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形势与政策教育

2024-08-06

就业形势与政策教育(精选十篇)

就业形势与政策教育 篇1

一、高校构建就业教育模式创新机制所面临的就业形势政策

1. 产业结构升级优化, 为高校就业教育模式创新机制提供多样化的构建渠道

2011年3月14日, 我国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草案) 》中着重强调了“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清晰指出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任务为实现转型、丰富产业结构, 不断为广大社会劳动者提供行之有效、科学合理的就业服务与就业渠道, 与此同时还需要关注新型产业的维持与发展工作, 不断推动社会服务行业的进步与发展, 让国民经济的不断增长逐步依托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 从而在根本上降低“就业难”问题发生的可能性, 进一步提高与增强我国在国际上的综合竞争实力。而且通过相关调查数据, 我们能够了解到2011年我国服务产业经济增长值占据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与同期相比整整上升了4%, 这不仅反映了一个社会发展事实——我国正加大对第三产业的推动与发展力度, 而且还预示了一个现象——未来第三产业必定会发展成为我国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的有用途径。

2. 国家教育体制改革, 为高校就业教育模式创新机制提供高效性的落实时机

2011年1月12日, 我国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 该通知文件要求国家政府、地方政府与国内各高校务必要将当代的教育改革工作落到实处, 与此同时国家提出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也着重强调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要求社会各界人士务必要关注与重视当代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 研究与引进世界一流大学的教学模式与方法, 不断拓宽当代高校培养教育复合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范围, 从而为广大高校毕业生与各高校提供可靠、有效的就业教育渠道。与此同时“十二五”规划纲要的第三十一章也提到“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这就能反映出目前国家将教育改革作为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任务这一事实, 其也体现出现阶段我国的高校教育体制务必要进行合适化的改革, 不断转变传统型的粗放式教学形式、封闭式的学生管理形式等, 将现代化的精细化管理、全民式管理逐步渗透至当代高校就业教育模式的创新机制当中。

总而言之, 当前国内各高校就业教育模式创新机制的构建工作面临着紧张化、严峻化、复杂化、多样化的就业形势, 与此同时其还迎来了国家针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而出台的各项就业政策与教育改革, 由此可见高校要抓住当前的教育改革机遇, 就务必要深入地分析与探讨出目前就业教育模式所存在的问题, 并贴合国家的就业政策与社会的实际需求, 大胆开展高校自身的就业教育模式创新体制改革工作, 从而行之有效地将高校毕业生就业教育任务落实到位。

二、当前就业形势政策下高校就业教育模式创新机制的构建渠道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 国内各高校务必要加大对就业教育模式创新机制的构建力度, 紧紧围绕着服务这一工作重点, 通过“教育协助服务、管理提高服务”的理念与方式, 在根本上打造出一条贴近生活、迎合需求、满足发展的高校就业教育模式市场化发展道路, 而且具体的落实步骤与渠道主要表现为如下几方面:

1. 在高校方面

⑴依据国家政策与就业实况, 建立一支专业化、规范化的高校就业教育管理队伍。从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与教育体制改革要求来看, 国家政府对高校的教育工作、就业体制等各方面提出了新要求, 同时其还要求国内各地方高校务必要尊重学生意愿、体现社会需要, 始终将“实事求是、以人为本”作为落实一切教育教学工作的首要原则。一般而言, 国内各高校所要贯彻落实的就业管理工作即是指高校根据当前社会、高校与学生的实际需求, 从高校管理者方面着手, 组织校内各部门成员, 建立出一支行之有效地专业化、规范化的高校就业教育管理队伍, 并且高校务必要清晰明确地指出该队伍成员的工作职责、工作内容、权力义务。与此同时, 高校应当针对就业管理、就业服务等相关工作, 为之配置相应的、专业化的工作人员, 比如安排固定工作人员专门负责高校就业课程设置、就业模拟等工作, 或者安排专业化的工作人员负责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档案储存工作等。由此可见, 高校要建立一支专业化、规范化的高校就业教育管理队伍, 就务必要设置出多个部门机构, 配置足够的人力资源, 同时还需要定期地为广大管理人员提供专业性、技术性的教育培训项目, 不断增强当代高校就业管理服务人员的职业素养与专业能力, 从而为构建出高校就业教育模式的创新机制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基础。

⑵贴合社会市场化发展需求, 为学生提供专业化、多样化、高效化的就业选择平台。事实上, 高校就业教育模式同时也是一个连接学生和社会的有效平台, 其主要的表现是提供适当、必要的服务和指导。因此, 当代高校可以借助这一性质特点, 为广大就业单位与学生提供全面化、多样化的选择平台。具体表现为以下两方面:第一, 为就业单位提供个性化、特色化的就业服务, 树立良好的人才教育机构的对外形象。现阶段国内绝大多数的企事业单位都纷纷借助高校这一渠道来寻找合适的人才精英, 而高校则为这部分需求单位提供相应的场地、设备, 让他们能够开展有关的专场招聘会或者宣讲会, 换而言之高校在为单位提供服务的同时也让单位了解与认识学校人才教育机构的特点。第二, 高校可以通过自身的就业指导基地、就业指导官网等各种形式为学生提供相应的人才素质测评, 并且收集、整理这些学生的综合信息, 这不仅有利于为广大中介机构或者企事业单位提供综合性的人才数据资料, 同时也为广大学生提供更丰富化的就业选择。与此同时, 高校还能够通过贴合社会市场化发展这一手段, 来打造自身最具时代性质、特色意义的新时代人才教育培养机构的良好形象。

⑶通过信息技术与网络通信技术, 为高校学生提供优质、高效的就业延伸服务。高校要真正做到与时俱进, 就务必要科学有效地制定出一套能够满足时代要求的就业服务系统。换言之, 即是了解与掌握时代的动态信息, 按照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 制定与推出一系列有助于高校学生更好、更快就业的服务, 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高校就业教育模式创新机制的改革队伍中。与此同时, 高校还应当根据加快建设符合本校就业教育模式的就业网站, 进一步地拓宽与提高就业信息资料的时效性、高效性、全面性以及系统性, 而且高校应当将发展眼光投至于建设规范化就业中介机构的层面上, 尽可能地为广大学生和就业单位提供更为全面、更为有效的信息, 让他们能够在掌握足够多的信息资料的前提下做出准确的就业或者选择人才的决策。

2. 在政府方面

⑴根据就业形势, 提供科学合理的高校就业教育政策。就现阶段国内各地方政府针对高校就业教育模式所实行的就业政策的落实情况来看, 不少的就业政策正被广泛应用于高校就业教育模式的运行过程, 比如国家政府机构鼓励高校毕业生通过相关就业政策的扶持进行自主创业等。

⑵加大对高校就业教育模式构建工作的监督力度, 为广大高校学生提供公平的就业条件。在正常情况下, 当代高校学生的就业情况直接关系到国内家家户户的切身利益, 为此国家政府能否将相关就业政策、教育改革工作落实到位, 能否为广大高校学生提供一系列公平、公正的就业服务与就业条件, 对于国家教育事业实现改革、全面推动就业创新而言是至关重要的。事实上, 社会上仍然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高校就业潜规则, 比如“就业安排暗箱操作”等现象, 而这些潜规则问题不仅会导致部分高校毕业生面临“就业难”的问题, 而且还会大大削弱了当代高校就业教育的对外形象。为此国家政府应当加大对高校就业教育模式构建工作的监督力度, 行之有效地为广大高校学生提供公平、合理的就业条件。具体做法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第一, 明确制定与落实有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行为准则, 即是根据高校学生与社会就业单位不同的角色身份, 制定出一系列有效限制其行为的原则, 同时还可以为当下的高校就业工作提供相应的衡量标准, 从而尽可能消除不积极的高校就业潜规则。第二, 制定规范、完善的就业监督制度, 清晰指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方面所可能涉及到的监督对象、监督方法、监督手段、监督范围、监督步骤等一系列内容, 让广大高校大学生能够在找工作、落实工作的漫长过程中得到更为有效的制度保障。

综上所述, 虽然现阶段我国各高校的就业教育模式创建工作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就业变化, 比如在就业政策方面, 但我们能够确定的一点是这些就业动态在带来一系列时代挑战的同时, 也为我们提供了相应的机遇与发展机会。为此, 国内各地方政府、各高校应当从自身出发, 针对当前的就业形势以及政策颁布与落实情况, 制定相关的就业制度、监督机制, 提供相应的就业服务、管理队伍, 从而让更多的高校毕业生能够获得更有效、更优质的发展机会。

参考文献

[1]王冬英, 杜贻欢.浅析高校教育模式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J].教育教学论坛, 2013 (30) .

[2]张怡帆.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创新型教育模式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3 (07) .

[3]富振华.大学生就业择业观的消极现象、归因及改进策略[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02) .

[4]王进才.大学生择业心理的探研[J].赤峰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2 (08) .

[5]胡秋灵, 马丽.大学生择业观的变迁与引导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12 (03) .

[6]李鑫毅.本科教学特色发展探析[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06) .

[7]董海军, 朱思齐.新时期青年大学生就业能力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 2010 (21) .

[8]闫向连.浅析大学生就业能力问题及对策[J].中国市场, 2010 (27) .

就业形势与政策 篇2

就业形势与政策

2012届毕业生

就业指导与实践

2011年2-3月 大学生就业体制的演变

计划经济体制:统包统分,包当干部

上世纪80年代中期:计划内供需见面、双向选择 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中期改革方案 市场经济体制下:双向选择、自主择业

目前: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

单位双向选择

教学目的

?

了解和认识当前形势下的毕业生就业状况和相关就业政策 ?

熟悉不同类型、性质企业的用人观 ?

掌握基本的求职、面试的内容、方法和技巧 ?

培育基本的职业道德意识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

转变学生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 ?

