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诗

2024-05-28

儿童诗(精选十篇)

儿童诗 篇1

儿童诗教学,也就是童诗教育,是对儿童的启蒙教育。启蒙教育必须从儿童的实际和需要出发。儿童的天性首先表现在一个“趣”字上。一件事物,儿童感觉有趣,才会产生兴趣,才会兴趣盎然地沉浸其中。儿童诗就是这样一种诗歌,它充满童趣,饱含情趣,只要教师有“把儿童诗还给儿童”的意识,学生就会兴趣盎然地与儿童诗牵手、亲近,进而发现“风景这边独好”。

1. 情境现童趣。

儿童喜欢儿童诗,首先是因为儿童诗字里行间充满了童趣。学生打开一首儿童诗,一句一句地用心读下来,诗歌所描写的情境就会在学生的眼前鲜活起来,生动起来,那份童趣便自然而然地在学生心中油然而生。因此,教学儿童诗的课堂上,教师是不必急于介入学生的阅读活动的,正确的选择是陪着学生一起一遍又一遍地朗读,当学生读到兴趣盎然时,再引导交流一下自读的初步感受。这时的交流不必深入,只需指向学生最易产生共鸣的那份童趣。例如,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时,当学生把诗歌读通顺读流畅后,继续让学生读,直到学生读到小脸上泛起会心的甜蜜,才引导学生交流:喜欢读吗?你从诗歌里看到了什么呀?就让那一张张小嘴叽叽喳喳地尽情地说一通吧——哪怕情景的还原是零碎的,对诗歌情景的感受是肤浅的——那是属于他们自己的发现和感受呢!此时,学生已经与儿童诗中的童趣产生共鸣,他的心已经融进了儿童诗富于童趣的情景中了。

2. 想象悟诗趣。

儿童诗那充满童趣的情景是怎样创造出来的呢?儿童诗都是以符合儿童心理的丰富想象创造优美的意境,抒发儿童的童真童趣。建立在生活基础上的大胆想象加上依赖这种想象的巧妙构思,使平凡的生活现象在儿童诗中变成一种儿童式的神奇和余味无穷的美丽。教学儿童诗,要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诗趣,就要引导学生感悟诗歌中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小小的船》时,提出这样的问题:你觉得哪些诗句写得可爱?为什么?然后引导学生体会把“弯弯的月儿”比作“小小的船”,是一个多么形象的联想和想象,而“我在小小的船上坐”又是多么大胆的想象,多么美好的梦想。另一位教师在教学《我想》时,引导学生把自己对“小手+桃树枝”“脚丫+柳树根”“眼睛+风筝”“我+春天的土地”产生的想象与诗歌中的想象进行比较,在对比中使学生深切地体验了诗歌中丰富的想象呈现出的诗趣。

二、流连情意——半勾留为此诗

感情与形象的结合构成了诗的意境。儿童诗以营造童稚而优美的意境为长,它情真、意善、境美,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想象、体验入情入境,引导儿童用心灵与诗歌对话,达到沉浸流连的读诗境界。

1. 想象入境。

儿童诗在想象的世界中用心灵和儿童对话,教学儿童诗的课堂上,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在想象的世界中用心灵与儿童诗对话,通过文字展开想象的翅膀,丰富儿童诗的形象,感悟儿童诗的意境。一位教师教学《四季》(人教版一年级),引导学生品读最后一节(雪人大肚子一挺/他顽皮地说/“我就是冬天。”),先让学生读读课文,看看插图,再想象雪人都有哪些顽皮的表现。有的学生想象雪人大肚子往前一挺的动作,有的学生想象雪人边做鬼脸边说话,有的学生还想象了雪人用手拍大肚子的神气样儿。在想象中,雪人的形象丰富了,诗歌的意境丰满了,接下来的朗读就充满情趣了。

2. 体验入情。

既然儿童诗是学生生活的诗意存在,那么,教学儿童诗的课堂上,只要教师在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丰富诗歌形象,感悟诗歌意境的基础上,架起儿童诗与学生生活之间的桥梁,就能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实现心灵的对话,情感的共鸣。如教学儿童诗《看电视》(人教版一年级),在充分诵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情境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自己一家人看电视时的情景,设身处地地感受家人之间的相互关爱,从而沟通了学生的生活体验,真正领会了诗歌所传达的情意。教学《春的消息》(人教版二年级),引导学生把诗歌中的“我”想象成自己,在角色体验入境入情,那份春天带来的快乐便激荡在学生心中,再次诵读诗歌,一张张小脸便“春意盎然”了。

三、展现自我——吐出新诗字字香

儿童诗表现的是儿童的生活,抒发的是儿童的情感,因此,学习儿童诗就成了儿童认识自我、实现自我的一种需要。这种需要在课堂上通过具体的言语实践活动充分地表现出来。在课堂上,除了要让学生通过诵读活动充分展现自己对诗歌形象个性化的理解、体验和感悟外,还要引领学生用诗歌的语言和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在“吐出新诗字字香”的创造活动中展现自我,享受成功。

一位教师在教学《听听,秋的声音》的课堂上,在充分品读诗歌前三节的基础上,呈现第五节诗句,并出示相应的画面,让学生照着诗的样式,展开想象说一说。接着,又引导学生生发开去:在这收获的季节里,我们用心倾听吧,你还听到了哪些秋的声音呢?很快,学生们成了一个个小诗人:

听听/秋的声音/秋风吹起了口哨/“呼呼”/那是和田野打招呼。

听听/秋的声音/大豆裂开了嘴/“啪啪”/那是给秋天的掌声。

听听/秋的声音/秋雨纷纷飘落/“滴答”那是给水果的甜吻。……

儿童诗——《儿童诗两首》 篇2

有时变大,

有时变小,

影子老跟着我,

总也摔不掉。

我走他走,

我跑他跑,

跑到树阴下,

影子不见了。

刚离开树阴,

它又紧跟着,

走到河边,

影子掉进河里了。

也好,也好,

它时时躺在地下,

想必太脏了,

正好让它洗个澡。

黑夜里_儿童诗歌

黑夜里,

黑黢黢,

突然,

墙角里,

“吱吱吱……”

吓得我,

直哆嗦,

连忙把头蒙进被子里。

早晨,

小猫咪,

抓来一只活老鼠。

我偷偷地对猫说:

你,

好样的!

