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作文教学新尝试

2024-07-09

初中作文教学新尝试(精选十篇)

初中作文教学新尝试 篇1

一、克服学生写作的畏难思想, 树立其能写好文章的自信心

我对同学们说, 写作就是把你的口头语言用文字写下来变成文学语言, 把你想说的话写出来、写清楚, 你怎么说、怎么想就怎么写。西方有一派作家, 他们主张落笔之前不必要有什么构思和预想, 找个话题开始之后, 一切随着意识的流动而流动, 随着思绪的发展而发展, 这个主张很类似我们的古人在《三教子归》上说的“鞭心马而驰八极, 油意车而戏九空”的境界。写作文也就是写感受, 把你对生活、对事物的认识和感觉写出来即可。作家不是天生的, 也是经历了从不会到会的过程。我的一番话, 使同学们产生了一些自信, 解除了心理上的畏惧。

二、引导学生学会观察, 寻找写作素材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文章要有素材, 而材料来源于社会生活。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 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就作出什么样的文章。”由此可见, 对生活的观察和积累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初一的学生每周都有1~2次练笔的作业, 内容不限, 体裁不限。有些同学每到练笔时, 就抱怨不知道写什么或没什么值得写。在一次作文课上我告诉大家, 其实“生活中处处有素材”, 要做生活的有心人, 就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材料。为了说明这个道理, 我问:今天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的答案不一, 如“早晨妈妈很早起来帮我做早餐”、“昨晚下雨后, 今天外面的一切很干净”、“清洁工在扫地”、“校园中同学老师匆匆的脚步”、“一节语文课”……于是我告诉他们, 所有这些都可以是你们写作的材料, 经提示他们恍然大悟, 原来这一切都可写。经过此次语文课, 大家变得喜欢观察生活中的一切事物, 包括别人的一句话, 一个眼神, 一句广告词等, 于是班上一盆小小的花、妈妈的白发、校园的草地、班上的黑板报、一次小小的成功或失败……都成了大家的写作对象, 一篇篇真情实感的文章呈现在我的面前, 我深深地感受到教师的轻轻点拨有多么重要。

三、启发学生挖掘材料的主题

光有很多材料, 不会立意也不行。要引导学生学会感悟、善于感悟, 了解其精神实质, 捕捉到其中最感人的东西, 从而确定文章的主题。比如:一节课 (主题:教师的辛勤劳动) 、老师严厉的批评 (主题:严厉背后的爱) 、一顿晚餐 (主题:浓浓的亲情) , 等等。

另外, 还要善于多角度立意, 在立意上创新, 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比如《春游》: (1) 从老师和同学同吃、同玩、同乐看到了什么 (师生深厚的情感) ? (2) 从同学们齐动手完成晚餐看到了什么 (团结就是力量) ? (3) 从一路看到的景物看到了什么 (家乡的秀丽美好) ? (4) 从同学们坚持走完路程, 到达目的地看到了什么 (吃苦耐劳的精神) ?经过教师的启发, 运用这种扩散型的思维, 学生就会感到文思如泉涌, 要写的东西很多;就会感到作文绝非是“自古华山一条路”, 而是“条条大路通罗马”。这样, 就可以从诸多的角度中选择自己体会深刻、材料新颖、立意独特的角度来写, 克服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的毛病。

四、写法上的引导

古人在论述文章写法时, 曾说“定体则无, 大体须有”, 又说“学文之事, 可授受者, 规矩方圆;其不可授受者, 心营意造”。正如水随容器赋形而本身却并无定形一样, 文有法却无定法。“文无定法”, 各人有各人的风格, 各人有各人的习惯。对于7年级的学生来说, 他们阅历浅, 写作基本功欠缺, 应多向别人学习, 学习别人的结构安排、语言表达等, 博取众长, 为我所用。

首先, 是要学习模仿课文及其他佳作的写法。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经过专家千挑万选精美之文, 内容不同, 风格各异。在语文教学中, 我常常有意识地把文章的写法融入到实际写作教学中, 让同学们去借鉴、学习。比如《珍珠鸟》一课, 开头“真好, 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 语言简洁, 为文章定下了亲切的感情基调。随后紧接着写道“听说, 这是一种怕人的鸟”, 为后文与人的亲近作了铺垫。接着细致地描写了此鸟的可爱, 对人由“怕—熟悉—亲近—信赖”的过程。此文清新秀美, 写法上很值得借鉴, 经过上课时的讲解引导, 同学们马上运用到了自己的写作中, 收效甚佳。又如《安塞腰鼓》一课的语言也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文中写道“一捶起来就发狠了, 忘情了, 没命了”, 随后一个同学写道“我的妈妈对我很好, 是个好妈妈, 可是美中不足的是特爱打麻将, 打起麻将来就发狠了, 忘情了, 没命了”, 夸张地写出了妈妈对麻将的极度痴迷。可举的例子实在太多, 俗话说“背得美文三百篇, 不愁笔下无佳作”, 学习各种美文的写法和语言, 久而久之, 作文也就得心应手了。

其次, 让学生自评文章, 互相借鉴学习。同学们往往对自己创作的作品会更感兴趣。《一场足球赛》场面描写精彩, 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洗澡》语言风趣幽默;《时间》善于引经据典, 等等, 评论切中要点。经过一番有意识地引导、训练, 同学们懂得了一些写作的门道, 知道了“秧好一半谷, 题好一半文”、选材要紧扣主题, 文章须有主题, “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部活书”, 了解了开头的一些方法, 等等。

经过一个学年的引导训练, 同学们消除了害怕写作的心理, 据调查, 有90%的同学对作文有了兴趣, 写作水平有了提高。高尔基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我相信, 只要教师勇于创新、善于引导, 写作将不再是语文教学路上的磐石。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初中文言文教学模式新尝试 篇2

【摘 要】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使学生摆脱对文言文的厌烦情绪,让文言文教学由枯燥乏味变得生动有趣,需要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多思索,勤总结。在十多年的文言文教学中,总结了“读”“说”“析”“背”“写”文言文教学“五部曲”。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模式;“五部曲”

笔者从事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已有十多年,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文言文教学,是令广大语文教师较为头疼的一件事。尤其是对农村孩子来说,阅读文言文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更不要说学习它。但语文教师不能不教,学生也不能不学。这就要求我们去寻找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让学生乐于学习文言文。在这种情况下,我开始探索文言文教学的新方法。怎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

新课标指出:“文言文教学应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阅读”,使学生“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从而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体会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这一两年,我听了语文界泰斗余映潮老师的课,还自学了他的一些著作。本人觉得余老师的板块式教学让课堂呈现出鲜明的“分层推进”的特点,显得步履扎实、思路清晰。我觉得将这种板块式教学模式应用在文言文教学中会是个不错的尝试。

有了这个指导思想,我在文言文教学中边学习,边借鉴,边摸索,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子,这就是“读”“说”“析”“背”“写”文言文教学“五部曲”。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五部曲”文言文教学法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第一部曲“读”

古人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三分文章七分读”。学习文言文,读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1.读准字音。只有读准字音才能准确把握文章的原意。如:《〈论语〉十则》“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中的“说”,不读“shuō”而读“yuè”。《陈太丘与友期》中“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的“不”,不读“bù”而读“fǒu”。《出师表》中“陟罚藏否,不宜异同”的“否”,不读“fǒu”而读“pǐ”。这些容易误读的字需要老师范读或让学生多听课文录音。听读的目的,更主要在于能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在无形中培养文言文语感,为学生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做好铺垫。