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

促进学生充分就业,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课程基本情况

? 课程名称:就业指导与实践 ? 课程类别:选修 ? 课程学分:1 ? 课程学时:20 ? 课程安排:第2-6周,每周2次课

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教学基本要求

第一讲

了解当前形势下的毕业生就业政策状况,合理确立、调整、修正

就业期望

第二讲

深入了解、掌握求职的渠道与方法并运用,了解企业的招聘流程

和要求

第三讲

熟悉不同类型、性质企业的用人观,熟练掌握根据不同的企业、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岗位的需求,针对性撰写简历

第四讲

熟悉了解面试基本程序,掌握基本面试技巧,了解职场相关礼仪

第五讲

掌握了解劳动力市场信息的一般方法,初步认识劳动力市场,并

熟悉相关劳动保障制度和权益维护的基本途径 第六讲

了解基本的职场生态,掌握求职就业过程中基本的人际交往技能

第七讲

熟悉毕业生就业的相关政策和规定,了解我校毕业生协议书管理 的基本程序 考核方式

考试 就业指导与实践 第一讲

就业政策与就业形势 大学生最不能逃避的课程(五个必须回答的问题)

1、我是谁? --2012届毕业生!700万分之一。

2、我想做什么?

出国?考研?公务员?大城市还是小地方甚至西部?大公司还是小企业?自主创业?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3、我能做什么?如果和我想有差距,如何弥补?

4、我了解的就业形势和政策?

5、我的资源、环境、人脉能允许我做什么? 学习目标:

1、通过本章的学习,能清楚地认识到目前严峻的毕业生就业形势,增强毕业生求职的紧迫感;了解国家基本的劳动保障制度;

2、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和熟悉国家、省和学校在毕业生就业工作方面的政策和措施;

3、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同学们能结合当前的就业形势,对自己的求职进行合理定位,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4、通过本章的学习,开展基层意识教育,引导和鼓励同学们面向基层就业。

第一节 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

?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数量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2月7日联合主办“2011年《经济蓝皮书》发布暨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研讨会”,会议分析预测了今明两年我国就业特别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的趋势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 经济蓝皮书分析指出,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2000年至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从每年107万增加到611万,加上往年没有就业的大学生,今年需解决700万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尽管2010年整体就业形势要优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于上一年,进校招聘企业的数量增多,招聘岗位计划增加,但要解决700万名大学生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任务还十分艰巨。为此,国家需要进一步出台和完善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保持高校毕业生就业总体稳定。

一、全国的就业形势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全国的就业形势发展趋势是:

一是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基本格局长期存在。今后几年,城镇需 要就业的人数每年仍将保持在2400万人以上。而在现有经济结构条 件下,按经济增长保持8%的速度计算,新增岗位和补充自然减员只 有1100万人,供大于求缺口在1300万人左右,矛盾十分尖锐。

二是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压力依然很大。2005年底,国有企 业下岗职工仍未就业的有200多万人,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这 些仍未再就业的多数是前几年积累下来的困难群众,大都年龄偏 大、技能单一,再就业难度较大。同时,到2008年,国有企业关闭 破产还会涉及360万职工,纳入新政策范围的集体企业下岗职工约 400万人。

三是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一方面,中西部地区和老工业基地、困难行业、资源枯竭城市的就业问题,解决的难度很大。另一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方面,新兴的产业、行业和技术性职业所需素质较高的人员又供不应求。劳动力总体素质偏低的问题更加突出,技能人才短缺的现象尤其严重,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阻碍产业升级、提高创新能力的“瓶颈”。同时,国际贸易摩擦、人民币升值压力等国际和国内宏观经济的变数,也将对一些地区和行业的就业产生影响。

四是来自新成长劳动力和农业劳动力向城镇及非农领域转移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据预测,未来几年,城镇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力每年都将达到1000万人以上,特别是高校毕业生,按70%初次就业率计算,年内可能有200万人无法实现当期就业。农村有劳动力4.97亿人,除去已经转移就业的2亿多人及从事农业需要的1.8亿人,尚有1亿左右富余劳动力。按照“十一五”规划目标要求,每年要转移就业900万人。

二、近几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

2005年是扩招后的第二个高校毕业生高峰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338万,比2004年增加58万,增幅达20.7%。截止到当年的9月1日,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72.6%,实现就业人数245万。截止到12月底,毕业生就业率为85%,当年登记失业大学毕业生人数为79万。

2006年是继2005年后又一高校毕业生高峰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413万,比2005年增加75万,增幅达22.2%。2006年全国新增就业岗位900万个,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仅占新增岗位的总量的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22%。截止到当年的9月1日,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为70.9%,实现就业人数293万,比2005年同期增加48万人。

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490万,比2006年增加77万,增幅达18.64%,2007年是毕业生人数增加最多的一年。截止到当年的9月1日,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为70%左右。

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559万,2009年逾610万。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631万人,比09年增长了21万人,整体增长趋缓,全国人才流动中心的数据显示:截至9月1日,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是74%,和去年基本持平。

2005-2010年毕业生人数快速增长

三、2011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直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如果说2009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2010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就很严峻。那么,2010年的毕业生人数630万,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之大可想而知,预计将突破700万。

2011年,各级政府将深入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牢固树立“就业优先”的发展理念,全方位推进就业工作的展开,而且就业工作发展的国内外环境都会有所好转,这会为2011年就业形势的改善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奠定坚实基础。与此同时,2011年的就业工作也面临诸多压力,如国外不断增设的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企业的影响,内需不足影响着经济的发展进而影响着就业的扩大,产业升级过程中对就业造成的不稳定影响,以及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失衡性矛盾等情况皆影响着就业工作成果的全面扩大,给2011年的就业前景增添了一些不确定性因素。

? 根据劳动社会保障部科研所的数据显示:我国在“十一五”期间计划年均新增劳动力需求总量为1800万,但“十一五”期间每年新增劳动力供给为2000万,每年将出现200万富余劳动力。根据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预计,到2011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供应总量为4000万,而需求总量为6000万。以上两项数据表明:我国劳动力总体有富余,但专业技术人才仍将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专业人才需求具体表现在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上。

? 第一产业缺口218万人

? 第二产业缺口1220万人

我国大学生中3800万为工科类学生,但是毕业生人数还是不够,振兴我国工业还需大量的工程师,主要集中在IT、微电子、汽车、环保、系统集成、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技术开发、条码技术、铁路高速客运技术等领域。预计到2011年,人才缺口数字巨大,将达1220万人。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 第三产业人才缺口325万人

该产业将是扩大就业岗位最多的部门。一些高端涉外人才需求很大,比如涉外会计、涉外律师、涉外金融服务、同声传译、电子商务、数字媒体、物流、精算和心理咨询等行业,都需要大量人才。预计到2011年,人才缺口预计在325万人。

? 由此可见,我国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还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大学生“就业难”仅仅为一种表象。原因有两点:第一,作为一名大学生是否学有所成,知识和能力结构能否达到企业用人标准,这值得思考;其次,个人就业意愿和社会意愿存在很大差异。

? 国家统计局以国统字[2003]14号文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统计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统计局,以及国务院各部门印发了《三次产业划分规定》。

? 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三次产业划分范围如下:

? 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

? 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 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第三产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

现状

? 蚁族”生活在劳碌奔波中寻求改变

“蚁族”,2009年,学者廉思创造出的“蚁族”一词流行开来,其特点是:“80后”、高学历、低收入、大聚居。大学毕业生聚居群体,被称为继农民、农民工、下岗工人之后出现在中国的又一群体。之所以把这个群体形象地称为“蚁族”,是因为该群体和蚂蚁有诸多类似的特点:高智、弱小、群居。据统计,仅北京一地就有至少10万“蚁族”。上海、广州、西安、重庆等各大城市都有大量“蚁族”,在全国有上百万的规模。

与往年大学生千军万马挤向大城市的现象不同,近来大学生就业出现了一股“回流”潮,中小城市受到了大学生的青睐。不同的统计资料都表明,“京、沪、穗、深”曾一度是大学生就业的首选之地,大连、厦门等二线沿海发达城市次之。如今,在大城市生活持续增长的各种压力却使“事情正在起变化”:一部分大学生开始理性地反思这种“唯大城市是从”的就业观念,并且反其道而行之——回流中小城市。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 专家提醒

? 大学生创业“冷”变“热”警惕步入误区

随着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日益尖锐,大学生创业由“冷”变“热”。同济大学中国科技管理研究院副院长尤建新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大学“创业热”本身是一件新事好事,但也存在着误区。这些误区可能会以积极的姿态“捧杀”大学生创业者,必须引起警惕。

追潮流走没有错,但要注意,自己是否有优势。如果确实具有这方面优势,即使竞争激烈也要去争取。如果没有优势,要保持冷静。求职前要和业内人士聊,了解这个行业发展情况和前景,重要的是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擅长做什么。毕业3~5年内,薪酬不是第一考虑因素,前途最重要。

一旦追风,追到后不能因为后悔而很快辞职。建议大学生先积累一段时间看,有可能开始不喜欢某个工作,然后就产生兴趣了。或者可以在企业内寻找内部机会,考虑在这个行业里内部的转岗。同时在工作中还要不停地学习新的专业知识,提升工作技能,符合企业要求。

应正确分析社会对该专业的人才需求,不要被热门的假象所迷惑,导致就业定位发生偏差;在“热门”专业的就业竞争中,个性与特色十分重要,因此要在择业准备中突出个性和针对性;“热门”专业学生要准备跨专业就业,一般而言,当下的“热门”专业主要是工作环境不错,但竞争也很激烈的专业,一些热门专业学生不愿意放弃“热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门”,这也导致了他们的就业难。

四、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中出现的阶段性问题,这个问题在近十年内将依然存在。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的原因,也有高等教育本身的原因,还有毕业生自身能力、知识结构等方面的原因。从社会和高等教育的层面来看,主要表现在:

(一)社会层面

1、结构性矛盾,供求错位

一是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国家和企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后面带来的是职业、职位、岗位的变化,企业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变化速度是高校专业培养人才的2-4倍,形成了人才供需市场配置的时间差。供给与需求错位是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是人才结构失衡,供求矛盾加大。目前,在我国“大学生就业难”与用人单位“求才难“同时并存。近年来的人才市场需求供给情况反映,各技术等级的劳动力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以机械加工为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短缺;金融、贸易、法律、IT类是我国目前人才最紧缺的行业,人才缺口都在百万以上,但在高校专业就业情况中,这几个专业又是就业率较低的。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三是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毕业生流向与人才需求矛盾突出。我国中东部经济发展较快,是每年毕业生最期望就业的地域,在泛长三角、泛珠三角等地区城市聚集了大量优秀、高层次的人才,而相对于经济发展比较缓慢的西部地区包括东北老工业基地等,现在正值国家政策大力发展的时机,急需大量优秀、专业的人才,却很少有毕业生问津,毕业生流向与人才需求矛盾突出。