我,

只觉得

脸皮子发烧,

儿童本位,让儿童诗教学更高效 篇3

[关键词]儿童本位 儿童诗 高效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9-026

儿童诗以其清纯的情感、丰富的想象、明快的节奏颂扬了生活之美、自然之美、童心之美,深受儿童的喜爱。儿童诗是儿童认识世界、丰富情感、发展想象、实现自我、学习语言的典范。因此,在语文课堂上进行儿童诗教学,绝不能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而是要从儿童的视角,用最贴近儿童的方式引领他们与诗歌对话,与大千世界对话,让他们在赏读品味儿童诗的过程中,感受儿童诗的语言魅力。

一、用诗歌教学唤醒想象

诗歌教学应该是学生感知、感悟诗词美的过程,是师生互动交流获得文本思想和言语智慧的过程。要想让学生“悠然心会,妙处说与君听”,需要教师不断地唤醒学生的情感。

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秋天》的第二小节时,朱惠慧老师在学生充分读诗,理解、想象诗歌情境的基础上,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喜欢作者笔下的秋风吗?说说喜欢的理由。”并让学生分享自己打滚或者奔跑的经历,然后再与学生聊当时他们的感受。这样设计,丰富了诗歌的形象,唤醒了孩子的诗心,激发了他们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诗歌教学和阅读教学一样,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唤醒学生的创造潜能,唤醒学生内心深处对真、善、美的追求,对人生哲理的感悟,并以此来润泽他们的心灵,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

二、让诗歌教学充满童趣

儿童诗教学是对生命的启蒙教育,应该从儿童的实际需要出发,以儿童的视角,用最贴近儿童生活的方式引领儿童的心灵与诗歌、自然、生活对话。这种对话洋溢着生命的活力,滋养儿童的精神世界。

朱惠慧老师在教学《秋天》时,紧扣一个“嚷”字创设情境:“现在我们就是果园里的一只只苹果、一串串葡萄,秋风在你的身边奔跑,在你的脚底下打滚儿。此时,你会情不自禁地嚷起来。请你也来嚷一嚷……”“秋天果园里的水果可多啦,可爱的小柿子在哪里?你也来嚷一嚷!”“还有橘子、梨子,咧着嘴笑的石榴……都来嚷一嚷!”这样入情入境的体验,以儿童的视角去还原诗歌的意境和情趣,使诗歌教学课堂产生独特的魅力。孩子们在不经意间就进入了儿童诗所营造的广阔而迷人的想象空间,领会了诗歌所传达的情趣和作者对秋天的情意。

三、让诗歌教学贴近生活

儿童诗的读者是儿童,所以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启发孩子体会诗歌中的童趣。因此,教师要赋予诗歌丰富的生活意义,引领学生走进诗歌,获得更多的生活感悟。朱老师在教学“桂子”“羊肠小道”“肥膘”“葡萄”“红缨”“柔韧”这一组词语时,在学生正确认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质疑:“说说哪个词语自己还不理解。”有一个学生说不知道“红缨”一词是什么意思。朱老师让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说说“红缨”指的是玉米的哪个部分;并出示了一幅成熟的玉米图片,让学生在图上指一指,帮助学生在词语学习中认识事物。然后,朱老师还出示了戴在将军战马头上的红缨以及带有红缨帽子的图片,并且借助字典,让学生明白将军战马头上的红缨是荣耀的象征;让学生再联系诗歌中的语句,体会此时玉米举着红缨的高兴和自豪。

诗中有关玉米的描写只是作者笔下众多的秋天景物之一,但“玉米举着红缨乐了,忘掉一个夏天的烦恼”这一充满生活情趣的形象,有力地渲染出秋天的喜悦。这种联系生活的词语教学,让一幅幅鲜活的画面呈现在孩子们的眼前,使他们真实地感受到阅读诗歌的愉悦幸福。

三、让诗歌教学远离功利

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不学诗,无以言。”诗词之美,在于感悟,在于阅读,在于传承。在今天这个快节奏的社会,如何更好地传播传统文化,领略诗词之美呢?教材中编入不少的儿童诗,主要是为了进行初步的语言训练,激发孩子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可是,有的教师在教学时,做深入细致地分析讲解,以理解为目的,忽视儿童的学习能力。久而久之,学生对儿童诗产生了高不可攀的畏惧感,继而谈诗色变,渐渐失去了学习儿童诗的兴趣。于丹说过:“要唤起孩子的好奇心,而不是每天强迫孩子必须学多少。”因此,诗歌的教学要做到远离功利。

在儿童诗的课堂上,如果教师心中不仅有课堂,而且还有诗,还有儿童,那么诗句就会从儿童的心灵深处自然流淌出来。让我们和孩子一起走进儿童诗,感受儿童诗的魅力,引导他们在快乐中阅读,在阅读中成长。

儿童诗 篇4

2011 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的诗歌教学有明确的要求:“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 展开想象, 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感受语言的优美。”那么儿童诗的教学如何达到课标的要求, 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呢?我就以一年级上册的《小小的船》的教学为例, 谈谈一年级儿童诗的教学策略。

一、创设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儿童诗是诗, 是诗人特定情境里的触情之语, 要想儿童真正走进诗人的艺术世界, 教师就要创设教学情境, 触动儿童的情感, 为儿童开启进入诗歌世界的大门。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曾经说过:“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 生活阅历少, 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只有七到十分钟, 思维直观、具体、形象, 但他们好奇心重, 那么教师就要利用多媒体、音频、挂图、教师语言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教《小小的船》时, 我首先抛出一个问题:“你们见过什么船?”孩子们立刻说出“轮船”“帆船”“龙舟”等许多答案, 课堂气氛活了起来。然后我用多媒体出示了各种船只的照片, 孩子们认真地看着。这时我又问:“那你们见过月亮船吗?”孩子们被我问住了, 但他们被激起了兴趣, 都想看看月亮船。接着用多媒体出示了课文的插图, 让孩子们对比之前看过的船只图片, 说一说月亮船和别的船有什么区别?接着我播放儿童歌曲《月亮船》, 让孩子们坐着月亮船一起去天上看一看。

二、强化朗读, 品尝韵律之美

诵读是语文教学的传统方式, 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儿童诗篇幅短小、语言优美、构思新颖、感受细腻, 洋溢着韵律之美, 读起来朗朗上口。但一年级的孩子识字量小, 孩子“能读”儿童诗, 但不能“读通”“读顺”。在自读儿歌前, 我让学生先说一说遇到生字怎么办, 让学生初步培养自主学习的方法。接着我让孩子们自读儿童诗, 对诗歌有初步的感知。我们一直提倡“读中学, 读中悟”, 儿童诗的教学也可以以读代讲, 因此我在教授《小小的船》时进行了范读, 使孩子们感受了儿童诗的韵律美、意境美的熏陶。

经过自读、正音、教师范读后孩子们自读时, 他们已经能读通诗歌。但是怎么“美”读儿童诗, 却还要教师进一步引导。《小小的船》里有一句:“我在小小的船里坐, 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这里我用PPT出示去掉“只”字和原句的对比, 让学生读一读, 说说为什么课文要加“只”字, 学生比较朗读后就能感受到加上“只”读起来更加顺口, 这就是诗歌的韵律, 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 不必去进行深奥的讲解, 只需要让孩子从读中体悟。

当然单纯的朗读训练未免乏味, 教师可以让孩子看图读、表演读、配乐读, 这些配合多种感官的朗读更符合一年级的孩子的特点。

三、展开想象, 发掘创作潜能

回顾我们平时的儿童诗教学, 只是停留在读的阶段, 但是儿童是折翼的天使, 想象则是他们飞翔的翅膀, 都说儿童是天生的诗人。周作人先生就曾说:“儿童没有一个不是拜物教的, 他相信草木能思想, 猫狗能说话, 正是当然的事。”现在的儿童诗分两类, 一类是成人为儿童所作的诗, 还有一类则是儿童自己写的诗, 其中不乏许多优秀之作。那么一年级的孩子们适合作诗吗?答案是肯定的, 但是这需要我们教师的点拨和指导。