2.灵活多样的“读”。朗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全员参与的集体读、小组为单位的小组读、自由分散的个别读、分角色的朗读、带有表演色彩的朗读、打擂台形式的比赛朗读等。如我在教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时,就把教学重点落在朗读上。在整体感知时,我设计了自由放声朗读、听读,有感情朗读、师生朗读比赛。在精读课文时,我设计了默读、重点句品读和声情并茂朗读。最后以学生背诵归结。整节课以读贯穿课堂,在读中感知,在读中读懂读透文本。这节课学生学得乐在其中,我想主要是因为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朗读,营造了一个“书声课堂”,学生不但在朗读中快乐地走进了文本,而且很有深度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二、第二部曲“说”

1.说翻译。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利用文中的注释和工具书,让学生把文章每句话用现代文“七嘴八舌”地说出来,口头翻译课文。这样不仅了解了文意,还深入地了解相关文言文的一些基础知识,积累了文言文词汇,提高了文言文的阅读水平。当然,教师不是把所有事交给学生,相反教师除了要教给学生一些翻译文章的方法外,还应当在难点、疑点处及时地给予点拨。

2.说疑问。由于历史文化背景的差异,文言文与现代文在语言的表达方式和表达习惯上确实存在很大的差异。当学生在阅读中遇到障碍时,我注重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肯定他的善于思考。例如在讲《桃花源记》时,其中有一句“夹岸数百步”中的“夹”究竟读什么音,学生提出了疑问,我马上鼓励他们自己去查《古汉语词典》,终于找到了正确的读音,学生也觉得很有成就感。一旦被教师肯定,他们便会更愿意表现自己,更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三、第三部曲“析”

这里的“析”是“讲析”。讲析不仅应当,而且必须,关键是讲多少、讲多深、哪里需要略讲,哪里需要详讲。在教学中,我一般在如下方面进行讲析:

1.讲析文章主题。如在讲授《马说》时,学生明确“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进一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思想,我先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交流中激活思维,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并形成自己的见解。教师适时给予必要的点拨指导。作者之所以会发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感慨,主要是因为作者韩愈长期不得志,屡遭贬谪,报国无门。所以作者产生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再如教《伤仲永》时,学生在谈方仲永成为“常人”的原因时,只会迁怒于他的父亲“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忽略了方仲永本人“不求上进”。这时教师不妨追问一句“方仲永变为常人,泯然众人,仅仅只是他父亲造成的吗?”仅此一问,常常能提醒学生更加深入地阅读和分析课文,更加深刻的理解文章主题。

2.讲析文章语言。例如在教《记承天寺夜游》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读一读,比较两个比喻句有什么不同,哪一个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下如积水空明,竹柏影如水中水中藻、荇交横。

学生一读,就说改句少了个盖字。我就让他们闭上眼睛,再细读这两句,看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学生再细读了几遍,有说:“多了个盖字,给人一种出乎意料的感觉。”还有说:“原句不仅写出了月色的澄清,更能让人产生一种错觉,通过盖字,给人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再如在教《爱莲说》时,我由品析文章的语言入手,引导学生欣赏文中的形象美。然后请学生针对描写莲的句子讨论一下,能够看出、读出、悟出多少种“美”来?通过讨论点拨:看出画面美、形态美;读出语音美、情感美;悟出品格美、气质美、正直美……最后,我水到渠成地归纳:写花就是写人,咏花就是咏志,作者通过对莲花外在姿态的赞美,其实是赋予莲一种高洁的品格。

四、第四部曲“背”

读的最高境界是背诵。张志公先生曾说:“学习文言文必须背诵,背诵起很大的作用。为什么?因为文言文那种语言材料和语言习惯,是我们从实际生活里学不到的。背熟了若干篇文章,就纯熟地积累起了若干有用的文言的语言材料,形成了某些基本的文言文的语言习惯,这样才能初步掌握文言……所以要多背,背得越多越有效。”

1.还原法。将文言文译成片段美文,然后让学生尝试着还原成课文原句。这样几番下来,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很快便能熟记课文,又能更深一层掌握文意,还能从中领略到不同于现代文之美。如《爱莲说》一文中第一段,学生不易记诵,于是我就通过还原的方式,让学生翻译我还原成课文原句,然后我翻译学生还原,如是几番,很快学生便诵之如流水。

2.纲目线索法。如背诵《桃花源记》按照文章的线索;发现桃花源―访问桃花源?D离开桃花源?D再寻桃花源。这样能帮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记忆。沿着作者的写作思路背诵,自然能很快背下来了。

五、第五部曲“写”

我们学习文言文的最终目的还应落实到写作上来,“让学生通过有意识的模仿借鉴,逐步学会写作、创作,并最终有效地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记录生活、再现生活,有效地引导学生用个性化的语言来反映个性化的生活。”

1.改写。如教《曹刿论战》时,我让学生展开想象,描写一个片段,展现“齐人三鼓”之后,鲁军击鼓时,鲁军士气旺盛、齐军士气衰竭的战斗情形。这个改写的练习,不仅使学生明白把握战机的重要性,而且使“齐师败绩”显得生动形象。又如学习《狼》后,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该文改编成课本剧,还在课堂上表演出来。学生们改得兴致勃勃,演得也卖力。

2.仿写。如学了《陋室铭》后,我让学生仿写该文。结果收上来的作业令我眼界大开。一位学生写了《师徒铭》:师不在老,博学则名。徒不在敏,努力则灵。斯是教室,惟吾学兴。柳树映门绿,阳光入窗明。谈笑皆鸿儒,往来非白丁。可以弹钢琴,阅心经。无叮嘱之乱耳,无生计之劳形。出发上五中,留驻上职校。校长云:何差之有?还有一位学生写了《学习铭》: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中游则灵。斯自习课,独我闲情。纸条传得快,手脚动得勤。琢磨玩花样,寻思看手机。无父母之唠叨,无师长之提醒。虽非篮球声,堪比台球厅。心里云:混张文凭。

总之,文言文的教学,是为了考试而教,更是为了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而教。我的“五部曲”文言文教学法,既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实践中,起到了良好的效果。这种方法,好似文言文教学大海沙滩上的贝壳,难免有它的不足之处,“路漫漫其修远兮”,笔者愿与诸位同仁继续“上下求索”。

参考文献

初中化学教学的新尝试 篇3

关键词:初中化学   个性差异   学习兴趣  思路教学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5.130

一、尊重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新课程改革理念重视学生全面发展,要求教师打破传统教学中统一模式塑造学生能力和性格的做法,发现并关注学生的特殊性,承认并尊重学生差异的客观性、多样性,因材施教,善待差异,既照顾个体差异,又实现教育的公平性。为了让每一个学生获得发展,满足他们的不同需求,教师要进行分层次教学。在以往的化学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比较统一,作业布置统一,考试试题统一,创设问题统一,忽视了学生认知能力的差异性,不注重因材施教,导致优秀的学生得不到充分发挥,埋没了人才,学习困难的学生和别人的差距越来越大而丧失了自信,逐渐变为自暴自弃。因此,教师布置作业要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必做题,一部分是选做题。对后进生要降低要求,只要求他们完成必做题,同时运用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对他们要多鼓励和肯定,让他们建立起自信,认识到自己并不笨,只要努力一定能行,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二、注重培养和调动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初中化学学习只是基础阶段,在这个阶段内,化学教学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让学生在化学领域上有多大的成就,而是让学生获得基本的化学知识和技能,感受到学习化学学科的兴趣,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这才是化学教学的最终目的,也是化学教学的基本要求。

