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化行业

2024-07-28

石化行业(精选十篇)

石化行业 篇1

财政部部于2013年8月16日印发了《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试行)》,该制度已于今年1月1日起在全国各大中型企业中施行。《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对于一些重要或特殊行业来说,缺乏在成本核算和管理层面上的具体操作指南。日前财政部选择了成本核算和管理比较成熟的石油石化行业作为行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制定的突破口,制定行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并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中,油气产品成本构成、产品成本主要费用要素项目和内容,以及油气生产作业过程项目及内容;炼油化工产品生产成本的基本分类、项目分类和主要费用要素项目和内容,都进行了较为细化的设置和规定。

石化行业个人总结 篇2

2011年即将过去,在这将近一年的时间中我通过努力的工作,也有了一点收获,临近年终,我感觉有必要对自己的工作做一下总结。目的在于吸取教训,提高自己,以至于把工作做的更好。这一年是我走上技术管理岗位的第一年,从运行部项目小组的工作,到六工区设备管理岗位,最后参与了运行部设备科相关的工作,学习到了许多工作流程和技术知识,下面我对一年的工作进行简要的总结。

1、在运行部项目组的工作

我主要负责项目小组的资料管理和会议纪要的记录工作,在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之余,同时在这次项目建设中承担任务,完成力所能及的工作任务,锻炼自己的能力。我参加了正丁烷项目前期老气分的拆除工作,系统学习了三工区老气分的工艺流程和设备状况,绘制了老气分的工艺流程图,与其他组员一起编制了老气分拆除方案,负责正丁烷项目操作规程的初稿编制。在完成领导布置的任务的前提下,我积极学习S-Zorb项目,碱渣再生项目相关知识,扩大自己的视野。

4月份,我主动参加了三工区Ⅲ脱硫检修工作,检修工作为我们提供了对装置进行全面认识的机会。此次检修是我第一次接触脱硫装置,在这短短的半个月的检修过程中,尽可能的多掌握干气和液态烃脱硫的相关知识,为以后的技术岗位工作增加一些宝贵的检修经验。本次大修包括换热器、压力容器、管线的清洗检测,阀门的研磨更换,安全阀的定压等常规项目外。还包括对E-803附带管线进行材料升级,对E-801管芯进行更换(材料升级),更换V-807顶破沫网及检修旋分器X-803,溶剂半贫液线的改造等其他项目。

2、在六工区系统管网与球罐的工作

5月18日,运行部把我安排至炼油运行二部六工区学习,主要学习六工区球罐区相关工艺设备知识,培养方向主要是设备方面,同时也要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培养优良的工作作风。第一天六工区主管带我认识了六工区螺杆机操作室,球罐操作室。随后,参加了六工区晨会。六工区有其自己的特殊性,因为工区没有装置,而且很分散,刚开始工作有些无从下手的感觉。

对于自己的学习规划,我认为最主要的是经验的积累,工作时间放在现场,多增加对管网设备的印象,同时也能跟工作人员多接触,理论知识的学习放在家里就可以,管网管辖区

域比较广,也能多跑跑把厂内的路认识认识。

球罐区由许家林负责,在这期间我参与的主要工作有:5607检修、508的更新(由球罐一区504替换),球罐一区的拆除工作(6月8日开始)、1#重整液态烃线的跟换(1700m)。球罐区活很多,每次从许工报的月计划就可以看出来,但是球罐没有大型机组,泵的故障也比较少,所以处理起来相对轻松,没有很棘手的问题。同时对球罐区的设备、工艺的学习。包括液态烃储运概况及技术操作条件、液态烃储运概况及流程说明、液态烃球罐及附件、液态烃储运主要设备。

3、在设备科的相关工作

主要做好资料档案和EM系统的改进工作。小档案大学问,运行部对档案管理工作一直非常重视。近年来,运行部始终坚持在创新,提高上做文章,加强了组织领导,建立了档案管理网络体系。我的工作主要是对于运行部现有的设备一台一档进行查漏补缺,做到进一步的完善。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我本着高度责任感,细致地查看档案室的每本档案,哪些确少资料,不符合档案归档要求的及时登记,并在当天把需整改内容发给分管设备员,使每个设备员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我积极掌握档案整改进度,督促每个设备员做好档案整改工作。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我翻阅档案资料1000多盒,做到滴水不漏。

2011年是我正式进入设备员行列的一段考察期,在度过一年的考察期之后,我要把握好运行部工作的发展方向,更加深入自己的工作,力争把工作做得越来越完美,成为让领导放心的好员工。

石化行业:愈精细,愈精彩 篇3

行业诊断与政策解读:推进市场化定价机制

与产业链上游复杂的利益关系不同,中国石化行业下游需求却是十分明确,其特点为:1)全球增长最快的石化产品消费市场。2)需求不断增长、供给却受到严重抑制,这是在中国最值得投资的行业。3)价格管制时期,行业价值仅体现为原油与成品油之间价差,产业链各环节的价值增值被忽视。

在企业层面,石化行业振兴规划的关键词为“政策扶持”,包括三个方面:完善税收政策、增加技改投入及加大对石化企业的信贷支持。

转型建议与未来赢家:关注精细化工

民营公司可以借助对产业链的解构找到石化行业的投资机会。大型油企的商业真空区集中在精细化工领域,这也是巴斯夫、杜邦等众多跨国公司独立经营的核心领域。

中国政府已提出,化工行业未来发展需充分有效利用资源,这必然导致整个产业会随着产业链延伸,逐步实现产品的高档化、精细化、复合化、功能化和高附加值,以满足下游消费领域的需求。未来,“满足内需、消费升级与进口替代”为主题的精细化工行业将成为中国民营公司最佳参与领域。

A类:技术领先型公司

在重要精细化工领域有重大技术突破,满足进口替代、节能环保等要求。从上下游产业发展与政府导向看,卤矿深加工、化工新材料、工程塑料、农药、新型纺织化学、日化及精细磷化工等领域,具备很大发展空间。

B类:化肥生产与销售公司

受益于国家三农政策及化肥供销体系调整,拥有技术、品质、区域及服务优势的化工企业,将从产业整合中加速发展。

c类:煤化工中国煤资源相对丰富,现有技术领先型公司将获得更大发展空间。

百川化工:精细的力量

杜若洋

身处精细化工领域,百川化工总结民营企业的生存路径:吃辛苦饭,走创新路。这两条比任何“规划”都有力量。

生活总是在不经意间发生改变。在家庭装修中,你只要多花些钱购买高端油漆,就不再需要同甲醛和苯这些“化学杀手”做艰苦卓绝的斗争了。家里的冰箱、洗衣机以及你随身携带的手机即使用上若干年,都不再脱落漆膜。

你可能不知道,这些变化和一家叫百川化工的民营企业有着密切关系。

惠宁,百川化工董事总经理,企业创始成员之一。接受《创业家》采访是他本人,也是百川化工第一次面对媒体。“产业振兴规划对民营企业没什么作用。中小企业要生存就知道自己该走什么样的路,不用政府教。”惠宁说。在他看来,中小企业的宿命是:第一,吃辛苦饭;第二,走创新路。

上世纪80年代初,百川创始人郑铁江开始了自己的创业。“当时就支了几顶茅草棚,装了两个破反应釜。”惠宁回忆。生意就是回收周边国企生产的醋酸钠废品,进行加工提纯后再卖出去。他们的产品纯度不如大企业好,但价格也低很多,因此销路不错。

很快周边的效仿者纷至沓来。“我们就想做点别人不好学的东西。”惠宁说。于是公司真正的第一款产品登台了:醋酸丁酯。它是解决油漆污染的“宝贝”。但在当时,人们消费水平不高,这种“昂贵”的化工产品只是小批量生产,用做医药萃取剂。醋酸丁酯市场在当时并不是一片空白。上海溶剂厂、天津溶剂厂等大型国企占据着市场的主导地位。“体制决定他们养了很多人,成本很高,工艺很落后。”百川利用了民企的体制优势,从成本下手站住了脚。

但百川要的不仅是站住脚。此后,郑铁江对产品工艺进行了持续创新。“这个东西50年代就有了,分子式是不变的,但做出来的方法千变万化,成本自然就不一样。”在百川的手里,醋酸丁酯的生产流程从一锅一锅熬变成了持续的流程化生产,产品纯度从97%提高到了99.7%,同时百川重写了该产品的国家标准。

随着中国人口袋越来越充实,环保意识越来越强,环保油漆开始兴起,百川的生意也就随之越做越大。现在百川单套装置年产醋酸丁酯12万吨,成为阿克苏诺贝尔、PPG工业集团、巴斯夫、立邦涂料、帝斯曼和花王等国际著名公司的原材料供应商,这些大鳄占其订单量达50%以上。

百川的另一个核心产品是偏苯三酸酐。偏苯三酸酐是生产聚酯树脂粉末涂料一个必不可少的中间体。聚酯树脂粉末涂料就是现在喷涂在我们的冰箱、洗衣机以及手机表面的油漆替代品。它的附着性能要远强于油漆,所以现在的家电很少掉漆了。

1996年之前,全世界的偏苯三酸酐市场几乎被美国的阿莫科公司一家垄断,国内市场全部依靠进口,其顶峰价格超过了35000元/吨。中国政府把偏苯三酸酐的研发列入了“六五”攻关项目,并且在实验室里做出了产品。但在产业化的过程中,遇到了反应装置的材料困局。

“那些国企解决不了就不解决了,到此结束。”惠宁说,“我们是解决不了也一定要解决掉它!”为了解决核心的钛钢爆炸复合板的焊接问题,百川进行了长达4年的研发。“这就像做饭,一个煤气炉能做几个人的饭,但肯定做不熟供几百人吃的饭。我的单套装置能生产500吨,不代表就能生产1000吨。我们现在的装置年产1万吨。”这项研发让百川把国内偏苯三酸酐的价格拉下来了2/3。此后,百川的出口直接打击了阿莫科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现在当年那套曾经独步世界的装置已经两易其主,正经历第三次拍卖,却难觅买家。