再说说《小小的船》的教学, 我播放《小小的船》的曲子, 让学生闭眼想象, 坐着月亮船在天空都看到了什么?闪闪的星星像什么?蓝蓝的天空像什么?只要学生的想象有合理的成分都给予肯定。然后我先让学生进行词组练习:白白的 ( ) , 黑黑的 ( ) , 大大的 ( ) , 胖胖的 ( ) 等, 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组词说一句话, 然后再尝试扩句。有个孩子说:“白白的云朵是天空的棉花糖, 红红的太阳照着它, 风宝宝一来追着要吃掉它。”有的孩子说:“胖胖的小狗有一身白白的毛, 胖胖的小狗甩着长长的尾巴, 胖胖的小狗是我的好朋友。”虽然这些只是孩子们质朴的语言, 还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中的诗句, 但是如果教师注重培养孩子的语言训练, 谁说孩子们不能出口成诗呢?当我们激活了孩子的想象, 让他们在想象中有自己的见解, 可能幼稚, 却是童心的自然流露。对低年级学生来说, 这就是创新, 教师要保护这种可贵的童真。

总而言之, 教无定法, 重在趣味, 在儿童诗的教学中应以学生为本位,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诵读感受韵律之美,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勇于创新, 这样才能帮学生叩开儿童诗的大门, 让学生真正走进诗歌的艺术殿堂。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郑光华.小学低年级儿童诗教学四种方法[J].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1 (34) .

[3]郭蓓.让儿童诗浸润童年[J].基础教育与研究, 2015 (9) .

儿童诗 篇5

泉水

泉水碧如玉,

奔流在人间。

纵然纷飞去,

不留一道痕。

秋野

开门见原野,

一望绿无垠,

旷暑秋风起,

飘飘黄叶飞。

星辰

昨夜看星辰,

满天星如雨。

闪耀似明珠,

不言亦不语。

绿竹节节高,

高洁乃绿竹。

疾风吹不倒,

暴雨不屈服。

洁白如雪花,

轻薄如蝉翼。

虽然体积小,

用处可大了。

麻花

麻花麻花麻麻花,

何物为麻花?

似麻似花,

非麻非花。

香香甜甜,

酥酥脆脆,

辫子似的乃麻花。

山水

青山烟雨蒙,

微雨晚来风。

白浪奔涌来,

儿童诗,约起来 篇6

一、在儿童诗中放飞想象的快乐

草原

〔日〕金子美玲

露水晶莹的草原上

如果光着脚走过,

我的脚一定会染得绿绿的吧。

一定会沾上青草的味道吧。

如果我就这样走啊走

直到变成一棵草,

我的脸蛋儿,

会变成一朵美丽的花儿 开放吧。

就这样走啊走啊,脚被染得绿绿的,还有青草的味道。继续向前走,走进草原,直至自己变成一棵小草,变成一朵盛开的小花,对着天空微笑……多么美妙的想象啊!

二、在儿童诗中品味语言的优美

叶子的眼睛

陈木城

山上的早晨,

雾气还迷迷蒙蒙,

阳光就走进森林,

脚步,很轻很轻,

不小心把树叶摇醒,

哇——

水灵灵,亮晶晶,

露珠儿是叶子的眼睛。

眨呀眨的好像说:

天亮了,真高兴!

读着这首诗,好像走进了早晨的森林,阳光悄悄地走进树林深处,晶莹的露珠在叶片上闪烁,好像是叶子的眼睛。细细咀嚼,你会品味到自然的美好、生命的美妙。沿着一句一句的诗行,我们与阳光同行,点亮生命中的每一天。

三、在儿童诗中滋养美好的情感

爸爸回家

林 良

每次听到您

下班回家的脚步,

我心中的快乐,

就像好不容易

完成了一幅拼图。

爸爸,

我们这个家的拼图,

是一块也不能少的。

情感是诗歌的灵魂,是不可或缺的。家就像“拼图”一样,只有一块也不少,才是完美的。读这样的诗,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家人的重要,感受到家人团圆的喜悦。

儿童诗如阳光般温暖,如春风般美好,给我们以美的享受。同学们,让我们关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把诗的种子播撒在心田。

创作从儿童诗开始 篇7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中编排了《雨点》和《鲜花和星星》两首现代儿童诗。我希望以此为契机, 开始尝试将诗歌教学由单纯学习、赏析向自主联想、创作转变。

一模仿是创作的“引路人”

儿童诗《雨点》是巧妙地将雨点的旅程安排进水域的变化之中。拟人化的写法让学生既感受到雨点的调皮, 又不知不觉地掌握了不同的水域特点:池塘是安静的, 河流是奔涌的等等。当学生完全理解并借助朗读体会诗歌的乐趣后, 我的实验才正式开始。“小朋友们, 雨点还会落到哪里呢?”“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们的思绪开始让雨点乱飞:房顶上、马路边、草丛里……“雨点在那里干什么呢?”“雨点落到雨伞上, 在雨伞上玩滑滑梯!”“雨点落到花苞里, 在花苞里做香香的梦!”……学生的话语充满童趣。但是, 最让我吃惊的还是一个幼时患过脑瘫的孩子, 她站起来, 慢慢地说“雨点落在房顶上, 在房顶上看风景!”我自愧不如, 孩子才是真正的诗人。我趁热打铁, 煞有其事地给每个孩子发了一张纸, 让学生当小诗人, 把自己的作品认真地写下来, 大声地读出来。学生们的小脸红红的, 那是第一次当小诗人的激动。学生们的字写得特别认真, 那是第一次当诗人的责任。学生们朗读自己作品时声音尤其响亮, 那是第一次当诗人的自豪。

《鲜花和星星》是著名儿童诗作者金波的作品。他将儿童的天真可爱融入了简短的诗句中, 让学生们一读就明白了鲜花美、星星多。学生们课上还争论着到底是鲜花多, 还是星星多。争论的结果是鲜花和星星都很多。我追问, 生活中还有什么像鲜花、星星那样多的呢?答案千奇百怪、包罗万象。那你会像金波爷爷那样写一写吗?学生们有过一次当小诗人的经历, 这次驾轻就熟, 张嘴就来了:我最喜欢春天的小草:这儿一棵, 那儿一棵, 真比路旁的野花还多。最有趣要算这一句:我最喜欢满冰箱的冰淇淋:这儿一个, 那里一个, 真比存钱罐里的零钱还多。最富有诗意的是郝××同学的作品:我最喜欢我头上的麻花辫, 这边一甩, 那边一甩, 真比海盗船还快!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把头摇得比拨浪鼓还快的小姑娘, 两条小辫儿甩得飞快!小姑娘哪里是甩小辫儿, 她是要把快乐甩出去呀!

