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转型背景

2024-08-12

经济转型背景(精选十篇)

经济转型背景 篇1

农业经济时代可划分为世界古代农业经济时代和世界近现农业时代;从产业结构高度化进程视角分析, 本文主要研究世界古代农业经济。古代农业经济沿着原始农业经济、奴隶制农业经济和封建制农业经济演进。人类在长期经济生产活动中逐渐发生三次重大的原始产业活动分离:第一次是原始社会后期种植业与畜牧业分流, 是典型的原始农业内部生产活动分工;第二次是原始社会末期的手工业与农业分流;第三次是发生在原始社会瓦解、奴隶社会形成时期的商业与农业和手工业分流。由于人类文明版块进程的差异, 古代农业经济时代的进程不一。东方文明孕育的农业经济十分发达, 是世界农业经济时代的主要贡献者, 包括中国原始农业经济、西亚原始农业经济、埃及原始农业经济, 这些原始农业经济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原始农业门类齐全, 农作物已经包含现代农业的全部, 畜牧业种类繁多, 也包含了现代畜牧业的全部。手工业涵盖冶金、纺织、皮革、彩陶、木工、造纸、盐业、采掘、造船、建筑等。商业活动主要从事农产品和手工业品的交换和贸易。中国农业经济时代漫长, 成为世界各国或地区向往的天朝上国, 到1765年, 中国处在“康乾盛世”, 经济规模占世界份额32%, 到1830年, 占世界29%。到1900年, 占世界的6%。古希腊、古罗马的农业发展有限, 其手工业、建筑业和商业发达, 这是构成西方农业经济时代的主线。1760年以前的欧洲都属于西方文明农业经济时代:公元1000年前欧洲处于原始社会和奴隶制社会时期, 庄园经济是当时主要的经济模式;公元1000年至公元1500年城市经济和地区经济是当时主要经济模式。在农业经济时代, 文化与经济存在两种状态:原始社会条件下经济与文化互相融合, 形成初始形态的文化经济共同体, 即经济文化一体化;在奴隶制、封建制社会条件下, 文化发生向两个方向发展, 一是文化走向阶级统治, 另一个就是文化走向社会, 促进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 这就形成文化与经济相融相离局面。如欧洲的中世纪时期, 文化与经济活动严重隔离, 阻碍欧洲农业经济的发展。

二、文化与经济融合, 催生工业经济的巨大发展

工业经济时代是文化和经济互相促进的时代, 是近现代西方文明的产物。文化存量增加和文化流量速度的加快, 推进了工业经济活动专业化和产业化, 推动了人类经济结构转型, 包括产业结构转型。以产业化为导向的工业化为文化繁荣和文化经济的启蒙和成长提供载体。首先, 14—16世纪, 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揭开了西方文化活动的大繁荣, 思想解放和科技探索促进以知识进步为方向的文化活动的广化和深化, 促进西方文明版块积极吸收人类其他文明的成果, 导致西方世界的制度结构转型, 新的制度结构推动了新的经济结构转型。从此, 以西方主要国家踏上以工业化为表征工业经济时代的征程。工业经济活动实现以手工工场向以产业化为特征机器大工业转型。工业经济时代是以西方主要国家完成工业化为标志, 时间大约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 但这个时间可以推后到20世纪60年代 (由于这段时期产业结构未发生转型) 。在这一时期, 工业经济经历两次产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爆发第一次产业革命 (1860—1870年) ;19世纪70年代爆发的第二产业革命 (1870—1960年) 。两次产业革命实现了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 从轻工业到重工业, 从基础产业或先导产业到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即从棉纺织工业、煤炭工业、采掘工业、交通运输业到钢铁工业、汽车工业、化学工业、石油产业、电子工业、电信产业等。科技文化推动了产业革命, 棉纺织技术的进步推动动力技术的变革, 动力技术带动了基础产业和先导产业的发展, 电气技术带动信息产业的发展。其次, 经济活动的深化和广化推动文化传播和文化经济化的发展。印刷工业和信息工业的发展大大推动传媒产业和出版产业的发展, 传媒产业加速文化的传播, 电子工业和半导体工业推动广播电视产业的发展。工业革命引起社会生活巨大变化, 为文化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促进了展现工业经济时代文学、表演、艺术事业的繁荣, 文化经济化步入萌芽和成长阶段。伴随着西方强势经济的发展, 强势的西方文化向世界进发。

三、世界文化经济时代实现转型

文化经济时代是知识经济的高级阶段, 即知识经济是文化经济的低级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末, 知识经济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和关注, 是社会经济生活最耀眼的名词。1959年, 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对社会劳动结构变化趋势的分析中提到知识劳动者将取代体力劳动者并提出知识社会。1962年, 美国经济学家马克卢普在《美国知识的生产与分配》一书提出知识产业的概念, 包括教育、研究与发展、电讯传播、信息设备和信息服务, 并认为知识产业是衡量知识存量与增量变化的依据。1993年, 美国社会学家贝尔提出“后工业社会”。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一书中又提出“超工业社会”、“后工业经济”。1990年, 联合国研究机构提出“知识经济”的概念。1992年中国吴季松博士在《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上提出“智力经济”的概念。1996年, 美国管理学家哈拉尔在《新管理学》一书中提出知识是生产要素。1998年, 世界银行撰写的《世界发展报告》改为《发展的知识》。可以看出, 人们对20世纪60年以来的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存在不同的表达, 但实质上人们都达成了一个共识:知识经济时代来临。1996年, OECD在《科学技术和产业发展》的报告中给知识经济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 是相对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的一个范畴。20世纪下半叶, 世界新型经济结构产生, 以计算机产业、信息产业、新材料产业、航空航天产业、生物产业等成为各国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在这段时期, 人们忽视对文化经济的关注, 仅仅注意到文化要素一部分的知识。文化定义多种多样:《辞海》和《辞源》的解释是: (1) 人类在历史进程中创作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精神财富指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2) 考古学范畴中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 工具、用具及制造技术等具有文化特征。 (3) 运用的能力及一般知识水平。欧盟委员会认为文化是绘画、戏剧艺术、书法、音乐、电影制作、建筑及城市规划、媒体、连环画、科学技术、语言文字、艺术和传统。加拿大联邦通讯部对文化的定义是: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 包括知识、艺术、信仰、道德、法律和风俗习惯。美国一些学者对文化作了新的界定:文化是一种商品。可以看出人们对文化的概念历来都是充满争议, 文化内容丰富。值得肯定的是:知识仅仅是文化的一部分, 属于文化范畴。知识成为生产要素, 文化也就成为生产要素。知识经济实现了世界经济结构转型, 本世纪文化经济真正实现人类社会经济转型。日本的日下公人提出将满足人们心理需要的文化类服务业和创新活动独立出来, 形成第五产业。波特认为人类经济发展经历的阶段:“要素驱动阶段、投资驱动阶段、创新驱动阶段和财富驱动阶段。”每个阶段都包括文化经济因子, 文化要素、文化资本、文化创新和文化 (精神) 财富都是文化经济凸显的内征和表征。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 主要发达国家文化产业成为国家支柱产业, 门类众多, 增长速度快, 这表明主要发达国家实现了完全意义上文化经济转型。广大发展中国家再一次落伍了, 一些新兴经济体奋力追赶, 其他的发展中国家也纷纷调整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大力发展本国文化产业, 实现本国文化经济转型。

四、结论

马克思的理论告诉人们:经济是基础, 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基本因素。通过本文人类经济活动和经济时代的转型研究和分析, 可以得到肯定。同时, 马克思的理论认为文化是属于上层建筑领域, 文化经济的发展, 文化的经济属性凸显, 这与前面的观点相悖。在原始农业经济活动中, 文化与经济出现初始融合, 文化的经济功能初步呈现。在漫长的奴隶制和封建制社会, 东西方社会的文化发展受到桎梏和束缚, 文化仅走上上层建筑领域, 文化的经济因素被抹杀。文艺复兴运动解放了西方社会的思想, 促使西方文化变革, 推动了文化的大发展, 经济活动的商业化和市场化与文化发展共同促进人类工业经济社会的来临和巨大发展, 导致经济社会转型。西方工业经济社会的巨大成就推动了西方文化的繁荣, 伴随着西方工业社会的发展, 强势的西方文化向世界进发, 西方文明板块超越了传统型强势的东方文明板块。20世纪50年代以来, 随着人类文化存量的积淀, 世界兴起了一些新兴产业, 并逐步成为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国家或地区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 这就是所谓的后工业社会。20世纪90年代以来, 作为文化经济表征的文化产业在全世界兴起, 并已经发展成独立的经济体系, 受到各国或地区普遍重视, 人类经济社会又一次实现转型, 即文化经济时代来临。

摘要:迄今为止, 经济社会发生多次转型, 经济活动和经济时代多次分离和升级, 研究经济社会呈现的这些现象和特征非常重要和必要。一是农业经济时代下文化与经济的关系;二是文化与经济融合, 催生工业经济的巨大发展;三是世界文化经济的生成。

关键词:经济转型,梳理,文化经济

参考文献

[1]张荣.我国虚拟动漫产业集群的优势与运作[J].经济管理, 2008, (2) .

[2]苏锋.王莉.蓝猫模式难以模仿的胜利[J].企业管理, 2008, (2) .

[3]丹增.文化力与文化生产力:文化经济发展的立足点[J].新华文摘, 2007, (17) .

[4]李江帆.文化力、文化生产力与精神生产力[J].中国经济问题, 2007, (5) .

[5]林民书.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及其特点研究[J].中国经济问题, 2008, (1) .

