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监督社会保险

2024-05-28

监管监督社会保险(精选十篇)

监管监督社会保险 篇1

1 监督分所工作的职能

1.1 最基层的执法组织

食品药品监督所是最基层的一个专业性执法组织单元, 是区食品药品监督工作的形象窗口和工作载体, 负责对辖区内餐饮、食堂、现制现售单位、保健食品专卖店、销售柜和化妆品销售的日常监督检查和法律、法规宣传和培训;负责对辖区内违法经营行为的调查和实施行政处罚;配合总所对食物中毒事故和涉及食品安全事件的调查和处理;积极参与联动执法和重大食品安全保障以及一些相关的日常监管工作。

1.2 与辖区政府构建“多为一体”的综合监管模式

分所的成立是适应当前食品安全监管的工作需要, 是监管关口前移, 突出监管工作重心下沉。健立完善食品安全四级监管网络, 全方位融入城市公共安全监管工作体系中, 在监管区域内构建由点到面、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无缝隙监管网络, 逐步完善和推进食品安全执法工作的公众化、社会化以及市民的积极参与, 切实有效地把过去食药监部门唱“独角戏”变为街道政府重视、帮助与支持, 各职能部门通力协作, 社区参与的“大合唱”。

1.3 贴近社区居民

走进社区, 组织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食品与安全、食品与健康、食品与疾病等知识的宣传和培训, 提高市民对食品安全的认知程度。改变居民的陋习, 自觉抵制不健康、不安全的食品, 让百姓从思想上、行为上与社会共同筑起食品安全的屏障, 真正做到让食品安全进入家庭、让食品危害远离百姓。

2 监督分所的联动与成效

2.1 补充了公共监管体系中的缺陷

在食品监督分所未成立之前, 街道原有的社会公共监管体系中有属地工商、公安、城管、市容和消防等有关部门, 唯独缺少食品药品安全监管部门。分所的成立弥补了基层政府中监管部门的缺陷, 完善了基层政府各职能部门监管的网络, 对推动地域性综合监管和防范各领域的安全风险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2.2 集聚资源、形成合力, 突出联动工作的效果

自分所成立半年以来, 以树立“主动介绍, 跨前监管”工作理念, 利用每周“七所八所”工作例会及街道各类会议的机会, 加快与街道政府和相关部门工作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工作沟通体系, 积极参与街道组织的各项创建, 整治和进社区活动。目前, 已参加由街道组织的大小整治活动已达数十次, 对无证餐饮经营单位发放了行政告知书43户, 向社区居民发放了相关食品安全宣传资料, 有效地推动区域经济, 城市建设和社区文化等工作的开展。

2.2.1 凸现优势互补, 有分有合长效治理的效果

根据工作职能分工的不同, 分所分别于工商、市容、公安等职能部门采取了有分有合、优势互补的联动, 尤其是在无证餐饮经营单位的整治活动中, 食药监监管部门弥补了城管无法进入餐饮经营场所执法的不足, 抓好了顽症的综合治理。位于北站街道辖区内福建北路因紧邻七铺路服装市场, 在一条不足二百米的路段, 有近20户经营不同类别的无证餐饮单位。由于城管部门职能的限制 (城管只限于门前占路、跨门经营、乱设摊和广告的整治) , 长期以来, 该地区无证违法经营活动未达到根治, 严重影响了上海市这一国际大都市市容市貌的形象和闸北区苏河湾重大工程的建设。食药监分所成立后, 街道政府下发了对该地区顽症治理的动员令, 在第一时间, 分所人员深入该地区进行摸底调查, 对经营类别、品种、经营者个人等制作成一览表, 街道根据提供的摸底调查的信息, 制定了缜密的整治和长效治理的方案, 在公安、工商、城管、市容、消防等部门的协同下, 连续对该地区组织了整治, 为了防止返潮, 食药监分所派专人定期组织巡查, 城管派专人蹲点守候, 在各职能部门的联动下, 现该地区无证经营餐饮得到有效控制。

2.2.2 强化协调, 有效推进专项整治工作

为贯彻落实市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餐厨废弃油脂从严监管整治公众实施意见》的文件精神, 加强本辖区餐厨垃圾和废弃油脂管理和收运处置工作, 食药监分所与街道市容所协同向餐饮经营单位发放了“餐厨垃圾、废弃油脂处置申报通知”, 并重申了各餐饮经营单位持有签约协议作为餐饮服务许可换延发的条件之一。为有效推进餐厨垃圾、废弃油脂的专项整治工作, 分所会同街道市容共同召开了中小型餐饮单位负责人会议, 并对申报、签约工作进行了动员, 同时为了方便各单位的申报、签约, 在分所和市容共同办公场所设置了每周定期接待申报和签约的受理点。分所成立的前后比较, 从原有的申报、签约率38%和25.4%, 现跃升到67.4%和49.71%。到2012年年底, 小型餐饮经营单位的签约工作目前已在落实中, 届时签约率将会大幅度上升。

2.2.3 走进社区, 着力提高市民对食品安全的认知

为着力提高市民对食品安全的认知度, “让市民知情、让群众参与”, 构建群管群防的工作格局, 分所利用街道计算机网络平台, 在夏令季节向各居委会发放了“夏季食品安全须知”宣传资料。利用街道社区文化中心, 举办了“食品安全知识进社区”的大型讲座。为了让市民对食品安全更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分所建立了食品快速检测点, 每周定期接待市民提供的蔬菜、猪肉以及一些调味酱料进行农残、瘦肉精等危害因子项目的检测。在检测的过程中, 解答居民所关心和疑虑的问题。分所坚持对市民开展“问题导向, 需求导向、安全消费导向”等工作举措, 现辖区内市民对食药监分所的工作职能等方面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 对食药监部门的工作满意度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2.2.4 利用网络平台, 传递分所监管工作动态

分所成立半年以来, 为了得到局、所领导和街道政府的关注和支持, 共制作监管动态五期专刊, 共72条信息。为了及时让相关部门了解分所监管工作的动态, 利用街道信息网络平台, 向街道党、政主要领导、街道相关部门传递了分所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信息。当获知辖区内大悦城集中商业圈申报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街, 街道党政领导非常重视, 在科长以上干部工作会议上, 进行了传达。为了推进创建工作的开展, 街道制订了“2012年闸北区北站街道大悦城商圈食品安全示范街创建活动实施方案”, 建立了由分管主任挂帅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同时, 又对工作投入了一定的创建工作经费, 从而使创建工作在组织上、经费上、行动上得到了一定保证。信息具有适用性、共享性等特征。分所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信息也被街道、城管、宣传、社区、维稳, 旧区改造等相关部门所采用。现分所因他的全面融入街道社会公共监管体系中的作用, 树立了在“七所八所”工作中的地位。

3 讨论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其中监管模式的创新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分所的建立是闸北食药监局、所结合本区监管工作的实际, 以开放的思维和创新的理念、谋划、构建“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富有地域特色的监管模式, 其目的, 是推动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更加具有适时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 将食品药品监管充分融入地方政府公共城市监管体系中, 构建“多位一体”的综合监管模式, 使之专业执法和综合执法得到有机结合。主要体会有: (1) 食品监督分所是闸北区倡导食品药品安全监督工作的新举措。由于诸多因素和许多不足, 有待于解决和完善。目前在人员、装备等执法力量尚未健全的情况下, 要争取地方政府的党政领导对食品安全监督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强有力支持, 要充分发挥各职能的协调、联动、整合的积极作用, 保证在“大合唱”中的合声作用, 做到“不抢调、不跑调、不漏调”, 全面融入基层政府公共监管体系。 (2) 在“多位一体”的综合监管模式上, 要保证食药监管部门工作的侧重点。食品安全风险的控制和防范以及确保一方的平安, 是监管分所的主体责任。“安全第一、责任第一”的工作理念一定要树立, 所以既要努力完成市、区、局所下达的各项工作目标和任务, 又不能各自为政, 积极配合街道集聚、整合好监管工作的资源, 做到心往一处想, 力往一处用。 (3) 要充分利用街道和社区、职能部门之间的网络平台, 传递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动态与信息, 利用好街道的社区文化中心这一资源, 组织食品安全知识的科普宣传和培训, 同时发挥和协调街道分管宣传、社区工作科室的积极作用, 建立上下衔接, 内外结合的工作机制。 (4) 要充分发挥舆论监管和社会监督的作用, 通过广泛宣传, 努力营造市民重视和支持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良好氛围, 在延伸监管触角方面, 积极探索群众参与的新路子, 真正做到让社会舆论、社会力量和群众智慧为我所用。 (5) 抓好分所监管人员专业知识、工作理念的建设。提升在日常监管中食品隐患的发现能力、风险的判断能力和案情的处置能力。坚持统一协调与分工负责相结合和集中治理整顿与日常监管相结合、加强政府监管与落实企业主体责任相结合、行政执法监督与社会参与监管相结合, 真正把食药监分所做大、做强。

