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资源

2024-07-18

时空资源(精选十篇)

时空资源 篇1

由于自然条件、气候条件、人为因素的影响, 以水资源紧张和干旱灾害为特征的水危机已成为临夏州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据统计, 临夏州干旱几率达30%~65%, 基本上是北部“十年九旱”、中部“三年两头旱”, 直接影响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以及农业增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为了解决临夏州现有供水水源存在的问题, 水利部门应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为调整思路, 遵循自然规律, 大力宣传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和防治水污染, 制定行之有效的对策, 以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1 临夏州水资源概况

1.1 主要城市饮用水源

临夏市现有供水水源地分为罗家堡和槐树关两部分, 第一水源地为罗家堡大夏河双洞水源地, 于2003年10月建成运行。罗家堡水源地位于临夏粃罕镇罗家堡段大夏河左岸, 水源为大夏河地表水, 因该水源水质高度浑浊, 污染严重, 现作为临夏市应急补充水源。第二水源地为临夏县槐树关水源地, 于2005年10月建成运行。槐树关水源地位于临夏县尹集镇上游, 水源为槐树关河地表水, 现为临夏市主要供水水源。槐树关水源地的运行, 解决了罗家堡大夏河水源地水质差的问题, 缓解了临夏市水源不足的现状。但槐树关河水量随着不同季节有较大的变幅, 在日时段内径流变化相对较大 (0:00—10:00径流较小, 10:00—24:00径流较大) , 夏、秋2季水源量富裕, 完全能够满足供水要求, 在冬季最寒冷的12月至次年2月的45~60 d内, 因取水河床较宽、水层薄, 受冻融影响, 易结冰, 供水基本断流。另外春季的3—4月约有30 d受农田灌溉影响, 日缺水量5 000 m3左右。随着临夏市城区建设规模的扩大, 现有水资源量不足的问题更加凸显, 严重制约着整个城市的生活用水。

1.2 主要地表水源

据调查统计, 临夏州境内较大的河流有30多条, 这些河流均属黄河水系, 黄河干流自西部入境, 境内流程达到107 km。其中, 大夏河、洮河、湟水、银川河、刘集河等属于黄河一级支流;广通河、三岔河、牛津河、冶木河等属于二级支流, 二级支流以自西南向东北的流向为主。因河流分布不均, 各县市地表水资源差异较大, 其中和政县的地表水最多, 达3.60亿m3, 永靖县的则最少, 仅为0.27亿m3[4]。境内流域面积8 169 km2, 流程102 km, 多年平均流量1 027 m3/s。最大流量4 850 m3/s, 最小流量80 m3/s。

1.2.1 冶木河。

冶木河源地出自太子山南麓夏河县境内, 经卓尼、临潭县入康乐县注入洮河, 河境内流域面积1 333 km2, 流程6 km, 多年平均流量10.5 m3/s, 年均径流量3.3亿m3, 冶木河径流量的多少直接关系到临夏市饮用水源地的蓄水。

1.2.2大夏河流域。

大夏河在明代前称漓水, 源于甘南高原甘、青交界的大不勒赫卡山南北麓。南源桑曲却卡, 北源大纳昂, 汇流后始称大夏河。水东流经夏河县, 由土门关入境, 经临夏县、临夏市、东乡县入黄河刘家峡水库。境内流域面积1 543 km2, 流程58 km, 有多支坝河、槐树关河、老鸦关河、红水河、牛津河等支流。大夏河入境处海拔2 105 m、汇入处海拔1 735 m。与多支巴河、槐树关河交汇形成刁祁、尹集川。至双城同老鸦关河交汇, 又汇入红水河、牛津河, 形成临夏州境面积最大、人口最多、水利方便的东、西、南川。河宽273~530 m, 最宽1 000 m, 多年平均流量34.3 m3/s, 年均径流量11亿m3。冯家台水文站实测最大流量为960 m3/s (1979年8月10日) 、最小流量为1.37 m3/s (1966年5月10日) , 历史最大洪峰流量1 390 m3/s (1914年) , 平均流速1~28 m/s。受气候条件和人为因素影响, 近十年内冬季水位降低, 河床外露, 断流严重, 大夏河现作为临夏市饮用水备用水源[5]。

1.2.3 槐树关河。

槐树关河是大夏河右岸的一级支流, 发源于太子山南麓, 上游植被良好, 且该地区又是降水的高值区, 降水多集中于夏秋季, 降水变率大, 源地海拔高约3 600 m, 水源出自太子山阳坡夏河县境内, 由公、母太子山间石隙入境, 北流28 km经铁寨、尹集注入大夏河。流域面积238 km2, 落差660 m, 多年平均流量1.49 m3/s。自东向西流经查噶于土房大庄下游约3 km处折转向北经铁寨于双城附近注入大夏河, 流域为长条型, 两岸支流短小。临夏县槐树关河流域山清水秀环境优美、水源清澈见底、无污染, 是临夏市25万人及临夏县南部11万人的主要饮用水水源地, 全线36 km, 每天提供着4.5万m3的生活用水。为确保城乡36万人长期用上放心水, 科学合理地使用此自然水资源, 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保护槐树关河水源是关系民生的大事。

1.3 地下水

临夏州气象灾害占到整个自然灾害的86%以上, 特别是干旱几率达30%~65%, 直接影响经济社会的全面、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也严重威胁农业增产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临夏地下水总量2.85亿m3, 扣除地表潜流总量2.00亿m3, 实际地下水量为0.85亿m3。

1.4 降水

1.4.1 降水量分布极不均匀。

降水是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 临夏州降水分布极不均匀, 各地多寡悬殊, 境内河流形成也极不均匀。总体表现为北部水资源缺乏, 南部槐树关水资源较丰富。降水年际变化较大, 时间比较集中, 主要集中在5—9月, 5个月降水之和达505.3mm, 占年降水量的80.1%, 其中以夏季最多, 秋季次之;在时空分布上, 夏季多于冬季, 东部多于西部。其中, 降水量最多的是临夏县尹集乡新发村, 年降水量达到1 030.4 mm;最少的是东乡县车家湾乡, 年降水量仅为216.0 mm, 而两地直线距离仅60km, 充分说明了降水分布的悬殊[4]。其他一些地区如大夏河下游、临夏县、积石山县北部、和政县东北部、临夏县中部及临夏市等地年降水量为400~700 mm;和政、临夏、积石山县南部沿山地区、和政县罗家集乡至临夏县刁祁乡等地年降水量达700 mm以上[4]。

1.4.2 降水量对水源地蓄水的影响。

临夏州水资源分布极不平衡, 黄河两岸、各支流河谷川、源地水资源较丰富利用方便, 形成较发达的农业灌溉区, 占总土地面积的10%;而占总土地面积90%的丘陵山地, 山高水低, 与河流距离较远, 土质疏松, 限制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临夏州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85.1 mm, 按行政区划分, 和政县的年平均降水量最多, 达到594.1 mm, 其次是康乐县, 为532.5 mm;永靖县年平均降水量最少, 仅275.8 mm;东乡县、临夏市、广河县的年平均降水量分别为535.0、495.4、477.6 mm。按地理位置划分, 临夏州北部、中部、南部分别为415.5、485.0、563.3 mm, 相对均匀。各支流河水年径流量分布, 州境内南部各县为1.5亿~3.6亿m3, 中北部为0.14亿~0.70亿m3。径流深度南部最大, 为200~400 mm, 中部50~200 mm, 北部、东北部最小, 为10~50 mm, 与年降雨量的分布基本一致。

2 临夏州水资源的影响因素

2.1 水资源总量相对短缺态势明显

据统计, 临夏州水资源总量为338.15亿m3, 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633 m3, 低于全省人均1 150 m3的水平;每1 km2水资源量为14.8万m3, 高于全省6.6 m3的水平, 1 hm2耕地平均水资源量为5 036.85 m3, 低于全省1 hm2耕地平均水资源量8 400 m3的水平。可见临夏州水资源明显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水资源严重短缺。按照不同径流量和枯水月份占的比例分析, 槐树关河上游全年12个月的总来水量可以满足临夏市供水区域2020年年用水总量的要求, 但是由于降水的不均匀性导致枯水月份缺水严重, 供水保证率为80%, 临夏州供水现状及水源可持续情况面临很大的困难, 因此新建调蓄水库进行年调节以达到安全、可靠、持续供水的目的[6]。

2.2 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

2.2.1 水资源时间上分布不均衡。

大气降水是临夏州水资源补给的主要方式和来源, 多年平均降水量516 mm。但由于州不同地区间海拔、地形、地貌差异较大, 导致降水不均。通常7—9月是每年的汛期, 该时间段降水量可占全年总量55%, 降水过于集中及季度间不均匀, 易引发暴雨和旱灾。

2.2.2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

水资源与人口和经济发展布局不协调。洮河流域集中了临夏州主要的水资源, 占全州总量的87.5%, 而大夏河流域水资源相对不足。然而, 大夏河流域以约1/4的耕地, 生产粮食占全州的1/3, 并且提供了60%以上的商品粮, 因此大夏河流域的缺水问题是该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也严重制约了全州的社会经济、农业生产、生活用水安全。

2.2.3 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分布不平衡。

临夏州面积为8 169 km2, 全州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16 mm, 年降水量从南部的600 mm逐渐降低至北部的300 mm左右。全州的水资源主要是以黄河水系为主的地表水, 全州境内自产水资源总量和人均水资源量为分别为12.15亿m3和633 m3。但是由于区内河流分布不均, 地表水资源自产量最多的是和政县, 为3.6亿m3, 最少的是永靖县, 为0.27亿m3, 两县相差10余倍, 其他一些县之间的差异亦较大。同样, 各县地下水资源差异也较大, 和政县为0.313 3亿m3, 地下水资源为各县之首;广河县仅0.015 0亿m3, 居各县末位。因此, 各县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分布很不均匀。

