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文主义

2024-07-17

现代人文主义(精选十篇)

现代人文主义 篇1

因此,现代广告更应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出发,在传播信息的同时担负起使信息接收者(受众)产生积极影响的社会责任,而这种社会责任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在传播商业信息的过程中融入人文关怀的理念,在广告中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从而为消费者构建一个和谐的消费空间,营造正确积极的消费价值观念。

人文主义是一种哲学理论和世界观。中国三代时期,周公提出的“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之所欲,天必从之”等思想,便是中国早期人文主义思想的雏形。到了春秋百家争鸣时期,孔子儒家思想强调的“和谐”、“仁爱”、“天人合一”等进一步奠定了东方独有的“奉献精神”、“团队精神”、“牺牲精神”的“人人”思想:“若人人都爱人,那么人人都会得到关爱”,体现的是超越个人利益的、着眼于全局的“以人为本”的人文主张。在西方,我们从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的观点中也可以看到一些早期人文主义观点的影子,但它和东方的人文主义思想略有不同,因为西方自古崇尚英雄主义,强调个体的独立和主体的作用,重视个性的张扬及追求自由。在这种文化意境下,西方的人文精神更多地表现为追求思想的自由、个性的解放。

这样看来,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现代广告中所体现的人文主义精神表现为三个方面:非功利性,“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思想的体现,指不带有私利性质的思想,以广告而言最为直接的代表是公益性广告;思想自由、个性解放,意指商品本身及在广告中体现出的尊重与强调受众个性的诉求主张;人本主义,一种人性化的关怀,指一切的出发点以人为基点,最为具象和具体的理论是工业设计中的人体工程学理论。对广告来说,笔者认为可理解为对人类情感、价值观和民族精神层面的关怀。

一、广告中非功利性的体现

广告按其最终目的可划分为盈利广告(商业广告)和非盈利广告(公益广告)。公益广告是指非商业性的广告,其借助广告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向大众传播公共意识与人文精神;通过对某种观念的传达,呼吁公众关注某一社会问题,以合乎公众利益的准则去规范自己的行为,支持或倡导某种社会事业或社会风尚。它是社会公益事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与商业广告相比具有非常明显的社会性质,也是人文主义中非功利性层面最直接的体现。公益广告由于社会性特点,因而能很好地成为企业与受众沟通的渠道,因此,我们现在也能看到很多从公益角度出发的商业广告。这一类广告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企业单位直接赞助某些公益活动,在公益广告中以署名和打标的形式宣传。二是直接以倡导某种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为其广告主题。例如农夫山泉2002年的“一分钱”电视广告,广告镜头中,一群孩子欢笑着踢球、跳绳。画外音响起:“两块一根的跳绳,二十元一副的球拍,一个像样的篮球架……从现在起,每喝一瓶农夫山泉,你就为孩子们的渴望捐出了一分钱。”结尾字幕是:“到2008年,阳光工程将为20万孩子带来运动的快乐。”又如吉利汽车的一则电视广告,在广告片中以这样一段话作为宣传的主题:“这个世界自从有了汽车工业以来,给人类带来了许多方便,但是也给这个世界造成了许多环境的压力。为了减轻汽车对环境的压力,我们应该更多地使用油电混合汽车和清洁能源,节能减排从你我做起!做中国绿色企业,我们在行动!”这则广告完全没有宣传吉利的产品,把重心放在了环保上,表达了企业对社会环境的关注,同时也表现了企业做中国绿色企业的愿景。这两则广告均为商业广告,却从公益的角度出发,折射出其非功利性。对受众而言,因其广告内容取材于社会问题,就比较容易引起共鸣,虽没有直接介绍企业产品,但企业积极的、关注公益的精神,以及企业整体健康的形象会深深地烙印在受众的记忆中。

二、广告中思想自由、个性解放的表现

现在的年轻人更强调个性的自由和解放。以其为目标受众对象的产品无论是在产品的功能、造型,还是推广宣传的各个方面都表现出追求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的人文思想,从很多产品的广告语便可见一斑。例如安踏运动鞋的“我选择,我喜欢”的广告语,麦当劳快餐的广告语“我就喜欢”,伊犁乳品的广告语“我要我的滋味”,这些都是打上了张扬个性、自我标榜标签的以“我”为主题的广告。这其中最为成功的应是“我的地盘我做主”动感地带品牌的形象塑造。动感地带是中国移动通信为年轻时尚人群量身定制的移动通信客户品牌,定位在“新奇”、“时尚”,其一直寻找突破传统的推广应用方式,于2003年大胆启用台湾歌星周杰伦出任其形象代言人。通过大量的自我意识主题广告的宣传,宣扬青春、时尚、个性和勇于突破自我的流行气质,迅速提升了动感地带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成功地将动感地带品牌与年轻一代划上了等号,形成了年轻人特有的品牌文化,动感地带也因此成为中国移动品牌中客户量最大的团体。

这些产品广告中彰显个性、追求自由的主题,迎合了受众群体的精神追求,它印证了时下广告中人文主义里思想自由、个性解放层面表现的重要性,亦契合了当代审美观念和思维模式变化的需要。

三、广告中的人本主义关怀

广告中人文主义的第三个层面人性化关怀是从人类的感情角度入手,表现在广告中对人的情感的关怀,价值观的尊重,以及民族精神的肯定和鼓舞上。

人是广告的对象,从人的角度出发,关怀人的情感及内心需求的广告能在不露声色中拉近企业或产品和人的距离,使得消费者不自觉地产生好感和认同。例如三元牛奶广告的侧重点就是从回忆往事的角度凸显亲情和关爱,以及对一个悠久品牌的儿时记忆,以人最基本的情感作为基点,以求得情感上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每个人的价值体系都比较复杂和抽象,往往被分解成若干个基本的需求元素,但价值观都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之下形成的,它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尤其是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它是受众价值观的主体观念。例如中国文化核心价值观念主要体现在中庸、重人伦、重面子、重义轻利、怀旧恋古、谦逊含蓄等方面。消费者从广告中所感知的企业、品牌所表达的价值主张与其自身价值观重合程度越高,就越能产生共鸣,就越易形成偏好。基于建设和谐社会而提出“和谐”观念是中国人传统价值观的具象表现之一,它也因此成为众多企业广告宣传的基本切入点。在广告中注意与受众文化价值体系的对接,就会让受众易于理解和乐于接受。

“每一种文明都有自己独特的精神———它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创造一切,理解一切”。民族精神体现在一个民族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实践的各个方面,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核心和灵魂。民族精神在品牌打造和企业形象的树立上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散发出浓郁的时代气息,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使人们通过消费目标的选择对企业产生认同,更彰显出企业的社会责任,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得到进一步的增强。因此,广告中越来越多地体现出对受众地区民族精神的肯定与重视。例如运动产品行业巨擎阿迪达斯(A-didas)所做的奥运系列平面广告,以中国运动员为主角,主题是中国人为举办奥运会并获得胜利而感到自豪。广告画面中描绘出中国人万众一心,支持本国运动员的场景,他们或在排球比赛中帮运动员拦网,或给篮球运动员传球,或齐心协力将跳水运动员高抛到空中。阿迪达斯认为展现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是借奥运影响抢占中国消费市场的最佳方式。披上民族主义色彩的推广策略为阿迪达斯和对手耐克竞争提供了绝佳的武器。

广告的目的地是人,所以出发点应是为了公众利益,立足整体的人,着眼群体的人,并且重视个体的人,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人文主义思想为现代广告的创作提供了表达方法和价值取向。广告是一种信息传播行为,我们若要使这个传播具有更持久的生命力,就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人文主义精神理念。

摘要:广告是为了某种特定的需要, 通过一定形式的媒体, 公开而广泛地向公众传递信息的宣传手段。人是广告信息的传播者, 也是信息的接收者, 所以人是广告的根本出发点、立足点, 人文主义思想体现了现代广告的价值取向, 为广告的创作提供了表达方法。

关键词:现代广告,人文主义,表现

参考文献

[1]金萍华, 汤蓉.实用广告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3.

[2]郭沂.人文主义宗教与宗教人文主义——从中国早期宗教和人文主义传统看儒学的性质[J].原道, 第4辑.

