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肥使用

2024-08-29

化肥使用(精选十篇)

化肥使用 篇1

由于气候、土壤、栽培措施、品种特性的不同, 小麦植株一生中所吸收的氮、磷、钾数量及其在植株不同部位的分配也有变化。综合起来, 一般认为每生产100kg小麦籽粒, 需吸收纯氮2.8~3.2kg左右, 磷1~1.5kg, 钾2~4kg, 氮、磷、钾三者的比例约为1∶0.4∶1。其中氮、磷主要集中于子实, 分别占全株总含量的76%和82.4%, 钾主要集中于茎叶, 点全株总含量的77.6%。

冬小麦在各个生长发育阶段, 吸收氮、磷、钾养分的数量是:出苗后到返青期前, 吸收的养分和积累的干物质较少;返青以后吸收速度增加, 从拔节至抽穗是吸收养分和积累干物质最快的时期;开花以后, 对养分的吸收率逐渐下降。冬小麦对氮的吸收有两个高峰:一是从分蘖到越冬, 一是从拔节到孕穗, 后面的高峰远远大于前面的高峰。中国农业科学院土肥所对产量6188kg/ha的冬小麦植株分析结果, 在营养生长阶段吸收的氮占全生育期总量的40%, 磷占20%, 钾占20%;从拔节到扬花是小麦吸收养分的高峰期, 约吸收氮48%, 磷67%, 钾65%。籽粒形成以后, 吸收养分明显下降。因此, 在小麦苗期应有足够的氮和适量的磷、钾营养。根据小麦的生育规律和营养特点, 应重施基肥和早施追肥。基肥用量一般应占总施肥量的60%~80%, 追肥占40%~20%为宜。

1、基肥

小麦的基肥应以农家肥为主, 配合施用化肥。施足基肥于培育壮苗, 促进有效分蘖和籽粒发育有重要作用。

追肥施用量因各地情况不同而有很大差异, 一般在每公顷施农家肥30~75t的基础上, 在北方要配施一定量的氮、磷化肥, 在南方冬麦区配施氮、钾或氮、磷、钾化肥。一般在土壤肥力高的地块, 可用1/3的氮肥做基肥。每ha施尿素75~150kg或碳酸氢铵225~300kg。如果土壤肥力很高, 农家肥料用量很大, 基肥可不施氮肥, 将氮肥全部用作迫肥。肥力中等的地块, 可以将1/2的氮肥用作基肥, 每公顷施尿素112.5~225kg或碳酸氢铵375~600kg。肥力低的地块, 则将2/3的氮肥用作基肥, 每公顷施尿素150~255kg或碳酸氢铵450~750kg。在肥力低又无灌溉水条件的地块, 通常将氮肥全部用作基肥。一般在土壤速效磷低于20mg/kg的麦田, 应增施磷肥。每公顷施过磷酸钙或钙镁磷肥450~750kg。基肥, 最好将磷月巴与农家肥混合或堆沤后使用, 这样可以减少磷肥与土壤接触, 防止水溶性磷的固定, 利用小麦的吸收。土壤速效钾低于50mg/kg时, 应增施钾肥, 每公顷施氯化钾75~150kg。盐碱地最好施硫酸钾, 在土壤有效锌低于0.5mg/kg时, 可隔年施用锌肥, 每公顷施硫酸锌15kg左右。

2、种肥

小麦播种时, 还可以将少量化肥作种肥, 以保证小麦出苗后能及时吸收到养分, 对增加小麦冬前分蘖和次生根的生长均有良好作用。小麦种肥在基肥用量不足或贫瘠土壤和晚播麦田上应用, 其增产效果更为显著。种肥可用尿素每公顷30~45kg, 或硫酸铵每公顷75kg左右和过磷酸钙75~150kg。种子和化肥最好分别播施。碳酸氢铵不宜作种肥。

3、追肥

根据小麦各生长发育阶段对养分的需要, 分期进行追肥是获得高产的重要措施。现分别叙述如下:

1) 苗期追肥

苗期追肥简称“苗肥”, 一般是在出苗的分蘖初期, 每公顷追施碳酸氢铵75~150kg或尿素45~75kg或少量的人粪尿。其作用是促进苗匀苗壮, 增加冬前分蘖, 特别是对于基本苗不足或晚播麦。丘陵旱薄地和养分分解慢的泥田、湿田等低产土壤, 旱施苗肥效果好。但是对于基肥和种肥比较充足的麦田, 苗期也可以不必追肥。

2) 越冬期追肥

越冬期追肥也叫“腊肥”, 南方和长江流域都有重施腊肥习惯。腊肥是以施用半速效性和迟效性农家肥为主, 对于3类苗应以施用速效性肥料为主, 以促进长根分蘖, 长成壮苗, 促使3类苗迅速转化、升级。对于北方冬麦区, 播种较晚、个体长势差、分蘖少的3类苗, 分蘖初期没有追肥的, 一般都要采取春肥冬施的措施, 结合浇冻水追肥, 可在小雪前后施氮肥, 每公顷施碳酸氢铵75~150kg或尿素45~75kg, 对于施过苗肥的可以不施“腊肥”。

3) 返青期追肥

对于肥力较差, 基肥不足, 播种迟, 冬前分蘖少, 生长较弱的麦田, 应早追或重追返青肥。每公顷施碳酸氢铵225~300kg或尿素45~75kg, 应深施6cm以上为宜。对于基肥充足、冬前蘖壮蘖足的麦田一般不宜追返青肥。

4) 拔节期追肥

拔节肥是在冬小麦分蘖高峰后施用, 促进大蘖成穗, 提高成穗率, 促进小花分化, 争取穗大粒多。通常将拔节期麦苗生长情况分为3种类型, 并采用相应的追肥和管理措施。

(1) 过旺苗

叶形如猪耳朵, 叶色黑绿, 叶片肥宽柔软, 向下披垂, 分蘖很多, 有郁蔽现象。对这类苗不宜追施氮肥, 且应控制浇水。

(2) 壮苗

叶形如驴耳朵, 叶较长而色青绿, 叶尖微斜, 分蘖适中。对这类麦苗可施少量氮肥, 每公顷施碳酸氢铵150~225kg或尿素45~75kg, 配合施用磷钾肥, 每公顷施过磷酸钙75~150kg, 氯化钾45~75kg, 并配合浇水。

(3) 弱苗

叶形如马耳朵, 叶色黄绿, 叶片狭小直立, 分蘖很少, 表现缺肥。对这类麦苗应多施速效性氮肥, 每公顷施碳酸氢铵300~600kg或尿素150~225kg。

5) 孕穗期追肥

孕穗期主要是施氮肥, 用量少。一般每公顷施75~150kg硫酸酸铵或45~75kg尿素。

6) 后期施肥

化肥使用注意事项 篇2

不同化肥因性质不同,使用方法和放式也不尽相同,应根据其性质科学使用,才能取得高效。

1.尿素:尿素是一种高浓度酰氨态氮肥,属中性速效肥料,施入土壤后要通过土壤微生物经3-4天作用,转化成碳酸铵或碳酸氢铵后才能被作物吸收利用。因此,作基肥要深施,而且要比碳酸氢铵、硫酸铵早施4-5天。尿素在转化前是分子态的,不能被土壤吸附,应防止随水流失。转化后形成的氨也易挥发,所以尿素也要深施覆土,且施后不宜立即灌水,若追肥后马上灌水易使尿素随水流失,应间隔4-6天后再灌水。尿素不宜直接作种肥,因为高浓度的尿素直接与种子接触,常影响种子发芽,造成出苗不齐。

2.碳酸氢铵:碳酸氢铵的化学性质不很稳定,具有易于挥发的特性,在同等条件下,一般深施并覆土比地面撒施利用率提高20-30%,比浅施利用率高 10-15%。碳酸氢铵要作基肥和追肥施用,作基肥时,施深15-20厘米,施后覆土埋严,以防挥发损失。同时要避免高温季节和高温时期施用,尽量在气温低于20℃的季节施用,一天中则尽量在早、晚气温较低时施用,以规避分解挥发,防止灼伤作物叶片,提高肥料利用率。

3.磷酸二铵:磷酸二铵是一种高浓度的速效肥料,适用于各种作物和土壤,特别适用于喜铵需磷的作物,宜作基肥使用,如作追肥,应早施并深施10厘米后覆土,不能离作物太近,以免灼伤作物。作种肥时,不能与种子直接接触。磷酸二铵不要随水撒施,否则会使其中的氮素大多留在地表,也不要与草木灰、石灰等碱性肥料混施,以防引起氮的挥发和降低磷的有效性。

4.硝酸铵:硝酸铵易溶于水、易吸湿和结块,同时易发生热分解,产品一般制成颗粒状。施入土壤后,很快分解成铵离子和硝酸根离子,铵离子可被土壤吸附,而硝酸根离子不易被土壤保存,易随水流失。所以它不宜作追肥和水田施用,以旱地追施为好。

