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成果的利用

2024-05-12

审计成果的利用(精选十篇)

审计成果的利用 篇1

一、内部审计方式分析

(一) 制定内部审计方案

纵观国际上发达国家的企业, 无一例外都具有相对独立、比较完善、较高权威的内部实际监督体系。正是由于其相对对立性, 所以才能得出相对公平和客观的审计方案。在内部审计方案的设计过程中, 要避免“部分为主”的传统模式, 避免产生大局观不足, 又过分关注局部的局面。要坚持“垂直为主、分级为辅”的新型内部审计方案。在新方案中, 要求强化一级法人对全系统的监督力度, 在各级业务部门都设立平行的内审机构或部门, 直接由行内领导负责工作的推行, 将业务收归上级内审部门, 而行政、薪资、待遇则由总部进行统一安排和管理。

在审计编制的过程中, 要坚持以当年的年度审计工作为依据, 要坚持不能越雷池一步, 不应突破目标规定的年限和范围。同时在制定审计方案的时候, 要充分重视实用性和真实性, 不能走形式主义的老路。避免不必要的原因对审计方案产生影响。

(二) 利用其他审计结果

由于被审计单位对审计结果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够, 导致审计结果不能发挥出有效的作用出来。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运营情况和财政制度管理上面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受到审计结果的反映。这就要求对审计结果运用的关注程度有所增强。在审计结果的运用上面, 要注意向有关部门和兄弟单位之间的审计部门进行交流活动, 通过对审计工作的经验交流, 使人员在审计结果重要性认识上有所提升。同时, 还要通过其他方式的运用, 例如, 健全审计结果的公开制度。通过审计过程和审计结果的透明化的方法, 扩大了审计的影响, 提高了审计的质量, 也加快了审计工作的迅速落实和完善。

在利用其他审计结果的时候, 要充分注意:针对审计过程, 被审计单位出现的严重违法乱纪行为, 要及时移交有关部门进行处理和整治。不能出现知情不报、避重就轻, 更不能通过经济处罚代替法律处罚的现象。

(三) 改进审计方式

在企业内部的审计过程中, 要提升审计质量。作为审计工作的的生命线的审计质量问题, 对整个企业的发展也是相当重要的。所以就要求审计人员必须时刻以这条生命线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本公司就是采用了这种方案, 避免了内部审计过程中的不确定性, 通过细化审计分工和改良审计方法, 充分改变以前审计工作所未能涉猎的地方, 为企业的良好发展做出重要的服务职能。同时要求在审计过程中, 完善内部审计部门和被审计部门的协调关系。尽量保证被审计部门的正常工作运转。在这种情况下不但能够提高审计的效率、为双方节约不少的时间。同时由于减少了审计人员的流动, 降低和减少了对被审计部门的影响, 从而保障被审核部门的正常运行, 使企业的经济效益最大化。

(四) 创新内部审计方法

在内部审计工作过程中, 需要加强关于计算机的辅助作用。计算机技术在审计学的应用, 提高了工作效率、改善了工作手段、提高了工作质量、降低了工作成本。这就要求在企业内部审计过程中, 要充分认识到计算机专业技术对审计统计、审计管理、风险预估的作用和影响。在内部审计的过程中, 要改变传统的一人审计一本账簿的审计方法, 在审计方法的选择上可以使用流水线式审计方法, 即就是按照要求为每位审计人员分配相应的板块, 例如, 重点费用、薪资支出、物资采购等方面可以分人负责审计, 这样可以在审计过程中, 使审计人员掌握一定的工作技巧, 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升。

(五) 改变审计内容

在审计过程中, 由于内部审计大多数情况下关注于对收支情况的审核、处理和预算情况的汇总和整改。这就导致很多时候忽视了在新时代要求下审计工作在企业管理和大政方针的决策方面的新要求。这就要求企业内部审计的过程中, 要注重对审计数据内容的分析和管理, 并根据这些分析报表工作, 为企业在决策和商业判断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这就必须在审计内容上面, 企业不能过多的拘泥于收支、员工薪资支付、采购支出等总结性情况, 要注重对预判性审计的关注和审计内容的升级。以确保审计工作为企业的良性发展保驾护航。

二、审计成果的转化利用

(一) 强化内部审计成果利用率

要加强企业内部审计成果的利用率, 则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注意和加强:1.建立完善的评审评价制度, 推动审计评价工作的科学化、系统化。审计评价的具体要求就是实现规范化和科学化的有机统一。这就要求在制定不同的标准过程中, 需要充分考虑到审计成果中有关资本保值、社会贡献、具体利润、社会积累等方面的因素。不能仅仅是通过经济效益完成企业的考核工作。2.建立健全的成果转化机制, 提高审计结果的利用率。要求企业定期不定期召开相关的审计统计小组会议, 探讨和解决审计问题中的不足和困难。特别是要对审计后出现的问题及时总结和完善, 以防止再次出现相似的问题;3.要建立相关的动态管理机构, 对内部系统进行动态管理, 要通过实时的审计管理制度, 保障每名员工都能在廉洁的前提下正常工作;4.通过制定相关的法规, 使得成果转化制度化、规范化。对出现严重决策失误和经济状况的情况, 要加以严肃处理, 强化审计成果的利用力度和广泛度。

(二) 构建审计成果资料库机制

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具体需要, 建设专门的审计成果资料库, 以达到及时对审计数据和成果进行观测和使用。这就要求无论何种形式, 审计成果资料库都必须具备精悍、统一、协调的基本要求, 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 明确每个成员的职责明细。同时, 要在企业内部和外部建立相关的监控和管理, 建立正确的审计观念和态度, 推动审计成果资料库的建设工作。

在企业内部审计过程中, 审计成果都必须以多方面的审计成果作为主要依托。所以, 就必须建成完善的审计资料库。在建设资料库的过程中, 要充分坚持规范性、系统性和科学性的基本原则, 确保为实现内部审计效果最优化提供重要的技术和资料平台。此外, 要坚持做到各部门的审计成果通过资料库实现共享的基本要求。

建设资料库的形式多种多样, 所以这就要求在建设过程中要充分结合企业审计工作的具体工作情况。即可以根据审计成果运用的方面进行设立;也可以根据审计的程序进行设立;同时还可以根据审计的不同内容和范围进行分类。在审计成果资料库建设的过程中, 要充分注意到数据库建设、法律法规信息库建设、审计对象资料库建设等方面进行系统、完善的结合, 最终实现审计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全面发展。

(三) 建立内部审计公告体系

在审计过程中, 要加大对新闻、官方网站、电子邮箱、联合座谈、新闻发布会等社会公告系统的完善工作, 以及对内部审计公告体系的建设工作。在建设过程中, 就要求内部审计部门, 征求被审计部门的意见, 将审计的情况进行公示和通告。通过公告的作用, 使得企业产生巨大的竞争压力和变革的自主性。有利于企业内部的迅速调整和修正工作的进行。同时, 由于公示体系的建立, 使得审计的成果更加透明化, 也更加有社会信服力。

三、结束语

在我国现阶段的审计工作中, 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未能发挥其最大的效益。监督工作作为内部审计的一个主要方向和内容, 很多时候也未能引起企业和领导的完全重视, 导致内部审计工作的效果大打折扣。本文通过对内部审计方式的探讨, 同时根据自己的相关工作经验, 提出了从强化内部审计利用率、建设相关数据库以及建立内部公告体系等方面来实现审计效率的提高工作。只有这样, 才能推动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向系统化、科学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前进。笔者希望更多的专业人士能投入到该课题研究中, 针对文中存在的不足, 提出指正和建议, 为提高我国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做出重要的共享。

参考文献

[1]卢雅静.浅论我国审计方法及审计体制的改进与完善[J].生产力研究, 2012, (10)

[2]王争.论审计方式方法体系的完善[J].中国经贸, 2014, (8)

[3]张焕.完善项目审计制度加强项目审计管理[J].中国经贸导刊, 2011, (13)

[4]赵焕英.完善内审体制创新审计方式[J].农业发展与金融, 2013, (5)

审计成果的利用 篇2

笔者所在的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上海分行有二十多家支行、一百多家营业网点,根据审计下查一级的原则, 目前 所接触的大量经济责任审计是以基层支行层面展开的,因此,本文就平时工作中获得的体会与同行们共同探讨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特点及对该审计报告成果的运用。

一、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特点

(一)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质量必须过硬,能够为组织部门选拔干部提供客观、准确的依据。

审计报告是审计结果的载体,审计报告的质量直接 影响 审计成果的运用效果。该报告的内容,要完整地体现被审计对象的任期经济业绩和个人廉洁自律情况,能够揭示其存在的 问题 和不足,这也是有效规避由于审计对象不同带来的审计风险的需要。