英美文学中的现代人文主义观论文 篇2

英美文学中的现代人文主义观论文【1】

摘要:本文试就如何在英美文学课教学中,通过对中西文学差异的对比,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英美文学中所表现的生死观、爱情观以及自然观中所体现的现代人本主义、人文主义精神,从而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

关键字:中西文学;对比法;人文精神

教育是人的教育。

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

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的重要本质特征就是它的人文性。

而英美文学课的设立无疑会强化这种注重人的灵魂和人性的人文性教育。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英美文学所关注的正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

周国平教授把人文性的基本内涵确定为三个层次:一,人性,对人的幸福和尊严的追求,是广义的人道主义精神;二,理性,对真理的追求,是广义的科学精神;三,超越性,对生活意义的追求。

简单地说,就是关心人,尤其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

我们理当承认,中国传统文化偏重伦理和实际,把对人际关系的注意和研究放在首要地位,而忽视对人内在心灵的透视。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人世伦理。

而西方文化除了重视实际,也重视精神的价值;尤其重视哲学和宗教,把对美好社会和人类本性的探究放在重要地位。

西方的文学,由于受古希腊理性主义、希伯来救世主义以及古罗马征服态度的影响,他们重视自我、张扬个性。

中西诗歌主题方面的几点差异

本文主要就中西诗歌揭示的不同的情爱观、死亡观和自然观三个方面展开比较。

情爱观:西方诗歌表达爱情、赞美爱情、讴歌爱情的主题比中诗不仅多得多,而且感情也奔放和深刻得多。

他们在极力夸赞女人美貌或是直接表达浓浓爱意方面,其直接、奔放、真挚非中诗可比;而与这种崇尚女性的美和爱的审美传统相比,中国传统的文学艺术显得对英雄的崇拜和歌颂有余,而对女性的美和爱重视不够。

中国爱情诗词讲究含蓄委婉,而英美诗歌则比较奔放,感情激越。

比方说中国诗人描写爱情,说“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始终不把那种爱表达出来,而西方诗人会高喊“但不知你能否接受/这颗心对你的仰慕之情/连上天也不会拒绝/犹如飞蛾扑向星星/又如黑夜追求黎明”。

英美诗歌比较直率地把诗人的所要表达的意思表现出来,直抒胸臆,而毫无造作,言尽而意亦尽,他们的情感是激烈运动的、是追问的、是探求的。

死亡观:对待死亡的主题,中国文学受未知生,焉知死的儒家学派以及道家回避死亡的影响,较少探问死亡的问题。

受中国宗法血缘观念的影响,中国人将生命的永恒寄托在子孙后代生命的不断绵延上。

儒家积极入世精神也使人们关注现世功业以求名扬万古,因而我们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样的高昂陈言,也有陶渊明的“朝于仁义生,夕死复何求”的庄严表迹。

而西方文学受基督教和西方哲学的影响,他们不避死亡,他们认为未知死,焉知生,追求“向死而生”。

西方诗人创作了大量探寻死亡超越死亡的文学作品。

有的诗人想象自己的死亡场景,有的描绘死后的浪漫和从容,把死亡看成一种生命的场景转换甚至是步入天堂的开始。

实际上,这种对待死亡的态度正是我们的文化缺少的。

我们的教科书讲的大多是人生观,少有人死观。

而有关研究证明,思索死亡更让人们积极地面对人生。

如何看待人生的有限存在?如何从积极的人生意义上把握人生的大限?海德格尔提出的“向死而生”不失为一种大彻大悟的人生心态。

自然观:大自然历来是中国诗人和英美诗人饱蘸笔墨所讴歌的对象。

他们歌颂自然,赞美自然,以大自然的一景一物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然而,自然在中西方文化里所蕴含的意义是不同的。

中国传统文化受儒释道的影响,崇尚“天人合一” “清静无为”,再加上中国数千年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使得中华民族养成了内敛、含蓄和乐天知命、安土重迁的性格,反映在民族心理上则是寻求与自然和谐共处;自然便是花香鱼虫、和睦融融、大美不可言的自然,反映到诗歌里便是追求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一如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自然况味和“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无我境界;一如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静妙境。

与中国所处的大陆环境不同,西方文化的发源地如雅典、罗马,均处于地中海沿岸,人们生存发展的空间相对狭小,为了寻找更大的发展机遇,他们充分利用海洋的便利条件,人员交往和流动频繁,商业比较发达,这样的环境和经济活动赋予了西方人开放和直率的性格.再加上他们受古希腊理性主义、希伯来超越意识以及古罗马征服态度的影响,他们崇拜的是上帝,认为大自然和人都是上帝创造的;同时,他们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把自然当作人驾驭和征服的对象,标榜人类中心主义。

这种与自然的关系的疏离和对立表现在诗歌里便显示出了不同于中诗的情趣和魅力。

表现在他们的文学作品的自然观多是人物分离的自然,或者神化的自然。

中西戏剧主题方面的几点差异

戏剧方面,受儒家’“文以载道”和“哀而不伤”的影响,中国戏剧行动重于内心,多是描写人物怎么样,很少分析人物为什么;情节安排比较讲求实际,善于自我解脱;结局一般都是皆大欢喜;主人公很少认为命运不公,缺少向命运、向传统、向权威抗争的精神。

另一方面中国戏剧也很少表现心理的冲突。

而西方戏剧重心理刻画,多在探索个人本我,弘扬个性;在揭示人的内在心灵冲突方面十分求实求是,不回避内心矛盾斗争;在追求独立意志、忠实自我、抗争反叛方面,西方戏剧更是表现了明知道失败甚至死亡也要抗争的悲剧精神。

中西文学的差异概述

有关中西文学的差异,钱穆先生在其《中国文化史导论》做了精辟概述。

他指出,中国文学有与西方绝不同之一点,西方文学在比较上是以戏曲与小说为大宗的,他们侧重在人生具体的描写,无论是浪漫派或写实派均然。

他们对人生或赋予热烈的想望,或加以深刻的讽刺,他们常使读者对现实人生激起不满。

因此有人说,西方文学是站在人生前面的,他常领导着人生使之更往前趋。

中国则不然,中国文学比较上以诗歌散文做中心。

那些诗歌散文,都不喜作人生的具体描写,他们只是些轻灵的抒情小品,平澹宁静,偏重对于失意人生做一种同情之慰藉,或则是一种恬适的和平人生之体味与歌颂。

高旭东在《中西文学及哲学宗教》一书中,具体对中西诗歌的不同做了阐述。

他认为,中诗神韵微妙,格调高雅,偏于审美和伦理;但哲学思想平易,宗教情感淡薄;主题多是立志报国、思乡相思、离愁别恨、亲朋赠答、天伦之乐、吊古伤怀、悲慨时事,颂祝主义;以优美纯美为特色,无深奥思想;而西诗主题深广伟大,写的是整个的人生和社会。

结论

英美文学教学所进行的人文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热爱生活、感悟人生、追寻本真和终极关怀的人。

通过中西差异比较,能够让我们的学生重新审视我们自己的传统和文化,在对比中明白中西文化和文学的缺失与优势;能够让学生不仅从东方宗教和哲学视野里而且还能从西方宗教和哲学视野里透视人生和心灵、探究生死奥秘。

如果能触发学生对智慧和精神的追求并能对诸如宇宙起源、生命存在、精神家园,终极关怀等人类生存的问题、对爱、生、死、自由、正义等人类永恒的话题做出富有洞见、启发性的思考、探索和诘问,我们的对比教学也就取得了一定的人文教育意义。

现代人文主义 篇3

后现代主义不仅是一场哲学运动,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一种思维方式。利奥塔在《后现代状态:关于知识的报告》一书中从哲学角度阐述了后现代知识观是不断追求“误构”模式。所谓“误构”,指激发理想的对话和理解的一种追求,是不断追求差异,追求对已知的否定与突破,不断追求对知识含义及其动作原则的更新的一种知识合法化模式。误构本质上是“求变”,鼓励人们在否定和自我否定的过程中实现自我对现实创造性的认识,打破传统理论框架对人们思想的束缚,推动理论的新发展,进而带动整个社会的发展。“误构”在利奥塔的哲学体系里主要是通过对话来实现的,建立理解性的对话机制,实现对话的平等性、互动性是实现误构的必然途径。鼓励人们参与对话,呈现自我,实现对世界现实的自我建构是创新思想形成的必要条件。实现平等交互式的对话,作一个大方慷慨的倾听者,不仅能提高对话的效度,也是自我完善的过程。

后现代“误构”模式为大学教育者解决面临的困惑和挑战提供了契机和突破口。后现代“误构”模式强调21世纪的大学英语教育应该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学生群体的差异性,学生个体的多样性,以对话为主要沟通渠道,实现对学生的英汉文化通识教育,构建学习共同体,培养学生的人文气质,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处世能力和倾听能力,不断创新,丰富教学理论与实践,转变大学英语教师传统的角色定位。

二、对话教育

后现代“误构”模式主张教育者在培养教育对象人文主义思想和气质的过程中要采用对话形式,对话是实现人文教育的平台、方法和手段。学习是一个生命的过程,需要教育主体专心致志地经历,分享该过程中的酸甜苦辣。对话教育遵循平等交互的原则,以师生的相互理解和尊重为前提,确立了师生互为教学主体,通过知识沟通和情感沟通建设自由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教育者通过对话机制解决教育对象实际存在的问题,掌握学生的知识获取,理解和关怀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人文气质培养,有利于教师的自我人格和教学实践的完善。对话教育是实现人文主义教育的敲门砖和途径。对话教育是后现代经济全球化、知识多元化、教育对象个性化的客观要求,是教育主体追求误构的根本所在,后现代误构模式下的对话教育充分体现了师生平等的教学关系,打破了传统师生的二元对立,解除了教学主体角色的冲突和混乱为当代教育带来的困惑。