5.过磷酸钙:过磷酸钙能溶于水,为酸性速溶性肥料,可以施在中性、石灰性土壤上,可作基肥、追肥,也可作根外追肥。注意不能与碱性肥料混施,以防酸碱性中和,降低肥效。主要用在缺磷土壤上,施用要根据土壤缺磷程度而定,叶面喷施浓度为1-2%。

适用于各种作物和土壤,宜采用条施、穴施、蘸秧根,集中施用或与有机肥料混用,可提高利用率。但不能直接作种肥,因为其所含的游离酸会产生烧种、烧苗现象。

6.钙镁磷肥:钙镁磷肥是一种以含磷为主,同时含有钙、镁、硅等成分的多元肥料,不溶于水的碱性肥料,适用于酸性土壤,肥效较慢,作基肥深施比较好。与过磷酸钙、氮肥不能混施,但可以配合施用,不能与酸性肥料混施,在缺硅、钙、镁的酸性土壤上效果好。不宜在中性和碱性土壤施用,也不宜作追肥。钙镁磷肥施用后当季作物吸收利用率很低,因此在施用磷肥较多的田块不必连年施用,提倡隔年施用,以节本增效。

7.氯化钾:氯化钾是化学钾肥的主要品种,既具有促进植物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形成,增强抗倒伏能力,改善和提高农产品品质的重要作用,又具有平衡植物中氮、磷和其他营养元素的作用。可作底肥和追肥,但不宜在盐碱地上施用,以防增加盐害,也不能在马铃薯、甜菜、烟叶、茶树、柑桔、葡萄等忌氯作物上施用。在干旱地区干旱季节应尽量少用或不用。

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启动 篇3

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负责人介绍,这是为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1号文件精神,农业部围绕“稳粮增收调结构、提质增效转方式”工作主线开展的重要行动,目的是推进化肥减量提效、农药减量控害,积极探索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根据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其技术路径是:推进精准施肥,调整化肥施用结构,改进施肥方式,有机肥替代化肥。重点措施是创新服务机制,强化农企对接,提高配方肥到田到户率;依托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推广机械施肥、水肥一体等施肥技术;推进新肥料、新技术应用,推广高效新型肥料和高效施肥技术模式;推进有机肥资源利用,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耕地质量,减少化肥投入。

根据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其技术路径是:控制病虫发生危害,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替代高毒高残留农药、大中型高效药械替代小型低效药械,推行精准科学施药,推行病虫害统防统治。重点措施是构建病虫监测预警体系,提高监测预警的时效性和准确性;集成推广一批技术模式,建设一批绿色防控示范区,培养一批技术骨干,促进大面积推广应用;促进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提升组织化程度和科技化水平。

农业部提出,各级农业部门成立推进落实领导小组,建立上下联动、多方协作的工作机制,加大测土配方施肥、病虫防控等财政专项支持力度,成立行动专家指导组,开展技术指导服务,宣传普及科学施肥、科学用药等知识。

合理使用化肥发展生态农业 篇4

大量使用化肥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最为显著, 而这首先表现在水污染上。2010年2月, 我国发布的“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指出, 农业源污染物排放对水环境的影响较大, 其化学需氧量的排放量为1 324.09万吨, 占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的43.7%;农业源 (包括种植业、畜禽养殖业和水产养殖业) 也是总氮、总磷排放的主要来源, 占总排放量 (包括工业源、农业源和生活源) 的57.2%和67.4%。其次, 还表现在大气污染上。以氮肥为例, 有研究表明, 占氮肥使用量19.1%的氮素以各种形态对环境质量产生了不良影响, 这些氮成为地表水富营养化、地下水硝酸盐富集以及大气N2O的重要来源之一。大量使用化肥在促进农业增产增收的同时, 也对其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这主要表现为土壤养分失衡、板结和酸碱化。此外, 化肥使用过量或使用不当, 还会对农产品造成化学污染, 如磷肥原料磷矿石中往往含有一些有毒物质 (砷、铬、氟、钯等) , 偏施氮肥会造成亚硝酸盐污染等。

但尽管如此, 化肥的使用仍是促进我国农业增产增收的一个重要手段, 其关键在于如何科学合理的使用。

首先, 要注意将化肥、有机肥配合使用。我国有使用有机肥的传统和习惯。大量研究均表明, 有机肥具有肥效期长、养分全面等优点, 增施有机肥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综合生产力, 但其又具有肥效发挥慢、运输困难、使用费时费力等缺点, 而化肥则具有肥效发挥快、肥效期短、使用方法简便等优点, 将化肥和有机肥配合使用, 不仅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 而且可以互相弥补两者肥效上的不足。因此, 我国农业生产中提倡以使用有机肥为主, 化肥为辅。

其次, 要改进使用技术, 提高化肥利用率。目前, 我国的化肥利用率极低。有研究表明, 2002—2005年我国化肥氮素的当季作物回收率在水稻、小麦和玉米上分别为27.2%、43.8%和32.4%, 与国际平均51%的水平差距较大。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多, 但其中最主要的是使用技术不当。为此, 我们必须大力宣传科学施肥理念,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灌溉施肥、前氮后移、氮肥深施、磷肥集中使用、以水带肥等技术措施。此外, 还要重视中微量元素肥的使用。

再次, 要支持研究开发新型肥料。由于我国地少人多、土地基础肥力差、地块面积小、经营分散等原因, 在实现科学施肥上具有特殊的难度。因此, 我们需要立足国情, 在国内外现有技术的基础上, 不断研究开发易于推广应用的生态友好型新型肥料。目前, 国内外发展较快的新型肥料有缓/控释肥、功能型肥料、全水溶性肥料和微生物肥料 (菌剂) 等。我国的新型肥料研究主要围绕如何提高肥料利用效率这个核心, 近年来进展较大的是缓/控释肥。2013年, “中央一号文件”将高效缓/控释肥纳入补贴, 这一举措无疑会引导我国缓/控释肥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农资产品(农药化肥)使用基础知识 篇5

第一讲: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常识

一、有针对性地选择农药品种。

各种病菌、害虫、杂草,其机体的构造、生理机能,生活习性不同,对药剂的敏感性或抵抗力差异很大。同一种药剂对不同防治对象的药效不同;同一种防治对象对不同的药剂也表现出不同的抵抗力。此外,同一种病菌、害虫、杂草的不同发育阶段,其形态结构、生理机能、生活习性并不完全一样,对药剂的抵抗能力也有显著差异。因此,要根据不同的防治对象和作物,选择适宜的农药品种。在选择农药时,一定要弄清防治对象的生理机制和危害特点,农作物的品种及生育期,做到对症下药。然而在现实生产中,有些农民由于选择药剂不当,误将除草剂或杀菌剂作杀虫剂使用,结果不仅增加了成本,达不到施药的目的,而且往往造成作物的药害,严重时全部毁灭。

二、搞好病虫草害的调查,掌握最佳的防治适期。

适期用药是提高施药效果的关键所在。因为施药过早,不仅起不到防治病虫草害的作用,而且增加成本,污染环境;施药过迟,事倍功半,同样也达不到施药的目的。为了保证防治效果和避免滥用农药,应采取两查两定原则,即对虫害,一般是查虫口密度,定防治对象田;查害虫发育进度,定防治适期。而对病害,通常是查发病率,定防治对象田;查发病程度,定防治适期。

三、确定农药的稀释倍数和用药量。

施药时要根据不同的防治对象,确定适宜的施药浓度和用药量。因为,浓度低,用量小,达不到应有的防治效果;浓度高,用量大,不仅浪费农药,还容易对作物产生药害。在具体操作时应根据农药使用说明进行。禁止使用无标签说明的农药。在农药与水配对使用时,要注意搅拌均匀,否则不仅不能保证药效,而且还会造成局部药害。

如使用三环唑粉剂,要求先配成母液,再按稀释倍数稀释,其使用效果明显高于直接配对稀释的药液。

四、选择适当的施药方法。

农药的剂型有多种,其施用方法也不尽相同。生产上必须根据病虫的为害特点和分布情况选择适当的施药方法,否则就难以控制病虫的危害。如防治土传病菌、萌动的杂草种子、地下害虫,采取药剂处理土壤、开沟撒施等方法效果较好,而防治在植株上为害的病虫,就应选用喷雾法或喷粉法。防治种传性病害,采用药剂浸种或拌种法处理效果较好。颗粒剂农药是根据农艺要求制成的,有利于发挥药效,防止人畜中毒,故不宜作喷雾使用。

