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测评

2024-07-16

创新测评(精选十篇)

创新测评 篇1

1 人才素质测评的基本内涵和功能

"人才素质测评"是指运用先进的理论学科体系及科学方法, 对社会各类人员的知识水平、能力倾向、工作技能、个性特征和发展潜力以及综合素质等因素, 实施测量和评鉴的人事管理活动。人才测评是适应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源开发的需要而逐步发展起来的现代企事业管理中的一门新兴学科, 是建立在人才学、教育测量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管理学、计算机技术等学科基础上的一种科学的综合选材方法体系, 它具有选拔、诊断、预测、开发、咨询等功能。

2 人才素质测评的基本框架体系

(1) 政治鉴别能力。政治鉴别能力是指能迅速而敏捷地洞察问题的本质、辨明利害、把握问题发展趋势的能力。要求领导干部在政治上分辨是非、分清主流和逆流、真理和谬误、真善美和假恶丑。这就需要高校管理干部加强政治理论学习, 提高自己的政治鉴别能力, 就难以抵御各种诱惑, 以致遗臭万年;对于复杂的事物, 要运用马克思主义望远镜和显微镜进行周密细致的观察和分析, 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

(2) 管理干部依法行政能力。管理干部要提高依法行政能力, 首先必须要有行政法常识。必须讲究学习方法, 汲取行政法的精髓, 深刻理解与准确掌握行政执法应当遵循的六大原则: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与权责统一。如果管理干部能够在高校行政管理过程中遵循以上原则, 就符合了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 体现出了基本的依法行政能力。

(3) 管理干部公共服务能力。高校需要重视和培育管理干部的现代服务价值理念, 把"服务型校园"的精神具体化为管理干部的现代服务价值理念, 现代管理干部"公共服务能力"的核心价值标准包括:现代服务价值观念 (社会、企业、学校、学生) 、强烈的责任心、高效的行动能力、积极的回应能力、乐善好施的性格等。现代服务价值理念不再只是管理干部的服务态度问题, 而是要有完全彻底的服务精神和优质高效的服务品质。

(4) 管理干部学习能力。在现代领导活动中, 管理干部的人格力量对于做好管理工作越来越重要, 而人格力量的形成很重要的途径是读书学习。"知识社会, 时不我待"提高学习能力是管理干部自我生存的需要;"逆水行舟, 不进则退"提高学习能力是管理干部自我发展的需要;"一桶水还是一条何"学习能力是领导干部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

(5) 管理干部创新能力。创新型国家呼唤创新型领导干部, 因为创新型领导干部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力量, 同样如此, 创新型的管理干部也是建设创新型校园和中坚力量。制度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理论创新、实践创新都离不开管理工作的创新。

(6) 管理干部执行力。执行力不追求高深的理论, 却要精细而务实。执行力是一种纪律, 要求接受任务不讲条件, 执行任务而不找借口;执行力是一种压力, 时刻面临优胜劣汰, 使人居安思危, 具有强烈的紧迫感;执行力是一种激励, 激发人追求进步, 力争上游;执行力是一种作风, 求真务实、一丝不苟、步步为营、一抓到底;执行力更是一种团队精神, 是一种精神合力。

(7) 管理干部人际关系调试能力。美国著名的人际关系学大师, 西方现代人际关系教育的奠基人卡耐基认为:一个人事业的成功, 只有15%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 另外85%要靠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作为下级, 必须处理好与上级的关系, 这对于做好本职工作非常重要, 下级必须既要坚持服从领导, 以大局为重, 同时也要兼顾本单位利益, 做好本职工作, 处理好与上级的关系:不越位、会调整;而作为上级对待下级, 首先要民主对待下级, 要信任下级, 要公正对待不同的下级, 需要做到:信任不放任、爱护而不庇护、监督而不控制、亲近而不"亲密"。

3 结束语

高校人才素质测评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 素质测评的结果将为党政领导人才的选拔、任用、考核与培训提供有效的依据和参考。在此基础上, 我们应针对不同层次、类型的管理人才, 制定较为统一的测评标准和测评规范, 同时, 还应不断探索并综合运用各种测评方法, 避免测评中的人为误差, 不断提高测评的专业化水平, 逐步形成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党政领导人才素质测评体系。

摘要:高校管理方法一旦确定后, 干部便是决定因素, 对其综合素质的科学测量与评价, 将为高校管理干部及后备库人才的选拔、任用、考核与培训提供参考和依据。创新高职院校中层干部测评应当综合政治鉴别能力、依法行政能力、公共服务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策划力、执行力、人际关系调试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网络问政能力、媒体应对能力等因素, 对高校管理干部素质测评的现代技术方法进行综合分析, 对各级领导干部的能力和素质提出新的要求, 也会引发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对领导能力进行全新的专题研究, 进而促进高校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关键词:高校管理,测评方法,创新

参考文献

[1]袁宗建.高校管理干部创新能力培养刍议[J].沧桑, 2006 (04) .

创新高校管理干部测评方法刍议 篇2

摘要:高校管理方法一旦确定后,干部便是决定因素,对其综合素质的科学测量与评价,将为高校管理干部及后备库人才的选拔、任用、考核与培训提供参考和依据。创新高职院校中层干部测评应当综合政治鉴别能力、依法行政能力、公共服务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策划力、执行力、人际关系调试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网络问政能力、媒体应对能力等因素,对高校管理干部素质测评的现代技术方法进行综合分析,对各级领导干部的能力和素质提出新的要求,也会引发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对领导能力进行全新的专题研究,进而促进高校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关键词:高校管理;测评方法;创新

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目标,加强领导人才素质测评与选拔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坚持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把求真务实的精神贯穿于管理干部素质测评与选拔工作的全过程。通过建立、完善符合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要求的领导人才素质测评体系与选拔机制,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和选人制度,深化管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优化领导班子配备和干部队伍结构。

人才素质测评的基本内涵和功能

“人才素质测评”是指运用先进的理论学科体系及科学方法,对社会各类人员的知识水平、能力倾向、工作技能、个性特征和发展潜力以及综合素质等因素,实施测量和评鉴的人事管理活动。人才测评是适应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源开发的需要而逐步发展起来的现代企事业管理中的一门新兴学科,是建立在人才学、教育测量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管理学、计算机技术等学科基础上的一种科学的综合选材方法体系,它具有选拔、诊断、预测、开发、咨询等功能。

人才素质测评的基本框架体系

(1)政治鉴别能力。政治鉴别能力是指能迅速而敏捷地洞察问题的本质、辨明利害、把握问题发展趋势的能力。要求领导干部在政治上分辨是非、分清主流和逆流、真理和谬误、真善美和假恶丑。这就需要高校管理干部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自己的政治鉴别能力,就难以抵御各种诱惑,以致遗臭万年;对于复杂的事物,要运用马克思主义望远镜和显微镜进行周密细致的观察和分析,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

(2)管理干部依法行政能力。管理干部要提高依法行政能力,首先必须要有行政法常识。必须讲究学习方法,汲取行政法的精髓,深刻理解与准确掌握行政执法应当遵循的六大原则: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与权责统一。如果管理干部能够在高校行政管理过程中遵循以上原则,就符合了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体现出了基本的依法行政能力。