经济转型背景 篇2

----基于浙江省台州市的实地调查

2011-12-1

《经济转型升级背景下的民营企业家转型研究》是中共台州市椒江区委党校陈燕鸣负责完成的2010年市社科联研究课题(课题编号10YB05)。本课题以企业家转型为着眼点,把企业家的转型和企业家创新与企业的转型联系起来开展相关研究,并进行较为全面的梳理,提出了私营企业家转型的应对措施。主要观点如下:

一、企业家转型对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私营企业多数属于中小企业,企业家是影响企业活动的重要因素,是企业无可替代的核心人物,是企业发展的引擎。企业家能否实现转型在企业升级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企业家认知的改变、企业家能力的提高和企业家精神的塑造,都是企业升级的重要因素。

私营企业家成长的基本方向十分明确,就是积极主动地适应市场环境、市场机制和市场结构的变化。而当前形势下私营企业家精神的现状是:大多数企业经营者重视创新,善于把握市场机会,而在冒险和挑战意识方面的自我评价相对较低。

二、私营企业家转型的路径选择:新生代私营企业家的培育

(一)新生代私营企业家的基本情况

调查显示,绝大部分私营企业主非常重视子女教育,企业家子女拥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比例达到54%,远高于同年龄层次人群;同时他们视野开阔,竞争意识强;有敏锐的市场触觉,发展目标明确;具有悉心敬业、创新发展的精神;具有市场取向的经营管理能力和管理方法。但危机感明显不如第一代,特别是在心理素质上,缺乏敢冒险、善打拼的精神;对财富的珍惜程度相对也较弱;缺乏掌控全局的经验。

(二)建立新生代私营企业家的培育机制

新生代企业家的培育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始终围绕市场化、职业化与制度化三个关键因素。市场化:私营企业家队伍的市场化的意识普遍增强,市场化的手段已经得到局部的运用。但还存在需要市场不规范,即由于市场经济初期经济秩序还没有完全建立而导致的无序状况。其影响主要表现在:第一,市场不够规范降低了整个社会的信任水平,增加了企业经营者通过市场机制实现自身价值的成本。第二,市场上存在的不守规则行为影响了整个社会的职业道德建设,不利于企业家队伍职业伦理的提升。第三,市场机制不完善增加了对企业经营者进行考核、约束与监督的难度。

职业化:在私营企业家职业化建设中存在三个比较突出的困难:第一,由于处在市场经济的初期,职业化的大环境还不成熟,非职业化的做法还比较普遍。第二,缺乏比较现代的、有效的系统培训,职业化素质的培养任重道远。如何消化、吸收国外的职业化建设经验,并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还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间来完成。第三,一些陈旧的观念妨碍了企业家队伍职业化的进程,特别是私营企业中也存在严重的官本位思想,这是中国传统社会官本位思想的顽固延续。

制度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企业家制度化建设需要进行根本性的制度创新。而选拔、激励与约束等制度改革遇到的障碍之一在于有关政府部门的行政干预,因此,在这里,制度创新的主要内容就是真正实行政企分开,加快企业经营者的市场化进程。在各项具体制度的改革上,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突破。首先,选拔制度的难点在于行政手段仍占主导,市场机制尚不成熟。另外,在真正采用市场选择时,也需要解决配套措施的问题,例如,需要建立科学、有效的对于企业经营者胜任能力的评价方法。其次,激励制度的难点在于打破过去行政化的薪酬体系,真正推行企业化的薪酬体系。第三,约束与监督制度的难点在于法制法规还不完善,评价考核体系也不够落实。另外,一些重要的监督力量,如新闻媒体对于企业经营者的监督作用发挥得还不够。

三、政府行为与私营企业家转型

目前,政府对于私营企业家往往存在“少予多取”的现象,没有树立起优质服务的理念,目前的培训、培育方式也过于简单。政府如何引导推动私营企业家转型,进而促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政策建议:

(一)引导私营经济转型,努力培育新生代私营企业家资源

首先在思想观念上,对私营企业家的作用和地位要有足够的认识,给予充分的肯定。要充分认识到转型时期,私营企业家资源对区域经济绩效增进具有重要的作用。私营经济的发展不仅能够增加就业机会,而且也能够大大促进中产阶层队伍的扩大从而对进一步“显化”企业家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次要把私营企业家和其它类型的企业家放在同等的地位,一视同仁。尽量消除对私营企业的歧视性政策壁垒,为私营企业家的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和制度环境,促使私营企业家的大量“显化”。三是要努力降低私营企业家创新创业的风险,提高其创业的成功率。转型时期的最大特点是许多东西都在变,加上全球金融危机的出现,中国私营企业家面临较大的创业风险,这会大大降低其创新活跃程度,不利于形成一个稳定成熟的企业家阶层,所以转型时期政府要注重如何降低这些风险,比如为企业家提供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建立有效率的产权制度,克服政府机构办事效率低下或与企业“争利”的行为,进一步规范市场,引导私营企业家依法经营、诚信经营,讲究商业道德,鼓励私营企业家努力为社会作贡献,承担起必要的社会责任,加快建设促进私营中小企业创新创业的公共服务平台和小企业创业基地,加强信息服务网络建设等。

(二)大力培育发展知识型企业,促使私营企业家的转型

知识型企业是私营企业家转型的重要载体,创新型私营企业家资源是今后区域经济绩效进一步增进的更为重要的企业家资源,政府必须在宏观政策上进行引导,以促使其“显化”或从传统创业型逐步“转化”。一是引导现有私营企业家努力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要引导他们抛弃小富即安的思想,在加强自身学习、转变陈旧落后观念的同时,积极鼓励私营企业家走出去,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培养私营企业家良好的素质和战略思维的能力,通过大量的“干中学”提升自身的企业家人力资本水平。二是要引导现有私营企业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私营企业家对企业的家族式的管理也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支持和鼓励私营企业家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和交流,引导其尽快熟悉现代管理模式、营销手段、国际商务等,主动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与合作,逐步实现企业生产要素的全球化配置。三是要鼓励和引导私营企业家重视创新。加大创新力

度、提高创新能力、提升创新层次,在创新中加速私营企业家能力的积累。努力通过创新使企业自身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在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的同时,建立自身的优质品牌和自身销售网络,打破私营企业在价值链上被低端锁定的不利局面。政府要进一步加强产业结构调整,淘汰一些高能耗、高污染、低层次、低效率的产业,促使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也促使私营企业家自身能力和素质的“转型升级”。四是要鼓励和支持私营企业家善于吸纳各类优秀人才。打造领军人才带领下的企业创新团队,不仅注重技术上的创新,还要努力在管理上创新,在市场营销上创新,在企业文化上创新,努力给企业人才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和平台。五是倡导先进的文化。引导私营企业家摒弃一些低俗风气和落后的传统观念,弘扬积极向上、勇于创新、艰苦奋斗、回报社会的精神品质。引导社会尊重私营企业家,对私营企业家有正确客观的认识,引导建立一种良好的商业文化。

(三)营造良好政策氛围,进一步拓展私营企业家转型空间

一是要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建立健全法律制度,为广大私营企业家建立一个公开、公平的竞争环境。建立统一规范、公平公正的市场体系,进一步扩大市场准入范围,降低准入门槛,制定有利于私营企业成长的具体办法和措施。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类要素市场,加强产权保护,促进和规范民间融资,通过政府采购、降低税费,扶持私营企业的发展,努力营造私营企业家成长的良好外部环境。支持私营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的调整,鼓励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的协作,支持私营企业向服务业、软件开发、网络动漫等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二是加快金融体制改革。融资能力对私营企业的成长至关重要,但统计显示,近80%的中小私营企业从来没有获得过银行贷款。国有银行无法为大量中小私营企业家准备宽松的融资渠道和足够充足的资金,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必须出台一些扶持性政策,比如对私营企业家的贷款风险进行补偿,实行差异化的贷款政策和监管措施,加快创业板的建设;畅通私营企业家的融资渠道,建立民间融资机构和组织、规范民间融资行为、引进外国银行;加大对私营企业的财税扶持,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引导社会资金支持私营企业家的创新创业。三是努力构建企业为主体、市场为主导、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加强政府的引导,加强对企业家创新行为的支持力度,除了进一步加大创新项目的资金支持外,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制度、金融(融资)支持、政府采购,鼓励私营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采取各种形式紧密合作,建立面向行业、面向区域不同形式的产学研共性技术平台,加强技术研发的合作与联盟,加强人才资源的整合与交流,加快技术成果的有序流转。

(四)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促进私营企业家与社会良性互动

私营企业家与社会良性互动机制的形成有很多影响因素,比如文化,台州地方政府与私营企业家的良性互动是台州私营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台州传统文化中注重功利、工商为本观念,为台州选择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人文价值支撑。地方政府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相对比较容忍市场经济,比如在全国率先推进市场化改革,使得社会能够较好地与私营企业家进行良性互动,使企业的发展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互动,使企业发展能够促进当地社会与人文的发展,从而更能有效推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有利于区域经济绩效的提高。市场化、职业化和制度化是企业家队伍成长不可或缺的关键条件,这些条件的创造,不仅需要制度

经济结构转型背景下产业债筛选策略 篇3

关键词:经济结构转型 产业债 二维风险指标

经济结构转型使产业债行业分化明显

2013年是中国经济发生重要转折的一年,中国经济和金融市场都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结构性变化。过去10年以外贸出口为导向、由政府主导投资的经济增长方式将不可持续,中国经济将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从依靠外需转为内需拉动,从依靠投资转为消费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由此,产业发展也面临转折,过剩产能行业将会经历痛苦的去杠杆过程,而像环保、传媒等新兴产业将迎来景气周期,步入快速发展阶段。因此,在产业发展冷热不均的情况下,各行业相关的产业债表现也会出现明显分化。对投资者而言,有必要从中观层面对产业债进行分行业筛选,优中选优,从而选择更合适的投资标的。

设立二维风险指标进行产业筛选

(一)经营风险

如果一个行业的竞争不够充分,企业可以通过垄断市场获取垄断利润,那么其营业利润率会保持相对的高位稳定。一个行业的竞争越激烈,尤其是红海市场,那么该行业的经营风险就会越大,具体表现在该行业的营业利润率会随着竞争不断下降。对于完全竞争的行业,当市场发展成熟,其营业利润率也会很稳定,但会保持在很低的水平。因此,营业利润率的高低和变动是否剧烈都反映行业的经营风险的大小。另外此项指标还能体现宏观环境、政策环境等其他外部冲击对企业经营造成的影响,因此,可以认为是一个综合的反应经营风险的指标。