三、后现代“误构”模式下人文主义教育的途径

后现代“误构”模式强调教学应是把人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学生群体的差异性,学生个体的多样性,以对话为主要渠道,实行学生的人文通识教育,在此过程中师生共同理解尊重,共同进步,不断完善教学成果,创造性地学习。英语是一门兼具知识性、工具性、实践性和人文性的学科。在大力倡导和谐社会的今天,探索英语人史性教学已十分必要。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

1对话教育的平等性与交互性

传统的课程存在“重技术、轻对话”的弊端,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过度强调多媒体技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无论是词汇运用还是语篇分析大多采用幻灯片放映的形式,从短期看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图片背景和各种音频的帮助下加深了对语言知识的理解,巩固了运用能力,但从长远角度来说,背景和音频可以转化成“前景”,喧宾夺主,成为学生的显性注意,要学习的语言词汇和文本结构弱化为背景,使学习效果事倍功半。多媒体技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的频率以及该以怎样的形式使用才最有利于大学生的英语学习,要通过科学实证研究,其中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师生之间进行对话,了解学生对多媒体的认同度。多媒体教学为学生习得英语带来的诸多困惑,学生通过多媒体学习英语的兴趣何在,多媒体教学中应有怎样的学生参与和师生互动,大学英语教师对这些问题的关注正是教师对学生人文关怀的一种体现。

后现代“误构”模式下的对话教育具有平等性和交互性。平等性和交互性是民主教学的客观要求。师生之间民主、平等、和谐发展的互动关系在英语课堂更是实现人文教学的纽带。所谓“民主教学”是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场上,通过不同见解之间的平等讨论、争鸣,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教学方式。实行民主教学关键是使课堂教学人文化,建设平等互动的课堂氛围,鼓励师生的民主对话。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一种模式偏见,需教师科学引导,英语学习主要依赖大学生自己练习和背诵,练得多背得多,英语学得越扎实。这种忽略师生对话的内向型教学方法只让学生掌握了死知识,应用起来难度很大。建立平等互动的对话机制,不仅能提高大学生使用英语的现实能力,有利于大学生的就业,适应2l世纪人才的培养方略,还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后现代“误构”模式明确了师生共为教学主体,教师不是知识的提供者,而是与学生共同进行有关学习主题、意见、思想和情感的交换和分享。

英语教学本身包含英语对话教学,对话以外的课文也可以进行重组,以戏剧表演、对话系列、讲故事、做游戏、辩论会等对话教学形式呈现出来。对话教学体现在英语教师定期向学生寻求反馈,对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进行解决,这既是大学英语教学中教育主体追求“误构”的方法和途径,也是后现代“误构”模式倡导的人文主义教育的平台和重要内容。

2文化教育的动态性与开放性

人文主义精神的内涵是充分尊重人及其文化的历史存在与价值精神,人文主义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核心是英语文化教育,以文化教育带动大学生英语语言教育和人文价值观念的培养。英语作为语言和文化的载体,承担着传授人文主义精神的重要任务。英语教学中,英语教育更要体现人文精神,体现大学精神。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其目标在于专,在于精。专业课有其特定的培养目标,其研究领域是窄而专,纵深发展,英语作为语言教学和课程设置对于任何专业的学生来说,都可以说是一种文化调节,其自身包括的广泛的知识内容使其具备了传播人文主义精神的应用层面,语言作为载体使人文传播成为必然。

文化教育具有动态性和开放性。文化是动态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含义不断更新,新的元素不断渗入文化中。大学英语作为双语教学,教师应在教学中时刻对文化的发展保持警觉性,掌握中英文化潮流的新动向,提出主题,供师生共同讨论,分享彼此观点。英语教材传授的知识是多元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天文、地理、文教、卫生、体育,古今中外,无所不包。在对于教材传授的知识,尤其是涉及历史、中外文化和理念的差别时,更要体现人文主义精神。因此,

只开设一门大学英语是不能满足21世纪人才培养需求的,即使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英语专业的跨文化交际课程也无法对广大大学生进行文化通识教育。加大课时开设针对不同专业的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文化教育势在必行。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对自己的民族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了解本民族文化与他国文化的关系,本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历史地位及价值。加强文化学习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语言意义的理解,能够减少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语用失误,从而更好地与使用英语的人进行交流。另外,通过客观全面地分析介绍西方文化,使学生能够全面地认识世界,思考世界上发生的问题,增强他们的跨文化交流意识,使学生在掌握语言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并且能够全面公正地认识中西文化差异,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全面提升人文素质。

3能力教育的多元性与创新性

后现代“误构”模式下大学英语的能力教育是多元的,不仅包括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更包含学生倾听英语的能力、运用英语做事的能力和交际能力。《英语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要培养听的策略,培养语感,特别强调培养在听的过程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现行教材也专门设立了听力材料,许多英语老师却认为听力训练就是让学生多听听英语磁带就可以了。后现代“误构”模式认为学生的倾听能力应该是脱离听力教材在社会现实中辨别理解英语,进而与其他人沟通的能力。我们现在所面临的新形势是:人们越来越关注在一个纷繁多变的社会环境下,与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进行国际交流。我们应当培养学生的“处世”能力,来适应这种新的形势。

大学教师应通过平等、互动的对话,使各种能力被学生所理解、尊重和掌握。知识经济呼唤能力教育,能力的培养过程是发挥想象的创造过程。后现代“误构”模式主张能力的发展是境域性的,英语教师应引导师生共建适合英语学习的境域用于英语语言交流、英语文化交流,进行不同情景的英语模拟训练,在现实的环境中对英语语言和英语文化知识重新认识,重新思考,通过对话机制,提高英语学习能力、英语倾听能力和做事能力。

四、小结

现代人文主义 篇4

关键词:现代主义,形式,功能,多元性

现代主义从萌起、发展、全盛到最后的势力渐微整整影响了设计界一个世纪, 这在人类四、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是罕见的, 由此可见现代主义的魅力之大。谈到现代主义, 人们常用民主主义、理想主义、功能主义以及理性的、标准化等词语来解释, 这些都是从设计思想上定义现代主义, 然而作为20世纪设计核心的现代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仅仅从设计思想这个抽象角度去研究现代主义难免会让初学者感到困惑, 因此笔者从功能与形式的辩证关系的视角解析现代主义各个阶段的不同特点, 从而更加直观、清晰地认识和理解现代主义。

设计一开始就是带着为人们服务的特质出现的, 无论设计任何东西, 平面的或者立体的都具有一定的功能和形式, 功能需要形式来进行表达, 而形式依附于功能, 没有纯功能的产品, 也没有纯形式的产品;优秀的设计是将产品功能和形式进行完美的结合, 使其达到平衡, 一旦这个平衡被打破, 设计就显的脆弱和牵强。带着这个关系我们去理解现代主义就变得清晰、简单起来。

一、现代主义的萌起阶段——形式和功能在新时代背景下重新结合

现代主义萌起于20世纪初期, 此时的社会大背景是社会分工更加明确, 手工作坊退出主流, 机械大批量生产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艺术和技术逐渐分开, 纯粹功能性的产品充斥着人们的生活, 制造商把装饰看成在市场上可以买到的东西, 把繁杂细密的传统装饰直接嫁接在大机器时代的产品上, 导致产品形式和功能的严重脱节。这种社会现状直接催生了工艺美术运动、装饰运动、新艺术运动, 但无论是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 还是欧美的“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 都显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有效办法, 它们的中心是逃避乃至反对工业技术, 反对工业化, 反对现代工业文明, 显然是不符合时代发展的。

此时现代主义应运而生, 现代主义以功能主义为核心, 形式上提倡非装饰的简单几何造型, 这无疑是给现代工业生产提供了标准, 使设计逐渐摆脱了古典艺术的禁锢而体现出工业产品自身的特色, 产品形式和功能开始在新时代背景下重新结合, 这种结合带着机器时代的烙印, 与以往完全不同。

二、现代主义发展、全盛阶段——形式和功能达到最佳结合

20世纪20年代前后, 新建筑运动带动其他行业先后完成现代主义运动, 现代主义迅速发展起来。一战后社会陷入极度的物质贫乏, 人们此时的需求首先是物质的。现代主义之所以可以迅速发展起来是因为其简单的几何形和黑、白、灰中性色彩一方面与大工业生产初期的技术水平和批量化的生产方式相匹配, 另一方面满足了人们简单的物质功能需求, 这个时期产品的物质功能显的更加重要, 单纯简化的形式与当时人们的心理需求刚好吻合。现代主义的标准化使批量化成为可能, 从而为广大人民大众提供了他们能支付得起的廉价生活必需品和建筑。现代主义设计理念成为与工业化时代相适应的艺术语言和设计语言。形式和功能达到了最佳的结合, 同时, 也正因为这种最佳结合, 现代主义设计成为二十世纪上半叶最稳定、最具影响力的设计风格。

