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行中职VB教学

2024-07-12

进行中职VB教学(精选八篇)

进行中职VB教学 篇1

一、VB程序设计课程的特点

Visual Basic是面向对象的可视化编程工具, 并且是事件驱动的编程机制, 它是在Basic语言和Quick Basic语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高级程序设计语言, 可以利用系统提供的大量可视化控件, 按设计要求的屏幕布局, 在屏幕上画出各种图形对象“部件”, 并设置这些图形对象的属性, 再编写对象的事件代码。设计步骤可以概括如下:1.新建一个标准EXE项目。2.设计用户界面。3.编写事件响应代码。4.测试运行效果, 存盘, 生成可执行文件。其中编写事件代码是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学习编程也就是学习如何编写代码。

二、明确中职学生的学习目的, 引导其进行科学学习

在学习一门课之前, 一定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有什么用, 对自己将来又有什么帮助。学生缺少学习的动机, 就收不到令人满意的学习效果。因此, 首先要告诉学生在现今信息社会里, 掌握计算机技术、掌握程序设计语言的重要性, 而VB作为程序设计语言的一种, 有着自身的哪些特色和优点, 非常适合他们去学习。通过学习程序设计的思想, 可以培养他们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自学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学习的效果体现可能比较慢, 但可以巩固基本功, 对于学生将来的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是有很大好处的。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标, 也为教师后面的教学奠定了学生的思想基础。

考核既能对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检验, 还能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进行引导。比如:通过提高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例, 让学生明白平时成绩的重要, 这样有助于学生踏实地掌握所学知识。平时成绩是由多次小考和作业等成绩构成的, 学生压力要大一些, 但是有了平时的扎实基础, 期末时就会相对轻松些。对于VB这样的程序设计语言, 单纯依靠期末考试前临时突击, 是不可能学好的。因为对于程序设计语言, 不仅要掌握基本知识, 更重要的是掌握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编程能力, 而这个能力是不可能在短期内形成的, 它需要平时的训练和积累。此外, 书本的知识只是考试的一部分, 为了鼓励学生实际能力的提高, 上机操作考试应成为考核的重要内容。

三、如何进行中职VB基础性教学

1. 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有的VB程序设计教材大多是先讲基本概念, 再讲实例, 它虽然是符合教学体系, 但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所以我们在组织讲授内容的时候, 要尊重人的认知规律。我们要努力创设一种与学生生活贴近的情境, 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思维的独立性。通过设置思维情境, 让学生运用生活中的体验来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既可以理解, 又可以有成功感和自豪感。例如:在VB教学中学习列表框控件的知识点时, 一般教材中都只列出了列表框几种样式。学生因初次接触列表框控件, 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但学生在生活中经常会使用列表框控件制作的程序。如:上网登录QQ界面时的用户名选项;网络上注册新用户时填写的性别、出生年月、籍贯等选项等等。学生设计相应的这些例题就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学生独立思考用生活中的经验来完成相应程序设计, 此基础上加入较复杂的内容, 这样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从而建立科学的程序设计思维而不是简单的记住知识。

2. 任务驱动引导教学,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任何课程的学习不能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要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渐产生兴趣, 进而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 可以通过实例教学法, 一个实例就是一个任务, 要完成这个任务需要哪些基本知识, 涉及到哪些基本概念, 然后学生带着疑问去理解消化概念, 然后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老师应该不断地给学生布置一些难度各异的程序, 学生每编完一个, 就有一点小小的成就感, 就会激励他们去学习新的东西。这样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就得到发挥。俗话说,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 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3. 教学中抓住重点, 做好归纳小结

在教学实践中, 我发现不是所有的知识点都要讲到, 开始教学时可以选择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 而且要讲的尽量简单, 使得学生能够容易理解, 通过做一些基础的题目使学生迅速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步骤, 对程序开发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其他暂时还用不上的内容可以一带而过, 这样可以避免花大量时间在目前用不着的内容上, 集中精力在重点内容上, 提高学习效率。要引导学生尽快获得全书的整体印象, 对于其他细节内容则可以在进一步的学习中慢慢消化。定期做好归纳总结, 每学完一个章节, 都要回过头来看看本章的重点部分在哪里, 各章节之间的有什么联系, 因为知识是相通的, 不是孤立的。各章节之间一定是层层相接, 循序渐进的, 只有做好归纳小结才能进步和提高。

4. 开展程序设计竞赛活动, 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开办程序设计小组也是提高大家学习兴趣的一种方式, 可以组织一部分编程能力强的同学参与一些小型程序的开发, 这样既可以培养编程高手, 又可以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使得学生能够学有所用, 使他们尽快适应社会需求。鼓励学生参加VB等级考试, 进一步深化, 补充教学内容。定期开展程序设计大赛, 让感兴趣的同学挑战一下自己的编程能力, 挖掘自身的潜力, 进而可以发现一些编程精英。

四、总结

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 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多与学生沟通, 不断总结归纳, 找出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从学生兴趣转化的方面引导学生;就一定能够激发学生学习《VB程序设计》的热情, 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使学生理解程序设计的思想, 为以后更深入地学习以及其他程序语言的学习打个基础, 从而培养出具有现代信息素质的综合性人才。

摘要:VB程序设计课程是许多中等职业学校必修的一门计算机基础课, 如何提高中职学生学习计算机编程课程的兴趣, 为以后学习其他计算机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成为广大中职计算机基础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的话题。本文从VB程序设计课程入手, 浅议了该课程的学习方法与教学方法。

