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活课堂

2024-07-13

灵活课堂(精选十篇)

灵活课堂 篇1

关键词:课堂“生成”,学生“错误”,课堂“冷场”

怎样的数学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如何提高数学课堂中40分钟的有效性?这一直是我们数学教师关注的问题, 也是一直困扰我们的一个难点。在这方面经过几年的研究和尝试, 我获得以下几方面的体会, 在此写出来和大家商榷。

一、巧用课堂“生成”

凡是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优质公开课, 一定是教师在面对课堂生成时, 能及时抓住并利用好这一资源, 恰当地变更教学方案、思路、方法, 让智慧充满课堂, 让课堂妙趣横生。课堂教学是开放的, 教师面对的是活生生、有思想的生命。课堂教学内容能否顺利完成, 要靠师生的共同配合。所以教师课前的教学环节设计固然重要, 但更要关注课堂生成, 灵活驾驭课堂。

如, 一位教师在教学“用方程解应用题”时提出:“如果现在是6时整, 你有办法知道至少经过多长时间, 时针与分针会重叠吗?”不到3分钟, 一男生站起来, 眉飞色舞地说:“大约32分钟, 我是拨手表的时针和分针知道的。”教师带头鼓掌:“这是一种非常巧妙的方法, 还有其他的方法吗?”不一会儿, 又有几只小手举了起来, 有转化成追击问题解答的, 有用方程解的, 答案均是32分钟。而后, 教师引导学生谈谈对这些解法的意见, 大多数学生认为拨表的方法好, 老师指出:“在日常生活中, 有时不需要精打细算, 而采用估算的办法快速作出决断, 应用这种方法的同学具备政治家的睿智, 将来要是当上省长、市长或县长一定会非常出色。”接着, 教师又让用其他方法解答的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这些学生发言的声音很小, 显得有些底气不足。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对拨表和列式解答两大类方法进行比较, 得出它们一个是粗略的, 一个是精确的, 又指出:“估算虽好, 但也要运用得当, 像宇宙飞船与空间站的对接, 必须精确到万分之一秒才能实现, 列式解答的同学思维缜密, 这种品质是进行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 将来要是从事科学研究的话, 一定会大有作为。”刚才略显信心不足的学生顿时挺直了腰杆, 脸上露出了笑容。

上面的教学之所以能情酣意浓, 关键在于教师能认真倾听, 及时抓住课堂“生成”, 以心灵舞动心灵, 使课堂真正成为教学的共同体, 让学生在这样的共同体中共享共进。

二、妙用学生“错误”

心理学家盖耶认为:“谁不考虑尝试错误, 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有成效的学习时刻。”其实, 课堂上的错误是极有价值的。它见证着学生从不懂到懂, 从不会到会的全部过程。如果我们能用好这些资源, 课堂教学就将变得更加有血有肉、绚丽多姿。

如, 我在教完《商不变的规律》后, 出示:“30÷8=60÷ () = () ÷4。”一个学生说:“两个括号里都应该填18, 理由是三个算式的结果都是商3余6。”我让其他学生谈谈看法, 都认为有道理, 但还有另一种答案, 即根据商不变的规律, 两个括号里还可以分别填上16和15。教师质疑:“两种答案都有道理, 这是不是一题多解呢?”然后,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学生发现第一种解法看似有理, 其实问题就出在余数6上, 它们是不同的被除数、除数运算得到的, 不一样。

课堂上出现错误时, 我们不要敷衍塞责, 而应积极面对, 用心挖掘价值。只有这样, 学生才会敞开内心, 才会“茅塞顿开”“豁然开朗”, 课堂也就因这错误而更加美丽。

三、善待课堂“冷场”

鲜活的课堂有时也不可避免地让我们遭遇一次又一次意外的冷场, 我们应担当好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的这一角色, 发挥自己的灵性与魅力, 让冷场重燃激情, 让空白滋生飞扬。

如, 在《长方体的认识》的教学中, 教师让学生触摸带来的长方体实物, 交流自己的发现, 班上大多数学生认为长方体有六个面。这时, 有一名学生站了起来:“不对, 有八个面。”教师:“请你说说理由。”这名学生说:“比如装酒瓶的盒子外边有六个面, 里边还有两个面, 合起来就是八个面。”教师拆开装酒瓶的盒子, 确实还有两舌头。教师备课时没有预想到这个问题, 这时教室里出奇的安静。过了大约一分钟, 教师计上心来:“是不是真理只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呢?这位同学说得对吗?如果不对, 你如何说服他?”顿时, 一只只小手纷纷举了起来, 生1:“不对, 这两个小面与顶面重叠, 打开时才露出, 不能算是它的面。”生2:“其实打开才能见到这两个小的面, 还有接头部分, 并不是围成这个盒子的表面。”学生的回答异彩纷呈。

面对冷场, 只要我们潜心驾驭, 机智应对, 因势利导, 就能使教学朝着积极有效的方向推进, 使冷场催生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课堂教学实施中的有效性, 即教学的有效性实践与完善。总体来说, 虽然有效的课前预设为课堂的教学成功定好了基调, 但是否能实现有效性教学, 还取决于具体的组织、调控、引导。

参考文献

[1]刘文.培养学生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教学实效[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 (中国名校卷) (五) [C], 2009.

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 篇2

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

文/马海春

摘 要:采用灵活的形式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用函默的语言、贴近生活的内容、游戏的方式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关键词: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创新意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怎样教学才能使学生学得主动、快

乐,才能使学生获得充分的发展和进步。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氛围,会使学生在知识的探索上、能力的发挥上、在发现与创造欲上达到最佳状态,使课堂教学获得最高效益。采用灵活的形式活跃课堂气氛,使课堂教学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可以真正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求知欲和创新欲,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如何才能做到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下面谈一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用幽默风趣的语言与表演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幽默是一种比较高的语言境界,它极富有情趣,意味深长,数学教师的幽默语言,可激活课堂气氛,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使学生心情舒畅地学习,其作用是很大的。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灵活选用教学方式、方法,用生动风趣、诙谐幽默的语言,把课堂变为幽默、、形象、生动的课堂,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动起来了,思维活起来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就有生命力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就会呱呱叫。事实证明,幽默的语言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调节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是联系学生和教师的感情纽带,能够使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讲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时,可举例:“一百个和尚一百个馍,大和尚一个吃三馍,小和尚三人吃一个馍正好吃完,问几个大和尚和几个小和尚?”由于例子本身具有幽默性,学生的好奇心会促使他们千方百计地去寻求解法,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知识的.积极性得到了很好的调动。

二、用贴近生活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越贴近,学生接纳知识的能力就越高。让课堂教学真正成为生活化的教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提高了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和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入手,让知识和日常生活交融,让学生置身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知识,这

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能使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思考,这样就给课堂教学注入了生机,体会到了知识是来源于生活的,进而会乐此不疲地去学习。我们要善于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通过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或游戏等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去充分体验数学。

