占79.5%;对4种一线抗结核药物 (S、H、R、E) 耐受菌株45株, 初始耐药率为20.5%。

2.2 单耐药率和耐多药率

对1种一线抗结核药物耐药菌株21株, 单耐药率为9.6%;耐多药 (至少同时对RFP和INH耐药) 率为5.9%, 多耐药 (对1种以上一线抗结核药耐药, 但不包括同时对RFP和INH耐药) 率为5.0%。对1种、2种、3种和4种药物全部耐药的菌株构成比分别为46.7%、37.8%、8.9%和6.6%。单一耐药比率 (单耐药菌株数/耐药菌株总数) 为46.7%;见表1。

2.3 耐药率和顺位

219株结核分枝杆菌对4种一线抗结核药物INH、RFP、SM、EMB的耐药率分别为13.2%、10.0%、6.8%和5.9%, 耐药率顺位由高到低依次为INH、RFP、SM、EMB。见表2。

3 讨论

近十几年来, 我国推行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 (DOTS) , 落实了各项防治政策和措施, 提高了肺结核病人的发现率和治愈率。医防整合的控制模式在结核病控制结核病防治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5]。但是由于耐药菌株尤其是耐多药菌株的不断产生和流行, 而结核病药物资源的局限性以及基层防痨机构对耐药结核病诊治工作的滞后性, 致使结核病的患病率和病死率控制效果不明显, 严重影响了结核病防治规划终期目标的实现[6]。

结核分枝杆菌初始耐药趋势的监控是结核病流行监测和控制规划监控的一项重要内容[7], 也是反映一个地区结核病控制工作实施效果的重要指标[8]。初始耐药是指未接受过抗结核治疗本次调查病例均为未经抗结核治疗 (包括忘记或隐瞒以往曾有过抗结核治疗史) 或治疗不足1个月的新发肺结核病例, 其结核菌株对1种或多种抗结核药物耐药[9]。本研究初始耐药仅择时对一线抗结核药物 (INH、RFP、EMB、SM) 耐药。本研究连续纳入病例确诊过程中培养到的阳性标本, 所以研究结果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本地区结核分枝菌对一线抗结核药物的初始耐药情况。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本地区结核菌对INH、PFP、SM和EMB 4种一线抗结核药物的初始耐药率为20.5%, 与全国第五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结果比较, 低于全国抽样调查结果的36.8%, 同时也低于浙江省第2次结核耐药监测结果的26.6%[10]。

本次调查数据发现单一耐药比率为46.7%, 单种抗结核药物耐药菌株所占比例较高, 4种一线抗结核药物, 已经长期临床应用于结核菌的化疗和其它一些感染性疾病的治疗, 由此将不可避免地产生不同程度的耐药性, 而单一使用一线抗结核药物或将一线药物作为广谱抗菌素经常性应用于其他感染的治疗将进一步加重结核分枝杆菌对一线抗结核药物的耐药状况[11]。调查结果发现:219株结核分枝杆菌对4种一线抗结核药物的耐药率分别为13.2%、10.0%、6.8%、5.9%。表明传统的一线抗结核药物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规范使用情况, 也可能与一线药物过度使用有关。从耐药频率分析, 新发结核病例对主要一线药物INH和PFP的初始耐药分别列第一、二位次, 说明这两种药物传统的、长期的用于抗结核治疗, 结核菌对其产生了较高耐药性, 提示在结核控制领域研究新药物应用于抗结核治疗的迫切性。