(一)利用课堂三到五分钟时间,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教师可以把每一堂课开始的三到五分钟让学生做主,只要和化学有关的内容,不管是优等生、中等生,还是学困生都有机会到讲台上介绍化学知识或者自己的学习方法、体会、经验,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后进生的表现,只要他们勇敢地走上讲台,不管表达是否符合实际,是否恰当,教师都要用具体的评价语言来激励他们。

(二)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给我们带来的乐趣

课堂教学的成功,并不是强制学生去学习,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这是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高学习效率的最佳方法。比如,在学习到有关“水”的内容以后,教师为学生布置了一个作业,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制作一个简易净水器。再次上课的时候,学生展示的净水器真是各式各样,取材不一,个个都是奇思妙想、智慧的结晶。不止于此,他们还能说出自主净水器的优缺点,与其他人交流制作的心得。在不断实践和尝试中,消除了学生畏惧化学学习的心理,开始变得自信起来,并对化学学科充满了强烈的探索欲望。

三、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重视思路教学

(一)教学中,让学生明白教师的上课思路

思路教学的最佳状态就是把教师讲课的思路转变为学生听课的思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挖掘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构建知识结构体系,把教材的思路转化为教学过程的思路。比如,在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时,在潜心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教师设计了主要的讲课思路:从选择制取氧气的装置探究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和制取氧气的装置有什么区别,由选择收集氧气的方法探究收集二氧化碳的方法是向下排空气法,上课的时候要抓住这一主线,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去思考,这样的教学设计课堂思路是清晰的,学生获取的知识也是轻松的。

(二)阅读时,帮助学生领悟教材的编写思路

学会阅读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一种基本方式,通过阅读,学生既能学到知识,还能找到分析思考问题的方法。对于学生来说,有效阅读不但是指学生应学到哪些知识,掌握哪些技能,更主要是的掌握获取知识的技能,也就是教材的编写思路。教师要在课堂上注重教材思路的教学,先要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知识点,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去思考和讨论,进而领悟到教材的编写思路。比如,在引导学生学习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时,教师先告诉学生本节课需要掌握的知识点:燃烧需要具备的三个条件、自燃、灭火原理等,进而提问教材上是如何分析这些问题的?让学生充分阅读教材,引导学生探究燃烧需要具备的三个基本条件,并利用这几个条件来灭火。这就在无形中让学生领悟到教材的编写思路,认识到化学知识源于生活实践,以及化学实验的重要性,又以此为基础加深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能力。

(三)练习习题时,拓宽学生寻找问题的思路

面对浩如烟海的习题,教师精选习题时要有针对性、目的性,善于分析题目中的因果关系,抓住条件,明确要求,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拓宽学生解决化学问题的思路。

总而言之,创新教育是教育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其不仅能打造充满活力的化学课堂,对学生思维发展也大有益处,是广大教师应追求的目标之一。

参考文献:

[1]曾柏生.探究新课程下初中化学高效课堂构建的几点策略[J].课外阅读:中、下,2012(7).

[2]李海容.初中化学与初中化学新课程衔接及教学策略研究初探[J].读写算:教育导刊,2012(9).

[3]贾伟霞.如何在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中应用STS教育[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1(11).

古诗词仿写:初中作文教学的新尝试 篇4

同时,在当下的中、高考中仿写题(仿句题或者称作综合性学习)要求学生在一定的语境条件下,参照已知例句的格式,仿写一个或一组句式相同、内容与上下文相互关联的句子,同时要求句子风格、写作技法(如修辞)保持一致。这些要求就同古人创作诗、词、曲有相似之处。

我们尝试着将诗词教学和写作教学相结合,从诗词仿写的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我们主要从句式、语境、修改提高三个角度进行教学实践。

一、句式分析,诗词仿写的重要前提

诗词仿写的第一步是句式,要先从句子入手分析句子特点,准确把握好仿写的关键点。教师应先指导学生学会分析句子,让学生学会分析什么,怎么分析。首先从字数开始,每句有几个字,然后分析句子结构如:用韵、有无对仗(对偶)、叠字等。我们以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为例来说明一下句式分析。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该词共有7句;字数分别为:“6,3。9。3,3,3。9。”共计36字;韵脚字为“楼、钩、秋、愁、头”分别在第1、2、3、6、7句;词中无对仗、叠字等情况。在此基础上就可以启发学生进行仿写。

学生习作:

俯看亭下花放,坐亭上,园内水中落花轻轻荡。

望水中,鱼儿游,落花荡,又是一幅美景映心上。

二、创设语境,诗词仿写的重要保障

这里所说的语境,并不是文学作品中通常所知的语境,而是像仿写试题一样,给学生一个写作的方向。在诗词仿写过程中,如果内容要求放得太宽泛,学生就会无所适从,不知该从何处下手。所以教师应该适当地给出范围和写作内容或者规定主题。我们以温庭筠的《商山早行》为例来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我们首先进行句式分析,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全诗共八句,40字;韵脚为2、4、6、8句的“乡、霜、墙、唐”;颈联、颔联要求对仗。如果我们就依此要求学生进行仿写,学生就会无所适从,不知该写些什么。那么教师就应该为学生降低难度,创设一个语境或者说给一个命题。这个语境的选择,我们不妨就从原诗入手,引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

《商山早行》是唐代羁旅诗的代表,温庭筠久居杜陵,已视之为故乡。他久困科场,年近五十又为生计所迫出为一县尉,自长安赴隋县,投奔徐商经过商山时所作,去国怀乡之情在所难免。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叮叮当当,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我们就以此“早行”突破口,尤其农村的孩子秋、冬季节寒冷的天气早起上学,和温庭筠当时的情景之间就有很好的契合点,那么就以《上学早行》为题,仿写这首五言律诗。

学生习作 :

晨起洗漱罢,忽觉秋意凉。

虫声枯叶云,车辙柏路霜。

草木凝霜露,残叶匿残香。

因思昨宵梦,满腔愁情长。

三、适度修改,仿写水平提升的关键

写作与修改是两个密不可分的环节,好的文章无一不是通过反复修改才产生的,比如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曾“披阅十载 , 增删五次”,列夫·托尔斯泰也说过:“写作必须不怕反复修改,必须修改十次二十次才行。”等等类似的例子,无一不是在说明修改在文章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写作文是这样,仿写诗词又何尝不是呢! 那么我们在诗词仿写中应该怎样修改呢?我们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讨这个问题。

(一)改正错误

无论是仿写诗词 , 还是考场中仿写句子,由于时间、精力等方面的原因,难免会出现一些疏漏和错误。我们修改的第一步就是要修改这些错误和疏漏。比如学生在仿写《相见欢》时的一篇习作:

相见欢·离别愁

独登泰山无友,泪水柔,孤身枫林高处望清秋。

泪已干,心潸然,离别愁,犹如浊酒打翻在心头。

该词是本次习作中唯一一篇加题目的作品,句式很工整,用韵很恰当,上阕写泰山秋景,下阕写离愁,很切合中国文化审美品位,是一篇优秀之作。

美中不足的是,作者可能没有真正登过泰山,泰山似乎是没有枫林的,有点想当然了。建议学生将“枫林”改为“松林”,这样就更接近客观实际。

再如 :

相见欢

一轮皓月当空,月似弓,寒光似锦雨落入心中。

入愁肠,化泪流,是悲痛,梦醒时分值愁情正浓。

该词形式结构上不错,但是,上阕的写景有些问题,既然是“皓月”当空,又如何似“弓”?很明显矛盾了。结合该词的用韵修改前面的“皓月”应该更好入手一些,曹孟德有“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的句子,不妨反用其境,将第一句改为“繁星点点当空”。