进行中职VB教学 篇2

关键词:VB语言;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综合训练

中图分类号:TP312.1-4

VB语言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是一门操作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课程教学目标是通过系统规范的理论知识学习和上机实践,让学生熟练掌握VB软件的各项功能和VB程序设计的思维及技巧,最终实现自主设计实用的应用程序。中职学生基础差、厌学的情况依然存在,怎么才能使学生更好、更快地学会计算机VB编程,这需要老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的问题。现就VB语言课程教学从以下方面谈谈自己的一点探索和实施方法。

1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接受和理解,我们不必一定按照教材的章节和顺序进行讲解,可根据VB语言知识的特点和学生认识规律,对教材的一些内容进行了重新划分和组合,将整个教学内容的知识点分别安排在三个阶段上实施,使学生对VB语言知识的掌握程度逐步深化。

1.1 VB入门阶段,该阶段教学内容着重是熟悉VB集成开发环境,掌握VB开发界面的使用方法;对VB语言的基本语法大致了解,知道常见的语句的意义,学习VB控件和函数的使用方法,并能将它们灵活运用到应用程序中,能开发简单的VB程序。这阶段教学安排主要是使学生对VB语言知识有个整体认识,为继续学习VB编程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1.2 VB提高阶段,该阶段教学内容着重是熟练掌握VB语言的基本语句、常用控件和函数的使用,熟悉VB语法结构的使用,学习简单的数据结构与算法。这阶段教学安排主要是采用一个一个生动有趣典型的例子进模仿练习,例子尽量涉及多一点VB编程知识点,让学生对每一个知识点亲自练习一下,逐个深入的学习,使学生对基本语句、常用控件和函数、语法结构等知识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

1.3 综合应用阶段,该阶段教学内容着重是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思维,使学生具有一定的程序设能力,能够对知识进行综合应用编程的能力。这阶段教学安排主要是对VB语言所有知识点进行整合及应用,对知识内容进行多想、多用、多实践,从而培养学生具一定的综合编程能力。

根据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结合学生的特点、文化基础水平,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的重新划分组合,通过由浅入深,局部整体认识的方式展开教学,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更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2 挖掘VB知识的特点,巧用教学方法展开教学

教学方法是系教师教学生学的重要纽带,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条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因此,对从未接触过编程中职学生进行VB语言教学,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展开教学是很重要的,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根据VB语言知识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探索和实施的一些教学方法,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2.1 抽象概念生活实例化的教学方法

大家都知道,VB语言中有很多抽象概念,如对象、属性、事件、方法等,在讲解这些内容时,可以类比生活中的一些实例,直观形象比喻最容易为学生接受。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向学生提出问题“我打算丢掉一只粉笔,怎么扔啊?”,然后,我拿起粉笔,走到垃圾桶,扔!请同学们一起来分析这个过程,我们是先选一个“对象”——粉笔,然后向这个对象施加一个动作——扔,这“扔”就是事件,事件是外界给对象施加的动作;一根粉笔可以写字、可以扔、可以敲等,这些就是方法,方法是对象自己的一个动作;粉笔的颜色、大小等就是属性。而VB中对象是什么呢?在操作电脑时,看见的应用程序窗口(窗体)和窗口里的组成部分就是VB的对象,即VB的对象主要有窗体和控件,窗口的大小、标题等就是VB的属性,对窗口进行操作的单击、双击、拖动等就是事件,窗口的放大、缩小、移动等就是窗体的方法。将抽象概念生活化、感性化,从而让学生愿意学、学得轻松、学得好。

2.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在学习基础理论知识时,怎样才能使学生不会感到枯燥、难懂呢?我们可根据VB语言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引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展开教学。由理论指导实践操作,如,在学习了语法规则、变量、数据类型知识后,由学生在电脑上亲自动手、亲自实践,通过机器直接反馈信息,使学生真正体会理论知识的含义和应用,通过实践方法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同时,实践操作也是用来检验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如何的工具,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肯定会遇到一些问题,如,在刚接触VB语法基础知识时,进行程序语句输入,常会遇到语句关键字错误、语法格式不对、变量名不合法或数据类型不匹配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又得通过理论知识来寻找答案,也就是由实践操作反过来促使学习理论。总之,理论是实践的基础,而实践是理论的升华,两者密不可分。在教学过程中,灵活用好理论与实践交替进行的教学方法,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主动接受知识和体验知识,也能更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培养解决问题能力。

2.3 利用VB编程语言功能的特点指导学生进行程序设计的教学方法

计算机编程语言是人和计算机“对话”的桥梁,其功能是为了解决某一问题,输入需要的数据,按照一定的算法对数据进行处理,最后把数据结果输出显示。在学生处于程序设计入门阶段时,为了学生更好着手进行程序设计,把程序设计过程归纳为“三步走”,即数据输入、数据处理、数据输出。学生按照“三步走”的思路进行需求分析、编写代码、调试程序,能够有一个明确的指导方向,可更快、更易设计好应用程序。