经济责任审计不同于一般的审计项目,审计对象不仅涉及到被审计对象所在的单位,而且还涉及到被审计对象个人。审计人员既要检查被审计单位的资产、运营情况,又要对被审计对象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进行客观的评价。由于被审计对象多为所在单位的“一把手”,审计评价将作为人事部门使用干部的 参考 依据,关系到被审计对象的前途命运问题,另一方面对少数人而言,可能存在着用权力谋私己,违规违纪的问题,如果审计结论中没有反映出来,不仅将给国家、银行本身造成损失,而且会形成较大的潜在审计风险。因此应对被审计对象在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金融方针政策及有关制度、工作安排部署、主要工作措施、完成各项任务指标、业务营销、资产管理、经营效益、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案件防范、干部员工队伍建设、合理调配劳动组合和文明建设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地稽核。在现场审计中,可通过调阅有关资料,如行长办公会、审贷会,工作安排意见,工作 总结 、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上级行下达的计划指标及行长经营目标考核等,结合专业部门的工作,总体有重点地了解经营管理状况。

(二)报告要反映被审计对象在对基层支行的管理中是否存在内控薄弱点。

从今年年初的中行双鸭山支行案,到近日交行沈阳滨湖支行重大挪用客户资金案,在短短半年时间里,媒体公开披露的国内商业银行大案已经有6起,涉案总额高达数十亿元。专家 分析 指出,从近年来发生的银行大案来看,无论是审查不力违规贷款,还是“家贼”与“外鬼”勾结诈骗,问题大都出在银行的分支机构。基层分支机构之所以成为大案频发的“重灾区”,主要原因是基层行权力过大,上级对下级风险监控不严。尽管近年来商业银行通过改制、引进国外战略投资者等措施不断完善内部风险控制制度,但往往是“上面千条线,底下一根针”,上面订的“条条框框”再多,到了基层分支机构都不及“一把手”的“一支笔”管用。因此,审计组进入基层行后首要的就是通过内控评价调查问卷、与干部员工访谈等形式对该被审计对象在支行的管理进行“搭脉”,找出内控薄弱点后再抽调书面资料予以研判,将检查结果反映在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中。同时可以将日常非现场检查中积累起来的资料加以利用,日常业务经营监督与经济责任审计结合起来,以日常业务经营监督为基础,为正在进行中的经济责任审计做好有效铺垫,这也是整合审计资源、形成监督合力的一条比较成熟的经验。

(三)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中的审计内容应确保“完整性”,通篇应紧紧围绕被审计对象的经济责任来撰写,这是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的主题。

责任审计不仅要对离任者负责,查清其任期内各项计划任务完成情况,各项经济活动是否真实,任期内担负的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履行情况,各年度盈亏及其累计盈亏情况,银行资产保值增值情况,任期内有无失职、渎职、侵占银行资产、违反廉政规定和其他违纪违规行为,要给任职者/离任者一个明确结论。同时,还要对接任者负责,帮助接任者弄清银行家底,核实盈亏,给接任者一本明白账,让接任者放心。因此,对上下关心的涉及经济责任的问题,要查深查清,不留死角。对任何内容审计人员不可主观臆断,随意取舍,人为地缩小审计范围,擅自调节审计内容。

但同时要突出重点内容,经过认真筛选反映被审计对象负有经济责任的事实,反映性质严重的问题,一般性问题不作为重点予以反映。报告所反映的问题,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不能夸大和缩小问题。

如某被审计对象分管公司金融贷款风险管理方面,细节性操作程序是每一位客户经理应完成的工作,银监会颁布的《商业银行授信工作尽职指引》(以下简称“指引”)很好地诠释了授信工作尽职调查必须渗透到授信工作的各个环节。《指引》要求授信业务流程的各项活动都须进行尽职调查,以评价授信工作人员是否勤勉尽责,确定授信工作人员是否免责。但如果出现了《指引》第三十五条中的问题,即贷款资金流向股市等,作为该基层支行的管理者,不可避免地要承担起管理责任,无论其当时对资金流向(股市)同意与否。

内部审计成果加工利用研究 篇3

【关键词】审计;成果;加工;利用;研究

一、内部审计成果加工利用的目的及意义

首先,这是内部审计的题中之义决定的,即内部审计活动自身的职能要求内部审计部门和内审人员要对审计成果深入挖掘及价值。发挥审计成果的最大价值。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在《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IPPF)当中对内部审计下的定义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它通过应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中国内部审计协会2013年8月26日发布的《内部审计基本准则》指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它通过运用系统、规范的方法,审查和评价组织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适当性和有效性,以促进组织完善治理、增加价值和实现目标。

其次,加强对审计结果的运用,也是国家适时新常态、加强对企业管理层监管的内在要求。2010年10月1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其中第三十八条规定,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情况通报、审计整改以及责任追究等结果运用制度,逐步探索和推行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制度。这也就在国家层面以规章的形式,对审计成果的运用进行了明确的规定。这也是我们应该进行审计成果加工利用的法理要求。

《内部审计基本准则》第二十四条规定,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应建立内部激励约束制度,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进行监督、考核,评价其工作业绩。 如何监督、考核,评价审计人员的工作业绩,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没有提及,而通过审计成果的加工利用,为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对审计人员的监督、考核提供了充分的依据,而建立在以审计成果为主要考核依据的指标体系上,也能够激发审计人员的工作热情,促进审计人员工作绩效的提高。

二、审计成果的定义

内部审计成果是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在审计发现的基础上,经过提炼、综合分析和再加工,而形成的、有利用价值的审计“产品”,它体现了内部审计的直接价值。

审计成果是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的劳动产品,其质量优劣、发挥效果大小直接体现出内部审计为企业增加价值的大小,直接影响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结构的位置轻重,直接反映审计人员在公司内部的地位高低。一般来说,审计成果主要由审计报告、审计专报、审计提示、审计意见书、管理建议书、移送处理建议书,以及其他专题报告、各类审计信息、业务分析调研材料、审计报表等形式构成,成为一套完整的审计成果报告体系。审计意见书是审计机关在审定审计报告后,向被审计单位和有关单位出具的对审计事项作出评价的结论性审计文书。

第一,内部审计成果体现了审计目标,决定了审计计划、审计内容、审计方式方法。审计成果是内部审计工作的“牛鼻子”,它影响全局,决定全局,一切审计工作都要围绕审计成果来展开,审计的价值要靠审计成果来实现。

第二,内部审计成果决定着内部审计的地位。“有为才有位”,只有形成高质量、有价值的审计成果,才能提升内部审计地位。所以说,审计成果决定内部审计地位、甚至存亡。

第三,内部审计成果决定了内部审计的未来。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被空前重视,为内部审计未来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新的形势和环境对内部审计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现代内部审计不再局限于监督和复核,并成为一种价值创造活动。

三、内部审计成果开发运用现状

1.审计成果加工利用纵向延伸不深入。即:初级产品多、高端产品少;就事论事多、分析挖掘少;反映个性问题多、综合共性情况少。

2.审计成果加工利用横向联系不紧密。各个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横向的联系未充分体现,相互的支撑未实现。这主要是指内控审计部对审计中心的支持作用未充分体现,审计中心未有效借助内控审计部的优势,审计中心之间配合尚未形成自动自发的机制。

3.审计现场时间多,调研分析不够,项目后评估少。即:现场时间投入多,项目后评估少;审计报告着墨多,调研分析少;传统方式多,审计手段创新少。

4.审计成果未全面反映被审计单位的全貌。一个审计项目一般只出一份审计报告,一份审计报告一般只揭示被审计单位的部分问题和情况,很难反映被审计单位的全貌,也无法真实体现被审计单位的真实管理状况,审计评价缺乏科学客观的指标体系。

5.审计成果支撑管理层决策作用有待加强。审计项目加工利用的成果单一,缺乏深入的调研分析报告,缺乏有针对性的管理建议书,审计报告仅反映被审计单位的过去,不能反映现状和未来,对领导层进行科学决策的支持作用还未充分发挥。

四、审计成果加工利用的四个方面

1.建立全方位、立体化的多维数据库

第一是建立基本信息数据库。这个数据库基本职能是搜集各分子公司的基础资料、基础数据;收集行业资料、行业数据;收集国内、国外宏观资料和数据。根据需要,可对数据库进行扩展和抽取所需数据,然后进行相关数据的对比分析。

第二是建立审计项目数据库。这个数据库的基本职能是将所有做过的审计项目的情况都包括在内,从项目立项、计划下达、审计实施、工作底稿、审计报告等一系列文书都包括在内。这个数据库可以让审计人员开展项目前查询相关被审计单位以前年度开展审计项目的情况,提前了解以前审计的重点和方向,进而确定本次的审计重点和方向,提高审计效率。

第三是建立审计人员业绩统计数据库。这个数据库的基本职能是统计审计人员的工作过程和工作量,反应审计人员在各个审计项目上的审计成果和工作业绩,以此作为对审计人员的年度考评的重要参考依据。当然,这个依据,需要设计一套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根据审计问题的数量和重要程度,分别赋予不同的权重进行考评。