每一首儿童诗都是学生们模仿创作的佳品。教师把教材用好、用活, 不仅仅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本身, 更重要的是教会了孩子如何用自己的语言传情达意。

二想象是创作的“助跑器”

一册语文书就只有几首儿童诗, 是不是教完了就将“诗歌教学”实验搁置一旁了呢?非也!我会在很多课文中寻找儿童诗创作的机会。比如, 教学完《这儿真好》一课后, 学生都能明白荒岛变绿岛的原因, 都替小熊高兴。我抓住契机, 问:“这儿真好!这儿好在哪里?”请学生先画一画 (事先发放了一张荒岛图) , 再在图的空白处请学生自由创作儿童诗《这儿真好》。结果, 图上荒岛变成了绿岛, 诗歌更是给图画锦上添花。“这儿真好!有高高的椰树, 有鲜艳的花朵, 有蓝色的大海, 还有一群可爱的小朋友。”同样,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创作的《世界多美呀》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学生们创作儿童诗《世界多美呀》:世界多美呀!天空是蓝湛湛的, 树木是绿茵茵的, 小河是碧澄澄的, 太阳是红彤彤的, 雪地是白茫茫的, 稻田是金灿灿的……如果不是下课铃响了, 怕是要创作一首长诗吧!

三阅读是创作的“大本营”

学生在课堂上的创作是智慧的集中体现, 要让这样的灵感始终保持, 只靠品析课文是远远不够的。所以, 给学生推荐课外读物很有必要。苏教版《新补充读本》是与苏教版教材配套的课外补充读物。其中, 儿童诗较多。学生们喜欢读, 爱读, 更爱朗诵。《七彩语文》也是全国最早发行的语文配套阅读期刊, 其中刊载了许多著名儿童诗作家的作品。乾隆的进士孙洙对《唐诗三百首》的题词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儿童诗创作也是如此, 读得多了, 水满则溢, 学生出口成诗也不奇怪了。

引导学生创作诗歌只是我语文教学中的一个小小的尝试。江苏省特级语文教师管建钢老师认为小学语文教学要以作文教学为突破点, 以“文心”技巧为作文教学的第一要务, 培育学生写作上的发表意识、读者意识、真话意识和作品意识;以写作兴趣和写作意志为作文教学的核心要素, 认为写作兴趣是写作的第一能力, 写作意志是写作的第二能力, 让学生有兴趣写、有意志写是写作教学上的最重要的事情。老师应该是学生作文的把脉人、处方人, 要以作文教学为突破点, 指导学生进行融入整个作文教学活动的大面积阅读:学生在写作的指引、指向下的高品质阅读, 发动一场指向“写作”的阅读的教学改革。一年级的诗歌创作教学还达不到管老师所说的作文教学高度, 但是, 我会在课堂上渗透这种思想, 让学生有创作的兴趣和欲望。这种自主创作的意识如果越来越强, 将会变成影响人一生的写作习惯。我带领学生学习课文只是把课文当成一个范例, 学生通过学习范文不仅感受到文字的美, 感受到文字透露的情, 还能学会这种表情达意的方法来抒发自己的心情, 这才是新课标下语文教学追求的终极目标。为此, 我在努力中!

摘要:情智教育呼唤以“情”启“智”。笔者在教学中依托儿童诗的教学创设情境, 启发智慧, 激发灵感, 让学生体验从学习儿童诗到创作儿童诗的不同学习感受。尝试从低年级开始“思维大爆炸式”的语文基础训练, 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儿童诗,创作,阅读

参考文献

[1]孙双金.孙双金与情智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儿童诗到底怎么教 篇8

关键词:儿童诗,诵读,理解,写作

总觉得儿童诗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我们天然地愿意接受让孩子诵读唐诗、宋词、小古文,甚至诸子百家,而对难易适中、内容新鲜、富有童心童趣、节奏鲜明的儿童诗,却没有足够重视。三年前,我想到书店去搜集一些好的儿童诗,搜索全城,收获寥寥。后来只能求助图书馆,到儿童读本里,到学生杂志里去一首一首地积累。

还好我们的教材对儿童诗给予了应有的重视。现行的各个版本的一、二年级教材,儿童诗(包括儿歌)占到阅读篇目的40%左右,这种分量,终于吸引了一部分教师尤其低段教师的注意力,很多教师开始思考怎么教儿童诗。

在讨论儿童诗怎么教以前,还是先想一想儿童诗的特点。明确了特点,教学才有针对性。就如了解了论述性作品的特点,才知道读论述性作品,侧重找共识,找主旨,找依据;了解了故事的特点,才知道读故事,侧重找伏笔,找高潮,找巧合,找关键事件;了解了戏剧的特点,才知道读戏剧,侧重找时间,找场景,找背景,找人物的主要语言。那么儿童诗的特点是什么呢?

(1)适合诵读。儿童诗是诗的一个分支,它首先是诗,它是用富于感情的、凝练的、充满韵律的、分行的语言来表情达意的。我们来看看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听听,秋的声音》的第一节:“听听/秋的声音/大树抖抖手臂/‘刷刷’/是黄叶道别的声音。”长短句里有鲜明的节奏,叠字和拟声词里有韵律、强弱等音乐感。诵读这样的儿童诗,简单而充满乐趣。

(2)与儿童生活接近。诵读韵文,对儿童而言,是一种乐趣。但吟诵一篇不知所云的韵文,是不能提升儿童对于文字的情趣的,所以我们需要很好地在诗歌之中加入他们熟知的生活元素。儿童诗,顾名思义,与成人诗歌的最大区别是诗人很好地利用了儿童的身心特点,在诗歌中依托了儿童的生活。例如人教版一年级上册《影子》一诗写的就是孩子眼睛里的奇妙场景。这种场景,大人未必还有好奇心和闲情逸致去关注,但这却是孩童世界的重点,这样的诗势必会引起孩子的关注。

(3)语言简单却精粹。儿童对文字的认知,尚在初始阶段,因此我们不能否认儿童在阅读及吟诵时,对那些拗口的词汇、句式会感到惶然不知所措。因此儿童诗的作者不能不考虑文字对于儿童存在的陌生感和这陌生感带给他们的事实上的阅读障碍,这就对儿童诗人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他们在创作儿童诗的时候会尽量避免出现生僻词汇,也不追求一些词的另类活用,他们追求的是让一些常用词汇通过妥帖、巧妙地安放焕发出诗意。例如“小小竹排画中游”的“游”,“小鸡画竹叶”的“画”,“枫林举起火红的旗帜”的“举”,“风摇绿了树的枝条”的“摇绿”。

(4)比较“雅致”,富于情趣。有人可能会说,前面说的“语言富有节奏感、描写儿童生活、语言精粹”这些特点儿歌都具有,儿歌和儿童诗的区别在哪里呢?儿歌主要来源于民间传承,儿歌以记事、状物、逗乐为主要内容,比较通俗,主要供学龄前孩子吟唱,是初级的,入门的。儿童诗则主要是诗人创作的,相对比较“雅致”,以情趣、意境的表现为主,不是实用的,是想象的,表现的艺术程度较深。例如人教版一年级下册《鞋》这首儿童诗,取鞋和船的象形,以一种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家这个“港湾”的温馨。

