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新课导入方法

2024-07-19

高中物理新课导入方法(精选十篇)

高中物理新课导入方法 篇1

一、运用实验进行导入

实验是物理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大多数物理概念都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来演示。通过实验可以让学生直观地观察现象, 更容易通过现象去思索并发现本质, 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新的物理概念。我们可以在物理教学当中, 充分利用实验的这些优点对学生进行导入,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物理学习能力, 达到物理教学的目的。例如, 在讲述凸透镜成像的时候, 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先做成像的实验, 然后在一步一步讲解为什么会产生放大和缩小的实像, 在引导学生思索的同时, 让他们轻松接受和理解这个概念。又如在引入弹力概念的时候, 我们可以先使用一个气球, 先挤压气球, 叫学生理解什么是形变, 再松手气球就会弹出去, 那么学生通过这个实验, 很直观的看到弹力是如何产生的, 轻易的就理解了弹力这个新概念。应用实验的方式进行导入, 可以在学生的大脑中产生概念形成的情景, 通过这种比较直观具体的情景, 引导学生去思考, 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和牢固掌握新概念。

二、借助类比的方法进行导入

在科学研究中, 类比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对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物理学中, 有很多概念是利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得出的。所以, 对于这些概念, 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借助类比的方法进行导入, 通过对类似的我们已经理解和掌握的相关概念的对比、分析和思考, 去接受新的概念, 并最终理解和掌握。这样, 可以使学生更容易的在思维上抽象化, 有利于学生接受、深刻理解和牢固掌握这类新概念。。

三、通过设疑的方法进行导入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 我们可以针对将要讲述的新概念, 有目的的设立疑问, 吸引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思考, 在思考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这些新概念。设疑是一种非常好的引入的方法, 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更因为这些概念是学生主动思考以后得出的, 而自己思考以后总结的东西往往记忆的比较深刻。

四、运用联结的方法进行导入

物理概念有很大部分都是通过已知的概念联结推理产生的。在物理教学中, 学生对于新概念的接受同样要依赖于他们已知的相关的概念, 通过新旧概念之间的关系发生联结, 经过思索和推理去理解接受新概念。所以, 在教学的过程中, 针对此类新概念, 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已知的旧知识的作用, 运用联结的方法进行导入, 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的物理概念, 这也是物理教学的一种常用方法。例如, 在课堂上讲述电势的概念之前, 我们可以先让学生复习一下场强的引入过程, 首先说明在电场中某一点, 随着检验电荷电量的增大, 它所受电场力成正比地增大, 但电场力与电量的比值是确定的, 这就是该点的场强。然后通过对新旧概念的联结, 顺利地把电势的概念导入进来。

五、使用激趣的方法进行导入

在教学的过程中, 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 才能够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 去探求知识, 才能够有利于学生接受新概念。物理学是一项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物体的运动与变化现象。所以,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 要利用物理的这个特征, 通过一些有趣的物理现象, 比如设计一些有趣的实验、讲述一些相关的有趣的物理现象等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这在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同时, 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激起他们学习物理的欲望, 以利于达到物理教学的目标。

六、利用外延的方法进行导入

在物理教学中, 我们经常要面对一些比较抽象的物理概念, 概念的定义通过揭示概念的内涵的方法来总结。对于学生来说, 比较抽象的概念很难去理解, 所以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 对于此类的概念, 最好从外延开始着手, 利用外延的方法进行导入, 把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起来, 有利于学生去理解和掌握, 同时有助于学生锻炼概括和抽象思维的能力。例如, 在讲述“力”这个概念的时候, 可以从人对某种物体的推、拉等作用的外延开始导入, 然后去总结概括“力”这一比较抽象的概念, 通过利用外延的方法进行导入, 使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力”这个抽象的概念。

七、采取引用实例的方法进行导入

物理是与现实社会密切相关的一门科学, 很多物理概念都来源于生活, 即对生活中一些相关的事例进行分析, 挖掘其本质, 最后经过总结概括形成物理概念。针对此类概念, 我们可以采取引用实例的方法进行导入, 通过对这些概念形成相关的事例反复的讲解, 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物理概念。例如, 在讲述“振动”这一物理概念的时候, 我们可以使用弹簧振子、单摆、不倒翁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东西作为振动物体, 引导学生抓住这些物体的振动的共同特点, 建立振动的概念。通过这种引用实例的方法进行导入, 不但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物理概念, 而且还能够培养学生敏锐的洞察力和分析能力。

八、使用直接法来进行导入

在物理学中, 还有一些物理概念是直接被拿来应用形成的, 这类概念一般来说都比较具体, 容易理解和掌握。如:重力、温度等, 都是直接引入的概念。在物理教学过程中, 针对此类概念我们不必要做太多的分析与讲解而直接引入, 其教学效果才是立竿见影的。

论高中物理新课导入技巧 篇2

要想上好一堂课,必须有个良好的开端----精彩的新课导入,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嘛。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如何讲清物理概念,使学生全面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并学会运用概念分析、解决问题。概念作为物理知识体系的基本构成单位,在新课教学中,其引入方法是否恰当,不仅会影响学生对物理概念本身的理解和掌握,而且还会影响到能否激发学生对学习物理的兴趣,调动积极性而参与教学活动。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引入物理概念教学的几种方法。

一、实验法

大多数物理概念的教学方法是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透过现象,剖析揭示其本质而引入新概念的,学生易于进入教学情境,形成鲜明的印象,从而强化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例如,在引入弹力的概念时,先演示小车受拉伸或压缩弹簧的作用而运动,说明弹簧在恢复形变时要对使之形变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再演示弯曲的弹性钢片能将粉笔头推出去,总结得出物体恢复形变时要对使之形变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进而得出弹力概念。又如,在讲述超重与失重时,让学生在弹簧秤下挂上钩码,静止时在指针下卡一块小纸片并记下示数,当提着弹簧秤加速上升时指针会把小纸片推到下方,此时发现弹簧秤示数增大了,从而给出超重的概念;同样,在观察弹簧秤加速下降时其读数减小的现象后,建立失重概念。通过实验演示的直观教学,有助于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新概念的情境,而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类比法

