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2024-05-22

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精选十篇)

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篇1

一、平时教学始终贯彻“实、活、准、精”的原则

“实”即实事求是, 从本校、本班、本学科的实际出发, 分层次开展教学工作, 即因材施教, 分类推进。

1、注重对尖子的培养, 以B组题为他们的作业, 在解题

过程中, 要求他们尽量走捷径、出奇招、有创意, 注重逻辑关系, 力求解题的完整、完美。在这方面, 与中考成绩优良率高, 不无关系。对于接受能力好的同学, 课外开展兴趣小组, 培养解题技巧, 提高灵活度, 使其冒“尖”, 在2000届全国数学联赛中已见成效。

2、注重后进生的转化。首先如何调动后进生的积极性呢?

采取低起点, 出课本的例题、习题, 使之考得兴趣, 树立信心。其次, 考不及格者, 面批面改作业, 组织补考, 直到考好为止。

3、注重中档学生成绩的大幅度提高。这部分学生对知识

掌握不太牢固, 解题时常丢三拉四。因此, 力求解题严密、细心, 使其不因此而造成常规失分甚多。

“活”即教学方法和手段要灵活, 就是要尽量采用启发式教学法、点拨法、讨论式、图表法, 比较法等多种教学和手段。如平时对应用题, 一般可采用图表法来分析题意, 列出方程而求解。其次还要教给学生解题数学思想方法, 重视能力培养, 加强“联想、想象、转化”思维训练。如今年中考最后“压卷题”学生做得较好, 这都与平时注重数形思想的强化分不开的。

“准”即以大纲和教材为准。以课本为主线, 严格按照大纲要求, 狠抓双基、重视训练, 同时, 还强调学生解题的规范化和准确率, 把这个“准”字渗透到日常的教学和练习中去。

“精”即要做到精选、精讲、精练、精评。不搞题海战术, 但不练习、不强化也不行, 这就要认真备教材、教法、学法, 使之有的放矢, 事半功倍。这就要从“精”字作文章。

二、把握方向, 立足实际, 稳步扎实地分阶段地进行复习

紧扣《大纲》与《考纲》, 明确复习目标, 合理安排“三轮”总复习。

1、第一轮复习双基进行归纳复习, 全面巩固知识点, 适

当系统归纳, 对县编调研卷中的基本题采取“讲、练、评”, 适当强化“双基”训练。力争后进生“脱贫”。

2、第二轮复习时, 系统梳理各单元知识、综合训练, 做

到重点问题重点练, 难点问题分层练, 易混问题对比练, 克服定势灵活练。注意一题多解培养发散思维, 多题一解培养化归思维。

3、第三轮紧扣“重点”, 力求突破。如何解好最后二道

题, 是本科成绩好坏之关键。因此, 需掌握解题方法、解题规律的解剖, 联想、数形转化的思想方法的训练。

三、开展创新教育:数学创新教育的内容与培养

第一、重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育, 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在教学数学知识时, 通过有关的实际例子, 说明数学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 使学生认识学习数学的意义, 鼓励学生学习成才, 并积极参加数学实践活动, 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成就动机。提倡启发式教学, 引导学生了解所有的数学成就都是在旧知识基础上的创新, 这一切都源于对数学浓厚的兴趣。源于强烈的创新意识。

数学中的组合原理, C3=3, C30=435, 说明一个人涉猎知识越多, 知识面越广, 其创造性思维就越活跃, 创新能力就越强。 (3) 引导学生有意识地主动学习更多更全面的数学知识, 为将来的创新活动奠定扎实的数学功底。学生在接受教育和获取知识的同时, 形成推崇创新, 追求创新, 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

第二、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训练创新思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因此, 若能对数学教材巧安排, 对问题妙引导, 创设一个良好的思维情境, 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是非常有益的。在教学中应打破“老师讲, 学生听”的常规教学, 变“传授”为“探究”, 充分暴露知识形成的过程, 促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创新思维状态中, 以探索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

数学解题教学中, 要引导学生多方位观察, 多角度思考, 广泛联想, 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活跃的灵感, 解题后让学生进行反思和引申, 鼓励学生积极求异和富有创造性的想象, 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第三、加强数学能力的培养, 形成创新技能。数学能力是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 技能, 数学思想方法上的个性心理特征。其中数学技能在解题中体现为三个阶段;探索阶段——观察, 试验, 想象;实施阶段——推理、运算、表述;总结阶段——抽象、概括、推广。 (4) 这几个过程包括了创新技能的全部内容。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应加强解题的教学,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同时, 进行有意识的强化训练:自学例题、图解分析、推理方法、理解数学符号、温故知新、归类鉴别 (5) 等等, 学生在应用这些方法求知的过程中, 掌握相应的数学能力, 形成创新技能。