第四是建立审计案例与审计论文数据库。这个数据库收集审计人员编写的审计案例及撰写的审计论文,作为进行审计后续培训和新进审计人员培训的案例库,让审计人员通过学习案例和论文,提高综合素质,增强适应新常态下审计工作的新要求。

第五是建立管理建议书数据库。这个数据库是在审计人员对审计成果综合挖掘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的对某个被审计单位的全方位、立体化的管理建议,而且要对各板块、各分子公司进行对比分析,总结管理建议书被被审计单位采纳情况,为被审计单位创造效益情况,真正发挥审计增加企业价值和改运运营的功能。

2.编写一系列案例和文章

(1) 编写审计案例——促进审计后续培训

每个项目结束后,组织力量编写审计案例,对审计项目进行全面的总结分析,形成有针对性的案例库,丰富内审培训的素材。利用丰富的实战案例,让老员工通过自学,提升审计能力,丰富审计经验,提高内审的整体素质,审计案例也是考验内审成效的试金石。审计案例还要做成标准化的完整的审计实施全过程的模板,让新进审计人员通过案例的学习,就可以熟悉内审的流程和做法,起到沙场练兵的作用。

(2)撰写审计文章——拓宽审计人员职业发展的空间

内审人员要发展,除了要具备过硬的实践操作能力,还应具备较强的写作能力。而对审计成果的加工提炼,写出一篇切合实际的文章,是提高审计人员写作能力的最好锻炼。审计人员可以把写好的文章,通过内控审计部的大力推荐,将文章发表到各类报刊杂志,既解决了职称评审发表文章的后顾之忧,又为审计人员通过各类评审提供保障和支持。同时,审计案例也好,审计文章也好,只要审计人员花时间、花精力来做,应该成为日常考核的加分项目,鼓励审计人员多思考、多写作。

(3)展示审计业绩——体现审计的价值

内控审计部可以将审计人员撰写的审计案例和审计文章,一是推荐发表,二是年底汇编成册,作为展示审计人员业绩的重要载体。审计工作属于监督类工作,很难让人家看到我们的成绩,而通过汇编审计案例和审计文章,发出我们审计的心声,正是展示我们成果的最好机会和平台。 审计的工作成果,不光是要给审计人员自己看,还要让上级领导和各级的同事都看到,让他们知道审计不光干工作了,而且干的很漂亮、很出彩,干的有成效、有价值。

3.形成一套科学客观的考评体系

审计人员的考评与其他行政人员的考评一样,存在难量化、难客观的弊端;考评指标设计难量化,考评结果不客观,考核成绩争议大,导致的结果是员工不满意,领导很难做。审计成果作为审计人员工作业绩的综合反映,那么也就应该成为考评审计人员的最主要指标,再辅助其他平时表现,作为对以往考核的改进,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也能克服以往种种考核的弊端。

根据审计人员的岗位职责,将其工作分成日常事务工作、审计业务工作、加分项工作,并赋予相应的权重。

(1)日常事务工作指标:日常事务工作占考评权重的30%;主要依据日常考勤、工作表现、团队合作、部门间协作进行打分。

(2)核心业务指标:核心指标应该是审计业务工作,其权重应该是60%,这个指标就是我们详细探讨的指标,也是审计人员应该重点关注、需要完成的指标,这个指标是区分审计人员工作业绩的主要指标。核心业务指标又根据具体工作内容,可以将指标进行细化,具体内容为:发现问题的数量是审计工作的重要方面之一,应占20%;发现重大违规违纪问题应该是本指标的核心,应占该指标的30%;发现的问题,能够挽回重大损失、问题涉及金额重大的也是本项的重要指标,也应占该指标的30%,审计工作过程控制的好,审计问题质量高、审计问题定性准确等占该指标的20%。

(3)加分项指标:加分项目指标应占考评权重的10%,因为这块工作属于鼓励审计人员完成的工作,也是体现审计人员综合素质的工作,所以加分更能激发审计人员创新的积极性。可以将加分项指标再进行细分,分别赋予不同的分值,具体内容为:结合审计项目撰写审计文章并发表在各类期刊,占该指标的30%,可以多发表文章,根据具体的情况可以设定相应的最高分值。结合审计项目编写审计案例,占该指标的30%,案例应尽可能做成模板,审计人员可以按照模板编写案例。完成审计项目时,有针对性的撰写高质量的管理诊断书,占该指标的40%。

4.完成一份全面详实的管理诊断书

根据审计项目,审计人员要完成对一个公司或单位的全方位的“体检”,除了审计报告,还要出具一份全面详实的管理诊断书。

第一步,先要总结该公司管理的特点,发现管理的薄弱环节,指出管理存在的漏洞和风险,建立一个模型。

第二步,分析提炼该公司主要面临的主要管理风险,进而完善上面提出的五大数据库,形成对该公司客观全面的评价。

第三步,根据以上所有的资料和数据,结合审计项目,形成一份全面详实的针对该公司的管理诊断书,供管理层决策参考。同时将管理诊断书补充完善审计项目数据库,作为将来进行审计的重要参考依据。

五、结论

总之,内部审计成果作为内部审计机构和内审人员的最终成果,对其加工利用的程度,直接决定内部审计职能的发挥,直接影响内审机构和内审人员在企业内部的地位,直接影响内审人员的绩效考评,因此,应该引起内审机构负责人的足够重视,下大力气促进内部审计成果的加工利用,发挥其最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刘苗苗.信息系统审计研究[D]. 山西财经大学 2011 .

[2] 王晓倩.基于人员流、业务流和信息流统筹开展信息系统审计[J]. 审计月刊. 2011(01).

[3] 吴青,翟建设,张佳琦.信息系统审计人才知识结构的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0(23).

[4] 倪慧萍1,2,时 现1,3. 审计风险转移功能与保险性质审计收费——审计保险假说的进一步检验[J]. 审计与经济研究. 2014(02).

[5] 王涛.审计质量影响因素的国际框架及启示[J]. 会计之友. 2016(09) .

[6] 孙新宪,孙文静. 会计师事务所变更对审计费用粘性的影响[J].财会月刊. 2016(29)[7] 郑石桥. 企业组织的民间审计需求:一个整合理论框架[J]. 商业会计. 2016(17) .

环境审计成果利用探析 篇4

一、拓展环境审计成果用途

环境审计成果包含丰富的信息, 可挖掘和拓展环境审计成果的用途, 提高成果的利用效率和效果。

(一) 利用成果纠正问题

环境审计成果的基本作用在于揭示问题和纠正问题, 通过实施环境审计项目, 最直接的是能够发现环境信息系统、环境监测系统、环境管理系统等存在的问题, 环境审计的目标虽不是为了发现和反映问题, 但审计本身就具有揭示问题的功能。因而环境审计成果的初级利用之处在于更改环境信息披露的错误、纠正环境统计数据的失真、改正和弥补环境信息系统或监测系统的错误与漏洞, 以生成正确的环境指数、业绩指标、监测信息和环境报告等。环境问题的根本解决和环境质量的持续改进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环境管理系统的完善, 包括宏观的政府环境管理系统和微观的企业环境管理系统的完善, 对于环境审计成果中所揭示的系统弱点或无效之处, 政府或企业管理人员可利用审计结果中分析的问题程度和原因, 进一步分析判断, 及时采取措施, 修正系统缺陷, 确保环境管理系统持续有效地发挥作用。

(二) 利用成果考核绩效

一些环境审计项目成果包含被审计单位各类环境绩效指标的数据或信息, 此类数据或信息可作为政府或企业绩效评价的重要依据, 评价相关责任人执行环境政策、制度或规划的能力, 以及所负责的内外部环境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 结合政府或企业的绩效考核制度, 将环境审计成果中已有的绩效指标与政府或企业的其他绩效评价指标相综合, 考核相关责任人的业绩。另外, 可将对环境审计成果中所列问题的整改情况也作为相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绩效评价和考核内容的一部分, 使得审计问题的整改能够引起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的重视, 推动整改的落实。

(三) 利用成果进行决策

政府环境审计成果中的很多信息与政府的环保资金预算、重大环保项目建设投资、产业调整等决策相关, 通过环境审计所总结的环境问题的规律性、倾向性和趋势性信息是政府相关决策中的重要参考信息。企业环境审计成果对其利益相关者具有决策有用性, 企业可借助环境审计成果进行供应商的比较与选择, 银行等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者则可参考环境审计成果评估企业的环境风险而影响其融资、投资决策, 政府部门可利用企业环境审计成果以决定对企业环境的补贴或惩罚, 环境审计成果若为消费者所知, 亦会影响其对企业产品的购买决策。