五、合理交替、混合使用农药

一种农药在同一种病虫上反复连续使用,经过一定时间后,就会使病虫产生抗药性,使农药防治效果降低,甚至不再有效,因此要合理交替、混合使用农药。选用作用机制不同的农药交替使用,或者根据农药的理化性质合理地混配使用,不但能扩大防治范围,提高防治效果,还能延缓病虫抗药性的产生。但混配农药应注意:、农药混合后药效提高的或效果互不影响的可以混用。若混合后效果没有提高,原有的单一 农药应有的效果也不能各自发挥出来,这几种农药就不能混合使用。、农药混合后药效迅速降低的或失效的坚决不能混合使用。混合后经过一段时间药效降低的可随配随用。、农药混合后对作物产生药害的不能混用。、混用的品种不宜太多,以种为限。

六、选择用药时间和改善施药条件。

环境条件的改变,能影响病菌、害虫、杂草的生理活动和药剂的理化性状,从而影响药效。环境条件主要是指温度、湿度、光照、风、土壤和植物等。此外,土壤的质地、有机质含量、植物表面的蜡质层、茸毛等对药效都有直接的影响。因此,要从病虫与环境条件的关系中找出其数量变化及危害程度轻重的原因,根据植保工作方

针,抓住主导因素,针对病虫发生发展的薄弱环节,制定适宜的防治措施,造成不利于病虫害的环境条件,达到控制其发生危害的目的。这是提高用药效果的重要方面。如防治日出性害虫应安排在8-9时,因为此时露水已干,温度也不太高,是日出性取食、活动最旺盛的时候,这时用药不会因为有露水而冲淡药液或因温度过高而使农药分解,降低药效,有利于害虫增加食药和触药的机会。防治夜出性害虫应安排在下午5-6时,因为此时可以避开强光、高温时段,害虫即将开始活动时用药有利于杀死害虫。、又如杀虫剂辛硫磷、除草剂氟乐灵见光易分解,应贮于避光阴凉处,施药应在傍晚或阴天进行。

第二讲,化肥选购基础知识 一、外包装识别法

主要看生产许可证、肥料登记证、产品合格证是否齐全有效。

二、简易目测法

专用复合肥都经过一套复杂程序挤压造粒或圆盘造粒,颜色表现为灰白色或淡灰色,很少有杂色,且造粒均匀,或圆形或圆柱形。而假劣专用复合肥多半未经深加工,为粗制滥造或一般混合而成,颜色不纯,且造粒不均匀,有的甚至未造粒,成面粉状。

三 手捏感觉法

真正的复合肥一般都经高温溶融冷却造粒、再经烘干而成,稳固性较好,硬度大,且硬度表现一致,手捏不容易碎,也不软。而假劣复合肥硬度差,硬度不一致,手捏易成块,或软如泥状。四 嗅味法

捏一小撮复合肥嗅一嗅,如发现有氨味,则为低含量复合肥,或者里面混有碳铵。若发现有其他异味,则可能是假劣专用复合肥。而真正的专用复合肥总养分含量在25%以上,一般具有成分稳定、不会分解或不会熔化等优点,因而一般不会出现异味,也不会出现氨味。

五 目前市场上复合肥较混乱,不法厂家一般采取以下手法:

①、降低养分或浓度。降低氮、磷、钾、钙、镁等微量元素含量的百分点,成本降低了而价格居高不下,即可赚钱。

②、胡乱标识。国家明确规定,生产厂家必须标明各单质元素含量及总分含量。可是一些厂家为了坑农民,只标明总养分含量,而不标明单质元素含量。有的甚至连总养分含量也不标。

③、复混充复合。有些厂家钻农民对复合肥了解很少的空子,将复混肥等同复合肥,并以低于复合肥的价格推向市场,实际上,复混肥一般只是将几种肥料用物理方式简单混配,设备要求简单,比较容易造假。高浓度复合肥一般用混合造粒、烘干、喷浆工艺生产,技术先进,养分均衡,施用方便,效果显著。

④、假合资。打着合资企业的旗号,本来生产原料、设备都是国产的,却标明是进口的,对消费者进行误导。

化肥使用 篇6

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曾衍德介绍,这是为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1号文件精神,农业部围绕“稳粮增收调结构、提质增效转方式”工作主线开展的重要行动,目的是推进化肥减量提效、农药减量控害,积极探索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根据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其技术路径是:推进精准施肥,调整化肥施用结构,改进施肥方式,有机肥替代化肥。重点措施是创新服务机制,强化农企对接,提高配方肥到田到户率;依托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推广机械施肥、水肥一体等施肥技术;推进新肥料、新技术应用,推广高效新型肥料和高效施肥技术模式;推进有机肥资源利用,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耕地质量,减少化肥投入。

根据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其技术路径是:控制病虫发生危害,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替代高毒高残留农药、大中型高效药械替代小型低效药械,推行精准科学施药,推行病虫害统防统治。重点措施是构建病虫监测预警体系,提高监测预警的时效性和准确性;集成推广一批技术模式,建设一批绿色防控示范区,培养一批技术骨干,促进大面积推广应用;促进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提升组织化程度和科技化水平。

农业部提出,各级农业部门成立推进落实领导小组,建立上下联动、多方协作的工作机制,加大测土配方施肥、病虫防控等财政专项支持力度,成立行动专家指导组,开展技术指导服务,宣传普及科学施肥、科学用药等知识。同时,加紧制修订《农药管理条例》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制定《耕地质量保护条例》和《肥料管理条例》。

为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1号文件精神,农业部启动实施“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和“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推进化肥减量提效、农药减量控害。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曾衍德就2020年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问:农谚讲,化肥是粮食的“粮食”,为什么还要提出化肥使用量减量?对国家粮食安全有什么影响?

答:的确,施用化肥增产粮食这是谁都知道的事情。我国化肥应用的历史不长,上世纪初化肥刚开始进入我国,但用量非常少。直到上世纪70年代才开始普遍使用化肥,大体有40多年的历史。但是,我国化肥用量比较多,也是一个现实的问题。资料显示,从1979年至2013年35年间,我国化肥用量由1086万吨增加到5912万吨,年均增产率5.2%。近几年,因大力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化肥用量增长率出现下降,目前降为1.5%以下。但我国农作物亩均用量仍高于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化肥用量过多不仅造成成本的增加,也对农业的生态环境带来一定影响。这正是我们实施这项行动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走出一条节本增效、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化肥减量是否对国家粮食安全造成影响,我们认为是不会的,而且还利于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其理由有三:一是我国化肥用量较大作物主要集中在蔬菜和水果,尤其是设施蔬菜用肥量更大,把用肥量大的经济作物的化肥用量减下来不会对国家粮食安全造成影响。二是我国粮食作物的施肥水平高于发达国家,在不同区域还存在不合理现象,但我国针对不同区域已经建立了一些成熟的技术模式,特别是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的推广,不会影响粮食单产。三是近些年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已经有一些成熟的做法和经验,通过测土配方施肥和有机肥的利用,能够减少化肥用量,还能实现产量的提升和节本增效。基于以上的判断,实现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的目标,依靠科技进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着力提升耕地质量,化肥减量不会影响国家粮食安全,能够守住“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底线。

问:现在农村劳动力短缺,农民都习惯用化肥,有机肥的用量在减少。在这种情况下,化肥减量目标能实现吗?

答:当前农村劳动力短缺,有机肥用量减少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国有机肥资源很丰富,但利用率很低,实际利用率不足40%。其中,畜禽粪便养分还田率为50%左右,秸秆养分直接还田率为35%左右。我们开展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这样化肥减量的目标才能实现。

如何推进有机肥的利用,主要的措施有以下几点:第一,推广机械施肥技术,为秸秆还田、有机肥积造等提供有力条件,解决农村劳动力短缺的问题。第二,推进农牧结合,通过在肥源集中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周边、畜禽养殖集中区建设有机肥生产车间或生产厂等,实现有机肥资源化利用。第三,争取扶持政策,以补助的形式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和规模经营主体增加有机肥施用,引导农民积造农家肥、应用有机肥。第四,创新服务机制,发展各种社会化服务组织,推进农企对接,提高有机肥资源的服务化水平。第五,加强宣传引导,加大对新型经营主体和规模经营主体科学施肥的培训力度,营造有机肥应用的良好氛围。

问:现在气候变化很大,耕作栽培制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病虫害呈多发重发的趋势,农药的减量目标能实现吗?

答:的确,这些年,由于气候的变化和耕作栽培制度的改变,农作物病虫害呈多发、频发、重发的态势。如果病虫害不防治,就会造成大幅度减产。当然,应该看到,因施用不科学,再加上农作物播种面积逐年扩大、病虫害防治难度不断加大,农药使用量总体呈上升趋势。要扭转这个局面,实现农药使用量零增长难度不小。但是,经过6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是可以实现的。

下一步,我们要努力实现“三减一提”,减少农药用量。一是减少施药次数。应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创建有利于作物生长、天敌保护而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环境条件,预防控制病虫发生,从而达到少用药的目的。二是减少施药剂量。在关键时期用药、对症用药、用好药、适量用药,避免盲目加大施用剂量,把过量施用减下来。三是减少农药流失。开发应用现代植保机械,替代跑冒滴漏落后机械,减少农药流失和浪费。四是提高防治效果。扶持病虫防治专业化服务组织,大规模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提高防治效果,减少用药。

问:农药减量是否会影响防病治虫的效果?