目前,百川有个产品备受业界关注——第四代产品三羟甲基丙烷,据称其产量居国内全国第一。这是一种油漆流平剂,能够使油漆漆膜更平滑、更细腻,不会留下“小泪滴”。它更大的用途是航空润滑油。惠宁承认这个产品的附加值很高,但由于担心吸引更多竞争对手进入,而拒绝透露具体数字。

在精细化工这条道路上,百川从几间茅草棚起步已经成长为一个年销售额14.5亿的细分行业领袖。“民营企业注定要创新。单一个产品的生命周期是很短的,你要靠一个产品生存下去是不可能的。”

百川有一套完整的选择新产品的思路:产品要新,要不成熟,但又要有前人在做,百川要足够熟悉这个产品的相关领域。“只要我进去,就能比别人的产业化进程快。”惠宁说,“我们奉行拿来主义。拿回半成品,然后精雕细刻,做成一个完美的东西。我没有必要从头做起。”一旦进入一个子行业。百川的目标是“市场占有率要最高、产量要最高、质量要最好”。

我国石化行业重点领域发展分析 篇4

(1) 行业特点及现存问题

生产规模迅速扩大, 向大型化、规模化发展态势增强。我国炼油工业经过五十多年发展, 已成为世界炼油大国。截至2009年底, 原油一次加工能力达到4.5亿t/a。居世界第二位。截止2009年底.我国拥有炼油厂150多个。规模达到千万吨级的14家, 占总能力37%~40%。

国内油气资源供应紧张, 原油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2009年, 我国原油产量1.89亿吨, 净进口量2.1亿吨, 原油进口依存度达到52.5%, 随着未来炼油能力的进一步快速提高, 原油进口依存度将进一步上升。

成品油总体供需基本平衡, 柴汽比不断提高。我国成品油的生产与消费均保持了较快增长, 供需基本平衡。2009年, 国内柴油、汽油消费比例达到2.07:1, 生产比例为1.96:1。

炼油技术水平获得较快发展。随着我国原油加工能力的提高, 炼油技术水平也取得进步, 依靠自主创新, 我国目前已经掌握了建设千万吨级炼厂的能力。

中小炼油装置开工率不足, 行业集中度亟需提升。国内有150家左右各类炼油企业, 平均规模不足300万吨/年, 一次加工能力低于300万吨/年的企业数量仍有50家左右, 产能占全国总产能的15%左右, 制约了行业整体规模以及装置技术水平的提升。全国炼油装置平均开工率为83%。

地区间供求不平衡的矛盾突出。目前我国成品油消费主要集中于“两洲一湾”及中部地区, 成品油的物流流向呈现“西油东进、北油南运”的市场格局。

(2) 未来趋势与发展潜力

炼油能力总体过剩的趋势将不可避免。根据成品油消费量与GDP增长率弹性系数等综合测算.“十二五”期间国内炼油能力将在现有基础上增加1.35亿吨/年, 达到556亿吨/年。但根据炼油实际新增产能测算, 2015年炼油能力将高达7.25亿吨左右。

原油进口依存度持续增加。根据测算, 2015年我国原油进口依存度将逼近60%, 原油资源不足仍然是制约国内炼油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 乙烯工业

(1) 主要特点及现存问题

乙烯生产消费稳定增加, 市场仍有较大缺口。2009年国内共有21家乙烯生产企业, 25套生产装置, 生产能力1222.5万吨/年, 产量1069.7万吨, 装置整体开工率很高。2009年国内乙烯当量消费量达到2400万吨, 国内自给率仅为45%。

产业集中度提高, 大型化目标正在实现。2009年我国乙烯生产企业平均装置规模提高到50万吨/年, 已接近世界平均水平。

技术水平明显提高。我国乙烯装置综合能耗有明显下降, 新建大型乙烯设计指标基本达到同期国际先进水平。乙烯、丙烯下游采用先进技术建设了多套具有世界级规模的石化装置。

国产化取得突破性进展。乙烯关键设备国产化水平大大提高, 并首次实现了乙烯成套技术和工程设计总承包的国产化突破。

乙烯原料优化与供应问题尚未完全解决。国内新增乙烯产能的原料以石脑油为主, 原料虽可做到相对优质, 但不廉价。尽管我国大部分乙烯装置实现了与炼油的一体化, 但相对于乙烯规模, 目前所配套的炼油能力普遍偏小。

在国际化竞争中处于相对波动的地位。在全球一体化的竞争中, 针对国外产品的冲击进行有效抵御的能力较弱。特别是拥有廉价乙烯原料的中东地区乙烯工业迅速崛起, 将成为我国乙烯行业最大的竞争对手。

主要下游产品结构性矛盾仍较为突出。虽然在解决大宗初级产品供应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但没有完全实现产品升级的要求, 产品差异化程度比较低, 中高端产品市场仍以进口为主;很多专用合成材料的专有技术被国外企业垄断, 国内企业难以获取。

(2) 未来趋势与发展潜力

国内乙烯当量自给率将提高, 但仍保持较大缺口。预计到2010年国内乙烯生产能力将达到约1470万吨/年, 到2015年将达到2000万~2300万吨/年, 自给能力将有较大提高, 当量消费自给率提高到70%左右, 但供不足需的状态会长期存在。

上下游一体化、基地化的建设模式更上新台阶。石化装置上下游配套特点突出, 一体化和基地化建设是未来我国乙烯工业发展的主题, 目前我国已基本完成自沿海地区到中西部地区乙烯基地的布局, 但是一体化规模和方案尚有较大潜力可挖。

原料路线进一步向多元化发展。近年来我国已经开发并应用了多种原料制烯烃技术, 其中包括MTO/MTP、CPP等技术。

下游领域仍拥有较大发展。空间。“十二五”期间, 我国合成材料的市场规模将进一步加大, 新技术应用将进一步增加。预计2015年国内合成树脂需求量为5840万吨, “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速5.9%;合成纤维需求量达到3250万吨, 年均增速5.2%;合成橡胶需求量达到390万吨, 年均增速5.4%。

(3) 产业结构调整重点

进一步扩大装置规模至世界领先水平。目前, 全球最大乙烯装置规模达到130万t/a。且中东正在建设150万t/a生产装置。目前, 国内新建设乙烯项目则按照准人政策规模均超过80万t/a。今后规划和新建乙烯装置规模均应达到100万t/a以上, 到2015年, 国内乙烯装置平均规模达到60万t/a以上。

着重向大型化、一体化和基地化发展。新建设的乙烯装置应有充足优化的原料供应为保证, 100万t/a乙烯装置应有大于1200万t/a的炼油装置配套。向“炼油——乙烯——芳烃——动力”深度集成的一体化模式发展, 相应炼油规模应达到l500万~2000万t/a以上。

调整下游产品结构, 向高端产品发展。鼓励具有延伸产业特色的乙烯产品加工方案, 发展高端下游产品, 规避海外产品竞争。

全面提高乙烯装置经济技术指标。

3. 乙烯下游行业

(1) 合成树脂:加快发展国内供不应求的高端专用树脂、功能性树脂和复合材料。大力推动新型特种合成材料的开发和生产, 包括ABS树脂、聚碳酸酯、特种工程塑料、新型硅氟材料、氯化聚合物、聚氨酯、可降解材料等。

(2) 合成橡胶:加快发展目前国内紧缺的丁基橡胶 (特别是卤化丁基橡胶) 、乙丙橡胶及丁腈橡胶。加快异戊橡胶的开发, 争取尽早实现工业化和产业化。提高苯乙烯一异戌二烯一苯乙烯嵌段共聚物橡胶 (SIS) 、氢化丁苯热塑性橡胶等SBS高档产品的比例。加快发展氟硅橡胶、丙烯酸酯橡胶、聚硫橡胶等特种橡胶品种。提高粉末橡胶、液体橡胶等专用品种的产量。丁苯橡胶、丁二烯橡胶、丁腈橡胶、氯丁橡胶等传统产品, 应根据市场需求, 发展具有特殊用途的新产品。

(3) 合成纤维:重点发展高附加值的差别化纤维, 提高功能性纤维的比例。加快己内酰胺、丙烯腈、乙二醇等单体生产装置进行改造和扩建, 提高合成纤维原料供给率;提高PX和PTA的生产能力;力争自给率分别达到85%和80%左右。大力发展碳纤维、芳纶、高强度聚乙烯纤维等特种合成纤维, 研发PTT纤维并推动其配套的1, 3-丙二醇的产业化进程。

(4) 有机原料:加快发展对外依存度较大的产品, 鼓励采用高效率、低污染和清洁工艺, 对传统工艺进行改造和提升。重点发展的产品包括丁/辛醇、苯酚/丙酮、MIBK、苯乙烯、环氧丙烷、环氧氯丙烷、双酚A、己二胺、己二腈、TDI、MDI等。

4. 煤化工

(1) 行业特点及现存问题

传统煤化工产业已进入成熟期。以石油替代为目标的新型煤化工产业全面起步。由于国内缺油、少气、富煤的资源禀赋, 传统煤化工已有很长的发展历史。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化工生产国, 是世界上大的煤制合成氨、煤制甲醇、电石和焦炭生产国, 也是唯一的大规模采用电石法路线生产聚氯乙烯的国家。新型煤化工产业是以先进煤气化为龙头, 生产以替代石油化工产品和成品油的能源化工产业。目前, 多个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等新型煤化工示范工程正顺利推进, 新型煤化工产业正在步入产业化轨道。

新型煤化工技术的开发、应用取得显著进展。近年来, 我国煤化工行业逐步摆脱了单一引进技术的现状, 自主知识产权技术蓬勃发展, 部分领域的技术开发和产业化取得了全球领先地位。