例如,在讲“黄金分割”时,向学生展示一幅人体图,告诉学生人体之所以美是因为身体是有比例的,肚脐眼即为人体黄金分割点。又如,讲“中心对称图形和轴对称图形”时,学生又可以领略到数学的结构美,根据我国的园林建筑又可向学生展示数学的美在实际生活中的体现。这样,学生认为数学真的是奇妙无穷,且无数的宝藏等待着他们去开发和利用,结果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就不言而喻了。

三、用游戏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实行“游戏式”的课堂教学,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意识,而且可以使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力求创新和积极探索的心理。(www.fwsir.Com)要根据教材内容,组织一些游戏之类的活动,让内容游戏化、课堂活动化,只要我们大胆创新、善于吸收、勇于进取,我们的教学将会变得更加活泼生动,更能吸引学生学习。

如,在讲“平面直角坐标系”时,可设计如下游戏:首先,要向学生说明两个学生手拉手就表示一对有序实数,即表示平面直角坐标系上某点坐标,左边的学生表示横坐标,右边的学生表示纵坐标,面向大家表示是正数,背向大家表示是负数。其次,要让两个同学手拉手站在教室前面,老师用布把他们的眼睛蒙上,在教室的地面上画上平面直角坐标系。接着,两个学生不断变换前后方向,并同时说:“我们是盲人,我们迷路了,谁能帮我们送回家?”若两个同学同时背向大家,就表示(――,――),这说明他们的家在第三象限,应把他们领到第三象限。实践表明,这个游戏无论是扮演盲人的学生还是领路的学生,都积极参与、热情高涨,活动的情境让学生经久难忘。

以数学知识为载体,通过游戏,可促进每一个学生多方面地发展,使每位学生都在乐趣中学习知识,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等形式的活动中学习新知、巩固新知。因此,有了游戏做基础,形式化的数学知识就变得直观、亲切、形象具体,并且还可促进长时记忆,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总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形式,创设富有挑战性的、有意义的、激励性的情境问题,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在新知的探索过程中,在强烈的求知欲的引领下,学生就能感受到“学数学”的乐趣。在教学中,学生不仅掌握了学数学的方法、形成了技能、获得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建立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魅力课堂,灵活教学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策略;魅力;灵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这个指导思想下,提出了“魅力课堂,灵活教学”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从具体的解读和实施两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希望能与各位同仁共同进步。

1.小学语文教学魅力灵动课堂解读

1.1灵动课堂的意蕴

“灵动”表示有了灵气,如果让课堂有了灵气,学生就能够在课堂中感受到学习的魅力,感受到自己努力的具体方向,享受学习所带来的身心愉快。灵动课堂真正的意蕴在于:第一,学生要享受课堂。传统课堂的创造过程中,学习过程是学生“受折磨”的过程,致使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学生“谈学色变”,避之惟恐不远。灵动课堂的设计要利用多媒体丰富内容,利用互动畅所欲言,让学生充分享受课堂,享受学习的乐趣。只有这样的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学生才会以愉快的心情钻研问题,启动思维,驰骋想象,使思维处于最佳活动状态。第二,教师要运用好课堂。

灵动的课堂,就是珍惜课堂的生成资源,教师要用好课堂生成资源,教师关键要做好课堂生成信息的“重组者”,把有价值的信息和问题转化为新的教学问题,纳入教学内容,成为教学的闪光点。尽量把课堂的时间还给学生。课堂的核心是学习,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教练,要善于让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探索、去争论、去总结,在学习体验中提升与发展,激励学生质疑问难,想方设法推动学生质疑问难,科学地解决学生的质疑问难。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课堂时间需要抓紧每一分每一秒,需要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的思维跟着教学设计运转,并在运转的过程中努力发现学生思想的闪光点,进而加以引导,让学生的思维能与教师同步。

1.2视角的独特诠释

富有魅力灵动的课堂教学要从独特的视角展开教学内容。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采用统一的模式来组织课堂教学,语文学科就是学习生字、分析课文、背诵、解决问题等一系列的学习模式,在这种模式之中,教师完成第一步,学生就知道下面要做什么了,这样的课堂缺乏灵动性,学生也会感觉厌倦。教师要从独特的视角来组织课堂内容:首先,教师要完善教学设计。在制定教学设计中要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课堂教学设计,是重在以教学技术的视角,来设计课堂教学;在基本的教学设计下注重课堂教学的审美设计,则是重在以教学艺术的视角,来设计课堂教学。其次,要保证课堂效益的最大化。要想创设灵动课堂、打造高效课堂,就必须学会用“心”备课,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因为学生的能力提升才是最终的学习目标,比如,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组织合作,争辩探究。比如,交流时的尊重他人、倾听、问题归纳,展示时的自信、大方、表述风度、声音等等。

2.小学语文教学魅力灵动课堂的策略

2.1扎实平实

小学语文教学中有魅力、灵动四射的课堂构建首先要保证教学内容是扎实平实的,看上去两者似乎有矛盾,但是只有在扎实的学习语文知识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创设出有效的教学模式,在让学生掌握最多语文知识的同时,教师努力让课堂充满魅力,让学生愉快学习,这才是最终的学习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要做到语文教学的精细化点拨。所谓精细化点拨就是要在某个设计中进行精细、扎实的讲解,然后在这个点拨下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实现愉快教学。例如:教学北师大版的《女娲补天》这节课时,教师要针对第二自然段进行精细讲解。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女娲难过极了。”是为了什么?联系课文来体会一下。这时学生会仔细分析得出结论:人类都是她的子女,她的子民,看到自己的孩子受苦受难,心情当然难过。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女娲焦急的心理呢?学生回答:从立刻,求等词中进一步体会女娲焦急、难过的心情。这部分的讲解就属于平实化的讲解,然后教师让各个小组仿照老师的讲解方式,详细地进行以下课文内容的分析,学习课文第三、四自然段,一方面分析为什么?一方面分析哪里可以看出?这样学生就掌握了文章主题,同时也了解了分析课文的基本方法,可谓一举两得。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由于课堂容量大,活动形式丰富,会让教师担心时间、浮光掠影,学生浅尝辄止、疲于应付。教师要注意应该围绕教学重点,用主要任务、关键问题统领一堂课,保持相对稳定的教学情境,让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扎实。

2.2互动生成

魅力灵动的课堂需要学生展现自己的理解,展现个人的学习观点,因此互动教学必不可少。建构主义理论也认为,学习应该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是一个利用大脑已有的知识结构去固化或顺应外部世界的过程,而不应该是消极被动的机械接受的过程。教学中,提倡扩散性提问,它追求的目标不是唯一正确的答案,而是学生独创的见解;同时注重学生主体思维过程的展开,以深化学生的思维。例如:教学北师大版《田忌赛马》的过程中,教师要组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课文。小组合作,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学习,读出恰当的语气。自学提示:A分角色朗读对话。B反复读读、想想,感受各个主人公说话的语气?这样小组学习,既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合作,自主学习的能力,又可以把老师讲授的时间节省下来,让学生充分地朗读,充分地感悟。总之,学生是灵动的生命体,在丰富而又千变万化的课堂教学情境中,常会有许多预料不到的现象产生。面对这些生成性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善于倾听,及时捕捉这些稍纵即逝的灵光,以自己的教学智慧去比较、判断、鉴别。