2、选人用人,缺少标准

中小企业选人用人基本上没有导入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多数企业是缺什么人找什么人,没有人力资源发展规划。越是小企业越不愿意选大学生,不注重自己培养和储备人才。而外企,特别是500强企业,更愿意选择大学生进企业,从头培养。这种用人上的差异与企业文化、企业规模、CEO战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深度关联。目前,中小企业已经意识到人才培养战略的重要,开始重视和建设企业的人才培训模式。

(二)毕业生自身层面

1、知识陈旧,转化率低

应届大学生到岗工作,实际知识应用率不足40%。我国大学生一般在1-1.5年才能独立完成工作,而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只要2-3个月。现在的大学生在校期间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动手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实践能力。

2、准备不足,目标模糊

目前国内多数学生对职业目标相对模糊,没有把兴趣、爱好与自己所学专业很好结合。多数学生参加人才交流会都有一种“赶集”的感觉,没目标、没准备,全凭运气碰,大学生交流会对接成功率一般在30%左右。

3、依赖性强,创造力弱

我国部分大学生表现出“五靠”: 考大学靠压(家长监督学习);报志愿靠拍(家长定);上大学靠供(家长投资);找工作靠关系(家长运作);选择职业靠感觉(没有科学的分析,家长凭经验);大学生完全独立完成自己的意愿选专业、定职业、找工作的在被调查的群体中占40%。

4、理念滞后,能力危机

大学生就业理念受社会各种价值取向的影响,指导其就业的理念存在五大误区:一是“宁愿出国带光环,不在国内做职员”;二是“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三是“创业不如就业”;四是“就业难不如再考研”;五是“宁要都市一张床,不要基层、西部一套房”。

现在的大学生在校期间,不注重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在毕业时,出现了能力危机,不能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第二节

大学生就业发展趋势

趋势一:生育高峰带动教师走俏,教育培训迎来发展高峰。

趋势二:快速消费品及零售行业发展依旧。

趋势三:研发人才依然“吃香”。

趋势四:今后有一技之长的,有专业背景的大学生应该能发挥所长,在求职中获胜。

趋势五:“凤还巢”成时尚。面对目前大城市就业竞争激烈、生活成本高等问题,不少大学生纷纷把返乡工作作为第一选择。世界各国大学生就业情况

1、日本:大学生求职平均要找16家企业。

2、加拿大:大学生要在实习中捕捉机会。

3、巴西:大学生习惯“先就业后择业”。

4、俄罗斯:30%大学生要改行,在本专业外就业。

5、西班牙:大学生坦然做“蓝领”。

6、美国:大学生靠密集信息网找工作。第三节

国家、省市对毕业生就业相关政策

一、国家及省市就业政策(一)国家宏观政策

2007年以后重点是鼓励和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具体是落实五项政策和五个计划

五项政策: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1)助学贷款代偿政策(西部和边远地区基层,服务期3年以上,见财政部、教育部财教〔2006〕133号文件)。

(2)自主创业优惠政策:财政部、国家发改委财综〔2006〕7号文件、浙江省政府〔2006〕16号文件。

(3)大学生到基层、非公有制企业的工龄、劳保福利政策。

(4)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后的升学、考公务员加分政策:公务员招考三分之一的岗位要2年以上基层经历等。考本校研究生加10分,考西部公务员加5分。

(5)对中西部实行周转编制的政策:有编制就有一份经费。

五大计划(个人发展同国家需要有效结合):

(1)西部志愿者服务计划、地方政府欠发达地区志愿者服务计划:全国今年预计1万人,由共青团组织实施;

(2)三支一扶计划: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由人事部牵头,从今年起连续5年招募2万人;

(3)大学生村官计划:浙江省从今年开始试点,10%的村,五年内村村配备一名大学生(后备梯队);

(4)社区大学生工作者服务计划:城市社区管理岗位,居委会等;

(5)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和农村教育硕士计划:全国5年内实施2-3万个农村教师特设岗位,聘期3年;到期可免考读教育硕士。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二)各地大学生就业政策:毕业生应该高度关注

上海:工作签约能行,但落户有严格限制,需要打分、排队,非名校、紧缺专业、高学历职称背景不易在上海落户,但上海的工作机会很多,选择去上海,可考虑把户籍、人事关系、档案落在原籍。

杭州:2006年7月1日起,“先落户、后就业”政策只面向硕士以上,本科生以下必须在签约的基础上签定正式的劳动合同,缴纳社会养老保险,才能落户杭州的几个区(余杭、萧山除外)。

二、促进毕业生就业相关政策

(一)国家促进毕业生就业相关政策

1、取消落户政策

在落户政策上,各地给予放开,取消城市的落户限制,高校毕业生到一个城市去就业,可以不用受户籍的限制,这是针对大专级以上的毕业生。例如:今年湖北、江苏等省决定从2009年开始全省取消落户限制。并且象武汉这样的大都市,取消了在武汉就业的非本地户籍的普通高校毕业生的落户限制。还出台包括发放在岗培训补助、发放社会保险补贴等多项刺激就业的政策。

2、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优惠政策

第一

鼓励高校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

第二

税费减免和小额贷款。

a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三年内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b是符合残疾人就业、失业人员再就业以及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等规定的,享受现行税收政策和创业经营场所安排政策;

c登记失业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地区和基层创业的高校毕业生等可申请不超过5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合伙经营和组织起来就业的,适当扩大贷款规模,从事微利项目的享受贴息扶持。

第三 创业服务。对有创业意愿的高校毕业生参加创业培训的,给予职业培训补贴;提供“一条龙”创业指导服务。建设完善一批大学生创业园和创业孵化基地,给予相关政策扶持。

第四 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符合就业困难人员条件的可享受社保补贴政策。

3、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可享受相关优惠政策

一是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的就业补贴政策。对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从事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符合公益性岗位条件的,给予社保补贴和岗位补贴;在基层和社区其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就业的给予薪酬或生活补贴,按规定参加社会保险。

二是学费和助学贷款代偿政策。对到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县以下农村基层就业和应征入伍的,实施相应的学费和助学贷款代偿。三是选聘招录优惠政策。对有基层经历的毕业生在研究生招录、事业单位选聘时优先,地市以上公务员考录时扩大比例。教育部提出,对参加项目的毕业生,服务期满且考核合格的,服务期满三年内考硕士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研究生初试总分加10分,同等条件优先录取,高职高专学生可免试读成人本科。

四是继续实施和完善面向基层就业的专门项目,扩大项目范围。

(二)各省市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其他措施

1、加大组织宣传力度,积极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成才观。教育部门要充分利用就业指导课、课外就业指导讲座、大学生励志讲坛等载体,引导毕业生克服只有在大城市就业才能实现自我价值的片面想法, 引导他们选择到基层、到中小企业、到村镇一线就业。

2、强化责任意识,严格落实有关政策措施。各省市依据自身特点,相继推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具体政策措施, 做到让每一个毕业生了解政策, 主管部门要加强监督,跟踪检查政策落实情况,切实把国家和各地方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利用好、执行好。

3、加强就业信息网络和中介机构建设,打造高效就业服务平台。加快落实各省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与国家相关网站的对接, 实行高校毕业生网络求职“一站式”服务,改变传统就业招聘程序, 落实相关优惠政策,充分发挥民营人才中介机构的作用,规范各类人才中介服务和职业中介机构的经营管理。

4、加强见习和实训基地建设,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高校要深化教学改革,根据社会需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增加专业培训,建立就业基地,建立严格的见习考核认证制度,落实见习补贴政策,规范见习基地和培训市场。推进校企合作,通过产学结合、定单式培养等模式,建立高校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毕业生实训示范基地

5、完善就业服务环节,提高就业效率和水平。改革登记、认证、信贷等环节中繁杂的审批办理程序, 简化毕业生就业派遣工作程序,加快完善户籍管理制度, 对已到基层一线就业的大学生建立定期回访制度,帮助他们解决现实困难,对“村官计划”的大学生,建立定期培训制度;严格落实面向基层选拔市直机关公务员制度。

6、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困难家庭毕业生就业。就业服务机构要为困难毕业生提供政策咨询、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和人事档案托管;组织就业见习、职业技能培训,免收各种报名和培训费用,按规定落实各种补贴;采取一对一职业指导、向用人单位重点推荐、公益性岗位安置等措施。

对毕业生就业的几点建议

目前,大学生遇到严峻的就业形势挑战,同时也遇到了 难得的人才发展、培养、成长机遇,一是我国经济稳步增 长,为广大毕业生提供了足够的就业空间;二是以高校毕业 生为主体的就业市场逐步完善,政策性障碍正在消除;三是 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等项目正在逐 步实施,对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

大学生就业是国家极为关注并极力解决的民生问题,但 就业归根结底是大学生个人的事情。当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 候,大学生唯有通过自身的努力才能获得自身发展并实现自 我价值的机会。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一、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在社会中,就业职位的层次分布是呈三角形的,从顶端向下,各职位层次对劳动力的技能要求逐渐下降,数量逐渐增多。“供需矛盾”决定着毕业生就业职位的分布与就业层次、薪酬水平等状况。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GDP增长将保持在7%-8%的水平,每年能够提供的新增职位数在600万—900万之间,而每年新增劳动力和需要就业的人数远远高于新增职位数,在这种情况下,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将向社会职位的“三角形”靠近底端的方向移动,大学毕业生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念已势在必行。

大学毕业生应树立的就业观念包括:

1、竞争择业的观念

2、择业发展观(先做人、再做事,先生存、再发展)

3、自主创业和终身学习的观念

4、服务基层的观念

5、尽可能发挥专业所长,做到专业对口

二、自我分析,合理定位,明确就业目标。

就业目标是为实现职业目标的一个准备。

在现阶段,就业目标要实事求是,严峻的就业形势产生的结果必然是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

因此,结合自身的综合实力和专业特色制定一个适中的就业目标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显得尤为重要。