本次调查结果提示, 新登记的结核病例耐多药率为5.9%, 与徐文贤[12]研究报道结果基本相符, 提示在未经任何抗结核的新发结核病例中, 部分病例获得感染的是耐多药的结核分枝菌, 由于耐多药病例同时对主要的抗结核药物INH和RFP耐药, 按照标准化的版式组合药物治疗难以达到治疗效果, 治疗难度和疾病负担增加, 治疗周期延长, 且由于其持续传播耐药结核菌, 使其他新感染者成为初始耐多药病例, 造成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全球耐药监测发现:高耐药率都与国家或地区结核病控制规划执行质量不高有关[13]。结核菌耐药性问题可归因于社会管理、医生、病人几个方面, 是对结核病例治疗不当引起的后继问题[14,15]。当前, WHO对抗结核病的基本战略是1994年提出的短程直接督导治疗法 (DOTS) 策略, 这一策略实施20多年来, 有效降低了结核菌的感染率, 减少结核病的发病率、提高了治疗率和治愈率, 对结核病的总体控制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近年来, 较多的学者和专家认为这一策略在应对耐多药结核 (MDR-TB) 和广泛耐药结核 (XDR-TB) 治疗上应该积极地加以调整和改进[16,17]。

我国结核分枝杆菌检验的机遇与挑战 篇8

世界卫生组织于2010年10月13日发布一项行动计划《2011-2015遏制结核病全球计划》, 旨在今后五年内遏制结核病在全球的蔓延, 力争实现减少结核病死亡人数进而根除结核病的目标。

中国是全球22个结核病高发国之一, 西太平洋地区70%的结核患者在中国。据卫生部调查显示, 全国约有5.5亿人感染结核菌, 现有活动性肺结核患者450万, 其中具有传染性的患者150万, 每年新增结核病患者约130万。中国80%的患者分布在农村, 75%的患者为青壮年。我国一年死于结核病的人数达到13万, 与死于交通事故的人数相当。但这是一种“被忽视的疾病”, 媒体与公众对于如何防治结核病仍显漠然。

一个未经治疗排菌的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在一年内可以传染15~20人。如果不采取有力的措施, 我国每年可使2000万~3000万人受感染, 新发生200-300万新患者。10年内将有2-3亿人受结核菌感染, 使2000万~3000万人发病。结核病已超过了一般卫生健康概念, 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问题。没有任何一种疾病像结核病那样更直接地损害家庭、社会和国家的经济发展[1]。

2 我国结核分枝杆菌筛查检测的机遇与现况

结核病控制作为我国疾控重点工作之一, 已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此外, 中国也加入了联合国的千年发展目标 (MDG) , 力争到2015年降低50%的结核病患病率和死亡率, 到2050年消除做为公共卫生问题的结核病。要实现这个伟大的目标, 结核病的检测和防治是关键。但如何有效的检测呢?

长期以来, 结核病的实验室诊断主要依赖细菌学涂片和培养检查。由于方法所限, 严重影响了结核病的及时诊断。因此, 多年来国内外学者一直在寻找快速、敏感、特异、简便的实验室诊断方法。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步, 陆续推出了快速培养法、噬菌体裂解试验、结核杆菌L型检查、免疫学诊断 (结核抗体测定、结核抗原测定、循环免疫复合物测定) 、分子生物学诊断 (核酸探针、聚各酶链反应、DNA序列测定、基因芯片技术) 等结核分枝杆菌诊断方法。结核病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取得了较大进步, 一些新的实验室诊断技术已在我国得以应用。各种方法的优劣势都比较明显, 在实际应用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2]。

在现有的医疗水平和经济状况下, 国家对结核病的资金投入和防治力度不断加强, 但防治的瓶颈在于缺少一种经济、简便、灵敏、准确的快速筛查手段进行鉴别, 严重阻碍后续治疗工作的顺利开展。根据估算, 全国每年新增的结核患者约130万, 但筛查出来并确诊的不到30万人, 检出率仅有20%左右。当然要评价一种新的诊断技术需长期、大量的实验研究和临床验证。只有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来分析存在的问题, 并予以足够的重视, 制定标准化试剂、规范化操作、界定临床含义与使用价值, 从而使这些技术更好地为我国的结核病诊断服务。可以相信, 随着新世纪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简便、快速、灵敏、特异的实验诊断新技术将会不断出现, 必将成为结核病检测、防疫工作的利器, 为我们实现消除结核病的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 因为具有直观、简便、价廉等优点, 常规细菌学检查方法仍将是结核病快速筛查的重要手段[3]。