长期粗放、过热发展积累的矛盾突出。甲醇、焦炭、电石等传统煤化工产品产能过剩严重, 竞争力较差的产能比例偏高, 开工率普遍较低, 譬如年产量不到10万t的甲醇企业约占全国总产量的37.7%;原料路线不尽合理;产品结构雷同, 初级产品多, 深加工产品少;整体技术、装备水平偏低, 资源和能源消耗大;平均规模较小, 呈现小而散态势。

水资源与环境条件成为主要制约因素。我国缺水, 且水资源与煤炭资源呈逆向分布。目前, 水资源的制约已经对我国煤炭生产产生了显著影响, 对环境和生态的负面影响也成为了突出问题。碳排放和利用问题将成为制约因素。

生产与市场分离, 运输物流成本较高。我国煤资源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 市场消费能力低, 而石化、能源产品市场主力市场在东部, 绝大部分产品要远销东部地区。

能源替代类产品使用不够规范, 缺乏标准。国家有关部门针对甲醇等煤基替代能源产品出台了宏观政策予以支持, 但进入具体操作层面, 仍然缺乏具体指导性的规范和标准。

投资强度大, 投入产出比低。大型煤化工是资金密集的产业, 需配套大量基础设施投资, 投资强度较大。

(2) 未来趋势与发展潜力

煤炭资源支撑条件相对较好, 分布相对集中, 我国煤炭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40%, 煤炭资源储量丰富, 分布面主要特点是“北多南少、西多东少”, 且煤种齐全。

新型煤化工产品的市场空间与竞争力:我国能源短缺.以煤制油和煤制天然气为代表的煤基新能源行业在我国有较好的市场前景, 但是前者有经济竞争力问题, 后者需要考虑网络建设的问题;煤制二甲醚近年来在我国新增产能较大, 但市场空间有限, 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将呈现较严重的过剩局面;石化产品在我国还有较大的市场需求空间, 加之技术上的突破, 煤制烯烃在我国部分地区将有发展机会。煤制乙二醇在充分研究其竞争力的基础上, 再确定发展机会。

(3) 结构布局重点任务

推动与完善新型煤化工示范工程;加强煤炭和水资源的综合使用管理;加大优化传统产能力度, 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建立煤化工技术支撑体系;加快相关标准和法规制定。

5. 化肥

(1) 行业特点及现存问题

产品结构明显改善。我国化肥工业在产能稳步增长的同时, 品种结构明显改善, 高浓度化肥和复合肥比重显著提高。尿素、磷铵由大量进口转为自给有余, 钾肥自给率迅速提高。复合肥料快速发展。

农用施肥需求保持较高水平。我国农用化肥消费量从1980年的1269万t, 增加到2009年的6522万t, 29年间年均增加180万t, 化肥消费总量位居世界第一。未来我国将长期采用较高的化肥投入和维持农业高产的基本策略。

长期依赖政策扶持, 整体竞争力不强。我国发展化肥工业的条件并不优越, 化肥产能居世界第一, 能够实现氮肥、磷肥基本自给, 主要是政策扶持的结果。

原料条件较差。结构调整任重道远。我国主要化肥生产原料“丰而不优、丰而不富、少而不精”。天然气短缺, 原料煤 (无烟块煤) 价格上涨迅速;磷矿品位低, 硫资源对外依存度大;至今没有具有工业开采价值的固体钾资源, 盐湖远离钾肥消费市场, 运输费用高。

产业集中度偏低, 整体技术水平不高。目前, 全国合成氨企业有500多家, 前十大企业产量仅占全国总产量的12.8%。我国目前化肥工业整体水平仅相当于20世纪90年代的国际水平, 与国外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产业布局尚需完善, 产品性能有待提高。由于布局不合理, 存在原料产地产品大量调入、原料大量调出的现象。现有化肥品种还不能完全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

国际化肥工业格局变化对我国化肥产业有影响。基础肥料向生产成本较低的资源地转移是国际化肥工业发展趋势。天然气产地发展氮肥的积极性提升, 国际市场有可能再次形成尿素供大于求的局面。受原料成本和运输费用增加的影响.国际磷肥市场跨区贸易量低迷, 我国产品在亚洲具有一定竞争力。“十二五”期间世界钾肥生产能力继续增长, 但供应依然偏紧, 有利于国内钾肥工业发展。

(2) 未来趋势与发展潜力

资源约束将是化肥工业发展面临的长期矛盾。

天然气:化肥对天然气价格承受力较低。若无政策支持。天然气会优先流向其它行业。

煤炭:价格上涨较快.无烟块煤产地集中, 运输困难, 价格高出烟煤一倍以上。

磷矿:国内现有磷富矿资源保障年限不足10年, 迫切需要大力发展中低品位磷矿选矿技术和中低品位磷矿制酸技术。

硫资源:预计2015年我国硫资源需求量达到2 200万t, 届时仍需进口650万t, 进口依存度30%左右。

钾矿:青海盐湖、新疆罗布泊等钾矿资源的开发可以提高钾资源自给率.但钾资源短缺局面仍难以扭转, 必须加大“走出去”步伐。

国内化肥需求量仍将持续较快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口总量持续增长、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等均将加快化肥需求增长。

(3) 产业结构调整重点

继续保持整体自给有余。其中, 氮肥、磷肥完全自给, 并有一定出口;钾肥自给率大于50%;复混肥立足国内, 基本满足科学施肥的需要。

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程度。通过企业整合和重组, 以及大型化肥基地建设, 促进基础肥料向优势企业集中, 提高化肥产业集中度。到2015年。氮肥企业数量减少到200家以下, 大中型企业产能比重达到80%以上;磷肥企业数量减少到150家以下, 大型磷肥企业产能比重达到70%以上;支持中小化肥企业由基础肥料生产向肥料二次加工转移, 配合农化服务, 生产面向当地的专用肥。

加强自主创新。促进技术水平升级。大力提高化肥工业的工艺和装置水平, 建立技术装备研发、制造、使用“三位一体”市场化运作体系;加强化肥工业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化肥工业。到2015年, 使我国化肥工业整体技术水平基本达到同期国际水平。

通过原料路线改造, 提高氮肥生产竞争力。加大氮肥企业原料及动力结构调整力度, 采用水煤浆气化、加压粉煤气化等技术, 对30个30万t/a以上合成氨企业进行原料结构调整。同时, 对企业动力系统进行改造, 提高900万t/a合成氨产能的竞争能力。

继续实施化肥产品结构调整。在继续完善高浓度基础化肥产品——尿素、磷铵、氯化钾和硫酸钾 (镁) 产品的基础上, 适度发展硝基肥料、熔融钙镁肥料等多元肥料品种。鼓励发展按配方施肥要求的复混肥、缓控释肥、生物化肥等高端产品和专用肥料。到2015年.高浓度化肥产量比重提高到80%.尿素占氮肥的比重达到70%左右, 磷铵占磷肥的比重60%左右, 无氯钾肥满足国内要求。

合理施用化肥产品, 提高肥料利用率。加强肥料施用管理。充分利用有机肥料资源, 合理施用化肥产品。积极研究开发有机肥积、制、保、用新技术。推广使用缓控释肥料和掺混肥料。推动科学施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 鼓励推广深施和灌溉施肥等方法, 提高肥料利用率, 减少施肥对环境影响。

全面提升化肥工业环保水平。在化肥生产环节。推广清洁生产工艺, 采用优势产能替代落后产能,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综合利用环节, 对化肥生产过程排放物进行综合利用, 实现废弃物减量化和资源化。在化肥使用环节, 大力提倡科学施肥, 提高肥料利用率, 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促进基础肥料进一步向资源产地转移。二次加工产品向消费区域集中。

6. 农药

(1) 行业特点及现存问题

我国已成为世界农药生产大国。我国农药工业经过多年的发展, 已形成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 现有生产企业l800多家, 2009年农药总产量达到226万t, 可生产300多个品种。目前, 我国农药产量处于世界前列。

产品结构得到优化, 尚需进一步调整。通过实施高毒农药的替代和转产专项, 高效、安全、环境友好型新品种所占比例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使得农药产品结构得到了很大改善。但是, 高毒农药品种仍需进一步削减和替代;特殊用途杀菌剂还相对较少;部分除草剂产能仍严重过剩;农药制剂开发能力较弱。剂型结构不合理。

企业规模不断扩大, 产业结构有所改善。在国家产业政策的引导下, 农药企业准入门槛不断提高, 新建农药生产企业规模不断扩大。随着环保、安全生产的要求日益严格, 以及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推动了农药企业兼并重组、股份制改造的步伐。但是, 企业多、小、散的问题尚未根本解决, 目前仍有农药原药生产企业500多家, 农药行业至今尚没有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龙头企业。

农药出口结构得到改善。过去农药出口以低附加值的原药产品为主, 近年来高附加值农药制剂产品的出口量增加较多, 并开始进入欧美等高端市场。

技术创新取得一定成绩, 但是自主创新能力仍然较弱, 技术装备水平低。在国家科技计划支持下, 已经建成了南、北两个国家农药创制中心, 创制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药新品种, 并取得了国内外专利。但是, 我国只有少数企业在个别产品生产中实现了连续化、自动化, 大多数企业仍然以手动控制为主, 产能的增加也大多是低水平重复。

对特殊污染物缺乏有效处理手段。我国大部分原药生产企业不具备有效处理特殊污染物的能力。

农药出口的非贸易壁垒增多。发达国家设置了一系列的非贸易壁垒, 如农药残留标准、农药产品技术标准和反倾销调查等, 对我国农药出口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2) 未来趋势与发展潜力

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为农药工业带来的机遇: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 制定了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 将促进我国农药向高效、安全、经济和环境友好的方向发展。

全球农药市场仍具较大空间:预计到2015年世界农药销售额将达到350亿美元。南美、东南亚及东欧国家将成为重要的农药新兴消费市场, 给我国农药企业提供较大发展空间。

国际市场上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我国农药生产企业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 尚没有一家企业进入国际农药前20位, 不能支撑高额的创制费用及国际市场开发, 缺乏国际竞争能力。

