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商贸

2024-07-24

城乡商贸(精选四篇)

城乡商贸 篇1

一、城乡商贸统筹发展的内涵与目标取向

城乡商贸统筹是指城乡商贸发展的统一筹划、协调运行。作为先导性产业的商贸流通业,必须率先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以商贸流通产业的城乡统筹拉动相关产业的城乡统筹,拉动经济社会的城乡统筹。城乡商贸统筹的目标取向不是消除城乡市场差异,实现城乡市场一致化、一样化,而是加强城乡商贸的整合和对接,充分发挥城乡双方优势,实现城乡商贸的相互融合与双向互动。城乡商贸统筹实质上是城乡商贸结构的新安排,关键是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建立城乡互通的流通机制与制度,实现城市流通体系与农村流通体系的有机衔接和联动运行,核心是城乡商贸资源的统筹配置,重点是城乡市场的统筹发展,以城乡市场的一体化推动城乡间商品和服务、资源与要素的顺畅流动,使城乡资源通过市场的联结实现共享,实现城乡市场的开放和融合,充分发挥商贸流通的先导性作用,以贸促工、以贸促农、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实现城乡互动发展。

二、城乡商贸统筹发展模式探析

作为城乡统筹发展中的产业发展问题,从产业发展本身而言,城乡商贸统筹发展既是一种政策性选择和安排,又是体制的设计与运行。产业发展环境、制度与政策、产业发展主体、产业发展载体、产业发展客体之间相互影响,决定其发展模式的选择;从城乡空间关系上看,城乡商贸统筹发展不是城市商贸和农村商贸的各自发展,也不是简单的通过城市给予农村资金、人才等办法支持农村市场加快发展,而是加大城乡资源的双向交流和优化配置。城乡商贸统筹发展必须选择有利于城乡商贸融合、互动与互补的发展模式,单纯从城市商贸或单纯从农村商贸发展出发考虑问题都不符合城乡商贸统筹的本质要求。参照城乡统筹发展理论与城乡商贸流通产业发展实际,本文对城乡商贸统筹发展模式提出以下参考意见。

(一)城乡市场网络化发展模式

城乡市场网络化是指城乡市场之间构成一个有序化的关联系统及其运行过程,并通过这个过程获得一种特有的网络组织功能效应,以形成一定地域的城乡市场之间网络设施完备、产业内在联系密切、要素流转通畅、组织功能完善,并构成一个维系城、镇、乡市场网络系统共生共长的空间过程。本模式强调城乡市场统筹规划,加强城乡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区域内城乡市场网络化布局,完善城乡市场网络体系的衔接,加强城乡间商贸产业联系程度,通过连锁化、网络化、信息化发展城市市场和农村市场的多种关联。如将城市与农村对接的市场服务向农村延伸,建立符合农村需要的农村消费品市场、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城市商贸流通企业通过发展产供销一体化经营,与农民联合兴办商品基地,发展“订单农业”,扩充稳定优质的货源。农村产地批发市场与城市连锁超市、仓储式商场和便利店建立联系,直接配送商品进城;大型批发市场发展农村分市场,等等,通过城乡市场的网络化连接,解决工业品下乡、农民买难与卖难的双重问题。

(二)小城镇商业发展模式

小城镇是城乡联系的重要节点。本模式强调农村地区小城镇商业的发展,以数量众多、分布合理的小城镇商业为节点,形成遍布全市的完整、分散的城镇商业体系,将城市与农村两个相对独立的经济体有机衔接起来,实现城乡资源的双向流动,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以中小城镇为节点的资源要素双向流动的网络体系。小城镇商业的发展,还有利于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使小城镇成为城乡统筹中农村人口转移的主要吸纳地。

(三)供应链网络连接模式

供应链网络系统将分布于城乡间的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络,供应链网络连接模式强调通过现代流通中的供应链、服务链和价值链,构筑城乡间商流、物流及市场的双向流通系统,形成纵横交织、共生共荣、紧密联系的网络化城乡商贸流通体系。城市与农村经济活动分布于供应链网络系统的不同环节中,依靠供应链连接纽带,将城乡间产供销、产加销业务活动连为一体。

(四)产业联动模式

产业链是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形态。产业联动模式主要是基于城乡产业间客观存在差异,加强商贸流通业与关联产业的互动,以产业间和产业内不同行业间的有效合作和联动,充分发挥城乡产业比较优势,促进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如通过延伸城乡的贸工农产业联动发展、商旅文一体化发展、专业市场、工(农)业园区与物流联动发展等,实现城乡产业互利共赢。

(五)龙头企业(市场)带动模式

本模式以经营主业突出、管理技术先进、核心竞争力强、辐射面广、产业带动力强的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市场)为主导,带动供应链中相关企业(个体)商贸活动的开展,克服流通活动中“小而散、多而乱”、流通组织化程度过低、流通效率低下、产业带动力不足的状况。如“万村千乡”工程中以大型连锁企业为龙头,深入村社开办连锁超市、便利店,带动农村商业发展;大型商贸龙头企业、龙头市场以“公司+基地+农户”、“市场+基地+农户”等方式,带动种养加产业化,带动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

三、城乡商贸统筹发展对策———重庆之探索

(一)构筑城乡一体化市场体系,推动城乡商贸共同发展

1. 完善体制,激活机制

消除妨碍城乡商贸统筹发展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建立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的市场体系。加强城乡商贸统筹政策协调,在城乡之间建立起均衡增长的良性互动机制,推动城乡市场主体之间联合、重组和经营网络的跨地区、跨城乡延伸,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商品流通组织体系与网络体系,推动城乡一体化市场体系发展。

2. 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要素市场体系

打通城乡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的市场渠道,促进农村的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和城市的人才、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双向流动和有效组合,提高资源要素的市场化程度,为商品市场的发展创造必要的体制条件。

3. 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商品市场体系

统筹城乡交通、通信等区域性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加快城乡交通网络建设;高起点建设信息化平台,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城乡普遍覆盖的信息网络,加快推进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站试点,延伸公共信息服务到基层;促进市政基础设施向农村地区延伸,实现城乡同建共享。统筹城乡商贸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将城市商业中心与周围乡镇商业作为一个整体,统一规划,在商场、市场及物流园区建设上,统筹布局,推进城乡商品市场一体化进程。