第四、开发情感智力教育, 培养创新个性品质, 美国学者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提出:“尽管创造者要具有一定的智力, 但高智商并不是高创造力的先决条件。”可见, 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 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 以良好的个性品质作后盾。

谈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篇2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基础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数学思维中最可贵的品质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叶圣陶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因此,加强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下面笔者结合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谈几点浅薄看法。

一、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想创新

数学是一门研究现实世界中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学科。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数学。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才能,不但来自于课堂,还来自于现实生活实际。因此,我们要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自然、亲切、真实。教学中还应联系实际解决简单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激发得越强烈,就越能对学过的知识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态度,就越能发挥学生的智慧潜能,产生创新的火花。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较为简单的实际问题,给学生以尝试、创新的空间,不断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教学“求长(正)方体的体积”后,笔者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把一个苹果摆在讲台上,要学生求出苹果的体积是多少。全体学生起初都愣住了,而后纷纷议论起来,有的说如果苹果能像橡皮泥那样被捏成长(正)方体就好了……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终于悟出了可以将苹果这个不规则的体积转化为规则的体积,用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容器盛一些水,将苹果放入,只要量出水面升起的高度,就可以算出苹果的体积。以此类推,不单苹果这个不规则的物体的体积可以计算,其他一切类似物体的体积都可以计算。这一设计不但使学生提高了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使学生思维更趋于活跃,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创设情境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和积极探求,必须营造一种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的思维自由奔放。只有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下,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得到充分培养。

教学“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只要你说出一个数,我就知道它能否被2和5整除。”出于强烈的好奇心,学生都抢着说出较大的数,力求难住教师,当教师都准确迅速地判断出来后,学生的好奇心就转化成了求知欲,纷纷问教师:“为什么你能判断得又准又快呢?”很想了解其中的奥妙,从而主动地学习“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由于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的学生还提出了“能被3、7、9、11……等整除的数是不是也有特征呢?”等问题,学生创新的潜在意识顿时得到激发。

三、创设空间,鼓励自主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提供机会,让具有不同思维特点的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不轻易否定学生与标准答案不同的想法,而且要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保证学生自由、主动地发展。如,教学“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退位减法”时,教师在出示例题31-13=()后,鼓励学生尝试独立计算,然后展示汇报。绝大部分学生是用竖式计算的,只有一个学生说:31-13,1-3不够减,因为3-1=2,就是说1-3差2,我在算完十位31-10=20后,再减2,还回来,20-2=18,所以31-13=18。学生的思维过程是没有错误的,同样也是反映了退位减法的实质。即使教师认为这种算法思考过程十分麻烦,也不能轻易否定。我们应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分析,学生的发展需要的就是这种创新的精神。

不论学习任何知识,最佳途径都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展、去探究。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让我们从每一节课做起,真正地把学生看成是“发展中的人”,而不是知识容器,让他们能在教师和自己设计的问题情境中,通过逐步自主的“做”和“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从而学会生存、学会发展,这将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使命和责任所在。

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篇3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对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促使他们去认识数学领域的新发现、新思想、新方法等,掌握其一般规律,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数学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数学素质基础。即在全面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中小学生对数学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以及创新个性的问题。我们要正确认识数学中的创新教育。过去教育由于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未能充分发挥数学教育在培养学生创造素质方面的作用,这种以应试为主的教育严重阻碍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数学教育改革,应把现在所提出的学生几大能力的培养提高到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高度上来认识,用以指导数学教学实践。本文就数学创造教育在当前应当确立和强化的几种观念作些探讨。

一、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重要的一环,如果抓住了学生的某些心理特征,对教学将有一个巨大的推动作用。兴趣是学习的最佳营养剂和催化剂。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除了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外,更重要是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作为数学老师应努力使学生热爱数学,才能对学习有兴趣,只要有兴趣,才能学好数学。好奇心对知识的学习有重要的作用,对于理论性强的数学学科,学生的好奇心对知识的学习掌握具有不可小视的作用。教师不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又不断创造条件和机会满足这种好奇心,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好数学知识,培养数学能力,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创新、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完成教学任务。