以下,笔者综合考虑各个行业营业利润率的水平值和波动值(level and volitility)对不同产业的经营风险进行分析。为了平滑宏观环境等因素造成的短期波动,将某个行业近三年的平均营业利润率视为该指标的水平值,旨在把握趋势,而将近三年的平均营业利润率与过去8年的平均营业利润率的变化比例作为趋势变动值,把握行业营业利润趋势变动情况。另外,通过计算该指标2007年-2013年7年的方差,来体现营业利润率波动情况,反映行业受外部环境等影响的波动风险。然后分别对各行业的这三个值进行排序,并给予30%、40%、30%的权重进行加总得出一个综合的排名,这个综合排名综合度量了行业营业利润的水平、趋势变动、利润水平波动情况,反映各行业的相对经营风险。

从行业来看,2007年以来,营业利润率具有明显趋势性变动的是食品饮料、家用电器、采掘、有色金属、黑色金属行业,食品饮料、家用电器行业趋势向好,其他行业趋势明显变差。受金融危机影响波动性比较剧烈的行业包括:公用事业、交通运输、化工、信息服务行业,其中,化工、交通运输行业最近几年下降明显,2013年相对平稳,信息服务行业最近几年表现趋于平稳,公用事业最近两年趋势变好明显。房地产、餐饮旅游、医药生物、交运设备、机械设备、电子等行业表现相对平稳(见表1)。

表1 各行业经营风险得分(2013年3季度)

行业 经营风险得分行业 经营风险得分

食品饮料2.62机械设备11.88

医药生物6.6公用事业12.04

家用电器6.76农林牧渔13.42

纺织服装6.8轻工制造13.94

房地产7.46信息服务14.06

电子7.66采掘14.3

交运设备8.04信息设备15.54

建筑建材8.3交通运输15.94

餐饮旅游8.88化工17.58

综合10.08有色金属19.9

商业贸易10.1黑色金属21.1

数据来源:Wind,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部加工整理

(二)财务风险

本文主要通过四个参数来评测不同行业的财务风险。包括:资产负债率(资本结构)、速动比率(短期偿债能力)、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占营业收入比(现金生成能力);带息债务与归属母公司股东的权益比(带息债务负担)。主要考察这些财务指标的水平值和趋势变动值。

1.资产负债率

资产负债率衡量的是企业的资本结构,资产负债率可以部分反映企业的财务风险。通常来说,企业资产负债率越高,那么债务违约的风险也就越大。但是由于不同行业的经营方式不同,有其不同的运营特征,所以仅仅看资产负债率有失偏颇,因此本文还将行业的平均资产负债率与其过去四年的平均资产负债率做个比较,以分析其变化趋势,称其为趋势变动值。

资产负债率是相对稳定的指标,变动一般不大。从时间序列上看,近3年各行业的资产负债率排名相对比较稳定。房地产行业、建筑建材行业等的资产负债率较高,近三年来整体超过了70%,而食品饮料和医药生物行业的资产负债率较低,均在40%左右。但是结合时间序列数据看,相对平静的资产负债率下暗流涌动,有些行业的资产负债率在快速上升,其中可能蕴含着较大的财务风险;而有些行业的资产负债率不变或者甚至下降。房地产行业不仅资产负债率高,而且变化值也非常大,相对于其他行业,房地产业由于更能获得贷款或者通过信托等途径获得负债融资,且受政策调控等,波动较大。当前,房地产行业的资产负债率长期保持高位,值得警惕。此外,电子行业资产负债率变动很大,而医药生物、公用事业、食品饮料行业等的资产负债率增加不多,尤其是食品饮料行业,其资产负债率在下降,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笔者认为是因为食品饮料行业利润率高,现金流充足,而且行业资本支出不多,所以导致了该行业的资产负债率下降。对于公用事业,资产负债率虽然较高,整体负债率在60%以上,但相对保持平稳。

nlc202309040538

结合水平值和变动值,可以得到一个加权排名,其中水平值排名比重是60%,变动值排名比重是40%。整体而言,加权排名相对稳定。在资产负债率这一项上,可以看出食品饮料、医药生物、机械设备得分相对较低,表现较好,而房地产、建筑建材、有色金属等得分较高,表现不佳(见图1)。

图1 各行业资产负债率综合排名(2013年3季度)

数据来源:Wind,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部

(编者注:美编去掉图中的“SW”)

2.速动比率

速动比率又称酸性测验比率,是指速动资产对流动负债的比率,它是衡量企业流动资产中可以立即变现用于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反映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

由于速动比率具有季节性的特点,所以本文使用的数据是2000年至2013年的3季度数据。本文分别对22个一级子行业的行业整体速动比率的水平值和趋势变动值进行排名,排名越低表示速动比率越高或者速动比率减少的越少。和资产负债率的情况类似,各行业速动比率的绝对值排名基本上比较固定,但是结合具体数据看,不同行业的变化趋势不同,有的行业的速动比率在上升,反映其短期还债能力提高,而有的在减小,反映其短期还债能力降低,债务违约风险上升。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电子行业速动比率的大幅下滑,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电子行业担心货源问题大量囤货,导致电子行业的库存大幅增加。对于信息服务、公用事业等行业,其速动比率下降的速度减缓,而信息设备、化工等行业的速动比率加速下降,表明其短期偿债能力持续恶化。

最后,本文通过对水平值和变动值综合考虑来给出评价,由于不同行业运营方式不同会导致比较大的速动比率差距,因此更需关注变化趋势,所以给水平值40%的权重,变动值60%的权重。由图2可以看出,食品饮料行业仍然表现最好,信息服务、公用事业、家用电器等行业的相对表现在不断改善,化工行业的相对表现在恶化,房地产、黑色金属一直表现不佳。

图2 各行业速动比率综合排名(2013年3季度)

数据来源:Wind,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部

(编者注:美编去掉图中的“SW”)

3.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营业收入(整体法)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占营业收入比反映的是企业的现金生成能力,如果一个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占营业收入比越高,那么该企业财务违约的可能性就越低。本文使用2000年至2013年申万22个一级子行业(金融服务业除外)的三季报数据,采用与上文同样的方法进行研究。

各行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占营业收入的比相对排名基本不变,但是有色金属行业表现出变差的趋势,再看实际数据,确实近几年来是在不断下降的。房地产行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占营业收入的比波动特别剧烈,比如行业龙头万科时而为正,时而为负,这可能与房地产业的开发周期相关。

再按照水平值排名60%的权重、变动值排名40%的权重计算得出综合得分(见图3),公用事业的得分在下降,表明其相对其他行业的现金生成能力在增强,食品饮料行业的得分在上升,表明其现金生成能力在减弱,而其他行业的得分都震荡剧烈。

图3 各行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营业收入(2013年3季度)

数据来源:Wind,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部

(编者注:美编去掉图中的“SW”)

4.带息债务与归属母公司股东的权益比

由于在会计报表中,企业的债务统计中包含正常经营活动产生的应付账款,而为了了解企业资本融资债务的比重,本文研究带息债务与归属母公司股东的权益比。

如果一个公司带息债务与归属母公司股东的权益比越高,那么说明该公司的融资主要是来自于债券或银行贷款,那么该公司的还债压力就比较大,支付利息压力会比较大,那么相对而言债券违约的风险也就更大。如果排名越低,则表明该行业的整体带息债务与归属母公司股东的权益比越低,表现越好。

从静态角度看,各行业的带息债务与归属母公司股东的权益比的排名是相对稳定的,只有化工、有色金属的相对排名在逐渐上升,家用电器行业的相对排名在逐渐下降(以下见图4)。

图4 各行业带息债务/股东权益比(2013年3季度)

数据来源:Wind,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部

(编者注:美编去掉图中的“SW”)

从动态的角度看,各行业的变化趋势不同,建筑建材、黑色金属、采掘业、综合、房地产行业的带息债务与归属母公司股东的权益比一直在上升,而食品饮料行业的这一指标比例在小幅下降。

大部分行业的综合排名得分比较稳定,但是公用事业、家用电器行业的综合排名得分在逐渐降低,显示出其债务利息负担相对的在逐渐减小,有去杠杆的趋势;而化工行业的综合排名得分在逐年增加,表明该行业的整体债务情况不容乐观。

5.综合评估结果

本文通过4个因素考量了各行业的财务风险状况,最后给各变量相等的权重,得到最终的排名得分,以全面评估各行业的财务风险(见表2)。综合来看,食品饮料行业的排名非常稳健,一直排名第一,这与过去几年食品饮料行业的景气程度有关,化工行业、建筑建材相对表现逐渐变差,公用事业、信息服务、机械设备行业相对表现逐渐走好,而房地产行业、黑色金属行业一直面临相对较大的财务风险。采掘、电子行业表现严重恶化。

表2 各行业财务风险综合排名

2011年2012年2013年2013较2012年变动

食品饮料2110

纺织服装7220

机械设备1783-5

信息服务12104-6

家用电器1665-1

公用事业20206-14

nlc202309040538

交通运输5137-6

轻工制造9158-7

农林牧渔8594

医药生物61210-2

商业贸易119112

有色金属151812-6

餐饮旅游191613-3

综合47147

化工1314151

信息设备1011165

交运设备181917-2

采掘341814

黑色金属222219-3

房地产212120-1

建筑建材1417214

电子132219

数据来源: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部加工整理

(三)各行业风险综合定位

综合考虑各行业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通过二维图定位各行业所处的位置(见图5),优先选择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均较低的行业,包括食品饮料、纺织服装、家用电器、医药生物、机械设备、公用事业等;交运设备、房地产、建筑建材、电子等行业经营风险不大但财务风险较大;信息服务、交通运输、农林牧渔、有色金属等财务风险不大但经营风险较大;采掘、信息设备、化工、黑色金属等行业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都很大,应予以规避。

图5 2013年3季度各行业财务风险、经营风险评估定位图

(编者注:将纵坐标轴 “2013三季度财务风险”改为“2013年3季度财务风险”、

横坐标轴“2013三季度经营风险”改为“2013年3季度经营风险”)