(二)大力发展城乡商贸流通产业,加强城市和农村商贸层级传递与支撑功能

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商业协调发展的思想,重庆加快主城特大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四级商业中心建设。注重培育大城市和中等城市商贸流通产业集聚,做优主城特大城市商贸流通产业。围绕中央商务区、大型商圈、大型批发市场群和会展业,重点发展现代都市商业,提升都市区商贸流通产业能级与辐射能力;做大做强万州、涪陵、黔江、永川、江津、合川六个区域性中心城市商业,建成区域性商贸流通次级核心和传递枢纽;做活中小城市商贸流通产业,加快区县中心商圈建设与商业发展,带动中小城市发展;大力发展小城镇商贸流通产业,尤其要加强中心镇乡镇商业发展,突出功能特色,以贸促工、以贸带农,增强对非农人口的吸纳能力,有效拓展城乡商贸流通产业发展空间。

(三)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促进城乡资源合理配置

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充分发挥“三商带三农”作用,以商品带农村、以商人代农民、以商业带农业,推进城乡商贸统筹发展。逐步形成以乡村零售网点为基础,以大中型批发市场和连锁配送中心为骨干,以各类农村流通合作经济组织和大中型农村流通企业为主体,农产品、消费品和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均衡发展,城乡市场相互融合、内外贸易紧密联系,法制健全、布局合理、服务规范、组织化程度较高的农村市场体系,初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的农村商品流通体制。

1. 积极培育农村市场主体,增强流通企业活力

鼓励和支持农民进入农村流通领域,积极支持农村经纪人队伍和各类流通中介组织的发展。拟建设1 000个农产品流通合作经济组织,重点支持20个管理规范、服务功能完善、经济效益较好的流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培育10大农产品流通企业,发展一大批运销大户,建立一支农村经纪人队伍。鼓励具有竞争优势的农产品流通企业通过参股、控股、承包、兼并、收购、托管和特许经营等方式,实现规模扩张。

2. 建立和改造农村消费品流通体系

加强农村消费品网络建设。加快形成为农村居民日常生活服务的零售网络终端,搭建“农家店”收购农副产品、推动农副产品创自有品牌、进超市的综合服务平台。引导各类大中型流通企业利用品牌、配送、管理、货源、信息、技术等优势,通过投资或加盟连锁的方式建立或改造农村消费品零售网络,利用供销合作社在农村点多面广的优势,充分发挥其连锁配送网络在农村市场中的作用。

3. 构建顺畅的农产品流通体系

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科学规划城乡之间、产销地之间农产品批发市场布局,重点支持永川、潼南、荣昌等具有农产品产地优势、传统集散地优势的区县,高起点建设一批特色突出、辐射面广、能与国内外市场接轨的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贸易中心,提高农业市场化程度。重点建设10家符合国际标准、面向国内外市场、现代化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完善和拓展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服务功能,积极推行农产品拍卖制、远程交易、网上交易、集中配售、连锁经营等新型交易及经营方式。鼓励农产品批发市场向上下游延伸经营链条,通过建立农产品基地、发展订单农业、建设农产品采购和物流中心等方式,建立起农产品进入城市市场的快捷流通渠道。

4. 积极发展农产品零售市场

启动“农商对接”行动计划,探索和推广“超市+基地”、“超市+农村流通合作经济组织”、“超市+批发市场”、“超市+社会化物流中心”等方式。鼓励条件较好的连锁超市发展直接从产地采购农产品的进货模式,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长期的产销联盟。努力提高连锁超市、便利店、大型综合超市等新型零售业态中农产品的经营规模。大力发展农产品物流。加快现有农产品物流企业改造升级,推动其向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建设农产品冷链系统,初步建立起统一高效的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努力改善农产品物流环境。

5. 完善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体系

积极发展农资连锁经营,建立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新型营销体系;放开农资市场准入条件,鼓励各类投资主体进入农业生产资料流通领域。建立和完善农业生产资料服务体系。鼓励农资流通企业将农资销售与服务紧密结合起来,开展配送、加工、采购服务和技术服务及农机具租赁等多样化服务,促进农业生产。

(四)加快乡镇商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因地制宜发展各类综合性和专业性商品批发市场,为农村腹地的农副产品进入市场体系创造条件,形成发展现代农业的市场支撑体系,大力发展乡镇生活服务业,创造小城镇宜居环境,充分发挥小城镇尤其是中心镇高度集聚人口、承接产业转移、服务农村、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使小城镇成为连接城乡空间的纽带和城乡资源要素传递流动的平台,在统筹城乡中,发挥重要节点功能,成为缓解大城市压力的“蓄水池”。

(五)以产业联动延伸商贸流通产业链,增加转移就业容量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兴办市场、发展生产、生活服务业,延长商贸流通产业链。扶持商贸流通龙头企业向农业领域渗透,通过入股、订单生产、自建等多种方式,结合农业产业化百万工程,建立产销联盟或产销一体化的商贸流通企业生产加工基地。重点培育石柱辣椒、江津花椒、涪陵榨菜等种植养殖、加工基地。形成“市场联基地、基地带产业、产业兴市场”的贸工农一体化良性经济循环模式。依托产业园区、物流园区,大力培育专业市场、产业园区和物流业联动发展的产业集群。如以璧山西部鞋材交易中心为龙头,建设西部最大的鞋材和鞋产品专业市场,建设璧山、铜梁鞋业基地,打造中国西部鞋都。充分发挥荣昌畜牧科技优势,以荣昌西部饲料兽药市场为龙头,依托板桥工业园区打造畜牧优势产业链,带动畜牧产业联动发展。商旅文结合,发展各具特色的农家游、乡村游、风情游;积极鼓励都市圈商贸流通企业面向市内外“走出去”、“走下去”,开拓新市场。

(六)以“五双工程”为主要突破口,打造城乡商贸统筹发展的战略平台

1. 大力推进农村市场“双建工程”

围绕新农村建设,加快乡镇连锁经营超市和村社便民放心商店建设,搭建工副食品和农资下乡进村,农产品和废旧物资出村进城的双向流通平台,力争在3-5年基本形成以县城为重点、乡镇为骨干、村社为基础的商品零售网络。

2. 大力推进社区“双进工程”

积极支持和引导连锁经营企业运用连锁经营方式在社区设立各类便民、利民的商业网点,提供定向、快捷、周到的服务,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改造和建设不同类型商业社区商业设施,不断完善社区商业服务功能,为城乡居民创造良好安居条件。

3. 大力推进“双十工程”