二、和谐师生关系,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以“升学率”为教育目标的应试教育,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处于高度紧张的机械的知识传授中,很难形成创新意识,这些严重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转变过去提倡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并重的模式,实现由“教”向“学”过渡,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课堂气氛,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

三、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知识、培养能力

新课标是时代的产物。新课标要求改变过去的教学模式,把学生被动地完成学习任务转化为自主地学习知识、培养能力,让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给学生做主的机会,让他们独立处理事情,让学生自己努力把事情做好,增强他们的成就感、自信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主人翁责任感。这样,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有着很强的主观能动性的独特个体。因此,在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自己主宰自己,我们只能为学生创设情境及学习的条件,给学生一个自主地进行学习活动的天地,让他们唱主角,教师做好指导。只有如此,才谈得上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创新、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完成教学任务。

四、面向全班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集体教学上

教师要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教学的进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面向全班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集体教学上,使教学内容和进度适合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还要在面向多数的集体教学中兼顾两头,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注意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我们要了解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理解运用知识的情况,及时注入不同的信息,有计划地设计一些后进生能回答的问题,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以达到大面积丰收。对于学习成绩差、学习过程中有困难的学生,不能放任不管,更不能歧视他们。教师对他们要热情关怀,循循善诱,加强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增强学习的信心,逐步达到教学的基本要求。

五、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让学生融入团队

要让学生学好数学,不能只靠学生个人力量,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集体的作用是巨大的,学生都有一种强烈愿望希望自己成为班集体中的重要一员,希望融入其中,并在集体中充分体现自己的价值,对别的同学有影响力。这种心理一旦得到满足,他会找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看到自己的作用、自己的价值,于是能放松自己、增强信心、积极发言、大胆表现,从而努力学习。同时,在团队观念的指导下,还能形成互助共进的良好氛围。

六、设计好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它必须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心理特点。教学是一种复杂、细致、创造性的劳动,需要比较高的教学技巧。同一种教学方法,由于教师运用的技巧不同,往往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教师只有深入研究,博采众长,才能设计出好的方法。只有不断提高自己教学艺术水平,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方法的设计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考虑,可以针对一堂课或一个知识单元的教学总体设计;也可从整个学期的目标来设计,设计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前面所说的几条依据和评价标准,选取最合适的元素进行最优的结合。

谈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篇4

1.创设问题情景,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新的教材中, 课本亦相当重视提高学生自己动手,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 在新的几何教材中, 就有让学生自己动手, 通过实际操作得出几何中立体图形的初步概念的实验课, 不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促进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中考中亦有类似的题目.

2.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观察、实验、模拟、推断、计算、交流等活动的综合过程, 在教学中, 应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 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 采用不同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想法, 用不同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尽力帮助学生构建起一个包括数学思想方法在内的完整的数学知识结构体系, 这都有益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例如, 七年级代数第一册 (人教版) 在讲授“同底数的幂的乘法”中对于公式的推导中就渗透了归纳思想方法, 从而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形成.分析不同的解题方法, 可使学生的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这样不但能拓宽学生思维领域, 也使他们学到的不仅是一道习题习惯的解法, 而且学到了解答这一类问题的思维方式.

3.严密叙述推理, 培养观察能力

如果说对概念、公式、定理的理解和正确而严密的表述是正确思维的前提, 那么清晰明确的思维脉络, 则是正确思维的保证, 因而培养学生思维的顺序性显得非常重要.如, OB, OC是∠AOD内的两条射线, 那么图中共有几个角?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是对角的概念的理解, 然后才是确定角的总个数.首先从射线OA数起, 射线OA与其他三条射线可以构成三个角, 再从射线OB数和其他两条射线可构成两个角……这样有序地数, 便不重不漏, 正确地得出角的总个数.掌握了这个顺序性后, 再把问题加深, 如∠AOD内有7条从顶点发出的射线可以构成几个角?在∠AOD内部有n条从顶点发出的射线呢?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顺序性思维能力, 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4.利用数学图形的结合关系, 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数学教育中, 有大量的几何图形, 而生活中也有大量的图形都是几何图形, 它们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或由几个几何图形的组合, 具有较强的审美价值.如, 矩形图形中是最合理和最美的图形, 矩形的长和宽是用黄金分割来组成.在教学中, 充分利用几何图形的线条美和图案美, 给学生最大的感知, 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我们带来的美.如, 房屋装修中装饰大部分都是几何图案.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 产生创造选图形美的欲望, 使他们去创新, 并激发他们创新.