2.3智慧生长

教育是一个过程,是智慧生长的过程,是生命成长的过程,是顺应生命成长规律的知识积累。灵动的课堂要重视学生智慧的生成,有魅力的课堂要重视师生智慧之间的碰撞。为了实现这个教学目标,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动态、静态的多方面展现。例如:教学北师大版小学语文《落叶》这节课时,教师组织学生学习“黄叶一片片飘下来,像一只只蝴蝶在飞舞”。为了实现灵动创设,教师可以画一片黄叶问:这里有多少黄叶?再问:一片片是多少片?(请一小组同学上来,大家画)理解一片片是许多片。然后,教师再提出问题:“谁让黄叶飘?”学生回答:是“风”啊!教师紧接着提出问题:会怎么样的飘呢?下面请一个同学模仿一下吧。学生模仿完后,让学生说一说,黄叶飘下来像什么?这样学生边玩,边看,边说,学生灵动的表现为教师的教学增添了新的思想。总之,诉求智慧的教学应以智慧统率知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生产过程,在不断的思维运动中实现知识向智慧的转化,促进学生智慧的持续生成与发展。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魅力课堂、灵动课堂的创设,建立扎实平实、互动生成和智慧共长的课堂教学环境,全面提升课堂效率,实现课堂效果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陈海燕.牢记语文教学的根本[J].语文学刊.2008(24).

[2]刘喜有.浅议小学语文课堂教学[J].语文学刊.2009(22).

[3]许婕.让小学语文课上得更成功的方法[J].群文天地.2011(12).

灵活运用学具提高课堂效率 篇4

一、树立正确的教学思想

教学的目的, 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 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能力.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一些教师比较热衷于表面化的成绩 (分数) , 在课堂教学中, 采用的是“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教学模式, 学生的学习是“课本———作业本———试卷”, 而学具用于教学不被重视课堂教学, 往往教师讲得多, 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 学生看不到教材内容的实物、模型演示, 独立思考与主动探索的机会很少.因此, 我们应当从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研究教师的教, 把教会学生学习作为我们教学的根本出发点, 把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获取新知识摆在重要的地位.这样, 就免不了要用学具来辅助教学.

二、学具辅助教学,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 抽象、概括能力较差, 教学内容又有一定的抽象性, 教师必须使用学具, 利用学具的形象、直观、生动等特点, 将教材内容呈现给学生, 同时也给学生创设探索、思考的环境, 使每名学生都参与活动.

1. 利用学具辅助教学, 诱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没有兴趣, 要学生主动地、长久地坚持学习是不可能的.面对数学中的枯燥、抽象的问题, 利用学具辅助教学, 寓数学教学于情景之中, 轻松地将学生带入数学领域, 吸引学生积极思考问题, 主动地获取新知识.如教学“10以内数的连加”, 黑板上先贴出2只小鸡在争吃虫子, 让学生说说黑板上有多少只小鸡.接着又贴出2只小鸡, 让学生说说又跑来多少只小鸡, 现在一共是几只小鸡, 怎样列式.最后再贴出3只小鸡, 让学生思考最后黑板上共有多少只小鸡, 怎样列式, 最后的小鸡只数是按怎样的顺序计算出来的.然后, 让学生自己动手摆一摆, 加深对这道题的理解, 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2. 利用学具直观教学, 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学具有直观、具体、形象等特点, 借助学具将教材内容呈现给学生, 能帮助学生理解, 便于学生主动去探索、获取新的知识.如教学“圆的认识 (小学数学) ”时, 教师可让学生先出示生活中圆的模型:飞盘、手表、唱片、圆形的小镜子等, 让学生观察后思考这些物体的共同点是什么, 从而, 让学生自己悟出圆的特征.又如, 教学“1米和10分米的关系”时, 可分组让学生把10分米纸条连接起来, 看要连几次才是1米.这样让学生自己悟出其中的含义.又如, 教学“12时记时法”时, 为了让学生了解在一日内, 时针正好走两圈, 教师可将反映学生一天生活的作息画面用微机演示给学生:午夜12时, 小朋友早已进入梦乡;早上6时30分, 小朋友起床洗漱, 准备上学;中午12时, 小朋友就餐;下午4时放学回家;晚上9时睡觉……每一组画面配有钟的图像和报时声音.学生看到分针、时针不停地转动, 在熟悉的情境中体会到在一日的时间里, 时针正好走两圈.

三、精心安排课堂结构, 辅助课堂教学

运用学具教学的课堂结构就是将教学内容与选取的学具辅助手段按一定方式和程序组成一个整体.课堂教学是定时定量的完整系统, 先做什么, 后做什么, 做多久, 怎么做, 都不是随意安排的.精心制作和选择直观学具,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思考, 在演示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 要注意学具出示的先后顺序

用学具演示, 应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 有顺序地出示学具.由于教师事先了解演示结果和隐蔽数量, 因此, 演示时往往容易忽略这一点.例如, 有的学生演示学具时, 一开始就把8个桃和4个盘同时出示, 这样做是不妥的.“放4盘”是演示的结果, 怎么能让学生先知道呢?正确的演示顺序是:先出示8个桃, 不出示盘, 然后每拿出2个桃就拿出一个盘来放, 一直到把桃分完为止.让学生观察这样的演示过程, 会正确形成除法的概念.

2. 要注意学具出示的方式

学具在演示过程中是以一个一个的方式出现, 还是以一组一组的方式出现, 这要根据题意来确定.如教学倍数, 有的教师用贴教具演示, 先贴上3只白蝴蝶, 然后一只一只地贴上9只花蝴蝶图, 虽然也把9只花蝴蝶分成3组, 但这样出示不太好, 贴花蝴蝶应当3只3只地贴, 这样做才能更好地体现题目的意图.

3. 要注意学具演示的次数

用学具演示, 一般一题演示一次, 但有时有必要适当地重复几次.例如, 教学“圆面积计算公式”时, 在演示教具时, 可把圆分成16个扇形, 用割补方法拼成近似长方形, 然后再还原成圆形, 这样重复几次.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把圆分割成32, 64等份, 拼成近似长方形, 再还原成圆形.这样, 学生就能直观地看到:改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就是原来圆的周长的一半, 其宽就是原来圆的半径, 进而很快地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如果采用一拼即问的方法, 效果就不如这样演示好.

4. 要注意驾驭课堂, 集中学生注意力

借助学具手段展开课堂教学, 教师如果不注意驾驭课堂, 学生很容易分散注意力.切忌手忙脚乱, 顾此失彼.为此, 教师不仅要在课前作出科学的预测, 未雨绸缪, 而且必须在教学过程中随机应变, 巧于点拨.如小学数学第一册, 教学时大多数知识可以用多媒体将其中小熊、小狗、大象等数学材料显示给学生观察.如果教师不注意驾驭课堂, 就可能分散学生注意力, 甚至造成课堂秩序混乱.