在重点培育建设纳入全国“双百市场工程”的观音桥农产品批发市场、永川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及商社集团新世纪百货公司、粮油集团公司的基础上,选择培育一批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产品流通企业,在资金和政策上予以支持,尽快形成一批带动力强的大型农产品流通主体,构建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稳定市场供应,丰富“菜篮子”,助农增收。

4. 大力推进“双带工程”

依靠流通企业、餐饮企业和农产品市场,到农村建生产基地,办加工厂,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带动农产品流通,提高农产品附加价值。如重庆市商贸流通龙头企业重庆商社集团投资10亿元与北碚区政府在北碚静观、水土一带,合作开发1.1万亩的“重庆市生态农业科技产业示范区”。示范区包括三个项目,一是“美丽乡村嘉年华”农业休闲观光旅游园;二是在水土建一个占地2 000亩的西南农产品物流港,主要把当地农副产品通过超市、商场销售网络卖到全国;三是山地农业科学城,以山地农业技术试验和新型农产品开发为核心,使之成为重庆市及外地农科院所提供新品开发实验的基地。

5. 大力推进“双转工程”

充分发挥商贸流通产业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优势,启动“农村商贸人才培训阳光工程”,通过多形式、多行业、多层次的职业技能培训,将一大批农民培训转化为商人,将一大批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从商就业。城乡商贸统筹发展,任重而道远,非一日之功可蹴,必须大力改善发展环境,营造富有活力的体制机制环境。加大对商贸流通领域创业投资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服务体系,完善融资担保、创业辅导、市场开拓、信息服务、中介服务等服务平台,鼓励城乡居民创业,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与创业条件,为农村转移劳动力提供“草根创业”平台。要千方百计提高农民消费水平,积极鼓励农民外出经商务工,增加非农收入,形成推动城乡市场共同发展的持续动力。

参考文献

[1]贾后明,何春宏.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市场建设[J].学术交流,2007(3):66-69.

[2]龚勤林.论产业链构建与城乡统筹发展[J].经济学家,2004(3):121-123.

[3]高云虹,曾菊新.城乡网络化与西部地区城乡发展模式选择[J].经济问题探索,2006(8):13-18.

[4]段娟,文余源,鲁奇.近十五年国内外城乡互动发展研究述评[J].地理科学进展,2006(7):118-127.

[5]陈金生.对欠发达地区城乡市场统筹建设若干问题的探讨[J].前沿,2005(12):191-194.

城乡商贸 篇2

标签:工作实践体会 杂谈

一个在成都城乡商贸物流发展投资集团的朋友看了我在公司写的一些战略规划方面的报告 以后,请我帮忙给他写一个集团组建后的企业战略规划。“盛情”难却,在看了不少资料之后,草成下文。不过很多经营预测和目标还得由他自己做,因为我对他们公司的情况并是很了解。不过,从他们公司的经营业务来看,农业这个产业是大有可为的,想象空间非常大,政策支持和市场前景都是非常可观的。这些天查看资料,也对农业生产与流通这个领域有了

一些了解,甚至对这个民生行业蕴藏的巨大商机也产生了几分兴趣。

成都城乡商贸物流发展投资集团战略规划

一、组织机构定位(组织战略目标)

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以投资项目为支撑不断完善自身的管理构架,采取职能制组织结构和扁平化管理,形成由母公司和若干参股、控股、独资子公司组成的大型企业集团。

在当前新组建集团的形势下,本着立足核心业务,发展支撑业务,培育可能成为未来重要经济增长点的“明星”业务,调整和优化非优势或非核心业务、收缩劣势业务的原则,对集团下属子公司进行资产重组、股权整理和业务、人员的整合,从而保证集团战略发展目标的实现。

二.发展定位(企业战略目标)

以农业有序流通、稳定农业市场为目标,本着既着眼于经济利益,又着眼于社会利益的企业宗旨,根据国家农业政策和省市物流业发展规划,借助成都城乡统筹发展的契机,以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健全和完善为组织保证,以集团化管控为制度保证,在市委、市政府和市国资委的领导下,将我集团逐步发展成为以蔬菜、水果、肉类、水产品、禽蛋、腌卤食品、农副土特产品、糖酒、干杂、粮油、调味品、冷冻食品等农产品和食品产业为主业,以农业物流与商贸体系建设、农产品和食品精深加工为发展目标,以农业产业链为农业产业化经营为核心理念, 以现代物流业流通网络为依托,以农业产业化综合服务的延伸为纵深,具有自有知名品牌、完善的营销网络,并以西部市场为基础,辐射全国,具有全国竞争力和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跨区域的农产品和食品商贸流通集团,并在适时引入战略投资者基础上,作为涉农企业在国内外上市。

三、经营定位(经营战略目标)

立足于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以大商贸、大流通的一体化建设为基础,以建立新型的、现代化的农副产品流通体系为战略目标,以适度上游一体化(资源控制)、物流专业化经营、强力网络控制相结合为指导方针,注重产品和网络、资源与市场的联结,借助电子商务、网络配送等现代物流手段,构筑高起点、高标准农产品流通平台,实现农产品流通体系的组织化、现代化和科学化,同时,以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为延伸,促进农产品生产的规模化和集约化。

在经营模式上,要以连锁经营和标准化管理为基础,以实业经营为推动力,以资本运作为杠杆,以自建自营为主要扩张方式,以上下游资源整合为纽带,以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为助力,建立遍布全市、全川、西南三省并在中西部省市拥有网点的特大型农业商贸流通体系。

四、社会功能定位

我公司系国有大型农业流通企业,对稳定农产品市场价格与供应,健全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保障人民民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切实贯彻国家和省市政府的“菜篮子工程”、“放心肉”工程,也是我公司应尽的社会责任。我公司的业务经营不仅仅着眼于经济利益,也必须着眼于社会利益,这也必然将构成我公司企业宗旨和战略目标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经营目标上,既要追求公司自身的商业利益,也要注意以企业化运作方式带动农业发展,促进农业产业链的调整优化,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实现农村经济的结构转型与升级。要继续探索发展“零售终端+基地+农户”模式和“批发分销企业+工厂+基地+农户”模式,加强和改进与农产品流通企业、农业生产基地、农民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关系与股权联结方式,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以产业要素和机制重新构建农业发展和配置农业资源,使大商贸、大流通、大产业运作下的农业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与推进器,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