2.3 气温升高对水资源的影响

水资源系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适应气候变化, 并具有一定的调节能力, 但是当气候变化幅度过大, 胁迫时间过长或者干扰程度过强, 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均会受到破坏, 并破坏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7]。据统计分析, 近年来临夏州气候有变暖的趋势, 北部是气温变暖主要区域, 其中, 永靖县最为明显, 中部次之, 而南部变化相对较小。从季节性来看, 临夏州气候变暖以冬、夏季最为明显,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夏季气温每12年平均增高0.5℃。此外, 由于气温升高, 导致蒸发加大, 导致持续多年干旱加剧, 破坏了水资源环境的有效循环和自我调节能力。

2.4 干旱频繁导致河道水资源短缺加剧

临夏地区相当干旱, 在近年来气候明显变暖的作用下, 该区气温有上升的趋势, 蒸发量增大, 地表径流减少, 从而导致了部分河道断流, 成为间歇性河流, 进而影响工、农业及居民生活杂用。大夏河是临夏州的主要河道, 其年均径流量为11亿m3, 广通河、冶木河、三岔河、银川河、吹麻滩河的年均径流量分别为3.56亿、3.31亿、1.18亿、0.73亿、0.25亿m3, 其余河道流量较小。此外, 由于河道径流减少, 水体自净能力受到严重限制, 水环境恶化不断加剧[6]。

2.5 城市自来水浪费严重

由于城区供水基础设施陈旧、老化等原因, 导致的管道设施漏水现象普遍。在大多的城市, 只有5%~10%的供水是直接或间接用于饮用, 而工业、消防、建筑、市政及居民生活杂用则占用绝大部分自来水, 造成水资源的严重浪费。此外, 目前自来水厂未能有效地按照用水要求进行区别供水, 不仅增加了自来水加工处理的成本, 而且造成了水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 分质供水将是有效降低生活成本, 提高生活饮用水安全可靠性的必要措施[8]。

2.6 水资源环境破坏严重

多年来, 森林树木乱砍滥伐, 林草地大面积开发, 自然植被破坏严重, 导致了诸多河流出现枯水期, 或延长了枯水期, 甚至出现断流现象。同时, 水资源的水质也受到城镇工业的快速发展, 以及“三废”排放的严重影响[9]。

3 水资源保护利用对策

3.1 加强气候资源保护

为了有效保护水资源, 必须从保护气候资源做起, 同时, 气候资源的保护也事关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制定和完善气候资源合理开发, 努力提高公众的气候资源保护意识。目前, 临夏州全境森林覆盖率为16.3%, 必须加大退耕还林和加强绿化的工作力度, 杜绝毁林造田现象, 力争林地覆盖率达到40.0%。从而起到调节当地气候、涵养水源、补充河流和地下水资源的目的。

3.2 加强科技投入

为了高效合理的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协调多单位、多学科联系, 加强农业、水利、气象等学科对相关研究的投入, 加大水资源保护系统工程的建设[10]。例如, 培育和推广抗旱、抗病虫害作物品种;通过跨流域调水工程, 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问题[11];在旱区适时进行人工降水, 确保农业稳产增收;加强气象服务工作, 做好气候气象预测, 不断增强对不利气候条件和农业气象灾害的抗御能力。

3.3 发展节水农业

自然降水是临夏州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因此, 要合理利用降水资源, 结合适量灌溉, 做到“水地旱地并重, 以丰补欠”。大力发展节水农业, 比如, 合理调整当地种植结构, 扩大地膜覆盖种植;推广耐旱高产型品种, 并因地制宜选用需水与降水耦合性好以及耐旱、水分利用率高的作物品种[11]。大力推广全地膜覆盖 (秋覆膜、顶凌覆膜、播前覆膜) 技术增加土壤蓄水, 减少无效蒸发, 综合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最终实现灌溉农业、半旱作农业、旱作农业并存的供水格局, 以期达到节水灌溉目的, 共同应对水资源保护面临的问题, 实现农业稳定可持续发展。

3.4 开展水资源保护规划

水资源保护规划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保障措施, 是社会、经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做好水资源保护规划, 可以很好地为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通过水资源保护规划的有效实施, 依据河流水环境容量, 对水域实施纳污总量控制[9], 注重对重要河流流域的保护, 对推动全州的水资源良性发展有重要意义。

4 保护措施

4.1 加强水资源保护力度

城市用水水源正面临着资源和环境的双重压力, 如何保证城市居民的用水充足和用水安全, 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面临的重要任务。遵循自然规律, 合理配置水资源, 统筹流域、区域和城乡的水利发展, 安排好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是城市发展的基础保障[12]。充分利用新闻媒体, 强化公众的资源、环境、生态意识, 提高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和治理水污染的新理念。提出可行性较高、适用性较强的水资源保护对策和方法, 让人民群众懂得保护水环境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

4.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近30年来, 临夏州水利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 初步控制了境内主要河流的特大洪水, 保障了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但是临夏州的水利发展基本上属于粗放型, 运行机制较差, 城市供水设施陈旧常常造成自来水的大量浪费。再加上临夏州目前的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还面临着许多问题[13]。因此, 必须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以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4.3 充分发挥高科技作用

为了更好地开发和保护水资源, 必须充分发挥高科技力量。一是科学植树种草, 涵养地下水资源, 合理灌溉, 减少水土流失[14];二是广泛施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 减轻水资源污染;三是加强水质控制和检测, 建立环境管理系统;四是利用遥感信息、地理信息系统为水源保护的决策提供优质服务。

4.4 健全保护管理体系

健全水资源保护管理体系, 重点加强水源保护的各项法规、条例, 使水源保护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13]。同时, 要坚强执法监督。尤其是在水污染尚难全面控制的情况下, 更有必要重点针对涉及人民生命健康的生活饮用水源加强管理和监督力度。

4.5 加强水污染治理

时空资源 篇2

区域相对资源承载力时空动态研究--以新疆为例

文章采用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思路与计算方法,并通过对原方法改进创新,以全国为参照区,分别计算分析了: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二十年来的.相对资源承载力及其演化过程.②新疆与中国西部地区、东部地区相对资源承载力的差异.结果表明:(1)新疆综合资源处于富余状态,且土地资源是新疆人口的主要承载资源.(2)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与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的不协调发展是新疆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3)与东部地区相比,新疆综合资源承载压力远低于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相比,其综合资源承载力超载程度也低于西部整体水平.并指出新疆经济发展的障碍主要是产业结构问题.

作 者:龙海丽 唐湘玲 邢永建 Long Haili Tang Xiangling XING Yongjian 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54刊 名: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S EDITION)年,卷(期):24(3)分类号:F124.5关键词: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 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 综合承载力 可持续发展 新疆

信息时代合理利用社会时空资源初探 篇3

关键词:信息时代;社会时空;资源

一、信息时代社会时空的含义

在哲学史上,时间和空间是最早被提出的范畴之一。古今中外的许多哲学家都穷心竭力地探索时空问题,建立起形形色色的时空观。其中不仅唯心主义时空观是错误的,而且旧唯物主义时空观也仅仅从自然的角度阐述时间和空间的问题,表现出明显的局限性。马克思则在社会实践活动基础上提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社会时空理论。社会时间是指实践活动过程的持续性、顺序性,表现为某种实践活动存在和延续的久暂、一种实践活动和另一种实践活动依次出现的先后顺序和间隔的长短。社会空间是指实践活动过程的伸延性、广延性,表现为人类实践活动所需要的场所、不同实践活动之间彼此的并存关系或分离状态。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使人们不再只是生活在现实的物理时空之中,而是面对着一个新型的社会时空,即现实的社会时空和虚拟社会时空的结合体,人们的实践活动能够获得更为广阔的社会时空,这种数字化生存标志着社会时空正发生根本性变革。它使机器既能处理数值信息,也能处理非数值(如图像)信息,其容量之大、速度之快、精度之高、记忆之强,都是以往任何时代的信息载体所不能比拟的[1]。

二、信息时代社会时空展现的图景

信息时代的到来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的实践活动,进而引起了社会时空发生变革。

(一)生产实践活动展现的图景

1.生产实践活动由区域化趋向全球化

“信息革命——有能力以甚至十年前还不可想象的方式——消除这里或那里的界限。”[2]网络出现以前,人们由于受地区界限、国家界限的阻隔,生产往往带有封闭性。信息流动非常慢,人们的生产大多都具有地方性。互联网的发展,使全球连成一个紧密地整体,地球被压缩成为一个小小地球村。生产实践活动因为信息的快速、及时、准确的传递,正由区域化趋向全球化。

2.生产实践活动由集中走向分散

以往的生产实践活动通常是在某一固定场所,由一定的人来完成。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家居上班成为社会发展的一种潮流和趋势,越来越多的人只凭一台计算机就可以参与社会活动、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务。集中式工作方式渐渐被分散的生产方式所取代,使制造过程非物化,生产管理非人化。

3.生产实践活动的发展促使自由时间不断增加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生产效率空前提高,人们从繁杂的体力劳动和部分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有了更多自由时间。人们可以开创新天地,也可以进一步完善自我,无论是开创新天地还是发展自我,都是社会时空的一种拓展。

(二)交往实践活动展现的图景

信息时代带来了人类交往的数字化、虚拟化、全球化,使人类交往实践发生了重大变革:

1.不断拓展的交往时空

虚拟时空的出现,使人们逐渐告别了只是以现实时空为依托的交往,越来越依赖网络交往,交往时空因此而不断拓展,世界被连成了一个“地球村”。正如,美国天体物理学家拉里•斯马尔指出:“虚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沟通方式的变革是自古膝堡(西方发明印刷机者)以来所发生的最根本的变化,这种相互连接的网络基本上是时空的破坏者,把距离和时间缩小到零。”[3]这就极大地缩短了人们交流信息的距离,使人们的交往时空向纵深方向发展,以至覆盖全球。

2.多样化的交往方式

现实交往时空向虚拟交往时空拓展,使人际交往方式向多样化方向发展。网络时空超越了现实时空的界限,使世界各地的人通过虚拟时空联结起来,网际的电子邮件、BBS、MUDs、新闻组和聊天室(IRC)等社区以各异的形式的出现,人们的聊天、打电话、收发电子邮件(E-mail)只要点击鼠标瞬间即可完成,极大丰富了物理时空的交往方式。同时也克服了点对点的交往的局限,实现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多对一的交往方式。“人们通过机器所进行的交流将变得比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更加有效。”[4]

3.人际交往范围无限扩大

在现实物理时空中,人们的交往要受国籍、年龄、行业、性别、外貌等条件的限制,交往范围非常狭窄。虚拟时空的出现,使交往范围不再局限在以血缘、地缘、业缘等为纽带的交往,而是出现了新的交往范围——网缘。交往范围由与身边熟悉人交往扩展到与陌生人的交往,交往范围无限扩大。网络社会学家巴里(Wellman Barry)和米莱娜(Gulia Milena)指出,网际的电子邮件、BBS、MUDs、新闻组和聊天室(IRC)以各异的形式构筑了一系列计算机支持的社会网络(CSSN),它们为人们提供了伙伴关系、社会支持、信息以及意义归属等社会化资源,吸引了许多人参与到网际交往之中[5]。

(三)生活实践活动展现的图景

1.家居上班的出现

信息时代,对工作方式而言,最大的变化是由集中式办公向分散式办公转变,人们工作的时间更加灵活化、自主化。传统社会时空条件下,工作场所和居住场所是分开的。居住在不同地方的人们需要定期或者每天都聚集到某个办公地点,工作过程中要不断的在若干地点之间传送人或实物。事实上,有时人们只需要思想的传输,并不需要人到现场。家庭办公的出现不仅是工作时间与自由时间的统一,也是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统一,更是对社会时空资源的充分合理的利用。

2.生活网络化

信息时代,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不再局限在现实的物理时空的生活,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在网络世界内。生活网络化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第一,消费网络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人们的消费方式产生了显著的影响。虚拟时空中的商场是现实商场的翻版和延伸,同个人生活密切相关的任何可以传播的事情,都可以在赛伯空间(cyberspace)里出售或买到。消费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计算机就可以进行网上购物。这不仅仅为顾客节省了许多没有必要浪费的时间,而且增大了他们的选择空间。第二,教育信息化。在传统教育方式中,传授知识和接受知识往往受社会时空的限制。教育信息化是在传统教育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突出表现在远程教育的迅速发展。远程教育打破了传统教育中时间和空间的垄断,更多的人能通过新的教育平台接受知识。在这个新平台上,时间和空间不再是一种稀缺资源,人们无论处在何种社会时空中,都可以在开放的、虚拟的新平台上共享资源。这对受教育者来说,意味着机会的增多,学习时空的扩展。第三,远程医疗。广义上远程医疗是指使用远程通讯技术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提供医学信息和服务。它包括远程会诊及护理、远程医学信息服务等所有医学活动。狭义上远程医疗是指远程影像学、远程医疗诊断及会诊,远程护理等医疗活动。远程医疗冲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极大的方便了患者的治疗,同时也有利于同行之间的信息交流。

三、信息时代合理利用社会时空资源的探索

(一)节约社会时间拓展发展空间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断缩短,自由时间越来越多,如何有效的利用自由时间是大家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节约社会时间,拓展发展空间,应该做到如下三方面:

1.提高工作效率,节约社会时间

从客观角度而言,信息化的到来,为人们提供了智能工具,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从主观角度来看,节约时间还需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的创新,制造出更高效的工具。科学技术的发展会节约社会劳动时间,增加人们的自由时间。

2.提高合理利用时间的意识

信息工具的广泛使用,会增加人们的自由时间,统筹安排好时间至关重要。事实上,有很多人都没有合理安排好时间,许多宝贵的时间都白白浪费了,这既不利于个人的发展,也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3.自觉抵御大量的无用信息干扰

“跟着感觉走”被信息控制,是信息时代的一种普遍现象[5] 。社会时空的变革,为人们提供了自由发展平台,也为信息在全球的自由流动铺平道路。信息泛滥会浪费人们的宝贵时间,面对着大量的信息人们应该学会取舍,真正发挥自由时间的作用,让信息为人们服务。

(二)加强伦理道德建设

原有现实时空中的道德标准已不能适合飞速发展的信息社会,这就需要建立新的伦理道德来维护社会秩序。这种新的道德标准既要适应现实社会的需要,又要考虑到虚拟时空所特有的性质。

1.慎独

信息社会虚拟时空的出现,人们生活在一个没有国境、没有地域限制的新时空范围内,既没有统一的法律规范、也没有统一的行为标准。在这种情况下,建立慎独的道德标准是非常必要的。所谓慎独就是在没有他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能够严格要求自己。在新型的社会时空中,尤其是在网络时空中,为了建立良好的社会时空环境,人们必须要严格要求自己,无损他人、无损社会。

2.兼容

信息时代社会时空有着一定的独立性的系统,拥有一定的系统结构和系统功能,通过系统内部信息流实现系统的优化。为了更好的优化时空资源,要求建立相互兼容的道德标准,这就要求社会主体间的行为方式应符合某种一致的、相互认同的规范和标准。个人的行为应当被他人及整个社会所接受,最终实现人们交往行为规范化、语言可理解化和信息交流的无障碍化。

(三)健全法制建设

信息时代社会时空条件下,只依靠道德意识并不能真正使信息时代的社会时空成为一片净土,要想合理利用时空资源就要建立健全法律规范,使社会时空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更加规范化、有序化。因此,在继承原有的法律、法规基础上,并根据信息时代社会时空的特殊表现制定型新的法律法规政策。

1.健全适合全球性的法规

以往社会,国家与国家之间,人与人之间交往要受到地域的严格限制,各国家都有自己的法律法规。而今,互联网就像一个纽带将各国有机联系到一起,社会时空空前扩大。这样制定法律时既要以国家的独立性为主,又要有全球性标准,进入信息时代的国家应共同商讨制定全球性的法规。法规的制定既要考虑到适合本国的现实时空的法律标准,又要兼顾网络时空的法律。

2.法规的制定要有前瞻性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社会时空的扩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它正以倍增的频率向世界各地扩散。以往的那种按部就班的制定法规的方法已不能适用于信息社会的发展,这就要求在制定法律时要有超前意识,预测可能会发生的事件、现象,并加以法律规定。这样才更有利于社会时空的开发和利用,才更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成举.智能革命与现代化[J].北方论丛,2000,(2).

[2]John Brockman.Digerati.Hard Wired company[M].1998.

[3]鲁洁.网络社会•人•教育[J].江苏高教,2000,(1).

[4]郭良.网络创世纪[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5]Wellman Barry,Gulia Milena . Global Ethnoscapes:Notes and Queries fora Transnational Anthropology[M].1991.

时空资源 篇4

渔业声学测量技术作为水声学在渔业资源监测、研究与开发领域的一个应用分支[5,6],已成为当今观测海洋生态变动的重要手段,在渔业资源调查评估和生态环境调查方面得到广泛应用[7,8,9,10]。近年来随着国内渔业声学测量技术的发展和实际应用的推广,该方法已广泛应用于中国周边海洋及内陆水域[11,12,13,14],并取得较好的效果。中国于1997年12月~2000年5月利用“北斗”号海洋渔业资源调查船首次全面系统地对南海渔业资源及渔业生态环境进行同步调查,获取了大量的基础数据资料[15]。此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又陆续对南海北部,中沙、西沙及南沙海域进行渔业资源及渔场环境要素调查,为更为详尽地了解南海外海渔业资源分布和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奠定了基础[16,17,18,19]。

该研究选取2014年~2015年春、夏、秋、冬4个季节对南海中部12°N~15°N、111°E~117°E海域的渔业资源进行声学探查,通过对探查生物的回波特征进行统计,分析不同季节该海域内单体目标的大小及其空间结构分布、渔业资源结构组成、资源现存量和渔业资源的丰度密度的时空分布变化,探讨季节变动对该海域渔业资源的影响,以期为合理开发利用、管理养护南海渔业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和采样工具

声学评估区域选取南海中部12°N~15°N海域,调查时间选择2014年3月~4月(春季)、7月~8月(夏季)、11月~12月(秋季)及2015年1月~2月(冬季)。调查航线设计参考中国海洋生物调查规范:海洋生物调查中的《渔业资源声学调查与评估》[20],采用等距平行断面方式进行走航调查,设置12.5°N、13.5°N和14.5°N 3个平行断面(图1)。受调查期间海况影响及仪器有效探测深度限制,该研究有效深度范围设定为350 m以浅的中上层水域。

南海九段线参见彩色宣传页的调查区域图For information about the nine-dash line of the South China Sea,see the survey area map on the colored leaflet.