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能够更侧重数据处理这一步程序思维和算法的培养,可引导学生对VB语言知识进行整理和归纳,寻找VB语言中有那些可实现数据输入输出的方式?数据输入主要有“文本框”控件和输入对话框,而数据输出主要有窗体的Print方法、“文体框”和“标签”控件、输出对话框等。这样数据输入输出进行更具体的指导,对于初学编程的学生来说,可大大简化了他们进行程序设计的难度,也更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学生遵循“三步走”的指导思路进行程序设计,通过一定量有针对性的例子进行实践、体验,从而集累了一定的编程经验,也具有一定程度的程序设计能力。

3 综合应用程序设计训练,巩固和应用VB知识,培养软件开发能力

综合应用程序设计训练是教学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能使学生对知识达到透彻理解、运用自如。设计一个综合应用程序,它会涉及VB语言很多知识点,以及各知识点相互结合应用的技巧,为了学生能对所学的知识灵活应用到程序设计中,要科学、有效设计好综合应用程序训练,由学生独立完成或分工合作完成,通过这训练进行多思考、多应用、多实践,从而使学生对VB语言知识有个系统、全面的认识。综合应用程序设计一般包括需求捕捉、需求分析、设计、实现和测试等过程,通过综合应用程序设计训练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研究和探索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综合应用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进而培养了学生软件设开发能力。

计算机语言课程的教学,是计算机应用知识教学的一个难点。为了使学生能够真正的掌握VB语言知识内容,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和总结,逐渐改进教学内容的安排方式,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同时,计算机学科知识更新快的特点又要求我们不断地学习新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才能适应现代新形式下的教育要求。

作者简介:钟华华(1974.1.5-),男,福建长汀人,计算机应用专业。

中职VB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篇3

一、打好学生基础, 整合课本知识

首先, 打破按照课本原有结构体系进行课堂教学的方式以学生为主体, 按照学生现有的认知规律, 按照先易后难、先具体后抽象的原则教学。大部分教材总是先讲VB语言的基本语法, 再讲VB中对象的使用。实际上, 这两者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要把VB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事件驱动的编程机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VB中的对象主要用于构建界面而具体程序功能的实现则要编写代码行, 因此, 任何一个完整的应用程序都缺一不可。这两块内容穿插讲解, 既避免让学生生硬地理解抽象概念, 又避免挫伤他们编程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 我始终坚持基于学生的基础, 从简单的实例入手, 通过让学生观看、模仿, 在实际操作中探究和领悟这些概念,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创造轻松的课堂气氛。

二、以实践教学为主,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VB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 如果只是纸上谈兵 , 不上机练习, 就不可能真正掌握VB核心知识。如何进行实践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创新:

1.用丰富、贴切 的实例设计 , 引导学生学习模 仿。以学生能切身体会到的事物, 结合课堂的知识点, 进行相应的程序设计。教学设计从知识预习、VB案例、总结回顾三个方面进行学生通过观察、模仿、知识再现, 在实践中领悟知识, 开拓编程思路。丰富、贴切的实例要以学生文化、兴趣爱好、热点问题为切入点, 积极创设情境, 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例如:在对“密码登录程序”的课程导入过程中 , 教师可以使用情境导入将QQ、银行等登录界面进行图片截取, 将其制作成课件的一部分, 创设学生是程序设计员的情境, 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思考, 考量程序开发过程中的因素, 等等, 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2.分层教学 , 合理分组 , 创建协作学习 模式。每节课都布置几个难度递进的课程设计供学生选择,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接受新知识有困难的学生, 让他们由易到难, 提高自信心的同时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在整个过程中, 教师亲自指导, 随时监控学生的实验过程,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予以指导, 发现学生常犯的共性错误, 进行总结点评。即便如此, 由于课堂时间限制, 辅导也不可能全面覆盖, 我将学生分组, 一般以不超过四人为一个小组, 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在分组学习时, 要形成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 提倡在合作中竞争, 即变个人竞争为小组竞争。为了达到集体优胜的目的, 每个成员都要动手动脑, 积极参加讨论, 为本组的成功尽最大努力。这样既给了学生机会和权利, 又赋予了他们义务和责任, 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 在合作竞争中, 能促进组员间团结协作, 相互激励, 彼此帮助, 默契配合, 从而使课堂教学气氛更活跃, 更浓厚。

三、培养学生的逻辑、抽象思维能力

在学习VB编程的过程中, 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为此, 我的做法是:对于一些较简单的程序要求学生直接写结果;对于较复杂和高级的语句结构, 要求学生根据条件尽力编程, 在关键点给予提示帮助;让学生做一些程序填空, 先学习成熟的程序设计思路, 然后通过分析程序, 完整空缺处的语句, 让学生锤炼逻辑思维和比较心中算法的优劣。另外, 也要故意给出一些错误程序, 让学生通过运行调试发现, 通过改正锻炼思维的缜密性, 相应提高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只有围绕Visual Basic程序设计教学的主要目标, 即让学生了解编程的基本思想, 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同时在保证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和学习积极性较高的前提下, 结合具体学习方法, 才能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贾长云, 陆卫忠.可视的编程应用——Visual Basic.高等教育出版社.

[2]朱长江, 白晨希.VB程序设计教学方法探讨.电脑知识与技术 (学术交流) , 2007 (9) .

[3]刘士贤.程序设计语言VB课教学方法探析.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6 (4) .