(四)融资成本敏感性分析

企业对融资成本的承受能力取决于其投入资本回报率(ROIC)水平。投入资本回报率可以反映企业对于债券利率的敏感程度。如果一家企业的ROIC越高,则其对债券利率的敏感度越低,债券利率的变化对其债券融资的影响越小。当资本回报率高于融资成本时,企业有扩张意愿;反之,企业的扩张意愿较弱。表3是申万22个一级子行业的平均ROIC,计算方法是提取出各行业中的上市公司,然后再分别剔除掉排名前10%和排名后10%的数据取平均值,排序方法是按照2013年3季度平均值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可以发现各行业投入资本回报率趋势性下降明显。投入资本回报率相对比较高的行业对融资成本上涨承受能力较强。食品饮料、医药生物、家用电器、信息服务行业对融资成本抬升的承受能力较强,公用事业表现平稳,相比之下,机械设备、电子、信息设备行业下降趋势明显,但仍具有一定承受能力,其他行业对融资成本上涨承受能力较弱,尤其是黑色金属行业,只能进入被动去杠杆过程(上市公司的财务指标相对较好,会高估整个行业的资本回报水平)。

表3 各行业投入资本回报率ROIC(单位:%)

申万一级行业2010年报2011年报2012年报2013年3季度季报

农林牧渔6.83 6.81 4.19 2.04

采掘10.50 8.29 6.48 2.89

化工7.71 5.90 4.08 2.54

黑色金属3.81 2.81 -0.01 0.76

有色金属5.31 5.81 4.07 2.04

建筑建材9.21 7.82 5.38 3.67

机械设备11.08 7.68 5.12 3.28

电子12.10 8.19 5.55 3.63

交运设备9.64 7.23 4.98 3.40

信息设备10.93 7.94 5.44 2.73

家用电器12.93 9.22 7.50 5.49

食品饮料13.27 10.77 10.38 7.10

纺织服装8.64 7.79 5.63 3.49

轻工制造7.00 5.39 4.65 3.34

医药生物12.25 10.15 8.57 6.10

公用事业5.47 4.32 4.22 3.83

交通运输7.29 6.39 5.43 3.71

房地产6.16 5.94 4.79 2.34

商业贸易7.34 7.43 6.30 4.69

餐饮旅游6.34 6.13 7.07 3.80

信息服务15.51 11.53 9.29 5.16

综合3.20 3.94 2.51 0.51

数据来源:Wind,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部

优选产业再精挑个券

综合考虑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本文认为食品饮料行业、家用电器、医药生物行业等的投资机会更大,信息服务行业也存在不错的投资机会。而采掘、黑色金属行业存在的风险较大。2013年度下调评级的主体集中在钢铁、煤矿、航运等行业。对于房地产行业,其财务风险较大,经营风险不大,投资建议是选择房地产行业财务状况良好的行业龙头。

结合市场上的企业债情况,发债主体主要集中在采掘、交通运输、电力、建筑行业以及社会服务方面的企业,因此投资组合建议是重点配置食品饮料、公用事业和医药生物行业,机械设备行业需要选取有竞争力的细分子行业,并对房地产行业、信息服务行业进行精心挑选,给予一定的配置,对于交通运输、建筑等行业保持跟踪,筛选合适的标的。

经济转型背景 篇4

一、品牌对中小企业顺利实现经济转型、获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

(一) 品牌是中小企业展示竞争优势、获得市场独立的重要工具

品牌不仅是一个名称、符号或它们的组合, 品牌更是代表了企业对消费者的多方面承诺、是企业与目标消费者沟通交流的重要途径。拥有良好形象的品牌反映了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牢固深远的关系, 凝聚了消费者对企业的信赖。没有品牌的企业不仅失去了一个展示企业实力的机会, 更重要的是放弃了获得消费者信赖的机会。由于缺乏品牌所提供给消费者的信任感, 许多中小企业可能会成为处于价值链优势地位的大企业推卸自身责任的替罪羊, 面临巨大的市场风险。如美国美泰玩具制造公司就曾经成功地把属于自己设计的失误转嫁给为其代工的国内中小企业。没有品牌的支持, 中小企业难以向消费者直接展示自己的竞争优势, 失去了与消费者沟通交流的很多机会。而许多中小企业, 由于没有获得消费者认可的品牌, 只能依附在跨国企业价值链的低端, 不仅利润微薄, 而且缺乏市场中的话语权。由于没有消费者的理解、认可、支持, 企业很难获得在市场上的真正独立。

(二) 品牌是中小企业转变经营方式、谋求长远发展的重要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企业获得了迅速的发展。低廉的人力、能源成本、巨大的国内市场都为企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发展的背后, 存在巨大的隐忧。我国正成为作为公认的制造强国, 同时也是名副其实的品牌弱国。我国许多中小企业甚至连商标都没有, 满足于赚取制造价值链上的一点微薄利润。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许多中小企业长期依靠低廉的人力成本和资源成本所提供的竞争优势也将逐步消失。今年全国大范围民工荒的出现就为企业依靠廉价劳动力的发展方式敲响了警钟, 供求关系的变化使企业的劳动力成本上升, 各地陆续提高的最低工资标准和不断完善的劳动力保护方面的政策法规也增加了企业的用工成本。各类资源产品的价格也处于稳步上升的趋势, 中小企业依靠原有粗放型的经营模式难以谋求长期发展。因此, 中小企业需要转变经营方式, 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而塑造品牌是企业开拓市场, 摆脱仅仅依靠价格竞争的困境, 提升企业的竞争力的重要方式。

二、现阶段中小企业品牌塑造工作面临的问题和机遇

(一) 现阶段中小企业在品牌塑造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 中小企业的品牌意识薄弱。由于普遍存在规模小、实力弱、人才匮乏、资金短缺的问题, 因此, 许多中小企业对是否需要塑造自有品牌存在疑虑。其次, 许多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缺乏对品牌的正确认识。有些企业甚至认为做品牌等于大量投入广告费提升知名度, 没有大量的资金就无法进行品牌运作。另外, 有些企业把品牌作为一种短期促销工具看待, 品牌定位模糊不清, 盲目地模仿和追随竞争者, 缺乏自己的优势展示。最后, 许多中小企业缺乏对品牌的长远规划, 没有把品牌作为企业的一种重要资产加以管理, 品牌价值流失现象时有发生。这些因素都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品牌塑造和健康发展。

(二) 现阶段中小企业品牌塑造工作面临的重要机遇

虽然存在许多不利因素, 但我国中小企业的品牌塑造工作仍具有许多有利因素。一方面, 我国许多中小企业经过了长期激烈的市场竞争的洗礼, 已经具备了塑造自有品牌的基础和条件。如我国的许多企业通过长期为国外企业代工, 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 而且也学习到了许多先进的管理方法, 提高了企业的经营效率。同时, 中国作为世界制造中心, 我国企业的生产制造能力得到了全球的公认。我国的许多中小企业完全有能力制造出高质量的产品, 这为其塑造品牌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 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对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为中小企业品牌塑造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我国经济经历了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 为中小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国内市场。同时, 国家在扩大内需方面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 随着经济的不断恢复, 消费者收入水平的持续提高, 必然带来消费升级的需要。消费升级不仅体现在消费结构的升级, 也体现在消费内容的升级, 消费者的品牌消费意识增强就是消费升级的一个重要表现。塑造成功的品牌不仅能够满足消费者的功能性需求, 而且可能满足消费者的象征性需求和体验性需求。

三、经济转型背景下中小企业的品牌策略需要关注的问题

处于国家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 又经过经济危机考验的中小企业, 依然面临外部环境错综复杂, 市场需求需要逐步恢复, 内部资金短缺、人才匮乏、资源有限的现状。如何在现有基础上创建并发展自有品牌, 使企业的品牌策略具有可行性、长远性, 符合国家经济转型的需求, 是广大中小企业在经济转型背景下品牌塑造工作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一) 认清经济转型趋势, 建立科学的品牌发展战略规划

我国众多中小企业依靠低廉的能源和劳动力成本所获得的低成本竞争优势正在逐步减弱, 选择新的发展路径迫在眉睫。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最近在有关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讲话中指出,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培育自主品牌是塑造新竞争优势的根本途径。广大中小企业首先应该认清经济转型的趋势, 正视自己现有的发展模式和国家未来经济发展方向之间存在的矛盾, 适应经济转型的要求, 逐步从粗放型、价格竞争型的发展模式, 向可持续型的、高附加值的方向转型。塑造品牌成为许多中小企业谋求未来长远发展、顺应国家经济转型要求、提升产品附加值的现实选择。同时, 中小企业也需要认识到品牌塑造是一项系统的战略工程, 具有全局性、长期性、全员参与性特征。因此, 应把其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组成部分, 建立科学的品牌发展战略规划;应围绕品牌的设计、塑造、维护、管理, 指导和协调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 通过长期细致的工作, 达到不断提升品牌资产的效果。

(二) 消除不正确的品牌观念, 明确品牌的核心价值

许多中小企业缺乏对品牌的正确认知, 把做品牌与做广告等量齐观, 认为通过广告轰炸, 企业在短期内就可以拥有知名品牌, 甚至强势品牌。我国许多企业曾经追求通过铺天盖地的广告一夜成名, 如秦池、三株、爱多等。但这些通过高昂广告费用堆砌起来的品牌早已在市场上销声匿迹。品牌的实质是企业与消费者的关系, 品牌最重要的是通过给消费者提供其所需要的价值, 建立与消费者牢固的联系, 而不仅是取个动听的名字, 也不是在短时间内通过支付高昂的广告费用使自己变成名牌。因此, 品牌塑造工作要求企业对品牌有正确的认知, 根据目标消费者的需求, 确定企业品牌的核心价值。在实践中, 许多的成功品牌由于满足了目标顾客的消费需求, 即使没有做大规模的广告宣传, 仍然能够获得消费者的持续追捧。日本品牌无印良品的运作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无印良品提倡“简单生活理念”, 产品设计追求返璞归真, 摒弃不必要的加工、简单包装, 甚至连品牌Logo都省略了, 但这并不妨碍其成为一个成功的品牌, 其自然环保的风格、简约朴实的品牌理念, 吸引了众多具有类似生活理念的消费者。