监管监督社会保险 篇2

【颁布单位】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北京监管局

【颁布文号】京保监发[2010]319号

【颁布时间】2010-08-27

【正文】

关于推广使用中国保监会保险中介监管信息系统的通知

京保监发[2010]319号

各在京保险专业中介法人机构:

根据中国保监会关于推广使用 “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和高管人员管理子系统”、“保险专业中介机构非现场监管子系统”(以下简称“新系统”)的要求,现将北京保险专业中介法人机构(以下简称“公司”)有关落实工作明确如下:

一、主要工作

(一)开展学习培训

我局定于2010年9月初,对各公司进行新系统业务流程及操作培训,具体安排另行通知。

(二)通过系统录入已设立机构基本信息和办理相关业务

2010年9月30日前,各公司须完成“保险中介机构和高管人员管理子系统”基本信息的录入工作。各公司完成信息补全,并经我局确认后,即可以通过新系统办理行政许可申请、变更事项报告和延续许可证有效期等相关业务。

(三)通过系统报送非现场监管报表

1.2010年9月2日至9月15日,各公司通过“保险中介非现场监管子系统”进行两次数据试报,分别为截至2010年7月份和截至2010年8月份的业务及财务累计数据。

2.2010年10月起,各公司需每月通过“保险中介非现场监管子系统”向我局报送保险中介监管报表,报送截止时间为每月结束后10日内。除系统报送外,各公司还需同步报送纸质报表,纸质报表要求直接由系统导出Excel表格打印并加盖公章。

二、工作要求

(一)各公司应充分认识系统上线工作对于规范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提升行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意义,按时完成基本信息补录和历史数据报送,确保报送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二)各公司应及时建立新系统管理制度,规范日常使用操作,根据新系统要求加强对行政许可申请、变更事项报告、业务财务数据报送等工作的管理和机构基本信息的维护。

(三)各公司应指定专人负责新系统管理工作,妥善管理用户名和登录密码,以防被恶意盗用。

各公司在系统使用过程中如有问题,请及时与北京保监局中介处联系。

二0一0年八月二十七日

推进农村餐饮食品安全监管和监督 篇3

一是加强农村集体聚餐活动指导。制定了《2011年全省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专项整顿工作方案》,落实农村聚餐申报备案等制度,加强聚餐现场督导等措施,有效减少了农村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

二是加强农村小餐饮和“农家乐”餐饮食品安全监管。通过严格许可程序和标准,强化分类监管,使农村餐饮服务食品安全基本达到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

三是强化农村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监管。督促农村各类学校全面落实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的学校食堂食品安全责任制,签订餐饮食品安全承诺书,认真做好农村学校食堂餐饮安全监管工作。

四是深入开展餐饮食品安全知识宣传培训。各餐饮安全监管部门定期组织对乡镇餐饮食品安全协管员、村信息员和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对辖区从事农村家宴的乡村厨师进行动态管理,登记造册并定期组织乡村厨师进行食品安全知识的培训。

五是高度重视加强和创新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社会监督工作。各级餐饮安全监管部门经常邀请新闻媒体跟踪执法行动并进行新闻报道;公布12331举报投诉热线电话,主动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与餐饮安全专题调研、视察活动。

网络监督需要网络监管保驾护航 篇4

网络监督已经成为国家反腐的重要途径

“躲猫猫”“70码”“天价烟”等事件, 最初只是一个个简单的事件, 但经过网民的自发参与, 积极监督, 最终演变成一场场声势浩大的网络反腐斗争。一个个社会“蛀虫”在网民的监督下暴露出来, 受到查处法律的制裁。一个个胜利的果实更是激起了广大网民自发参与网络监督的激情, 一时间, 网络监督如熊熊烈火, 点燃了整个网络。

网络由于匿名性、隐蔽性的特性, 增强了网民参与反腐的勇气, 网络由于信息传播方便快捷、覆盖面广的特性, 增强了网络对不法份子的威慑力, 在无形中扩大了教育范围, 增强了警示教育效果。“要想人不知, 除非己莫为”。网络监督似乎已经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成为一张看不见的“天罗地网”。

网络监督作为一种自发性的行为, 能够得到网民的热情参与和积极响应, 完全是民心所向, 表达了网民对腐败的痛恨和对公正的渴望。网络监督作为“反腐利器”初试锋芒, 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现在, 几乎没有官员敢忽视网络的力量, 很多官员已经开始主动与网民交流, 问政于民。每年两会前的“网友献计总理”已经成为一个保留节目, 得到网友的大力支持和广泛参与。

无原则的网络监督破坏网络公信力

网络监督从问世之日起, 就极大地调动了网民网上反腐的热情, 表现出特有的新鲜活力和巨大威力。但网络监督作为公民参与社会管理和监督的一种有效形式, 尚处于起步阶段, 网民的行为尚处于自发且无序的状态。由于缺少有效的监管机制, 监督过程中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网民信马由缰、无拘无束, 随意发表各人的观点, 更有甚者, 一些不法份子打着网络监督监督和网络反腐的旗号, 故意夸大、歪曲事实, 甚至对当事人进行诽谤谩骂和人身攻击。这种不负责任的监督, 不仅增加了纪检部门核实情况的难度, 也破坏了网络的公信力, 背离了网络监督的正确轨道。

网络监督具有双重性, 用之得法, 可以维护公平、伸张正义, 促进社会的公开透明;用之不得法, 就会传播谣言、颠倒黑白, 侵害他人的权利, 造成社会的危害。人们在享受网络监督的快乐时, 决不能随心所欲, 为所欲为, 一定用公正的心, 依法监督, 确保网络监督的客观公正。

网络监督需要网络监管保驾护航

网络监督只有健康的网络环境中、在法制化轨道上运行, 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网民在行使表达权的时候, 必须遵守相关法律和社会规范, 否则就会对他人造成伤害。因此, 网络监督必须要由网络监管来保驾护航, 提供良好的网络环境。

提起网络监管, 很多人会以为是限制网络自由, 是“为虎作伥”, 其实这种理解是很片面的。网络监管主要是对网络安全环境的维护, 针对的主要是网络的建设者和管理者, 以及一些利用网络进行非法活动的人, 目的是让更多遵纪守法的网民能够安全地使用网络。

网络监管不是中国特色, 包括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同样需要网络监管, 色情、暴力、泄露他人隐私、恶意攻击、诈骗等各种各样的违法违纪行为, 被任何国家所禁止。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 虚拟的网络世界也是如此。

监管监督社会保险 篇5

国家公务员职位表

国考职位表国考报考指南国考报名入口国考历年真题公务员工资出国留学网公务员考试网为您整理“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广东监管局2018国家公务员职位表 ”,相信许多考生都想报考2018年公务员考试,但是职位表是什么时候呢?所以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广东监管局2018国家公务员考试职位表下载职位表下载注意注意事项:

国家公务员职位表一般由4张工作表组成所以考生在进行国家公务员职位表查看时一定要注意不能只停留在一页。国家公务员考试中最难考的五个部门盘点 1.中央纪委

报考门槛较高,一般职位要求考生具有研究生学历、为中共党员。这两个报考条件就已经把许多考试拒之门外,无缘笔试。能进去的肯定都是有两把刷子,高手间的过招,怎能不激烈!2.外交部

外交部所有职位要求最低学历为本科,考生身份为中共党员或共青团员,这就限制了一大批考生报考;其次就是严格的专业要求,主要以英语、法语、俄语等语言学专业为主,部分职位要求法学、经济学类专业;对考生是否具有工作经历不做要求,这方便了很多应届毕业生报考。3.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查看职位表,其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整体报考门槛相对不高,可以报考的考生众多,造成竞争十分激烈。2016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全国报考人数最多的十大职位里,人力资源社会部的一职位——技能竞赛处以2847人的庞大报名人数与2847:1的超高竞争比荣居榜首,2017年国家公务员考试中以1128:1上榜前十热门职位。4.国税局

国家税务局每年都会是国考中的招录大户,招录人数多,报考的人数自然也就多,查看历年国考不论是报考人数最多十大职位还是竞争最激烈十大职位里总会有国税局的职位。2017年国考甘肃省国家税务局科员一职以1381:1的惊人竞争比获得了当年竞争最激烈十大职位第3名。5.各级海关部门

海关部门也是国考的招录大户,招录人数多、报考门槛相对不高,每年吸引了众多考生报考,但是竞争也比较激烈。点击查看完整版>>>国家公务员考试中最难考的五个部门盘点

最新消息>>>

201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时间10月30至11月8日 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18年考试录用公务员公告

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18年考试录用公务员报考指南

国家公务员考试栏目推荐:

2018年国家公务员报考条件

2018年国家公务员职位表下载

201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大纲汇总

201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真题及答案

2018年国家公务员准考证打印入口及时间 201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时间及入口汇总