中职《VB程序设计》教学方法研究 篇4

1 现状分析

1.1 学习动机不明确

学习动机是指个人的意图愿望、心理需求或企图达到目标的一种动因、内在力量。没有动机,就学无动力。相当一部分中职生就读中职的目的不明,有的是迫于家庭的压力,有的是为了混日子,有的是混文凭,有的是来结交异性等等。这些学生本身就缺乏学习的内在需要,动机与学习无关,他们的学习往往是被动的,老师在后面推一把,他们才往前挪一步,甚至原地不动。正因为如此,他们或者连起码的求知欲望都没有,消极对待学习。

1.2 缺乏良好学习习惯

良好学习习惯一旦养成就会建立稳固的生理和心理的“动力定型”。中职生由于没有升学的压力,学习惰性大,依赖性强,学习不主动,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课内不做笔记,听课不认真;拖欠作业,或干脆不做作业;学习没有责任心,上课讲话、睡觉、玩手机、看小说。这些行为的形成,既有其以往的不良经历,也有进入中职后失去了奋斗的目标造成的。

1.3 英语基础差导致学生的恐惧心理,降低了学习兴趣

相当多的学生英语基础差,看到英语单词就有恐惧感,而VB中的代码都有较长的英语单词,如何帮助学生快速记住这些单词是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

2 教学方法的探索

2.1 上好开学第一课激发学生兴趣,重树信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有了学习兴趣才能在枯燥的学习过程中体会到乐趣,而上好开学第一课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

首先在开学第一课上必须解开学生的心结,强调英语基础差没关系,一切从零开始,所有学生都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其次要告诉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目标、任务、具体要求、用途,让学生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再次可以展示以往学生的优秀作品,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的目标。最后可以“小试牛刀”,编一两个学生感兴趣的实例。

开学第一课上的精彩,学生就会喜欢上你这个老师,学习也就产生了兴趣。

2.2 任务驱动教学法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兴趣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探究式教学模式,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若干个任务为线索,将教学内容隐含于每个任务中。学生通过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对所学知识进行建构,促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

在任务驱动教学中,任务设计是最重要的,它将决定一节课中学生是主动学习还是被动学习。任务的提出首先要具有综合性,应该把学过的知识和即将要学的知识综合进去,这样学生既学到了新知识,又复习了旧知识,同时学会了综合运用知识。其次要有吸引力,兴趣对学生来说是最重要的,如果学生对提出的任务没有兴趣,那任务也是失败的。

比如在讲授“初识Visual Basic”章节中,需要掌握Visual Basic启动与退出的方法、熟悉Visual Basic的界面、使用工具箱中的工具创建对象、运行调试程序并保存程序。可由一个典型实例引出任务——“看我七十二变”(文字在屏幕上不断闪烁,各种颜色交替出现)。教师可先展示实例效果(提出任务);再对实例进行分析(分析任务),因为刚接触程序,涉及到的程序代码可先提供给学生;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分组交流、讨论,完成作品(解决任务);通过网络教室软件让学生共同欣赏作品,对效果进行评价,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正(效果评价)。

“任务驱动教学法”学习目的明确,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适合学生特点,使教与学生动有趣、易于接受。

2.3 举一反三教学法既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又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举一反三教学法是指从一个实例类推而知道其它相似实例,让学生做到学一知十、触类旁通。

举一反三教学法首先要让学生掌握一个实例,知道这个实例的精华在哪里,考察的是哪些知识点,应用了哪些对象、属性、方法、事件。认清了实例的“真面目”后,接下来就可以“依样画葫芦”给自己出题了。比如学了文字向左移动,换成向右移动、向上移动、向下移动,看看自己会不会做,有没有新的发现,还可以让学生把出的题跟同学交换着做。通过频频的训练,涉及到的英语单词被重复使用,加深了学生的记忆,又养成了“学一知十”的好习惯,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信心,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创新精神也得到了加强。

通过这一方法,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又能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巩固了所学的知识点,一举三得。

2.4 错例分析教学法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找错、纠错能力

学生在编写程序过程中出现错误是难免的,但是相当一部分学生发现错误后自己不能解决,而是等待他人帮忙,下次遇到仍然犯相同的错误。如何提高学生找错、纠错能力也是本课程急需解决的问题。错例分析教学法就是教师将学生经常犯的一些错误编写到实例中,然后让学生分析,找出错误,并纠正错误。

比如,在讲授“在框架中绘制单选按钮”章节时,设置以下错误让学生纠错。一是在框架中用双击单选按钮的方法,结果出现所有单选按钮在同一时刻都能被选定;二是框架中用到控件数组,在编程时只用控件名称,而忘记用index属性作为控件名称的下标,结果导致编译时错误。

通过这一方法,由于错误是学生自己找到的,印象深刻,学生再犯错误的机率明显减少,既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又提高了学生找错、纠错的能力。

2.5 游戏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牢记单词

游戏教学法是指教师将VB程序设计中已经学过的单词编写成游戏并将学生喜欢玩的游戏也编入其中,学生通过玩游戏记住英文单词的方法。在游戏的设计过程中要注意首先英文单词的编写应遵循从易到难、从熟到生、层层递进的原则;其次应将游戏编成多个级别,各个级别之间编一个学生喜欢玩的游戏,级别越高的游戏越有吸引力,学生只有过级才能玩喜欢的游戏。比如在游戏的第一级可以模仿“金山打字通”软件中的打字游戏,将经常用到的单词作为打字的主角;在游戏的第二级可以模仿连连看游戏,将相近的单词罗列在一起,找出相同的两个单词;在游戏的第三级可以是单词与含义配对;在游戏的第四级可以是将单词补充完整;在游戏的第五级可以是根据功能含义写英文单词。