(三) 把握国家政策机会, 积极在国内市场培育自主品牌

从全球范围来看, 经济虽然开始缓慢地复苏, 但还存在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如近期希腊等欧洲国家的债务危机为全球经济复苏蒙上了阴影, 所以外部需求完全恢复还需要较长时间;另外, 本次经济危机也使贸易保护主义更加严重, 这些因素增加了中国出口主导型企业的压力。国家经济转型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扩大内需, 通过国内消费需求的不断增长谋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 扩大内需有着巨大的空间和潜力。其中, 扩大居民消费是扩大内需的重点。国家通过完善消费政策、改善消费环境、培育消费热点等一系列措施积极培育国内消费市场, 与此同时也出台了扶持国内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开拓国内市场的有利政策。对于企业来说, 应该充分抓住政策的有利时机, 努力培育国内消费市场。随着国内经济的迅速发展, 国内消费者的消费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品牌消费意识不断增强。这些都为企业发展自主品牌创造了机遇。企业应该调查消费者需求, 结合自己的竞争优势, 设计和生产满足国内消费者需求的产品, 注重产品的质量和服务, 为塑造自有品牌奠定基础, 创造条件。

(四) 进行清晰的品牌定位, 突出中小企业专业、精准、独特的竞争优势

艾尔·里斯和杰克·屈劳特提出的定位概念作为市场竞争的重要思想, 已经得到市场的公认。作为经济实力比较薄弱的中小企业, 在研究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上, 更需要进行清晰的品牌定位。品牌定位应该能够阐明品牌的核心价值和竞争优势, 帮助消费者准确地把握企业品牌的内涵, 理解品牌给自己提供的独特利益。对于资源有限的中小企业而言, 品牌定位可以使其深入思考自己的竞争优势, 专注于满足特定消费需求, 提升品牌运作效率。如方太厨具长期专注于提供“让家的感觉更好”的优质厨具, 在产品设计和品牌塑造上精益求精, 获得消费者的认可, 其售价甚至高于许多国际名牌。“专注、精准、独特”是广大中小企业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 品牌定位既可以帮助企业明确自己的品牌目标, 也可以把品牌的竞争优势准确地传达给目标消费者。

(五) 注重提供情感性利益, 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

对于许多中小企业来讲, 由于各种客观情况的限制, 想要长期保持在产品技术和质量方面的领先优势来吸引消费者, 存在许多现实的困难。事实上, 要想获得消费者的持续青睐, 与消费者进行情感的交流非常重要。许多中小企业常常局限于通过品牌的功能性利益吸引消费者, 而忽视情感性利益的表达。单纯功能利益诉求容易使品牌陷入同质化竞争的窘境。而通过与消费者的情感沟通, 能够提高消费者对品牌的满意度和忠诚度。谭木匠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把小巧精致的木梳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 给处于竞争压力下的现代女性带来心灵上的慰藉, 形成了对消费者的独特吸引力。

(六) 加强品牌接触点管理, 形成统一的品牌形象

许多中小企业品牌塑造中遇到的困境是企业的品牌形象混乱, 在消费者心目中没有统一的品牌形象, 严重影响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实际上, 品牌是一个系统工程。唐·舒尔茨教授认为, 品牌建设应该从外向的、专注于媒体的投资理念转变为侧重于品牌联系或品牌接触点的投资理念。企业应该关注消费者在什么时间和地点接触品牌, 其实, 产品、包装、渠道、传统媒体、现代媒体、特殊事件等都可能成为消费者的品牌接触点, 因此, 对于企业来说, 应该从消费者行为着手研究, 发现品牌接触点, 通过对品牌接触点的有效管理, 来传递一致的品牌信息, 塑造品牌的统一形象。对于资金缺乏的中小企业来说, 管理好有效的品牌接触点, 使其传递统一的品牌形象, 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重要手段。

(七) 灵活选择品牌推广方式, 增强消费者的品牌认知

现代媒体产业发展迅速, 消费者的信息接收方式也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使企业的品牌传播有了多种选择。对于资金不宽裕的中小企业来说, 需要研究如何使品牌信息能够精准地传播。其实许多大企业在起步阶段, 依靠的并不是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 如海尔在成长初期, 张瑞敏砸掉不合格冰箱的事件被人们广为传颂, 直到现在还被人们认为是海尔最成功的品牌传播方式。对处于现代社会的企业来说, 要认识到媒体多元化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除了传统的电视、报刊、广播、杂志等可以作为广告媒体以外, 网络、户外、口碑等都是企业需要关注的品牌传播媒体。在大企业抱怨传统强势媒体的效果减弱时, 许多新兴的媒体给中小企业低成本传达品牌信息创造了条件, 企业可以通过研究目标顾客的媒体接触习惯, 有针对地选择品牌传播方式, 通过精准传播提高传播效率、降低传播成本。

(八) 因地制宜, 立足实际, 采取创新型的品牌运营模式

经济转型需要创新。政府工作报告中着重指出, 要大力推动经济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品牌创新是品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中小企业具有组织机制灵活, 市场适应性强的特点, 中小企业在塑造品牌过程中, 不能一味地模仿大企业, 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因地制宜, 积极采取创新型的品牌运营模式, 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许多现在的大企业, 曾经的小企业, 也是通过采取与众不同的品牌运营方式, 从而脱颖而出、发展壮大。如戴尔发现了直销的方式, 星巴克通过体验式的“第三空间”概念来销售咖啡, 国内企业美特斯·邦威采取虚拟经营的方式创造了行业内的奇迹。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消费需求的复杂多变, 都对企业的品牌运营模式的创新提出了要求。

结束语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认为, 经济转型是中国未来30年具有重要意义的事情。如果中国不从用资源投入和出口需求驱动的粗放型增长方式, 转向由效率提高驱动的集约的增长方式, 中国就会永远被动下去。其中, 经济转型成功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广大中小企业是否能够成功转型, 从微笑曲线的底端向两端成功延伸, 而塑造品牌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因此, 如何通过塑造品牌, 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是中小企业适应国家经济转型战略要求, 谋求可持续发展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孙立新.我国中小企业品牌决策化研究[J].商业研究, 2008, (3) .

[2]李小燕, 余常斌.谭木匠:中小企业品牌建设的标本[J].华商, 2008, (7下) .

[3]唐·舒尔茨, 海蒂·舒尔茨.唐·舒尔茨论品牌[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5.

[4]阿尔·里斯, 劳拉·里斯.品牌22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经济转型背景 篇5

地方高校转型的核心是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在此背景下,西方经济学教学需要进行一些改革。本文在分析西方经济学教学现状基础上,主要从教学内容、案例与理论的结合、实验教学几方面提出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教育部发布《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要求有条件、有意愿的试点高校率先探索应用型发展模式,到3月已有20多个省200多所高校正在推进这项工作。地方高校转型是教育领域的供给侧改革,核心是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符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西方经济学作为一门理论基础课,其理论性、逻辑性较强,有大量经济学术语、图表、公式、模型,对学生来说理解和掌握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传统的教学方法以传授知识为主,学生接受大量的专业知识,缺乏思考创新的能力。地方高校转型背景下,西方经济学课堂教学也应进行相应的改革,以适应多元化的市场需求。

一、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现状

(一)课程设置缺乏层次性

国外本科阶段经济学教育课程设置上大体分为两个层次:初级和中级。大学一年级为通识教育,开设经济学原理课,让学生熟悉一些基本的经济学术语、掌握一些基本的分析方法;大学二年级开始系统学习中级微观经济学和中级宏观经济学,使用一些数学工具进行严谨的公式、模型的推导。国内大部分地方高校西方经济学课程也是在大学一年级开设,教学内容上却将国外的初级、中级合二为一,比初级要难得多,接近于中级这样一个水平。一些211、985名校使用自己编写的教材,一些地方性的二本院校大多使用211、985名校编写的教材,如颇具影响的人大高鸿业版本,该教材经过多次修改再版后,在保持理论体系完整的同时,不断增加新的理论研究成果,概念、公式、模型多,案例很少,对于经济学初学者来说普遍感觉经济学抽象难懂,对于数学基础不是很好的同学来说就更难了。

(二)课堂教学重知识、轻能力

从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目标来看,分两个方面:一是知识,要让学生掌握基本概念、理论、原理、分析方法;二是能力,要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从两者的关系上看,自然是学生先掌握知识才能培养能力。由于教材内容较多、比较抽象,加之课时、实践条件所限,各地方高校普遍存在重视传授知识、忽视能力培养的问题。如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是课堂教学改革要实现的`重要目标。

二、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一)精选教学内容

从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来看,西方经济学不应让抽象复杂的公式、模型推导过程占据教学内容的较大份额,应以抓住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对经济学理论体系有较全面的认知,通过精选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经济学逻辑思维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内容改革的目标。比如从产品市场、要素市场,讲到一般均衡理论时,可以略去较为复杂抽象一般均衡条件推导过程,只要给学生讲清楚各市场之间的联系、相互影响及实现一般均衡的条件。

(二)案例和理论有效融合

受到师生比的限制,西方经济学课程基本都采用合班授课,讨论、探究等教学方法难以运用,实践中主要以讲授法为主。通过恰当运用案例,实现案例和理论的有效融合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理论,还可以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案例的选则要恰当。选择一些经典的案例可能比较有说服力,例子的选择要考虑学生比较关注的热点问题或者是学生较为熟悉的身边的例子。二是案例和理论的有效融合。通过案例引出理论,再用理论分析案例。在讲到某一理论模型前,先用一个学生比较熟悉容易感同身受的例子带入,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一步步不知不觉进入到理论模型的学习。比如讲到基数效用论的消费者均衡模型前,可以找甲、乙两个同学分别说出自己对元的生活费是如何支配的?是否愿意改变?影响因素又是什么?引导学生想到不改变的原因是已达到效用最大,影响因素是价格及每种商品的效用评价,进而很自然把学生带入到效用最大化的限制条件和均衡条件。在学生基本掌握该理论模型之后,采用复苏情境法进行案例分析,再将理论还原到现实生活中,增强学生对真实世界问题的敏感性。如以临近期末考试一名学生要准备三门考试为例分析既定的时间如何安排实现三门课程总分最高,学会拓展和运用,把既定收入下效用最大化条件运用到既定时间下总分最高的分析。增强学生对消费者均衡理论理解的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用该理论解释现实问题的能力。