五、发展阶段规划

第一阶段:理顺企业治理结构,健全董事会、监事会、股东大会的职能,完善集团的组建和管控。完善现代管理制度,对企业的战略管理制度、投融资决策制度、财务制度、人事制度和各项业务制度进行立足于集团化管控的优化设计。从组织和制度两个方面保证集团上述发展目标的实现。时间:目前至2010年底。

第二阶段:以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标准化农贸市场和相关物流配送体系的建设为重点,在成都新建若干大型的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和100个以上标准化农贸市场,配套建设相关的物流配送基地和中心。同时对现有和建成的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进行资源整合,规范管理,统一标准,加强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并积极导入企业化、市场化管理。以拆、并、扩的方式对下属的现有布局分散、交易规模小、功能不完善、交易方式落后、管理混乱的批发市场进行资源整合和管理流程再造。加强上述设施的检验检测、信息、储藏、加工、运输、电子结算等功能,逐步在市属农业主产区和集散地建成一批布局合理、信息渠道畅通、交易方式先进、配套支持完善的国家级农业综合及专业批发市场。

完善全市街区与社区农贸超市与店铺的建设,形成遍布全市的销售网络。逐步培育若干本企业的自主知名的农产品品牌,形成独特性、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此外,加强企业软实力建设,提高商贸流通的组织化程度,加快农业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和物流服务体系的建设(可考虑在集团下成立上述领域的专业化公司牵头开展工作)。这一阶段的目标是,充分利用西部农业的资源优势,练好自身内功,成为西南顶尖的农产品物流标杆企业,在中国西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起到引领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

时间:目前至2014年底。

第三阶段:在公司主营业务方面,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和供应链管理,加强产业联结方式的改进,向纵深一体化发展。包括与农业生产基地、农业产业园等进一步密切协作,组建和收购兼并一批农产品和食品批发零售企业及加工企业,加强农产品精深加工和提高农业附加值,并在农业物流综合服务方面进行延伸,围绕多元服务和增值服务打造全方位、多功能、集成式、现代化的农业物流产业链。在公司资产建设和管理方面,构建规范、高效的集约式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统一对下属的商贸物流资产进行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最大程度实现资产保值增值。在公司资本运作战略上,引入战略合作者,加强对涉农产业企业特别是农业物流企业的并购,以与旗下资产形成整合效应,突出集群效应,并可考虑适时上市。这一阶段的目标是,成为立足西部、跨越全国,产业组织方式完善、经营模式先进的大型农业物流与商贸集团,综合实力在全国同类企业中居前五位。

时间:2012年至2017年。

六、产业组合及其目标

1.重点打造肉类、蔬菜等农产品产业链,建设肉类、蔬菜等食品从生产到加工再进入农贸市场、食品超市、肉菜连锁店的网络体系,发展专业店、综合店、社区店、卖场店等终端形式,实现绿色食品、绿色经营,实现农业“从田间到餐桌”过程的内在价值优化和农业物流产业的整体升级。

2.建设和收购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农副产品物流园等农业物流商贸平台。本着适度超前、功能齐全、规模经营、管理规范、信息发达、配套完善的原则,建设和收购一批立足成都、辐射西部地区的集蔬菜、水果、肉类、水产品、花卉、茶叶、土特产品、副食品等农产品批发交易、加工、包装、仓储运输、物流配送、拍卖、电子商务、检验检测、进出口贸易、电子化结算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区域性现代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本着“准入规范,功能齐全,卫生达标,管理有序”的原则,建设一批方便民众、安全卫生、吞吐量较大、辐射周边街区或社区的标准化农贸市场。

3.发展农业物流配送服务体系。以大型农产品集散规模化为基础,以农业生产基地为源头,实现“农产品加工现代化、物流配送体系化、管理运营信息化”,加工配送农贸市场和机关

团体、学校食堂、餐饮酒店和超市等零售业需求的农副产品和食品。同时,建成一个保障食品安全、商品结构合理、资源优化配置,集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专业化、集约化、多层次、多功能、集散性强的物流配送体系,创造农产品的采购、储藏、保鲜、分选、包装、运输、装卸、分销等各个环节的价值,建设相关流通设施,从而实现农业供应链(生产、储藏、加工、运输、配送等)管理的系统化、标准化、集群化、现代化,并打造畅通高效、安全卫生、交易方式先进的农业流通体系。

4.除商贸流通领域外,积极介入农产品和食品的初步加工和精深加工甚至标准化生产,特别是猪肉、粮油、生鲜食品、特色农产品、调味品、大众食品的加工、批发与零售,建设加工物流园或生产加工基地,购建加工设施,引进加工技术,形成产业链的适当纵深延伸。集团可考虑适时成立子公司,专门进行农产品和食品的加工与贸易,后者可借助集团强大的一体化网络体系,实现产品的快速批发与零售。

5.设立食品连锁零售店铺,经营国内外著名食品品牌的代理与销售,以及食品物流、食品进出口贸易的多元化贸易业务。

6.向上游一体化,介入农业生产基地的建设,如蔬菜种植示范区,农产品加工园区,特色农业产业园等。

7.农业物流与商贸方面的技术服务,农业博览会的举办等。在资金充裕的情况下,也可适时介入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等政府支持的涉农产业。

七、投资组合集团以农业商贸体系的投资为核心业务,以物流配送服务体系的建设为支撑业务,以农产品加工和生产为培育业务,以其它业务为辅助业务。四大业务在投资时兼顾地域、市场网络和技术的结合。在投资区域上,以成都乃至西部地区为主,逐步扩展到中部和东部发达省份。除着力建设农业流通体系外,还要特别注重对本市乃至四川优势农业和特色农业的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基地与生产加工企业的投资。

八、重点项目建设

1.农业商贸平台与农业物流服务体系建设方面,主要是建设八个中心和三个门店: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厨房式”农产品加工与专业性配送中心、农副产品期货交易中心、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电子化信息中心、国际农产品贸易和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和综合配套服务中心;以及无公害肉类专卖连锁店,蔬菜、水果专卖连锁店和农副产品超市,从而构建配备完备、功能完善、业态完整的连锁商业业态。

2.农产品生产与加工方面的项目主要包括:肉类与蔬菜的生产与加工,水果制品的生产与加工,调味品的生产与加工,粮油的生产与加工,传统特色食品和土特产品的生产与加工,休闲食品的生产与加工,“早餐工程”食品的生产与加工,特色经济作物的生产与加工等。