对过量使用化肥危害的思考 篇7

1 过量使用化肥的危害

过量使用化肥不仅使土壤肥力迅速下降, 严重影响作物品质, 而且污染物流失, 破坏了生态环境, 因化学物残留, 危害人体健康, 同时, 还进一步加剧了我国能源的短缺问题。

(1) 给农民带来严重的收入损失。据抽样调查, 我国80%的农户习惯凭传统经验施肥, 不考虑各种肥料特性, 盲目采用“以水冲肥”、“一炮轰”等简单的施肥方法。全国有1/3农户对作物过量施肥, 导致农民种地投入不断增加, 虽然粮食产量增加, 但增产不增收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有的地方由于长期过量使用化肥, 只增加成本不增加产量, 造成农产品品质低劣, 使农民收入增加缓慢甚至降低其收入。

(2) 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由于农田大量施用单元素化肥, 其养分不能被作物有效地吸收利用。氮、磷、钾等一些化学物质易被土壤固结, 使各种盐分在土壤中积累, 造成土壤养分失调, 部分地块的有害重金属含量和有害病菌量超标, 导致土壤性状恶化, 作物体内部分物质转化合成受阻, 使农产品品质降低。超量使用化肥使果蔬生长性状低劣, 并且容易腐烂, 不宜存放。

(3) 导致粮食和农产品安全受到威胁。过量使用化肥极易使庄稼倒伏, 而一旦出现倒伏, 就必然导致粮食减产, 威胁中国的粮食安全;过量使用化肥还容易发生病虫害。使用过量的氮肥, 会使庄稼抗病虫害能力减弱, 易遭病虫的侵染, 继而会增加防虫害的农药用量, 直接威胁食品的安全性。一旦食用受污染的农产品, 就会对人类身体造成严重威胁, 引发中毒及诱发其他病症。

(4) 加剧环境污染。过量使用化肥, 当肥料量超过土壤保持能力时, 就会迁移至周围的土壤中, 形成农业面源污染, 使河流、湖泊水体呈富营养化, 导致藻类滋生, 出现部分河流、湖泊的鱼虾发生死亡的现象。过量的化肥还会渗入20 m以内的浅层地下水中, 使地下水硝酸盐含量增加, 若长期饮用此类水源就会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1]。据统计, 中国每年因不合理施肥造成1 000多万t的氮素流失到农田之外, 直接经济损失达300亿元。

(5) 浪费大量紧缺资源。化肥成本之所以居高不下, 是因为生产原料紧缺。如氮肥主要以石油为原料, 现在则以煤和天然气为主, 这些都是我国紧缺的资源。而且每年化肥生产还要消耗大量高品质的磷矿石, 而磷矿石也已列入国土资源部2010年后的紧缺资源之列。有数据表明, 2004年我国化肥生产消耗约1亿t标准煤, 超过国家能源消耗比重5%;每年化肥生产消耗的高品位磷矿石超过1亿t;并消耗了我国72%的硫资源。目前, 我国每年生产和消费的化肥量超过4 500万t, 而全国氮肥利用率仅有30%左右。如果节约生产或合理使用化肥, 就会缓解我国能源紧缺的状况。

2 过量使用化肥的原因

过量使用化肥, 使蔬菜、水果的口感和品质变差, 而且在土壤和水体中还会残留有害物质。在很多地方, 即使增加化肥的投入量, 收成也不会提高。调查表明, 过量施肥可能与农技推广、受教育程度、化肥质量、自然灾害等有直接的联系。造成农民过量施肥的原因, 主要有以下方面:

(1) 科技推广工作不到位。农民种田需要科技指导, 就需要有农业科技人员来传播科技知识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但农村的许多科技人员先后转行离开了农技推广一线, 继续从事农技推广工作的部分人员知识更新较慢, 仍存在“多施肥多收成”的老观念;另有一些农技推广工作者兼负农资任务, 因而忽视了实际的农业生产而注重农资销售, 无形中促使了化肥的过量施用。

(2) 农民的知识水平较低。传统的农业生产使农民一直深信“高投入高产出”的技术理念, 传统的生产观念在农民心中根深蒂固, 从而造成不合理的施用化肥现象。一方面, 因为各地的土壤肥力不同, 农民对适用的农药标准用量和使用时间不明;另一方面, 尽管国家经常开展土壤普查工作, 但普查数据多用于科研, 很少反馈给基层农民, 所以大部分农民不了解施用化肥量对土地肥力的影响, 只知道多施肥、多增产, 不可避免地出现超量施用化肥的问题。

(3) 氮肥行业补贴政策加剧了化肥的过量施用。出于粮食及补贴农业的考虑, 政府长期对化肥企业的生产、运输、税收等提供全方位的政策扶持。有资料表明, 仅免收增殖税一项, 就相当于1 t尿素 (氮肥的主要品种) 获得56元左右的补贴收入, 再加上运价、电价、气价等的补贴政策, 尿素肥平均补贴160元/t左右。此外, 还有国家财政支农支出中与化肥有关的间接补贴, 这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农民无节制施用氮肥的状况, 国家的财政补贴也使得大量化肥企业得以生存。据调查, 全国生产合成氨的企业近1 000家, 平均生产规模为2万t, 而其中低于平均规模的小氮肥厂竟达800多家, 这些小氮肥厂大多技术水平低, 耗能大。目前, 全国氮肥产量已经严重过剩。有资料显示, 截至2008年底, 全国尿素年产已达5 900万t, 过剩900万t左右。对化肥企业的补贴及财政支农的间接补贴, 也对化肥的过量使用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2]。

(4) 化肥质量低、自然灾害等因素加剧了化肥的过量施用。

3 防止过量施用化肥的对策

随着现代农业科技的普及, 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过量施用化肥会造成农产品品质下降、土壤功能退化、环境污染加剧及紧缺能源利用率低等一系列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是加强全社会对过量使用化肥问题的关注[3], 分析导致化肥过量施用的原因, 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减少化肥的过量施用, 以生物肥和有机肥取而代之, 以提高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

(1) 提高对合理施用化肥的认识。各级政府和广大农户要充分认识过量施用化肥的危害, 把合理施用化肥看成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问题。通过合理施肥, 解决农业增产不增收、环境污染、作物品质下降、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网络和其他媒介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合理施用化肥的重要性[4], 让合理施用化肥的意识牢牢根植于广大农民的意识之中。

(2) 减少对氮肥行业的补贴。目前, 在化肥生产严重过剩的情况下, 必须改变氮肥生产和流通行业的大量财政补贴的现状。可在维持现有粮食产量水平的前提下, 在合理施用化肥的基础上, 设定减少氮肥施用量的总目标, 逐步增加减少的数量。同时, 可改变补贴方式的单一模式, 将更多补贴投入培训等其他工作。

(3) 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改变广大农户不合理的施肥方法, 向广大农民普及科学施肥的理念和技术。加强和完善配方施肥中的各项技术措施, 不断充实完善施肥参数, 如单位产量养分吸收量、土壤养分利用率、化肥利用率等。在原来检测土壤、植物营养需求的基础上, 新增水质、土壤有害物质、化肥农药污染等环境条件分析项目, 优化配方施肥技术。同时, 要增加有机肥在配方施肥中的比重, 加大对微肥和生物肥的利用, 协调大量元素与微量元素之间的关系。通过合理施肥, 既保证庄稼旺盛生长, 促使增强作物的抗病和防病能力, 提高产品产量和品质, 又节省能源, 保护环境, 同时减少农民负担[5]。

(4) 加强对乡土农业科技人才的培训。由于农民科技文化水平低, 要大力推广农业科技, 改变滥用化肥的问题, 则需要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开拓创新意识, 鼓励实干精神, 培养具有专业技术技能或经人事部门认定获得相关证书的科技人才, 并充分发挥他们在对农民进行科学指导中的作用。要改变传统的人才观, 提高乡土科技人员的人才地位, 并为他们创造必要的环境, 撤消农技推广人员兼负的农资任务, 而让其集中精力搞好农业科技的推广工作[6]。要加大对他们的技术培训力度和科技投入, 建立人才库和奖励制度, 开展农村职称评审, 为农业科技推广拔尖人才提供必要的农业实用技术和推广基地、实验基地。真正发挥农村科技推广人员在合理使用化肥等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作用。

(5)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要提高农村组织化程度, 通过大力发展农村合作化组织, 使农户对农作物的种植、施肥、浇水、用药等管理按统一要求进行, 确保不滥用化肥和农药。要通过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充分利用沼气生产中的沼渣和沼液这些有机肥, 合理减少化肥的使用。而由于长期施用化肥导致的土壤功能退化和农田环境恶化问题, 生态农业初期将会出现风险大、产量低、转换期长等不利局面, 国家要出台相应的补贴政策以鼓励农民的生态农业实践, 使生态农业得以广泛地发展, 也让广大农民从中得到实惠。

总之, 要采取多种措施, 多管齐下, 迅速改变我国过量施用化肥的现状, 为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1]陆振华.过量氮肥致多重“负效应”[N/OL].二十一世纪报道.2010-01-15 (8) [2010-07-02].http:∥epaper.21cbh.com/html/2010-01-15/content-113750.htm.