2018年国家公务员报名确认及缴费入口汇总

国家公务员局201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系统入口

申论热点 | 申论范文 | 申论答题技巧 | 行测 | 国考模拟试题

监管监督社会保险 篇6

一、适应新形势, 突出重点, 加强监管

为了主动适应新的形势任务要求, 按照“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权力运行的 " 紧箍咒 "、公共资金的守护者”的要求, 财务管理中心重点对涉及就业专项资金的企业在岗职工技能提升培训、城镇失业人员技能就业培训、新生劳动力技能储备培训、创业促就业培训、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就业实训基地建设补贴等各类补贴台账的管理及资金支付、相关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 对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专项检查。牢固树立科学审计理念, 对专项资金分配管理使用过程中全程审计监督, 及时揭示和查处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资金分配不合理、管理不严格、制度不完善和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 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 让群众真正受益。

二、落实责任, 加强协作, 抓好整改

被审计单位主要负责人作为整改第一责任人, 要切实抓好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工作, 坚持不断强化“两个责任”意识, 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部署和要求上来, 勇于担当, 把落实好“两个责任”作为大事抓紧抓实, 确保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各项任务落到实处。通过整合审计力量、联合执法, 提高了检查质量和检查效率, 减轻了地区、县市接待压力。每个地区检查市本级和两个县, 做到点面结合, 采取召开汇报会、查阅账簿、台账, 到财政、人社和就业部门现场抽检相关资料等方式, 对发现的问题现场指出、现场研究, 事后跟踪整改结果, 推动了地区加强专项资金管理, 受到地区各部门、相关单位的好评。建立了《就业专项资金、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补贴管理使用情况》监督检查档案, 为事后重点监督提供依据。

自2013年9月份开始对全省进行重点抽查, 共计抽查10个地市、43个县 (区) 、99家培训机构, 重点检查面超过60%, 对发现的问题进行了记录和现场指导, 引起了被查地区、县 (市) 的高度重视。2014年组织各地区进行审计整改。据统计, 有35家培训机构对档案重新进行整理、装订;有16家培训机构建立和规范了财务账;有8家培训机构退回了多发放的补贴资金, 合计金额214万元;冲回挤占的经费和不合理支出309万元, 后续将继续跟踪整改。

三、建立民生领域专项资金审计常态, 当好人民利益守护神

监管监督社会保险 篇7

1 依法履职,发现问题

某机电领域民营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依据多元化发展战略,跨行业建设电子级多晶硅项目,属当地政府确认的重点建设工程。项目开工后,由于建设单位缺乏工程项目管理经验,委托的监理单位又不能有效协调参建各方分歧,工程进展缓慢。经设计单位提议,建设单位找到工程质量监督机构,要求补办工程质量监督手续并寻求业务指导。

工程质量监督人员到达现场后,除进行政策告知、工程质量监督方案交底外,对质量行为、质量控制资料与先期施工的桩基、地基基础、地下管网实体质量进行了抽查。其中质量行为的检查覆盖了基本建设程序、主体资质、人员资格、质量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以及施工组织设计、监理规划等。

首次检查发现建设、监理单位均存在明显的违法违规行为:建设单位没有在项目开工前依法申报专业工程质量监督,所选择的监理单位不符合法定条件;监理单位建筑业主项资质为房屋建筑工程甲级,增项资质为机电安装工程甲级、市政公用工程甲级和电力工程乙级,未取得化工石油工程监理资质,现场监理人员执业资格也存在弄虚作假的情形。

2 释法溯源,耐心对待

工程质量监督人员就上述问题约谈了有关人员,严肃地指出了违法性质及其法律后果。同时听取了行政相对人解释性陈述和申辩意见:建设单位表示对法规要求不甚了解可能存在工作失误;监理单位则认为项目使用的原材料是硅粉,产出的是多晶硅,化学成分没有变化,改变的只是纯度,属于物理过程,多晶硅作为半导体材料归属电子行业,建设单位申领施工许可手续时,当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也没有对监理单位资质提出异议,对监督机构将多晶硅工程认定为化工建设工程表示不能接受。

针对工程属性,这里进行必要的澄清:虽然多晶硅产业服务于光伏和电子工业,项目投资核准分类也归口电子行业,但在工程建设领域,行政法意义上的建设工程专业分类并不是按照投资隶属关系或者管理渠道进行划分的,监理单位认为提纯加工属于物理过程的观点源于对工艺本质缺乏了解,存在认知误区。

根据《工程监理企业资质管理规定》,“机电安装工程”是指未列入港口与航道、水利水电、电力、矿山、冶炼、化工石油、通信工程的机械、电子、轻工、纺织、兵器、船舶及其他工业机电安装工程;“化工石油工程”是指化工、石油和石油化工主体工程、配套工程及生产辅助附属工程,包括油田工程、油气储运工程、炼油化工工程、基本原材料工程、化肥工程、酸碱工程、轮胎工程、核化工及加工工程、医药及其他化工工程。

利用物理方法(冶金原理)的确可以对硅进行提纯,但物理法制备的多晶硅产品纯度有限,只能满足太阳能级多晶硅纯度要求,主要用于光伏电池行业;电子级多晶硅的纯度必须达到9N(9个9)以上,典型的成熟工艺是改良西门子法(化学法),其流程是将工业硅(冶金级硅,纯度97%~99.9%)与氯化氢在一定的温度、压力条件下通过化合反应转化为三氯氢硅(Si+3HCl=SiHCl3+H2),三氯氢硅经精馏提纯后在高温条件下与氢气经过化学气相沉积反应(还原反应),在硅芯载体上生成棒状多晶硅(SiHCl3+H2=Si+3HCl),还原反应的气体产物以及未充分反应的原料气体通至尾气回收系统,在尾气回收系统中,对尾气中的各种主要成分进行分离,并循环利用(热氢化反应SiCl4+H2=SiHCl3+HCl;冷氢化反应3SiCl4+Si+2H2=4SiHCl3),产品纯度高可达到9N~12N(9个9到12个9),不仅能满足太阳能电池的使用,也能满足半导体材料的使用[2]。建设单位提供的可行性批复文件、安全预评价报告及设计单位提供的设计文件均确认生产工艺采用了改良西门子法,包括合成、精馏、还原、干法尾气回收等工序,尽管其原材料和最终产品的化学成分都是硅,但主要生产过程存在化学反应,涉及到了重点监管危险化工工艺、重点监管危险化学品,建设内容中的液氯罐区还构成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将项目判定为化工建设项目符合其本质特征,于法有据。

3 柔性处置,区别对待

根据依法查明的无争议事实,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就违法事项的处置进行了内部评议。

建设单位委托不具备相应资质的监理单位承揽业务以及未在开工前申报质量监督手续的行为分别违反了:《建筑法》第31条“实行监理的建筑工程,由建设单位委托具有相应资质条件的工程监理单位监理”;《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第12条“实行监理的建设工程,建设单位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工程监理单位进行监理,……”;第13条“建设单位在领取施工许可证或者开工报告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工程质量监督手续”的规定。依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第54条、第56条的规定,除责令改正外,可分别处5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2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

监理单位越项承揽工程监理业务的行为违反了以下条款:《建筑法》第13条“从事建筑活动的建筑施工企业、勘察单位、设计单位和工程监理单位,按照其拥有的注册资本、专业技术人员、技术装备和已完成的建筑工程业绩等资质条件,划分为不同的资质等级,经资质审查合格,取得相应等级的资质证书后,方可在其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内从事建筑活动”;第34条“工程监理单位应当在其资质等级许可的监理范围内,承担工程监理业务”;《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第34条“工程监理单位应当依法取得相应等级的资质证书,并在其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内承担工程监理业务。禁止工程监理单位超越本单位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或者以其他工程监理单位的名义承担工程监理业务,……”的禁止性规定。依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第60条的规定,除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外,对监理单位应处监理酬金1倍以上2倍以下的罚款。

对于监督手续,根据建设单位主动补办工程质量监督手续的情况分析,不存在规避政府监管的故意,虽然该行为侵害了国家的公共管理秩序但是其以行动主动纠正了错误、没有造成严重后果,属于轻微违法。按照法条,除责令改正外,即使以《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第56条规定的处罚下限“从轻”裁量也要课以20万元的罚款,尽管事实清楚、于法有据,但实施处罚必然导致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严重背离并且显失公平,于情于理不妥。

对于监理资质越项,行为违法确定无疑。但仔细分析,却又事出有因,毕竟该项目跨越学科门类、专业性特强,发生认知偏差不足为奇。监理服务合同是建设单位发出要约邀请后双方反复洽谈达成的,监理单位按要求向建设单位提交了资质文件并经建设单位审查认可,没有证据表明监理单位在谈判和缔约过程中故意隐瞒或误导了对方,双方对行政违法和缔约过失都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根据行政执法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以及《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规定的处罚幅度,建设单位必须至少缴纳50万元罚款,而监理单位缴纳的罚款将超过其注册资本。这样的处罚力度,对于两家从来没有涉足化工行业,因为过失、误解而犯了错误的单位而言实在是过于严厉,更何况当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也存在工作失误和监管瑕疵并且项目施工尚处于基础施工阶段,施工内容以建筑工程为主,还没有涉及到真正意义上的化工专业工程,未对工程质量及本质安全造成实质性危害,从宽处理更为有利。