(3)管理干部公共服务能力。高校需要重视和培育管理干部的现代服务价值理念,把“服务型校园”的精神具体化为管理干部的现代服务价值理念,现代管理干部“公共服务能力”的核心价值标准包括:现代服务价值观念(社会、企业、学校、学生)、强烈的责任心、高效的行动能力、积极的回应能力、乐善好施的性格等。现代服务价值理念不再只是管理干部的服务态度问题,而是要有完全彻底的服务精神和优质高效的服务品质。

(4)管理干部学习能力。在现代领导活动中,管理干部的人格力量对于做好管理工作越来越重要,而人格力量的形成很重要的途径是读书学习。“知识社会,时不我待”提高学习能力是管理干部自我生存的需要;“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提高学习能力是管理干部自我发展的需要;“一桶水还是一条何”学习能力是领导干部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

(5)管理干部创新能力。创新型国家呼唤创新型领导干部,因为创新型领导干部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力量,同样如此,创新型的管理干部也是建设创新型校园和中坚力量。制度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理论创新、实践创新都离不开管理工作的创新。

(6)管理干部执行力。执行力不追求高深的理论,却要精细而务实。执行力是一种纪律,要求接受任务不讲条件,执行任务而不找借口;执行力是一种压力,时刻面临优胜劣汰,使人居安思危,具有强烈的紧迫感;执行力是一种激励,激发人追求进步,力争上游;执行力是一种作风,求真务实、一丝不苟、步步为营、一抓到底;执行力更是一种团队精神,是一种精神合力。

(7)管理干部人际关系调试能力。美国著名的人际关系学大师,西方现代人际关系教育的奠基人卡耐基认为: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另外85%要靠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作为下级,必须处理好与上级的关系,这对于做好本职工作非常重要,下级必须既要坚持服从领导,以大局为重,同时也要兼顾本单位利益,做好本职工作,处理好与上级的关系:不越位、会调整;而作为上级对待下级,首先要民主对待下级,要信任下级,要公正对待不同的下级,需要做到:信任不放任、爱护而不庇护、监督而不控制、亲近而不“亲密”。

结束语

高校人才素质测评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素质测评的结果将为党政领导人才的选拔、任用、考核与培训提供有效的依据和参考。在此基础上,我们应针对不同层次、类型的管理人才,制定较为统一的测评标准和测评规范,同时,还应不断探索并综合运用各种测评方法,避免测评中的人为误差,不断提高测评的专业化水平,逐步形成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党政领导人才素质测评体系。

参考文献:

创新测评 篇3

关键词: 口语测评 传统方式 革新方式 与时俱进

英语口语测评的类型可分为形成性口语测评和终结性口语测评两大类。学生的口语成绩是形成性口语测评和终结性口语测评成绩的有机整合,形成性口语测评成绩占30%,终结性口语测评成绩占70%。

一、形成性口语测评

形成性口语测评是指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口语能力的评估,对学生的口语能力的提高起着激励和导向的作用。

(一)形成性口语测评传统方式

教师通过每节课始5分钟左右的值日生汇报来实施测试,由学生课前准备,课上表演。传统方式由于由学生做主选择内容,有时内容会重复,有时为了内容不重复,受能力的限制学生又不善表达,反而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而且每节课都单独用五分钟实施测试,既浪费时间,又常常显得突兀,和当节课的内容不能融为一体,破坏了课的整体性。

(二)形成性口语测评革新方式

教师可以通过每节英语课上一至两组对话表演和每单元复习课围绕单元话题进行表述等形式实施最常态最自然的口语测评。如:译林版六年级下册Unit8 “Our dreams”的第一课时课堂中,在细读story time 后,教师和一生配合示范后全班以pair work 形式展开如下的对话表演:

A:Do Miss Lis students have big dreams?

B:Yes, they do.

A:What does ...want to be?

B:He/She wants to be...

A:Why does he/she want to be...?

B:Because ...

教师指名两至三组表演,其他组点评,由此对这几组学生的口语能力进行评定。第三课时全班可以展开如下小组对话表演:

A:Do /Does... have a big dream?

B:Yes, ...do/does.

A:What do/does ... want to be?

B:I/we/They/He/She want(s)to be...

A:Why do/does ... want to be...?

B:Because ...

A:To make your/his/her dream come true,what will ... do?

B:Ill/Well/Theyll/Hell/Shell...

A:Will ...?

B:Yes,I/we/they/he/she will./No, I/we/they/he/she wont.

教师指名另两至三组表演,其他组点评,教师由此对该几组学生的口语能力进行评定。在本单元第五课时复习课中,学生可四人小组进行类似的话题表述:I have a big dream.I want to be a/an...To make my dream come true,I will...I should...I must...I also can ...I think my dream can come true.

教师指名另两至三组表演,其他组点评,再对该几组学生的口语能力进行评定。每节课有七到八个这样的对话或话题表述,所以一星期能对班里所有学生进行口语能力评定。由于学生知道每节课上小组对话的表现将占其口语成绩的一定比例,学生在课堂的学习积极性被高度调动,并及时通过学生的自评、互评、教师评、教师小结等形式给学生打分和指导,使学生参与评价的全过程,变被测为自测,使学生从被动的地位转向主动地位,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性。这种常态的融入每节课课堂的口语测试自然地确保了课堂的整体性,毫不突兀,由于学生对话和话题内容都紧扣本节课或本单元内容且有教师的当场引导,大部分学生能自如地表达,口语测试的心理负担减轻了,口语能力提高了,口语测试本身也变成了一种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和再学习的过程。

二、终结性口语测评

终结性口语测评是指在学期末或学年末对学生口语的综合评估。

(一)终结性口语测评实施方案

1.学校准备好候考室、准备室及若干个测试室。

2.口语考试时,参加考试的学生在考前30分钟集中在候考室。

3.准备室留2份学生试卷供考生准备时用,各测试室留1份学生试卷和2份教师用卷。

4.测试前5分钟考务人员按顺序呼叫考生姓名,让考生把个人物品放在门外后进入准备室准备,准备时间为3分钟,3分钟后领考生进入相应的测试室。

(二)终结性口语测评传统方式

终结性口语测评传统方式例卷如下:

A.朗读单词、词组(5分) B.朗读短文(5分)

C.日常会话(5分) D.专题表达(5分)

(三)终结性口语测评革新方式

终结性口语测评革新方式例卷如下:

A.课文朗读(5分)B.对话创编(5分)C.话题讲述(5分)

D.才艺展示(5分)

(四)终结性口语测评两种方式的对比

由以上试卷可以看出,终结性口语测评革新方式相比传统方式有以下优点:

1.省时。传统方式一个考场一次只能测评一位学生,而革新方式一次可以多个学生。

2.开放。传统方式的第四类题型中学生有选择权,而革新方式绝大多数题型中学生都有选择权,充分体现试卷的开放性。

3.交际。传统方式交际性不强,而革新方式是由两位或几位学生合作创编大段对话,交际性不言而喻就强多了。

4.整合。传统方式第一类和第二类题型都是朗读,而革新方式把这两类进行了整合。

5.主体。传统方式测评的大部分内容学生没有决定权,而革新方式中每一类题型学生都有决定权,学生可以选擅长的内容,还能选自己中意的搭档,充分尊重学生,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浅析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综合测评 篇4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科技改革与发展的深化, 技术创新已成为企业生存的条件、发展的基础和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源泉与手段。企业通过技术创新能对企业的各种资源要素进行优化组合, 使企业以最低的成本费用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个企业能否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与其技术创新能力密切相关。