课堂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模版) 篇5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应用水平已经成为学校教育手段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多种感官并用学习效率高,视听并用的理解记忆率高,远远大于仅有看或听的记忆率。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既可以用于课堂教学,也可以用于课外辅导,它所显示出的巨大优势往往令常规教学望尘莫及。

第一,它声像兼备,既直观又生动,能够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第二,它能够较好地模拟动态过程,有助于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第三,计算机信息量大,答问自如,能按照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因材施教;

第四,学生同计算机对话,没有任何心理负担,能充分挖掘自己的学习潜力,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注意教学民主,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心理学告诉我们:获得成功是引发兴趣的直接动力和因素。学生经常把自己在某方面获得教师的鼓励视为一种成功,促进自己不断进步。但是,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们有不少老师,为了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整堂课老是提问那几个成绩好的学生,其他大部分学生则被冷落,后者体会不到成功喜悦,长期下去,势必会使他们产生厌学情绪。要想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就必须采用民主的手段,为每一位学生提供更多的发言机会,使人人都获得成功感,达到向全体学生施教的目的。采用的方法可以是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提问不同的问题。通过这种民主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重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教育学生从“学会”到“会学”

叶圣陶 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名言:教是为了不教。要达到“不教”的目的,就要对学生进行先教,让学生掌握自己学习的金钥匙。但是,一般教师只重视教法的研究,而忽视学法的指导。教师把课堂看成是自己在表演,表面上看来很活跃,其实学生并不懂得如何去学习,这样教学的收效也就不大了,对学生继续教育、终身教育也不利。学生不可能在学校学成他一生中所需要的全部知识,随着知识的不断更替,技术的不断革新,人需要经常地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才不至于在社会竞争中处于劣势。因此,教学的任务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爱学、会学”。特别是政治学科,时代感比较强,有些观点经常有变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就等于抓住了教学的重要环节,让学生通过教师的学法指导,把知识转化为技能,促使教学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从而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教育学生从“学会”到“会学”

灵活使用课件优化语文课堂 篇6

一、音画同行,触发情感

要想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真正学有所得,需要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思想和情感,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课件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例如,在教学《故宫博物院》这篇课文时,笔者首先让学生速读课文,试着画出故宫的布局简图,然后设置了“踏上旅程”这一教学环节,引领学生跟随视频游览故宫、了解故宫,接下来再对所画的故宫布局简图进行补充、修改。在优雅的古典音乐中,学生跟随镜头踏上“故宫之旅”,寻找着文中所提及的诸多建筑物,明确它们的具体方位,同时聆听着一个个有关皇宫的故事。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不仅把握了故宫的整体格局,欣赏了故宫建筑的精美,同时也触发了内心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之情。

再如,在解读《大雁归来》时,笔者为学生设定的学习目标是: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体会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唤起内心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情怀。为此,笔者首先为学生播放歌曲《To Be By Your Side》的视频:静谧、蔚蓝的天空下,河流、湖泊、山川、森林、大海如梦幻般掠过,大雁浩浩荡荡地结队远行……那一幕幕的场景,和谐而壮美。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被大雁的执著和大自然的美丽深深吸引,迫切地希望进一步了解大雁、感受自然,这就为顺利进入课文内容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初中的学生思想较为叛逆,逆反心理尤为突出,尤其是对家长。所以教师应适时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方面的教育,引导学生学会感恩。

例如,在教学《散步》时,在引领学生总结了文章的主旨及写法后,笔者设置了“饮水思源”这一教学环节作为拓展内容来深化文章的主题。笔者为学生播放了一段关于感恩父母的视频,引领学生齐读视频中的文字:“当我们还很小的时候……就像当年,你们牵着我们的手一样!”感人的文字、音乐加上发人深思的漫画唤起了学生对过往的回忆,他们无不为之动容,有的学生甚至留下了眼泪,我相信这是感动之泪更是感恩之泪。

二、合理引用,训练能力

在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讲得过多。对此,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可以在45分钟之内把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练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训练并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例如,教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要让树立起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仅仅依靠文章的语言文字很难实现。因此,笔者下载了多幅罗布泊不同时期的图片,设置了“今非昔比”这一环节,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相关图片,让学生结合文中的语句为图片拟写解说词。这样,不仅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唤起了学生对昔日罗布泊消逝的原因进行探究的欲望,为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做好了铺垫。在“追本溯源”环节,笔者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罗布泊由仙湖变为荒漠的真正原因,以此训练学生自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课堂教学接近尾声时,笔者又利用课件为学生展示月牙湖的今昔对比图片,出示相关文字资料,设置话题:“面对此情此景,我想说……”以此训练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增强学生对文章主题的认识。

《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更是一幅绝美的风景画。它是学生在初中阶段接触的第一篇朱自清先生的文章,所以有必要让学生对作者有所了解。在课堂教学中,笔者通过课件投影朱自清不同时期的照片,接着请几名学生分别对朱自清不同时期的情况进行介绍。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全面、更直观地了解作者,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提炼、筛选信息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在感知课文内容环节,笔者给学生的学习任务是:品味春天的景象,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感受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笔者首先引领学生总结文中所展现的五幅春景图,然后带领学生重点分析“春花图”和“春雨图”。笔者为学生播放这两幅春景图的朗读视频,视频中出现的不同场景中的春花、春雨以及朗诵者动情的朗读深深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学生渐渐融入这美妙的境界中,对文章语言文字的兴趣也逐渐增强。此时,笔者投影出赏析文章语言的角度并给出示例,让学生依据示例任选角度品析文章优美的语言。这样,学生不仅顺利完成了学习任务,而且提高了自身的文学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三、把握尺度,实现高效

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在语文教学中并不是必不可少的,但却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语文教学的核心和重心依然是品味语言文字。只有把握好课件使用的尺度,巧用而不滥用课件,才能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达到传统语文教学无法企及的教学效果。

精心选择课件素材,用心设计课件内容,借鉴而不直接使用别人已有的课件是实现语文课堂教学高效性的重要条件。别人的课件往往不能满足我们的实际需求,这是因为课件制作者往往会把他的教学思路、教学风格及其教学对象的需求融入到课件中,而课件制作者的教学对象和我们的教学对象则是不同的。所以,我们不能把别人的课件直接拿来使用,更不能为了使用现成的课件而忽略学生的实际需求。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必须因文本内容而异,因教学目标而异,因教学对象而异。

此外,在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时还需要与传统语文教学方法相结合,同时注意多媒体的使用量,避免“音乐欣赏课”、“影视欣赏课”等“非语文”课堂的出现。通常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主要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创设意境或印证课文所表达的思想,而对文章内容和语言的品析更多的还是依赖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如课堂上的朗读、讨论和必要的板书设计。

例如,《背影》是一篇感人至深的叙事抒情散文,即使用视频展现出父亲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但是如果不遵循传统让学生反复朗读、品味文章的语言文字,学生也很难真正领悟到文章所蕴涵的深厚的父子之情。所以,在讲解《背影》时,笔者选择让学生欣赏电视散文中的视频片段来帮助学生感受父亲的形象,而不是以欣赏电视散文来代替品析文本内容。

灵活驾驭课堂着眼创新能力 篇7

关键词: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品质,创新兴趣,创新能力

数学学科的教学内容是前人创新的产物,数学知识源于创新,又能促使人们进行新的创新。通过数学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数学的一个重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愈来愈显得重要。