经合议认为,重点建设工程投资高、任务重、工期紧、影响大,为避免造成社会财富的无谓损失或损害投资人的利益,确保现场稳定是第一要务。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实施行政管理可以有多种方法和手段,处罚并不是唯一选择,能够通过说服教育达到管理目的,不应轻易采取制裁措施。虽然《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在行政处罚幅度方面没有提供更加灵活的裁量空间,按照公权力“法无授权即禁止”的基本法理的确存在操作盲区,但上位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4条“实施行政处罚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与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相当”;第5条“实施行政处罚,纠正违法行为,应当坚持处罚与教育相结合,教育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自觉守法”的规定意味着行政执法的立法本意不以处罚为目的,处罚仅是一种手段,监督机构有义务肩负起和谐执法的责任,并且把执法的过程化为宣传法律的过程,体现宽严相济、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高度统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27条“主动消除或者减轻违法行为危害后果的”以及有“其他依法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情形的,“应当依法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的规定,对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可以且应当不予行政处罚。

经综合权衡,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决定暂不处罚,给予有关单位自我纠正的机会并针对监理资质越项问题下达了《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通知书》,责令涉案单位在30d内整改完毕并提出整改报告,逾期不改的将依法组织听证、实施行政处罚。

4 节外生枝,茫然失措

虽然工程质量监督人员千方百计为行政相对人着想、争取尽最大努力减少或避免投资人损失,希望有关责任主体通过自行整改“满足法律法规的监管要求”,但面对《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通知书》,建设、监理单位并没有理解监督机构的良苦用心,反而觉得监督人员故意为难。

监理单位深知资质增项要求高、难度大、流程长,在缺乏专业人员、没有业绩支撑的情况下,30d内拿到化工石油监理根本没有可能,“停止违法行为”不过是换种说法的“逐客令”,不仅预期利益无法实现,而且可能产生负面影响,甚至被竞争对手借题发挥,因此对工程质量监督人员交换意见的提议也回绝了。

建设单位也陷入两难困境:既然越项监理违反了国家的禁止性规定,那么根据《合同法》第52条、第58条,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自始无效,“因该合同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因此所受到的损失,双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除各自承担缔约过错责任、蒙受经济损失外,一旦监理单位中途退场,资料散失、现场的局面将难以控制,新的监理单位将提什么条件、要多少费用、何时才能进场都是未知数,施工也将被迫暂停。更糟糕的是,若双方不能就“分手费”达成一致,进而要诉诸法律、对簿公堂的话,整个工程将举步维艰、进退两难。

5 换位思考,适时指导

其实,对于建设、监理单位的强烈反应,工程质量监督人员早有准备,并且事先制定了有关的工作计划和后续对策,也希望通过上述过程使得有关单位通过分析、判断能够深刻反省、加深印象,进一步增强法制观念和学法、守法的自觉性,从而减少抵触、对立情绪,增强信赖关系,进而自愿接受行政指导,主动配合,实现良性互动。

在短暂的“冰冻期”过后,有关责任主体的负责人终于冷静下来。于是抓住机会,与两家单位有关人员分别谈心、阐明立场,开展了必要的行政指导。

这里指出: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是具备相应专业建设工程质量监督资格的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受政府委托,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代表政府对工程建设责任主体和有关机构履行质量责任的行为以及工程实体质量进行监督检查,维护公众利益的行政执法行为。依法行政、严格监管,捍卫法律法规的尊严、权威,维护建筑市场的公平正义和有序竞争,确保工程质量和本质安全是工程质量监督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越项监理违反了国家的禁止性规定,在任何情况下,工程质量监管机构都不可能拿原则做交易,但在执法工作中体现务实、宽容、和谐一直是工程质量监督工作者追求的目标。尽管监理单位在短期内不存在进行资质增项的可能性,但现行法律法规没有禁止其与具备化工石油监理资质的其他监理单位以合伙方式组成联合体共同承揽业务,《建筑法》第27条从项目承包的角度规定“大型建筑工程或者结构复杂的建筑工程,可以由两个以上承包单位联合共同承包”并明确了联合体共享资质的认定原则,根据民商事领域“法无禁止即可为”的一般法理,该规定同样适用监理单位。因此,监理单位可以本着优势互补、诚实守信、互惠互利的市场化原则自行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通过强强联合“满足法律法规的监管要求”,完成既定的监理业务实现多赢,并为今后资质增项积累经验、夯实基础、创造业绩;建设单位也完全可以消除顾虑,用不着担心项目中断。

工程质量监督人员还针对监理单位引入合作伙伴、加强人力资源配备以后监理成本大幅增加等实际问题,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建设部《建设工程监理与相关服务收费管理规定》的有关规定,与建设单位进行了适度沟通,充分说明了监理项目恶性竞争、非理性低价成交的危害性,得到了建设单位的充分理解和积极回应;监理单位也深刻反省了在人员配备等方面弄虚作假的不良行为,明确表示依法依规全面整改。

经过耐心引导和启发,建设、监理单位很快理清思路、找到方向、达成共识,管理力量得以充实、监理规划得以完善、现场协调得以改善、工程得以顺利推进。

6 转变职能,服务至上

工程质量监督执法实践表明,威严有余、缺失人情的监管,既不符合现代文明的要求,也与现代法治原则和基本法理相悖。只有认真研究、准确把握现阶段工程质量监督的本质特征,站得高、看得远、想得深,按照依法行政、转变职能的要求,正确处理依法监管与有效服务的关系,变刚性管理为刚柔相济;按照合法合理、必要正当、平等自愿原则,创新监管手段、改进监管方式,推进人性化管理、亲情化服务,做到“执法与指导”、“监督与服务”、“处罚与教育”相结合,才能不断凝炼升华服务型质量监督的内涵,才能营造多方和谐共赢的经济发展环境,从而实现调结构、转方式、促发展、保民生[3]。

参考文献

[1]周汉华.政府监管与行政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刘小锋,王岭.多晶硅化学制备方法的比较分析[J].新材料产业,2011(6):65-69.

论媒体监督对商业银行监管的影响 篇8

关键词:媒体,监督,商业银行,金融

一、我国金融市场现状及商业银行的地位作用

我国的金融市场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发展不断完善。按照使用期限, 金融市场可以被分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货币市场是短期的资金流动场所, 满足流通需求;资本市场是长期的资本流动场所, 为市场参与者提供安全性和盈利性的保障。完善健全的金融市场可以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 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能使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迅速、有效、顺畅传导, 促进经济稳定发展。

我国金融机构由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组成, 商业银行是除政策性银行以外的银行的主要组成部分。与政策性银行相比, 商业银行是以盈利为目的的金融企业。我国的商业银行是以国家控股银行为主体, 是我国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商业银行是“聚宝盆”, 为我国经济建设的筹集和分配资金, 是社会再生产能够顺利进行的纽带;商业银行是“气象站”, 能够掌握和反映社会经济活动的信息, 为企业和政府作出正确的经济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商业银行是“调节器”, 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 以优化产业结构, 提高经济效益。

商业银行在我国金融市场上地位不可替代, 但是, 商业银行在运行和管理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需要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监管。

二、商业银行存在的问题

(一) 存在压单压票行为

压单压票行为是指消费者凭支票到银行跨行转账收款业务办理不易成功。商业银行之所以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今年以来为控制物价的过快上涨,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紧缩的宏观调控措施, 人民银行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 收紧银行的流动性, 导致各银行资金趋紧;二是银行存款考核压力加大, 尤其是到了月末、季末为完成存款任务, 想方设法留住客户, 有时会出现压单压票的违规行为;三是一些企业没有严格遵守与银行达成的协议, 如承诺贷款资金的使用和流向要接受银行的监管, 但事先未与银行沟通便将大额资金划出, 导致银行压单拒付。

(二) 内部管理问题频现

中国城市商业银行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的主要原因是其股权结构不尽合理, 地方政府、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对城市商业银行的参与过多, 真正关心银行生存和发展的私有企业、自然人以及外资股东所持股份比重并不大。这就导致了城市商业银行被少数代理人控制, 其贷款受政府意愿的影响很大。再加上银行内部治理结构不合理, 权力真正掌握在少部分人手中, 导致银行腐败案件的发生, 不利于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三) 遭受互联网金融的冲击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互联网金融也应运而生。2013年以来, 中国的互联网金融迅速崛起。其发展的速度超过人们预期, 各种众筹、移动支付和互联网金融财务管理及销售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快速成长。截至2013年12月31日, 全国范围内活跃的P2P网络借贷平台已超过350家, 累计交易额超过600亿元。

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是去“中介化”, 而商业银行正是那个应该被优化掉的中间层。商业银行天生需要对抗去中介化的趋势, 它的努力方向是要让这种中间层产生的价值大于它的损耗。商业银行的职能确实在多样化, 但只要它业务的主体摆脱不了融资中介和支付的角色, 那就不可能从这种对抗中解脱出来。因此, 如果商业银行不及时作出应对, 就很可能被互联网金融给推倒。