(二)巧妙炼字

炼字,古人诗歌创作中常用的修辞方法之一,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如唐代诗人贾岛“推敲”的故事,王安石“绿”字的妙用等等。我们可以尝试着从一些动词、形容词入手,让学生尝试着用以一个字来表达更为准确、丰富的含义。比如学生在仿写《望江南》时的作品:

望江南

霜满地,孤立在江边。千浪白花浮眼前,余月当空,照心间,心寄梦魂边。

该词中学生想要通过描写深秋时节的夜晚,霜雪满地的江边景色表达愁思。“余月当空”这一句中“余”用的很不好理解,是表达多余的含义?还是天空中只有“月亮”?学生真实的想法当然是后者,这样的话“余”字用的就不是很好。结合前文的“霜”“浪”“白花”等意象,我们将“余”改为“素”,“素月当空”,天地一白,照透心间,颇有点《静夜思》的感觉。

(三)用典——灵活地化用前人的诗句

用典,也就是用事,是一种在古诗文中经常使用的修辞手法。即引用前人籍中的故事或词句,为用典。用典在初中常见诗词中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修辞。比如刘禹锡的七律《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颔联“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巧妙地运用了向秀和王质的两个典故,表达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和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

刘禹锡巧妙地运用两个典故来表达自己的心境,而且使得诗句典雅富有内涵。初中生经过了九年的语文学习已经积累了相当数量古诗、古文以及历史故事。这些知识不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更应该成为学生学识和内涵的积累。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将已有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写作、仿写中去。第一步我们要先引导学生将学过的现成的符合自己仿写意图的诗句直接运用到自己的仿写中去。

比如我们在仿写《商山早行》的《上学早行》中,由于情景太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将自己的真实情感毫无掩饰地表露在其中,充满了哀怨的愁绪。比如:前文我们列举的学生作品。

此时,教师就应该引导和启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不妨回顾一下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前片写“欢饮达旦,大醉”的情状,后片写佳节思亲的惆怅,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结束全词,将消极的情感彻底摆脱掉,表现诗人的旷达。引导学生从理想、人生的奋斗目标的角度,来看待现在辛苦的求学过程是否会有不同的感受呢?

那么就有同学写出了这样的尾联“对比实幸运,就此愤图强。”“仰头看蓝天,鸟迹满天空。”表达自己要为理想不断地去奋斗,以及翱翔于天地间的未来生活。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继续启发“我们是否可以用前人的诗句来表达这份情感呢?”学生开始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就产生了:

晨起动书囊,临行忆梦乡。

鸡声石屋雾,人迹石道光。

薄雾遮人影,乌首似白霜。

欲当凌绝顶,回想又何妨。

四、小结

初中作文教学新尝试 篇5

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小寨中学

江歆敏

摘要:新课标、新教材给数学带来新的活力,农村中学教师必须通过自己的教学方式来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要集体备课,资源共享,优化课堂教学;精心设计疑问,实施启发式教学;根据学生特点,联系身边实际组织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结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还应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激发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使数学课堂真正呈现出一种应有的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资源共享;精心设疑;启发教学;联系实际;结合传统手段;创造性教学培养情感,激发兴趣;发挥学生主体性;加强参与意识

新课程改革给数学教学带来新的活力,课改下的新教材的教学内容及其呈现方式面目一新,精彩纷呈的画面,生动形象的情景,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受,新教材融趣味性、实践性、科学性于一体,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在新教材中得到充分体现,这也同时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取一些新的方法来完成新教材的教学,充分体现新课标下的教育思想。

农村中学的数学教学模式,也从以前的“教、练、考”的单纯训练教学向新的素质教育方向转变,因我校属于山区农村中学,现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谈谈农村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些改革尝试。

一、集体备课,资源共享,优化课堂教学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加强集体备课,充分发挥集体智慧的力量,真正做到资源共享。我们数学教研组全体成员利用周五晚的时间集中在一起,各年级对本周所教的内容进行分析研究,并对教材、教法、学法进行讨论,充分发表个人的见解:如何抓住重点?怎样突破难点?采取什么教学方法?怎样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这些方面形成比较一致的意见后,然后再各自备课,形成具有个性

风格的教学设计,这样的教学设计既有集体智慧的结晶,又有个人的教学风采。

二、精心设计疑问,实施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方法是指教师遵循认识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前提下,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思维活动,主动获取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现在的新教材要求学生活动的内容很多,作为教师要善于引导,因此,我在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一些问题,每个问题都有启发性、针对性、合理性和科学性,并且对不同层次的问题选择不同层次的提问对象,使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在提问时机把握上尽量成熟,如果把握不准,就会忽视对重点、难点的点拨和讲解,从而出现“满堂问”的局面,表面上提问次数多,实质上没有效果。只有精心设计问题,精心安排问题,学生才能有目的地通过思考来获取知识,体验学习成功感,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从而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三、根据学生特点,联系身边实际组织教学

由于农村学生家庭条件、学习条件都比较落后,导致思维能力、学习能力、认知结构等都相对较弱,数学内容有的很抽象,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熟识的实际问题出发,联系身边实际,帮助学生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例如:“函数”是个抽象而又重要的概念,教学时,我首先从在太阳底下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影子入手,说明一一对应关系,再出示学生所熟悉的实例揭示问题中两个变量的对应关系,并说明x的变化,会

引起y的变化,最后顺理成章引出函数概念。例子为:农村用电的价格为0.78元/度,设x度电应付电费y元,那么y= _____元,此题中的电价y随用电度数x的变化而变化,学生对生活中用电知识十分了解,也就很容易理解两个变量的变化关系,从而也就了解函数这一抽象概念。

四、适当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创造性地进行教学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它具有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加快课堂节奏、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习兴趣等特点,但数学是一门特殊的思维学科,许多逻辑推理、论证、简便计算等都要通过板书来传授。因此,质量高的板书对数学效果影响极大,它是无法用多媒体来替代的。因此,在进行多媒体教学时,辅之以必要的板书加以示范,会起到良好的效果,另一方面,在常规的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也有其独特的一面,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九年级下册投影与视图一章要求学生观察物体画出它的主视图、俯视图和左视图。我没有使用多媒体教学,而是让学生在课后搭出棱柱、棱锥、圆柱、圆锥等模型,对照模型在教室的三个互相垂直面上画出它的主、俯、左视图,学生们兴趣十足,慢慢比划,个个都画得很好,尤其对一些看不见部分的轮廓线的画法更容易理解。这样既学好了知识,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因此,因地制宜,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创造性地使用合适的教学手段,不仅能使学生学好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

五、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运用情感教学

中学数学是较为枯燥的一门学科,多数农村中学的学生不喜欢学数学,觉得难,没有兴趣。对于这一情况,我们教师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热爱学生,增强情感投入。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热爱自己的学生,以爱心去教化他们,把师生间的距离缩短,让学生感到老师是他们的朋友,这一点很重要,因为中学生是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少年,许多情感问题很容易受到感染,若是教师对他们不闻不问,或是经常骂他们,打击他们,这会使他们对老师抱有很大的成见,很怕这位老师,也正是这样,学生就没有上这位老师的课的好心态。久而久之,学习兴趣全无,成绩大辐度下降。

2、化枯燥为趣味,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数学多为抽象、枯燥的,学生学起来感觉无味,这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尽量将书本上的知识加以研究使之变为生动有趣的问题。如:有理数的加法这一节,我们可以用扑克来替代正负数来玩游戏,红色的为正,黑色的为负,让两个同学一组来抽扑克,每人抽两张,然后把他们相加,谁得的数大,则谁胜。这样,我们就把抽象而枯燥的知识转变到一种游戏上来,学生在游戏中就把有理数的加法学会了。