(四) 利用成果修订政策

环境审计成果中含有的对环境政策、制度和规划等执行状况及其合理性的评价, 有助于了解政府或企业环境政策、制度和规划是否存在可行性问题, 执行后是否能达到预期效果, 在现行条件下其推行是否合理, 因而在修订政策、制度和规划时, 利用环境审计成果能够为哪些地方需要修改或调整以及应如何修改或调整提供重要依据和参考。政府或企业环境战略的制定、修改和调整也可参阅环境审计成果。

(五) 利用成果建设法规

我国虽已建立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 但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仍不完备, 法规内容上还存在缺陷或不足。在各级人大进行新的环保法律制定或对旧的环保法律修订时, 审计机关可综合分析汇总相关环境审计项目的成果, 以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公民环境权利为出发点, 将重要的审计发现、结果、意见和建议梳理成文转变为法规建设的有益信息提供给人大, 在法律审议阶段使用, 促进法律的多方面论证。另一方面, 环境审计过程若中发现大案要案需按照程序进行移送, 使犯罪分子得到有效的惩治, 环境审计成果由此也成为推进法制建设的有力工具。

二、提升环境审计成果转化

环境审计成果多重用途的拓展, 根植于环境审计成果转化效率和效果的提升, 在环境审计的各阶段均要采取措施促进审计成果转化。

(一) 环境审计项目选择适当

环境审计项目选择要以各利益相关者的需求为基础, 考虑利益相关者是否对此项目感兴趣, 是否是政府或企业优先考虑的事情, 是否包括高风险的事项。项目选择完成进入审前调查阶段, 又要考虑该项目得出的审计建议能否促进环境问题的解决或环境质量的改善, 能否形成可广泛推广应用的良好实践等, 以预测若被审计单位能够落实审计建议, 是否会有有益的变化发生。

(二) 环境审计过程质量保证

环境审计成果的质量会影响各利益相关者对审计发现、审计结果和审计建议的利用。高质量的审计成果能清晰地展示哪里需要改进、为什么及如何改进, 有利于审计成果得到采纳和运用。审计过程严格控制审计质量, 才能确保高质量审计结果的产生。审计过程中要及时与被审计单位沟通可能出现的情况, 以使被审计单位能更好地接受出具的审计结果、意见和建议。编制的审计报告需清晰、易懂、关键点突出、逻辑连贯, 审计结果、意见和建议应以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为基础。审计建议应有一定的深度, 而非浅表的就事论事, 空洞泛谈, 且审计建议也应该切实可行, 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三) 环境审计成果传达清晰

为确保环境审计成果的有效传达, 一要确定目标受众, 二要考虑可能影响目标受众解读环境审计成果的各种因素, 选择提供审计成果的适当时间和正确方式, 以确保决策者、整改责任人和其他审计成果的利用者能得到和理解有关信息, 加强与环境审计成果利用者之间的沟通, 提高审计成果转化的时效性。

(四) 后续跟踪审计成果落实

后续跟踪审计成果的落实既是环境审计标准流程中的步骤之一, 也是确保和强化环境审计成果利用的一种方式。后续跟踪审计的方式方法因项目而异, 由专人负责跟踪审计的执行, 记录审计建议的落实情况, 并从被审计单位和各利益相关者获取有关对环境审计成果质量和有用性的反馈意见, 了解某些审计建议无法落实的原因, 以便从中汲取经验。

(五) 环境审计成果多方共享

为扩大环境审计成果的影响力, 避免成果仅一次性使用, 可建立数据库, 将相似主题环境审计项目报告进行汇总, 分类归纳审计报告中揭示的问题, 找出具有共性的问题, 加强环境审计成果的综合分析与开发利用, 探索问题间的规律性、趋向性和根源性。搭建不同监管主体间的成果信息共享平台, 实现信息资源的相互查阅和调取, 促进监管主体间的沟通、协调与信息交换, 相互配合形成对被审计单位的监督合力, 提升环境审计成果转化的有效性。

摘要:环境审计成果得到充分有效利用, 才能体现环境审计的价值, 不断推动环境审计是最终目标的实现。整体来说, 我国三类审计机构的环境审计成果皆有更大的利用拓展空间, 文章主要探析两个问题:一是环境审计有哪些用途, 二是如何提升环境审计成果的转化, 以增进环境审计成果的利用, 使环境审计更加受到重视, 扩大其影响。

关键词:环境审计,审计成果,用途,转化

参考文献

[1]陈琛凝, 张朝晖.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利用的探索[J].商场现代化, 2007 (16) .

[2]陈祎.如何建立科学的审计成果利用机制[J].审计月刊, 2010 (09) .

[3]高平.浅谈审计成果的利用[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2 (06) .

审计成果的利用 篇5

福建省南靖县审计局 陈妙松

审计机关履行审计职能,实现审计目标产生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计成果开发与运用的程度。当前,我们在这方面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远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笔者拟对我局审计成果开发与运用的现状,结合多年的纪检监察办案实践,重点围绕如何采取多渠道、多方式开发审计成果,使其具备更强的时代特征、运用价值和功能,并对如何拓宽审计成果的使用面、时效性进行探讨,让审计成果真正成为宣传审计、发展审计的强有力思想武器。

一、对审计成果及其开发与利用的理解

审计成果是审计机关工作人员通过合法的审计活动而取得的直接、预期、有效的最终产品,包括发现的问题和总结的经验。审计成果可分为微观审计成果和宏观审计成果。微观审计成果通常是指一段时间内完成审计项目个数、查处违纪违规、收缴财政金额的多少;宏观审计成果是指在微观审计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提炼、加工,被县委、县政府作为政策、规章、内控制度加以采用,在宏观调控等管理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这些审计成果主要是通过审计报告、审计决定

书、审计处罚决定书、审计移送处理书等法律文书和向上级审计机关、本级人民政府报送的审计结果报告、审计专报、审计信息以及依法向社会公布的审计结果、审计案例等书面材料予以表现。

笔者认为,审计成果的开发与运用应当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审计人员在审计活动中如何依法去发现问题、收集证据,确保所发现的问题和取得的证据能够为纪检监察机关、检察机关、组织人事等执纪执法部门所使用;二是从加强宏观调控的角度,通过对审计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和总结的经验,即审计成果进行综合分析和再加工,让更多有价值的审计资料与信息能够被党委、政府、检察机关、社会公众、被审计单位以及审计系统内的审计机关和审计工作者等使用者广泛运用。

二、县级审计机关审计成果开发与运用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笔者经过一年多的审计业务实践,发现审计人员在审计成果的开发与运用方面存在一些不足,具体表现在:一是在具体的审计活动中,对发现的问题,习惯于用审计工作底稿进行记录,忽视收集相关的书证和制作调查、询问笔录;二是在撰写审计报告时,对所发现的问题或经验,习惯平铺直叙,忽视对其进行综合分析和再加工;三是在对违反财经法律法规问题的定性处理上,重视对被审单位违反财经法律法

规行为的经济处罚,轻视对相关责任人违反财经法律法规行为的经济处罚,忽视对被审单位及其有关人员的经济和党政纪或法律责任的追究;四是注重完成向被审计单位发审计报告、下达审计决定书、向政府或上级审计机关写出审计报告或审计调查报告,忽视审计信息的撰写。同时也发现,审计机关在完成审计项目后,未能开展审计公告之类的活动,审计结论只在有限的范围内发挥作用。

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

一是碍于情面。县级审计部门监督的对象基本上都是同级的政府部门,实际上就是政府的内审,受此审计体制的制约,如果县级审计部门以揭露被审单位问题为主,就好像是在揭露这些行政长官的疤痕,难免会受到行政干预。与此同时,县级审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还会碍于情面,从“家丑不外扬”或“保密”的角度的考虑,不敢向社会公开审计结果,具有审计成果需求的社会公众没有得到审计服务,造成审计者和需求者掌握的审计信息资源不对称, 使得审计成果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无形中浪费了大量的审计成果资源。

二是审计质量不高。审计工作自身存在的问题影响了审计成果的可用性。审计人员受知识结构和业务水平的限制,职业判断力不强,揭示问题不充分,改进建议的可操作性不强。受审计人员创新能力制约,有的项目如预算执行审计,年年审,年年老一套,发现的问题每年都大同小异,该纠正

的基本都已落实整改,报告的模式相同,只是换换数字而已;受审计人员防范意识不高的影响,有的项目在发现问题后,仅凭工作经验,做做审计底稿,让被审单位相关人员在工作底稿上签个名了事,忽视了对原始凭证的提取,给违规违纪违法者留下了篡改凭证,逃避追究的机会。凡此种种,都会减少或失去审计结果的作用。

三是相关部门间缺乏联动机制。县级审计机关的审计成果不能被充分利用,除审计机关自身的问题外,也与同级相关部门之间及上下级审计机关之间的协作、配合不到位有关。县级审计机关与当地组织、人事、纪检、监察机关等执纪执法部门的工作协作配合意识不强,使审计成果发挥作用受到限制,如经济责任审计仍实行先离后审,审计结论只能在很有限的范围发挥参考作用。县级审计机关未能按规定向市级审计机关报送审计报告等法律文书,市级审计机关也未能对县级审计机关的审计项目实施监督和检查,使得县级审计机关在审计活动中揭露出来的问题得不到应有的公开和运用。