三、现代主义的势力渐微——重塑的现代主义形式与功能开始背离

30年代时期现代主义由于遭到欧洲独裁政权的迫害在欧洲迅速衰退, 随着大批设计家流亡到美国, 30年代末现代主义开始了一个新的阶段——美国阶段, 设计师将欧洲的现代设计观念和美国丰裕市场结合, 在战后造成轰轰烈烈的国际主义运动。一方面美国为现代主义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另一方面美国的经济、政治、文化背景也重塑了现代主义, 使现代主义原来在欧洲忧国忧民的民主主义变成仅仅是一个为中产阶级服务的形式, 现代主义起初由时代背景和生产力条件决定的形式原则被无限扩大, 并做到极致, 所有的工业产品不再因为产品自身功能而衍生出形式, 而仅仅关注形式, 将产品外在形式独立出来作为一种提高产品竞争力的手段, 常常设计为了形式而形式甚至违背产品功能。这也是国际主义风格被批判的原因。

20世纪60年代, 现代主义开始受到挑战, 逐渐失去往日的光彩和力量。60年代工业社会生产逐渐成熟, 社会物资大量丰富, 功能有了更多的含义, 不仅包括实用功能也包括符合人类追求体力解放与精神自由的双重要求, 美国风靡一时的流线型设计就是一个例子, 人们期望从产品中看到时代的象征, 用充满速度感的形式来慰藉战争留下的阴影, 无疑流线型设计能做到这一点。而现代主义严谨的理性主义形式, 呆板的直线、几何形状使人觉得乏味。所以人们慢慢冷却现代主义, 随后出现的波普运动以及后现代主义, 也许就是人们寻找情感表达的一个出口。

是否现代主义从此就淡出历史舞台, 消失了呢?可以肯定的说不是, 就形式和功能的关系上看, 现代主义的核心——功能主义一直在延续, 只是时代不同, 各个历史阶段不同, 功能主义包含的内容和要求不同。工业社会初级阶段, 科学技术不发达的时候只有现代主义单纯、简洁的形式是最符合社会和人们发展需要的, 工艺美术运动、装饰运动、新艺术运动被先后取代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但当生产力发展, 科学技术进步, 新材料、新工艺的出现, 人们有能力制造出更复杂形态产品的时候, 人们才渐渐意识到现代主义也许不再符合要求;事实上不是现代主义不符合要求, 而是现代主义为工业社会初期所提出的形式法则已经不再符合现代人们的功能要求。

但现代主义的思想内核——功能主义是始终没变的, 只是在不断的丰富和充盈。形式追随功能至今仍被奉为设计原则之一。设计中功能与形式的平衡是一种动态的平衡, 技术在不断发展, 人的精神需要也是复杂多样的, 当技术的发展为这种多样化的需求提供了实现的条件, 设计也就从以现代主义为主走向了多元化。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到今天的信息时代, 设计同样也离不开形式和功能, 只是新时代又赋予了形式和功能新的内涵, 现代设计采用新型环保材料, 讲究经济目的, 强调设计以人为本, 天人合一, 最终都会落实到功能和形式的关系上, 如何处理好形式和功能之间的平衡, 仍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所以现代主义的某些思想一直在影响着我们的设计, 不会也不可能消失。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2.

[2]何人可.工业设计史[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0.

[3]滕守尧.20世纪风格与设计[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0.

[4]瑞兹曼著.现代设计史[M].王翔宇, 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后现代主义视角的现代理性主义观照 篇5

后现代主义视角的现代理性主义观照

以理性主义文化模式为核心的现代工业文明在极大地促进人类历史进程的.同时也带来了自身发展的困境.后现代主义在对传统理性主义的激烈批判下却无法掩饰其与传统理性主义的历史渊源关系.现代理性主义以其有限性、不完善性和悲剧意识的新特点昭示着成熟理性的一种人的生活世界的内在机理和人的生存的内在人本精神.

作 者:谈忐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经济法政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刊 名:廊坊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ANGFANG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 20(1) 分类号:A81 关键词:传统理性主义   后现代主义   现代理性主义   观照  

现代人文品格的宣泄 篇6

早听说言恭达先生在全国书法界的名望与影响。圈内的人不但赞誉他的艺术,更赞誉他的人品。去年春天,我在北京听过言恭达老师的课。偌大的礼堂,来自全国参加中国书协培训中心研修班的七百多位书法“痴迷者”屏气凝神地聆听恭达老师铿锵激昂、从容潇洒的授课。治学之严谨,书艺之精湛、学识之广博感染了每个学员。如同社会上少男少女追星族“追求心中的偶像”一样,经过近一年的“暗恋”,我终于找了机会来到六朝古都南京叩响了敬仰已久的言恭达老师的家门。春夜,窗外细雨蒙蒙,春意盎然,言老师一派谦谦君子、儒雅睿智的风度,在热情而又认真地评点完我的作业后,他跟我聊起他的经历、人生、艺术……至此,我真正看到了一个完整的立体的艺术家,最吸引我的是他那深邃的艺术思想和闪光的人文品格。我依稀看到了他追求完善人生的轨迹。

他没有任何名家的架子,心境极其恬淡、平静,却又深沉、多彩。谈起人生品格,他说他欣赏的品格如《艺术人生》中孙海英说的“正直、真诚、单纯”,再加“平实与宽容”。“一个艺术家到了一定的社会层面,要保持平常心很不容易”,他感叹着。他并不把“头衔”当回事,“艺术家最终靠作品说话。当了什么‘长’,只会助长你的优裕感,要时时清醒啊”然而,他又坦率地表示:“这个‘长’要挂,是便于工作。职务不是荣耀,是一种责任。”看来他十分珍惜他的工作环境,他对朋友说“我常想到自己是个幸存者”。想起老三届上山下乡的艰难岁月,当农民,当工人,三十多年人生青春大落又大起、时悲又时喜的戏剧色彩给眼前这位年逾天命的书坛名家留下了多少的沧桑和回味……我终于明白了他今天义无反顾地拼命工作的缘故。是的,事业是他全部生命的内涵。对恭达老师来说,艺术与管理的双重层面是他执着而苦涩地追求的事业。他道出二个鲜明的观点:一是他不把协会工作仅当作职业来做,而看成学问来做,这样才有创意,才能发展;二是他反对“玩艺术”,真正的艺术创作是严肃的,是现代人文品格的宣泄,人文精神的弘扬。所以,他每天的工作都很投入、充实。他将文化信念看作是生命信念,真实而充盈,从容又崇高。心灵的独到与精神的饱满令人感动这正是他五十多年来生命感悟的真实写照。“你看过《英雄》吗﹖什么是英雄﹖英雄是以天下为己任的人。”言老师如是说。我想,这就是一个艺术家最高的境界吧。他告诉我,作为党领导下的人民团体,新时期书法家协会的工作职能定位应该是:出精品、强队伍、求机制、创环境。紧扣“服务”这一协会工作的永恒主题,坚持“奉献”这一协会工作的主导精神。以尉天池先生为主席的江苏书协换届四年多来已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我想,其中恭达老师的甘苦不言而喻了。

我曾多次听到好多江苏书家的评论,除了治学严谨、书艺高超外,言恭达老师具有很强的行政管理能力,又有极丰富的人情味:谦和、公正、宽容、大度、厚道。他能团结人、理解人、善待人。“他办事不是考虑对自己有没有利,而是对江苏书法事业有没有利。”这个原因大大升扬了他在广大会员中的凝聚力和亲和力。恭达老师带有诗意地说:“选择你所爱的事业,爱你所选择的事业。”“没有信念,就没有激情,就没有智慧。”他告诉我:他在下面市里从当八年书画院院长,一直到后来的六年从政,其中有一个很深的体会是:凡事要换位思考,善解人意。今天,文联工作很重要的是“交友”。他说他来南京工作时确立了交友的十二字方针,即道义相交、诚信相待、平等相处。这里“平等”最难,“平视”是关键,要象善待生命一样善待朋友与同道,重视人性的价值。现在我们提出创建“学习型组织”,其核心是“人本主义”,而不是“物本主义”,是“人性化管理”。习惯决定成功。有人总结恭达老师“习惯”的三个特征——养成做事的紧迫感,追求卓越的信誉感,加上激情而投入的工作。书法,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内涵丰富的综合艺术,要重视书外功夫,加强综合美学修养。恭达老师从事书法、篆刻创作,亦喜绘国画,喜读文学作品,喜听音乐,而有条件适时从政,做点“经世”学问,能从整个时代高度观照社会,了解社会,丰富立体思维,提高审美境界,升华艺术思想,以求笔下书艺走向大气,纵横求道。恭达老师意味深长地说:“我十分看重三条:个人修养上要注重人格的完整性;思维切入点从‘小我’进入‘大我’状态;工作效果上则坚持艺术本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同一性。”艺术“为学”先“为人”,这就是他求道的支撑点。