2014年3月~4月、11月~12月及2015年1月~2月3个航次的调查使用“南锋”号进行,主机功率为1 920 k W,总吨位1 537 GT,船长66.7 m,船宽12.4 m,型深5.0 m。2014年7月~8月调查使用双主机灯光罩网渔船“桂北渔68209”进行,每台主机功率为201.0 k W,总吨位400 GT,船长43.6 m,船宽7.6 m,型深4.1 m。夏季调查在进行声学走航收录数据的同时利用灯光罩网进行生物样品采集以确定评估种类,所用罩网沉子纲长290m,网衣拉直高度85 m,网口网目尺寸36 mm,网囊网目尺寸20 mm。

1.2 声学数据采集与分析

2014年3月~4月、11月~12月及2015年1月~2月3个航次利用“南锋”号船载双频分裂波束科学鱼探仪系统(Simrad EK60,38 k Hz、120 k Hz,挪威)对声学数据及对应动态经纬度位置信息进行同步采集与存储,38 k Hz声学数据用于资源密度的统计,120 k Hz声学数据则用于辅助回波映像分析。2014年7月~8月则利用便携式分裂波束科学探鱼仪(Simrad EY60,70 k Hz,挪威)和外接GPS(Gamin GPS60CSx,美国)动态获得声学数据及导航数据,4次调查所用科学探鱼仪的主要技术参数设定见表1。调查前分别使用直径为60.0 mm、32.1 mm和23.0 mm的铜制标准球按照国际通用的标准目标法对38 k Hz、70 k Hz和120 k Hz的科学探鱼仪系统收发增益系数进行现场校正[21]。在进行走航调查时,“南锋”号航速为11~13 kn,“桂北渔68209”航速为5~7 kn。

声学数据分析使用渔业声学数据处理软件Echoview进行,采用回波积分法对渔业资源密度进行估算并对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对所有现场采集的声学回波映像数据进行回放,逐一剔除海表层航行气泡、浮游生物、虚假海底及机器干涉信号等背景噪声回波映像,重新设置积分起始水层和积分终止水层,由于探测海域水深均大于350 m,故“南锋”号和“桂北渔68209”采集的声学数据积分水层均设定为海面之下5~350 m水深处,以排除海表航行噪声的干扰。基本积分航程单元(nmile,elementary distance sampling unit,EDSU)设置为10nmile[22,23],积分阈值设置为-80 d B用以屏蔽浮游生物等弱散射体的回波信号。

1.3 生物样品采集与分析

2014年7月~8月夏季航次在进行走航调查收录采集声学数据的同时利用灯光罩网共对9个设置站位进行生物样品采集,用以确定声学评估种类并辅助声学回波映像判别及积分值分配,每个站位的渔获物组成信息代表该站位前后若干个基本积分航程单元内的生物组成。各站位的渔获样品均进行现场分类鉴定并计数取样,数量少于50尾的生物全部取样,当单一物种样品数量超过50尾时随机抽样采集50尾生物样品,测量并记录每种生物样品的体长(叉长或胴长,cm)和体质量(g),未能进行现场测量鉴定的生物样品带回实验室处理分析。

1.4 渔业资源的丰度密度及资源量分析方法

由于春、秋、冬季3次调查缺少对应声学回波的网具采样数据,鱼类目标强度(d B,target strength,TS)采用现场测定法进行。利用Echoview软件对所获得的声学数据进行单体目标检测和单体目标轨迹追踪,然后输出各个基本积分航程单元的声学积分值(m2·nmile-2,nautical area scattering coefficient,NASC)和平均目标强度等参数,进行渔业资源的丰度密度及资源总量估算。

在不考虑鱼类种类组成及体长分布的情况下,可获得各基本积分航程单元内渔业资源的平均丰度密度(尾·nmile-2,abundance density)为[22,24]:

式中σbs为后向散射截面(m2,backscattering cross-section),它与目标强度的关系为:

考虑不同鱼种组成,分析海域范围内第i种鱼类的丰度密度和资源量密度(biomass density,t·nmile-2)依次为[22,24]:

式中ci为分析海域范围内第i种鱼类占渔获物的数量百分比,为分析海域范围内所有声学评估种类的平均后向散射截面,为第i种鱼类的平均体质量(g),TSi为第i种鱼类的目标强度,li为第i种鱼类的鱼体体长(cm),n为参与声学评估鱼类的种数,b20,i为第i种鱼类的参考目标强度,声学评估种类的b20见表2[15,17,18,25]。

调查海域范围内的渔业资源现存量(biomass)

式中j表示不同基本积分航程单元,k表示基本积分航程单元的个数,A(nmile2)为各基本积分航程单元的面积。

2 结果

2.1 渔业资源的丰度密度时空分布

在基本积分航程单元内,根据公式(1)和(2)可获得调查海域内春、夏、秋及冬季4次调查渔业资源的丰度密度的空间分布(图2)。渔业资源的丰度密度的空间分布和季节分布的变化均较大。12.5°N断面春、夏2次调查资源的丰度密度均较低,在秋季有所增加,到冬季达到最大。而13.5°N断面资源的丰度密度在春季较低且分布较为均匀,在夏季有所减小,至秋季逐渐增加且与夏季空间分布相似,到冬季达到最大且在114.5°E~116.3°E形成高值区。14.5°N断面资源的丰度密度则在春季较大,并在116°E~117°E形成高值区,到夏季迅速减小,秋季所有增加至冬季逐渐恢复。

对应调查海域范围内不同季节各断面渔业资源的丰度密度水平空间分布,以深度方向10 m水深为间隔,对不同水层的鱼类回波进行积分,获得不同季节各调查断面资源的丰度密度垂直空间分布(图3)。12.5°N断面春、夏、秋和冬季4次调查渔业资源均基本分布于75 m以浅水层且丰度密度随深度的增加迅速减小,75 m以深水域极少有生物分布。13.5°N断面4次调查渔业资源主要分布于125 m以浅水层,春季和夏季其丰度密度随深度增加而迅速减小至100 m水深处后趋于稳定,而秋、冬季丰度密度则随深度增加略有增大,至15m达到峰值后随深度增加迅速减小,至125 m水深后趋于稳定。14.5°N断面因气象因素影响,春季航次有部分海域未能进行采样,秋季调查则未进行采样。可以看出,春季调查112°E~115°E海域和夏季丰度密度均随水深的增加迅速减小至75 m后趋于平稳,春季调查116°E~117°E海域和冬季调查丰度密度均随深度增加快速增大,至15 m到达峰值后随深度增加快速减小,其中春季调查116°E~117°E海域丰度密度减小至125 m处后趋于稳定,而冬季调查丰度密度则减小至75 m水深后趋于稳定。

2.2 声学评估种类组成

2014年夏季航次在进行走航调查收录采集声学数据的同时利用灯光罩网共对9个设置站位进行生物样品采集,共捕获鱼类18种,头足类2种,总渔获量为4 589.26 kg,其中声学评估种类19种。渔获量较高的为柔鱼科、双鳍鲳科、鲭科和鲹科,其中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为主要渔获种类,除F8站外其余各站位鸢乌贼质量百分比均大于70%,渔获量前5位生物种类组成信息见表3。

注:*.胴长Note:*.mantle length

a.12.5°N断面;b.13.5°N断面;c.14.5°N断面,c图中黑色虚线代表14.5°N断面116°E~117°E海域a.12.5°N section;b.13.5°N section;c.14.5°N section,the black dashed line represents the sea area in 14.5°N section of 116°E~117°E in Fig.c.

2.3 单体目标强度分布

利用Echoview软件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单体目标检测和单体目标轨迹追踪,然后输出不同TS阶层的单体数量,对应获得调查海域不同季节平均目标强度的频度分布(图4)。

春、夏、秋和冬季4次调查该海域内单体目标强度分布于-77.5~-14.5 d B,均呈单峰状分布(图4)。其中春季航次调查单体目标强度大多分布于-50.5~-41.5 d B,其中以-44.5 d B单体所占比例最高,约占全部单体的1/5。夏季调查单体目标强度则多分布于-56.5~-44.5 d B,其中以-50.5 d B所占比例最高,约占全部单体的18.2%。秋季调查单体目标强度主要分布于-53.5~-41.5 d B,其中以-47.5 d B所占比例最高,约占全部单体的1/5,与春季航次的最高比例相同。冬季调查单体目标强度则主要分布于-53.5~-41.5 d B,其中则以-47.5 d B所占比例最高约为21.6%。

根据春、夏、秋及冬季4次调查该海域内单体目标强度均呈单峰状分布的特征,并结合历次调查回波特征分布,100 m以浅海域多呈连续带状分布并常伴有鱼群回波出现,而100~350 m则多以单体形式存在且偶有大型鱼群回波出现,为考察调查海域内单体目标强度的空间分布,以深度方向100 m水深为界,分别对100 m以浅水层和100~350 m水层的目标强度频度分布进行统计(图5)。

春、夏、秋和冬季4次调查100 m以浅水层单体目标强度分布于-77.5~-20.5 d B,而100~350 m水层单体目标强度则分布于-71.5~-14.5d B,亦均呈单峰状分布(图5)。其中100 m以浅水层春、秋季调查单体目标强度均主要分布于-53.5~-44.5 d B,且两者均以-47.5 d B所占比例最高,依次约占总体的16.4%和18.5%。夏季航次单体目标强度主要分布于-59.5~-47.5 d B,其中以-50.5 d B所占比例最高约为17.3%,冬季调查单体目标强度则主要分布于-56.5~-44.5 d B,以-47.5 d B所占比例最高约为总体的17.1%。而在100~350 m水层,秋、冬季调查单体目标强度主要分布相同为-50.5~-41.5 d B,且两者均以-47.5 d B所占比例最高,依次约占总体的21.2%和24.6%。春季航次单体目标强度主要分布于-50.5~-38.5 d B,其中以-44.5 d B所占比例最高约为24.6%,夏季调查单体目标强度则主要分布于-50.5~-44.5 d B,以-47.5 d B所占比例最高约为总体的27.7%。历次调查该海域范围内目标强度小于-71.5 d B的单体均分布于100 m以浅水层,而目标强度大于-20.5 d B的单体则均分布于100 m以深水层。