(三)丰富实验教学

经济转型背景 篇6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 银行业 银行业转型

一、引言

自2014年我国经济的发展进入了“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曾经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几个主要动力,例如房地产、出口等领域也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回落;同时在短期内,快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动力需要较长时间。银行业面对持续下行的宏观经济基本面,部分企业的经营状况不容乐观,而可能导致银行前期积累的风险逐渐暴露,不良贷款率上升、坏账压力剧增,因而银行经营的信用风险加大。但也有人认为:中国经济有着极强的韧劲以及回旋余地,能够克服目前面临的短期困难,故基本的经济面仍然是健康的。

因此本文旨在阐述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新常态”是什么,以及分析“新常态”背景下,银行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最后根据前文分析对我国银行业转型具有启示意义,即在“新常态”背景下银行可以通过调整盈利结构、控制风险和加强风险管理、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等方式,并利用自身优势和当前面临机遇来实现银行业的成功转型。

二、中国经济“新常态”及其特征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河南的行程中首次提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随后逐渐流行起来。而国内外经济学者对经济发展的新常态的理解各有不同。“新常态”一词是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后在国外首先被提及,多形容的是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的新特征,即低增长、高失业以及低投资回报。

我国经济学者结合我国经济发展,对我国经济的“新常态”给出了一些解释。比如厉以宁从投资和超高速增长角度来解释与“新常态”相对的我国前一段时期超常经济超高增长,从增速上去理解“新常态”①。李韬葵认为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基本点就是增长速度下降以及债务水平的调整②。郎咸平指出“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本质是要透过改革,逐步使中国成为一个正常的市场经济国家”③。

以上经济学者从经济发展现状、经济发展方式以及经济体制等不同角度解释了中国经济的新常态,其也有以下几点特征:

(一)经济高增长向中高增长转变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10%左右的高速增长,而目前降至7%左右,这是“常态”最突出的表象(如图1所示)。究其原因,从外部来看,是受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以及其他一些国家在经济恢复时所制定的政策对我国宏观经济增速造成一定影响;从内部来看,养老问题、人口红利的消失、储蓄红利的消失等,加之能源、土地等资源不堪重负,经济放缓有之必然性。直观来看,GDP是一个量的改变,但我们理应注重它的质的变化,从技术创新、竞争力等方面提高GDP增速。

(二)结构失衡向结构优化调整

中国在经济发展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结构”问题,其结构包括各个方面,例如三大产业之间的结构问题、农村与城市的结构问题、东中西部的结构问题以及分配结构之间的问题等,而这些不平衡的问题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期过后成了制约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的障碍,这样的失衡结构是支撑不起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可持续的发展。因此我国也提出要优化结构,从而实现经济的“软着陆”。

(三)投资需求方向的转变

随着“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的推进,投资驱动原先需要依靠房地产、制造业等,现阶段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和新技术、新产品以及新的商业模式的大量涌现,为经济增长放缓提供了新的投资动力,使得投资找到了新的需求点。

(四)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

为保证我国经济适应新常态,则需要对我国进行深化改革开放,其中一点就是市场化,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这是经济发展的内生性要求。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形成统一的、透明的、规范有序的市场,就是要由政府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向有市场经济主导的配置资源模式的转变,来适应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常态”。

三、新常态背景下银行业的挑战和机遇

(一)新常态下银行业的挑战

经济决定金融,经济的转型也必然会带来金融的转型,银行业现在面临着历史上的一个转型。新常态下,银行业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对传统商业银行的经营冲击,这对银行在经营管理、风险管理、盈利模式等方面产生影响。

首先,银行的增长速度下降。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变,由于金融服务经济实体,那么银行业的资产增长和利润增长也必然随之调整。过去三十多年,我国信贷平均增长率为22%,保持在较高水平,但信贷增长率远大于经济增长率,脱离了实体经济而高增长。但2014年,以五大行为例,我国银行业贷款增速已降到11%左右,而交通银行的贷款比率降到了5.06%左右。可见信贷需求的急速下降使得商业银行面临的信贷市场环境趋紧,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银行的经营风险。

其次,传统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受到冲击。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盈利来自于利息差收入,以五大行为例,如图3所示2010-2014年利息净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达到70%以上,占比较高。但随着我国结构的调整优化,资本市场的逐渐开放,互联网金融的崛起,投融资的需求不仅仅局限于银行,除银行外还有许多金融主体,比如信托公司、保险公司、私募股权基金等,这无疑为投资者和融资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平台。因此银行传统的盈利模式受到冲击,面临来自其他金融机构以及互联网金融的挑战。

第三,竞争的市场化和规范化。随着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我国市场的“游戏规则”也发生了变化,一个是市场化,另一个是规范化。而市场化主要体现在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市场化,其中利率市场化使得各家银行利差缩小、盈利冲抵;同时也使得风险加剧,如逆向选择,即需要资金但风险较大的客户愿意出高价贷款,若银行放贷可以得到当期的利差收入,却可能失去本金,产生违约风险。

第四,信息技术的革新对传统银行业的冲击。传统商业银行的主要功能有支付平台、社会融资中介等,但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许多互联网公司也都介入,在一定程度上消弱了银行的竞争力。同时一些支付平台,如支付宝、Apple Pay等用户体验率高,支付便捷,对银行一些新产品的推出有一定阻碍。

(二)新常态下银行业的机遇

尽管我国经济面临下行,但7%左右的经济增长速度仍是一个较高水平的增长速度,这位金融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虽然银行业面临的挑战巨大,但也为其提供了一些发展机遇。

面对利差的缩小,传统的银行业不再以借贷利差为增长点,二是寻找发现新的增长点,如中间业务,积极寻求与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合作,推出多样化、个性化的金融产品,提供给客户多元化的选择空间。

而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将利率交由市场供求决定,使得银行在创新金融产品的价格制定和风险控制中掌握自由权,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银行内在创新的积极性,反过来业推进了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在新常态的影响下,金融脱媒的速度也在加快,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商业银行的竞争也愈演愈烈,因此商业银行在社会资金分配方面的重要地位也在逐渐弱化。在这种浪潮中,商业银行不断提高跨市场的全能服务能力,树立银行业的新形象,并把握良性竞争的机遇。

四、新常态下银行业转型的应对

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中,银行的内外部环境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在面对外部环境的制约和挑战时,也不断鞭策着银行的转型。具体而言,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调整盈利结构,提高非利息收入占比

净利差的缩小给银行的盈利能力带了很大的影响,因此为了拓宽收入的来源,银行普遍的加快了中间业务的发展,但中间业务收入的增长水平较为缓慢。而要实现盈利结构的调整,还应对银行的资产托管业务、理财业务、投资银行业务等加强考核和细化的激励机制,为提高非利息收入占比的增长提供良好的条件。

(二)加强风险管理,应对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使银行面对道德风险、逆向选择等风险,尤其是面对中小企业贷款的财务不透明、管理决策不规范,贷款也不不易进行。在面对这些风险时,银行可以选择控制融资额度,或制定不同的利率标准,完善担保机制,采用多样化的担保方式,既可以使中小企业可以得到贷款,又可以使银行获得利息的同时收回本金。同时也应加强放贷人员的管理,提高业务水平。

(三)利用信息技术,提升银行竞争力

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的兴起,亦或是微信抢红包的热潮,无疑都是互联网金融革新的产物。银行业需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通过网上银行、电子银行、手机银行等,降低经营成本,并向互联网金融企业学习并合作,简化支付操作,推出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而不是做一个简单的划账工具,从而提升银行的竞争力。

(四)发挥自身优势,推进差异化服务

银行业的物理网点相比互联网金融无疑是最大优势,但随着客户越来越多的使用电子服务平台,一些物理网点也出现了亏损,从财务角度来看理应撤销这些物理网点,但这并不利于一些客户办理业务。因此物理网点作为相对于互联网金融的优势,银行业应重在转型,提升为客户服务的质量,注重客户体验,提供舒适的环境,使更多客户愿意到物理网点浅谈业务。

参考文献

[1]厉以宁.中国2015:看清新常态[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5):11.

[2]李稻葵.新常态改变中国[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4):10-12.

[3]郎咸平.中国经济的旧制度与新常态[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5):1-5.

[4]康柯,丁振辉.中国经济“新常态”与银行业改革对策——基于商业银行转型视角[J].海南金融,2015(04):21-25.

[5]曾刚.经济新常态的商业银行转型研究[J].农村金融研究,2015(01):7-11.

[6]潘美丽.基于经济新常态的银行业转型发展的SWOT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5(11):96-97.

[7]巴曙松,严敏,王月香.我国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3(07):27-37.

[8]连平,周坤平,仇高擎等.中国商业银行运行趋势[J].中国金融,2016(02):32-34.

论新经济背景下外贸企业的战略转型 篇7

1新经济背景我国外贸企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新经济背景是以电子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经济,是传统经济的革新和进步。新经济背景下,我国外贸企业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面临巨大的挑战。其中,其具体表现形式有如下三种。

1.1电子商务交易模式广泛应用

电子商务是新经济时代的主要产物,电子商务模式的出现为企业节约了成本,凭借这一优势,企业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建立了庞大的电子商务系统。但我国外贸企业模式的转变速度慢,因此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人员素质,均未做好相应的准备。尤其是软件开发上,不能满足电子商务交易模式的发展需求,使电子商务发展速度缓慢。

未来经济发展中,电子商务模式将成为贸易交流的主要模式,如果企业无法适应这种变化,将导致其业务范围狭窄,甚至面临淘汰。

1.2竞争环境趋于差异化

随着国际经济低迷的现状,我国的外贸增长幅度明显降低,甚至出现下滑趋势。外贸行业亦面临巨大的竞争。电子商务等多种模式的出现使得传统外贸模式的缺陷逐渐显示出来。在外贸企业发展中,廉价劳动力是其主要优势。而现今社会,廉价劳动力已经转移到东南亚等国家,我国的外贸企业若不能进行及时的改革将导致其竞争优势下降。同时,这一现状也造成合作国对我国的产品质量产生担忧。同质化的销售策略带来的利润相对微薄,长期发展将造成企业技术研发基金不足,从而最终影响企业先进模式的应用,使企业发展缓慢。