九、资本运作战略

城乡商贸 篇3

关键词:城乡商贸统筹,试点,重庆,机遇,挑战

长期以来, 我国城乡发展不协调问题十分突出, 严峻的“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使统筹城乡发展成为新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任务。2007年6月, 中央批准重庆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目的是在重庆这样一个具有中等省构架和欠发达省特征的直辖市, 探索统筹城乡发展之路, 为全国统筹城乡发展寻求突破。 8月, 商务部同意重庆作为城乡商贸统筹发展试点区, 希望通过重庆的先行先试, 实现重点突破, 形成机制, 促进发展, 示范带动。重庆城乡商贸统筹发展试点, 对于全国商贸流通改革发展, 对于探索全国特别是西部地区城乡商贸统筹发展之路, 具有全局和典型意义。

一、重庆城乡商贸统筹发展的意义

(一) 重庆突出的城乡二元特征, 使城乡统筹发展极具示范效应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广东深圳、上海浦东、天津滨海三大经济改革试验区都在东部沿海地区, 带动了东部沿海地区的快速发展。中西部地区是中国相对不发达地区, 在中西部选择具有重大影响和带动作用的特大中心城市设立国家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对重大政策措施先行试点, 是加快建立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机制的需要, 是探索建立构建和谐社会体制的需要, 也是探索中西部地区发展模式的需要。重庆是中国西部唯一的直辖市, 典型的大城市带大农村, 比较发达的城市与特别落后的农村并存。全市人口3 100万, 三分之二在农村。突出的城乡二元结构, 是我国基本国情的缩影。重庆集合和叠加了我国东北现象与西部现象, 具有与我国很多地区尤其是中西部省区相似的基本特点, 再加上大库区, 又处内陆腹地, 城乡统筹发展特别具有代表性。在重庆进行统筹城乡综合改革试验, 开展体制机制方面的探索和改革, 对全国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统筹城乡发展具有典型意义和明显的示范带动效应。

(二) 城乡商贸统筹发展, 是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 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整体设计, 它体现在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其实质是就是把工业化、城市化、农业农村现代化有机整合起来, 促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变;其核心是实现城乡资源的统筹配置。在市场经济制度下, 主要通过市场机制、通过城乡市场的协调发展在城乡间有效配置资源, 其关键是制度创新, 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 促进城乡人口、资源与要素、产品的合理流动;其重点是产业的发展, 没有产业的发展, 就没有经济的发展, 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都无从谈起。必须通过产业的发展, 带动人口、要素与产品的优化配置, 推动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商贸流通产业是现代经济的血脉和神经, 工业化、城市化、农业农村现代化都离不开商贸流通的先导性与基础性作用。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必须充分发挥商贸流通对经济增长的先导性作用;发挥商贸流通在促进工农业生产, 满足城乡居民消费需求, 丰富群众物质文化生活以及扩大就业等方面具有的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 以城乡商贸统筹发展拉动城乡经济社会的统筹发展, 实现市场配置资源条件下城乡经济社会的统筹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

(三) 城乡商贸统筹发展, 是重庆商贸流通产业健康发展的需要

重庆商贸流通产业本身, 也呈现出明显的城乡“二元结构”, 城市商贸繁荣繁华, 农村商贸相对落后, 是我国商贸流通产业基本国情的一个缩影。农村消费水平低, 农村市场规模小, 制约了重庆整体市场规模的扩大;农村市场体系不健全, 农村流通渠道不畅, 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城乡商贸发展不平衡, 加剧了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状况, 影响商贸流通产业规模扩大与健康和谐发展。只有加强农村市场的开拓, 扩大农村消费, 才能做大商贸流通规模;只有农村商贸流通发展, 才能做到城乡商贸统筹发展。 提高重庆商贸流通产业发展水平与运行质量, 迫切要求城乡商贸统筹发展。

二、重庆城乡商贸统筹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 机遇分析

1.“3·14”总体部署为重庆城乡商贸统筹指明了道路

2008年3月, 胡锦涛总书记对重庆未来发展作出了总体部署, 明确要求重庆要加快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和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 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率先”与“统筹”成为指导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大关键词。“三中心两枢纽一基地”的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发展目标将建设以区域性中央商务区、长江上游物流中心和购物中心、完善的电子商务平台和现代市场体系为核心内容的长江上游商贸中心推上前台。商贸流通作为先导性产业, 是决定经济运行速度、质量和效益的关键因素, 以城乡商贸统筹发展带动工农业生产, 带动重庆经济发展, 是新时期重庆商贸流通产业发展义不容辞的责任。

2.开拓市场、扩大消费使城乡商贸统筹发展成为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

随着市场供求总格局根本性的变化, 需求瓶颈对经济发展的约束作用越来越大, 开拓市场、扩大消费成为当前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市场与消费的扩大不仅是城市市场与消费的扩大, 更重要的是农村市场与消费的扩大。这使得城乡商贸统筹发展也成为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

3.农村市场发展外部环境正在改善

2004年和2005年两个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中发[2006]1号) 、《国务院关于促进流通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发[2005]19号)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商务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商品流通工作的意见〉的通知》 (国办发[2004]57号) 、商务部《全国商品市场体系建设纲要》及其他十几个相关文件, 对农村商品流通和市场体系建设从政策、目标、方针和战略上都予以了明确的阐述。国家对涉农商贸企业采取了扶持政策, 鼓励企业做大做强。特别为建立和规范农村市场秩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 保障了城乡消费者的权利。初步建立了重要商品的市场准入制度和流通监管制度。采取措施推动了城乡统一市场的形成和流通业的有序竞争。商务部从2005年起, 在全国范围内推出“万村千乡”市场工程, 截至去年底, 全国2 287家流通企业在1 817个县市进行试点, 累计建设连锁化农家店超过16万个, 覆盖了全国63%的县市。中央财政投资7.5亿元, 带动地方和企业投资约117亿元, 扩大农村消费近600亿元, 吸纳富余劳动力约65万人, 使1.4亿农民受益。 2006年11月, 商务部又发布了《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 计划到2010年, 连锁农家店将覆盖90%的县和85%的乡镇, 形成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 我国农村市场发展环境日趋改善, 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4.重庆城乡商贸统筹发展外部环境日趋良好