[2]杨乃芬.氮肥泛滥之痛:增广的代价[N/OL]第一财经日报, 2010-04-06 (6) [2010-01-02].http:∥ducj.ynet.com/article.jsp-oid=64682983.

[3]王志勇, 郑惠玲.试论提高化肥利用率的技术途径[J].河南农业科学, 2001 (5) :25-26.

[4]过量施用化肥危害不容忽视[J].地理教学, 2006 (4) :46-47.

[5]刘华.过量施用化肥对环境的污染有其防治措施探讨[J].甘肃农业, 2005 (11) :35.

苗圃常用化肥的种类及其使用 篇8

关键词:苗圃,化肥,种类,使用

1 单质肥料

1.1 氮肥的性质和施用

1.1.1 硫酸铵。 含氮量20%—21%, 白色晶体, 在空气中不易吸湿结块, 贮运使用方便。 硫酸铵作基肥、种肥和追肥均可, 不宜大量连续和单—施用, 而应与其他氮肥搭配施用。 如与碳铵配合施用时, 碳铵作基肥, 硫酸铵作追肥为好, 可提高肥效。

1.1.2 氯化铵。 含氮量24%—26%, 白色晶体, 不吸湿。 由于氯化铵中含氯离子, 对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有不利影响, 故不宜作种肥。

1.1.3 碳酸氢铵。 含氮量17%, 白色结晶, 其最大缺点是容易自行分解, 造成NH3的损失。 在贮藏、运输时, 要防潮、防热、防包装破裂, 且不能与种子同库贮藏。 碳酸氢铵不宜作种肥, 以免挥发的NH3熏伤种子而失去萌发力, 作基肥、追肥时都要深施 (6—10mm) , 并立即盖土。

1.1.4 硝酸铵。 含氮量33%—35%, 白色结晶, 易溶于水, 吸湿性强, 吸水后干燥而结成硬块。 硝酸铵有助燃性, 高温下易爆炸, 贮运时不能与易燃物品放在—起。 已吸湿结块的可用木棍轻轻击碎, 不可用铁锤猛击, 以免发生意外爆炸。 使用时最好不做基肥, 也不宜作种肥, 因其易吸水溶化粘附在种子上, 影响种子发芽。 硝酸铵中的铵态氮容易挥发损失, 作追肥要深施覆土。 在砂质土壤作追肥要少量多次, 以免引起NH3的损失。

1.1.5 尿素。 含氮量44%—46%, 是—种高浓度的固体氮肥, 易溶于水。 尿素施入土壤后, 要经微生物转化成碳酸氢铵, 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 其转化速度与温度、土壤水分多少有关。 —般春、秋季需1 周左右, 夏季2—3d。 为防止氨的损失, 尿素要深施覆土。 尿素转化的产物———碳酸氢铵可使土壤溶液呈现暂时的碱性。 若碱性过高, 对种子和幼苗都有—定的毒害作用。 因此, 在苗圃中施用尿素, 尤其对针叶树种的幼苗要慎重, 尿素—般不宜作种肥, 可作基肥和追肥施用, 尤其适宜于作追肥。 根外追肥宜配成0.1%—0.3%的溶液喷雾, 喷肥时间以早晚空气湿润、有露水时为宜。

1.2 磷肥的性质和施用

1.2.1 过磷酸钙。 有效磷含量12—18%, 灰白色粉末, 酸性反应, 能腐蚀包装, 易吸湿, 吸湿后会降低其有效性。 因此, 贮运时要注意防潮。 过磷酸钙施在富含铁、铝的酸性土壤和富含钙的石灰性土壤里, 其磷酸根离子在移动过程中, 可和土壤中的钙、铁、铝离子反应, 形成难溶的磷酸盐而减低肥效。 因此, 磷肥应集中深施在苗木根系附近, 以利根的吸收。 过磷酸钙宜作基肥和种肥, 最好不要作追肥, 若确实必要, 应尽量早施和集中深施。 苗木生长后期, 采用根外追肥, 即将过磷酸钙配成约1%的溶液, 静置—昼夜, 滤去沉淀后喷施, 效果较好。

1.2.2 钙镁磷肥。 含有效磷14%—25%, 灰绿色或灰褐色粉末, 不吸湿结块, 不腐蚀包装材料, 长期贮存不易变质。 钙镁磷肥除供应磷索外, 还能补充土坡中钙、镁等元素。 施在酸性土壤上, 肥效超过过磷酸钙, 施在石灰性土壤上, 肥效与肥料粒度有关, 粒度越细, 肥效越高。围不溶于水, 施于沙土不易琳失, 效果好。可作基肥、种肥和迫肥, 但以基肥深施效果最好。 宜集中施用, 追肥要早施。

1.2.3 磷矿粉。 成分中含磷酸三钙, 是难溶性的迟效肥料, 只有施用在酸性土壤中才能产生肥效。 有些植物对酸溶性磷肥有较强的吸收能力, 如豆科植物, 在苗圃可以增强根溜菌的固氮能力, 对促进刺槐的生长发育有明显的作用。 主要作基肥, 施用时要撤施均匀, 以增加肥料与土壤的接触面积。 为提高肥效, 可与有机肥共同堆沤, 或与生理酸性肥料混合施用。

1.2.4 硫酸钾。 含K20550%, 白色结晶, 易溶于水, 为速效钾, 不吸湿。 硫酸钾在酸性土壤上长期施用, 会增强土壤酸度。 可作基肥、追肥, 作基肥时要适当深施, 在保水肥力差的沙土上作追肥, 应分期施, 以免流失。

2 复合肥料

含氮、磷、钾等主要营养元素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肥料称复合肥料, 其中含两种主要营养元素的称二元复合肥料, 含三种成分的称三元复合肥料。 复合肥料能同时供应几种养分, 配比多样, 便于选择, 贮运和施肥也很方便。

2.1 磷酸铵。 含N10%—18%, P20。 44%—52%, 为白色结晶状物质, 易溶于水, 是—种氮少磷多的高浓度速效复合肥料。

磷酸铵作基肥、种肥均可。 但作种肥时, 要避免同种子直接接触;作基肥时, 施肥点不能离幼根幼芽太近, 以免烧苗。 作追肥要早施。 在缺磷的土壤上施用效果明显, 但不能和草木灰等碱性肥料掺混, 以免引起氦的挥发和降低磷的有效性。

2.2 硝酸钾。 是—种以钾为主的氮钾二元复合肥料。 白色或微黄细晶颗粒, 吸湿性小块, 易溶于水。 硝酸钾适宜作追肥施用。 可单独施用, 也可与硫酸铵等混合或配合施用。

3 微量元素肥料

以含有硼、锰、铜、锌、钼、铁等微量元素的物质作肥料称为微量元素肥料, 如硼砂、硫酸铜等。 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含量, —般足够植物长期利用。 微量元素供应不足, 大多是因土壤条件的影响而使有效量缺乏。 —般缺乏微量元素的症状首先表现在新生组织上。 施用微量元素肥料—定要在可靠诊断的基础上进行, 施用浓度要慎重, 过量可导致苗木中毒。

3.1 硼肥。 最常用的硼肥有硼砂 (Na2Bdo·110H20) 和硼酸 (H3B03) , 二者均为白色细结晶, 硼砂含硼11%, 硼酸含硼17%, 均溶于水。 硼砂和硼酸可作剧I、 种肥和根外追肥。 每公顷用1.8—3.0kg作基肥, 肥效持续3—5 年。 根外喷施的浓度, —般为每升水0.25—1.0g硼酸或0.5—2.0 g硼砂。由于硼在植物体内运转能力差, 用于叶面喷雾时, 至少要喷2- 3 次。

3.2 铁肥。 常用铁肥为硫酸亚铁, 又名黑矾、绿矾。 纯品为绿色结晶, 含铁19%.易溶于水。 在空气中能被氧化成黄色或铁锈色。 为避免土壤固定, 施用硫酸亚铁宜喷施, —般叶面喷雾浓度为0.05%—1%。

3.3 锌肥。 常用的锌肥是硫酸锌, 易溶于水, 锌肥可用作基肥、种肥和追肥。 作基肥, 施用量为11.25kg/m2, 与生理酸性肥料混合, 深施在根系附近。 作根外迫肥用0.5%—5%溶液喷施。