类比是从事科学研究最普遍的方法之一,对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物理学中,有不少的概念是用类比推理方法得出的。因此,针对这类物理概念的教学,其最佳方法就是用类比法进行引入教学。只有这样,可以使学生借类比事物为“桥”,从形象思维顺利过渡到抽象思维,从而深刻理解和牢固掌握新概念。

例如,与重力势能类比,引入电势能的概念;与电场强度概念的建立方法类比,引入建立磁感应强度的概念;将电流类比于水流,建立电流概念;将电压类比于水压,建立电压概念;把交流电相与相差的概念同简谐振动做适当的类比,建立交流电的相与相差的概念;把电磁振荡类比于弹簧振子或单摆,把电谐振类比于机械振动中的共振现象,建立电磁振荡概念等等。

三、设疑法

设疑如同悬念能引起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经过学生积极思维之后得到的概念能经久不忘。在概念教学中设置疑难能更好地为概念引入创设思维情境,这是引入物理概念的一种好方法。

例如,引入全反射概念时,将一束光线从光密媒质(水或玻璃)中斜射到光疏媒质(空气),然后慢慢地增大入射角,当入射角增大到一定程度时,为什么折射光线不存在了呢?反射光的强度为什么加强了呢?学生都希望自己能找到一句准确的语言来表达这一现象。在学生分析疑问的基础上,引号学生抓住本质给出全反射的定义,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了全反射的概念。

四、联结法

物理概念大多数是在已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新概念的建立主要依赖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相关概念。通过新旧概念之间的关系发生联结,有意义的研究才能实现。因此,在进行概念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已有旧知识的作用而引入新概念,这是物理教学中通常采用的方法。

例如,在引入能量的概念时,先沿用初中时所学过的一些粗浅定义:一个物体能够对外界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了能量。在此基础上,讨论怎样定量确定能量的变化问题,从而得出用做功的多少来确定能量变化的多少这样的一个基本认识,再通过列举事例分析而引入能量的概念。又如,在引入电势的概念之前,先复习场强的引入过程,说明在电场中某点,随着检验电荷电量的增大,所受电场力成正比地增大,但电场力与电量的比值是确定的,这就是该点的场强。有抓住这样新旧知识间的本质联系,自然而然地导入电势概念,才有助于学生接受新概念的内涵。

五、激趣法

心理学家认为:一旦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便会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地去探索新知识。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是丰富多彩的自然界中物体运动与变化现象。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引入概念时应注意结合有趣的物理现象进行讲述去吸引学生,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了解,并激发出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是值得注意采纳的方法。

例如,在引入光的干涉概念时,首先介绍托马斯.扬在历史上第一次解决相干光源的问题,成功地做出光的干涉实验的史料,它能激发学生对新概念学习而产生浓厚的求知兴趣。又如,在引入电磁感应概念教学时,简要介绍法拉第其人及其在物理学上的杰出贡献等事迹,以激发学生学习该概念的兴趣。除了利用物理史料激趣外,在概念引入前,如设计一些趣味实验,提出一些相关的奇妙的自然现象,设置悬念等,也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新概念的引入,有利于学生接受并掌握概念。

六、外延法

物理学中,有些物理概念是在抽象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概念的定义方式是用来揭示概念内涵的方式给出的,而越是抽象的概念,学生越难理解,不易接受。因此,对于这样的概念在教学时最好要从其外延开始引入。只有这样,才可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学生才能容易理解与掌握,同时还可逐步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归纲概括和抽象思维能力。

例如,对于力的概念的引入,首先从人对物体到物体对物体的推、拉、提、压等作用的这些外延开始,去总结归纳建立力的概念,学生易于接受这一抽象的概念。又如,在磁感应强度概念的引入时,先揭示其外延:把一小段通电导体放入磁场中某处,当导线方向跟该处磁场方向一致时,通电导体受力为零;当导线方向与磁场方向垂直时,所受力最大;当导线方向与磁场方向斜交时,受力介于零与最大值之间,然后,取导线与磁场方向垂直的情况下定义了磁感应强度,从而使学生对其有了深刻的印象与记忆。

七、实例法

在物理学中,有许多的物理概念是通过剖析实际生产与生活中常见的事例、分析现象、抓住其本质而归纳得出的,因此,在对这类概念引入教学时,我们不妨也模仿这概念的建立过程模式对其进行“重复式”的讲解,再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帮助学生形成、理解并掌握该概念涵义。

例如,在引入冲量与动量概念教学时,以开动的汽车为例,说明汽车获得一定速度不仅同它受到的牵引力有关,而且还同力的作用时间有关,然后由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知识,揭示出速度的变化跟力作用时间的本质联系:,由此而引入了冲量与动量的概念。这样的引入,除了其物理意义比较明显、学生易于接受外,还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两个概念间的密切联系,从而进一步明确冲量的效果是使物体获得动量。又如,在进行机械振动概念的引入教学时,从日常生活实例出发,选取弹簧振子、单摆、水中的浮沉子,不倒翁等为振动物体,启发学生抓住这些物体的振动的共同特点,建立振动的概念,不但能使学生把握住振动这种运动形式的特点,为引入产生机械振动的两个条件奠定基础,而且还可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八、直接法

在物理教学中,有些物理概念是直接引入被采用的,用揭示概念外延的方法给出的这样的概念比较具体直观,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如:重力、机械运动、平抛运动、动能和势能、温度、热量、磁通量、电磁振荡的周期和频率等等,都是直接引入的概念。为此,对于这类概念的教学,我们不必做太多的分析与讲解而直接引入,其教学效果才是立竿见影的。