体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篇5

(河北省邯郸市职教中心 河北 邯郸 056000)

【摘要】强调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灵活运用,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多样化。如培养形式灵活,培养层次结构多样化,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教学形式以集体教学、分段教学、循环教学、提示教学、电化教学、分组考核、小组创编队形,以及理论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多样化的生动有趣的活动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

【关键词】创新教育;自主性教学;心理素质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5-0325-02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体育学科是学校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它不仅与学校的其它课程在很多方面具有一致性,更具有自身的鲜明特性。体育学科为学生提供了独有的、开阔的学习和活动环境,以及充分的观察、思维、操作、实践的表现机会。现在教学不但要创新,更要有效,上一节有效率的课,是任何一门学科首要的,也是最基本的目的。所谓创新教育,就是根据有关创造性发展的原理,运用科学性、艺术性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能力和健康个性,造就创造性人才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而有效课堂,不单要让学生有效率的学习,更要让学生进入一种学习中的状态。引发学生今后更多的学习兴趣。对于课堂的有效性,笔者有以下观点: 注重智力的开发

人的智力发展虽然主要依靠智育来完成,但人体发育智力的器官机能却有赖于体育活动。在教学中利用图解观察、练习中因势利导,启发学生的思维。例如,要让学生了解想跑得快,跳得高,应懂得人体运动的基本规律和人体的形态结构,从而使学生选择跑步、弹跳的最合理姿势和用力的科学方法。教师要为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创造有利条件,在进行讲解示范和辅导时,教师在每个教学环节上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使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积极开动脑筋,把所学的知识变成感知,加深理解,从而获得学习上迁移和反馈的积极作用。在创新教育中,教师重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发学生的智力,促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从而迸发出极大的学习热情,能够处于主动学习的最佳状态。多样化的教学

2.1 教学模式的多样化。这些模式有的取向于各种模式的综合运用,有的取向于师生关系,有的取向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有的取向于教学内容,有的取向于教学安排,有的取向于技能学习与学生心理发展。追求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追求从生理改造到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追求从学会到会学水平的提高。教学模式的多样化,说明各种教学模式都有自己特定的适用范围。尽管这些教学模式还不尽完善,但在体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将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2 强调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灵活运用,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多样化。如培养形式灵活,培养层次结构多样化,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教学形式以集体教学、分段教学、循环教学、提示教学、电化教学、分组考核、小组创编队形,以及理论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多样化的生动有趣的活动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例如组织学生观看有关录相、电影,访问体育明星,回顾我国体育发展史等,对陶冶学生性情,激发学生情感很有好处。自主性教学

创新教育倡导、鼓励学生求异创新,强调培养学生掌握独立地分析问题的能力,独立地获取解决问题的多种新途径和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综合运用开发学生创造力的各种方法,努力创设促使学生独立探索、发散求异的教学情境,形成鼓励学生自由发表独创见解、热烈讨论的课堂气氛。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讲究方法的灵活性。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尽量少讲,使教学内容保持一定的思维价值,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掌握创新的方法。教师不仅能提出有多种解答方案的发散性问题,启发学生独立地谋求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和方法,以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且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创新能力。要使体育创新教育获得最大效益,必须从整体性的观点出发,把握住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弄清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要如何做到这些,可以通过以下方法:

(1)培养学生对体育兴趣和爱好:体育教师要高度重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并使之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在指导和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时,应充分挖掘学生对运动的内在潜力和乐趣,以良好的教学形式,丰富生动的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并把稳定的兴趣培养为自我锻炼的习惯,使学生学有所得,受益终身。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加强体育基本知识教学,开阔学生视野,教会学生运用知识技能的方法及科学的健身方法,增强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深化学校体育改革的必然。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在身体方面,不仅要求要有健壮的体魄,而且要有健康的心理。因此,要充分利用体育这一独特的教育形式,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培养学生顽强向上的精神,良好的心理品质及坚强的意志,发展他们的想象思维和创造能力;要指导帮助学生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培养他们自尊、自爱、自信。

(3)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素质教育是一种弘扬学生主体性的教育,素质教育又是一种个性化的教育。体育教学要改革那些压抑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思想、内容和方法,因材施教,借助体育运动的形式和内容,置学生于情感交流的情境之中,反复感受成功与愉悦,在不断完善自我和鉴赏他人效能的过程中,使个人的气质、智能、能力、需求和自我意识等具有社会意义的个性特征得到充分发展。