环境保护与健康要求日益提高: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不断提高, 我国各项环保法律法规对环境保护的要求越来越严格, 对农药生产过程中“三废”排放和农产品中农药残留的监管力度加大。

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增强:国内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明显增强, 对农药生产工艺技术和组合物的专利申请将大幅度增加。

(3) 产业结构调整重点

“十二五”期间农药工业的结构调整任务:一是扶持自主创新体系构建, 提升技术装备水平;二是淘汰落后产能, 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三是推行清洁生产, 实现产业“绿色”化;四是完善政策法规, 加强行业管理和宏观调控;五是加强环保治理, 推行“责任关怀”准则。

着力推进农药产业组织结构调整。通过兼并、重组、股份制改造等方式组建大型农药企业集团, 实现企业大规模、多品种、国际化。推动和培育企业形成具有特色和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淘汰管理水平低、装备落后、规模小、污染严重的小企业, 使农药生产进一步集中。到2015年, 农药原药生产企业由500家缩减到300家左右, 培育二三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优化产品结构, 重点发展高效、安全, 环境友好的品种。在保持总量略有增长的情况下, 继续实施农药产品结构调整, 满足农业生产需求。力争到2015年, 杀虫剂、杀菌剂和除草剂产量的比例调整为45:15:40, 高效、安全、经济和环境友好的新品种占总产量的50%以上, 高毒、高残留品种的产量降至农药总产量的3%以下。积极开拓非农业用农药市场, 使农药产品结构更趋合理。

优化区域布局, 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农药原药生产向工业园区或化工聚集区转移, 制剂加工向交通便捷、靠近市场的区域转移。“十二五”期间, 根据市场和资源条件, 在沿海、沿江地区建成三五个生产企业集中、配套设施齐全、管理水平较高的专业的农药工业园区, 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7. 新材料

(1) 行业特点及现存问题

近10年得到快速发展, 国内自给率显著提高。2009年, 我国化工新材料国内市场销售额突破1000亿元, 国内化工新材料工业产值约为400亿元, 整体市场自给率约为40%。目前, 中低档产品已基本实现国产化, 而且已开始少量出口。

难以满足细分市场要求, 高端产品仍依赖进口。2009年底我国有机硅生产能力突破100万t/a, 有机硅单体不仅可以实现自给, 而且还有出口。我国已发展成为初级氟化工产品的生产大国和出口大国, 并已在聚四氟乙烯等氟化工深加工产品领域取得突破, 但在既保护臭氧层又没有温室效应的新型氟烷烃领域, 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五大通用工程塑料均已建成工业化装置, 而特种工程塑料多数处于生产开发和应用研究阶段, 国内市场主要为进口产品占据。

技术装备水平有待提升。化工新材料生产设备专业性较强, 在得不到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 也难以采购到先进的生产设备。

企业规模小, 产业集中度低。我国化工新材料产业存在的问题之一是企业规模小, 产业集中度低, 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 从而造成资源浪费和过度竞争, 不利于产业的长期健康发展。

国外公司大举进人国内市场。为了长期占有我国这一不可多得的市场, 国外生产商纷纷到我国投资建厂。虽然有利于国内新材料供应能力的提高, 但也对相对弱小、正处于成长期的国内企业提出了挑战。

(2) 未来趋势与发展潜力

我国化工新材料产业将保持快速发展。长期来看, 国内生产技术的开发和产业化任务艰巨。有机硅国内外市场继续快速发展, 单体出口量持续扩大。有机氟材料性能独特, 应用领域不断增加。工程塑料的市场仍有较大发展潜力。高性能纤维新品种叠出, 市场将长期保持高速增长。功能高分子材料品种繁多。应用领域广泛。复合材料发展迅速, 市场前景广阔。

新材料作为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所不可缺少的配套原材料, 已被列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内容。“十二五”期间。化工新材料的总体发展目标是:加大发展力度, 增加有效供给, 提升市场满足率, 完善优化产业内部结构。到2015年, 化工新材料的产值力争达到l200亿元, 国内市场自给率达到60%以上。

(3) 产业结构调整重点

根据行业特点, 调整结构时注意以下四点:一是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的政策支持;二是限制稀缺资源和资源密集型初级产品的出口;三是加强对CDM (碳交易) 项目的统筹, 指导企业交易行为;四是鼓励企业进行跨地区兼并重组, 形成具有行业领导力的企业。

严格执行产业政策, 保证有效供应。严格执行国家有关产业政策, 提高准入门槛, 淘汰技术落后、资源消耗过高、污染严重的装置。“十二五”期间。工程塑料生产能力需增加约81万t/a, 力求到2015年总产能达到220万t/a, 总产量达到169万t。

重点发展下游产业, 促使上下游平衡发展。扩大下游有机硅、有机氟的生产规模, 尤其是国内需求量增长较快的氟精细化学品和新型氟树脂、氟利昂替代产品, 丰富产品品种, 优化产品结构。以市场为导向, 发展适销对路的工程塑料品种和牌号。

提高技术装备水平, 促进规模和运行稳定性的提高。进一步加强国内设备的开发工作, 提高单体合成的装备水平, 促进安全高效生产。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副产物利用和处理率, 包括一甲基三氯硅烷 (一甲) 、三甲基氯硅烷 (三甲) 、一甲基二氯硅烷、高沸物, 以及氯化氢等。

建设原料基地, 保障原料供应。根据2015年国内有机硅单体的生产规模, 化学硅的需要量在50万L/a左右, 应积极开发工业硅提纯技术, 同时在木炭资源比较充足的地区建设化学级硅块生产基地。加强自主创新, 重视科技成果转化:要实现科技、生产、使用“三结合”, 加强自主创新, 加快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重点解决好科技成果的工程化、产业化问题, 实现产品的升级换代, 增强企业竞争能力, 提高经济效益。

8. 精细化工

(1) 行业特点及现存问题

我国精细化工产品的自我供应能力已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传统精细化工产品不仅自给有余, 而且大量出口;新领域精细化工产品的整体市场自给率达到70%左右。一些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精细化学品仍难以满足细分市场需求。目前国内精细化工产业虽具备了较大规模的生产能力, 但产品尚难以满足细分市场需求。以中低档产品为主, 难以满足高端市场要求, 以电子化学品为代表的高端精细化学品严重依赖进口。

新技术和新产品研发能力不足。虽然我国已具备了一定的自我发展能力, 但在快速变化的市场面前, 我国的研发力量还是很不足, 基础性研究薄弱已成为我国开发精细化工的新技术和新产品的重要制约因素。

环保和安全法规日益严格。欧美发达国家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 以保护环境和提高产品安全性为由, 陆续实施了一批新的条例和标准;与此同时, 我国也在不断加大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工业品的安全管理力度和提高安全标准。

(2) 未来趋势与发展潜力

国家经济结构转型带来机遇。“十二五”将是我国经济结构的重要转折期, 要求将高消耗型转为“节约型”, 将高污染型转为“清洁型”。预计到2015年, 我国精细化工的产值将达到16000亿元, 比2008年增长一倍, 进人世界精细化工大国和强国之列。

兼顾总量扩大和产品结构优化。对于传统精细化工行业, 发展重点在于优化产品结构, 总量不宜过快增长;对于新领域精细化工行业, 发展需兼顾扩大总量和优化产品结构。在优化产品结构的同时, 优化企业结构, 提高产业集中度。

新型精细化工领域仍将是投资重点。“十二五”期间, 我国精细化工产品的需求将保持稳定的增长态势, 特别是功能涂料及水性涂料、染料新品种及其产业化技术、重要化工中间体绿色合成技术及新品种、电子化学品、高性能水处理化学品、功能型食品添加剂、高性能环保型阻燃剂、高性能橡塑助剂等都将成为精细化工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的重点。

(3) 产业结构调整重点

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一是进一步加强市场监管, 为产业升级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二是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 推动产业技术水平提高;三是坚持清洁、安全的发展思路。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为主要手段, 进一步提升我国精细化工产业自我发展的能力, 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调整, 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大力发展市场需要的高性能产品。进一步提升产品的自足率。到2015年, 精细化工的产值超过16000亿元, 国内市场自给率保证80%以上, 初步实现精细化工产业强国的目标。“十二五”期间, 精细化工产业要加大对涂料、染料、胶粘剂等传统领域的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重点做好电子化学品、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水处理化学品等新型精细化工的发展工作, 同时大力开发生物精细化工领域的新产品和新技术。

9. 其他行业

氯碱:调整产品结构, 继续提高离子膜法烧碱产能比例和鼓励发展乙烯氧氯化法生产聚氯乙烯, 推动烧碱用离子膜的国产化进程, 开发高附加值的耗碱、耗氯产品。加快技术进步, 研发新型分子筛催化剂和无汞催化剂, 推广干法乙炔、新型干法水泥、低汞触媒、新型电解槽等先进技术。调整产业布局, 引导企业向资源优势地区转移, 形成若干煤、电、盐、碱联产的大型氯碱基地。提倡热电联产,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纯碱:严格行业准入条件, 限制产能无序扩张, 东部沿海地区不再增加纯碱产能。加快产品结构调整, 争取到2015年, 重质纯碱和干燥氯化铵的产能比例分别超过60%和80%, 氨碱、联碱产能比例接近l:l。推动技术进步, 加快节能减排改造, 提高行业清洁生产水平。调整产业布局, 促进东中西部协调发展。

硫酸:调整技术结构, 限制进口硫磺制酸的盲目发展。加快技术进步, 推广磷石膏制酸、低温位热能回收利用、酸洗净化等先进技术, 淘汰水洗净化工艺。提高硫铁矿废渣、高硫煤中硫资源的利用水平, 提高国产催化剂的质量, 丰富催化剂产品种类。