当然,除了上述八种概念教学引入方法,还有亲身体验法、实物模型分析法、理想实验模型法等等,在此不再繁述。总之,无论采用何种引入方法,都必须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教学内容的特点,尽可能做到形象直观,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除了以上常见的几种导入方法外,还有很多。新课的导入如同桥梁,联系着旧知和新知,新课的导入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新课的导入如同航标,引导着学生思维的方向。如果教师能精心设新课导入这一环节,可为整堂课的顺利进行打好基础。

高中物理新课的导入方法 篇3

关键词:物理;新课;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而吸引学生的最好时机就是在课堂的开始。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恰当地导入新课,既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又能扣住学生的心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开发学生智力,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必须把握好“导入”这一教学环节,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物理课中常见的导入方法。

一、实验导入法

实验,直观、形象、生动,可让学生动手去试一试,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利用小实验的演示来导入新课,是个好方法。只要小实验选取得当、演示巧妙,就可以使学生感到惊奇,产生疑问,从而激起学生的思维,这符合亚里士多德说的“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的道理。例如,在讲“曲线运动”时,可用白色粉笔分别做竖直下抛和平抛的小实验而导入新课。当学生发现一个做直线运动而另一个做曲线运动时,就会提问:“粉笔为什么会有两种不同的轨迹呢?”这样就自然地导入了曲线运动的讲解。

小实验演示,容易做,成功率高。许多教学内容都可有多个小实验可做,应该选用那些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極便于导入新课的小实验。

二、故事导入法

有的故事妙趣横生,引人入胜,学生都爱听。在故事的情节与新知识联系紧密的情况下,可用讲故事的方式导入新课,如《机械运动》的引入,可以讲一则这样的故事: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高空2000米飞行的时候,发现脸旁有一个小东西,飞行员以为是一只小昆虫,敏捷地把它一把抓了过来,令他吃惊的是,抓到的竟是一颗德国子弹。这时可以问学生,这名法国飞行员为什么有这么大的本领呢?什么情况下我们也能顺利抓住一颗飞行的子弹?

故事导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有助于启发学生的科学思维,很受学生欢迎。

三、联系生活导入法

生活是物理的源头。由于我们所学习的物理知识都是来源于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科学现象,所以,新课的导入可以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现象开始。如讲惯性时,可以举汽车、摩托车、自行车紧急制动时,总要向前滑行一段距离这一现象来导入。这种利用生活中所熟悉的现象导入新课,不仅能唤醒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回忆,使他们进入积极思维的状态,而且有助于理解所讨论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

四、质疑导入法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有了疑问才会去学习、思考。例如,在讲“自由落体运动”时,学生已知由于重力的作用,手中的铅球在放手后会竖直下落,又看到从同一高度下落的篮球与铅球快慢不同(教师演示)。教师可问:“为什么铅球和篮球下落的速度快慢不同”?学生必然回答:“铅球比篮球重。”教师可进一步追问:“那么,将铅球和篮球绑在一起下落,又会怎么样呢?”此时部分同学会说,它们下落快慢介于铅球与篮球单独下落之间;而另一部分同学则说,它们下落的快慢比铅球与篮球任何一个单独下落都要快,原因是重量更大。教师再进一步追问:“到底怎么样?”此时,几乎全体学生都将语塞,不知所措,同时进入了积极的思维状态。教师当即因势利导地指出:之所以发生矛盾,问题就在于“物体越重下落越快”这个前提是错误的。接着开始讲新课,学生没有不认真听讲的。

质疑导入,可以活跃思维,激发兴趣,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

五、多媒体导入法

现在,多媒体的出现,为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全新的观念,多媒体课件正在走进课堂,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可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导入新课。如在讲“摩擦”这一内容时,把人走路时与地面摩擦、车辆与地面摩擦、传送带与货物之间的摩擦先制成课件,在上课前播放,然后导入新课。这种导入能使学生带着高涨的、激动的情绪进行学习和思考。

六、温故知新导入法

在教学中,有的内容是相关的,我们在上课时,可先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再导入新课。这不仅巩固了旧知识,也有利于学习新课。例如,在讲授“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一节时,先提问:(1)你对洛伦兹力了解有哪些?(2)物体什么情况下做匀速圆周运动?(3)你还记得匀速圆周运动有哪些公式?(4)若一个电子从垂直匀速磁场射入,请你预测电子的径迹。从而很自然地引出本节课探究的主题。

总之,导入新课的方法多种多样。除以上几种外,有时还用到:求异联想导入法、定量计算导入法、物理学史导入法等等。教学是一门艺术,人们常说:“教无定法。”在教学中我们不能生硬地去运用某一种导入方法,而应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灵活运用各种新课导入法,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效率,开发学生智力。

(作者单位 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县第二高级中学)

谈高中物理教学新课导入的技巧 篇4

一、运用类比的方法进行导入

类比是从事科学研究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为科学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在物理这门学科中,许多物理概念就是用类比方法得出的。教师借助类比的方法使学生可以将形象思维转化成抽象思维,通过对比、分析和思考类似的已经学过的概念来接受新的物理概念,最终达到深刻理解和牢固掌握的目的。比如,在学习电势能时,教师可以与重力势能类比,从而引入电势能的概念; 还可以与电场强度概念的建立方法类比,从而引入建立磁感应强度的概念; 把电流和水流进行类比,引入电流的概念; 把电压和水压进行类比,引入电压的概念,将交流电相与相差类比于简谐振动,可以建立交流电相与相差的概念等等。高中物理教学新课中运用类比的方法进行导入,不仅让学生重新复习了一遍旧知识,还能顺利引出新知识,有效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二、运用实验的方法进行导入