说句实话,我们平时的儿童诗教学程序过于分明:先解题,再释词,接着了解内容,最后练习。三眼一板,缺少变化。我们平时的儿童诗教学也过于理性,孩子对诗的欣赏是教师过度干预的指令性欣赏,我们常常让孩子用解剖的目光对儿童诗作理性分析,我们太喜欢揭示诗歌的“道理”。现在,我们大致把握了儿童诗的主要特点,就可以思考怎样来教儿童诗。我们儿童诗教学的方向肯定是指向——语言、儿童生活、情趣。我们的儿童诗教学主要可以从三个角度切入。

以“读”为重心的诗教

前面说了,儿童诗是适合诵读的,教材里的儿童诗,短的三五句话,长的也就十几行百来个字。这些诗读起来有的如心中絮语,有的像穿涧山泉,有的似抒情小曲,错落有致。所以“朗读”是诗教的首选,老底子的语文教学,私塾先生要求学生一股脑儿地诵读背书,尽管我对这种不求甚解的“一读到底”也不全部认同,但它的功劳,亦不可抹杀。所以在没想到更好的办法以前,就索性让学生读,让学生大声读出来,读出那一种节奏,读出那一点韵味。儿童诗要多朗读的第二个原因是:诵读本身有它的作用,朗声而读是一种全身运动,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意会其理,心通其情,是一种调动耳、目、嘴、脑等各种感官的活跃的全身运动,它可以使记忆更持久,也能帮助理解,体会情感,感受意境。

当然,有教师已经关注怎样帮助孩子更好地诵读。怎样帮助?一是感受儿童诗的音乐美。还是以那首《听听,秋的声音》为例,长短句结合,双声词、叠音词的频繁使用,关键词语的反复,in韵的一押到底,我们在指导朗读的时候未必点明这些“文学概念”,但是我们需要指导孩子通过顿歇、轻重、快慢、高低的处理,读出整首诗歌的节奏、音调、韵律。二是契合儿童诗的心境。诵读儿童诗不能只是通过“朗读技巧”来推动,重要的是“让学生的心灵与感受和诗人遇合”,读《听听,秋的声音》,当读到“秋叶刷刷、蟋蟀瞿瞿、庄稼歌吟”的时候,我们可以问:“你听到了吗?有什么感觉?”当读到“秋的声音,在每一片叶子里,在每一朵小花上,在每一滴汗水里,在每一颗绽开的谷粒里”的时候,我们让学生联想:“你觉得秋的声音还在哪里?是什么心情?”总之,在读诗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回忆,让学生想象,让学生移情,我们教师在课堂上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让孩子的体验和诗人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当学生有感受有体验之后再朗读,味道完全不一样了,他们会由内而外喜欢上朗读,因为他们发现朗读实际上是在读自己———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情感、自己的想象、自己的世界。

以“理解”为重心的诗教

儿童诗追求浅白、通俗,但这种追求是相对于成人诗歌而言的,与一般的记叙文章比较,儿童诗里还是有很多精妙的结构、用词,很多细腻的情感,很多丰富的意境,读诗仍是一个微妙的、难以定义的过程。

为了让学生更直接、更明确地看到我们的阅读思维,我们可以考虑尝试“大声思考”,所谓“大声思考”,就是把原本无声的、快速的、复杂微妙的思考,放声说出来,这是一种向学生作直接、明确的儿童诗阅读示范的方式。下面这段话是我带领五年级学生读《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所作的一段“大声思考”。

美国诗人艾米莉·狄金森在《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这首诗里用了很多比喻,关于书的比喻实在太多了,我想起了之前看到过的许多比喻:有人把书比作海洋,博大精深的海洋;有人把书比作灯塔,透过云雾,引领方向的灯塔;还有人把书比作太阳,像太阳一样能把全世界照亮。狄金森有没有这样比喻呢?没有。如果她这样比喻,那么这首诗就是一首很一般的诗了,因为好的诗要写出独特的想象和比喻。去看看狄金森在这首诗里把书比作了什么———狄金森把书比作了船、骏马,还有路,这真是很新鲜的比喻。那么狄金森是不是为了追求新奇在胡乱比喻呢?应该不是。那她为什么要这样比喻呢?我要想一想,要找到答案,我最好把诗歌再读读,回到诗歌当中去。读得多了,我发现船、骏马、路这些事物是有共同点的,它们都是可以把人带向远方的:船,把人运向远方;骏马,把人载向远方;路呢,人们走着它通向远方。在诗人眼里,书也是可以把人带向远方的,很远很远的地方,远得不敢想象。能想到这一点,我为自己感到高兴,看来读诗有时要学会比较思考。有相同的地方,那有没有不同的地方呢?继续想,我发现了书和船,书和骏马,书和路完全不同的地方。不同在哪里呢?在这些事物当中,书是门槛最低的,就像诗里所说的“这条路最穷的人也能走,不必为通行税伤神”。这让我想起了我自己小时候,尽管家里条件不好,但只要我想买书,妈妈总是会想办法满足我。我还发现了另一个不同之处:船、骏马和路,只能把人的身体带向远方,而书能把人的灵魂带向远方。所以,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没有一匹骏马能像一本书,也没有一条路能像一本书。我终于明白了这首诗的意思。

这段“大声思考”示范了整个读诗的过程,实际上这是一次经验分享,一次融合了个人理解、感受、体验的经验分享。有人会觉得“大声思考”像“满堂灌”,因为两者呈现形式上很接近,但接近的也只是呈现形式,“满堂灌”重在让学生关注并记住诗歌的精妙之处,喜欢直接宣讲“答案”;而“大声思考”重在示范阅读策略,会有很多展示思想过程的“连接语”,例如“关于书的比喻实在太多了,我想起了之前看到过的许多比喻……”例如“能想到这一点,我为自己感到高兴,看来读诗有时要学会比较思考”,例如“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比喻,要找到答案还是要多读诗,回到诗歌当中去……”这些“连接语”凸显了许多共性的儿童诗的阅读策略,如连接已有知识、比较、重读、联想等。好的“大声思考”可用上这样的“连接语”,如:

“我觉得好奇怪,他为什么要这样写呢?”“我之前看过这个字。”“这一点都不合理。”“我最好把这部分重读一遍。”“难道这个问题不管了?”“你知道那会让我想到……”“我现在在想……”“我的脑袋里出现了一个画面……”“我要再读一次,我有一点搞不清楚……”“我脑子里想到的是……”“阅读者会做的事情之一,就是不断地思考……”“我会把这个事件和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情联系在一起……”