轮胎及橡胶制品:进一步限制斜交胎的发展, 积极扶持高性能、节能、安全、环保轮胎的发展。继续提高载重子午胎、工程子午胎产量和无内胎载重子午胎、轻载和国产轿车子午胎以及低断面、扁平化、大轮辋高性能轿车子午胎的比例, 发展航空轮胎、大型工程子午胎等高端产品。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做大做强, 争取到2015年, 轮胎子午化率提高到85%。胶管胶带要向安全、节能、环保、集团化和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争取在5年内有国内企业进人世界非轮胎企业50强。

橡胶制品要形成为汽车等高技术产业配套服务、全面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乳胶行业要遏制盲目投资, 淘汰落后产能, 提高生产集中度, 优化乳胶制品出口环境。胶鞋行业要调结构、上水平, 由数量型增长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中国石化行业分析 篇5

分行业看,前三季度,石油天然气开采、炼油、化工和专用设备制造行业产值增幅依次为42.4%、41%、32.3%和19.3%,总产值分别为7247.5亿元、17409.4亿元、37193亿元和1470.2亿元。分地区看,增幅在45%以上的省市区有五个,依次为天津、福建、新疆、江西和广西,分别为60.2%、56.2%、50%、45%和45%;产值超过4500亿元的省份有四家,依次为山东、江苏、广东和辽宁,分别为11540.64亿元、8084.05亿元、4902.86亿元和4754.98亿元,产值之和占全国行业比重约为46.25%。

尽管前三季度石油和化工行业取得较好经济成绩,但总体看,经济运行的质量还不高,行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任务还十分艰巨。分析认为,2010年四季度,行业经济将持续目前平稳较快的发展势头,但增速比三季度会有所放缓。预计四季度全行业总产值约为2.28万亿元,同比增长17.8%,增幅比三季度缩小约7个百分点,全年增幅29.5%左右。全年行业总产值约为8.6万亿元,增长29.5%。其中,化工行业四季度产值约为1.35万亿元,增长20.2%,全年产值约为5.06万亿元,增幅在28.9%上下。此外,预计全年利润增长25%左右,投资增幅约为14%,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约38%。

从长远来看,“十二五”期间,我国石化业将进入转型关键时期,需要克服行业竞争力参差不齐、产品结构性短缺、资源环境等瓶颈问题,抓住时机进行结构调整,引进更多资源,进一步提高炼油产业集约化程度。随着全球石化行业进入成熟期,石化行业景气周期将延长并趋向平缓,高峰和谷底的落差将缩小,行业营利水平将趋向收敛。作为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石油和化学工业在周期性波动中仍蕴含着长期的增长机会。

行业分析:钢铁、医药、石油石化 篇6

投资要点:

1、普钢龙头引领钢铁投资机会。

2、特钢显著受益于以军工为代表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升级。

11月22日降息政策出台,预计将减少我国大中型钢厂的财务费用51.68亿元。2015年钢铁产能或将见顶,产能利用率回升至85.83%。同时,随着高铁带动基建用钢需求回升、汽车维持较高需求、能源管道用钢重回高增长、地产需求逐步恢复,内需有望维持3.72%的增长;而在“一带一路”拉动下出口可能破亿吨。

同时,我国特钢行业步入成长期。受益于政策支持,特钢承担中国经济转型重任。伴随着工业结构转型升级,高端装备制造业和耐用消费品需求将有望推动特钢行业快速增长。随着国防从数量向质量的战略转移,国防开支的加大,对高新技术的国防设备需求愈加强烈,将推动特钢的发展。

此外,钢铁电商已从崛起逐步走向兴盛,买方势力崛起和销售体系重构是钢铁电商兴起的原因。从2013年中到现在已有170多家钢铁电商企业。钢铁电商能够帮助钢厂更快卖货,加快周转;也能够为次终端提供更全、更真实的货物,更便捷的采购服务以及更优惠的融资利息。

重点推荐盈利更加确定、估值水平更低、流动性更好的龙头:宝钢股份、鞍钢股份、河北钢铁、太钢不锈等。推荐钢铁电商的龙头:上海钢联、欧浦钢网。

医药:医疗器械受益国产化进程

投资要点:

1、首批设备目录公布,国产化进程有望加快。

2、处方药网售或放开,医药电商获益。

近日,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公布首批国产医疗设备产品目录,各省招标部门有望逐步跟进,推动中高端设备国产化进程。

经过多年技术积累,中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已经从中低端设备国产化,出口全球化步入中高端设备的进口替代阶段。2014年5月国家卫计委与工信部联合出台对优秀国产装备的支持政策,有望加速高端装备的国产化进程,为技术领先型企业带来提升市场份额的机遇,维持行业增持评级。

目录公布后,各地有望在招标中陆续跟进。同时,目录带来市场份额重新划分,有利于医院区分质量层次,目录内企业有望获得优势。按照目录内产品收入占比排序,相关受益公司包括迪瑞医疗,和佳股份与新华医疗。

今年以来,多家医药电商获得风投大笔投资,或被上市公司以高估值收购。进入出台倒计时的《互联网食品药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成为这一轮投资潮的诱因之一。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研讨,该《办法》最快将于2015年元旦后颁布。这一政策的落实,有望给网上药店带来革命性变化。2013年我国B2C医药电商渗透率低于1%,放开互联网销售迫在眉睫。

个股方面,关注新华医疗、天士力、三诺生物等。

电气设备:海上风电开发提速

投资要点:

1、发改委发文,促进抽水蓄能电站健康有序发展。

2、我国海上风电开发提速。

近日,发改委发文促进抽水蓄能产业发展,提出今后十年抽水蓄能电站发展的主要目标是:适度加快新能源开发基地所在电网抽水蓄能电站建设,使抽水蓄能电站建设满足电力发展需要。到2025年,全国抽水蓄能电站总装机容量达到约1亿千瓦,占全国电力总装机的比重达到4%左右。

近年来,我国大型地下洞室、高水头输水系统设计和施工等工程技术水平进一步提升,工程建设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装备制造能力明显加强,500米及以上水头和单机容量40万千瓦级机组实现自主化,抽水蓄能机组的技术经济性能进一步提升,基本具备国际竞争力。

此外,国家能源局近日对外公布《全国海上风电开发建设方案》,总容量1053万千瓦的44个海上风电项目列入开发建设方案。这标志着我国海上风电开发将进一步提速。

我国海上风能资源丰富,加快海上风电项目建设,对于促进沿海地区治理大气雾霾、调整能源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意义。风电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到2015年,海上风电装机容量达到500万千瓦;到2020年,海上风电装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

重点推荐股票:森源电气、智光电气、国电南瑞、林洋电子、金风科技。

石油石化:原油期货正式出台

投资要点:

1、原油期货出台,企业增加对冲手段。

2、油价的下行收窄天然气门站价格涨价幅度。

近日,中国证监会正式批准上海期货交易所在其国际能源交易中心开展原油期货交易。这意味着原油期货上市工作步入实质性推进阶段。中国科学院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相关工作人员认为,推出石油期货市场是定价能力建设的一个步骤,可以加速我国的市场化进程,并在市场监管和外汇管理等多方面打破现有的行政以及政策局限,形成符合市场需求的、同时适合我国现阶段国情的新的优化机制。同时,原油期货市场的建立,可以加速我国石油市场与国际接轨,可以对国内能源领域的市场化改革形成倒逼机制。

此外,原油期货的获批,也为原油链上所有企业提供新的对冲手段,这些企业都有望通过期货市场降低成本或提高产品售价。推荐关注,中化国际、中国石油。

天然气方面,油价的下行将收窄天然气门站价格涨价幅度,多元化、更为宽松的天然气供应都将有利于天然气下游消费重返快速增长趋势。未来我国天然气供应将形成多元化格局,预计2015-2020年,我国天然气供应量年均增长10%,需求增速年均增长13%,天然气在一次能源中占比有望在2020年提升到10%。

推荐LNG/CNG龙头昆仑能源,天然气加工和利用企业广汇能源。<Z:\1325\结束符.jpg>

石化行业的窒息环境作业探讨 篇7

1窒息环境作业技术要点

1.1 窒息性环境作业定义

把在缺氧环境下和有毒气体环境下的施工作业称为“窒息环境作业”,或称为“特种作业”。 缺氧环境是指作业环境中氧气浓度低于18%的状态(正常环境空气组分:20.93%氧气,78.03%氮气、0.98%稀有气体,0.03%二氧化碳,0.03%其它),例如,在石化装置中各类容器、反应器等有限空间内充入氮气等保护气体的环境。有毒有害环境是指在作业环境内有毒气体(H2S、氨气、CO等有毒气体和各种烃类气体)浓度超标,重金属粉尘浓度超标等。

1.2 窒息环境作业简介

窒息环境作业流程:

施工准备—待检设备的工艺处理—接好特种装备—穿戴防护设施—配合人员就位—进入窒息环境作业—检查、验收

窒息环境作业的工艺流程最重要体现在作业关键环节的把握,以及操作规程的规范性、合理性。其中的关键环节体现在供气系统、特种设备以及紧急救援系统的持续稳定,其中包括供电的稳定性以及空气压缩机的持续性,同时配备先进的空气过滤系统,保证所提供空气的成分满足要求;在特种设备的穿戴过程中,严格采用自检、互检、专检制度,保证特种设备的正确佩戴;应急救援系统是作业过程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此过程采取先进的装备技术手段使作业人员完全处于作业受控状态,实现作业过程的可视化。

2组织机构建立、技术规范以及员工培训

2.1 窒息环境作业的组织机构

建立一支组织严密的施工作业组织机构,健全管理体系和安全岗位责任制。

2.2 窒息环境作业规程的制定

制定完整的技术规程、安全、质量管理手册,编制详实的施工作业指导书,培养一批精干的技术人员和配套的各工种人员;

2.3 窒息环境作业人员培训

职工队伍经过严格的培训、考核和实战演练。

3窒息环境作业防护措施

选拔训练作业人员,根据身体健康、心理素质好的选拔原则选拔作业人员。参照潜水员培训方法训练作业人员,利用先进的呼吸防护器具:采用供气管方式供给压缩空气或混合气(21%