一、教师自身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1. 重视知识的发生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数学上每一个概念的引入,都是由于生产实际需要或研究某些问题的需要而产生的,一些重要定理的证明往往也体现了一些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而是提出问题,让学生去想、去说、去发现,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等都是创新。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 创设情景,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的旧教学模式。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其次,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班集体中,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学生在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学生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集体创新能力,最大限度调动学生潜能。

3. 教师应当善于启发引导,鼓励学生的创新热情。

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教师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并且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的途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备的素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设计一些复杂多变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判断来加以解决,或用辩论形式训练学生的判断能力,使学生思维更具流畅性和敏捷性,发表出具有个性的见解。教师在每堂课里必须有意识地让学生总结,总结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培养学生总结能力,课堂教学中要将总结的机会尽可能地放给学生,每次总结,都挑选多位学生发言,要求他们说出自己的独特理解,总结完后,也可以让学生提出自己发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进一步延伸,拓展思维。

二、重视创新思维品质是增强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渠道

数学教学大纲指出“数学教学中,发展思维能力是培养能力的核心。”这就是说数学的课堂教学不仅是数学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利用数学知识这个载体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思维的创新有助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1. 设置问题情境,引入思维境界。

良好的思维习惯,主要体现在是否敢于思维和独立思维。这就要求教师应引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增强学生思维的内驱力,解决学生创新思维的动机问题,为学生的思维提供空间和时间,注重思维诱导,把知识作为过程而不是结果教给学生,为学生的思维创造良好的思维环境。鼓励大胆质疑、释疑,培养学生敢于思维的习惯。教师在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设计提问并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对学生经思考回答的问题正确的应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回答不完善的不应马上否定,而应让学生再想一想,把问题回答的更完善或更准确,以充分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养成敢于思维的习惯。

2. 克服思维定势,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在思维和解题中有“法”可循、有“路”可行。但有些学生往往忽视知识的灵活运用,受到某些方法的局限,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影响了思维的灵活性,因而在教学中应设法克服学生的某些思维定势,注重多角度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全面性。数学课堂教学,不仅要重视结论的证明和应用,更要重视探索发现的过程,要让学生沿着教师精心设计的一条“再发现”的道路去探索和发现事物变化的起因和内在联系,用归纳类比等推力方法,从中找出规律,形成概念,然后再设法论证或解题。

3. 利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训练发散思维,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创新性。

教学中注重发散思维的训练,不仅可以使学生的解题思路开阔,妙法顿生,而且对于培养学生成为勇于探索新方法、新理论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一题多解是训练发散思维的好素材,通过一题多解,引导学生就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不同的观点分析思考同一问题,从而扩充思维的机遇,使学生不满足固有的方法,而求新法。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一题多解,让学生用不同的思路、方法来解,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教学中也可利用互逆因素,训练逆向思维。逆向思维是在研究问题时从反面观察事物,去做与习惯性思维方向完全相反的探索,顺推不行时考虑逆推解决,探讨可能性发生困难时考虑探讨不可能性,由此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事实上,正向思维定势经常制约了思维空间的拓展,有时,正面解题很难,不妨改变思维方向,就会柳暗花明。

三、学生创新兴趣的培养是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

1. 抓住心理特征,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恰如其分的出示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问题高低适度,问题是学生想知道的,这样的问题会吸引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因兴趣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地去解决,去创新。

2. 利用数学中图形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兴趣。

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展示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在教学中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产生共鸣,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巧激趣,让课堂更灵活 篇8

当学生精神不振时,你能否使他们振作?过度兴奋时,你能否使他们归于平静?你能否从学生的眼睛中读出愿望?你能否听出学生回答中的创造?你能否用不同的语言方式让学生感受关注?这就是我们应该追求的课堂教学最理想境界。 可是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怎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呢?

一、让快乐充满课堂

快乐是可以传染的,当教师面带微笑稳步走进课堂时, 学生自然也就有了一个好兴致。教书不过是生活的一部分, 如此而已,现在的教育的确存在太多问题,但教育体制方面的问题不是老师能改变的。既然如此,何不让自己坦然面对、 快乐工作呢?作为教师且不可把先进评选,职称晋级、生源与教师搭配的不满带入课堂。

记得自己上中学时,教我的老师,虽然清贫,但生活丰富多彩,有滋有味,有的老师喜欢唱几曲沂蒙山小调,骏马奔驰保边疆等;有的老师在美术课上讲故事,在体育课上说评书, 在历史课上讲典故,在自习课上看幻灯片等等,他们不仅仅让我们学到了课本的知识,还懂得了更多的生活内容。同样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也在课堂上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 把电视台上的一些热点节目,如成语大会、汉字听写大赛搬到课堂上来,此外还开展诗歌朗诵、小故事演讲、文学社活动。在这样的课上有着欢声笑语,有着兴趣爱好,有着朴实的理想和追求,从来没感到学习的压力,却每次都考出了较为理想的成绩,这就是一种快乐,一种源于师生之间的快乐。只有老师快乐了,才会感染学生,让学生学的快乐。

二、巧导入迷住学生

现在的社会,生活和工作压力的确很重,生活节奏的加快,为了成绩,学校、教师和家长急功近利,擎着让学生“成才”的大旗,不惜以摧残学生心灵的健康成长和牺牲学生的读书权利来追求所谓的“成功”。或许我们的初衷是好的,一心为学生的前途着想,整天在家和学校之间穿梭,起起早贪黑,任劳任怨,被琐事缠身,而自身的生活了无生趣,导致了学生对生活的丰富、幸福视而不见,导致了他们从小就感受不到生活的美好。如果我们只把学生当成考分的机器,只是一味地向学生灌输,师生像陀螺一样不停地旋转,在狭隘、封闭的围城中消磨时光,我们在学生的眼里变得面目呆板,学生也会失去应有的单纯与快乐,在书山题海中徘徊,在单调、 麻木、无趣的生活节奏中,苦熬青春年华……何谈真正意义上的健康、愉悦的成长呢?

作为一个教师,也应该有着一双发现风景的眼睛,一颗感受美丽的灵魂。我会在课堂开始时巧妙导入,比如放一些经典的如小圣施威降大圣、黛玉葬花等电视片段来吸引学生,从而进入课文《小圣施威降大圣》、《香菱学诗》的学习,调动起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最终达到阅读整本书的目的。面对课堂,我们应想着如何吸引学生,我曾做过“课前3分钟演讲”的实验,对增强学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帮助。 也曾尝试用朗读接力的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集中注意力,时刻处在紧张的学习之中。如果条件允许,有时也会带学生出去采风,实在不行,就通过课件把自己的旅行故事和照片分享给学生,让学生和自己一起“旅行”。课堂是教师展示自我创造力的舞台,使自己的课堂每天都有自己的东西,一点一滴产生自己的思想,形成自己的智慧。不论是开场的导语,还是课堂的提问,不论是主题的挖掘,还是课外的延展,都要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生机勃勃的主人。