四是调研分析力度不够。县级审计机关在审计项目完成后很少进行总结,审计回访结束后就进行装订,案卷进入了档案室被束之高阁,本来应该作为经验的东西没有被很好地总结出来,作为经验交流材料或审计案例;或是总结分析一下项目存在哪些问题,安排项目时的目标是否达到,应该吸

取哪些教训等。作为机关内部或审计系统内部都没能很好地利用已有的审计信息资源。

三、县级审计机关深度开发与运用审计成果的对策

针对笔者所发现的县级审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审计成果的开发与运用方面所存在的不足和成因,提出以下应对措施:

(一)着眼提高审计质量,确保审计成果能够被开发与运用

审计人员在审计活动中发现了某个问题,这仅仅是工作成绩,工作成绩要转化为能被使用者所使用,才能上升为真正意义上的审计成果。这就涉及到一个审计质量的问题。

1、依法取证,是提高审计质量的前提

审计人员在审计活动中,对所发现的问题,取证程序是否合法,手续是否完备,证据是否齐全,这与纪检监察等办案部门的程序要求是一致的。在这里,笔者想先通过一个案例来说明应如何提高审计质量,确保审计成果能够被开发与运用问题。

去年底,审计组受县委、县政府的委托,对土楼投资建设开展了专项的审计调查。调查中发现,下田村主任利用职便,将土楼专项资金25万多元分次借给个人中标的挡土墙工程承建者。审计人员对此依法编制了审计工作底稿,搜集、取得了借条、招投标会议记录等能够证明这一审计事项的原

始资料复印件,并对借条的背书进行复印,加以固定。审计调查结束后,经研究,决定将这一问题移送县纪检监察局调查处理。今年初,县纪委监察局对此问题展开调查后发现,25万多元的借条都有村两委的签名,村委会会议记录也有集体研究同意借款的内容。这个问题的出现,不仅涉及到该村主任挪用“专项资金25万多元”这一审计成果能否被纪委监察局运用的问题,还涉及到审计人员应当承担的质量风险问题。对此,审计人员与县纪委监察局办案人员密切配合,通过比对借条原件与复印件的背书,证明村两委的签名是在审计组搜集、取得借条的原始资料后补上的,从而揭露了村主任案发后串供、造假应对检查的问题。

通过这个案例,笔者认为,要提高审计工作在取证方面的质量,必须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 现场审计只是一个收集原始材料和半成品的过程,审计人员想要通过自己的审计活动得到优质产品,即形成优质的审计报告,就必须对自己已经取得的原始材料和半成品进行科学分析和再加工。一份高质量的审计报告,主要体现在对审计活动中发现的问题所进行的定性、处理和对被审单位所发表的评价意见。

所谓的审计评价,是指审计机关按照审计确定的审计目标,对被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效益进行分析判断,并发表审计意见的行为,是审计报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审计机关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也是审计机关是否完成审计目标的重要标志。审计评价水平的高低,既体现审计工作质量的好坏,又关系审计机关的形象和权威,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在当前的审计工作实践中,由于审计人员缺乏风险意识,以及受自身综合能力的制约,在进行审计评价时往往会以被审计单位总结用作审计评价,造成审计评价与审计结果脱节。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形式:

一是评价与结果矛盾。审计评价与审计报告中的内容,或与做出的审计决定内容相矛盾。如有的审计评价为:某单位较好地执行了国家财经法规,收支合法。但在审计查出的问题部分则出现偷漏国家税收问题严重、隐瞒财政收入、存在着巨额的帐外资金、“小金库”等重大违纪违规问题。显而易见,审计评价情况存在前后自相矛盾现象。

二是评价靠主观推断。某些审计评价意见,未经过必需的审计检查和测试,而是在对部分情况审计查证后,在主观推理基础上得出的片面结论。如部分审计评价为:某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比较健全,某单位执行国家财经法规较好等情况,凭主观推断给出评价意见。

三是千篇一律,流于形式。也就是不管什么审计项目,审计评价一个样,没有按照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依据审计项目确定的审计目标和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以及被审计单位的相关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有效性等指标进行评价,而是作一些单一笼统的评价,如统一评价为帐帐相符、帐表相符等。

审计人员想要克服上述这些不足,在进行审计评价时,除要提高认识,增强素质,谨慎用词以外,还应着重把握好发下几个问题:

一是评价的范围要合理界定。一般对以下几个方面的情况作出评价:一要对被审计单位提供的会计资料真实性作出评价;二要对资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债的真实性、合法性作出评价;三要对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作出评价;四要对重大经济决策和经济指标完成情况作出评价;五要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执行是否有效作出评价。经济责任审计,还要对被审计对象遵守财经纪律及个人遵守廉政规定情况作出评价。对审计过程中未涉及的事

项、法规依据不充分或问题难以定性的事项不予作出评价。

二是评价的内容要科学公正。在具体评价时,要突出三个原则:一是全面性原则,要全面看待被审计单位的成绩,又要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二是客观性原则,审计评价建议要建立在审计事实的基础上,全面分析审计查出的各种问题,防止以偏概全,对审计未涉及或虽涉及但未取得充分证据的事项、政策界定不明的事项不作评价;三是历史性原则,认定责任不能脱离当时当地的客观环境、历史条件和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分析原因,查找具体根源。

三是评价的依据要充分可靠。一要以审计查明的事实为依据进行评价,不能照搬照抄被审计者的述职报告、工作总结;二要以审计监督范围内的与财政财务收支相关的经济指标为评价事实对象,不能评价不在范围内、不相关的经济指标,评价时引用的法规要适当,经得起事实检验,不能自定标准,没有明确规定和标准的不予评价。

3、正确处理,是提高审计质量的关键

审计处理处罚权是审计机关享有的重要权限之一,审计处理处罚必须建立在准确的定性之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 一是认真遵守行政执法原则。按照上位法优于下位法、特殊优于普通法、后法优于前法、提请主管机关决定的原则,选择最适用的法律法规规定作为处理处罚的依据。

二是依据行政处罚法规定,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可以设定行政处罚,因此,审计处罚依据原则上应适用规章以上层次的法规。

三是适用法律法规规定实施审计处理处罚应在审计机关的职责范围内进行,即审计机关对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和违反审计法的行为实施处理处罚,对非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事项原则上不得依据有关的法规直接实施审计处理处罚。

审计机关对审计查出违规行为,除享有处理处罚权之外,还具有提出审计建议和移送处理的权限。对被审计单位及有关人员涉及犯罪犯罪事项、应当给与行政处分事项以及其他需要有关部门处理的事项,审计机关应依法提出审计建议和移送处理书,建议或移送有关部门处理。

(二)拓宽信息传播渠道,创新审计成果的开发与运用形式

拓宽审计信息传播渠道,建立一个无障碍的信息传输网络,保证信息及时,准确地送到消费者手中,应是审计实务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是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正确处理保密与公开的关系。

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摆脱“保密”思想的束缚,只要是不涉及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的审计结果,大胆地公开,使政府和具有知情权的社会各界以及纳税人都能够了解审计工作,了解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管理状况,了解财政资金的结构和去向,了解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使政府行为真正“阳光”,促进社会和谐。

二是建立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推动审计成果流通的制度建设,县级审计机关应当借鉴审计署的做法,建立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初期可以选择试点项目实行结果公告,并逐步扩大对外公告的数量和范围,保障审计部门如实传播审计信息。比如先选择预算执行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结果在当地电视台向社会公布,让当地领导和公众的了解。

三是充分利用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宣传审计,比如说在当地电视台开辟审计视点专栏,随时报道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审计情况和相关政策,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审计调查结果等与民众息息相关的信息,让老百姓了解审计。

四是突破传统观点,创新思维和理念,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公开、透明披露审计成果,将会大大提高审计成果的利用率和利用效果,要以政务公开为契机,充分利用政府内网办公系统公告审计结果,宣传被审计单位好的管理方式、管理手段和内部控制制度信息,使各被审计单位相互学习,取长

补短。

五是创新审计成果的形式,使之更便于信息传播,更便于社会接受和应用。县级审计机关应当在做好审计政务信息报送工作和审计统计分析工作的基础上,着重创新以下几种开发与运用审计成果的形式:①实行审计项目单项专报制度。针对审计业务文书篇幅长,专业性强,不便于领导阅读的不足,可以规定每个审计项目在出具审计法律文书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提炼、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再加工后,形成一份内容精炼、重点突出、分析透彻、建议可行、通俗易懂的审计专报,及时呈报县政府。②通过审计要情及时报送审计的重要信息。针对审计所接触的大量微观经济活动信息中存在的普遍性、倾向性、苗头性问题,以及审计发现的重大违法违纪问题和重大经济犯罪线索,及时编撰审计要情上报县政府主要领导,这种做法同样可以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③向政府有关部门通报审计发现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 的深加工后,使专报内容精炼、重点突出、结构清晰、分析透彻、建议可行、通俗易懂。