2.4 声学评估生物资源量

由于该研究仅在夏季调查中使用灯光罩网对调查区域内9个设置站位进行生物学采样,对应给出调查海域内夏季的资源评估种类及资源量,而其余3次调查因缺乏对应的生物学采样数据仅给出渔业资源的丰度密度的空间分布。在对各个采样站位渔获物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后,根据公式(3)、(4)和(7)可获得调查海域范围内的各评估种类的资源总量为3.23×106t,其中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占据优势,声学评估其资源量为2.36×106t,约占各评估种类资源总量的73.19%,渔获量前5位生物资源量见表4。

3 讨论

3.1 季节变动对渔业资源空间分布的影响

该研究利用回波积分方法对南海中部12°N~15°N海域进行了不同季节的渔业资源声学评估,根据不同基本积分航程单元声学积分值的变化,获得了调查海域范围内渔业资源的丰度密度空间分布的季节变动特征(图2)。可以看出,渔业资源的丰度密度的空间分布和季节分布的变化均较大,整体上丰度密度春季到夏季逐渐减小,至秋季逐渐恢复,到冬季达到最大,丰度密度高值区由14.5°N断面随季节变化向低纬度偏移且范围逐渐扩大。

对于调查海域渔业资源的垂直空间分布变化,秋、冬季的13.5°N断面、冬季的14.5°N断面和春季14.5°N断面的116°E~117°E海域渔业资源的丰度密度在15 m水深处出现一个高值后随水深增加而逐渐减小,其余各季节不同断面的丰度密度均随水深增加而逐渐减小,反映出不同季节鱼类随水深变化的分布现状。此外,有研究表明海洋环境要素及其变化对鱼类种群的大小及其分布、洄游迁徙、栖息层次和中心渔场的位置等均有显著影响[26,27],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对环境要素的季节变化规律进行把握,分析其与渔业资源空间分布季节变动特征的相关性,以便更为详尽地了解该海域内鱼类的分布特征。

3.2 生物学采样对积分值分配的影响

对多种类海洋生物资源进行声学评估时,在假定所用网具对所有生物具有相同的捕获效率的前提下,各生物的积分值分配主要依据网具采样所得渔获物的组成比例[28]。而任何网具均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即使是专用调查网具,对不同种类、不同大小生物的选择性也不尽相同[29,30]。该研究于夏季调查利用灯光罩网进行生物学采样,并根据渔获物种类组成进行积分值分配。灯光罩网采样的原理是通过灯光诱集使生物集群,然后下网扣罩对诱集生物进行捕捞,其主捕对象为趋光性的头足类和中上层鱼类[31,32],故趋光性较强的生物所占渔获比例偏高。此外,同一物种不同年龄阶层的趋光性亦有差异,因此利用灯光罩网渔获数据反映调查海域内生物组成和体长结构分布,并依此进行积分值分配存在一定偏差,如何结合多种采样方法对渔获物种类和比例组成进行校正,得到调查海域内更为真实的渔获组成数据需在以后的研究中进行尝试。

各站位的渔获样品均进行现场鉴定并分类计数,单一物种数量超过50尾时随机抽样采集50尾生物样品,按其体长(叉长或胴长)结构分布来计算统计各物种的平均声学散射截面用以推定相应的丰度密度,而以随机采样50尾样品的体长结构分布反映该物种整体的体长结构分布存在一定偏差,故相应丰度密度的准确度亦存在一定偏差。在以后的研究中对渔获样品进行随机抽样时,应尽可能地保证取样的随机性,以减小因取样随机性差异产生的影响。

3.3 声学调查方法的适用性

声学调查选择南海中部12°N~15°N海域,采用等距平行断面走航方式,共设置12.5°N、13.5°N和14.5°N 3个平行断面,可以满足空间采样的随机性和相邻航线的非相关性的声学采样要求[20,33],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调查区域内渔业资源分布现状。此外,历次调查该海域内单体目标强度均呈单峰状分布,主要集中分布于-56.5~-41.5 d B且变动不大,表明各生物物种的体长结构分布整体上无显著的季节性差异,而因南海外海海域物种种类繁多,结构组成复杂,细化到每一物种体长结构分布随季节的变动特征需在以后的工作中进行完善。

在声学评估生物资源量统计方面,调查过程中“南锋”号船载双频分裂波束科学探鱼仪系统安装在船体底部,“桂北渔68209”使用的便携式分裂波束科学探鱼仪安装在船体右舷外侧,为排除表层航行噪声干扰,“南锋”号和“桂北渔68209”数据积分起始水层均设置为5 m,形成声学探测盲区,盲区内的鱼类视为海表噪声,不在积分范围之内,因此资源量估算的准确度存在偏差。此外,《渔业资源声学调查与评估》[20]中要求使用选择性较低的专用网具来对应声学回波进行生物采样,以确定资源评估种类及其体长结构分布。然而,该研究仅在夏季调查中使用灯光罩网对调查区域进行9个站位的捕捞采样,对应给出调查海域资源评估种类及资源量,其他3次调查由于缺乏对应的生物学采样数据,仅给出整体的渔业资源的丰度密度空间分布,因此文章仅是对该调查海域内350 m以浅水深渔业资源空间分布季节变动的初步研究,而能够具体到不同种类资源量的季节变动特征研究需在以后的工作中开展。

3.4 鸢乌贼资源量相关研究结果的对比分析

该研究基于2014年夏季航次渔业资源声学调查数据结合灯光罩网采样评估南海中部12°N~15°N海域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资源量为2.36×106t,与以往的研究结果相比存在一定差异。如中国大陆于2000年评估南海中南部海域鸢乌贼资源量为0.52×106t[15],中国台湾于2005年评估南海10°N以北、114°E以东海域鸢乌贼资源量为1.5×106t[34],相比而言该研究的资源量结果偏高,可能与当初调查使用拖网或鱿鱼钓难以获取鸢乌贼生物样品且钓钩对鸢乌贼具有一定的选择性有关[35,36],导致资源量被低估。广东海洋大学利用北斗星通渔业信息采集网络,基于光诱资源量评估模型评估南海9°N~20°N、108°E~118°E海域鸢乌贼资源量为2.05×106t,相比而言虽然研究海域范围有所扩大,但资源量低于该研究的结果,可能由于其在建立光诱模型时以2艘船只的参数代替其他所有船只的参数,导致光场分布出现较大误差而使资源量结果产生较大的不确定性[37]。

张俊等[18]于2012年秋季和2013年春季利用与该研究相同的渔业声学方法结合灯光罩网采样评估南海中南部5°N~16°N海域鸢乌贼资源量分别为2.14×106和2.44×106t,虽然调查海域范围有所扩大,但资源量结果相近,可能由以下原因引起:1)其研究2012年秋季鸢乌贼平均胴长为127mm,对应平均体质量为65 g,与之相比,该研究鸢乌贼平均胴长为115 mm,对应平均体质量为76g,平均胴长减小了12 mm而平均体质量却增加11g,这可能是导致两者资源量结果差别的首要原因。2)其研究2次调查积分终止水层均设置为250 m水深,未对250 m以下水层鸢乌贼的分布和资源量进行统计,相比而言该研究的积分终止水层设置为350 m,而在日间鸢乌贼一般分散栖息于较深水层且其丰度密度有随水深增加的趋势[32,35,38],这也是导致两者资源量结果存在差别的主要原因。综上,鉴于南海鸢乌贼具有生命周期短、生长率高、繁殖力强且多次产卵及资源量的季节变动大等特点[39,40],有必要对南海鸢乌贼不同季节的资源密度空间分布及资源量变动特征开展深入系统的调查,以期为掌握渔情渔汛、确定捕捞渔场提供科学依据。

摘要:2014年3月2015年2月对南海中部12°N15°N、111°E117°E海域进行了4次渔业资源声学调查,其中2014年3月4月(春季)、11月12月(秋季)和2015年1月2月(冬季)利用“南锋”号船载双频分裂波束科学探鱼仪系统(Simrad EK60,38 k Hz、120 k Hz,挪威)进行探测,2014年7月8月(夏季)利用便携式分裂波束科学探鱼仪(Simrad EY60,70 k Hz,挪威)进行探测。通过鱼类目标强度现场测定,使用回波积分法获得了调查海域内渔业资源的丰度密度空间分布的季节变动特征。结合夏季调查灯光罩网采样数据,分析了调查海域内评估对象种类组成并估算资源总量。结果表明,夏季共捕获鱼类18种,头足类2种,其中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为主要渔获种类,声学评估其资源量为2.36×106t,约占评估对象资源总量的73.19%。调查海域内单体目标强度均呈单峰状分布,且主要分布于-56.5~-41.5 d B,4次调查该海域范围内目标强度小于-71.5 d B的单体均分布于100 m以浅水层,而目标强度大于-20.5 d B的单体则均分布于100 m以深水层。

时空资源 篇5

优化措施中要求,密切接触者的管理措施由“7+3”改为“5+3”,即由“7天集中隔离+3天居家健康监测”调整为“5天集中隔离+3天居家隔离”。

中国疾控中心传防处研究员 王丽萍:时空伴随,实际上在第九版的防控方案里面有所阐述,他是涉疫场所的暴露人员,对于这类人员在二十条里面没有提及,仍然在实行第九版防控方案,对于这类人员要求在流调以后进行“三天两检”,及时排查。居家隔离和居家健康监测的要求,都是各地加码的做法。