物理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物理实验,许多物理概念就是用实验的方法演示得出的。物理教学中,教师运用实验的方法进行导入,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观察物理现象,使学生可以透过现象发现本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的物理概念,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比如,教师在讲解凸透镜成像这节课时,可以先在课堂上做一个成像的实验,为学生讲解产生放大和缩小实像的原因,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同时理解这个概念。又如,在学习弹力概念时,教师通过挤压气球让学生先理解什么是变形,学生观察教师松手后气球被弹出的现象,可以直观地看到弹力是怎么产生的,这样也就能深刻地理解弹力这个新的物理概念。所以,高中物理教学新课中运用实验的方法进行导入可以使学生在观察实验的同时理解和掌握新的物理概念。

三、运用外延的方法进行导入

物理学中,有些物理概念是在抽象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概念的定义方式是用来揭示概念内涵的方式给出的,而越是抽象的概念,学生越难理解,不易接受。因此,对于这样的概念在教学时最好要从其外延开始引入。只有这样,才可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学生才能容易理解与掌握,同时还可逐步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归纲概括和抽象思维能力。例如,对于力的概念的引入,首先从人对物体到物体对物体的推、拉、提、压等作用的这些外延开始,去总结归纳建立力的概念,学生易于接受这一抽象的概念。又如,在磁感应强度概念的引入时,先揭示其外延: 把一小段通电导体放入磁场中某处,当导线方向跟该处磁场方向一致时,通电导体受力为零; 当导线方向与磁场方向垂直时,所受力最大; 当导线方向与磁场方向斜交时,受力介于零与最大值之间,然后,取导线与磁场方向垂直的情况下定义了磁感应强度,从而使学生对其有了深刻的印象与记忆。

四、运用激发兴趣的方法进行导入

心理学家认为: 一旦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便会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地去探索新知识。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是丰富多彩的自然界中物体运动与变化现象。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引入概念时应注意结合有趣的物理现象进行讲述去吸引学生,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了解,并激发出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是值得注意采纳的方法。例如,在引入光的干涉概念时,首先介绍托马斯·扬在历史上第一次解决相干光源的问题,成功地做出光的干涉实验的史料,它能激发学生对新概念学习而产生浓厚的求知兴趣。又如,在引入电磁感应概念教学时,简要介绍法拉第其人及其在物理学上的杰出贡献等事迹,以激发学生学习该概念的兴趣。

五、运用设疑的方法进行导入

教师在物理教学中运用设疑的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在积极思考问题后接受新知识,比教师直接灌输给学生新知识的效果要好。例如,教师想引入全反射这一概念时,可以先提问学生: 一束光线从水中斜射到空气中,再逐渐增大入射角,当入射角增大到一定程度时,折射光线为什么就不存在了? 为什么反射光的强度却加强了?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疑问,引导学生抓住本质得出全反射的概念。因此,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设立疑问,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使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这些物理概念,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有效提高物理成绩。

六、运用实例法导入

新课在物理学中,有许多的物理概念是通过剖析实际生产与生活中常见的事例、分析现象、抓住其本质而归纳得出的,因此,在对这类概念引入教学时,我们不妨也模仿这概念的建立过程模式对其进行“重复式”的讲解,再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帮助学生形成、理解并掌握该概念涵义。例如,在引入冲量与动量概念教学时,以开动的汽车为例,说明汽车获得一定速度不仅同它受到的牵引力有关,而且还同力的作用时间有关,然后由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知识,揭示出速度的变化跟力作用时间的本质联系,由此而引入了冲量与动量的概念。这样的引入,除了其物理意义比较明显、学生易于接受外,还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两个概念间的密切联系,从而进一步明确冲量的效果是使物体获得动量。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新课导入论文 篇5

一、高中物理课堂中新课导入的现状

现阶段,由于新课程改革工作的深入,物理教学方式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令很多经验丰富的教师亦觉得前路茫茫,其主要原因是:

(一)对于教学的方法

新课程标准改变了以往的教学要求,主张树立“以学生为主体”这一教学主旨,因此,应顺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改变以往的教育模式,让学生摆脱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培养其勇于尝试的精神及创新能力。然而,这种变化是一些老教师无法适应的。

(二)对于新课与旧知识链接的问题

新课程标准拓宽了以往的教育范围,增设了很多新的知识点,亦将以前旧的知识略微作了修改,这样一来,令很多教师变得茫然,不明白应该将哪一处作为重点内容进行讲解。因此,我们不难看出,新课程改革带来的改变是令很多高中物理教师茫然的根本原因。总体来说,新课程改革之后虽然并未改变以往的知识结构,然而其教学要求却天差地别。转变了高考的风向,所以,在新课程改革这一背景之下,设计新的教学方案、探究适应的`教学方式是全体物理教师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二、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新课导入的途径

(一)实验法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很多概念及规律都是通过反复的实验而进行验证的,让学生通过观察物理现象,而深入分析其本质及深层次的知识结构。通过设置教学情境,加深学生概念的记忆与理解。譬如说:当教师引入弹力这一物理概念时,先运用教学道具进行演示,小车受压缩弹簧或拉伸作用而运行,反映出当弹簧处于恢复形变期间,将会对物体产生力的作用;随后,教师再演示弯曲的弹性钢片具有弹飞物体的能力,最后得出弹力的概念。

(二)类比法

在科学研究领域,类比法较为常见,是推动科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不仅如此,类比法还推理出很多物理概念。所以,为了提高高中物理的课堂教学效果,可引入类比法,将抽象思维过渡到形象思维,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的认识与理解。譬如说:和重力势能进行专业性类比,从而更好地引入电势能的概念及各变量之间的关系;水流与电流进行类比,从而引入电流的概念;单摆、弹簧振子与电磁振荡进行类比,从而引入电磁振荡概念;水压和电压进行类比,引入电压这一概念;和电厂强度概念进行类比,从而引入建立磁感应强度这一概念等。