要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首先必须客观、真实地评价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对企业进行技术创新能力评价, 不仅有利于国家从宏观上把握企业技术创新状态, 而且, 更有利于从微观上为企业提供决策依据, 使企业改善生产经营管理水平, 提高生产效率, 制定竞争战略, 从而增强企业自身市场竞争能力与提高自身创新能力;而要全面衡量、评价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就有必要设计科学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

1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

在同样的宏观经济环境下, 条件相同或相近的企业, 其技术创新的效果却大相径庭, 造成这种差别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不同企业在技术创新能力方面存在着差异, 所谓技术创新能力是指企业依靠新技术上的创新推动企业的发展能力, 也就是通过引入或开发新技术, 使企业满足或创造市场需求, 增强企业竞争的能力[1]。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根据技术创新过程的实用模式和各阶段包含的关键要素可以把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分解为创新投入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创新实施能力、创新营销能力、创新产出能力和创新核心能力六个构成要素。

本文参考了清华大学吴贵生教授《企业技术创新管理》[2]和高健博士《中国企业技术创新分析》[3]等相关著作, 结合地区企业技术创新的实际情况, 同时根据构建指标体系的客观性原则、方便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和全面性原则, 确立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其层次结构如表1所示, 其中定量指标给出了计算方法, 定性指标以“*”表示。

2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模型的设计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是多层次、复杂的、难以精确化的, 带有明显的模糊性和综合性, 因此, 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就其性质而言是一种模糊综合评判。模糊综合评判法是一种根据给出的评价标准和某些实测标志值, 通过模糊变换后对事物或现象进行综合评价的方法。其中的综合评价是考虑了多个因素对评价事物或现象的影响而进行的总的评价。模糊综合评判法因其具有考虑多影响因素、运算过程简单、定性与定量方法相结合等优点而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本文在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层指标权重基础之上, 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模糊综合评判。

2.1 建立因素集

在表1所示的评价指标体系中, 定义主因素层指标集为X={X1, X2, X3, X4, X5, X6}, 定义子因素层指标集为Xk={Xk1, Xk2, Λ, Xknk}, 其中k=1, 2, …, 6, nk表示第k个主因素所包含的子因素的数目。

2.2 建立权重集

确定权重的方法有很多, 如Delphi法、座谈会法等, 但权重的确定必须客观, 不能是人为、主观的确定, 层次分析法可以较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采用层次分析法 (AHP法) 确定主因素层指标集和子因素层指标集的权重的基本步骤是:在因素层次划分模型的基础上, 采用表2所示1~9比例标度进行同层次两两因素间的相对比较, 构造判断矩阵A, 这一过程由专家来进行。求解矩阵A的特征根方程AW=λmaxW, 其解W (特征向量) 即为同一层次各因素相对于上层某因素相对重要性的排序权值, 并进行一致性检验。

通过AHP法得出主因素层指标集相应的权重集为:W={w1, w2, w3, w4, w5, w6}, 子因素层指标集相应的权重集为θk={θk1, θk2, Λ, θknk}。

2.3 建立评语集

无论是对一级指标还是二级指标, 其评价集一般设计为:很强, 较强, 一般, 较弱, 很弱。上述五个评价等级元素构成评价等级集合V, V={V1, V2, V3, V4, V5}。

2.4 建立评价矩阵

设从Xk到V的模糊评价矩阵为:

Rk=[r11r12Λr15r21r22Λr25ΜΜΛΜrnk1rnk2Λrnk5]

, 其中rij表示子因素层指标Xki对于第j级评语Vj的隶属度。rij的值按如下方法确定:由一组评判人员 (一般以20~50 人为宜) 对所调查的因素进行等级评判, 然后对评判的结果进行统计。得到对于指标Xki有Ti1个V1级评语, Ti2个V2级评语, …, Ti5个V5级评语, 则rij=Τijj=15Τij

2.5 进行第一级模糊评判

先对各子因素层指标Xki的评价矩阵Rk作模糊矩阵运算, 得到主因素层Xk对于评语的隶属向量Bk=θk·Rk= (bk1, bk2bk3, bk4, bk5) , 其中:bkj=i=1nk (θkirij)

2.6 进行第二级模糊评判

由上步中得到的主因素层各指标的隶属向量可构成一个总的评价矩阵R, 即

R=[B1B2ΜB6]=[b11b12Λb15b21b22Λb25ΜΜΛΜb61b22Λb65]

, 再对R进行模糊矩阵运算, 即得到目标层对于评语集V的隶属向量B。

B=WR= (w1, w2, Λ, W6) [B1B2ΜB6]= (b1, b2, Λ, b5)

, 其中, bj=i=16 (wirij) , j=1, 2, Λ5

对B进行归一化处理, 令b˜j=bjj=15bj, 得到, B˜= (b˜1, b˜2, b˜3, b˜4, b˜5) , B˜就是总的评价结果。设b˜j=max (b˜1, b˜2, b˜3, b˜4, b˜5) , 由模糊综合评判的最大隶属原则确定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属于Vj[4]。

3 应用举例

本文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 根据前面设计的指标体系, 对江西省某企业进行技术创新能力评价, 其步骤如下:

3.1 请专家组进行分析讨论, 用AHP法计算各层次指标, 得到指标的权重集如下:

W= (0.306, 0.239, 0.118, 0.186, 0.106, 0.045) ;

θ1= (0.17, 0.44, 0.39) ;

θ2= (0.291, 0.232, 0.292, 0.14, 0.045) ;

θ3= (0.35, 0.25, 0.10, 0.20, 0.10) ;

θ4= (0.055, 0.564, 0.118, 0.263) ;

θ5= (0.54, 0.16, 0.30) ;

θ6= (0.65, 0.13, 0.22) 。

3.2 请专家组对评价对象对子因素层指标进行评判, 得到模糊矩阵如下:

R1=[0.30.350.150.050.10.250.40.150.10.10.20.50.150.10.05]R2=[0.250.150.350.150.10.450.330.070.10.050.250.250.350.10.050.30.150.050.050.450.350.150.20.20.1]R3=[0.250.10.40.150.10.350.330.050.10.170.250.350.250.10.050.30.450.050.050.150.350.150.20.20.1]R4=[0.20.20.350.150.10.150.350.250.050.20.360.340.040.2600.050.650.150.050.1]R5=[0.250.150.10.20.30.350.250.10.20.10.10.20.30.20.2]R6=[0.30.250.10.250.10.60.150.050.150.050.450.10.30.10.05]

3.3 进行第一级模糊综合评判

B1=θ1·R1= (0.25, 0.4, 0.17, 0.1, 0.1) ;

B2=θ2·R2= (0.25, 0.25, 0.292, 0.15, 0.14) ;

B3=θ3·R3= (0.25, 0.25, 0.35, 0.15, 0.17) ;

B4=θ4·R4= (0.15, 0.35, 0.25, 0.118, 0.2) ;

B5=θ5·R5= (0.25, 0.2, 0.3, 0.2, 0.3) ;

B6=θ6·R6= (0.3, 0.25, 0.22, 0.25, 0.1) 。

3.4 进行第二级模糊综合评判

B=WR= (0.306, 0.239, 0.118, 0.186, 0.106, 0.045) [0.250.40.170.10.10.250.250.2920.150.140.250.250.350.150.170.150.350.250.1180.20.250.20.30.20.30.30.250.220.250.1]= (0.250.3060.2390.150.186)