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记住的单词更加牢固。

3 结束语

实践证明,通过上述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教学效果有了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来越浓,积极性越来越高,成就感越来越强,学习风气也越来越好。主要表现在:学生课堂上完成的作品越来越好,完成任务的同学越来越多,有些同学经常编一些有趣的课外实例向老师或同学展示;有些同学还经常在群中讨论相关话题,也有些同学主动购买相关的学习资料或通过网站自学。

摘要:针对当前中职学生学习VB程序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从实际出发分析学生现状,总结提炼出“上好开学第一课”、“任务驱动教学法”、“举一反三教学法”、“错例分析教学法”、“游戏教学法”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方法。实践证明,通过综合运用这些教学方法,既提高了教学效果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中职,VB程序设计,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张立涓.高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课的教学探索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0(8):80-81.

[2]陈丽花.VB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析[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5(29):8342-8343.

进行中职VB教学 篇5

关键词:排序算法,冒泡法,选择法

一直以来, 排序算法是计算机专业高职考中必考内容之一, 同时也是中职学生算法教学的一个重点内容。然而, 随着社会、学校、学生对专业技能的重视与加强, 基础理论课越来越被弱化, VB中的排序算法作为计算机语言基础课中的内容, 自然也得不到学生的青睐和重视, 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面对中职学生, 如何突破排序算法的教学, 让学生轻松掌握常用排序算法, 一直是我在教学之余思考的一个问题。刚开始教授排序算法时, 往往注重最终的算法实现过程, 而忽略掉了排序思想、排序过程及算法分析, 这样的结果导致了学生掌握算法程序快, 但忘记算法程序也快。随着几年教学后的反思发现, 要让学生真正掌握排序算法, 一定要注重排序思想、排序过程 (实例) 、算法实现 (实例) 和算法分析四个环节并重教学。

一、冒泡法排序

1、排序思想。

冒泡法排序的基本思想是:两两比较待排序记录的关键字, 发现两个记录的次序相反时即进行交换, 直到没有反序的记录为止。将被排序的记录数组R (1) ……R (n) 垂直排列, 每个记录R (i) 看作是重量为R (i) .key的气泡。根据轻气泡不能在重气泡之下的原则, 从下往上扫描数组R:凡扫描到违反本原则的轻气泡, 就使其向上"飘浮"。如此反复进行, 直到最后任何两个气泡都是轻者在上, 重者在下为止。

(1) 初始, R (1) ……R (n) 为无序区。 (2) 第一趟扫描。从无序区底部向上依次比较相邻的两个气泡的重量, 若发现轻者在下、重者在上, 则交换二者的位置。即依次比较[R (n) , R (n-1) ], [R (n-1) , R (n-2) ], …, [R (2) , R (1) ];对于每对气泡[R (j+1) , R (j) ], 若R (j+1) .key

最后, 经过n-1趟扫描可得到有序区R (1) ……R (n) 。特别应注意的是:第i趟扫描时, [R (1) ……R (i-1) ]和[R (i) ……R (n) ]分别为当前的有序区和无序区。扫描仍是从无序区底部向上直至该区顶部。扫描完毕时, 该区中最轻气泡飘浮到顶部位置R (i) 上, 结果是[R (1) ……R (i) ]变为新的有序区。

2、排序过程。

对关键字序列为:78 45 72 23 65 49的数据进行冒泡排序的过程如下图所示:

3、排序算法。

因为每一趟排序都使有序区增加了一个气泡, 在经过n-1趟排序之后, 有序区中就有n-1个气泡, 而无序区中气泡的重量总是大于等于有序区中气泡的重量, 所以整个冒泡排序过程至多需要进行n-1趟排序。如上面的6个数据, 只需经过5趟排序即可完成, 具体的VB程序设计算法如下:

4、算法分析。

冒泡排序算法的最好时间复杂度是当需要排序的数据初始状态就已经是正序的时候, 只需一趟扫描即可完成排序。所需的关键字比较次数为n-1 (n为待排序的数据个数) 次, 数据移动次数也达到最小值0次。冒泡排序算法的最坏时间复杂度则是当需要排序的数据初始状态是反序的时候, 需要进行n-1趟扫描才能完成排序, 而每趟排序要进行n-i次关键字的比较 (1≤i≤n-1) , 且每次比较都必须移动数据三次来达到交换数据的位置, 在这种情况下, 比较次数达到最大值n (n-1) /2, 同时移动次数也达到最大值3n (n-1) /2。尽管冒泡排序是一种比较稳定就地排序, 但有时需要大量比较和移动数据来达到排序的目的, 排序的效率不是很高, 所以需要加以改进。

二、选择法排序

1、排序思想。

选择排序的基本思想是:每一趟从待排序的记录中选出关键字最小的记录, 顺序放在已排好序的子文件的最后, 直到全部记录排序完毕。n个记录的文件用选择排序可经过n-1趟直接选择排序得到有序结果:

(1) 初始状态:无序区为R (1) ……R (n) , 有序区为空。 (2) 第1趟排序。无序区R (1) ……R (n) 中选出关键字最小的记录R (k) , 将它与无序区的第1个记录R (1) 交换, 使R (1) ……R (1) 和R (2) ……R (n) 分别变为记录个数增加1个的新有序区和记录个数减少1个的新无序区。