3、利用中学生心理特点“好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中学生正处在对任何事物都倍感如奇的年龄阶段,教师可抓住这一心理特征,大胆创设能让他们好奇的实际问题。如:在讲解乘方的时候,可让学生讨论:“一张足够大的纸对折五十次后有多高?”学生讨论后,教师再告诉他们结果,这时学生会觉得非常好奇(因为他们想不到会

有教师说的那么高),这样学生对学习乘方就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进行教学。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常常出现这样的现象:学生课堂上听懂了,但课后解题遇到新题型便无从下手。这说明学生听懂是一回事,而掌握所学知识是另一回事,波里亚说得好:“教师在课堂上讲什么当然重要,然而学生想什么更是千百倍的重要,思想应该在学生脑海中产生出来,而教师仅仅应起一个助产婆的作用”。仅就数学教学而言,如果不能很好地发挥例题的榜样及培养功能,教师只顾娴熟地解题,不重视充分暴露教者的思维过程,学生悟不出解题思路和技巧,产生不出求解欲望,掌握所学知识就是一句空话。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应努力挖掘课堂教学的潜能,精心安排课堂教学结构,欲速则不达展示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让全体学生能在躬行的探索中理解知识,掌握方法,感悟数学思想。

加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是现代教学的趋势。当今的中学生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老师惯性转,没有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表现在不订学习计划,坐等上课,课前没有预习,对老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或呆坐只听,上课不得要领,没听到“门道”。如此种种,都是学生没有参与教学过程,也就是说参与意识差,被动学习。

1、我们教师不仅仅是一个教育者。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是组织者。因此学生的参与意识

与我们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和对学生的培养有着直接的关系。现代的教师不能仅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者,严守“师道尊严”的观念,而无法摆脱“教”为中心的思想,与学生在心理上有一定的距离。相反现代中学数学教师应是一个明智的辅导员,在不同的时间、情况下,扮演不同的角色。

①模特儿。要演示正确的、规范的、典型的过程,又要演示错误的、不严密的途径,更要演示学生中优秀的或错误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正确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②评论员和仲裁人。对学生的数学活动给予及时的评价,并用精彩的、深刻的观点阐述内容的要点,重点及难点,同时以专家般的理论让学生心服口服。指出学生做的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问题让学生去思考,把怎样做留给他们。

③欣赏者。支持学生大胆参与,不论他们做什么,抓住学生奇妙的火花,多加赞赏。

2、提高数学教学课堂中学生的参与程度,让他们自由、主动地学习。

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全过程的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效果应以学生主体功能的发挥是否充分来衡量。离开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教师的主导也就没有意义。教师的“导”要具科学性、启发性和艺术性,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由于数学中的重要概念的建立,公式定理的揭示及知识的应用,都贯穿着人类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充满着人类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

亲自参与这些创造性活动的过程,以达到开发智力和能力,提高创造思维的品质,增强创造力的目的,因而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利于学生参与的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进而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①参与数学概念的建立过程

数学概念的形成一般来自于解决实际问题或数学自身发展的需要,教材上的定义常隐去概念形成的思维过程,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概念的建立过程,这不仅可使学生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②参与公式的发现过程

数学公式定理形式过程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经过观察、分析,用不完全归纳法、类比等提出猜想,而后寻求逻辑证明;二是理论推导得出结论。无论是哪一种都要亲自去推导、体验,例如:在推导前几个相邻奇数和公式时,先让学生列出几个特殊的相邻奇数来求和,再从中找出规律,最后去验证。

即:观察:1+3=4=21+3+5=9=3 1+3+5+7=16=4

4……

猜想:

1+3+5+7+┅+(2n-1)=?(n为自然数)验证:(略)

在验证时,老师要积极引导、提示使用倒叙相加法。

令s=1+2+3+5+……+(2n-1)

又令s=(2n-1)+(2n-3)+……+1

∴2s=2n×n 得s=n2

因此,引导学生参与公式的推导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3、参与问题的不同解法的探索中。

许多数学问题都有一题多解的解决途径,在教学中应给予学生的思考空间,启发学生对一个数学问题从多方位,多角度去联想、思考、探索,这样既加强了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又提高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更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例如:教学二次根式的除法时,对同一个问题可以使用除法法则,又可用分母有理化,同时还可以用因式分解来约分。总之,在课堂上应极大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发挥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呼起学生对数学的酷爱,让他们在迫切的需求下学习,使他们把数学学习变成自觉的学习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数学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它的研究是无止境的,是永远发展着的,以上只不过是我在平时教学中的点滴收获,浅显而又粗陋,在新课标、新课改的思想指引下,作为农村中学数学教学更要有紧迫感,更要不断探索、创新,教海无边,在新课改、新教材、新理念的教学改革浪潮中,只要我们不断加强学习和研究,努力提高教育教学理论水平,不

断摸索,不断总结、反思,努力克服困难,一定会探索出更好、更多的方法来优化课堂教学,培育出更好、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旭远《新课程,新理念》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章能全、任其平、焦凤君《农村教育论稿》 中国审计出版社

1996

(3)关君文《数学学习论》广西出版社

2001.12

(4)黄新民《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课堂教学的探索》浙江大学报

2000.1

消除初中英语教学两极分化新尝试 篇6

【关键词】两极分化 激发兴趣 增强自信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也有了进一步的提升,普及英语已成时代的迫切需要。为了使中学生英语的学习成绩得到提高,教育界和政府在英语教学上,投入大量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资金,随着英语学习难度的加深,英语教学两极分化的现象出现了,不仅使整体的教学效果受到了影响,也给英语教师们带来了非常大的压力,对于掉队的学生,教师应该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他们的自信,从而消除两极分化,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初中英语教学两级分化的原因

1.缺少科学的学习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发现有些学生学习非常认真和刻苦,学习的态度很端正,但学习的效果却与学习态度不成正比,总也达不到理想的成绩,这类的学生就是学习太死板,只知道对课文和单词进行死记硬背,而对于英语的语法、语音及词汇的方法,没有正确地进行掌握。英语属于实践性非常强的一门学科,它需要我们课堂知识学习之余,将英语的听、说、读、写在生活的实践中,进行运用,而且能够将其系统地进行归纳和总结,才能将这门学科学好。

2.课堂枯燥乏味。在进行英语教学中,一些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过于单一,只是对单词听写、课文背诵及考试进行来回的重复,不重视学生能力和兴趣的培养。此外,两极分化的现象出来以后,处理的方法非常不得当,对于学习优秀的学生比较重视,进行百般地辅导;而对于学习差的学生,则是经常地训斥和惩罚。严重时,还会把家长找到学校来,进行谈话,不但没有解决实际问题,还损害了学生的自尊心,给学生造成的消极影响很大。

二、消除初中英语教学两极分化的主要对策

1.激发学习兴趣,推陈出新。世界上哪种语言,都不可能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具有一定的民族文化,扎根于民族之中的,若想真正让学生学好英语,就要将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同时,也要给他们营造一个好的学习氛围,使他们对于英语,真正能够做到发自内心地去感悟,从而对英语进行语言上的掌握,针对中学生而言,他们贪玩的心理大多数都很重,作为英语教师就要做到因势利导,尽量提高和延长学生在课堂上的专注时间,做一些小游戏;或者采用英语讲小故事的形式,使学生注意力的凝聚力得以提高,同时,也减少学生学习的紧张感。课后休息,以英语小剧场的形式,让学生走进剧进,自编自导,进行演出,使学生能够将英语真正应用到实践中,活跃学生的课外娱乐生活。另外还可以举办英语角,用各种课外有趣的活动,来给英语学习制造深厚的氛围,使学生在进行游戏中,对学习英语的兴趣增加起来,从而感受英语的文化魅力。