三、面向基层就业,牢固树立基层服务意识。

胡总书记说过:凡是在各种领导岗位上有所作为、成绩突出的干部,都是注重实践锻炼特别是基层实践锻炼,在丰富生动的实践中成长起来的,这已经成为一种规律性的现象。

基层是高校毕业生熟悉当代中国社会、了解现阶段国情、磨练意志、砥砺品格、增进与人民群众感情的最好课堂,也是施展才干的广阔舞台。

基层是一个大概念,既包括广大农村,也包括城市街道社区,既涵盖县级以下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也包括非公有制组织和中小企业,既包括自主创业,也包括艰苦行业和艰苦岗位。

基层还是一种意识,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从一点一滴的基础性工作做起,都需要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地工作态度。国家出台了有关服务基层就业的意见,不是一时之需,更不是权宜之计,而是百年大计。面向基层就业,是时代的召唤和国家的要求,也是当代大学生必然的选择。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就业形势与政策教育 篇3

关键词:自主创业;经济危机;就业形势;政策创新

中图分类号:F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11-0115-02

1 概 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积累了一些经验和财富,同时问题并存,而当今中国经济的一些经济指标在下行,经济结构体系在转型,人民币在贬值,全球经济正在走向衰退。大家经常听说衰退,或者是危机,大学生们很担心当年的就业形势,高职高专院校负责就业的老师在对大学生们进行就业指导时,多次强调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而从我院大型招聘会现场的用人单位数量及单位提供的岗位数量和岗位基本工资待遇来看,较往年均有下降。而物价的飞涨也变向的降低了同学们的收入,并且现实中制造业已经萧条有几年了,作为建筑行业的院校,多数专业的就业都收到了影响。我院也在考虑上述实际情况的同时,积极开展创业培训课程,国家也出台相应小额担保贷款和财政贴息政策,鼓励大学生创业,更鼓励大学生发展农村,让大学生的知识有应用的平台和发展的空间。

2015年高校毕业生达749万,比2014年增加近22万人,与十年前相比,增长了1.2倍,2015年的高校毕业生数量也再攀高峰,而就业需求并没有明显的增长,所以就业率相对会出现下降。而数据显示,尤以专科生和硕士生的就业压力最大,已经持续了几年的最难就业季给人的感觉:对于就业,没有最难,只有更难。这与上述中国当今经济低迷衰退有关,也与毕业生、企业的结构性用工问题有关。另外,大学生就业难,主要在选择行业难,就业目前人人平等,爱因斯坦大学毕业时求职数次未果,最后去一个专利局上班,所做的工作和专业风马牛不相及。因此,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更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鼓励支持大学毕业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工作,下文浅谈一下大学生就业现状,简要分析就业形势,探求就业对策,尤其对大学生的创业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希望对大学生的就业有理论指导价值和社会现实意义。

2 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最后一年,高校毕业生的稳定就业问题是一个重要问题,各级各地积极寻求一个漂亮的收官之战。服务业就业需求继续增大,市场机制的跳节作用继续增强,不好的消息是:产业结构性调整进一步加深,自动化流水线、机械手、机器人的应用削弱了制造业劳动力的需求;高校毕业生创业支撑尚待提高,适合的岗位相对不足,毕业生专业结构、就业观念与市场需求脱节的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就业形势压力仍然较大。而随着高校扩招,我国的高职高专教育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毕业生数量年年攀升,2007年更是达到495万,与毕业生数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毕业生的就业率出现了下降。2007年约为70%,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应届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加上失业率上升,往届生因为种种原因辞职再就业的冲击,还有城镇化加快后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今年毕业生面临着很大的就业压力,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从中央到地方,积极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锻炼,到西部艰苦边远地区县以下基层单位从事专业技术性工作。

大学生就业难原因简单总结为:结构性矛盾,供求错位;知识陈旧,转化率低;准备不足,生涯模糊;依赖性强,创造力弱;理念滞后,能力危机;选人用人,缺少标准;市场配置,手段粗放。

从行业需求看,房地产的下滑有目共睹,结合我院为建筑类院校,更要贴合实际,突出特色,搞好帮带,主动出击,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尤其重视困难家庭和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千方百计创造就业机会。

3 大学生就业对策分析

高校大学生的稳定就业工作应常抓不懈,切切实实作为民生之本。从政治学的角度看,就业是安国之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目标。就业优先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有利保障,就业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和谐。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其重要性更不言而喻。下面浅谈下大学生就业对策分析。

首先,国家政府积极保障就业渠道畅通,强化职能,要加强和改进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制,推进人才资源市场整合,统筹规划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体系建设,继续加强宏观调控。比如:鼓励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2015年延续了上一年小型微型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给予一定社会保险补贴的政策,科技型小型微型企业招用高校毕业生达到一定的比例后,可以申请最高不超过200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并给予财政贴息。再如:及时废除不合时代的、限制、制约或妨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性文件,各级部门要积极解读中央政策、落实中央政策,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条件最大限度地支持大学生就业、灵活就业、自主创业,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聪明才智,给大学生搭建好就业舞台。

其次,企业稳定灵活就业,要根据企业需求,加强高校毕业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积极实现学校企业的无缝对接。企业在进入学院进行宣讲时,要实事求是,突出重点,积极正面引导高校毕业生选择自己的就业方向和单位,避免出现招聘会现场某些摊位面前人满为患,而某些摊位却寥寥几人,而分析原因国企、大企业是同学们比较认同的,所以住校期间,教师也要做好积极引导沟通。企业也要公平公正公开地选拔高校人才,做到竞争有序,构建和谐社会。

再次,学院早作准备,针对不同学生,因人而异,系统性、规范性和针对性的指导就业工作,帮助毕业生做好定位,提高就业能力。大学生在校期间,学院就要积极深化教学改革,完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进教学设施設备和丰富教学手段,教学是根本,努力做好专业结构调整工作,要紧盯市场变化,做好就业信息反馈整理工作,及时了解当前社会和企业需求,优化人才培养机制,切实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各种能力和综合素质。无论是课程体系,还是专业设置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一定要定位准确,特殊鲜明,突出高职高专院校和本科甚至是研究生院校的不同,加强实践动手环节教学,增加实用性、操作性、技能性,注重大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高校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制定招生计划,在发展学院硬件的同时,师资力量也一定要跟上,坚持以出口定入口,将就业与专业设置招生挂钩,把毕业生毕业率和就业率作为专业设置和发展的重要指标,以市场为准则,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合格毕业生的培养。加强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学院做好就业信息反馈收集工作,强化就业统计监测,实现资源共享;同时,配合二级学院系部,更有针对性地为毕业生的就业服好务。学院还要不断加强负责就业指导工作教师的业务能力,走出去,通过学习、参观、交流等手段,全面提升教学等职能部门教师的能力水平。积极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因为辅导员更了解学生,跟清楚学生的爱好、特长,更容易与毕业生进行沟通交流就业辅导。总之,高职高专院校要提前进行职业教育规划定位,力争毕业生择业更合理,减少违约率,使大学生更准确地掌握就业政策、了解就业形势,及时、顺利就业。

最后,鼓励积极创业,21世纪是创业时代。创业教育是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增强创业能力,是当今大学生就业的一大途径。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树立风险意识,切忌眼高手低,高不成低不就,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全新择业观。国家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毕竟有限,就业时难以一步到位,多次的就业选择也是当代大学生就业选择的一种趋势,要敢于竞争、敢于拼搏、敢于承担风险责任。从国家政策降低创业门槛还是到学院的引导和扶持,高校大学生都应该培养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越来越多的不同行业的创业者敢于拼搏,使自主创业努力成为一种时尚。我院一直以来都在积极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規划课程,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创业的本质在于把握机会,创造性地整合资源。高职高专院校必须积极引导学生转变传统就业观念,变被动就业为主动就业。结合我院为例,在大学一年级时就进行择业指导,在入学一学期时还允许进行一次专业调整;在大学二年级时进行创业指导,以创业教育为中心,并进行必要的礼仪教育、人际关系教育、挫折教育、创业教育,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结合起来开展;在大学三年级时进行就业指导,分析本年度的就业形势,学习应聘的基本礼仪及技巧,调整就业心态,准确定位自己,并尽快转变角色适应社会,提高就业能力。当然,大学生创业也要看自身是否合适。应届毕业生实践经验少,容易失败,所以大学生创业要做适当选择,想到存在的风险,做好挫折教育。

4 结 语

总之,当下全球经济发展缓慢,就业岗位相应在减少,劳动力市场竞争加剧,创业失业风险增大,大学生就业难度加大。在这种新形势下,政府加大市场调控力度,充分发挥市场调控机制,做好服务;企业在发展的同时,做好高校宣讲,努力招到真正适合自身企业的人才,高职高专院校积极引导大学生,培养正确的就业观,同时充分挖掘大学生潜力,积极开辟大学生创业这一新就业渠道。

参考文献:

[1] 杨宜勇,黄燕东.2014~2015年中国就业形势分析与预测[J].经济研究 参考,2015,(3).

[2] 李建成,张志业,郝惠君.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和对策研究[J].河北 科技大学学报,2009,(3).

[3] 蔺思涛.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就业形势的变化与政策创新[J].中州学刊,2015,(2).