将潜水作业实施方法引入到窒息环境作业施工的组织和管理。在检修设备开口处设作业平台,并按潜水作业平台要求展开,设立监护医生、安全绳监护员、扯管员、电话员和闭路电视监护员;作业前对呼吸器具、呼吸气源、照明、通讯和电视监视等装置检查和确认;作业人员着装后的检查确认,采取三级确认的原则,严格的进行自检、互检、专检;同时安排2名作业人员入反应器内,按潜水作业规则进行施工,并注意相互监护;人员在窒息环境作业期间,各在位人员坚守岗位,发挥监护作用;按潜水作业要求进行上下通讯联系,随时了解作业人员的工作和身体情况。

4窒息环境作业期间的医学保障

由于作业环境的特殊性,有毒有害气体和装置内化学粉尘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作业人员的呼吸系统,所以进入窒息环境作业前必须进行体检;通过窒息环境下设备开口直接监视、通讯询问、电视行为监视等方法综合判断作业人员的身体状况和限制反应器内作业时间;针对作业人员易发生氮气窒息和毒气中毒事故的特点,现场配备经过专业培训的抢救人员和抢救器具(供氧设备);周密制定作业人员发生事故后的急救预案;工程结束后同样需要对作业人员的身体状况进行检查和必要的医学追踪。

5窒息环境作业装备介绍

窒息环境作业的安全性能、可靠性主要体现在具有高科技含量、制造精密的作业装备,随着技术改造和高新装备的不断引进,目前工程公司的作业装备均为同行业领先。该项业务最主要的装备为正压式空气呼吸器,也称为作业人员的生命源,主要为作业人员提供空气。

5.1 正压式空气呼吸器

该呼吸器共分为两种:一种是送风式长管呼吸器;另一种是便携式压缩空气储气罐。

送风式长管供气呼吸器由小型空气压缩机、过滤器、采气、输供气(导管和面罩)和紧急备用气源等部分组成。其最突出的特点是具有较长的导气管(50~90m),可与移动供气源、移动空气净化站等配合使用。

便携式压缩空气储气罐,是一种可自由移动、自给开放正压式长管空气呼吸器,实现了人机分离。佩戴者工作负荷小、灵活方便,呼吸系统内的压力始终大于周围环境的大气压力,因而有害气体不能进入呼吸系统。气罐的容积为12 L,可供2~3人使用,可不间断连续使用达30 min。

5.2 其它装备

主要包括作业人员的防护用品(防坠落缓冲器、降温背心、防化服),通讯装置,闭路电视监视设施,以及各类防爆工具。

6实施结果分析

实施窒息环境作业一方面提高了呼吸装备的防护性能:采用长管呼吸系统,具有自携和管供2种供气方式,供气量小,作业人员的呼出气可直接排入反应器内,加上不间断的由下而上的氮气流作用,可有效地控制作业环境内氧浓度的升高及由此而引起的作业环境温度和有毒气体浓度升高。

另一方面提高了劳动效率和安全性:每作业人次的作业时间20~150 min,平均为63.11 min,比如在深入加氢裂化反应器的深度为1~21 m,作业人员均安全无事故,改变了以前国内石化企业加氢反应器卸剂施工能力限于5 m以浅(部分卸剂)、每人次作业时间限于30 min、伤亡事故率高的状况。

另外使工业无氧、有毒环境下施工的组织管理、医学保障具有科学性:惰性气体保护环境下检修工程实施参照潜水作业、潜水医学保障的组织实施方法,克服了工业行业实施此类作业的盲目性和无序性。

7结语

人们的习惯思维普遍认为在充满惰性气体的无氧环境和有毒有害环境下作业风险是非常大的,并且工厂中有一套硬性的、必须强迫服从和严格执行的规定,这对于常规工作是非常必要的。但在复杂的工业环境下,会发生许多非常规的事情,往往有些风险是不可控的,过于谨慎也是不安全的。经验表明,使用训练有素、有较高技能的人员在窒息环境下进行作业,由专业公司制定一套特殊的步骤并配备专用设备,并且对进入窒息环境作业的专业人员进行反复检查,可以保证万无一失,风险可控,事故发生的几率是非常低的。

随着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的不断发展,“窒息环境作业”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生机。在缺氧环境下施工作业,如炼油装置的加氢反应器和化肥装置的氨合成塔等装卸催化剂工程,将主要以氮气保护下施工为主,它既可以大幅度缩短检修的工期、保护设备安全,还可以保护催化剂的再利用。另外在工业生产中的检修、抢修、进容器作业等窒息环境下作业大有用武之地,通过简单的充入惰性气体保护,就可以做到防火、防爆、防毒,从而更快的处理故障,缩短故障排除的时间,有效保证石化装置“长、满、优”运行,创造出不可估量的经济效益。

摘要:石化行业具有有毒有害、易燃易爆和腐蚀等特点,在石化装置运行和检修过程中,有很多时候需要在有毒有害环境下或在窒息环境下进行作业和检修,以保证设备本质安全和装置的平稳运行。窒息性环境下作业工法可以保证在有毒有害环境、缺氧环境下进行检修、维护,实现安全检修、装置长满优运行,具有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浅谈石化行业企业文化建设 篇8

关键词:石化行业,企业文化,特色,价值观

所谓企业文化是基于共同价值观之上, 企业全体职工共同遵循的目标、行为规范和思维方式的总称。当今, 企业文化的价值越来越受到企业界所重视, 良好的企业文化不仅可以增加企业凝聚力, 更可促进企业经营业绩的提高, 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战略目标的实现, 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不良的企业文化也能对企业的长期发展起负面作用, 许多大企业的的发展都是由于成功的创造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石化行业具有自身的特色, 必须分析企业自身文化的优缺点, 扬长避短, 构建特色企业文化。

一、石化企业文化优缺点分析

1. 优点。

(1) 组织机构健全, 工作优势突出。石化行业企业以国企居多, 国企的优势在于党、政、工团组织机构健全, 具有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和工作基础, 企业文化建设具有良好的工作优势, 行动能够迅速统一。 (2) 员工保障健全, 队伍稳定。石化企业具有行业优势, 较注重员工的各类保障, 员工有归属感, 人才流失较少, 人力资源丰富。 (3) 制度健全, 运转有序。经过多年的积累、沉淀, 石化行业已形成了生产运行、组织管理、市场营销等多环节的完善的制度及工作流程, 能够保证企业分工协作, 有序运转。

2. 缺点。

(1) 管理多头, 组织运作效率较低。石化企业管理组织机构虽然健全, 但对于一些需要多个部门共同协调负责的工作互相推诿、扯皮现象时有发生, 文山会海多, 协调执行能力差, 对于基层车间存在多头管理, 车间疲于应付, 影响了组织工作效率。 (2) 激励手段缺乏, 创新能力不足。石化行业从业人员不是简单的重复劳动, 一线岗位自动化程度高, 要求员工具有一定的技术水平。某些石化行业用工形式复杂, 身份界限突出, 同岗不同酬, 严重影响了员工工作积极性;岗位较少互换学习, 存在局限性, 技术人员、行政管理人员缺乏考评机制, 能上不能下, 影响了员工的创新能力。 (3) 企业文化深植力差, 共同价值观不强。石化行业存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良好基础, 但却缺乏文化深植力。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培育员工共同的价值观, 石化行业由于属于资源加工企业, 具有一定市场优势, 因而缺乏主动服务、开拓创新意识, 企业共同愿景不明确, 员工较安于现状。

二、石化企业文化建设不足的克服

1. 以人为本, 增强企业向心力。

目前, 多数企业采用的目标管理与绩效考核的管理方式, 它虽然是一种能够调动员工积极性的有效方式, 但却不够完美, 它把人看作是产能越高越好的机器, 强调的是对人的严格控制, 忽视员工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力资源是企业的各类资源中最宝贵的资源, 也是可塑性最强的资源, 有效利用好这一资源, 使其发挥最大潜能, 企业的发展则可事半功倍。石化行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不仅要依靠科学的目标管理, 还应更加重视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 了解员工、尊重员工, 创造员工实现自我价值的良好环境, 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 形成企业的内聚力、向心力。

以石大科技集团为例, 利用组织机构健全的优势, 管理不仅依靠量化的目标考核, 还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代言作用, 定期召开职工代表大会, 及时答复解决各层次员工的提案要求, 关心职工中的困难群体, 解决职工后顾之优。

2. 改善管理, 创建有效团队。

多头管理、责任不清、互相推诿是许多国企存在的弊病, 它极大地影响了企业内部的运转效率, 消耗了企业的战斗力。俗话说一个和尚挑水吃, 三个和尚没水吃, 石化行业要想克服这些内耗的弊病必须提倡:一是简化管理、责任明确。对管理部门授权一定的责任, 不必事事都要层层审批, 做简捷的扁平化管理, 越是纷繁复杂的管理模式, 越是执行效果差, 管理程序不求最完美, 但求简单有效。二是建立目标一致的有效管理团队, 如跨部门的采购领导小组、检修领导小组、营销领导小组等, 能够实现快速反应, 及时决策。

3. 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发挥员工创新能力。

在石化企业, 因身份不同, 同岗不同酬的现象仍屡见不鲜, 打破身份限制可能触动了某些人的既得利益, 但从企业的长远发展来看, 对企业提高效率和竞争能力是有利无害的。不仅应实现同岗同酬, 还应实行岗位竞争机制, 对于复杂薪酬高的岗位竞争上岗, 能者上, 庸者下, 勤者上, 懒者下, 充分体现石化企业“爱岗敬业、多劳多得, 创造业绩、体现价值”的劳动观, 主动学习, 发挥潜能。