2.因材施教,以优带差。一个班级就是一个集体,学习差的同学只有真正地将自己融入到这个集体中,才会将心理上的障碍克服掉,感受到集体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加以提高。在这个集体中,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任务分配,以优生带差生。使差生感受到集体力量的温暖和强大,将他们的斗志利用集体的竞争方式激发出来,使整个班级的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得以实现。针对英语教师而言,需要因材施教,帮助和引导全体学生,尽量使每个学生的特长得到发挥。

3.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如果一个人有一个乐观而健康的心态,不但思维变得敏捷、记忆力加强,而且人的精神面貌也会变得很旺盛。同时人们的智力活动也能够得到有效地促进。这种乐观而健康的心态会在潜能中被有效地利用。如果一个人的心理是消极而懈怠的,将会使智力的发展进行抑制,使学习的效率降低。因此若老师和学生之间能始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亦,这样能够会使学生保持乐观健康心态,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因此这就需要师生之间相互的理解,教室应以朋友的身份,面对教室,而不是教师的“高高在上”的身份,需要真诚地在学习上辅导和帮助学生;在生活上,使学生感受到热情地关怀,帮助和引导学生,将心理上的障碍克服掉。日久天长,教师对学生的热情关怀和理解,必将换来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和信任。对教师而言,关心学生不仅是根本的职业道德,也是对教育事业热爱的集中表现,一个人最基本心理的需要就是“爱”,如果教师对学生的爱,能使学生经常而且真正地感受到,学生积极乐观的心理也同样会被激发出来,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也会充满自信。

4.与时俱进,强化自身。在当今这个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作为新时代的教师,不但教育的能力要过硬,知识广博和丰富,还需要与时俱进,思想观念要不断地进行更新,自身素质不断地强化。要想教好学生,就需要博览群书,涉猎多方面的知识来充实自己,使自己有真正过硬的本领。

三、结束语

现代社会是一个日新月异、高信息化的时代,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的工作也会不断地有新的内容进行更新和增加,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在进行教学经验教训总结的基础上,还要对教学方法进行不断地完善和改进,以便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徐秀丽.消除初中英语教学两极分化新尝试[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4,09:83.

[2]程英.浅谈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消除两极分化的教学策略[J].新课程(下),2013,01:82.

尝试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的优化 篇7

一、利用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一, 有趣, 是初中生学习化学兴趣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有趣即化学教学富有趣味化、趣味性, 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化学知识以特殊的方式变得富有魅力;二是传授和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生动活泼, 引人入胜。在化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努力挖掘化学教材中, 尤其是化学知识中现有的和潜在的趣味性, 力求采用趣味性强的、易引起警觉的、激发情绪的启发式教学, 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学习情绪, 为他们学习兴趣的形成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从而以兴趣激发起学生对化学学习的热爱之情, 这是化学教学的关键。化学界绚丽多彩, 可作为学生观察、研究的对象十分丰富。我们应该把化学教学的背景扩大到广阔美丽而又蕴涵许多奥秘的自然环境之中, 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化学知识, 探索化学现象的本质。例如, 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时, 首先由教师演示测定白磷燃烧前后质量变化的实验, 然后由学生分组测定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变化。通过多组学生的实验事实导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教师还可以借助现代化教学技术和设备, 从微观角度去分析化学反应, 揭示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原理。这样, 从宏观到微观, 从实践到理论, 自然形成, 学生学习起来兴趣高, 学习内动力大, 对理论问题认识清楚。

第二, 运用知识, 激活思维, 是兴趣不竭的源泉。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我们应该不停地激发、强化学生的这种精神需要, 尽最大可能地创造活动条件让学生体验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创造者”, 体验成功的快乐。在课堂教学实践中, 坚持走课堂内外相结合之路:课堂内, 学生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 分析、讨论、深化化学知识并形成较为系统的化学知识体系, 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课堂外, 注重亲身实践、注重自我体验, 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新问题、探索新问题,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课堂外与课堂内相结合有利于学生巩固课内知识, 使学生每掌握一个新知识, 都能得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积极诱导学生参与教学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 师生双方必然要共同参与、相互配合才能获得成功。但是“一刀切”“齐步走”等陈旧的教学组织形式, 造成了课堂教学的少、慢、差、费的现象。对于教师满堂地讲, 学生就会毫无兴趣地听, 这样的课堂教学内容死板, 教学信息贫乏, 师生双边缺乏交流, 学生就没有参与的机会, 导致教学效果较差, 优秀学生吃不饱、后进生消化不了等。解决这一问题的突破口首先在于应优化教学组织形式, 实行“小组教学、协作达标”。所谓“小组教学”是指通过学情分析, 将所教班级学生按照学业水平、能力、性别、个性特征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 每组6~7人不等, 根据学生特长如化学基础知识、实验技能、某种化学的观察或饲养等, 选出组长, 为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交往、合作学习、公平竞争创造条件。“小组教学、协作达标”的过程是:先目标定向, 教师布置可供选择的适合于小组合作学习的知识内容, 各小组自主选择、接纳。然后组内交流, 以学生为主体, 先个体自主学习, 独立思考, 再小组内发言交流。教师对小组学习进行必要的指导和调控。最后全班交流, 小组代表综合学习讨论的结果向全班汇报展示。事实证明, 采用“小组教学、协作达标”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对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竞争意识也将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其次, 注重学生思维的主动参与。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学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生思维的灵动性。例如在“氧气的化学性质”的教学中, 教师规范成功做好木炭、红磷、硫磺、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 是学生认识氧气化学性质的关键。在教师完成演示实验后, 可让学生把“氧气的化学性质”的学生实验放在课堂上进行, 以增强学生直观感性认识。另一方面是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如, 教学目标可向学生提出, 使教学中的问题真正成为学生的问题;教学过程主要通过学生自学、小组讨论来完成;实验先由小组学生设想、设计、操作, 再由教师点评等等。在整个教学中, 学生获得的知识不是教材或教师强加给他们的, 而是自己主动努力获得的丰硕成果。

三、注重调节教学反馈的信息

在分组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 并不意味着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充分, 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越得到展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知识的获得、反馈和调节上。课堂教学是一个结构复杂、影响因素众多且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的过程。在课堂上教师应不断地从学生学习状态中取得反馈信息, 掌握教学情况, 并相应调节教学的内容、进度、方向和难易程度, 使小组学生忙而有序、忙有所获。在引导小组学生积极探索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亮点, 并及时给予鼓励, 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认可和培养, 创新潜能得到激发。当学生小组学习活动遇到困难时, 教师应及时给以提示、点拨;当学生对某一个问题争论不休时, 教师应及时引导或转移学生讨论的主题。

课堂教学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动态系统, 教学效果受许许多多因素的影响、制约。因此, 教师只有在实践中不断研究和探索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化学教学的方法和技巧, 才能使这一现代教育技术显示出更强大的生命力。

(赣榆县沙河中学)

摘要:课堂教学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动态系统, 教学效果受许许多多因素的影响、制约, 然而新课程需要我们转变教学方式、方法, 更新观念,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同时, 化学教学不仅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 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与创新精神。

初中数学新课程探究化教学尝试 篇8

一、设置“有挫折”的估算题

数学教学不能过于呆板和平淡,切忌将知识作简单的罗列和堆砌,必须恰到好处地设疑.“疑难”是思维的起点,要设置学生认识程度相对有困难的问题情境,让其排除或越过.这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树立学生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同时通过矛盾的解决,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设疑过程中,首先教师所设置的障碍要切合实际,不能超越学生的能力而随意加难;其次教师要及时点拨,正确引导,不能让学生的思维陷入困境而突围不出来.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教师可引导学生用直观法、类比法、不完全归纳法、反例法、实验操作法等方法探索新的知识.在探索过程中充分进行数学交流,在交流中读数学,在交流中感受成功的喜悦和乐趣,把学生活动变成自我精神需要,使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民主和谐的课堂,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镜子改变了什么”时,我设计了如下教学 活动 (学生实验):将学生分 为2人一组,共两组,并让各个学生做好观察记录.