中职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策略探究 篇4

一、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基本内涵

1.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含义

所谓形势与政策教育, 是指以国内外形势与党和国家的政策为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它的基本任务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外的形势, 深刻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形势与政策教育分为形势教育与政策教育两个部分, 这两个部分的关系是:一方面, 形势教育是基础。学校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国外的形势, 准确把握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另一方面, 政策教育是归宿。学校要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党和国家的政策, 增强学生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自觉认同。因此, 在形势与政策教育过程中, 形势教育与政策教育不能割裂, 要以分析形势的方式来阐明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要把形势教育与政策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2.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特点

(1) 动态性

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内容包含形势和政策两大部分。形势是不断变化的, 形势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多变性、突发性和复杂性。党和国家的政策虽有相对稳定的一面, 但要随着形势的变化不断进行相应的调整。这就决定了形势与政策教育是一个不断变化、更新的动态过程,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2) 开放性

当今社会是开放的社会, 现代德育是开放的德育。这就决定了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开放性。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既可以采取课内教育, 也可以采取课外教育;既可以采取校内教育, 也可以采取校外教育。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相互结合, 形成了形势与政策教育广阔的空间系统。

(3) 知识性

知识的传授是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必要载体。形势与政策教育涉及的知识十分广泛, 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军事、外交等领域。通过形势与政策教育, 可以使学生获取相关的知识, 开阔学生的视野, 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

(4) 针对性

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内容广、跨度大、变化快。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不能泛泛而谈、无的放矢。应把握学生的心态和需要, 针对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 对症下药, 解决学生思想中的困惑, 统一思想, 统一认识, 统一行动。这是形势与政策教育要达到的根本目的。

二、形势与政策教育在学校德育中的地位

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地位是指它在学校德育中所处的位置。德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 它致力于对学生思想品德和人格素质的培养, 体现着学校教育的基本目的和归宿, 贯穿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就学校德育的内容来说, 它有两大组成部分:一是基本的、相对稳定的内容;一是灵活的、可变性的内容。前者可称为学校德育的基本内容, 后者则是学校德育的时变内容。

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 学校德育基本内容涵盖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制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五个层次。其中思想教育是指对学生进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处于德育的最高层次;政治教育是指培养学生对民族、阶级、国家、政党、社会制度的情感、立场、态度的教育, 包括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教育以及党的基本路线教育等, 它处于德育的高层次上;法制教育是指对学生进行民主与法制观念和法律规范的教育, 它处于德育的较高层次;道德教育是指对学生进行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教育, 它处于德育的基础层次;心理教育是指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教育, 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它是德育的最基础的层次。德育的这五个方面是根据教育的目的、德育的任务和目标以及青少年学生成长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确定的, 具有系统性、相对完整性和稳定性, 是学校德育的基本内容。这一部分内容如今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德育大纲中都做出了比较明确的规定, 而且通过思想政治课与日常德育活动得以具体实施。

形势与政策教育是根据当前的国内、国际形势与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并结合青少年学生的思想现状确定的学校德育内容。这部分内容不可能用大纲的形式规定下来, 应由学校根据形势与政策的动态发展以及学生的思想变化加以确定。因而, 形势与政策教育是学校德育的时变内容。

三、中等职业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实施策略

中职学校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坚持科学发展观,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遵循职业学校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努力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实用性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

1.以人为本是中职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基本准则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以人为本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职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 把促进中职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目的。

(1) 要尊重学生

马卡连柯认为, 只有更多地尊重学生, 才能更多地要求学生。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 尊重是教育的本质规律, 是21世纪教育的理性追求。中职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 尊重学生的基本权利和责任, 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 把学生当作有血有肉、有生命尊严的人。

(2) 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

情感教育是德育实施的关键, 脱离情感的教育是苍白的、空洞的、伪善的。中职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应研究中职生的心态和情感需要, 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从当前中职生的思想状况看, 他们普遍缺乏远大的理想和信念, 学习动力不足;有的学生职业意识淡薄, 缺乏竞争观念;有的学生认为学习专业技能是硬道理, 而时事学习可有可无。这些不良倾向严重影响着当代中职生的成长、成才。因此, 中职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要针对学生的倾向性问题, 有的放矢。要坚持实事求是, 贴近学生的意愿和要求, 在内容上力求避免“假、大、空”。只有这样, 教育才能触及思想, 才能增强说服力和教育效果。

(3) 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从哲学上讲, 人的主体性是指人在认识、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中职学校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育方法上多采用平等对话式、座谈讨论式、演讲答辩式等。如果一味单向说教, 势必压抑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这样的教育既不合乎现代教育所必具的民主精神, 更不符合德育自身的规律, 不会生产真正的德育功效, 有时甚至是非德育或者是反德育的。

2.方式多样是中职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必然要求

(1) 形势与政策教育要进课堂

开设形势与政策课是中职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以国内外形势与党和国家的政策为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这门课的特殊性要求学校必须重视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开发与研究, 将形势与政策课纳入教务管理, 列入教学计划, 排入课表, 有学分、有考核。同时, 学校要建设一支精干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 这是保证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质量的关键。

(2) 组织学生积极参加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中职学校在规范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的同时, 还要充分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 聘请专家、学者来校举办各种讲座和形势报告会。社会实践是学校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重要途径。学校要组织学生参加公益活动、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实习、实训等社会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了解国情、了解社会、了解职业, 从而推动学生社会化的进程。

(3) 发挥校园网络的育人功能

在当今信息时代, 互联网已走进校园生活。互联网不仅增强了学生接受信息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选择性, 也培养和提高了学生在网络时代的科技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中职学校要适应信息化的特点,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建设好适合学生思想特点和学习需要的校园网, 创办精彩的形势与政策教育网页, 广泛宣传国内外经济、政治和文化信息, 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受到思想政治教育。

3.体制建设是中职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重要保证

中职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必须重视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设, 实现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1) 建立有力的领导体制

中职学校要成立党、政、工、团等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的形势与政策教育领导小组, 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工作的宏观领导。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领导小组必须加强自身建设, 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

(2) 建立协调的工作机制

形势与政策教育是中职学校的整体工作, 这就要求学校各部门共同行动, 密切配合, 各司其职, 形成教育工作的合力。校党委是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工作的主管部门, 应负责形势与政策教育工作的总体规划;团委要负责组织课外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学生科应负责学生思想动态的分析和把握;教务科则负责教学计划的制订、课堂教学的安排、教学效果的考核。

(3) 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

为了保证形势与政策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中职学校要建立规范有效的资金投入和物质保障制度, 重视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硬件建设, 购置必要设备, 实现形势与政策教育手段的现代化。

总之, 形势与政策教育是中职学校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健康人格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新世纪、新阶段, 中等职业学校要与时俱进, 不断探讨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规律和途径, 以促进学校德育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摘要:中职学校在德育工作中应重视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探究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形势与政策教育是中职学校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健康人格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中职学校,德育工作,形势与政策教育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

[2]鲁洁, 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0.

[3]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4]班华.现代德育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1.

大学生就业形势与政策 篇5

2015年百度和阿里巴巴宣布减少新招人员即说明,对于今年1000万求职的大学生来说,如果他们不放下身段,执意要进入一线城市的外企和名企,估计大部分人要碰一鼻子灰。现在的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主要表现即为:

1、内外经济增速趋缓,将对就业产生一定影响中国经济整体仍处下滑周期中,经济发展速度的放缓和结构的调整,客观上会对劳动者就业结构产生影响,同时也会对就业总体规模产生挤压效应,对劳动者就业产生影响。尤其是传统支柱产业企业改革的重组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部分行业持续低迷及产能过剩将造成结构性失业和转型性失业,就业难度加大。国际经济发展形势仍然不确定,风险和变数依旧较多,欧美主要经济体面临着财政紧缩、主权债务风险上升等诸多问题,新兴经济体面临着经济结构调整、出口下滑等问题,世界经济艰难复苏,影响着出口型经济及就业的发展。

2、市场预期和企业转型升级对就业的影响依然较大。一是企业转型升级的步伐缓慢。一些中小企业、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还比较薄弱,产品结构转型的步伐比较缓慢,受国内外市场竞争、产品技术含量、附加值等因素的影响,企业不得已实施低价竞争策略,部分企业过分控制人工成本,支付给员工的工资待遇偏低,导致员工流失;二是部分企业对近期的生产形势不够乐观,裁员频繁,急于消解成本压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员工对企业的感情;三是部分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比较欠缺,长期沿袭的“需要就招工、不需要就解雇走人”的用工模式伤害了劳动者的感情,让他们没有安全感和稳定感。

3、社会对于毕业生学历层次的需求越来越高。目前我国中高层次的人才严重短缺,社会对高层次的复合型、外向型和开拓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呈现对人才结构的需求层次重心上移的趋势。在毕业生就业中研究生已越来越“抢手”,本科生还能基本平衡,专科生则较明显地呈现供过于求的趋势。高校、科研单位、大机关、大公司已经基本上以接收硕士生博士生为主,甚至连一些中小型单位都开始希望多接收研究生。这种社会现象致使现在不少用人单位存在“人才高消费”的错误观念,盲目追求高学历人才,因而对毕业生的需求出现扭曲,人为地制造了就业难。

4、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仍然是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主要难题。毕业生们普遍感到“找不到理想的单位”,而同时有许多基层一线的用人单位急需人才但又招聘不到毕业生,这就反映出毕业生求高薪、求舒适、求名气的心态仍较普遍,目前毕业生中间以事业发展为重的并不占多数,而是普遍希望能到那些大城市、大机关、大公司、大企业等大单位工作,希望能去的单位名声好、工作条件好、生活待遇好、有出国机会,甚至离家比较近等等。

大多数毕业生想留在大城市、沿海开放城市工作,然而目前实际最需要毕业生的却恰恰是那些边远地区、中小城市、艰苦行业的基层一线中小型单位,这些地区和单位人才奇缺,非常希望能接收到大学毕业生,但年年要人却年年要不到人,没有多少毕业生愿意到这些地方去,分配去的毕业生也容易流失,叫做“要不到、分不来、用不上、留不住”。这样造成毕业生为一个较优越的职位竞争激烈,从而使不少毕业生错过择业良机。

5、毕业生的能力素质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现在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敬业精神、职业道德、思想道德觉悟和能力素质水平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看重“人品”和能力,对专业反而越看越淡。不少单位已经开始对接收毕业生持“宁缺毋滥”的态度。因此,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以及那些综合素质好、动手能力强、敬业精神好以及有各种特长的毕业生越来越受欢迎。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是十分严峻的,即将进入就业市场的大学生应对此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党和国家对大学毕业生就业高度重视。

根据不同的就业形势,国家每年都出台了相应的就业政策和措施,为引导、协调、安排毕业生就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同时,随着社会的迅速进步,知识经济的突起,各种经济成分的共同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愈来愈大,非公有制企业、乡镇企业、广大基层和欠发达地区更为毕业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用武之地。国家政策大力扶持的就业项目有“预征入伍”、“部队士官招聘”、“西部计划”、“大学生村官计划”、“三支一扶”等。另外,国家积极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大形势,我们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准商机,挥一技之长,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道路,解决自己就业的同时,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缓解了就业压力。

既然大学生的就业形如此势峻,身为大学生的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呢?