(三)强化部门沟通协调,健全审计成果的开发与运用机制

加强与纪检、监察、检察、组织、人事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审计中发现存在严重违反财经纪律的问题,违反廉政规定和涉嫌犯罪的行为,应及时移送有关部门。要采取多种方式、利用多种渠道,扩大审计报告、审计信息的报送范围,多向其他监督管理部门通报审计成果,最大限度地发挥审计结果的作用。特别是经济责任审计,更应当认真研究如何将经济责任审计的成果由参考作用转变为组织人事部门考察、选拔、拟任、交流、惩处、诫免、提拔管理干部的依据。并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在干部治理上的警示作用,及时发现领导干部不规范的经济行为,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更好地保护干部。

(四)加强系统内部联系,拓宽审计成果的开发与运用途径

目前,审计成果在审计系统内部运用上表现得极其不足,笔者认为,当前可以先从以下三方面予以克服:一是审计项目终结后对工作方法、工作经验进行总结和提炼,探求审计工作规律,相互借鉴,成果共享,缩短和减少了摸索过程,提高了审计效率。二是通过建立机制,加强上下审计机

审计成果的利用 篇6

【关键词】深化;审计成果;提升;审计价值

审计成果是指经过实施审计程序、汇总工作成果而形成的审计结论与建议,是审计机关、审计人员在依法履行职责过程中形成的工作结晶。

目前我们的审计成果,就如刘家义审计长指出的:“粗加工多、深加工少、精加工更少,初级产品多、技术含量高的精品少、满足需要的高端产品更少”。审计成果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审计项目的成败优劣,直接关系到审计的价值实现和审计质量的高低。

一、当前影响审计成果运用的主要因素

(一)被审计单位的重视程度。在审计实践中,被审计单位一般应付性的运用审计结果,对审计提出的意见和建议,采取就问题改问题,流于形式的现象,有的被审计单位把问题部分整改代替全部整改,以单个问题纠正代替制度修订完善,有的被审计单位甚至存在“屡审屡犯,屡犯屡审”现象。其根本原因在于一是被审计单位的重视程度,二是审计整改的责任制度的落实程度,很少有审计组对于整改不到位的问题采取责令其执行的措施。

(二)审计机关审计项目的质量。1.审计任务和审计人员力量不匹配。2015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及相关配套文件。《框架意见》明确了完善审计制度的八大任务,其中有:实行审计全覆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将自然资源资产审计纳入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内容。由此可见审计机关的审计项目将越来越多,审计任务越来越重,涉及领域也越来越宽。但是基层审计机关审计力量相对欠缺,项目只停留在传统的财政财务收支上,存在纯粹为完成项目而做项目的现象,无法做到审深审透。2.审计人员的综合能力不强。目前审计人员多为会计、审计专业人员,而精通外语、计算机、综合经济和其他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员较少,复合型人才匮乏,且审计人员的查核问题的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写作水平等都影响着审计质量的高低,影响审计成果的后期运用。3.项目计划安排上不够精细。审计质量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从审计计划、审前调查、审计方案、审计实施、审计报告、审计决定、情况报送、整改落实、信息反馈等一系列环节无不与审计质量息息相关。审计计划阶段如果缺乏统筹安排,就提供不了好的审计产品;审计实施阶段如果缺乏灵活性和协调性,就会很难发现一些共性问题,影响审计质量;审计报告阶段如果缺乏分析提炼,就会制约审计成果运用的广度和深度,影响审计价值的提升。

(三)审计成果转化的机制不健全。对于一些涉及纪检、组织、人事、财政、被审计单位等多个部门的审计成果,由于缺乏审计成果运用的评估指标体系和信息共享机制,多个部门之间的联动和协调欠缺,审计成果利用渠道不畅,使大量的审计信息和成果被闲置,影响了审计成果的运用。

二、深化审计成果运用,提升审计价值的建议

加强审计成果的转化和运用,需要在各个环节围绕这一中心开展工作,不断提高审计价值和社会公信力。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审计影响力。加大对审计成果的宣传力度,拓宽渠道,宣传审计在服务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服务民生、改革与稳定,服务干部监督管理和预防腐败方面的丰硕成果,扩大审计结果信息的受众面,调动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力量,问审于民,监督于民,提升审计影响力。

(二)注重审计规划,提高审计质量。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是实现审计目标的重要价值体现。提高审计质量是提升审计成果运用的前提。1.严格规范审计程序。一是做细审前调查,精心规划审计方案。在编制审计实施方案前,审计组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内控制度及“三重一大”情况的调查研究和深入分析,进而明确即将进行的审计重点、步骤和方法措施。二是做实审计现场实施,创新审计思路方法。建立健全和严格执行项目审计组长负责制,审计组长负责将审计事项分解落实到人,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和专长来合理配置审计资源。实施审计时通过大数据分析,利用谈话、盘点、现场查看等方法不断创新审计技术、方法和手段,及时跟踪掌握各项审计事项的进度和质量。审计小组做到分工明确,配合密切,有效整合。三是做精审计报告,提升审计成果价值。严把审计报告质量关,注重文字提炼,围绕揭露和反映问题这一主旨,合理提出建议,增强可操作性,帮助被审计单位完善制度,规范管理。对于重大违法违纪问题,及时与纪检监察机关沟通,及时移送相关部门处理。2.提升审计人员综合能力。尽可能地创造条件组织审计人员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学习办法,通过实行定期培训、夜学,学习上级、同级审计单位先进做法,通过工作考核、奖惩机制等措施,来转变审计人员的理念,创新审计方法,促使审计人员自觉提高自身综合业务素质,提高运用信息化技术和专业化手段查核问题、评价判断、宏观分析的能力,成为既能审又能写的审计复合型人才。

(三)提炼审计成果,拓宽运用范围。一是做好审计成果的及时上报工作,开展成果“再加工”、“深加工”,给政府和上级一个满意的交代,进而通过领导的影响力督促被审单位和主管部门抓好整改落实工作;二是加强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建立健全上下联动、部门合力的成果运用机制,从各自的工作职能出发,合力推进审计成果运用。三是全面推行审计发现问题整改落实销号制,建立整改挂号销号系统,实现整改事项全覆盖。四是以提高三个“率”为目标 ,加强与纪检、检察、公安等部门协调沟通,及时移送违法违纪案件线索,切实提高审计查处问题整改率、审计移送事项成案率、审计成果运用转化率。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 2015年12月8日

[2]《浙江审计》第314期 2015年11月1日

[3]《浙江审计》第315期 2015年12月1日

作者简介

企业经济责任内部审计成果的应用 篇7

随着时代与经济的不断发展, 供电企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近几年来, 供电企业的经济得到大力的发展, 因而供电企业经济责任内部审计应运而生。经济责任内部审计正慢慢地产生和发展着, 二十多年的实践无不说明它发挥的积极作用, 诸如维护财经秩序、加强监督管理以及促进廉政建设等。但是我们也要客观地认识供电企业经济责任内部审计是一把双刃剑, 往往在实际的工作中, 经济责任审计缺乏效用性, 没有在供电企业中发挥出自身的作用, 致使经济责任审计形同虚设。

二、供电企业经济责任内部审计成果存在问题的分析

根据上文所述, 经济责任内部审计在供电企业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也是供电企业管理和控制自身经济发展和经营效果的主要方式, 通过有效的经济责任内部审计对企业内部财务开支、经营运转等方面的活动进行评价和管理, 确保相关领导者能够严格按照经济责任内部审计制度执行。

审计成果未能充分运用到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中, 若要经济责任审计能够发挥出自身的效用, 就必须严格按照相关审计制度执行, 同时明确审计结果的公正性、规范性、监督性。一方面, 企业内部审计缺乏一定的监督作用,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 存在很多不足, 易于被诸多因素所影响, 致使审计结果的不公正。从另一个层面来说, 内部审计结果是由人为操控的, 其结果主要的实施主体是干部管理部门及其各工作人员, 经济责任的审计结果运用中的部分不透明影响了效果的发挥, 结果报告一般很难影响领导干部个人的管理使用, 当然除少数涉及严重违纪违规的问题。在经济责任内部审计工作中, 对领导干部的工作结果缺乏相应的处理机制, 不能对其工作起到规范性的作用, 再加上, 整体的审计结果不会公开, 难以直接向社会大众披露审计过程, 导致审计工作缺乏科学性、公开性、权威性。