1.3可持续发展形成共识

维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新经济时代的重要特征。以此为背景的企业应强调资源、发展战略的可持续性。但我国外贸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由于资金、策略等因素造成其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目前,我国外贸企业的平均生存年龄在3年以下,究其根本原因,一方面硬件条件发展缓慢,企业的电子商务模式无法形成规模。一方面,企业过分重视短期利益,我国的出口产品往往质量无法满足发达国家需求,这与产品的国内质量检验标准过低具有一定的关系。同时,外贸加工产品多以低端半成品为主,一旦出现国际经济萎靡等现状,其被取代可能性大大提高。产品的创新能力不强、品牌意识较弱都是企业面临的挑战。因而,改善这一环境具有必然性,并且是一项长期的发展过程。也就是说,外贸企业的战略转型具有必要性。下文我们将对其必要性进行分析。

2外贸企业战略转型对策

随着整个行业的竞争加剧,我国外贸企业的战略转型策略成为其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策略之一。信息技术的运用也是现代企业的重要特征,外贸企业的战略转型成为一种必然。针对目前我国外贸企业发展现状和经济发展形势,我们对其转型策略做如下分析。

2.1强化企业战略管理意识

首先,企业管理人员应具有战略管理意识,才能在企业发展中提出正确的执行策略。企业管理人员的远见性和与时俱进性对企业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缺乏正确的战略管理意识则无法推进企业的顺利发展。目前,我国外贸企业多将业务范围固定在加工企业,但对于发展方向的制定则缺乏正确的认识。因此,我国外贸企业的规模通常较小,且发展缓慢。要解决这一问题,外贸企业应针对市场环境强化企业战略管理意识,要求企业管理者树立长远的观念,从而对企业发展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当然,管理者还应自力更生,通过内外结合的方式、促进外贸企业管理者的战略意识提高。

2.2强调新技术的运用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企业面临新的挑战。信息技术的出现和应用对于企业战略转型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可改善传统外贸交流方式的技术缺陷,以电子商务为基础的企业贸易往来为其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基础。基于电子信息技术,建立了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完善了我国外贸交易中的物流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资金管理,从而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减少操作失误。利用信息技术可为企业战略发展提供全面的信息。不同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应采取不同的战略方式,资源的有效配置是企业发展中的难点。如何实现企业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主要课题,而新技术的应用则是维持企业创新的根源。针对我国外贸企业的现状,应从客户需求出发,有效的应用先进的技术,建立完善的消费者信息数据库,为创新和发展提供新的条件。

2.3基于价值链的贸易企业战略创新

传统外贸企业的发展模式使其处于供应商和零售商之间,但目前的买方经济使得传统贸易企业的价值不高,需要其重新定义自身在经济价值链中的地位。重新定位的贸易企业要从企业发展目的出发,进行全面考虑。改变外贸企业在价值链中的位置是企业创新和发展的必然途径,尤其是在经济危机的巨大影响下,我国外贸企业应做好相应准备,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其一,企业要紧跟市场,做到快速反应,以销售产品为例,要时刻以客户需求为目标,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从而减少库存,降低企业的成本压力。其二,成本控制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外贸企业价值链中介入其它环节对使企业成本发生一定的变。企业应根据自身需求进行调整,在确保产品质量和维持企业业务的基础上尽量控制成本提高。在外贸企业中建立价值链并不断创新,可以实现降低企业由于外部交易而带来的成本提高,从而使我国外贸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提高。新经济时代的到来潜藏着大量的发展机遇,但也使外贸企业面临挑战,战略转型因此而成为一种必然,有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外贸企业的生产水平,并建立完善的从生产到销售等一体化的服务体系,才能确保其核心竞争力提高,使外贸产品获得国际上的认可。企业管理者在这个过程中要不断提高自身意识,做到与时俱进,时刻把握最新的市场信息,调整企业发展战略,实现一次完美的战略转型。

3总结

目前,经济的发展使得电子商务等先进模式成为企业运营的重要模式。世界经济处于低迷状态,欧债危机涉及世界多个国家,并且导致我国主要贸易出口国欧美及日本地区经济复苏缓慢,甚至出现下滑,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外贸出口。在这种新的经济背景下,只有认识到战略转型的重要性并逐渐实现战略转型才能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新经济背景下,我国外贸企业面临巨大的压力。一方面,国际经济形势低迷造成其对我国外贸产品需求量减少,一些国家同时采取外贸保护政策。另一方面,新经济背景带来电子商务等新型的交易模式,促进我国外贸企业的发展,但由于硬件等条件无法及时跟上造成新的交易形式作用并不明显。因此,分析了我国外贸企业在新的经济背景下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肯定了战略转型的必然性,并提出了针对新经济背景的转型战略措施。

关键词:新经济背景,外贸企业,战略转型,电子商务

参考文献

[1]王琪.互联网环境下我国外贸企业的战略选择——供应链管理[J].商业经济,2010(18).

[2]任丽娟.浅析我国外贸企业的品牌战略问题[J].中国商贸,2011(21).

[3]杨青峰.我国外贸企业加快实现战略转型的思考[J].对外经贸实务,2008,(12).

经济转型背景 篇8

玻璃材料:关注超薄玻璃和Low-E节能玻璃。玻璃未来在新能源、信息网络、高端制造业、节能环保领域仍能大规模应用,仍是一个朝阳性行业。虽然普通浮法玻璃产能过剩,但优质浮法玻璃、精细玻璃、特种玻璃还需进口,并不过剩。我国Low-E节能玻璃由于尚未有配套政策,使用比例偏低(仅10%),未来空间仍然较大。超薄玻璃由于技术壁垒高,市场需求缺口较大,短期内仍然能保持较高盈利。

玻璃纤维复合材料:玻纤制品发展是行业未来亮点。玻纤及下游制品品种繁多,共有两万多个品种。中国企业仅能生产一万种玻纤,因而中国玻纤行业今后的出路在于发展玻纤制品加工。国内玻纤池窑领域已经出现世界级企业,未来制品领域也有望出现较大规模企业。玻纤制品中热塑性增强复合材料具有较大发展前景

经济转型背景下的财务管理问题探析 篇9

一、财务管理在经济转型期的作用

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和国家下发的十二五发展规划都明确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个中心议题。从概念上来讲,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对于以往的经济增长方式而言是一个新提法, 上升了一个层次, 拓展了更广的内涵。笔者认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根本目的在于保证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 而经济增长的目的是为了经济发展实现有效增长, 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目标的基础。

新形势下不论是从微观的角度还是从宏观的角度看, 财务管理作为在经济活动中的一个管理手段, 对于一个企业, 它既会影响到企业局部经济的发展也会影响到企业总体经济的发展。

(一) 对经济发展方式取向的认识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取得的高速发展成绩显著, 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会产生诸多的问题。如, 仍然按照传统出口拉动发展模式和当下的内部环境、外部环境已不相适应;经济发展过快带来的结构性失衡问题, 环境问题严峻、效益低下问题也凸显出来;现代服务业滞后在一定程度上给就业产生了压力。这些问题使得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迫在眉睫, 所以要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 需要转变基础产业的发展方向, 把传统的出口拉动转向新能源为主体的产业、重视对基础产业及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以此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 对财务管理在经济转型期作用的认识

经济转型期保障体现在以财务管理作为管理手段上的保障职能上。财务管理的保障职能所发挥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参与企业决策的作用, 财务管理在参与企业决策所发挥的作用体现在以下方面:企业在对新项目实施投资或者对新产品进行研发过程中, 财务管理通过专业知识的运用对新产品的前景进行预先估计, 以测得的基本利润水平给决策者以参考的依据;企业实施完决策以后, 财务管理要实行对企业效益的后续跟踪, 从而对运行情况实施全面的监督和分析。二是当家理财的作用, 财务管理要对企业的资金投向、投量等问题实施的管理。实时地对企业生产阶段的资金效能跟踪, 以便做好后期的效益分析, 从而为决策层提供第一手的信息保证企业资金周转的速度。三是运行中枢作用。财务管理对资金的获得和使用起着重要的把控作用, 通过对资金有效使用来实现企业的赢利和发展。为实现利润和财富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服务。所以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财务管理。

二、经济转型背景下的财务管理探析

(一) 实施积极的财务战略管理

当外部环境发生了改变, 作为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应对财务工作实施更加积极的改变以期适应外部环境改变下的企业发展需要。

企业的战略管理实施过程中应当考虑到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 以企业发展总体战略要求作为依据, 通过使用多种财务资源和各种理财方法对企业的财务工作进行更加具有长期性、全局性的策划。通过发展财务管理的各种职能, 实现融资成本降低、投资决策完善、增加企业利润等目标。作为企业应当以财务战略为保障、公司战略为引导实施财务战略和公司战略上的双赢目的, 达到转型升级。

财务管理需要通过对薪酬制度的设计、股权的激励、税收筹划等方面运用国家鼓励工艺上的改革和发明创造, 以期改善产品的质量, 促进企业节能减排的保护政策, 实现企业在产品和管理上成功转型升级。此外, 财务部门在安排预算和配置资源上要对创新人才进行优先安排, 对于人才的引进、培训都要采取鼓励的财务政策和措施。

(二) 利用资本市场, 把握财务管理重点

利用资本市场, 通过兼并重组方式实现企业做大做强和产业转型, 是财务管理工作的一个重点。近几年来, 国家有关兼并重组的政策和法规不断完善, 特别是在跨地区兼并重组中涉及的地区间利益的调整和协调, 取得了重大的突破。财政部和国家税务局发布的财税[2009]59号文件则明确了对特殊重组业务给予免征企业所得税的优惠政策, 符合特殊重组条件的其他税种也基本都给予了免征的鼓励政策。这样一来, 兼并重组就改变了以前的高成本障碍, 使得跨地区和跨行业的企业重组变得容易多了, 这对优化资源配置, 促进优势企业做大做强和推进企业转型升级将发挥积极的重要作用。

三、完善经济转型期的财务管理模式

(一) 打造适应经济转型期的财务能力模式

经济转型期的新热点转向了促创新、重低碳、扩消费等。不同角度创新和发展都会带动新兴产业的崛起。作为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 应当使财务管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需要与时俱进。作为企业的财务人员需要与经济转型期特点相适应, 积极构建热点产业的财务能力。这样既顺应了企业经营发展的需要, 还能保证财务管理质量。此外, 还可以从财务管理角度引导企业实现不同领域的创新, 这对于企业的发展才是至关重要的。