经济持续增长、国际国内产业转移以及消费升级为重庆城乡商贸统筹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外部环境。全市宏观经济形势持续向好,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 500美元, 是城乡商贸统筹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基础。2007年上半年, 重庆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8.4%, 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22.2%, 这为扩大消费、促进城乡商贸统筹发展提供了广阔前景;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加快推进, “三环十射”交通网络和农村电网改造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为重庆城乡商贸统筹发展提供了强劲支撑力和广阔空间;长江上游经济带、川渝、渝黔经济合作及其周边地区的发展为重庆城乡商贸统筹发展在更大空间范围内配置资源、调整结构、强化功能、聚合要素、拓宽市场提供了新的空间。

5.重庆商贸流通产业的发展为城乡商贸统筹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近年来, 重庆商贸流通产业迅速发展, 商贸流通规模进一步扩大, 2006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03.58亿元, 增长15.4%,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西部各大城市中位居首位、全国各省区第22位、西部各省区第5位、直辖市第3位, 增速比全国平均水平快 1.7个百分点, 列全国第8位、西部第3位、直辖市第1位;商业设施日趋完善, 拥有中国西部最大的商业步行街区-解放碑中心购物广场、西部最大的商贸流通企业——重庆商社集团、最大的零售超市-家乐福、设施档次最高的商务机构-大都会、全国医药行业最大的零售连锁企业-和平药房总部、西部最大的商品交易市场-朝天门市场。大市场、大商场成为商贸流通的骨干, 集聚辐射作用明显增强, 商业大都市雏形显现。作为西部唯一具有水路、铁路、公路、航空、管道运输的综合交通枢纽型城市, 现代物流迅速发展, 新型商业业态进一步发展, 连锁商业快速发展, 销售网络体系不断向社区和农村乡镇延伸, 流通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拓展。2006年, 重庆城市消费继续升级, 农村消费持续升温。新农村建设起步良好, 各种惠农政策效果显现, 农村市场“双建工程”加快推进, 全年新建乡镇连锁经营超市45个, 村社便民放心商店883个, 累计分别达到191个、1761个, 县以下农村市场消费品零售总额382.54亿元, 增长13.2%, 同比加快1.5个百分点, 比全国快0.6个百分点。特别是100个中心镇商业销售服务额239.18亿元, 增长18.5 %, 成为农村市场快速发展的亮点。重庆“大商贸、大流通、大市场”格局正在展露, 城乡商贸统筹发展基础逐步形成。

6.国家为重庆城乡商贸统筹发展提供了试验机会与试验空间

国务院同意重庆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这是重庆继20世纪80年代计划单列、90年代直辖、三峡移民开发和西部大开发之后, 又一次重大的历史性机遇。商务部同意把重庆作为目前全国唯一的“城乡商贸统筹发展试点区”, 并指出:“加强重庆市城乡商贸统筹发展, 对于优化我国区域商贸发展布局、促进区域商贸协调发展、探索全国特别是西部地区城乡商贸统筹发展之路、解决我国区域和城乡商贸发展不平衡问题, 具有重要意义”。要求重庆立足本地实际, 充分用好现行政策, 在行业管理、地方法规制定、商贸理论创新、带动城乡商贸统筹发展的龙头企业培育等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尝试、努力创新, 为全国城乡商贸统筹发展发挥示范作用。这就将重庆城乡商贸统筹发展推向前沿, 为重庆城乡商贸统筹发展增添了动力, 为体制机制与发展模式创新改革提供了可能。

(二) 挑战分析

重庆商贸流通产业在过去的发展中, 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商贸流通产业在开拓市场、扩大消费、引导生产、促进就业、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完善城市功能、降低经济社会运行成本、推动全市经济增长、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商贸流通产业运行中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有所抑制, 但尚未根本消除。经济社会转型、需求不足、国内外竞争加剧、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及农村商业基础的不足、流通领域的体制性障碍等一系列因素又给重庆城乡商贸统筹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与威胁。

1.经济发展水平不高, 人均消费水平低, 制约城乡商贸流通发展

从国际经验看, 人均GDP 1 000-3 000美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转折期, 也是矛盾凸显期。一般而言, 城乡经济发展由不平衡发展向平衡发展的转折点应在人均GDP4 000美元左右。2006年, 重庆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 486.20亿元, 比上年增长12.2%。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为12.3:43.0:44.7。人均GDP12 437元, 刚刚超过1 500美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 570元, 城市人均消费支出9 399元,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 874元, 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 205元, 人均社零总额4 998.50, 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见表1) 。经济规模较小, 购买能力不高, 制约城乡商贸流通发展。

2.“二元结构”制约城乡商贸统筹发展

重庆具备典型的二元结构特征, 浓缩了中国国情。重庆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为4∶1, 大于全国和西部的城乡落差;市域的都市区、渝西和三峡库区三大区域人均GDP之比为3∶1.6∶1, 大于全国东、中、西三大地带的落差;最高和最低的区县人均GDP相差10.5倍, 大于上海和贵州的落差。城市化水平较低, 主城特大城市较为发达, 外围中小城市发展较为滞后, 小城镇建设与发展落差较大, 严重的城乡经济“二元结构”, 城镇经济实力不够强大, 辐射带动能力不足, “小马拉大车”负重艰难, 制约城乡商贸统筹发展。

3.城乡分割的体制机制从根本上制约城乡商贸统筹发展

长期以来, 我国城乡分割的经济社会管理体制阻碍了城乡资源的合理流动与有效配置, 制约农民充分享受改革发展成果, 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 束缚在农村中。工农业产品“剪刀差”压低了农业生产收益, 削弱了农业、农民、农村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国民收入分配不合理, 农村投入不足, 农村发展资金明显不足。城乡产业发展关联度不强, 农村商贸流通产业发展迟缓。城乡一体化的市场体系尚未建立, 城乡商品流通体系不健全, 城市工业品下乡, 农村农产品进城渠道不畅, 严重制约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制约了城乡商贸统筹发展。