……

(3) 第i趟排序。第i趟排序开始时, 当前有序区和无序区分别为R (1) ……R (i-1) 和R (i) ……R (n) (1≤i≤n-1) 。该趟排序从当前无序区中选出关键字最小的记录R (k) , 将它与无序区的第1个记录R (i) 交换, 使R (1) ……R (i) 和R (i+1) ……R (n) 分别变为记录个数增加1个的新有序区和记录个数减少1个的新无序区。

这样, n个记录的文件的直接选择排序可经过n-1趟直接选择排序得到有序结果。

2、排序过程。

对关键字序列为:78 45 72 23 65 49的数据进行选择排序的过程如下图所示:

3、排序算法。

因为每一趟排序就是从待排序的记录区中选出关键字最小的记录, 顺序放在已排好序的有序区的最后, 直到全部记录排序完毕。n个记录的文件用选择排序可经过n-1趟直接选择排序得到有序结果。如上面的6个数据, 只需经过5趟排序即可完成, 具体的VB程序设计算法如下:

4、算法分析。

对选择法排序而言, 无论待排序的数据初始状态如何, 在第i趟排序中选出最小关键字的记录, 需做n-i次比较, 因此, 总的比较次数为n (n-1) /2。记录的移动次数也有两种极端情况, 当初始数据为正序时, 移动次数最少为0, 而初始数据为反序时, 每趟排序均要执行交换操作, 总的移动次数达到最大值3 (n-1) 。直接选择排序虽然是一个不稳定的就地排序算法, 但排序的效率比较高, 所以它是我们编写排序算法程序时经常选用的一种算法。

总之, 只要我们在排序算法教学过程中, 把排序思想讲透, 具体数据排序过程演示好, 算法优缺点分析清楚, 中职学生轻松掌握排序算法也就不是难事了。

参考文献

[1].作者:徐士良编著《常用算法程序集 (C语言描述) (第三版)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年11月第3版.

[2].作者:王健编《Visual Basic6.0.NET程序设计实训教程 (中职中专教材) 》出版社:海洋出版社.

进行中职VB教学 篇6

中职学校学生的特点:

目前的教材, 偏重于理论说明, 举例与生活实际严重脱节, 市面上虽然也有少量的真正的实例 (指实例来源于生活实际) 教程, 但需要具有相当的基础知识才能读懂。这也不能怪教材的编著者, 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实例需要对知识的综合运用, 根本无法孤立地运用某知识点解决实际问题, 因此学习程序设计的一般途径就是先忍受寂寞和枯燥去学习基本与实际脱节的基础知识, 再去找实例教程学习对知识的综合运用。

传统的教学方法, 主要是老师先向学生讲解书上内容、进行一些演示, 然后学生做书上的练习和实验, 最后老师给予批改和点评。一是缺乏对学生的学习习惯、恒心与刻苦精神等素质的培养, 二是重点在老师讲学生听, 学生缺乏主动性, 不利于探索精神的培养, 三是课堂枯燥, 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中职学校学生特点和目前教材与传统教法特点之间, 我们看到了巨大的矛盾:1、偏重于理论并缺乏实例的教材对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恒心和刻苦钻研精神都有较高的要求, 这恰是中职学校学生的短板;2、传统的教学方法偏重于知识的传授, 除了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外, 更重要的是忽略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 不注重学生主动学习、探索、恒心与刻苦精神等方面的培养。因此, 对于中职学校学生, 搞好VB程序设计教学, 关键之处有三点, 一是要重视教育, 注重培养学生的乐观自信、主动积极、坚韧、刻苦等素质;二是要舍弃教材举例, 努力寻找更加贴近生活的实例, 激发学生兴趣;三是改传统教法为案例教学法,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通过案例教学更加全面地培养学生的素质。

对于学生的教育工作, 除了在平常的教学中穿插情商教育外, 也可以搞一些专题活动, 比如讲故事活动, 老师和学生把自己最喜欢的励志故事讲给大家一起分享。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 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确立人生目标, 慢慢培养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坚持不懈的精神、刻苦钻研的精神。

对于教材的处理, 我们要强调《VB程序设计》是一门简单易学的课程, 并在教学的实施中尽量化繁为简;我们还要坚决舍弃教材举例, 自己亲自设计一套贴近生活的实例。只要用心地在生活中去寻找素材, 多参考一些文献, 虽然难, 但我们还是可以编制出难度适中、有趣实用的实例的。比如选择结构, 教材上的实例通常就是诸如if x>y then print“甲年龄大于乙”else“甲年龄小于乙”这样上不沾天下不着地的无聊例子, 选择结构是基本语法, 前面只学了数据类型、变量、运算符和表达式、内部函数等几点有限的语法知识, 对于语法都没有学全的学生来说, 要给他举出一个完整的实用程序的确很难, 但是一次偶然的机会, 让我找到了一个好实例:在一次检查读小学二年级的儿子做数学作业时, 发现儿子在一个“口算本”上做两位数以内的加法运算, 原来, 他们每天都必须做至少二十道题。再一打听, 每个学校都是如此。我突然灵光一现, 在本子上做题多枯燥, 何不设计一个做加法运算练习的程序呢?再进一步想, 做这样一个程序并不难嘛, 只需应用数据类型和变量、运算符、内部函数、选择结构等有限的知识就行了, 这不正适合于选择结构的教学吗?当我在后来的教学中应用这个实例时, 学生果然表现出了与以前大不一样的浓厚兴趣, 也感觉选择结构很易理解和掌握。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有别于传统的新教学法, 它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 (case-based teaching) , 案例本质上是提出一种教育的两难情境, 没有特定的解决之道, 而教师于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不像是传统的教学方法, 教师是一位很有学问的人, 扮演着传授知识者角色。