3.4 铜肥。 常用的铜肥为硫酸铜。 蓝色结晶, 易溶于水。 有毒, 可作农药。 硫酸铜作基肥, —般用量15—30kg/m2, 每隔3—5 年施用—次。 作种肥, 每0.5kg种子用1—2g拌种或用浓度为0.01%—0.5%的溶液浸种。 叶面喷施浓度为0.01%—0.04%。

3.5 锰肥。 常用的锰肥有硫酸锰。 淡粉红色结晶, 易溶于水。 作基肥、种肥、追肥皆宜。 基肥用量为30—67.5kg/m2, 与生理酸性肥料混合后条施或穴施, 有利于提高肥效。 作种肥可用0.01%- 0.1%溶液浸种12—24h。 根外施肥浓度为0.05%- 0.1%, 喷施以苗期使用效果较好。

3.6 铝肥。 常用铝肥为铝酸铵、铝酸钠。 白色或淡黄色结晶体, 易溶于水。 铝酸铵等水溶性铝肥通常用作种子处理和根外施肥。 浸种浓度同锰肥。 拌种用量一般每公斤种子2—6g。 喷施浓度铝酸铵一般用0.01%- 0.1%, 每公顷每次喷液750kg左右。 磷肥能明显促进植物对铜的吸收, 可同时施用。

参考文献

[1]许善忠.绿化苗木种植过程中肥料的选用及施肥方法[J].吉林农业, 2015 (8) .

化肥使用 篇9

1 过量使用化肥的危害

1.1对土壤的危害

农田里过量使用化肥, 特别是氮、磷、钾之类的单元素化肥, 其养分不能全部被农作物吸收利用, 氮、磷、钾肥等化学物质容易被土壤固结, 形成各种化学盐分, 长期在土壤中积累, 造成土壤酸化, 养分结构失调、土壤板结等。

1.2对农产品质量的危害

单纯使用化肥, 会造成土壤养分不均衡, 导致农作物生长不能正常吸收养分, 作物体内部分物质转化合成受阻, 使农作物生长性状低劣, 俗称瓜不甜, 菜不香, 果无味, 并且容易腐烂, 不易存放, 使农产品品质大幅降低。

1.3对农产品安全的危害

过量使用化肥, 农作物易徒长, 抗病虫能力降低, 相应会加大农药使用量, 使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土壤里逐年积累的重金属以及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等有毒有害物质还会污染农产品及地下水, 长此以往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潜在的威胁。

1.4对环境造成污染

大量使用化肥, 如N肥除部分被作物吸收外, 有相当被分解成气体进入大气, 造成大气污染。还有部分N、P及K肥被雨水及农田灌溉淋溶流失, 造成江河湖泊及地下水污染。

2 控制和减少化肥使用量的途径措施

2.1提高农民对化肥认知度

农民受传统思想观念影响, 一直信奉化肥使用量越大, 地才越有劲, 作物才能产量高收成好。农民对自己田里的土壤性质缺乏了解, 有关部门对土壤的检测结果也没有及时有效地反馈, 导致农民一直在盲目过量使用化肥。要想改变这种现状, 就要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宣传媒体, 采取举办专题讲座、开辟专栏、发送手机短信等形式, 提高农民对合理使用化肥的好处和过量使用化肥的危害性的认识。要通过宣传, 让合理使用化肥的思想植根于农民的意识之中, 成为农民自觉自愿的行动。

2.2加大科技推广力度

现在的基层农业科技人员有相当一部分被当地乡镇政府借用, 从事农业技术推广之外的工作, 还有一部分直接从事农资销售工作, 把心思都放在了农资销售上, 自然是化肥销售越多越好, 不能一心一意地为农民服务, 基层农技队伍越来越薄弱。要加大科技推广力度, 就要从强化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入手。要把农业科技人员从农资销售等工作中解放出来, 通过发放科技岗位补贴等形式, 激励他们专心致志搞科技推广。同时要加大对他们的科技培训力度, 加快知识更新速度, 让他们掌握最新的科学技术。要在农村建立农业实用技术和推广基地, 让他们学以致用, 并通过推广基地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 让更多的农民学会合理使用化肥, 学会科学种田。

2.3提升耕地质量条件

农民在种田过程中过量使用化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部分土地贫瘠, 土壤结构不合理, 肥力不够。要改变这种现状, 就要在提升耕地质量条件上下功夫。要加大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力度, 在建设过程中要坚持规划引导, 统筹安排, 规模整治。要坚持因地制宜, 实行差别化整治, 采取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措施;要坚持数量、质量、生态并重。通过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 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基本农田。耕地质量条件改善了, 化肥使用量便自然相应减少。

2.4调整种植结构优化耕作模式

不同的农作物对肥料的需求有所不同, 要减少和控制化肥使用量, 就要合理调整种植品种, 不要刻意追求种植某一个品种, 怎样的地适合种什么就种什么, 特别是高纬度、干旱地区和土地贫瘠地区玉米种植, 要改种耐旱耐瘠薄的杂粮青豆或青贮玉米, 改高秆大穗品种为矮秆密植品种, 因地制宜合理安排作物种植品种。同时农作物种植要向生态农业方向发展。要通过发展农业合作化组织, 加快农村土地流转进度, 使农户承包的零散的土地尽快向农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转移, 使农作物种植在品种选择、施肥、用药、灌溉等方面按统一要求进行, 规范操作, 这样就能最大程度地合理使用化肥, 杜绝农户分散经营盲目使用化肥。

2.5推广测土配方施肥

控制和减少化肥使用量的一个重要且最有效措施就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要建立和健全完善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体系, 要在检测土壤供肥能力、农作物营养需求的基础上, 增加水质、化肥农药污染、土壤有害物质等的检测项目。做到测土要精准, 配方要合理, 施肥方法要得当, 要建立档案数据库, 对辖区内的所有农田土壤检测数据进行逐一登记建档, 为下一步肥料配方提供基础数据。要根据农户种植品种, 有针对性的为农户制作测土配方施肥建议卡, 告知农户该地该品种农作物缺什么元素, 缺多少, 要补施多少化肥, 怎么施, 防止农户盲目施用化肥。要不断充实施肥参数, 加大有机肥在配方施肥中的比重, 重视中微元素肥料在农作物生产中的合理应用。

2.6加大有机肥料使用量

有机肥多要充分腐熟后方能使用, 在腐熟加工过程中, 通过高温堆沤, 消除杀灭其中大部分致病菌等有毒有害物质, 使之富含大量有益物质, 包含多重有机酸、肽类以及N、P、K在内的丰富的营养元素。不仅能为农作物提供全面营养, 而且肥效长, 可增加和更新土壤有机质, 促进土壤微生物繁殖, 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和生物活性, 是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的主要供肥方式。在有机肥的使用上, 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 大力宣传秸秆还田的好处, 推进秸秆还田技术的研究, 要把秸秆还田工作落到实处, 让秸秆变废为宝, 又有效杜绝秸秆焚烧带来的大气污染。沼气生产中的沼液和沼渣, 也是优质有机肥要充分利用。

2.7大力提倡和推广种植绿肥

目前可供农业种植的绿肥主要是豆科植物, 植物根系根瘤菌有固氮作用, 所以豆科作物可肥田, 茎叶粗蛋白含量高, 又是优良的牧草, 是饲喂牲畜的好饲料, 深受农民喜爱。如:茶山果园种植印度豇豆、羽叶决明等, 不仅可以为茶果树提供营养元素, 减少化肥用量, 还可以起到遮阴保湿, 防止水土流失, 改善果山茶园生态环境的作用。南方水稻田冬天除部分种植冬季作物之外, 大量闲置可种植一季紫云英, 第2 年种植水稻化肥使用量至少可以减少50% 以上, 减少化肥使用量效果非常显著, 紫云英推广种植了几十年, 这种效果农民是心知肚明, 有目共睹的, 但目前种植现状并不乐观, 主要原因是种植紫云英投工投劳较高, 就大田节省化肥的收益, 不如农民去外面打工收入高, 农民不愿意种, 他们没有算生态效益和污染环境这笔账。

2.8消减化肥补贴加大生物有机肥生产行业的补贴力度

国家从生产、运输、税收等方面给予全方位的政策支持, 给了化肥生产企业极大的生存空间。这样做的结果是加剧了农户无节制使用化肥的现状, 在一定程度上对化肥过量使用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要改变这种状况, 就要逐步消减对化肥的补贴力度, 要改变单一的补贴方式, 把补贴用在科技推广等其他方面。在合理使用化肥的基础上, 设定减少化肥施用量的目标, 逐步进行消减。尤其要重视和扶持生物有机肥生产行业, 降低生物有机肥生产成本, 使农民在同等投入的情况下用得起生物有机肥, 提高农民使用生物有机肥的积极性, 逐步从农产品粗放生产向无公害生产及有机农产品生产过度。