专家再次强调,不论是哪种管控方式,管控时间都是以人员末次暴露的时间开始计算。

什么是时空伴随

“时空伴随”指在 户外开放空间,同一基站一定距离范围内有过规定时长(例如10分钟及以上)轨迹碰撞的手机号码,定义为可能暴露的“时空伴随”。比如,感染者14天内到过某地,而你这14天的轨迹与他有过交集,无论是身体上擦肩而过,还是通讯信号上的漂移,都可能被认定为“时空伴随”。

“时空伴随者“是指 本人的电话号码,被新冠疫情防控系统核查出与确诊病例的关联电话号码,存在时空伴随状态,本人的绿色健康码就会变成带 有警告性质的黄色码,并被系统标记为“时空伴随”的人员。

时空伴随分为两种情况

“最近有很多人的健康码变成了红码或者黄码,在他的手机端健康码页面上,可以看到被标记为时空伴随者或者是时空伴随人员。”湖南省疾控专家表示,时空伴随分为两种情况,时空伴随号码和时空伴随人员。

时空伴随号码是指与确诊病例阳性检测者在同一个时空网络,也就是800米乘以800米的范围内共同停留10分钟的时间以上,或者是任意一方的手机号码累计停留的时长达到30个小时以上,这样搜索出来的手机号码称之为时空伴随号码,那么这个电话号码所持有的人员称之为时空伴随者。

彰武县水资源时空分布特点分析 篇6

彰武县地处辽宁省西北部,科尔沁沙地南部,北纬42°07'~42°51'、东经121°53'~122°58'之间;东连康平、法库两县,南接新民市,西隔绕阳河与阜蒙县相邻,北依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的库伦旗和科尔沁左翼后旗,全境呈枫叶形,地势北高南低,东西丘陵,北部沙荒,中部和南部为平原,高程最高(西北部)为313.1m,最低(南部)为57.6m,东西长87.5km,南北宽79km,总面积3641km2;县城距省会沈阳市125km,距阜新市区115km。彰武县辖8个镇,12个乡,4个民族乡,16个社区居委会,184个村委会,县人民政府驻彰武镇。

截至2013年底全县总人口42.8万,其中农村人口34.9万,城镇人口7.9万,农业人口33.6万,劳动力19.99万。总户数13.88万户,其中农村10.60万户,城镇3.28万户。2013年彰武县地区生产总值1350174万元。其中第一产业600205万元,第二产业349952万元,第三产业400017万元。

2 水文气象

彰武县地处季风大陆性气候区,其特点四季分明:春季风大,降雨少,蒸发量大,空气干燥,气温回升快,日差较大;夏季炎热,雨量较集中,属雨热高峰;秋季雨量减少,温度下降较快,日差较明显;冬季寒冷,降雪量少,空气干燥。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88.5mm,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746.2mm,4—7月多年平均蒸发量都在200mm以上,作物生育期蒸发量为1366mm,占年蒸发量的76.4%。多年平均气温为7.4℃。7月气温最高,月平均气温为24.1℃;1月气温最低,月平均气温为-12.1℃。作物生育期平均气温20.3℃。全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822.6h,4—9月为作物生长期,日照时数为1521h。秋冬两季多西北风,春夏多南风,年平均风速为3.4m/s,最大风速为25.0m/s。无霜期为112~266d,多年平均无霜期为152d,地面冻结始于10月上旬,解冻在3月下旬左右,最大冻土深度为1.48m。

3 河流水系与水利工程

彰武县境内流域面积大于50km2以上的河流有18条,流域面积大于100km2以上的河流有15条,流域面积大于1000km2以上的河流有2条。主要河流自西为绕阳河、柳河、养息牧河和秀水河四个水系。全县有中型水库2座,小(1)型水库18座,小(2)型水库20座,引水灌区工程5处,蓄水塘坝60座,机电井7295眼。

4 水资源量及时空分布特点

4.1 降水量

彰武县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88.5mm。年最大降水量为909.4mm,1998年发生在后新秋镇;年最小降水量为183.1mm,1982年发生在四堡子乡;丰枯年降水量之比达4.97倍。

彰武县降雨量分布特点:西部小于东部、北部小于南部,雨量分布极不均匀,4—5月降雨量约占年降水量的11%,6—9月降雨量约占全年的75%~80%,7—8月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55%。降水量年变差系数Cv=0.30~0.20。彰武县不同保证率降水量见表1。

4.2 地表水

流经彰武县的地表水主要是柳河、养息牧河、秀水河,绕阳河为阜蒙县与彰武县界河。彰武县地表水资源主要来源于汛期6—9月的暴雨洪水,地表水的年内变化主要取决于降水量的季节变化。受降雨影响地表水年际变化显著,根据辽宁省第二次水资源评价可知,彰武县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16656万m3,不同保证率地表径流量见表1。

4.3 地下水

根据《辽宁省第二次水资源评价》成果,彰武县地下水资源量为37643万m3,全县由于降水、地貌、土质岩性、埋深等条件不同,地下水分布不均匀,山丘区富水性差,地下水贫乏,平原区富水性好,地下水较丰富,在彰武县柳绕养平原区南部,地下水丰富。

4.4 水功能区水质及变化情况

水功能区划分为两级体系,即一级区划和二级区划。一级区划分四类,有保护区、保留区、开发利用区和缓冲区;二级区划是在一级区划的开发利用区内进行的区划,共分为七类,包括饮用水源区、工业用水区、农业用水区、渔业用水区、景观娱乐用水区、排污控制区和过渡区。

彰武县境内主要监测了5个水资源功能区:(a)柳河闹得海水库饮用水源区、农业用水区,控制断面为闹得海水库;(b)大清沟河为彰武农业用水区、渔业用水区,控制断面大清沟水库;(c)小清沟河小清沟一水库农业用水区、渔业用水区,控制断面为小清沟二水库;(d)小清沟河小清沟水库农业用水区、渔业用水区,控制断面为小清沟一水库;(e)养息牧河彰武县排污口入河口农业用水区,控制断面为五家子桥。

在监测的5个水功能区中:大清沟河彰武农业用水区、渔业用水区,小清沟河小清沟二水库农业用水区、渔业用水区,小清沟河小清沟一水库农业用水区、渔业用水区3个水功能区达标,其他2个水功能区不达标,达标率为60%。不达标的水功能区中超标项目分别为:养息牧河彰武县排污口入河口农业用水区超标项目为氨氮;柳河闹得海水库饮用水源区、农业用水区超标项目为总氮。

4.5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

彰武县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48459万m3,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16656万m3,地下水资源量为37643万m3,地下水可开采量为30465万m3,现状年地下水用水量为9648万m3,地下水利用率为36.0%,地下水开发利用潜力较大。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分析见表2。

4.5.1 供水工程与供水量

全县各类水利工程有效灌溉面积52.27万亩,其中水田面积9.72万亩,其他灌溉面积42.55万亩。全年有效灌溉面积中利用地表水灌溉的6.51万亩,利用地下水的45.76万亩。

a.蓄水工程:全县共有蓄水工程40处,主要分布在柳河、养息牧河流域,工程完好率90%,有效灌溉面积5.91万亩,占总有效灌溉面积的11.3%。

b.引水工程:全县共建有引水工程5处,由于拦河引水工程年久失修,工程损坏后没有资金进行维修加固,加上农民管护意识不高,管理跟不上,工程完好率只有15%,设计灌溉面积0.6万亩,占全县总灌溉面积的1.2%。

c.水井工程:彰武县6寸以上有机电井7295眼,2寸水源井9.9万眼。

2013年彰武县总供水量12681万m3,其中地表水源供水3033万m3,占总供水量的23.9%;地下水源供水9648万m3,占总供水量的76.1%。在地表水源供水中蓄水2730万m3,占地表水源供水量的90.0%;引水303万m3,占地表水源供水量的10.0%。2013年彰武县供水量统计见表3。

单位:万m3

4.5.2 用水量与用水结构

依据《阜新市2013年水资源公报》,2013年彰武县总用水量12681万m3:农田灌溉用水8870万m3,占总用水量的69.9%;林牧渔畜用水1965万m3,占总用水量的15.5%;工业用水878万m3,占总用水量的6.9%;城镇公共用水170万m3,占总用水量的1.4%;居民生活用水728万m3,占总用水量的5.7%;生态环境用水70万m3,占总用水量的0.6%。2013年彰武县用水量统计见表4。

在农业灌溉用水量8870万m3中,水田用水3715万m3,占41.9%;菜田用水量748万m3,占8.4%;水浇地用水量4407万m3,占49.7%。在农业灌溉用水量中地下水量为5837万m3,占总用水的65.8%。见表4。

单位:万m3

4.5.3 用水水平与用水效率

现状年彰武县总用水量12681万m3,人均用水量296.3m3/(人·年),高于阜新市人均用水量229m3/(人·年),小于辽宁省平均值340m3/(人·年)。

现状用水效率指标与2015年用水效率控制指标相比,现状城镇公共供水管网漏失率26%与2015年达到20%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现状污水处理没有回用、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尚有待提高等;现状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节水器具普及率与2015年用水效率控制指标相比有一定差距。彰武县现状用水效率指标与2015年用水效率控制指标比较见表5。

2013年彰武县生产总值(GDP)135.0174亿元,现状年万元GDP用水量93.9m3,大于指标2015年万元GDP用水指标93m3。

5 结语

彰武县地表水开发利用率为18.2%,开发利用程度不高,2015年地表水总量控制指标较低,仅相当于地表水资源量的10.2%,地表水已没有可利用潜力。浅层地下水开发利用率为31.7%,地下水总量控制指标占地下水可开采量的58.6%,地下水可利用潜力较大。从分析可以看出,为实现彰武县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需掌握水资源分布规律及特征,做到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

参考文献

[1]何晓红.浅谈金沟河流域水资源开发与利用[J].水利建设与管理,2010(12).