他恋古,但不守旧;他天天与古人对话,但又时时吸收时代的新鲜空气。清逸、蕴藉、浑朴、平和、简静是他三十多年来砚边探索的艺术风格。“清逸”是他艺术审美的基本倾向。清逸赢得自然、平和、古雅、高踔、简静的书卷气息。平中求奇,风韵天成。对于书画印,恭达老师的美学思想是追求“清、拙、厚、大”。“清”则古雅,去“浊”、“俗”,显“逸”、“静”,风规自远也;“拙”则朴浑,无作气,胜于巧,熟笔易得,生拙难求,气韵生动也;“厚”则沉雄,去浮滑,强骨格,真力弥满也;“大”则精深,去小家气,生至刚、至中、至正的大家气,品位高古也。他的作品,碑帖相融,达到北“势”与南“韵”的有机统一。将恢宏的豪气与清畅的逸气结合起来;将碑的凝重苍茫、帖的醇雅精微、简的天趣率真结合起来,在充实中求灵透,于闲静里把握节奏,捕捉感觉中朦胧而又微妙的深层意象。

恭达老师是八十年代始以篆隶逐步闻名于当今中国书坛的实力派书家。为了广其流而导其源,他的篆书在学萧退庵与吴昌硕基础上,除了旁涉秦诏版外,更探其上游,博习两周钟鼎彝器、铭文,使其神气敦朴;用力石鼓文字,使其气格高古。研究小篆在于整,大篆在于散的书理,在笔法、结构、墨法、通势上加以创变,以求无法之法。八十年代末起,他探索大篆金文之变法,从九O年曾获江苏省全省书画院书法大奖的大篆楹联“笾豆同襄则为小相,宰割用假乃登大廷”到九五年《中国书法》推出其新作,后来收录在《中国现代美术全集·书法卷》中的大篆楹联“散为周武佐,橐实夫子师”,一反金文传统书写风格,体势大变,以草书笔意挥洒出金文静态中的动感,结体正欹参差有致,墨色浓淡渴润,疾而又留,动而不浮,恣肆而凝炼。此间,他同时注重于以篆法入隶的创变。重入《张迁》《石门》,旁及竹木简书,六朝碑刻,尤喜高丽《好大王碑》的奇古浑穆。不执着于波磔挑拂,平实中求险奇,方圆相间,放逸疏朗,以求高古脱俗,率直简穆之意境。九十年代中期,恭达老师致力于籍长锋羊毫以篆书笔法入大草之通变。强化线性与线质之内涵,提按兼备,方圆相间。高古蕴藉、萧散灵动、骨力充盈、大气弥满,肆恣跌宕,墨彩飞扬。其墨生于水,擅用宿墨、涨墨,更擅渴墨,沉涩虚灵,一派天机,令人叫绝。他以丰富的艺术情愫与艺术潜能,去赢得艺术的大自觉、大自由。

恭达老师特别感谢和推崇如今年届八十九岁他的老师沙曼翁先生。他常提当年林散老的一句话“俗人易见,名师难得”。他对曼翁师的感谢一往情深。除了书道技艺的传授,审美境界的熏陶外,曼翁师对他影响甚大的是做人的正直与淡泊。恭达老师主张“师心不师迹”,书画重在境界,不要重复古人,不断否定自己。他认为至今自己还在探索之中,书家的成功决不是自己“做点文章”包装炒作出来的。当今书坛实大于名者似乎不多,而名吹于实者还不少。他告诫我:“切莫被眼前急功近利的浮躁的社会心态所迷惑,耐得住寂寞,才能结正果。”

现代经济观与现代主义建筑 篇7

关键词:现代经济观,现代建筑,市场经济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建筑被当作一种商品生产和维持社会关系的表意系统而建造起来的, 生产、建造、商品等人类活动与物质产品的意象都以商品文化的方式被制约起来。作为社会空间的一部分, 建筑被整合进入了现代经济的生产方式中

一、建筑的商品性

现代主义建筑被整合进入了现代经济的生产方式中, 主要体现为:它一方面被作为“机器”的一种, 不同建筑的空间配置既作为生产剩余价值的场所, 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同时各种建筑设施 (港口、车站等) 本身也成为社会资本的一部分;而在另一方面, 建筑空间还成为社会消费的对象。正像经济学家艾德加.M.胡佛曾经说过, 空间既是负担又是资产, 建筑空间作为一种资源成为新时代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更为重要的是, 在资本主义经济学理论中, 建筑的价值也依据商品的逻辑进行了重新构建, 它不再是单纯的使用价值或美学价值, 而是建立在物质产出基础上的商品价值评判, 建筑的价值因而也就有了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与商品价值之分, 对更多利润的追求使得建筑的交换价值日益脱离其现实的使用价值而成为建造的主要目标, 资本主义工业化时代的建筑经济性概念开始了脱离自身实用性的历程。在今天看来, 现代主义建筑运动许多根本性的主张与实践都反映了这样的转变。

二、现代主义建筑发展的经济背景

孕育现代主义建筑的时代, 是欧洲资本主义走向成熟, 大规模生产与市场经济逐步确立并显示出强大生产能力的时代。经济的高速发展带动了城市的扩张, 大量农村劳动力的涌入, 使城市的居住问题日益突出。与在这个阶段所表现出来的社会产品总体不足相一致, 建筑生产也面临供不应求的局面, 传统的建筑价值观念与营造模式无法实现新经济发展的要求。同时, 在资本主义的经济逻辑指导下, 商品的生产者与经营者逐步取得了对于生产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的各层面问题的绝对的发言权。在这一时期, 通讯和交通领域相继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首先出现了大众市场兴起使得公司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大型公司的出现令国际经济的结合更为紧密。新技术的发展与新的经济运营模式相结合, 共同对建筑提出了新的要求, 前所未有的新建筑类型陆续出现了, 加上与汽车相适应的城市交通体系逐步建立, 城市与建筑面貌因而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同时, 这一时期的“福特主义”的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成为当时的时代特点, 对建筑业的生产乃至最终的建筑面貌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

三、现代主义建筑的经济性

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可以被认为是一次建立现代经济理性基础之上的建筑运动。关于“现代主义建筑的经济表达”问题的考察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首先, 现代主义建筑对建筑经济性概念的重构。现代主义建筑的一个最主要的理想是以建筑解决社会问题, 柯布 (Le Corbusier) 在1923年的革命宣言式著作《走向新建筑》中提出“现今社会动荡的根子就在于建筑:不是建筑就是革命”的观点, 现代主义建筑被赋予了强烈的社会责任, 而这种以建筑行为改善社会状况的理想最直观地表现在了对建筑经济性概念的重构上, 无论是路斯的“装饰就是罪恶”的激进主张, 或是格罗皮乌斯的一系列低造价住宅实践都是围绕降低建造成本展开的。许多工程师站满了办公室, 计算着、紧张地实践着经济法则, 寻求把两个背道而驰的因素协调起来:这就是价廉和物美”。拉萨拉兹宣言:从这一指导性纲领中, 我们可以总结出现代主义建筑关于建筑经济性原则的基本理解—基于功能主义的、标准化的、规模效应的经济性, 偏爱轻型技术、现代合成材料和标准模数制的部件, 以利于制作和装配的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确立正反映了这样的经济理解, 正像柯布所声称的“现代工地的最佳经济效果要求只使用直线, 直线是现代建筑的特点”。其次, 现代主义建筑的经济表达。现代主义建筑的流派与主张众多, 但几乎所有的流派风格都具有的共同特征—对现代经济表达。无论是在1926年的包豪斯综合楼、1928年的托滕住宅区还是1930年所绘制的高层板式楼分析简图, 格罗皮乌斯 (Gropius) 都表达了关于利用标准化生产、提高密度等方法实现建筑经济性的主张, 所有的这些观念最终促成了经济理性的最直接代表—“国际式”风格的形成。虽然无论格罗皮乌斯还是密斯 (Mies) 所领衔的风格都普遍带有对机器的崇拜、对现代工业发展的个人情绪, 但“国际式”风格的基本特点仍然可以总结为有着明显经济倾向的以下三方面:提倡效率的纯粹性形式风格、经营主义的美学思想、暗合商品经济基本假设的理性主义创作态度, 这些倾向甚至一直影响到当代的许多流派。正是这些特点使得“国际式”风格建筑以成本-效益最好而成为现代主义建筑的主流, 匀质化的国际式摩天楼迎合了垄断资本生产更多经济财富的要求。最后, 关于现代主义建筑经济性的认识与反思。需要看到的是, 虽然同样对于成本的关注, 现代主义建筑与传统建筑无论在形态与实际的内涵层面都有了根本的区别, 这导致了所产生结果间的极大反差:传统的基于朴素成本观念的建筑风格是宜人和充满了生活气息的, 而现代主义建筑的基本面貌却僵硬、刻板缺乏活力。形成这种差别的最主要原因来自于发生在成本控制背后的实际动机的变化—传统的成本控制是朴素、单纯的功能需求, 而现代主义建筑的成本控制则以获最大商品价值为目标, 通过建立现代成本—效益评价体系使建筑与其它商品一样沦为争取资本生产—效益最大化的工具。从设计到建造、使用, 一切建筑活动都围绕着这一目标展开。背后躲藏着的、起着决定性作用的资本意识导致了现代主义建筑的经济性并不如其所表述的那样“纯洁”, 从某种意义上说, 现代主义建筑运动的兴起本身就是“建筑中的激进的现代主义者和协作的资本主义配合默契”的结果, 人们在欢呼建筑师社会理想实现的时候, 忽视了决定这种配合的并不是建筑师而是组织建造活动的资本代言人, 是颠覆传统、刺激新需求的现代建筑理想无意间迎合了资本扩张、提高空间效率的要求, 这促使资本的考量与现代建筑站在了同一个战壕中, 现代主义建筑实质成为现代大规模生产经济的最好表现。