(4)加强小群体自主活动:体育教学是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的重要载体。体育教学有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和生动的教学活动,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要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如练习密度、运动强度等)和心理负荷(如紧张与轻松、独断与协作等),要克服物体条件和自然条件的困难,要调适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人与时空之间的种种关系,这些体育中的社会文化属性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集体意识、协作意识、进取意识、创新意识、守法意识等人类优良的思想道德素质。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篇6

一、新课程的标准下,课前预习是必不可少的

如果课前预习的好,课上同学们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就会有一种想学、想问、想练的良好心理,课上老师所讲的重点难点就会被同学们所领悟,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探索和求知欲望。实验证明,课下经常预习的学生成绩往往比不预习的成绩高,而且差异是显著的。为此,我最推崇的是:

课前想一想:对预习中感到困难的问题要先思考。如果是基础问题,可以用以前的知识看看能不能弄通。如果是理解上的问题,可以记下来课上认真听讲,通过积极思考去解决。这样有利于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养成学习数学的良好思维习惯。

课前补一补:数学课新旧知识间往往存在紧密的联系,预习时如发现学习过的要领有不清楚的地方,一定要在预习时弄明白,并对旧的知识加以巩固和记忆,同时为学习新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前练一练:往往每课时的例题都是很典型的,预习时应把例题都做一遍,加深领悟的能力。如果做题时出现错误,要想想错在哪儿,为什么错,怎么改错。如果仍是找不到错误的根源,可在听课时重点听,逐步领会。

二、结合《课标》要求把握教学方法

若把数学知识看作一幅构思巧妙的蓝图而建筑起来的一座宏伟大厦,那么数学方法相当于建筑施工的手段,而这张蓝图就相当于数学思想。为了达到创新的目的,我个人认为在教学方法上,

首先应当明确基本要求,渗透“层次”教学。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了解的数学思想有:数形结合的思想、分类的思想、化归的思想、类比的思想和函数的思想等。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应该使学生能够领悟到这些数学思想的应用,而且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思想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独立思考,不断追求新知,发现、提出、分析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教学中,要认真把握好“了解”、“理解”、“会应用”这三个层次。不能随意将“了解”的层次提高到“理解”的层次,把“理解”的层次提高到“会应用”的层次,不然的话,学生初次接触就会感到数学思想,方法抽象难懂,高深莫测,从而导致他们失去信心。

其次,从“方法”了解“思想”,用“思想”指导“方法”。关于初中数学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内涵与外延,目前尚无公认的定义。其实,在初中数学中,许多数学思想和方法是一致的,两者之间很难分割。它们既相辅相成,又相互蕴含。只是方法较具体,是实施有关思想的技术手段,而思想是属于数学观念一类的东西,比较抽象。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对数学方法的理解和应用,以达到对数学思想的了解,是使数学思想与方法得到交融的有效方法。在教学中,通过对具体数学方法的学习,使学生逐步领略内含于方法的数学思想;同时,数学思想的指导又深化了数学方法的运用。这样处理使“方法”与“思想”珠联璧合,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寓于教学之中,教学才卓有成效。

三、遵循认识规律,把握教学原则,实施创新教育

1、渗透“方法”,了解“思想”。将数学知识作为载体,把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教学渗透到数学知识的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渗透的契机,重视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提出过程,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解决问题和规律的概括过程,使学生在这些过程中展开思维,从而发展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形成获取、发展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忽视或压缩这些过程,一味灌输知识的结论,就必然失去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一次次良机。

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過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有机结合,要有意识地潜移默化地启发学生领悟蕴含于数学之中的种种数学思想方法,切忌生搬硬套,和盘托出,脱离实际等错误做法。比如,教学二次不等式解集时结合二次函数图象来理解和记忆,总结归纳出解集在“两根之间”、“两根之外”,利用形数结合方法,从而比较顺利地完成新旧知识的过渡。

2、训练“方法”,理解“思想”。简单地说就是分层次地进行渗透和教学。这就需要教师全面地熟悉初中三个年级的教材,钻研教材,努力挖掘教材中进行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的各种因素,对这些知识从思想方法的角度作认真分析,按照初中三个年级不同的年龄特征、知识掌握的程度、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和可接受性能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分层次地贯彻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3、掌握“方法”,运用“思想”。数学知识的学习要经过听讲、复习、做习题等才能掌握和巩固。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同样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经过反复训练才能使学生真正领会。另外,使学生形成自觉运用数学思想方法的意识,必须建立起学生自我的“数学思想方法系统”,这更需要一个反复训练、不断完善的过程。比如,运用类比的数学方法,在新概念提出、新知识点的讲授过程中,可以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学习一次函数的时候,我们可以用乘法公式类比;在学习二次函数有关性质时,我们可以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性质类比。通过多次重复性的演示,使学生真正理解、掌握类比的数学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篇7