三、媒体监督对商业银行监管的影响

商业银行的监管除了依靠国家法律法规外, 在媒体迅速发展的今天, 媒体对我国商业银行监管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媒体监督, 是指报纸、刊物、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对各种违法违纪行为的违法犯罪、渎职腐败行为所进行的揭露、报道、评论或抨击, 支持和监督国家机关的方式, 其具有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大的特点。

(一) 为监督者提供决策信息

新闻媒体在对商业银行行为进行报道时, 往往会有一些专家学者商业银行行为所透露出的金融市场的问题进行分析, 并提出对金融市场监管的意见及建议, 这为金融市场的监督者提供了多方面的决策信息。监督者可以从媒体信息中听取社会各界对金融市场监督的声音。

(二) 增加金融市场的透明度, 强化市场机制

媒体作为各类行为主体披露和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 以不同方式对商业银行直接进行舆论监督, 能够影响和反映广大投资者和商业银行的方方面面。因此, 提高金融市场的透明度, 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 既能够辅助监管部门实施有效监管, 又能够强化市场机制的约束。

(三) 媒体监管减少腐败的发生

金融市场以及金融监管领域官员的腐败问题成为阻碍我国金融市场健康发展的“绊脚石”。在促进金融股市场规范化和金融监管领域官员的清正廉明方面, 媒体发挥着重要的监督作用。媒体对银行行长等银行从业人员的曝光力度增加, 就增加了银行工作人员及官员的透明度, 对金融市场的监督作用明显。

(四) 媒体成为听取民意的重要渠道

在金融政策制定实施之前, 国家往往会通过媒体释放一些政策信号, 观察民众对政策的意见及建议。在听取民声后, 再对政策进行适当的修改后再正式实施。媒体称为决策制定者和监管者与民众联系的“桥梁”, 避免了金融政策的偏激性及无效性。

四、媒体监督的负面性

大众传媒是一种方便、快捷的舆论工具, 可以发挥监管部门很难起到的重要作用。但同时, 大众传媒犹如一把“双刃剑”, 如果管理不善或运作不规范, 也有可能对监管部门制定政策、实施监管起到消极作用。

(一) 媒体报道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

媒体作为大众传媒, 为获取浏览量和关注度往往会采取方法博得民众的眼球。在博取眼球的过程中, 往往会出现一些错误或偏激的报道误导民众, 民众对信息的判断能力不同, 往往听信媒体报道, 增加了金融市场的波动, 增加了对金融市场监管的难度。

(二) 媒体人违背职业道德

在数字媒体时代, 每个普通民众都有可能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和制造者。职业媒体人的职业道德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一些职业媒体人为了个人利益收受贿赂虚假报道, 成为扰乱金融市场的罪魁祸首之一。近年来在我国股市上, 也时常有极少数新闻记者, 与股市“庄家”进行串谋, 携手“造势”, 给广大股民“下套”。

五、媒体对商业银行的监管措施

(一) 加强对媒体的监督

加强对媒体的监督。媒体监督权应该在法律法规的范围内实行, 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媒体监督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同时, 完善我国新闻媒体监督制度, 需要加强对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引导。加强对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引导, 让媒体监督起到积极作用。媒体监督的主要目的是对公共权力的滥用进行制约, 以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和利益, 建立正确的舆论导向。

(二) 建立媒体自律机制

为行使监督权, 媒体应该建立自律机制。首先, 加强新闻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严禁新闻媒体人从事内幕交易。信息是金融市场上最有价值的信息, 媒体从业人员由于工作的特殊性, 能够提早接触到金融市场上的有利信息。如果媒体从业人员不遵守职业道德, 随处散播信息, 就会对金融市场造成巨大冲击。

(三) 严禁有偿新闻

商业银行在出现某种不利于自己的事件时, 首先想到的是控制事件的传播, 以维护自己的声誉。这种情况下, 有偿新闻就出现了。金融领域涉及面广, 影响力大。因此, 金融领域媒体所承担的责任就越大。国家应加强监督, 严禁有偿新闻的存在。媒体也应建立自律机制, 抵制不良诱惑。

参考文献

[1]李涛.商业银行监管的国际比较:模式及影响——兼论中国的商业银行监管模式选择[J].经济研究, 2003 (12) :43-51+25-91.

[2]吕江林, 黄光.“三位一体”监管视角下的我国商业银行监管绩效研究[J].当代财经, 2014 (4) :42-52.

监管监督社会保险 篇9

现有研究对于监管理论和水环境监管问题都有所涉及。监管理论方面: 经历了从公共利益理论、利益集团理论到激励监管理论3 个不同阶段[1,2]。这种监管理论的演进,围绕着监管者代表谁的利益,为什么会发展监管以及如何实现监管。水环境监管问题方面: ①水环境监管与企业减排和经济发展的关系[3]; ②构建综合自然、区域人文及政策因素的监管模型进行机制设计[4,5]。③监管机制的改进,如灵活监管方式、扩大主体范围、增加监察频次、采用激励政策等[6,7]; ④监管中可能出现的企业策略性行为、政府监管失职责任、合谋防范等[8,9]。

以往研究成果对工业水环境监管具很大的借鉴价值,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 工业水环境监管涉及众多利益相关者,且其间联系和渗透日益增强。监管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环境行政主管部门和企业,还决定于地方政府、公众乃至中央政府的行为选择。如何在多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下,设计激励- 约束-监督机制、削弱地方保护行为、激励企业守法排污有待深入研究。因此,笔者从工业水环境监管主体的委托-代理关系出发,提出工业水环境监管中的环境行政合同,构建激励-约束-监督机制,设计合同的实施流程。

1 工业水环境监管中的委托-代理关系

1. 1 工业水环境监管中的委托-代理结构

在工业水环境监管问题中,地方政府与排污企业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信息不对称,构成了工业水环境监管中的委托-代理关系: ①地方政府作为委托人,委托企业发展经济的同时兼顾环境保护,主动处理生产废水实现达标排污。作为水环境监管部门的地方政府,虽然具有监督管理防治水体污染、执行污染限期治理制度、编制并组织实施全市排污费征收计划等职能,但是由于无法了解企业的水污染物处理成本等企业私有信息,处于严重的信息劣势。②企业作为代理人,在地方政府的监督下从事生产活动、进行生产废水处理、获得经济剩余。作为理性经济人的代理人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可能采取某些机会主义或利己主义的行为,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问题。

这一委托-代理关系直接决定了监管的执行效率、地方政府与排污企业的收益大小和收益分配方式,并影响了监管的有效性。

1. 2 工业水环境监管中的委托-代理风险及产生原因

1. 2. 1 委托-代理风险

a. 企业的“逆向选择”问题。为激励企业进行尾水处理和清洁生产等减排活动,政府往往提出财政支持、税费减免、低息贷款等补贴措施。而这很可能导致企业的“逆向选择”问题。由于政府无法准确明晰企业出水效果和治污努力间的关系,从而不能恰当确定企业的水环境行为类型和水污染物处理能力。因此,为降低错误判断所付出的高额补贴,政府往往会倾向于全部给企业以较低额度的补贴。这将导致有长远发展战略的企业不堪成本,而无法进一步减排,最终导致这种企业退化为环境机会主义者,以致整个领域“劣质者驱逐优质者”。

b. 企业的“道德风险”问题。政府和企业达成了水环境监管的共识之后,排污企业为完成其经济收益目标,依靠私有信息而“隐藏行动”,如“私设暗管”,稀释“达标”,非法排放有毒物质,拒绝阻挠现场检查,为规避监管私自改变自动监测设备的采样方式、采样点,涂改、伪造监测数据,拒报、谎报排污申报登记等“道德风险”行为,使社会公共利益受损。

c. 地方政府的“道德风险”问题。地方政府既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这一级委托-代理关系的代理人,又是地方政府-企业这一级委托-代理关系的委托人,这一双重身份使其成为“双重利益代表”,可能发生角色错位和利益越界。在政治激励和财政约束的制度环境下,地方政府的行为动机主要是追求政治晋升和提高地方财政收入,因此作为税收主要来源的企业成为政府关注的对象。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为保护当地产业发展,常常会为企业提供便利,变相保护和鼓励污染企业,这促成了地方政府的“道德风险”问题。

1. 2. 2 委托-代理风险的产生原因

工业水环境监管参与主体的委托-代理风险直接影响到监管的有效性,根据现有研究成果,将这种风险产生的原因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见表1。