对B进行归一化, 得B˜= (0.2210.270.2110.1330.165) , 由模糊综合评判的最大隶属原则确定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情况属于V2, 表明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强。

总之模糊综合评判法是一种将定性与定量方法结合起来的评价方法。该方法能够比较科学、客观地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 企业根据评价结果可以从总体上了解自身技术创新能力的强弱状况, 从而采取相应的技术创新对策。应当看到, 由于对企业创新能力评价层次和重点的不同, 所需的指标相应地也会有所差异。在具体问题应用时, 要根据进行企业创新能力评价的出发点、研究目的, 适当调整评价指标, 从反映企业的各种专业统计数据、行业统计数据、国民经济统计数据的资料中, 尽可能搜集更全面、详尽的信息, 获得相关的统计数据, 运用统计学原理提供的方法整理数据, 以转化为技术创新能力的分析数据, 参照本文中的实例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葛新权, 李静文, 彭娟娟.技术创新与管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2]吴贵生.企业技术创新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0.

[3]高健.中国企业技术创新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8.

[4]肖玉兰, 吴秋明.企业集成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5) :45-46.

创新测评 篇5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 1.美国这一新兴的国家,没有文明古国的辉煌,但通过吸取他国的辉煌文明与先进科学技术,达到一系列文化高峰。在此过程中,移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移民就不会有美国文化的发展。这一事例说明()A.人类的迁徙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B.人口迁徙是一种文化活动 C.人口迁徙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D.移民给当地带去的都是优秀文化

【解析】 本题通过美国文化的发展来说明移民促进文化传播与交流,而不是单纯的人口迁徙,C项符合题意;A、B两项不符合题意;D项说法错误,移民带去的不一定都是优秀文化;故选C项。

【答案】 C 2.中国的“丝绸之路”有“南方丝绸之路”“北方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这些“丝绸之路”既是重要的贸易通道,也是承载沿途多种文化形态互相交流、彼此影响的文化长廊。材料表明()①人口迁徙就意味着大规模的文化传播 ②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 ③在古代,中华文化曾源源不断地向外辐射和传播 ④商品交换中也蕴含着文化交流

A.①②③ C.①③④

B.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 依据材料分析,①不符合要求,②③④均符合题意。【答案】 D 3.“节能减排,造福你我”“守望我们的家园”„„如今,打开电视,翻开报纸,点开网页,节能减排的专栏、话题随处可见,节能减排理念日益深入人心。这说明()A.新媒体的出现意味着旧媒体的消失 B.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C.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D.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 【解析】 A观点错误,C、D与材料不符。【答案】 B 4.“第五媒体”是对继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出现的以手机为视听终端、以手机上网为平台、以即时为传播效果的个性化信息传播载体的称谓。“第五媒体”()①就其本质而言属于大众传媒 ②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③取代了其他传媒进行文化传播 ④标志着传媒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

A.①② C.②③

B.①④ D.③④

【解析】 “第五媒体”属于大众传媒,所以①②符合题意。③表述错误;印刷媒体的推广是传媒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的标志,④错误。

【答案】 A 5.巴西世界杯期间,商家适时推出了富有巴西文化气息的纪念品。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在欣赏、购买这些纪念品的同时,也加深了对巴西文化的理解。这说明()①商业贸易可以推动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②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③文化促进经济、政治的发展 ④文化因交流而传播

A.①② C.①④

B.②③ D.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依据题意分析,①④符合要求;②不符合材料主旨,③表述错误。

【答案】 C 6.2017年是郑和下西洋612周年纪念。郑和下西洋对人类文明做出的贡献有()① 传播了中华文明 ②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和经贸往来 ③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④开创了大众传媒的新形式

A.①②③④ C.①②③

B.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 现代社会中的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被称为大众传媒,④与题意不符。

【答案】 C 7.如今,依托电子、网络、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已经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这是因为大众传媒能够()①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限制,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 ②确保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③较大程度地实现文化传递、沟通和共享 ④消除各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差别和冲突

A.①② C.①③

B.②③ D.②④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①③符合题意。②说法太绝对;④中“消除”说法错误。【答案】 C 8.文化传播的高度和深度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改革开放以来,世界各国的文化涌入中国,大大开阔了国人的眼界。我们对待文化交流的正确态度应该是()A.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的一切文化在中国传播 B.坚决防止外域文化冲击中国的传播文化

C.文化传播有其自身规律,可以顺其自然,不用加以干涉 D.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积极学习、吸收各国先进文化

【解析】 在对外文化交流中,既要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又要积极学习、吸收各国先进文化,D项当选;A项错误,我们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B、C两项错误,应排除。

【答案】 D 9.2016“中拉文化交流年”是中国与拉美及加勒比地区国家共同参与举办的大型多边综合文化活动,以“请进来”和“走出去”作为两大主线,分为开幕式、“拉美及加勒比艺术节”“中国文化拉美行”、闭幕式和大众传播几个主要板块,通过文化、艺术、文学、文物、电影、图书、传媒、旅游等领域的交流,举办包括演出、展览、论坛、电影展映、图书节、文明对话、经典互译、人文交流、旅游推介等多方面活动。在举办形式上,将全方位、多角度、宽领域地传播与展现中拉双方文化的丰富多元和悠久历史。

依据材料,结合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的知识,分析说明我们怎样开展文化交流。【解析】 本题以2016“中拉文化交流年”为背景材料作为命题切入点,着重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探究论证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依据要求联系相关知识展开论述即可。

【答案】 ①不同民族文化之间进行交流、借鉴与融合,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②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同时,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③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要发挥大众传媒的功能,促进文化传播。④要通过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等多种途径进行文化传播。⑤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能力提升] 10.中国巨大的发展潜力形成了全球“汉语热”现象,而遍布世界五大洲的孔子学院,更是让中国的语言文化在全世界焕发出生机。这说明()①文化交流能够增强文化影响力 ②文化对经济有积极的反作用 ③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④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A.①②③ C.①②④

B.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 “汉语热”与孔子学院遍布世界,让中国的文化在全世界焕发出生机,说明文化交流能够增强文化影响力,①正确;不同的文化对经济的影响不同,②错误,排除;汉语能走向世界,说明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③正确;④正确,正是遍布世界的孔子学院传播了中华文化。

【答案】 D 11.中央电视台开播的《星光大道》《我要上春晚》节目通过强大的媒体优势及节目创新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成就了许多人的明星梦,也成为商家必争的优质电视广告宣传载体。这说明()①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②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③尊重文化多样性能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④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A.①② C.③④

B.①④ D.②③

【解析】 ③不符合材料,④表述错误,因为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答案】 A 12.西方的“AA制”曾被中国人视为吝啬小气,但如今很多国人提倡用“AA制”破解面子消费。这表明()A.不同文化可以相互交流、借鉴 B.文化差异导致思维方式迥异 C.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D.文化作为精神力量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

【解析】 材料中说如今很多国人提倡用西方“AA制”破解面子消费,说明中西文化间的交流、借鉴,故A符合要求。此题不是强调文化差异而是文化交流,B不符合题意;C是文化对人的影响,与题意无关;D文化的力量在材料中未体现。