当然,“大声思考”并不能作为一种常态的儿童诗教学方法,不能高频率使用。但是,“大声思考”内含的理念可以迁移到任何一种“指向理解”的教学方法:①教师要乐于、勇于和学生分享自己的读诗经验,暂时放掉教学的枷锁,单从一个读者的立场,去回应读童诗的感受,而不再依赖专家的解说与指导。②对学生的理解的体验,要多倾听,要多说“说来听听”,诗无达诂,不要经常作“对与错”的评判。③要随时从讨论交流中抓取、强化一些诗的阅读策略,帮助学生以后更好地去理解一首新诗。如“你说得真好,你能从这首诗联想到自己的生活”,如“他发现了这个字很特别,然后心里就问自己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个字?这种读诗的方法特别好”。④到了高年级,师生交流中甚至可以出现一些“文学概念”,一些“高级词汇”,例如意象、象征、朦胧、粗犷、细腻、幽默、简洁、深沉、阳刚、婉约……经常出现这些词有助于我们体验、表达复杂多元的读诗感受。

以“写”为重心的诗教

诗人詹冰说:儿童诗就是儿童看得懂的诗。确实,儿童诗总体上拒绝生僻、艳美、另类的用词,偏爱通俗、朴实的常用高频词汇;儿童诗总体上回避写成人世界、复杂情感,偏爱写“儿童”为中心的生理、心理生活;儿童诗总体上排斥虚幻、玄妙、朦胧的意象,偏爱具体、直观、可视可感的文学形象。正因为这些特点,很多教师偏爱让学生读完一首诗之后也尝试着去“创作”,与古诗词相比较,创作儿童诗是那个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桃子”。那么这种以“写”为重心的诗教要注意什么呢?我们先来看看两个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1】《四天做一年》儿童诗写作教学

出示儿童诗《四天做一年》:春天,我喜欢你/你的脚是花编的/你的脚印是紫色的/我喜欢/夏天,我喜欢你/你的脚是水泡的/你的脚印是老鼠的亲戚/我喜欢/秋天,我喜欢你/你的脚是叶子堆的/你的脚印随风游戏/我喜欢/冬天,我喜欢你/你的脚毛毛的/你的脚印在怀孕/我喜欢/春、夏、秋、冬,你们四天/走过来,走过去/好,就你们四天,做成一年

(1)先仿写诗人的诗句,以春夏秋冬为创作的对象,保留每段的第一句和第四句,以及最后一段。

(2)想一想除了脚,还可以利用身体的哪些部位来写诗?例如眼睛、头发、手指等,选一个来练习。

(3)想一想经常放在一起使用或组合的事物,例如星期一到星期日;铅笔、橡皮、垫板;筷子、汤匙、碗等。再想一想,每样东西的特色,可以怎么去说它。如:星期一,我喜欢你(或我讨厌你)。你的心情是山里的风。

(4)创作一首新诗,自己念一念,感觉一下声音、节奏是不是很顺畅?再大声地念给同学听,请同学提出修改建议。

【教学设计2】《花一把》儿童诗写作教学

出示儿童诗《花一把》:花一朵好看。/花一山好看。/花一盆还好。/花一把就笨了!除非/你拿它去送人。

(1)选出几种自己喜欢的颜色,说说在这些颜色中,自己最喜欢什么颜色,将这些颜色按自己喜欢的程度排列起来。

(2)模仿诗人的诗句,把自己对不同颜色的喜爱,写成一首诗。想一想:对于自己喜欢的颜色,可以怎样来形容它?当然可以学诗人,用“好看”来说明,但是再想一想,还有什么样的词语可以更恰当地形容自己最喜欢的颜色?例如漂亮、美丽、大方……

(3)挑两个喜欢的颜色使用同样的句型来说,读起来会有强化的意味。例如:黄色,好看;黑色,好看。

(4)选择一种自己不太喜欢的颜色,以“还好”来接续。

(5)再选一个自己不喜欢的颜色,说一说自己对这个颜色的看法,例如:就无趣了,就俗了,就不雅了,就沉重了……相对于前面三种颜色的描述,应是较为负面的。

(6)最后,是整首诗的关键。以“除非”作为转折语,带出补救之道,完成这首诗。

(7)当学生熟悉了这首诗的表现形式后,可以练习以具体实物(苹果、风、雨、石头……)来写。

我个人认为这是两个比较成熟、成功的童诗教学设计,至少有三点经验可供我们参考。

第一,不用回避教“技巧”,诗歌是凝练的意象化的艺术,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种挑战,因此有必要让学生学习一点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果你所选的童诗表达上很有特点,你完全可以让学生通过模仿来借鉴。这两个教学设计都有“模仿诗句”的环节,我深以为然。

第二,当学生积聚了一定的创作方法后,千万不要框定学生思维,要力求多变新颖。这两个教学设计的主要环节都是通过启发引导、头脑风暴等方法在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提升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

第三,要鼓励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没有丰富的生活经验,没有细腻的感受与深切的体验,是不可能写出好诗的。所以我们要通过问题、话题的讨论与分享,让学生多回顾、联想、审视自己的生活。这两个教学设计,都在鼓励学生写自己身边的事物,自己喜欢的颜色……特别注重写作内容与自己的联系。

行文至此,我们一直在讨论的是具体一首一首儿童诗怎么来教,事实上,让孩子接受、喜欢儿童诗的时机弥散在整个语文课程体系里,而不仅仅是这一堂一堂课。为了孩子,为了诗歌,为了一种语言和文化的未来,我们可以在这些细小方面努力。

(1)我们每天可以利用一些“边角料”的时间,例如晨谈、午休,语文课的前面5分钟,作业整理时间,等等,腾挪出5~10分钟的时间,进行读诗、写诗的活动,就会把诗的魔力一点点、一点点引进你的班级。

(2)如果推荐诗可以配合不同的季节、天气、节日,甚至学生的心情,将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

(3)只有教师自己表现出对儿童诗的喜好,才能影响孩子愿意去接触儿童诗。

(4)我们可以开展“好诗诵读会”,好诗还是要大声朗读的,多阅读几次或请孩子大声朗读诗作,可以让他们有机会吸收诗的语言及含义。

儿童诗 篇9

一、童诗, 让学生发现美

儿童诗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实施美育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 孩子们阅读的材料———诗是美的载体。 诗的排列形式上的美, 诗的音韵节奏上的美, 创设的意境上的美, 想象新颖独特的美, 抒发感情至真至纯的美, 闪烁着哲理光芒的美, 都深深地吸引着儿童。儿童诗还有独特的质朴美和稚拙美。 学生读诗、写诗的过程就是一个发现美、享受美、捕捉美、创造美的过程。 经历这一过程的孩子, 慢慢地将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一颗感悟美的心灵, 一份创造美的热情。 这对他们健康情感、健康心理的形成极有好处。 经历了童诗教育的孩子, 他们心中有更多热爱。 生活中极其平凡的现象, 在他们充满诗意的双眼中, 在充满爱的心灵里都是无比美的事物。

二、童诗, 让学生有创造

诗歌相对于其他文学样式而言, 是最富有想象特征的产物。 换句话说, 就是诗歌的诞生要依赖于创造性想象。 通过儿童诗的创作, 可以大大激发儿童的创造性想象, 进而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品质。 诗歌里的大胆的出人意料的夸张, 源于诗人丰富的超常想象。 小诗人的想象是了不起的, “年是石磨磨出来的雪片”, 这石磨该有多么大呀? “轰响的鞭炮是春雷的呵欠”, 这呵欠可不算小, 还有“雨是天空的旅行家”、“雨是田野的合唱队”这一连串的比喻形容, 比起古今中外的大诗人, 似乎也不逊色, 没有惊人的想象力, 哪来这些妙不可言的诗句?