以上原因综合作用共同影响地方政府和排污企业之间关于环境战略的博弈结果。

2 工业水环境监管中的环境行政合同

“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削弱了工业水环境监管的效果,而传统的监管手段多为规制和惩罚,激励效果不足。20 世纪80 年代,委托-代理理论被应用到环境问题上。同时期我国也开始在环境管理方面实行环境保护责任制,通过制定合同的方式,确认环境管理者与污染制造者在环境保护中的责、权、利关系[10],环境行政合同被广泛地用于排污企业的污染治理、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排污费的征收管理、环境污染的案件处置等方面。环境行政合同与行政命令相比更加有利于排污企业,它把排污企业从被监管人的位置提升到当事人的位置,从而有效地调动了排污企业的环境保护积极性和环保技术研发的创造性。由于这是一种基于双方合意的合同形式,政府和排污企业在合同的制定中可以经过反复磋商和多次讨价还价,使企业的自身利益在合同的制定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与一般合同相比环境行政合同往往给企业提供了一种补偿[11]。但是,由于我国这种制度还未形成,造成了环境管理领域现实的契约关系大量存在,而环境管理的契约理论研究却很薄弱的现状。因此,笔者延续环境行政合同的管理理念,提出以工业水环境监管环境行政合同( 简称“监管合同”) 为载体,设计监管中的激励-约束-监督机制。

3 工业水环境监管中的激励-约束-监督机制

激励是指委托人为了诱使具有私人信息的代理人,从其自身利益出发做出符合委托人目标的行动[12]。约束是一种反向激励,为克服委托-代理关系中的机会主义和消极怠工,需要有必要的约束和监督机制。在调动代理人积极性方面,激励与约束机制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3. 1 激励-约束-监督机制设计

3. 1. 1 工业水环境监管中的激励机制

在工业水环境监管中融入环境补贴政策,作为企业主动削减污染物的经济激励。在订立监管合同时,首先在水功能区划内水环境容量总量控制约束下,订立一个某企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q。其次根据企业执行的情况进行奖励即环境补贴: 当企业以一定的努力水平进行企业生产废水处理时,出水水质达到q,此时享受环境补贴S = S( q) 。这一补贴反应了政府对环境质量的重视程度,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治污的高成本。

3. 1. 2 工业水环境监管中的约束机制

a. 环境监察执法。环境监察是依法对辖区内的单位和个人执行环保法律法规情况,进行的现场监督检查[13]。为进一步明确环境监察的执法地位、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水平,环保部相继出台了《环境监察工作制度》、《环境监察执法程序》、《环境监察工作程序》等文件。然而这些文件对监察频次的规定过于绝对,不能适用于每一个行业,对具体污染问题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制定。因此,在监管合同中,引入监察概率P( q) ,0≤P( q) ≤1,根据具体企业自身特征,科学制定污染源的不定期监察频次。

b. 环境行政处罚。环境行政处罚是指环境保护监督管理部门对违反环境保护法,但尚未构成犯罪的单位或个人实施的一种行政制裁[14]。然而,科学、有效的环境行政处罚额度,首先应该以违法所得为基准,并充分体现污染行为与环境损害的相关性。而目前的经济处罚条款都规定了处罚总额的上限,且处罚额是针对“一次”违法行为的静态绝对处罚值[15]。这既不能体现处罚的科学性,也不能保证应有的效力。因此,在监管合同中,综合考虑P( q) ,偷排行为被公众参与发现并揭发而受到罚款的概率λ,偷排将对下游造成的破坏损失D( q) ,企业纳税额T( q) 等多种因素,度量环境行政处罚额度F( q) 。

3. 1. 3 工业水环境监管中的监督机制

环境行政执法是工业水环境监管机制运行的主要手段,但目前存在着很多问题,如审批把关不严、执法力度不够、疏于监管、督察落实不到位等。因此,在监管合同中引入: ①中央的司法和行政监管。地方政府及其环境行政主管部门对违法排污企业进行庇护恰好被公众参与发现并检举,地方政府将受到中央政府的处罚Fa( q) ,以体现中央的司法和行政监管。②公众参与机制。企业偷排污水或地方政府庇护行为被公众参与检举的概率 λ,即公众参与程度0≤λ≤1,以体现公众参与的社会性监督。

3. 2 工业水环境监管中激励约束监督机制的运行机理

工业水环境监管中激励约束机制的运行,是要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最大效益地实现减排目标。工业水环境监管的约束条件包括: ①企业参与约束。企业执行监管合同的收益大于或等于不执行的收益。②激励相容约束。当企业选择达标排污时的收益大于或等于任何超标排污时的收益。③总量控制约束。根据企业所在水功能区划内的容量总量控制目标,对排污权进行初始分配。

设 πk( q) 为企业治理生产废水所产生的附加经济收益,πl( q) 为企业治理生产废水给社会带来的环境收益,Cr( Cr∈R) 为环境监管成本,D( q) 为企业污水偷排将对下游造成的破坏,Fa( q) 为地方政府对企业偷排进行庇护恰好被公众参与发现并检举后将要受到中央政府的处罚。D( q) 、Fa( q) 均由企业的客观情况决定,是本研究的已知量。设地方政府以 η 的概率对企业进行庇护( 0≤η≤1) ,企业以 γ的概率对生产废水进行违法偷排( 0≤γ≤1) ,则政府的目标函数为

a. 企业参与约束。如果企业不执行监管合同,它将不处理任何污染,因此在企业违法排污时收益为: πk( q) + S( q) -[F( q) + S( q) ]{ P( q) [1 - ( 1 -λ) η]+ [1 - P ( q) ]λ} ,企业执行监管合同守法排污时收益为 πk( q) + S( q) - C( q) ≥0,则遵守约束为: C( q) -[F( q) + S( q) ]{ P( q) [1 - ( 1 - λ) η]+[1 - P( q) ]λ} ≤0。

b. 激励相容约束。企业执行监管合同守法排污时收益为 πk( q) + S( q) - C( q) ,企业超标排污时的收益为 πk( q') + S( q') - C( q') ,q'是超标排污的浓度,q'≥q。因此激励相容要求为 πk( q) + S( q) -C(q)≥πk(q')+S(q')-C(q')。

c. 水功能区划内水环境容量的总量控制约束。设企业的初始排放权为Q,合同期为 Δt,每天排放污水总体积为V,在合同期内企业的排污量为q VΔt,则总量控制约束为: q VΔt≤Q。

因此,构建地方政府作为委托人的工业水环境监管模型如下:

至此,在工业水环境监管激励-约束-监督机制构建的基础上,建立地方政府与排污企业的委托-代理模型,通过求解可以得出监管合同中污水排放标准、监管频率、补偿额度以及罚款数额的最优值。这说明了实现企业的守法排污及环境效益的最大化,并不是一味地提高补贴额度和加大惩罚力度能够解决的,是环境补贴、偷排处罚和监察频率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且工业水环境监管效力的发挥与其监管合同完善的实施流程密不可分,因此下文对监管合同的实施流程进行设计。

4工业水环境监管环境行政合同的实施流程

工业水环境监管环境行政合同实施,即地方政府环境行政主管部门与排污企业签订激励-约束-监督一体化的监管合同[q,S( q) ,P( q) ,F( q) ]文本,此文本中明确说明了: ①当企业出水水质达到污染物排放标准q,将享受政府的环境补贴S = S( q) ;②地方政府环境行政主管部门对企业的监察概率P( q) ,环境行政处罚额度F( q) ; ③企业偷排污水被公众参与检举的概率 λ,即公众参与程度0≤λ≤1。实施流程见图1。

如图1 所示,工业水环境监管环境行政合同实施流程,融入了中央的司法与行政监督和社会性监督,建立了由中央-地方-公众合作的工业水环境监管,形成了核心监管和外围监管的双层监管结构。其中核心监管层面,由监管直接参与主体———地方政府和排污企业组成; 外围监管层面,由中央政府、公众、非政府组织和媒体等组成,成为核心层面的有力约束。这2 个层面的有机结合形成了高效的工业水环境监管组织体系。同时该实施流程,实现了中央政府及环境保护部—地方政府及主管部门—排污企业这一自上而下的监管,以及公众等社会性监督团体—地方政府/排污企业—中央司法行政监督部门这一自下而上的监管,促成了双向监管机制的实现,保障了工业水环境监管环境行政合同的有效执行。

地方政府方面: ①公布监管合同执行规定。环境行政主管部门,首先应该通过政府公报以及政府网站等方式,公布合同的详细规定,包括[q,S( q) ,P( q) ,F( q) ]的具体量值,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申请与受理程序等信息。②答复企业疑问。企业申请人对监管合同相关事项、依据、条件、程序、期限等有疑义,可要求主管部门予以说明解释。③受理申请签订监管合同。主管部门对企业的生产运营、水处理能力及排污历史等条件进行核查,对符合条件的予以受理并签订合同。④监督核查。环境监察部门按照合同规定的监管频次进行不定期的监督核查。