1.认真做好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做好就业准备。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我们一旦确定自己理想的职业,就要依据职业目标规划自己的学习和实践,并为获得理想的职业做好积极准备。其次,正确进行自我分析和职业分析。自我分析即通过科学认知的方法和手段,对自己的兴趣、气质、性格和能力等进行全面分析,认识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

2.提高自我的社会适应能力,提升就业能力力。一些企业在挑选和录用大学毕业生时,同等条件下,往往优先考虑那些曾经参加过社会实践,具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的毕业生。这就需要我们在就业前就注重培养自身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

就业形势与政策教育 篇6

【关键词】新形势 形势与政策 对策

一、形势与政策教育面临的国际国内新形势

在国内,一些反动势力、分裂势力和其他一些不法分子蠢蠢欲动,最近一段时期以来,活动更是猖獗;在国际,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见不得我国经济发展的大好形势,排华、反华势力一直存在并将长期存在,他们仇视社会主义中国,想尽办法遏制我国良好的发展势头。由此可见,当前,我国整体发展形势较好,但是,由于国内国际一些影响因素的存在,致使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不利因素。对于高校来说,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使其具备一定的政治敏锐性和判断力,从而在当今变幻莫测的形势下,把握自己前进的方向,以积极的态度和有效的实际行动不断努力学习,将来投身到祖国的建设事业中,为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献计献策,进而实现人生价值成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重中之重。

二、目前形势与政策教育存在的问题

“形势与政策”课经过十几年的实践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与教育部的要求,与广大同学的期望还有较大差距,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认识问题。首先表现在有些学校的领导重视不够,少数人对这门课的有效性有不同看法,个别授课教师因课程难度大而有畏难情绪;其次是学生自身认识不到位,经过调查,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当前形势与政策漠不关心,认为与自己没有关系或者关系不大,因此平时对于上课和通过其他途径了解相关知识也就寥寥无几了,说到底还是认识问题。二是课程管理体制问题。各学校归口管理形式多样,不太统一和规范,有的归社科部管理,有的归宣传部或学生处管理,也有的归思政室管理。三是教师队伍问题。形势与政策教育课专职教师太少,有的学校甚至没有专职教师,兼职教师多,无法保证及时系统的教学研究。四是时效性问题。这门课的性质决定了该门课具有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性等特点,因此,教授的内容必须是紧跟时间变化的、最新发生的事例。

三、加强和改进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对策

(一)提高形势与政策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各级各类学校必须更重视德育工作,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我们一定要认识到:正确的理想信念不是凭空产生出来的,它必须建立在一种理性的认识和判断之上,建立在对社会的认同和对自身责任的明确上。形势与政策课就是结合基本的国情,结合现实形势的发展,作国内形势教育,作党的重大方针、路线、政策教育,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分析和理解国内外形势,从而使学生能正确地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自己的历史使命,树立远大的理想和信念。

(二)加强大学生史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部分青年学生对于我国的历史和国情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且在当今物欲横流的时代,盲目的崇洋媚外,缺乏应有的爱国主义热情。因此,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应从加强史情和爱国主义教育抓起,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用辩证的思维去看待当前甚至很长一段时期内国家政策的制定以及世界形势的变幻,从而正确理解党制定的方针、路线和政策。事情总是有本有源的,只有抓住了事物的本质,才能对事物的发展规律有一个准确的把握,也才能对我国现行的政策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三)完善管理体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开辟第二课堂

高校应把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真正地放到学生成长成才这一层面上。在管理体制上应单独设立一个形势与政策教育教研室,做到专业、质量有保证。在这个基础上,要大力加强该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首先这支队伍政治上要坚定,要具有政治敏锐性,善于抓住形势发展的本质和趋向。其次,知识面宽广,业务水平高,能够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还要有很强的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形势与政策教育可以采用专兼职教师结合的方式,但是应以专职教师为骨干,这样可以保持该课程研究的专业性和水平。同时,要开辟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第二课堂,定期的聘请资深的专家学者,包括学校经验丰富的党政领导为大学生讲解当前形势与政策,并且与学生进行互动,为学生答疑解惑。

(四)增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时效性

当今时代,世界形势总体稳定,容易把握,但是局部却风云变幻,具有较强的时间波动性。为此,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应该分两个方面进行,一是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的形势,如中美关系、中日关系、台海局势等,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采用系统的、专题的形式,进行精辟的分析,并且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思想上对其进行正确引导;二是偶然事件,比如近期对社会经济、政治有重大影响、全社会及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如,在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我驻南使馆以及南海撞机事件激起学生强烈愤慨之际,应针对一些学生认为我国政府“软弱”的错误认识,在充分阐明帝国主义本质的同时,向学生说明我国外交政策的策略方针,说明“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策略对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局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充分认识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战略意义,将学生的爱国之情化为强国之志和报国之情。

此外,在形势与政策的教育过程中,还应引导学生开阔视野,让思维走向国际,使国内与国际相结合,从而较为准确地把握当今形势的走向。

【参考文献】

[1]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

刍议独立学院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创新 篇7

1 独立学院的形势与政策教育难题

1.1 重视不足是普遍现象

重视不足已经成为独立学院的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软肋。不仅表现在学院对形势与政策教育重视程度不足上,也表现在学生对课程漠视的潜意识里,还体现在教师懈怠教学的实际行动中。

独立学院成立的时间相对较短,多半学校为自己的定位都是应用型、实用型为主,以就业为取向和目标。虽然注重学生工作,但其目的是为了不出乱子。不注重学生的形势与政策教育,觉得那是一门说起来重要、喊起来响亮、做起来不必要的课程。如:缺乏课程的长远规划,临时上课临时抱佛脚;排入课表的时间不科学;所需的经费、场所未能落到实处等,从而延伸至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学习态度不够端正,被动到课或者消极旷课;由于急功近利的意识,觉得课程可听可不听。从教师来说,没有足够的重视,所以也未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不用提能将学习的理论应用于实践了。

1.2 缺失实用性课程体系

实用性课程体系缺失是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的硬伤。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研究领域和研究对象,相应的课程也有具体的教材。但是形势与政策教育由于学科涵盖内容较广、变化快,各级领导的意愿、各种会议的精神、各项时事的热点都有可能成为上课的内容,一千个人的眼睛里有一千个汉姆雷特,对于事物的看法和理解存在着偏差。信息量大、综合性强、涉及学科领域宽且资料分散,再加上“形势与政策”课不是一门纯专业性的课,它的主要任务不是要求学生学习某种专业知识,而是教会学生观察分析形势、理解掌握政策的方法等因素,一直缺乏统一的教材。没有教材这个根本,光靠临时的教学资料,是难以保证规范性地教学,常致使教学计划落空、随意性大,教学制度不健全、课程建设难以发展,达不到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目的。

1.3 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单一是形势与政策教育发展和创新的瓶颈。由于课程的管理归属不统一,相关部门没有管理教学的职能,缺乏教学管理经验和对教学规律地把握,把形势与政策教育看作是管理的辅助性任务,经常采用大课堂或者专题报告的形式,学生的主动性得不到尊重,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难以突出。

教学手段、方法也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教学过程的实施途径单一,仅局限于课堂,只注重理论缺乏实践,给学生提供真正进行社会调查的机会很少,所谓的课外实践也只是徒有其名。课堂教学方法单一,讲授重于参与互动,满堂灌重于启发引导,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缺少上课激情。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急需创新,否则适应不了学科的发展,更无从谈起创新。

2 创新独立学院的形势与政策教学

创新“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体系事关重大,也迫在眉睫。形势与政策教育需要更好体现教学规律,规划出系统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将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现代的办学理念完美结合在教学任务中。

2.1 止于至善———遵循独立学院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规律

“止于至善”源于《大学》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的校训,也是学生个人发展和成才的源动力,还是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教学目标。独立学院的学生普遍表现为交往沟通能力较强,思想比较活跃,但自我意识较强,个人本位色彩浓重。形势与政策教育要适应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要符合独立学院受教育者实际思想水平。在双向互动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在内化外化的过程中,先让学生将基本理论和正确观点内化,然后再不断的外化为实际行动;控制自发影响,并协调各种自觉影响。

2.2 以人为本———创新独立学院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课程体系

大学形势与政策教育只有“以学生为本”,才具有长久生命力。独立学院的形势与政策教育内容既包括基础理论知识也有社会实践运用,既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也有国内外形势教育,既有社会时事热点也有校风学风的教育,既有传统文化知识也有现代教育理念,既有团队精神的培养,也有意志品质的锻炼,还有组织纪律的加强和创新意识的教育。为此,在高校中分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以形式与政策为主线,在新生刚入学的大一上学期开展礼仪专题教育,树立良好的风貌;大一下学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让学生及早规划自己,明确目标;在大二上学期实施创业教育,培养创业意识;大二下和大三上学期开展诚信、感恩两个专题的教育,培养做人的品格,大三的下学期进行就业教育,为毕业求职做好扎实的铺垫,构建了“以人为本”的六个模块课程体系。

2.3 多管齐下———注重独立学院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合适的教学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讲授理论知识时,循循善诱,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实践中加以认知;布置相关的专题讨论,收集资料加深认识,激发学习兴趣;利用现代传媒手段,丰富教学资源,拓展教学的内容和空间;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来校作形势与政策报告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同时,也积极开展实践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充分利用党团、社团活动及院报、校园网络等载体;抓住期初期末、重大节日、纪念日、重大事件发生的时机;利用先进典型和英雄人物的事迹;与“三下乡”、“青年志愿者”等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接受教育。

2.4 专兼结合———提升独立学院形势与政策教育队伍的水平

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必须高度重视。要建设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好、敬业精神强的专兼结合师资队伍,首先要把好入口选拔关,加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数量与质量建设;其次,要着重队伍的选拔配备和培训提高,组织开展教研活动。教师间长期进行课前集体备课,交流授课经验,相互听课,组织教师到兄弟院校听课学习,交流经验。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国家、省、市举办的形势教育辅导班学习。还要加强教师的科研能力,为教师教学研究提供支持,才能为课堂教学提供支撑,才能真正提高该门课程的教学质量。

摘要:独立学院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它的形势与政策课既要遵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般规律, 又要结合独立学院学生培养的特殊规律。管窥独立学院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软肋, 从遵循教育规律、创新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四方面创新独立学院的形势与政策教育。

关键词:独立学院,形势与政策教育,创新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

[2]周静.加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教学工作的几点思考[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2008, (7) .