三、童诗, 让学生实践语言

从儿童诗的特点、 儿童诗阅读赏析的方式及孩子们在儿童诗阅诗赏析中受到的影响和他们创作过程中所经历的语言训练, 我们不难发现童诗教育顺应现代语文教育的需求。 童诗教学所追求的教育目的和所能达到的教育功效与语文新课标总目标的要求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1.儿童诗是最好的语言启蒙教材。

从儿童认知的规律看, 他们入学后学习语文是以口语为基础发展其书面语的, 易接受短小的文学形式。 童诗中有精练的语言, 奇特的比喻, 机智的比拟, 鲜活的动词, 丰富的想象, 新颖的构思, 奔放的激情, 细腻的感受, 纯真的童心, 等等。 到处都闪烁着智慧的火花, 释放着无穷的魅力, 是最适合孩子作为语言学习的短文。 在苏派教学中, 儿童诗语言教学也被安置在日渐突出的位置。 它日渐成为引导儿童思维发展、拓展儿童想象、发展儿童语言能力的一条捷径, 得益于此, 儿童诗语言教学发掘更加深入, 初步形成了语言能力培养系统的雏形。 苏式教育追求如苏玉般的浸润与雕琢、如苏绣般的细腻与精巧、如苏州山水般的沉稳又不乏灵动、 如苏州园林般的品位与内敛, 倡导让学生享受恬淡优雅、清新自然、宁静致远的苏式教育, 这与儿童诗的特质不谋而合。

2.儿童诗创作利于语感的形成。

一首诗的诗意、诗情、诗味, 是由这首诗特定的言语形式决定的。 孩子的诗中, 有丰富的语言表现形式:有的是白描式的叙述, 有的是创设新奇的比喻, 比如《时间》:时间如蜗牛慢慢爬, /当我焦急等待。 /压岁钱/怎么这么久, 新年钟声还不敲响。 有的是运用拟人的手法, 比如《圣诞是个坏孩子》:圣诞是个坏孩子/他不务正业/把自己打扮得花花绿绿的/但主色调是红, 绿, 白/圣诞是个坏孩子/他居心叵测/总在期中考前来打扰认真复习的我/但他总是计划失败/圣诞是个坏孩子/他 “心灵手巧”/老爱把小树变成大三角/还挂上些五颜六色的小玩意儿/但他总把自己的作品/遗忘在世界的各个角落。 有的是运用设问的形式, 比如《苏州什么美》:苏州什么美? /景色美。 /山美, 水美。 /山水一池加一池, /处处景物尽眼帘。 /苏州什么美? /花儿美。 /桂花, 梅花。 /香气一阵接一阵, /处处花香入心田。 /苏州什么美? /人儿美。 /样貌美, 心灵美。 /窈窕淑女一位接一位, /处处细语沁心窝。

我们发现, 若改变了言语形式, 诗的意味也将随之改变。可见, 学生是在用他们的直觉、内在生命和律动, 对社会万事万物的理解和体验选择语言方式的。 他们的诗是他们心灵感受与外界事物的对话。 孩子们的创作是他们用极具个性的自己的语言表达他们的所见, 所想。 在创作过程中, 他们运用直觉能力, 生命的律动, 言语的组合与积淀, 选择意象, 组织选择语言方式, 实现感受。 这一连串的运动, 对于孩子的语感的培养是一种“进行时态”。 可见童诗的阅读与创作是语感形成的一个绿色通道。

在平时儿童诗的教学与写作中, 笔者摸索出一些规律, 有些思考。

在童诗写作教学的起步阶段进行“童语”的训练。 “童语”的训练可以在幼儿大班开始, 或者更早。 “童语”是指儿童生动、有趣的闪烁着思想智慧火花的语句。 对“童语”的教学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儿童思维的特点和语言习得的规律, 是童诗教学的基础部分, 是儿童诗的创作准备阶段。

小学语文教师应有一定的儿童文学修养。 因为小学教材中特别是低年级的教材中几乎都是儿童文学作品。 语文教师除教材的教学工作外, 还担负着指导儿童进行课外阅读的工作。 而小学阶段学生阅读的大量作品都是国内外的儿童文学作品。 现状是多数小学语文教师对儿童文学知识不多, 而要从事的工作都是以儿童文学为载体的语文教育工作。 这对矛盾显而易见。 提高广大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应当成为新一轮小学语文教师培训的一项主要任务。

写诗应当成为写文的基础。 比比同龄人的诗与文, 特别是低年级同学的诗与文, 我们不难发现, 孩子们的诗比文写得好, 诗这样的文学样式与孩子的心灵、情感、思维方式、表达方式更接近。 诗的思维更多地表现为形象的、跳跃的甚至是灵感的。 这本身就是低年级儿童所特有的思维品质。 在台湾, 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 小学低段的课文以韵文为主, 小学生从写诗到写文, 写诗是写文的基础。 台湾教育界认为:让低段的孩子写诗比写文更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 目前内地的童诗教学还只是在部分学校的课外活动中展开, 受益的儿童不多, 参与的教师也不多, 这对儿童诗写作教学的实践和研究是不利的。

要给儿童营造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 诗的意境只有在自由的开放的心态中才能生成, 它是儿童内心的需要, 多数时候它显示了作为美学的特征, 具有非功利性。 因此需要教师有一颗博大的心胸, 一个开阔的视野, 不追求立竿见影的成效, 而应精心呵护每一颗童心, 让诗意照耀每一个儿童的生活。

法国哲学家巴什拉尔写道:“童年持续于人的一生。 童年的回归使成年生活的广阔区域呈现出蓬勃的生机。 有时, 在我们心中, 会出现一个孩子, 在我们的睡眠中守夜。 必须和我们曾经是的那个孩子共同生活, 从这种生活中人们得到一种对根的意识, 人的本体存在的这整棵树因此而枝繁叶茂。 诗人将有助于我们重新在心中发现这生机蓬勃的童年, 这青春常在的持续而静止不动的童年。 ”确实, 童年贯穿了人的一生, 这使成年人永葆一颗童心成为可能, 而使作为成年人的教师指导下的儿童诗写作成为一种追忆和发现的最佳方式。

参考文献

[1]李吉林.情境教学论.

[2]王尚文.语感论.

[3]杜卫.现代美育导论.暨南大学出版社, 1992.

[4]儿童文学研究[M].

[5]陶行知著, 李楚材.陶行知与儿童文学[M].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0.