参考文献

[1]、E.F.舒马赫《小的是美好的》商务印书馆, 1984, 35。

[2]、转引自肯尼斯.弗兰姆普敦《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三联书店, 2004, 195。

西方现代主义绘画形式主义的流变 篇8

一、后印象主义

后印象主义是整个现代主义的起源, 后印象主义最为重要、著名的两位艺术家梵·高与塞尚也是现代主义绘画的先驱。同为后印象主义的代表, 二者的创作风格却又有着很大的差别。从形式上来看, 塞尚对于形式的追求突出坚实和永恒, 他更喜欢用基础的立体几何图像来作为构造形象的基础, 通过色彩的变化来丰富整个造型, 形成一种结构上的完整与紧凑。塞尚对于结构的要求, 对后来发展的立体主义也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与塞尚对结构的严谨与理智相比, 梵·高的创作则更凸显出一种近乎于疯狂的激情, “我的作品就是我的肉体和灵魂, 为了它, 我甘冒失去生命和理智的危险”。在他的笔下, 色彩更加绚烂, 形式也更加奔放。这种风格也对后来的表现主义产生了重要影响。即便塞尚对于结构的要求依然严格, 但是放眼于整个后印象主义的绘画作品, 脱离客观对象, 寻求精神与情感的抽象表达已经成为一种潜在的趋势。作品, 不再是艺术家对于客观自然环境的直观表达, 开始越来越多的通过情感的内化与加工, 将创作者的感受揉入到作品的表达中。“栩栩如生”、“真”已经不再是现代主义的追求, 由此也带来了, 长期以来以内容为重的作品表达开始受到形式主义的挑战, 并且在后来的现代主义绘画中面临了近乎翻盘的危险境地。

二、表现主义与立体主义

表现主义与立体主义的发展, 同样都受到后印象主义的印象, 特别是两种流派分别受到梵·高与塞尚的影响较为明显。如果说后印象主义已经出现了形式主义的萌芽, 那么在表现主义与立体主义中则是达到了一个全面的发展。表现主义, 以更加超然的态度追求自然和客观世界, 以强烈的情感表达为目的。自然界不再是创作者最重要的灵感来源, 艺术观念与创作直觉开始被重视。

立体主义, 对整个现代主义绘画有着重要的影响, 可以说, 它带来了世界美术上一次根本性的转折。立体主义, 依然保有着塞尚创作中的理性。特别是与表现主义相比, 立体主义并不过度的追求创作者个人情感的表达, 他们依旧重视自然与客观存在, 但是这种重视并不是为了使客观自然在作品中得到反映, 而是为了实现与客观存在相对应的“绘画客体”。也就是说, 立体主义也超脱了对自然机械的、盲目的关注, 他们已不再简单的模仿自然, 并且避免客观自然在作品中直接、直观的再现。毕加索作为立体主义的重要代表, 他对立体主义的解释与看法就是:“主要是描绘形式的一种艺术。当形式实现后, 艺术便在形式中存在下去。”他的《亚威农少女》追求的就是一种几何形式的美, 即形的排列组合所产生的美感;把三度空间压缩成两度空间。这种形式上的创新, 虽使作品的形式向“视觉哲学化”方面迈进了一步, 然而, 艺术哲学化的外在形式在表现上的不确定性不能被大多数人所理解。这种“哲学化”和“不确定性”成为创作者们追求的新目标, 也由此带来了整个现代主义绘画往更加严重的形式主义方向发展。

三、抽象主义

抽象主义, 使整个现代主义绘画往形式主义方向上更为严重, 甚至出现了极端化的发展趋势。在二战以后到20世纪50年代, 是整个抽象主义发展到最为全盛的一个时期, 在这一时期, 创作者进入了一个完全追求形式的世界, 也就是形式主义到达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鼎盛期。对于形式中的线条、体积、质感等这些基础的元素, 创作者为了达到自己艺术创作的效果, 进行了挖空心思的探索与改造, 力求通过这些简单的形式元素来达到丰富万变的效果。在这种极端的艺术形式里, 主题与内容不再重要, 客观存在实际与现实艺术不再有直接的联系。艺术开始脱离与国家和政治, 不再为宗教信仰服务, 不再寻求其与其他任何艺术品之间的联系, 作品成为一种自由自在的“物”。

现代主义绘画中形式主义的出现, 使艺术能够被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来看待, 这是对艺术的自在自为和自足自律的特性的肯定。但另一方面, 这种形式主义也限制了艺术潜在的更广更深的意义, 忽视了艺术超越于形式之外的价值, 而这种价值却是一种更高的哲学、历史和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鲍诗度.西方现代派美术[M].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9:54.

[2]崔诚, 米永亮, 姚炳昌, 译.现代主义诸多流派[M].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3:223.

现代人文主义 篇9

现代主义是一个在美术、音乐、文学等各类领域均有体现的普遍性艺术潮流。1888年尼加拉瓜的罗宾·达里奥提出“现代主义”(Modernismo)概念以来,对于“现代主义”的定义极为纷杂,多侧重强调工业化、人的主体性等。在文学研究中,二战以后的艺术常被认为是“后现代主义”之作,因为人们普遍认为它虽对现代主义有继承,但更是对其的否定性发展,是反叛中的超越。本文所涉及的现代主义绘画运动限于野兽派至抽象主义之间。

现代主义美术运动中流派纷呈,但它们在发展方向、艺术追求和美学风格等方面有很大的一致性。因此从最主要的几个流派着眼,考察整个现代主义绘画发展脉络、趋势就有可行性。下面从现代主义绘画的艺术追求与风格入手,从审美视角审视现代主义美术的艺术特征,并对其做一些剖析与论述,从此揭示现代艺术的审美风貌与特点。

一、现代主义绘画运动的产生——背景,哲学,绘画传统

工业文明的兴起大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及思维。随着垄断资本主义的确立和发展,社会矛盾更趋尖锐。两次世界大战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精神领域带来了强烈震撼和巨大影响。现代主义艺术必然对这些有所反应和反映。

20世纪上叶,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建立了新的时空观,现代科技摆脱了对自然的依赖和摹拟。科技的进步彻底改变了人们的认识,拓展了美术的再现领域,改变了人们的美术观念。而摄影艺术的出现和发展使写实艺术登峰造极。手工劳动的画家要有新突破另寻出路是必然的(如搞变形、抽象等)。

现代主义绘画离不开现代哲学、美学、文学的铺垫。近代唯心主义哲学对现代主义艺术影响巨大。而非理性主义更是现代艺术滋生的思想土壤。康德的先验唯心主义、柏格森的生命意识哲学理念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与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等为艺术对心理、神秘、形式的注重与表现建立了哲学上的依据。

作为艺术哲学的美学更是对美术创作起引导作用。克罗齐提出艺术要表现情感的“表现论”,倡导“游戏论”的斯宾塞视审美为游戏……希尔恩认为艺术要代表人类社会价值,苏里奥在提出“形式论”时强调艺术的价值在线条、色彩等形式,卡西勒“符号论”则认为艺术是是人类感情的符号化创造。

在文学领域,1890—1950年为现代主义文学的发生、发展期。各种文学流派与现代主义美术运动中的诸多派别遥相呼应,二者在很多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一些现代美术流派的艺术思想最初表现在文学运动中(如未来主义),有的美术思潮则与文学思潮同辙并进共同影响。

美术自身的发展中,19世纪至20世纪美术考古大发现中的原始绘画为现代艺术家打开了“不受任何现世宗教及哲学所约束的、自由抒心灵旨趣的窗口”。儿童绘画少严格写实、多夸张变形乃至抽象的特点给期求革新的画家不无启示。

西方绘画史的主要传统及伟大成就历来一直是对对象形神毕肖的反映与表现。但新的时代环境中,人们对于人内心世界和主体性的关注不断加强。而现代艺术所想表达人们精神的需要很难在客观再现中实现。绘画也不易在已经近乎完美的客观真实再现中有很大突破。于是,现代画家从表现内容上“内转”,由对具体客观物客观描绘,开始倾向对人思想情感的主观表现。但色彩、构图、点、线、面等基本表达因素又是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所不可或缺的。因而艺术家开始在色彩、构图、空间等方面刻意经营,同时也转向非技巧层面的尝试。