请同学们拿出预先准备好的平面镜和三个大写 英文字母A、B、C的纸片,做一个实验:1字母与镜面竖立(平行);2字母与镜 面垂直.a.观察这三个 字母在镜 中的像与 原来的有什么改变?b.猜测其余23个英文字母在镜中又会怎么改变?c.镜子里看 到时针和分针显示是1点25分,此时的实际 时刻是多 少?此探究实验仍属操作确认.先让学生受挫,然后诱导学生不断探讨、摸索,引导学生归纳出镜中的像没有改变图形的大小和形状,它改变的只是图形中各点左右或上下的位置.镜面对称规律:实物与图像关于镜面对称,实物与图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物体与镜面竖立(即平行)时则左右对调,物体与镜面垂直时则上下对调.这样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又培养了学生乐于进行数学交流、乐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使学生领悟镜中成像的数学规律.

三、设计一题多变、多解的变式训练

变式练习能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掌 握知识.所谓变式有的是改变条件,结论不变;有的是变换问题的形式和内容;也有的是条件不变,深化结论.变式练习从多角度、多方位来加以研究问题,使本质的东西能更全面、突出地显露出来.而一题多解则能使人的思维更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更强.在复习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和性质时,可设计如下一道变式题.

【例题2】如右图,已知∠ABC= ∠DCB,要使△ABC≌△DCB,只需添加一 个条件是___(只需添加 一个你认 为适合的条件).点拨:有一组公共边,且它是构成∠ABC=∠DCB的边,故可考虑一组边相等或另两组内角相等.

变式一:若将已知 改为∠A= ∠D,要使△ABC≌△DCB,只需要添加一个条件是___(只需添加一个你认为适合的条件).点拨:有一组公共边,且它是构成∠A、∠D的对边,故添一组角相等即可.

变式二:已知∠ABC = ∠DCB,添加∠ACB =∠DBC,能得出哪些结论?点拨:在△ABC≌△DCB中隐藏一对公共边,很快能得到它们是一对全等形,从而得到∠A=∠D,AB=CD,再次利用判定得出另一组全等形△ABO≌△DCO,从而得出OA=OD.训练像以上的变式题,使学生对有关知识理解变得深刻,运用起来也就更加自如.一题多解的例子较多,这里不再列举.通过以上方式的变式训练,无疑对学生将来从事研究开发工作更具有积极的意义.

四、让学生给老师布置作业

师生关系融洽是我校的一大特色,尤其是笔者担任初一(2)班的班主任及数学任课教师时,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了朋友式的关系.教师发现学生学习上有困难,则主动找学生帮 助解决.但这种单 向方式毕 竟比较被动,不利于学生的快速进步,于是提出“变老师找学生为学生自主找老师”,这点我们主要通过营造平等、和谐的师生氛围来实现.引导学生善于并充分利用好自己身边的智力资源.一是学校精选出的资料、测试题;二是成绩比自己优秀的同学;三是自己的老师.让老师充分帮助自己,敢于向老师“布置作业”,并敢于“当老师”.“布置作业”的方式可以写纸条,可以在自习课或课外时间找老师直接作解答,或自己有好的思路、想法与老师一起分享.当发现学生习作解题方法妙,有创新时,要及时表扬推广.适当时可布置学生参透指定教学内容及有关知识点,让学生尝试轮流上讲台讲课,这样学生在兴奋中挑战,收效会更大.

例如,在教学“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时,为了突破 难点,我设置了玩“24点”游戏,分四组进行PK,每轮抢答对得10分,看哪组得 分最高.“24点”游戏是这 样进行的:从一副扑克牌(去掉大、小王)中任意抽取4张,根据牌面上的数字进行混合运算(每张牌只能用一次),使得运算结果为24或-24.其中红色扑克牌代表负数,黑色扑克牌代表正数,J、Q、K分别代表11、12、13,因为任意取出的四张牌上的 数字经过 什么运算 才能得到24或-24具有不确定性,因此进行本游戏时,需要灵活利用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运算,应让学生 多尝试、多探索.课后有位女学生饶有兴趣地走进办公室并递给笔者一张纸条,让笔者五分钟内完成她的作业:(1)抽取4张牌中的红心3,黑桃7,草花3,方块A,你能写出两种不同的算式凑成24或-24吗?(2)抽到取4张牌中的红心9,梅花6,红心2,梅花3,你能写出三种不同的算式凑成24或-24吗?

消除初中英语教学两极分化新尝试 篇9

一、没有科学的学习方法

我们常看到这样一些学生, 态度十分端正, 学习也很刻苦, 但学习效果却不理想, 这类学生多是一开始就没掌握正确的学习语音、语法和语汇的方法, 而只会一味孤立地背单词背课文。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它需要我们积极参与其中, 在学习课堂知识之余, 将其运用于听说读写的实践中去, 并进行系统地归纳总结, 才能学好这门学科。

二、教师教学方法单一, 课堂枯燥乏味

有些教师教学手法单一, 只是重复简单的听写、背诵、考试, 而忽略了学生兴趣和能力的培养。另处, 出现两极分化后, 处理方法十分不当, 对优生则百般辅导, 对后进生动辄惩罚、训斥, 甚至请家长来进行谈话, 不仅达不到初衷, 还有可能伤害学生自尊, 对学生带来消极影响。

结合自己多年的一线英语教学经验, 笔者探索出四条行之有效的教学新思路, 对消除两极分化效果颇佳。

(一) 推陈出新, 激发兴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任何一种语言都不是孤立地存在, 而是深深扎根于它的民族文化, 要想使学生们真正学好英语, 就要营造一个好的氛围来激发他们的兴趣, 让他们发自内心去感悟文化从而掌握语言, 对于中学生来说, 他们大多贪玩的心理较重, 对此我们便可因势利导。在课堂上, 为了延长学生的专注时间, 可以做些游戏, 让学生学会互帮互助, 或者让学生用英语讲些小故事, 凝聚学生注意力。课后, 可以开设英语小剧场, 让学生们自编自导情景剧进行演出, 又或是学习各个大学, 举办英语角, 通过各种有趣的课余活动来制造学习英语的浓厚氛围, 让同学们在游戏中增强对英语的兴趣, 感受英语以及它的文化的魅力。

(二) 以优带差, 因材施教

每一个班级都是一个集体, 只有当后进生真正融入到这个集体中, 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才会克服心理障碍, 提高积极性。将学生有针对性地分成若干小组, 分配任务, 以优带差, 分别进行“联、帮、带”, 同时各小组还进行“赶、超、比、拼”, 借助集体的力量感染后进生, 利用竞争的方式激发他们的斗志, 从而实现共同进步。同时, 作为教师, 面向全体学生, 还要因材施教, 发挥他们的特长。为此, 我采用“Trust教学法”, 旨在破除教师至上论, 让学生从“Trust the teacher”到“Trust the best”, 最后达到“Trust themselves”。教师的工作其实更多的是一个引路而已, 所谓的因材施教, 其核心是让学生找到自己的路, 走出自己的路, 走好自己的路。