三、供电企业经济责任内部审计成果的有效应用

1. 经济责任内部审计结果应向社会大众完全公开

公开的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是市场发展的必然, 对供电企业的发展而言, 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其深远的作用具体包括, 经济责任内部审计有助于调整企业经济运行, 加强各项经营活动的管理与实施, 从而不断提高企业审计质量和效果, 使审计工作能够落实到实际中去。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公开有利于促进员工参与企业管理的积极性, 促进权利运行在“阳光”下, 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如果企业工作人员对企业经营过程与结果缺乏认知, 不能发挥自身实际效用, 对经营结果做出及时的评价和判断, 也难以保证企业运行的有效性, 因此, 企业工作人员对企业经营信息的公开性有着知情权, 同时这与保障员工的知情权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必然要求也相同。“审而不改, 还不如不审”, 这句话就充分地说明了想要形成监督与整改的强大合力, 审计工作人员、审计过程、纪检必须结合在一起, 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开审计是要彻底清除病症发挥免疫系统的功能, 其主要的目的不是为了清查内部审计中的问题, 而是能够根据查找的问题对审计工作作出一系列调整, 并对其中存在的不良行为进行处理。公开的经济责任审计结果, 有利于审计部门在监督别人的同时, 对自身审计工作进行监督。然而引入监督的好方法就是一种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开的这把“双刃剑”, 确保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公开性、透明性。这就要求对领导干部履责的审计评价和结论经得起企业员工的质疑, 处理处罚的尺度把握正确, 这就要求必须保证证据充分和事实确凿以及定性准确, 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从而以较高的审计质量, 保证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 促进其不断提高水平增强专业素质来改进工作, 促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人员强化质量和风险意识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为了更好地推动经济责任审计果运用工作的开展有序, 只有审计结果公开才能更好地运用审计成果。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公开, 借鉴了其他审计项目结果公告的做法。为了制定出统一规范而适宜面向企业员工的文书格式, 经济责任审计改变以被审计单位为对象的报告形式。一方面是, 坚持客观公平的首要原则。事实明确、证据确凿、定性准确、评价公平, 是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公告的根本, 经济责任内部审计结果公告在内容上尽量达到全面完整, 不能简单等同于经济责任审计报告, 要涵盖被审计部门基础情况、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审计评价和处理情况、被审计部门的整改等内容, 同时注意审计结果公告中文字表述的简洁性、突出性, 最好能够让社会大众一目了然, 看得清楚、明白。

2. 审计机关的独立性

(1) 首先是审计结果的汇报制度上的变革。为了改变审计结果层层汇报的做法, 变“阶梯式”为“扁平式”的出现增强了审计部门的独立性。这种方法一方面将审计结果平行汇报, 另一方面也向本单位领导及上级审计部门汇报。

(2) 其次是明确审计与财务这两个部门的内在关系。为了进一步保证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正确性, 解决审计工作的经济来源, 将审计经济费用纳入企业经济预算中, 并尽可能明确审计部门与被审计部门间的利益关系。

(3) 避免内部审计结果的公开被层层过滤。在客观上减少了某一方面对审计部门独立开展工作及审计结果公开的影响, 能够在暂未改变现行审计体制前提下, 尽量淡化审计属于企业内部监督的色彩。不但能争取上级审计部门的支持, 而且体现了“谁任命谁管理”的原则。

3. 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

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过程中, 许多审计人员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 但是这些丰富的工作经验往往制约了审计工作的发展, 致使审计人员不能学会创新性的开展审计工作, 因此, 在实际的审计工作中, 许多企业对内部审计人员进行了培训, 从而不断提升自身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提高企业内部审计的水平能力, 企业经济审计结果的准确性、效用性更高, 企业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也随之得到双重提升。企业应建立多形式多内容的培训活动, 为了保证培训的有效性, 还可让审计人员在培训后, 对此次培训内容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 从而有助于提高培训效果。在企业中不断调整和优化内部审计人才结构, 使其能够适应更多的审计工作要求, 审计人员对企业经济过程有一定的了解, 同时也能在工作中保持对审计的高度责任心, 熟练掌握审计方法和技巧。只有保证经济责任内部审计过程的公正性、科学性、客观性, 才能不断提高企业内部审计质量和效果, 审计工作与纪检必须紧密联系在一起, 才能确保审计工作的准确性与效用性。一旦在审计工作中出现不良行为时, 可将证据交由纪检单位, 使其能够对不良的审计行为进行追究, 对审计人员的责任作出评价, 并给予严格的处罚。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的发展和进步, 经济责任审计在市场经济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目前, 经济责任审计在供电企业中仍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具备完整性但仍有不足, 所以今后在提高审计经济成果的应用与转化方面我们还要继续努力。经济责任审计必须严格按照服务、监督、评价的基础原则和工作要求, 根据供电企业实际的情况制定切合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计划, 严格落实上级机构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要求, 同时必须为供电企业今后的经济活动、审计工作等内容作出更大的进步, 并且在这一基础上不断创新和探索。

参考文献

[1]李朝寿.基层供电企业经济责任内部审计成果的应用[J].云南电业, 2011, 07:45-46.

提高内部审计质量促进审计成果运用 篇8

1 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首先就得制定和完善规矩。健全的管理制度可最大程度地提高内部单位和成员之间的协调性和管理的有效性, 确保企业各项管理工作正常运行。健全的内部审计制度是内部审计工作有效开展的基础和依据, 内部审计人员在内部审计实施过程中需要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 不能做什么, 应该怎么做, 需要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这些都需要健全的制度作为基础。公司应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审计工作程序、工作方法、岗位职责、质量管理、职业道德、继续教育等方面的内部审计工作准则和规范, 使内部审计工作有章可循, 有规可依, 为促进内部审计健康、有序发展提供制度保证。

2 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1) 建立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组织机制。公司首先应优化审计机构和人员配置, 在公司内部审计章程或管理制度中明确审计质量标准以及审计质量督导的管理职能, 确立长远和近期的质量目标。其次内部审计部门应建立完善质量控制制度。如评价考核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 同时还需根据内部审计准则, 结合公司特点, 制订更为详细的、可操作性强的业务操作规程, 传达到每一位内审人员。第三是建立审计质量的内部考核和评价制度。将审计质量的评价和考核内容纳入审计人员年度绩效评价和考核中, 充分调动内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提高审计质量的同时, 促进内审人员专业能力的提升。当然, 在制定相应制度和业务操作规程时也应充分考虑公司的组织形式、授权状况、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与专业结构以及内部审计业务的范围与特点等因素。

(2) 加强审计项目质量全过程控制。在完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和规程的基础上, 确保各项制度和规程的执行到位是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关键。因此, 内部审计部门实施审计项目时, 必须对审计准备、审计实施、审计报告和后续审计等阶段实行全过程质量控制。

审计准备阶段的质量控制内容包括:实施审前调查、组建审计小组、编制审计方案、下达审计通知。审前调查是确定审计重点、编制审计方案的基础。在编制审计方案前, 审计项目组长应根据审计项目的规模和性质, 安排适当的人员和时间, 对被审计单位的有关情况进行审前调查, 并根椐审计目标和要求, 结合审前调查情况, 合理安排所需审计资源组建审计小组, 并确定审计项目的主审, 组织编制审计方案。审计部门负责人应对审计方案所确定的审计目标的恰当性以及审计范围和重点的适当性进行复核和审批, 审批同意后按规定流程签发审计通知书。

审计实施阶段的质量控制内容包括:审计重要事项承诺书、收集审计证据、编制和审核审计工作底稿。内部审计部门在正式实施项目时, 首先应要求被审计单位对本单位所提供的财务会计资料、报表、其他经营管理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以及其他重要情况作出书面承诺。同时按照审计方案确定的具体审计事项和工作要求, 在实施审计过程中采用各种方式, 有针对性地收集各种形式的审计证据, 并确保审计证据具有客观性、相关性、充分性和合法性, 同时应对取得的审计证据进行分析、判断和归纳。审计组组长、审计项目主审应定期召集审计小组成员对收集到的审计证据进行讨论, 并对取得的审计证据进行复核确认, 提出复核意见。对被审计单位存在的违反财经法规、规章制度、内部控制程序的行为以及对审计结论有重要影响的事项, 内部审计人员应当编制审计工作底稿, 并确保审计工作底稿记录清晰、内容完整、依据正确、定性恰当、结论明确, 客观反映审计项目计划制订与审计方案实施情况, 并包括与形成审计结论和建议有关的所有重要事项。对审计工作底稿还应实行分级复核制。审计组组长是最终复核人。