(三)设疑法

设疑与悬念十分类似,能促进学生思维延伸,从而加深对概念的印象。在高中物理教学环节,可采用设疑法来引入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及积极性。譬如说:在课堂上,教师讲述“全反射”这一概念时,将一束光线从玻璃或水(即光密媒质)斜射到空气中(即光疏媒质),随后,渐渐地增大入射角,当入射角增大到一定程度时,为何发折射光线消失了?学生观看实验之后,都想以一句精准的语言来概括,可以此为着手点,引导学生进行总结,从而使其理解全反射这一概念。

(四)联结法

一般情况下,物理概念可以说是一定知识的积累,是在人类已有认知结构、物理水平的基础上总结而来的,原有结构中的物理概念是建立新概念的前提,新概念与旧概念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所以,在高中物理教学环节,教师在引入新概念之前,可向学生讲授旧概念的功能和作用,加深学生对新概念的认识与理解。比如,在课堂上,教师讲授“能量”这一概念之前,可帮助学生追溯初中所学的知识点,一个物体具有对外界做功的作用,那么我们就可以这样认为,这个物体具有能量。以此为着手点,对定能可以确定能量变化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性探讨,通过举例来引入能量这一物理概念,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

(五)激趣法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倘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他们便会将会全神贯注地去分析、探索新的知识。相比于其他学科而言,物理学的逻辑性、专业性相对较强,需要实验进行验证,以自然界物体变化现象和运动规律为研究对象。鉴于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贴近生活的、有趣的物理现象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加深他们对概念的掌握与了解,从而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经过多年的实践,我发现激趣法较为有效,值得大范围推广与实践。比如,教师在讲述“光的干涉”这一物理概念时,可以介绍历史上第一次解决光源问题的人,即托马斯扬,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对物理知识和实验产生浓厚的兴趣。随着新课程改革工作的顺利开展,我们逐渐意识到,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还弘扬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促使高中物理教学健康、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胡传菊.中学数学课的导入方法[J].新课程:教研,(1).

试论高中物理新课的导入艺术 篇6

教师对教材的讲授,学生对知识的学习,都是从引入新课开始的。每堂课开头的任务就是要启发思维,指导学习,即为学生创设一个"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情境,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既奠定必要的知识基础和心理准备,又使其思有方向,求有目标。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这一共同活动的过程,要通过一定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为中介相互作用,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构成了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因素。其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是主体,而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在于对概念的解释,定理定律的阐述,而在于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迪学生思维,使学生在课堂上能用耳听、用眼看、动嘴讲、动手做、动脑想、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产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和学习物理的兴趣。

新课的引入不仅起着从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诱导作用,而且担负着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兴趣的重任。课堂教学中有了学习气氛和认知冲突,即创设了思维情境,学生便有了展开思维的动因、时间和空间,从而有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成功的引入,能使学生的情感迅速转入教学目的所需要的境地,注意力也集中到教学要突破的重点、难点上,能引起师生间情感的共鸣,创设最佳的课堂教学环境。相反,不成功的导入,则会直接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步骤和教学任务的完成,影响到教学的成败。

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抓住学生的心弦,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保证授课效果,对于如何引入新课是应该认真探讨的。引入新课的方法是多样的,要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新旧课的内在联系、实验条件及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智力和能力的发展水平,做恰当的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选择。

引入新课必须使学生明确引入的目的和必要,从而激起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使学生自觉地卷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引入新课必须符合教学本身的科学性,必须符合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等原则,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和学习心理,必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因此,教师在新课导入这一环节中,不能仅考虑如何完成从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过渡,千篇一律地“复习旧课,引入新课”,而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结合学生实际,设计灵活多样的“引入”方法,做到以“情”入境,以“疑”入境,以“趣”入境,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保持对主题的高度注意,积极主动地学习。下面是我对引入新课的几点体会。

1.针对学生爱听奇闻轶事的心理特点,引用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历史或现代故事、趣闻等,可以帮助学生思维、丰富联想,心情舒畅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例如:在“共振”这节课引入时,可以引用下述材料:1940年11月7日,美国新建的一座跨度为850米的悬索桥,突然在一场大风中断裂,那天的风速是19米/秒。在风中,那桥扭曲的厉害,越跳越厉害,最后断裂。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能够经受大量车马行人的桥,却经不住一阵不算大的风呢?”引用本则历史材料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使学生能够有一种想知道的念头,要有解决问题想法,去钻研、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学而不思则罔”从反面说明了“思”在学习中的作用,而“思”多以“疑”为先导。以“疑”入境就是给学生造成疑点或悬念,以激发其思维。学生喜欢自己学到的知识、技能得到表现。而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其概念、规律、理论的形成都具有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特点。只要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理论联系实际地提出一些不深不浅、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或是通过观察现象、动手实验,给学生留下悬念。就能使学生处于“心愤口悱”、积极思考的学习状态。如讲“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时,向学生介绍:“1945年7月1日,当第一颗原子弹试爆后30秒,强烈的冲击波传到费米所在的掩蔽处时,他从口袋里掏出一把碎纸片向地面撒去,冲击波刮起的爆风把碎纸片吹出去好几米远,费米根据纸片吹落的距离,很快就说出原子弹爆炸的强度,他的测算结果与从复杂仪器记录数据很接近。他是根据什么原理测出来的呢?”将学生从原子弹爆炸的壮观场面引到课题上来,这样引入,既让学生了解科学家钻研的精神,也激发了学习的主动性,变好奇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