【答案】 A 13.近年来,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事例不胜枚举。如从孔子学院到“中法文化年”,从动画片《中华小子》在法国热播并获得动画大奖到《于丹〈论语〉心得》版权被韩国人抢购等。假如让你围绕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意义写一篇政治小论文,你认为比较合适的理论视角有()①文化与综合国力 ②文化交流: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③文化的交流与渗透 ④经济全球化与文化一元化

A.①② C.①③

B.②③ D.②④

【解析】 题干要求的是“围绕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意义”,文化渗透是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推销自己价值观的行为,排除③。④中的“文化一元化”说法错误,应排除。

【答案】 A 14.当前,一些外国用户在接受中国品牌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障碍。有人认为,语言、品牌故事等文化因素难以为外国用户所理解和认同是一个重要原因。运用“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的知识,说明应如何增进外国用户对中国品牌的理解和认同。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的知识。文化具有多样性,文化是民族的即个性,文化是世界的即共性,共性是沟通的桥梁;文化传播既要尊重外国的文化,又要加强文化交流。

创新测评 篇6

《征求意见稿》指出,上海将建立全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系统,以高中学校为记录主体,采用客观数据导入、高中学校和社会机构统一录入,学生提交实证材料相结合的方式,客观记录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参加公益劳动、体育锻炼习惯、调查研究能力等学习成长经历。

在组织管理保障上,上海将实行市、区(县)、高中学校三级管理制度,共同负责、协调、落实综合素质评价的组织、实施和管理,并成立上海市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将建立信誉等级制度,对综合素质评价涉及的高中学校、社会机构等主体,由相关部门评定信誉等级;同时建立公示与举报投诉制度,高中学校需在全校公示本校综合素质评价的具体实施办法,学校统一录入信息管理系统的学生信息,除涉及个人隐私的信息外都要公示。

区域创新系统协调性测评研究综述 篇7

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有关区域创新问题的研究逐步走向综合化,最为重要的标志是创新系统理论的出现,之后的研究主要是从区域创新系统的理论基础和实证分析2个方面展开。在理论基础研究方面,学者们对区域创新系统的内涵、构成要素、结构体系及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在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区域创新能力和区域创新绩效的评价2个方面。随着“可持续发展”“协调发展”等概念的广泛引用,越来越多专家开展区域创新系统的协调性测评研究。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主要包括区域创新系统协调性测评的评价方法、内涵、机制、条件、实证分析等方面。例如,孙见荆[1](1996)构建了科技、经济和社会三者协调关系的灰色关联度模型GM (1,N),白敏植(1999)在选定科技规模和经济发展规模衡量指标的基础上,从单一指标相关性分析和加权指标相关性分析两方面对科技与经济发展规模的协调性进行了研究。刘凤朝(2006)在建立经济、科技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的基础上,对辽宁省的经济、科技系统的协调发展度进行了评价。吴伟强(2007)认为运用R&D强度、全要素生产率、R&D弹性和“位差”4个指标对经济与科技的协调发展做定量分析。吴宗杰、李建民(2007)主要从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经济发展的技术对外依存度、资源生态环境问题等3个方面对我国科技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约束条件进行了分析。王湃(2008)在对区域科技综合实力、区域经济综合实力分析评价的基础上,对区域科技与经济的协调度进行了评价分析。姜钰(2009)构建了区域科技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积分评价方法对黑龙江省科技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价。郑广华(2010)基于系统协同理论,从创新基础环境子系统、创新主体子系统与创新资源子系统等3个方面对河南省区域创新系统发展的协调状况进行了量化评价。

国内外有关区域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协调性的研究比较少,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区域创新能力与创新绩效的相关性的研究。王伟光(2003)测算了我国38个行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值,结果表明:我国工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效率属于“正相关”关系。官建成(2004)对技术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作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企业,显著影响其创新绩效的创新能力是不同的。卢时雨[2](2009)分析了区域创新能力与创新效率之间的相互作用,提出二者之间存在关联性的基本假设,并对二者的相关性进行了定量测度。陈伟[3](2011)基于二象对偶理论,将区域创新系统设计为由创新能力为表征的状态子系统和以创新效率为测度工具的过程子系统的二象子系统构成的动态系统,从区域创新系统状态子系统和过程子系统2个方面分析了区域创新系统的二象特征,并根据构建的协调度计算模型对各区域创新系统的综合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之间的协调度进行了测度。

2 区域创新系统协调性测评研究方法

协调度模型是测评系统协调发展的核心,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例如廖重斌[4]等在离差系数最小化理论上,推导出离差系统最小化协调度模型;曾珍香[5]引入模糊数学隶属函数协调度模型;王金南[6]等结合基尼系数思想,提出基尼系数协调度模型;柯健[7]等利用数据包络分析(DEA)工具,对系统协调发展进行了定量评价。总体上看,区域创新系统协调性测评研究方式可以归为以下几类。

(1)综合指数法。通过计算协调发展综合指数反映协调发展水平(协调度)。其基本思想是将多个指标转化为一个能够反映综合情况的指标来进行评价。综合指数法是综合评价方法中一种常用的分析方法。但是,该方法中要构建反映系统要素之间协调程度的指标体系比较困难,而且权重难以合理确定,如果人为确定权重,会使评价结果缺乏客观性,从而影响决策者作出正确判断。因此,这种方法在评价系统之间或要素之间协调度的时候一般不采用。

(2)相关性分析法。通过计算系统或要素之间的相关性来测量协调度。相关性分析法是通过测度2个系统或系统内部2个要素(多系统或多要素)之间的相关程度来判断系统或要素之间协调性的一种方法。一般来说,如果两者相关性较高,则说明两者协调性也较好;如果两者相关性较低,则说明两者的协调性较差。相关性分析是指对客观现象之间客观存在的一种不严格确定的相互依存关系,这种关系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在一定条件下可用一定的函数模拟定量描述。如果变量间存在非线性相关,此方法则不适用。变量之间无论是存在线性相关还是非线性相关,回归法均适用。因此,更多的学者采用的是回归分析方法。

(3)离差或位差法。通过计算2个系统或2个要素之间的综合评价值的“离差”或综合评价值的“位差”来度量协调性。“离差”是指2个系统或2个要素发展水平的评价值之间的差异程度,通常用的2个评价值的离差系数来衡量。“位差”是指某一系统或要素发展水平的评价值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排位与另一个系统或要素发展水平的评价值在同一区域范围内的排位的差异程度,运用这种方法计算协调度都是基于这样一个理念,即2个系统(要素)之间同步发展的程度越高,说明系统(要素)之间越协调。系统之间越协调,则各系统的评价值(或排位)就应越接近,其差异程度就越小,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最终追求的是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4)灰色关联分析法。通过计算系统或要素之间的灰色关联度来判断其协调程度。灰色系统理论是由华中理工大学邓聚龙教授于1982年首先提出的,近年来多用于区域发展规划中解决经济与社会、资源、环境之间协调发展的问题。灰色关联分析是灰色系统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基本思路是用序列曲线几何形状与理论最佳曲线的相似程度来判断其联系是否紧密,曲线越接近,说明相应序列之间的关联度越大,也即2个系统或要素之间的相关程度越高,协调性越好,反之则协调性越差。与其他的数理统计方法相比,灰色关联度方法对样本量的多少和数据分布没有特殊的要求,而且计算量小,易于编程实现。