3 当前检测结核病的基本方法

涂片和培养是结核病最基本的细菌学检查方法。痰涂片检查不仅可以明确结核传染源, 而且十分经济, 符合我国国情。涂片的优点是 (1) 简便:技术要求低, 不需特殊仪器设备; (2) 快速:当天可得出结果; (3) 价廉:所耗材料价格低廉。涂片的缺点是 (1) 敏感性低, 通常需5000~10000条菌/m L才能够得到阳性结果; (2) 特异性差, 各种分支杆菌均可着色, 需要进一步鉴定是否为结核分支杆菌; (3) 无法区别死菌与活菌。培养法的灵敏度略高于涂片法, 并是鉴定活菌的可靠方法, 还可进一步进行菌种鉴定和药敏试验, 被誉为诊断结核病的“黄金标准”。但常规罗氏培养基培养时间长, 需4~8周才能出结果, 而且阳性率也只有30%~40%;同时各种分支杆菌均可生长, 需结合菌种鉴定才可确定是否为结核分支杆菌。由于传统涂片法和培养法的阳性检出率偏低, 致使大量结核患者漏诊或误诊, 严重影响了临床诊治的需要。

20世纪70年代诞生的分枝杆菌快速培养、药敏检测技术是一种新的结核病细菌学检查方法。可显著缩短培养时间 (涂阳病例平均阳性天数9~14d) , 药敏试验只需5~7d, 同时阳性检出率约提高10%, 且操作简便、自动化强, 还可进行快速菌型鉴定。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液体培养基中无法观察菌落形态, 且污染率高于罗氏培养, 并且仪器与试剂价格较贵、有放射性污染, 故难以全面推广应用[4]。

4 有效解决结核病检测的探索

根据中国的国情, 要同时满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推广以及全国结核防疫、控制体系的完善两项需求, 涂片法仍然是最适合的结核病实验室诊断方法。涂片检查主要有齐-尼抗酸染色法及金胺O荧光检测法。齐-尼抗酸染色法特异性低, 样本不易观察, 检测时间长, 工作量大, 检出率低;金胺O荧光检测法显微镜价格昂贵, 操作复杂, 对检验人员的素质及实验室环境要求较高。不论是传统抗酸染色法还是传统荧光染色法, 痰涂片的染色时间都在20分钟左右, 在空气中暴露的时间过长, 增加了临床检验人员被传染的风险, 并降低了工作效率。如何将传统抗酸染色法的低成本和荧光法的快速、高效结核起来, 并有效的缩短制片时间, 开发出一套全新的痰涂片检查方法, 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课题[5]。

要解决这个问题, 必须满足四点要求:经济、快速、便捷、可靠。 (1) 经济:中国作为世界第一的人口大国, 同时结核病患患者数也高居世界第二, 其中80%的病患都在农村。为满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推广的需要, 仪器成本要低。 (2) 快速:由于基层实验室环境的限制, 为有效的降低结核杆菌传染的可能性, 保护检验人员的身体健康, 必须有效的缩短痰涂片的染色制片时间。同时, 由于荧光法快速、高效的特点, 最好应用荧光技术。 (3) 便捷:由于基层人员素质的限制, 如果仪器的操作、维护过于复杂, 性能再优越的仪器也很难被充分利用起来。所以, 需要仪器的操作、维护简单, 而且环境的适应能力要强。 (4) 可靠:涂片检查法的结果是传染性结核病的重要诊断指标, 同时也是结核病疫情流行病学统计的重要依据, 所以仪器要稳定, 检查结果要准确可靠。

结核分枝杆菌快速荧光检验技术的发展和成熟, 必将成为推进结核病快速筛查和防治工作的开路先锋, 为消除结核病这一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经济问题做出卓越的贡献。

关键词:结核分枝杆菌,机遇,挑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791-798.

[2]杨顺利, 范梦柏, 张吉平.结核菌培养方法对照与效果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 2007, 7 (1) :10.