进行中职VB教学 篇7

关键词:中职,程序设计,教学方法,项目教学

vb是由美国微软公司开发的一种可视化的、面向对象和采用事件驱动方式的结构化高级程序设计语言。作为程序设计语言领域的前沿, vb的发展历史已经很久, 相关的技术也比较成熟, 很多职业院校都开设了这门课程, 尤其是当前, 计算机技能型人才已成为国家紧缺人才, 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为“技能应用型人才”,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应强调如何实现“技能应用”以培养出适合企业需求的“软件蓝领”。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 中职学生的学习基础普遍比较差, 学习缺乏自主性, 在实际的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找到一种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能切实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方式, 是每一位程序设计教师一直在探索的课题。

1 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 计算机程序设计类教材的编写与其他专业教材类似, 注重教材章节的完整性、逻辑性和系统性, 教学内容大多以线性方式展开, 适用于循序渐进式的传统教学模式。在课堂上, 教师只注重信息的呈现和传递, 整个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 忽略了学生这一主体,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只能被动地接收知识点的传授, 理论与实践严重的脱节, 而且中职学生学习基础普遍比较差, 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对教材进行处理, 不在教学方法上加以改进, 根据传统的教学模式照本宣科, 按章节授课, 学生只能越学越感到枯燥, 越学越没兴趣, 听课的学生也就越来越少,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就无从谈起。

2 项目教学法实施的可行性

项目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将具体项目交给学生自己完成的教学方法, 学生在收集信息、设计方案、实施方案、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知识。在实际教学中, 以“项目驱动”为主要形式, 淡化知识的系统性与连贯性, 从学生身边的事例入手, 在综合运用中传授知识, 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会程序设计知识, 激发学习兴趣, 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运用程序设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目的。长期的教学实践表明在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采用项目教学法符合了程序设计模块化的思想, 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特别适用于培养“软件蓝领”专业的教学。

3 项目教学法的具体实施

项目教学法的具体实施一般按以下三个环节进行:明确项目任务, 进行项目设计;项目实施, 学生分组并明确组内分工, 合作完成;检查评估, 学生自我评估与教师评价相结合。

3.1 明确项目任务, 进行项目设计

项目教学中最关键的一环就是教学项目的设计。如何把有关的教学内容转化成一系列相互联系的项目, 是项目教学活动中的关键任务。教学项目的设计必须以科学实用为准则, 以学生职业能力为导向, 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为出发点, 以完成教学任务为最终目标。在设计项目时, 需要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3.1.1 项目的设计要有可行性

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的实际出发, 设计学生较熟悉、易理解、感兴趣的项目, 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1.2 项目的设计要难度适中

设计的项目既不能过大也不能过于简单。项目的难度过高, 大部分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 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也会导致学生对后续内容的学习“望而生畏”。项目的难度过低, 一方面, 会降低教学质量不能达到教学目的, 另一方面, 也会影响学习较好的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3.1.3 项目的设计要有综合应用性

把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和即将学习的知识交融结合, 并注意与横向学科的相关内容进行整合, 不仅让学生对新旧知识融会贯通, 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举一反三的综合应用能力和项目开发实践能力。

3.2 项目实施, 学生分组合作完成

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采用分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依据学生的能力、知识、性别等相关因素, 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 小组成员在小组中彼此相互合作, 互相激励, 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 从中建构自己的知识, 不仅达成个人绩效, 提高学习效果, 也完成整个小组的共同目标。其间, 学生可以不依赖教师, 依据学习目标, 独立寻找相关资料, 自己阅读与分析后, 通过小组之间的互动、分析讨论, 从而引申出不同的思考方向, 进而建构出个人对于学习内容的系统知识。

3.3 项目评价, 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相结合

学生完成任务后, 以项目小组为单位展示作品并汇报成果, 各小组可以针对项目的完成情况及结果, 给自己完成的项目给出一个评价, 讨论在小组合作的历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所谋求的解决方法, 心得体会, 以及如何进行改进和提高, 这样不仅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并相互学习, 取长补短, 更有助于树立自信心, 教师可根据每位学生的学习态度、表现和成果及时地——进行分析点评, 在点评分析过程中, 既要肯定学生的表现和成绩, 也要针对其不足之处给予建议以促进学生获得更大的提高。通过这样一种“学习-实践-反馈”的过程, 学生不仅可以更快、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课程的内容, 而且自己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此得到培养。

4 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效果分析

经过实践教学环节, 我们发现在项目教学模式下, 教师由传统的管理者和解释者的地位转变为技术助理、合作者和帮助者, 学生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探索者和积极的合作者, 这种教学模式顺应了计算机语言课程改革发展的方向, 使学生真正地掌握了操作技术。项目教学法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 充分发掘了学生的创造潜能, 不仅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和掌握书本的理论知识, 更使他们懂得怎样灵活应用这些知识, 通过实践, 学生不仅仅是在知识和技能上有了提高, 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主动思维能力、项目团队中的协作能力、口头能力、交流能力, 充分地展示了职业学校教学“以能力为本位”的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康慧芳.可视化编程应用—Visual Basic6.0中文版[M].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8 (1) .