就业形势与政策教育 篇8

我校自开设“形势与政策”课以来, 根据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从我校实际出发, 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 针对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思想特点, 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方法, 以丰富生动的内容和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灵活多样的方式积极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 使大学生及时了解和掌握国外大事, 使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大学生中入脑入心。

一、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

“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以高校培养目标为依据, 紧密结合国内外形势, 紧密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 对大学生进行比较系统的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具有政治性、政策性、时效性、针对性的特点。它的基本任务是通过适时地进行形势与政策、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基本知识的教育, 帮助学生开阔视野, 及时了解和正确对待国内外重大时事, 使大学生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下有坚定的立场、有较强的观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明确指出“形势与政策”课是每一个大学生的必修课, 并要求把“形势与政策”课作为重点课程加强建设, 作为考核评估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指标, 纳入学校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估体系。根据教育部要求, “形势与政策”课要面向全校全日制本、专科学生在大学期间按学期连续开设。每学期16个学时, 本科四年期间的学习, 总计2个学分。“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内容之一, 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和主要阵地, 是每一个大学生的必修课, 是学校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只有明确了该课程的定位, 才能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位。

但是, 目前一些高校对“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深入。主要表现在一些高校负责同志对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地位认识还比较肤浅, 对“形势与政策”教育在培养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作用方面的认识还停留在一个比较低的层面。因此导致一些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授课教师受到轻视、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消极对待等现象产生。一些高校在教学计划中并没有将“形势与政策”教育作为公共必修课, “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比较随意, “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投入、师资队伍建设、图书资料建设、课时安排等都得不到有效保证。有些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没有纳入考核或考核流于形式, 一些高校没有将“形势与政策”教育纳入教学管理体系。

二、加强和改进《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

1. 加强“形势与政策”教学资料建设。

每学期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编写能反映这一时期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反映学生普遍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问题的教辅资料;订阅相关报纸杂志、音像资料, 等等。

2. 建立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 优化结构, 提高师资水平。

逐步建立以专职教师为骨干, 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专职老师负责系统地研究“形势与政策”基本理论、讲授并进行示范教学。教研室结合本校实际制定相应教学大纲和学期教育教学要点, 定期为授课教师编印教辅资料, 等等。兼职教师是指学校的党政领导、学生教育管理干部, 同时吸收相关的专业教师、校内外专家和学者。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提高师资水平。目前, 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师队伍兼职为主, 专兼职结合, 多数高校缺乏相对稳定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师资队伍, 需要有针对性地调整、充实和提高。要对兼职教师进行长短期培训, 经常开展校内外教学交流活动, 听取学术报告, 举办教学观摩活动, 等等, 提高教师的整体水平, 建立一支信念坚定、业务精湛、乐于奉献的教师队伍。

三、创新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有效途径, 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强调:“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新方式和新途径。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特点,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要努力做到系统讲授与形势讲解、专题讲座相结合, 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课堂教学与课外讨论、交流相结合, 正面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创新“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有效途径, 是增强教育实效性的必然要求。

1. 要抓好“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课堂”。

“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是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课堂。每次授课的选题都要精心安排, 要把那些近期对社会政治、经济有重大影响、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要加强对教学要点和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以增强教学的科学性;要深入了解当代青年学生的人生经历和思想实际, 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要全面了解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和疑难问题, 以增强教学的实效性。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形势观和政策观渗透到教学内容之中。主课堂要着力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全力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2. 搞活“形势与政策”教育“第二课堂”。

校园文化活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也是“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有效载体, 它是弥补形势与政策教育课堂教学课时不足、手段单一, 实现多模式教学的“第二课堂”。高校要结合实际, 建立学生形势报告会制度。每年春、秋两季学期开学后或在国内外发生重大事件时, 组织大型形势报告会, 请各级党政领导或高校党委负责同志为学生作报告, 使学生更直接地了解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成就新变化。要聘请一批理论水平高、形势与政策感敏锐的教师组成形势与政策教育巡回报告团, 围绕学生关注的一个或几个热点难点问题在学生中进行巡回演讲。学校要抓住重大节日、纪念日、重大事件发生的时机, 挖掘教育资源, 通过座谈会、研讨会等方式, 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切实增强教育效果。要积极发挥校园新闻媒体的作用。校报、校园电视台和广播台等校园媒体要对近期国内外政治、经济、社会活动进行报道, 让学生多方位了解国内外形势与政策的近况。

3. 抓好“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大课堂”。

社会实践是“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大课堂”。“形势与政策”教育本身具有现实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与社会发展实际有密切的关系。只有“形势与政策”教育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才有吸引力和生命力。要把“形势与政策”教育与加强教学实践、专业实习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教学结合起来, 使大学生在参与实践教学的过程中, 深刻体会国际国内形势, 把握国家的方针政策;要把“形势与政策”教育与学生开展的“三下乡”活动结合起来, 组织大学生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 深入农村、企业、厂矿, 开展调查研究, 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现象, 了解形势与政策在现实生活中的实践状况,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努力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增强社会责任感;要把形势与政策教育与开展“红色之旅”学习参观结合起来, 经常组织学生到革命纪念地, 特别是到改革开放前沿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的地方学习参观, 让他们了解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和成就, 增强对形势与政策的现实认识, 增强教育效果, 激发他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感。

4. 利用好“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现代化课堂”。

我们要改变“形势与政策”课教育传统形式单一、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方法改革滞后的局面, 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网络的技术手段、影视音像资料等, 在“形势与政策”教育中广泛利用电视教学、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手段,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增强教育教学的实效性。要利用网络开设“形势与政策”专栏, 设立专家网络信箱, 定期邀请专家在网络上与学生开展交流, 以更加开放和主动的形式占领现代化教育阵地。

摘要:“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内容之一, 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和主要阵地, 是每一个大学生的必修课, 是学校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是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课堂, 教师要负责系统地研究“形势与政策”基本理论、讲授并进行示范教学。创新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 要充分认识“形势与政策”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要结合大学生思想实际, 创新“形势与政策”教育内容与有效途径, 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特点及方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Z].2004.

[2]黄桂兴.形势与政策课的缺失与反思[J].时事 (时事报告) (大学生版) , 2006, (04) .

就业形势与政策教育 篇9

一、形势政策教育的基本原则

(一)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所谓大众化马克思主义, 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过宣传和理论普及等形式让马克思主义主动走进群众的生活。党的十七大提出, 要“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当前尤其要重视在青年大学生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搞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改革创新要与青年大学生的实际特点相适应, 要与当前的发展形势相适应, 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渠道作用。

(二) 形势政策教育以科学发展观为基准

在高校中开展形势政策教育课, 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体现。要想把高校形势政策教育落实, 让其在高校大学生中发挥其作用, 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基准, 要求当代大学生以学业为基础, 全面发展自己, 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三) 牢固形势政策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

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其它课程无法替代的作用, 而要发挥其最大功效, 在教学中必须摆正其地位, 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增强其实效性。形势政策教育能让学生开阔视野, 增加学生的知识, 能让学生认真的思考国内外形势政策, 认真雪梨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 树立主人翁意识, 从而更好的走向社会, 成为能承担重任的接班人。

二、高校形势政策教育的模式探索

形势政策教育属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一部分。因此, 我们必须从主渠道、主阵地的高度来认识和加强这门课程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 突出主渠道地位

1. 大学生形势政策的教育模式太传统

在形势政策课堂上, 可以开展一些讨论、交流活动, 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为引导, 让学生在讨论中, 对新闻做出分析, 对形势做出讨论, 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 提高自我的分析思考能力, 做到国家大事, 匹夫有责。与此同时, 可以进行影片观赏, 实地参观教育等模式, 打破传统课堂界限, 有针对性地邀请内行专家与学生面对面讨论交流。另外, 新时期, 是网络发展的时期, 要充分利用网络, 做好形势政策的教学工作。

2. 课程发展应具有自动生成性

灵活性是“形势政策”课的最大特点, 因此为了加强形势政策教育的趣味性, 在学习的方式方法上不断创新, 让学生以自我为中心, 自觉学习知识, 在老师的带领下, 把自觉学习和被动学习结合起来;另外要注重课堂知识和课余知识的结合, 把形势政策学习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处事能力, 和对国家的责任感。

3. 建设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要最大限度的利用好网络资源, 使其成为教育的辅助作用, 加强网络监督管理, 使网络教学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建立思想政策网络教育平台, 加强专题研究, 加强网络讨论;要积极鼓励学生, 引导学生参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 加强对信息网络的监控管理, 防止有害信息毒害大学生的思想。

(二) 做好制度与机制建设

制度本身是否具有科学的重要前提是制度能充分发挥作用, 科学性和依赖于科学的程序。在制度建设的实践中, 我们应该仔细制定科学的基本环节, 大力发展科学程序来促进科学化的系统本身。系统充分发挥作用, 真正的工作, 有必要正确反映了实践的要求和不断创新。创新是制度建设的灵魂, 深入调查研究, 掌握真实情况是制度创新的前提。一个孤立系统难以真正发挥作用。只有系统和实施有关规定建立和完善, 系统可以发挥更好的效果。

(三) 发挥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作用

教师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主体, 肩负着以自己的创造性劳动, 为人师表, 教师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是学生的引导者, 所以教师要从自我做起, 给学生树立榜样。在平时教学中, 要以学生为主, 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善于引导学生思考、分析问题,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让教学灵活化, 让学生在新的教学环境中有所得、有所思考, 从而提高形势政策教学的实效。

(四) 注重理想信念教育与知识教育的结合

要注重实践与知识的结合, 积极展开社会实践活动, 深入社区、偏远山区, 广大农村, 让大学生走入社会, 走进群总, 通过实践, 让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 让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历史的重任, 学会全面的看问题, 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另外, 要在学生中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 引导他们进行社会服务, 在社会服务中, 树立集体主义思想, 加强合作和沟通, 在帮助别人种获得成就感。还可以在校园里鼓励社团活动, 发展校园文化, 注重学生精神文明建设。

小结

形势政策教育在高校课程设置中必不可少, 其不但能增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更增加学生的凝聚力, 让学生思考国家大事, 为真正的走向社会, 担负国家重任做准备。

摘要:形势政策教育在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如何深化高校思想道德教育, 如何给学生开展形势政策教育, 如何在高校中开展和发展形势政策教育, 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关键词: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2004年8月26日.