[3]叶林德.肺结核患者痰液性状对检测结果的影响[J].浙江预防医学, 2002, 14 (7) :80.

[4]张翊, 卢建平, 叶淼.四种结核分枝杆菌检测方法的临床应用评价[J].中国防痨杂志, 2006, 28 (1) :14-17.

结核分枝杆菌感染 篇9

关键词: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性,分析

为了解本地区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情况, 指导临床医生合理选择抗结核药物, 我们把培养出的412例痰结核分枝杆菌阳性标本用6种抗结核药物:异烟肼 (INH/H) 、利福平 (RFP/R) 、乙胺丁醇 (EMB/E) 、链霉素 (SM/S) 、氧氟沙星 (OFX/OF) 、卡那霉素 (KM/K) 采用结核分枝杆菌菌液浓度比例法进行药敏试验。

资料与方法

标本: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集结核科痰结核分枝杆菌培养阳性标本412例, 进行结核菌药敏试验。

试剂:酸性罗氏培养基和药敏培养基的配方及制备方法参照《结核病诊断实验室检验规程》[1], 由珠海贝索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方法:采用结核分枝杆菌药敏试验浓度比例法, 试验方法严格按照《结核病诊断实验室检验规程》进行操作:制备1 mg/ml菌悬液, 用22SWG标准接种环将其菌液逐步稀释至10-2和10-4 mg/ml, 取0.01 ml稀释好的菌液用划线法均匀接种于对照及含药培养基斜面, 37℃培养4周后观察结果, 根据耐药百分比, 来判断受试菌对该药敏感还是耐药。

结果

412例结核分枝杆菌药敏结果总耐药菌株数158株, 除1株耐5种药物 (HRESK) 外, 其余157株耐药菌的耐药情况, 见表1。

讨论

结核分枝杆菌是结核病患者感染的致病菌, 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性的产生, 直接影响到结核病患者的治疗和预后。所以通过对本地区的结核分枝杆菌耐药结果分析, 了解到结核病患者总耐药率38.35%, 耐多药率4.85%, 耐多药率低于全国第五次结核病流调 (2010年) 报告的6.8%[2], 这说明本地区的结核病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结核菌的获得性耐药率有所提高[3], 这就造成了结核病患者的原发性耐药。所以原发性耐药是造成耐药结核病产生的原因之一, 而造成结核分枝杆菌耐药的最主要原因是治疗过程中不合理的用药、不执行归口管理与治疗。

因此, 本地区在今后的结核病防治工作中, 应抓好结核病患者的早发现、早管理、早治疗的原则;抓好在短程化疗 (DOTS) 下联合用药、全程督导的原则;同时也抓好结核病防治部门对耐药患者的监督和管理。只有了解本地区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状况, 才能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以减少耐药菌的产生, 使结核病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中国防痨协会基础专业委员会.结核病诊断实验室检验规程[M].深圳:中国教育文化出版社, 2006.

[2]中国CDC结核病防治临床中心.全国结核病耐药性基线调查工作总结会.2010.

531株结核分枝杆菌的药敏分析 篇10

关键词:结核,分枝杆菌,药敏

肺结核是慢性传染病, 病原菌主要是结核分枝杆菌, 随着耐药结核病的流行和传播, 临床医师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越来越希望获得临床检验室的结核分枝杆菌的药敏试验, 以便通过试验结果更加有效的对患者, 特别是对耐药结核病患者实施合理的抗结核治疗。为了满足临床医师治疗结核病的选择用药的需要, 本文对531株培养阳性的菌株进行药敏试验, 报道如下, 以供临床用药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对我院2013年12月至2014年11月内科和胸科住院肺结核患者1112例, 其中男610例, 女502例, 年龄18~76岁。对患者的痰标本进行分离培养并鉴定, 获得531株结核分枝杆菌, 并进行16种分枝杆菌治疗药物的药物敏感试验。仪器GH6000型隔水式培养箱, 由天津市泰斯特仪器有限公司生产。

1.2 方法:

分离培养用罗氏培养管 (酸性) , 由珠海贝索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结核分枝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采用96孔U型细菌鉴定及药敏试剂板, 药敏试验培养基用肉汤培养基, 由上海积彩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

1.2.1 菌型鉴别:

根据阳性生长对照孔、噻吩-2-羧酸酰肼药物孔、对硝基苯甲酸药物孔三孔生长快慢及阳性、阴性情况判定鉴定结果。生长缓慢, 噻吩-2-羧酸酰肼药物孔阳性, 对硝基苯基酸药物孔阴性的鉴定为结核分枝杆菌。

1.2.2 药敏试验:

用的药物共16种, 链霉素、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阿米卡星、卷曲霉素、丙硫异烟肼、力克肺疾、莫西沙星、环丙沙星、克拉霉素、利奈唑胺、利福布丁、氯法齐明。

1.2.3 药敏试剂板的使用方法。

菌处理:将培养后的菌株磨菌比浊至1麦氏单位。加样:为避免污染需严格按生物安全标准在无菌的生物安全柜中操作。每4排孔检测一株菌, 每板做两株菌。培养、观察:接种后将药敏板置37℃孵箱中培养, 3~14 d内, 板上覆盖随盒膜片, 置反射镜上观察结果。结核分枝杆菌需5~14 d观察结果。

2 结果

对培养分离鉴定出的531株结核分枝杆菌进行了16种药物敏感试验, 其敏感、中介、耐药的株数和百分率见表1 (数字按顺序依次是:敏感株数、百分率;低耐株数、百分率;高耐株数、百分率) 。

3 讨论

敏感的药敏结果判定标准。敏感:低浓度药物孔菌量<1/10参照孔, 甚至1/100参照孔菌量或无沉淀。耐药分为低耐和高耐。低耐:低浓度孔生长, 但高浓度孔抑制;高耐:高、低浓度孔均生长。本文对我院从2013年12月至2014年11月呼吸内科和胸科住院肺结核患者1112例痰标本进行分离培养并鉴定, 获得531株结核分枝杆菌, 培养阳性率为47.6%。对531株结核分枝杆菌进行16种药物的药物敏感试验。从上述结果中可以看出, 4种一线抗结核药物中, 链霉素、异烟肼、利福平和乙胺丁醇的敏感度分别为52.7%、73.5%、62.7%、74.3%, 而耐药率最低的是乙胺丁醇。二线抗结核药物中, 阿米卡星和卷曲霉素的敏感度分别为88.7%和93%, 敏感率明显高于4种一线抗结核药物, 丙硫异烟胺的耐药率最高, 为75.5%;力克肺疾和利福布丁的耐药率接近, 分别为23.2%和20.2%, 利奈唑胺的敏感度最高, 为95%。4种喹诺酮药物, 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和莫西沙星的敏感度均在80%以上, 分别为84.5%、87.4%、85.8%、86.6%, 可见氟喹诺酮类药物对结核分枝杆菌的抑菌作用是很高的。克拉霉素作为非结核分枝杆菌的治疗药物对结核分枝杆菌也有较好的抑菌效果[1], 敏感度达到88.8%, 提示克拉霉素有可能会成为一种有效的抗结核药物, 氯法齐明对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率为92.7%, 对结核分枝杆菌基本上无抑菌作用。通过531株结核分枝杆菌的药物敏感试验分析可以看出对复治肺结核病患者的治疗, 首先要考虑做结核分枝杆菌分离鉴定, 对培养阳性的标本继续作药物敏感试验是必要的, 临床抗结核治疗中在以链霉素、异烟肼、利福平和乙胺丁醇等一线抗结核药物进行治疗的同时, 可适当的选用氟喹诺酮类药物, 克拉霉素也可以考虑应用于结核病的治疗。力克肺疾和利福布丁的敏感度均在70%以上, 分别为71.8%和73.0%。也可以广泛用于临床肺结核病的治疗。

参考文献

上一篇:综合调度系统下一篇:植物配植园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