一、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创新兴趣

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学中可用以旧拓新、谜语导入、制造悬念、创设情境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 可用游戏导入。做一个游戏, 看谁能把老师考倒。可让学生任意说出一个数字, 老师马上能回答出这个数能否被3整除。这一来, 学生都积极发言, 谁都想难住老师, 有的故意说出一个很大的数字, 可老师照样很快回答出来。学生很想知道老师为什么能一下子就说出正确的答案, 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了, 老师马上开始讲授新课, 这时学生注意力集中, 很快学会了新知识, 在愉快中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二、优化教学过程, 畅通学生创新渠道

数学知识本身比较抽象, 学生学习时感到枯燥无味。这就要求教师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等主动参加学习, 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 活用教材, 为学生创新提供可能

在教学中, 要把知识形成过程变成学生可以操作的活动, 充分利用学具、教具, 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地操作。例如, 教学长方形、正方形时, 让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白纸, 认真观察, 看它有几条边, 几个角, 再拿出一张正方形的纸, 看它有几条边, 几个角, 动手用尺子量一下, 每条边有多长, 和长方形的边有什么不同, 并让学生动手画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学生在动手测量、动笔操作、用眼观察、动脑思考的基础上, 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及其特征。

(二) 指导学生活动, 培养创新能力

对学生可独立探索的知识, 教师要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探索, 直至独立获取新知识。如教学小学数学第四册笔算加法270+58时, (这是学生刚接触用竖式计算进位加法的新知识) 第一步指导学生列式, 重点强调相同数位对齐;第二步指导学生计算, 重点强调从个位加起,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 要向前一位进一;第三步让学生用语言表述运算过程, 经过反复表述, 加深学生的记忆;最后让学生分组讨论, 归纳运算法则。这样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能力。学生有270+58的学习基础, 可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809+3764等内容。这样的教学设计, 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充分地挖掘, 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

三、引导学生质疑,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古人云:“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质疑提问是创新的开始, 而好奇、质疑正好是儿童的天性。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 “疑”能使学生在认识上感到困惑, 产生认识冲突, 引起定向探究性反射, 有了这种反射, 思维也应运而生。可见, 质疑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 我们要引导学生勤于思考问题, 敢于提出问题, 教给学生提问题的方法。质疑的方法很多, 可以从正面、反面、侧面等不同视角生发疑点。例如, 教学“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时, 我出了如下复习题: (1) 36+52+62+48, (2) 6+791+9+34。通过复习唤起学生回忆, 让学生明确加法运算定律都是在整数范围内进行的, 为推导新知识提供了材料, 然后我再出示这两道题: (1) 3.2+0.5, 0.5+3.2; (2) (4.7+2.6) +7.4, 4.7+ (2.6+7.4) 。而此时我不先提出“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适用不适用于小数的计算呢”这样的问题, 而是让学生通过前后两次不同题目的观察, 引导他们提出这样的疑问, 经过尝试、验证, 说明这个从正面提出的新想法是正确的。又如, 教学“三角形的特性”这一节时, 当教师让学生回顾前课, 联系新学的知识进行质疑时, 就有学生针对“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这个概念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能不能把这句话中的‘围成’说成‘组成’?为什么?”学生通过摆学具, 画图形进行验证后, 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如果说成“由三条线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这个概念就不严密, 就错误了。因为“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 除了三角形外, 还可以组成很多个形状不同的图形, 只有说成“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这三条线段头尾顺序连结, 才是封闭图形, 反映出这个图形有三条边三个角, 它只能是三角形。这样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提出了问题, 又回答了自己的问题, 认识得到了提高, 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谈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篇8

一、激发学习的兴趣, 为创新打开大门

一个教师如果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 那么他的教学就成功了一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求知和创新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课堂教学中每一个教学步骤应设富有吸引力的课堂提问, 并层层递进。师生双边活动是通过课堂提问来实现的, 所以老师提问要做到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而非纯知识性, 有利于学生创新数学思维模型的建立。教师可根据数学教学内容, 设计一些灵活性较大的习题, 或让学生一题多解探求不同的解题过程, 培养学生积极求异思维能力。为了刺激学生的兴趣,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 运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来启迪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创新打开大门。