4.重庆城乡商贸发展差距大于全国, 城乡商贸统筹发展任务艰巨

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落差, 必然体现在商贸流通领域。2006年, 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达76 410亿元, 人均社零总额5 813元。城市消费品社零总额51 543亿元, 同比增长14.3%;县以下农村消费品零售额24 867亿元, 同比增长12.6%。城市与农村社零总额分别占比67.46%、32.54%;2006年, 重庆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 403.6亿元, 人均社零总额4 998元,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城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 021.04亿元, 增长16.3%, 同比加快1.7个百分点, 比全国水平快2个百分点, 拉动全市社零增长11.8个百分点, 对全市消费增长的贡献率达76%, 成为全市消费较快增长的主要动力。县以下农村市场消费品零售总额382.54亿元, 增长13.2%, 同比加快1.5个百分点, 比全国快0.6个百分点。城市与农村社零总额分别占比72.75%、27.25%, 全市53%的农村人口实现的社零总额只占全市的27%, 农村社零总额增长速度比全市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速低2.2个百分点, 比城市低3.1个百分点 (如表1所示) , 城乡商贸流通差距还在加大, 城乡商贸流通发展不平衡状况比全国更为严峻。发达的城市商业与落后的乡村商业并存, 城市与农村商业设施建设的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主城区、大城市大型商场闲置较多, 县及县以下农村商业设施较少, 小门店较多, 缺乏可以承接大型商业企业进驻的商业设施, 缺乏足够的农产品专业市场, 难以有效满足农产品流通需要, 城乡商贸统筹发展任务艰巨。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重庆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5.农村市场开拓难度大、运行成本高, 制约城乡商贸统筹发展

如前所述, 我国农村市场发展外部环境正在改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深入推进, 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新型经营方式和小型超市、便利店等农村新型流通业态发展良好。各类市场迅速崛起, 形成了结构相对完善的农村市场网络。重庆农村市场“双建工程”也迅速推进, 县以下农村市场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进一步加快。然而, 受多年来 “重生产、轻流通”、“重城市、轻农村”等思想影响, 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相对于经济发展仍显落后。虽然大力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 改善农村市场消费环境, 但农民收入增幅仍较为缓慢, 支撑农村消费增长动力明显不足, 不能满足农村现代生活水平提高的要求;农村财政总体投入较低, 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不足, 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水、电、通讯及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农村商业设施投入更加薄弱, 农村市场网点少、规模小, 组织化程度低、竞争力弱;农村市场主体规模小、实力弱, 农村人口受教育水平低, 市场观念不足, 缺乏经商经验与手段;农村市场专业化程度不高, 物流配送相应滞后, 农产品流通环节多, 信息不畅, 交易方式落后, 流通成本往往高出城市10%以上, 流通费用高, 流通效率较低;农村市场秩序不够规范, 假冒伪劣、恶性竞争、商业欺诈等问题仍然时有发生, 发展环境还有待进一步改善;农村市场与地方经济的融合度不深, 对农村产业的带动较为乏力, 诸多因素, 制约农村市场的开拓, 制约城乡商贸统筹发展。

重庆城乡商贸统筹发展中, 机遇与挑战并存, 面对历史赋予的重任, 必须解放思想, 明确思路, 科学谋划, 统筹安排, 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 逐步消除城乡之间要素、人口流动的体制性障碍, 促进人口、产品和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形成城乡合理的分工定位, 建立以贸促工、以贸促农、以城带乡、以乡促城, 城乡互动发展的长效机制, 创新城乡商贸统筹发展模式, 推动城乡商贸统筹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希玉.论城乡统筹[J].发展论坛, 2003 (10) .

[2]宣迅.城乡统筹论[C].中国期刊网硕博士论文, 2005:4.

[3〗商务部.《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商建发[2006]535号, 2006.10.20.

[4]秦文武.在城乡商贸统筹发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重庆市商业委员会, 2007.8.

[5]重庆市商委.2006年重庆市商贸流通产业发展综述[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站, ht-tp://www.mofcom.gov.cn/2007-02-28.

城乡商贸 篇4

1 武威市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中商贸流通存在的问题

1.1 农村零售业态结构单一

长期以来, 武威市农村经济水平发展不高且呈现零售业态单一结构。较低的收入限制了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居民的消费需求, 从而阻碍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核心区商业网点存在“小、散、乱”的现象, 业态大多是由小食店、杂货铺、代销店组成, 经营能力小, 规范化、组织化程度低, 没有明确的定位。而且, 由于大部分农村店铺的硬件条件较差, 经营者考虑短期效益的居多, 加之缺少扩张资金和相关知识, 很难在现有基础上进行现代化升级换代。单一、落后、无序发展的零售业态格局, 严重影响了武威市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商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1.2 城乡“二元”结构明显

通过武威市2011年统计数据进行分析, 核心区城乡市场销售份额之比约为3∶1, 城市与农村人口之比为1∶2.6, 总体上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城区中虽然大型商场、超市、专卖店等业态齐全, 但是大型商贸主体偏少, 虽然不少连锁企业虽然在组织形式上形成了连锁, 但通常只是统一店名和标识, 在经营运作方面远远未达到“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核算、统一管理”规范化标准。农村大部分是以集市、简易棚为摊点进行交易。有的乡镇还没有专门的农业生产资料销售和农产品收购网点。相对于城市市场体系, 核心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进展不够快, 造成了农村消费潜力得不到充分释放, 使得农村的部分消费流向城市, 延缓了农村市场的发展进程。

1.3 物流通畅程度不高

随着商品流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明显, 流通业已成为第三产业的主体, 并且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率也在不断加大。但是武威市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现状存在着物流布局欠合理, 城市物流不集中等问题。有些物流企业尽管建立了独立的配送中心, 但普遍存在规模小, 技术水平落后, 自动化水平和配送比例低的情况。2010年, 武威市车辆实载率63%, 里程利用率却只有6%, 平均运价0.25元/km, 但是平均利润水平仅每吨0.15元/km。与同期批发零售贸易业总额增长趋势对比, 公路物流辐射范围变化不大, 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物流发展未跟上经济发展的速度。

武威市2006—2010年批发零售贸易总额与公路平均运距数据对比见表1。

1.4 商贸物流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核心区商贸物流业在物流配送、电子商务、国际贸易、商务会展、法律咨询、中介服务方面急需发展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人才短缺, 从目前商贸物流企业的从业人员来看, 大多数从业者都是跨专业从业, 而熟悉市场交易规则、精通市场培育发展的专业人才较少, 特别是适应现代市场管理需要的高级商贸企业管理人才和外经贸人才更是紧俏, 这些都制约了商贸业自主创新、品牌营销管理、国内外市场开拓以及规范秩序等方面的发展。

2 城乡融合背景下商贸业发展重点

在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大背景下, 商贸流通主要包括农产品分别在城市和农村的销售、工业品分别在城市和农村的销售以及农业与工业结合生产的产品 (农产加工品) 在城市与农村的销售六个方面。但是在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时期, 商贸流通重心应该向整合城乡商贸发展, 建立在城市至农村建立统一的商贸体系, 推动农副产品、工业消费品等在城乡融合区域运输与销售以及促进各类业态的均衡发展。