3、“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的主题发生兴趣,就会产生探索知识的迫切愿望,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学习,而不会感到学习是沉重的负担。以“趣”入境就是在新课导入这个环节,增加趣味性,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以学为“乐”,保持整堂课注意力的集中。例如在讲“万有引力定律”这节课时,我说“通讯卫星的发射,大大提高了现代人的通讯手段,它也标志着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你们知道哪些有关通讯卫星运动的知识呢?”同学们议论纷纷,有的提到轨道,有的提到高度,有的提到周期,……针对学生兴奋点,我便说:“轨道,高度、运动速度到底如何,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便可得知结论”。一下子便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和学习动机。

总之,引入新课虽然不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但引入新课必须具有绚丽多姿的艺术色彩,设计出新奇的、科学的、切实可行的引入方案,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使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为整堂课的成功奠定坚实基础。

初中物理教学新课的导入原则与方法 篇7

一、使用导入语的作用

1. 吸引注意力,激发兴趣。

按照现行的初中课程安排,物理课一般是放在上午的后几节课或放在下午上的,这个时候,学生的注意力已经有所下降。设计好导入语,就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以后的教学环节中去。

2. 明确目标,提高效率。

导入的另外一个作用是明确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在导入中让学生明确这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和目标,有助于学生评价自己的学习效果。

3. 创设环境,缩短距离。

首先,师生关系影响着情绪和心态,决定着教学功能的实现程度。“亲其师,信其道”是富于哲理的古训。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关键是教师要以身作则,知识广博,具有吸引力,从而影响学生的素质和修养。高中物理老师不仅要精通高中物理学知识,而且要对相关学科如数学、化学等学科的知识有所掌握,对文学、地理、生物等学科也应有所了解,还应关心国内外科技领域的发展状况,了解当今物理学科科技前沿的东西。

其次,在课堂上教师要注意利用导入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关怀、鼓励、启发和教导,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进行赏识教育。对于各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有独到见解的学生,要当众给予鼓励和表彰;对于进步显著的学生不要忽视,对于学习物理有困难的学生更要多帮助,使尽可能多的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怀器重、信任和鼓舞,感受到欢乐和愉快。

4. 导入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

虽然导入是辅助教学手段的一种,但它与教学内容不能油水分离,而应水乳交融,所以它更是一种艺术。导入有很多方法,如复习导入、实验导入、科学史导入、故事导入、诗词谚语导入、直观教具导入,等等。不管哪一种导入,都要以教学内容为依据,要服务于教学内容,既要考虑教师的教,又要关照学生的学。这就要求导入的设计首先要科学、准确,其次要新颖、别致,还要引趣激思。恰到好处的导入能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成为帮助学生启迪思维,强化记忆、帮助理解、发展能力的兴奋剂和催化剂。

二、导入时要注意的原则

1. 导入要与教学内容相适应。

导入新课所选用的材料必须紧密配合所要讲述的课题,不能脱离正课主题,更不能与正课有矛盾。

2. 导入新课有趣味性。

导入新课要做到引人入胜,使教材内容以新鲜活泼的面貌出现在学生面前。这样能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引导和促使学生去接受新教材,防止学生产生厌倦心理。在引入中教师可以利用最新的,与学生生活接触最紧密的材料,这样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习趣,使学生生动活泼、轻松愉快地学习。例如:在讲述物态变化时,教师可利用“神舟号”飞船表面上涂上一层特殊材料可避免飞船因高速与空气摩擦生热被烧毁的危险这个材料引入,这样能很好提高学生的兴趣。

3. 导入要有启发性。

导入能否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能否给学生创造出思维上的矛盾冲突,能否使他们产生新奇感,是导入成败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师必须用富有启发性的导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充分发挥导入的作用。

三、常用的导入方法

1. 小实验导入。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实验为载体,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思索,从而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成才。

在实验设置上,教师应多以现象明显、对比度大、理论较为单一的短小实验为主。如在学习“浮力”这一内容时,可用以下实验导入:点燃自制热气球 (用纸制作而成) 下的酒精棉团,一会儿气球上升。此时全班学生目光一起随气球的上升而上移。这时老师可以进行讲解:这和我国三国时代伟大的军事家诸葛亮设计的用于通风报信的“孔明灯”原理是一样的,要了解它上升的原因,需要学习有关“浮力”的知识。

2. 用科学小故事导入。

用学生已经听过但却不太明白其中道理的有趣故事作为课堂导入语,一方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能消除学生对物理的畏惧心理。同样,用学生近期从报纸、电视上看到的、听到的新闻事件作为课堂导入语,对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 用巧妙的悬念导入。

在课堂导入过程中,有时教师可有意设置“陷阱”,从而产生悬念导入新课。

如在讲到“比热”时,我先提问:在我们这里,有谁在夏天围着炽热的火盆吃西瓜?学生积极性很高地回答:没有。可是有一个地方流传这样的谚语:“早穿棉衣午披纱,围着火盆吃西瓜。”这可能吗?大多数学生坚定地说:“绝对不可能。”可事实上在沙漠地区这种怪事真有可能。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学生学习了“比热”这一节就可以明白其中道理了。

4. 用桥梁过渡语导入。

大多数物理知识是前后连贯的,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后面的内容往往是前面内容的延续和拓展。在讲述后面内容时,教师根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用能起到桥梁作用的过渡语导入新课,这样既可以对前面内容行复习,又可以对后面知识学习进行铺垫,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5. 自然现象导入。

生活中有许多司空见惯的现象,但很多人并没有去想过其中的原因。教师在导入时将这些现象列举出来,问一问学生,效果十分明显。比如我在导入“蒸发”时,列举下列现象:(1)夏天游泳的时候,从水中出来的时候会觉得有些冷。(2)狗在夏天时会经常吐舌头。(3)酒精涂在手上很快就不见了。这些现象都很常见,我们可以进一步问一问学生该如何解释这些现象。通过列举和提问,学生会兴致盎然,为新课的教学提供一个很好的开始。