排污企业方面: 针对监管合同内容做出环境行为决策、提出疑问、提交申请、执行合同规定。遵守合同,将获得环境补贴; 违法偷排,地方政府对其进行严格执法时,将受到环境行政处罚。但在非监管执行时段进行偷排时,将会受到公众等社会性监督团体的监管。如地方政府对排污企业实施庇护,公众等社会性监督团体发现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关于环境公共利益受到侵害的诉讼,实现中央政府的司法监督; 地方环境监察执法人员等收受贿赂、违规执法等,构成对行政相对人等合法权益的侵犯,公众等社会性监督团体可以向环境保护部行政复议处申请行政复议,实现中央政府的行政监督。地方政府水污染防治专项资金的使用存在违规违纪情况时,公众等社会性监督团体可以向财政部中的监督检查局以及中纪委、监察部进行检举揭发,多部委联合对公众举报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实现中央政府的各部门协助监督。

综上,在激励-约束-监督一体化的水环境监管机制作用下,形成了由地方政府和排污企业组成的核心监管层面,和由中央政府及公众等社会性监管团体组成的外围监管层面。进而,实现了地方政府、公众联合监管企业,公众、中央政府联合监管地方政府,以及企业相互监督的多主体联防联控的水环境监管网络。

5 结语

从工业水环境监管主体的委托-代理关系出发,分析其中的委托-代理结构、风险及产生原因,提出工业水环境监管环境行政合同,构建激励-约束-监督机制,设计监管合同的实施流程。归纳起来激励-约束-监督的工业水环境监管具有如下意义: ① 针对性较强、行政管理及实施费用小,成为我国现行环境管理方式的补充和完善; ② 排污企业能够参与合同的协商,加深企业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认识,提高对环境制度变迁的适应能力; ③ 真正将企业视为水环境监管参与主体,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④ 促进政府由领导者、控制者变成环境管理的引导者和服务者。

监管监督社会保险 篇10

一、食品安全事件网络舆论监督

网络舆论监督指公众通过网络的手段,运用微博发言、微博跟帖、新闻跟帖及论坛讨论等多种形式所进行的舆论监督,这种监督方式不同于传统的大众传媒舆论监督,大众传媒舆论监督多指报纸、广播、电视、新闻性期刊等,而网络舆论监督仅仅包括网络。食品安全事件的网络舆论监督是公众通过网络对食品安全事件进行的舆论监督,对食品安全事件的网络舆论监督不仅仅局限于对事件的最初曝光,更聚焦于食品安全事件的进展情况以及食品安全事件的后续处理情况的相关报道,相比较而言,在传统媒体报道了某一食品安全事件之后,网络便成为了公众寻找最新资讯和媒体和中介。

我国的网络舆论监督最早开始于21世纪初,2001年网络媒体对毒大米事件进行了专题报道,民众从此网络报道中了解到关于毒大米事件的详细信息,从这件食品安全事件的报道中也可以看出,网络舆论监督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2002年网络上题为“转基因食品红色警报”的帖子率先揭露了“雀巢转基因奶粉”事件,此后,雀巢奶粉事件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民众的注意。2009年蒙牛特仑苏OMP牛奶由于添加安全性不明物质OMP而遭检查,这一事件经网络曝光,继而引起了对食品添加剂管理的关注。可以看出,网络舆论监督对食品安全的影响愈加明显,在潜移默化中渗透进食品安全事件中。

二、网络舆论监督在食品安全事件中的作用

网络舆论监督对我国食品安全事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表现为以下方面:

(一)导入信息,提前监测

网络舆论在公众接触不到的范围内,将有关食品安全的信息提供给公众,食品安全事件往往只有通过媒体的报道才能进入公众的视野,被消费者所知晓,网络媒体在此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便是信息导入,一方面是信息的发布,当食品安全事件发生时,网络媒体会在第一时间内将事件公布于众,传统媒体的运行周期不同,报纸的周期是天,电视的周期是分,而与传统媒体不同的是,网络媒体的周期是即时的,与传统媒体的限制度相比,网络的限制度较弱,当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后,网络能够即时播报。另一方面是信息的集成及存储功能,传统媒体刊登出信息后,经过网络媒体的转载会在更大范围内为受众所知晓,引起较大反响,因为网络是24小时运行的,民众任何时间都能在网络上看到新闻,网络媒体的优势在于快速将事件信息进行储存和集成并传递给更多的受众。

(二)综合报道,持续跟进

网络媒体能够帮助公众消除对事物的不确定性看法,并影响公众选择或不选择某种行为的概率,网络媒体的海量信息存储功能能够满足公众所需,提高公众对事件的认识,降低事件的模糊程度。网络媒体能够给公众提供的信息包括:一是有关食品安全事件本身的真实情况,发生的原因及对人体是否有害等的影响。传统媒体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无法在第一时间内提供全面的信息,而网络媒体的多媒体互动平台能够快速将信息传递给公众。在百度上输入“破皮鞋果冻”,找到的相关网页有2230000篇,事件的每一个进展都可以在网络上找到报道。二是普及食品安全知识,当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后,网络媒体能够即时刊登出与本次食品安全事件有关的科学知识,提醒公众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的食品安全问题。新华网中有关专家的报道为公众解释了为何众多厂家要在果冻中加入破鞋料,这些科学的解释减轻了公众心中的不安全感,增强了社会稳定。三是企业等当事方的回应,当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后,食品企业当事方的态度与回应也是公众非常关心的,网络上的信息非常多,“厦产果冻喊冤:我们没用破皮鞋,”财经网“范志红否认破皮鞋变果冻和酸奶”,这些信息在一定程度上也扩展了公众对食品安全危机事件的了解。四是政府政策的解读,每当食品安全事件发生时,矛头也定会指向政府相关部门,抨击某环节的纰漏,由于公众并不了解相关法规,所有网络没有会结合食品安全事件本身进行有关法律法规的解读。

(三)舆论导向,受众互动

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最显著的区别就在于网络媒体能够使受众之间具有很好的互动,而传统没有很难使受众有互动反馈的机会,即使有报纸或电视节目有连线采访,但是受时间限制,真正能够参与互动或者互动的真实性和时效性也效果甚微。民众可以通过网络媒体的论坛留言、网站投票、讨论版等多种形式就食品安全时间进行公开互动讨论,既可以缓解公众情绪,也可以了解公众态度。舆论媒体是对民众意见的分流整合,混杂着理智与非理智的各种言论和观点,舆论媒体能否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有赖于网络媒体提供大量的信息,将事件往正确的方向引导。一般而言,评述员的述评、网友的评论和互动性的评论相互结合,互相补充能够将食品安全事件引向较为正确、真实的方向,向民众呈现客观的事实。

(四)执行力强,影响力大

网民执行力是指食品安全事件曝光后,网民采取任何相对应行动的能力,食品安全涉及到每个民众个体的人身安全,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公众也有了一定的辨伪能力,虽不会完全相信信息的真伪,但会首先停止购买产品,等事情真相出来后再进行购买或放弃购买。每次食品安全事件之后,无论是有问题还是没有问题的同类产品的销量都会受到较大的影响。食品安全事件牵扯的范围很广,多会波及整个品牌或整个行业,不仅是品牌的名誉,还包括产品的进出口等经济利益的损失,“三聚氰胺”事件的发生使外国民众对中国的奶产品及其他产品都产生了质疑,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更是发出警告,要求国民不要食用来自中国的奶粉制品,严重影响了中国企业的出口贸易和品牌声誉。

三、食品安全事件的网络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

虽然网络舆论对食品安全事件具有非常大的作用,如本文第二部分所述,但这并非说明网络舆论监督对食品安全事件的监督作用很完备,网络媒体的发展历史较短,相对于传统没有仍缺乏丰富的经验,在监督食品安全过程中,也存在着虚假信息泛滥、深度报道缺乏、受外部经济利益干扰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需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和总结,以使网络舆论更好地监督食品安全。

(一)虚假信息泛滥

网络是一个开放的信息交流平台,网络主体的虚拟性及匿名信,使得网络上的信息纷繁复杂,真假难辨,不排除有某种个人目的或者某群体目的的虚假信息混入,误导民众对事件真实性的判断,这些虚假的信息能够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甚至会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稳定。2005年7月5日,《环球时报生命周刊》刊登了《“一个啤酒工作者的来信”》,在随后的报道及网站转载中,“95%的品酒加甲醛”的说法在国内传开,很多啤酒企业受到影响,造成非常大的经济损失,在国家质检总局的抽检报告中得知啤酒甲醛超标问题并不存在,而是个别生产混合澄清剂的公司为扩大公司产品销售而借此生事,以期让政府强制取消啤酒甲醛酿造工艺。因此,也可以看出,网络媒体仍存在着很多虚假信息报道,对民众的生活和企业产生不良的影响。

(二)深度报道缺乏

虽然网络没有能够快速传递信息,但是正是由于信息的快速性也导致了报道很难在第一时间内做到深度性和全面性,缺乏深度报道,只停留在表面,触及不到事件的本质,对事件的呈现也只能出现断层。2010年8月5日,《健康时报》报道了“武汉三名女婴性早熟”的病例,经调查,三名女婴的家长称都曾食用过“圣元优博”奶粉,怀疑和圣元有关,此后的中国新闻网、新华网、新浪网都一直关注此事件的进展情况,并不断进行报道,然而,所有的报道都是表面上的事件进展,在论及圣元奶粉是否存在问题,卫生部是否妥当复杂等问题时,网络媒体却始终没有给出最确切的答案,最后是《新京报》发表署名任孟山的评论“没事的奶粉何以成为公共事件的主角”,抨击了国家质检体系的监管程序不合理,导致民众对食品安全问题持有强烈的不满和怀疑态度。