[2]邓子云.“项目导学”的教学模式研究[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 (4) .

[3]吴献文, 陈承欢.“项目驱动+案例教学”模式在高职教学的探索与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07, 1 (6) .

进行中职VB教学 篇8

一、VB程序设计语言教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1. 学生基础差, 学习VB程序设计的信心、兴趣不足

较好的数学、英语基础, 以及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学好VB的前提条件, 而中职的学生在这些方面恰恰有些薄弱, 因此VB程序设计学起来有些困难。由于缺乏对计算机语言解决问题的了解, 有些学生还觉得VB程序设计非常的神秘, 甚至在心理上有些畏惧, 严重缺乏学习的信心。由于计算机语言本身的枯燥无味, 学生对VB程序设计课程的兴趣也不高, 在课堂教学中不配合老师。

2. 教学方法有些落后

通过多方调查, VB程序设计语言课程一直沿用的是传统教学方法, 即讲授法加学生上机实验, 效果不是很理想。理论课上, 教师既是导演又是演员, 学生很少参与。上机实验时, 学生只是对教材上现成的实例进行编辑调试, 起不到上机课应有的作用。

3. 实践环节不足

实践环节在VB程序设计语言中的分量是重中之重, 它的作用不光是理论知识的验证, 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实践课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中职VB程序设计语言教材中的实践性教学内容太少, 二是实践课教师设计的不很周到。

4. 考核方式单一

VB程序设计语言考核方式普遍采用的是笔试, 这样的一纸成绩就要表示本学期VB的所有学习情况, 错误地诱导了学生, 使他们忽视了实践课环节, 背离了我们学习VB的真正目的。

二、解决问题的一些方法

1. 采用多种方法,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大多数学生刚接触VB时, 对它的情况可能一无所知, 所以, 运用以下方法会取得很好的效果。第一, 教师要让学生了解计算机专业学习VB的必要性。例如, 教师列举一些学生平时感兴趣或接触到的软件和VB之间的关系。第二,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主要动力, 或者说几乎是唯一动力, 因此, 从一开始, 教师就要时时注意VB课程的趣味性。尽管所有人认为计算机语言枯燥无味, 只要教师倾其所能, 就能做到, 这也是笔者的经验。例如, 前期讲VB基础时, 涉及到的逻辑运算符NOT, 我们可以用中学生行为准则应该做的和不该做的解释。中期讲到循环语句时, FOR…NEXT, DO…LOOP可以比喻为不可分离的情侣来说明他们必须配对使用。第三, 自信是学习的内在动力, 因此, 要帮助学生建立学好VB程序设计语言的自信。学生初接触VB语言时, 课程进展速度要慢, 内容要简单, 让他们解决的问题要容易, 频繁地让他们体会到成就感。总之, 通过兴趣的培养, 自信的建立, 让学生爱上VB语言, 让学生爱上编程。

2. 改进课堂教学手段, 保证教学效果

(1) 任务驱动教学法。学生普遍反应VB语言概念多、抽象, 难理解, 那么针对这一问题, 教师在授课时就不能照着教材按部就班地讲, 从一开始就把常量、变量以及数据类型放到一个个学生喜欢的小程序中, 一直到这门课的结束始终把知识贯穿到实例中。通过笔者多年的实践发现, 该方法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与他人协作的能力, 缩短了学习周期。

(2) 比较教学法。VB语言概念多、规则多, 教师在授课时不妨采用比较法, 对相关概念或语法进行对比, 进而明确差异, 然后进行归纳总结, 方便学生理解, 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 对顺序文件的读操作有三种方法, 对这三种语句我们采取比较的学习方法效果更好。

(3) 分组教学法。无论是理论课还是上机课, 都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衡地分布在各个小组中, 根据他们的学习情况, 在各自的小组中担任不同的角色, 教师由过去的“主讲”变为现在的“主导”, 成为课堂教学的“设计者”。这样, 充分利用学生的竞争心理诱导他们去积极参与, 从而促进了全体学生的整体发展。

3. 解决实践性教学内容不足问题的措施

首先, 要考虑的是教材, 应选择带有大量实验内容的。当然, 真正为我们中职量身定制的VB教材匮乏。其次, 要求任课教师根据教学经验自己设计实验内容。这样根据教学进度, 根据学生的喜好自己设计的实验内容效果更好, 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4. 考试方式灵活

用学期卷面考试、平时课程设计以及上机考试来全面检查学生学习效果。学期卷面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VB的一些基本概念、语法的掌握情况。平时课程设计, 可在平时晚自习或课外活动时间布置给学生一些稍大的VB课程设计, 可以不限制时间, 学生分组完成, 考查的是学生运用VB语言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及培养他们协作的能力。对于上机考试题目样式可以有多种, 如给出设计题目自由编程, 或对错误的程序进行调试, 以及对不完整的程序给予补充, 当然应该在规定的时间完成, 以此考查学生的快速编程能力及综合应用能力。

总之, 学生学好VB程序设计语言, 能够灵活自如运用VB来编写程序, 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参考文献

[1]袁锋.谈VB程序设计教学方法改革的几个转变[J].中国成人教育, 2004 (2) .

[2]胡迎春.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新法[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3 (6) .

[3]叶幼林.对计算机C语言教学的探讨与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4 (4) .

上一篇:英语词汇学习的关键下一篇:门户网站变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