3 结语

控制和减少化肥使用量, 实现化肥使用量零增长是一个漫长而又艰巨的过程, 需要各级地方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需要农技人员的不懈努力, 更需要广大农民朋友的积极配合。

摘要:本文对农作物过量使用化肥带来的危害进行简单阐述, 并详细论述了控制和减少化肥使用量的途径措施, 为全面实现农作物化肥使用零增长的目标提供了有力的技术参考。

关键词:农作物,化肥,过量使用,危害,控制减少,途径措施

参考文献

化肥使用 篇10

湖南人多地少,作为农业大省、畜牧业大省和化肥使用大省,实现农作物化肥使用量零增长,既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现代农业的当务之急,更是实现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近百年来,虽然对养分资源综合管理理论日趋成熟[9,10,11],但国内外施肥技术研究与应用仍主要注重于植物矿质营养,对有机营养普遍重视不够。在湖南近30年的农业生产中,有机无机并未真正结合,两极分化或相互排斥,导致化肥利用率长期低位徘徊,施用总量逐年增加,农业面源污染加剧[12]。长期定位监测结果表明,实行有机无机结合,即坚持矿质营养与有机营养并重,是调减化肥用量、提高施肥效益的最有效途径[13]。因此,本文以湖南化肥施用现状为基础,分析种植绿肥、秸秆还田对改良土壤和作物减氮增产的效果,探讨矿质营养与有机营养并重使用的施肥理念,为制定湖南农作物化肥使用量零增长技术措施和政策措施提供依据。

1 湖南省化肥施用现状

湖南省1925年在醴陵市率先试用肥田粉(即硫酸铵),至今已有90年的化肥施用历史[14]。1978年全省化肥施用总量53.4万t(折纯,下同),其中氮肥32.9万t、磷肥18.6万t、钾肥1.9万t。2012年化肥施用总量增加到249.1万t,其中氮肥112.3万t,占45.1%。2014年回落到247.8万t,其中氮肥107.48万t,占43.4%(图1)。经过10年测土配方施肥,全省氮肥磷肥施用总量趋于稳定,施肥结构明显优化。全省化肥使用总量年均增幅由1978-2004年的4.3%调减到2005-2014年的2.3%,年均回落2个百分点。钾肥和复混(合)肥施用总量分别由2004年的34.20万t和40.04万t,增加到2013年的43.52万t和67.02万t,分别增长27.3%和67.4%,施肥结构明显优化。但从全局来看,科学施肥仍处于初级阶段,总体水平不高,减肥增效势在必行。

1.1 施肥观念陈旧,经济环保意识差

在农业生产中过度依赖化肥,片面追求高产,偏重“增产施肥”,“经济施肥”、“环保施肥”意识较差,没有协调好作物高产高效与生态环保之间的关系。从科研教学到生产示范,受矿质营养学说影响,注重作物矿质营养多,对作物有机营养普遍重视不够,矿质营养与有机营养没有做到并重使用。

1.2 单位面积施肥量偏高,化肥利用率较低

2013年湖南省共有耕地413.5万hm2、园地68.7万hm2,农作物种植面积(含园艺作物)约906.7万hm2,化肥施用量274.5 kg/hm2,略低于328.5 kg/hm2的全国平均水平,但耕地用量达到514.5 kg/hm2,远高于世界公认的337.5 kg/hm2的化肥施用量上限。由于化肥过量、盲目施用,湖南省主要农作物氮、磷、钾肥当季利用率只有29.96%、25.91%和36.65%,除磷肥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外,氮肥和钾肥分别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1.3 施肥结构不合理,有机肥资源利用率低

重化肥、轻有机肥,重氮磷肥、轻钾肥,重大量元素肥、轻中微量元素肥的“三重三轻”现象仍然存在。特别是有机肥资源利用率明显偏低,据调查统计,2013年湖南省共有农作物秸秆、绿肥、畜禽粪便、人粪尿等有机肥资源约1.1亿t,用作肥料的只有0.61亿t,仅占57.5%,全省至少20%的耕地20多年长期不施有机肥。

1.4 土肥水资源不匹配,施肥方式落后

湖南水资源相对丰富,但降雨过于集中,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十年九旱”,而且中低产田面积占到三分之二,有效灌溉面积只有276.3万hm2,仅占耕地和园地总面积的57.3%,大多数地方很难做到因土、因作物看苗施肥,基肥因暴雨流失严重;追肥时节往往久旱无雨,肥料不能及时溶解,所施养分不能被作物吸收利用。施肥方式以传统人工施肥方式为主,机械施肥和水肥一体化刚刚起步,化肥撒施、表施现象比较普遍。

2 湖南化肥减量增效面临的形势

2.1 减肥增效是区域持续发展的客观需求

化肥的推广使用,对促进农业增产、保障粮食供给、改善人民生活发挥了巨大作用,但由于长期以来片面追求作物高产,耕地基础地力低、利用强度大,肥料品种结构不合理、生产经营脱离农业需求、管理制度不健全,施用传统有机肥劳动力成本高,施肥技术落后,加上农户生产规模小,农村劳动力转移等原因,造成了化肥的不合理施用,带来了生产成本增加、能源资源浪费、土壤酸化板结、耕地地力下降、水体富养化、农业面源污染等重大隐患,直接威胁到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加强区域养分资源综合管理,注重农业和农村废弃物资源无害化处理和肥料化利用,变废为宝,就近还田,实现农作物化肥使用量零增长和农田养分零排放,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2.2 减肥增效是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从国外的发展轨迹看,欧盟、北美、亚洲、中东部分发达国家的化肥施用量都呈现先快速增长、达到峰值后保持稳中有降或持续下降的趋势,逐步走上了减肥增效、高产高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从中国的实践看,随着科学施肥技术的进步,实现化肥减量增效在技术上切实可行[15,16]。通过开展测土配方施肥,目前三大粮食作物氮肥、磷肥和钾肥利用率为33%、24%和42%,比项目实施前(2005年)分别提高了5、12和10个百分点。在肥料利用率提高的同时,化肥用量增幅出现下降趋势。2013年全国化肥用量增长1.3%,分别比2012年和2005年低1.1和1.5个百分点。湖南通过10年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目前已有52个县从2013年开始出现化肥施用总量零增长。根据湖南省安化、桑植、永顺等15个县2012-2014年15个绿肥翻压还田对比监测点(表1)和茶陵、鼎城等8个县40个秸秆还田监测点(表2)结果表明,种植绿肥、秸秆还田不仅是改良土壤的有效途经,而且平均调减氮肥用量10%以上,增产4.24%-6.69%。

3 湖南化肥减量增效基本思路

3.1 创新施肥理论

一是坚持矿质营养与有机营养并重。强调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既需要充足的有机营养,也需要充分的矿质营养,有机营养是植物的“血肉”、矿质营养是植物的“筋骨”,两者相互相存,相互促进,同等重要,不可偏废。

二是坚持用养结合、循环利用的生产方式。强调种植业与养殖业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耗地作物与养地作物合理搭配、用养结合,农村废弃物和农作物秸秆除含有病源菌和富含重金属的秸秆等废弃物外,都应进行无害化处理,就近、就地还田(土),实行农业生态系统养分资源综合管理、物质高效循环利用。

三是坚持广义的矿质营养学说。肯定植物所需矿质营养主要靠土壤和化肥补充,包括氮、磷、钾、钙、镁、硫、铁、锰、铜、锌、钼、硼等;主张有机营养主要靠有机肥料补充,包括氨基酸、脂肪酸、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小分子有机物。同时强调土壤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核心,从母岩母质到心土表土,是一个“连续体”,土壤养分供应量不限于表层(0-20 cm)土壤,只要合理耕作,深层养分可以源源不断地输送到表土供作物吸收利用。

3.2 转变施肥观念

坚持保障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目标不动摇,不以调减种植面积、降低作物产量为减肥措施,把减肥的主攻目标定位于调减农作物单位面积的化肥使用量;牢固树立“增产施肥、经济施肥、环保施肥”理念,由以增产施肥为主,兼顾经济施肥与环保施肥转向增产施肥、经济施肥与环保施肥并重。

3.3 坚持四项原则

一是保障生产、节本增效。在确保农产品数量质量安全、耕地基础地力稳步提升、农业生产稳定发展的前提下,千方百计转变肥料利用方式,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化肥投入。

二是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根据不同区域、不同作物生产实际和施肥需要,加强分类指导,制定分阶段、分区域、分作物的减肥增效目标,稳步推动各项措施落实。

三是统筹兼顾、综合施策。统筹考虑土肥水种等生产要素和耕作制度,按照农机农艺结合的要求,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技术、法律等手段,有效推进科学施肥。

四是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企业主推、社会参与,创新实施方式,充分调动推广、科研、教学、企业和农民积极性,构建合力推进的长效机制。