以时石大科技集团为例, 对职工的采取了以下激励措施: (1) 一线同工同酬、竞争上岗、定期考核; (2) 管理岗位公开招聘, 聘用后定期进行德、能、绩、效考核; (3) 鼓励职工终身参加各种学习及培训, 对取得证书的给予补贴; (4) 定期开展岗位技术比武; (5) 奖励员工提出的有效合理化建议。这些激励措施形成了企业员工安心工作、不断创新、积极进步的良好氛围。

4. 培养共同价值观, 建设有生命力的特色文化。

企业文化的结构一般分为三物质文化表层、中间制度文化层及核心精神文化层。前两种文化层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 而企业的精神文化层是企业的核力, 是特色企业文化之精髓, 企业的核心价值观要想获得员工的认同, 并不断的规范员工的行为, 成为员工的自觉行动, 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达到的。优秀企业都有自己的企业理念, 如海尔文化中海尔的生存理念是突出危机意识、局危思进、开拓进去。石化企业具有一定的资源及市场优势, 但并等于说可以高枕无忧了, 我国目前的石化企业大部分为资源粗加工型, 对于高附加值的精细产品与国际知名公司还有很大距离。因此, 石化企业首先应当调整市场观念, 树立危机意识、树立品牌文化;其次应当分析自身资源, 找准市场方向, 确立战略目标;第三应当根据战略目标制定近期目标, 确立企业经营宗旨, 培养核心价值观念;最后应将核心价值观念灌输到每个员工, 成为员工的一种精神动力及行为准则, 与企业共命运, 才能使企业在实现新的战略发展目标时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杨文士:管理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石化行业电气设备的状态维修 篇9

关于状态维修, 美国工业界的定义:状态维修是试图代替固定维修时间周期, 根据设备状态确定的一种维修方式[1,2]。国内的定义:利用状态监测和诊断技术获取的设备状态和故障信息, 判断设备异常;预测故障发展趋势, 在故障发生前, 根据设备状态决定对其维修[3]。状态维修是指在设备状态监测的基础上, 根据监测和分析诊断的结果, 科学安排维修时间和维修方式。它有三层含义:设备状态监测、设备状态诊断、维修决策。状态监测是状态维修的基础, 状态诊断是以状态监测为依据, 综合设备历史信息, 利用神经网络、专家系统等技术来判断设备健康状况。

1 传统的定期维修制度及变革

设备定期维修是多年来广大石化企业采用的基本设备管理方法, 其最大特点是以单纯的时间周期为基础, 依据规程、规范和制度等要求编制计划, 安排设备的维修。这种维修方式不管设备的实际状况如何, 只要“到期”就“必修”“。这种一刀切的做法不考虑设备客观上存在着状态差异, 由此产生了维修过剩, 浪费资源和影响设备运行可靠性等一系列问题[4,5]。

1.1 电气设备的“健康”状况存在差异

首先, 是设备的先天条件不一样, 进口设备和国产设备的技术状况不一样;同样是国产设备, 不同厂商因技术与管理水平不一样, 使其产品质量也不一样;即使是同一厂商, 因技术、管理上的进步, 不同时期、不同批次的产品, 其质量也会不一样。因此应当承认设备投运的初始状态是千差万别的。

其次, 设备的使用环境不一样, 不同的环境将对设备运行状况产生不同的影响。这种环境主要有两种:一是设备所处的外部自然环境不一样, 尤其是供电设备, 大部分暴露在室外自然环境中, 因温度、湿度、污染、紫外线、日照等有较大差异, 对设备的影响有较大不同;二是设备在石化系统的位置不同, 所承受系统运行电压、短路电流和热稳定时间等不尽相同, 尤其是故障时系统短路容量差异较大。

此外, 新技术、新材料的使用, 使得设备的技术水平、技术状况有了较大的改善, 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 我国电气设备制造引进不少国外先进的技术、装备和管理, 设备的改型换代较快, 整体技术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

1.2 定期维修制度所存在的问题

由于电气设备的初始状况和现场设备的运行状况有很大差异, 即现场设备的“健康”状况好坏相差甚大, 而定期维修制度几乎无视这些状况的差异, 而采用统一的、一刀切的定期维修方式, 其最主要的表现在维修结果上, 要么维修过剩, 要么维修不足。工程的实际情况大多是出现维修过剩, 经常出现“小病大治”、“无病亦治”的盲目维修的现象, 这种维修过剩的结果, 必将出现如下维修的弊端:

(1) 一些状态良好的设备, 因盲目维修而出现故障或潜在故障, 维修达不到恢复设备原有的可靠性的作用, 而是增加了设备的故障隐患和故障率。

(2) 降低了设备的可用性, 许多维修迫使设备停机。目前, 定期维修是电气设备停运的主要原因, 往往占全部停运时间的60%以上。

(3) 增大设备运行管理成本, 使企业在市场和发展竞争中不堪重负。电气设备的大修费用是企业管理中主要的支出费用, 该费用在石化企业经济活动中所占比例不小, 这就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1.3 石化企业设备维修制度的变革

可靠性维修理论认为, 在选择预防性维修方式时, 应优先考虑状态维修。因为这意味着设备的每个元部件都几乎能实现其应有的使用寿命, 从而达到经济使用的目的。同时, 也应以鉴别潜在故障的方式来预防功能故障的出现, 从而达到安全使用的目的。此外还能大量减少设备的拆卸等维修工作量, 最大程度降低维修费用。

由于状态监测与诊断技术的发展, 人们可以利用先进的监测技术对设备进行状态监测和分析诊断, 确定设备的健康状况和可靠性情况, 经状态的综合评价来决定是否有必要对设备或元部件进行维修。

1.4 状态维修完全替代定期维修的可能性

电气设备的大小、结构、用材、功能各不相同, 出现缺陷的原因和规律也不相同。另外在工作时所受的电、热、机械、环境各不相同, 呈现的损耗规律不会相同。如密封橡胶垫呈现自然老化的规律, 而变压器的绝缘缺陷形成有时间因素也有其他因素。其次, 各个设备在石化系统中的地位和影响不同, 每个设备中部件对设备功能的影响也不相同。能否或有没有必要对所有设备进行状态监测、故障诊断、状态维修呢?即能否用状态维修完全替代定期维修呢?事实上, 对所有设备及其部件进行状态监测和状态诊断在技术上有困难, 而且对所有设备及其部件进行状态监测在费用上难以承受。所以, 未来的状态维修不可能完全代替定期维修, 而是状态维修和定期维修共同存在的局面。

2 电气设备状态维修的研究应用现状

1986年美国电力研究所 (EPRI) 所属的监测与诊断中心 (M&D) 在美国费城成立, 研究发电厂变电站的在线和定期监测诊断技术, 这些研究应用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汽轮机大修由4~5y延长到6~8y, 检修时间由原来的56d减少到28d, 延长设备寿命10%~15%, 提高运行能力10%~30%[6,7]。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在线监测与诊断技术的应用上也取得了较好进展, 如日本能源部1987年发表了关于对发电设备实行剩余寿命诊断方针, 1988年通产部为延长已运行多年的燃煤火电发电设备的寿命, 提高其可靠性, 进行了“设备诊断技术实机试验”[8]。此外欧洲的一些国家如法国、丹麦、瑞典、西班牙、德国等国家的一些公司企业在设备诊断技术研究和开发方面都有一些进展, 如高压电器, 特别是变压器和断路器等在线状态监测、评估和维修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和试验, 并已在一些设备维修中得到应用。

我国石化、电力企业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试行状态维修的探讨, 1990年以后有少数石化、电力企业开始采用, 特别是绝缘在线监测技术的探讨, 在一些电力院校和研究部门得到重视, 作了较深入的研究。同时一些在线监测装置仪器在实践中获得应用, 积累了一些经验。1997年原电力工业部颁发的《电力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与1985年部颁的《电力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相比, 新规程已考虑了状态维修的问题, 放宽了部分设备的一些试验的周期, 给实际现场中结合采用提供了依据, 同时也补充了在线监测的应用一些问题[9,10]。

在这样的背景下, 国内学术界对电气设备状态维修展开了多方面的探讨, 包括状态维修的含义、实施条件等。文献[11]认为状态维修包括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 (RCM) 和预测维修2个不同的技术领域, 认为通常整体设备状态维修可采用RCM技术, 具体的关键设备状态维修采用预测维修技术。文献[12]提出了狭义状态维修 (cbm) 和广义状态维修 (CBM) 的概念, 认为广义的状态维修包含了目前所有的先进检修方式:预测维修、可靠性维修、状态维修 (cbm) 等;包含了这些方式所涉及的具体技术的实施和利用, 先进维修策略的制定, 以及先进维修管理体制的建立等。

文献[13]认为计划维修的基础, 是电气设备的预防性试验, 而状态维修的基础, 则是电气设备的在线监测, 强调随着监测技术的不断进步, 在线监测最终可能取代预防性试验, 进而促使计划维修向状态维修转变。文献[14]将状态维修技术划分为四个方面的内容, 即设备寿命管理与预测技术、设备可靠性分析技术、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以及信息管理与决策技术, 将故障诊断纳入到状态维修过程。

文献[15]指出状态维修在我国仍处于探索阶段, 全面实施还具有较大的难度和风险。因此根据输变电企业的现有条件和状态维修所需的技术支持等综合因素, 通过综合评价选取可以实施状态维修的电气设备, 为合理选择状态维修试点提供了初步依据。

3 结束语

我国石油石化行业物流发展模式探讨 篇10

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作为国家经济支柱产业,物流量大,物流费用惊人。目前,石油企业物流大而全、小而全的传统物流格局仍未被打破。物流环节多,周期长,费用高,效率低,耗费惊人。仅中国石油一家每年采购供应额就达500亿元,工业物流成本的静态资金量达400亿元,如果加上中国石化、中国海油每年投入产出的物流资金量,高达近千亿元人民币。如何降低物流费用,使物流成为新的效益增长点和利润源,已成为石油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中心工作。