(三) 亦师亦友, 增强自信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健康乐观的心态, 能够有效促进人们的智力活动, 使人的精神旺盛, 记忆力加强, 思维敏捷, 潜能得到有效利用。反之, 消极懈怠的心理, 则会抑制智力的发展, 降低学习效率。师生之间如果始终保持一种和谐的亦师亦友的关系, 那么这种关系的形成就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健康乐观心态的形成, 而这种心态正是学生有效学习的强力保障。理解是建立这种心态的基础和前提。教师作为教育者, 应该摒弃“以教师为中心”的错误教学理念, 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去理解学生, 在学习上要真诚地帮助、耐心地辅导;在生活上热情地关怀, 帮助他们克服心理上的障碍。以心换心, 教师对学生的理解换来的也将是学生对教师的信任与尊重。关心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的集中表现, 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爱是人最基本的心理需要之一, 如果学生能够经常感到教师对他的爱, 对他的尊重, 对他的认可, 便会常常激发出他们积极乐观的心理, 使他们朝气蓬勃, 对自己学习英语更加充满自信。

(四) 强化自身, 与时俱进

当今社会, 是一个信息化高度发展的时代, 作为一个教师, 在新时代下, 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 过硬的教育能力, 还要与时俱进, 不断更新观念, 强化自身。作为老师, 理应比他们掌握更多的知识和能力, 才能使学生“信其道”。古往今来, 凡是在教学上有所建树的教师, 无一例外的是, 他们的课都让学生着迷。因此, 要想让学生为你着迷, 我们须强化自身的素质。在课余, 我们应博览群书, 涉猎各方面知识, 而不能局限于某一专业。同时, 教师要拿得出来的过硬的本领。另外, 一个合格的教师, 还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和能力。首先要认真学习新的教育思想、现代教育理论、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手段, 以及管理艺术;其次, 要经常向管理有方、管理有道、管理有成效的优秀教师学习;同他们互相切磋、互相交流、取长补短;第三要在工作中不断提高, 现代社会日新月异, 教师工作不断会有新的内容, 也会随时产生新的问题, 作为教师, 就要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不断地改进完善, 以适应其工作的需要和提高工作的效率与质量。

摘要: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新时代下, 乡村中学英语教师, 应该与时俱近, 不断学习, 不断创新, 针对普遍存在的两极分化问题, 找准症结所在, 要做到心中有爱, 时刻关注, 以良师、朋友的身份, 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为他们解惑、指路, 以增强他们的自信, 提高他们的兴趣, 从而获取最佳的教学效果, 最终消除两极分化。

关键词:两极分化,激发兴趣,增强自信

参考文献

[1]熊川武《反思性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消除初中英语教学两极分化新尝试 篇10

一、初中英语教学两级分化的原因

1. 缺少科学的学习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发现有些学生学习非常认真和刻苦,学习的态度很端正,但学习的效果却与学习态度不成正比,总也达不到理想的成绩,这类的学生就是学习太死板,只知道对课文和单词进行死记硬背,而对于英语的语法、语音及词汇的方法,没有正确地进行掌握。英语属于实践性非常强的一门学科,它需要我们课堂知识学习之余,将英语的听、说、读、写在生活的实践中,进行运用,而且能够将其系统地进行归纳和总结,才能将这门学科学好。

2. 课堂枯燥乏味。

在进行英语教学中,一些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过于单一,只是对单词听写、课文背诵及考试进行来回的重复,不重视学生能力和兴趣的培养。此外,两极分化的现象出来以后,处理的方法非常不得当,对于学习优秀的学生比较重视,进行百般地辅导;而对于学习差的学生,则是经常地训斥和惩罚。严重时,还会把家长找到学校来,进行谈话,不但没有解决实际问题,还损害了学生的自尊心,给学生造成的消极影响很大。

二、消除初中英语教学两极分化的主要对策

1. 激发学习兴趣,推陈出新。

世界上哪种语言,都不可能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具有一定的民族文化,扎根于民族之中的,若想真正让学生学好英语,就要将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同时,也要给他们营造一个好的学习氛围,使他们对于英语,真正能够做到发自内心地去感悟,从而对英语进行语言上的掌握,针对中学生而言,他们贪玩的心理大多数都很重,作为英语教师就要做到因势利导,尽量提高和延长学生在课堂上的专注时间,做一些小游戏;或者采用英语讲小故事的形式,使学生注意力的凝聚力得以提高,同时,也减少学生学习的紧张感。课后休息,以英语小剧场的形式,让学生走进剧进,自编自导,进行演出,使学生能够将英语真正应用到实践中,活跃学生的课外娱乐生活。另外还可以举办英语角,用各种课外有趣的活动,来给英语学习制造深厚的氛围,使学生在进行游戏中,对学习英语的兴趣增加起来,从而感受英语的文化魅力。

2. 因材施教,以优带差。

一个班级就是一个集体,学习差的同学只有真正地将自己融入到这个集体中,才会将心理上的障碍克服掉,感受到集体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加以提高。在这个集体中,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任务分配,以优生带差生。使差生感受到集体力量的温暖和强大,将他们的斗志利用集体的竞争方式激发出来,使整个班级的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得以实现。针对英语教师而言,需要因材施教,帮助和引导全体学生,尽量使每个学生的特长得到发挥。

3.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如果一个人有一个乐观而健康的心态,不但思维变得敏捷、记忆力加强,而且人的精神面貌也会变得很旺盛。同时人们的智力活动也能够得到有效地促进。这种乐观而健康的心态会在潜能中被有效地利用。如果一个人的心理是消极而懈怠的,将会使智力的发展进行抑制,使学习的效率降低。因此若老师和学生之间能始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亦,这样能够会使学生保持乐观健康心态,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因此这就需要师生之间相互的理解,教室应以朋友的身份,面对教室,而不是教师的“高高在上”的身份,需要真诚地在学习上辅导和帮助学生;在生活上,使学生感受到热情地关怀,帮助和引导学生,将心理上的障碍克服掉。日久天长,教师对学生的热情关怀和理解,必将换来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和信任。对教师而言,关心学生不仅是根本的职业道德,也是对教育事业热爱的集中表现,一个人最基本心理的需要就是“爱”,如果教师对学生的爱,能使学生经常而且真正地感受到,学生积极乐观的心理也同样会被激发出来,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也会充满自信。

4. 与时俱进,强化自身。

在当今这个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作为新时代的教师,不但教育的能力要过硬,知识广博和丰富,还需要与时俱进,思想观念要不断地进行更新,自身素质不断地强化。要想教好学生,就需要博览群书,涉猎多方面的知识来充实自己,使自己有真正过硬的本领。

三、结束语

现代社会是一个日新月异、高信息化的时代,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的工作也会不断地有新的内容进行更新和增加,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在进行教学经验教训总结的基础上,还要对教学方法进行不断地完善和改进,以便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得到提高。

摘要:英语的普及和提高英语的教学质量已成为时代的需要。要想教好学生,就需要有能力、有爱心的老师,因此英语教师就要不断学习和创新,对于英语教学中存在两极分化问题,找到所在的症结及消除的方法。

关键词:两极分化,激发兴趣,增强自信

参考文献

[1]徐秀丽.消除初中英语教学两极分化新尝试[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4,09:83.

[2]程英.浅谈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消除两极分化的教学策略[J].新课程(下),2013,01:82.

上一篇:CEMS环保系统下一篇:扫描地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