6. 实际应用导入。

物理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如果在学完了一节课后,能将所学应用于我们的实际生活,这对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有非常大的帮助。因此,我们可以在导入时提出生活中要解决的问题,让大家来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新课导入的几种方法 篇8

一、借助生活现象, 导入新课

物理学本身就是研究事物的本质和物体运动基本规律的一门学科, 而事物的本质和物体的运动规律又蕴含在平常的生活之中。因此, 教师在新课教学时, 可以借助学生的生活实际导入新课。如在教学“压强”一课时, 教师随手拿起学生的一个书包提问:书包带为什么不用细绳而用宽带?自行车的座垫为什么做得宽一点坐在上面舒服?教学摩擦力的相关知识时, 问为什么穿旧了的鞋子容易打滑等。利用这些学生生活中比较熟悉的现象、事物进行新课的导入, 可以拉近学生与物理的距离, 既能让学生感到亲切、自然, 又能唤起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强烈的认同感, 促使他们思维进入活跃状态, 进而促进学生理解所学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

二、辨析错误经验, 导入新课

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 会形成一些错误的看法, 教师如果针对学生已有的一些错误经验, 巧妙将其用于课堂导入, 往往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 静止的车, 人推它才会动;静止的树叶, 风吹才会使它摇动。由此, 很多学生形成了“维持物体的运动一定要有力的作用”的错误认识。当我们在教学“牛顿第一定律”这一内容时, 教师如果首先将这一结论呈现给学生, 让学生先沉浸在自己的经验里, 然后抓住时机给以断然否定, 反而会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 激活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的注意力顿时集中到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上来, 这样, 就能自然巧妙地导入“牛顿第一定律”这一课题。这种导入方法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有意注意, 促使学生很快进入问题的探究中, 而且还能让学生明白生活中的很多道理和规律, 如果纯粹的凭借感觉和经验, 往往会得到错误的结论。我们要正确的认识世界, 了解世界, 掌握自然规律, 不仅需要认真细致地观察生活, 还必须经过科学严谨的分析以及实践的验证。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获得对事物的比较全面的认识。在这样的氛围中, 既培养了学生准确认识事物的能力, 还逐步树立了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观念。

三、巧用物理实验, 导入新课

实验是物理学科的典型特征, 也是物理教学的生命, 物理课本中安排了很多引导学生动手、动脑的小实验, 教师在新课教学时, 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自己动手做小实验来导入新课。这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实验中主动发现问题, 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 提升学生的实验技能。如在教学“静电现象”时, 让学生做“纸人跳舞”的小实验, 让学生在充满快乐的氛围中引出静电的知识;在教学“大气压强”时, 让学生做“纸杯覆水”实验。通过这些小实验, 能够极大地引发学生探究物理问题的热情,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此外, 演示实验更由于其直观, 指向明确, 能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更是物理课堂新课引入的重要方法。我们教师在新课教学时, 如果开始先不讲原理, 而直接通过演示, 将神奇的物理现象展现在学生眼前, 更易指引学生步入新知识的探索中, 使新课导入有水到渠成之感。如在教学“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时, 我给学生演示爆炸的乙醚蒸气可以将活塞弹出去。伴随着“呯”的一声, 学生看到“子弹”被打出去, 此时教师及时抛出问题:“是什么将活塞推出去的?活塞获得的机械能是由什么能转化而来?”学生自然而然地在问题情境中步入新课的学习。

四、设置问题情境, 导入新课

如在教学“电压”时, 学生已经知道电路中用电器能够工作是由于有电流流过, 此时, 教师追问:“电路中为什么会有电流, 是什么原因使得电路中产生了电流呢?”在这样的问题牵引下, 自然导入了新课。再如, 在教学“密度知识的运用”时, 给学生创设“考古人员挖掘出地下文物, 不知其构成材料”的问题情境, 学生面对这样现实的需求, 教师出示课题, 更易促使学生产生学好物理、解决实际问题的欲望。

五、讲解物理故事, 导入新课

物理知识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物理学家的趣闻轶事和一些有趣的物理事件更能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莫大兴趣, 教师在上课伊始, 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讲一些物理故事, 可使学生兴致顿生, 求知欲望瞬间得以激发。例如, 在教学“平面镜”时, 给学生讲解古希腊的科学家阿基米德利用“秘密武器”, 帮助雅典打败了来袭的波斯大军的故事;在教学“运动和静止”时, 给学生讲述法国飞行员手抓子弹的故事等。通过课堂开头的小故事设置悬念, 让学生形成认知“冲突”, 将学生置于积极思维的状态下, 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浅谈高中历史新课导入方法 篇9

一、复习法

这是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利用历史事件、历史现象间的内在联系, 通过对旧知识的回忆复习, 巧妙地转入新课的讲授。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对旧知识的复习巩固, 也有利于学生形成历史概念和找出历史发展的规律。比如选修一讲改革史, 一般都是第一课讲改革的背景, 第二、第三课是改革的内容和评价, 在讲第二、第三课时就适合用复习法导入新课。

二、释题法

通过对新课课题中出现的历史概念进行解释导入新课。这种方式适合于课题中含有学生生疏而又是新课重点的历史概念的新课。采用此法既能节省导入新课的时间, 又能在新课开始便把教学目的明确地告诉学生, 便于学生自觉地靠近教学目的, 围绕教学重点进行思维, 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比如在讲必修二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时, 可以首先解释什么是计划经济, 什么是市场经济, 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要从计划到市场, 怎样从计划到市场?