[2]聂永辉,胡新平.锦北灌区水资源供需水量平衡分析[J].水资源开发与管理,2016(1).

[3]努尔买买提·居买.和田河源流地表径流特征分析[J].水资源开发与管理,2015(3).

[4]李东.浅析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与水电开发率[J].中国水能及电气化,2010(5).

[5]崔兆东.位山线路应急调水影响因素与防御措施探讨[J].水资源开发与管理,2016(1).

[6]王明安,赵桂真,段伟华.关于沂河洪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探讨[J].水利建设与管理,2007(6).

[7]黄小丹,王宏义,张晓宁,滕飞.介休市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J].中国水能及电气化,2007(8).

时空资源 篇7

1 降水量和河道水量变化的趋势

1.1 年降水量的变化

长江流域之内很多站点的降水总量没有出现非常明显的变化, 在鄱阳湖、洞庭湖和金沙江等流域中, 有部分地方出现了增长的趋势, 但是四川盆地以及周围的一些站点却出现了减少的趋势。

1.2 各个季节的降水量出现的变化

从总体的趋势来看, 冬季和夏季的时候, 降水的总量主要呈增加的趋势, 但是在春季和秋季的时候, 降水量呈现下降的趋势。这一特点在不同区域有着较大的差别, 例如在夏季的时候, 降水量呈现增长趋势的各个站点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的东南方向, 但是秋季, 降水总量呈现减少趋势的站点主要出现在长江流域的中部和西部地区。

1.3 每月降水总量的变化

出现增长趋势的月份主要是1月、6月和7月, 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的中游和下游的区域;降水总量呈现出不断减少趋势的月份主要在4月、5月、9月和10月, 例如在10月份的时候集中在四川盆地或者是周边的一些地方。

1.4 各个河道干流和支流在流量上的变化

总体而言, 各个干流和支流在每年内的平均流量和各个季节之内的平均流量变化不是特别明显, 比如在7月份的时候, 平均流量在最近的50年之间增长了大约有50%.各个比较大的支流河道在变化的趋势上除了受到了降水等方面的影响, 还会受到各个水库中人为因素的影响, 例如嘉陵江的支流和渠江以及罗渡溪等站台在20世纪90年代的时候, 9月份河道的平均流量已经小于1 000 m3/s, 很有可能与渠江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后期出现很多中小型的水库有关系。

2 长江上游的水文分布模拟和分析

2.1 构建相应的模型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 很多地方都对河流的地形、地貌具有的特征及其对流域之内的水文情况积极地进行了研究, 以山坡上分布的一些水文模型为基础, 利用山坡、河沟组成一定的模型来模拟河流具有的特征。文章主要结合这一模型构造的原理, 采用100 m的网格或者与其相关的一些地理信息来确定水文模型的分布。在这一模型的基础上, 宏观上可以认为同一个网格中的山坡在几何中具有相似的特点, 这样就可以把网格看作是山坡上的一些几何图形, 然后利用相关公式来计算。

2.2 分析研究结果

笔者主要对长江流域在近40年间的水文过程进行了模拟, 利用传统的评价方法进行评估, 即利用河道中流量的值来评价一个流域或者是一个区域中水资源的流量值。在此, 本文主要采用了分布方式的水文模型对河的径流深度在空间上的分布结果进行了模拟, 分析了这一区域之内的水资源流量在时空之中的基本分布情况和最近变化趋势。

2.2.1 径流深度在时空中的分布规律

研究结果表明, 长江流域每年径流深度约为434 mm。每个流域各季节的径流深度差距非常大, 在空间分布上也很不均匀。例如, 在春季的时候, 流量比较大的地方是云南和四川等西部地区, 夏季主要集中在四川的西部等地区, 秋季非常分散, 冬季集中在四川的西部等地区。总体来看, 在河源地区和嘉陵江的上游等地区, 每年的径流量非常少, 但是岷江等上游的一些地区每年的径流量非常大。

2.2.2 径流深度演变的基本趋势

同样利用另一种方法对每一个网格中的季节流深比值进行分析, 可发现上游的一些地区每个季节出现的径流深度所占据的比例在近40年来几乎没有变化, 尤其是在夏季, 径流深度所占的比例主要呈现出增加的态势, 但是秋季的时候却恰好相反。

3 结束语

本文主要对长江流域的降水量和一些主要的水文、河道的流量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 以长江上游为例, 探讨了所采用的模型与水资源在时空中的分布情况。对于那些水资源利用程度非常高的地区, 其河道受到水库蓄水等人为因素的干扰, 使得一些比较单一的地区主要依照河流的流水量作为主要依据, 不是特别全面, 利用分布的方式对其进行研究, 研究的结果非常准确, 这种方式很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刘志雨, 侯爱中, 王秀庆.基于分布式水文模型的中小河流洪水预报技术[J].水文, 2015 (01) :1-6.

时空资源 篇8

对大脑进行物理干预来修改特定回路的功能,可治疗精神类疾病。

时空从哪里产生?由什么构成?研究人员认为,物理学不仅要能解释时空的表现,还要能解释时空本质的起源。时空可能从某种更基本的东西产生,这种东西尚未命名。这种从根本上对现实的重新定义,是解释黑洞核心那个无限致密的”奇点”怎样扭曲了时空构造的唯一方式,这也超越了所有的认知。为此,找到一个庞大的理论是一项艰巨的挑战。

热力学万有引力

是否真的有某种东西比时空更基本?证据何在?量子力学和万有引力与热动力学开始紧密结合在一起,这一趋势日益明显。要想用实验来验证是非常困难的。时空虽然看起来是连续的,但如果小到普朗克级别,大致是10的负35次方米,比一个质子还小约20个数量级,情况可能会完全不同,但这并非不可能。一种可以检验时空的结构是否为离散的方法,就是寻找高能光子延迟。在遥远的宇宙角落,由某个宇宙事件(比如超新星爆发)抛射出大量γ射线,这些高能光子到达地球可能会产生时间上的延迟。

圈量子引力

由于这种圈是量子的,所以该理论也定义了一个最小面积单位。这种面积量子是大约一个普朗克单位那么大的一个面。要想再插入一根面积更小的“线”,它就会跟其余的“网线”断开。它不能与任何其他东西连接,只好从时空中退出。定义了最小面积带来了一个令人欣慰的结果,就是圈量子引力不能被无限挤压到一个无限小的点。

这意味着在大爆炸瞬间以及在黑洞中心,它不会产生那种打破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方程的奇点。圈量子引力论没有包括其他的力,也没能说明正常时空是怎样从这种信息网中出现的。探索的艰难使一些研究人员转而追求另一种更抽象的过程,由此提出了著名的因果集合论。

因果集合论

因果集合论提出,构成时空的“基本之砖”是简单的数学上的点,各点之间由关系连接,每个关系指示着从过去到未来。这种关系是因果性表现的本质,意味着前一个点会影响后一个点,但反过来不行。最终的因果网就像一棵不断生长的树,逐渐形成了时空。

虽然很难找到支持证据,因果集合论还是提供了一些可检验的预测,一些物理学家利用计算机模拟得到了更多结果。普通时空由某种未知的基本成分构成,这些成分是微小的块体,淹没在混乱的量子涨落的海洋中,随后这些时空块自发地黏合在一起而形成更大的结构。研究人员增加了改变一切的因果性,然后发现,时空小块开始持续地自行组装,成为光滑的四维宇宙,其性质正和我们所在的宇宙类似。

全息论

黑洞以一种类似全息的方式在其表面存储了所有的熵,并构建了全息宇宙模型。在该模型中,三维的宇宙内部包含了弦和黑洞,只受万有引力控制,而它的二维边界包含了基本粒子和场,服从普通量子法则而无需万有引力。

时空资源 篇9

一、项目背景

“卫”是我国明初建立的防御倭寇、保卫疆土的兵营。明初实行卫所兵制,大抵5600名军人为一卫,1120人为一所,一般每卫设左、右、中、前、后5个千户所。这些卫均隶属都指挥使司,由都指挥使司直接指挥,都指挥使司的指挥机构称为营。营、卫、所共同组成防御倭寇的军事体系。在当时交通、通讯不发达的情况下,各营能就近快速地传达军令,便于各营、卫、所及时策应,以应对海上的突发侵扰事件。“卫”的建立除了它的军事意义外,还带动“卫”所在地渔、农、工、商业的发展,以“卫”为中心形成了具有卫文化特色的城镇。现在沿海地区的安东卫、天津卫、威海卫、莱州卫、登州卫等地名均沿袭明初所建兵营的名号。其中安东卫是最具特色的卫城。在安东卫城,士兵、家属和周边的渔、农、工、商界的人士们和谐地生活在一起。

二、物理时空与信息时空的融合表现——烽火安东卫

如何形象地、充分地再现几百年前安东卫兵士们和当地乡民共同抵御倭寇、保卫疆土、和谐生活的真实环境,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将“卫”文化有声有色、动静结合地还原得淋漓尽致是本次设计的重点。

此前,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设计也有很多成功案例,如2010年上海世博会《清明上河图》。在该作品中,设计师将古老画卷数字化,再以动画手法增加了500多个走动的人物,白天有近1000个人物来往于城里城外,夜晚还有500个人物在街上活动,近100台投影仪将运动版的《清明上河图》投射到128米长屏幕上,引起观众心灵上的震撼。《清明上河图》主要运用了动画技术、视频融合技术、数字声音合成技术。然而,它毕竟是2009年的设计成果,存在着三个方面的不足,首先它是一个二维的动画,保留了中国画散点透视的优点,但是缺乏欧洲绘画焦点透视的优势,不能表现艺术场景无限远的空间透视关系,没有给观众呈现出1000年前的时空效果。其次,它只能自行播放,观众不能与画面形成互动。其三,它没有艺术场景营造出的物理时空的配合,只有一个二维平面图形的画面,如果断开电源,图形消失,观众眼前只是一片苍白的屏幕,什么也没有。所以我们此次的设计必须要克服以往信息技术运用的不足,达到一种全新的效果,全新的境界,给观众一种全新的体验。