三、妙设计让学生发挥自身潜能

知道了学生的需求后,就应以新的眼光去看他们,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兴趣,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性,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意识。杜郎口中学教学体现“快乐课堂我称帝。” 好的课堂是学生对老师的崇拜,对知识的渴求,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学生是在享受课堂。在生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充分地锻炼自己,展示自己。《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就要求学校有一个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一旦有了亲近教师的感情,就会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的主体性就能很好地体现,在课堂上碰撞出思维的火花,生成无法预约的精彩。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学习、探索。比如我在八年级下册新授课时,就巧妙结合教材中的《到民间采风去》、《背起行囊走四方》两个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自由分组、自由结合去进行调查。结果学生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有的搞了民俗文化的调查并写成了报告,有的进行了传统节日起源的调查并完成研究报告,有的完成了当地的旅游资源的调查并写出相关的如何开展旅游活动的建议。虽然这些报告还不成熟、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彻底被激发出来,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现在的语文中考题大都是开放型的,只有注重把握新旧知识的联系,主动挖掘知识间或显或隐的链接点,才能以开放的心态,作出正确的判断。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注重引导和激趣,让学生敢想、敢说,有独特的见解和富于创新的精神。教师要牢固树立尊重学生的个性、重视学生的差异、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理念,按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施教,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创造潜能,营造广阔的自主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只有这样才能高质量、高效益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灵活处理教材优化课堂教学 篇9

1、巧设悬念, 激发兴趣。

在教读《变色龙》一文时, 教师首先向学生设置悬念:变色龙是动物蜥蜴的一种, 它的皮肤的颜色随着四周物体的颜色而改变, 课文是写这种动物吗?不是, 那为什么课文却以“变色龙”为题, 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答案。引导学生带着悬念, 主动、积极地学习, 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性认识。

2、活变题目, 以点带面。

于漪老师在上《皇帝的新装》一课时, 让学生初读课文, 先把题目改为《一个皇帝》, 请同学们在横线上用课文中找出的表现皇帝性格的词语填补题目, 如昏庸、虚伪、愚蠢等等, 加深印象。这样点面结合, 注重了阅读训练,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课堂的“主旋律”, 引人入胜

1、一线串珠, 倒析因果。

对《荔枝蜜》一文教读时, 提出开头“我一向不大喜欢蜜蜂”和结尾“梦见自变成一只小蜜蜂”, 这前后岂不是矛盾吗?我为什么会变成一只小蜜蜂呢?这篇课文的最后结果当做问题在开头提出, 分析因果, 让学生产深入探讨, 更好地感知课文中的作者思想感情变化, 学生理清线索, 就会感受到一线串珠的妙处。

2、对比联系, 同中求异。

在教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时, 结合课后短文与郑振铎的《海燕》进行对比联系, 看看描写的方法与所抒发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从中体味写景与抒情的关系。通过对比, 深入理解不同的文章寄寓作者不同的思想感情, 发现新意, 从而把握课文的篇章结构、创作意图和思想意义。

3、巧用插图, 奇思妙想。

教学《天上的街市》, 先让学生认真朗诵, 品味诗的意境和韵味, 再让学生深入体会作者希望超脱现实, 去憧憬美好的生活, 使学生的联想和想像沿着诗句徐徐展开, 这时教师抓住时机, 充分利用文中的插图, 指导学生自由地发挥联想和想像。由此及彼, 扩大时空范围, 拓宽思路, 开掘深度, 学生在创造性的想像中闪现智慧的光芒。

4、课堂竞赛, 丰富多彩。

上好语文活动课, 注重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开脱视野, 陶冶情操, 教师为活跃课堂气氛, 以力求创新的教学目标为基点, 努力营造一种竞争的氛围, 开展竞赛活动课。如举办全班写字比赛, 看谁写得好;查字典比赛, 看

甚至表现出人格障碍、暴躁、走极端, 严重影响社会。

因此, 在生活、学习中家长、教师要了解儿童个性发展的特点, 注意个性差异, 对留守儿童要采取循循善诱, 有针对性进行心理辅导, 为他们的个性和谐发展创造条件。

另外, 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比较显示, 在P、N、L三个维度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 其中P、N维度留守儿童均高于非留守儿童。可以看出,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是儿童最早接触的社会环境, 在不同类型的家庭环境下成长的儿童, 其个性也会有很大的差异[4]。父母在家的儿童能更好地与人相处, 能较好地适应环境, 态度温和, 行为有礼貌, 善从人意。而高分者, 即留守儿童可能出现孤独、粗暴、不关心他人, 难以适应外部环境, 不近人情, 感觉迟钝, 与他人不友好, 喜欢寻衅搅扰, 喜欢干奇特的事情, 并且不顾危险。可以看出, N分低的儿童情绪反应缓慢且轻微, 很容易恢复平静, 他们通常稳重、性情温和、善于自我控制, 分高的儿童常常焦虑、郁郁寡欢、忧心忡忡, 遇到刺激有强烈的情绪反应, 以至出现不够理智的行为。非留守儿童L维分高于留守儿童, 可以看出非留守儿童的掩饰程度较强, 这可能因为父母在家, 能够适时调节儿童情绪以保持稳定, 重视子女教育沟通。相反, 父母不在家的儿童缺乏父爱, 母爱, 情绪很容易被外界环境影响而表现不稳定, 所以父母应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谁查得快;举办词语 (包括同义词、反义词、格言、谚语、歇后语等) 比赛, 看谁积累得多;开展古诗词鉴赏、讲故事或典故、介绍报刊时文或现代新闻、讨论社会热点问题、评析学生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场景等竞赛, 看谁说得好。学生从这里得到的认识是感性的、具体的, 但正是这些感性的事实, 让学生更易于接受融汇其中的道德和观念, 从中学会读书做人的道理。

三、结束语的“终曲”, 耐人寻味

1、妙用诗句, 画龙点睛。

教学时善于利用文中的引用诗句进行分析其在语文中的作用和意义。在教学《驿路梨花》结尾时, 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运用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为上联, 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 概括文章的主题, 对出下联, 能使学生产生耳目一新、茅塞顿开的美感。学生为此跃跃欲试, 纷纷对出有创意的下联:雷锋精神代代传;助人为乐时时在。

2、活用成语, 留给启示。

为帮助学生养成完整而严格的思维, 加深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印象, 在教授《扁鹊见蔡桓公》一文中讨论:蔡桓公因为什么导致病入膏肓?学生明确讳疾忌医。那这个成语将留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和深思呢?这样总结学生会由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与探究。以小见大, 通过个别展示一般, 明确其典型意义。

3、巧变结局, 另辟蹊径。

在讲析《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结局时, 打破常规, 变换角度, 设想此时卖牡蛎的不是于勒, 真正的于勒也在这只船上, 安排菲利普夫妇与发财后的于勒在船上相见的情景会怎样?为此布置学生写一篇短文, 对菲利普夫妇见到发财后的于勒进行神态、言行的描述。这种打破常规, 比较容易引发超常逆向思维的效应, 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情绪保持乐观、积极向上, 避免子女个性的负面影响, 有利于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

本研究仅仅对一所学校3~5年级小学进行调查, 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 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人数相差较大, 两研究相比较影响结果的可靠性, 我们会在以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完善。另外, 目前只做了横断面的研究, 下一步会纵向跟踪调查, 全面地了解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个性特征, 为指导农村儿童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意见。

参考文献

[1]段成荣, 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人口研究,

[2]汪向东, 王希林, 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 增订版:303-305.