二、现代主义绘画运动的历史——审美精神,绘画技法,美学风格

绘画史上,2 0世纪初至1 9 4 5年二战结束为现代主义(Modernism)占主流期。

美国现代美术史论家阿纳森(H.H.Arnason)认为:西方现代艺术最常用的时间是1863年(马奈《草地上的午餐》)或1855年(库尔贝的个人画展)。

1.印象主义-马奈《草地上的午餐》

2.库尔贝《平静的海》

欧洲传统艺术中的两种倾向——重理性与重情感,在后印象主义画家塞尚(重视理性)和凡·高(强调感情)的创作中有强烈的表现。

“印象主义乃是现代主义绘画的源头。”其重视创作主体感情的强烈流露,表现人对光影色彩的主观印象与感受。脱离真实客观而趋于抽象主观已初露端倪,这一点在现代主义画家手里得到了大力发展与突出体现。凡·高在强调内心感情的表现中已借助夸张、变形的造型与色彩进行创作了。

3.印象主义-塞尚《普罗旺斯的房子》

4.印象主义-梵高《星夜》

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是从印象主义向现代主义的过渡,以强调感情色彩为其一大特点。艺术家反对机械摹仿客观现实,主张表现“精神的美”和“传达内在的信息”,强调艺术语言的表现力和形式美。造型上追求强烈的对比、扭曲和变形。在其最早的桥派(Die Drucke)宣言中,就把表现情绪、情感放在首位;青骑士派(Der Blaue Reiter)创始人之一康定斯基有同样的偏重。在表现主义发展过程中,感情有渐渐淡化的趋向,而对本质的追求却渐渐占了上风。通过选择畸形、丑陋、怪诞或者说有原始色彩的物质对象,用主客化色彩的渲染或夸张来表现激烈、病态的情感。

6.野兽主义-马蒂斯《戴帽子的妇人》

5.表现主义-康定斯基《第一幅抽象画》

现代主义的第一个正式画派“野兽主义”(Faurism)特别注重发挥纯色的作用,强调色彩和笔触的表现力。这些画家在后印象主义的凡·高、高更、塞尚传统之上自由发挥。为了充分表情达意,把色彩从自然真实中解放了出来,使之更具美感和表现力,从而达到主观感受的和谐。如其主将马蒂斯用快速、粗放有力的笔触造形,用纯粹的色域组织画面。

立体主义(Cubism)主要追求几何形体的美,追求形式的排列组合所产生的美感。它把三维空间归结成平面的二维空间,明暗光线、氛围的趣味让位于直线与曲线所造成的轮廓、块面堆积、交错的情调。画家依赖理性思维,把不同视点的观察和理解形诸画面,从而表现出了时间的持续性。

做为现代主义绘画发展的转折点,立体主义注重追求抽象的本质。毕加索即把立体主义解释为描绘形式的艺术,强调了艺术不表现对象而表现对于对象的主观认识。其另一主将勃拉克同样强调,“感官消灭形式,精神创造形式,只有精神在创作中起决定性的作用”。立体主义经过分析立体主义(毕加索、勃拉克为代表)、综合立体主义(胡安·格里斯为代表)与抽象立体主义(又被称为奥菲士主义,以罗伯特·德劳内为代表),实现了向现代主义艺术的较为彻底的进化。

分析立体主义在破碎而剔透的结构中还保留着强烈的光线和某种空间观。综合立体主义则不再从解剖、分析对象入手,而是利用多种不同素材的组合,去创造一个新的母题,并且采用实物拼贴的手法,使艺术接近生活中平凡的真实。至抽象立体主义,则大力突出抽象特点。在毕加索的代表性作品中,如果说《亚威农少女》尚有几分自然造型与色彩的话,《弹曼陀铃的少女》中少女的身体及其它形体已被几何形体化了。

7.立体主义-毕加索《亚威农少女》

8.立体主义-毕加索《弹曼陀铃的少女》

未来主义(Futurism)对机器与技术以及与之相应的速度、力量大加关注。反对一切模仿的形式,反抗和谐与高雅趣味。未来主义利用立体主义分解物体的方法来表现运动的场面与感觉,热衷用线和色描绘一系列重叠的形和连续的层次交错和组合,并且用波浪花线和直线表现光与声音,展现在迅疾的运动中的物象。如巴拉的《链子上的一条狗的动态》就画了多个行走时的脚印,从而给人以明显的动感。

9.未来主义-巴拉《被拴住的狗的动态》

10.达达主义-杜尚《泉》

11.达达主义-杜尚《下楼梯的裸女》

达达主义(Dadaism)从其命名看就有戏谑的性质。在创作上他们倡导自动性和偶然性,以玩世不恭的态度对抗社会现实和现存的价值观。达达主义主要特征有:追求清醒的非理性状态,拒绝约定俗成的艺术标准,追求无意、偶然和随兴而做的境界等等。杜尚将男用小便池起名为《泉》,作为艺术品展出,成为现代艺术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此举可谓超越以往的艺术标准。

超现实主义(Surrealism)源于达达主义,对视觉艺术影响深远。其深受弗洛伊德潜意识理论的影响,致力于探讨人类的先验层面,试图把现实观念与本能、潜意识和梦等相糅合以达到绝对的和超现实的境界。不受理性和道德观念束缚的美学观念,促使了自由意象的释放。画家们强调偶然因素的结合、无意识梦境的真实再现。在技法方面,达达主义与超现实主义多从野兽派和立体主义等流派那里借鉴。这些派别在其艺术追求及发展方向上有一致性。

12.超现实主义-达利《记忆的永恒》

13.超现实主义-《哈乐群的狂欢节》米罗

同现代主义美术的其它派别一样,俄国的至上主义(Suprematism)与构成主义(Constuctivism)、荷兰的风格派、法国活动的巴黎画派等,就其归宿而言,常消失在从表现主义到立体主义、抽象主义的发展过程之中,与它们融为一体。尽管这些派别曾独立存在,有各自的特点,在某些方面有校正现代主义绘画抽象发展的尝试,但并未开辟现代主义绘画发展的新方向,从总体上来说,是沿着同一方向发展的现代主义绘画的一些支流。

至于抽象主义(Abstract Expressionism),“实际上是一种艺术思潮,并无统一的风格特征”,它继承了从凡·高到超现实主义艺术追求的抽象性、直接性、自动性和表现潜意识的自我探索成果。在表现技法方面,源于各派的画家各施绝技,风格不尽相同,但在追求抽象本质上多殊途同归。一定程度上,一些画家的极端抽象就绘画本身而言已使艺术走到了尽头(如杰克逊·波洛克在平辅的大幅画布周围走来走去随意溅滴颜料作画)。而现代主义绘画要继续突破,可能只有采用非绘画手段了。二战以后的波普艺术、动力学艺术即如此。学界将此类多归为后现代主义美术。

14.抽象主义-杰克逊·波洛克《第31号》

15.抽象主义-弗朗兹·克兰《红黄蓝的构成》

三、现代主义绘画运动的审美追求——陌生化,形式美,时尚性,反自然

从表现主义到立休主义,最后到抽象主义,现代主义绘画否定具体描绘物质对象,而侧重表现人的思绪情感。在对世界的反映上,艺术家们更热衷于第二现实——人的心理世界。在异化过程中,人极力强调自身主体性,现代主义绘画的这种追求正好迎合了观众的需要。无论在表现内容还是表现形式上,现代主义绘画明显向主观性倾斜靠拢,这也许是工业时代的必然。现代主义绘画大量表现人主观观照下的事物,人的感情、观念极大地投射到客观对象上,甚至有时达到了写“心象”的地步。

现代主义绘画多具“陌生化”审美。形式的独特造成了一定的审美“空白带”,拉开审美距离让审美过程得以拉长、延伸。现代主义绘画在改变对象“能指”的同时已使“所指”发生很大变化。审美意象有“符号化”倾向,且由显现性符号向抽象性符号转变。马蒂斯的《舞蹈》在天蓝和草绿的简洁背景上呈现五个红色的舞动的面目不清的形。蒙德里安的油画《红、黄、蓝》纯是色块与黑色线的拼合。这些作品已难说清确切的、具体的内涵,但具朦胧之感与多义美。这应该说是现代人“审美疲劳”在艺术创作与欣赏中的互动体现。画家们创作中的“陌生化”追求或许是对审美疲劳的有益反拨与引导。

现代主义绘画注重形式。从后印象派对色彩、光线的重视,至野兽派对形体、线条、造型的变形尝试,到立体主义对结构、时空分割的实验,再到抽象主义大力表现主观世界,艺术家们将形式美捧为至尊。在野兽主义、立体主义那城,画家极力夸张对象的某些特征,加上出人意外的解剖、组合,一些作品有新奇的、令人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

现代主义绘画已在培养或适应新的审美习惯,在诸多审美心理要素中,充分调动情感、想象、思维。画作在反常的艺术形式中,体现出全新的艺术风格。审美风尚已变,对传统的大力反叛使审美主体有着“去崇高后的虚无”之感,而现代艺术家也敏感地表现着这一点。崇高有被消解的趋向,而丑陋与荒诞在滋生。达利的《记忆的永恒》中时钟被扭曲,让人感到记忆不再永恒,因为时间的衡量物的变形带给人的是失控的时空。