依托教材指导学生写儿童诗 篇10

儿童是天生的小诗人。他们具有诗人的气质与情感, 他们的心与诗最近, 他们的感觉与诗是相通的, 他们的世界是个诗意盎然的世界。

从儿童诗入手, 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而且在诗意语言的熏陶下, 学生将得到更丰厚的人文积淀。并且, 这样一来, 还填补了低年级写话教学的空白, 为写作教学的顺利过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 学写儿童诗, 不仅易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还易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在近年来的语文教学实践中, 笔者紧紧围绕教材内容, 开发课程资源, 以教材为训练点、突破口, 引导学生由“改”到“仿”, 再由“仿”到“创”, 学写儿童诗,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改———由“文”改“诗”, 入诗韵

在低年级语文教材中, 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些排列在一起的一对或一串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这样的句子形式上整齐匀称, 读起来声韵和谐、节奏明快, 语法学上将其称作“整句”。这样的语言富有特色, 值得细细品味。如《雷雨》:“雨停了。太阳出来了。一条彩虹挂在天空。蝉叫了。蜘蛛又坐在网上。池塘里水满了, 青蛙也叫起来了。”这一段中每句话的句式短而整齐, 读起来节奏明快。我把它改成小诗:

雨停了/太阳出来了/一条彩虹挂在天空/蝉叫了/蜘蛛又坐在网上/池塘里水满了/青蛙也叫起来了

将课文中的句群改为诗句的形式让学生来朗读, 学生既可以体会到课文的语言美, 又能感受到儿童诗的节奏美。

《搭石》一文中, 人们走搭石的和谐情景, 语言极富美感。我把课文内容改成这样的一首小诗: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学生朗读着如此优美的小诗, 不仅被课文所描绘的画面深深打动, 还会被儿童诗明快的节奏、生动的语言深深吸引。

二 、仿———句 式 模 仿 , 悟结构

在教学中, 如何启发学生的思维, 如何唤起学生的想象, 怎样发展学生的语言, 提升学生的语感呢?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进行“模仿”练习, 让各种类型的句式最终成为学生语言仓库中的重要资源。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是一首儿童诗, 前四节的结构一样。学习了前四节后, 我让学生按照诗歌的行文结构进行仿写:原文告诉我们战争使大海、沙漠、天空、草地失去了安宁, 还破坏了哪些地方呢?于是有学生这样仿写:

美丽的花园/本来是花儿们的家园/可恶的子弹/摧毁了花儿娇美的容颜/这究竟是为什么

宁静的校园/本来是孩子们的乐园/可战争的弹片/阻挡了孩子们跨进校园的脚步/这究竟是为什么

课文第5节中写道:我们希望战火中的孩子有一张课桌、一间教室。我们还会希望战火中的孩子有什么呢?我让学生接着仿写。有学生这样仿写:

我们希望, 我们祈盼/让战火中的孩子/有一个家, 一个可容身的家/免遭流浪的生活/有一块面包, 香甜的面包/免受饥饿的折磨/有一杯水, 洁净的水/不被战争的硝烟熏黑/有一位守护神, 勇敢的守护神/不被战争中的利器所伤/有一位勇士, 正义的勇士/把罪恶的战争驱赶

在这样的仿写实践中, 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更能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平的可贵。这样的仿写不仅升华了文章主旨, 同时发展了儿童的语言。

《秋天》一文用拟人的写法, 描述了喜人的丰收景象, 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教学中, 我让学生模仿文中的句式, 学写儿童诗。一位学生这样写道:

稻子嚷着凉了/低头弯下了腰/棉花嚷着凉了/浑身缀满了棉桃/高粱嚷着凉了/举起了红红的火苗

关注句式、语段的特点, 创设情境, 让学生仿说、仿写儿童诗, 使精妙的语言形式不再静悄悄地躲在书本里, 而是慢慢走进学生的心里。学生在由仿到创的过程中, 将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有效结合, 使自身情感与课文情感恰到好处地融合在一起, 读写能力相互转化, 感悟了文本的精彩、语言的魅力。这样的训练开启了学生的思维, 唤起了学生的想象, 发展了学生写作的能力。

三、创———酣畅淋漓抒胸臆

1.颂人———品析人物, 丰盈人物形象。

神话故事《普罗米修斯》一文中, 颂扬了普罗米修斯冒着生命危险为人类盗取火种, 造福人类, 是一位顶天立地的英雄。总结课文时, 我让学生用儿童诗的形式为英雄写一首赞歌。一位学生这样写道:

普罗米修斯/你让人类从黑暗走向光明/你让人类从寒冷走向温暖/你让人类从疾病走向健康/你让人类从痛苦走向快乐/你让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你, 是我们心中的英雄

这是依托文本, 想象拓展, 用儿童诗丰盈了人物形象。

2.赏景———凝练语言, 描绘多彩生活图景。

《乡下人家》一文中, 作者用朴实的语言, 描绘了乡村一幅幅迷人的图画。学完课文后, 我让学生把课文描绘的画面, 用儿童诗的形式展现出来。一位学生这样写:

门前瓜藤爬满架/场上鲜花遍地开/屋后春笋探出头/竹林鸡群觅食忙/水中鸭子嬉涟漪/傍晚家人聚餐乐/夜里知了伴我眠/乡村景色美好画

3.析理———提炼中心, 升华文章主旨。

《生命生命》一文, 通过三个小故事, 感悟生命的真谛。教学中, 我问学生:这三个小故事让你感悟到了什么?用儿童诗的形式表达出来。一位学生这样写:

生命是什么/生命是飞蛾求生的奋力挣扎/生命是瓜苗生长的不屈向上/生命是心脏跳动的平稳有力

接着, 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写一写:你还从哪里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一位学生这样写:

生命是什么/生命是小草在暴风雨过后的傲然挺立/生命是青松在大雪重压下的不屈伸展/生命是花儿在寒风中怒放的缕缕清香

教学结束时, 学生又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一名学生这样写道:

生命虽然短暂/可价值无限/让我们珍惜生命/让生命光彩有力

无须教师过多地说教, 学生写的过程, 就是一个触动心弦的历程。让文本的学习与写的实践水乳交融, 唤醒儿童内心的写作巨人, 让儿童用诗的语言写自己的生活和感悟, 这是语文教学的最美境界。

在语文教材中, 不乏儿童诗写作的意境。当儿童诗创作的种子在学生心中萌发, 每一篇课文, 便是他们儿童诗创作的沃土;生活中的每一个场景, 都可点燃学生写作儿童诗的火花。于是一首首充满童真、童趣的儿童诗就在学生的笔下诞生了:

我是一只快乐的足球

我是一只快乐的足球,

我乘坐男孩子的脚丫,

常常去作最快乐的旅游。

我会跨栏,

一直蹦到树的梢头;

我会跳舞,

一直旋到网的里头。

哦,

我就是这样一只快乐的足球。

哪怕是一个不小心,

与透明的玻璃“砰”的一声撞击,

也会和那些早已藏好的小脑袋调皮地逃走。

上一篇:进口检验监管下一篇:经皮肾活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