[3]沈渔村, 主编.精神病学[M].第四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208-209

[4]龚耀先.修订艾森克儿童个性问卷.长沙:湖南医学院,

创造灵活的课堂教学艺术 篇10

据此, 强调从学生朗读、答问、质疑中获取反馈信息, 因势利导, 适时点拨, 尤为重要。

如学习《饲养员赵大叔》一文, 学生阅读课文后能指出“赵大叔喂牲口真有意思”是文中的总起句, 教师就可因势利导, 加以点拨, 指导学生理解“真有意思”是指“特别有趣”。在分析其喂牲口的情况时, 始终抓住“赵大叔喂牲口特别有趣”, 进而引导学生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思想, 这比只为完成教案定出的教学任务而“以朗读铺路, 提问点缀, 不管懂与不懂, 照样完成教案任务”的实际收效不是会好得多吗?

三、从学生的书面练习中获取反馈信息, 及时攻缺补弱

教师经过一个教学环节或整节课的辛勤劳动, 想知道学生掌握有多少, 缺弱在哪里。学生的书面练习是一个重要的反馈信息, 我们应该学会获取和正确利用这一反馈信息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我们所说的书面练习, 当然包括课外的, 但我这里特别强调堂上的。现在, 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书面练习 (如:抄写、组词、造句、特别是作文) 都安排到课外去了 (尤其是高年级) , 这不但加重了学生的课外作业负担, 就从及时获取课堂反馈信息角度来看, 也是不科学的。所以, 我们既应从语文课堂教学提倡“精讲多练”的角度去加大堂上书面“练”的分量, 也需要为从学生的书面练习中获取反馈信息的角度去增加课堂“练习”的机会。而当学生进行书面练习时, 教师进行巡视引导是十分重要的。就目前的情况来看, 许多教师尽管也注意经常布置一定的课堂练习, 但他们所要得到的反馈信息还往往要等到一两天后的批改作业时。因反馈信息来得迟, 攻缺补弱就不能及时, 教师的课堂教学自然会被动多了。我们不是经常可以从学生作业中看到“重做”的批语吗?但老师可曾想到“重做”二字不但反映学生做了“无用功”, 而且也说明教师本身也付出了不少无效劳动呢!

反之, 如若教师在学生进行书面练习时, 能做到经常巡视, 认真了解情况, 善于发现问题, 借以反省自己的课堂教学, 并及时攻缺补弱;对个别差生加强引导;对带有共通性的存在问题集中加以评点, 那么, 学生抄写中的错字、造句中的病句、作文中的离题等问题不是可以得到及时纠正吗?教师在一些学生作业本上加的特别显眼的“重做”二字不是也可以逐步“卸免”了吗?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实在值得在此问题上多花心思。

四、课后征询学生意见, 从中获取反馈信息, 认真加强“教”与“学”的协调性

课后与学生交谈, 了解其对课堂教学的反响, 是教师获取反馈信息的又一途径。但这种征询意见的方式忌问卷式的一问一答, 而应在教师与学生轻松而随和的交谈中进行, 只有这样, 教师才会获得真正的有价值的信息。

当你了解到学生觉得这节课特别有趣, 学得既轻松又愉快, 不知不觉就到下课时间了, 那么, 这节课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便应该说已基本达到协调一致, 教学的效果自然会是好的。

一个学生在学习了《拔苗助长》后问:“老师, 我真不信有像那个农夫这样愚蠢的人。”教师便能意识到, 学生只把主要的注意力集中在农夫愚蠢可笑的情节上, 而教师临下课前匆匆分析的什么寓意, 学生其实就没听下去。这说明,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未能达到协调一致。这一反馈信息, 对教师今后如何改进课堂教学不是大有裨益吗?

其实, 但凡成功的教育者, 必有强烈的信息反馈意识, 并会想方设法及时获取教学的反馈信息, 予以储存, 为我所用。本文则仅从课堂教学的角度, 对加强信息反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谈谈个人的看法。 (哈尔滨市香安小学)

纵观当前语文课堂教学, “灌、抱、喂”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还普遍存在, 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学思想尚难以落实, “双基”落实和学法指导有待提高, 目标意识和训练意识尤需加强。学生似听非听、似答非答、似练非练的情况普遍存在, 教师有目标, 但落实不够;有训练, 但力度不够;有提问, 但设计不够;有导读, 但指导不够。课堂上, 学生累、教师也累;如果有人听课, 那就更累。原因何在?受传统课堂教学观的负面影响, “实”有余而“活”不足。

那么, 怎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语文课堂教学的这种沉闷状况呢?这就要求我们创造灵活的课堂教学艺术。

一、教学方法的选择因内容而异

倘若总是用诸如根据小说的特点指导学生阅读小说, 根据议论文的特点指导学生阅读议论文, 学生岂能不腻?若能从每一篇课文的主要特点入手, 然后拟定相应的读文方法, 设计有新意的形式, 学生会因“新”而“奇”, 因“乐”而生“趣”, 因“趣”而又生“新”。

同样采用“诵读法”, 如学习《花未眠》, 我可以让学生屏息默读, 去聆听, 去想象:寂静的夜里, 在日本精致的榻榻米上, 面朝“古伊贺”里盛放的海棠, 凝视着它轻轻地慢慢地舒展。在那凝眸的一瞬间, 人同花, 花同人, 花的心和人的心一样在舒展, 人和花一样在呼吸。一点一滴, 一丝一缕, 缓缓的, 柔柔的, 血液开始流动了。一个声音从远方传来, 挟着雷诺阿和米开朗琪罗, 他们说, 死神啊, 如果靠近你就多一份美, 我相信我还在靠近。“美是邂逅所得, 是亲近所得。美是需要反复陶冶的。”一朵花说。一个人, 在时间的荒漠里, 诉说着花开的故事……

学习《荷塘月色》可采用情境诵读法。语言也是有肌肤的, 让学生反复诵读, 用声音, 用口唇来抚摸语言的肌肤, 从中感受汉语言的魅力, 并获得语言创造的冲动。课堂上, 师生变化着读:小组分读、领读、分读、男领读、女领读……学生在自己的随笔里写道:“读着, 读着, 竟觉得香味从我口中溢出。”他的感觉多好啊!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因人而异

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 要根据自身特点, 扬长避短。长于朗读的, 在“听取蛙声一片”中让学生汲取信息, 体会感悟, 获得美的享受;精于写作的, 写下水作文, 现身说法, 给学生当好示范;善于诱导的, 巧设疑问, 引生入胜。