3 总结

文章主要从区域创新系统的协调性测评及其测评方法2个方面进行探讨,但由于区域创新系统协调性测评起步较晚,因此当前研究存在着很多不足。第一,各学者对区域创新系统协调性的概念界定不统一区域创新系统协调性测评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第二,区域创新系统协调性测评方法没有作严格的理论支撑分析,使得协调度模型没有基本标准可循。第三,大部分的区域创新系统的协调性测评研究是将全国进行对比,而没有对东、中、西部地区的区域创新系统协调性问题进行内部比较研究。

尽管区域创新系统协调性测评研究目前还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但是现有的研究成果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下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进一步拓展了研究领域。今后研究应对区域创新系统协调性的理论来源和理论分析等方面应给予更多的重视。

摘要: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区域创新系统的协调性研究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文章从区域创新系统协调性测评和区域创新系统协调性测评研究方法2个角度,对前人的研究进行了总结,指出现有研究的不足,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关键词:区域创新系统,协调性,综述

参考文献

[1]孙见荆.科技、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模型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 1996(2).

[2]卢时雨.区域创新能力和区域创新效率关联性分析及测度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3]陈伟,冯志军,康鑫,等.区域创新系统的协调发展测度与评价研究——基于二象对偶理论的视角[J].科学学研究,2011,29(2).

[4]廖重斌.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评判及其分类体系——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J].热带地理,1999,19(2).

[5]曾珍香,顾培亮.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分析与评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6]王金南,逯元堂,周劲松,等.基于GDP的中国资源环境基尼系数分析[J].中国环境科学,2006(1).

创新测评 篇8

区域创新效率是区域创新投入产出的转化率[1], 创新效率的高低综合反映了该区域创新能力的高低, 进而成为评价该区域能否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标准。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R&D经费支出稳步增长, 2000年R&D经费支出895.7亿元, 2006年已增长到3003.1亿元, 平均每年增长22.34%。与此同时, R&D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也逐年上升, 2006年达到1.42%。十七大报告提出建立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 但增加创新资源投入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必要条件, 并不是充分条件。我国在创新型国家建设过程当中, 不仅要注重创新资源的总量投入, 更要注重其效率问题, 特别是在相对于国外发达国家我国科技创新资源严重不足的条件下, 效率问题就变得更为突出。

现有效率研究方法主要有参数法和非参数法两类[2]。参数法主要有随机边界函数分析法 (Stochastic Frontier Analysis, SFA) 、厚边界函数法 (Thick Frontier Analysis, TFA) 和自由分布法 (Distribution Free Approaches, DFA) 等;非参数法则以数据包络分析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 方法为代表, 该方法由Chames, Cooper, Rhode于1978提出, 目的旨在评价“多投入多产出”模式下决策单元间的相对有效性[3]。与其它方法相比, DEA方法具有: (1) 无需知道前沿生产函数的具体形式; (2) 可自如处理多投入和多产出情况; (3) 技术效率可直接指明与最佳单元相比, 被评价单元在哪些投入产出项目上有差距, 从而找出改进效率的最佳途径等优点[4]。由此, 本文亦应用DEA法对我国区域创新系统的创新效率进行实证分析, 以揭示各省区科技投入产出效率, 并就其规模收益及投入冗余状况作深入分析, 为地方创新工程建设提供政策启示。

1 模型设定

1.1 C2R模型[3]

假设有n个受评估的决策单元 (DMU) , 各使用m种投入要素xij (j=1, …, m) , 生产s种产出yir (r=1, …, s) (xij≥0, yir≥0) , 则决策单元o的相对效率衡量指标ho (u, v) 可表示为式 (1) :

Μaxuvho (uv) =r=1uryorj=1mvjxojS.Τ.{r=1suryirj=1mvjxij1urvj0i=1nj=1mr=1s (1)

为使表达更为清楚, 引入松弛变量s+, 剩余变量s-及非阿基米德无穷小量ε, 式 (1) 可转化成其对偶形式, 如式 (2) 所示。

Μinϑλ[θ-ε (ets-+ets+) ]S.Τ.{i=1nλiyir-s+=yorinλixij+s-=θxojλi0s+0s-0i=1nj=1mr=1s (2)

其中θ表示该决策单元DMU0的有效值, 即产出相对于投入的有效利用程度;λi为相对于DMU0重新构造一个有效DMU组合中第i个决策单元DMUi的组合比例。

1.2 有效性判别

(1) 当θ=1且s+=s-=0时, 决策单元DEA有效, 即在这n个决策单元组成的评价系统中, 决策单元io在原投入Xo的基础上所获得的产出Yo已达到最优。

(2) 当θ=1且s+≠0或s-≠0时, 则决策单元io为弱DEA有效, 即在这n个决策单元组成的评价系统中, 决策单元io的投入量Xo可减少s-而保持产出Yo不变;或在保持投入Xo不变的情况下可将产出在Yo的基础上增加s+。

(3) 当θ<1时, 则决策单元io为非DEA有效。

1.3 规模收益判别

根据模型 (2) 的计算结果, 可以对每个决策单元的规模收益状况进行判断, 判断规则如下:

(1) 如果存在λ*i (i=1, 2, …, n) 使得当∑λ*i=1时, 表示规模收益不变, 此时DMUo已达到最佳规模收益点。

(2) 如果不存在λ*i (i=1, 2, …, n) 使得∑λ*i=1, 则若∑λ*i>1时, 表示规模收益递减, 即对DMUo投入量的增加不会带来产出更高比例的增加, 反而使投入产出比例减少。

(3) 如果不存在λ*i (i=1, 2, …, n) 使得当∑λ*i=1时, 则若∑λ*i<1时, 表示规模收益递增, 即若DMUo在原有投入的基础上增加适当投入量会带来产出更高比例的增加。

1.4 投影分析

当被评价单元为非DEA有效时, 可以通过投影分析对该评价单元的进行改进以使其达到有效。

λ*, s*+, s*-, θ*为式 (2) 的最优解, 令

{x^o=θ*xo-s*-y^o=yo+s*+ (3)

则 (x^o, y^o) 为评价单元对应的原始值 (xo, yo) 在前沿面上的投影, (x^o, y^o) 相对于原来的 (xo, yo) 是DEA有效的。也即为了使非DEA有效的单元变为有效, 需在原有基础上改变 (Δxo, Δyo) , Δxo为投入冗余量, Δyo为产出不足量, 其值为:

{Δxo= (1-θ*) xo+s*-Δyo=s*+ (4)

2 指标确定

运用DEA模型对区域创新效率进行测度, 首先需要选取合适的投入、产出度量指标。在投入指标的确定上, 相关文献一般选取区域R&D资金投入和R&D人力资源投入作为测度指标[5]。诚然, 地区的R&D资金投入和R&D人力资源投入越多, 其相应的产出潜力也越大, 但是由于地区间GDP收入及人口基数的不同, 此两指标并不能充分反映该地区的科技创新投入能力, 因此本文以R&D资金投入强度和R&D人力资源投入强度, 即R&D资金投入占GDP的比重和每百万人中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作为区域创新效率测度的投入指标。关于输出指标, 发明专利授权数、科技论文发表数是相关文献较为常用的指标[1,5,6,7,8]。相应地, 为了克服人口基数的影响, 本文设置万名就业人员专利授权量、万名R&D活动人员科技论文数, 万人科技成果成交额、亿元投资新增GDP 4个产出测量指标。此产出体系新加入万人科技成果成交额和亿元投资新增GDP两个指标, 其中前者代表技术成果市场化水平, 而后者代表科技创新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由于本文以全国31个省、市和自治区为研究样本, 而DEA分析要求样本量是指标数的2倍以上, 因此, 本文选取6个投入产出指标是合适的。