现代主义绘画在审美追求方面已呈多元化,而创作风格更呈多样。在整个50年左右的时间里,各种流派交相辉映。但这种流变是与“现代性”追求密切关联的。丰富的现代生活使人的审美需求多样多元化,而时尚性也是现代审美化的一大特点。做为艺术,现代主义绘画自然会多多少少顺应时代审美特点。在反映大众审美特点同时,由于抽象的极端化,现代艺术有时候也偏高于大众。在选材与美感效应上不再顺合大众口味,而有贵族化倾向,在大众化或精英化方向偏执一极。

现代主义绘画在很多方面也呈现了“反自然”的倾向:表现对象上反对自然客体,反对传统上人与自然的和谐依赖关系,而在情感上不再是自然流露。工业与技术的高速发展撕裂了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生活更多被人工化了。相应,在艺术领域人工的味道也愈重,作品充满人为加工的痕迹,这也反映了现代人审美品味与兴趣的新变。

在精神内涵方面,现代主义美术除表现传统主题外,加强了对主观世界的体现。时代主题也占了一大块“画板”,例如时代情绪、人、社会、自然、他人之间的全新关系等等。画家表现着城市、工业、世界大战带给人的疏离、孤独、无所依靠感等。像蒙克的《呼嚎》,就如同一曲绝望的呐喊。反古典与传统必会反权威。反权威中画家们极力张扬自我,而很多时候由于远离传统与实际而难以自立。

现代主义绘画所折透出审美精神的不确定性。画家们想极力表现,但表达大多是含混不清的。对于新奇美的趋向呈现了现代审美时效的短暂与多变。对共性的漠视中,崇拜个性、张扬自我的表达确实拓宽了审美体验领域,并且非常重视审美体验的模糊,直觉性。

画家在创作中强调主观性,抽象的表达要求审美者经验下理智的参与,这也是对日常经验和惯常的理性审美的反叛与否定。一定程度上,现代审美不再由典范的集体性审美占主流,个性化的个体审美开始靓装登场。

现代主义绘画做为现代艺术的一大阵营,与现代主义文学一样,它体现了现代审美的新变。在对“现代性”的追求中,形式的创新和独特时代精神的表现等体现出了新的审美风貌与特点。

参考文献

[1]范梦.世界美术通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176.

[2][苏]基霍米洛夫.现代主义诸流派:分析与批评[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89:3.

[3][德]瓦尔特.赫斯.欧洲现代画派画论[M].宗白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78.

[4]中央美术学院外国美术史教研室.外国美术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330.

[5]王建疆.审美学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273.

[6]邵大箴.图式与精神——西方美术的历史与审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7]甄巍.体验现代精神:现代美术鉴赏[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8]陈翔,邵琦等.创造与永恒:中西美术史话[M].上海:百家出版社,1997.

[9]何政广.写给大家的欧美现代术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5.

现代医院人文管理初探 篇10

长期以来,由科学管理所派生出的严格的制度管理受到了国内医院的普遍推崇。但刚性的、过于强调强制性的管理模式与员工自主性、自觉性的精神诉求产生了对立与冲突。而人文管理实质就是以人为主体的管理,其区别于制度管理的强制性,更着重于激励员工的自觉性,通过将不同的医务人员所具有的不同需求进行有序和谐的整合,激发其积极性和创造性,来构建医院的核心竞争优势。因此,步人世纪之交,随着医院文化、学习型组织、知识管理等一批管理理论的出台,人文管理作为协调医院与医务人员关系的新型管理模式被越来越多的国内医院所重视,并开展了形式多种多样的管理实践。

1 现代医院管理中的人文管理

实施人文管理,是从粗放管理到形成制度管理体系,继而实施管理提升的发展过程中必然的选择,也是创新符合医院自身特点的管理模式,推动从优秀到卓越持续跨越的最好方式。实施人文管理,是解决医院突出矛盾,实现由制度管理向自主管理转变的需要。人文管理的主要内涵是:以先进文化为引领,聚合医院发展的动力;以能力建设为基础,提升员工素质;以正激励为保障,建设自我超越型组织;以创建学习型组织为载体,推进自主管理;以医院员工和社会环境相和谐为目标,用机制营建医院与员工和谐共赢的命运共同体,实现医院持续健康发展的现代化管理方式。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通过积极的探索和实践,逐渐形成了具有医院特色的人文管理模式。

1.1

围绕“以人为核心”的人文管理本质要求,构建起以能力建设为基础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使员工与医院之间逐渐建立起以“利益、价值、情感”为支撑的命共同体。一是搭建竞争平台,以公平、公正、公开的机制选拔人,坚持实行管理、专业技术人员缺位竞聘;关键岗位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形成公正良好的内部环境和竞争机制,搭建员工成长的平台。

1.2 创新培训方式,有针对性地培养人

组建起医院后备、中级后备管理人员、学科带头人、专业技术人员、梯队人才队伍;建立健全员工培训、上岗培训、转岗培训、继续教育培训系统,搭建医院各类员工的成长通道,为医院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储备。

1.3 深化职业规划,以科学的方法成就人

医院通过不断加强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管理工作,完善薪酬、绩效评价体系,形成了医院科学的人才开发和培养机制及人才合理的梯队结构。促进“物质留人,感情留心,事业留才”的人力资源开发理念的全面落实。

1.4 以医院文化为引领,聚合医院发展的动力

医院文化是医院信奉和实践的理念系统,发挥企业文化的引领思想、指导行为、提升素养的作用,实施人文管理,是医院适应现代人们对医疗技术、医疗环境等的不断提高和经营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需要。从国际环境看,随着人民对医疗技术、医疗设备、医疗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迫切要求医院管理质量与国际接轨。不但有高精尖的医疗人才和设备,更具有人性化的人文管理,这就对医院的医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和医疗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从医院经营环境看,随着中国对医疗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行业内医院之间竞争日趋激烈,并集中体现在人才的竞争上,这就需要医院实施能够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人文管理。现代医院的竞争也由过去的技术层面转变为技术与文化并举的综合竞争力的轨道上来[2]。在同样的医疗技术与水平的前提下,竞争是以文化力的竞争为主。

2 医院人文管理以学习组织为载体,推进自主管理

建立学习机制,推进知识管理。确立了全员学习、专业学习、部门学习等学习内容,通过明确各级各类医护人员的学习目标,加强学习引导;组织开展各种专业论坛”、组织科技、管理论文、成果发布、科研奖励等,加强知识共享,以科学量化的标准衡量人。通过实施《医务人员考评机制体系研究》,把医院的发展及对人才能力素质的要求形成可度量的标准,为医院进一步深化人文管理铺设了路径。其医院从人的需求出发,实施院班子、职能部门科长、科员三级学习型组织,丰富了医院人文管理的实践。二是建立创新机制,提升核心竞争力。鼓励职工积极进行岗位创新,推行思想观念、医疗技术、科学管理、人才培养、医院文化、等多种形式的创新立项制,并将合理化建议等纳入绩效考评,每季组织评审,加速成果转化,实现由制度管理向自主管理的转变。

3 医院管理需要以人文管理为核心

医疗行业是为人的健康服务的,而医护人员的工作也应是被关爱的行业,许多医生护士为了更好地维护人们的健康而将大量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尤其当前医患关系的不断紧张,使医护人员的身体和心理都饱受考验,医院管理者应针对医院和员工的情况,拟定确切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制度,实施细则,考核标准,落实管理责任,明确责任主体,从制度层面为员工营造宽松自由工作环境,建立和谐健康的成长机制,包括职业心理健康,压力情绪管理,心理健康讲座,人际关系协调,危机处理等,能够全方位帮助医护人员舒缓工作压力减轻工作负担,增加工作的幸福感和成就感,才会热爱自己的工作,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

随着医院文化、知识管理等各种管理机制的出台,人文管理作为协调医院与员工关系的新型管理模式被很多的国内医院所重视,并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管理实践,只有把管理建立在对人文管理科学认识的基础上,才能使管理的主客体形成共识,达到医院可持续性发展。

4 小结

人文管理是医院管理上的一场变革,是迎接知识经济最有效的管理方式。医院管理者应不断探索人文管理模式,虽然探索和实践人文管理之路依然漫长而艰辛,但是,只要找到路,就不怕路遥远。只要按照人文管理的要求踏踏实实地坚持走下去,医院员工素质就会得到不断的增强,医院的资源就会得到更大的积累,持续学习和创新的医院必将会从量变发生质的飞跃!

摘要:分析现代医院管理中人文管理存在的不足,探索人文管理模式,阐述人文管理在医院管理中的重要性,提出加强医院人文管理是现代化医院管理的重要策略,科学管理体系中注入人文管理的机制是符合医院现代化管理科学发展规律的,可促进医院长期、稳定、可持续的发展。

关键词:医院管理,人文管理

参考文献

[1]姚元军.西钞人文管理的初步探索与实践[J].中国企业年鉴,2008:534-535.

上一篇:PASSIM下一篇: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