(二) 建立盈利性与变现性平衡统一的业绩考核模式

财务管理的盈利性是企业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需要。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 经济转型背景下的现金管理目标往往超越盈利目标, 它直接决定了企业是否有能力继续生存。所以对于经济转型环境下的企业来说, 必须密切关注到经济转型和产业扩张时资金的平衡问题。企业的未来受资金生命线的控制, 资金的平衡直接意味着企业是否能够继续生存下去, 对于保守的企业来说亦是如此。所以对于任何企业都要对资金有高度的敏感性。在制定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时, 把资金管理目标放在优先位置, 提升资本的整体运营效益。

(三) 选择适合的集权分权财务管理模式

处于经济转型期的企业要做好集权和分权的财务管理模式的划分。笔者认为对于资金和预算管理要实行强力集权管理。有效的资金管理作为财务管理的核心可以降低现金持有水平, 保证企业资金需要。在经济转型期, 预算管理作为财务管理的重要手段实施有效的集权管理, 帮助企业储备能量“顺利过冬”;对于投资管理可以采用集权和分权相结合的管理方法。决策层实施的投资管理风险较大, 投资的方向会对企业的发展方向产生影响, 所以可以采用集中管理。经济转型期间, 投资机会相对活跃, 为保持灵活性可以进行适度分权;除了统一制度及核算体系外, 对日常财务管理及核算等工作采取广泛的分权办法, 以鼓励子公司的积极性。

四、结束语

经济转型期的中国在给企业带来风险的同时, 更多的是带给企业更多的机遇和挑战。财务管理是企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管理手段, 应当构建更加顺应经济发展的财务管理模式, 为企业在经济转型期保驾护航。

摘要:经济转型背景之下的财务管理直接影响企业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新形势下应对财务管理工作进行重新认识。本文探讨财务管理在经济转型期的作用, 简述经济转型背景下的财务管理, 寻找到完善经济转型期的几种财务管理模式。

关键词:经济转型,财务管理,财务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郭复初.财务管理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经济转型背景 篇10

1 中小企业概述

1.1 中小企业的定义

中小企业是指经营规模相对于大企业而言较小的企业。由于大企业通常拥有经济规模等有利条件, 因此政府在制定相关产业政策时, 有必要对中小企业加以特别的考虑。对中小企业的定义, 通常会因政府政策的不同目的而有所不同。另外, 因为企业规模的衡量标准是多重的, 可通过总产出、销售总值、总资产、总资本投入及员工人数等不同的经济指标来衡量企业规模的大小, 所以对中小企业的界定并不是绝对的, 会因国情差异、产业特性及政策需要而有所不同。总体而言, 我国对于中小企业的定义基本上是从员工人数、实收资本额、营业额等方面进行衡量的。

1.2 中小企业特性

要探讨中小企业所面对的问题, 就必须先了解中小企业的特性。中小企业的特性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 高度的出口导向。伴随着我国放松对外贸经营权的管制, 以及国家对企业出口业务的支持 (如出口退税) , 我国中小企业逐渐成为我国外贸出口业务的主力。据统计, 目前中小企业的出口总额已超过全国总量的60%, 而轻工、纺织、玩具等产品, 几乎全部由中小企业提供。

其次, 高度的自我调节能力。相对于大企业, 中小企业的企业家在管理上多采取直接参与的方式, 决策过程迅速使资源运用效率提高, 对环境变化的反应速度也较快。中小企业的资金、人力等均需要靠自身来调节。

第三, 勇于冒险的企业精神。我国中小企业为获取丰厚利润, 通常不会严格遵守每日工作时间。中小企业的企业家勇于冒险, 企业充满活力。

第四, 以家族为中心的企业经营管理方式。中小企业经营多以家族成员为中心, 经营权与所有权合一, 多数企业主只能通过自己的人际网络关系获得外部资源。在决策上虽然不受限制, 但企业经营范围容易受到限制。

2 中小企业所面对的问题

由于我国中小企业大多是家族式小规模经济体, 因此在人才引进、生产技术、销售能力、财务能力、融资等方面面临着诸多问题。

首先, 无法获得与留住人才。受其规模影响, 中小企业在招聘人才时无法提出与大企业相当的条件, 而且中小企业的核心层多为血亲及姻亲关系, 在中国人传统的血浓于水的观念影响下, 外来人才在组织中难以获得信任并进入组织核心层, 在无法提供发展远景的情况下, 中小企业自然无法留住优秀的人才。另一方面, 中小企业主难以在家族中找到企业所需的各方面的人才, 因此人力资源不足是中小企业成长与发展中面临的主要困难。

其次, 营销与财务观念上的弱势。我国中小企业的经营者多为技术人员, 往往缺乏营销与财务方面的能力, 造成中小企业在自创品牌时不易掌握顾客真正的需求;另外, 中小企业缺乏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 使其在资金调度方面往往承担过高的风险或错失企业发展的良机。

再次, 难以筹措到所需的资金。我国中小企业在成立之初为了节省人力、降低成本, 其账务多会委托记账代理人员处理, 账务较为混乱, 导致了金融机构无法得知中小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另外, 我国金融体系也尚未健全, 银行贷款多要求有一定程度的抵押, 往往不愿将资金贷给风险较高的中小企业, 使得中小企业必须去寻求其他成本较高的融资渠道。

最后, 生产要素成本持续上升。由于工资及土地成本持续上升, 水电供应缺乏稳定性, 我国制造业的成本优势逐步减少。另外, 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WTO) 、各项关税及非关税壁垒撤销后, 我国中小企业将面临各国低价产品的竞争。

3 中小企业的应对措施

第一, 导入策略性人力资源发展的观念, 即中小企业的负责人必须清楚人才的重要性, 方可有效达成既定目标[1]。然而, 想要在家族中找到所需之人是十分困难的, 因此有必要以高薪或入股方式, 使有能力的人才加入公司的经营团队。

第二, 将企业建设成学习型组织, 由企业负责人带头学习, 并督促管理人员进修与业务相关的知识, 要把握政府及教育机构目前所提供的学习机会, 主动学习。对中小企业而言, 既然不容易吸引优秀人才加入, 就应该使自己变成“全才”, 让公司的员工能够胜任目前的工作。另外, 企业主应该鼓励企业内部的合理组织冲突, 打破中小企业主家长式的经营方式, 这不仅可以集中组织中所有人的智慧, 为企业寻找出一条通往成功的路, 而且可以增加员工对于组织的向心力及对组织目标的认同。

第三, 借助外力强化自身技术实力与管理能力。中小企业限于人才与财力, 难以单独进行产品及制造流程的创新研发活动, 也不容易靠自身力量进行管理创新。因此, 中小企业应该充分借助政府与科研机构的力量进行技术与管理创新, 或者与大专校院合作开展人员培训与产品研发, 从而借助外力提升中小企业在技术与管理方面的能力。

第四, 寻求加入垂直式或水平式战略联盟的机会, 获取竞争优势。中小企业独立经营固然有其机动灵活的优点, 但不利于企业成本降低与研发创新。因此, 积极寻求与中心工厂建立垂直式的战略联盟关系以获得技术或管理上的支持, 或与同行结成水平式的战略联盟关系以分摊投资与创新成本, 均为企业提高竞争能力的有效路径。当前我国制造业各项生产要素成本持续上升, 竞争优势日渐衰弱, 当中小型制造企业向海外开展战略性转移时, 更应以联盟 (正式或非正式联盟) 方式开展活动, 以减少竞争风险。

第五, 发挥自身经营灵活的优点, 发掘细分市场。中小企业多是在进入门槛较低的市场进行经营, 而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下, 其面对的威胁也日趋增加。中小企业要充分发挥自身转型快速的优势, 在原有行业内部努力发掘细分市场, 将所拥有的资源集中于特定产品的制造, 保证企业在小范围内拥有竞争优势。

第六, 建立现代管理体系, 提升企业经营水平。我国中小企业目前仍多以“家族式管理”为主, 因此, 在综合考虑自身情况的前提下, 引进较为先进的企业管理思想, 对公司治理结构进行改革, 对中小企业健康永续其发展极为有利。

4 政府机构的协助作用

就政府而言, 不论对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 其最重要的作用应该是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及高效率的服务。但由于中小企业的特性, 与大企业相比, 下列事项也需要政府机构的特别关注[2]。

第一, 协助中小企业进行研发活动。中小企业受其规模的限制, 很难独立进行研究开发活动。政府对此应加大支持力度, 鼓励科研机构等组织, 协助中小企业开发产品及开展技术转移, 从而提升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第二, 鼓励大专院校与中小企业合作。大专院校中有中小企业最缺乏的高级人才, 政府应制定具体办法鼓励学校与中小企业间的合作。

第三, 畅通资金管道。政府应积极调查银行等金融机构目前提供给中小企业在改善环境污染、降低营业成本、协助取得办厂用地、扩大竞争能力等方面优惠贷款的放贷成效。

第四, 协助中小企业取得建厂用地。政府应强化这方面的规章制度, 合理为中小企业提供土地及厂房, 使中小企业能够利用较为低廉的租金取得其发展所需的厂房与土地, 以降低其经营成本。

第五, 协助培育人才。为协助中小企业提升员工素质, 政府应鼓励中小企业选派人员参加学校及其他机构所举办的各种进修与培训活动, 以协助中小企业提升员工素质, 进而提高经营绩效。

第六, 提供相关信息服务。政府应提供信息服务, 并努力使信息符合中小企业的需求。另外, 也需利用互联网技术提高信息的传递速度, 使中小企业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得最有用的信息。

最后, 提高行政效率。政府应设立专为中小企业服务的窗口, 受理中小企业的相关事务, 并努力简化行政手续, 提高行政效率, 为提升我国中小企业的竞争力服务。

参考文献

[1]何雁汀.中小企业发展的障碍与对策[J].财会研究, 2003 (9) :48-51.

上一篇:池塘泥鳅养殖技术下一篇:公路沥青路面病害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