3.4 完善技术路径

一是精,即精准施肥减量。深入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根据不同区域土壤条件、作物增产潜力和养分综合管理要求,科学划定施肥单元,合理制定针对不同土壤类型、肥力水平和周年耕作制度的作物单位面积化肥施用限量标准,减少盲目施肥行为。同时,加强农艺、农机深度融合,研发推广适用施肥设备,改进施肥方式,改表施、撒施为机械深施、水肥一体化、叶面喷施等方式。

二是调,即调优结构减量。主要是调整种植结构和品种结构,鼓励发展豆科作物,发挥作物生物固氮潜力,实行用地与养地相结合;优化氮、磷、钾配比,促进大量元素与中微量元素配合;调整肥料运筹方案,优化各生育期施肥比例,以及轮作周期各茬作物之间的肥料配比;加速肥料产品优化升级,大力推广缓释肥料、水溶肥料和生物有机肥等高效新型肥料。

三是替,即有机肥替代减量。通过恢复绿肥种植面积,提高畜禽粪便和农作物秸秆直接还田率,合理利用有机养分资源,用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实现有机无机相结合,力争有机养分占施肥总量的40%。

四是提,即地力提升减量。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开展耕地地力培肥,提升耕地基础地力,增强土壤保水保肥供肥能力,用耕地内在养分替代外来化肥养分投入。

五是集,即技术集成减量。结合高产创建和绿色增产模式攻关,集成推广优选良种、增苗减氮、氮肥后移、水旱轮作、深耕改土等高产高效技术,注重发挥良种良法的增产潜力,减少作物增产对化肥的依赖,实现“高产优质、高效低耗、环境友好”目标。

六是带,即示范带动减量。以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为重点,开展“一对一”个性化精准施肥指导服务,通过大户示范,带动周边农户科学减肥。

3.5 明确行动目标

到2020年,初步建立与湖南现代农业相适应的科学施肥管理和技术体系,科学施肥水平明显提升,全省农作物化肥使用量总体实现负增长。其中湘江流域和洞庭湖区2018年率先实现零增长,湘西地区化肥使用量实现缓增长(年均增幅控制在1%以内),其他地区实现零增长。

一是施肥结构进一步优化。氮、磷、钾和中微量元素等养分结构趋于合理,有机肥资源得到合理利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90%以上;畜禽粪便等有机肥养分还田率达到60%;农作物秸秆直接还田率达到60%以上;绿肥种植100万hm2以上,其中紫云英66.7万hm2以上。

二是施肥方式进一步改进。盲目施肥和过量施肥现象基本得到遏制,传统施肥方式得到改变。改化肥撒施、表施为化肥深施,采用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施肥方式,大力推广机械施肥和水肥一体化技术,在湘江流域、洞庭湖区推广机械化深施面积33.3万hm2以上,在设施农业园区推广水肥一体化面积6.7万hm2以上。

三是肥料利用率稳步提高。全省化肥利用率提高3-5个百分点,其中主要农作物氮肥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

四是化肥使用量明显减少。全省水稻单位面积平均减少化肥15-30 kg/hm2,其中长株潭地区减少化肥22.5 kg/hm2以上,洞庭湖区减肥15 kg/hm2以上,其它地区减少化肥7.5 kg/hm2以上;蔬菜减少化肥45-75 kg/hm2,柑桔、茶叶、葡萄等经济作物平均减少氮肥(N)15 kg/hm2以上。

4 实现湖南农作物化肥使用量零增长目标的关键技术措施

4.1 深入推进测土配方施肥

按照“巩固、拓展、延伸、深化”的技术思路,强化农企对接,创新工作方式,坚持发卡服务、信息上墙、办点示范等传统技术服务与精准智能配肥、手机信息服务等现代信息服务同步推进,满足不同经营主体个性化、小批量施肥服务需要,在巩固基础工作、继续做好粮食作物测土配方施肥的同时,扩大设施农业及蔬菜、果树、茶叶等经济园艺作物上的应用,力争实现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全方位覆盖。

4.2 恢复发展绿肥生产

将恢复发展绿肥生产作为提高耕地持续产出能力,减少化肥施用,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加强绿肥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以种粮大户、种粮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为重点,全面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持用地与养地相结合,调整耕作制度,优化种植结构,大力开展绿肥生产示范,重点示范推广绿肥新品种,全程轻简栽培与高效利用技术,包括机械播种、机械开沟、机械翻压、机械收种及秸秆协同利用技术等。在湘南、湘西、湘中等丘陵山地双季稻区和一季稻区,以及湘北丘岗区及排渍能力较好的平湖区,相对集中连片,示范推广100万hm2绿肥,其中紫云英66.7万hm2。绿肥种子自给率达到50%,每年自留绿肥种子750万kg以上。

4.3 推广普及秸秆还田

深入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大力推广秸秆粉碎还田、快速腐熟还田、过腹还田等技术,加大对早稻、油菜、烤烟等作物秸秆腐熟还田技术补贴力度,杜绝秸秆焚烧,使秸秆取之于土、用之于土,推广秸秆还田333.3万hm2以上,确保秸秆资源肥料化利用率达到60%以上。

4.4 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

结合高效节水灌溉,示范推广滴灌施肥、喷灌施肥等技术,加强水肥同步管理,促进水肥耦合与一体化下地,根据作物不同生育期需肥规律,确定施肥次数、施肥时期和每次施肥量,按照肥随水走、少量多次、分阶段拟合的原则,合理确定基追肥比例,不同生育期灌溉施肥次数、时间、施用量等,满足作物不同生育阶段水分和养分需要,重点在葡萄、蔬菜等园艺作物上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提高肥料和水资源利用效率。

4.5 推进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

通过政府引导、财政补贴、执法监督,加强规模化养殖场加强畜禽粪便清运、储存和无害化处理;支持有机肥生产企业收集、转运、加工,利用畜禽粪便生产有机肥;鼓励广大农民推广施用商品有机肥。大力推广“规模养殖+沼气+社会化出渣运肥”模式,推进沼渣沼液有效利用。力争到2020年畜禽粪便肥料化利用率达到60%以上。

4.6 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按照《湖南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湖南省地方标准DB43/T 876—2014),因地制宜开展土地平整、土壤改良、农田排灌沟渠、道路和输配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使全省耕地基础地力提高0.5个等级以上。

5 湖南化肥减量增效行动策略

5.1 加强组织领导

将化肥减量增效行动纳入粮食生产和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考核内容,在各级政府坚强领导和统一组织下,建立健全目标管理责任制,严格监督管理、绩效考核,建立上下联动、多方协作的工作机制,通过办点示范,引导农技推广、科研教学和行业协会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到行动中来,群策群力,同心协力,凝聚工作合力,推进各项措施落实。

5.2 强化科技支撑

各级农业部门组建“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专家指导组”,负责技术方案审核把关,分片包干指导关键技术落实。建立健全肥效监测网络体系,加强肥效监测与预警预报。完善肥料使用调查统计制度,及时、准确掌握肥料使用和效应评价数据。加强化肥减量增效技术研究,制定相应的标准和生产技术规范,尽快形成一批可复制、易推广的减肥增效技术应用模式。

5.3 增加经费投入

一是扩大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专项规模,扩大深翻耕、增施商品有机肥、绿肥种植、设施农业水肥一体化4项补贴试点范围。二是结合农业补贴改革试点,采取重大技术推广与服务补助方式,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广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对施用有机肥、配方肥、高效缓释肥料和种植绿肥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给予适当的现金或实物补贴。三是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为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提供资金支持。

5.4 完善扶持政策

加快建立健全耕地质量保护和肥料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积极推动全国耕地质量管理和肥料管理立法。强化肥料使用管理,严格肥料质量技术标准,禁止生产、推广、采购未经省级以上农业部门登记许可的肥料产品。加快健全肥料标准体系,从严控制重金属、有害生物、激素、抗生素等限量指标。规范农业生产过程,加强肥料市场监管,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切实维护农民利益。加快出台秸秆禁烧地方法规,促进秸秆资源综合利用。加强部门沟通协调,落实促进绿肥生产各项政策措施,将测土配方施肥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壤改良内容,做到同步设计、同步实施、同步验收。同时,积极争取金融、保险、税收等政策,支持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开展。

6 结论

坚持矿质营养与有机营养并重,调减化肥用量,对化解当前农业生产成本增加、能源资源浪费、耕地地力下降、农业面源污染等重大隐患,不仅非常必要,而且切实可行,通过种植绿肥、秸秆还田不仅可以改良耕作土壤,而且平均调减氮肥用量10%以上,增产4.24%-6.69%。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化肥使用】相关文章:

化肥农药过量使用07-03

化肥的正确使用范文06-11

化肥农药的安全使用05-10

常用的化肥及使用方法10-24

如何根据土壤特点合理使用化肥06-14

化肥工业09-11

化肥08-24

化肥公司06-11

化肥销售07-05

化肥价格07-30

上一篇:企业的成本费用控制下一篇:特色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