三、情境法

通过描绘新课中的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和场景渲染气氛, 或用与之有关的图片、诗歌、音乐、视频作用于学生的感官, 或讲解由新课中的历史事件所形成的成语典故等方法带领学生深入历史情境, 然后导入新课。这样做学生精神振奋, 思绪活跃, 接受新知识快, 而且易于实现从感性知识向理性知识, 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转化, 有助于学生的情感实现由“感情”经“情感”向“意志”的升华, 对学生智能的发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都是大有裨益的。比如学习选修一第二单元《商鞅变法》时, 在第2课中可以播放《中华大讲坛———商鞅变法》中商鞅变法内容的片段或徙木立信的片段导入, 第3课中可以播放话剧《商鞅变法》中秦惠文王决定处死商鞅的片段, 或由学生来表演。

四、迁移法

从当前发生的重大事件, 或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学生身边熟悉的小事谈起, 引导学生进行迁移思考, 由近及远寻觅往昔导入新课。采用这种方式, 上课伊始便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从而得到新知识。而且用这种方式导入, 符合古为今用的原则, 便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如在学习必修一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时, 播放关于钓鱼岛问题的一段视频或相关图片, 提出问题:钓鱼岛问题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它的由来是什么?从而导入新课。

五、材料法

通过引用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材料导入新课。恰当地使用材料, 既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又能成为联系实际的范例。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也是我们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比如在学习选修四的人物史时, 可以引用一些人物评价的材料, 然后发问:这个人是谁?为什么要这样评价他?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为何成为一个有争议的人物?然后导入新课。

六、纪念日法

中外历史上都有很多的纪念日, 用纪念日导入既便于学生记忆, 也加深了学生对这些纪念日的理解。比如我在讲必修三第23课《美术的辉煌》时, 正好是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 于是就先问:大家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再问:关注艾滋病的国际性标志是什么?接着展示红丝带的图片, 问:有同学知道它的由来吗?然后介绍其由来, 通过这些我们看到了美术的感染力, 由此导入新课。

七、乡土法

结合本地特点, 把乡土材料引入新课, 更加深学生对乡土历史的了解, 也使得学生与教材的心理距离缩短了, 从而产生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讲必修一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时设问:知道咱们平顶山又叫什么吗? (应国) 你知道它的由来吗?那什么是分封呢?由此导入新课。

高中地理新课导入方法研究 篇10

一、谈话导入法

谈话导入法顾名思义即是以谈话的方式进行新课导入的一种方法。这种新课导入方法运用起来较为简单,只要教师选择好合适的话题之后,引导学生对相关话题进行讨论就可以有效实现。

例如,执教《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一课时,在新课导入阶段笔者这样问道:“同学们听说过楼兰古城吗?” 由于之前很多学生都看过与楼兰古城相关的纪录片、电影、电视剧,因此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听过!”这样的答案在笔者意料之中,于是笔者接着问:“那么,你们知道楼兰古城现在还存在吗?”生:“消失了!”师:“楼兰古城为什么会消失呢?”生:“因为楼兰古城地处沙漠地带, 常年受到风沙的侵蚀,因此几千年后楼兰古城就消失了。”听到这样的回答笔者感到非常满意,说道:“是啊, 风沙是一种很可怕的自然力量,它可以让一座城市消失不见。如今我国北方很多地区都出现了荒漠化,如果不及时进行治理,那么荒漠化的现象会危及全国,进而让我们整个国家在这个地球上消失……”

笔者利用楼兰古城消失这一话题有效进行新课导入,引起了学生极大的讨论兴趣。具体的教学实践表明,谈话导入法是一种简单、高效、可行的新课导入方法。

二、多媒体导入法

多媒体是在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项现代教育技术。自从有了多媒体,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起来。在众多的新课导入方法中,笔者也经常会采用多媒体导入法。学生在多媒体新课导入法的影响下,学习兴趣也成倍提升。

例如,教授《遥感技术及其应用》一课时,笔者用多媒体呈现了黄山、长江三峡等地的遥感地图。看到这些遥感地图学生并未感到新奇,他们认为这是很正常不过的事情。看到学生的这种表现,笔者接着问道:“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地图是如何得来的吗?”问题提出之后,学生纷纷表示不知。看到他们困惑的表情,笔者接着说:“古时候人们绘制一张地图可能要花费十年甚至是几十年的时间,并且所绘制的地图不是非常精密。现代人有了遥感技术之后,花费很少的时间和成本就可以绘制出高精密度的地图。这一切均源于遥感技术的有效应用。”听到笔者这样说,学生才恍然大悟,由此也增添了他们学习新课的兴趣。

多媒体可以给学生带来更多的视觉刺激,因此采用多媒体进行新课导入无疑可以快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让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新课学习状态。在多媒体导入的过程当中,教师还需要加以一定的语言引导,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提高多媒体新课导入的质量。

三、故事导入法

所谓的故事导入法是指以故事为基点的一种新课导入方法。为了激发高中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很多高中地理教师在新课导入阶段均采用过故事导入法,所取得的效果也令人感到满意。

例如,教授《全球定位系统及其应用》一课时,笔者采用了故事导入法。故事的内容大致是这样的。两伊战争期间,一位战地记者采访了一名美国的飞行员。战地记者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马上就要执行轰炸任务了,你知道即将去轰炸哪座城市吗?”这名飞行员立刻回答说:“不知道!”记者接着问:“那你怎么去执行任务?” 这名飞行员回答说:“这个很简单,我只要按照全球定位系统的指引就可以完成任务,这和平时玩计算机游戏没什么区别。”故事说完,很多学生都觉得不可思议。看到学生狐疑的表情,笔者顺势说道:“全球定位系统如今在军事和民事两个领域均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本节课即将会对全球定位系统及其应用进行介绍,请大家和我一起进行接下来的学习……”

在具体的故事导入法的运用过程当中,笔者深深地体会到,故事导入法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新课学习兴趣,不过所引用的故事必须要切合新课教学主题,否则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上一篇:中国品牌塑造的未来下一篇:电视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