二、改进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传统的数学教法没有很好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师是注射器, 学生是接收器。教师教几何是三大板块:定义、性质、判定;教代数也是三大板块:定义、公式、应用。这些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没有一点关系, 因此也就谈不上创新教育了。这样的课堂往往是教师说得有条有理, 而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不到培养和锻炼。因此教师必须改进教法。首先, 营造一个宽松的课堂环境, 鼓励学生质疑与创新。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阵地,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中, 教学活动是老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要给学生足够动脑、动手、动口的时间和空间, 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 鼓励学生敢于质疑与创新。其次, 调动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创新。质疑是创新的关键, 它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创新。所以, 一方面, 教师要善于质疑。另一方面, 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质疑, 课堂要有质疑的情境, 使学生想问、敢问、善问, 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地发挥出来。最后, 搞好基础知识的传授, 为创新垫好基石。传授基础知识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但还需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潜力, 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在授新课开始时, 教师要根据学生心理、生理上的特点, 制定切实可行的、容易达到的“递进式”教学目标, 然后让学生个人自主学习, 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寻相关知识, 为分组讨论做准备。

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给创新插上翅膀

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交流的多边活动。师生间是平等民主合作的交往关系, 课堂更富有开放性、情境性, 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师教法新颖有创意, 能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我特别注重学生数学思维发展训练,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数学课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设计新颖别致, 能唤起学生共鸣的数学问题。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重要特征, 它包含了逆向思维、求异思维等其它思维方式。发散思维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 再进行小组讨论, 然后开展组际交流。教师先让讨论得比较成熟的小组代表发言, 汇报该组对自身的理解程度, 其他各组作出补充, 质疑和评价, 再由各组提出本组的疑难问题, 组际之间进行讨论解答。经过一阵激烈的讨论后, 学生对所学数学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在讨论的过程中, 教师要做好调控, 让学生的讨论始终围绕本节的数学知识点, 突出关键问题。最后, 教师抓住时机进行引导, 师生共同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 形成一致的意见。这样, 不仅使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在课堂上大胆地尽情地交换各自的看法, 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获得知识, 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分析、判断、推理等多种思维能力;而且在不知不觉中, 学生的理解和解题能力得到了提高, 学习潜力和创造力得到了发挥;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克服了以自我为中心、胆怯等不良心理品质。通过引导、解答, 并进行归纳总结, 使学生获得并形成了完整的知识体系。例如;我在讲解九年级上册第二章一元二次方程ax2 (10) bx (10) c (28) (0a¹0) 的总复习题时让学生利用求根公式求出各个方程的根; (两根之积等于常数项除以二次项系数的商)

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刍议 篇9

一、正确认识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对中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使他们善于发现和认识数学领域中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想、新事物、新方法等,掌握其中蕴涵的基本规律,并且具备相应的数学能力,从而为他们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即在全面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创新个性等问题。

二、在数学教学中营造适宜创新教育的氛围

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要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能力,教师应在数学教学中营造浓厚的适宜创新教育的氛围。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数学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这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新课程倡导的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因为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作用不可忽视,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因此,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掌握更具有创新性、灵活性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创新。

其次,轻松的课堂气氛和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气候”和“土壤”。

以“升学率”为教育目标的应试教育,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处于高度紧张的、机械的知识的传授和接收中,严重阻碍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大胆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分析、探索,做学习的主人。与此同时,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参与教学,使他们做知识的探索者。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再次,开展多种适应创新教育的课外活动。

数学课外活动是对数学课的延伸和发展,根据学生的数学兴趣和爱好,开展多种形式的数学课外活动,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扩展学生的数学知识体系结构,扩大学生的视野,真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如何开展创新教育

第一,重视激发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通过一些实际例子,说明数学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能使学生认识学习数学的意义,产生数学学习兴趣,并积极参加数学实践活动,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第二,加强数学能力的培养,提高创新技能。

数学能力是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技能、思想方法上的个性心理特征。其中数学技能在解题中体现为三个阶段:探索阶段——观察、试验、想象;实施阶段——推理、运算、表述;总结阶段——抽象、概括、推广。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加强解题教学,在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的同时,进行有意识的强化训练,使学生在应用这些方法解题的过程中,提高数学能力和创新技能。

第三,开发情感智力教育,培养创新个性品质。

学生的意志品质是制约学生创造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情感为动力,以良好的个性品质为后盾。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时,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探索欲、挑战欲及意志力。对于学生具有创造性的思想和行为,即使有错误,教师也要加以鼓励和引导,尤其要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使学生在遇到困难时不言放弃,耐心地去解决疑难问题。