(三)公关导向严重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这就是人们口耳相传的信息多为负面信息,似乎大家对“好的信息”都习以为常,不具有吸引力和嚼头,舆论媒体也正是抓住了人们的这样的心理,往往纰漏的也是社会上的负面印象,尤其对于关乎民众人身安全的食品安全问题更是成为舆论媒体的重要纰漏内容。此外,在食品安全事件的舆论监督中,也存在经济诱惑的弊端,当不利于己的新闻报道出现后,与报道相关的当事人会通过经济贿赂等方式进行封口,也使得舆论监督的公信力受到影响。2008年,当三鹿奶粉事件发生后,9月12日,网络媒体又爆出百度搜索引擎屏蔽三鹿有毒奶粉的事件,在一份名为“三鹿公关公司写给三鹿危机公关的信”中披露,百度涉嫌收取300万元保护费而屏蔽三鹿负面新闻。当搜索引擎被公关而保持沉默,不对食品安全事件的真实情况做出反应和报道时,舆论监督的效果定会让公众感到担忧。

(四)报道主题受限

虽然网络媒体具有很大的自由性和言论的开放性,但是网络媒体报道仍存在报道主题受限的问题,以“破皮鞋果冻”的食品安全网络媒体报道为例,虽然网络报道非常多,但是也基本集中在政府部门或官员的观点上,如“政府措施”、“质量检查”、“事件调查”、“问题果冻处理”等占绝大多数闭路,而体系消费者的主题却占比较少。此外,网络媒体的报道主题中,提供消息占较大比较,而解释性的报道很少,民众的声音非常少。在我国,近年来频繁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已经引起了民众的恐慌和愤怒,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民众缺乏基本的食品安全知识,毕竟食品安全与其他安全不同,例如某添加剂具有致癌性质,但是并非说明这种事物就能致癌,而且也无法通过实际检查确定这样的论断,某不合格食品也并非等于有毒食品,即使食用之后也没有很大的反应。针对这样的事情,专家学者可以在食品安全事件中起到引导、解读和抚慰的作用,但是现实情况是,这些专家学者的声音也非常微弱,他们的观点得不到权威的渠道告知,民众也没有一个正确的渠道去了解专家的观点,继而就不知道事情的真相,而对专家观点也久而久之抱有怀疑态度。

四、北京市做好食品安全事件网络舆论监督的对策建议

在对食品安全事件进行监督的众多媒体中,网络媒体凭借其不同于传统媒体的特点,能够在最短时间内传递信息,通过多种手段全方位的报道事件的进展情况,也将对食品安全事件的舆论监督带入一个新的阶段。虽然网络舆论对于食品安全问题具有很好的监督作用,但是从上述分析中也可以看出,网络舆论仍存在很多不足。因此,北京市应针对当前食品安全事件网络舆论监督的现状,提出完善的对策,提高网络舆论监督的效率和合理性。

(一)完善网络媒体监管机制

网络媒体作为一个新兴的潜力巨大的行业,要想使其对食品安全的监督管理发挥重大的作用,对网络媒体的管理显得非常重要,因此,监管者的管理影响网络媒体的发展。对网络媒体的监管包括很多方面,既有包括信息的公开资格和时间限制,又包括信息报道的要求和规范,此外还包括网络媒体从业者的行为规范等,这些都是对网络媒体进行管理的范畴。北京市对网络媒体的管理可以通过制定法规政策,完善现有的一些条例对网络媒体进行管理,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很多关于监管网络媒体的法律法规。北京市相关政府可以根据相关法律进一步规范市内的网络媒体的监督和管理,尤其是对网络媒体机构及从业者的不规范行为,需要北京市政府制定适合北京市实际情况的网络规范,正确引导其行为,减少虚假信息对食品安全事件的影响,强化网络媒体机构及从业者的社会责任感。因此,北京市政府完善网络舆论监督的法规能促进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监督和管理,更能提高网络舆论监督的力量。

(二)增加网络媒体信息透明度

当食品安全事件发生时,北京市政府应在第一时间内公布情况,发布信息,成为公众了解信息的有效渠道。在这一过程中,信息的公开透明是非常重要的,一旦食品安全事件发生,政府在第一时间内公布信息,发布权威信息,能够减少公众心中的质疑和怨愤情绪。而如果仅从政府形象考虑,隐瞒事情的真相,会影响政府及网络媒体在公众心目中的公信力和形象。如果政府能够给公众真实及时的信息,那么当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后,媒体会向北京市政府求证,并根据政府提供的信息对食品安全事件进行报道,并采访相关的人,同时会引进一些社会主流专家对食品安全事件的解析和评论,正确引导公众的注意力和对食品安全事件的看法和态度。在食品安全事件发生时,政府要充在前面,要与网络媒体一同努力正确在最短的时间内将食品安全的事情原委告知公众,而不是滞后于网络媒体,这样既损害了政府的形象,同时又不利于网络媒体信息的规范性和权威性。这样,只有扩大信息公开路径,增加信息透明度,在有食品安全事件发生时最先公布事情真实情况,才能逐渐建立北京市政府的公信形象和地位。

(三)利用网络媒体作政府助力

网络媒体在舆论监督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让公众及时了解到食品安全问题事件的各种信息,由此可见,网络媒体的作用非常明显,而且潜力巨大。北京市政府可以疏导利用网络媒体,进行正确的利用,使其为政府工作服务。在信息公开方面,北京市政府除了要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媒体通知有关事件的相关信息植物,还可以通过政府网站发布关于食品安全的相关信息,让民众能够通过这个非常正规、非常权威的渠道去了解有关食品安全事件的信息。但北京市政府还要对这些信息进行更加有效的管理,及时更新,正确为民众提供及时、准确、真实的信息。与此同时,北京市政府也可以通过建立网上信访制度,开办网络论坛,在这里允许工作发表个人意见,这样,政府可以获得第一手的资料,并能够及时了解民众的想法,联合食品安全问题事件的当事者单位根据民众的要求解决事情。

(四)提高网络媒体从业者的素质

在对食品安全事件的网络舆论监督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主体就是网络媒体的从业人员,他们是直接发布有关食品安全信息的主要群体,然而一些网络媒体从业人员接受当事企业的公关而追求个人经济利益,或者为追求轰动效应而夸大新闻事实等都会造成网络媒体报道的虚假和错误。因为,北京市政府应该加强对网络媒体从业者的素质的培养,一方面通过法律的手段告诉这些从业者,哪些是可以通过网络媒体进行宣传的,而哪些虚假信息是不可以通过网络媒体进行宣传,通过法律这个硬性的武器可以约束一部分网络媒体信息的虚假;另一方面可以通过道德约束,这个约束是软性的,靠的是从业人员的德行素质,已有的《记者守则》、《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和《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等都是对网络媒体从业人员的道德约束,能够在某种程度上规范从业者的德行,也可以提高网络媒体舆论监督的效用。此外,网络媒体从业人员还要多学习有关食品安全的知识和书籍,针对食品安全问题事件的发生,要在第一时间内,通过科学的渠道了解食品安全问题的真伪,保证所播报的信息是真实的、科学的、客观的,以给公众真实准确的信息。

(五)网民自身提升素养

虽然通过多种途径可以约束网络媒体公众者发布信息的真实性,但是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网民及公众自身要提升自己的素养。在网络传播中,公众及网民能够参与到其中的各个环节,可以上传信息,通过微博等发布信息,同时,针对食品安全事件的报道,公众不应过度相信信息,而应该自己在平时的生活中多关注食品安全知识,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对各种复杂的食品安全相关信息做出正确的分析,

五、结语

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在信息化时代,由于网络媒体的介入,更是加剧了食品安全事件频繁的概率。从近几年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的突发线索和传播途径等来看,网络媒体对食品安全事件的监督的作用愈加明显,而且在食品安全事件发生的不同阶段均有不同的作用。网络媒体监督凭借其自身的特性能够使舆论监督的形式多元化、舆论监督的效力提升,当然,我们也不能否网络媒体自身的缺陷,在食品安全事件中的不利之处。北京市作为政治经济中心,其食品安全监管问题更是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有效利用网络媒体的监督作用,同时联合民众及网民等共同加强与传统媒体的互动,能够为食品安全事件的网络舆论监督提供强大的后盾。

参考文献

[1]洪亮.浅谈媒体在企业危机事件中的作用[J].商场现代化, 2009.

[2]刘琦琳.“奶粉事件”的互联网反思[J].互联网周刊, 2008.

上一篇:高质量投标文件下一篇:语用学与大学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