审计报告阶段的质量控制重点是:撰写和审核审计报告、征求被审计对象意见、下达审计意见书。审计组组长应对审计报告的质量全面负责, 审计报告应按照规定的格式及内容编制, 做到要素齐全、格式规范, 不遗漏审计中发现的重大事项, 并实事求是、客观恰当地反映和评价审计事项;对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的缺陷提出可行的改进建议, 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同时应全面借鉴IIA提出的有效内部审计报告的新原则。内部审计不仅仅是发现负面问题, 消极接受事实, 也要发现公司不断改进管理、优化流程、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或质量、完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等方面值得推广的实践经验。审计部门负责人最终应对审计报告、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报告的书面意见、审计组的书面说明、审计方案、审计工作底稿、审计证据以及其他有关材料进行复核, 确认审计方案确定的审计目标是否实现;事实是否清楚;审计证据是否充分;适用法律、法规、规章是否正确、恰当;评价、定性、处理是否正确、可行等, 切实履行督导职责。

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过程中, 后续审计阶段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后续审计阶段的质量控制重点主要包括检查和督导落实审计意见、审计成果综合运用分析。在下达审计建议或意见后, 内部审计部门要认真做好审计回访工作, 对被审单位的反馈和整改情况要进行归纳和总结, 判断是否整改到位, 分析影响整改的原因, 并将整改落实情况纳入公司年度绩效考核体系, 必要时可启动审计整改调查或后续审计的程序, 并上报公司高层提出对相关责任人的处理建议。内部审计部门还应重视审计档案的收集和整理, 实行审计组负责制。项目结束后, 审计组应对审计项目形成的文件材料进行整理、鉴别和取舍, 并根据审计档案管理要求, 以审计项目为单位, 向审计部门的专 (兼) 职档案管理员移交项目审计资料, 审计组组长必须对审计项目档案的规范性、完整性负责。

3 充分应用内部审计成果

审计成果的充分运用, 有利于企业加强风险预防和管控, 是内部审计部门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首先, 内部审计部门应对审计发现的情况进行筛选加工, 将能整改和不能整改的区分开, 风险大的和风险小的区分开, 高管层重视的和不重视的区分开, 切实提高审计成果的利用价值。其次, 在关注审计报告所反映信息的同时, 也要高度重视审计过程中收集的一些基础资料所暴露的问题和薄弱环节, 对审计发现的相关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 特别是那些屡查屡犯的问题, 更是要挖掘问题的根源, 并在完善制度和机制、关注人员心理和企业文化等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三是要注意审计建议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审计建议的提出应注意避免与公司文化发生冲突, 并权衡公司核心价值观与高管层的风险偏好和管理风格, 取得公司高层的重视和支持, 确保审计意见和建议能得到真正落实, 确保审计成果能在公司各个环节较好地执行。四是建立审计成果档案库。利用审计档案收集公司内外部审计成果, 建立公司内部审计信息库、在一定层面实行信息共享, 既有利于内审人员的学习提高, 也有助于公司相关业务部门引以为戒, 规避经营风险。

参考文献

[1]毕秀玲, 薛岩.我国内部审计质量控制问题及对策研究[J].审计研究, 2005 (3) .

[2]孙茂琴.试论电力企业如何有效利用审计成果[J].江苏电力财会, 2004 (7) .

[3]王侨钰.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初探[J].中国内部审计, 2008 (12) .

[4]叶陈云.公司内部审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

审计成果的利用 篇9

审计成果转化载体是审计成果的主要展现形式。面对审计报告、调查报告、管理建议书等各类审计成果,领导层可能会觉得篇幅过长无暇细读,基层单位可能会觉得专业术语过多理解不透,在进行必要的传阅后便束之高阁。同时,审计报告以固定模版编写,对于企业需立查立改的资金风险、廉政风险,以及外部检查风险不能加以强调,不容易引起相关单位或部门的重视。一直以来,审计签报是向公司领导传递审计成果信息的有效载体,在审计意见书签发前,通过审计签报将审计成果以摘要形式呈领导审阅,有助于领导短时间内了解审计成果,评估审计成果价值。但受公文流转相关规定所限,审计签报并不能将审计成果信息传达到公司领导以外层面共享。

如何利用一种内容简洁、传递高效同时又极具针对性的工具进行审计成果转化?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实践,蚌埠公司将问题风险以条目形式整理成“风险警示单”,有针对性的发送给业务部门和基层单位,提升了成果转化运用层次,降低了部门间协调损耗,保证了成果转化运用的高效性。

二、主要内涵和特征

风险警示单是在对审计成果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就审计成果中涉及的管理热点和难点问题逐条提示风险和提出建议。它以简练通俗的语句、“一事一单”的精准和通过邮件系统即可分发传阅的效率得到了业务部门和基层单位的认可,进一步增强了审计成果的宏观性、前瞻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主要内容和做法

1. 问题风险评估

项目审计报告出具后,由项目主审对审计发现问题存在风险进行等级评估,甄别出高风险事项备用。

2. 风险警示单编写

编写小组根据问题风险汇总情况统一编写警示单:

(1)划分业务领域,明确警示对象。针对共性审计问题,以县公司或“三集五大”体系为单位,划分业务领域;对于个性问题,直接明确需警示的对象。(2)简化问题描述,提示存在风险。对审计发现问题进行概述,将存在风险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更加易于基层单位理解。(3)管理建议清晰,可操作性更强。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管理建议,明确了下一步的改进方向。

3. 应用情况跟踪

(1)成果运用项目主审负责制。审计项目进入成果转化运用环节后,项目主审作为成果运用负责人,承担审计成果转化运用的推动、跟踪监督、后续评价及考核,利用包括风险警示单在内的成果转化工具,实现闭环管理。(2)审计成果运用情况督导督办。结合风险警示单,对于涉及资金风险、廉政风险和外部检查风险的提示事项,由办公室纳入当月公司重点工作,并下达督办单,予以督办整改,并在整改期限结束后,将督办结果反馈至审计部门。(3)审计成果运用情况后续审计。问题整改流程结束,由项目主审负责开展后续审计,检查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意见整改落实和审计建议采纳情况,评价被审计单位整改措施是否合法、合理、及时、有效。

四、特色和亮点

审计成果的利用 篇10

一、系统平台开发背景

近年来, 人民银行特别重视内审工作的转型与发展, 新的形式对基层人民银行内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内审工作效率以及充分利用审计成果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前期, 人行蚌埠中支采用审计发现问题“痕迹化”管理模式, 跟踪历次审计中发现的问题, 以及后续整改落实情况, 方便审计人员查询和跟踪审计成果。随着时间的推移, 审计发现问题越来越多, 这些信息需要查询、归类、分析, 仅通过手工记录的话, 工作量大、信息零散, 不利于查询、归类、分析以及对问题的跟踪, 也不利于内审部门和被审计部门使用, 在此情况下, 人行蚌埠中支根据实际情况, 开发了该系统平台。

二、系统平台开发目标

一是实现审计信息共享。该系统平台改变了过去审计信息只限于行领导、内审部门、被审计部门之间流转的现象, 进而面向人行蚌埠中支辖内所有的干部职工, 使其可以随时了解历次审计发现问题和整改落实情况。同时, 被审计部门可以在不同部门之间, 不同业务之间进行适时对比分析, 方便沟通与交流、学习与探讨, 进而形成各部门之间的一种良性互动, 促进了审计信息共享的最大化。二是增强风险识别与防范能力。该系统平台具有检查、查询、考核等多种功能, 各部门可以充分利用系统平台, 查看了解本部门历次审计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各级管理层可以针对存在的问题, 科学决策、合理部署, 加强跟踪与督促, 进而促进工作效率, 增强风险识别与防范能力。三是促进审计发现问题有效整改落实。人行蚌埠中支行领导、各部门、经办人员及审计人员根据自身权限, 登录该系统平台, 了解审计发现问题整改落实情况, 并及时沟通、督促、反馈情况, 从而形成一个多层次参与、横向和纵向相结合的“大监督”格局, 确保审计发现问题整改落实的有效性。

三、系统平台主要功能

通过该系统, 人行蚌埠中支行领导能够把握和分析全行内控内管的薄弱环节, 为及时调整内控内管工作的重心、加强业务指导和强化风险管理指导提供参考;部门负责人能够掌握本部门内部管理与控制存在的不足, 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积极督促责任人认真整改, 同时, 能够了解本部门员工业务能力欠缺的方面, 有针对性地进行业务培训;经办人员可以了解自身在业务处理中的差错, 并被提示、警醒, 防止再出现类似的问题;监督人员能够把握问题发展的动态趋势, 并针对问题分析原因, 加大后续监督力度。

四、系统平台技术架构及主要特点

该系统平台采用了简单易用的B/S模式, 运用了技术复杂度小的APS语言和Access数据库架构。主要特点如下。

一是具有良好的易用性。用户通过浏览器即可登录, 操作简单, 容易上手, 同时后期维护便捷、容易。二是具有人员动态调整功能。考虑到人员的岗位变动和业务调整等情况, 该系统平台可以随时进行调整。三是具有良好的推广性。该系统平台对硬件和软件性能要求很低, 部署与使用比较简单, 所需成本也比较低, 使用PC机当服务器即可, 有利于推广与应用。

五、系统平台使用后评价

上一篇:鉴定主体下一篇:给排水工程预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