最重要的依据, 是自己的学生。例如, 读《荷塘月色》, 布置作业:“学完后你有哪些感受?跟一两个同学一起聊聊, 有什么说什么。”感受是主观的, 可此可彼, 没有标准, 不求统一, 方法也因之不同。当然感受越丰富越细腻越好。比如, 用体验法, 你可以感受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太美了, 自然景物那么美, 使人更加热爱生活。用比较法, 你可以感受朱自清的性格和气质是很正直很清真的, 当然跟李大钊、鲁迅那样的学者兼战士的性格相比, 他是很柔弱的, 阳刚气不足, 阴柔性有余。用对比法, 你可以感受动荡年代人生多难, 即使置身象牙之塔的学者文人心境也是不得宁静的, 我们今天赶上盛世享太平真幸福。用想象法, 你也可以感受古人生活有古人的情趣, 尤其是少有封建腐烂之气的民间百姓, 并不像有人想象得那么古板、僵化。

课堂上可能发生的一切, 不是都能在备课时预测的。教学过程的真实推进及最终结果, 更多地是由课的具体行进状态, 以及教师当时处理状态的方式决定的。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 一个教师尽管教同一门课, 面对同一批学生, 但他在每节课上所处的具体情况和经历的过程都并不相同, 每一次都是唯一的、不可重复的、丰富而具体的综合。教师的创造才能、主导作用, 正是在处理这些活的情境中得到发挥, 这些活的情境向教师的智慧与能力提出一系列的挑战:你能否创

劳动技术学科的特点是实践性、项目性和作品的多样性。而以往劳技课重模仿轻思维, 学生只能被动地模仿教师提供的成品, 依样画葫芦, 作品千篇一律, 忽视了学生学习过程中个性的发挥, 忽视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 教学中如何围绕学科的基本特征, 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性学习,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下面, 就如何更好地在劳技课堂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 谈谈我在这几年教学中的思考与实践。

一、教学设计中注重创设探究性学习的因素

现代教学的目的是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学习, 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学习状态, 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上, 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性学习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重新调整自己的角色, 尊重学生的想法, 与学生平等合作, 为学生创设宽松、自由的活动空间。这是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保证。

1. 注重情感、营造氛围

教师应以一个平等的研究者、促进者的身份, 参与到学生的设和谐的情境?你能否用不同的语言方式让学生感受关注?你能否使学生觉得你的精神脉搏与他们一起欢跳?你能否让学生的争论擦出思维的火花?你能否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合作, 感受和谐的欢愉、发现的惊喜?……我们可以列出许多这样的问题, 但却不可能穷尽一个真正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可能发生的一切。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要因时而异

人之所以为人, 是因为他是活的, 因而时时受心理、身体、环境等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如一节课的前十五分钟和后十五分钟, 第一节课和最后一节课, 上午和下午, 上半周和下半周, 考试前和考试后, 学生的内在情绪不一样, 教学方法就应该有所区别。用不断变化的活动, 让学生在既竞争又合作的气氛里产生对学习的向往, 就能使其于最佳的心理状态中学习。如果我们依据每篇课文的具体个性确定阅读方法, 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设计不同的活动, 在学生不同心理的学习时段采取不同的方法, 就形成不同的课型, 如专题课、朗诵课、鉴赏课、辩论课、语言实践课等, 就能在适当的时候形成高潮。就会避免重复, 提高学习绩效。

如《荷塘月色》的教学。整体感知时, 采用“点评法”。因为这篇课文语言美、景色美、意蕴美, 于是我带着学生边读, 边体验, 边评点。田田的叶子, 缕缕的清香, 脉脉的流水, 薄薄的青雾, 淡淡的云影, 荷塘上的淡淡月色和月色下淡淡的荷景, 经朱自清先生的细笔渲染, 便寓意深刻, 竟成了人们心中一道挥之不去的忧伤风景。

教学文章重点时, 采用“想象法”。朱自清在描述他构想的生活意象时, 是以绘画的线条、色调作为框架或基点的。这样, 散文便达到“有声画”的目标。《荷塘月色》有如一幅淡墨水彩, 精于着色, 巧于比喻, 唤起读者种种联想, 我们完全可以根据散文所提供的语言符号加以绘画性的想象和描述。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出浴的美人”是“近景”, “高处丛生的灌木……画在荷叶上的”是●金建丹

探究活动中, 以自己对学生的深厚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 促成师生情感交融, 以发展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学生与学生之间愉快的合作关系。如果学生精神高度紧张, 处于惧怕教师、厌恶教师等情境下, 何以谈学习?更不用说进行较高层次的探究学习。

2. 转变观念、做好引领者

在劳技课堂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 由于受教学设备、材料教材以及组织形式的限制, 尚有一定困难。但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此, 而是在于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从探究性学习的理念出发, 不应过分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 应强调教师是探究性学习的组织者和协助者, 向学生提供的是帮助和支持。我们应该真正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想方设法为学生创设探究环境。

3. 扩展内容、人人都是成功者

探究性学习在内容上是开放的。不应把学习内容限制在某些方面, 海阔天空, 只要学生想到而且力所能及的, 都可以成为探究的内容。通过探究性学习, 希望学生获得一种关于社会的、自然的、生活的综合知识, 而不仅仅是学科知识。这是因为今天学生所面对的许多问题, 都是综合性问题。解决这些综合性问题, 所需要的知识远远超出某一学科的范围。在探究过程中, 不论是关于生活、社会、还是自然的知识, 只要需要, 就应该用上。因此, 就需要的知识而言, 探究性学习是开放性的。

二、教学过程中关注主体性, 突出探究性

探究性学习的理论思想来源于皮亚杰的认知心理学理论和杜威的新教育思想, 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体现学生的自主“中景”, “荷塘的四面……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是“远景”。学生依据独特的感受, 凭借丰富的想象力, “回到朴素, 回到自然”, 进入如诗如画的意境中去。银辉薄雾中的荷叶荷花那一番新的意境, 润泽、静谧、柔美、朦胧, 似有千种风情, 极富诗意。真是, 月朦胧, 雾朦胧, 月下看荷塘, 叶朦胧, 花朦胧, 光朦胧, 影朦胧。何止是一首抒情诗?这是一首“朦胧诗”。何止是一首小夜曲?这是一支“月光奏鸣曲”。

思考“作者为什么心情‘不宁静’”, 采用“讨论法”。作者的气质是阴柔的平和的纤弱的细腻的, 为什么他在那样一个时代取了这样一种人生态度, 有这样一种精神世界, 有这样一种审美情趣?这可能永远是个谜。有人认为是源于对蒋介石“4.12”反革命政变的愤懑, 联系到朱自清当时的思想背景和这篇文章的写作时间, 这不能说没有道理;也有人认为是源于作者的思乡之情, 因为结尾说“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还有人认为源于作者作为一个正直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他不满现实, 但又看不到出路, 想超脱, 超脱不了, 面对人生十字路口而产生的苦闷、彷徨;甚至还有人根据一些史料, 认为朱自清的“不宁静”是源于家庭生活的不和谐, 如此等等。有必要规定一个权威性的唯一答案?应该允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正因为如此, 《荷塘月色》将成为一首耐读的朦胧诗, 过去、今天和未来的每一位读者会因年龄、阅历、所处时代等等因素, 而从同一篇《荷塘月色》中读出属于自己的一片荷塘月色。正因为这是个谜, 所以, 它为无数读者提供了品味、解读、思考的无限空间。

上一篇:入园适应下一篇:锡林郭勒盟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