这就要求采用一种新的表现方法,这种方法就是物理时空与信息时空的融合。将人、物理环境和多项信息技术综合产生的变换式场景融合在一起,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不同景象、不同画面在此交融。让观众在此体验600年前的故事,感受当年安东卫人的生活,并与当年的抗倭历史事件形成交流和互动,实现对安东卫海防文化进行全面展示的目的。

首先是以艺术再现手法营造物理时空。据记载,安东卫城面临东海,当南北之冲。明初信国公汤和建(安东卫)城皆用砖石,周围五百三十丈,高二丈一尺,垛口一千三百,门楼四座。城上除门楼外,另有五铺。四门内俱有门房以藏兵器,四大街设八铺,小巷四铺,依时巡更,以防盗贼。以这个记载为依据,我们在展馆序厅位置按比例制成古安东卫城微缩仿真景观。微缩的仿真景观必须寻找与明、清年代建筑材料相符的材料。这种方法营造出来的空间环境,其结构、比例、部件、材料、质感等都与当年建造的房屋一样,观众甚至可以亲手触摸,似乎回到了过去,我们称之为物理时空环境营造,或者叫艺术再现。艺术再现的物理时空环境包括安东卫城门、城墙、垛楼、火炮、护城河、卫指挥使司、卫学、庙宇、民房、兵营、演武场等设施。这些看得见、摸得着、有重量、有肌理、有色彩的物理时空环境真实地再现了海防古镇风采。

但是,如何让观众穿越时空身临其境,在视觉、听觉、触觉、感觉、味觉上综合感受到当年的卫城海防战事则要靠动静结合、声色并茂的信息时空加以表现。要让三维空间活起来,以运动的状态呈现在观众面前,就必须建立多维度的空间。也就是说,我们营造的安东卫遗址再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物理空间形态的塑造,而是包含着复杂技术系统的有各种情节的演绎,是有各种情绪可以表达、宣泄的信息化时空遗址。信息化的时空遗址由巨幅背景画面、逼真的场景模型、地面模型、多通道、多媒体适时互动影像投放系统四部分有机组成。这些因素穿插错落,共同营造出一处虚实相济、渔帆点点、长空万里、无比辽阔的海防景观。以艺术手法和信息技术再现的海防景观变化莫测,预先储存的若干背景画面在高清影像多通道投放系统的支持下可产生从静而动,由明而暗、自冷而暖的图像转移、图像叠加的变化,多通道多媒体系统中的传感系统能捕捉到观众的动作,将人物的动作转换成电信号,随即对多媒体系统发出下一步指令。在这个系统中,观众通过操作界面几乎真实地体验到信息空间带给人们的多种感受。

三、信息技术集成应用,营造立体交互长卷《清明上海图》

“渔盐利绕,物产丰富”,安东卫“去海五里”,除吸引人的海防故事外,其渔盐文化是最富特色的,从古至今勤劳的安东卫人靠打鱼、晒盐等劳动为生,留下了丰富的渔盐文化积淀。

根据展馆的建筑特点和内容展示的先后秩序,我们将渔盐文化设计在三层,利用了层高交错的实际状况,在高度适合之处设计大型景观——现代岚山版的立体互动《清明上海图》,这也是一处长36米的捕鱼制盐场景。景观里可展示祭海、造船、织网、捕鱼、加工、晒盐等人们赖以生存、息息相关的古老的文明、习俗和技艺。观众能在此再次与景观互动,体验古老的文明和技艺。

观众走进展厅,只见眼前的大海一片湛蓝,海平线上几许帆船,海鸥在天空翱翔,此刻站立在海边上,眼前的龙王庙前香火缭绕,人们正在祈求平安。码头上,渔民正在起锚、登船,一片繁忙,老木头雕琢的渔船正准备扬帆起航。观众身后的安东卫集市大街上,钱庄、当铺、粮油铺、皮毛店、票号,老字号,店铺林立,生意兴旺。以仿真手法复制的货币、契约、商标、印鉴、称量用具、税单、股票、算盘、账簿等物品足以以假乱真。

古老的石板路上,渔夫、渔妇、织女、船工、舵手们摩肩擦踵,来往不息,为生计奔忙。此时只要凌空点击,观众眼前便会出现渔船迎着晨曦出海、满载晚霞归来等景观。此外,还有日出日落的变化,有早晨到傍晚的景象转移,有明有暗、有起有落,天空由蓝而黄,色彩斑斓。

会展时空 篇10

1 0 月23~25日, 第十六届国际传输与覆盖研讨会 (ICTC2008) 在杭州之江饭店举行。ICTC自1992年在杭州举办以来, 历经15年, 随着会议内容从“有线”向“无线”扩展, 从“技术”向“运营管理”延伸, 自今年起, “国际有线电视技术研讨会”也正式更名为“国际传输与覆盖研讨会”。

本届会议环绕“三网融合”, 组织了中外专家主题报告会, 组织了有线、无线、运营管理的专场报告会, 以及“中外专家论坛”、“移动多媒体”论坛、“BOSS论坛”、“VoD论坛”、“双向网改论坛”, 还有新技术、新产品展示。 (张家豪)

BIRTV2008即将登场五大看点不容错过

2008年11月5~8日, 因奥运而推迟举办的第十七届北京国际广播电影电视设备展览会 (BIRTV2008) , 将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举行。展会的各项筹备工作已基本完成, 正在不断完善。

今年的展览会将紧密围绕“收获奥运, 助推高清, 全面应用”的主题展开, 将全面总结北京2008奥运转播以及重大事件中广播电视报道的成功经验, 总结高清电视制播的实践, 总结和探讨新媒体、广播电视新业务及数字电影的发展经验, 展示一年来出现的新技术和新产品。本届BIRTV展出面积50 000 m2, 占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1~9号馆, 中外参展厂商已达403家。

BIRTV2008五大精彩看点不容错过:收获奥运, 奥运大考过关产品的集中展示;助推高清, 近期高清技术发展的整体总结;全面应用, 影视内容通过新媒体的全面应用;主题报告会更具高度, 引领行业发展;BIRTV评奖更具特色, 注重实际应用。 (许盈)

第十一届北京科技交流学术月电子产品节能、环保与安全技术国际研讨会在京顺利召开

2008年 (第十一届) 北京科技交流学术月电子产品节能、环保与安全技术国际研讨会于10月28日在北京隆重举行。

此次会议由北京电子学会主办, 紧扣今年学术月的主题———“科学与社会”, 围绕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展开广泛讨论, 并邀请了海内外学术界、科技界和教育界的专家学者, 政府职能部门领导以及用户、厂家、商家代表参加, 针对人们极为关心的电子产品节能、环保和安全技术等热点、难点进行讨论, 充分展示了相关科学技术领域中的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 (任健男)

2008年中国卫星应用大会在京成功召开

1 0 月21~23日, 中国卫星应用大会十周年庆典在北京新世纪饭店成功召开。此次大会经国家信息产业部批准由中国通信学会主办, 是我国卫星应用领域倍受关注的国际会议, 以推动中国卫星应用的发展为宗旨, 是业界探讨卫星通信、广播电视、对地观测与导航定位等应用领域的开放的交流平台。

大会上国家发改委、航天局、科技部、广电总局、国家无委的领导针对促进卫星应用产业发展、中国航天未来发展战略、中国广播卫星的发展、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等做主旨演讲。本届大会密切结合了今年国内发生的诸如南方雪灾、汶川地震等大事件, 介绍了卫星应用在自然灾害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同时, 在北京举办奥运会和残奥会的过程中, 卫星应用同样显示了强大的活动保障、信息沟通、媒体传播等功能。大会内容涉及了卫星应急通信、直播卫星与多媒体广播卫星、卫星定位技术、卫星遥感技术等尖端科技的应用等。大会同期召开了2008中国国际卫星应用技术与设备展览会, 50多家国内外厂商参加, 集中展示了卫星设备和应用系统的最新成果。 (任健男)

2008中国数字新媒体年会在京召开

“第二届新媒体高峰论坛暨2008中国数字新媒体年会”于10月29日在北京隆重召开, 围绕“全球化, 宏观调控下的产业融合与媒体发展趋势”的主题, 探讨新媒体创新模式、回顾梳理发展历程、探索新媒体文化价值。电信、广电、互联网、消费电子、文化娱乐、新闻出版等行业交融发展的数字媒体领域齐聚一堂, 展示新媒体行业各区域优秀数字媒体建设方案与案例, 推广交流实践经验与创新思路, 洽谈行业投资与探索投资方向。更以多维视角, 审视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本土市场。解读了产业政策和标准体系, 分析了数字新媒体制造企业与运营企业所面临的瓶颈及发展前景。内容涵盖“新媒体产业经济和科学发展政策”、“新媒体、新融合、新服务”、“宽带多媒体与新媒体价值投资”、“移动多媒体”、“3D WORLD 2008”等。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时空资源】相关文章:

时空飞船06-03

时空效应05-11

时空理论05-14

时空问题06-10

时空动态06-28

时空特征07-25

时空发展07-29

教学时空07-30

时空文化08-02

时空分布08-07

上一篇:站房设计下一篇:小学美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