2.1 构建完善城乡商贸网络体系

商贸网络是为城乡居民提供便利的日常购物和生活服务的基础。建立城乡流通网络体系, 应以商贸中心为龙头, 以现代物流基地、专业批发市场、专业商业街为重点, 以社区、村级商业设施为网络末梢来构建城乡商贸流通网络体系。

2.2 建立配送管理系统

首先, 通过在核心区建立物流中心点、实现对整个区域物流的统一组织和管理;其次, 在核心区设计区域配送点以及配送的层级结构, 不同配送点覆盖不同区域, 以提高物流配送时效, 降低配送成本;第三, 鼓励流通企业物流部门转变方式, 引进国内外先进商业管理经验, 采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理念。可引入第三方物流企业、推进电子商务建设、制定流通领域标准化体系等手段提高物流服务能力与专业性, 为核心区其他产业提供完善的综合物流服务。

2.3 培育新型连锁企业

从现代商贸业和国内外商贸发展经验看, 连锁经营是商贸业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发展连锁经营, 成为了区域发展城乡统筹商贸业的主要手段可通过鼓励已在城市中发展很好有影响力的大型超市或卖场作为发展连锁的龙头企业, 向乡镇延伸;同时扶持、改进传统的农村商业网点, 运用加盟、特许经营、销售代销等模式, 提升农村原有商业网点规模与数量。最终运用连锁经营新型业态重构核心区市场经营网络。

2.4 大力发展专业市场

大力发展专业市场.形成城乡商贸统筹发展的主要载体。专业市场起着城乡商贸统筹发展的核心支撑作用, 具有交易量大、吸纳就业人口多、就业门槛低、相对稳定的特点。并且对信息反应快, 为及时、集中分析、处理市场信息做出正确决策提供了条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快速、集中运输、妥善储藏、加工及保鲜, 解决农产品生产的分散性、地区性、季节性和农产品消费集中性、全国性、常年性的矛盾。

2.5 构筑流通安全保障体系

质量和消费安全问题是关系到农民百姓生活品质和基本保障的大问题:作为连接消费者和供应商的流通行业经营者必须承担起“把好质量安全关”的责任。商业网点建设是发展城乡商贸业的基础设施, 以城区、乡镇连锁为主要形式的完善商业网点体系是发展我国城乡商贸业的前提。

3 武威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商贸业建设内容

3.1 核心区商贸业体系建立

商贸流通中心的经济辐射在空间范围上具有层次性和差别性, 这就形成了商业中心在空间上的等级差异。根据各乡镇的经济影响和辐射空间的不同, 核心区的商业中心体系可以划分为四个等级:一级商业中心是区级商业中心, 主要功能是辐射带动全区商贸流通产业的发展;二级商业中心是中心镇商业中心, 分流一级商业中心的竞争压力和服务压力;三级商业中心是一般乡镇商业中心, 一般乡镇商业中心辐射功能和服务功能虽然不及区级商业中心和中心镇商业中心, 但是它们是沟通核心区商贸流通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四级商业中心是村级商业中心, 这是核心区商业中心体系的末端, 也是核心区商贸流通产业发展的根基。如图1所示。

3.2 推进现代物流发展

在武威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建立完善的物流网络, 是以武威城区为现代物流服务综合区, 将黄羊众远公铁联运物流中心作为一级物流节点, 武威南煤炭集疏运中心等物流基地为二级物流节点, 重点乡镇为三级配送中心, 形成一个集公铁联运、干支联网、分区合理、功能完善的物流服务网络。可以通过构建公共物流信息平台, 促进物流平台、电子商务平台与电子政务平台的信息整合、共享。

3.3 实施特色产业化商贸战略

依托武威市农业产业的先天优势, 鼓励核心区形成以葡萄酒、蔬菜、草畜等为特色, 产业链条完整的“外向型”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 充分利用人文自然风貌, 发展旅游休闲度假区。同时培育商贸流通品牌企业, 形成若干个河西有影响的著名品牌。

3.4 鼓励发展连锁经营

通过引导核心区的大型连锁超市、品牌店等向乡镇扩张的方法, 增加销售网点深入到村庄。同时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商入驻商贸中心, 成为商贸行业领头羊。也可鼓励农村有实力的企业向城市延伸, 运用直营和加盟连锁的方式在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内的建制镇建连锁经营店铺, 以此不断促进核心区整体商贸业发展。

3.5 对现有商品市场进行改造

对现有市场进行改造可加快商品市场朝集聚化方向发展, 推进专业市场的规模化、特色化。整合市场资源, 发挥区域优势。增加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农资交易市场和工业品消费品市场的数量, 推动各个专业批市场标准化建设。对已有商品交易市场进行调整、整合、改造, 提高档次, 完善基础配套设施, 增强辐射功能。引导专业市场“退城入园”;同时积极发展再生资源交易市场和旧货交易市场、收藏品交易市场、租赁市场等专业市场。

3.6 建立市场维护与监控体系

建立完善的市场维护与监控体系, 可从市场进出秩序、交易秩序、竞争秩序、监管秩序等方面根据不同的行业标准, 建立相适应的市场规范。提高市场规范管理水平, 根据核心区不同商贸业不同层级设立与之相应的管理机构, 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 提高市场管理水平。核心区应构筑以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化学技术和先进装备仪器等监测控制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检验检疫控制管理体系, 加强执法力度, 打击假冒伪劣, 保证标准、生态、安全、促进城乡商贸发展和城乡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智.论城乡商贸统筹中商贸流通[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09, 18 (1) :58-60.

[2]刘湖, 彭晖.构建新农村现代商品流通体系实现城乡和谐发展[J].消费经济, 2006, 22 (4) :3-7.

[3]任保平.统筹城乡商贸流通:态势、机制与模式选择[J].社会科学辑刊, 2010, 20 (4) :140-143.

[4]汪鸣.城市商贸物流体系建设问题探讨[J].中国流通经济, 2011, 13 (11) :38-40.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城乡商贸】相关文章:

城乡商贸统筹发展08-12

城乡商贸统筹发展研究综述05-06

城乡商贸一体化发展05-22

商贸物流对商贸业的推动作用探析的论文05-28

商贸局05-26

商贸流通06-28

商贸管理07-09

商贸发展08-22

商贸系统08-27

商贸市场06-25

上一篇:数学新课教学中的导入下一篇:档案实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