现代物流的特点

1 现代物流是企业的第三利润泉

物流是为满足消费者需求而进行的对原材料、中间库存、最终产品及相关信息从起始点到消费地点的有效流动与储存的计划、实施和控制的整个过程。它构成了企业价值链的基础活动,是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据统计:我国目前工业品流通成本占商品价格的50%~60%,零售商的物流成本占总成本的20%以上,流通费用支出占GDP的20%,而发达国家仅为10%。在生产环节的物质、劳动消耗的节约潜力已经有限的情况下,降低物流成本、提高企业物流效率仍有较大空间。据专家预测:如果我国全社会流通费用降低1%,可节约资金178亿元人民币左右。因而,物流对企业而言,是继劳动和自然资源之后的“第三利润源泉”,完善的物流将起到减少人力,减少企业内部运作环节,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的作用,对整个国民经济而言,是有待开垦的“处女地”,是新的经济增长点。

2 第三方物流成为现代物流管理的主流模式

物流外协第三方,即通常所说的第三方物流,是由相对“第一方”发货人和“第二方”收货人而言的第三方专业企业来承担企业物流活动的一种物流形态。它通过与第一方或第二方的合作来提供其专业化的物流服务,它不拥有商品,不参与商品买卖,而是为顾客提供以合同约束、以结盟为基础的系统化、个性化、信息化的物流代理服务。包括设计物流系统、EDI能力、报表管理、货物集运、选择承运人、货代人、海关代理、信息管理、仓储、咨询、运费支付和谈判等。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欧美国家的物流已不再作为工商企业直接管理的活动,常从外部物流专业公司中采购物流服务。如在1992年某机构对全球500家最大制造商物流主管的调查表明,有37%的企业采用第三方物流服务。1997年,主要的英国零售商已控制了94%的工程配送(从配送中心到商店),其中将近47%的配送是外协的。在美国的一些主要市场上,第三方物流的利用率已经达到73%,还有16%的企业研究未来第三方物流的利用。此外,在国际物流方面也有物流外协的趋势。据荷兰国际配送协会的调查表明:美国、日本、韩国等欧洲配送中心的三分之二物流是由第三方物流公司管理的。由此可以看出,第三方物流已成为各个国家企业物流管理的主流模式。

3第三方物流的优越性

当今竞争日趋激化和社会分工日趋细化的大背景下,第三方物流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具体表现在:

(1)企业集中精力于核心业务。由于任何企业的资源都是有限的,很难成为业务上面面俱到的专家。为此企业应把自己的主要资源集中于自己擅长的主业,而把物流等辅助功能留给物流公司。例如:1990年以前,家电生产巨头惠尔浦公司经营利润很低。后来他们发现,原因是公司为把商品从甲地运到乙地开支过高。因为惠尔浦公司在美国的11家工厂各自处理自己的后勤工作,结果是供应线路混乱,成本得不到控制。经理们意识到,节省开支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把各工厂的后勤工作统一起来。经与赖德专业物流公司合作,赖德公司很快就在克利夫兰建立了专为惠尔浦公司服务的后勤指挥中心,对惠尔浦公司的运输业务进行了改组,精简了仓库和卡车运输业务,调整了联系各方面工作的计算机系统。结果,1994年,惠尔浦公司把原料运到工厂所需费用减少了10%以上。

(2)灵活运用新技术,实现以信息换库存,降低成本。当科学技术日益进步时,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供应商能不断地更新信息技术和设备,而普通的单个制造公司通常一时间难以更新自己的资源或技能;不同的零售商可能有不同的、不断变化的配送和信息技术需求,此时,第三方物流公司能以一种快速、更具成本优势的方式满足这些需求,而这些服务通常都是制造商一家难以做到的。同样,第三方物流供应商还可以满足一家企业潜在的顾客需求能力,从而使企业能够接洽到零售商。如美国赖德专业物流公司向一家床垫制造商(西蒙斯公司)提供一种新技术,使得后者彻底改变了自己的经营方式。因为,在合作前,西蒙斯公司在每一个制造厂储存了32 000到50 000个床垫来适时满足客户的时尚需求,合作后,赖德在西蒙斯德制造厂安排一个现场物流经理,当订单到达时,该物流经理使用特殊的软件来设计一个把床垫发送给客户的优化顺序和路线。随后这一物流计划被发送到工厂,在那里按照确切的数量、款式和顺序制造床垫,并全部及时发运。该项物流合作从根本上降低了西蒙斯公司对库存的需求。

(3)减少固定资产投资,加快资本周转。企业自建物流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购买物流设备,建设仓库和信息网络等专业物流设备。这些资源对于缺乏资金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是个沉重的负担。而如果使用第三方物流公司不仅可以减少设施的投资,还解放了仓库和车队方面的资金占用,加速了资金的周转。

当然,第三方物流在为企业提供上述便利的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诸多的不利,主要表现在:企业不能直接控制物流职能,不能保证供货的准确和及时,不能保证顾客服务的质量和维护与顾客的长期关系,企业将放弃对物流专业技术的开发等。

石油石化企业如何选择物流发展方式

如果单从资源配置的角度上来看,选择第三方物流服务显然更加高效。许多企业同时要生产和销售产品,又要管理仓库和运输队,由于管理调度的困难和难以避免的仓库或车队的闲置,将造成效率降低和成本增加。然而,如果完全外包,对于石油、石化企业而言,将面临市场方面的风险。由于产品量实在太大,目前市场上任何一家物流企业都不能完全承揽其物流服务。况且从实际情况来看,要将管道、码头、仓储等设施完全外包,对于一家上下游一体化企业而言也是不现实的。

通过上述论述,石油、石化销售企业选择的物流模式是要整合好企业外部供应链的后勤服务,集中力量做好它们最擅长的工作,把供应环节的工作留给专业公司去做。比较好的方法是:大力建设管道等基础性物流设施,控制大物流,整合现有物流的基础装备,组建专业物流公司,采用第三方物流方式运行油库、公路运输、加油站配送等业务。

石油石化企业物流改革面临

的困难及应对措施

目前石油销售企业采用第三方物流的企业较少,究其原因不外乎有以下几个方面:体制不畅,企业对现代物流缺乏正确的认识,决策者的观念不接受,企业缺乏利益共享的物流改善激励机制,某些运作中存在黑幕等,为此,石油、石化企业应采取以下措施。

1政府统筹引导企业放弃狭隘做法

现代物流是一项综合产业,政府首先应该成立一个相应的领导部门,统筹引导企业。同时要制定城市物流发展规划,在税收和政策上予以倾斜;其次是要建立信息平台的支持体系。重点要建立“三个网络”和“三个信息平台”,即铁路、公路、国际货代运输网络和装卸运输平台、仓储平台、全国公路货运信息平台,同时要建成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并且引进电子商务、GPS、EDI等先进信息技术,使之有效地运用于现代物流的整个环节,加快城市的现代物流信息化建设。

目前石油销售企业已经有一些物流的设施,但担心外包后这些设施会闲置,得不到合理的运用,同时担心人员的下岗问题,因此下决心做物流的企业虽然不少,然而真正要把决心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即向原有的部门、车队、人力挥刀的关键时刻,许多人发现自己拿刀的手举不起来了。北方交大的张文杰教授精辟地归纳为:“有的企业自己没有实力做好,但又不愿放弃物流这块利润,这种狭隘的做法在国内企业中很常见。”对于企业体制存在的这些问题,企业应该痛下决心进行取舍,有实力自己就坚定地去做,没有实力就让给别人去做。

2 正确认识现代物流、提升核心竞争力

随着现代物流业在我国的迅速发展,传统单一技能的物流人员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需求,而高素质、多技能,既具有物流专业基础与物流实践技能又具有创新能力与系统设计规划等综合素质的复合型物流人才正在成为物流领域人才需求的新趋势[1]。一些石油销售企业对现代物流缺乏正确的认识,他们认为物流外包就是为了获得额外利润。为此,作为物流的需求方,要认识到物流不仅是挖掘“利润源泉”,而且在于建立企业长期发展的“发动机”,利用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规模经济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从战略意义上来讲,不管是物流自营、外包还是二者兼有,当今企业物流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其市场竞争力和顾客服务水平,而不仅仅停留在降低成本的第三利润源泉的层次上。

3 更新决策者的观念,正确对待第三方物流

由于传统思想作怪,尽管物流是一个社会化的概念,但最终还是要靠人来落实,在“人治为本”的企业文化中浸淫多年之后,一些企业的决策者成为推行外包的最大阻碍因素。因此,企业需要和物流公司建立一种长久稳定的联盟伙伴关系,使企业能够保持长期的最佳营运水平,并带来持续增长的价值。有时即便企业找到了这样的潜在伙伴,出于担心商业秘密的泄露、受到第三方的左右以及对物流失去控制等,他们也不愿发展这种密切关系,从而影响了物流外包的实施。作为在业内曾经颇具争议的外包案例-安泰达物流项目的执行者之一,小天鹅股份有限公司物流管理部经理王玉宇对此深有感触。他说:“物流是企业内部的革命。我们在整合过程中体会到的要点是,公司领导层从上到下,必须去正确对待第三方物流。如果公司内部都不统一,是根本做不起来的。”

总之,面对新的世界经济格局,物流服务企业必须不断改进和优化企业的经营模式,拓展新型物流服务,来适应物流市场的变化,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2]。石油销售企业应该建立利益共享的物流激励制度,鼓励企业参与竞争,为石油石化行业物流的快速发展提供支撑。

摘要:在我国石油石化物流快速发展的今天,对现代物流进行研究,了解第三方物流及第三方物流的运营方式,分析现代物流管理模式的特点,指出物流服务企业必须不断改进和优化企业的经营模式,拓展新型物流服务形式,对于探讨我国石油石化行业的物流发展模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指出,物流服务企业必须不断改进和优化企业的经营模式,拓展新型物流形式,以促进石油石化行业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石油石化,现代物流,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刘芳.我国现代物流人才培养现状及未来发展模式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0(3).

上一篇:乙酰氨基酚注射液下一篇:物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