3 结果分析

本文以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为研究样本, 采用其2006年的科技数据作统计分析。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科技部公布的《中国科技统计资料汇编 (2006~2007) 》。

3.1 效率分析

采用DEAP2.1软件, 依照投入导向模式计算中国各省市DEA效率值及松弛变量, 结果如表1所示。

续 表

由上表可看出, 北京、内蒙古、上海、海南4个地区达到DEA有效, 处于效率前沿面位置, 也即是说这4个地区在既定规模水平下, 在现有投入基础上产出已达到最优水平。这4个地区既有处于东部的省市, 比如北京、上海, 也有处于中部的省份内蒙古, 同时还有海南这个位于我国西部的省份。其它省市均与效率前沿面有一定差距, DEA无效, 也即在现有投入水平下尚未达到最佳的产出规模。其中江苏、浙江、福建、湖北、四川、陕西、青海、宁夏效率值更是不足0.4, 效率低下更为严重。同时可以发现, 这些效率非常低的地区, 东部 (江苏、浙江、福建) 、中部 (湖北) 、西部 (四川、陕西、青海、宁夏) 省市均有。通过上述分析可粗略看出, DEA效率值的高低分布并未显现出明显的区域集中现象, 即高效率值的省市集中于一个区域, 低效率值的省市集中于另一个区域, 而是分散于东、中、西部。DEA效率值是一个相对指标, 在投入导向模式下表示既定投入水平下的最佳产出规模, 因此位于东部的省市, 虽然经济较为发达, 创新产出总量较多, 但相对于较多的投入来说, 其效率并不一定就较高;而位于中西部的省市, 虽然其产出总量较低, 但其投入水平也较低, 反而使得效率值可能较高。为进一步验证东、中、西部的区域创新效率是否有显著差异, 我们采用非参数多组秩和方法 (Kruskal-Walls H) 对其进行检验, 结果显示显著性概率为0.932, 差异性并不显著。虽然我国经济整体呈现出东强西弱的局面, 但区域间的创新效率并未发现有显著性的差异, 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科技创新效率与地方经济发展关联还不强, 科技创新还未深度融入到地方经济发展过程当中;另一方面, 由于区域间创新效率趋同, 启示国家应着力推进科技创新资源地区分配相对平等的政策体系, 建立相对平等的科技创新制度环境。

3.2 规模收益分析

注:irs表示规模收益递增, drs表示规模收益递减, -表示规模收益不变。

由上表可看出, 处于最佳规模收益点的省市有北京、内蒙古、上海、海南4个地区, 随着创新资源投入量的增加, 此4个省市的产出比例将保持不变;处于规模报酬递增的区域有重庆、云南、西藏、青海、宁夏、新疆6个省市, 随着创新资源投入的增加, 此6个省市会有产出更高比例的增加;其它省市诸如天津、河北、山西、辽宁、吉林、山东、河南、河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陕西、甘肃均表现出规模收益递减的态势, 这些省市创新资源投入量的增加不会带来产出更高比例的增加, 反而会使投入产出比例减少。规模收益递减的省市占到了全部省市的2/3以上, 因此, 当前阶段我国整体表现出规模报酬递减的态势, 显现出投入相对过剩而非不足。投入过剩的省市应该适当调节投入, 加强资源的利用效率。

3.3 投影分析

续 表

DEA有效的决策单元在生产前沿面上的投影是DEA有效的, 即通过适当调整非DEA有效的决策单元的输入、输出的数值能使其达到DEA有效[8]。由于相对于产出来说, 投入更容易实现控制, 因此本文着重从投入角度, 分析投入水平的目标值及现有投入的冗余状况。

从上表可看出, DEA无效的27个省市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冗余, 这些省市可通过适当地调整使其达到有效。以江苏省为例, 该省的实际投入与目标投入有较大差距。经费投入强度和人员投入强度的原始实际值分别为1.47和13.01, 而其投影值分别为0.555和6.346, 这说明该省的经费和人员投入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浪费现象, 为使其达到有效, 经费投入强度须降低0.915, 人员投入强度则须降低6.664。创新资源投入冗余是我国各省市普遍存在的现象, 但需要说明的是, 此项冗余只是相对冗余而非绝对冗余, 是在我国现有创新规模水平下的相对过剩。不可否认, 随着创新规模的不断扩大冗余可能会自然消除, 但就近期规模水平而言, 适度降低冗余程度却是提高创新效率的必要途径。

4 结 论

区域创新系统是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我国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重要基础[4], 对区域创新系统创新效率进行恰当的测度和评价是加强区域创新系统建设的重要工作, 亦是地方制定区域创新发展战略, 评价创新工程建设效果的重要标准。本文应用DEA方法对我国区域创新效率进行了测评。研究发现, 我国区域创新效率普遍较低, 效率均值只有0.608, 离效率前沿面还有39.2%的提升空间;区域间创新效率并未发现有显著差异, 科技创新与地方经济发展关联性不强, 科技创新在促进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尚未充分显现;当前阶段, 我国整体呈现出规模收益递减的态势, 投入过剩的省市须适当降低投入规模, 加强创新资源利用效率;最后通过投影分析为各省市降低投入冗余, 提高创新效率提供政策参考。当然, 如果能收集到更多年份的资料, 对分析各区域创新效率的演化轨迹, 预测其发展趋势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们也将在今后作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虞晓芬, 李正卫, 池仁勇, 等.我国区域技术创新效率:现状与原因[J].科学学研究, 2005, (2) :258~264

[2].迟国泰, 杨德, 吴珊珊.基于DEA方法的中国商业银行综合效率的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 2006, 5 (14) :54~61

[3].盛昭瀚, 朱乔, 吴广某.DEA理论、方法与应用[M].科学出版社, 1996

[4].张健华.我国商业银行效率研究的DEA方法及1997~2001年效率的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 2003, (3) :11~25

[5].官建成, 刘顺忠.区域创新机构对创新绩效影响的研究[J].科学学研究, 2003, (2) :210~214

[6].Ahuja G, Katila.R.Technological Acquisition andthe Innovation Performance of Acquiring Firms a LongitudinalStudy[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1, (22) :197~220

[7].刘顺忠, 官建成.区域创新系统创新绩效的评价[J].中国管理科学, 2001, (1) :75~78

[8].池仁勇, 虞晓芬, 李正卫.我国东西部地区技术创新效率差异及其原因分析[J].中国软科学, 2004, (8) :128~131

[9].王新宇.基于DEA模型的城市百货零售企业经营效率评估[J].系统工程, 2001, 1 (19) :56~60

[10].Doloreux D..What We Should Knowabout RegionalSystems of Innovation[J].Technologyin Society, 2002, (3) :243~263

[11].Fried H.O., Schamidt S.S.and Yaisawarng S..Incorporatingthe Operating Environment into a Measure Techni-cal Efficiency[M].Minieo, 1995