谈谈数学中的创新教育 篇10

何为创新教育?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它的核心是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 着重研究与解决在基础教育领域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今天我们就来谈谈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转变教师观念, 培养创新意识

教师观念的转变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和前提, 教师观念不改变就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

黑格尔说过“要认识一个伟大的意义, 本身必须具有宽广的视野。”实施创新教育, 教师的知识视野必须开阔。如果自身视野狭窄, 思想僵化, 又如何引导学生创新呢?只有认识水平高、分析能力强的教师才能“读懂”学生, 继而“认识”每位学生的特长和优点, 挖掘学生的潜力。

数学本身是一门演绎性很强的学科, 然而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本着学生可接受的原则, 教材的编排不可能十分系统完整, 在教材中许多概念的形成, 公式、定理等的发现过程往往没有详细完整给出, 只是完美的结论,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深研教材、精心设计、重新组织教学内容, 教学中应改变驾轻就熟的“题型+方法”的教学方式, 让启发式教学进入数学教学活动, 培养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克服学生思维的被动性, 选择自觉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教师应及时利用课堂这主阵地不断地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树立学生学习自信心, 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 数学思想方法, 使他们形成科学的数学观。只有这样, 才能使所有学生喜欢数学, 酷爱数学,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自觉地做学习的主人翁。久而久之, 学生的数学意识增强了, 他们会自觉地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来处理各种现实问题, 也会把日常生活中一些看上去似乎与数学无关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一旦学生达到这一层次, 我们就可欣慰地说, “我们培养的目标达到了”。我们通常所讲的“要给学生授之以‘渔’而不是只授之以‘鱼’”就是这个道理。

营造教学氛围, 培养创新精神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传授得到, 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 借助他人 (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 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 通过意义构建而获得。

课堂教学氛围是师生当时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 是由师生的情绪、情感、教与学的态度、教师的威信、学生的注意力等因素共同作用下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良好的教学氛围是由师生共同调节控制形成的, 实质就是处理好师生关系、教与学的关系, 真正使学生感受到他们是学习的主人, 是教学成败的关键, 是教学效果的最终体现者。

教师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 应该尽可能展示知识的发生过程, 暴露知识的背景, 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 教给学生发现、创造的方法, 启发引导他们去思考、创造, 让他们在创造中学习, 在发现中获取, 在成功中升华。具体地说, 可利用概念、公式、定理的教学, 培养学生思维的概括性和创造性;利用知识应用的教学, 培养学生思维连续性和广阔性;利用典型例题、练习题的多解和延伸变化, 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深刻性;利用学习中经验的积累和存在问题的矫正过程, 培养学生思维的方向性和批判性。

亲其师, 信其道, 师生关系融洽, 课堂气氛才能活跃, 只有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 才能为学生提供一个锻炼创新能力的舞台。

训练创新思维, 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思维源于常规的思维过程, 又高于常规的思维, 它是指对某种事物、问题、观点产生新的发现、新的解决方法、新的见解。它的特征是超越或突破人们固有的认识, 使人们的认识“更上一层楼”。因此, 创造思维是创造能力的催化剂。提问是启迪创造思维的有效手段。高考改革内容强调:“继续发挥数学等基础学科的作用, 强调基础性、通用性、工具性, 将考查重点放在思考和推理上。”因此加强创新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是数学教师的一大根本任务。在数学教学中, 加强数学思维教学, 教会学生不断实验, 大胆猜想是一种好方法。

著名的数学教育学家波利亚早在1953年就大声疾呼:“让我们教猜测吧!”“先猜后证──这是大多数的发现之道”。可我们在日常教学中, 往往过分强调数学知识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忽视实验猜想等合情推理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觉得数学枯燥、乏趣、难学。教师要教会学生通过观察、实验, 进行猜想;通过对特例分析, 归纳出一般 (共性) 的规律, 作出猜想;通过比较、概括, 得到猜想;通过从宏观作出估算, 先有猜想, 再有严密数学证明。这样“既教猜想, 又教证明”, 激励学生猜想欲望, 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也是生动、活泼, 充满激情, 并富有哲理的一门学科。

最终, 加强中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培养他们“爱学”态度、“乐学”情绪、“会学”技巧、“自学”能力, 突出“优化思维品质, 培养思维能力”是时代的呼唤, 历史的必然。我们深信,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的不断努力, 创新教育必将结出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陈伟军:《教育学》, 科学出版社, 2009.3。

上一篇:文明下一篇:政治课教学方法