[2]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

[3]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中青联发[2005]3号.

[4]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4]16号.

就业形势与政策教育 篇10

1 认清“形势与政策”课的教育现状

目前,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育面临着诸多的问题, 主要表现如下。

理性认识不足。当前, 各高校对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认识程度差异很大。许多高校 (尤其是理工农医院校) 仅重视提高学生的“政治认知水平”, 忽视对学生“政治分析能力”的培养。政治认知教育与政治分析教育有很大的差别:政治认知教育主要是在坚持政治意识形态主导性之下, 将一般性的政治形势、政治事件以及公共政策传输给学生, 尽管这种教育非常必要, 但这并不是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真正目的, “政治分析能力”的培养才是形势与政策课的政治目的。许多高校只强调灌输给学生政治理论知识, 不重视培养学生的政治理性分析能力, 因而学生在碰到重大的政治事件过程中缺乏理性的政治辨别力。

主体认识不到位。许多高校学生在形势与政策方面有很强的兴趣, 他们很想知道国家大计方针的产生过程和发展趋向, 而较少的课时和大班授课模式限制了学生的认识空间, 同时学生公寓又是政策宣传的“弱化地带”。网络阅读虽然方便, 但网上多是简短的新闻报道, 缺少深度剖析, 客观导致形势政策教育主体的随意性大, 很难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入耳入脑入心”, 同时也要看到, 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上课是为了应付考试, 没有达到武装头脑、指导实践的目的。有的学生存在着“学业务是实的, 学政治是空的”的模糊认识, 认为只要考试能通过, 拿到学分就行了, 上不上政治理论课无所谓。这些想法往往外化为一种消极情绪, 既影响自己深入的理解和钻研, 又在班级中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专业队伍不力。在一些高校中缺少骨干力量来担任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拉得出讲得好的师资队伍不多。虽然许多高校党委把加强高校学生德育工作放在重要位置上, 采取切实有效的办法, 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宣讲到学习十七大专题报告会, 直至近期的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的报告, 各校都认真组织教师聆听, 并及时把重要精神传递给广大学生。但形势政策教育的内容十分丰富, 又有较强的时效性, 如果仅靠几场报告活动, 想及时解决学生对形势和政策认识的疑虑和困惑, 是远远不够的。由于形势和政策的时代感强, 因此教师每学期都要更改教案, 这使得综合素质高、应变能力强的教师也不愿意担当这门课程的教师, 而由党委宣传部、学工处 (团委) 、学生辅导员等教师兼职的多, 由于这些部门的教师日常行政事务繁杂, 加之有的是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的, 总体实力欠缺, 因此很难有一支过硬的专业教师队伍。

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教育部05方案中包含着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程, 该课程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既包含科学的世界观, 又包含着辩证的方法论, 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要以此为主要内容, 使学生通过政治理论学习提高分析重大问题的能力。对于形势政策的问题, 学生要科学地加以把握, 必须有正确的理论和丰富的实践。由于学生的理论根基还不扎实, 阅历不丰富, 教师要通过对千变万化的、生动实在的实践进行理性分析, 要以学生直接感受到的时事政策作为学习的教材, 才能更好地加深学生对理论的体会和理解。但是, 有些教师由于从学生到教师, 未深入基层、群众中了解情况, 就理论说理论, 对现实的形势政策了解得不深不透, 说不清道不明, 碰到难题绕道走或者答非所问, 严重影响了学生运用理论成果钻研重大现实问题的积极性。

2 增强“形势与政策”课教育实效性的方略

在当前文化价值多元化, 大学生价值观尚未完全定型的情况下, 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的教育实效性更是一个需要迫切解决的难题。

优化师资队伍, 转变教育观念。一要健全和完善师资队伍, 组成专职与兼职相结合、优秀教师领头的教学班子, 建立有关教学、科研和管理制度。二要纳入教学管理体系, 克服临时性, 形成稳定地教学模式。统一下达教学任务, 编写教学大纲, 在教学中要定期进行教研活动和集体备课, 实现过程监督和评估反馈。三是教育者要主动提高自身素质, 这是增强教育工作实效的重要一环。政治上要求社会主义信念和立场坚定;知识上要求具备较高地理论素养, 知识广博;教学上要求具备较高教学水平和技能,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丰富灵活;人格上要求平易近人、高风亮节, 让学生尊其师, 才能信其道、践其行, 才能实现潜移默化的教书育人功能。四是要努力转变教育观念, 不仅要注重政治认知教育, 更要注重政治分析教育。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核心导向应是:旨在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教育, 不断增强高校学生对当前政治形势的把握能力、对政治事件的认识以及对公共政策的理解能力, 不断提高学生作为“现代公民”的政治分析水平, 增强对客观形势的深刻洞察力和政治敏锐性, 在此过程中, 逐步加深对党和国家形势、事件、政策处理的认同和理解。

建立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调查发现, “枯燥”、“单调”、“呆板”的教学方式是学生不喜欢上“形势与政策”课的原因, 实现由“传统单一化”向“现代多样化”转变是教学模式的改革之路。根据当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现状发现“师生互动”和“问题探究”两种教学模式最为实际和有效。“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既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又强调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在“形势与政策”课的实际教学中, 可请若干学生上台就当日或近期发生的国内外重大事件进行评析, 其他同学补充, 任课教师点评。还可请学生讲述身边的所见所闻来配合课堂教学, 或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讨论, 引入竞争机制, 增强课堂教学互动性。如围绕“科学发展观”开展“生态文明, 从我做起”的讨论等。实践证明, 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使他们不断自觉地学习最新的理论知识和社会动态。“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实质就是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学生参与和体验知识技能由未知到已知或由不掌握到已掌握的过程, 并在这一过程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究能力。在“形势与政策”课的实际教学中, 任课教师可只提供或展示某些现象, 进而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去探究现象后所隐藏的实质。如透过近几年不断升温的“考公务员热”的现象去探究其实质是什么等。最后由任课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分析、点评。通过这种教学模式, 可以增强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寻求答案的意识, 提高他们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根据专业层次, 实施分类教学。“形势与政策”课要真正成为学生喜爱与终身受益的课程, 关键在于教师在授课之前充分调查和理解学生的需求, 分类地进行指导。因此, 在确定教学内容之前, 应先就大学生关心的热点与难点问题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一方面来确定开设的专题及具体的内容, 另一方面确定每一专题的学时, 即选择是详讲还是泛谈, 以此来保证大学生的需求及期望值在课程中得到最大的满足, 从而使“形势与政策”课的价值在场。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甚至于不同年级的学生, 需求是不尽相同的。在大学生中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 需要研究学生这一“市场”, 根据学生群体的层次、专业、接受能力等实际特点, 摸准学生“市场”的需求规律, 明确教育的目标定位, 使推出的“教育产品”与学生的需求相一致, 从而产生强烈共振, 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教育效果。办学层次不同造成学生需求不同, 本科生和高职高专学生尽管教育目标是一致的, 但由于学制不同, 一般而言, 高职高专由于学制较短, 在办学理念上更注重实践, 强调理论上够用。因此, 即使同一专题的教学内容, 针对本科生的教学可能更注重内容深度的挖掘, 而对于高职高专学生, 教学内容的深度适可而止, 更为注重内容的宽度, 即信息量。专业不同造成学生需求不同。不同专业的学生, 对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兴奋点是不一致的。因此, 在形势与政策教育内容的安排上, 要注重这种差异, 同一专题的教学, 在教学内容上要有所取舍。如“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专题, 不同的学校, 可以因校制宜, 衍生出各具特色的形势与政策教育产品。如医学类院校, 可以开发出“新农村与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工科院校, 则可以从“企业的发展与环境保护”这一角度来切入。这样, 根据学生的特点, 有的放矢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能力。

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并重。形势与政策教育不同于其他知识性学科, 不是就事论事, 而是以事说理, 以事明理, 在讲授国际国内形势以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时着重解决的是政治立场问题、观点问题、方法问题, 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上才能理解政策的本质、制定政策的依据和原则, 也才能正确看待事物发展的形势与影响。因此形势与政策教育首先表现为理论教育, 就是体现为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突出马克思主义的形势观教育和政策观教育,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观察、分析和认清形势和政策, 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理论教育是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基础, 这还只是认识中的内化环节, 要让学生的认识外化为行为, 这就离不开实践教育。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形势与政策教育本身就是建立在社会实践基础之上的, 它的研究对象就是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和国家大政方针, 是我们身处其中的社会现实。这门课的重要任务就是在理论的指导下, 对社会实践进行解答。二是就个体实践而言,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掌握和运用, 就是使理论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实践。因此, 实践教育体现在不仅仅要求学生掌握理论, 更要运用理论面对实践, 在分析和认清形势、分析和认同政策的同时也能成为党的政策路线的倡导者和践行者, 成为具有坚定地社会主义政治立场的“四有”新人。

创新考试考核方式。在教学改革的实践过程中, 传统的闭卷问答考试方式已逐渐显露弊端。针对“形势与政策”课特点, 可按实际情况采用以下4类考试方式:围绕课堂教学内容, 结合生活实际, 撰写论文;撰写论文与期末闭卷考试相结合;将日常课堂教学互动考查与期末开卷考试相结合;抽取题目现场答辩。但无论何种考试方式, 都应该从近阶段国内外热点时事和大学生思想实际出发设置考题, 最好与“选调生”、“公务员”等考试要求相结合, 与“西部计划”、“村官招考”、“农村医疗合作”相渗透, 使学生能更好地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据了解, 这种多元化的考试方式更容易为广大学生接受和喜欢, 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摘要: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面临理性认识不足;主体认识不到位;专业队伍不力;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等诸多问题, 应采取优化师资队伍, 转变教育观念;建立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根据专业层次, 实施分类教学;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并重;创新考试考核方式等多种举措, 以增强“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现状,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林丽萍.创新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体系的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6 (7) :35-37.

[2]李铁英.“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效果的价值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8 (6) :154-155.

[3]罗展鸿.运用营销策划理念创新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 2008 (5) :102-103.

[4]丁喆.增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考[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6) :100-102.

上一篇:模拟写作下一篇:中国货币发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