创新测评 篇9

(一) 人才测评等同心理测验

心理测验只是人才测评工具中一种很重要的类型, 但不是唯一办法。结构化面谈、非结构化面谈、无领导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公文处理等人才素质测评手段都是经常使用的。

(二) 素质测评得不偿失

在测评工作实践中, 经常会碰到用人单位的一些领导对测评方法持怀疑和否定的态度, 如果让这些领导出资支持素质测评工作, 他们会认为得不偿失。

(三) 人才测评不可靠

很多人认为人才素质测评是测评人员证明自己价值所搞的一套类似于电脑算命的把戏。人才测评在我们国家的应用刚刚起步, 但由于国内心理学的普及面比较窄, 加之一些商家的短期行为, 流行在市面上的工具粗制滥造者居多, 使很多人尝到的不是甜头, 而是产生困惑。其实, 人才测评准确不准确, 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你选择工具的水平, 二是应用工具的水平。建议大家在购买人才测评工具的时候选择那些技术力量较强、知名度较高的科研部门研发的, 比较成熟、通行的工具。

了解了人才测评的误区, 其实我们发现人才测评的目的很简单, 就是发现人才。下面将介绍我们身边的人才测评。

二、人人参与的人才测评

现今社会的特点就是信息传播十分迅速, 信息共享程度很高, 曾经像人才测评这样与人力资源专业相关的专业词汇很少触及, 而随着现在各种行业的媒体化和平民化, 人力资源相关专业的知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以下将从媒体和百姓的视角谈谈人才测评无处不在的身影。

(一) 百姓

在日常生活中, 人们再也不会仅限于吃好睡好, 而更多地追求精神层面的提高。人们更想了解, 我是谁, 我的优缺点以及我擅长的职业。而百姓们接触到的人才测评更多的是网络报纸等媒介的一些职场测试、星座测试等容易参与的方式。

(二) 媒体

以《职来职往》、《非你莫属》、《中国职场》等综艺节目为主, 实际上这些节目是对人力资源专业十分关注。因为节目的本身就是一个招聘的全程的真实体现。

节目中主要体现的测评方法:

1. 角色扮演

2. 结构化面谈

3. 观察言行举止

4. 压力面试

从这三点可以看出, 虽然人才测评有普遍化的趋势, 但是形势过于俗套与简单, 弊端在于一个没有能力的人经过精心的准备与锻炼, 同样能有很好的表现, 下面推荐我认为比较特别的几种新型的人才测评技术。

三、人才测评新技术推荐

(一) 笔迹分析

笔迹分析是以笔迹学笔迹心理学为基础的新兴学科, 过去研究表明, 笔迹与个体人格特征有一定的关系, 其科学性得到了普遍的肯定。所以笔迹分析已经进入很多人才素质测评领域。

Mc Neal最早发现了笔迹学与人才测评、市场的关系。在电影《李米的猜想》中也有一个片段, 里面的警察就通过字迹发现了毒品贩卖者邓超。但是也有人提出质疑, 最主要的质疑是质疑其中的不确定性以及这方面的专家很少。

(二) 绘人测验

绘人测验也是投射技术的一种, 是指在测试过程中, 给被试者纸笔等绘画工具, 让被试绘出人物形象, 通过对这种作业的分析了解其所投射出的情绪特征、人格特征和智力发展水平等。

绘人测验产生初期, 研究者根据自身的心理学研究经验和研究问题提出理论, 拟定并验证绘人人格测验的指标, 目前人格测验已经涉及的研究领域有, 智力、情绪与行为、焦虑、性别角色认同、躯体想象、自我概念等。

绘人测验是需要跨文化研究的, 因为画像代表着一定的符号, 蕴含了绘画者的语言、民族文化背景, 异国之间的判断标准是有差异的。但这些只是细枝末节的差别, 因为人类都是地球人, 其共性难以磨灭, 如成熟的孩子总是比年幼的孩子画图有着更加清晰的轮廓。

(三) 口语测评

“应聘者是否在说真话?”这是企业招聘人员在招募甄选过程中, 常常疑惑的问题, 他们一直试图解决应聘者简历和面试中的歪曲和夸大成分。但其实更应该重视应聘者的能力、素质如何。从目前的研究来看, 人才的成功更多地取决于其内在的素质, 如动机、归因或解释方式等。而这些素质很容易在口语中得以体现。

这里所说的口语, 并不局限于口头语言, 而是指可以笔录的、非说明性的任何文字材料。对于特定的个体而言, 这些表现在口语中的特点是十分稳定的, 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说话风格。

口语中的个体差异极其明显, 以至于被称为口语中的指纹。成功者口语中的指纹与失败者的差异十分显著。由此, 心理学家开发出了分析口语的技术, 用以判断被评价者在动机或者解释方式方面的特点, 进而据此做出进一步的推断。

四、结语

本文从人才测评的角度切入, 介绍了人才测评中的误区以及现今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人才测评。人才测评更多的变成一种心态, 呼吁我们更加看重自己以及他人的素质, 做一个有文化有知识的人才, 而不是单一性的人才。后面推荐的几种比较新鲜的人才测评方式, 都是偏向于投射类的。因为笔者认为, 投射类的测验会减少一些人为因素。并且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希望每一个人才, 每一块金子都能闪光。让人才测评发挥更多的价值。而我们也要注重自身素质的提升, 有时刻被测评的勇气。

摘要:本文主要从现代媒体以及生活的视角来谈人才测评的兴起与运用。现今社会的发展, 我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也日益多样。人力资源越来越多的相关知识也运用到了生活中, 甚至也搬上了荧屏。如近日热门的职场类节目职来职往、非你莫属等, 人才测评不再是深不可测的东西, 日渐深入人心。本文将对现今人才测评的普遍化谈谈几点看法。并且介绍现代兴起的几种新型的人才测评方式。

关键词:人才测评,笔迹测评,口语测评,绘人测验,媒体

参考文献

[1]夏勇.另辟蹊径的心理测评书——口语内容分析.

创新测评 篇10

会上, 孙耀唯主任传达了2013年电力行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测评工作规划及要求, 胡红升副主任宣读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电力行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意见》和《电力行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测评中心暂行管理办法》, 并开展了座谈交流。孙耀唯主任表示, 电力行业信息安全监管工作已经纳入电监会2013年六大监管体系, 网络与信息安全监管也被列为19项安全监管措施之一, 在2012年测评试点的基础上, 2013年将全面开展电力行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测评工作, 工控系统的安全防护是今后电力行业信息安全工作的重点, 希望3个实验室能够制定好工作方案, 明确目标和内容, 做好相关工作。

随后, 孙耀唯主任、梁建勇副主任、胡红升副主任为电力行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测评中心第一、第二、第三实验室进行授牌。王力科副院长代表中国电科院在讲话中表示, 本次授牌是电力行业等保测评中心对中国电科院多年来在信息安全工作方面做出努力的充分肯定, 实验室将继续尽职尽责完成电监会交与的各项工作任务, 为电力行业信息系统安全稳定做出新的贡献。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创新测评】相关文章:

测评评语05-25

测评小结08-06

机构测评08-15

体育测评05-23

测评模型06-11

测评问卷07-11

测评标准07-22

知识测评07-24

科技测评07-26

品牌测评07-27

上一篇:等地震下一篇:改性橡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